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范文

时间:2022-02-10 13:58: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

篇1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平均每天有两节语文课,一个星期总共十节左右的课,但这其中有两节作文课,因而真正上课的时间少之又少,然而语文的课程内容却很多,包括课文、课外诵读欣赏、口语交际等,所以为了赶课程进度,多数教师几乎放弃了课外诵读欣赏和口语交际,只讲课文。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只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文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或者介绍课外知识进行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语文课时少而不能兼顾除课文以外内容的缺失。

另外,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也并不在意,因而写作水平低下,很多学生都对写作很头疼,一说写作文就眉头紧锁,肚子里一滴墨水也倒不出来。写和说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会写作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是极差的。课上回答问题组织不好语言,说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受,课下写作结构混乱,语言也没有特色。“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甚至消除了这种问题,学生要在短短的三分钟内学会充分展示自我,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老师规定的新主题,学生需要从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资料,预测听众的兴趣,选择材料,字字斟酌推敲,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展示既新颖又意义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阅读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实施课前三分钟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从课前三分钟活动前的准备以及活动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更好地了解学生。例如,有些平时上课活跃的同学上了讲台却变得局促不安,说话磕巴,很没有自信,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在以后组织的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中给他们机会再次尝试,帮他们树立自信,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对语文持有无限的兴趣,而且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前进。其次,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及时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做文明的倾听者,材料演讲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亲切适时的鼓励,不仅可以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做一名有特色、有创新的心灵导师,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教书匠。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这门功课成绩的高低。每个老师,尤其语文老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创新教学方法,课前三分钟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增补,让语文课堂变得饶有趣味而又高效实用。

二、“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及意义

(一)定义

每周由老师规定一个主题,学生课下搜集整理资料,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成果展示,每周的主题应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认知水平、身心健康发展,不脱离实际。通过这种形式,让中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陶冶情操。

(二)特点

一是自主性,即从演讲内容的传播,到演讲过程的实施,再到简要评析,均是学生自主进行。二是短时性,即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保证演讲语言的精炼和评析质量,演讲过程要进行时间的限制(通常都是三分钟)。三是广泛性,即本体活动是全班学生全体轮流参与,并不是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讲,与其他学生无关,双方可以展开一定程度的互动。四是多样性,即内容丰富多彩,每周一个主题,如新闻评论、经典诵读、动人故事等都可作为一周的主题,同时在形式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演讲,还可以进行表演,借助多媒体解说等方式完成自己的课前三分钟成果展示,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

(三)内容及实施意义

经过笔者思考和实践,可以尝试实施的主题有以下几个:

(四)实施要求

1.课前准备,课后积累,双管齐下

不仅学生要根据主题认真准备,老师也要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内容是否脱离主题,是否符合中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三分钟展示结束以后,利用课后时间,由展示的同学将内容抄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也要整理在笔记本上。

2.依据实际,适时调整

从以上表格中笔者所列的主题综合考虑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主题内容也是学生们熟悉和感兴趣的,课后准备、查阅资料以及课堂展示都不会存在太大难度,学生们也一定能从这些主题中获得知识,培养兴趣。但是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特点,因而主题的内容和时间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实际进行更换,重复或者创新。教师可以增加新的主题,更改主题或者重复主题,学生们也可以及时给老师反馈信息,向老师建议想要展示的主题。这样,“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就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短短的三分钟不仅是老师的创新,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摇篮。

3.持之以恒,积少成多

“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从第二周开始实施,开学第一周对于刚刚升学的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适应环境,熟悉周围同学和老师,实施过多的活动收不到有益的效果;对于已经熟悉了的学生来说,刚开学,普遍沉浸在假期的悠闲美好之中,还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而也不适宜开展“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活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习惯的养成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课前三分钟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或一个学期的时间肯定不能那么快收到预期的成效,所以要将“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坚持下去并不断创新,这样长期的积累,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熏陶,培养较高的语文素养。

(四)实施步骤

每周的主题都应该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下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力锻炼与提升的过程。

接下来是学生自我构思与组织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但是有些想法可能与主题不相符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参与。因此,在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前,要求学生将准备好的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检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若符合主题,就将有价值的材料允许展示,不符合要求的或者方向有偏差的,给学生指出问题和解决方向,让学生重新查阅与组织。这样就确保每个站在台上的学生所呈现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接下来是学生的自我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展示者有要求,还应该对听众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求下面的学生应该认真地倾听,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发现演说者在演说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可以是演说的内容,也可以就演说的语言等方面。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演说仅成为演讲者参与的活动。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名倾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发现其不同于课上的另一面。

展示结束后是点评,这里的点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达想法的权利,学生可以在听完演讲之后,做一个简单的阐述,这个阐述可以是赞同演讲者,也可以想法不一致,但是原则上应该是个人化的。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原则上是以鼓励、表扬为主。最后要求所有学生将当天的内容整理到专门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

