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13:4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研究背景
教材研究与建设一直是课程与教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教材研究也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关心与经常研究的一个问题[1]。很多研究是从宏观层面上去分析一本教材或一章教学内容,少有研究者去研究一个特定数学内容概念化、结构化的呈现方式。简单的对比并不能揭示出一个特定内容的数学本质及其与其他内容的关联,而从微观层面上去分析,却可以获得其概念化、结构化的特征[2]。史宁中教授提到的知识团概念,为学者更深入更微观地研究中学数学内容提供了方向。
在中学数学中,知识是层层深入、逐渐递进而又紧密联系的。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对知识团结构的把握,对知识点间的联系不够明确,一些教师往往只会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对知识点进行线性讲解,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清晰度不够高,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的掌握。高中圆锥曲线知识点复杂并且知识点间联系紧密,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学数学教材知识点的设计,通过中、美两国教材中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比较,来帮助教师理清知识点结构和知识点网络,了解数学知识团的属性和规律,为更好地设计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研究选取了Core-Plus Mathematics(Preparation for Calculus,Student Edition PartB,2010年版)(以下简称“核心教材”)和中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以下简称“人教A版”)。
二、研究准备
1.知识团的概念
在数学中知识点可以分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命题是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语句或符号的组合。知识点所包含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在学生接触之前或是模糊的或是新的或是未曾在大脑中建构起来的。若干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团。知识团的选取与确立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知识团的容量应尽可能小;若筛鲋识点之间有必然的不可拆分的逻辑关联,则这两个知识点同属于一个知识团[3]。
2.分析和统计框架的建构
(1)知识团特征
知识团的广度是指一个知识团所含知识点的多少;知识团的深度即概念和命题的深度之和[3]。概念的深度主要分为“白描、归纳总结、抽象定义”三个水平,分别赋值1、2、3。其中,通过画出图形并指出这种图形就是某个概念的定义形式属于白描层次;通过发现规律、推导、证明、归纳总结得出概念的定义形式属于归纳总结层次;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形式属于抽象定义。命题的深度主要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水平,分别赋值1、2、3。其中,直接给出结论的命题属于了解层次;通过证明或归纳总结而给出的命题属于理解层次;在理解层次的基础上运用于衍生或引出其他知识点的命题属于应用层次。本研究的知识点包括显性概念和隐性概念、显性命题和隐性命题。将教材中用特殊符号、特殊颜色或特殊字体标记的概念(或命题)作为显性概念(或显性命题),将教材中没有用特殊符号、特殊颜色或特殊字体标记但却是教学重点或难点并能揭示知识团本质属性的概念(或命题)作为隐性概念(或隐性命题)。
(2)辅助知识团建构的方式
教材中为引入知识点或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或学习资料等都属于辅助知识团建构的方式,主要包括例题、信息技术、课外资料和思考探究。以“例1、例2…”这种形式呈现的属于例题;呈现出运用信息技术画图或介绍知识点的属于信息技术;呈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或科学中运用的事例的属于课外资料;“人教A版”中标有“思考”“观察”“探究”栏目的属于思考探究方式,并且每一个栏目算作一个思考探究题。“核心教材”中调研之下的题目属于思考探究方式,并且每一个以小写字母为题号的算作一个思考探究题。教材中的思考探究主要以4种形式呈现:第一种纯文字形式,思考探究问题的主干完全是由文字表述;第二种数学形式,思考探究问题的主干是由文字和数学符号或数学表达式共同表述;第三种图像形式,思考探究问题的主干是由文字和图像共同表述;第四种组合形式,思考探究问题的主干呈现出上述三种表述形式。
(3)知识团习题
习题有大题与小题之分,我们把含有关联密切的多问的习题算作一道题,包含多道小题的习题算作一道题。习题的统计是对教材每一节或每一调研之后习题的统计,不包括对本章复习或本单元复习题目的统计。知识团习题题型包括概念型、知识技能型、知识迁移型、情境应用型和研究型。其中,知识点只涉及概念并且用于加强概念记忆和理解的习题属于概念型;以圆锥曲线知识团为主干,训练学生命题与概念综合运用能力的习题属于知识技能型;以圆锥曲线知识团和其他类型知识团共同为主干的习题属于知识迁移型;运用信息技术解题或以生活、科学为背景的习题属于情境应用型;在小组讨论、搜集资料、实验操作、写总结或论文、作报告中,至少包含两种形式以上的习题属于研究型。
三、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比较分析
1.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的比较分析
(1)圆锥曲线知识团特征的比较分析
表1反映出,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中,“人教A版”的显性概念数比“核心教材”的多,但是“人教A版”与“核心教材”的隐性概念的数目都很少并且都是2。“人教A版”与“核心教材”都不含有显性命题,但是“人教A版”的隐性命题数是“核心教材”的5倍。“人教A版”在这一知识团的广度是“核心教材”的2倍多,深度也是“核心教材”的将近2倍。
(2)圆锥曲线知识团概念深度层次的比较分析
图1表明,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中,“核心教材”比“人教A版”更加重视抽象定义这个层次,它在“核心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最重,为77.3%;而“人教A版”概念的抽象定义这一层次所占比例是最少的,只有17.7%。从整体上看,“人教A版”概念深度层次分布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抽象定义这一层次所占比重最小,而“核心教材”概念深度层次分布呈现“U型”,归纳类比层次所占比重最小。
(3)圆锥曲线知识团命题深度层次的比较分析
图2表明,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中,“人教A版”和“核心教材”都非常重视数学命题的应用,但是“核心教材”在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上的比重都比“人教A版”的多,并且比重分布也比“人教A版”相对均衡。而“人教A版”在命题应用上的比重比“核心教材”的多,但在了解这个层次上的比重极少,只有3.2%。
2.中美数学教材辅助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比较分析
(1)中美教材辅助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方式的比较
图3表明,“人教A版”中通过例题、思考研究、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料四种方式来辅助圆锥曲线知识团的建构,而“核心教材”只有思考研究和课外资料两种方式。“人教A版”是以例题和思考探究两种方式为主干,并且思考探究的比重偏多,而“核心教材”是以思考探究为主干并且是贯穿整个教材。
(2)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思考探究表征形式的比较
图4反映出,在圆锥曲线知识团思考探究表征形式中,纯文字形式在“人教A版”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而数学形式在“核心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图像形式在“人教A版”和“核心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小的,都不超过3%。从组合形式上看,“人教A版”是“核心教材”的8倍。
