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25 16:51: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篇1

【摘要】事业单位的工作与社会的基础福利息息相关,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成熟,事业单位的发展理念和思路逐渐更新。人力资源不仅是单位管理的主要方面,也成为完善公共服务效果的重要支持,所以必须在人资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思维,借助信息手段实现单位职工的调动、招聘、考核等管理内容,避免传统管理中的缺陷,充分开发单位的人力资源价值,配合体制改革的落实。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

在当前的环境中,信息化逐渐融入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非常普遍,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就可以强化人资管理的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的重大价值。本文简单概述了将信息化融入事业单位人资管理的价值以及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优化途径。

一、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目前,事业单位在运作和管理方面有所改变,一是源于体制改革的落实和发展观念的更新,二是源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利用。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推动了人资管理方面的网络化,有利于实现当前社会对于事业单位的新要求。总体而言,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人资管理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一是在以往的管理中,很多人事工作的程序过于复杂,而且舞弊和错误的风险较高,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就防止了这些弊端和不足,达到了成本控制和提升效率的目的。二是借助于可靠的信息系统,能够将单位的人事信息纳入统一的管理标准,实现了人事资源的统合,相关人事工作的情况都在平台上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形成精准的信息报表,为管理工作的开展与优化提供支持,有利于将人资管理提升到事业单位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部分事业单位适应了传统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无法及时融入市场机制中,在人资管理方面仍旧使用陈旧的方式,忽视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限制了管理系统的运行和完善,导致系统的利用效率低下,无法支持到人资管理的具体工作。同时,信息化管理的落实需要明晰的制度作为支持,但是部分单位的人力资源制度较为匮乏,或者就是制度缺乏适应性,单纯从行为方面管理职工,不太关注职工的个体价值,无法和信息化管理相匹配,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另外,在事业单位中,要想展现出人力资源的巨大价值,就需要成熟的管理体系,需要强化单位部门的团结度,重视职工的培养和发展,并且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策略,形成可靠的人资管理体系,但是受到认知、资金、制度等方面制约,限制了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与信息化的人资管理相适应,无法发挥单位的人才价值。

三、信息化建设模式的优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

这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步骤,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构建稳定的系统平台,为人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下述事项:一是考察单位人资管理的情况和需求,结合单位的发展内容和方向,开展针对性的设计,保障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科学性。二是重视系统和软件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资源数据的更新,另一方面要按时维护系统,为系统运行创设适宜的条件,同时也要强化系统的科学应用,在借助系统实现单位人资管理的同时,也要结合单位的管理需求,尽量开发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人资管理方面的优势。

(二)构建人资管理的体系

信息化管理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要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就需要单位在人资管理方面实施全面的更新,形成合理适宜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管理效率,合理安排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做好职工的调动和考核工作。一是要树立信息管理的理念,提升对于信息化的认知,以信息化和人性化为出发点开展人资管理工作,将先进理念落实于系统构建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二是选择适宜的人资管理策略,统合单位的真实状况和发展方向,强化管理制度和方法层面的创新,依托于信息化的管理思维创建出最佳的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的配合,确保信息化人资管理过程的实现。

(三)数据的集中处理

在事业单位中,人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在人事的安排、调动与考核中,会形成很多的人力资源的信息,采取以往的纸质化管理模式,经常发生数据资源混乱的局面,所以在构建信息管理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数据处理工作,借助于高效率的軟件系统,合理分类与处理大量的人力资源数据,将单位内部的相关信息统一整合起来,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统一管理。一方面优化单位内部的人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路强化对于人资管理的评估,分析不同管理内容的各项信息,然后就单位的各项人资管理工作提出优化改进的方式,发挥数据集中管理的最大优势。

(四)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素养

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思路和方式逐渐更新,人力资源不仅是单位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单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所以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是单位人資管理的重要趋势,不仅是为了扩展各种项目的工作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也能够开发出单位的人力资源价值。因此,为了强化信息化在人资管理方面的作用,就需要发展管理者技术素养,一是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培训,为单位的人资管理做好人才准备,保障人资管理人员在理念认知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提升与更新。二是重视激励机制,制定公正的选拔策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给予管理人员足够的激励与支持,扩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保障信息化管理的高效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现代化人资管理的有效策略,但由于制度和认知方面的制约,在事业单位中,信息化的应用存在部分缺陷,限制了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价值发挥。因此,必须统合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形成稳定可靠的人资管理系统,并且重视制度完善与人员管理,才能构建适应于事业单位需求的人资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应用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在不断进步,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是获得有效收益的全力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意识到了在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工具落后等,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加以重视。文章通过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一套合理健全的管理体系,促进事业单位顺利发展。

