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的民俗范文

时间:2022-07-16 10:3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腊月二十四的民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1、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四。中国大部分省份,特别是广大的北方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2、准确来说,小年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民俗。是人们为过年开始作准备的一种过年习俗,并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各地过小年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四。

3、江浙一带部分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而国内为数不少的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也有的地方把冬至叫小年。不过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为广泛的小年节,指的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节。

4、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3、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4、腊月二十七,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

篇3

3、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篇4

2、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篇5

1、农历2020年小年的日期:2021年02月04日 星期四 (庚子年(鼠年)腊月廿三,距离农历2020年小年还有228天)。

2、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腊月二十三――糖瓜味儿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小孩子们恐怕最喜欢这一天了,因为在这一天可以吃到十分美味的糖瓜,所以小年给孩子们的印象也十分深刻。糖瓜甜甜的、脆脆的,甜在口脆在心,它象征着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腊月二十四――墨香味儿

“二十四,写对子。”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裁好红纸,准备好文房四宝,请有识之士题写春联。随着一副副春联的诞生,那墨香味儿便散发开来,大家都来赏联对诗,有说有笑。瞧!“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看!“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虽然如今很多人家的春联不再是手写的,但字里行间蕴藏的祝福仍然年味儿十足!

腊月二十五――豆腐味儿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不仅是美味佳肴、养生食品,它还可以“抖福”呢!豆腐,意为“抖福”,所以,在这一天,一家人会团坐一起吃顿“抖福”宴,大家吃得肚子鼓鼓的,说不定里面还有豆腐“抖”出来的福气呢!

腊月二十六――羊肉味儿

“二十六,炖羊肉。”这不,到了腊月二十六,老妈就去超市买来了几斤羊肉,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心炖煮,一道令人垂涎三尺,色、香、味俱全的菜就出炉了!羊有温补作用,是寒冬腊月膳补首选,它更是我的最爱,我大吃特吃,撑得我都走不动了!

腊月二十九――馒头味儿

“二十九,蒸馒头。”到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发好了面,到了二十九,大家都将面团捏成馒头状,然后放到蒸笼中。看,天空中升起的袅袅炊烟,闻,空气中夹杂的馒头清香。随着一声吆喝,一笼笼的馒头就蒸好了。馒头是发面的,意味着新的一年发发发。

除夕之夜――饺子味儿

一转眼,除夕到了,老爸老妈也准备好了面和饺子馅,打开了电视调到了中央一台收看春晚,一切准备就绪!

老爸担当起了擀面皮的“光荣任务”,而我和老妈自然是包饺子的啦!看着老妈的饺子直直地“站”在面板上,而我的饺子都是“躺”下的,我不明白:这饺子又不打仗,“站”那么直有什么用?还不如躺着舒服呢!我便告诉了老妈,老妈听了捧腹大笑,手中的饺子差点儿掉在地上“牺牲”了……家中弥漫着浓浓的饺子味儿与欢笑!

大年初一――幽香味儿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我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爆竹的幽香味儿,原来是老爸在放鞭炮!洗漱完毕后,热腾腾的饺子就上桌了。――爆竹的幽香味儿,这是新年的味道!是一种特有的味道!

新年味儿

糖瓜味儿、墨香味儿、豆腐味儿、羊肉味儿、馒头味儿、饺子味儿、幽香味儿――汇成了新年味儿。

篇7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民间歌谣里唱到的糖瓜粘指的是,用糖将瓜子、芝麻等粘起来,所以在供品当中最主要的还要数“粘牙糖”,人们想以此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不能在玉皇大帝那里讲坏话。

所谓“吃人家的嘴短”,灶王爷在吃完糖饼后,在玉皇大帝那里汇报时,就不会把人们做得不到位的事情也汇报。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后来,武强县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六、七天的时间,各家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南北方小年为何差一天

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建立和谐社会,皇帝顺便把灶王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于是,既然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都在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员(衙役下人之类)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然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到了民国,民间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就是科级以上干部二十三祭灶,一般群众推迟到二十四。

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了。而由于过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受到的影响就会比较大。而南方依然保持以往的和人民群众的一致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

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地区则要多一些。

另外,海南的小年则在农历十五元宵节。山东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过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区把过小年和过元宵合在一块,特别热闹;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

