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18:10: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对现代教育的管理主要是靠行政管理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维持。这种维持的方式是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按照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教育的管理目标由原来的全面性管理转变成有选择性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变成间接管理方式;由原来的过程管理转变成目标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成法律和行政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时间上,由原来的短期管理方式转变成长期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成宏观管理。
如今是一个改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调整的时代;更是一个推动和发展生产力的时代。教育管理在调整、改革、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中,寻找新问题和新事物进行理论研究,为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性指导,并且在教育管理的改革实践中完善其理论,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服务。
二 现代教育管理的目的
素质教育阶段的教育管理目的是保证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有效地达到基础教育管理的目的,教育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现实,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和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改革教育管理思想
所谓现代教学意识,就是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管理问题上的看法。实际上是研究教育管理和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基础教育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由此,教育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这就要求在教育管理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强化普及,淡化选拔,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素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以便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研究和树立现代公民意识,调整办学管理目标
所谓现代公民意识,是人们对现代公民所享受的权利、义务、法律法规及思想道德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对于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只能对现代公民的意识进行彻底的研究,引导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认识和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的战略意义,只有这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才能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把应试教育转化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上来,在为了办好学校和管理好学校的问题上要端正思想,把培养和造就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社会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确立了现代公民意识,基础教育管理才能转移到保证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社会合格的公民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地把应试教育转变成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轨道上来。
三 向现代教育管理转变的途径
1.教育立法
教育立法是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目的是使教育工作在方针、制度、经费、人员、设施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有法可依,以促进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其具体措施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来调节各种管理对象。
实现教育管理主体这一职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随着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管理方式和手段是服务于管理职能的。目前在中国,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要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微观介入转变为宏观调控,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等;其管理手段则从单一的行政指令、政策转变为经济、行政、法律等多手段的相互结合。
2.管理部门
从中国教育管理的现实出发,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观,也是转变整个教育管理观念的关键所在。基于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是一种宏观有序的过程,也要考虑到政府、学校与教育中介组织各自的特点,为克服以往政府“全包式”职能观所造成的管理职能错位、权责失衡等弊端。
3.制定规划
教育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与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发展越来越密切,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为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根据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计划来制定教育规划。
第一,现代教育发展的推动,十四世纪后的文化复兴,新教改革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教育的迅速普及和类型层次的多样化使教育逐渐本身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也因此社会迫切需要新型教育管理理论。第二,现代管理理论的推动。十八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竞争性,争相发展了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等新型管理理论体系,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优势,这些管理理论被迅速引入教育管理领域中,促进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推动,十九世纪末的新科技革命引发了世界上各生产领域和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各种技术不断融合到教育管理体系中,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在这三大推动力的影响下,教育体系从引鉴其他领域管理理论到逐步实现创造出适应教育实践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而且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蓬勃发展也取得了有效地教育成果。
2.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包含三方面:第一,在吸纳中融合发展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在借鉴其他领域的管理理论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不断地吸纳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并融合了自身的需要从而达到发展的过程。第二,在层级整合中提升,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一个充满新旧管理理论交替作用整合而成的新理论,根据教育的需求对各种理论进行精选加工改制,逐步提升自身的优势。第三,在服务实践中创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另一重大特征就是它本身的创新性实践,根据人们对社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新的理论来使自己获得新的发展,这就促使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不断地的创新实践,进而形成了符合人们发展需求的教育理论。
