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10:2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注重基础专业理论,忽视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主要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政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然而高校思政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课中其他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样高校思政专业在过于重视公共、学科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就忽视了教育理论课程,致使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其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性、意识性和能动性。[4]很多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了几门教育理论课程,认为这样就具有了师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成为未来合格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各方面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忽视深厚的文化基础未来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同时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础,而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基础的培育却是目前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通病。[6]现行的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即通识课程主要集中于几门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更低。其实选修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发展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的课程,选修课的分量小,使学生无法系统地涉猎到更多其他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却缺乏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无疑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思政专业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导致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力受限,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综合人才的需求,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厚基础、宽口径。[7]首先,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广”,注重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课程结构对思政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专业角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各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使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除设置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之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该多设置一些非师范类的、其他方向的课程,比如《比较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农村工作知识》、《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学》等,尤其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可以多增设一些与本专业和未来社会需要相关联的新课程,拓宽思政专业口径,制定“一主多辅”或“主辅修制度”,让思政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杂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兼具广博、精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是顺利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应该分阶段、分学期地有序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适当增加实习周数,形成校内试讲、校外实习、反思提升的机制,避免以前的毕业实习不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反思讨论的缺点。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最终成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约束机制,让学生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工作,比如:指导教师的定期检查,不合格论文的惩罚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专业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假期社会实践、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与理论为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对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工作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真正地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
一、研究现状
教育和工作及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却不够细化、具体。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其研究的个案与案例较少。本人通过图书资料等渠道搜集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没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几乎都以“大学生”为主体。
同时,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研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车广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的吕良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构建能力及建构;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的胡廷龙在《考试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由此看来,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但都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轻内涵;重能力,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探讨与研究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为立足点,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内容与途径等。
(3)有必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务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领导与干部等。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如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识理论灌输,广大学生主要凭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着艺术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会如何主动运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识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实践作用。
(1)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2)启发从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其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榜样与产生辐射效能、带动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敏锐感,从而学会运用政治眼光评判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领导者;有利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机制。
(4)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提高我国行政领导与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人员的职业教育,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及我国政治教育体系与制度均具有导向意义。
由此看来,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但都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轻内涵;重能力,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至今已经过去31个年头。31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能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多样化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不理想。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整体教学思路
接受即教育的实现。一般来说,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知、情、意、行同时发挥作用并形成合力,才可能推动个体由“知”到“行”的转变,进而养成行为习惯并内化为思想品德。如果教育者孤立地从某一个环节进行教育而不兼及其他,则很难推动接受主体思想矛盾运动转化。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从某一开端入手,也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以忽视或放弃其他环节,而应使各个环节同时发挥作用。但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实践受现行评价体系等因素影响,一考定终身单一考察知识掌握的程度,较为重视“知”的环节,重结果轻过程。如此教学,最终结果只能是单一发展了接受主体的阅读、记忆、背诵等知识技能,而情、意、行等有益大学生个体心智发展并有益社会需求的环节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理念