通过开展“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活动,教师会逐渐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慢慢地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同时学生们在课前三分钟开口说话,接下来的课堂气氛也会相对活跃。另外,学生在课余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素材,这样对写作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演讲的很多内容直接作为写作素材用在作文中,这样就搭建了从说到写的桥梁。

三、“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总而言之,“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是值得实施的,但是如果一味重复、借鉴,不去创新开发新的内容,而且只有课前三分钟这样单一的内容,语文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定是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因而,在新模式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新内容。例如,由“经典诵读”主题周衍生出的诗歌朗诵比赛,“名著推荐”主题周延续的读书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的举办可以由那些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来组织、主持,这样又给了学生再次展现自我、树立信心的机会,策划的详尽、组织的有序、主持的得体,都是可以培养的技能。

除了活动的衍生,新模式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主题”的拟定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变化、时事潮流的更迭,来改变主题或者组织形式。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东西,而是要随时创新更改,这样才符合这门学科的性质,才能让学生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分钟的时间看似很短,但它既可以成为展示自我的小天地,也可以成为获取知识、培养人格的小摇篮,更能是万千变化、丰富多彩的大课堂。通过“一周一新”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这一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可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组织语言、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并让学生在思想认识领域受益良多。巧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期待,有所收获,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发掘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钱方.每课三分让自信飞[J].综合天地,2011,(10).

[2]姚秋霞.对“课前三分钟”活动的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50).

篇2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建议中,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的能力。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表达所见、所闻、所感的舞台,更为学生接受和喜爱。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初中,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相较于城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农村的孩子在信息接触面、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等方面也较城区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比较拘谨,不善于与人交流,一说话脸就红等。作为农村中学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不能因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程度相对滞后就弱化甚至忽视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应重于情感的诱发,激励,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并把一种美好的情感内化于心,而课前三分钟讲演就是这么一种有益的方式。

一、充分认识“课前三分钟”的功能和作用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把生动活泼的课前三分钟讲演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准备好的内容表达出来。要求明了、轻快、准确、令人信服。通过讲演展示,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教师和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地外传。在“三分钟”的展示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课前三分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三分钟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讲演前要组织好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应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前三分钟”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为学生讲演内容摄取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多彩。

第四,“课前三分钟”讲演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为了准备讲演展示,学生要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进行认真地思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论述,这些都要进行认识、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

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学生讲演展示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同年龄段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比较推崇“三阶段”讲演能力培养:七年级阶段偏重于记叙性文体,更多积累写人叙事的语段,这个阶段适宜开展讲故事、说身边事等活动;八年级阶段偏向议论型、鉴赏型,适宜开展读后感、观后感活动;九年级则配合中考复习,让学生关注时事,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适宜开展演讲展示。

七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一切都刚刚开始,这个阶段侧重于讲述。讲述就是让学生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提高每一位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弥补课内因时间仓促只能提问少数同学的不足,可以由学生就感兴趣的题材自由讲述。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学校环境熟悉了,知识增长了,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这个阶段可以先开展“诗文朗诵”活动,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朗诵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在课前三分钟展示,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崇拜的名人和自己最喜爱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增长见闻,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价值观。

九年级阶段学生知识面较广,查阅、理解和运用资料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和组织资料方法,学生不仅要播报新闻,还要评论时事,适时开展演讲活动,这些训练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三、注重指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重要的成长期和形成期,特别需要指引他们前进的道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学生“课前三分钟”之前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首先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讲演,了解演讲、讲述和朗诵的区别,然后教会学生怎么写讲稿,在活动开始之前做好充足准备。教师言传身教,把握正确的指引方向,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的“讲演”,让讲演流于形式,从而锻炼学生的胆量、口才,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意识。

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来体验和实践,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实际上,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希望赢得同学们的赞赏和老师的肯定。课前三分钟的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虽然每次练习只有一个同学,但所有同学都在听,甚至比听老师的讲课认真。为了获得说话成功,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为了台上那几分钟,学生会精心地去搜集材料。三分钟的说话训练,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四、积极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前三分钟的一系列展示活动,教师应该从始至终参与,要专心倾听学生的讲话,同时始终要以尊重、鼓励、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所有发言的学生,哪怕学生讲得再什么差,都不要讽刺、挖苦,都要找出闪光点进行鼓励。坚持在赞扬、激励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完善、提高自我。

尊重和赏识并不代表要一味的娇纵学生,评价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标准。主要可落实在内容的评价、语言表达的评价、表情和仪表的评价上,并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对比,让表现较差者看到差距和改正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有进步,而不是停留在别人习惯性或是礼貌性的表扬中做一只井底之蛙。学生说话能力有了提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把课前演讲向高层次拓展,以展示课前三分钟说话的成果,形成一种动力,不断激发学生演讲热情,开发说话潜能。