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的管理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创立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整合容纳社会上新的管理理论,在融合多元化理论的基础上创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系统的学术体系,不仅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清晰地分析更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外延拓展,有系统化的学术体系;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包括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并落实到实践中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使高等教育管理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成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华丽转身。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的逐渐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不容忽视。
1.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一是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当成单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肤浅,对管理和教学的密切关系认识模糊。二是重管理轻服务,以行政意志支配教学工作的运行,漠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三是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不利于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内在潜能。四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简单地看做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技术性工作,对其管理育人职能重视不够。
2.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多比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运行机制也类似于政府部门,按照政府部门的指示和要求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办学目标上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束缚,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都追求规模大、专业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三是管 理制度过于刚性,对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管理统一性、指令性有余,个性化、自主化不足。四是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陈旧,缺乏对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激励,教育教学效率低。
3.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法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形式和手段单一落后。习惯凭传统经验各种指令,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机械地依靠各种所谓规范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忽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
高等教育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和社会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促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上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教育思想的突破和革新作为先导,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区别,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将高校教育功能重新定位,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二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师生员工在情感与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做好“保障性”工作,实现高校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三是要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平等民主精神,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差异、思想认识差异、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差异。四是正确领悟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高校制度性改革的落脚点,是由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根本性标志。一是要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按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设置教育管理机构,确定运行方式。二是切实推动“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参与。三是结合本校办学实力和学生情况,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按社会的人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设计专业和课程,突 出人才的培养特色。四是建立更为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适当降低教育管理重心,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和学校内部管理体 制改革的有机融合。五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和考核方式等环节给教师以充分的自,以科学而灵活的教学评价指标检验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提高效率为主旨。一是在落实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尊重师生员工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调动学校 全 体成员的 创 造性和主 观能动性。二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参照制定高等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才创业,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纽带作用,及时了解高校教职工的愿望和利益诉求,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一、道家思想中传统教育管理理论
道家创始人老子指出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 “我无为, 而民自化”, 倡导“行不言之教”。其教育管理思想就体现在其理论的“无为而治”之中,主张淳淳,自然,反对束缚人性的礼仪 伦理制度。其所倡导循法与“道”的思想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希望人类活动不受政治权力的干预影响。期望人能抑制欲望的奢求,恢复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仁”。这实际上都是教育管理者顺应自然的方式管理,而不是强加的管理思想。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无所作为,他说,“无为无不为”。
道家思想还主张无知、无识、无欲、无情,甚至于“无已”。但作为中华的文化精典道家思 想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教导他人。道家不仅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管理理论。如“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庄子》也就是说,幸福)意思是鱼没有水就不能生存而人要是溺水会死去。人和鱼两者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习性。因此,管理者应充分关注个体之间的不同,追求达到良好效果最佳的方式。此外,强调“自然之天”的理论,天既是自然的。《庄子?秋水》篇说:“牛马四足月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日无以人灭天” 。牛马四足是自然的,与生俱有的,庄子认为此乃天性。给马套上笼头,给牛穿上鼻子,这是人为的、违背自然。
二、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不足
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源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是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渊源,关注学校管理结构、功能等事项的研究,强调教育工作者的表象工作效率。
(一)为管理而管理,制度僵化
