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6 22:27: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工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工业论文

篇1

1.1选择有益材料对于化学反应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选料的环节,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化学反应是否友好是否有益。有效的防范,以达到在过程以及结果的一种良性局面。

1.2采用高效高选择性的反应原料对于化学工业来说,化学反应是决定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充分利用化学资源等各方面的重要性因素。可以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产物纯度,减少无效反应产物的排放,节约化学资源,在化学工业中,有机物的反应复杂,研究机制不确定,所以选择合适的反应原料,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是对化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3使用绿色无公害的反应催化剂催化剂作为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率的的物质,在化学工业中应用广泛,绿色化学就是研究生产高效高质量的化学反应,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无效产物可以做到循环利用,无公害。这项生产技术就是高度依赖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不断创新,不断推动绿色化学产业的发展,相关机构已经着手研究这些优良的催化剂.

2寻找高效绿色的化学催化剂对提升工业生产水平的作用

2.1化学工业中绿色化学的应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做到完全无公害无污染,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洁化学,应用范围广泛,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工业中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般都是高温高压,在反应过程中,只有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才能使用现代化学工业的技术,另外加上绿色化学的高效催化剂,这项工程才得以不断发展。例如上文提到的低维材料碳纳米管,催化裂解反应中有很大的化学功效。

2.2化学工业中绿色化学和现代生物结合的应用。讲到了催化剂,这就涉及到另外的技术性学科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就是高科技与高端专业知识结合的产物,学科内又分为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等。在化学产业中主要应用于生物化学。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选取有机的生物材料,主要是动植物的原料,另外也会采用他们经过上千年演变的产物—地下的煤炭等。催化剂主要由人工催化剂和自然催化剂,分别由人工合成以及采用天然动植物的生物酶。这样能够满足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切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节约能源,维持现在生态平衡的状态,推动化学工业发展。

篇2

2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当前,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在我国各类化学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的都十分广泛,并且对我国化学工业生产的节能减排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绿色化学工程及工艺中涉及到的生物技术对我国化学工业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废弃物排放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这里所提到的生物化工技术指的是在生物的体内存在一种具有高效催化功能的生物酶,这种生物酶又可以称之为催化酶。这种从生物体内提取出的催化酶具有非常好的催化功能,将其应用于生物的催化过程中,其不但可以利用自身具有的超强的专一性来促进生物酶反应的总体效率,与此通知其还可以提升总体的反应质量。与此同时,绿色化学工程及工艺还将这种生物技术引入到了化学工程的生产过程中,其通过将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用生物技术转化成化学原料的方式来进行最终的化学生产,这样的做法不但使自然能源的消耗得到了减少,同时还使化学工业生产中的能源反应效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继而从根本上减少了化学工业生产中废弃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其次,绿色化学工程及工艺中还会涉及到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该项技术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的绿色生产技术,其可以对化学工业生产中所需要用到的化学原料进行绿色处理(无毒、无害、无废弃),故其在能够增加化学院材料使用效率的同时,还从根本上提高了化学工业生产的总体质量。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将化学生产中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变成有机物质或能够供人们生活的沼气资源,继而使化学工业生产的绿色生产得以实现。

篇3

教学体系的组成结构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校已有的化学、材料类专业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但与老牌工科高校依托传统采矿、冶金等专业发展起来的安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有多个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等内容。本文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构成。

1.2基础性实践

基础性实践包括工学基础实验、实训和专业基础实验,工学基础实践内容是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工学通识类实践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热工学实验、电工实训、金工实训等。专业基础实践内容是指立足化工行业的基本要求的化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立足安全工程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燃烧与爆炸基础实验、安全人机实验等。基础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3专业性实践

专业性实践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带领学生初步进入专业角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实习。例如消防安全实验、安全监测与监测技术实验、应急救援实训、化工过程见习、专业认识实习、安全管理实习、生产实习等。

1.4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例如防火防爆课程设计课程是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化工安全设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化工安全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评价方案、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安全工程仿真模拟是应用挪威船级社开发的SAFETI风险评价软件或其他安全评价软件对石油、化工等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进行火灾、爆炸、泄漏等多种灾难事故的叠加风险分析与定量计算,是以虚拟仿真案例综合培养学生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要求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选题应以实际安全设计或安全评价项目为主,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加深并具有一定的创新。

1.5创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或者学生自己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问题,增强学习兴趣。

2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两手准备,由于近几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新建了安全工程专业,都迫切需要引进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而国内安全工程博士学位点较少,所以本专业科班毕业的博士生非常稀缺,新教师引进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引进具有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科班教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型到本专业任教。对转型教师可以多举措提高其工程素养,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双百工程”和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积极到相关企业甚至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审核、安全风险评价等相关培训,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等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