南北方小年都有哪些习俗

1、扫尘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2、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

3、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4、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5、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6、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7、吃糖瓜、饴糖、麻糖

篇8

3、在北方有句俗语叫做“二十三,糖瓜粘”,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糖瓜”或“关东糖”,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到了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此外,还有贴灶神画像、剪窗花、大扫除、放鞭炮、吃火烧等习俗,热闹非凡。

篇9

1、不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称为“小年”,而南方地区则错后一天,在腊月二十四迎来“小年”。民俗专家表示,这源于我国古代“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但不论哪天过“小年”,所有中国人都正式准备过年了。

2、一开始,过小年是不分两天的。唐宋时为腊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时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年间起,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廿三过,一般民家廿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为廿五日举行祭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拜火与灶的缘起

其实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远古时候,原始人类打猎采集为生,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偶尔的雷电引燃森林大火,烧死了来不及跑掉的动物、昆虫,原始人捡拾品尝后,感到味道远比生食好吃,于是学会了天火后保留火种。氏族保护火种的任务多由老年妇女担任,年轻男女都要外出打猎或采集,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才使“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熟食也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学会使用火,是人类从动物界最终分化出来的标志之一。火之发明者,中国一致传说是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处盗取了火种送给人类,自己却被宙斯处罚,被绑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就是西方民俗文化里的火神。毫无疑问,对火的崇拜在东西方都有各自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人还用火来帮助狩猎,发明了陶器,刀耕火种,冶炼金属乃至使用青铜器、发明铁器。火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让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万物有灵论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崇拜火,敬畏火,后来火神被人格化为祝融,历代各地民间建有很多火神庙。灶发明后,又衍化出对用火的灶的崇拜仪式―祭灶。《礼记・礼器》称:“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其中“奥”即“灶”,是说老妇人祭灶,盆中要盛美食,瓶中要灌好酒,后来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和阴阳理论的影响,民间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习俗,护养火种的老妇,反而没有了祭灶的资格了。随着灶的出现,才出现了灶神,后来又人格化,纳入了道教的神灵谱系,民间纸马上印的灶神,是慈眉善目邻家老伯形象。后来虽然印刷质量不甚清楚,但挡不住百姓一样虔诚祭祀他。《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所以,百姓对灶神是极其敬畏爱戴的。

数千年历史的祭灶民俗

祭灶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了。汉时相传阴子方腊月做饭,见灶神现形,他家里贫穷,只有黄羊一只,阴子方于是用黄羊祭祀,后来阴子方富裕起来,民间俗信其祭灶虔诚有回报,故百姓祭灶多用黄羊,更加诚敬。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宋时祀灶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祭灶祭品明朝以前是十分丰富的。苏州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描写了宋时苏州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明时规定,祭灶时间“官三、民四、D家五”,就是说官府人家腊月二十三,一般平民腊月二十四,渔民、乞丐等只能腊月二十五祭灶。宋以后改用素食祭灶,饴糖做成元宝状,称祭灶糖元宝。腊月二十四日前,大街小巷有小贩挑出来售卖,家家用糖元宝供奉灶神。民间俗信用糖元宝祭灶神不是为了让灶神长一口结实的牙齿,而是想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述职时打小报告。清乾隆《吴县志》:“二十四拂尘祀灶,名送灶,用糯米粉团、糖饼,云灶神以是日上天言人过失,用此二物粘其口。”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送灶》描绘生动形象,诗云:“团子年糕汤水圆,饴糖元宝供神前。送君一盏油灯挂,扫却尘灰上碧天。”乡间还要用糯米粉裹豆沙馅为团,名谢灶团。祭祀完毕,把灶上神马揭下,用竹编为轿和镫,并备豆、草为秣马焚送门外,余灰撒屋顶,然后拨火中未烬轿镫取回纳灶中,谓之接元宝,又马料余者,人有食之眼亮之说。

