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14:36: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重难点: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把握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量角的必要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角的大小
师:看,这是什么?
生:线段。
师:要知道这条线段有多长,该怎么办?
师:需要用尺子来量一量。
师:黑板上这是什么?生:有两个角,师:谁能说一说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知道∠A∠B分别有多大么?
生:不知道。师:是的,不经过度量很难知道他们有多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师:如果只能从直尺、三角板和比三角板上的角更小的角∠1。我们书中26页最上面的两个角和老师黑板上的角一样大。一会你可以边操作边思考,该怎样测量,结果是什么?现在把书打到26页,开始操作!
2.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哪种工具怎么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生:老师我是用∠1测量的。
师:老师手里拿的角和你们的∠1是一样大的,只不过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角1的两条边延长了。用同样的方法来测一下∠B的大小吧。测量完之后我们发现∠A∠B都是∠1的3倍多一些。
生:如果∠1再小一些呢,那量出的结果就更精确些了。
二、认识量角器
1.介绍角的单位
师: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早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并解决了。当时是这样规定的: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在1的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圆圈。千万不要写的太大了。1度的角非常的小,通常1度被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师: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一些单位,比如,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米等还有度量面积的大小用的面积单位,比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等。那度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呢?
生:1°。
师:对了,1°就是度量角的大小的单位。5秒钟的时间,仔细看看1°的角有多大,并记住它的大小。1°的角非常小,每个格里有10个1°的角,所以每个格是?
生:10°。
师:那这个角多少度?那这个角是多少度?它里面有5个格。
生:50°。
师:这个角呢?它里面有8个格。
生:80°。
师:那从这幅图上你还能发现我们学过的什么角?
生:周角师:周角多少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周角里面有360个1°的角,所以周角就是360°。
师:那也就是说,如果要知道一个角有多少度,就想这个角里面有多少个1度的角,对么?
2.估计∠A的大小
师:(指着∠A)那能试着估计一下角A大约有多少度?谁来试试?
生:80°。
师:你觉得∠A与90°的直角比谁大?
生:肯定小于90°。因为刚才已经用直角比过了。
师:那∠A会至少会比多少度的角大呢?那我们就大致估计出角的范围大约应该在50°到90°之间都同意么?
3.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如果想准确的知道这个角的大小我们要怎么办?生:量一量。对了,这时我们就需要请出今天的新朋友,他就是专门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师:看,这就是量角器。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它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你现在可以拿出你的量角器,看看上面都有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和老师同学们说一说?
生:有刻度值,0刻度线,中心点。
师:他在量角器上发现了一个点,并且这个点在最中心的位置,正如他所说,这个点叫做中心点。
师:除了中心点,还有什么?
生:(到前面指了一下)有一条线。
师:这条线你知道叫什么线吗?看这条线指着哪个数值?猜猜他叫什么?想想我们的直尺,指着0的线叫什么?
生:0刻度线。
师:对了,他的作用和直尺中的0刻度线是一样的,是度量的起点,一切度量都要从0刻度上开始的。
师:只有一条0刻度线吗?生:两条,都在哪里?拿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指一指另一条。大家看这两条0刻度线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有平角。那平角有多少度?
生:180°。
师:组成平角的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都在哪里?
生:两条0刻度线是平角的两条边,顶点就是中心点。
师:其实量角器上所有角的顶点也都在中心点上。中心点正是由许多许多角的顶点汇聚形成的。从中心点引出了许多的刻度线,构成量角器。
师:还有别的发现么?
生:每一个刻度线的数字加起来都是180°。
师:这两圈数字叫什么?我们把里圈的刻度叫做内刻度,外圈的刻度?
生:外刻度。
师:在量角器的外圈还有许多的很小很小的小格。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是刻度线。
师:你知道每个小格表示多大的角么?
生:1°。
师:记住他们的名字了么?现在快和你的同桌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现在老师说出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你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指一指,看谁指的又快又准。
三、量角
1.量∠A∠B
师:相信大家现在已经认识量角器了,那就请拿起量角器试着量一下∠A的度数。你量完∠A多大?都是80°,那你是怎么量出来的呢?谁上来给大家示范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生:先把顶点对准中心点,角的一边对准0刻度线,再看角的另一边指向80°。
师:量完∠A多少度?
生:80°。
师:量角的方法我们已经概括出来了,但是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为什么一定要“点对点,边对线”呢?(做一个点不对上的位置)这样不行么?
生:不行。
师:为什么?谁能解释?
生:因为中心点是量角器上所有角的顶点。
师:这是问什么要“点对点”的原因,哪为什么要“边对线”呢?
