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13:21: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语文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发现里面的新事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这样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语文能力又怎样培养,如何应付高考呢?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率,不可以随便浪费时间。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思考的疑难点。
三、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高中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高中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给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地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五、把教师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行动中去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
所以说,高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唯考试是重,而无暇顾及其它。
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它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
三、语文教学即文学教学
具体表现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学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课,忽视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因学生的文学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显得肤浅甚至可笑,课堂上的笑声往往虚假而空洞),但课后却觉得不真实,抓不住什么实质的东西。
因而语文改革进行得很热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以我们现在高一的学生为例,他们的作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别说议论文写得不成样子,就是记叙文也写得四不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职。
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应被弱化,而是应该与审美和探究方面协调发展,不能强化一方,偏废一方。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全国就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有人提出: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就在于科学主义泛滥,人文主义消遁。福建师大的孙绍振认为:语文课上科学理性的解剖越深入就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次大讨论之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全面启动时期。
在改革过程中针对以前过度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的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性质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四、语文教法就是课堂热闹
现在的语文课堂很热闹。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以改变语文课枯燥难上的现象。但这种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空洞和肤浅,形体上的热闹决不等于思维上的活跃。这是把课改的要求庸俗化。
例如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些地方就把桌椅的位置变化一下,让学生围一个圈,讨论几句,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再比如自主学习,有的语文课堂就规定教师只能讲15分钟,剩下半小时让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纠正;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脱离知识与技能,机械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要回答的是什么是企业文化?在我看来,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员工的行为习惯。
从企业的各种行为上来讲,无论是战略上的还是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最终的落实都是要人去做的。而且中国的企业向来不缺乏战略上的规划和展望工作,组织的调整更是常事。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战略和“伟大的构思”得不到实现?关键就在——执行,一个企业的执行能力的培养关键就在——员工的行为习惯。企业的每个人都有把每件事都真正执行下去的习惯,我们的企业怎么可能不成功?
说到底,建立起企业文化就是——培养企业的行为习惯,培养行为习惯是——为了执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执行,战略的制定,需要扎扎实实地执行下去,组织的高效运作不光要靠强大的执行力达到,执行力的强弱更是检验组织结构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如何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呢?所要做的就是改变那些能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员工的行为。
1)、 首先你应该清楚地告诉人们公司的目标是什么。
2)、 然后你会与大家一起讨论实现这些目标应该具备的条件,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把这个作为指导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3)、 一段时间后,你应当对那些做出贡献的人进行奖励;如果他们没有实现预定目标的话,你应该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指导、取消奖励、更换工作岗位,或者是让他们离开。在这里我要提醒我们的老总应该有这个“情感强度”——跟足球学习,成绩不好就下课。
4)、 在这个过程中,你实际上就已经为自己的企业建立一种执行文化。
2、为什么要提高铺货率?
现在的厂家都在要求:经销商一定要提高铺货率,特别是在新产品上市的时候更是这样的。但是到底是为什么?什么原因使得大家这样认为?
我想从三个方面说说看:
1)、 首先,强调铺货率的产品一定是大众消费品。大众消费品,首先就是要求一定要都让绝大部分的大众所看到吧,让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能买到吧。这样的活,当然要求铺货率要高点了。
2)、 有人说是:在目前中国的消费者不够成熟理性,品牌的忠诚度不高,容易受到炒作现象的影响——渠道和终端上什么最流行,我就买什么!实际上,中国的消费者不是不够理性,而是——很有理性,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同质化严重,消费者知道许多产品是同一家企业生产,只是品牌不一样,价钱不一样而已。因此,对于快速消费品来说,购买的方便则成了关键。而铺货率则是目前可以直观地衡量购买方便与否的指标。
3)、 从现在的“整合行销”的观念来看,真正的高手不是会出牌,而是会组合出牌,真正的行销高手是能把企业各种资源系统重新的排列、整合,然后打出一幅好牌。强调铺货率也是这样的,只有在铺货率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我们的——广告行销、渠道促销、消费者促销、终端陈列等等行销首都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讲,铺货率达到70%的时候,打全国的广告才能起到效果。
3、员工到底怎样去关心,怎样留住人才?