据老苏州人回忆,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以前没有电灯,照明是用油灯的,苏州人用竹子编成一个架子,放上一个粗的竹节,盛上油,点燃浸在油灯中的灯草,就可以照明了。这种竹编的灯架叫做“灯檠”,也俗称为“灯挂”。灯檠每年要换新的,送灶时就将换下来的旧灯檠,串上两根筷子,糊上红纸,插些冬青柏枝,就算是灶神的上天的小轿了,祭灶时也要与供品放在一起。祭祀完毕,就将灶神的纸马“扶进”轿里,连同灶帘、灶锭等一起送到门外焚化,此时鞭炮齐鸣,竹节柏枝在火中也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送灶的人要将权作灶神马料的黄豆、稻草撒向屋顶,同时口中喊出:“灶界老爷上天哉,灶界老爷上天哉”,“黄金千万两,满地撒金钱”等祝词。稍过片刻,一人便将灯檠烧剩的大竹节,视作元宝,用火铗夹了,下面以饭萝z箕盛着走回屋中,意谓不让元宝漏下来。一人拿着糖元宝,一路喊进屋去:“元宝滚进来,元宝滚进来哉!”将“元宝”及未燃尽的香烛一起送进最大的灶膛,再将糖元宝抹在灶门两旁,算是封库的象征,余下的糖元宝就给孩子分食了。

临近苏州的无锡,和苏州祭灶风俗虽然大同小异,但接灶的日期不一样,供品也有地方特色。民国《晨光》(12期)上钱小柏的文章《o锡的新年风俗》这样写道:“在十二月廿四夜家家要送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意思,上了天要正月十五接了灶才再下地来。送灶除了要备干点心、水果、素菜、糕头元宝、团子等斋灶外,还要备一乘纸扎的小轿,这是请他上天时候坐了代步的;在祭完灶时和阡张、元宝、灶马等同时焚化的。灶神对于人的职务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看来,江南一带祭灶习俗大同小异。

如何和灶神打交道:实用主义

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是个非常重要的居家神,掌管着人间衣食与祸福大权,人们自然而然对之产生敬畏感和依赖心理。人们相信灶神上天述职后,玉帝是要在腊月二十五来人间巡视的,看看灶神汇报的情况属实与否,如果属实就会对浪费粮食或偷窃、说人坏话、骂天骂地的人处以减寿或破财的惩罚。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对于希望自己来年庄稼丰收,衣食有余,财源滚滚的百姓人家来说,由敬畏而“媚灶”、“谢灶”,巴结、贿赂灶神,以达到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功利目的,是古代最基本的民俗心理。百姓崇拜的神灵还有正月初五财神,近年来不仅经商之家祭祀虔诚,一般市民百姓也趋之若鹜。庙里的财神殿,初四夜到初五香火旺盛,鞭炮声声从初四到初五整夜不息,其所持心态亦同。千百年来祈祷衣食有余,财源滚滚,原是最正常不过的民俗心理表达了。

我们知道,民俗心理是人类社会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产物,是几千年历史活动不断积累在人们观念中的思维定式。民俗心理一旦形成,具有传承性强,不易变异的特点,它们出现和消亡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同时又不断在历史发展中对社会产生着独特作用。

祭灶旧俗现在虽渐趋消亡,但作为伴随物的民俗心理依然顽强地在民间存在着。面对生活的困顿,天灾人祸无助,神像的膜拜就是心理安慰的支柱,倾诉心里苦闷最好的对象。人们相信,无论灶神还是财神是如同人一样有感情的,基于市场利益交换的原则,在得到虔诚祭祀、吃好喝好的情形下,护佑一下或总不至于乱说坏话吧。更有趣的是,为了免除灾难,向神祈祷并许愿,如果实现了就虔诚酬神;如果神不“帮忙”,就通过传说故事或其他方式来贬低神。灶神、财神等一切神灵,是可交接和操纵的,甚至是可以游戏的,比如把饴糖或酒糟抹在灶门上。旧时,苏州民间天旱求雨不遂的话,百姓就直接把神像放在烈日下暴晒,来发泄对神的不满。

篇11

1、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3、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冬月和腊月的区别是冬月指农历十一月,腊月指农历十二月。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子月”称“建子”。农历十二月,也就是汉族民间俗称的“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

在一年之中没有闰月的情况下,农历十一月就是一年之中的第十一个月份,而因为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农历十一月又被称为冬月,又称仲冬、葭月等。

根据我国农历历法规定,冬至这个节气必须出现在11月,如果运行出现误差,则运用闰月的设置来进行调整。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就是说在黄帝时便以冬至为元旦(朔旦)了,农历十一月也因此被称为冬月。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汉族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