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19:11: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流感预防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 Human,birds and other mammals can be infected by avian influenza Avirus.In recent years,poultry outbreak scope is bigger and bigger.Emerging human infections with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have raised global concerns.The bird flu virus could mutate into a form that is both highly pathogenic and some flu virus high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w flu virus,pose a more and more serious pandemic threat.This summary describes the feature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 in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adjustment.
【Key words】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Epidemiology; Etiology;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rumqi 83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38
流感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既能引发禽类感染,又能感染人、猪、马等哺乳类动物[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在禽类引发的传染病,既可以引起鸭、鸡、鹅和鸽子等家禽发病,又能够致天鹅、大雁等野生鸟类生病,而水禽是禽流感病毒最大的储存库。国际兽医局和中国农业部均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甲类传染病。人禽流感是人类感染H9N2、H5N1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中的某些毒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已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近年来,不断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事件,通过了解禽流感研究进展分析危害因素,对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1 流行概况
1.1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发生“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4千万人死亡,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内部基因片段来源于禽流感病毒[2-3]。
1.2 我国南部流感 1957年2月起源于我国南部的流感,随后传播到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病原是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经过重组的H2N2亚型病毒,其中有5个基因来自当时人群中流行的H1N1亚型人流感病毒,而H2(HA)、N2(NA)、PBl 3个基因来源于禽流感病毒[4]。这次流感可能是在中间宿主猪的体内进行重配,再传播到人群当中。
1.3 香港流感 1968年香港流感疫情,很快波及到世界各地。这次流感病毒由人/禽重组流感病毒替代H2N2亚型病毒,拥有禽源H3(HA)基因和PBl基因[5]。
1.4 墨西哥流感 2009年2月,“墨西哥流感”即新甲型H1N1流感,该病毒成功适应于人类并导致疾病流行[6]。该病毒是人/猪/禽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进行重配产生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7-9],之后蔓延到全世界。世界上出现4次世界流感大流感,都与禽流感病毒有关。
1.5 人感染禽流感概况 (1)20世纪50年代,发现H7N7亚型病毒能够直接感染人[10];(2)1997年,中国香港特区发生18例H5N1患者,其中死亡6例[11];(3)2003年,中国香港出现H5N1病例2例,其中死亡1例[12];(4)2003年,荷兰出现H7N7感染85例,其中死亡1例[13];(5)在2003-2012年,全球就有柬埔寨、老挝、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尼日利亚、埃及和中国等15个国家,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达610例,包括360例死亡病例[14];(6)2013年,我国上海、江苏等多地发现H7N9型禽流感,这是一种流感病毒新亚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截止2015年11月10日,我国共报告66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包括270例死亡病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由H7基因、N9基因和H9N2病毒的6个内部基因片段重配的新型病毒[15-16]。
2 禽流感病毒
2.1 病原学特点 1955年,首次证实禽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 nm,有囊膜[17]。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基因特性和结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分为许多亚型,共发现16个HA亚型(H1~H16)和9个NA亚型(N1~N9)[18]。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H7N9、H10N8和H5N6亚型等。2013年我国出现的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新发现的禽流感病毒亚型[19],根据H7N9亚型病毒基因序列和生物学分析显示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来源于H9N2、H7N9和H7N3禽流感病毒,至少从四种不同的鸟类病毒获取基因,鸭提供HA基因,东南亚地区迁徙的候鸟提供NA基因,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群体中的H9N2禽流感病毒提供了6个内部基因,并证实可从鸡中分离[20]。
2.2 理化特性 比较人和禽流感病毒,理化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21]。(1)有较强的抵御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冷的环境下在粪便里能够存活3个月以上,0℃能够存活30 d以上,22 ℃的水中能存活4 d,在56 ℃时,3 h才能够灭活;(2)较耐酸:pH值达到4.0时,仍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3)禽流感病毒暴露在阳光下,40~48 h就可以灭活;如果紫外线直接照射,病毒传染性迅速被破坏,裹在粪便中的病毒则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2.3 生物学特性 禽流感病毒能够在禽类胃肠道复制,特别是水禽,大量禽流感病毒存在泄殖腔中,通过粪便排出体外[22]。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的毒力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和低致病性/非致病性禽流感[23]。(1)根据形成融斑的能力判断高致病性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细胞培养中在无胰蛋白酶条件下能够形成融斑,即为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否则为低致病性或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在病毒颗粒上,根据血凝素蛋白分子重键与轻键之间的连接肽上碱性氨基酸的多寡来判定,有多个碱性氨基酸即为高致病性的,1个或2个碱性氨基酸则为低/非致病性的。(3)静脉内致病指数(IVPI),高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2.0~3.0(波动1.74~3.0);中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1.2~1.4;低/非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0(波动0~1.0)。(4)禽流感病毒种属特异性高,人与禽流感病毒在相互宿主间不易传播。研究表明,人与禽流感病毒受体特异性存在显著差异,禽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含SAα 2,3 Gal的受体,而人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含SAα 2,6 Gal的受体[24]。鸭肠道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 2,3 Gal,人气管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 2,6 Gal[25]。
3 流行病学特点
3.1 传染源 主要为携带或患禽流感的禽类。研究发现,携带大量流感病毒的野鸭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26]。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野鸟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而鸭群从野鸟传播到家禽起到至关重要的中间宿主作用[27-29]。此外,猪呼吸道上皮细胞含有唾液酸半乳糖两种类型的受体SAα 2,3 Gal和SAα 2,6 Gal,它既能够识别人流感病毒,又能识别禽流感病毒,可能作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促进人、禽和猪流感病毒的重组,可能产生导致在人群中大流行的新毒株[30-33]。在历次流感大流行中如2009年甲型H1N1,起到中间宿主的作用。禽流感病毒可以在水中依靠温度、盐分和pH保持延长感染性[34]。
3.2 传播途径 禽流感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粪便-水-口[26],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感染的禽及受病毒污染的水、粪便和分泌物等。活禽市场暴露、仅近距离接触病死禽和直接接触病死禽是3个独立的危险因素[35-36]。我国城市和农村两种暴露发病模式明显不同,城市病例感染方式主要是暴露活禽市场,农村病例是间接或直接接触病死禽[35]。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接触病死禽,其次的潜在危险是禽类制品未经深加工即食用。很多病例唯一发现的危险因素是访问活禽市场[37]。发生聚集性的病例往往以共同暴露为主,非常密切的接触也发生了局限的人传人[38-41]。
3.3 易感人群 目前,在全球范围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仍以散发为主,也发生了聚集性疫情[37-44]。全球来看,一个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其中93%的聚集性病例都是如此,但是目前尚不能判定病例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或其它因素有关[45]。发生家庭聚集性病例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的一个指示,反映人传人的可能性增加[46]。
3.4 时间分布 我国禽流感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11月-次年3月),病毒的循环规律与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病时间相匹配[47-48]。自1965年,我国出现一种趋势,禽流感流行在南方多是夏秋季,北方多是冬春季[47]。国家流感中心统计显示,凡是较大规模的流感流行,南方主要发生在5-8月,北方则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49]。其次,可能与季节性的候鸟迁徙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农村散养的家禽。候鸟的迁徙导致禽流感病毒的广泛传播,世界上候鸟迁徙路线有8条,这些路线存在及其复杂的重叠汇集区域,全部集中于北极圈附近,造成不同候鸟种群间的交叉感染和候鸟栖息地外环境的污染,形成了禽流感病毒远距离传播和循环的条件。我国主要有3条候鸟迁徙线路,“东非西亚迁徙线”、“中亚迁徙线”和“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50]。