课前三分钟既是教师对“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全面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个性,有理由相信,只要高度重、长期而有效地坚持语文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积极倡导和营建开放、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就一定能点亮语文课堂,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3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每节课都有既定的目标,在课堂中语文的实用性往往被弱化。有些看似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离开课本一无所知,书写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差得很远,甚至连一张请假条都不会写。课前三分钟的有效利用能很好地弥补语文课堂的不足。抓好课前三分钟,语文将会大放异彩。

我们发现很多用心的语文老师都会在课前候课,有些老师会安排学生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也有安排学生演讲、讲故事的,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让学生静下来,为上好本节课服务。其实抓好这三分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有效地抓好课前三分钟呢?

一、精心组织,多元化呈

有些班级组织了演讲,学生刚开始认真准备,但是慢慢就失去了兴趣,采取应付态度。演讲完没有点评,组织比较涣散,往往是演讲的同学在上面演讲,其他同学在下面“演讲”。其实,要想让演讲真正有效果,刚开始组织时老师必须身体力行,精心组织,首先保证纪律。其次,要有具体的要求,比如演讲,为什么演讲,演讲什么,怎么演讲,时间多长,几人演讲,如何评价。可以定期设置特定主题,进行讲故事比赛,也可以即兴演讲,充分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老师应从声音、表情、内容、情感各方面进行有效评价或打分,刚开始老师评价,慢慢地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初中三年,如果一直演讲学生就必然失去兴趣,就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可以开展美文朗读,培养朗读能力,朗读自己的日记,每天课前积累一成语,一首诗,一名言。还可以进行书法欣赏、书法练习,加强书写训练。课前准备的安排有很多种,我们可以让学生想,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再考虑是否可行,加以甄选,然后精心组织,这样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博采众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演讲丰富多彩,多元化呈现。

二、将趣味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给了后世宝贵的财富,其实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准备要接地气,有趣味。每年都有很多节日,可以结合节日安排一些特定的小活动,比如元宵节可以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春节对对联。针对国家发生的一些时事,网络上的一些焦点问题可以进行讨论,比如“神舟”“嫦娥”“奥运”等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通过比尔・盖茨、马云、俞敏洪等人的成长经历谈谈名人成功的秘诀,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妈妈”“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司机”等内容搜集相关材料进行分享,既可以做到情感教育,又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要写的请假条、书信、邀请函等,这些应用文体的格式让孩子自己搜集学习并进行讲解,尝试写作,进行分享学习。充分利用课前这三分钟时间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能更好地让语文融入孩子的生活。

三、教师做出表率,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有些老师规定了孩子课前准备,要求的很多,但是落实的不多。起初亲自参与,但是往往坚持不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老师要差得多。要让学生做好,老师首先应当做出表率,课前三分钟必须到班,精心组织这些活动并积极参与。无论是演讲还是朗读老师都应当以最好的状态为学生作出示范。记得学生刚上初一的时候,为了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任意在班里选了10名学生,让这些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最喜欢写的字,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写几个。学生写完以后歪歪斜斜,大小不一,大多很潦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用楷书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名字,足足用了一分钟,写完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接着我用行书、隶书、草书、小篆分别写了我的名字,学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尤其是小篆,很多孩子不认识,写完后很多孩子感叹原来汉字是这么美。最后我把孩子在黑板上写的所有字用自己的语言有序连在了一起,也很好地讲完了学习书法的精髓,学生又响起了掌声。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很钦佩你,更强烈地喜欢语文。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三年,慢慢地课前的这种准备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一种成长。

四、巧妙设计,自然过渡进入新课

部分老师的语文课前虽然有准备,但是效果不佳,尤其是与课堂学习直接割裂,导致课前准备与课堂学习脱节。针对这种问题,课前几分钟可以这样安排,每天让孩子在黑板的一角写上一个成语或者是一句名言,课前准备从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开始,让孩子齐读背诵。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安静下来。接着进行演讲或者其他活动。课前准备结束后如何与课堂对接呢?认真思考你会发现很多课前准备与课堂授课内容有很多相关内容,这样可直接导入课文,活动的安排也可以将时事与课堂成功对接。比如“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登月这是家喻户晓的热点话题,正好初一学生要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上课前可以来一段激情演讲,也可以播放“嫦娥三号”发射的视频,这样既是课前的准备,又是课堂的导入,二者合二为一。可以用过渡语言实现对接,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运用能力,从课前到课堂其实也是一种过渡,老师在组织学生演讲等活动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活动内容思考过渡语言,活动结束,自然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篇4

社会需要学生具备“说”的能力,而学生“说”的能力又如此薄弱,因此学生普通话“说”的训练十分迫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普通话“说”的能力?