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可现在的学校要应付的行政事务、各类检查太多了,学校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方面体现出为管理而管理,管理制度僵化的现象。以学校管理中的课程管理为例,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每年会对各学校的课程进行检查,这种检查不但内容相同而且规则统一。然而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特设,课程设置与管理也千差万别,在不同学校之间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检查,没有任何意义。另外,从学校内部来看,每一学期会对学生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然而有课程改动者寥寥,即不引入新课也不代谢落伍的内容,只是为了体现管理而管理。
(二)批量式教育管理模式,学生缺乏个性、创新能力。
现在我国学校管理方式如同工厂管理,以工厂对产品标准化要求规格统一的学生,如果不能达到统一的规格就会被视为不合格产品,不予发放毕业证书。长时间以来,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区别,在教学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实行统一的要求,以一种方式培养所有学生,以一套衡量办法管理各种类型人才,不顾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而任意施加管理,进行强制教育、教学管理,其阻碍了学生自的个性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伤害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埋没了不符合统一标准但又妨碍了有用人才的发展。例如,我国大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入学后很难按照个人的意愿、喜好调换专业方向。并要求专业所有开设的课程全部合格才能毕业,即使是选修课不选也不能通过毕业审查。
三、道家教育管理思想对学校管理影响
(一)教育管理要遵循“道”的要求
在《道德经》中老子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道法自然”,指出“道”就是自然,主张教育管理要遵循其自然规律。要清楚地认识到管理是为了教学服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要保持这种自然。例如,在历史课程的讲授中,教师认为这一部分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有相同的想法,那就应该离开课堂去博物馆。不应该要履行先向学校提出申请,并且在等得到答复后才可以去的管理规定。再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工作者的文化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大学必须被打破培养“精英”为其任务的目标,必须要与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各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根据现实情况,顺应时代潮流,对当下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基本内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和改革。但到目前为止,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以其先行展的优势,依然占据教育管理领域主导的地位,教育管理改革的速度远远不能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要求。道家宣扬的“水”的思想将帮助我们更好、更自觉地顺时顺势的思考,关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承担教育管理者应承担的教育管理发展的重要时代任务,培养各种适应时展的领军
人才。
(二)教育管理制度在无为中求有为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表示,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好教育好正在成长中中学生,所以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而且能够把握他们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虽然如此,但是教师还是要做好正面引导,恰到好处地鼓励他们,让学生有信心,老师要及时传递正能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w。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时候,教师要悉心发现,及时疏导,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要让他们的不成熟慢慢变得成熟。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学生转移学习的去向,要么丧志,要么荒于学习,这时候,老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端正思想,然后把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学习上,一次次的进步就是一次次的成功,在成功心理的折射下,孩子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进而提高成绩,建立自信。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为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中学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成功的中学教育尤为关键。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让学生的知识面宽广,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现代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3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鉴于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4.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发挥组织性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翁,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为班级建设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
4.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教师始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赏罚分明是必需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策略,应该以鼓励为主。
4.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4.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也许一个小小的鼓励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作为老师,大爱无疆,及时满足渴望尊重的学生,必将硕果累累。
4.6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奋互助对子、英语角等当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现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了管理人人性假设理论,包括X-Y理论,归纳起来有四种,即“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而教育管理则更是人的管理,更应该在管理观念与管理行为中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更应该运用人性假设的理论来进行高效的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离不开现代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借鉴“人性假设”理论对学校的科学管理,构建和谐校园,都有重要作用。
我国学者张复荃在《现代教育管理学》一书中提出: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有效地育人,因此,育人也就成为教育管理不同于其他部门管理的显著特点之一。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尤其是客体决定了教育管理的独特性。在这种独特性中,人的地位得以凸显。现代教育管理的现代性体现为强调“有效的管理”和“整体优化管理”,因此,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激励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让教职工自己追求完善,由外部激励深化为内部自我激励。对学生这一管理的中心,提倡他们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人性假设理论为现代教育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行为依据。
人性假设理论中的X理论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的,荀子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认为人之性恶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办法将之变成“善”的,因此必须进行教育,用礼义对一般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化,使之向善、从善、为善,进行赏罚分明的治理。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制定礼义,提供必要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百姓,治理国家。X理论就认为任何管理都不可忽视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以赏罚分明来实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但这样的管理忽略了人的社会需求层面因素,本质上背离人性,因此虽然建立了有序的管理,但因其对人的主动性的忽视而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尤其是会引起在工作中有积极乐观心态和取得一定成绩、享受工作乐趣的人的强烈反感,使管理低效甚至无效,难以实现整体优化。
