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01:2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职护理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03-02
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护理专业即是最近几年在这种形势下开设的新专业,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平顶山学院2012年的招生中,招生规模由2011年的130人扩大到500人,结果全部完成了招生计划,在其他专科生招生严重缩水的情况下,可谓是一枝独秀。
1.巨大的市场需求。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重点扶持专业。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目前我国护士总数为130.78万人,医生总数为209.97万人,按卫生部最低医护配置,护士的数量缺口近300万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的目标: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召开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会称,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今后将加大对护士的培养,预期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达到1∶1。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护理人才紧缺,男护士更是供不应求。全国各类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都需要男护士。他们认为男护士身体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在急诊科、手术室、ICU病房等岗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服务患者。平顶山学院2005届首批男护士毕业后已被上海及市直各大医院录用。
2.高度的社会认可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看重职业的稳定性,如教师、医生等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职业,但是对于这两种职业,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门槛比较高,而护士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专科即可,对于女孩们的家长们来说,报考护理专业是学生在高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家长对她们未来的首选志愿。
二、护理专业就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从目前看,很多地方院校是在迎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而开设的护理专业,由于以前缺乏办医学专业的基础,这就造成在实际的教学中,师资力量缺乏,试验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培养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理论课掌握的一般较好,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她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被一些较好的单位认可,从而失去就业的机会。
2.一次性就业率低,就业层次较低。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护理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以笔者所带的学生来分析,一次性就业率在40%左右,并且就业的层次不高,所签的就业协议合同制的居多,就业层次总体不高。
三、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对策
1.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实践环节,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毕业生。高校应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利用现在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积极投入资金,购买试验设备,完善试验室建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该建立学校和医院合作的制度,聘请医院的一些著名的医生给予学生指导,积极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注重学生的实习环节,学校要积极联系好的医院(争取是三甲医院)供学生实习。总之,建立一种合力制度,共同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毕业生。
2.狠抓护士资格证考试,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在笔者所带平顶山学院护理学院2008届毕业生,她们在2011年的护士资格证考试中,有学生103人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有102人通过,通过率达到99.9%。如此高的通过率,是与本校平时的教学与管理分不开的。在本校的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积极向学生强调护士资格证的重要,引起她们思想上的重视。在教学中,本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要点进行讲解,考前又开办免费辅导班对她们进行专门的辅导,学生们护士资格证的通过,为学生们的顺利就业扫清了障碍。
3.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就业。当前在城市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去基层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比如,河南省2010年“即日起(5月26日),省卫生厅开始面向省内外选拔2340名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这些学生一旦被选中,省卫生厅将报销其上学期间的相关费用,同时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其中,专科生达1000名。对选拔到中心卫生院以外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校医学院校全日制专科生,凡取得执业医师、药师、护士资格证的,工资由县级财政部门给予保障,实行岗位管理,人事部门给予备案,其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期间(含直至退休者)与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到社区诊所就业、自主创业。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存在大量的私人诊所,有些私人诊所已初具规模,并且效益良好,私人诊所也应该成为未来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39-02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WTO和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涉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流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英语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也一直是各类高职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强调,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立足行业,培养学生满足一般涉外活动和涉外业务的能力。但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还不高,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针对性,缺乏实用性,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没有根据高职学生英语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单一,重阅读轻听说,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实际要求;一些高职护理院校在专门用途英语素质培养阶段放松了对护理专业英语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在理解遵从医嘱及护理计划、读懂英文病例和药品说明、阅读医学英语文献等方面遭遇英语瓶颈,学生在毕业时综合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目前,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提高高职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如何开发高职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专项研究还比较匮乏。
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本课题以黑龙江省高职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探讨提高高职护理英语教学的实效性策略,可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对英语应用能力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
(2)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教学策略;
(3)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4)提高教师在课改形势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
(5)提高学校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调研的基本情况
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课题组成员对近年PRETCO试题及本校护理专业学生成绩等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护理专业10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有63%的学生认为考试并不难,37%的学生认为考试很难或较难。对于日常教学是否会涉及考试内容,有65%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会进行考前辅导。对于该考试,62%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和将来就业有用,有91%的学生回答考试成绩会和毕业证挂钩。在所有试题中,66%的学生认为最难的部分是词汇及语法结构,其次是阅读和写作,听力则被认为是最简单的题型。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考试难度不大,但由于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以及自身英语水平所限,导致通过率并不高。PRETCO等级考试我校的年均通过率为30%,其中写作和阅读失分较多。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对A、B级考试的反馈及调查的数据分析,课题组认为目前英语教学法要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能力。
