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22:5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业化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从我们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农业产业化”概念和内涵进行探讨的文章有20余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链条化、系列化论;(2)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3)农业产业化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农业组织方式;(4)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不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产业转化为现代产业的过程;(5)农业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在于,它是一种能够给有关利益主体带来制度净收益的新型交易方式或非市场制度创新;(6)农业产业化是指以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为龙头,将产供销不同阶段的服务企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联接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经营的综合体。当前,对“农业产业化”一词的界定不仅出现在学术性文章中,官方文件中也对其进行界定。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提法是“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总体来说,不论上述各种观点存在何种差异,但都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整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以上各种观点其实都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体化的思想的变形。
但实际上,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一体化并不是一回事。产业是近代、现代的概念,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农民从一个自给性生产者转变为一个商品生产者时,农业生产向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只是一个生产部门,而不是产业。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不外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提高农业的效益。而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有用武之地的。发达国家之所以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因为其具有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具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条件,具有现代化农业,具有完善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当然,实现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就内涵而言,农业产业一体化指的是产业系列化,实际上就是将农工商“捆绑”在一起;而农业产业化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包含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含义外,还包括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变更等内容,即是说不仅仅是指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更多的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大致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而社会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农民进入市场后,市场法则会引导其转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分工越发达,社会协作也必然越发达。这样,原有的协作关系或制度安排的协调功能就会弱化或失灵,并产生了对新的分工协作关系或制度安排的社会需求,提出了加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联系与协作或新的制度安排的客观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就会产生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公司等形式的水平(横向)联合和农、工、贸一体化的垂直(纵向)联合。这两种联合相互交错、结合,形成各种经营载体,组成了农业产业系统经营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在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农村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程。由于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作为传统生产部门的农业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其一,投入农业生产中的农业自身的生产资料比重下降,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明显上升。其二,农业产出中用于工业部门作为原料加工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其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包括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对农业的服务贡献率也明显地提高。这一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程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化。
可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我国农业正处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是促进农业分工不断深化。由于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将长期以农户经营为基本形式,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化近期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农户的专业化生产而不是其他。而且,在农户分工深化以后,农民必然获得利益,相应的市场自然可以产生。在农户对服务的需求、追求增值利益的动机产生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会拉动为农业服务的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如果在近期内拔苗助长,必将欲速而不达。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由于政府强制推行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导致的严重问题。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农户的专业化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指国家生产的农产品满足国外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它反映了国家农业比较生产力的水平。当前,我国即将加入WTO。一方面,这对我国农业产生冲击,尤其是在大宗农产品方面。另一方面,也为立足于国际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在这一特定背景之下进行。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也会表现为国际化进程。由于深化农户的专业化分工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如何立足于国际市场深化农户的专业化分工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增强了我国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相反,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固然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未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我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长期强制性地要求农户种植粮食,而对附加值高、能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畜牧业、水产业、经济作物的发展却没有予以相应的支持。这在粮食主产区体现得尤其明显。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要素条件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我国要素条件的基本状况是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和技术存量低、资金紧张。在加入WTO后,我国应该扬劳动力资源之长补其他要素之短。为此,我国应将有关的国内支持措施由完全为粮食安全服务转变为发挥比较优势并兼顾为粮食安全服务。
虽然我国已经呈现出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趋势,但是从整体来看,仍是以农户经营为主的。因此,促进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专业化分工是基本的任务。从我国近年的出口状况来看,中间产品(主要包括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等)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占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消费者导向型产品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占出口份额的30%左右,其中大部分产品(主要包括肉类、水产品加工品、谷物加工品、蔬菜及水果制品、杂项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等)具有竞争能力。大宗农产品(主要包括谷物、油籽、棉花等)是我国出口最少的农产品,基本不具有竞争优势。从要素的配置状况来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间产品及大部分消费者导向型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竞争优势的获得与发挥比较优势密切有关,因此应当鼓励农户利用当前的劳动力优势生产这些产品。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户专业化分工的支持系统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只有在完善的支持系统的作用下才能保证不断向纵深推进。由于单个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在农户经营为基本经营形式的我国,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支持系统,为农户提供全面、周到、有效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的支持系统包括基础设施支持系统、金融支持系统、管理系统(包括政策法律支持系统和社会伦理支持系统)和经济市场支持系统、人力资本支持系统、科技系统、社会化服务系统等。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户专业化分工的支持系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
一般而言,政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计划、协调、组织和调控。政府的具体作用包括:(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市场经营设施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通——通路、通电、通水、通讯;(2)建立和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抓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工作,包括指导组建多种形式的产供销中介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制定发展计划,协调科技服务,依据市场法则指导产品市场价格,保护公平竞争等。
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政策体系。(1)要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制度。(2)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3)制定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的政策、保护市场的政策、市场管理政策等。(4)制定发育中介组织的政策,帮助农户走向市场。(5)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示范区向周围辐射,并提供成功的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制定了有关法律,我国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为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有序地发展,应在各地经验和地方法规基础上,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如供销合作社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法、农产品市场公平交易法、农产品民间运销及垄断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条例等,从而为公平公正竞争、合理分享市场交易利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商业性金融力量
