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08:11: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抽血室护士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65-01
1前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门诊抽血室是医院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其特点是患者人流量大、护患接触多但时间短暂,也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科室,为了更好的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改善护患关系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主要总结我院常见的护患纠纷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现报告如下:
2纠纷原因
2.1环境原因:门诊抽血室环境比较狭窄,区域分隔不明显,互相干扰较多,再加之陪伴的家属多,说话声音大,有的患者没听清名字就坐下等抽血,再有名字雷同就更易产生差错[1],加之有些患者病情较急,长时间不能得到医疗处理,或是遇到一些素质较低的患者或者家属,强行插队,难免引起不满情绪的滋生。
2.2护士原因:护士缺乏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抽血室工作相对单一,操作简单,容易忽视对抽血护士的业务培训,个别护士抽血操作不规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缩短抽血时间,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导致发生纠纷事件[2]。患者的抽血操作大多在2min内完成,护患接触时间短暂,缺乏有效沟通,加上排队等候的患者较多,天气炎热等原因,使得等待的患者出现焦躁不安情绪,大家都希望尽快完成抽血,护理人员则机械性的工作,从而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同时护士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工作中忽略了对患者整体精神情绪的判断,对特别紧张以及既往出现晕针现象的患者缺少鉴别,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很难立即实施有效应对,这也是发生护理纠纷的隐患。
2.3患者原因:患者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较高服务质量的要求,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另一原因,尤其是近几年来新闻媒体的曝光以及各种社会舆论导向,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护士不尊重,一旦解答不满意或与预期有距离,就会引起纠纷[3]。对于普通老百姓,在抽血时存在紧张、恐惧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样的心理也更加重了护患关系的紧张,尤其在抽血高峰期,患者集中,抽血护士相对较少,而且有些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要求空腹抽血的,更是心情迫切,很容易出现焦急、拥挤现象,护士工作中稍有不慎就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防范对策
3.1增设抽血登记岗位抽血前的试管准备应该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首先把好源头关,再次抽血护士在抽血前,要再次认真核对试管上、化验单上患者姓名、性别以及年龄,避免由于试管抽错导致的再次抽血而影响结果显示时间导致的投诉纠纷。
3.2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痛苦护士为病人静脉穿刺尽量争取100%成功率,出现穿刺失败个案,做好记录,寻找失败原因,护士娴熟的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患者等候时间[4]。3.3改善就医环境,合理安排患者首先在门诊抽血室设立老弱残急优待窗口,对于此类患者应与一般患者进行区别对待,并在这些窗口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同时改善抽血室环境,在夏天,有条件时可以增设空调或电风扇,打开窗户,进行空气流通,安排保安人员维持秩序,减少插队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4讨论
医院门诊抽血室是展示医院护理服务的重要场所,对抽血室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持续改进抽血室工作,制定风险防范对策,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提高了抽血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护患沟通能力,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地避免了抽血室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患者营造了放心、安全的抽血环境,大大提高了满意度,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5]。要更好的减少门诊抽血室护患纠纷的发生,我院主要从加强护理基本技能的培训,改善患者就诊环境以及增加护理管理等方面入手,为达到改善患者就医难的现状问题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梁栋蓉.信息化条件下门诊抽血室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74-175.
