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08:13: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化环境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教学管理应用体系的建设是数字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教学,即数字化“教”和数字化“学”。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个有生命力的数字校园一定包括大量的信息资源并有高度的共享性,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和搭建资源库中心、网上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在先进的硬环境中提供为教与学环境服务的软环境,实现录播资料—>资源中心—>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搭建流程,最终形成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环境并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应用体系。
3.促成了信息化教学管理应用体系的职业教育特色。
为了开创职业教育特色,我校开办了SMT实训工场和物联网技术班,标志着学校教学模式彻底从传统理论教学走向理实一体化的产教结合模式。SMT实训工场借助微格实训录播系统对实训工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精细化的影像存储,从而形成具有显著校本特征的优秀课程资源。我校校史馆和会议中心是物联网技术实训点,实现了空调、窗帘、多媒体、广播等一系列设备根据指示提前打开和自动关闭功能。
二、试点项目成果展示
(一)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包括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综合信息门户平台以浏览器的方式整合各类应用系统,用户可自由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用户单点登录。我校的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如图2所示。
(二)SMT实训录播系统
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制,在SMT实训工场搭建了微格实训录播系统,该系统集微格教学、多媒体录制、网络直播及点播、教学资源管理、网络实训教学于一体的网络化微格实训教学系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测评与学习。该系统的实训环境如图3所示。
(三)物联网服务
我们通过建设一系列具有物联网服务功能的设备或场所,实现产教结合。通过物联网RFID技术自动识别锁定校内固定人员、来访人员、车辆、各种固定设施等目标对象,并通过一卡通系统将各项应用连成一个整体。物联网会议室实现了空调、窗帘、多媒体、广播、投影仪等设备根据固定人员指示提前开关等功能。物联网管理平台及一卡通系统如图4所示。
(四)资源建设系统
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和搭建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中心,实现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服务的实名制网络教与学空间的软环境。我校的资源中心平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和归档。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功能、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三大子系统,三系统之间无缝联接。录播教室和教学资源库如图5所示。
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使得信息日益膨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拓宽。在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和实践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指导现代化教育管理方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作用体现在既可以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科技化,也能提高高等学府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教育信息化管理过程及其全方位应用,作为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措施,它必定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
1.2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一,对教育管理的信息处理应该严格确保信息具有新鲜性,时代性,信息简洁明了,准确无误。第二,必须严格约束对信息资源的处理,自始至终都要确保信息的合法性与有益性,以防不良信息的肆意传播,要保护我们获取的信息是健康和健全的。第三,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要遵守信息传递渠道和方式的步骤和要求,获取的信息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本的信息资源不相上下,无过大出入,保持内容的重要性。
2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举措
根据“信息化管理,而非管理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新思维与严格规范的教学过程管理的理念相结合。
2.1树立全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管理资源,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信息化管理是学校各项管理的中心,具有信息量大、离散度高、更新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种种特点。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是要确立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新思维,思维的更新换代决定了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作为教育者,使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他们的义务与职责,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应该冲破观念的束缚和跨越思想的障碍,接受并实行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让教育教学更加信息化、社会化和终生化。
2.2加强网络基础建设,构建四通八达的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建设严格遵循高性能、安全性、先进性、稳定性、扩展性、经济性等原则进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接入认证系统,提供方便的上网服务,为每一个认证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通道。
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可通过答题的形式反映出来。传统的“题海”战术制约着学生的各方面潜质的发展,也适应不了当今课改和高考的要求,而要真正摆脱“题海”战术,必须加强对习题及教学的研究,为此,由武隆县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承担的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高中化学新教材最优化教学研究”课题组对高一化学新教材的习题及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对新旧教材的习题对比、新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习题的优化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了一些发现和思考。
一.新旧教材习题对比
高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在内容和编排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习题也作了相应的增删。高一化学旧教材共有326个习题,其中填空题68个,选择题114个,简答题(包括写方程式、判断、推断等)94个,计算题50个;新教材共471个习题,其中选作题23个,讨论题43个,选择题163个,填空题117个,简答题98个,计算题54个。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讨论题、研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新旧教材题量的变化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教材内容的调整,新教材对知识点的安排既考虑了知识体系的有序性,同时更突出了难度分布的合理性,这必然伴有相应的习题调整;二是教学目标的调整引起的题量的变化,旧教材各种题目更加注重基础,绝大部分习题答案可以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就形成了学生听得懂课,作得起课本上的作业,而经不起考试的情况,以致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抛开课本去做大量习题而陷入题海战术,而新教材在重视基础的同时重视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过程,注重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习题答案绝大多数需学生对教材进行总结、提炼后才能得出,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迁移,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新教材增加了讨论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师生的讨论中取长补短,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创造性等品质。而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真正摆脱“题海”战术。以《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习题为例,旧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关系进行分别安排(旧教材P21-22页3.4.5.6大题),而新教材将此安排为一道题(新教材13页三.1题)这样既避免了旧教材题目重复而练习的知识面窄,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旧教材三个问题机械地考察周期律的三个周期性变化,而新教材安排了11个题,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迁移,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新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