目前,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进行贷款的主要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面临着亏损挂帐的老大难问题,为消化不良资产,当前的贷款趋于严格。因此,应当保证农村的存款资金必须贷到农村而不能流入市场,不能贷给乡镇工业建设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信用社县联社营业部的储蓄存款也要回流到农村,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结构调整对资金的借贷需要。另外,要扩大国家银行的大农业贷款份额,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在信贷资金的投入、资金安排、计划管理等方面向农业倾斜。值得指出的是,当前要特别重视对农户进行直接贷款。
3.企业
在实践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化经营等都使得农业开发的力度和速度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企业投入资金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最近更受到关注。企业投资要考虑资金利润率,是有偿投入。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和完善集体宜林“四荒”使用权拍卖政策,拍卖后的使用权允许继承、租赁和转让;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到农村独资或合资开发农业。建立企业等营利性开发主体介入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在交通、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今后应当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投资体制,实现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投入多元化,利用政策导向与利益倾斜来吸引企业投资。
4.事业单位
目前,在我国各个医院发展过程中,虽然都制定了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合理,落实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为了促使医院后勤管理运行的专业化,便需要制定专业合理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确保医院后勤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同时,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后勤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规章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对全面的后勤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以确保后勤管理规章制度能够更好的为医院发展服务。除此之外,由于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专业化的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有效提高医院后勤管理运行的专业化水平。
(二)实现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以确保医院后勤服务质量
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也被称之为外包管理,也就是将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承包给一个拥有较高专业管理水平和各项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团队,以此降低医院的管理成本,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确保医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其中,对于当前医院后勤管理服务在卫生保洁、保安、物资运送、餐饮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针对当前医院环境的保洁项目,在引入了医院后勤的社会化服务之后,专业化的设备设施不断增多,医院清洁卫生的工作流程逐渐规范化,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卫生质量。除此之外,在推行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中,还应该对承包单位的准入条件、公司资质、考核标准和考核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应该不断加强对承包方进行监督,以确保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水平,从而有效实现医院与承包企业的共同利益。
(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后勤信息化管理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后勤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整个医院管理工作效率和规范医院后勤工作秩序。因此,为了确保医院后勤管理运行专业化,便需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建设现代信息化的医院后勤管理系统,以满足现代医院后勤管理发展的要求。例如:充分利用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技术,能够全面记录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各项财务状况,并且能够对其进行综合全面分析,有利于加强医院后勤管理成本控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充分利用医院财务管理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尽量避免医院后勤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以促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各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效降低医院后勤管理成本。目前,在一些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医院已经实行了信息IB技术,通过利用IB技术助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与医院后勤管理高绩效联动运行。其主要是由于医院与其他的企业和单位不同,如:医院在24小时不能出现停电、停水、停气的现象,其关系到医院手术室工作的能源供应,其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全;由于医院日常经营过程中,人流量较大,停车服务和交通水平流程组织非常复杂,所以要求医院后勤具备较为灵敏的工作态度,能够及时快速处理管理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以维持医院发展的秩序正常;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也与医院后勤保障服务的水平紧密相连,主要是由于医院后勤管理物资种类较多、数量丰富,所以保障医院后勤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推动医院后勤管理专业化,便可以采用IB系统管理与高绩效联动运行,有效提高医院的后勤管理水平和质量。
(四)强化医院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为了促进医院后勤管理专业化,便需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后勤管理队伍。其中,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不仅能够优化医院后勤管理,而且对提升整个医院的经营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医院后勤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入计划。其中在医院后勤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入高素质后勤管理人员,以确保医院后勤管理队伍的水平;二是需要强化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在医院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不仅要求医院后勤人员具备优良的思想素质,而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因此,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为医院后勤人员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更好的为医院发展服务。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专业化频道营销可以说是世界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电视受众市场变化的必然结果,以及媒体竞争的必然产物。或者我们可以简明扼要地将其概括为“四个必然”:
1.电视专业化频道营销是世界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化经济浪潮和中国加入WTO,海外电视业对我国电视市场的冲击已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实际上,频道专业化也只是近20年代来世界电视发展中的新课题。大约二三十年前,美国的电视频道也并不多,专业化频道更是少得可怜,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这样的主要城市也只有十几个频道。而今天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资料表明,美国目前拥有多达150个有线网系,一个家庭最多可以接收到35O个频道的节日,专业化频道越分越细,观众群被越分越小,如美国就有科幻频道、传记频道、卡通频道,甚至还有高尔夫频道、法庭庭审频道、居家庭院频道、白宫会议专门频道等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电视业这种趋势更是有增无减。据有关资料显示,亚洲电视市场上处于前十位的频道(收视市场份额与欣赏指数综合考察),也大多是专业频道,如HBO(美国家庭影院频道)、StarMovie(香港卫视电影频道)、Discovery(探索频道)、MTV(音乐频道)、CNN国际新闻频道、ESPN(体育娱乐频道)、TNT/CN(卡通频道)等等。国外与境外的这些专业化频道都十分注重频道的整体营销,注重营造自己频道的整体品牌形象,以自己频道独特的定位、独特的风格、独特的栏目和节目,甚至独特的主持人、独特的频道标志和音乐等等,来树立自己频道的品牌栏目,乃至于整个频道的品牌形象,集中体现为强化与推行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
2.电视专业化频道营销是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数字压缩技术的突破给电视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使得电视频道数量猛增。原来短缺稀少的频道资源突然变得供大于求、富裕充足。数字压缩技术大大增加了可以被传输的电视频道数量,使得卫星信道从理论上讲可以增加到20倍左右,陆地信道可以增加到40倍左右,一般的城市有线网络经过技术改造,普通家庭就可以至少接收到上百套电视节目。由于电视频道数量急剧膨胀,专业化频道便应运而生。在每家电视台都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频道的情况下,为了同其他电视台乃至本台其他频道区别开来,也必然会走上频道专业化这条发展之路。然而,一旦专业化频道大批涌现之后,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专业化频道也需要很好地运用营销策略,对自己的节目、栏目和频道本身进行总体设计与整合营销,才能适应受众的需要与传媒的竞争。
3.电视专业化频道营销是受众市场巨大变化的必然结果
从理论上讲,电视专业化频道之所以应运而生,是由于大众传播已经从“广播”转向“窄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与此同时,电视受众也由集群化转向分众化,观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加强,受众已经分化,窄播化与分众化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电视专业化频道。再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还处于“三少”(电视台少、频道少、节目少)状态,而今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3588个频道,电视业已经由“卖方市潮进入到“买方市潮,使得广大观众摆脱了过去的被动状态,使观众形成了多元化的收视需求,并且形成了若干不同文化品位和不同收视习惯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从节目时代到栏目时代再到频道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伴随而来的是中国文化的大众化转型,中国当代文化正在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从总体上讲,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者并存的局面在我国逐步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电视业的分众化趋势或窄播化趋势,正是顺应了我国当前多元文化的发展潮流。事实上,近几年来电视节目的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仅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例,就出现了代表主流文化的“庆典型”综艺节目、代表大众文化的“娱乐型”综艺节目、代表精英文化的“高雅型”综艺节目并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频道专业化运作与专业化频道营销,正是适应了我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与受众市场巨大变化的必然结果。