3.5 地区分布 流感流行地区极为广泛,是一种全球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性分布特点明显,时而南方地区较高,时而以北方地区为主。但从历次流感大流行来看,流感活动频繁程度北方低于南方。流感流行沿交通线分布的迹象明显,从平原到山区,铁路到公路,有飞机起降的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里则从集体单位开始发生,再传播到居民中[51]。
有学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中国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疫情主要发生在各省的省会及周边地区,分布于一级河流、沿海区域及湖泊周边;分析相关环境因素显示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当天平均气压较高、相对湿度大和气温较低,疫情与中国中部和东部的禽鸟迁徙密切相关[52]。
4 预防措施
4.1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园林和交通等多部门的联防联控,落实防控措施,建立信息平台,更好防控禽流感。
4.2 做好禽流感宣教工作,提高大众对人禽流感的认识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不要接触和食用病死禽。
4.3 加强公众就诊意识,提醒市民若接触禽类并出现禽流感症状及时就医,以提高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降低病死风险。
4.4 当发生禽流感疫情时,应尽早对活禽市场采取暂停活禽交易的防控策略,及时将疫情得到基本有效地控制。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时,活禽市场及时关闭,在2周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显示越早关闭活禽市场疫情控制效果越好,临床发病人数越少[53]。
4.5 对禽类继续强化免疫执行力度、评估疫苗免疫效果,根据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情况,及时调整禽流感疫苗毒株,确保免疫效果。
4.6 规范管理市场活禽交易,取缔野禽贸易,对候鸟实施监测。
4.7 科学管理市场,控制市场活禽携带病毒。美国新泽西州和纽约的研究表明,市场1周内开放7 d和卖野兔是危险因素;每周关闭市场>1 d,每天消毒和清洁是保护因素[54]。中国香港对活禽市场“休市日”的效果评估表明,休市日明显降低了市场内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率[55]。此外,有学者认为禁止活禽过夜的管理措施比休市能更有效地降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率[56]。有研究显示,定期休市对于活禽市场控制禽流感并不理想,推行“过夜零存栏”制度,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才是控制禽流感的长效措施[57]。
5 结语
由于流感病毒基因组自身特点,重组和重配现象不时发生,导致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无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还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都可能作为禽流感病毒变异的基因供体,所以应加强禽流感监测。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是全球的责任,国家之间要建立疫苗、药品、信息和技术的共享和协调机制,地区之间也要在政府和社区各界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使各项措施有效落实,提升防治禽流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塞弗.禽病学[M].1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版,2005:147-177.
[2] Taubenberger J K,Reid A H,Krafft A E,et al.Initial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1918 “Spanish” influenza virus[J].Science,1997,275(5307):1793-1796.
[3] Reid A H,Fanning T G,Hultin J V,et al.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1918 “Spanish”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gen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9,96(4):1651-1656.
[4] Subbarao K,Joseph T.Scientific barriers to developing vaccines against avian influenza virus[J].Nature,2007,7(4):267-278.
[5]郭元吉.流行性感冒引起高危人群的超额死亡问题[J].中国结核与呼吸道杂志,2002,25(11):643-644.
[6] Khan K,Arino J,Hu Wei,et al.Spread of a novel influenza A(H1N1) virus via global airline transportat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9,361(2):212-214.
[7] Vijaykrishna D,Poon L L M,Zhu H C,et al.Reassortment of pandemic H1N1/2009 influenza A virus in swine[J].Science,2010,328(5985):1529.
[8] Maurer S S,Ma J,Lee R T,et al.Mapping the sequence mutations of the 2009 H1N1 influenza A virus neuraminidase relative to drug and antibody binding sites[J].Biology Direct,2009,4(1):1-9.
[9] Chang L Y,Shih S R,Shao P L,et al.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virus A(H1N1):the first pandemic of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9,108(7):526-532.
[10] Kundin W D.Hong Kong A-2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mong swine during a human epidemic in Taiwan[J].Nature,1970,228(5274):857.
[11] Subbarao K,Klimov A,Katz J,et al.Charact erization of an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solated from a child with a fat al respiratory illness[J].Science,1998,279(5349):393-396.
[12] Sturm-ramirez K M,Ellis T,Bousfield B,et al.Reemerging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Hong Kong in 2002 are highly pathogenic to ducks[J].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9):4892-4901.
[13] Meijer A,Wilbrink B,Mdrvb H,et al.Highly pathogeni c avian influenza virus A ( H7N7 ) infection of humans and 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 during avian influenza outbreak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Congress,2004,1263(1263):65-68.
[14]庞素芬,朱迪国.2012年全球禽流感流行概况[J].中国家禽,2013,35(9):50-51.
[15] Kageyama T,Fujisaki S,Takashita E,et al.Genetic analysis of novel avain A(H7N9) influenza viruse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in China, February to April 2013[J].Euro surveillance,2013,18(15):20 453.
[16] Ranst M V,Lemey P.Genesis of avian origin H7N9 influenza A viruses[J].Lancet 2013,381(9881):1883-1885.
[17] Schafer W.Sero-immunologic studies on incomplete forms of the virus of classical fowl plague[J].Archiv Fuer Experimentelle Veterinaermedizin,1995,21(9):218-230.
[18] Capua I,Alexander D J.Avian influenza and human health[J].Acta Tropica,2002,83(1):1-6.
[19] Gao R,Cao B,Hu Y,et al.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H7N9)viru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8(20):1888-1897.
[20] Liu D,Shi W,Shi Y,et al.Origin and diversity of novel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 phylogenetic, structural, and coalescent analyses[J].Lancet,2013,381(9881):1926-1932.
[21] Webster R G,Bean W J,Gorman O T,et al.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influenza A viruses[J].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92,56(1):152-179.
[22]郭元吉.人禽流感研究现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18(3):294-296.
[23] Arbin H.The national training course on animal influenza diagnosis and surveillance[R].China:WHO animal influenza training manual,2001:49-51.
[24] Ito T,Kawaoka Y,Nicholson K G,et al.Textbook of influenza[M].London:Blackwell Science,1998:126-136.
[25] Baum L G,Paulson J C.Sialyloligosaccharides of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um in the selection of human influenza virus receptor specificity[J].Acta Histochemica Supplementband,1990,40:35-38.
[26]郭元吉,王敏,金粉根,等.我国家鸭及野鸭中正黏与副黏病毒的调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2,4(1):30-35.
[27]赵国,钟蕾,赵坤坤,等.2株鸭源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0,41(10):1354-1358.
[28] Lam T T,Wang J,Shen Y,et al.The genesis and source of the H7N9 influenza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s in China[J].Nature,2013,502(7470):241-244.
[29] Nicoll A,Danielsson N.A novel reassortant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 what are the implecations for Europe[J].Euro Surveill,2013,18(15):20 452.