新教材习题体现了新理念、新内容、新目标,但由于试用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习题描述不严密
⑴新教材65页四7题,求化学式却未告诉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尽管这里解出的最简式就是化学式,但容易跟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因此建议将化学式改为最简式或实验式。
⑵新教材166页四.2题,“一定量盐酸”可能盐酸不足,此时则无法计算,应改为“足量盐酸”。
2.习题考虑欠周全
⑴新教材27页四.2没考虑到硫酸钙是微溶物且也不溶于稀硝酸;教材136页关于硫酸根的检验,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没考虑到亚硫酸根的离子的干扰。
⑵新教材64页.11题,质量分数、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字母型换算问题,若无单位,会令师生都无所适从。
3.习题词义不明确
⑴新教材145页七.2题中“消除”二氧化硫,而转化率为97%,根据“消除”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262页)是使不存在;除去(不利事物),SO2未转化完就未被消除。
(2)教材64页二.6题,“与6gCO(NH2)2的含氮量相同的物质”与题目备选项不副符,“含氮量”应是含氮的质量分数,此题应改为含氮的质量或含氮的物质的量。
4.印刷错误
新教材64页三.10题,题干中0.24mol硫酸钠应为0.24mol硫酸钾。
另外,从高一的整体知识结构来看,第三章学了物质的量后,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安排了物质的量应用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第五章没有一道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有关物质的量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因此,建议在第五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各安排一道与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
三.新教材习题优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习题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应用,重视习题解答的结果,而忽视了习题教学的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习题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习题的解答过程,应该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熏陶。高一化学习题的教学既要考虑学生只有一年学习化学的经历而基础尚差的现实,又要着眼于为未来的学习奠定知识、方法、思想的基础。
1.分层教学,各取所需
高一是基础年级,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智力水平都层次不一,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打好基础,就必须分别对待,分层教学,避免“部分吃不饱,部分吃胀倒”的现象。要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得摸清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精选习题,区别对待学生和习题。传统的分层教学是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到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的层次,而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让学生“跳起摸得着”的思想,即选有一定量的经过学生反复思考,提炼才能得出答案的习题进行训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训练中才能发挥出潜质,才会有所突破和创造。
2.注意思维品质的训练
解题过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将“通过习题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观点贯穿在教学中,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如:在讲完浓硫酸与碳反应后,可以安排一个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浓硫酸与碳反应的各种产物,再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多种思维品质的训练。又如:我们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来回答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学生回答出的方法竟有17种之多,充分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高一化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实际生活、生产或其它学科联系的知识,在习题选择上,可适当设计一些联系生活、生产或学科相互参透的习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
化学解题方法有其明显的学科特征,也有公共学科所共有的一些解题思维,在高一化学习题中涉及到的解题技巧有:关系式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平均值法、极限思维等,这些技巧在高一的习题教学中都应得到加强。另外,具有化学特征的一些解题要领还有很多,如:概念型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抓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所有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方法都可以先把待求量的算式找出来,然后判断不当的操作导致分子或分母怎样变化,从而引起结果怎样变化;实验的设计与评价习题,都应从原料是否易得,操作是否简单,是否造成污染等方面予以考虑。一些公共学科的解题思维,如抓“题眼”、找关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法等都应该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得到重视。
4.注重情感投入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而这种情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习题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式很多,除了选择一些与生活、环保、科技化学史(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侯氏制碱法、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有关的题外,加大教师的情感投入非常重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乐中学。加强情感投入的的方式主要有:多给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肯定学生的哪怕是错误的回答;多与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学习方法;在学生作业中批注指导性或激励性评语等。
5.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乏味,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甚至性格,习题教学也需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⑴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包括两种含义:即课堂开放和习题开放。课堂开放是将习题教学的课堂定位为互动式课堂,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批驳,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而又形成共识。习题开放包括试题内容开放和答题形式开放,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证明Cl与S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实验测定Na2CO3与Na2O2的混合物中Na2O2的纯度;采用那些方法可以测定不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等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得到了多种能力的训练。
⑵“尝试错误”教学