4.电视专业化频道营销是媒体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
21世纪初叶,媒体竞争的态势日益加剧。尤其是近年来,美国传媒产业掀起了大规模重组浪潮,重组构建“大文化产业”已成为国际趋势。所谓“大文化产业”是将电影、电视、报纸、刊物、广播、网络等传媒产业与广告业、娱乐业、旅游业,乃至玩具制造业等整合起来,重组构建一个巨大的传媒文化集团。例如,世界闻名的迪斯尼,正是出巨资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ABC),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之中,成为集影视、娱乐、旅游、文化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跨国集团。从本质上讲,这种重组构建实际上是将上、中、下游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代表着国际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或新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电视同纸媒体(报刊杂志)和新媒体(因特网)的竞争越演越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专业化频道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例如国际著名的体育娱乐频道ESPN近年来就加强了市场营销战略,尤其从2000年初起,ESPN出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巨大变化,在新的营销战略计划中,ESPN将在其机构贝茨公司(Bates)的帮助下,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的营销活动。ESPN经营部主任伯克哈特认为,从总体上讲,体育是国际性活动,可以说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热爱体育运动和观看体育赛事,但是,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又有自己偏爱的体育项目,如美国人喜欢橄榄球、日本人喜欢相扑,中国人喜欢乒乓球等等,他认为ESPN在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电视营销的理念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这就是说,电视市场营销必须采劝本土化”策略,来实现全球化目标。
二、关于电视专业化频道营销策略的几点思考
当前,伴随着我国电视体制改革与频道专业化发展趋势,电视媒体经营已经逐步发展到频道经营阶段,一些电视台已经开始或正在筹备试行频道总监制度,尤其是各省市电视台专业化频道大量涌现,表明我国电视业正在逐步进入频道营销时代,它将会给我国电视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制作播出模式,乃至电视与受众和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讨论,笔者在此抛砖引玉,谈出以下几点意见,以便引起更多同仁的思考。
1.专业化频道营销的基础是频道定位
如果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察,专业化频道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也就是说它是将现代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传媒管理之中,把为特定受众群体服务作为专业化频道的最高任务,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分众化”的策略,实现“大众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因为如此,专业化频道的定位便显得十分重要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讲,频道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专业化频道营销的成败得失。
关于电视专业化频道的定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来区分和定位,另一种是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来区分和定位。乍一看来,这两种定位法似乎没有区别,实际上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两种定位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比之下,当然是后者更加科学,因为频道专业化并不是像节目改版那样仅仅涉及到内容的更新和变化,或者简单地把同类节目或相近栏目编排在同一个频道里,其实频道专业化划分要复杂得多,它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作为依据,真正做到根据重点收视群体的需求来制作、购买和编排节目,进行频道规划设置,努力实现电视市场的细分化与有序化。尤其是对于专业化频道来说,由于收视对象已经分众化与窄播化,必须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才能使目标观众群形成稳固的收视习惯。这样尽管专业化频道的观众面缩小了,但由于满足了受众市场的多层次性和欣赏趣味的多样性,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忠诚度与满意度都会有大幅度提高。
正因为如此,电视专业化频道在定位之前,必须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调研工作,取得大量的重要数据,真正做到从定性到定量、从粗放到精确、从宏观到微观地进行分析,重点应放在认真进行受众分析、对手分析、自身分析上,以这些调研数据与分析结果作为频道定位的基本依据。在此过程中,尤其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受众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讲,频道定位只是受众定位的反映。能否找准最大限度的目标观众群,可以说是专业化频道营销的成败关键,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调查统计方法,对于受众市场进行细致与科学的调查分析。例如美国依据先进的市场统计学方法,根据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状况、家庭生活圈、居住区域、种族与信仰、人口流动性等5大范围共39项细目,将美国居民划分为62个生活方式不同的群体。显然,在此基础上再对受众进行全面、科学、定量的分析,针对目标观众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准、教育程度、收视习惯,乃至消费能力、收入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诸多信息进行研究,就可以根据目标观众的需求制作出适合他们的节目。与此同时,从我国目前电视收视调查结果来看,不少受众当前收看电视的随意性很大,在众多雷同的频道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这部分观众正是专业化频道应当争取的对象或者称之为潜在的目标观众,只要专业化频道真正具有了自己的不同特色与不同风格,电视观众就会自然地凝聚在这些不同的专业化频道周围。
第二,对手分析。在众多媒体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专业化频道在定位之时,都必须进行全面科学的市场调研,分析研究已有的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化频道,寻找自己的独特性与个性,确保自己在竞争中以不可替代的特色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方面,美国的两个科普频道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NGC)与“探索频道”(Discovery),虽然都是专业化的科普频道,但这两个频道却各有自己的特色,相互区别,并不雷同。NGC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总部在华盛顿,创立于1888年,在全世界拥有上万名会员)与NBC合办的一个频道,该频道的特点是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不但每年为美国中、小学提供大量的音像教材,而且向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发行,普及自然与地理知识,它的广告收入大约只占频道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他多靠上下游产品。探索频道(Discovery)自1985年开播以来,一直强调节目制作中的人文关怀,强调人文性和趣味性的结合,甚至将电影故事片的有关镜头剪辑下来,与纪录片、电脑成像和文字、史实、传说等等融合起来,拍摄了诸如《恐龙纪元》、《木乃伊》等特别系列专辑,在全球145个国家中拥有1亿2千万观众。
探索频道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人类探索特别贡献奖”。此外,探索频道还成为全球十大知名品牌中惟一一个媒体类产品,与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品牌并列。以上例子充分表明,只要研究分析,找准特色,同样的主题也可以打造出完全不同的专业化频道。
第三,自身分析。在专业化频道的定位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对本电视台与本频道自身的优势长处与弱势缺点进行认真地、客观地、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例如,专业化频道设计方案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考虑到节目的来源。任何一个专业化频道,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节目作为支撑,这就需要自制节目与购买节目来完成。从自制节目来看,任何专业化频道要想制作出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专业节目,必须认真分析自身在人才、设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加大电视台自制节目的数量。从购买节目来看,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专业化频道难以推行的最大困难,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电视节目市场尚未真正形成,尤其缺乏像美国“辛迪加”(Syndiate)这样成熟的电视节目市常从总体上讲,我国社会上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数量不多,拍摄的节目水平参差不齐,更谈不上像美国辛迪加市场既有首轮节目、又有转手节目:既有电影片与电视剧,又有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的交易,数量十分惊人;以及“辛迪加”关于市场调查、谈判、拍卖、购买等一整套市场运作的成熟规则。
第四,准确定位。在受众分析、对手分析、自身分析的基础上,方可进行专业化频道的准确定位。专业化频道的最大特点便是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独特的栏目与节目、独特的内容与风格、独特的角度与包装等等。完全可以说,任何专业化频道或者准专业化频道,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提高频道的收视率,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在这个方面,中央电视台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等,由于定位分工准确、频道特色鲜明,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此外,湖南卫视以大众文化娱乐节目脱颖而出;浙江卫视最早以文化立台打出特色,又以周末版率先在全国掀起电视周末热潮:重庆电视台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吸引受众:辽宁电视台在宏扬传统艺术与民族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与此同时,专业化频道又需要独特的创意和设计,追求独特的定位与独特的风格,尤其是每一个专业化频道独特的文化理念。例如凤凰卫视的文化理念就十分值得研究,凤凰卫视中文台将全球华人作为目标观众,他们提出了“东西南北大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港台文化与内地文化)的理念,以及“你无我有,你少我多,你慢我快,你板我活”的十六字方针,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理念取得了成功。此外,“阳光卫视”打文化牌,以历史、地理、人文、科学为宗旨,不做新闻,不做娱乐,闯出了一条文化类专业频道的路子。在专业化频道定位时,一旦看准了,就要能够下决心。1980年当传媒业巨头特纳决定开设专门的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时,当时许多人都认为,特纳想以专门的新闻节目同美国三大传媒电视台的综合频道竞争,简直是异想天开。但是,1991年海湾战争时CNN一鸣惊人,人们这才真正认识到定位准确的专业化频道的巨大威力。总而言之,专业化频道的定位问题十分重要,必须在详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解决频道定位、观众定位、栏目定位、节目定位、编排定位、市场定位、投资定位、对手定位等一系列定位问题。
2.专业化频道营销的核心是品牌栏目
任何专业化频道都必须至少有几个自己的品牌栏目,这些品牌栏目应当做到“三高”,也就是高知名度、高收看频次和高欣赏指数。电视专业化频道营销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通过一系列品牌栏目来建立观众的频道忠诚度,使观众建立约会意识并在固定时间锁定频道观看节目。从总体上讲,“品牌”是企业的生命,也是频道的生命。从市场营销学来看,品牌本身就是无形的巨大财富(无形资产),是带动频道收视率,吸引观众并增加广告收入的主力军。从电视观众学来看,品牌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媒体来讲,它是电视台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长期投入的成果,是许多电视工作者长期努力和心血的结晶;另一方面从观众来讲,它是观众在长期电视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荣格语),品牌栏目对于受众具有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和巨大魅力。从文化传播来看,品牌就是栏目的形象,就是频道的形象,就是媒体的形象,品牌就是一种独特的标志,就是频道的象征。任何频道都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栏目,它们是频道营销的核心。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则应当进一步将整个频道发展成为品牌频道,如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MTV音乐频道等,但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专业化频道营销来说,重心应当首先放在品牌栏目的建设上。
