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范文

时间:2023-01-10 14:27: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历史课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历史课件

篇1

一、如何设计多媒体课件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对所讲新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了解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哪些是抽象的,哪些需要图片辅助教学,哪些内容需要穿插视频,哪些内容需要插入音乐辅助导入情境,哪些需要插入一些名画进行辅助教学,并初步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哪些方法为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使这节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那么,在确定了方案之后,就是课件素材的查找。

2、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材

课件的总体设计思路一经确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搜集下载的资料要严格考查它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网络资源丰富繁杂,搜集素材一定要浏览正规的、合法的网站,因此必须认真筛选课件制作所需要的资料。在相似资料选择时,最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比较哪个资料更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哪个更适合表现本课内容,精挑细选才能做出好的课件。

3、课件设计要有科学性,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

在设计课件时尽量采用深色背景衬浅色字的幻灯片设计,在显示上减少不必要的、过于花哨的动画效果,以简洁、舒服为原则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视力上的疲劳。过多的声音和华丽的色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从而淡化教学效果。教学环节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应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来周密设计教学环节,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呈现教学内容过程中,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给文字设计一些动画效果来体现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

二、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历史课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地域空间概念性强,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解清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手段可把教学内容用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全脑记忆。多媒体课件中的结构图表、流程图、模型图片、过程演示、实况录像等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可尽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提供事实材料、可显示演变过程、可举例验证、可提供示范,亦可设难置疑,这对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历史课所学的内容,具有过去性、陌生性、抽象性等特点,是过去人类实践活动的记载,历史课上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无法直接看到,教师也无法使历史重现。而且一切历史都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相联系,这就使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困难,寻找一种直观的辅助教学方式是老师们一直的追求,多媒体课件的旦生使这一困扰迎刃而解,多媒体课件将丰富的媒体资料如: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以一种全新、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帮助学生提高多维思考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某课时,中间可以穿插事件的视频,音频解说,还可以穿插事件及人物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仿佛那些场景就在眼前,仿佛是身在其中,这样就把过去难以讲清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解释清楚。

篇2

    本课共讲述三部分内容: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均涉及到大量背景内容,如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概况等。有些问题还需要参考现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如科举制创立的时间、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等。所以学习容量较大。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兴趣的不同,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需要互动模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在制作本课课件时,我设计了两套学习模式:预设模式和互动模式。预设模式下,将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略要等内容有机的融入课文主体内容之中,再按课本顺序进行排列,学习时将按照预设进度演示。此模式下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比较简单,仅为课本基础内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

    互动模式下,首先设置一个类似“首页”的幻灯片,输入三个子目,并在其之前加入“什么是科举制?”的超级链接。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了解学术界对科举制最新的定义,还可以通过新的链接返回或者继续了解科举制的科目设置、科举选拔人才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等详细内容。其次,在三个子目录右侧,分别添加“学习”和“测试”按扭,也做成超级链接。通过这些超级链接,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预设模式下的全部基础内容,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内容。如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详细的介绍隋以前的人才选择制度及其弊端;唐代举人们进行曲江晏并在大雁塔题诗的活动;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特点、影响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弊端的研究成果;“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白发考生”的故事等。同时,可以使用“学习”按扭进行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复学习,按“测试”链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再次,在每部分内容中设置了“返回”和“继续”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终止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或继续新内容的学习。最后,我在“首页”中设置了“本课小结”“综合测试”和“结束”的超级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测试,或者结束全部学习过程。

    精心设计的作品新鲜出炉,我带着学生进入了电脑室进行学习。在作了课件使用说明后,学生们马上兴高采烈地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实际开始了各自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对学习效果继续进行随机检查,结果令人满意:抽查者全部能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互动模式,对课本上没有的科举故事和科举知识和故事有很大兴趣并有全面的了解;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愉快,非常乐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的学习模式。

    课件学习能收到如此效果,我也非常欣慰。成功之余,我也对本课教学和历史课件制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在此次学习中,学生全面掌握了课文基础知识,并且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自主选择并了解了课本以外的延伸内容,对科举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学习的过程课件的操作和综合测试的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二、互动性是此次课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课堂结构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常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过程,实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良好。

