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01:38: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房地产投资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资金来源结构存在严重缺陷,银行贷款和经营性欠款数量巨大。1997年以来,房地产投资的各种资金渠道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债券、利用外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均呈现回落趋势,而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则迅速上升。论文百事通2003年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占当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98.5%,三项总计12932.29亿元。2004年1-5月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占当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比例上升到98.7%,而银行贷款和经营性欠款两项合计就达3772.13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61.1%。
2、资金投向结构不合理,经济适用房建设投入不足。1997-2003年住宅开发投资稳定增长,2003年达到6782.41亿元,占当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7.1%;虽然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投资规模在各类住宅建设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最低的,但是与我国的收入结构比,这一比例明显偏低。2004年1-5月在房地产和住宅开发投资增长分别高达32.0%和32.2%的同时,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的增长只有9.1%。因此,造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有加剧之势。一些城市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高档商品房却不同程度地空置积压。截至2004年6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高达9697万平方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达5673万平方米,占空置商品房总面积的58.5%;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加0.2%。
二、房地产开发投融资体制面临挑战
1、降低国内贷款和预售筹资比例带来的融资渠道相对收缩。随着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房地产投融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出台的关于住宅开发贷款和住宅按揭贷款的限制性文件的进一步落实,各家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将更为慎重。另外,由于期房销售受到限制,依靠预售房款筹集开发资金的渠道也越来越狭窄了。上述变化表明,我国房地产投资体制正在发生变化,将扭转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过度依靠银行贷款和预售货款,从而加大金融风险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贷款难度加大,使开发商面临开发资金紧张和还贷的双重压力,不仅会迫使开发商调整价格策略,以维持企业的有效运转,同时也推动有关方面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2、自筹资金比例居高不下,债券融资拓展缓慢。1997年以来,自筹资金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总额的比例不断上升,2003年占到当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28.6%,2004年1-5月上升到31.1%。债券融资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很低,这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是不适应的,应当大力拓展债券融资的空间。
3、经营性欠款数量巨大,其中蕴藏的风险需要及时化解。统计表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性欠款自1997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中,1997年经营性欠款占当年资金来源总额的38.1%,到20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6.1%。由于2004年以来各地清缴拖欠工程款的力度加大,加之有关部门对房屋预售做出了相对严格的规定,促使经营性欠款的比例有所下降,2004年1-5月下降到38.3%,但比例仍偏高。经营性欠款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待出售的房地产项目,但是由于价格原因,供给和需求在低水平上维持均衡,短期内似乎难以改变,因此,及时降低这部分比例成为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内容。
4、房地产业应对国际、国内冲击的能力亟待提高。1997-2001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额持续走低,2002年这一数字开始回升,2004年1-5月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结合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预示着外商对中国房地产的投资有可能持续回升,并成为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要力量。然而,外资以何种形式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必须加以注意,以便妥为利用,防范负面影响。同时,国内游资对房地产的投机也值得关注,目前一些省份的游资有千亿元之巨,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防范其负面影响,也是有关各方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完善房地产投资相关政策建议
1、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是根本,行政手段须慎用。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生长点,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如果政策效力过猛,调控力度过大,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抑制经济增长。因此政策力度选择应适当。此外,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公平竞争环境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应当努力为房地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市场功能,以期在实现调控目标同时兼收培育市场之功效。目前各地针对土地供应、“烂尾楼”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其中相当部分带有明显的行政强制色彩,对市场的作用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明确提出“提高门槛”、“治理城市疤痕”等对策。其实关键在于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强迫开发商服从政府意志,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性地推行某些政策主张,甚至采取所谓的提高门槛等歧视性政策,不仅无助于降低市场风险,反而加重市场的扭曲,导致更大的风险。可取的政策导向是化解结构性矛盾,增加市场的公平性。
2、近期主要目标是结构调整。以结构优化促进总量调整,控制空置面积继续增长,消化存量商品房。房地产业目前的金融风险不在规模上而在结构上。首先是资金使用的结构。很明显,直到目前我国广大城镇家庭的居住面积仍没有达到基本的标准,对房屋的购买欲望仍非常强烈,有购买力的需求也十分庞大。另一方面,空置一年以上的房屋在5600万平方米以上,庞大的需求和供给由于价格因素而无法有效实现。其次是资金来源结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银行贷款和经营性欠款所占比例过高,2003年两项合计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总额的70%,2004年1-5月两项合计占比仍高达61.1%。有效地改善供需结构、资金结构,是近期调控房地产市场,降低风险最有效的着力点。
3、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力度,把好土地源头关。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从以往简单的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制手段为主。在此基础上,应更深切体会土地资源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施更严格、高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完善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全面盘活土地资产,加快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土地产权制度。