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某些隐含条件,在看似清晰的思路中步入陷阱,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类题,让学生“犯错”而又引导其发现“错”,从而改“错”,学生在“错”中摸索而走向“对”的过程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根深蒂固,而又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例:使一定量的Zn与100mL18.5mol/L硫酸充分反应,同时生成标况下气体33.6L,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L,测得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求Zn的质量及反应后溶液中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考虑到H2SO4为浓H2SO4直接将33.6L气体当作SO2,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考察气体与实际消耗的H2SO4的量,学生自然会发现上述思路存在问题,再引导学生从反应的本质分析,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硫酸被消耗,浓H2SO4变为稀H2SO4,此时,学生自然会明白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气体,从而认识了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
⑶“实验”教学
某些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实验说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实验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突破难点的最好方法。
2、管理不规范,过程不严谨
学籍管理的不规范最明显体现在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管理人员有意无意地在工作中参入个人意愿;分工不明确就会导致工作人员相互“踢球”,缺少监督,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参入个人意愿就会导致学籍信息出现误差,同样的情况,处理结果却不一样。管理不规范还体现在技术方面,没有建立固定而全面的数据库格式,数据内容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达方式。这样直接管理数据混乱,资料不完整,时间一久,原先的工作人员离岗,新接手的人员根据原先的数据开展工作,最终就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管理人员,面对千千万万条学籍数据信息,错一个字,漏一行数据,都不会影响数据全局,可以说成出错率控制在0.05%(举例数,不作为实际参考,下同)之内,但是这0.05%对学生本人来却是100%。错误的学籍信息会包含到学生的个人档案里面,这个错误的信息对学生的工作及生活都会带来无法估计的影响。由此可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
3、成教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对策
3.1改变观念,从实际出发,独立管理。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还得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广东地区,成人教育在校生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基本都已经成立成人高等教育处或继续教育学院等独立行政部门,独立管理成人教育在校生。但是一些在校生规模小的高校,还是会把成教生和普教生放在一起管理。很多高校现有的学籍管理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是适应性不强,亦可以说是在开发系统前并没有做充分的需求分析。从而导致开发出来的系统功能不完善,不能适用到学籍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且系统本身已有功能之间缺乏有机的连接。其次是数据接口性较差,不能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学籍管理部门数据与学校其他部门的相关数据不能在内部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在学校的管理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独立的管理系统。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基于教育部属下的学信网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平台和各高校自身在运行的学籍管理系统两个平台,两个管理系统平台下的学籍维护工作具有很多的重复性。高校应该着力开发出既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又能让两个平台相互对接的管理系统,使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本校可以通过系统接口方便快捷地将本校学籍管理系统下的学籍维护信息更新到学信网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中。由于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基于两个平台,高校学籍管理部门每学年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学籍数据时,从本校学籍管理系统中导出的数据格式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标准格式并不能完美结合,总是需要再加工。高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要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平台的数据管理为出发点,按平台的要求进行管理对接,高校学籍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应可直接用于学信网的导入导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2补充人员配备,提高人员整体水平,保证管理质量。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群体是该项工作的主体,是学籍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管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运转是否畅顺和教学质量好坏。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学籍信息化管理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熟知并准确把握学籍相关的政策规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摸索研究适合本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做到基本能解决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传统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学习软件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让系统软件开发人员学习学籍管理知识,让学籍管理工作与软件开发充分的结合起来。要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培养、引进,开发特别通道,构建专业、认真、负责的工作团队,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用人方式,适当增加学籍管理人员年底全校评优教师比例,吸引更多其他的专业人员加入学籍管理部门,补充和丰富学籍信息化管理人员资源。
3.3建立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要建立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是对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进一步规范和延伸,通过学信网管理平台的在校生管理模块,对经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在校生完成升、留(降)级,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保留学籍、退学、开除学籍等学籍异动和操作处理。建立学历证书电子数据网上注册制度,杜绝学历造假情况。建立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促进制度,以学信网为基础,促进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和改革,让高校的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建立网络安全制度,严格管理规范,保障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学籍管理数据库已拥有数十万条学籍信息,并且数据量在逐年增加,涉及庞大的人才信息、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重要信息。学籍管理平台系统受到攻击及数据库受到窜改的情况时有发生。数据信息时时受到威胁,加强数据库安全建设刻不容缓。要培养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保密意识,严格设置各个级别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维护的技术水平。
一、前言