二、开展课前三分钟的做法

如何打开粤西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走上讲台?很多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作为一节语文课的开始,我把它借过来解决学生说普通话的问题。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普通话“说”的能力,又可作为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

第一,教师应当创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各显其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明确要求学生:人人都必须参与,无一例外。学生既知没有退路,也就不得不勇往直前了。在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其后的评论方面,老师都要极力创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男女生分开抽号,轮流出场

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男女间隔,避免了单调乏味。排列是随机抽取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

第三,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为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前三分钟,你可以表演任何你想表演的节目,演讲、讲故事、猜谜语、对对联、脑筋急转弯甚至唱歌。

第四,灵活掌握时间

一般来说,活动只需三到五分钟,用时过多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但在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问题上,可以适当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把问题弄懂弄透。

三、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效果

经过四年探索,课前三分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有90%的学生认为课前三分钟有趣味,其中72%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课前三分钟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培养方面很有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锻炼了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在回答“课前三分钟对你各种能力的影响,请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问卷题中,绝大部分学生把这一条放在前列。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第二,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当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能让自己的课前三分钟耳目一新,学生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做一些卡片,有的还请教同学、老师、家长,一个学生为了做关于慈善方面的演讲,不仅摘抄了很多文字材料,还请教对这个方面很有研究的政治老师,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三,提高了评价、分析能力

在活动中加强了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作文切题率有较明显的提高。

篇5

一、妙在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自信心

刚开始,即使是学生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上台不敢看下面同学,有的忘了词,有的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有的腿直打战。这时我就鼓励他们,下面的同学也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们。慢慢地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经过一轮的演讲,到第二轮时,学生们的胆子变大了,声音也洪亮了,腰也挺直了,语言也流畅了,有的学生甚至还加了动作。场场演讲掌声不断,精彩纷呈。

二、妙在它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开阔了视野,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都很珍惜三分钟演讲的机会,每一个学生为了台上的三分钟在下面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因为他们要把自己最精彩的演讲奉献给每一位同学,这时他们就要考虑这个资料是不是已经有人用过,用在这儿合不合适,同学们听了会不会觉得平淡,怎样组织材料,怎样开头,怎样结束等。为了考虑这些因素,他们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读书、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就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妙在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篇6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追求高效务实为目标,教师们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样如何把握内涵和外延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那么,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拘泥于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早已明确给出答案:“语文学习的外延要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语文学习要不拘泥于课本”。思前想后,既要以课本为中心,又要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在语文课堂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经此训练之后各方面能力会有明显提升。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演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才产生,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演讲在人际交际、社会文化传承、教育、激励、审美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早已来临,使学生与外界环境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真正锻炼口才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却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不应该忽视语文母语最基本的表达和交流功能,具体落实性做法就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说话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课前演讲限制在三分钟之内。

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就向学生公布课前演讲制度,每节课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同学进行演讲。规范演讲内容、演讲的顺序、学生的仪容仪表、语言、语速、语言表述流畅度、资料准备情况、演讲材料的意义内涵、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点评演讲的角度等逐一作出要求。语文承载着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课外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演讲素材,给学生主动权,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充满热情地去完成演讲材料的准备。选取他们所感兴趣的文章故事在同龄人面前进行演讲,这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极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课前三分钟演讲推行起来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即初一起始年级,对学生要求要放低,比如引导学生做自我介绍、讲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新近发生在身边的新闻等,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到了初二,大多数学生经过初一的训练已经能够自主寻找资料、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这时候再逐步提升对学生整合材料、感悟等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完全脱稿并生情并茂。初三阶段提高对演讲内容的难度,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演讲稿,可以适当引用经典故事、段落,但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论述。在这种短暂的三分钟的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模式推及到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前三分钟演讲激发了学生求新好奇心理,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愉悦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最好的表现与发展。课前演讲将自交给学生,语文课进行之初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自由,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当然这就要求老师适时点拨并宽容对待学生或优或劣等表现。同时,要做好班级同学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知道聆听和包容是一种美德,在最初的训练阶段学生彼此间的点评要包容多找亮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去讲自己的阅读感受。

2.培养学生对文本多角度解析能力

俄国诗人克尼雅日宁说:“读书有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他说的第三种阅读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个人能力参差不齐,但是不同个体对同一文本的阅读体验都有所不同,这时候可以淡化演讲材料的主题,容许孩子们对材料进行多元解读,锻炼学生领悟文本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总目标“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前演讲促使学生进入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善于思考的品质。

3.学生快意于创意性表达

演讲提高了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强,每节语文课前学生充满了欣喜与忐忑,因为每一节课他们都可以收获到新的知识,或为传授者或为聆听者,他们充满了激情。