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加,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有良好的自我定位,总结相应的问题,发挥优势,在经济市场站稳脚跟,从而达到稳步发展。然而,反观传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仍然会发现一些不足之处,运转的效率存在很大的威胁。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运转,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需要引入新的形式,建构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加快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的作用

人力资源的工作分为很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与其对应的管理工具,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可以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绩。首先表现在人才方面,通过应聘选拔适合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建造一支高水平、高能力的专业工作队伍,能够共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出谋献策。其次,通过使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及时修改有问题的地方,不浪费时间,提升事业单位工作运转的效率。合理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还可以通过采取科学、有技术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团队整体的精神和能力,还可以减少相应投入的基础。

除此之外,把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应用到事业单位中,除了可以推动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还能够良性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的发展趋势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别。首先,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呈现更新状态,向集成管理模式发展,给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还利于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发展过程中的优劣程度,相关员工能够及时调整,达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和事业单位协调发展的目标。其次,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对象发生变化,就目前形势看来知识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要求,管理对象已经向隐形的生产要素靠拢,因此,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调整,逐渐完善信息技术的需求,從而推动事业单位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其三,分配模式发生了改变,按劳分配已经在事业单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劳分配可以基本解决薪资分配的问题。最后是战略模式发生转变,在进行管理时要合理、科学的规划,满足市场的需求,制定明确的目标,战胜困难,迎接挑战。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和社会发展有很大差别

现如今,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的发展形势,而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即使近些年来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发展比较重视,管理措施实施的比较多,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给事业单位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甚至影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总体发展进程。因此,针对经济管理方式不够完善、不符合科技进展、管理方式落后等情况,事业单位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能够改善内部人员的工作模式,探寻新式的经济管理方式,为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工作上的时效。

管理体系不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事业单位中合理的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员工的薪酬和效绩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奖惩制度方面也不够完善,有些员工存在工作懒散的情况,但没有得到管理工具的警告,积极工作的员工也没有获得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整个管理体系缺乏规则性,经常出现:临时性、片面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很多员工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整体的收益下降,甚至影响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另外,缺乏管理体系还会导致工作氛围过于放松,员工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出现懈怠的情况,所以事业单位必须加强管理体系的机构,激发员工的潜能。

缺乏培养人才的系统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系统,人才入职后没有专业系统化的对其工作内容进行培训,导致很多员工在进入事业单位后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上的内容和要求,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缺乏完成的培养系统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的使用,仍然采取传统的方式,注重证书等方面,忽略了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招聘时,员工面试容易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岗位,如果事业单位不进行系统化,将会使很多员工在职业调动时出现意见不合,制约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建立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在注意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有人才激励机制作为动力支撑,约束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确保整个流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满足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制定约束机制时,相关部门可以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在工作环境中适度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组织一些活动,实时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夸奖,保持员工们心情愉悦,从而提升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采用适当增加薪酬的方式,让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合理的按劳或根据效绩分配,不仅保证了在薪酬方面的公平性,还能够提高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

采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效率

信息科技水平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作为事业单位要牢牢抓住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因此,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方面,要合理实现信息化,例如:将员工的资料管理、业务考核、发放薪酬等采取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不仅能够大大缩减时间,还能保证准确性。其次,一些工作资料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保存、检查,加大信息量的保存。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每位员工能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应对简单的问题,避免出现错误。

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时,要注意遵循客观、科学的管理模式,有效调控各项模式,将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发挥其最大的能力。相比过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情况大胆创新,引入新的管理技术,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工作模式,要主动将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相结合,员工才能以积极饱满的状态主动为事业单位贡献力量。其此,在进行科学化管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突然改变工作模式,让很多员工突然无法接受工作内容,影响本阶段的工作效绩,让员工心理产生压力,应该按部就班的实施,同时观察好员工们的反应,沒有问题后再进行下一步内容。

完善招聘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

篇2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与劳动者事先签定了劳务合同,博士在合同期内取得了对劳动者的控制权,有权占有其职务劳动成果,即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入。从这一点看,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似乎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有着充分的理由。

但是,人力资源与企业其他资产相比,最大的差异是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在作为一种资源为企业服务时,主观上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的选择。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合同对员工拥有形式上的控制,但却不能保证其尽职尽责地为企业服务,所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控制是不完全的。对于传统资产,企业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完全的财产权利,而企业与职工之间本质上是依赖于劳务合同成立的一种契约关系,而非所有权关系;同时,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劳务合同的存续期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只能是暂时的、不确定的。

从另一方面看,资产是能给企业带来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人力资源带给企业的未来利益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源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除与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其他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外,更与企业员工能否精诚合作并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以往的科技明星,如果不思进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可能就变成被淘汰的对象;昔日精诚团结的团队,明日也可能分崩离析,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相反会带给企业地震式的灾难。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控制是不完全的,人力资源的预期收益又是不确定的,从资产的定义出发,我们还不能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企业会计资产。  