篇3

【作者简介】李世涛(1979- ),男,汉族,教学学科:高中历史,职称:中教一级,工作职务:教师,毕业学校:西北师范大学。

PowerPoint作为目前最常用的演示设计工具,由于它的功能强大而又简单易学,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应用各种效果从不同的层次为知识的传播提供多种载体形式,所以很多教师都采用PowerPoint为工具制作课件。然而,由于大多数教师不注重课件的设计对教学的影响,在制作课件时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历史教学中课件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出现的问题

1.图片与文本的组织与教学目标脱节

制作PowerPoint 历史课件,必须科学合理地整合图片与文本,而这要在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目前,有的Power-Point 历史课件反映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图片和文本没有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通常表现为演示文稿中使用的图片与文本过多过滥,许多图片与文本在教学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图片与文本过于繁杂,教学过程中师生疲于观看,关注点太多,难以突出重点,反而使教学目标不清晰。

2.文本与图片配合不密切

历史课件的制作主要依赖于历史图片和资料,然而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重视历史图片而轻视文字资料,满足于课件精美而忽视对文字资料的组织和编辑,有些图片无任何解释的文字,有些图片虽配以文字资料,但比较随意,科学性经不起推敲。

3.结构和布局与内容不相符

PowerPoint 历史课件的形式和结构应以简洁大方、装饰适度、色彩和谐、文字醒目、操作便利为原则,特别是要服从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教师制作课件关注形式甚于关注内容。修饰美化上精力过多,或者版面装饰过度,削弱历史知识本身的吸引力。

4.课件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很多教师制作课件喜欢拿来主义直接引用他人课件,其实,这种课件是最不实用的,无法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比如,教师在使用别人制作好的课件时,往往会发生:课件没有跟上讲课的内容,老师发现后马上回过头去点课件,手忙脚乱的连跳几个章节,更有甚者,课都已经快讲完了,投影还在播放开始的内容。这样往往使学生注意力被打散,影响了教学效果。

5.课件的容量过大

教师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时,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教学内容,而且能省去写黑板和擦黑板的时间,因此有的教师就追求大容量的课件,比如:部分教师制的课件少则数十张,多则几十张,播放时间远远超出一节课所需的时间。这样会出现师生互动时间太少的问题,这就造成传统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提问、板书、讨论等师生互动的内容随着课件内容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学生的反馈信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被课件所湮没。

6.色彩搭配不合理

在制作历史课件过程中,要注意色彩的合理应用。我们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追求画面色彩丰富,把每一张幻灯片在制作时都用不同的模板,结果整堂课下来,课件演示的内容并没有被学生们掌握,学生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看“五颜六色”去了。有的教师在课件设计时不注意色彩的搭配,如蓝色背景配了绿色甚至深蓝色字体,白色背静配上黄色的字体,或者自己设计了多种色彩搭配的图案或相片作为背景,这样也会给学生阅读课件造成了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要以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筛选演示文稿的图片

根据教学内容的几个层面,把采用的图片分为若干个板块( 组图) ,并根据教学思路来排列顺序。必要时可根据同一单元不同课时的重点,分别组织若干个课件。要分析所选的每张图片是否起到阐述某知识点的作用。同时,一幅图片应该富有“看点”,或者是某种实例或佐证,或者是直观形象地传授某种技法,等等。不要把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图片随意编辑到课件中,果断删去某些价值不大或者雷同的图片。尽量少用鲜艳的色彩和富有动感的图片。这些闪烁而跳跃的装饰性小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内容本身的关注和思考。

2.要用确切的关键词来点明画面的内容重点或者含义

有些关键词可以与图片同步出现,有些则可以分先后,视需要而定; 若需要把用于课堂提问的问题写在幻灯片的画面上,那么问题必须明确、针对性强,且文字简练。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概念、史实、原理、练习要领等,应以简短的文本形式展示在幻灯片上。

3.演示文稿画面的装饰风格要符合教学内容

画面风格是采用典雅的历史感还是采用浪漫的现代感,要视教学内容而定,要与之相协调。此外,应根据受众的年龄而采用相应的画面风格。受众的年龄小,风格可以活泼,受众的年龄略大,风格宜趋向稳重。假如没有特别的需要,尽量少设置“动画效果”,以免浪费教学时间。切换的声音对教学会有干扰,因此切换的声响设置也要慎用。