2.2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需要,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先后建设了安全人机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监测与检测实验室、工业安全实验室、应急救援实训准备室和安全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2.3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在校内依托已有的应用化学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安全工程相关实训项目;同时在校外建立了常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苏州市相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常熟市永安安全技术咨询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各类各层次的见习实习需要。

2.4实践课程建设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由于行业属性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所以缺少成熟的实验实训讲义,所以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及时修编整理实践课程讲义,形成一套能较好满足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讲义教材;另外在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研究、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实践项目,并制定出新的实验指导书与实践讲义。

篇4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实践中来,实验教学能改进学生的思维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开放性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实验的操作方法,在实践中理解化学知识。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实验室开放不但能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熟悉仪器操作规范,规划实验的操作,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设置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学生自主实验及独立学习的要求比较高,在实践中需要结合教材知识,重新审视自己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以下将对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设置进行系统的分析。

1.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为了满足教学机制的需要,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计划。必要时可以和化工类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让学生系统掌握化工专业实验的基本知识。在离心泵性能测试的学习中,可以将其和管道流体阻力及传热系数结合在一起,将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将3套装置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工艺流程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泵的启动、流量调节、管道阻塞及温度控制等方面,需要操作者掌握操作系数的调控方式,对仪表、阀门及管件的应用原理进行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制定实际操作步骤确定下一步计划,加深单元操作在实际学习中地位作用的认识,进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和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改革。各项教学体系的制定,都需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基本,构建以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在实验中学到《气体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需要提前制定综合性方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映条件,在固体和固体反应时,需要及时进行加热。当固体和液体发生反应时,需要在常温情况下。收集装置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让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和环节,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理解实验教学的目的,自主进行设计,通过创新性训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水平。

3.建立客观公正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老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总结。结合实验结果和学生操作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估。在《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胶塞塞住干燥的雏形瓶的瓶口,在胶塞上做记号,称取重量后做好标记。将启普发生器导出的CO2装入锥形瓶的瓶底。待满后,缓慢的取出导气管。用胶塞做好标记,进行称量。此时体积公式为G2=容器质量+mco2,其次往锥形瓶中加满水,塞好瓶塞,记下温度T和大气压力值p。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适当的表扬。实验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环节,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获得所学的实验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证明每个实验项目都要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实验课很难通过课程结束后的一次考试得出结果,需要多进行实验探究,建立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指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指标管理体系进行操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内容的了解度进行充分的概括。

篇5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指标较低,但东北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特有的冰雪文化、悠久的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东北文化竞争力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立足东北地域特色,夯实冰雪文化产业基础,整合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发展“冰雪主题”公园成为东北地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超过2500多座,但其中,一些主题公园仅靠机械游乐项目添充,缺少独特的主题和文化支撑,以致亏损。鲜明、独特的主题永远是主题公园成功的灵魂。鲜明的社会主题,准确的文化定位、独特的地域特色、有序恰当的艺术渲染与诠释,是成功的主题公园永恒的元素,也是成功的保障。东北地区源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发展“冰雪主题”公园成为区别其他区域主题公园的优势所在。

首先,冰雪是大自然的馈赠,发展“冰雪主题公园”的原材料相对天然、便宜。从1963年,哈尔滨市首次举办冰灯游园会到现在以冰雪大世界、冰灯公园和太阳岛雪雕公园为依托的三大冰雪主题公园,哈尔滨冰雪文化集中区域基本建构完成,每年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推动了哈尔滨经济的发展。如果东北三省能联手打造冰雪主题公园的文化产业群,形成有效的文化产业传播链,势必会极大推动东三省的经济发展。其次,完善接待设施,打造服务品牌也将扩大经济收入。一个成功的主题公园除了拥有独特的主题,接待设施不可或缺。主题公园内别致的咖啡厅、特色餐饮店、货真价实的旅游纪念品商店的建立不仅能满足游客的休息、购物等需求,而且也可以兼具创收、宣传等功能。因此,把握消费心理,打造服务品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而且还可以带来除门票之外的附加收入。

二、东北冰雪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虽然,在东北冰雪主题公园的建构中,哈尔滨三大冰雪主题公园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纵观近年来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推进东北冰雪主题公园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地域民族特色,加强民俗文化表达东北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很多民俗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以黑龙江省为例,如能巧妙地以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作为艺术造型创作元素建立冰雪民俗馆和体验区,着重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形象并开发意向剪纸、石雕根雕、各种皮质工艺品、植物编织制品等相应的文化产品,不仅会为冰雪主题公园注入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而且可以形成相应的文化产业链增加旅游创收。

