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03:35: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自读注释1,了解《左传》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⑴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⑵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共其乏困共,同“供”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⑶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鄙,当作“邑”
⑷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⑸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4、翻译语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
背景简介:
四、研析课文
1、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秦晋围郑的原因,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明确:
2、提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明确:
4、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
(板书:秦晋退兵)
5、速读课文,思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明确:
6、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五、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1、提问:全文四个段落,哪些段落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2、找出文章中的伏笔与照应文字,并分析表现效果。
明确:
六、小结: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是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么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正所谓“五论救郑国,妙语退秦师”
七、作业:背诵并翻译课文
八、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五越晋难治——以退为进
论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轻视的意识,尤其是高三学生更不愿将时间“浪费”在语文上。我感觉,我们所教的学生,在几次质评中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与我们强化学生语文意识密切有关。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文字的自觉关注。一般中学生多少都有一点语文意识,问题是有没有达到“自觉关注”的程度。一个亲戚请教如何提高他孩子的语文水平,我随口答道,鼓励他多读书吧,谁知那亲戚大不以为然,因为那孩子用于读书的时间比别的孩子多多了,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都看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的还不止一遍,可语文水平还是远远不如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孩子关注的只是武侠小说中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没有“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判断学生是否在学习语文的主要标志,并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而是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书声琅琅,没有语调,没有快慢的变化,没有抑扬顿挫,他只是在“念”。就像念历史、地理、政治。就像背数理化的公式定理,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聚精会神地看书,学生在学语文吗?不一定。看晚报的。或许是挂念球星、歌星;看小说的,或许只是关注人物的悲欢离合……心在“意”而不在“言”,过河而拆桥,得意而妄言。
所以在平时,我们很多时候,不去查学生具体知识,而去检查他们学习状态,看他们语文这根弦是否绷紧了。
二、两条线索――课内、课外两线并进
语文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语文知识获取的途径就决不能局限在课本与课堂。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不要寄希望于课堂上教师教你们什么,教你们多少;大量的知识,还是靠我们从课外获取,课堂上老师仅是给你指引方向,引你入门,与你交流。交流对社会生活的看法。”高中生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限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途径很狭窄,而现实的语文日益注重实用性,要求学生视野开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怎么办呢?既然不能直接了解那就间接了解,通过别人的文章去了解,我们组织学生集体订阅六七种杂志、优秀作文期刊,有组织、有计划让他们阅读。
不过学生阅读也要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指导他们做好阅读――思考――摘抄这一系列工作。语文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思考的人的天下,没有思想的人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这些方面的工作。
1. 要先看文题,思考可写什么,我要写这一文题我会怎么写,从哪些角度写。以及联想到哪些相关材料。
2. 要看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问题有感而发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有何局限,自己怎么看?
3. 课后阅读也要写,要有读书笔记。文中那些优美语段、精彩事例、警策的哲理,抄下来,背下来,同时写一些读后感。
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要随机检查,每天早晚自习经常找部分学生出来让他们“谈谈”昨天看的文章,看看他们的读书笔记。
三、三轮关系――一轮二轮相结合,综合练习经常做
高三进入复习阶段,一般都严格按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抓课本,但搞着就陷入烫剩饭的尴尬境地,教师无味,学生抱怨,最终草草结束。无奈中进入第二轮,起初很好,两个星期下来,学生就被枯燥乏味的专项练习搞得晕头转向。第三轮的综合试卷更让学生头昏眼花。
我认为采取“一轮二轮相结合、综合练习经常做”的方法比较好。
课本复习按体裁内容分为文言文、诗歌、现代文三大模块,集中复习,不必按册就班。复习完诗歌单元,就可以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或仅复习课本一部分,就穿插专项复习,用专项知识再去指导复习另一部分课文。综合试卷可以每两周检测一次,这样就避免专搞一项的单调乏味。
作文教学穿插于课文复习中,比如我们在复习文言文时就以单元为单位,采用四步复习法:读背;识记重点实、虚词,文言现象;梳理练习;借鉴写作。
在第四步对语文内容复习时,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当作阅读材料,深人品味课文内容,重新思考,变换角度,提炼观点。
比如我们在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时要求学生深入品味课文内容。变换角度提炼观点,学生就从下面一些角度提出全新观点。
1. 从郑和秦晋之间关系被瓦解来看
①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②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关系是不巩固的。
2. 从烛之武单枪匹马游说成功的角度看
①智慧的力量,知识的价值。②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现代社会,未来21世纪,已将“口才、电脑、原子弹”并列为三样法宝。③人才的重要性。
3. 从烛之武在国难危急时的做法来看
深明大义,有使命感。当个人利益、个人恩怨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面临的选择。(这一点可以用第一人称写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
4. 从烛之武的命运来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这是中国人士人的命运。(联系事例:辅佐雍正走上皇位的邬思道悲惨的归隐。贾谊、廉颇、屈原、陆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5. 从晋文公撤军时的言论看
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古成就大业者,皆有过人之处,如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6. 从烛之武游说成功的技巧的角度思考看
把握语言的技巧,用你的聪明才智让对方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你把美的玫瑰送给了别人,你便留下了最芬芳的花香。