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设计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1”,在涉外护理专业和普通护理专业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8份。分析表明,普通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目的不强,学习兴趣相对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目的较强,学习兴趣相对浓厚,学习态度比较积极,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所欠缺,实际应用能力偏弱。
课题组于2012年4月设计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2”。在涉外护理专业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及普通护理专业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6份。分析表明,非实验班的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而实验班的普通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很多学生已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非实验班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一直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也比较积极,但在学习方法上仍有所欠缺,实际应用能力偏弱;相比之下实验班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之有道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自主性很强,自学能力提高很快,实际的应用能力也有所增强。
4 研究对策与建议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关键是要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逐步建立符合学生未来护理岗位需求的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打好基础。
(1)以能力为导向,实施项目化教学。高职教育课程的重点不是力求把知识讲得详尽,而是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将知识点融人能力训练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先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制定课程的项目、任务等具体内容,将知识点的学习体现在训练项目中,边做边学,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以专业为导向,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实例和训练内容;注重知识一体化,实践、知识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学设计围绕能力目标展开,每一次课都有其具体的能力目标,而每一个具体的能力目标结合起来,就是该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因此,我们也可以为整个课程设计一条主线,每一个单元就是一项的具体工作活动,以此来实现大的能力目标项目。同时,解决交际时涉及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如:掌握相关词汇、句型、语法,了解相关文化习俗等,即完成课程的知识目标。
(2)根据岗位目标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严格遵循“理论够用、技能为重”的原则,注重从实践教学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基础理论教学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教学体现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现以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目的。同时,任课教师今后要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引进外教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基本素养是指为了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护理专业学生通过自身的修习而蓄积的素养。护理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获得既要靠自身的修习,更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高职学生需具备交流表达、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能力、数字运算、外语应用、解决问题、创新革新、自我提高等八种普适性能力。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六个方面的职业基本素养,各自包含更为具体的内容:(1)基本知识包含政治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法律知识;(2)思维观念包含观察分析和创新思维;(3)执行能力包含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行为规范包含行为规范和勤劳敬业;(5)交流合作包含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6)人文精神包含人文关怀、批判精神和审美能力。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六个内容而言,如何将它们建构起合理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关键所在[1]。当前,国内对护理人员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重要性研究”和“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方法研究”两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研究比较少。笔者通过咨询权威专家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包含的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权重分布,以期为各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一)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依据。1.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曾于2002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及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7个领域,共有60种核心能力。“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是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2.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因此教育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3.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的基本思想就是注意教育效果的价值观,分析教育应达到的目的,依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并利用评价的手段来指导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必须遵循教育评价理论,并以此作为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学理依据[2][3]。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面评价、全过程评价、全员评价方式,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构的评价体系便于实施,可真实可靠、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状态,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为初步判断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尽量做到全面评价,确保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基本素养要素全部得到体现。笔者选择、收集涵盖基本知识、思维观念、执行能力、行为规范、交流合作、人文精神六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同时进行二级细化及制定观察标准,尽量使指标落实到具体内容上,使评价者在进行具体评价时易于理解、掌握评价尺度。2.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指标数目适中,描述简洁清楚,评价方法简单易行,数据收集方便,确保指标具体化、数量化、清晰化。3.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体现广泛、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要求,选取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质量水平。(三)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笔者采用专家咨询法,选择的专家涉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科研等领域,专家范围包括北京、浙江、济南、滨州、淄博等6所高等院校和13所三级甲等医院,多位专家具有副高和正高职称,专业领域工作时间均为10年以上,专家的权威程度在0.8以上,专家的预测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上的,可信度较高。经过三轮专家咨询,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要素权重。评价体系包括基本知识、思维观念、执行能力、行为规范、交流合作、人文精神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客观、准确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最终建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及权重分布见下表四)各评价要素观察标准根据以上论述,同时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二级指标拟定了描述性语句,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多属于定性指标,为了便于量化,我们将每一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即A优秀(90~100分),B良好(75~90分),C合格(60~75分),D不合格(60分以下)。