篇6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解决了毕业设计和就业时间上的矛盾,保证了有效的毕业设计时间

1.第七学期学生提前选题进入课题组,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以拟补因考研、就业、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所耽误的时间,保证了有效的毕业设计时间[8]。2.对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训的学生,加强管理,除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外,指导教师还应强化远程指导,做到每周学生必须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应随时做到远程指导。3.对因考研、就业等请假较多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加班完成毕业设计内容,指导教师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指导,保证了毕业设计按计划进度进行。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1.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每位指导教师要业务过硬,要有良好的师德,日常要严格管理。特别要求青年教师在接收指导毕业设计学生之前,首先要选定设计题目,完成毕业设计预设计,由所在系组织进行预设计答辩,答辩过程中,要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兴趣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所在系审查同意后,报教学院批准后方可接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确保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2.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导师制,从选题到日常的指导,老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系里也应配合专题教研活动,如请老教师进行经验介绍、预答辩、研讨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要提高师德水平。经过两轮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水平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稳步提升,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三)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对多数学生,主要是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师德。科学合理地解决学生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时间的矛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不要受现场装置的约束,要有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毕业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创新点。2.对少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小试或中试成果)完成一个新的化工类工艺包设计。包括收集和整理有关设计数据和信息、方案论证、厂址选择、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计算及选型、技术经济分析、设备布置设计、管道布置设计、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等。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创新的乐趣,体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4.强化过程监控,增加期中答辩环节,纳入成绩考核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要做到全过程有效地监控,特别对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的部分学生,更应加强管理,按学校、教学院和系统一要求除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外,指导教师还应强化远程指导,做到每周学生必须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应随时做到远程指导。以往的毕业环节,少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前半学期设计工作拖拖拉拉,不按计划进度完成,后半学期才开始投入精力,有的甚至找别人帮忙完成设计工作。由于精力投入不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为了确保毕业设计按计划进度完成,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过程增加期中(考核)答辩环节,即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期中考核(答辩),考核成绩占指导教师评分的50%,该成绩纳入毕业设计总成绩考核,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篇7

1.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围绕行业、企业“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的职业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并按照药学保健和药物制剂技术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特别是增设了GSP实务、GMP实务、医疗机构药事实务、医药营销实务等专业—岗位直通课程,使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就业岗位实现了融合对接。为使课程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将工作过程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中,在注重通识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考虑不同岗位所需专项职业能力的差异,依据药学及药学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搭建职业专项模块教学内容。根据药学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其进行归纳、序化、整合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构建药学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实行“岗证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岗(岗位)、证(证书)、单(订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盯住岗位,瞄准证书,扩大订台。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正确划分药学岗位,着重对药学岗位群技能进行分析。通过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分解,进行专项教学。做到了3个对接:1)分析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以及职业岗位能力,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和岗位的对接;2)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一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并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医药商品购销员培训与鉴定点,促进课证融合;3)扩大“订单培养”的个性化教学平台,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工学结合的模块设计,确保教学满足订单的需要。同时,将岗位工作技能训练、行业从业知识培训与订单培养形式三者有机地结合,保证“岗证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项目,结合专业课程工作任务的特色,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1问题启发法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起到导演的作用,启发课堂的主人学生学好这节课。这种教学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即教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最精炼的概括和小结。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动脑的好习惯,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药品管理时,先给出几个真实的案情,就案例本身提出问题,如“该单位的这种行为是否违法?违反了什么法律?应该如何处罚?”通过学习药品管理法的具体内容后,学生们可以自己分析案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回答问题。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学习,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明显提高。

3.2角色扮演法在药品验收实训项目中采用分小组讨论并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验收员,通过模拟药品验收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药品验收工作的流程与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多角度深刻体会工作岗位,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篇8

(二)工作页式教学。“工作页式教学”,简单的说就是以学生工作页做为工作对象的项目教学或任务引领式教学。

二、常见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分析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三、系统化的工作页教学模式

(一)工作页在课堂上实现“工学结合”—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工学结合”做为一种教育模式,在发达国家上百年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目前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情境教学、虚拟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实训教学等。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工学结合”的核心在于有一个工作任务,这个任务当然是真实的、甚至有报酬的最好,是模拟的、虚拟的也未尝不可。如果是真实的,工作页只用来记录工作过程、评价工作结果就行了,如果是模拟的、虚拟的,就只能用工作页作为载体来呈现这个任务。