[2]孟玉华,唐永红,刘晓红,等.传染病医院门诊抽血室风险事件的分析及管理对策.护理杂志,2009,26(4):72-73.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41-011临床资料
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有80例静脉抽血儿童 ,其中77例穿刺94次抽血成功,其中3例因过度肥胖一次穿刺失败自动放弃。77例中男性41例,女性36例。
2穿刺失败原因分析
2.1儿童因素
2.1.1自身特点,血管细小,有的儿童过度肥胖,血管难找。
2.1.2有的儿童从外周静脉抽血时,血容量不足,很难一次抽出所需血量。
2.1.3早上抽空腹血时,血管不充盈,血管就会难找。
2.1.4血流缓慢,呈高凝状态,进针后不易抽回血。
2.2儿童心理因素: 多数儿童排斥医护人员,入院就紧张害怕,具有恐惧心理,不能配合抽血护士,进针后,挣扎致使血管里的针头出来,让他感觉很痛,更增加了儿童的恐惧心理。
2.3穿刺针的因素: 因为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粗且长,进针手感不灵敏,由于针头直接连接在空针上,不易固定,有时进针后儿童稍微挣扎,针头就易出血管。
2.4操作者的因素: 有时护士找不到血管或不能一针见血时,就会情不自禁紧张,这样就会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家长有时不满意,恶语相加时,也会给护士增加心理负担。
2.5环境因素: 很多儿童入院后,看到医院环境就开始心理紧张害怕,加上消毒水的刺激,或寒冷等因素,这些都可刺激血管收缩变细。
3改进措施
3.1正确选择血管: 选择相对粗直充盈,有弹性的血管,有时外周血管较清晰,尽量避免穿刺看不见摸不着的血管,那样没有信心,会给自己增加压力。
3.2热敷或浸泡法: 可用温热毛巾热敷抽血部位的血管,当选外周静脉血管时,可用温水浸泡手或脚,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这样既易找到血管也易抽到所需血量。
3.3改进穿刺针: 把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从衔接处取下,换上5号或5号半的小儿头皮针,这样针头短,进针时手感灵敏,也容易固定,小儿挣扎时,固定的针头与注射器之间,有细软管缓冲,减少针头从血管里出来的几率。
3.4不断提高穿刺技术和心理素质: 工作中除了良好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外,要细心和关心,对家长的夸奖谦虚,对批评要虚心,这都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会影响技术的发挥。遇到问题要充分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和要求,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不能一针见血给儿童造成恐惧和痛苦,也降低了家长对你的信任度。
3.5注意沟通技巧: 尤其面临着孩子,要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安慰鼓励的同时,给他们讲述英雄的形象,勇敢的面对,同时和家长沟通好,取得家长的配合,不要孩子吓的哭闹,你还要责骂孩子,这样只好使他更加恐惧。家长也要多鼓励表扬孩子。让他给其他孩子作表率。
3.6完善设施,改善环境: 儿童的恐惧,有时受其他孩子的影响,所以要一人一室,室内设有空调,免费热水和毛巾,在儿童抽血室可喷涂儿童卡通图案,放他们爱看的动画片,消除孩子的紧张害怕的情绪,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就不会感觉很痛。
4结语
我们在穿刺抽血过程中,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外,还要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效率,强化显微镜的使用管理制度也十分重要。(1)显微镜应实行集中保管,统一编号,统一编目。这样有利于全面掌握显微镜的数量、性能,便于统一调配,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以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2)建立显微镜使用卡。做到学生持卡,对号使用显微镜。这样每位学生使用固定的显微镜,既能使他操作熟悉,又易及时查出显微镜损坏的原因,并责任到人,也就增强了使用者的责任心。(3)加强课后检修。实验课结束,应及时听取任课教师及学生对显微镜使用情况的反应,并及时进行检修,以排除故障,这不仅有利于实验课的开出,又可延长显微镜的使用寿命。电子显微镜技术实验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们希望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数和开放实验室,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开阔了科研之路,为从事基础和临床医学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这些年实验教学的心得就是体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血培养污染率原因分析
1.1医院对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院层面对新入职护士、轮转护士以及低年资护士感染知识培训不到位,导致该层级护士感染意识薄弱,无菌观念不强。
1.2抽血环境不达标
部分科室采集血培养标本时未在穿刺间进行,穿刺间空气消毒不合格,穿刺室患儿家属较多,来回走动。
1.3皮肤消毒不彻底
在为患儿抽取血培养标本时往往出现患儿家长不愿意剔除毛发,抽取过程中患儿的哭闹、躁动,家长来回搂抱孩子时,衣服、手是造成穿刺部位消毒后二次污染的发生原因,造成皮肤消毒不彻底。此外,皮肤消毒剂使用不规范以及消毒待干时间不够也是原因之一。
1.4医务人员无菌意识不强、手卫生不规范
采血人员洗手不规范,操作前未洗手或洗手时间过短;抽血时因患儿哭闹导致血管暴露不明显,需要采血护士反复用手触摸,造成已消毒的皮肤再次污染;抽血完毕用棉签止血时,棉签触碰采血针头导致血标本假阳性。
1.5其他原因
因患儿家属原因对采血不配合,依从性不高,导致只留一套血标本。
2对策
根据血培养标本的采集要求、人员培训内容和血培养标本污染原因分析的结果,制定如下检查项目,由护理部,感染办和细菌室相关负责人组成血培养抽血过程采取个案全流程检查督导,并及时补充流程和检查项目。
2.1人员培训方面