4.课件时,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

借鉴他人编辑的历史PowerPoint 课件时,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重新编辑或者进行整合,删去某些不适合的东西,或者添加更有效的内容。比如对原课件文本中有关提问的句子要反复推敲,布置作业要再三斟酌,要根据教学目标重新调整练习的要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学科的PowerPoint 课件中吸取好的编辑技巧与运用经验。比如学习语文课的朗读法,学习自然科学的提问法和标识提示法,等等。

5.内容设计要有正对性

在POWERPOINT历史课件制作中,应注意内容的直观性和简洁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课件的内容一般只包括本节的教学重点,切忌大容量,随意堆砌大量的并不重要的事实,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产生厌课情绪。

6.色彩设计要从审美角度出发

我们在进行背景色彩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色彩的象征意义与主体信息内容内在关联的协调从而增加感染力。其次,在PPT历史课件中呈现信息的主要元素就是文字符号,所以,在PPT课件设计制作中要注意背景色彩与文字符号色彩的对比,以保证文字符号的突出醒目。文字符号和背景颜色搭配要做到对比强烈,醒目易读,长时间看了以后不易产生视觉疲劳,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优秀的PowerPoint 课件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极其有效,我们应用PowerPoint 课件进行历史教学,要勤于反思,不断修改和调整。只有经过反复锤炼,制作的课件才能逐步完善,制作者的技能才能逐步成熟,同时,教学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使用时能根据自己的课型、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定的取舍,真正做到适度、适量、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迪新、程宇红.PowerPoint教学应用的探讨[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篇4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商人的地位变了》。

一、说教材和课标

本课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所以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与本课对应的课标是: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对工商业的兴起改变农业社会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因而本课教学应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同时创设思辨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模拟历史情境,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不断深入。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绪状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学生虽已经历过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小组思想概括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学应注意将合作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其小组思想概括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情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2、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3、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早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入小说《威尼斯商人》、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图5-5以及“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寻找伊丽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材料分析、歌谣感悟, 知识小结, 课外拓展、课堂小结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生活变化、社会地位改变的过程;领悟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商人地位发生改变。理由是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贵族和农民阶层的变化。

难点是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理由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和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

合作讨论法:小组成员在一定的合作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发表和交流个人观点,达到经验共享,提升问题解决的水平。教师提供四个任务情境,小组可任选其中一个,突现小组讨论话题选择的自主性。

篇5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不仅课件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所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老师们制作课件的热情与日俱增,大多数学校也明确要求,凡老师上公开课、汇报课一律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这无疑是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空间引向宽广,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老师们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它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存在问题: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作了初步的统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历史课件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失控型。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用flash或authorware、director等制作,中间设置了许多的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一旦上起课来,由于紧张或不熟练,常常忘了其中的机关,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会弄得所讲的内容与所要展示的图片或文字牛嘴不对马尾,洋相百出,学生听起课来,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搞笑型。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文字、有图片、有声音、有动画,跟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丰富多了。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音响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声音,有的还在习题出现答案时,配以天线宝宝的“哦!耶!你真聪明!”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种做法,对小学生可能适合,对高中生来说,未免太儿化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声音所吸引,对老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满面笑容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呀?”

三、摆设型。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简单,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文字都是书上有的,文字没有经过多大的归纳、综合,地图也不作任何动画设置,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这种课件纯粹是为了赶时髦,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而言,它是摆设,价值不大,学生当然不满意。

四、流水型。有些老师平时不去学习做课件,临到要上公开课或汇报课了,才急急忙忙地找电脑老师帮忙,电脑老师帮他做好一个,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电脑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一旦学生的思路稍有出轨,提出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这时,教师便会尴尬不已,因为电脑流程仍按原设计继续展示着。一堂流水课成了一场闹剧。

五、肥胖型。肥胖型课件有三种类型。(1)有的老师认为做课件,就是要音像资料多,那样才生动,才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搜索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古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录像室,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通过课后作业一检测,这种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2)有的喜欢在文本上贴上一些会动的东西,如:旋转的花、滴水的水笼头、跳动的笔等,用多了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3)有的认为课件越长越有份量,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以至于老师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做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很疲劳,听得很被动。