篇9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0引言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伴随着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热的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地移除多余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将对化工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调控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温度计(如玻璃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作为温差测量的贝克曼温度计,广泛应用在恒温槽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由于精密电子温度测量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贝克曼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仪器使用.另外,温度效应常常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如醋酸-水-氯仿三组分系统的相图绘制实验,其成败与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并不清楚隐含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温度影响到各组分间的溶解度,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导致不能很好地判定滴定终点.因此,如果能够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相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萃取过程,理解相图中物系点和相点的概念,对于化工产品分离条件的筛选起到良好地指导作用.其他的实验项目,例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温度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合理的安排实验是保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但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循环的方式开展实验.如果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在循环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则显得非常被动,对实验理论一知半解,造成他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只动手、缺乏动脑,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将实验课的开出时间较理论课程滞后一学期,先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试讲实验内容、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依托我校的安徽省化学工程实训中心,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与物理化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结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原理知识综合解决化工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成,杜金艳.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2):161-162.

[2]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113-115.

篇11

多元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积极学习,保证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可用资源,打好坚实基础

要使学生自主的学会互动学习,老师就要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创造不同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们增强自信心、发现自己的长处,充分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优点。在多元文化的互动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改变自己的缺点,最终把学习当做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主动追求全面进步。卢梭在书中说:“教育的文化韵味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产生兴趣。”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培养他们对学问的兴趣,并且还要使这些兴趣不断的增长。从而教给学生钻研学问的方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就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使得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真正浓厚的兴趣并坚定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信念,从而保证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体育、音乐、美术的元素多多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发现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乐趣和文字本身具有的魅力。实验证明,一些在数理逻辑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却在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远的智能理论作为教学指导,使课堂呈现出多元智能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中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时,教师要进行对文章主题的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问题设置,使学生带着疑问对文章进行学习和探究。寻找一个好的引子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要讲的课文内容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对《风景谈》一文进行学习时,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内容进行分析,其中有“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和“北国晨号”六幅风景画,其主旨在于表现自然界的美和自然界的伟大。这幅风景画的描写目的在于对解放区的战斗生活进行描写,表现出了解放区人民的崇高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述将画面进行勾勒,然后再对画面进行分析,这样,就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动手进行绘画,并运用自身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将主题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能够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准确把握,并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采用多元互动,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学习,并对学习真正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广下,只要教师、学生和教材进行最佳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的互动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和教学资料的互动

学生和教学资料的互动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方式对文章进行了解和学习。在文章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结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对《爱莲说》的学习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熟悉,是对课外资料进行充分利用。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诵,利用互联网寻找与文章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境遇,使学生明白作者以莲花为描写主题的原因,并对于莲的课外知识进行拓展,了解莲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以及莲所代表的品格、成语藕断丝连的解释和相关的图片说明。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分解和说明,对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中心思想进行分析。然后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进行分析。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参考资料进行合理利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依赖于教师对于教材和教学过程的良好把握,但由于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和速度、质量有可能优于老师,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并以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方式确定,进行平等教学。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地理学习,经过分析货的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学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与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交换学习心得和思想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进性和集体的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与合作,使学生开启了人际沟通等多元智能,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团队对于个人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课堂内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三、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保证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语文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12

论文关键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学校文化;文化冲突;隐性课程

人是社会的人,人又是文化的人,人在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遵循其文化准则和习惯,同时又会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当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改变时,他将经历一场文化冲突的革命。无疑,当前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正在经历着这样一场冲突与融合的革命: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受到双重社会化标准的影响,带来了许多突出的教育问题。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所在

本文所指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只指那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子女。他们是伴随中国民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根据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所谓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岁(或7至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民大量向城市迁移,不仅是为了就业而且为了进城,因为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逐渐扩大的差距也体现在教育方面,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有着它自身独有的文化氛围。在《教育大辞典》中对“学校文化”是这样解释的:又称“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它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表现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方面。其中,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隐性课程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文化生活、绿化、校园美化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其中学校的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既反映出社会文化,又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存在一定的地方文化差异,这种差距投射到学校文化中,使得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中表现出不适应感;另一方面学校中学生同龄人文化之间的冲突,城市强势文化总是占上风,学生的个体行为是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自身的文化也常常被“边缘化”。在学校以及班级中,学生学会自我克制、分辨,并进入权力、地位层次不同的班级和社会情境。而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没有任何文化优势的情况下,通常会被划为班级中低层群体之中。

二、学校文化的矛盾聚焦

作为体现学校文化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对。它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有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还有的以规定的科目进行考试。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而与之关联的教育实践则包括了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潜含的教材内容、个体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等方面;其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学校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大等方面。