医院管理部门对采血护理人员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并监督及考核等,合格后方能参与血培养标本的的采集。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尤其是年资2年以下的护士进行穿刺流程培训,所有操作者及助手必须按规定洗手、戴口罩。
2.2环境方面
采集血标本统一在穿刺间进行,穿刺间的每日2次紫外线环境消毒,抽取标本时,杜绝家长的随意走动讲话,必要时为家长佩戴口罩。
2.3皮肤消毒方面
2.3.1进一步对相关文献分析可知,常见的四类污染细菌主要寄生在皮脂腺深部及皮肤毛囊中,而它们若在肘部、腹股沟及会等处则会更易于生长。对于这些细菌,若只是简单消毒及擦拭的话,往往无法将其消除,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污染,一般采取先用消毒剂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擦拭才能有效提高杀菌质量。2.3.2一般采集静脉血[1]其他研究表明已存在的内置静脉导管与污染率增高相关,所有研究表明只有新插人的导管才不会增加导管采集的标本的污染率。2.3.3穿刺前应清理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剔除毛发减少为患儿摆放人员对穿刺部位的污染。
2.4医务人员方面
2.4.1在进行标本采集时,护士标准手卫生后进行穿刺操作和标本采集,护士操作时手指避免反复触摸消毒部位,护理人员应规范消毒,抽血完毕,为患者按压取针时不能使棉签直接接触针头,应在离穿刺点1cm处按压棉签,穿刺后滚动按压穿刺点3~5秒。拔出针头并更换针头后将标本注入消毒过瓶口的。2.4.2培训医生了解抽取血培养的指征,病人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如何准确对血培养结果进行解析和临床验证。2.4.3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培养基和时机的把握,如何进行结果报告等进行培训。并在护理部,感染科和细菌室分别选择有资质的的人员对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考核通过方能进行血培养项目的相应工作。
2.5其他方面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121-03
患者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诸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基于这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的评价[1]。它可较客观地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金标准”之一[2]。在各大医院检验科门诊窗口存在患者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复杂、窗口抽血和咨询人次多、直面患者压力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3],为提高检验科门诊窗口的患者满意度,我们实施PDCA循环管理,通过对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来评价检验科门诊抽血窗口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5~8月、2012年9~12月、2013年1~4月三个时间段总共1 453例检验科门诊抽血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男690例、女763例,年龄>60岁583例,
1.2 方法
成立PDCA管理小组,于每周一和周三发放30张满意度调查表,在检验科抽血窗口设立意见箱(每4个月放30张)。每月底统计数据,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和整改会议,做好思想动员,增强服务意识。每4个月做一次PDCA循环。
2 PDCA循环管理方法
2.1 计划(plan)阶段
2.1.1 调查现状 PDCA管理小组把可能影响检验科门诊抽血窗口患者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细化,分为检验流程、抽血等待方式、服务态度、穿刺技术、窗口标识、告知与指导、取化验单方式和综合满意度等8个方面,并将患者的评价设置为满意、较好、一般、较差和不满意等5个等级,以便患者能对各个细节进行评价。2012年5~8月实施第一次PDCA,于检验门诊窗口发放调查表480张,有效回收470张(回收率98%),意见箱收到意见15张(回收率50%),总计485张。见表1。
2.1.2 原因分析 从表1中分析检验科门诊窗口满意度在70%以下的主要有对窗口服务态度、对抽血人员的穿刺技术、抽血人员告知与指导、综合满意度这四项。深究其根源在于原来采血的检验人员被抽血护士代替,部分抽血护士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并且门诊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带教不到位,开展业务学习还做得不够,开展感染消毒、礼仪知识[4]、沟通技巧[5]、心理护理[6]等方面技能的学习还不够细致。客观上检验科门诊患者多,咨询人次多,人流量大,人员结构复杂,抽血环境吵嚷,直面患者压力大且工作强度高。
2.1.3 制定措施 ①强化服务意识的教育,统一服务的文明用语[7]:您好,请出示您的卡和发票;请卷高您的衣袖;请按压棉花5 min切勿揉搓;请清点您的物品以免丢失等。②加强业务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开展沟通技巧、礼仪知识、感染消毒知识专题讲座。③做好检验人员一对一带教抽血护士工作。安排时间让抽血护士参观标本分离工作室,检验工作流水线,定期开展专业主题讲座。④针对客观问题,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增开门诊抽血窗口、急诊抽血窗口、老幼优先抽血窗口[8],提高职业技能,提早上班和整理好所需物品,加快动作,微笑服务,亲切回答,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2.2 实施(do)阶段