有些企业的老板认为和员工拉拉家常,问问他们小孩的情况、家庭的情况就是对员工的关心,就能留住人才。
实际上,现在的员工对这种做法的评价是:就像是一个鱼肉乡长为了拍电视,拉着老乡的手说:“老乡,我想死——你们了!”因此如果老总们一年只做几次这种所谓的慰问,还是不做的为好!员工——特别是优秀的员工需要的是工作上的认可和尊重,你和他探讨工作问题,询问他们的计划和执行中的困难,和他们进行问题的探讨和指导,他们会觉得是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和尊重。
4、产品周期理论真的有用?
很多的市场营销专家总是在说:“我们要运用产品周期理论,处于不同时期的产品,我们的市场营销政策也是不同的,我们要做针对性的营销。成长期的是成长期的销售政策,衰退期是衰退期的销售政策。”看上去说得很好,很正确,但是这个里面却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在其中:首先,你如何判断某个产品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在我国,许多产品还没经过成长期就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对于一个还存在的产品,你就不可能对其做出判断是什么时期。可口可乐处于什么时期?在中国,哪个老总没有经历过几个“生死轮回”?所谓的“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我看来只是事后的统计,便于学院的教授们的案例分析工作,对于实际的工作是会有指导意义,但是没有是什么实操性。现在的一些学院派专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又提出了所谓的“螺旋式周期理论”,我觉得算是一种变相的妥协吧。
5、为什么要过程管理?
经常的听到某些营销经理对业务员说:“不管你是怎样做的,只要能卖出去就行”。当然了这是现在的绝大部分的所批判的。现代的营销观念是:营销管理重在过程,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结果只能是由过程产生,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承认,上面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为什么说过程比结果重要?
实际上,结果绝对是第一的,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因此这句话的真正说法是:过程控制比“目标导向”更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结果。
好了,现在上面的第一个问题还是没有说明。为什么?过程控制重要? 实际上,“结果控制”的做法,最多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它有时间的滞后性,等到你考察的时候,结果已经发生了,等你知道结果的时候也就是你命休矣的时候。
6、为什么要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
有的人解释的80/20原理,说是80的销售额来源于20的客户,没错,但是没有讲到点子上,为什么说没有讲到点子上?道理很简单——就算是80的销售额来之于20的客户,但我把剩下的80的客户也做的同样好不是更好吗?更加的保险吗?因此光光有80/20原理来说明是不够的。客户分级管理,关键是个费用的问题,是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企业追求的不是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利润的最大化。我国的许多企业更是如此,毕竟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资源有限,我们花出去的每分钱都要追求边际最大化。
7、为什么与消费者互动要力求简单?
与消费者互动是品牌推广活动的重点,中小型企业在品牌推广过程中要主要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参与或者回应,成功的推广活动一定是使得消费者参与最广的形式,而要吸引大量消费者的参与,就必须简化一切程序,使消费者不多费精力;而对于执行来说,只有程序简单才便于控制,其操作性才强,运作才能到位,效果也就能得到保证。
8、为什么计划要有长期性?
在我的《年度营销计划的不足》的文章里面,我也提到了“计划没有长期性”,但是没有说得很清楚。现在我在这里补充:
当企业完成了任务的时候,它应该知道并且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当人们完成任务后,会倾向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并因此打破企业的总体任务。而且,企业需要一个新目标激励人们为新挑战而努力。就像人们达到目标后会有失落、飘浮不定、无所事事的感觉一样,企业也会这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段胜利”综合征。
许多当年创业的老总在公司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后都尝到了这个教训:
开始的时候,有目标,有原始的冲动,随后实现了预定的目标,而且实现得很快。于是开始出现迷茫和无所事事的感觉,因为这是个心理上的问题。在你达到目标之前,你一定要提出一个新的目标,你一定要准备提出新的目标,而且你一定要着手向组织转达。重要的不是目标本身,而是为达到目标所作出的努力。
当企业处于面临解决生存问题的挑战的时候(一般是早期和转型期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在这种条件下,公司的生存本身就是压倒一切的目标,因此生存这一任务是不言而喻的——基是每个人都不说,他们也都知道这是任务。
但是这里就存在问题。因为最初的目标实现后,没有长期目标的支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取代陈旧任务的新的任务。于是开始滋生自满的情绪,派系斗争也就多了起来。这在加注企业中尤其的突出。
9、为什么我现在总是激发不起员工的积极性?