第一,全力打造品牌栏目。
任何一个专业化频道或准专业化频道,虽然播出栏目很多,但是必须全力打造和创立几个品牌栏目。对于专业化频道来讲,品牌栏目不一定是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但它必须拥有较高而又稳定的受众群。品牌栏目应当具有独特的风格、创新的意识、精良的制作,忠实的观众,以及高知名度、高收看频次和高欣赏指数,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短时期内收视率高的电视栏目并不一定就是品牌栏目,真正的品牌栏目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栏目生存时间是检验品牌栏目的重要标准。品牌栏目应当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生活》、《经济半小时》、《幸运52》、《开心辞典》等等。总之,全力打造品牌栏目,以品牌栏目带动整体节目的提高,以品牌栏目提升专业化频道的总体形象,应当是专业化频道营销的核心。
品牌栏目也同样存在着准确定位的问题,例如《生活》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1996年7月推出的一档大型经济生活服务类栏目,这个栏目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得益于它“贴近百姓,服务生活”的明确定位,因此它的选题贴近观众,总是选取近期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围绕老百姓的衣、食、注行、用等生活的各方面来展开,加上精巧的制作与个性化包装,以及展现流行时尚与倡导健康时尚等方面,在全国众多生活服务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显然,品牌栏目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在众多同类节目中独树一帜,如《东方时空》的人文关怀,《实话实话》的智慧幽默等等,都证明了形成品牌效益的电视栏目,必须有自己准确的地位和独特的风格,才能赢得持久稳定的忠实受众。
与此同时,任何一个品牌栏目必须有著名的主持人。名主持人是栏目的标志,是频道的象征,乃至于整个电视台的形象。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主持人中心制,因为如果一位美国著名主持人调离原来的电视台,就完全有可能带走一大批忠实的观众。每一个成功的栏目都有其名主持作为代言人,例如CNN的《拉里·金访谈》,拉里·金今年已是60多岁,他从六、七十年代成名至今,由于他的知识面广,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赢得了许多美国观众的喜爱,最近CNN给他的年薪底薪增加到700万美元,据说还不包括其他分成收入。CBS的新闻杂志类栏目《60分钟节目》从1968年创办开始,节目主持人就是出生于1918年的麦克·华莱士,他的成功归功于他特有的一种叙述方式,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2000年8月15日***本关键字已替换***主席曾经在北戴河接受了华莱士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专访。从一定意义上讲,主持人与栏目是相互促进的一种互动关系,栏目有了出色的名主持人才有很高的收视率,而一档品牌栏目也可以造就一位名主持人。正因为如此,要想精心打造一个品牌栏目,必须全力培养和造就名主持人,这可能是构建品牌栏目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特别是专业化频道的主持人,不但需要主持人必须具备各种素质,而且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这就给专业频道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主持人也应当根据自己主持的栏目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来培养和创立自己富有个性的主持风格。例如,作为中央台经济频道的两档经济益智类栏目,《开心辞典》的王小丫和《幸运52》的李咏就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色,使这两档知识性极强甚至有些枯燥的栏目,被演绎成一种娱乐化、游戏化并充满趣味性、愉悦性的现场氛围。
第二,品牌栏目经营中的“错位思维”与“创新思维”。
从一定意义上讲,“错位思维”、“另类思维”、“创新思维”对于创立品牌栏目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品牌栏目绝对不能通过“克卤产生,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个性。即使在全国相同类型的栏目中,品牌栏目也应当是鹤立鸡群、独树一帜,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与众不同。只要有了“错位思维”的方式,就能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闪光的亮点。例如,一般认为课堂教学总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由于运用了“错位思维”方式,由凤凰卫视与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创建的《世纪大讲坛》开办一年多来,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在内地和港台,乃至海外华人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品牌栏目,这个栏目主要依托北大、清华等一批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的动态,涉及许多学科和专业,使观众足不出户便可聆听到国内一流学者的精彩学术报告,颇受观众欢迎。又如《凤凰早班车》这个栏目,陈鲁豫首创在电视上说新闻的方式,实际上如果按照有的专家的看法,把《凤凰早班车》的诞生概括为八个字:“急中生智、穷中生智”。早上没有电视新闻来源、没有镜头画面怎么办?那就只有说新闻,买上几张报纸来说新闻,结果就说出一种“另类”风格来。事实上这是把报刊、广播的优势和电视的优势结合到一起了,也符合人们早晨时间紧张匆忙的情景,反而歪打正着地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显然,这种”错位思维”、“另类思维”与“创新思维”方式,不但产生了新的品牌栏目,而且创造了一种过去少见的新闻播报风格。
“创新思维”更可以称得上是品牌栏目的生命。不但创建一个品牌栏目需要“创新思维”(包括“错位思维”与“另类思维”),维持一个品牌栏目同样离不开“创新思维”。这是因为创建和经营品牌栏目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根据观众求新求变的心理而不断发生变化。针对受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收视需求,任何品牌栏目都必须不断调整、更新内容。更何况每个品牌栏目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需要不断创新,才是栏目生命力不竭的源泉,推迟栏目进入衰退期的时间,针对受众的需要随时对于栏目进行调整与改革。在这个问题上,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一方面,栏目的变化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地创新变化才能发展;另一方面,品牌栏目又必须保持一贯的风格,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栏目的文化理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元素不能变,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受众新的需求进行不断的微调。
3.专业化频道营销的关键是整合营销
从总体上讲,中国电视业已经开始进入了以频道作为经营管理单位的时代。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是国际电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从节目时代到栏目时代,再从栏目时代到频道时代,也是我国电视业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因此,必须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律与电视观众的特殊需求,按照专业化原则对于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定位与优化组合,对电视市场进一步细分,对媒体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进一步进行合理化配置。加强专业化频道的宏观管理与促进专业化频道营销,应当引入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所谓整合营销传播(IMC)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营销传播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美国广告商协会对它的解释大意是:依据主体的营销目标,确认和评估各种传播方法综合计划的增加价值,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手段,以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达到最大的传播影响。专业化频道的整合营销涉及到方方面面,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尽述,其中最主要的应当包括以下两点,即:注重频道整体营销与注重频道形象设计。
第一、专业化频道的整体营销。
在推进频道专业化的进程中,必然带来我国电视业在经营管理体制、制作播出模式,以及立体化经营方式等许多方面的变革。“加强对频道控制,主要包括加强频道定位、编排、包装为主体的频道品牌建设:强化以栏目出台、跟踪考评、末位淘汰为内容的栏目全程动态化管理,即频道产品线管理;以尊重观众、面向市场开拓运营、强调宣传和经营紧密协作的频道整体营销。这些职能的最终指向是培育频道的市场竞争力。在频道管理的诸项内容中,频道品牌建设、频道的产品线管理都要服从并服务于频道的整体营销的需要。”特别是真正实施专业化频道之后,恐怕现行的各电视台管理模式也会相应发生重大变化,即从以节目中心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以频道总监为主的管理体制,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各种变化与改革。
根据发达国家媒体经营的经验来看,专业频道的日益细分化必须建立在宏观电视市场的高度整合化前提之下。如美国的探索频道自1985年开播以来,覆盖面已遍及全美国99%的有线电视用户,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拥有超过一亿个家庭用户。探索集团总公司除经营探索频道与学习频道两种核心频道之外,近年来还成功推出旅游频道与动物星座等频道,更兼营家庭影带、互动多媒体、电视制作、出版、节目销售及发行等多种业务,并在世界各国开设了多家探索频道品牌专卖店。显然,与国内电视台几乎完全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生存的情况不同,国外电视台除广告收入外,主要依靠上下游产品与节目销售,甚至依靠专利产品和卖概念来扩大营销范围。这就启发我们,专业化频道应当实行立体化营销,除继续增加广告收入外,还必须增加和拓展创收渠道,或者利用专业化频道的独特优势逐步形成产业,如教育频道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教育产业,旅游频道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产业,体育频道可以开办球迷俱乐部等等。或者还可以结合专业化频道搞延伸服务,大力发展上下游产品,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的许多节目都被制成音影制品销售到世界各国,少儿频道更是可以和玩具制造业结合起来等等。
其次,在频道管理方面也应当贯彻整体经营的原则,以频道传播效率最优化原则来组织频道的栏目和节目。近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媒体中,“倒二八结构”十分盛行,就是指使用20%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维持80%日常节目的运行,以80%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打造20%的品牌栏目,以整个频道投入产出的最优化原则来组织频道的栏目和节目。此外,在节目与栏目的编排上,也要做到以品牌栏目为中心,带动整个频道的发展。例如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针对目标观众群体的需要,在节目编排上非常下功夫,节目实行全天候垂直滚动播出,根据每个观众在一定时间内可能遇到重播节目的精确机率进行节目的循环式编排设置,有的节日甚至可以重播5次,以此确保大多数观众都能收看到节目,并且降低节目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对于专业化频道来说,由于已经窄播化与分众化,必须强化频道特色与品牌效应,使节目内容具有必看性,从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第二、专业化频道的形象设计。
2有利于实现护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管理中的护理信息包括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控制、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理排班信息及以各科室护理站应用的最多的护理语言提示系统,语言提示系统可按时语言提示各位在班护士准确地及时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有试行的电子护理交班等等,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可有效地降低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也使护理跟上当代飞速发展的脚步,翻开护理工作的新篇章,为护理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常规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可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质量控制栏目输入,图文并茂,使护士达到规范标准化操作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护理理论