(3)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思考探究解答特征的比较
表2反映出,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中,“人教A版”的思考探究有超过一半是给出解答的,而“核心教材”中所有的思考探究都没有给出解答。
3.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习题的比较分析
图5反映出,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习题中,“人教A版”中概念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习题所占的比重都比“核心教材”的大。而“核心教材”中情境用型习题所占的比重是“人教A版”的将近3倍;“核心教材”中研究型习题占10.5%,而“人教A版”中却没有研究型习题。从整体上看,“人教A版”和“核心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习题分布都呈现“倒U型”,即知识迁移型习题的比重都是最大的,但“核心教材”中习题题型的分布更均衡。
四、启示
1.知识团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史宁中教授指出,两个知识点之间有必然的不可拆分的逻辑关联,则这两个知识点同属于一个知识团。这里的不可拆分性是相对不可拆分性,即知识团中的知识点在揭示同一个特定的数学属性时,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是不可拆分的。例如,椭圆的概念和双曲线的概念这两个知识点都能够揭示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具有不可拆分性也具有必然的联系,属于同一个知识团。然而,在揭示椭圆的本质属性时,椭圆的概念与双曲线的概念之间就不具备不可拆分性。这也意味着知识团具有生成性,如果两个知识团的知识点合在一起可以揭示另一种特定的数学属性,并且这些知识点之间具有必然的不可拆分的联系,那么这些知识点就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团,而原知识团就是新构知识团的子团。
知识团的建构也是数学认知结构的一种建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数学认知结构是学习者通过教师所激发起来的心理结构作用于外界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教师要为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脉络,就要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加工和重新组织,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知识团体系。所以在知识团建构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数学知识发生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要重视对知识点、知识团的整合。在“人教A版”的圆锥曲线知识团里,知识点之间出现了“断层”的现象,例如圆锥曲线中的圆放在了必修2,而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放在了选修2-1,在选修4-4还涉及到了一些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所以数学教师应当了解知识团的未完成性、重塑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意识到知识团是数学思维的架构能力的体现,明确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充实知识团以及如何从知识点过度到知识团、再从知识团细化到知识点。
2.驾驭教材,挖掘隐性知识点
构建良好知识团的前提是要正确引起学生进行积极深刻的思考进而产生“头脑风暴”。在“人教A版”中促进学生思考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在知识点附近采用“思考”或“探究”栏目并以旁注的形式呈现出问题来启发思考,促进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往往在这些栏目的后面直接就会给出思考的答案或探究的结果。而在“核心教材”中,思考探究贯穿整个教材,但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思考解答或探究结果,甚至一些知识点是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给出的。“核心教材”这样设定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得知识点。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学习数学、获取知识[4]。而“人教A版”把所要思考探究的答案以书面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思维以及独特性思维的发展。所以,“人教A版”可以对思考探究的解答进行适当的修改,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放下教材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人教A版”中有些没有特殊标记的命题,些没有特殊标记但却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的命题都应当是知识点,教师要学会挖掘和整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点,也要教授学生挖掘隐性知识点的方法。在“核心教材”中,辅助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方式只有思考探究和课外资料,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方法,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填补教材的不足,并明确是教师引导学生而非教材在引导学生。
3.加强研究性题型的开发
知识树能使错综复杂的知识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使各种关系变得明确直观[5]。知识团的迁移应用就可以形成知识树,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团,也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各知识团之间的相互联系。“核心教材”最大的特色在于每一调研里都会设置一些研究性题目,这些题目都需要知R团的迁移应用,并且一般都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是问题阶段,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并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阶段是求解阶段,主要包括搜集和研究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建立数学模型、交流研讨等;第三阶段是表达内化阶段,主要是学生将取得的进展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研究性题型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与探索的体验、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增强探究创新意识、了解科学研究和学习方法、加快知识团的稳固建构。我国数学课标强调现代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结果,还要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所以缺乏研究性练习设置的“人教A版”应当借鉴“核心教材”的方式,加大研究性题型的开发,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资料
[1] 吴立宝,曹一鸣.中学数学教材的分析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2] 王科,汪晓勤.“中美日新”四国高中教材中的数学归纳法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2).