随着不断训练他们除了会自觉准备材料之外,开始重视语言的创新,开始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表述更加精彩,在语文这块绿地上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掌声。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胆怯、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逐渐发展提升到字斟句酌、妙语连珠,他们在口才上的进步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这些孩子开始更加醉心于语言表达上的展示,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班级里的榜样、楷模,带动了一大批孩子们朝着他们的现在而努力。课前三分钟演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们渐渐开始精心设计,流连于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意盎然的语言王国,点评的同学也是巧用妙语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各自的见解。

三、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先行官

1.为作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均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然而教材质量虽高,但却不能满足学生作文获取素材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课前演讲无疑是促进学生搜集素材的好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在长期推行课前演讲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会自觉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把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佳词美句、诗词名句,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很多学生能做到每天一摘抄,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另外,通过演讲谈感悟,很多学生开始渐渐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本身就是为作文积累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分钟演讲内容虽然不长,但这些零碎的片段经过学生创造性运用可以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15

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该课程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各类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生物与化学合成、结构修饰及其用途,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之一[1]。但该课程主要是介绍性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呈现出知识点多、关联性大的特点,并且自然界天然产物的结构复杂多变。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相关的实验经验,面对繁重的教材和复杂的分子结构,不知道从何学起,所以在思想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总觉得内容繁复杂乱没有一点规律,于是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天然药物化学,我院教师尝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前三分钟,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课前三分钟,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活动的整个开展期间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督促和评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导演”。而学生作为主体,掌握着活动的主动权,相当于编剧和主演,在活动中体现学生个人的个性,不仅促进了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而且还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学与学习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个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感受与获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在天然产物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取得能力。活动中根据学号先后顺序或随机抽签的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老师要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 课前三分钟活动的主要形式

课前三分钟的参与人数可多可少,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可以是对话、故事、演唱、复述课文等。学生也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第一,主题演讲式。每节上课前三至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上节课指定的学生轮流到讲台上,提前准备好材料进行演讲,师生听完后发表简单讨论。演讲的话题主要为课本中贴近生活的内容。天然药物在日常生活的膳食、医药中应用广泛,生活实践应用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探索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奥秘等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一次在讲到天然产物的主要提取分离方法时,有个学生就介绍到她用的百雀羚化妆品中就采用“冷浸技术”提取护肤的有效成分。学生就可以掌握到冷浸、热提、水蒸汽蒸馏是提取天然产物的常用方法。在讲到挥发油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香薰疗法所需的精油来源?这些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那些?怎么样提取精油?学生会事先通过预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和社会调查等,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再经过课堂的探讨和整合,对挥发油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等理解掌握。

第二,多媒体课件随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课前三分钟,也可以让学生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参与教学的内容。以应用性内容和文献学习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查阅文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学生讲授结束后教师引导听课学生进行课堂讲评。比如萜类化合物,青蒿素是我国重要的自主研发的抗疟新药,具有良好疗效并广泛应用,可以让学生做个青蒿素的发展史的课件,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青蒿素,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萜类化合物的重要性。通过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将这些萜类化合物怎么命名、分类、有什么理化性质等等,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很具有实用性。

短短的几分钟不一定能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但是要讲出这些内容对演讲的学生却有很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教学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采集信息、分析提炼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三,实验课演示。

天然药物化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观察、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技能有一些基础的实验操作,如分液漏斗、布氏漏斗、移液管的使用、回流装置的搭建,样品萃取,脱盐,重结晶,干燥,熔点测定等。这些基础实验操作在实验室已经学习和操作过,但仍然有很多细节问题未能掌握。可以在课前三分钟,先让学生演示如分液漏斗的用法和注意事项,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然后教师从中指出正确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当场认识到存在哪些不足点,比教师单一的示范更能让学生清楚正确的实验操作。在做“人参皂苷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实验时,学生都对人参表现很高的兴趣,于是安排学生课前三分钟随意讲解自己对人参的了解,那节课笔者告诉学生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提取人参皂苷,没有先给学生示范怎样操作,而是让学生自己搭建设备。这样通过探索性实验或研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效应及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我们药物化学教研室无论在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尝试了活用课前三分钟,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给学生以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也从多方面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篇8

将学生从课间活动的快乐中拉回课堂,这是课前三分钟最基本的目的。但让学生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也相当重要。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教书育人,这个‘育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一唱歌,这是最传统的方法,我不想多说。二朗诵,我们可以朗诵课本上的诗歌,也可以朗诵我们国学当中的一些经典。例如:

《三字经》《论语·学而》《悯农》等等。这些对学生道德修养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我班的“调皮鬼”李伟,深有感触地说:“每天三分钟,时间不算长,却教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我印象最深。粮食来之不易,我再不会乱倒剩饭剩菜了。我还要把的部分零花钱存起来支援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三欣赏、音乐课前三分钟欣赏《感恩的心》《爱的奉献》《父亲》《母亲》《念亲恩》《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的话》会激发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体会。也可让学生上台介绍一首他们自己搜集的歌曲或乐曲。学生自己寻找他们喜欢且有健康意义的音乐,并介绍音乐和共同分享音乐。例如:《红旗飘飘》《祝你平安》这些歌曲,不仅学生喜欢感兴趣,而且内容也很健康,像《阳光总在风雨后》和成龙的《男儿当自强》这类歌曲还能激起学生自强不息,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送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创造性的演绎

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创新。我积极利用课前三分钟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去调动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自由的演绎,我想到了让他们自己提供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方案,形式不限,。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各种方案如潮水般涌入我的案头,或讲故事、说笑话,或猜谜、朗诵,或即兴表演,还有每日一诗、今日名言、成语故事、趣味问答等等,甚至于说焦点访谈、讲新闻联播都搬到了教室,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学生的兴趣空前高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不但养成了学生看报看书的习惯,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不但养成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例如:向鑫同学是一位性格内向、腼腆胆小的女孩子。第一次上台讲新闻时,面红耳赤,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我就鼓励她:“向鑫同学今天能上讲台,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只需讲出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就行了。老师相信你,只要你认真准备,认真练习。下次你的表现一定更棒!”……有了我和同学们的鼓励,她为下次的表现废寝忘食学习,看书看报,上网去搜集材料。还拉住同学和家长,一遍遍地操练。渐渐地她演讲、讲故事等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胆子变大了话多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当然,我们也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与之相符的课前三分钟,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比如数学课我们就可设计趣味问答,题最好是学生自己找。也可设计口算训练,口算的内容尽量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化: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用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只要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天天练,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口算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篇9

陶行知曾说过:“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这句话足能体现出演讲的魅力。演讲使用的语言悦耳动听,具有旋律感、节奏感,它不仅注重“讲”,更加注重“演”,只有在“演”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讲”,并且演讲要求演讲者的仪态整洁大方,自然、高雅,配合辅助表情达意的态势。

我们从2011级开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课前三分钟小演讲的教学实践。实践证明,演讲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语言潜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在每节课前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长知识、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年青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正是利用了高中生这一心理特点。例如,在初级操作阶段,我提前为学生确定了以《我想对父母说》为主题的演讲任务,先让学生准备了一周时间,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上讲台演讲,每个人都中规中矩地写了一大堆关于感恩父母的话,最初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很枯燥。通过“学生演讲―学生点评―老师再评―方法提炼与总结”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的操作,慢慢的,大家发现了演讲的乐趣!为了有效地培养他们主动性,我们由最初的按学号或座位轮流演讲方式转换成竞争式的主动性演讲方式,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的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起了学生演讲的兴趣,学生的创造性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记得在一次演讲中,某同学在以“盲从的害处”为主题的演讲中,他是这样开头的:“上课前,大家陆续来到教室,发现最早来的一个人在仰望天花板,大家也都仰起头来。好久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但还是引首仰颈。最初仰头的人反而发生了疑问:‘你们都在看什么?’‘我们都看你在看……’那人哑然失笑:‘我刚才点了滴鼻药。’”听众轰然大笑,演讲由此转入正文。这种滑稽幽默的开头方式,实属学生创造性的一种体现,与最初的中规中矩的演讲相比,实在有了很大的进步。

演讲要想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必须不断地深化下去,这时就需要了解一些演讲的理论性东西,对学生进行演讲理论的教育。演讲方式大致可归纳为五个类型,即读稿式、脱稿式、提纲式、即兴式、辩论式演讲。具体来讲:

(一)读稿式演讲,就是平时所说的备稿演讲,演讲者事先准备好稿子,然后在大会上逐字逐句地向听众念一遍。其优点是演讲者对所讲的内容能事先加以慎重考虑,反复推敲,这样写成的演讲稿结构严谨,措词得当,这种演讲方式适合在比较重大比较正式的场面中运用。

(二)脱稿式演讲,要求演讲者事先写好稿子,并且反复练习,背熟后脱稿向听众演讲。它是演讲比赛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其好处是,演讲者事先能够在演讲稿上精雕细琢,然后认真练讲,反复背诵,默记于心,有了一定的把握才上台演讲。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初学者。

(三)提纲式演讲,它不要求演讲者一字一句写成完整的演讲稿,只要把演讲的层次结构按提纲形式写下来,然后就借助提纲进行演讲。演讲者根据几条原则性的提纲,当即发挥,阐述论题。此外,提纲式演讲也保持了读稿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的优点――对所演讲的内容可以事先有所准备。可以有一定的时间收集材料,考虑演讲要点和论证方法,采取提纲挈领的方法,把整个演讲的结构层次,主要例证用简练的句子排列出来,以便演讲时靠它来开启