[30] Shortidge K F,Webster R G.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wine(HswlN1) and Hong Kong (H3N2) influenza virus variants in pigs in southeast Asia[J].Intervirology,1979,11(1):9-15.
[31] Scholtissek C,Ludwig S,Fithch W M.Analysis of influenza A virus nucleoprotei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leading to new phylogenetic virus lineages[J].Archives of Virology,1993,131(3-4):237-250.
[32] Ito T,Couceiro J N,Kelm S,et al.Molecular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in Pig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with Pandemic Potential[J].Virol,1998,72(9):7367-7373.
[33] Landolt G A,Karasin A I,PhillipsL,et parison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wo genetically different H3N2 influenza A viruses in pigs[J].Clin Microbiol,2003,41(5),1936-1941.
[34] Liu J X,Chen P C,Jiang Y P,et al.A duck en-teritis virus-vectored bivalent live vaccine provides fast and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ducks[J].J Virol,2011,85(21):10 989-10 998.
[35]向妮娟,周蕾,怀扬,等.2005-2009年中国人禽流感(H5N1)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70-1073.
[36] Zhou L, Liao Q H, Dong L B,et al.Risk factors for human illness with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J].JID,2009,199(12):1726-1734.
[37] Areechokchai D,Jiraphongsa C,Laosiritaworn Y,et al.Investigation of avian influenza( H5N1) outbreak in humans- Thailand[J].MMWR,2006,55 suppl 1(.1):3-6.
[38] Virus A,Abdelghafar A N,Chotpitayasunondh T,et al.Update on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8(3):261-273.
[39] Organization W H.Human avian influenza in Azerbaijan,February-March 2006[J].WER,2006,81(18):183-188.
[40] Gilsdorf A,Boxhall N,Gasimov V,et al.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to two cluster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February-March 2006 [J].Euro Surveill,2006,11(5):122-126.
[41] Yu H J,Feng Z J,Zhang X F,et al.Human infection A(H5N1)cases,urban area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2006[J].EID,2007,13(7):1061-1064.
[42] Li Q,Zhou L,Zhou M,et al.Preliminary report:epidemiology of the avian influenza A(H7N9) outbreak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70(6):1668-1677.
[43]魏茂提,赵国平,高宏伟,等.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3,22(5):351-355.
[44]余宏杰,陈裕旭,舒跃龙,等.中国大陆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调查与确认[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4):281-287.
[45] WHO.Summary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reported to WHO,January 2003-March 2009:cluster-associated cases[J].WER,2010,85(3):13-20.
[46] Olsen S J,Ungchusak K,Sovann L,et al.Family clustering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5,11(11):1799-1801.
[47]黄文金,宋诚本,赖天然,等.近年来人禽流感疫情分析及其防控策略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16(5):211-215.
[48]郭元吉.正确面对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J].传染病信息,2006,19(1):7-9.
[49]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重要疫病与医学动物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8-52.
[50] Parmley E J,Bastien N,Booth T F,et al.Wild bird influenza survey[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4(1):84-87.
[51]隋世慧,朱耀才,康路.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综述[J].现代畜牧兽医,2013,42(5):18-21.
[52]方立群,曹春香,陈国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1):839-842.
[53]郭湘潭.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治疗及防控[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3,40(3):145-146.
[54] Garber L,Voelker L,Hill G,et al.Description of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the Un ited State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peated presence of H5/H7 low-pathogen city avian influenza virus[J].Avian Dis,2007,51(1):417-420.
[55] Kung N Y,Guan Y,Perkins N R,et al.The impact of a monthly rest day on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ion rates in retail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Hong Kong[J].Avian Dis,2003,47(3):1037-1041.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17-03
甲型流感病毒,包括上百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对于这些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所谓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H是红细胞凝集素,其作用像一把钥匙,帮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的大门;N是神经氨酸苷酶,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流感病毒可由15种H型和9种N型进行排列组合,比如H1N1和H5N1等。即使是同一种甲型的流感病毒,也可能因为基因序列的变化,在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等方面出现很大差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就是一种H1N1病毒造成的。1918年以后,H1N1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可分别称之为人H1N1和猪H1N1。而此次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猪H1N1病毒的关系最为密切。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最常见于甲型。
1 医院门、急诊特点
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诊室少,医务人员少,很难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而且门诊、急诊是医院人员流动最多的区域,是健康人群与不同疾病患者之间接触最多、最集中的场所,大量的工作量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 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预防
2.1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妊娠期孕妇、伴有慢性疾病、老人和儿童患有甲型H1N1流感症状者极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2.2 预 防
控制传染源:开展人间和猪类流感疫情监测。一旦发现猪类或其他动物感染猪流感病毒,应按照《动物检疫法》有关规定,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对患者及疑似患者进行隔离,积极治疗,并及时将疫情上报上级防疫机构。
切断传播途经:对发现有病猪的养殖场、曾销售病猪肉的摊档、患者所在单位、家庭等进行消毒,对病死猪等废弃物应立即就地销毁或深埋;收治患者的门诊和病房按禽流感、SARS标准做好隔离消毒;标本按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进行运送和处理。
保护健康人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1]。
加强院感控制措施:对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进行隔离并佩戴外科口罩;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应佩戴外科口罩,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或防护口罩;对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当加强室内通风[2]。
3防控工作进展
强化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流感样病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变化趋势以及病毒耐药性和变异等情况,继续跟踪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研判[3]。
继续推进疫苗生产和接种工作。截至2010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受理甲型H1N1流感疫苗签批发近1.6亿人份;全国累计签收疫苗近1.2亿人份;累计完成接种9570万人[4]。
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组织专家总结分析前期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医疗救治经验,完善甲流感诊疗方案[5]。
深入研究病毒的流行规律。2010年Cowling博士研究显示,在随访期感染过季节性流感病毒的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率为8%,而在随访期内未患过季节性流感的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率为2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感染过甲型季节性流感病毒的人群经过实验室确认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风险较低(校正后的比值比为0.35)。感染季节性流感能对甲型H1N1流感感染起到交叉预防保护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某些机制的作用导致的,比如细胞介导免疫机制,而不是由于抗体的交叉反应引起的,并且他们提示灭活的疫苗不能诱导CD8+T淋巴细胞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反应[7]。所以,健康的儿童和成人都应该选择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当流感在社区中流行时尤其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9,313.
[2] 李 洁.长期住院病区和急诊病区预防与控制流行性感冒传播的措施[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5(4):380.
[3] 戴德银,刘英,彭志红,等.甲型H1N1流感防控对策[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3):233~235.
[4] 张顺祥.甲型(H1N1)流感现场流行病学的几点思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431~434.