[3]严家丽,孔凡哲,李清.中美高中数学教材难度特征的比较研究――以《核心数学课》和人教A版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复习课教学任重而道远。新课标高中生物的知识点众多,复习过程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巩固与加强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复习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保证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准确合理的运用与推理。在对于生物学科的复习时,需避免复习知识点的记忆混乱。学生在高考前的复习阶段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务繁重,要抓住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的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效率,是学生和教师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的高效复习提出几点思考。
1 掌握命题原则及考点
在进行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详细解读《考试说明》,使得学生们能够了解近些年来高考的命题原则和考纲考点。学生从近年真题中了解考试范围、试题类型等信息后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而保证生物复习的高效性。
2 夯实考点基础
掌握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是学好生物的根本,生物复习的效率更是取决于掌握基础知识的多少。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需对考点知识加以整合,使得学生可以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便理解和记忆;学生应在各章节的复习之后,尝试对各考点知识整理,选择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对考点知识的理解。
例如2012年上海卷生物试题选择题的第一题:根据细胞形态判断哪个细胞最可能发生连续分裂。这就要求在复习细胞知识点时,学生能分清不同生命系统的细胞,有着怎样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以及分裂方式。将知识点归纳到一块,引导学生掌握同类考点的本质联系。许多考点在复习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掌握知识,并发现局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弄清教材上知识点的结构,建立系统的知识复习计划。
3 详解典型例题
掌握典型例题是生物复习的一个重点。教师在对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时,学生应根据老师的提示和引导,对例题积极思考和分析。题目是多变的,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才能举一反三,一点即通,最后完全掌握典型例题。这样生活课程的复习不仅仅是一个已学知识巩固的过程,更是扩展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2012年全国卷生物选择题第二题中主要考查了选择正确的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该题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主要要求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掌握。首先在这一题中,学生们需搞清楚DNA和RNA是否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质里;其次需要明白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在暗反应阶段消耗ATP;然后需明白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是由细胞通过呼吸作用生成的,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而后两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最后要知道酶具有专一性,线粒体和叶绿体基质中所含的酶不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析比较,要求学生能在两者的众多信息量中抓住重点,理清头绪,从而找到突破点。
4 控制练习量,阶段性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的复习,知识点中的适量联系必不可少。由于时间紧迫,要注意控制联系的数量,并要进行阶段性的反思总结,巩固所学。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高中生物复习时可以选用一本生物复习用书和一份含专题复习的辅导周刊足以应付高考。题海战术不过是庞杂的资料毫无规律地堆积在一起,不仅浪费学生的复习时间,还影响了学生的复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需要控制联系的数量,保证联系的质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典型例题,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适时改变同一问题的出现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保证学生对复习知识点有效的消化吸收,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做阶段性的总结。对一个阶段复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保证可以牢固地掌握,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应变能力。
5 积累错题,关注缺漏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错题,是学好生物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高考复习阶段,学生根本没时间把以前的题目都拿过来看一遍,这就需要学生每次在考试和练习中,把典型错误题型积累到自己的错题集里面。一来经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对于自己在哪方面的不足有很好的了解;二来阶段性的反思总结,会使学生对这些错题产生很深的印象。这样保证了复习的高效性,科学而系统对自己缺漏的地方进行弥补,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得心应手、超常发挥。
总之,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需培养学生对考点全面掌握,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获得新知。适量有针对性的习题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因此教师也要设置好复习题目的整理。通过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合理运用时间,保证学生在生物学科上实现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宋绍证.揭示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误区[J].新一代(下半月),2011(7):151.
高一政治“市场经济”知识点作为高考命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教师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现象与经济现象等热点问题来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渗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本文笔者粗略地对市场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
一、知识点的总结
市场经济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有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内容都曾出现在高考命题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内容是市场调节的优点: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引导学生明白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即是:以道德为支撑点,以法律为保障。(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他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3)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动小康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而全面小康的特征即是:经济迅猛发展,健全的民主,更加进步的科教,更加繁荣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等等。趁势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并提出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发展经济。(4)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是其表现特征: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其载体,其主导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经济全球化积极和消极的影响。(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我国是从国家经济的实际发展利益考虑加入世贸组织的,对于对外开放有着很强的作用,缩短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有助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国际化。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学生明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原则、战略。
二、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总结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知识,其中不涉及计算,更多需要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2008年中,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点,笔者以当年发生的热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强化对知识点的运用,即,通过这个事件主要说明了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方法,即,将知识融入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考试答题的方法
市场经济知识点在选择题和大题中都有涉及。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作为教师也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考试答题方法、技巧。就市场经济的选择题而言,笔者主张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是选错,进而避免选择项内容中各点很相似,对学生视觉上造成的混淆。对于大题,简答类的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直接运用即可,而分析类的大题则开放性比较强,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就此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知识点的范畴;其次结合材料,找寻材料的中心点,深入了解内涵的知识点;最后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明确地分条进行归纳、总结。对于辩解类的大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一般是材料题,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评价,这样的题目,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综合力强,将资料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即可。
总之,市场经济知识点是高一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考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只是单一地讲授知识,而应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事件来加强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奠定有效基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列和函数是其中的两个主要部分。在很多的高考数学题中都常常把数列和函数两者相结合起来,作为一个考察的重点。很多的学生在这方面就感到很大的困难。在高考中也常常容易出现失分的情况,进而影响到整个数学科目的分数。为了能够适应数学教学的发展,很多老师也开始加强对数列和函数结合点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数学能力。这也是符合了高考数学学科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有机结合的一个改革要求的。在高中数学中数列和函数知识的结合主要是数列中的等差数列与函数知识相结合,等比数列和函数知识相结合以及等差、等比和函数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这类题目的解答规律,把握这类题目的本质。下面从一些具体的数学例题来把握数列和函数这两者间的联系。
一、等差数列的知识和函数的联系
这一类题目的解答的方法都是差不多的,教师在进行这一类题目的详细解答之后,要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让学生在面对这一类题目时,不再茫然无措,而是能够比较熟练地完成题目的要求。
二、等比数列和函数之间的综合运用问题
基本上,等比数列和函数之间的综合运用都是按照数列的解题思路来进行的。但是,具体上来说,他们都各自结合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教师会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答此类题目。基本上了解了这一点,整个等比数列和函数之间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就是从这个关系出发的。
三、等比、等差数列和函数的综合关系
只要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因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都是可以看作是函数中的特殊函数。在很多的函数问题的解决中常常要求它们引入到数列的方程中。我们可以从函数的另外一个性质来看,数列其实是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的集合。这样就很容易构建起了数列和函数的关系。下面以一道等差、等比数列和函数综合的题目来分析这个知识点的结合。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综合题目中的数列和函数有时候还会和其他的方程、向量等问题相结合。但是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握这些知识点的内容和他们结合点的知识的联系,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联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中学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发展、大进步,全民的知识素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高三复习工作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发展到复习模式的标准化、系统化、完备化,形成中国中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现在,作为一名常年在高三指导学生数学复习工作的数学教师,都在高三数学复习计划上执行着一个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程序化的流程,即高三数学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 同时,在检验我们复习效果的措施上,绝大部分省市都会在几个城市之间或者地区之间在高考前的三月、五月组织一模、二模,甚至三模考试. 我们的高三学生和高三教师经过高三这一年像上述模式化的学习和工作后,在高考结束后随之到来的成功与成就的体验后,又都伴随着同一个感觉:累、枯燥. 这一负面的感受折射出我们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到底有多少是有效的,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反思.