描述性语句、观察标准和评价指标一起提请专家进行了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实施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指导着评价的全过程,我们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咨询了在不同岗位上的护理人员,严格专家评判并修正,最大可能地提高标准的准确性。因此,在评价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制订的方案组织实施,以确保评价程序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多角度多主体实施评价。评估者的主体意向会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进行评价,按照360度绩效考核理论[4],采用多角度、多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进行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更加客观。(三)加强评价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是对他们有利的,并向他们介绍整个评价方案、过程及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批判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减少或消除部分学生的负面心理。(四)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结果用于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改进,应将评价结果作为指导和监测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依据和标准。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职业基本素养合格证书,优秀等次的学生可优先获取就业推荐资格和奖学金评选资格,同时可作为学生评优,发展党员等的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修相应的培养模块,学生毕业后将职业基本素养成绩纳入毕业档案,将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5]。
作者:高荣侠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一)优点
这种由医学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在医学基础课程中,集中叙述了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知识,知识归类明确。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由基础护理学到临床护理学,理论层次清晰,非常便于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存放,比较易于理论传授。在专业课程的构建方面,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分为基础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学两大类。而临床护理学的课程,既采用了学科体系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临床实践过程,把他们分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等。
(二)不足之处
1.学科独立性的课程地位与课程思想表达不明确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自己应有的独立的学科思想。在当今的临床护理学课程中,依照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内容和结构以疾病为主要线索,从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原因开始,在理论上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检查的常用方法或手段,以及治疗方法、转归等,逐一展开叙述。这一内容和结构模式,几乎是完全照搬了医学学科体系的课程构建思路,使得护理专业课程中,医学知识体系较护理学知识体系反而更加突出,没有能够体现出护理学独立学科的课程地位和课程思想。
2.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被零碎化
按照学科体系构建的临床护理课程,首先,为了便于对知识较好地进行分类与归纳,就将每一疾病过程整体中的病理、生理、治疗、药物等,强行分拆开来,形成了多个层面或者多个模块的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架构;然后再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的形式,分别陈列到每一门相对独立的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课程中,显得呆板而缺乏活力。此类课程构建模式,相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构建理念,虽然具有系统性,但是却缺乏整体性,其结果是把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细分到了不同的板块(点)中,并最终将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零碎化掉了。
3.有重医轻护之嫌
从当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明显看出,无论中职还是高职,课程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医学生课程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不仅在临床护理学的课程结构中处于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状态,而且其内容大约占到了临床护理学总内容的70%左右。显而易见,这种课程大有重医轻护之嫌。
4.医护知识体系之间缺乏连接性
查阅当前的临床护理学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内容与结构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以具体的疾病为线索,前面介绍有关疾病的医学与医疗的知识,如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辅助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后面阐述护理的要点或者护理措施等。这种课程模式,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医疗与护理知识体系之间有大量的重置与重复,而从医学与护理学的学科之间关系来看,却缺乏紧密的联系,似乎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独立。给人一种错觉就是:没有医学知识也可以当好护士。
(三)对教学的不良影响
1.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向前发展
缺乏独立的学科思想以及重医轻护的课程现象,直接导致社会人群产生对护理学科与护士社会地位的认识偏差。传统的社会人群意识认为,护理学学科地位低下、护士地位不如医生地位。这种意识的形成,很难说与护理专业这种传统的课程构建模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种课程形成的社会人群意识对护理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社会人群意识将极大地影响了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热情和职业态度,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二是影响了护理人员的个人价值、社会地位评判,不利于调动护理人员专业积极性,从而阻碍专业的发展。
2.增加了教学负担
纵观护理专业现有的课程现状,不难看出,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比医学专业学生更高的学习要求: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他们被要求学习既包含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疗知识体系,又包含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护理学知识体系;从课程知识面覆盖的范围来看,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不仅覆盖了全部医学知识体系,而且必须覆盖全部护理知识体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年龄、心智水平以及护理专业的学制设置等综合考量,很显然,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脱离了护理教学现实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加了教学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目前这种课程体系把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理论上的知识归类方法,将其分割成为一个一个零碎的知识类别。护理专业教学实践,又简单地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能力系统的要素)呈献给学生,缺乏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律的整装连接过程。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分析这种课程体系,其特点就是完成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模块的认知功能,并没有完成其应用功能。实施上,这些知识或技能的模块,只是相当于系统要素的一部分,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才是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当前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使得我们的护理教育实现的只是其“部分”功能,而并不是“整体”功能。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由此可见,这种课程体系实现的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
4.脱离实践,应用困难
由于护理实践的知识和技能被课程从理论上分解得支离破碎,其结果是学生学过之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模块式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临床实践过程中,感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根本用不上,或者在学校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和技能。因此,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由局部求整体的教学方式,学习者实际上获得的能力较小,不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护理教学也没有实现为护理临床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
5.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目前,护理专业的课程构建脱离了护理临床工作过程,忽视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工作情境”中培养的教育过程,以至于护理专业学生因缺乏工作过程这一最有效的学习途径,而无法找到形成或者锻炼的机会,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自动构建与形成,因而难以形成适应市场的“做事”或“做成事”的职业能力要求。