在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中,有护理教育及科研成果交流栏目,可以学习目前先进的护理理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在此护士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应用新的护理科研成果。在此大力鼓励护士们在护理的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实践中学到的新东西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更多的实践,不断提高护士知识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护理模式相适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本领,例如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都极大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从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友情链接可以很快地查出诸多的护理期刊,很快捷地查阅文献和网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护理理论,真正意义提高了护理内涵。
4有利于拓宽护理领域的横向联系,开阔护理服务的范围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新闻动态一栏会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大事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护士能及时了解并与医院其它部门相协调,积极参与全社会的护理服务,如社区的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扩展了护理内涵范围,再如与医疗上临床路径相适应的临床路径护理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内涵范畴;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护理网上会诊,跨科护理服务,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相互联系,请有关护理专家进行实际考查,解决本科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护理问题,拓宽了护理服务的范围。
5有利于全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在护理园地一栏中,设有护士情趣、天使风采、护士吧、文化娱乐、音乐、图片和更多的文化交流,使护士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增加多方面信息交流,调节护士心情,使之放松心身,增强修养的同时使护士达到劳逸结合,保存体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就更有利于做好护理工作。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是提高护理内涵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护士要学习与健康人的信息交流,也要学习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如在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出院患者的健康随访、护理科普知识交流等等,在不断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一、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1.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专业发展整体规划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只看社会需求,在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的情况下,随意、盲目地开设新专业,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能脚踏实地,从而造成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规范化管理潘米乐(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02)专业频繁调整,浪费人财物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对专业的生存发展和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提前规划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出口不畅
专业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开设专业的前提条件,有的院校只追求所谓一时的“热门”专业,在自身师资和教学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专业,因此受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三年后毕业的学生可能成为“滞销产品”,给就业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因为学校不能满足热门专业的一些办学条件,造成教学质量低下,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使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院校只是根据现有的教师资源来开设专业,所设置的专业社会需求面窄,社会需求量不大,也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3.专业设置较为单调,无层次结构
有的院校专业布局总体思路不够清晰,过于频繁地增设新专业,从而导致专业数量增长过快,不能使开设的新专业得到循序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专业建设的稳定性。传统优势专业没能及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同质专业较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能紧密与行业、企业联系在一起,导致了院校某些专业的优势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造成相近区域中某些专业重复设置。
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思考
1.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域优势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以贴近区域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按照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经济需求来设置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比如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面向全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该学院根据办学定位,将几十个专业中的大部分专业整合为物流管理专业群、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财金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和建筑专业群。其中,物流管理和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立项建设的专业群,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验收,酒店、会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已成为优势相对突出、特色比较明显,在南京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重点专业。同时,该学院加快了专业建设与专业调整的步伐,初步呈现出专业布局合理、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我院有两个央财扶持项目已结项,两个省级重点专业群在建,四个市级重点专业在建,六个第一批院级重点专业已结项,三个第二批院级重点专业在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在南京市属同类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与调整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本着立足需要、确保质量的原则,优先发展面向市场、面向一线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专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学院应当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进行充分调研,并就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把论证的结果作为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依据,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趋势来进行专业的配置,体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培养的“产品”是否“畅销”,因此,关注国家和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了解国家、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3.整合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压缩或淘汰衰退专业,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成熟专业,适时合理的进行专业调整来优化专业结构。如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立足的地方经济形势是把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现代制造业加强了信息化的程度,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主要是建立在软件信息技术和先进电子装备技术基础上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体现在现代物流、仓储、金融、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与设计、社会服务等形态多样的现代第三产业。因此,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各专业之间的联系,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整合现有专业,建立了服务外包软件、物流管理、艺术设计、财金、建筑专业群,覆盖全院二十几个专业,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院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专业新增、调整及停办程序
1.新专业设置
新增专业需符合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应与学院已设专业之间有相互支持关系,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具备该专业必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在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图书资料、实训场所等基本条件外,还要拥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该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首先,各教学系根据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规划,在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新专业设置方案,写出论证报告,按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并以书面形式报教务处。其次,教务处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新专业要求以及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审核各教学系拟设新专业的申报材料,对符合条件的专业,组织由行业人员参加的专家组进行论证,提出对拟设新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学院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下一年度拟设新专业及申报材料、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评审。然后,学院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对下一年度拟设新专业进行研究,确定年度新专业名单。最后,学院在规定时间内将确定的新专业及申报材料报省教育厅审批备案。
2.专业调整及停办
学院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招生、就业等综合情况,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或停办。对于更改专业名称的专业调整情况,一律按新设专业的程序进行。对于需要停办的专业,首先由教学系提交书面报告,提出停办理由和相关论证材料,其次学院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下一年度拟调整和停办的专业进行审议,最后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对拟调整和停办专业进行审批。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重要接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适宜于地方的经济,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引进竞争、引进合作,吸收一些适合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因此,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规范化管理对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潘米乐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中央法规,国发〔2014〕19号,2014-05-02.