二、人力资源价值能否可靠计量

会计事项的确认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可计量原则,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投入角度以投入价值对资源成本进行计量;二是从产出角度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

首先,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主张将企业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包括人员的招募、选拔、安置、培训等全过程的实际支出,资本化为人力资产的价值,纳入会计核算。从企业角度来看,现有会计模式是将人力资源成本费用化后记入了当期损益,这样可以使企业得到税收上的好处,增加企业发展的后劲,而将其资本化则会大大地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从会计核算角度看,将人力资源支出资本化后,其使用过程中的分摊很难与其收益进行配比,分摊的期限也很难合理确定。

其次,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提出了许多模型,目前常见的有两大类:一类是将人力资源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一类是将人力资源能提供的未来收益折现。这些模型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无论是人力资源的未来工资报酬,还是人力资源的未来收益都是主观估计值,随着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将会对其产生影响,而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是无法用数学模型加以可靠计量的。第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完善,人力资源的流动将更加自由、更加快捷,这就使得企业很难确定人力资源的受益期限,也就很难合理确定计量模型中的折现年限。

第三,在进行未来工资报酬或收益折现时,折现率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但企业很难客观地确定一个适当的折现率。所以,现有的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模型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另外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因素除了员工的文化水平、科技知识、工作能力、创造性、人际关系、性格等以外,还有企业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等,而这些因素中的大部分是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

因此,不论从投入角度,还是从产出角度,利用现有会计理论,都很难客观地计量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如何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核算,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三、关于“劳动者权益”的界定

篇3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 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三、人才使用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

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参考文献:

1.《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刘仲康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

2.《企业管理咨询》刘仲康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

3.《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主编  新华出版社,2004.10

篇4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从98年起,政府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投融资政策、外贸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99年4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调研起草工作也已开始进行,社会对中小企业已愈来愈重视。

    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虽然,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人才战略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难点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规模小。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吸引人才机制的建立

    虽然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困扰较多,而且有些是企业不能避免的,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点;人才在企业的发展的机会较多,容易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应扬长避短,建立一个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建立正确的观念

    1.从狭隘的人才观到全面的人才观,即从单纯的技术人才观到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全面人才观。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技术人才对企业经营的成败当然很关键,我们也确实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技术上的突破,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但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它并不发生于大多数企业中。多数的情况是企业在有序的运作中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人才也只是企业经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中小企业主要应建立如下人才观:

    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

    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

    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隘人才观的弊端,使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

    2.从“人才完美”到“人才不完美”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有一种人才完美的错觉,甚至对人才有一种神秘感,认为人才应是全能的完人,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或“能人”身上,形成了一种对人才的依赖心理。

    如前所述,对企业而言,人才就是具有能为企业所用的一技之长的人。他也许在某些方面能力突出,但在其它方面表现平平,他也会有他的弱点。

    只有打破人才完美的观点,企业才能自觉地完善管理体制和建立人才流动的机制,而不是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 或“能人”身上。同时,它还有助于企业形成系统管理的观念。

    3.转变片面的“人才的需求”观,从人才“需要事业”到人才“要事业,也要生活”。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人才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他们不在乎物质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一切均在计划安排中,追求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高低已成为社会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要事业,也要生活”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由于社会观念的偏见和企业财力有限,在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难度本来就很大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吸引适用的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正确的认识人才的需要,有助于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引进人才的战略和政策。 4.转变使用人才的观念

    虽然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地批评“任人唯亲””,但仍有不少企业 “唯亲近者是用”、“唯家族成员是用”,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这种情况必须纠正,但与此同时,也不可走向另一个误区--“亲者不任”;现在有的中小企业竭力回避从企业内部培养、选拔人才,甚至认为企业内部没有人才,总希望弄个外来和尚。其实,真正的“任人唯贤”是不论亲疏的,内部选拔人才也是一条有效、便捷的用人途径。由内部选的人才对本企业比较了解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产品特性等;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较为一致,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可能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和人才之间相互了解,容易形成一种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管理成本。

    (二)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中小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可以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也可以提供了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所必需的物质激励。这样既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条件。

    其次,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密切的配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重视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而这种模式由于采取了和原有工资制度基本一致的“底薪”,可以保护原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大部分人也都可以接受“人才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应获得高额报酬”的观点。这样企业在引进新人才后不会引起组织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原有人才的流失。 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1)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可以根据他参与的项目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以项目提成的方式给与奖励;而对于一般的技术员工或工人可以采取一次性奖金以鼓励他在具体生产或研发过程中的小发明或小创新。

    (2)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制定一定的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完成程度以及效果来确定奖金数额。对于目标的制定和考核标准可以由企业来制订,也可以由企业与人才双方协商制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