目前,肿瘤化疗均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特点,可更充分的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1]。相关数据显示[2],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管相关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不仅会影响化疗的进展和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以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防控CRBSI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据此,本文对近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1 CRBSI的诱发危险因素
1.1宿主因素 汤欣[3]认为,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可导致中性粒细胞高度减少或缺乏,而白胞计数一旦低于4×109/L,其机体免疫功能就无法抗衡细菌的侵袭。另外,很多患者无菌意识不强,如果健康教育不足或缺失,其自我维护导管即会出现不到位,进而导致 CRBSI的发生。张晓霞等[4]指出,年龄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CRBSI发生率则增加4.645倍。
1.2导管因素 马晓燕 [5]通过研究认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联系密切,可有效防止血液返流,减少血栓形成的三向瓣膜导管CRBSI发生率低于前端开口无瓣膜结构的导管。此外,正压输液接头的消毒更换不及时可导致微生物直接进入血液引发CRBSI;而导管固定不牢,是导致导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迅速发展为CRBSI。
1.3操作因素 穿刺部位是诱发导管静脉炎的原因之一,静脉选择不当会导致血管机械性损伤。马晓燕等指出,多次穿刺可使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增加CRBSI发生几率。此外,李慧萍等强调,延长导管的维护期会导致敷贴黏性降低、松动,进而使敷贴下细菌繁殖增加,从而引起局部感染。
从上述研究文献结论可以看出,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且复杂,而其中很多均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防控,如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加强护理责任心等。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整体护理防控体系应该是防控肿瘤患者发生CRBSI的重要手段。
2 护理防控CRBSI的措施
2.1控制宿主不良因素 在肿瘤患者WBC急剧下降或骨髓抑制期内、感染或潜在感染期内、疑诊导管相关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期内应减少,甚至不置管,以防诱发CRBSI。此外,他们特别强调,院内健康教育极为重要,不仅要针对患者,更要包括陪护者,使防控工作得到多角度的支持。而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具有普适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对文化低,年龄大的患者采用一对一讲解,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发放资料,鼓励其自我学习,以提高其自信心。
2.2控制导管不良因素 防止血液反流是防止CRBSI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选用柔韧性佳、排斥性小、不良反应小、防返流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固定要使用透气指数为3000的无菌透明敷料,这样可以有利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降低局部感染的发生。输液接头要采用正压接头,使其余三向瓣膜产生协同作用,有效预防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不正确的封管方法、患者咳嗽等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均可致导管内回血增加,从而增加导管内细菌定植的几率,诱发CRBSI,因此,必须采取脉冲方式冲管并正压封管,确保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同时要重视维护病室的呼吸道、口腔、鼻腔的通畅、清洁。
2.3控制操作不良因素 无菌操作是降低CRBSI最为重要原则之一,因此,护士在操作时要严格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执行无菌配液、无菌输注、全封闭输注;要对导管进行严格的预处理,即使用肝素液冲管后,再使用5mg地塞米松溶液对导管进行充分浸泡,以防止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应使用可直接降低导管出口位置细菌定值发生率的洗必泰、碘酊、碘伏、酒精等作为消毒剂,消毒范围应保持10×10 cm,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防控CRBSI的发生已成为了目前肿瘤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常规防控措施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并发挥了有效的临床作用。而不断发展的护理新型理念和技术也在进一步完善着该防控的效果,但是,从本文搜集的文献来看,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针对于肿瘤患者及其陪护者的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很多文章均是泛泛而谈,并没有体现出临床的使用价值。此外,病情观察是防范CRBSI的重要手段,而现有文献中对此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这对于新岗护士的迅速成熟无疑是一种理论层面的缺失。因此,我认为,目前对防控CRBSI的研究应着重将各种新型护理概念转化到护理细节中,从而使防范CRBSI得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瑾,唐婷,倪冬敏,等.1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212-213.
[2]Jing Zhang,Liangdan Tang,Yanlin Chen,et al.Upregulation of Abelson interactor protein 1 predicts tumor progression and poor outcome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J].Human pathology, 2015,46(9):1331-1340.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a)-009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mpliance status of cluster prevention of 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in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xecution. Methods By means of the targeted surveillance method, the targeted surveillance was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the SICU, EICU, CCU and RCU for more than 48 hours from October 2012 to June 2013. Then filled the CLABSI monitoring information and the compliance of 5 evidence-based preventive practices, which included hand hygiene, maximum sterile barrier, 2% chlorhexidine skin disinfection, daily evaluation and promptly remove any intravascular catheter that is no longer essential. The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CLABSI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iance status of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74.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ABSI was 6.4‰; the lowest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RCU which was 60.2%, meanwhile,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RCU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10.5‰; SICU had the highest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hich was 84.4%, and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s was the lowest, which was 2.1‰.(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monitoring and the effectively preventing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ABSI.
[Key words]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Targeted surveillance; Preventive bundle; Compliance status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成人监护室最为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之一,可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增加患者医疗负担,占用大量医疗资源[1-3],所以严格执行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尤为重要。北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外科监护室(SICU)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2年起逐步开展对急诊监护室(EICU)、心脏监护室(CCU)、呼吸监护室(RCU)的目标性监测。为了解各监护室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及其对CLABSI感染率的影响,我院对上述监护室2012年10月~2013年6月期间的目标性监测病例及同期CLABSI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我院SICU、EICU、CCU和RCU时间>48 h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监测时点 以患者入住监护室作为监测起始时间,以患者出院、死亡或转出监护室48 h为监测终结时间。
1.2.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4]对入住监护室时间>48 h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各监护室医院感染兼职监测员填写监护室患者日志、患者APACHEⅡ评分、置管信息等;如实填写临床对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5大循证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手卫生、置管时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相对不易污染的部位置管,如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和每日评估尽早拔管。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信息化监测系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审核医院感染兼职监测员填报的信息和数据,发现疑似感染患者提醒临床医师完善相关检查并根据诊断标准予以确诊。
1.3 诊断标准
CLABSI的诊断依据2008年美国CDC/NHSN的《急性诊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定义和特定感染类型标准》[5]。
1.4 观察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4],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日数/患者总住院日数)×100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数/住院患者静脉插管总日数)×1000‰;某项防控措施依从性=(执行该项措施的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100%;总依从性=(执行至少3项防控措施的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共监测我院4个成人监护室住院患者541例,总床日数8648 d,总插管日3434 d。各监护室中RCU导管使用率最高,为47.0%;CCU导管使用率最低,为35.7%。见表1。各监护室导管使用率均低于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监测网(NHSN)公布的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导管使用率(59%)[6]。
3 讨论
3.1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与CLABSI千日感染率
通过监测结果可知,我院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低于美国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而千日感染率则高于美国。使用率的差异可能与住院患者特点、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指征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者指征的把握等因素相关。影响CLABSI千日感染率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病情、诊疗条件、临床检验技术水平等,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7]。
3.2 CLABSI预防措施依从性
侵入性操作是监护室危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8],其中,CLABSI是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重要类型。美国每年监测到的CLABSI病例超过万例次,英国每年超过6000例次,CLABSI的病死率为12%~2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20%~30%[9]。为有效预防CLABSI,美国CDC在2002年即了《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并于2011年进行了更新。该指南针对置管操作和置管后维护的多个环节提出了预防建议[3],推荐通过集束化预防措施综合干预。有研究表明,贯彻执行《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提出的5大循证预防措施,即严格执行手卫生、留置导管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进行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每日评估并尽早拔除不必要的中心静脉导管,使CLABSI千日感染率基线水平由7.7‰下降至1.1‰[10]。我院自2010年开始在全院推广上述预防建议措施,并根据该指南制定了我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医院感染重点人群、重点病区和重点环节开展的主动监测,有利于提高临床对相关感染的防控意识,并通过反馈与分析持续改进防控措施。有研究表明,有效的目标性监测约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11-12]。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S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2年开始先后在EICU、CCU和RCU开展目标性监测,故SICU开展目标性监测的时间显著长于其他监护室。我院多年来始终将手卫生作为宣传和培训的重点,尤其关注无菌操作前后的手卫生,故医护人员接触手卫生知识的频度与强度显著高于其他预防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SICU对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依从性最高,其他监护室依从性相对较低;在各项预防措施中,手卫生依从性最高,其他措施依从性相对较低。各监护室人员构成、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诊疗护理常规、诊疗护理用品等无明显差别,置管人员均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医师,导管类型与品牌相同,故考虑依从性的差别与目标性监测开展时间和推广力度相关,但若进一步证实尚需长期调查。
3.3 CLABSI千日感染率与预防措施依从性关系
监测期间各监护室CLABSI的千日导管感染率为6.4‰,与相关报道中发展中国家监测数据相当[13]。CLABSI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相关,本研究中各监护室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各监护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别,故感染率的高低主要与医源性因素相关。由于我院中心静脉导管、消毒剂、诊疗护理用品等均为统一采购,执行统一的诊疗护理常规,人员接受统一培训,故各监护室医源性因素的差异主要源于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监护室CLABSI感染率基本与其预防措施依从性呈现负相关:SI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高,其感染率为最低;R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低,其感染率为最高;EICU和CCU预防措施依从性介乎上述两个监护室之间,其感染率也居中。各监护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预防措施依从性可影响CLABSI感染率。
3.4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CLABSI目标性监测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在诊疗条件和患者自身因素一定的情况下,提高CLABSI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可降低其感染率。所以,持续开展目标性监测和通过各种干预措施提高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是降低CLABSI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芮志莲,康厚纯,冯春生.ICU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5.