Y理论与性善论一脉相承,认为“仁政”就是要“以德服人”,强调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运用道德的教化,从人的内在因素中去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使各方面和谐统一,达到管理的目的。Y理论认为作为人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比单纯的严格管理和经济刺激更为重要。强调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多层而需要、良好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应当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下,鼓励士气,激发热情工作的意愿和潜能。X理论与Y理论是互为联系补充的,一个强调他律,一个强调自律,有机地结合,才可以实现“高效的管理”和“整体优化管理”。
“经济人”假设下的人的本质不能自律,采用传统的任务管理对师生指挥、管理、控制和激励。管理的重点就是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程、规章制度,制定适当的奖惩机制。对那些具突出表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给予他们充分肯定和奖励,促使他们再接再厉,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教职员工和违规的学生采取惩罚手段。并注意在保障他们合理、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施惩罚,才会使被罚者甘愿接受被罚,改正错误。
“社会人”假设下的人看重和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和归属的需要。管理者要重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重视教职工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在不同程度上让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学校改革的研究和讨论。让全员“参与管理”,使他们与管理人员处于平等的地位,有效地发挥其自身能力,并更好地建立和谐关系,增进集体的凝聚力。
“自我实现”假设下的人的特点是有主见、渴望展示自身优点,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师生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减少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使他们显示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成就。一切管理工作都围绕着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来展开。“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正好体现了人本管理思想。“从过去‘我听你说、我要你做、叫你成才’转变为‘相互沟通、自觉去做、努力成才’”。 [1] 还要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规章制度,教师特别注重以德育人,以身立教,耿介拔俗,为人师表,从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复杂人”假设表明,管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采取灵活、变化的、多元的方式,在建立完善学校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新的更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要充分地给人以胜任感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因素,会比一切物质因素更切实可靠。在教师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把说理教育和形象化教育、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内化所接受的教育信息。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深层次的变革,它对现代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提出了严格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受到普遍的关注。家长及家长委员会、教师协会、社区委员会、政府组织和群众团体、各种利益集团都在向教育施加影响。教育与管理必须迎接各种外来的冲击与挑战,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争取学校管理的主动权,保持组织适应和应付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必须创新,组织必须创新。作为一校之长,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
人们常说,办好一所学校需要这所学校的教师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但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却常常是取决于这所学校有一位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者负责制的推行,教育管理者行使管理的权利越来越大。教育管理者的观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进程。欲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创新,作为一校之长,务必做到:转变在观念上,落实在管理中。当前首先应该树立教育管理者新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教育管理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跳出狭小的学校教育范围,摆脱就学校论学校,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它体现了一种整体视野和整体思维。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联合国《21世纪的议程――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应该将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确认为人类和社会据此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其潜力的一种过程。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的能力极为重要。”可见,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清楚,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真正的质量是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应当体现在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也就是说,应当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创新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苗子。
2、要求教育管理者树立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都是好学生的学生观。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现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有:懂得如何学习,能够依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创造性、能够综合和组合各种信息,具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与人共享知识和学习。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清楚,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学习化的社会,对学生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在智力上发展他们,更要在情感、态度、习惯、人格等方面去影响他们,使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开发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因此,创新教育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不一定是全优生、高分者,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3、要求教育管理者树立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的教师观。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次艰巨的工作,必须依靠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教师驾驭创新教育的得心应手的本领,就不可能有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清楚,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崇高的人格魅力;其次,他(她)应当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潜力的开发者、创造思维的引导者、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4、要求教育管理者树立优化学生主体活动的知识观。