随着教学管理改革的进行,学校逐渐意识到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将该项工作作为教学管理中的一部分。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教学档案的内容增多,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书面文字,传统的管理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水平,是所有教学档案管理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教学档案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工作仍旧停留在手工阶段,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很多教学工作者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利用时,将一些音频、视频随意删除,没有按照规定处理档案资源,导致资源缺失,阻碍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其次,很多管理者认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将档案编号规定,需要的时候直接查询编号就算是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这种错误的认识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档案资源的利用[1]。
(二)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善
硬件设施是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硬件设施都不够完善,如计算机的容量不够大,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扫描仪不够先进,不能对所有类型的资源进行扫描等,这些都对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造成负面影响。而学校虽然积极引进了软件设施,也比较重视教学档案系统的开发,但是一般都将重点放在了归档研究上,没有将归档与查阅功能联系起来,也没有与相关部门联网,部门间缺乏合作,导致教学档案资源的开放性不强,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熟悉电子资料的归档、查询流程,熟悉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利用扫描仪将纸质资料迅速转化为电子资料;另一方面,要求其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能够按照学校具体管理规定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同时知道这样利用教学档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没有达到以上水平,一是对计算机不熟悉,二是没有掌握专业的教学档案管理知识[2]。
三、提高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提高对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走出认识误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信息化管理,并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作为工作重点。无论是资料收集、整理、归档还是资料的查询、应用,都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想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要改变教学档案管理部门硬件设施落后的现状,一是保证计算机的容量足够大,可以容纳大量教学信息,二是要购置先进的扫描仪,可以将各类纸质资料扫描进电子系统中。其次,要重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归档软件,定期对软件进行升级维护,同时要将归档与查阅功能联系起来,教学档案管理部门要与其他各部、系联网,一是方便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归档效率,二是通过联网实现教学档案资源共享,其他部、系以及教师可以通过检索直接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的统一管理
目前很多学校在对教学档案进行管理时存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不同步的现象,这是教学档案管理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求学校在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同时,也加强对纸质教学档案的管理,二者之间的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避免一些重复劳动,提升管理效率。其次,二者之间要做到一一对应,计算机会电子文档进行自动组卷,而纸质文档则需要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归档,两种档案不仅要做到档案号的对应,对于更新的内容也要做到完全对应,避免出现电子档案更新滞后的现象;最后,纸质教学档案中的信息可能不完全包含在电子档案中,如教师的文字教案、习题等,对于缺失的部门要将其数字化处理,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四)重视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要加强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首先,要督促其学习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意识,对于一些年龄偏大、对计算机不熟悉的工作人员更要加强培训,熟悉电子归档以及电子信息查询流程,降低对人工的依赖,提高管理效率。其次,要督促其学习教学档案管理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明确学校对教学档案管理的要求,避免随意性。总之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将计算机知识与教学档案管理知识有效联系起来,提高工作效率[3]。
四、总结
认识误区、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善以及专业人才缺乏是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应当提高管理者对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纸质教学档案与数字教学档案的统一管理,另外要重视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将教学档案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谷露 单位:镇江船艇学院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因此,英语学习离不开英语文化学习。(Carl James,2003;Lyons,1968;张德禄,2005;常宗林,2004;乐眉云,2006)如果我们只重视句子的完美形式而忽视其文化背景,就会变成Hymes(1967)所说的“文化怪物”(转引自张德禄,2005)。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普遍受到重视。西方学者Haviland(1975)认为文化是可以学习的;本族语者的文化知识是通过文化移入的方式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而对于非本族语者来说,一种有效的文化学习手段就是通过英文电影感触西方文化的。Raggett(1975)(转引自桂诗春,2001)试验说明视觉图像比言语记忆保存的时间要长得多。近年来,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包括文化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傅琳,2006;姚静,2005;刘悦,2005;刘丽丽,2004)。电影作为一种集音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能提供给观赏者四种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关系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Lustig & Koester,1999)。它具有形象的直观性,能让观赏者直接地感受,使记忆更为深刻。英文电影在文化学习上的优势可以从长时记忆、心理语境和心理图式三个方面探讨。
二、记忆结构与英文电影
1.长时记忆与英文电影
记忆的目的是把信息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当我们记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总是不停地重复才能记住但不久遗忘掉。但当我们看完一部感人的电影或文学作品后,若干年后其中的情节还历历在目。心理语言学认为,记忆结构有三个层次——感觉记录器(sensory register)、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长时记忆是记忆的最高层次,是保存知识的仓库,用来理解推断新的信息。桂诗春(2001)认为影响语篇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读者对语篇内容有无背景知识。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它能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本族者,促进双方的交流,因此文化知识应被长久记忆。长时记忆包括一般知识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如欣赏电影,前者叫做语义记忆,后者叫做情节性记忆。语义记忆相对稳定,而情节性记忆则是动态的,语义信息可以通过情节性信息的轨迹提取。例如,英法百年战争及法国女英雄的名字这些历史文化常识可以从《圣女贞德》(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Arc)这部英文电影情节中获取。十八世纪的建筑样式这一西方文化常识可以从英文电影《爱国者》(The Patriot)的情节中直观地感受到。十七世纪英国皇家的官级服装样式可以从英文电影《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Caribbean)的情节中形象地获取。陈旭光(2002)认为,电影都是以活生生的人为表现对象的,通过活生生的处于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中的人,折射出广阔繁复的社会。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蕴含在地理环境、社会行为,以及支配这些行为的思维观念中。英文电影可以提供英语国家独特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和民俗风情,这些方面的文化与电影情节相糅合,从而使观赏者在欣赏电影情节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知识的长久记忆。