思路。

(四)即兴式演讲,这是演讲的高级阶段,这种方式演讲者在演讲前没有任何准备而临时组织语言演讲,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所谓主动是指没有外力的推动和督促而发表的,演讲者一般是会议的主持人。所谓被动是指演讲者本未打算演讲,但在外力推动下,不得已临时发表演讲。

(五)辩论式演讲是指就某个问题或某种情况进行论辩、比较,以断定其是非曲直的演讲。常用于政治界、学术界、外交界和一些演讲比赛。

高中语文课前小演讲常用的方式是前三种。通过前三种方式的训练,我们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相信语文课前三分钟小演讲这种方式,一定能在语文课改的道路上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篇10

语文新课标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因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首先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所决定的。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习使用语言这一交流思想工具的过程。从语文学科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工具。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学科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语文教育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发挥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的“交际工具”这一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一方面,长期以来,对语文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听、说等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可以说是既无明确的目标,又没有一定的体系。自然,其训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不少语文教师或者不注意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陷入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误区;或者认为要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只有多读多写,结果忽视了听说训练。事实上,读、写、听、说四者之间是联系紧密的。读写是听说的规范,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它们之间在接收与发表中的规律性是一致的,读写听说都受大脑思维的控制,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说,“听、说”与“读、写”同样重要。

近几年来,我在所教的语文课中,坚持利用开展“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这三分钟呢?

首先,老师应当给学生信心和勇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明确要求学生:上台说话的同学态度要自然大方,口齿清楚;台下听的同学要反应准确、迅速,捕捉有效信息。思索各语句、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发言内容的重点,抓住关键之所在。而且这个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人人都必须参与,无一例外。学生知道没有“退路”,也就不得不“勇往直前”了。

其次,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获得意料中的效果。初一新生刚入学时,我确定的训练模式是按照学号轮流,每天由一位同学上讲台来讲成语故事,教师点评并现场打分。刚开始,同学们很是兴奋,积极性也很高,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这精彩的三分钟,孩子们在课前都竭尽所能,想在同学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可是刚开始我心里并不认可他们的表现:台上的表情不自然,语言吞吞吐吐,声音也是低如蚊虫,台下的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总不能尽如我意。于是我怀疑他们是否尽力,我的这种听说训练是否有效,可是后来通过与家长的联系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孩子们是如何地为这次的表现废寝忘食,又是如何地拉住同学和家长,一遍遍地操练,甚至于已经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可是走上讲台后他们大脑一片空白,下台后很是失落,有的孩子甚至伤心落泪。我了解情况后很是感动,不禁为自己曾经有过的想法而羞愧,但这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开展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的信念。慢慢地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课外语文生活,培养了其收集归纳材料的能力和捕捉他人口头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不少学生由开始怕上台“说”变成盼着轮到自己“说”,语文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但他们毕竟是孩子,兴趣是最容易转移的,再精彩的东西,天天接触也就乏味了。到了初一的第二个学期,同学们对“成语故事”这个形式不再有新鲜感,同学们逐渐变得懒散,再没有了开始的激情。怎么办?放弃?我实在不甘心,既然这条路不通了,那么“变则通”!

我开始积极地寻找新的途径,让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变得丰富多彩,我充分发动集体的智慧,让孩子们提供方案,形式不限,只要求能提高大家的听说能力。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快又被调动起来,各种方案如潮水般涌上我的办公台,或演讲、朗诵,或说笑话、猜迷语,还有每日一诗、今日名言、辩论会等等,甚至于把焦点访谈、新闻联播都搬到了教室,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浓了,他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是表达交流,是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话、说话的水平,而且养成了学生看报的习惯;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养成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再次,我们必须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即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无助的,极易受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消一句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教师是一份良心工作,没有人会时时监督着你,告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说什么。在课前三分钟的听说训练中,我总是予以他们充分的尊重,无论他们怎么表现,我从不打断,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得有一次,一位一向是落落大方,敢说敢做的女同学,居然扭扭捏捏地攥着手中的稿子,神情很不自然,台下同学的神情也与往日大不相同,激动的、害羞的,甚至是看热闹的——什么表情都有,那位女同学犹豫地把稿子递给我,并偷偷用眼角观察着我,我接过来一看,“我眼中的爱情”,一个触目惊心的题目,难怪他们表情如此复杂,庆幸的是这个女同学对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只是因为文稿中提到班上众所周知的“几对”,所以大家都变得非常敏感,虽然这并不是我想见到的,也并不在我当初的考虑范围之内,但我并没有阻止她,在演讲结束后,她长吁了一口气,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因势利导,让全班同学在这个很好的氛围中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让学生们去思考、理解、感悟、完善自我,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净化他们的灵魂,他们讨论的很热烈,但都如那位女同学一样,知道果实只有在成熟以后才更甜美、更芬芳。课后学生们在日记中写到,他们在课前打赌说老师一定不会允许讲这个话题,结果我的宽容让他们感动不已,他们请我放心,说他们会做得很好,那“几对”孩子也在日记中告诉我他们会暂时放下现在的情感,专心学习。自此,学生与我的心贴得更近了,他们什么都愿意与我分享,也敢于当众表达他们独特的看法。他们主动、乐意地进行听说训练,并从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听说的积极性。实践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两年后,我发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无数次的净化与升华。