信息时代,知识已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在《善于学习增强本领努力实现“中国梦”》中谈到:“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是接受主体获得知识的重要办法;被动接受或以考试为外驱力的鹦鹉学舌式复述也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但却难以达到教育的本真目的。作者在2014201502学期承担了二学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讲授任务,借着考试形式教师自己决定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平时成绩20分,期中期末各40分的重知识考核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考核理念,确定了过程性评价理念。即唯一标准答案的卷面考试不再是唯一考核形式,确定使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以卷面考试为主要考核办法的终极性评价,相对来说是有缺陷的。一是不公平:有的接受主体因为记忆力强,即使不经常出勤或者出勤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思考、没有任何的贡献,也可以靠着考试前的突击取得不错的成绩;二是不全面:卷面考试单一考察接受主体的知识技能,即使卷面题型中注重了主观、客观试题的比例,仍然主要侧重了“知”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相对而言,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解决“不公平、不全面”的问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接受主体的学习方式或过程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而且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考核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教学与评价如影相随,相辅相成。教学内容一旦确定,就应该考虑如何评价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作者发给上课学生一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主要包括:(1)本门课程的课程计划,注明上课时间、地点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开课周次及时间;(2)作业计划,在各教学内容及开课周次下会布置相应的作业。有课堂辩论、小论文、测验、调研报告、小组展示等。接受主体在开学初已经一目了然这门课的任务,提前会有一个规划,学业压力也会分散在不同的周次;(3)评价表,对上述作业计划如何评定分数辅以相应的评价表,这些评价表格可以帮助接受主体有针对性的准备自己的课业;(4)课程分数构成,出勤10分+课堂表现20分+论文20分+小组展示调研成果20分+测验30分=100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出勤及课堂表现
关注出勤,如果不出勤,在这门课上就不可能学到什么。出勤了但没做跟这门课学习有关的事情也是徒劳无功。如何记录出勤?如何判断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者采用的方法是上课之初,要求每位学生制作自己的专属个性桌牌,唯一硬性要求是字体要足够大,以后每次上课都要摆放在自己面前。同时,上课的时候,作者不再局限于小小三尺讲台宣讲式上课,而选择拿着幻灯片翻页笔在学生中间穿梭。通过与点名相结合的方式很快就能够喊出每个人的名字,不仅考察了出勤情况,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记录学生的思考、反应、讨论、回答情况评定其课堂表现。
(二)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非常贴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距离接受主体自身的生活经历很近,可以根据其经验感受激起写作兴趣。因为很多接受主体写作论文的经验并不多,所以较为注重说清楚问题和论文展开的逻辑联系层面,在字数上并不过多要求。本门课程中,作者布置了几篇论文题目备选。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如何与之对接才能发挥其实效性?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群体作为切口进行探究。因为接受主体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已经较为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积累了很多感性想法,借此写作论文的机会可以较为系统地总结、梳理。在论文写作之前,作者提供了一些查阅、筛选资料的途径和办法。同时接受主体可参考在开课之初发的教学大纲里的论文写作评价表。要求在正式写作之前提交论文写作提纲,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写作顺序,在论文题目和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之间注意整体协作。通过接受主体查阅资料、构思写作提纲并最终付诸写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其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探究其他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基础。
(三)调研与小组展示
在讲到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主体建设、对象分析、环境建设、目标和内容时,作业计划在各要素部分都设计了接受主体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制作调查问卷,并在发放之后回收、筛选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据,写出调研报告并在小组展示环节展示小组成果。同样有一些题目供各小组选择,如: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格魅力塑造问题;大学生上网行为调查与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融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视野下赤峰学院建设问题;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融合••••••。这一部分中,开学之初就要求班长和学习委员按照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小组成员任务差异的异质性要求编排4-6人学习小组。提前几周选择作业计划中的感兴趣的备选题目,要求各小组尽量分散选择,做到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任务都有小组承担。设计调查问卷之前,作者给各小组发放参考样卷,引导各小组根据各自的选题重点、难点设计题目,确定调研对象和发放问卷数量及有效问卷的要求。前期工作做完之后,作者发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往毕业生写作的调研报告毕业论文作为参考,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柱状图、饼图或者表格来分析问卷数据并得出结论进而辅以针对性的意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分析数据,并写作调研报告、展示调研成果,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又有精诚合作。这些事情是大多数学生以前从未经历的,小组成员在讨论、形成思路、付诸实施的过程中相互间思想、情感的碰撞,行为的协作使得接受主体们收获了友谊、知识、兴趣、合作、责任,更收获了团体攻关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测验
作业计划中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除了课堂讨论、论文、调研和小组展示的部分,其余部分作为测验范围。作者打破了以往教师出题的惯例,而是面向接受主体征集题目。要求各学习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教师出题。设计的测验题目要做到数量适中、难度适中(能够在90分钟之内做完),既要有一目了然的客观性试题(比例不能超过40%),也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主观性试题。接到任务后,各小组成员情绪高涨,纷纷翻阅笔记、教材,找出知识点,设计主客观试题。所有小组设计完试题并作出客观题答案、列出主观题思路后将成果贴在教室墙上,各小组依次参观。最后,作者在各小组设计的题目中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试题并标出出题小组作为测验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接受主体教学模式效果及反思
因为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考核办法,接受主体教学模式依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过程都是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考试仅占一小部分。所以上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每一部分的分数都靠自己努力换来,而不是过去临阵磨枪的考前狂背。学期结束时,跟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学到了除了知识之外的东西,鼓励作者今后继续采用并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一直有任务跟着整个学期都很紧张,习惯了以往的压力周期,这种模式有点不太适应,但是客观上还是认可的。尽管有了学生的支持,但是回顾起来,因为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授课,整体的驾驭能力不足,课业的设计、各部分的评价还是不完善,有待在实践教学和时间流逝中继续思考和构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参与、创造教学过程,为课堂做贡献,不再是与己无关的讲堂,而是积极主动、自主规划,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的平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开辟未来、塑造自我?教育者主导型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接受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问题体系,并把教学过程打造成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大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贡献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的教学内容,使接受主体由原有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一种主动的兴趣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爱娣.美国课堂教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