[2] Benedetta A. Report on the Burden of Endemic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Worldwide [EB/OL].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80135/1/9789241501507_eng.pdf.2013-12-15.
[3] O'Grady NP,Alexander M,Burns LA,et al.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guildelines for the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J]. ClinInfect Dis,2011,52(9):1087-1099.
[4] 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S].2009.
[5] Horan TC,Andrus M,Dudeck MA. CDC/NHSN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and criteria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s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 [J]. Am J Control,2008,36(5):309-332.
[6] Margaret A,Dudeck MPH,Lindsey M,et al.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report, data summary for 2012, Device-associated module [J].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3,41(12):1148-1166.
[7] Soni RA,Rogers G,Valenti A,et 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rates in a mixed medical-surgical ICU pop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entral line bundle [J]. Chest,2008,134(4):S3003.
[8] 陈明纯,姚展成.危重病人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4):715-716.
[9] Schinabeck MK,Ghannoum MA.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diagnosis, treatment,and prevention [J]. Clin Microbio New,2003,25(15):113-118.
[10] Ruperez M,Lopez-Herce J,Garcia C.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cardiac output measured by the pulmonary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and measured by the femoral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in a pediatric animal model [J]. Pediatric Cardiology,2004,25:119-123.
[11] Geffers C,Schwab F. Incidence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high-risk neonates:results from the German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very-low-birth weight infants [J]. J Hosp Infect,2008,68(3):214-221.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以急性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统计【1】,每年约有5亿人罹患流感,因流感并发症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再加上环境、经济、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流感发病情况比较严重,是流感发生的高发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现了多种流感病毒株,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目前已成为人类主要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加强流感的预防控制教育,严重加强防范措施对减少流感患病率、防止流感爆发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地区人群进行流感防控教育,提高人群对流感的认识、预防、治疗等,提高防控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对我地区人群进行流感健康教育。
1.2 方法:① 为我地区人群发放流感宣传手册,让人们了解流感的发生原因、症状、传播途径、并发症、治疗措施和预防方法等,向人群进行流感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做到有病及时治,无病早预防。② 加强流感疫情监测。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世界各地不断有流感疫情的流行和爆发【3】,应对流感疫情进行及时监测,应通知各基层卫生单位在发现门诊上呼吸道患者人数连续增多3~5d的情况下立即报告,及时进行调查和病毒分离。③病因预防。向本地区人群宣传流感病因预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儿童,应注意天气转变和环境的影响,对家里有流感症状的人群尽量隔离治疗,以防止发生传染。④消毒预防。宣传消毒的重要性,尤其在饮食和卫生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的饮食和营养是防治流感发生的主要措施,对餐具、用具可进行煮沸消毒,衣物可阳光下暴晒2h,公共场所应坚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和湿度,加强锻炼,增强自身体质。⑤ 疫苗接种预防。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的发病率,但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而影响疫苗效果,因此接种疫苗时应根据流感监测情况推荐流感灭活疫苗,尤其是对老年人、婴幼儿、人体免疫力低下人群可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生,减轻流感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通过对我地区进行防控教育,我地区人员普遍掌握流感防治知识;经对各基层卫生单位流感发生情况监测,发生率普遍降低。
3讨论
流感是我国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或冷热交替之际多发,属正黏病毒科,系RNA病毒。本病除散发外,容易发生爆发流行、大流行。其根据白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A、B、C三型,A型变异较快,每2~3年可发生一次,易导致世界性流行,B型变异较慢,易导致局部流行,C型流感未见变异,常呈散发流行。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世界各地不断有流感的散发流行和暴发,一旦有新毒株出现流行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因此,对流感流行情况进行监测,掌握流感流行动态及毒株变异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据报道称【4】,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每周在疫情周报上公布流感的部分疫情,,并于每年2月提出下一年度流感疫苗毒株选择的建议,对各国国内要求加强疫情报告、疫情观察和病毒分离。
经对我地区人群进行流感防控教育,我地区人员普遍掌握流感防治知识;经对各基层卫生单位流感发生情况监测,发生率普遍降低。本人认为,加强对人群流感的预防和控制教育是减少易感人群、减少流感传播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强对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流感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鼓励人们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其次加强对人群辨别基本的流感症状和防治流感的知识教育,对待流感患者要根据情况进行隔离,以免发生病菌继发性感染,对老人或儿童要视为重点保护对象,可给予疫苗接种或暂停外出或聚会等。第三应注意环境、用品、餐具、手的消毒,保持环境的温湿度和通风,以免发生传播,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5】,流感病毒在人手上能存活70个小时,健康人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上就会带有流感病毒,从而引起流感的发生,应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总之,加强对流感的预防和控制教育,可有效提高人群对流感的预防能力,减少流感发生和传播,保证人群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姜柯羽,世界卫生组织2011~2012年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北半球)使用疫苗成分的建议[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04,67~68
【2】Huang Xiufeng,Liu Qiongling Analysis on demand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ampus toward knowledge abou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1N1 influenza and implement effect[J],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11,25(27):341-346.