[?] 知识重现的有效性
现在全国有10多个省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江苏省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第八届高中学生(新高一),江苏省的新课程下的新高考也已进行了七届(2008年~2014年). 数学新高考在知识内容、试卷结构、试题功能上和以往的老高考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在试卷的形制、命题的模式上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江苏新高考中,文、理第Ⅰ卷合卷有20个试题,14个填空题、6个解答题,理科加试第Ⅱ卷,4个解答题. 本人统计了近几年来新课改省份的数学高考试卷,发现数学高考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细化到数量一般为80个左右,而一个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中所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总量是多少呢?如果将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内容也细化到知识点数量,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大约是800多个(不包括理科附加部分). 从这个数据,读者可以清晰地发现,要在一张数学高考试卷的20个试题中来全面呈现800多个数学知识点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因为学习的知识点与考查的知识点的比例高达10∶1.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高考试卷(江苏省)的题目数量是20个恒定的. 我们的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又做了多少个数学题目呢?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个高中生一天做10个数学题目(算是比较懒惰的学生),三年我们算学习时间1000天,那就有10000道(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实情况远远超出这个数量). 10000∶20=500∶1,这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比例了.
以上两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问题就是高三复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点重现的有效性. 第一组数据说明了数学高考对所学数学内容进行知识点考查时有重点、对数学思想方法考查有倾向性.
[?] 近五年江苏省高考试卷所涉及知识点分布的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近五年(2010~2014)江苏省高考填空题命题所涉及数学知识点的重点方向. 读者可以仔细阅读这五年的试题分析,从14个填空题的知识点中对比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五年新高考考查的14个填空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分布是基本一致的.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概率、导数、统计、算法、复数、推理、向量七部分应用类数学的核心内容,在五年新高考中均有涉及,且在填空题中都有分布,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比较注重数学应用,对于不同于以往老教材的教学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必备考点. 这说明,平时我们在新课教学上就应重视这部分新增教学内容,深刻理解这部分内容并非是大学中高等数学内容的简单下放,而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生活化”、“数学应用化”、“数学大众化”理念的推行,旨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改造生活的作用,数学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力量.
再从解答题考查的知识点来分析,读者不难发现解答题的命题设置还是比较稳定的,继承了中学数学中的经典数学内容,但是,在考查解答题所需的数学工具、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呈现知识点所要借助的载体上呈现出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灵活多样的趋势. 在同一知识模块的考查上,命题时既考虑到知识点、数学工具、思想方法的选择,也考虑到试题出现位置的变化,体现出新课改的命题在注意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又避免死板造成八股形制,这说明我们的课改并不是摒弃一切旧的东西,而是继承经典,传承发展,对于数学中经典的数学工具、数学思想还是始终渗透在我们的新课程教学中.
最后我们来看看理科学生的四十分附加分:由于附加题加试时间仅为30分钟,命题所受的局限性会比第Ⅰ卷大,因为内容要涉及选修2系列和选修4系列的多章内容,命题确实有着很大的难度. 从知识点的分布可以看出,这五年的试题内容的选择已经做到了选修2系列和选修4系列的全覆盖,在难度上基本保持一致. 选做题考查基本知识,必做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第一组数据要陈述的观点是:高三复习的本质是知识的重现,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就必须提高所复习内容知识重现的有效性,而提高这一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就是我们教师要吃透考纲重点,通俗地讲就是要会“押宝”,当然这里的“押宝”不是“押题”而是“押方向、押重点”,以此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第二组数据又说明什么呢?许多高三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平时做过的试题高考是不会出现的. 包括我们教师本身也有这方面狭隘的理解. 而通过第二组数据,笔者要对高三学生大声疾呼:“高考试题就是我们平时做过的试题,尤其是我们曾经做错的题目. ”很明显,高考的20个试题不是空中楼阁,它就来自于我们学生所付出的10000个题目,只不过,呈现知识点的载体有所变化而已. 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发挥选用例题、习题、试题的功能和有效性十分重要. 而且,要重视学生错例的整理、再现工作,而不是盲目、简单机械、重复地做一套又一套的模拟试卷.