2、高校学生管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行业,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培养专门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专业化的过程,每一种行业分工最终的发展趋势都是具体化、专业化。职业发展的专业化无论对于从业者本身的发展还是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管理的专业化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类别,同会计、法律、金融等专业一样,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从业人员也同其他从事专门性职业的群体一样,具有更专业的知识素养,为社会培养本行业的专门人才。现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管理和被管理两方来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强调的是双方间的互动性。学生是服务的主体,占据着主动的地位。为了满足对新一代大学生的管理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更加专业的知识和理论,采取更加专业的管理方法,以做好现代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传统的观念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需要像高校中的专业教师那样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储备,无论谁来干都可以胜任此项工作。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专业性更强,专业要求更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来讲,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储备,还要具有能够亲力亲为的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学生的日常工作、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学习生涯的规划、各种专业特色研讨会的开展、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等实践性强和业务性强的职业素养。在国外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都受过高校管理工作的专业教育,国家也会专门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在我国国内的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理论知识储备欠缺,专业化程度低,而且执行行政式指令的工作模式,工作缺乏针对性,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管理制度,人员流动性大,学生管理工作很不理想。因此学生管理只有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为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理念的建立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内部管理进行着根本上的更新和变革,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职业经过分化和发展,必然形成专业,从而形成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从职业分类的角度分析,专业是指群体经过专门的教育学习和训练,具有高深的、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职业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可以说现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符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现在学校管理学知识体系日益完善,在国内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学院都有教授教育管理学的内容,在一些高校管理中已经有自己特定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形成。另外,在高校内部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已经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而且从社会角度来看,高校管理职业在社会中已经作为一个职业阶层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专业人员,获得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维度。高校管理的教育性、综合性与复杂性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应具有符合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角色要求的知识结构。专业伦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它包括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态度和动机,而专业态度和动机又是专业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不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是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不但要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效果,在软件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1以制度形式明确学生工作管理的地位
高校出台的一系列的制度、规则或者年度工作规划要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不仅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支撑,还要有一定额度的配套服务经费的划拨,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从制度和财力、物力等方面共同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的做以调整,以使其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在现今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的管理认可并服从,但是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受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加上经验的欠缺,对社会现象缺乏自我辨识的能力,导致缺乏主见,将在校期间学生管理给予的意见和指导忘记或者忽略。因此,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地位,遵循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宗旨,建立健全相关人员准入、考核、评比机制对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4.2以制度形式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管理、心理健康的管理,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进行法律法规教育、进行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等等。这些工作细化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部门,对于部门岗位,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和规则,为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保障,确保岗位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岗位人员在选拔和聘用的过程中,除了理论基础知识以外,对于思想政治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本专业的知识素养,心理健康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心理辅导的经验,并通过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认证考试,在法律教育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岗位都需要有规范的制度提供保障。
违反建设程序建设与施工、监理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对施工、监理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2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
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推动交通工程建设专业化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准入门槛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按法律规则办事,交通工程项目招标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竞标的能力水准、技术水平,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置的标准明确化,如此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对眼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检测、衡量,把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及时的变动,将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替换。新项目的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展开。
2.2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
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财务竣工决算、综合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政府部门也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扎实督促建设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提高管理效益和成果。
2.3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
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建设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精细
0引言
在国家、地方和企业对经济管理职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成为微观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会计工作适应精细化管理发展的需要,转变职能,发挥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整体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1管理会计的职能应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相呼应
管理会计,又称“对内报告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会计。管理会计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监督和决策的需要服务,它注视市场、立足企业、面向内部,对企业将要发生的未来经济行为进行预测、规划和调控。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是做细事、算细帐,而管理会计的首要职责就是算帐。算帐不等于算细帐,且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操作的是最基础的核算资料,把帐算细,才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精细化管理是通过细分核算单元,用“显微镜”观察数据,透过这些数据了解过去、审视未来,找出工作的薄弱点,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因此精细化管理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二者相适应、相呼应,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结合的工作着力点
2.1在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融合方面所谓市场化精细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的各生产系统、各单位以及单位内的各班组、各道工序,用市场用户的关系加以链接,使各系统、各单位、上道工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和为下道工序所认可的商品,实行有偿往来结算,以达到激励员工、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中,具有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职能的管理会计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2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充分借助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规则,根据管理的需要,完善了内部核算体系。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核算,与原来的核算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核算人员上,将会计人员充实到核算岗位上。二是在核算方式上,由统计核算变为会计核算。三是在核算内容上,由部分成本核算变为完全成本核算。为将各单位逐步做成“经营实体”,必须加大成本考核力度,除管理费用、维检费用、塌陷补偿费用等由矿业公司统一控制外,将制造成本中的其余各项指标全部分摊到各单位的成本之中。同时,还要对各单位的成本构成进行细分,将内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和虚拟成本三部分。四是在核算的层次上,实现了核算主体的下移。按照层次核算到区队、班组和员工,分类核算到科目,使用情况核算到工程,真正体现了精细化的特点。