解决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是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说明我们还没能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只把它作为一种时髦的装饰品;也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挂羊头卖狗肉,搞的仍是老一套。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我觉得在制作课件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它才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一、实效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避免出现摆设型、搞笑型、肥胖型课件。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或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如:一般书本上地图是静止的,所有的信息都全部展示,学生往往理不清它的发展过程,这时很有必要用多媒体把它动起来,按发展过程慢慢地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中,讲到“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①先出现空白沿海图,②出现四个经济特区符号,并让它保持闪烁效果,让学生自己把特区名称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③出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保持闪烁效果,学生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④出现3大开放区。⑤采用大块颜色闪烁展示向内地扩展的趋势。⑥再设置效果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体现点、线、面结合。⑦在一些重要城市还可以设置超级链接,补充一些有关当时对外开放的事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2.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但不等于说音像资料越多越好,如何把图片、录像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我们教师要动脑筋的地方,也是衡量一个多媒体课件优秀与否、实用与否的主要因素。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authorware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历史课件很适合。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师生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制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件时,可剪辑一段二战的纪录片,真实的音像效果,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二战性质、影响的理解。在《美苏争霸》一节中,反映五六十年代美苏紧张的事例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教材讲解不多,学生对这两件事又很陌生,在制作时补充一些图片(如:柏林墙近况图、中美洲地图、有关苏联运送导弹图等),便很能说明问题。

二、辅原则。流水型课件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坚持多媒体的辅原则。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节,可设计成四大模块,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篇6

所谓多媒体,就是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教学软件就是把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软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笔者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辅助教学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谈谈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历史教学中的功用

1.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对于这些难点问题,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软件中的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再配以动听的音乐和教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境中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思维能力,这比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更能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目的。

2.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作用,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能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软件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课前活动的开展,因为学生下课后一般都会到课室外活动,到上课时,学生兴奋的情绪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平复下来。这时,就需要课前活动,播放一些多媒体素材,如放一段歌曲、视频文件,或放一些与本节教学有关的片断,就能起到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的作用。

4.能做到当场测练,讲练结合,使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

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新的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讲练结合,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通过课堂测练也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等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再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引导,就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极佳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正处于初期阶段,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运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上写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记忆的效果;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记忆效果,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加强课前活动,把学生的听课兴趣激发起来。

电教课的教学过程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备,如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两者决不能脱节,或互相排斥。

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如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课文内容的手势,摆脱麦克风的限制,直接走到学生中间边走边讲,用眼光多与学生接触,就好像与学生在平时聊天一样,给学生以亲切感,以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

篇7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众多教师不得不思考与重视的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开始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求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表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其值得肯定的优势,但同时拥有一定的弊端。基于此,笔者谈谈历史课件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使教师更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二、历史课件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突出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

初中历史学科以研究中国古今历史为主要目标,其承载了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古代文明。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且有趣的学科,理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但初中历史实践教学表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激情参与历史学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教学资源的限制下,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仅仅是通过书本教材。因此,初中历史学科丰富的丰富内容并不能被大量的文字描述展示出来,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

教师在准备历史课件中应用多媒体首先能够突出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灵活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浩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得到激发。

例如,青铜文明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代表,见证了我国古代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真实的青铜器照片,让学生不用进入博物馆也能够感受到我国璀璨的青铜文明,让学生迷醉在精美的青铜器物中。

又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丝绸之路的路径展示给学生,进而让学生了解在汉代出使西域的困难并领悟汉朝时期我国的繁荣与昌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应史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开通前后汉朝及西域社会的现状,让学生通过对比与参照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并对汉朝这一伟大的壮举有所感悟。

在多媒体教学的支撑下,教师将单纯的文字与图片转变为更加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及其他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感受历史的伟大和魅力。

(二)提高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更生动形象的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升。

以我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较为困难,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的信心也不够。在近代史的开端,学生需要面对、第二次、及。一连串重要的历史事件都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最让学生感到头疼的是记忆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同时需要学生正确区分不同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历史影响。

在学习兴趣并不浓厚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只会选择死记硬背,导致学习质量并不高。此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以上历史事件进行系统归类,通过对比形式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的认知更深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应影视资料,也可以给学生展示珍贵的图片。在直观的观察中,学生所获得的认知比聆听教师的讲解和阅读教材更加深刻,学生也能够利用更加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联想记忆,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别以上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和历史影响。