创新教育认为知识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结构体,知识的获得主要体现在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的完善,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身心发展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介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学生从事什么活动,怎样从事这些活动,是决定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学活动要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学生主体活动问题,努力优化学生主体活动,既要优化学生主体活动的领域,保证学生主体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又要优化学生主体活动的状态,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性地从事学习活动。
二、建立新的管理观
转变了教育观念的教育管理者,还必须致力于建设一套创新教育管理激励机制,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观上,我以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过程管理”。
传统的管理通常会注重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和最终广大教师的执行情况,而不注重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怎样具体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的。这就是忽视了“过程管理”;在当前,要加强过程管理,主要一点就是教育管理者要能深入课堂,多听几节课,去看看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了,是否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了。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管理教师“教”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让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进入课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有所创见,让学生的知识与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体会成功的愉悦。
2、用发展的眼光实施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是一种“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怎样让学生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是必须要转变的,教育管理者评价一位教师,评价一堂好课,要以教学对学生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学会了什么,也即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尺度。简单地说,也就是既要看教师的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又要看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训练、行为养成和思维培养的力度等,也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上面,那我们的教育管理会毫无意义。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青年学生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群体,管理者再用一种封闭性的观点和办法对学生简单地说“不”或“允许”与“不允许”,收效肯定是甚微的,所以,用发展的眼光来实施管理是当务之急。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各部门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了从网上吸取新信息,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在校、区、市、省各等级的说课比赛、课改研讨公开课、探索性的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中,该科组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供说课、公开课、竞赛辅导用的课件,其中有2人获得省说课比赛的二、三等奖,2人获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3人获区二等奖。
物理科组在实验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使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想法、做法得以实现,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彭群英老师于99年12月在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和2000年3月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均获省一等奖,并于2000年11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历史科组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一起,对历史资料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并以较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趣引思;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升华知识。丁宝琴老师在全市青年教师历史公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获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先后被评为市、省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师生们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
化学科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突出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校所有学科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媒体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投入使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主要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点实行监控及电视教育的转播工作、实况转播、公开课教学、观摩听课、多端电视会议、收看电视教育资料、电化教育等;还有学校承担的各种考试,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0次。
学校承担了两次大型的省级比赛活动,2000年8月期间,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说课比赛;2000年12月期间,我校又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大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平台,保证了比赛的顺利完成,受到主办单位及执教者的赞扬。
<2>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学校实验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开展实验以来,电教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考核科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所选取的课题都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所申请的课题既有“九五”省级课题,也有“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充足的研究时间,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我校先后投入经费2万多元,用于课题组购买资料和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课题的开展情况与科组评先、老师评优挂钩,担任课题的教师承认其工作量,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有10个,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结题通过,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各科组都开展了校内课题研究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或终结性成果。(1)通过实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电教骨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受益者和引导者。(2)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的获得了各级科研机构的肯定和奖励,大部分论文已从经验型逐步提高到理论型、学术型。(3)初步形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4)研究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软件。近三年来,有15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