2.3发挥企业内部银行在精细化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了规范内部结算、内部核算、内部控制等业务流程,确保公司内部各单位间经济往来结算和经营成果核算的高效、准确、有序运作,依据市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煤业公司建立了内部银行。内部银行具有以下主要职能:①管理职能:负责制定内部银行的业务范围、运营程序等管理办法,经公司审批后执行。②结算职能:这是内部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它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各级市场主体的有偿经济往来进行结算,为内部核算、绩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③信贷职能:开展内部资金信贷业务。以服务生产、满足生产需要为根本宗旨,按照公司市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材料、设备资金及工资等方面的信贷业务。④监督和控制职能:以公司预算为根本前提,对各级市场主体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及时对各内部资金信贷用户及信贷情况进行逐月统计分析,确保贷出资金的合理有效流动,并逐月向公司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分析结果,为公司领导做出准确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
2.4充分发挥内部价格体系的杠杆作用为确保内部结算准确、核算可靠,煤业公司本着“从微观管理入手,以实现宏观管理为目标”的原则,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以预算管理为手段,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测算工作,健全了企业内部价格体系。公司的价格体系由单一价格和综合价格两部分构成。经过多年来的积累与完善,全公司形成了四大系列、16种类型、共计近3万种价格,为有效结算、核算奠定了基础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班组、员工个人通过精细化核算系统可以快速查阅当日当班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材料及电力消耗情况、煤炭质量情况和日、班的劳动成果评价,知晓个人的当班和当天的劳动收入,为下一个工作日追赶先进、克服不足定下目标。使按劳分配原则在基层得到很好的体现,工人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3规范预算管理体系对管理会计乃至企业管理精细化提供保障
文书档案是高校发展的原始记录,具有权威性和凭证性。学校各部门如何利用档案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主要取决于所收集的档案种类是否齐全,是否具有专业化、多功能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档案工作。高校档案管理单位以专业化档案管理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培养专业化档案管理队伍为核心,以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促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认识
首先,树立专业化理念,提高专业化认识。档案管理专业化是指档案管理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档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也包括职业专业,国家对档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档案知识、档案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我国有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
其次,培养专业化精神,增强专业化意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塑造档案职业文化、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遵守法纪、保守秘密,把做好档案工作作为事业追求、职业理想和工作态度。陈希周在《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四忌”》一文中认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一忌态度冷淡,缺乏热情,二忌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三忌不熟悉馆藏内容和档案管理业务,四忌对查阅档案的人员不严格监视,对查阅过的案卷不经检查就人库。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克服“四忌”,努力做到服务质量专业化、学习培训专业化、业务技能专业化。
再次,建立档案管理专业化体系。蹇文燕在《浅谈基层检察机关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专业化构建》一文中指出,档案管理和开发专业化构建的路径主要有:一是提高认识,转变工作理念;二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专业化队伍;三是完善设备,加大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四是整合利用档案资源,促进事业健康发展。档案管理专业化的目标是人本化,要坚持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保管为主向开发利用为主转变,以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现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所有档案管理工作都是为人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离开了人所有的档案都没有任何意义。档案管理专业化过程必须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制定全国统一、行业统一、单位统一的文书档案标准,克服各自为阵、各自为术、各自为范的局面,积极推进文书档案建设一体化,充分发挥档案服务全面、准确、便捷的功能。
二、创建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模式
要提高高校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建设机构独立、人员独立、管理独立、经费独立、业务独立的档案馆。《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把档案事业列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和健全档案行政管理和保管机构,保障档案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应当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置档案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档案的管理,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检查和指导;档案馆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具有保管档案的专用库房,档案库房应当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高温、防虫、防鼠、防尘、防光等条件和设施。
目前,高校文书档案管理模式有两种:一是文书档案产生并存放于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或者单位内部设立档案室,由这些单位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管理零散,缺乏规范性、整体性,作用很难发挥,价值很难利用。二是成立档案馆的高校,文书档案由档案馆专人负责,各单位和部门指定兼职档案员协助做好归档工作,管理制度健全,文档生成过程规范,档案的价值整体得到利用。
三、改进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方式
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专业化、管理方式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措施专业化等。陈丽在《提升四川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标尺》一文中认为,档案专业化管理是指以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从管理工作的各项专业环节入手,以提升专业水平的方式,把服务者的工作重点集中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的管理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组织专业性、管理过程专业性、技术专业性、人员要求专业性等。
制度建设是文书档案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并逐步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实现管理现代化。
信息化建设是文书档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方式。为了提高文书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开发文书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必须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手段,以信息化改变传统文书档案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档案馆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刊物、图书等媒介,采取出版、播放、陈列、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档案”,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刘向在《要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专业化水平》一文中认为,要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专业化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程序员的档案知识水平。要根据档案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使软件所附有的功能适应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还要进一步完善软件开发公司的售后服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对软件和系统进行升级。陈金水在《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助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一文中认为,要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实现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全面提高业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及时配备业务档案现代化所必需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利用缩微技术、光盘技术在业务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四、培养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化、事业型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实现高校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的关键。《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档案专业及相关知识,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保守秘密,热情服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职称评聘,并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文书档案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管理人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政治素质,在遵守档案保密制度上发挥表率作用;其次,要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具有文书档案的鉴别、识别能力;最后,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全面掌握文书档案的形成、收集、鉴别、整理、利用、保管等一系列专门环节。另外,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文书档案充分利用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贤文在《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干部档案管理队伍》一文中认为:“干部档案管理队伍应该懂得电子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能自如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干部档案材料的贮存、检索,应该懂得录像、复制、缩微等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操作、使用仪器,应该具有基本的化学、生物知识,以利用各种手段实行对干部档案材料的防霉、防腐措施,应该懂得中国档案发展史、干部档案史,等等。”为此,要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使档案工作者从档案资料保管员向档案资源开发者和研究者转变。
其一,加强档案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发展档案学科知识体系,根据社会需求,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开办档案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结合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培养档案管理应用人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人才和档案学研究人才。