7. 从俟之狐角度看
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8. 从郑伯角度看
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就这样避免了单调乏味的“烫剩饭”,使学生乐于复习课文,既打牢了基础,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四、四个问题――语知、作文、纠错、规范
(一)关于基础知识――字词、语知
关于字词等语知基础知识。要经常搞,天天练,采取“集中复习与平常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而语文考试的较量。还是第一卷的较量。我们在平时都发现,基础题得分高,全卷分数一定不低。每次的试卷分析都表明,考得好的学生,考得好的学校,第一卷都遥遥领先。
这里就需要思考用一种什么方式去打牢基础。集中练习,枯燥乏味,这回练了,过几天就又忘了。我觉得还是“练在平时”。我们实行“教案、学案一体化”。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做法就很好,在每一张学案上设有“天天词语,天天美文”,使这些项形成惯例,要求学生每天积累十个单字,五个成语。这种做法就很好。
(二)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训练要有计划从文体练起。
反观过去三年的作文教学,我们从高一时就直接写话题作文,淡化文体。“鼓励多样”忽视了记叙、议论文的有机训练。导致最后许多学生写的作文“不堪入目”;许多学生拿到作文无从下手,尽是老话、空话、套话,毫无任何真情实感、具体内容。同时我们也保留了许多学生三年来的作文,在最后复习阶段拿出来比较,发现令人羞愧的一点:经历高中三年的“磨炼”,很多学生的作文都丧失了高一时的灵气与清新。这说明三年来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的作文不进反退了。
这样看来,作文教学还是应从文体练起,作文技巧可以适当地讲,但也不宜讲得太多,以免扼杀学生的个性,应该从鼓励写真实做起,从激发写作兴趣做起,从锤炼语言做起,作文教学可以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让作文成为学生自己有话不得不说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老师交给学生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上好作文课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能随时出一个作文题布置了事。我们的做法是:
1. 先计划好写作训练计划,定好每周训练重点与作文话题,并配有范文。
2. 作文课上将材料下发给学生,给学生十五分钟时间构思、写提纲、写开头,然后发纸正式写作。学生写作快要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按文体、立意角度,清晰地图表方式写在黑板上,让写完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思考,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讲话,仅用手写方式进行指导,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并把事先准备的范文下发给学生。
3. 及时讲评。在当天或第二天晚自习时间给学生评讲,内容包括:精彩文题巧妙构思、正确立意、优美语段、范文选读。
(三)关于习题和错题记录
练习要精选,不必搞题海战术,但也要适当积累,可以选历年各省的高考试题,要注意总结规律。
语文,属于有心人的天下,只有那些善于总结规律的人才能成功,要让学生养成做错题记录的习惯,去年我们的语文作业就直接变成错题记录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关于背诵和书写
纵观整张试卷,“背诵最简单,背诵也最难”。在平时我们天天强调背诵,但没有一次考试背诵情况能令我们满意,错误人数总在三分之一以上。如果考题略生僻一点,做对者寥寥无几。
背诵要从平时抓起,打牢基础,考前再巩固,不要心存侥幸,留待最后时刻突击,那样有冒险性。临考前的心态不会让学生有很好的记忆力。更有甚者,有人要放弃这几分,对于高考来说,一分千金,就这样将能得到的放弃,岂不可惜。
高静文
(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广东 清远 511867)
摘 要:本文结合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从学生来再到学生中去,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运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和励志、尊长和重情、谦和和礼让、求学和斗志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学生;运用与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冲击着当代的高中生,许多九零后的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早已抛之脑后,随之而来的是自私、任性、叛逆、脆弱……[1]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德育可行的检测手段,学校、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率仍然是升学率、重点率、名牌率,德育的现状不容乐观[2]。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在高中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人文精神最丰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贴近学生,制定可行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唯利是图”,将培养高中学生在考场上“能得分,得高分”作为唯一目标,根本无从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3]——既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高中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及判断方法,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尚未定型,有极强的可塑性。高中语文教研组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要有德育的培养的计划,以及实施教学的方案,配合教案结合实际,让教研组成员明确德育培养目标,并依据培养计划在教学中充分的结合德育实施教学。优秀的、有效的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利于正确把握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更利于学生对德育的更高认识,才能使高中语文学科回归本源,全面彰显其功能和价值。
二、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教师平时应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学生面前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而教师作为学生经常接触的人,其言谈举止和表率行为对学生有着毋庸置疑的重大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和课余生活中,教师应尽自己所能成为学生的榜样,用同样的道德规范评价标准来提醒和约束自己,引导和培养学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爱国、励志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政治、历史学科的任务,同样也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古文诗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苏武传》,有古今名人,例如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岳飞、陆游等等。文章内容和作者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当时和现在的人们所倾慕和景仰。
而通过《纪念刘和珍君》、《〈呐喊〉自序》、《死水》、《荷塘月色》等近现代篇章,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体会鲁迅先生和闻一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爱国志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和“以天下为己任”是现实的需要和青少年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感。
(二)尊长、重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仁爱孝道的教育是必要的。仁爱孝道是各种道德学说中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例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李密的《陈情表》,可以让学生体悟祖母的抚养之艰辛、李密的拳拳尽孝之心;有感情地朗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体悟祖母、母亲对儿孙的关爱之切;《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所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具有一个社会大家庭所特有的浓烈人情味和生活情趣。遵循这一思想,将展现出一个融洽、和谐的社会。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这些至情至孝的文章后,给予学生时间充分的思考,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拿什么回报他们。让学生在文章学习中体会父母及其身边的人都是很爱我们的,努力学习才不辜负父母。