<3>坚持实验与提高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的成绩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体卫达标统计管理都已电脑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2.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者认识不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问题。大多数教师将育人看作根本任务,主观认为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教学,只要求学生不出事,即完成自身家偶尔工作。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教育认识十分片面,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之中,忽略了生活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采取该种研究方法,必然使得理论十分空洞,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进而教育状态始终处于理想、假想状态,脱节于实践,对大学生指导意义较低。同时,某些教师将教育管理归责于政工干部,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网络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教育管理。要求教育管理者具备更专业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与新形势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针对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合理考核机制,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积极性,加上信息不流通,进修机会较少,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需求。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1.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2.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3.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36-01
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这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衡量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好与坏的标准。管理对于整个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起着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系统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方法,是搞好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而且,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技术事业的前途,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从属于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明显的体现了教育技术具体工作的方向和目的,这就是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和科研活动。它应该从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出发,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制作各类电教教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是围绕着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是动态过程的管理
管理是一种动态过程,管理对象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管理对象动态性体现为:管理对象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他具有系统特征。管理对象还包括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管理对象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随组织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发展而变化。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从计划到实施,从整体到局部。从协作到成果推广等年年都在变化,即使同一现代教育技术任务,每年的要求也不一样,实施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及其内容的多变性,必然会引起在管理理论技术上的变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外界环境的变化,内容的变化,对象也无处不在发展变化之中。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对象本身是―个发展运动着的事物。因此,管理的整个过程也应该是发展运动着的,而不是―个静止的点和面。
三、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活动,他涉及外部环境和各个方面,不但要认识和遵循教育技术的自身管理规律,而且还要了解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规律。并善于协调内外关系。教育技术管理也是管理者一种高度负责的活动,他要求各级管理者正确认识现象和管理过程的内在规律性。一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教育技术的工作范围即有教学,又有科研;既有制作,又有技术服务;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就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科研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教育技术单位既与机关的行政单位不同,又与科研单位不同,它既有为教学、科研服务,兼有教育技术保障和设备协调的部分机关职能,又有组织与实施教育技术,编制电化教材,进行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专业学科等职能。而从事教育技术的成员有大都是从别的部门、别的专业选调而来,成员之间在思想上、作风上、能力上、个性上等方面都有个互相了解,适应和协调的过程。这一切构成了教育技术管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教育技术管理就要学习和运用社会科学管理的某些原则,处理好教育技术单位多种职能的关系。
四、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财、物及其组织和章法。其中人是管理主因素。只要对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调动起了人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能解决管理中的其他问题。人在管理中有着双重单位,即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其他对象的管理,而对其他对象的管理又靠人去推动和执行的。因此,管理的各个环节的主体是人,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靠人去做。人与人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具体的说,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包括人员的招聘、考核、配备,工作内容设计,工作评价,人才选拔机制的建立,人才培养和教育,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完成组织、计划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执行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工作都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去参与和完成。所以,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人的工作,一切管理方法、措施、制度等的建立,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活动来实现和达到既定的目标。这种对人的管理的成果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现代教育技术成果。
五、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经营性