我热情、带有煽动性,员工在和我一起的时候总是能够热血沸腾的,可以具体执行的时候总是不行,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肯定的是:这样的人是值得老板喜欢的人。总是充满朝气,他们在早晨的时候面带微笑的来到办公室,斗志昂扬,随时准备迎接艰巨的任务,他们的热情能够影响别人。这种人总是充满能量,并且能够极大的鼓舞那些与共事的人——这种人的同事自然的也会为这种情绪所感染,从而整个团队就会显得活力十足。我想不光是在工作中,老板喜欢他们,同事喜欢他们;他的朋友们肯定也喜欢和他们相处。实际上,这就是这个人生态度的问题。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问题。
但是,他们常常会这样说:“只要大家努力,几年之后,我们的公司会成为……….”。这种的激励对实际的工作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
应该更加的脚探实地点,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短期的任务上,通过将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可以在短期里取得成功的任务片断,并通过一个个的实现这些阶段性的任务来激励员工并且来实现公司的长远的发展目标。
10、现在的经销商到底怎样来选择?
要大不要小原则
现在的许多所谓的营销专家提倡不要选择大的经销商,说是商家越大,企业对渠道的掌控权就越低、他们提的要求就越高,而且他们三心二意。他们说是要去找那些中等偏小的经销商,甚至是什么“不大不小用这正好的经销商”。他们认为,我们去找那些实力小的经销商,给他们支持、培训、辅导,让他们和企业在当地一起成长,他们就能对企业衷心了。
笔者不能苟同这个观点。第一、什么样叫“合适的经销商”?怎么界定?第二、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没有培养他们的义务;第三、中小企业也没有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去等待经销商的成长;第四、有奶就是娘,是每个经济人的做事原则,当有更高的利润出现时,不要指望经销商能对你保持忠诚。
笔者强烈建议选择实力强的经销商,第一、财务安全系数高;第二、成本低,铺货广,上市速度快;第三、推广力度强。
经销商数量宜多不宜少原则:
我们知道:经销商数目一旦过多的话,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僧多饭少”,引起“同室操戈”;渠道政策难以统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追讨应收账款;经销商管理成本上升;由于经销商数目众多,厂家市场行为难以统一…….
首先,上述的种种现象,不是因为经销商的数目过多引起的,渠道冲突的根结是厂家的渠道管理不力和渠道建设重叠产生的。
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经销商数目和业绩成正比,这种现象正是目前经销商变革时期的特质所造成的。大部分的调味品经销商无法在很大的地区内完成产品分销,只有在被准确切割的小区域内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大经销商的策略至少在最近几年是很难行得通的。因此,从把市场做精做透和全面做市场的两个角度来看,经销商的数量宜多不宜少。
11、为什么要做生动化?
是不是每个产品都要做生动化?什么样的产品需要做生动化?什么样的不需要做生动化?实际上,现在的许多的厂家都制动怎样做生动化,生动化的创新也是很多的,但是较少的人知道,为什么要做生动化,什么样的产品要做生动化,这个就像是广告一样,许多的厂家投了很多的钱,到底销售量是不是因为生动化而提高了销量他们心里也没有个数。
每个人都难逃生病与死亡,然而,现如今,医学越来越发达,疑难杂症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昂贵,我们国家希望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像橄榄形的去发展,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社会目前并且长时间都会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金字塔顶端的人占少数,中产阶级的人以及穷人占到了绝大多数。我国社会目前表现突出的几大难题:养老难、看病难、上学难以及住房难。这些问题无疑体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各个层次,并且表明我们大部分人都面临的问题均是金字塔比较靠近下部的需要,也就是比较低层次的需要。
一、理论基础
医疗保险费的支付方式可以分为后付制(Fee for Service)以及预付制(Budget Control)。前者指按服务项目付费;后者有总额预算包干、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工资制等方式。[1]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采用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这种方式实际操作起来方便,并且适用范围广泛,但是由于医院的服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服务项目及数量直接相关,因此出现了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以及任意扩大服务项目等过度医疗的情况。这种方式具有费用控制较差,服务质量较好,管理困难的特点。总额预付制是指由医保部门在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后,计算出人均医疗费用,按此费用标准向医院预付医疗费,如果实际发生费用超支,超支部分由医院承担。通过总额预付制期望能够遏制“按项目收费”和“以药养医”的情况。