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不仅仅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听取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训练以及文字表达,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使教学双方处于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气氛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有的孩子经历了由厌学语文到乐学语文的巨变。我们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再也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特点,开展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看似浪费了一点时间,但是却有着更为广阔的外延,也必将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参考文献:

篇11

高一阶段的自由演讲,由于内容不受限制,学生兴致很高,可准备的材料很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内容相当丰富。因此,从学生演讲的内容看,有学生自我介绍的;有讲自己兴趣爱好的;有回顾自己最难忘的一 段经历的;有谈异国风情的;有讲成语故事的;有讲名人轶事的;有讲热门话题的等等,涉及面很广。通过演讲,无论讲者听者,都拓宽了自己的思路。而且每次讲话结束,老师评定分数时,要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信心和自尊。

2、“命题演讲”式训练。 “命题演讲”是“自由演讲”基础上的提高,它符合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求知愿望和心理要求,也是使课堂口语训练活动深入下去的必然趋势,否则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

这一阶段我采用两种训练方法:第一种是以科代表为首,由各小组长、学习委员和同学代表组成“命题小组”,负责出演讲题目。每次演讲后,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进行评分,并于课前向学生公布。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快速构思、列提纲、 打腹稿,语言要连贯、流畅、严密。第二种是根据所学课文,由老师临时命题,学生稍作准备,当堂演讲。这种形式的演讲,要求学生在充分熟悉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归纳和总结,使某一局部的内容扩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有时给某个情节加个结尾,有时扩充某个内容,有时从课文中整理出一个故事。学生要完成这个训练,不仅需要熟知课文,还需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想像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2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满堂课自个儿包办代替,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本末倒置,严重违反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导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弱。

一、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意义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口语交际能力强弱也是衡量小学生综合素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会听,会说,而且还得讲究文明礼貌。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要着眼于整体,追求一种综合效应。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口语训练都应当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突出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基础性上,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素质为主。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高中教学大纲则要求:“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要使学生在意识上想参与,敢参与,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在品德上,积极、诚信、平等、合作、有奉献意识,相互尊重;在思维上,机敏灵活,即时变通,语言表达逻辑严密,以丰富的知识启迪一定情境中的智慧。

2、合理利用课前三分钟

想培养学生一种能力,没有一种天天坚持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我把“课前三分钟演讲”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系统中,使之与阅读、写作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在每个学期里,“课前演讲”都有明确的计划,并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演讲内容、开展形式,使演讲得到了充分保证。刚开始开展演讲活动时,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只是有几个较大胆外向的同学主动要求出来演讲,而且还是带着讲稿在读。这个阶段,我积极首肯这些同学的发言,并稍稍提出一些中肯的方向性的建议。经过几次课前小演讲后,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也开始被调动起来。为了台上那短短的几分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搜集材料。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演讲的材料,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而启发了同学们的心智,丰富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三分钟课前演讲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或者说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演员,虽是短短的三分钟,但他们要把一个故事、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活动:查找资料、组织文字、熟记于心等,因此,课前演讲是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

3、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实际、语文教学、语文兴趣小组相结合,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讲故事、演讲比赛、看动作即兴表演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获得了口语交际的材料,同时拥有了口Z交际的机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阵地。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一定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练习口语交际。如“庆六一”排节目、选小主持人等,我都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另外,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笔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街道、农村、部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春游、军训、远足旅行,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参观采访本镇有特色的文化家庭,让学生们接触社会,熟悉火热的生活,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增长才干。

4、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新鲜的教学课堂。因此,在班级中,我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我都会让学生自己总结上一周的工作要点,并让更多的同学提出建议。同时,还可以结合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五一劳动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帮家长干了哪些家务;端午节,说说自己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丽风景;中秋节自己吃了什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开一次筹备讨论会,说说自己想怎样过节日。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学生必能兴趣盎然。还可以利用班中的突击活动,如班中来了新同学,可以举行一次欢迎会,给新同学介绍校园环境;学校检查校园环境布置时,可以让学生向来者介绍一下布置的目的……在这些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策划主持,并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自己的主持与老师的指点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总结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教师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双向、多向互动的活动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多尊重学生,俯下身子,成为学生的朋友,循序渐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学会口语交际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