如在《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生的人生阅历较浅,导致学生并不能将以往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相互比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旧社会人们生活、娱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旧时代生活的艰难。相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旧时代的生活与如今的生活相互比较,通过对比深刻认识到当今生活的幸福,通过巨大反差认识到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对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掌握。

(三)有力支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虽然有意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方法取得的成效并不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但能够突出历史学科的丰富性,而且能够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有力支撑。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以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因此,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应案例,如在的前夕,光绪帝与梁启超进行会谈,在守卫森严的皇宫中,两人的神色坚定。此时,笔者要求学生以此为背景展开探究,要求学生分析光绪帝与梁启超密探的内容,并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在多媒体的支撑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案例,能够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更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交流。

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支撑小组交流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法,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支撑作用。

三、历史课件中多媒体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其巨大的优势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要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因此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历史图片或者播放相应的音像资料。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但是,由于教师对教学秩序的掌控力度不高,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使学生不再专注于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优势,同时把握好尺度。换言之,教师需要明确的教学计划,要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心理,并活用课堂提问将学生引入教学中。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需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部分教师善于利用互联网收集与整理多媒体教学资源。但在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有的教师选择直接使用其他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有的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也没有考虑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虽然拥有丰富的内容及更强的表现形式,其质量相对较高,却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利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实际的教学现状。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制作与选择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需要立足实践,需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现状,以此为基础优化和选择教学资源,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三)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最后,有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并不透彻,单纯地将多媒体当做传统教学资源的替代品。在教学中,教师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多媒体将其表现出来。

此时,教师并没有考虑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而是让学生从看黑板转变为看多媒体设备。在此过程中,学生仍旧是在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主动思考与探究,进而导致多媒体教学的效力没有发挥。

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历史教学时必须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结语

多媒体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实践教学中也验证了其优势。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辩证看待多媒体教学,需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并不断总结与反思,才能完善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推动其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本人在2012年10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南昌举办的全国历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所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获得一等奖。比赛结束后从本课出发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将实践与认识整理成文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优化教学立意,课标统领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立意不好自然也算不上好文章。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上,不去挖掘教学内涵,提炼教学主题,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一节好的历史课,往往在于有明确的、令人眼球一亮的好立意。教师在备课时,如何优化教学立意呢?首先要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标,才能准确挖掘教学立意,才能拔高教学层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概括为:以鉴真东渡、玄奘游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如何实现课标呢?教材中举了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三个国家交往的史实。鉴真东渡弘扬唐朝文化和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体现了唐朝的开放交流,使得辉煌先进的唐文化传向世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玄奘西游和《大唐西域记》,体现了唐朝的对外交往不仅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还给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唐朝与新罗的频繁往来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体现了交往是双向的,是彼此发展的。通过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内容,于是我有了本课的立意:通过本课学习,最终让学生感受到唐朝的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不仅推动了唐朝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和拔高点。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只有先围绕课标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解读课标,优化教学立意,最终实现课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课件,素材展开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学科,它的优点更加明显。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将过去的历史景象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并激发学习兴趣。但如果课件使用不当,过于面面俱到,过于花里胡哨,将严重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淡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优化教学课件,有效运用素材,才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适度使用课件,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课件设计】展示《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汉字草书和片假名、汉字楷书和平假名》《长安城平面图和平城京平面图》《唐装和和服》一系列图片。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设计意图】日本受唐文化影响的例子很多,如果都通过图片一一展示显得嗦繁琐。为什么选择以上四个例子呢?(1)通过观察对比图片,学生不由发出“很像”的感慨。(2)有的例子体现唐文化对日本产生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得到:今天日本使用的常用汉字仍有1900多个。今天去日本会看到日本把唐朝风格的建筑保存得非常好。今天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在重要的日子很多日本人都会穿上和服。从这些典型例子中学生不难感受到唐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2.适时地使用课件,弥补课本资料的不足

【课堂小结・课件设计】展示《繁华的长安西市》,图片中呈现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种身份的人在长安西市或游玩或做买卖的情境。之后滚动播放中外交流的物产文化组图。