其二,引进档案管理人才。要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在职称评定、推优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吸引其他单位或部门具有档案专业学习或管理背景的人员充实到档案管理队伍中。
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1],是对大学四年综合知识的总结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阶段。对于化工制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动手能力和所学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而且是对创新能力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全面衡量。
在当前人数多、时间短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是每一位指导老师面临的挑战。目前的毕业环节管理模式已经运行多年,已不适应新世纪化工制药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急需改革。为此,我们从毕业设计的制度建设、选题内容、过程管理、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以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环节的质量
完善的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是毕业设计正常运行的保证。学院制定了《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原因请假情况较多,学院根据请假时间长短,采取多级审批和登记制度,并要求学生及时请销假。对于无故缺勤一周或请假累计达四周者,取消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计。
对在校外进行毕业环节的同学制定了更严格考核制度。校外的同学,由学院指导老师负责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两周向学校导师递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在企业工作结束时由企业给学生填写鉴定意见,以此作为判定该生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学院负责组织答辩,给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在中期检查前一周和毕业答辩前两周返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此项规定确保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率,并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毕业论文和答辩的质量。
二、以合理的选题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注重提高化工制药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些教师科研工作业绩突出,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但是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以实验研究为主,由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与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关,这也导致毕业环节课题中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部分学生只会做试验,不懂工艺流程设计,成为偏科型人才。工程设计是化工制药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培养具有此方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学院鼓励增加设计性课题,并为参加设计性课题的同学无条件提供上机条件,确保学生的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三、用对过程的管理及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下,学生往往理论比较扎实,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毕业设计时间受到限制、毕业设计课题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结合毕业课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在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自己独立设计并安排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指导老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严谨的科研态度。毕业设计期间,我院要求老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4小时。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进度等情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定期组织毕业环节进展的汇报会,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及时指出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科研上的困难,培养他们肯吃苦、肯动脑、勤动手的良好的科研素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并顺利完成其毕业设计。
四、用三级二次答辩的形式使学生得到锤炼
毕业答辩是对毕业设计的良好总结,通过答辩把学生在毕业设计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高校本科毕业环节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指导老师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看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但是,有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验进行得也很好,但由于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在毕业答辩环节得到更好的锻炼。
我院每年本科生毕业答辩都进行“三级毕业答辩”,包括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顺利通过三级答辩的同学可取得毕业论文的合格成绩。此项政策我院已开展很多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我院对毕业环节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成果显著。
一是系级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采取“背靠背”的形式,即二者不同时出现在同一答辩组,以提高对答辩学生的要求。二是院级答辩采取“二次答辩”的形式,即每个系级答辩小组答辩成绩最后1―2名同学参加院级合格答辩,凡院级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并将参加学院于同年的7月初至9月初组织二次合格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在8―10分钟内阐述清楚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PPT的制作要求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不允许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应以课题背景、实验结果与讨论、创新点等作为答辩PPT的关键内容。并且每位同学要求有5―7分钟回答问题的时间,这就能充分反映出每位同学毕业环节过程中具体工作情况和对本课题的熟悉情况。
通过改革毕业答辩形式,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效果显著。学生制作的PPT精美程度明显提高、内容精炼、错误明显减少;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能够做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避免了答辩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管理的改革,强化了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游客到日本,一走进日本酒店,服务员就会满面笑容地说:“欢迎光临。”对顾客表示欢迎。只要顾客路过他们旁边时,他们会鞠躬对顾客打招呼。顾客离店,即使走出30米,还能看到日本人在向顾客鞠躬道别或挥手致意,正是这种一对一的认真体贴的服务和在不同状况下的应对,使日本成为了“服务王国”。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日本文化,将日本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日本式”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意义深远。
一、日本文化的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外在形式的民族。与此相关的是,日本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养成了一种非常重视礼仪教育的社会风气和习惯,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模式。
(一)寒暄文化。在日本,人们平时见面最常用的问候是,“您早”、“您好”、“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失陪了”、“失礼了”等等。无论是谁,外出离开家门时,总要说句“我走了”,回来的时候又必定要打招呼“我回来了”。家里人总要相应地说“路上小心”、“回来啦”等寒暄语。
(二)等级文化。日本社会被细微的等级关系所划分,即使是同等实力的公司职员,也要根据其年龄、入社年份、工龄长短等论资排辈。因此,日本人在言行中常常需要首先考虑一下自己所处的等级位置。比如初次见面时交换名片,年纪较轻或身份较低的人要先递上名片。在接过对方的名片后,一定要仔细地审阅一番,根据名片的内容来相应地安排自己的言谈举止。
(三)仪表文化。日本人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和穿着打扮。有位日本人曾在书中写道:“一个身着破旧T恤衫、牛仔裤的人不管他的演讲多么出色,也没人会认真地去听他的演讲。”日本人认为,服装和仪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我的表现,同时也是得到对方信赖的第一步。也就是说,与人交往时,日本人首先从他(她)的服装和仪表来判断其人是否可信,是否值得尊敬。所以在社交场合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服装。
(四)气遣文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常说的一句话。当经过别人面前时,特别是别人在讲话时,日本人一般都弯低着身子说声“对不起”或做个“劳驾”的手势后再通过。在洗手间,要求把擦过手的手帕放好后再走出去,尤其是女性。给人递东西时,日本人要求两手递。递刀类等危险东西时,要把带有刀、尖等危险处朝向自己再递给别人。日本人会充分考虑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这在日本叫做“气遣”文化。
二、日本文化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然的发音和礼貌的谈话方式。语言是沟通的基础与桥梁,语言面貌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缺失基本语言能力或不流畅、不优美的语言表达都会给酒店业服务带来负面效应。因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语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为客人服务过程中,要做到普通话发音纯正,不带有方言,音质柔和,给人以亲切感;在与入店客人对话时应娴熟地运用敬语。具体的要求有以下两点:
1. 学习并运用“诚心接待”的表现方式。日本服务员对客人都使用礼貌用语,又称敬语,表达真诚接待客人的态度,如:
欢迎光临(いらっしゃいませ)。请这边走(こちらへ、どうぞ)。
请稍等(少々お待ちください)。
站在客人的立场,恰当地学习并运用“诚心接待”的表现方式,与客人的沟通要顺畅。“欢迎光临。”“请慢走,路上小心。”“谢谢您的光临,祝您旅途愉快。”运用语言的温暖贴心的力量,对客人传达自己的欢迎、感谢、道歉等心意,以心传心,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2. 学习传达完善服务内容的措辞表现。学习向客人传达完善服务内容的措辞表现,在什么时间,酒店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将服务内容正确周到地传达给客人。让学生学习传达周到体贴的服务内容的措辞表现,细致地介绍酒店能为客人提供的全方面的服务,学生的介绍代表酒店的形象,减少因粗心、遗漏而给酒店造成的损失。对于服务价格要谨慎,介绍服务内容时要注意观察客人的表情,会倾听客人的诉求,做到“擅听会说”。
(二)接受礼仪教育,进行岗位礼仪训练。教师手把手教会学生日常生活到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的规矩,接受礼仪教育。进行系统的礼仪岗位培训和礼仪训练,从发型、衣着、坐立姿势、鞠躬角度、打电话和接电话的口气用语到表情道怎样带路和开门,以及如何奉茶、如何与客人谈话等都要一一规范,各项规矩要求清楚明了。
(三)精髓层面礼仪到语言、语言到礼仪的双向渗透。行为举止彬彬有礼,语言得体的同时,要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不给别人添麻烦”和“气遣文化”(考虑他人感受)的精髓,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带学生,形成从礼仪到语言、语言到礼仪的双向渗透。
三、总结和思考
学习邻国日本的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取其精华,学习日本人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和待人礼貌周到的精神。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中,融入日本文化的精华。注重培养学生自然的发音和礼貌的谈话方式;接受礼仪教育,进行岗位礼仪训练;精髓层面礼仪到语言、语言到礼仪的双向渗透。最后,将上述几点启示融入酒店管理专业各门科目的教学中,培养出有近接性、包容性、协调性、继续性、责任性五大综合能力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