贵州省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可能:(1)二者相互促进、影响和制约;(2)区域经济发展对房地产投资促进较大,而后者对前者影响微弱;(3)房地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较大,而后者对前者影响微弱;(4)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关系。选取贵州省1995—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L和GDP作为衡量标准,数据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首先对这两个指标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发现,lnL,lnL,lnGDP,lnGDP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无法拒绝原假设,二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非稳定序列的原假设,即二者都为二阶单整。理论和趋势上,二者有存在长期均衡的可能性。其次,对二者进行JJ检验方法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分析结果如下表:5%的置信水平下,lnL和lnGDP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贵州省的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态势。最后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以上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对房地产投资促进较大,而后者对前者影响微弱。
可见,贵州省房地产投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GDP的贡献和促进作用尚小。这可能是因为,作为房地产市场重要组成的房地产投资促进GDP增长主要是通过资本的积累来拉动经济增长。发展较为落后的贵州省偏向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发展以工业导向性,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视力度不够,因此,房地产投资对贵州省GDP的贡献较小。
二、如何实现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一直以来,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偏重于粗放型,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的过度消耗来换取区域性GDP的增长。因此在房地产投资中应当听取城市规划专家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使房地产品与生态环境有机衔接。
2、实证分析。(1)样本分类。采用多指标聚类分析方法对70个大中城市进行分类。多指标聚类分析采取的是离差平方和法,其思想来源于方差分析,先将N个样本各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减少一类,每减少一次离差平方和就会增加,选择使类内平方和增加最小的两类合并,直到N个样本聚成一类为止。在城市规模指标的衡量上,选取市辖区人口、GDP和建成区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多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见表3。由上表可以看出按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城市面积将全部70个城市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城市中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其经济总量都在全国城市前列,2009年其市辖区GDP分别位于全国第一、二、三、四位,建成区面积也分列全国第三、一、二、四位,市辖区人口也都在全国城市前列,为超大规模城市;其余城市2009年的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大都在330平方公里以上,市辖区人口大都在300万以上,经济总量也大都位居全国前列,属三类城市中的较大规模城市。第二类中的城市大多是省会城市或沿海城市,其最近12年的经济总量以1998年的价格计算均值都在200亿元以上。截止2009年末,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大都在150平方公里以上,市辖区人口数量大都在150万以上,无论是其经济总量、人口数量还是其建成区面积都比较大,属三类中的中等规模城市。第三类城市相对于前两类城市来说,其经济实力较弱、建成区面积较小,人口总量较少,多为三线城市,其市辖区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小,为三类城市中的较小规模城市。(2)模型估计、选择及解释。为消除异方差影响,对GDP、REI、K和L分别取对数,得到lnGDP、lnREI、lnK和lnL,并运用沃尔德(Wald)F检验法对个体效应显著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为:第一类:F=91.32>F(15,173)=1.7245第二类:F=51.54>F(23,261)=1..5708第三类:F=45.062>F(29,237)=1.5023检验结果表明,三类城市的F统计量都大于其在5%时的显著水平,拒绝了所有系数可混合性的零假设,因此,相对于混合效应模型来说,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为此,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三类城市对应的模型。第一类城市中,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992,除房地产外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006,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937。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三者中最低,表明第一类城市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房地产投资相对较弱。这或许是因为第一类城市的发展已超越一定阶段,经济中包括技术、人力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含量并不算太高的资本———房地产业投资所发挥的作用。第二类城市中,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894,除房地产外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5915,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798。相较于第一类城市和第三类城市,第二类城市中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是三类城市中最高的,表明第二类城市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房地产投资。这或许是第二类城市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含量并不算太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对其经济促进作用已开始充分发挥,而包括技术、人力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未开始发挥。第三类城市中,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367,除房地产外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661,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633。第三类城市中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介于第一类城市和第二类城市之间,表明第三类城市的经济虽较多地依赖房地产投资,但受经济发展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未完全发挥。这或许暗示,随着第二类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三类城市经济的起步,当第二类城市的技术、人力因素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越含量并不高的资本贡献时,第三类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跃居首位。
1.2三种候选投资方案方案一:让其全部建成中高档居住住宅,记为方案D1。方案二:让其全部建成具有特色商住两用公寓,记为方案D2。方案三:让其全部建成高级的酒店式产权公寓,记为方案D3。
1.3检验各层一致性和各层的权重计算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方法,每一层的特征向量计算(方根法)与检验各层的一致性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信息中我们能看出,CR得值都小于0.100,因此它的一致性是在接受的范围内的,所以各个因素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1.4各个方案对于风险因素模糊矩阵的确定通过利用德尔菲法经数位专家给各个方案的风险适应性进行打分,计算出各因素的平均风险程度值,然后就可以获取各个方案中多因素模糊评价矩阵RD1、RD2、RD3,如表3所示。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方案D1的高风险的权重值是最大,低风险的权重值是最小的;方案D2中,高风险的权重和低风险的权重相差不大,是中等水平,但是其中风险权重偏高;方案D3的高风险权重最低,可是其中的中风险权重与低风险权重比较高。但是房地产项目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所以根据以上结论,并且结合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的特有的特点,在现实中应采用方案二,让其全部建成具有特色商住两用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