2.要慎用血液制品:乙肝和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的。现在的丙肝患者几乎全部是因为输入了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致病的,所以人们应尽量避免使用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白蛋白、球蛋白等)或输血。在注射药物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在使用各种医疗器械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另外,如必须使用血液制品或输血时,则一定要保证所使用的血液及血制品是清洁无污染的。
3.要少饮酒:控制饮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关键。在一天内饮用白酒不可超过2两,饮用啤酒不可超过两瓶。研究认为,酒精不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人们即使少量地饮酒,也会对身体产生毒性。虽然每天少量地饮酒可以降低老年人患冠心病的风险,但也会增加饮酒者罹患约60多种疾病的几率,如神经精神性疾病、肝硬化和多种肿瘤等。人们在一次大量地饮酒后有可能发生急性酒精中毒,其肝脏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如果人们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超过40克,连续饮酒5年,则很可能会患上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其肝脏对脂肪酸的代谢会发生障碍而形成脂肪肝。75%~90%的慢性嗜酒者都患有脂肪肝。
潜伏期短,几小时到数天。突然发病,常波及全群几乎同时感染。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0.3℃―41.5℃,有时可高达42℃。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精神极度萎顿。肌肉和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或钻卧垫草中,捕捉时则发出惨叫声。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眼和鼻流出粘性分泌物,有时鼻分泌物带有血色。粪便干硬,如无并发症,多数猪可于6d―7d后康复。如有激发性感染,则可使病情加重造成大批死亡,原因是南大叶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导致。也有的转变为慢性,持续性咳嗽、消瘦、长期不愈,可拖延一个月以上,而最终死亡。
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在流行初期和呈散发性发生时,需与类似症状的疾病作鉴别诊断,如与猪肺疫、急性猪气喘病等区别。还可以借助实验室进行诊断。在动物发热初期采取新鲜鼻液,立即接种于孵化9d―11d的鸡胚尿囊腔或羊膜腔,或鸡胚细胞培养物上分离病毒。培养5d后,取羊水或细胞培养液作血凝实验,阳性则说明有病毒繁殖,再以此材料作补体结合实验(鉴定病毒型)和血凝抑制实验(鉴定病毒亚型)。
3、综合防治
(1)对证治疗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物。一般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近几年也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解热镇痛可肌肉注射30%的安乃近,或柴胡注射液;病原疗法用盐酸吗啉胍片。必要时用常规量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细菌继发性感染,还可以用中医疗法治疗猪流感,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柴胡、陈皮、牛蒡、甘草各10g―16g,水煎服;或银翘解毒丸2粒,冲服。
(2)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加强营养,给足饮水,增强猪的抵抗力,高温季节要防暑降温,寒冷季节要防寒、保暖。还应有足够的运动场所,加强运动提高免疫力。
(3)严把检疫关
严格做好产地检疫,把好屠宰检验关,生猪应凭产地检疫征明入屠宰场。杜绝病猪进入流通市场,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崽猪腹泻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1、细菌因素引起的腹泻
(1)症状特点。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都可引起仔猪腹泻。细菌引起的腹泻,病初只表现拉稀症状,多数采食正常。不表现其他症状:有的猪也可能采食减少、乏力、活动量减少;随病程发展为采食极少,甚至废绝,卧地不起;继而发烧、发热。抗病力减退.继发感染其他的细菌病或病毒病。细菌性腹泻粪便为灰色、白色、灰白色或黑色水样稀便。
(2)预防措施。怀孕母猪,产前15-20d注射K88以预防新生仔猪腹泻。仔猪在产后15d左右注射仔猪消肿病和副伤寒二价苗预防仔猪水肿病和仔猪副伤寒。饲料中添加中药或西药、中西结合药进行药物预防。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猪场内要经常清理粪便、垃圾及其他污染物:清理完毕。打扫干净,房屋、路面、圈舍周围及猪舍、猪体等进行消毒。
(3)治疗措施。细菌引起的腹泻应抓住时机早期治疗。早期应用杀菌、消炎药可得到满意效果.使病情得以控制。发现有腹泻猪只及时应用维生素c。增强猪的抗病能力。防止应激反应及继发感染病的发生。用消毒剂进行带猪消毒。以消灭病原微生物。减少猪只感染细菌、病毒的机会.促进恢复。加强饲养管理。给仔猪创造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使治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
(1)症状特点。配合饲料的蛋白过高。蛋白能量不平衡可引起仔猪的腹泻。饲料蛋白过高或蛋白能量不平衡引起的仔猪腹泻,粪便常为米黄色稀便,且粪便中常有未被完全消化的饲料。食霉变饲料或霉变原料配制的饲料,粪便为灰黑色或暗灰色稀便。由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突出特点是:治疗必须对饲料或霉变饲料原料进行更换才能将腹泻治愈,否则无论如何也无法治愈。
(2)预防措施。圈舍选择通风条件好、座北向南、保温、防潮的位置。保持环境卫生。经常注意圈舍清洁卫生。天气寒冷时要注意保暖,温度在25℃左右。加强免疫接种,用大肠杆菌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3)治疗措施。采取综合治疗,更换饲养方式,如因是饲料蛋白过高或蛋白能量不平衡引起的仔猪腹泻。可先给仔猪饲喂青绿饲料或蛋白较低、营养较高的全价饲料:改变饲养环境,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干燥,防止由于湿度过大,引起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补充能量,用10%的葡萄糖粉加阿莫西林饮水中饲喂:病情严重的,用10%的葡萄糖水加入一定比例的止泻药进行输液,防止仔猪脱水,以防继发其他细菌感染。
3、病毒引起的腹泻
一是加强每天的晨检工作,保健医生做好晨检关,班级老师则要配合掌握每个幼儿的出勤和身体健康情况,对发热或身体异常及有可疑症状者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幼儿发热、咳嗽,体温在38度以上的尽快带出教室,通知家长带回及时就医。
二是加强卫生教育和预防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孩子要勤洗手、多喝水、不偏食、不吃生、冷食品,不随地吐痰,要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104-02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自2008年开始,我国先后多个省份都有发现,目前在我国正处于流行,2009年5月1日一2009年12月18日,作为定点收治医院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187例,其中危重症患者34例,孕产妇3例;手术患者2例;死亡2例。在处置本组病例过程中。由于实施了合理的防治方案,严格的消毒隔离控制措施,有效地杜绝了甲型H1N1在我院的流行,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同时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卫生资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1日一2009年12月18日,我院共诊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187例,治愈出院162例,年龄:2-76岁,危重症患者34例,产妇3例;手术患者2例;死亡2例,
2 方法
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来,作为定点收治医院,我院按照危机管理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2.1 快速反应、超前部署。按照防治非典的经验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
2.2 及早明确相应的防治机构。医院领导对甲型H1NI流感的防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医院的主要工作来抓,组建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院长亲任组长),防治专家组;召开了全院大会,做紧急动员;并确定相关科室进入备战状态。
2.3 通过对医务人员采取问卷调查得知他们对该病的掌握及心理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早制定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置预案。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规范和有关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文件精神;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并结合我院情况,医院控感办、医务科、护理部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感染控制措施,应急预案下发临床科室。
2.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门诊大厅预检分诊处增加预检人员,24H在岗,设置醒目标示,准备大量的口罩、备足体温表;各相关科室加强了通风并增加了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的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频次;接诊人员严格按《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根据感染风险实行3级防护,做好手消毒卫生工作。药剂科储备了充足的防治药品和消毒物品及防护物品。产生的医疗废物及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装袋后放人纸箱内密封转运。
3 积极应对、争取主动。努力做好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各种思想和技术准备
3.1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应急制度。我院先后多次召开院务会,在全院职工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的紧迫形势,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应急的管理措施下发到临床科室。
3.2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防控能力。多次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观看录像,了解甲型H1N1流感诊断、治疗和自我防护等全过程,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考试2次。掌握其基本原则:同时还请专家对重点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较系统的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技能培训,业务院长、控感办、医务科、护理部经常下临床现场指导。