[?] 时间分配的有效性
还是来看数据,高考数学应试时间是2个小时(不算理科附加),也就是说,学生在展示自身数学素养与能力高低上也就是这2小时,而我们的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时间总量是多少呢?至少1000小时,每天1小时(包括数学课的40分钟),也算1000天吧. 学习时间:一锤定音的考试时间=500∶1,又是500∶1. 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压力是很大的,长期的学习而积累下的成果要在2个小时内得以体现,需要合理地安排数学知识的学习时间量与复习的分配,要提高学习与复习时间的有效性. 现在,我们高中数学教学时间安排的通常做法是:高一学完必修1、3、4、5,高二学完必修2,选修系列,高三一年复习. 这样就造成高中阶段的800多个数学知识点有近600个分配在高一,而高考所涉及的数学内容在比例上有接近65%的分值是高一所学的内容. 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虽然我们有高三一年充裕的时间去复习,但是由于高一的教学任务过于紧迫,造成学习时间与复习时间分配的有效度不高. 高一的新授知识学生掌握并不牢固,到了复习阶段使得复习与新授内容的界限很模糊,而且复习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感和所谓的“高原期”,降低了复习提高的效率. 因此,必须提高时间分配的有效性,应该适当减轻高一的教学任务,在新授课的时间分配上倾斜一点,压缩一下高三的复习时间分配,这样效果会更好.
考试,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课程计划;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重要手段。复习时提高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在学完新知识的后,都要上一些与之有关的复习课,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课所上的课时占总课时的约三分之一。复习的时候,需要看的、练习的内容比较多,环节比较杂乱。所以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要讲究复习策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生物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这也体现了当前生物学科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能够正确理解“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同时,也应会命题,在复习教学时,能以“大纲”为标准,把握好复习内容,制定出好的复习策略,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并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并能够逐步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一、当前复习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当前,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改变,无论是从教学观念,还是说师生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复习教学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总体而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复习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主要有以下表现:
(1)教学内容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2)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
(3)思路清晰,讲解细致;
(4)做到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5)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6)教学手段多元化;
(7)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8)课后反思。
但是,在复习教学中,相对而言,还是有一些无效或者低效的,主要有:
(1)教学目标的确定缺乏有效性;
(2)教学环节不清晰,条理性差;
(3)教师讲解过多;
(4)学生学习活动单一;
(5)教学资源的选取缺乏有效性;
(6)教学内容缺乏归整;
(7)反馈不及时。
二、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了解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和特点,明确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其次,教师要注重研究整个高中阶段新课标下的生物教科书,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问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只有在深入了解书中的内容,才能灵活的运用书本。再次,积极获取生物学科的新知识,丰富其自身的知识储备。此外,教师要快速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并能够自如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使之为教学服务。
2.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复习教学中,学生对于书本中的知识点,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如果只是纯粹的复习书本中的知识点,学生必然没有什么兴趣,这样就达不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由于生物这门课,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容易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立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用一盆在阳光下的植物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同学们很容易联系到植物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与此同时,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反应过程、反应方程式和相关图。接着把这盆植物放在密闭容器中,让同学们测定容器内的CO2量在一天内的变化,并绘制出曲线图,再作出O2量的变化。然后再旁边放一个测量红色液滴的移动装置,让同学们想象这么做的有什么意义?在测量净光合时,如果在里面放一个盛有NaOH溶液瓶,这是在测什么呢?如果再放一个蔬菜大棚,学生们就可能联想到塑料薄膜的颜色为什么是透明的、怎样才能使得蔬菜长得更好以及如何收藏蔬菜等等,这些设计到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应用,这些都与实际生产相关。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几张图让学生想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些情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综合复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和运用能力。
3.构建概念图,区别易混淆点
复习教学时师生从新角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拓展并加以灵活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够对各个概念进行区分。
例如,在细胞分裂中,易混淆的概念很多,如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等。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先列出所有概念,并给出一道例题,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题,画出概念图,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和评价。
4.强调实验题中常见失误
(1)审题时,强调易混淆的概念。
(2)在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分别的功用、实验步骤。
(3)注意区分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结果是在实验结束时才出现的,通常会伴随有一定的现象,而实验结论则是由实验结果推导而来,与实验目的呼应。
三、结束语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合作才能做到。教师和学生做好“主导”和“主体”的工作,真正做到享受复习教学的生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科的考试要科学命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会命题,知道命题的方式,知道如何进行命题,然后在复习教学时,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小芳.浅议如何提高高中生物的命题质量[J].考试周刊,2011,(92).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按照通史体例设置,“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完全避开与之重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教学实践表明,现行考试制度决定了历史是一小学科,加之有些地区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学生混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张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学常识的现象。初中知识储备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基础不稳固为高中学习埋下隐患,部分学生遇到有时间跨度题目时常出错。通过构建知识框架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初中知识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顺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更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专题内部、专题与专题之间,甚至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多方位的联系。通过架构知识联系网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教材结构,加深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课堂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在课内练习中尚能做对,但是在综合练习非常容易出错,客观题混淆选项,主观题审题不准,不能将学过知识恰当应用。在大型考试中,基础题目能得分,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加强构建知识知识框架。教师要指引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全局出发,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从大纲到主线,从主线到知识点,层层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和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点内涵和引申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体知识遗忘造成的失误。通过不断训练,即便遗忘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结构会帮助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认知,准确解决问题。