生:因为0刻度线表示起点,是测量从这里开始的意思。所以要“边对线”。
师:那现在请你快用我们刚刚学过的方法量一量∠B的大小吧。∠B多大?
生:85°。
师:谁愿意指挥老师用这个大量角器来量一量∠B呢。
生:先把顶点对准中心点,角的一边对准0刻度线,再看角的另一边指向85°。
师:角的另一边被挡上了,看不见了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把∠B的这条边延长,直到看得见为止。(延长之后)
师:(都对上之后)那角的另一边指向多少度?
生:85°。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其实不难发现用量角器量角,其实就是把要测量的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那么能在量角器找到角就是问题的关键了。那量角器上的角顶点在哪呢?
生: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上。
师:那两条边都在哪呢?
生:两条边都在量角器刻度线所在的直线上。
2.检测钝角、锐角的方法
师:老师相信大家已经会量角了,那我们看,淘气和笑笑也在量角,但是他们的意见却不一样。淘气认为∠1是140°,笑笑认为是40°,谁说的对呢?认为淘气读的对的举手,认为笑笑读的对举手。
师:(指着刻度)这里即标着40°又标着140°,应该读哪一个呢?谁能解释一下。
生:应该读140°,因为他是从左边的0刻度线开始画的,而左边的0刻度线在外圈,所以要看外圈的刻度,
师:哦,看来看准0刻度线位置很重要。仔细观察,0刻度线在左侧应该看哪圈刻度?
生:外圈。
师:0刻度线在右侧应该看哪圈刻度?
生:里圈。
师:是啊我们读数的时候一定要找准0刻度线。
师:好,那一起读一遍。刚才认为笑笑读对的同学,现在还这么认为么?其实,就算不用量角器,也能知道笑笑肯定读错了,你知道为什么?(播放课件,移走量角器)
生:因为∠1一看就是钝角,而笑笑的读数是锐角。
师:对了,这是一种检验的方法,如果这个角是钝角,我们就度大数,如果是锐角,我们就度小数。
四、练一练
一、设计思路
1.一幅缺了玻璃的十字绣作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本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为什么要学习长度测量?怎样测量?学习长度测量有什么用?在这个设计中,以一幅没有玻璃的十字绣作品贯穿始终.课堂导入阶段,教师首先展示一幅漂亮但没有玻璃的十字绣,怎样才能配一块合适的玻璃呢?学生的回答是需要测量画框的尺寸,从而引出“测量”话题.在学习测量的过程中也始终没有离开配玻璃这个话题,比如:刻度尺的选择、厚木尺的使用等环节.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测量方法对画框进行测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于十字绣作品的介入,给枯燥的学习内容增添了一抹亮色.
2.本设计突出了“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其中板块设计实际上是明晰知识的主线
在每一板块的具体设计中,通过任务性问题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师生反馈设计来展开教学.这些问题是一种任务导向性问题,承载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及目标的分解.学生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空间时空,并利用小组同伴来互帮互纠,切忌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师生反馈设计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活动情况,抓住重、难点,抓住学生疑点进行及时点评分析,同时通过巡视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3.注重学生活动设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学科,所以学生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本设计十分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比如:比较课桌的长宽高、制作单位换算表、切身体会长度单位、用厚木尺测量书的长度、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等.这些活动设计有的是浅尝辄止的体验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宽高)、有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活动(制作单位换算表)、有的是充满趣味的活动(切身体会长度单位)、有的是严肃的探究活动(用厚木尺测量书的长度、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通过这些多维的活动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营造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氛围.
4.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难点和重点的关系
本节课中单位的换算是一个学习难点,但在本设计中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本人认为熟练掌握单位换算的关键是:换算方法+适当的训练.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教师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单位换算的技能训练上,而忽视了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作为一节新授课,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难点的把握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仅凭一节新课就使大多数学生掌握难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二、设计流程
板块一:为什么学习长度的测量?
问题1:展示一幅漂亮但没有玻璃的十字绣画,如何知道玻璃的确切尺寸呢?
功能分析:本问题是让学生在十字绣的视觉冲击下,让他们眼前一亮,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块玻璃,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该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设计:同学们独立思考,并用刻度尺比划.
反馈方式:学生回答,教师简单点评.
问题2:你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这一类事情吗?
功能分析: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他们感受到测量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十分常
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测量”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这节
课的作用就是学习长度测量并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测量的问题.
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分享经历.
反馈方式:小组交流后请学习小组派学生代表讲身边的关于测量的事情,并鼓励他们
说出更多自己的测量经历.
板块二:长度测量需要怎样的单位?
问题1:目测课桌的长、宽、高,哪一段不是最长也不是最短的?