3.3 做好环境的准备,除原有发热门诊外,又新增了隔离留观室,并设立专门病区,做到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为防止交叉感染,在我院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腾出了一个病区专门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开放床位60张,负压病房6张床位(主要收治一些甲型H1N1流感的重症患者)把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单独安排在一处集中治疗和护理,限制其活动区域,并设立专人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与其他病种患者相互交叉感染。
4 讨论
突出重点,科学防控,按照“危机管理”的第三步骤要求,“一控制、二报告、三监督”做好处理和控制,具体做法为:
4.1 一控制:门诊人员流动最多的区域,是医患接触、健康人群与非健康人群、不同病种患者之间接触最多,最集中的场所,我院采取增加导诊人员,主动、耐心地接待咨询者。把就诊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次待清楚,以免增加就诊者在门诊内流动频率;预检分诊处把采取通过筛选体温是否“发热”列为主要监控点,将可疑甲型H1NI流感患者与普通患者区分开来,但在筛选“发热”的患者群体时,对于没有流行病学史,体温38.5以下的患者,不纳入检测程序,以防止控制扩大化;预检分诊处对既有流行病学史又有发热的患者,由预检处人员经专用通道直接带到发热门诊就诊:需住院的患者经专用通道直接带到专门收治甲型H1NI流感病人的病区住院,进行隔离,全封闭管理,不允许探视,一切治疗;生活都有专职的医务人员完成,待病情好转后7天咽拭子采样结果阴性方可出院。
4.2 二报告:医生诊断患者为甲型HINl流感,立即打电话及填写报告卡给疫情办,市疾控中心,并协助市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经咽拭子采样。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立即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处理提高治愈成功率。充分发挥医院各临床专科的作用,对患者中合并妊娠需分娩者由妇产科解决,需要手术的病人由外科协助解决,强调各科之际的相辅合作,做到五不出门。
产房是产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范围。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产房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确保每位产妇平安生产以及新生儿的健康,笔者分析了产房院内感染的管理风险,并探讨产房院内感染的六级控制措施。总结如下。
1产房院内感染的管理风险
1.1意识风险 部分助产人员职业防护观念薄弱,缺乏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且自我防护意识差。
1.2接触风险 助产人员在接生过程中容易接触血液及体液有传染性的产妇,如出现针器等锐器损伤时有可能被污染。
1.3预防风险 一旦职业暴露发生时,有的医务人员忙乱中常忽视了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
1.4其他风险 无菌操作不严格;医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不规范;对空气消毒监测不够;产床、操作台等未定期消毒处理[1]。
2六级防控措施
2.1意识防控 我院定期对产房医护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的再教育,严格执行《医院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规和规章制度。对产房医院感染管理者进行正确、规范化的培训,认真执行指导、监督、管理他人等工作,定期监控和考察产房的消毒质量。新人上岗必须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不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后,医院护理人员预防院内感染意识逐渐提高,能严格地执行制定的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并积极配合院内感染监测人员进行各项监测评估,认真落实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建议。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了医护人员的防感染意识,有效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2.2规章与制度防控 根据院内感染管理规范化要求,成立了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产房院内感染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医护人员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后,必须及时按相关规定程序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解决存在的感染隐患,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此外,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科室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日常清洁消毒、手卫生规范、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3管理防控
2.3.1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产房实习、参观和陪护制度,限制进出人数,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进入产房必须按规定更换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并更换产房专用鞋;医护人员患呼吸道等感染疾病时,应立刻暂停产房工作;陪产人员仅限1人,且不得有任何传染病。
2.3.2布局设计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2.3.3消毒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 产房是院内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科室监控人员每月定期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器械、一次性无菌物品、空气等采样送检,医护人员应不定期抽查监控。
2.3.4物品管理 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是控制院感的关键,由于医疗器械不洁净引起的院感事件经常发生,因此,器械、敷料等应彻底清洁,在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使用;包内必须放置化学消毒指示卡;产包一经打开,4 h后即视为已污染,需重新进行灭菌;各种用于有创操作如注射、穿刺采血等的医疗器具必须做到一用一灭菌。产妇的血液、体液等是引起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可有效控制和预防,我院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有效地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2.3.5环境管理 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c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产房内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清毒。产房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尘,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湿式打扫,产房内地面、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它物体表面,若有血迹或污染则用1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空调及空气消毒器过滤板、过滤网定期清洗,保持清洁。窗帘定期清洗,保持清洁。分娩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2.4医疗废物管理防控 医疗废物也是产房的重要感染源,我院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产房医疗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分类、收集、运送、存放,以减少院内感染。
2.5孕妇隔离管理防控 对产妇进行生理生化检测,凡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产妇,首先安置于隔离待产室休息待产、并按隔离技术于隔离分娩室接生分娩[2]。隔离待产室和隔离分娩须严格进行终末消毒,所有医疗器械严格单独消毒灭菌[3],预防交叉感染。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和胎盘妥善包装并焚烧处理。
2.6无菌技术管理防控 产房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断增强无菌观念,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造成医源性疾病。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接生的每个步骤都应该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
3总结
在医院环境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各种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增多。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成为产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房护理人员必须正确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严格履行医院感染的管理规范,认真执行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产房院内感染管理及六级防控措施,能有效预防产房院内感染的发生。加强了产房的感染管理,确保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安全。说明制定有效的产房感染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六级防控措施,是预防产房医院感染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30-02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感染性疾病,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过程,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由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快,常给养鸭场和养鸭专业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的方法是早期诊断、及时防制,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是防制该病的关键。