6.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当前护理课程体系结构受到医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影响,大多数的知识技术被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等可以复制和拷贝的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写进课程中,因而,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由于缺乏工作过程,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7.中职、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区分不明
现有的护理专业教材,较少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差别,内容大同小异,知识、技能层次深度差别不大,使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学习任务区分不明确。
二、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由此,课程也是以一种教学系统的形式呈现的。
(一)预期目标
1.体现护理学的一级学科地位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应当摆脱传统的医学学科体系的束缚,还应当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属于护理学科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充分表达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性。在当今护理程序理论的支持下,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实现。
2.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是课程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确定了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决定了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模式。护理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的层次差别。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2]。总而言之,护理职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临床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而中高职护理课程体系要突出培养护理临床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特点。
3.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概念由德国提出,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及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把职业技能的传授贯穿于学生团队完成的工作过程之中。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逐渐掌握了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的专业能力,而且通过团体活动的社会实践,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语言沟通技巧;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调整与人合作的态度,获得与他人协作的机会,积累社会活动的经验,并最终提高社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可促进针对某一项目任务,自寻学习资料、研究教材,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从而具备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4.区别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差别
(1)课程构建体现就业岗位层级差别的要求
“国外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资料,对我国的中高职护理教育课程的构建具有启示意义。国外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现出了护理人员的分层级管理的特征。以美国为例,护理人员分为两个水平:操作护士(TN)及注册护士(RN)。注册护士一般分为初级水平及高级水平。操作护士:一般需要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培训。注册护士:高中毕业后,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注册护士所需要的专业基础教育———证书教育(DP),一般为3年;专科教育(AD),一般在社区大学或护理院校,学制2-4年;本科教育(BD),一般学制4年。
(2)护理中职生岗位特点
当前我国医疗单位中,中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其岗位职责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技术要求与工作内容居于较低管理层级。二是其工作内容重点局限于基础护理技术及非专业性护理。只需“完成低技术性基础护理工作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不得从事创伤性或侵入性护理技术操作,不得独立承担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等。三是这些护士在临床实践的早期阶段,都伴随有高层级护士的持续指导和培训教育。也就是说,中职护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比较高职学生来说,在时间上相对较晚。
(3)护理高职生岗位特点
护理临床实践对高职护理学生的期望远比中职学生要高。一是高职学生就业单位的级别、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高。二是临床实践中,给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期比较短暂,高职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快被分配到独立岗位,承担相应职责。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当代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护理临床实践的要求,必须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实践途径,组织、构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的内涵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3]。工作过程的要素内涵: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4]。
2.护理程序是工作过程
对于护理专业来说,什么是工作过程?如何确定构建护理专业课程的工作过程?这些都是课程构建的重点和难点。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护理专业有一种特殊的工作过程———护理程序。什么是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现代护理的核心,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5]。由此可见,无论从工作过程的概念出发还是从工作过程的理论本身出发,可以毫无疑问地判断护理程序是一种成熟的、系统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经过提炼了的、科学的护理工作过程。
3.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
程序是事物指向一定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护理程序包含了五个步骤: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方法,是将医学基础知识,分别贯穿到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当中,而不再如当前的课程一样,虽然也有护理程序的内容,却不知道医学知识与护理学知识体系应该如何“贯穿”,因而形成现存的护理临床课程这种“一门课程,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现象。
4.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与护理有关的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层次需要论、信息论和解决问题论等。系统论组成了护理程序的框架,层次需要论为估计病人健康状况、预见病人的需要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论赋予护士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技巧的知识,从而确保护理程序的最佳运行。解决问题论为确认病人健康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及评价效果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各种理论相互关联,互相支持。由此可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2)贯通医护两种知识体系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的护理临床课程,克服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医护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弊病。它不仅没有忽略医学知识在课程中的内容选取,更重要的是,它根据护理实践的应用要求,通过工作过程的主线,将医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护理临床实践的应用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护理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既兼顾了护理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要求,又不至于在心理上形成过多学习内容的心理负担,而且还在课程结构的形式上,极大地减少了重复重置医学知识的现象,使得课本变薄、学习轻松,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3)体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差别
在护理程序的相关步骤中,依据中高职护理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差别,可以将对应的医学知识体系中,相应基础知识进行增减和扩展,以此满足岗位就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体现中高职护理课程人才层级培养中的作用与差别,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改革护理专业课程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