与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和强制性相比,隐性课程则具有潜在性、非强制性和持久性,这些特点使得它更容易成为学校文化冲突的矛盾聚焦点。这是因为,第一,无论是学校建筑、校园设施或校风校纪,都潜在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群体个性、风格和凝聚力的文化形态。第二,这种蕴含其中的内涵并不是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学校文化氛围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第三,即使个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而这也正是矛盾冲突所在。这一矛盾冲突反映到进城农民工子女身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观念排斥

首先,由于我国长期的社会文化沉淀,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农民总是被认为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种长期以来在人们心里扎根的阶级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代代延续。即使到了当今社会,政策上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在短时间内仍旧难以打破和改变已经深入人心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中国传统的不合理的甚至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导致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往往被当做二等公民。即使其能顺利地就读于流入地的公立学校,也被作为“借读生”对待,这种区别对待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隐蔽的。长期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还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造成了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的心理落差,形成了习惯性的对农村人的歧视心理。

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和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在一个城市,却无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包括城市中的种种社会福利保障对他们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却还是保持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因此在现实生活与城市市民的交往难免出现疏离和被歧视的现象。进城农民工子女即使条件好的可以进入公办学校,也并不能很好的和城市孩子相处。在他们社会化的早期,这些不公平的市民待遇,会在其人格成长中落下深刻的烙印。

2.学校人文环境不良

校园人文环境是属于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通过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对人的心理有辐射作用,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全体师生员工人的思想行为。是区别于校园硬环境的一种环境带有“人”作用的、给人以影响和熏陶的环境。在2004年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1/4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被城里人看不起,并因此而感到自卑。在城市中生活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明显感到自己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别,他们大都认为这种差别是难以逾越的。

总结校园人文环境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影响如下。第一,公办中小学并不愿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即使接收了,也是采取“一校两制”的办法,有的将进城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划块”、“分班”上课的办法,有的给进城农民工子女编排大班上课。公办学校及老师从本校利益的角度出发,甚至担心这些孩子成绩差而降低了自己学校的升学率。第二,学校领导存在城乡差别歧视,在发展机遇相同的条件下,分配很少的资源给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大多处于低层次状况,很容易产生郁结、消极、沮丧的情绪;部分教师也缺乏一视同仁的态度,缺乏人文关怀,对农民工子女态度冷淡,使身在其中的农民工子女感受到不被重视,没有集体存在感。 转贴于

3.校园人际关系恶劣

人生活在社会里,就必须与人发生各种关系,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存在与建立,就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保持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环境中,学生是人际关系的主体,与老师、同学都需要顺利交往与沟通。然而,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却并不理想。

一方面,进城农民工子女中会不由自主地羡慕城市孩子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同时也滋生了他们对城市孩子的抵触心理。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感觉到自己与城市孩子、城市人有很大差别,心理上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冷淡消极。他们也许会通过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他们的不满意或要求,这种消极态度值得人们关注。另一方面,进城农民工子女由于在衣着打扮、言语交流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乡土特点,因而往往被同学当做开玩笑的“重点对象”,自尊心受到伤害,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心理障碍。许多城市家长及学生不愿与农民工子女同班同桌,个别教师视进城农民工子女为额外负担而不情愿投入过多精力。这些都导致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生活中不愿意和周围人进行交往,害怕交往以致自我隔离,对其成长实为不利。再则,有的进城农民工家庭流动频繁,稳定性差,一旦生活环境发生改变,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的人际交往很容易被人为因素打断,本来就薄弱的人际关系更是脆弱。他们需要在不断的迁移和流动中去反复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三、调停冲突的融合之路

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决定的。这种现象在我国一段时间内都将长期存在,直到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一定水平。只有当务农和务工收入水平比较均衡,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差别不大时,这种大规模迁移现象才能出现拐点,所以说农民工问题是一个长期战略问题,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持久的关注焦点。从校园文化的角度出发,尤其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和谐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心理氛围,都会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和保护作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形成尊重农民工的友好氛围

首先,在生活层次上要给予农民工子女尊重。农民工正式融入城市,是建立在和普通城市居民和谐交流、融洽相处的基础上的。反映到学校中,就是要尊重他们的穿着、行为、言语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并不因为他们与城市孩子的差异性就大惊小怪,随意取笑讽刺。

第二,改善校园文化的不正风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而校园文化环境是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接触最为密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其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民工子女因为其生存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中一些人的视野和观念难免狭隘。但另一方面,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承受苦难的能力,学校应该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引导,从心理层面去尊重他们。学校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的平台,努力构建平等、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融合的教育教学氛围。

2.积极提倡城乡学生的优势互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