三、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课程改革,高考命题也出现新趋势。据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单元式主体命题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学科式和学习领域式的主体命题逐渐唱主角”;而“学习领域式的主题所占数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结构的联系,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反映出历史主题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与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成为考试重点。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中,不仅要精讲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学习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体系建设。
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构建、深度解读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复习备考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构建的方法,然后要求严格学生自己去做。真正达到每一课都归纳,每一专题都有总结,自我构建起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体系,实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不能仅仅识记具体知识点即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要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从整体把握教材,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页
不等式证明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高考的数学试卷中,不等式的证明问题一般是压轴题或者是压轴题的一部分。要想掌握高中数学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需要长期坚持相关问题的练习,也需要一定的知识总结和方法归纳技巧。数学是练习思维的学科,是提升学生思维转换能力的基础学科,也是实用的学科,数学知识对于理工科的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帮助,只有学好数学,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而关于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是锻炼思维的问题,也是容易激发想象力和辩证思考能力的问题,所以,对于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我们应该加以重视,认真对待,经常进行练习和总结,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不等式证明方法。
一、比较法证明,直观易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比较大小的问题了。关于比较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比较法的思想,也很容易掌握。不过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在比较大小的问题上难度有所加大,并且在比较类型上涉及更广泛,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字之间的比较,而是转化到代数式之间、函数之间的比较,有时候也牵涉图形相关方面的比较。
比较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差比较,一种是作商比较。作差比较是将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转换到一边,进行作差比较,设这个作差代数式为函数,并分析这个函数的大小,证明出其与0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作商比较法,是在知道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的正负后,将其作商转换到一边,通过与1相比较,得出这个问题的证明结果。
比如:作差比较法――要证明a>b,只要证明a-b>0。
例题总结:这两题都是关于比较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解题。在例题1中,关于对数的问题,可以利用对数性质,也就是换底公式来达到目的。在例题2中,是比较法中的作商法,在高中数学关于代数式的相关证明过程中,因为没有数字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解题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左右两边存在着一定的对称性,又由于都是正数,所以可以想到将其作商,最后得出答案。
二、分析法证明,思路清晰
分析法类似于反证法,但是相比于反证法,它又是从证明要求的正面进行分析的,最后直接分析出结论的正确性。分析法,首先从要证明的不等式出发,为了寻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而努力。为此,一步步往前追溯,可能是为了寻找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也可能是为了符合一些定理,直到得到这两个可能性中的一个即可。
例题总结:例题3从形式上观察其规律,学生不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些特点。再观察,也没有发现其与我们学习过的定理或者类似结论有什么牵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分析法证明该例题。利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不能思维混乱。要有严格的格式,一步步进行推理,直到得出题目中给出的证明结论(利用某些定理或者题目的已知条件得出)。
从该题目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出,这是分析法与综合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在解答时,要注意格式的规范性,比如:分析法的书写过程应该是:“欲证……需证……”综合法的书写过程是:“因为()……所以()……”在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时,不能弄混,要理清思路,从容应对。
三、放缩法证明,适当变换
放缩法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从而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它也是分析法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根据的是不等式的传递性: a≤b,b≤c,则a≤c,只要证明大于或等于a的b小于或等于c就行了。
放缩法一般包括:缩小分母,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扩大分母,分式值缩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每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头,同时放缩后便于求和。
四、归纳法证明,实用客观
数学归纳法,先证明在起步的条件时首项成立,再证明通项也成立,以此类推,得出整体项都成立。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的常考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归纳分析和推理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归纳法的几个重点,将其清晰而明确的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利用数学归纳法,巧解数学不等式的证明题目。
例题5: 观察下面两个数列,从第几项起an始终小于bn?证明你的结论。
{an=n2}:1,4,9,16,25,36,49,64,81 …
{bn=2n}:2,4,8,16,32,64,128,256,512 …
解答:猜想: 从第5项起,an< bn,即n2
(n≥5)。
(1)当 n=5时,有52
(2)假设当n=k(k≥5)时命题成立,
即k2
当 n=k+1时,因为
(k+1)2=k2+2k+1
所以,(k+1)2
即n=k+1时,命题成立。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研读《考试说明》可以明确高考考查的范围及能力层次要求。精做高考题,可以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了解高考题命题规律。这样在复习中才不会偏离考试范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处理好几种关系,提高复习效率和针对性