现代教育技术机构的经营性是它的特殊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机构从性质上讲是一个教学机构、研究机构,这已经体现的越来越明确了,在教学软件商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从目前我国各级现代教育技术机构的实际情况看,都有着较强的设备和技术实力,它们除了为本地、本校的教育服务和科研开发外,尚有较大的余力从事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和大众传播资料的制作和销售,用于补充经费不足之需要。这就给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与整个教育的管理不同的特点――经营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领导,其次才是行动上的领导。”为此,教育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何谓理念?理念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信仰、一种文化。那么,教育管理理念,则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具体地说,教育理念,是紧紧围绕某一特定教育目标构建,并从总体上控制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教育基本观点。大凡教育名家都有各自的教育理念。比如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柏拉图的“生活即回忆”、布鲁纳的“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等,这些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特定的历史背景里,都发挥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作用,推动了当时教育的发展。为此,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基础,特别是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给当前的教育变革,提供宝贵的时代启示。
当代教育理念纷呈异彩,但万宗不离其宗,追本溯源,当前各种教育理念的核心都源于“以人为本”的实质,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就是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舒心民主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地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合理需要。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依自己的意志行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各种先进的办学目标应时而生,特色鲜明。纵观全国各地先进学校的办学目标,可分两类:综合目标和单项目标。综合目标,即学校办学的全面努力方向,具有面全意广的特点,如“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素质为重,教学为主”对育人宗旨,办学目标,教育内涵,管理途径作全面定向、综合指引。单项目标,即根据形势要求,结合校情需要,有重点地确定奋斗目标,具有重点突击,特色鲜明特点,如“新时代学生要培养成志向高远、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美、特长突出的新人”这是对育人目标,德育方向的单项目标。
理念可以凝聚人心,目标可以鼓舞士气。先进的理念,为教育管理指明了办学方向;明确的目标,为教育管理指明了办学道路。正确的理念和目标,是教学管理者办好学校的思想基础。
二、以改革促进教育管理以创新构建管理机制
站在新时期制高点上,教育管理者必然会思考一个问题:新时期的教育如何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呢?教育实践的历程,作出正确的回答:改革与创新。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只有改革,教育管理才能凝聚人心,提升教育质量;只有创新,教育管理才有动力,激活教育活力。为此,教育管理者要以改革为主线,创新为目标,大胆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学校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实施管理改革的系统工程呢?从挖掘管理改革内涵的精髓,博采各地的精华,我们总结出教育管理改革必须树立的四种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效果意识。
科学意识即教育管理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客观性、可行性。前瞻性,就是管理者要目光远大,着眼未来,超前地规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势。客观性,就是管理者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逐步深入地实施管理改革。可行性,就是管理者要根据管理改革目标,结合校情,因校制宜地制定出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只有遵循管理改革的“三性”,学校管理改革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创新意识。只有管理创新,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育管理的创新,自然有其历史的阶段性。当前,教育管理创新,就是要铲除一切桎梏教育发展的陈规旧俗,而创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崭新管理机制。这种素质管理机制的实质,就是从重考分转向重素质,从重形式转向重内容。比如以教育评价制度来说,在应试时期,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分数,即唯分是举,分数成为教育评价的唯一准绳。目前,素质教育时代,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创新一套有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管理体系。它的核心是素质,是一种崭新的评价体系,这完全体现了教育管理的创新。
责任意识。责任制度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教育管理要强化责任意识。学校责任机制如何正常运行呢?就是要实施岗位责任制。它的运行机制分三步操作:“定、签、查”。“定”,就是制定责任书,让教工明确自己的职责;“签”,就是教工跟学校或部门签定责任状,加强教工责任意识;“查”,就是学校领导分阶段,检查教工履行职责的情况。责任书的制定可以是综合性的,如班主任责任书,也可以是单项的,如安全责任书。教育形势的发展,已把岗位责任制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地位,领导务必重视。
效果意识。效果是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管理的归宿。效果是验证管理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它既可以检验出管理的成功,也可以检验出管理的失败。学校领导要从效果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从效果中吸取失败的教训。为此,学校领导要树立强烈的效果意识。那种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效果的领导是不称职的,最终将被教育潮流所淘汰。
教育管理改革的四种意识,指明了管理改革的方向,创新了管理改革模式。这种管理改革创新,必将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三、创新人文管理新模式激发学校生机与活力
现代教育管理是人的管理,心的管理,智慧的管理,人心的管理即人文管理。为此,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自然成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保证。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努力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人文管理,思想先行。这是因为经济商品化,人的思想意识发生巨变;社会信息化,人的思想空前活跃。面临新的形势,学校领导者要把握当前教师的思想态势,高屋建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的脉搏,让思想政治工作踏着时代节拍前进。当前,各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犹如百花园,纷呈异彩。综合各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可归纳为“四点四化”教育法:抓时代特点,教育特色时代化;抓青年重点,教育重点年轻化;抓社会焦点,教育内容社会化;抓情感溶点,教育途径情感化。
抓时代特点,教育特点时代化即新时期学校的思想工作要有强烈的时代感,也就是要抓时代特征,因势利导,开辟新的教育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如我校开展的“四信”教育: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在“四信”教育活动中,学校多采用现代的动态教育法,如校党支部联合工会、团支部举办各种类型的理想演讲会。同时,我校的“四信”教育还重视信息时代的网络教育作用,让网络教育走进思想教育领域,从而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展了教育空间。
抓青年重点,教育重点青年化因为青年在学校总人数占的比例多,因此把青年教师列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校领导一方面从剖析新时代青年喜欢创造、进取、奉献的特点出发,引导青年在政治上进取,在业务上创新,在生活上追求,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知才善用,知人善任,尽力让青年施展才能,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体现。
抓社会焦点,教育内容社会化即以每时期社会出现的焦点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教育的实效性。如我校领导以“腐败”的社会焦点,引导教师“三看”:看清腐败的危害性,增强反腐意识;看反腐的力度,增强反腐的信心;看清反腐的社会责任,增强反腐的自我意识。这种以社会焦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教师学会辨证看问题,解决了思想实际,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政治觉悟。