医院(Hospital),该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客人”,因为最开始设立时,是供人避难,还有休闲,使来者舒适,有招待意图,之后,才慢慢成为收容和治疗病人的专门机构。[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在我国古代医院被称为医局或医馆,我国医院的历史课追溯到西汉年间的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时期。[2]现如今,我国的医院随着改革开放也越来越规范,大致按照医院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将医院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这两种不同的医院各自实行着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在医院定价的依据上,非营利性医院实行政府指导价,而非营利性医院则是实行市场调节价。医院作为总额预付制的管理对象,对其有一定了解有助于我们对总额预付制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有一定帮助。
二、总额预付制下产生问题的原因
新医改提出后,陆续在各大医院试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纷纷“身先士卒”,采用总额预付制,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医保额度不足,医院限号限药”诸如此类醒目的新闻便纷纷登上各大新闻。患者:即加入医保,住院还得自费,医保就白保了。医院:医保额度不足,超过就要受罚。笔者看来,医院自古以来就秉承救死扶伤的宗旨,谋利不应该是医院所具有的特点,但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又无可厚非的不得不存在多样的医院模式,并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驱使人们愿意花钱去享受看不见的服务,因此具有全面营利性质的私立医院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在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总额的确定标准上不是很明确也不是那么具有科学的广泛适应性,另一方面,很大原因是因为医院已经适应了从前的诊疗收费模式,不愿意也没有人去开这个按照总额看病的“先河”。总额预付制在我看来就像单位食堂,在家里吃饭只需要买菜做菜不用考虑营利的问题,只用考虑成本的问题;而在单位吃饭就不同了,食堂不仅要考虑菜的成本还要考虑厨师和服务员的工钱还有最重要的有一部分自己的营利,一份回锅肉总额预付制调查后认为成本为10块,考虑到营利和工资,让你有百分之十五的营利作为收入以及工资,把回锅肉定价为11.5元一份,然后总额预算制再统筹一下整年回锅肉的销量,给食堂一年的回锅肉的钱。因此,“突然之间”让医院适应根据前一年预算出来的总额,来面对大部分的医保患者,也就是11.5元一盘的回锅肉,有的医院因为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转就出现了“医保额度不足”的问题,但是总额预付制又明确说明如果医院超额,超额部分由医院自行承担,医院由于害怕承担这部分费用便开始拒收医保患者。北京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对这个“超额自行承担”进行说明,超额部分依旧会支付,但是会加强对超额的医院的监督,并且该医院也不能纳入评比。 根据国家医改规定以及人社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对于超额部分,由医保基金和试点医院按一定比例分担,但实际上医院承担的比例较小,基本不影响医院的运营。但,额度不足其实也有出现的合理性,一些大医院在逢年过节后“爆棚”,还有大医院也更加容易接收到身患疑难杂症的患者。
三、解决对策
针对总额预付制下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患者、医院以及医保机构三个利益集体去考虑对策。首先,患者不仅作为三方中的弱势群体也作为医院与医保机构的共同服务主体,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对自己便利的治疗方式,如,小病可以选择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既解决了病痛,也能缓解医院的额度压力,但有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完善和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其次,医院作为总额预算制的管理对象,不应该将总额预付制的压力转嫁给各科室医生,更不应该是病人。医院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重要场所,应该具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至少应该有相较于其他企业的完全以营利为目的更具有救助属性,因此,笔者认为,医院的文化建设有待加强,道德风气也有待整治。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推行“临床路径”,不仅规范了诊疗行为,也降低了医疗成本,这个案例值得所有医院在控额问题上进行学习。为了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就必须改革医院中的医务人员的工资结构。医保机构作为总额的确定者,要以一个合理的确定标准来制定医院的额度。总额预付制应该落实到医疗机构的层次,但目前还未有医疗机构做到。对于医院的有效控制额度的工作也要予以肯定并奖以剩余额度以及医保机构额外的奖励。医疗机构还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费用结算途径。医保机构要建立合理的监督小组,加大群众对医院的监督的宣传力度,对医院的服务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并且要给患者合理的诉求途径,例如,投诉电话等,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政策的实施总是至少是两方的沟通与配合,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政策的接受者都同样作为共同为人们服务的机构,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考虑长远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眼前的“苟且”,只有互相配合的政策,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为大学)
[作者简介:曹玲(1995―),女,四川内江人,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