【课堂小结・设计意图】本节课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的交往,对于实现“使学生感受到唐朝的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不仅推动了唐朝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这个目标,资料略显单薄,学生体会还不够深。而《繁华的长安西市》则成为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的缩影,通过这幅图,让学生感受到唐朝不仅和日本、新罗、天竺交往,还和世界各国展开广泛交往。接下来滚动播放中外交流的物产文化组图,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三、优化教学语言,语言升华情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语言贯穿教学的始终,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语言很重要。教师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易于引起情感共鸣。但如果教学语言毫无条理,重复嗦,平铺直叙,将让学生走神,甚至厌烦。因此,只有优化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才能打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比喻性的语言在本课中的运用

如何体现《大唐西域记》的价值,从而体会玄奘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呢?我是这样讲述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实际上就是玄奘游学的游记,书中记载了玄奘游历的110多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历史。如果你是旅行家,你可以把它当成旅游指南来看;如果你是历史学家,你可以把他当成历史资料来看;如果你是佛学家你可以把它当成佛学典籍来看。这部书很有价值,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通过浅显的比喻使学生体会到《大唐西域记》的价值,感受到玄奘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生动优美的语言在本课中的运用

展示《繁华的长安西市》图片来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时,我这样讲述:如果此时此刻我们走在长安,我们会看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不仅有日本人、新罗人、天竺人、还会有大食人、波斯人、罗马人,他们中间有使者、有僧人、有商人、有留学生、有艺人,多元文化在这里共容共存,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看到的只是友好交往的景象。通过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开放交流使得唐文化更加灿烂辉煌,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向世界辐射,世界也吸收了辉煌的唐文化,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是彼此发展的,开放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各国的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通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动情讲述后,学生情感立即得到升华,实现了课标要求。

四、优化教学活动,活动巩固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但有的课堂活动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华而不实,脱离教学目标;有的活动环节过多,历史课变成了电影课、音乐课、表演课;有的活动只是少数学生的“独角戏”,大部分学生无事可做。因此,优化历史课堂活动,实现活动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9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性,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平台上,与学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在高中历史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上,教师要注重开放性,不仅要允许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还要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只要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就要最大限度地开放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突出自主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儿,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只有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进来了,才有可能创建高效课堂。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引导学生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这样的学习目的,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详细地搜集相关的资料,还要在课堂上开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探索,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相应的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框架的构建能力,进而达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合作性

我们不能否认,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较差,教师要想达到高效课堂,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共同的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但是教师的讲解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层次创建合作学习小组,突出教学的合作性,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上线。首先,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要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让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既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有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在每个合作小组中,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总人数创建合作学习小组,以每组4-6人为宜。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照顾到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共性特征以及个性特征,安排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质的提升的目的。在课堂的交流环节,教师更要考虑到学生优势互补的程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都很多探究、交流、讨论活动,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合作性,让每一个组员都有管理别人的责任和接受同伴管理和监督的义务。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英国的制度创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首先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前置性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搜集《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并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的相关资料。此时,对组内电脑操作好的,可以布置他搜集资料,对组内概括能力强的,可以布置他将已经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理概括提升,对口才好的,可以安排他组织组内同学练习如何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如果本组内有幻灯片做的好的,还可以让他们制成幻灯片展示。对不同的合作小组,教师可以布置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不仅提升了自主学习性,还训练了多种能力。而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思考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篇10

造成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已经成为制约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因素,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

在有些学校,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导致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没有将历史教学同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未能充分保证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制约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师资队伍的配备及其综合素质

在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方面,师资力量薄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并不是高校历史专业毕业的,其历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全面,在很多历史知识细节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同时,很多历史教师的专业教育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单一、同学生的沟通能力差、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落后等。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错把高中历史教学当成历史知识的“记忆课”,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忽略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造成高中历史课堂上缺乏创新和活力,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良性提高。

二、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课前高效备课

为了提高课上高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在课前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历史课程的学习态度,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前制定最科学的授课策略。现在的高中生基本都是“90后”,在心理上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并且个性比较强,常规化的教学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就应当准备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提前制定课堂互动策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同学在老师面前有种亲切平等并且被重视的感觉。如教师讲授“祖国统一大业”时,教师可以结合电影《建国大业》进行课程的备课。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会很快就被激发出来,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相对容易了。

(二)课堂上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组织与管理

为了切实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高中历史授课效率和高中生的历史素质,教师必须懂得在课上45分钟内提高效率,对历史课堂上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要懂得教学情境的营造,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况,通过问题提问、历史资料展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教师单纯将书本内容提炼后转移到多媒体上,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学龄特征,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资料,先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详细讲解PPT课件中的主要内容。