抓情感溶点,教育途径情感化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倡心理相容。只有先动情,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感情铺垫,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因此,学校领导要重视对教师的情感投资,积极为大家办实事:领导要常找教师促膝谈心,了解大家需要,建立密切的干群关系;领导主动上门祝贺或慰问教师家中的婚丧喜庆,给予组织温暖;领导多方努力,解决教师在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办了件件实事,就是学校在情感上同教师贴进了一步,思想上同教师沟通了一层,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教师心坎上。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具有亲和力,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新时期,学校采用的“四点四化”教育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入情、入理、入心、入脑,从而激发了教师的活力,让学校充满了生机。
2.德育工作实施“五化”管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育人以“德”为先,素质教育德育先行。因此,德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优先工作。综合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构建出德育管理的“五化”模式:内容系列化、途径社会化、活动多样化、德育科研化、环境人文化。
内容系列化即思想教育内容形成系列,其中包括纵向层面系列和横向层面系列。纵向层面系列,就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与年级,各确定阶段教育内容的重点,但内容之间又形成内在系列,逐层深化。如我校有计划地开展以“励志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采取相应措施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即初一的“认识自我”教育,初二的“超越自我”教育,初三的“奉献自我”教育。横向层面系列就是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进行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学校可以从升国旗、读中华光荣史书、唱歌颂祖国歌曲、参观家乡变化、写歌颂祖国作文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系列化,可以对学生进行反复巩固,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途径社会化。在开放时代,社会是教育的很大教育资源,为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载体。因此学校领导要积极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寻找教育载体,组成一个开放型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途径社会化有两种形式:一是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即学校家庭社区。其中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区为辅助。三者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完成各自任务,相互协调,形成教育合力。应该说福州四中在这方面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有了一条很突出的“三结合”教育经验,可用来借鉴。二是创建社会实践载体,让学生投入社会,扩大眼界,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活动多样化。当代中学生认知水平不高,但思维活跃。这种特征,决定了思想教育要采用动态的教育形式。因此,学校领导要以渗透教育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多样化的活动中。积极创设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兴趣得到激发,情感受到熏陶,品格得到提升。德育工作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新型的教育技术为人们带去便捷的同时,它也为传统的教育管理带去了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冲突之时,我们必须要勇敢迎接挑战,大胆改革,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各高校带去切实效益,更好地为各高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服务。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效教学管理运用中的现状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各高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许多的人思想较为传统,对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不能够较快地接受并适应,总是把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相比较,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太过散漫,或者是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没有现在才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人们也一样接受教育,并且效果也较为理想,就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去接受一些较为新奇的教育方式;再如,现在的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对于新引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却也是知之甚少,不但在投入力度上有许多的不足,教学管理者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形成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1.1改变教育观念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学校还是与时俱进的,不但购置了相关的教育设备,还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并且在一些教育课堂上,也使用了相关的教育设备进行文化课程等的教学。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虽然学校里设有相关的机器设备,但是许多的高校仍旧是把它作为一种跟进时代的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使用。在许多可以用计算机代替的事情或者是相关职位的工作可以使用计算机来操作的,不少的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这就造成了学校财力物力及人力上的资源浪费,使得高校存在着不少的繁冗工作,为高校的教育发展带去了一定的阻碍。这样相似的现象在不少的高校均有存在,这也可以折射出一个现象就是,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不小的束缚力,虽然在形式上,相关的教育相关人员已经跟紧步伐,但是在实际的相关应用中,人们仍然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有利影响。所以,为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影响力,必须要改变人们原有的思想和旧有教学管理理念,要进一步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管理活动的价值,并且要不断提升它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
1.2积极开展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多数高校采取了完全学分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采用,不但为同学们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空间,也使得教学管理模式变得更加的信息化与批量化,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更加的清晰明了,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则是信息量过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管理手段来适应现有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教学管理空间多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及平台,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从教务到学生之间都可以展开,计算机网络作为连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一种媒介,它不但是人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作为一种反馈学校教育结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平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高校教学管理服务。针对高校中,大多数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校方应该加强对于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多让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一些有关的技术研讨会,或者是进行公费培训,更甚者是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知识较高的技术人才来增强本校的技术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测评活动,对相关的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及总结,在发现问题中获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