功能分析:本问题的设计是想通过目测,然后通过三段长度的比较,选出那段长度,体现了“比较”的过程.同时,由于课桌的长和高的长度相差不大,学生的回答并非完全一致,由此也给学生一个启示:目测并不精确,导致结果也不可靠.
活动设计:学生认真观察和目测课桌的长宽高,并进行比较.
反馈方式:学生观察时,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状态.组内交流目测结果,并在全班
交流.(出现不同的目测结果,但学生又说不出所以然,让他们意识到必须要有说服力
的证据来证实)
问题2:不用尺子你知道它的具体长度吗?
功能分析:通过刚才的目测,学生意识到只有测出具体的长度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当
学生想测量时又给他们一个限制条件“不用尺子”,这并不是故意刁难学生,而是通过
这样一个“难题”让学生去感知测量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
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长宽高的测量.
反馈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测量活动进行巡视,并对困难学生进行点拨,然后请学生说
出并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学生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有用自己的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或
中指之间的距离作为衡量的标准的,也有用教科书的一边的,还有用铅笔、橡皮、笔盒
的,总之,他们能就地取材顺利完成测量.
讲述:“中国木工尺”的故事及米原器的来历.
功能分析:通过前面的测量活动和“中国木工尺”故事,意识到没有统一的标准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和测量的,因此长度标准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米原器”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长度基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问题3:你知道长度的其他单位吗?你会给他们排队吗?
功能分析: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长度单位,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能说出除此之外的其他长度单位;②能对列出的长度单位排队.在学生回答出问题之后,可以再追问:你知道这些新单位的符号吗?用这样3个问题达到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目的.
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由组长汇总每个同学的意见,并由组员执笔把单位排列在展示纸上.
反馈方式:巡视中鼓励学生参与,并指导学生将结果写在纸上,然后请2-3个小组将成果在全班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对微米、纳米进行重点的介绍.
问题4:你会进行单位换算吗?例题、4.3 km= cm,练习、7.2×102 nm = km.
功能分析:本问题是上面一个问题的递进,是难度较大的技能,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分成两个步骤,步骤一:将纸上的单位按照要求“开火车”,步骤二:将排列好的单位作为工具,挑战几个单位换算.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看书上的信息快递,并鼓励学生独立将单位换算填写在纸条上,然后要求同伴之间互帮互纠.然后可以依据单位换算表尝试完成例题.
反馈方式:巡视中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指导他们整理好单位换算表.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实物投影展示,并点评,学生有错误可以用红笔及时做好标注.然后讲解例题,帮助学生使用单位换算表,例题:4.3 km= cm解:4.3 km=4.3×103 m=4.3×103×102 cm=4.3×105 cm.接着巡视,点拨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使用单位换算表,先找到起点和终点,然后根据表写出过程.
问题5:你对长度单位有切身的体会吗?
功能分析:本问题的设计是试图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能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长度单位.
活动设计:给每对同伴发一根1米和1分米的棉绳,然后让他们找找身边或身体上与
这些长度单位一样长的物体或部位.
反馈方式:学生活动时,教师维持好秩序,并鼓励学生找到更多的跟长度单位一样长的物体.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展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结果.例如:我的刘海有1分米,我的腿有1米,我的指甲宽是1厘米等.
板块三:你测量长度的方法科学吗?
问题1:介绍各种测量工具,你会使用刻度尺准确测量长度吗?
功能分析:学生最熟悉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通过介绍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激光测距仪等工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学生从小学
开始就使用刻度尺,但是否能正确使用却是一个新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阅读刻
度尺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活动设计:用PPT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各种长度测量的工具,学生自学刻度尺的使用方
法.
反馈方式: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提醒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知识要进行标注.
问题2:你会准确测量吗?
功能分析:学生认真阅读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并做了标注并不意味着会真正使用刻度
尺,而是要老师设计好障碍,然后让他们实际去操作,学生使用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
决问题,在这样精心设计的环节中让他们加深使用刻度尺应该注意的细节,例如怎样理
解刻度与被测物体紧靠、刻度尺的选择等,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设计:每对同伴发一根厚的木刻度尺,用它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度,一个学生测
量,另一个学生观察,然后再交换.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全面了解学生的测量情况,呈现学生的测量方法,并由教师重
点点拨,提问:①这把尺很厚,但又只能用它来测量,你们觉得这样测量有什么问题吗?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尺太厚,读数会有误差.学生思考后有部分学生会将
尺面与书面垂直进行测量.②使用塑料尺、钢尺时也需要将尺面垂直于被测物体来达到刻度被测物体紧靠的目的吗?学生观察后回答:不需要,因为有的塑料尺的刻度刻在尺的背面,而塑料尺是透明的,可以准确读数.就算是不透明的塑料尺,它的刻度面也是斜的.钢尺由于钢材料不容易段,可以做得很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③如果尺的零刻度线模糊不清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可以从清楚的刻度线那开始测量.④给十字绣配玻璃,选择分度值大的还是小的刻度尺?学生回答:分度值小的更精确.