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和历史学习热情进行激发,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和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真正成为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成功者。

再次,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上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显然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重视课后的反思与评价

对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反思与评价,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践中,教学评价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特性和学龄特点,对传统用于高考选拔的单一评价功能进行创新,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首先,高中历史评价的方法不能统一化,要允许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和行为,并有针对性的使用评语、等级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历史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和学习缺陷。其次,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果的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当对学习结果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情绪以及特性等都可以纳入教学评价的范畴。再次,要运用多个评价主体,如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和历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对高中历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选择,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荣军.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篇11

过与画面主题相关问"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自古以来被奉为劝学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观。似乎只有苦学才是解决教育的唯一出路。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育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几成共识。 "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革故鼎新,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法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向。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但其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仍使不少教师乐此不彼。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注重历史本身的社会性,即历史人物或事件带给今天社会的思考。理性认识是它的突出表现。但理性认识是源自感性认识的,所以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势必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史学的理性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多媒体手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势,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

例如讲授《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圈圈点点"(即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鉴赏。分析性鉴赏,是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导引出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为目的的史学分析手段。通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热烈讨论,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来补充和扩大作品的形象,经过画面形象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以轻快的心态融入历史学习,于潜移默化里认识历史的真实。

1、历史的具象美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人类发展的历史十分漫长,而中国又是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财富,除了翔实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可观可感可触的历史实物,如古代墓群建筑,古代石窟艺术,战国编钟,古代钱币等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物,正是我们了解历史、回味历史的宝贵资料。

2、创设情境,以美育人。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生动的历史情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历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通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诸如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天祥的碧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不畏列强。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的情操,足可成为学生们人生追求的榜样。

不可否认,知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历史课进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不能一味突出历史的知识性,而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德育、智育功能外,历史课还有美育功能。

历史不单是教科书上那一行行抽象的文字,更是一幅幅血火交融的历史形象,爱恨情仇寓于其中。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做的不只是传授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和已成定局的历史评价,更应该注重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健全和发展学生高尚人格上的良好导向作用。

二、导入无意注意,开发历史思维。

历史记录具有过去性,它既无法观察,更无法体验。众多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只能依靠历史教师单薄的语言来描绘、解说,自然难以展现其全貌。因此形象化的信息是历史教学迫切需要的。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特征突出的新奇刺激物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大卫塑像,蒙娜丽莎画像,夸张的"唐·吉柯德"头像,《小人国》插图等。先由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谁?它们的作者是谁?"学生借助积累的知识很容易的得出答案,接着再问:"他们是哪个文化时期的艺术家?"回答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此引出导语:"文艺复兴,是14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矛盾冲突,而最终衍化成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即摒弃"神"中心论,强调"人"的发展。这里展示的一些作品突出的表现了这种进步倾向,同时也向我们预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即将在欧洲孕育而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文艺复兴带给我们的新兴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至此完成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用这种方式,可营造直观教学的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快的完成联想、记忆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利用无特定思维目标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让学生去随意转化,融合他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知识,是促使学生加速学习进程的好方法。这种认识活动充分调动了暗示功能,实质上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多媒体手段所具备的声、光、视、听等立体效果最易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令学生陶醉其中。在相同的学习时段里,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历史形象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场景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花、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诠释,变得自然通俗、形象有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历史氛围里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时,自然由此引发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历史成就感。

三、优化教学观念,突出个性魅力。

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历史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其固化特点制约了历史的形象直观。而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

多媒体课程因其准备时间较长,教师在准备阶段势必要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因而在备课、思考、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个人的历史素养,也使课堂教学投入、发挥游刃有余,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此外,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张扬也能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如,讲授"近代史--不平等条约"一章时,我们在借助画面、视频及声音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爱国情绪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穿插叙述、分析,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推波助澜,将爱国情感导引入历史思考。

把握多媒体教学中图示历史的"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其教学过程、节奏、容量也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上好多媒体课,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课堂的一些环节。

一、多媒体制作要突出重点、难点。

以"板书"的演示为例,图示要直观、简练,有较强的提示性、对比性、层递性。如将古代埃及这个金字塔国度的"奴隶社会阶级关系"如讲到"殖民主义罪恶"时,用下面的三角图示表现"三角贸易"。通过图示将复杂的内容制成简要的提纲,直观又有条理,突出了重难点。