1 病原学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运动、无芽胞。菌体宽0.3~0.5 μm,长1.0~2.5 μm。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没有观察到运动[1]。在丰富蛋白胨、蛋白胨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上36 ℃微氧环境中培养2 d可见光滑的、无色素的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多数细菌可在45 ℃生长,而在4 ℃不生长[2]。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2~7周龄的雏鸭,以2~3周龄雏鸭最为严重。5周龄以下的雏鸭常在出现症状后1~2 d死亡,较大的鸭子可存活较长时间。种鸭也可感染、带菌及排菌[1]。
2.2 传播途径
该病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特别是脚部皮肤)等途径传播[3]。
2.3 流行特点
该病在潮湿多雨、寒冷季节多发,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炎热季节多发。应激条件是一个诱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为5%~80%和5%~75%,在卫生条件好、饲养管理较好的鸭场,该病多呈散发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不超过5%[1,3]。
3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两肢瘫软,共济失调,鼻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拉淡绿色稀粪,濒死时出现神经症状,最后全身痉挛而死[1]。慢性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头、颈歪斜,生长受阻。
该病常以病程短促的急性型为主。有的病鸭两脚发生瘫痪,不能行走。一般于发病后1~3 d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也有患鸭掌部肿如核桃大,切开见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1]。幼鸭呈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跗、腕以及肩关节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脚麻痹,起立和行动困难。患鸭食欲和体温正常,瘦弱,发育迟缓,精神倦怠,眼和鼻有分泌物,有轻度咳嗽和打喷嚏,下痢,部分病鸭出现共济失调。
4 病理变化
病理剖检最明显的变化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肝脾肿大等。急性病例可见严重的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纤维性渗出物,慢性病例表现为心包增厚、混浊,与纤维性渗出物粘连在一起;肝脏肿大,有肝周炎、肝坏死;气囊混浊、增厚;有些病例可见脑部充血、脑膜炎等;少数日龄较大的鸭见有输卵管发炎、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质[1]。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因鸭大肠杆菌病也常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因此,在临床诊断上需与大肠杆菌病相区别。一般鸭大肠杆菌病潜伏期比该病短,多突然发病,迅速死亡,剖检时腹腔常有特殊臭味,有明显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腹腔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乳白色、湿润、呈凝乳状,肝脏肿大,有时呈铜绿色。而鸭疫巴氏杆菌病剖检时,腹腔一般无特殊腥臭味,其纤维素性渗出物常较薄而透明,较干燥,肝脏肿大,多呈土黄色或棕红色[4]。鸭疫巴氏菌病还易并发或继发于雏番鸭“三周病”或雏鸭病毒性肝炎。若要进一步确诊,需做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5.2 血清学技术
5.2.1 荧光抗体法 谢永平等[2]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急性病例,涂片标本上可见黑暗的背景有带绿色荧光的菌体,本法特异性强,快速而简便,效果良好。李家奎[4]等用从肝、脑分离的细菌及组织涂片抗体染色证明,肝脏检出菌数多,并认为死亡小鸭的病程与细菌抗原的定位和菌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5.2.2 ELISA法 张鹤晓等用裂解的Ⅰ型RA菌体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鸭血清中抗RA抗体;胡清海等用脂多糖(LPS)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来检测血清中抗体。
6 防制措施
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所以要做好鸭的防寒保温工作,育雏室要通风、干燥,勤换垫草,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转群时全进全出,转群后禽含需彻底消毒,同时避免应激因素的影响。
一旦发生该病,可在每千克日粮中加入3 g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5 g,喂服,连用4 d,能很快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单独肌肉注射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在发病前期或疾病的早期用三甲氧苄氨嘧啶(8%)+磺胺嘧啶(40%)联合给药亦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方法是1 mL药物中加入到4 L饮水中,连续给药3~5 d。治疗用药也可用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联合肌注或青、链霉素联合肌注。青、链霉素剂量为2~4万IU/kg,每天2次,连用3 d,还可肌注2.5%海达注射液 0.5 mL/kg,2次/d,连用3 d[5]。
接种鸭疫巴氏杆菌疫苗,7~10 日龄注射1次,20~25日龄再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 90% 以上。
发病的鸭场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消除和切断传染源,达到控制和预防该病的目的。可用抗毒威带鸭消毒,每两周带鸭消毒1次。对病死鸭应进行无害处理,隔离发病鸭群,以制止疾病的传播。鸭舍经彻底清洁消毒后,空闲15~30 d周方能使用。不同年龄的鸭群应分开饲养[3]。
参考文献:
[1] 卡尔尼克BW.禽病学(第9版)[M].高 福,刘文军,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2] 谢永平,徐光霞.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01,25(3):10-11.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29-02
1 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
1.1 导尿操作中未严格无菌操作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导尿前未仔细检查导尿包是否过期,有无破损、潮湿、无菌物品是否合格以及未保持外的清洁都是造成尿路感染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插导尿管为侵入性操作,常可导致尿道粘膜损伤,破坏了尿道粘膜的保护屏障。男性患者用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以及男性尿道长而弯曲,应根据解剖特点进行导尿以免引起后尿道损伤、出血。选择尿道不当,也是导致尿路感染的因素之一。尿管过粗,增加了对尿道及膀胱的刺激;尿管过细,易发生尿外溢而漏尿,且易脱管。导尿时无菌观念不强,尿管污染,可使细菌通过尿管直接种植在膀胱。尤其是女性,尿道短,约2/3的患者会发生菌尿。因此留置导尿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易造成尿道感染。
1.2 尿管长时间留置是造成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导尿管对人体本身就是异物,当插入尿道并长时间留置在尿道膀胱内时,会刺激尿道及膀胱粘膜,破坏了正常的生理环境,减弱了尿道及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因此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1.3 留置导尿管的易感途径
1.3.1尿道口
一般尿道口内1~2cm处有少量细菌,并且临近,易受粪便、分泌物感染且女性导尿时如尿管误入阴道拔出后未更换,也会导致逆行感染。我们把60例留置导尿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天用0.5%碘伏消毒外阴1次与每天用1:10000洗必泰擦洗2次,结果显示,实验组尿道口有不同细菌感染,而对照组的细菌污染率为100%。
1.3.2导尿管与尿袋连接处
导尿管与接尿袋连接处反复打开,细菌可经管腔逆行进入膀胱内引起感染。陈培红等实验结果表明,每天更换集尿袋1次,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3天更换1次,接尿袋更换频繁破坏了其密闭性,造成尿管末端与接尿袋连接处污染。
1.3.3膀胱冲洗
膀胱冲洗可使膀胱粘膜受损且冲洗时导尿管与引流管的接头污染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1.3.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我们调查150例尿路感染病例,在感染前有90%使用抗生素,真菌感染占院内尿路感染的第2位。说明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不能有效地预防尿路感染,可引起二重感染。
2 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
2.1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
能不导尿者尽量不导尿,近可能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夹闭与开管交替进行,每4小时开放一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缩短尿管留置时间。
2.2 选择合适的尿管
成人一般16~20号尿管,小儿14~16尿管,尿管过粗易损伤尿道粘膜,过细尿液自尿道口漏出,达不到导尿的目的。
2.3 正确使用气囊
导尿过程中一定要插入一定深度后气囊内方可注入水或空气,男性插入18~20cm女性插入4~6cm,防止损伤尿道粘膜。
2.4 油充分
用石蜡油导尿管后在行插入,如遇阻力不可逆行插入以防止损伤尿道粘膜。
2.5 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前后必须洗手,且导尿前要清洗会阴认真检查导尿包及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操作规程,切忌将拔出的尿管重新插入,以防感染。
2.6 减少感染途径
集尿袋每三天更换一次并且要减少尿袋与尿管间反复打开次数,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返流。
2.7 合理的膀胱冲洗
膀胱冲洗时要严格无菌操作,用正规膀胱冲洗器进行冲洗,消毒导尿管与引流管的接头要彻底以减少感染。
2.8 保持尿道口清洁
女患者用消毒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患者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尿道口、及包皮,每天1~2次。
2.9 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受压、扭曲、堵塞,离床活动时,应用胶布将导尿管远端固定在大腿上,以防导尿管脱出。
2.10 做好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会清洁,减少细菌繁殖。鼓励患者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和进行适当的活动,使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产生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预防尿路结石的形成。
2.11 合理应用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