2.心理语境和英文电影
在阅读理解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读不懂概念存在的具体语境,就不能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有时理解概念所处的语境,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心理语境论认为,由目标或文化所规定的某些语境可以提供一个概念里的特征之间的连接和一个范畴里的概念之间的连接。能够成为概念关系的知识基础的不仅是语境目标,还可以是文化目标。例如,教堂、牧师和婚礼在中国是互无关联的,但是在西方国家却归为有紧密联系的范畴。如果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任何非本族语者就会对这种归类方式感到难以捉摸。因此,一个范畴里的概念由特定的文化相联结,不同文化里的人们进行交流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促进交流的成功。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能够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刻地理解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心理语境。例如,在西方国家,狮子是百兽之首,在西方文化中与国王这一概念紧密相连,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可以从英文电影《狮子王》中直观地感受到。因此,通过英文电影,观赏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由西方文化所连接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建立本族语者的心理语境,从而深刻地理解英语语篇,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心理图式与英文电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尽管作了不少努力,但有些学生仍然不能理解一些建构得不错的英语语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对所学习的材料没有现存的图式,这种情况对理解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摆脱那些起干扰作用的细节,因此在语篇理解中导致错误。Barlett(1932)的研究说明,图式在语篇处理中具有指引作用。由于中西的心理图式不同,学生在语篇理解中往往感到困难,从而造成错误的判断,因此,建立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图式,是准确理解英语语篇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英文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类似英语本族语者的心理图式,而且这种心理图式会随着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完善。英文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可以使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心理图式。
图式中的某一点或几点被激活就可能会激活整个图式,也就是说,教堂、黑色礼服和胸前的白花就很有可能说明这是一个西方教徒的葬礼,葬礼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到场亲友一般不能像在中国葬礼上一样号啕大哭。有了这样的心理图式,我们才不会因英语本族语者在葬礼上穿黑色而不是白色丧服而感到诧异。因此,通过英文电影,观赏者更容易建立起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图式,从而准确地理解英语语篇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具有“可接受性”(Carl James,2003)。
三、英文电影在文化学习上的可利用性
英语电影应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途径之一,然而,英语电影欣赏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李月林,2003)。针对英语电影对西方文化学习的影响,笔者在其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六个班183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其娱乐功能在学生中仍占有绝对优势。76%的学生看英文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英语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只是娱乐的附带品。尽管24%的学生以增加文化知识为目的观看英文电影,但其中认为在英文电影中所学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和跨文化交际偶尔有所帮助的占到76%,而认为从来没有帮助的也占到了1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英文电影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中的作用,而意识到英文电影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部分同学对电影中的文化信息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英文电影在改善学生文化学习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具体原因,可以从心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阐释。
首先,我们所记忆的是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在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如果只注意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而不注意里面可能隐藏的文化内涵,看完电影后就只能记住其音乐的动听、画面的优美和故事情节的感人,而不会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根据调查,55%的学生偶尔注意电影情节中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中西比较;3%的学生未曾注意过情节中的文化内涵也未曾进行中西比较,这说明多数学生在观赏电影时,没有把其中的文化信息作为重点,因而这些信息没有得到记忆。
其次,记忆编码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联系原则,该原则认为在一起发生的感知、思想和其他的心理活动会在记忆里联系在一起,所以只要其中的一些环节在以后出现,它就会触动其他相连的事情。例如,在英文电影《龙凤配》(Sabrina)中,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沙布里娜谈论了一个平民姑娘与王子相爱拒绝皇室用钱收买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如果观赏者被故事本身的内容或由故事所引发的思想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触动,就会触动其他所有相连的情感。例如西方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触动就会带动平民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拒绝收买的故事、沙布丽娜、当时用的关键词语“buy off”、电影的名称和演员的名字。相反,如果欣赏电影过程中没有思考西方的等级制度,即使看到这一词语也想不起前面的其他环节。根据调查,76%的学生偶尔联系课堂上所学的文化知识,3%的学生未曾联系过。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在观赏电影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课堂所学的知识,这也是利用英文电影改进文化学习没有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信息遗忘是记忆的一个普遍规律。心理学认为,回述和再认会提高记忆强度,降低遗忘率。根据调查,71%的学生看完电影后偶尔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述和再认,而从来没有此习惯的学生占到了11%,回述和再认的频率非常低,所以即使在看电影过程中学到某些知识,也会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复习而很快遗忘掉。
懂得了记忆运作的原理,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培养多思考的习惯,多注意电影情节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多联系课本上所学的文化知识,多重复回述有意义的文化信息。尽管英文电影蕴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样,但由于其比较琐碎,缺乏系统性,有些甚至没有现实性,因此不能同文化课本中的知识等同起来,一概而论。因此,笔者认为,文化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课本与英文电影相结合,课本为本,电影作为辅助手段,使文化学习更为有趣,理解更为深刻。
四、结语
英文电影作为英语国家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成为非本族语者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本文从心理认知角度介绍了英文电影作为现代媒介促进文化学习方面的优势,并解释了学生利用英文电影改善其文化学习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了解了记忆原理,学习者应该培养合理利用英文电影的习惯,通过英文电影的帮助,开阔文化视野,在轻松愉快的情节中结合课本文化知识实现对西方文化学习的长时记忆目标。
参考文献:
[1]Barlett,F.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46-62.