二、多媒体制作的目标要明确,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且有渐进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插图及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在迎合学生兴趣心理的前提下,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为避免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随意性,可通题的设置、讨论和反馈练习等来宏观调控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施形象课堂的目标化管理。

多媒体教学有形象化的优势,但学习主体的非理性心理,也有可能偏离学习的主导方向,而淡化教材的知识属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适时地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条理化、目标化。通过目标化管理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目的、有意识地导向历史逻辑思维。

此外,还要做好课后的反馈工作。在多媒体教学中反馈工作尤其重要,它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宁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组编)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2

在实践教学中,许多老师没有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认识,有的老师为了赶时髦或是应付上级检查,将课件“塞入”教学;有的老师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其它教学资源。

对教师而言,需要明确的是,多媒体只是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一种,只有认识了它的地位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一方面,多媒体为历史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如灵活多样的教学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现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元化展示知识,促进学生理解等等。但是,它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受教师技术水平、场地设备、周围环境的制约,一个环节受阻,直接影响其效果;预设性太强,不便于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等。因此,教师应该扬长避短,考虑到多媒体的不足,同时,利用优势突破教学重难点,用结构图表等形式来突破历史抽象概念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资源只起‘辅助作用’,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预定目标,该用则用,正确把握多媒体的地位和教学态度。

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必须建立在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变,课堂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对教师而言,多媒体运用过程中的以学生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系统而恰当地呈现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 多媒体课件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必须具备科学性、逻辑性,体现出知识传递的准确、全面和有效性。如在讲授“”(岳麓版高中教材)时,用追溯、走进、解读、弘扬等4个词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完整系统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知识结构。又如,在讲授“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人教版高中教材)时,作者在课件中将学生已学知识的主干要点与正在研讨的内容加以区分(见图一),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晰的感知本课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强化知识要点,提升思维逻辑性。

保证观赏性以及实用性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型的关键期,对事物的认识都体现出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譬如说,他们对历史知识充满好奇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应与学生换位思考,兼顾课件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在教学素材方面要做到精选精用,切记对材料的堆砌,在课件展示上动静结合,最大限度的保证课件呈现的效果。如笔者在讲授岳麓版高中教材第十二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时,对改革后俄国工农业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将资料书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数据表格,并与其它文字史料、问题相结合,整张幻灯片层次清晰(如图二),不同形式的史料组合,不仅使得画面整洁美观,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不同史料的分析处理能力。

与其它教学资源相结合

对于教师而言,将多媒体课件技术与其它教学资源相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整合多媒体各种技术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技术的整合实现多媒体课件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与学生共同开发多媒体课件,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以及界面的人性化,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网络论坛、QQ以及电子信箱等及时进行互动交流,人机交互功能也可通过BBS讨论区等来实现,从而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从而使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教师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板书的作用。传统板书具有示范意义,书写汉字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与内化知识的过程,即时、灵活,有利于师生互动与交流,提纲挈领,重难点一目了然。在运用课件教学时,可利用传统板书梳理主体框架,理清主干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突出重点。此外,传统板书可以弥补多媒体课件预设性、灵活性差的不足,对于课堂教学生成的新结论,教师可以用板书进行灵活补充。这两种教学手段结合的原则应该是:“当传统教学手段存在局限的时候,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的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当用传统教学手段也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用多媒体技术;当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与其它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相结合 教学资源按空间形式可以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两类。其中,课内资源主要指以教材为主的相关资源,课外资源则可以体现为学生实践调查成果、动手制作的小作品、历史实物等。以教科书为主的教辅资料是专家们根据课程标准广泛收集,精心选材,认真编写而成,无论它的历史结论还是历史素材都极具参考价值。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课件资源与这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等重要途径来展示他们的课外研究成果,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多媒体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信息化时代,将信息技术完全拒之于教学之外是不可想象的,将信息技术点缀性地“塞入”教学是不可取的,将信息技术止步于弥补性地“加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尽力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而创构出全新教学时空。这句话道出了多媒体教学最高境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的创生。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也充满意外的惊喜,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随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调整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邢新宝.例说传统板书与电子板书在历史课堂的运用与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9)

[2]王茜.合理使用历史课件[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2)

[3]周诩.历史课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