问题3:读数和记录是很重要的一种技能,你会准确读数吗?
功能分析:长度读数是初中物理中要求最高的读数,要求准确值+估读值+单位,而平
时没有估读要求,所以要通过训练来达到目的.
活动设计:教师先讲解读数要求,然后同伴之间进行测量读数和交流,要求是每人至少测量读数2次,但其中必须有一次是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度(注:刻度尺自选).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并纠正一些错误的测量方法,聆听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读数,最后全班交流教科书的长度.
问题4:怎样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功能分析:这个问题的提出,提高了长度测量的要求,由普通测量提升到了特殊测量
的高度.这个问题的处理还是先让学生尝试,失败后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的处
理方式比直接告知方法要好得多:①可以满足学生的动手需求;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活动设计:学生认真阅读要求,然后用刻度尺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测量.学生代表交流测量结果.教师
追问:你的测量经历要提醒大家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封面和内页不一样
厚、页数不等同页码、纸要压紧等.
板块四:长度测量的应用
问题1:长度测量在生活中用处很大,比如我们测量好画框的尺寸就可以去配玻璃,他还可以帮助破案呢,想不想了解一下怎么回事?
功能分析: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有什么用呢?与开头提出的
问题呼应.让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活动设计:学生畅所欲言,阅读材料,谈谈感受.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其实是两个内容,笔者在处理时将二者进行重组。按我的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提出与溶液配制属于解决问题层面的问题。而浓度计算则是纯技术层面问题。从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分析,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本节课在提出并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后。马上进入溶液配制环节,进行仪器的选择与设计、操作流程的设计等,从而使课堂内容紧张有序并使学生充满期待。而浓度的计算内容则放在后续课中进行。这样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学习概念(物质的量浓度);②认识新仪器(容量瓶);③探索新方法(配制方法)。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从广义角度理解浓度的含义。初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和使用价值。
(2)探索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和技能。认识容量瓶的实用价值,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医院“血常规”检验单中的一些数据,归纳浓度的含义,复习质量分数。
(2)通过分析质量分数使用的局限性,设计物质的量浓度。通过选择仪器,提出设计新仪器,并最终完成溶液配制方法设计。
(3)通过电脑动画模拟仪器问的变换,展示“需求”与“创新”关系,加深学生对设计原则的理解。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整节课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使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动力”。
3 教学过程
4 教学后记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先展示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认识它们的作用。结合展示的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它们的量程,了解测量值得单位。
2、各个不同的测量仪器均可能有不同的分度值。让学生结合观察的量筒和量杯,认识它们的分度值。
3、让学生学会正确读数。学生在了解了量程和分度值的情况下,让他们分组,分别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练习量筒的读数。注意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读数时,要求全体同学姿势正确,并学会估读。
提出问题:①、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你判断的依据?②、量筒最大测量值、最小分度是多少?
实验要求:①、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测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②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评判、纠正,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体积的方法以及操作要求和要领教师巡视,选择两组学生上讲台演示测量过程,组织学生展开评估、教师按学生描述测量方法实际操作,对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从多角度设计出测量方案。
二、巩固天平的使用:
1、展示天平,让学生回答其量程和分度值。安排学生演示:用测量得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要求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分组结合学生演示,利用给出的天平,测量给定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三、测量固体的密度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密度小的固体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
1、在学生测得给定的固体质量和量筒中水的体积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利用溢杯法测量给定的固体的体积。
2、在测出给定固体的质量和体积后,计算该固体物质的密度,注意计算结果的单位。
3、由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1)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2)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师生活动:回顾有关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方案一:比较质量,方案二:比较体积,方案三:测密度再比较。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方案三引思:怎样测量固体的密度。
4、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先测量固体的体积,再测量该固体的质量,在操作上有什么不当之处?这样测量会使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
四、测量盐水和其它液体的密度
1、学生分组用正确的步骤测量盐水的密度: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向量筒中倒入适量体积的盐水V; 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 根据实验的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2、引导分析1: 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 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这样能否算出盐水的密度?如果能,测量值会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
3、引导分析2: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把一定量的盐水倒入烧杯,测出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这样能否测出盐水的密度?如果能,测量值会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
4、其它液体密度测量方法和盐水密度测量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