[3]Haviland, W. A. Cultural Anthropology (3rd ed)[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5.
[4]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102-143.
[5]Lustig and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M].New York:Longman,1999.
[6]Lyon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68.
[7]常宗林.英汉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34.
[8]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
[9]傅琳.英语影视教学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6,(3):144-145.
[10]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6-112.
[12]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148-150.
[13]刘丽丽.英文原版电影走进综合英语课堂的尝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3):105-106.
[14]刘悦.英文电影欣赏课的学习策略和基本教学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8-120.
[15]刘晔原.戏剧影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96-140.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教学档案不仅要作为一个工作系统来管理,而且要从办好学校的高度来抓好这项工作。
二、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
所谓教学研究型高校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谋求并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对于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从管理方法上可以采用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可以采用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1、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
(1)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高校行政管理层次的划分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即在校级教学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在各院系设立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对教学档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及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凡是涉及全校招聘、招生、教学/考试安排、学籍及学位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的相关文件归入校级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各院系产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及研究成果等可由院系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馆藏,也方便各院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利用。
(2)分类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将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管理。从校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汇编》,《规章制度汇编》,学校及教务处下发的各类文件、规章、规划、计划、总结、各种重要会议记录原件、承办结果等;第二大类是教师档案,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统计表,晋升职称申报批准材料,教师深造证明,进修、高访登记表,工作量考核表及考核结果总汇、评选文件、资料及获奖证书复印件等;第三大类是科研成果档案,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及获奖情况,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译著)、编撰的教材、省内外讲学及出国讲学的讲义等复印件等;第四大类是教务、考务档案,包括了在教学、考试过程中高校对各项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安排的记录等;第五大类是学籍档案,包括本校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等;第六大类是学位档案。
从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建设档案,包括教材档案、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实习档案;第二大类是教学管理档案,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表、考试安排等教学过程档案;第三大类是教学成果档案,包括科技制作、毕业论文成果等。
在整个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从宏观角度加强信息的统筹规划、收集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各院系对于专业信息的深层次分析和使用,有利于对问题的灵活把握和处理。
2、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教学档案保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教学档案价值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前面提到的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是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模式,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发方式看,最重要的模式就是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所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为利用者提供方便、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服务教育为目的,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纸质文档的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文档;二是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以解决档案的组卷、查找和利用问题。尽管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将互动,电子文档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手写档案和纸质文档,但教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将大大改善其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同时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即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教学档案信息的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制作等服务;二是教学档案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化,以前档案管理的主体就是特定的档案管理人员,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不单包括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将教学档案的使用者转化为档案管理主体,并分别赋予不同类别的管理主体相应的权限,比如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学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增加、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经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后即生效存档。同样,新的档案管理系统还存在其他各种不同类别和权限级别的信息提供节点。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档案信息系统不但能统一处理各种信息和数据,避免自相矛盾,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收集、共享,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也解决了重复劳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剑卿:《浅议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141-143。
2、冯睿琳:《试论高等学校档案的价值》,《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50。
3、刘连玉:《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模式及科学管理方式探讨》,《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6):39,41。
4、倪丽娟、马龙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探索》,《兰台世界》,2006(3)理论版:38-39。
5、潘晓君、张大莲:《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6):59-60,62。
6、李淑艳:《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经济管理论坛》,2005(12):47。
7、郭燕辉:《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究》,《中州大学学报》,2008(6):101-102。