①思想动员:召开包括抽血护士在内的全体检验人员会议,由质量管理小组向全体人员讲解下一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及工作措施。把改进门诊抽血窗口的满意度做为年度考核的硬指标。②业务学习:每周五中午业务学习,主管检验师轮流开展沟通技巧、礼仪知识、感染消毒知识等专题专业技能讲座。③交流沟通会议:于每月28号开一次交流沟通会议,对意见箱里的投诉、门诊窗口的护患矛盾冲突个案进行讨论,分析最可取的处理解决办法。奖罚分明,对投诉少的护士给予表扬和绩优考核。④继续做好门诊窗口患者满意度调查,开展人性化服务。⑤开展各项便民措施:如导医台免费代寄各种检验报告单及提供一次性口杯、热水、电话、抽血常识资料等。⑥重新制作安放窗口标识,使其规范化、统一化,制定窗口服务标准并公示于患者,检验科门口开设检验知识专题宣传报。
2.3 检查(check)阶段
①由检验科门诊组长带领质量管理小组每周一、周三检查门诊窗口服务情况1次,发放调查表情况,询问患者对窗口服务的满意与不满意情况,做好个案投诉记录。②每月由质量管理小组数据管理分析员收集好调查表,反馈出患者不满意度,在每月的交流会议上讨论、解决并加以持续改进。③每月进行一次窗口服务技能考核,通过笔试、口答、当面实践考核等形式提高全体检验及抽血护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④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反馈检验科门诊服务质量。
2.4 总结(action)阶段
经过2012年5~8月、2012年9~12月、2013年1~4月三个阶段的运行,分别对我院检验科门诊485例、482例、486例患者共计1 453例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意见征求。其中2012年9~12月发放480张调查问卷,收回476张(回收率98%),意见箱收到意见6张(回收率20%,其中1份是感谢信),共482例患者;2013年1~4月发放480张调查问卷,收回479张(回收率99%),意见箱收到意见7张(回收率23%,其中5份是表扬信,2份是感谢信),共486例患者。结果见表2及表3,满意度从原来的62%提高到89%再到98%,不满意度则由原来的12%下降到6%再到0%。
3 讨论
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又称戴明循环,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首先开发、后经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大力倡导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9]。它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之一,其程序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均受到医院管理者的普遍关注[10]。检验科门诊窗口是检验科的直接面对患者的服务窗口,患者对窗口的满意度直接反映患者对整个检验科甚至整个医院的满意度,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设施有限的条件下,怎样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这是个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我院检验科经过一年来三次的PDCA质量循环管理,不仅有基于现状的检验流程、抽血等待方式、服务态度、穿刺技术、窗口标识、告知与指导、取化验单方式和综合满意度等8个方面的科学调查,还有强化服务意识教育、加强业务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开展各种专题讲座等具体的改进措施,并有强化措施的追踪落实与效果评价,患者满意度不论是综合满意度还是单个项目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综合满意度从62%提高到89%再到98%,综合不满意度由原来的12%下降到6%再到0%,可见PDCA质量循环管理在提高检验科门诊窗口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在PDCA循环的实施过程中,PDCA管理小组成员掌握了用PDCA的原理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增强了质量持续改进的意识。同时,抽血护士的职业修养也有所提高,使其养成了以患者为中心、以高超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来满足患者需求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通过PDCA的多次循环,抽血流程得到了持续改进,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检验项目TAT时间也得到了持续地缩短,使得患者及时得到诊治。这些都为提高患者满意度打下了基础,从而提高了科室形象、改善了医患关系,得到门诊患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李玮婷,姚君,苏蕴,等. 论新医改形势下病人满意度工作的改进思路[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00-202.
[2] 刘春慧. 某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705-707.
[3] 李惠锋,苏永利. 浅谈门诊采血室发生护患矛盾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4):143.
[4] 王俊蕾. 抽血窗口护患矛盾冲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89.
[5] 董文琴,谢丽珍,吴华英. 人性化服务在优质服务护理的应用[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295-296.
[6] 童述超. 浅谈静脉采血病人的心理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9):184-185.
[7] 杜艳丽,曹小丽,毛丽红. 护理服务“三句话”在抽血室的应用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5):95.
[8] 李为芳,周曼颖,胡素琴,等. 门诊抽血室流程改进与管理实践[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3):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