(1)现行教材(有机化学)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山东省的教材有两套:人教版和鲁科版,两个版本的知识体系编排差别不大,但在部分章节的部分知识点上,侧重点还是各自有所差异。但高考命题山东省是统一命题,试题却完全相同。怎么处理这种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比较两个版本的相关知识求同去异,在复习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2)处理好有机化学部分和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有机化学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必考的内容中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部分,如若和选做的有机加起来,那就举足轻重了。所以再有机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对常见物质的结构、性质要非常熟悉,反应条件,方程配平等细节要注意记清。和其他化学知识一样:代表物质记性质,同类物质看特征,特征一样性质同。不管是有机还是无机复习方法都总是相同的:由个别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同类可由此及彼,特殊单独记忆。
(3)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有机部分的内容必修中知识点少,难度也小,基础性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学习记忆都很容易,所以复习过程中归纳总结轻松,但对于选修部分的有机,知识点增多,物质类别多,反应的类型也增多,反应的复杂程度也有所加大,这么多的内容要全部记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让学生明白《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太难的反应《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的可以去掉,而对于《考试说明》中要考的内容,如果自己使用的版本没有介绍到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的补充。争取在复习中做到:必考的掌握清楚,考到的学生能够自己分析,以“渔”取“鱼”。
3.明确常考知识点,高度重视课本复习
这一模块常考知识点有:①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聚合反应)②官能团的名称③有机物的性质判断④有机物的结构简式⑤重点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如醇的催化氧化、醇的消去反应、酯化反应、醛的银镜反应等)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种类的判断⑦简单有机物绿色合成路线的设计和评价。
基础决定能力,基础决定成败。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都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或“影子”。无论高考题怎么出,大部分都会落到基础知识的考查上,那些在高考中创造奇迹的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基础知识牢固、熟练、全面、扎实的学生。所以,在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的夯实、熟练上,决不能好高骛远,喜欢偏难怪新,浪费时间、精力、体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既是解决问题的本源,又是能力提高的根基。
4.学会归纳,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
有机化学知识的脉络非常清晰,在复习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1)夯实基础。
采用多种方法,下功夫记忆基础知识。如对比记忆,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和性质,代表物、典型反应进行对比记忆。如整体记忆,利用化学复习资料 总结的“有机物的分类与性质”表格从整体上进行记忆。如分类记忆,如有机反应有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可以记忆每一类反应的各类物质的典型反应;也可以以反应条件为分类方法记忆典型反应,如浓硫酸加热为条件的反应有醇消去、酯化反应、酯类糖类的水解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为条件的反应为水解反应(酯的碱性水解、卤代烃的水解)、中和反应。各种记忆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2)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知识系统化
《有机化学基础》涉及的有机物多,知识点多,记忆的内容多,但有机化学又有很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贯穿《有机化学基础》的一条主线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一类有机物的性质相似”,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以一知十”。这就要求在复习中注意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做到事半功倍。如可以以官能团类别为主线,把物质按“脂肪烃(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的顺序,将各类物质的物理性质、代表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主要化学性质、制取方法、来源和用途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
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进行模块内综合,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5.突破信息,加强推断题训练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对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进行专题研究,学会对题给信息进行吸收处理的能力。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工作之一,想要振兴中华民族,必须要提高全民族的政治素养。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是整个国家的最有力的希望,思想政治觉悟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提高国家意志力最为有利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政治学科的教育。除此之外,高考时“文综”是文科生必考的科目,是提高学生成绩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文综”中的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中,得分最为容易的就是政治,因此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接下来,我将介绍学习高中政治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一、利用关键词进行记忆
政治的内容是错综复杂的,要想快速地记住知识点,并且能够长久的记忆,不被遗忘,这是非常困难的。经过有关专家的研究发现,记忆政治专业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炼每一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知识点转换为简单的几个字,最后再将复杂的话术填到词汇里,使知识点变得丰满有力。
当关键词确定后,在补充全部内容时,可以利用“关键词必须记,非关键词自己想”的原则,把知识点的基本框架确定为关键词,利用自己日常积累的政治术语、自己所能够理解出的词语来填充,还原原有的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一个知识点时,可以首先记忆大的关键词,即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这两个方面,在记忆第一个知识点时,还可以将其内部细化的知识点记忆为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动力;记忆第二个知识点时,可以将内化的知识点记忆为经济增长、生产调节与升级、新产业出现和生长、创造新的劳动力。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较多字数的知识点简化为简短的词语,在运用知识点时,可以用自己积累的政治词汇将关键词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标准的答案。采用关键词的记忆方式,不仅能够简化背诵政治的难度,还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
二、通过结构体系进行记忆
结构体系记忆知识点是学习的捷径,尤其是对于政治这种体系较为明显,主线明了,对记忆要求更为严苛的学科,利用结构式的记忆能够使学生记忆得更为持久,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高中生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因此在高考中获得良好的成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握高考的命题特点。政治是高考中最容易把握命题方向的学科,高考命题中,政治主要考查书本中的主干知识,并且考察的内容都是基础的知识点,因此记住基础知识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能够把握基础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记知识体系,体系的牢记是理解课程逻辑关系的关键。
跨国家体系在每一节、每一大节、每一章、每一本书都是有着清晰的脉络。教师利用体系进行知识的学习、复习巩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构建框架体系进行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直接构建框架结构,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的课程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公民的政治”这一知识点时,要先画一幅结构图,把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精细化处理,列出以下结构图:
民主选举:选举方式、选举方式选择依据、珍惜选择权
民主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方式、意义
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自治、民主管理的意义、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民主监督的方式、民主监督的意义、如何行使监督权
除此之外,还可以形成知识串、表格的框架形式,使教材知识简单明了,易于掌握。记忆时,可以根据自己整理的知识框架进行叙述,在进行叙述前,需要再次对书本进行研究,确定知识体系中的逻辑关系,然后边想边叙述,将大的知识框架不断的细化,内容逐渐展开,多次反复的练习,最终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通过对比类似的知识点。加深知识点的印象