(三)谦和、礼让
由于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让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巧妙地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对学生加强谦和宽厚的美德教育。《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负荆请罪”告诫和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更能深刻体会到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大公无私,廉颇的知错就改。高中教材中有较多的孟子文章,孟子特别重视培育学生的高尚道德精神,形成“大丈夫式”的独立人格,其中就包括谦和礼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东莉.德育的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一、文本分析,选取不同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而理解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教材中的文言文讲述的大多是历史故事,苏轼的《赤壁赋》于愤懑痛苦中感受到温暖与信心,《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让人感受到“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能言善辩的力量,文言文的内容或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或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融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像看古装连续剧一样对文言文课堂充满期待,那么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兴趣与能力势在必得。根据分析统计,职专阶段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对于文学性较强,富于意境感的骈文、赋、游记等可以采用诵读法并结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学生引入到作家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所感。如王勃《滕王阁序》,在讲解这篇骈体文时,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骈体文的语体特点,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滕王阁之景,让学生以游览者,参与宴会者的身份去浏览滕王阁,欣赏美景,学生才会切身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②对于富有哲理,内容深刻的散文,大概只能采用传统的惯讲方法。惯讲并不是一种不提倡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因为文言文与咱们母语不一样,所以国文课读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讲解的功夫。”惯讲不是教师照本宣科,惯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惯讲过程中,应该有条理,内容深刻,同时教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上摆脱教案。如庄子的《逍遥游》、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流畅背诵,对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信手拈来,会得到学生的钦佩,想必学生在目瞪口呆的同时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了,下课老师要求背诵全文也会以老师为榜样不会怨声载道了。惯讲最考验教师实力,也是教师彰显自己人格魅力获得学生喜爱与信任的最好时机。③对于一些科普类文言文,需要教师真正讲解清楚文章想要教会学生的知识原理,不能囫囵吞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在语文课上同样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贴近生活。如学习沈括的《活板》一文时,可以播放活字印刷术的视频给学生看,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④对于一些动作性比较强易于表演的文章,可以通过表演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如在学习《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课文第三段“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这部分内容可以让挑选几名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会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在欢笑的同时记住了几个角色的排列位置及动作。
二、夯实基础,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不容忽略
在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兴趣理解课文的同时,不能忘记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文言常识与特殊句式的教学,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仅是为了应试,更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书的习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像现代汉语那般变幻多端,学生熟记理解后阅读古书会省去很多麻烦。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兴趣之后,老师一定要重点强调字词与特殊句式,这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精髓,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常识与知识的日积月累,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发现职专时期的文言文学习是自己的一笔财富。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需要做到“言文统一”,所谓言是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字、词、句式。通过不断的巩固学习积累(积累不是让学生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归纳、分析、比较),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文言知识库,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谓文是教会学生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特色的文言文的自学方法,比如、可以将文体分为先秦诸子类、史传类、游记类、咏物类等分类教学,文字内容是不同的,但相似的形式与文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总结。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曾提出:“教学模式即是学习模式。”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会将学习当作负担,即使当时学会了、背会了,日后也很难学会应用,更不要说从内在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涵养。长久以来,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害怕教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就是翻译加讲解加死记硬背这种老套路,这样的现象非常可怕,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对文言文教学的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实质,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与理念,与时俱进。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革教法与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教学即是教会学生学习,灌输式的串讲法违背了教学的理念。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学生爱上学习文言文,让文言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窦冰 单位:辽宁省辽阳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