随着高校二级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相关院校也开始尝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形式有“订单式”培养、建立实习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区、“3+1”、“2+2”等模式。其中,“3+1”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必须开拓不同于以往传统学院的发展路线。如何结合学院实际,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学院管理部门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追求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学术地位等学院硬实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学院的“人文气质”,即学院文化建设。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探索出一条优化学院行政管理模式的新路子,应当成为二级学院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学院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学院文化是指一个学院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学院文化是指一个学院独有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管理模式、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风格风貌,以及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其他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学院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努力营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学院文化,在学院文化氛围的引领下,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院环境。在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氛围中,全院师生会产生归属感和团结感,使其能够互相支持,为共同建设学院而出谋划策。在这样整体的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中,处理事务势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是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联合创办的新型学院。学院综合办公室作为行政综合管理部门,工作范围、性质和工作方式与传统院校有较大不同,除本部校区外,还要同时负责龙岩上杭教学基地的管理工作,与一般意义的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基地不同的是,它拥有独立的校区,与学院本部相距460公里,无法短时间来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管理难度。“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同时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标志之一。紫金矿业学院成立至今,在新模式办学的基础上尝试通过融合企业优秀文化,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建设提升学院的凝聚力,探索出一条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工作效能的新思路。
二、学院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全面提升素质,陶冶思想情操。
文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人、引导人、陶冶人、感染人。优美舒适的校园、完备的文体活动设施、丰富高雅的文化生活,这些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元素为学院教职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在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工作,容易让人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平和的心境,而浓郁的学术氛围更容易使人养成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培育了竞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
(二)团结凝聚个体,激励个体发展。
学院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学院全体成员的愿望和诉求,是理想、信念、目标和价值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是学院师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通过激发个人对学院的真诚情感把大家紧密联系到一起,从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使个人信念和学院发展联系起来,更加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团结一心为学院发展而奋斗。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成为激励大家勤奋工作、勇于拼搏的强大动力。
(三)激发创新思维,实现自我超越。
高校作为知识、人才、信息和发明最为集中之地,是创新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而大学文化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集中体现了大学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创新创造活动的强大动力。通过多种文化形态相互碰撞交融,逐渐积累为个人心理深处的一种潜在意识,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个体,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孜孜不倦地追求突破和创新。
(四)调解主要矛盾,协调利益冲突。
学院综合办公室是一个集行政、党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为一体的综合管理部门,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特殊的内部管理结构,使得各部门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由于利益冲突产生矛盾。学院文化是协调各种关系的有力保障,其中蕴含的共同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剂”的作用,可以使不同利益群体在共同理想目标的指引下,淡化利益观念,调和主次矛盾的冲突,以更为和谐的方式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学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文化建设虽然存在较多的共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每个学院的历史传统,创办背景、专业设置等都不尽相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紫金矿业学院立足实际,以校企合作新模式办学为立足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具有特色的学院文化。
(一)加强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1.加强办公环境建设。
作为教职工的第二个“家”,学院办公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雅的办公环境不仅使人心情愉快地工作,更让身在其中的教职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学院积极创建整洁卫生、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使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也为更好地服务师生提供了前提。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教职工除了工作压力之外,还有养家的压力、职称的压力、子女上学就业的压力等。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是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诸多问题的有效举措,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关心和指导,同时定期组织老师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这不仅有利于调适生理和心理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3.加强标识文化建设。
标识文化就是把最能代表学院文化特质的含义形式化、符号化、格式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通过制作具有地矿特色符号的院标、院歌、院训等学院形象标识系统,积极打造具有地矿专业特点的人文景点布置,此外通过加强院史宣传、建立地质博物馆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营造品位高雅的文化气息,形成独具学院特色的形象文化。让大家一看到这些标识就会想到自己的学院,想到它背后厚重的承载及丰富感人的故事,使人建立起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业务能力。
1.加强业务培训。
与专任教师不同,学院管理人员很少有机会研究管理学或进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学习活动,这就使得其自我提升受限。而二级管理制度的推进,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干部,系统性、持续性地为管理人员提供多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大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管理论文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加强专业特色培训。
学院管理人员虽然学历高,自身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较高,但一般都是非地矿专业毕业生,对于地矿专业背景、行业特点等相关理论知识基本一无所知。对此学院定期对非地矿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矿业知识培训,同时组织管理人员赴上杭紫金山金铜矿、露天采矿场、黄金冶炼厂等地感受紫金企业文化,邀请集团“双师型”教师对地矿行业现状以及集团的近期整体规划进行详细介绍,帮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地矿专业知识,也提升了其对校企合作新模式办学的整体认识,使他们在落实具体工作时能更好地体现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3.加强国际化培训。
国际化是紫金矿业集团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学院制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指出:“学院要充分把握大好时机,顺应时代潮流,着力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与紫金矿业集团国际化办公室合作,对管理人员进行国际化培训,通过集中强化语言学习,培养管理人员国际化理念,开阔国际化视野,重点学习国际化惯例和规则,满足国际化发展趋势。
(三)弘扬地矿精神,创新管理模式。
1.继承优秀传统。
紫金矿业学院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严谨求实、团结拼搏、开拓创造”的老地矿精神。学院创立初期,为解决部分教师编制不足的难题,返聘部分原地矿系退休老教师,老教师们严谨的求学精神、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使大家在具有浓郁“地矿”气息的文化土壤中耳濡目染。优秀的传统不仅让我们以成为学院的一分子为荣,也督促管理人员紧跟前辈脚步,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2.推进管理创新。
创新是促使学院事业不断登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先进的管理理念促使每名教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校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学院顺应时展潮流,在继承“地矿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借助网络、新媒体力量,共创学院线上文化新平台。积极推进网络工作平台的建立,根据学校网站群的后台优势开发学院网站,建立机关各部门工作QQ群、微信群等作为官方推送平台。同企业内部OA系统、钉钉办公系统实现系统资源共享,加强与企业内部交流,保持信息实时畅通,打造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
3.推进制度创新。
始终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努力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随着上杭教学基地的正式运行,针对“一院两区”新模式办学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创新。设置上杭教学基地办公室,隶属于学院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委派基地专职管理人员,落实基地的各项工作,协调基地的教学科研以及与紫金矿业集团的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并对相关的差旅、资产管理等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规范行政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推进学院高效管理。