通过将意思相近,或者是完全相反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理解,这会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有利于区分彼此。通过这种方式记忆,可以有效地避免张冠李戴,避免混淆知识点,还可以加身对知识点的印象,使记忆更加持久,效果更好。
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是学生学完一个英语模块课程内容后,由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学业水平考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某一模块后,掌握相关英语知识,形成学科能力方面的进展程度,能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可从模块终结测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知识补缺,对错题进行变式强化训练。学生可以从中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缺陷并加以补救。编制和使用好一套深度适当、广度适宜、新度较高、效度较好的英语模块终结测试试题,对推进英语学科“三段六步”高效课堂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减负增效教学特色的建设与完善有重大意义。
一、把握模块教学目标,制定试题内容结构
高中英语新课程模块终结测试,既是模块课程标准的参照考试,又是相应模块的水平性测试。其试题编制要根据模块教学目标,制定模块的检测目标,拟定试题内容和结构。
1.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检测目标
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是相应模块学习之后的终结性水平测试,其水平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通过正常学习能够达到的水平。不能把模块测试等同于选拔性考试,更要杜绝将模块测试与高考直接挂钩的做法。只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发展的水平,来设计检测目标和拟定知识点测试目标。
2.根据检测目标,设定双向细目
双向细目表是科学命题的依据。在英语模块终结测试中,它是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两个方向上的项目及其比例的命题计划表。它既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英语学科能力的要求制定的,又是结合模块教学的具体内容确定的,既避免了命题的主观随意性,又增强了模块命题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制定双向细目表要着力根据该模块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知识点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检测的重点。重要的知识点应占据较大的权重和必要的覆盖面,同时兼顾各个能力目标之间的权重。如选修五模块一双向细目表,附表(略)。
3.参照双向细目,拟定试题结构
英语模块终结测试试题主要由测试听力、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语言知识考查等几个方面组成,其创新的“新异”在于赋予它们新的内涵,重在加强开放性和交际性题目的设计。不同题型的选择和优化搭配,要参照该模块“双向细目表”来具体拟定试题结构。其中听力可采取判断、填空、排序、回答问题等形式,阅读部分除一般的理解性问题外,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发表评论等,语言知识考查可以运用单项选择和完型填空,书面表达可包含实用性写作、命题作文和自由创作等多种形式。
4.题量难度适当,命题准确规范
高中英语模块终结测试试题量主要是根据该模块课程测试的目标内容、双向细目表要求、检测时间等因素确定的。模块测试一般用100分钟左右时间考查,要让90%以上学生完成试题,要保证测试内容有必要的覆盖面,以提高模块水平考试的效率。
试题难度要适当,严格依据阶段性水平考试的特征来把握。在语言知识运用、听力、阅读理解方面,通过题型变化适当设计开放性试题,提高试题层次。可在100分基本题外另设20~30分“争优题”,让中上等学生向其冲刺。如要优秀学生听完录音后对事件进展进行假设,在阅读理解部分让学生做推理判断等,激励他们自己向更高层次英语题挑战。多一些以英语为工具的进行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难度系数在0.65以上较为合适。
命题要准确规范,试题表述简明扼要;标准答案具体明确,各步骤赋分合理,对评分要求具体,提高评分信度。试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要有利于水平考核,并能促进学生提高智能,对学习方法等有引导作用。
二、抓好模块考试评价,提升模块教学水平
高中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既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业水平测试,也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性测试”。从学业水平上讲,它反映了学生该模块英语的学习水平,各模块的学业水平的综合成绩,就是该学生英语的学科水平。从发展方向上说,它必将取代今后的“学科会考”。从阶段总结性上讲,模块终结性测试不是该模块学习的“完结”或“终结”,不管学生处于哪一等级,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测试结果,对以往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更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抓好模块考试的评价,提高模块教学水平。
1.淡化分数等级评价,引领学生提高素质
高中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是高中英语模块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依据模块终结测试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评判是不科学的。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对人的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目标的。在模块终结性评价中,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通过对考试方式和内容的变革,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考查;另一方面要在终结性考试之外落实过程性评价的各项措施,终结测试的结果必须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鼓励学生日常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在最后评价报告中所占的比重。因此,要淡化分数,积极推行等级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模块学习中的亮点,找出模块学习中的问题,不断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及交往交际的综合素质。
2.分层要求,激励指导,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课程标准》会反映命题的方向,不但可以使考生从宏观上准确掌握考查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不作无用功,而且可以使考生从微观上细心推敲对众多考点的不同要求,分清哪些内容只要一般理解,哪些内容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又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第一轮复习,在基础知识形成体系上花功夫,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网络还没有完整建立起来。第二轮复习,使知识不断深化是当务之急,所以每位考生应当结合课本,对照《课程标准》把知识点从整体上再理一遍,既有横向的串联,又有纵向的并联,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在解题时可由考题提供的信息,从知识结构系统中检索相关信息进行组合,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同时还应针对近几年上海市的高考走向进行研究分析,准确把握难度,虽说年年有新题型、新情景出现,但总体上还是稳定的,所以复习的着眼点是放在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上,“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突破弱点,培养能力。
抓好专题复习领会数学思想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实质上是知识专题和方法专题的复习,在知识专题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加强各数学板块知识的综合。方法专题是指对高中数学中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对此进行归纳、领会、应用,才能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质更上一个层次,成为“出色的解题者”。
第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必要的针对性专题的复习,如最值问题,开放性、探索性问题,应用问题,阅读理解问题……最值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多,题型丰富,而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较强的抽象、判断、运算能力,还要讲究技巧。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应用问题则是每年必考而且考查力度呈上升趋势的题型,是高考命题的又一热点。阅读理解和类比推广问题重在知识形成过程,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应当引起重视。
重视反思总结尽量减少失误
在复习过程中当然还要做一些高考模拟卷,应当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的适应性训练,两小时内完成,每做一份试卷力求达到一定的效果。完卷之后,应进行认真总结,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看一看自己在数学知识上还有什么薄弱环节,认真加以补上;看一看自己在解题方法上是否还有薄弱环节,在总结解题策略上提高解题能力;看一看自己在思维上是否还有薄弱环节,从变换视角、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对试卷中做错的地方进行纠正、分析、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千万不要做好试卷对一对标准答案就完事,对易出错的地方应扎扎实实地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做可以减少失误,杜绝低级错误。
做好心理调适掌握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