(四)明确奋斗目标,增强集体凝聚。
1.明确工作目标。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学院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创业型矿业学院的中长期办学发展目标,也是全体教职人员的共同目标,在矿业形势面临重大挑战的大环境下,以此激励大家同心同德、集思广益、共渡难关、努力奋斗。
2.加强沟通交流。
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学院各项工作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其不仅能够传递有效信息,保持信息上传下达,同时还能根据不同个体的优势和长处,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提高工作效能。学院综合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针对近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有利于开发新的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于上杭教学基地与本部信息沟通不到位的问题,学院除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之外,还筹划升级平台以实现网络视频会议功能,保障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加强岗位锻炼。
新模式办学对于学院综合办公室带来特殊的管理模式,也带来新的挑战。为配合上杭教学基地办公室的管理,学院在每学期初都会临时抽调数名管理人员前往基地,同基地专职人员一起,负责教学基地的各项工作。针对本部的岗位空缺,学院实施管理A/B岗制度,空缺岗位的具体工作由相应的B岗人员负责,通过多岗位锻炼,不仅使他们在各个岗位都能独当一面,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各岗位工作更加紧密地衔接与配合,有效提升了集体凝聚力,使办公室成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战斗集体。
四、结语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的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也给办公室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学院通过融合企业优秀文化,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对优化学院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学院管理部门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增强危机意识和统筹意识,正视自身不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适应学院发展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惠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三江学院商学院为例[J].三江高教,2016(4):1-3.
[2]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2.
[3]赵晓珂,王林,张卫东.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5-109.
一、财政学的学科地位
经济是一国之命脉,财政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经管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乃至每个个体都与财政、财政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财政学的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各类财政现象,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目前,财政学是高等院校面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课程,在地位上来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习财政学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财政制度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这一课程的学习对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
具体来说,目前财政学的学情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对于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属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本能的对“财政学”这一课程高度重视,在课堂上或课下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因此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2.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尽管财政学也属于专业必修课,但是这一课程只是诸多必修课中的一种,在当前的学习阶段,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而只会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学习兴趣较低;同时,许多非财政学专业的期末考核大多采用开卷或者交论文的方式,这种松散的考核方式导致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天然地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当前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只能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上下足功夫。
(二)地方高校财政学课堂教学困境分析
随着多元化学习方式和知识来源渠道的不断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持续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高校财政学课堂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创新合适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容易得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财政学”的很多课程内容需要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细致的讲解。在目前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学仍是以教师的传输为主,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幻灯片能够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并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材内容。但多媒体教学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速度的同时,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在不进行课前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学习。2.教学内容和环节需要更新和加强作为一门主要研究政府行为和政府政策的课程。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当前财政现象和政策的变化。而目前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的分析,较少涉及实际财政问题,相应的忽视了财政学知识时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财政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但实践教学同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许多学校尽管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内容偏少,难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当前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有必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3.非财政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财政学是财政学专业和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除了财政学专业学生之外,每年还有数量巨大的非财政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这一课程。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不是这个专业,因此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对财政学课程产生轻视或忽视的心理,导致学习积极性较低。学生较高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际条件和财政学课程特点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和支配地位,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较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上也缺少相应的自主支配权。在这些限制条件下,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出于对本专业天然的重视,学习积极性相应较高,而对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天然较低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自身较低的学习自,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中依据自己的兴趣探究学习课题并独立解决;另一方面,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和教学的安排,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4.教学中缺乏过程管理,考核和评价不够全面当前财政学的考核依然以传统的期终考核方式为主,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简单直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传统考核方式下,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可通过考前几周的突击学习来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财政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无法真正实现对平时教学的过程管理。当前许多经管类高校都在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较低,同时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往往简单地以学生的平时考勤和作业作为对平时学习效果的检验标准,这种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和课程考核方式总体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公平性。5.教材存在更新慢,知识体系老化的现象当前的高校财政学教材中,流行的多是几所知名财经类大学或知名学者的几本教材,这些教材的经典性毋庸置疑。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统经典教材知识体系难免存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财政学的教材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通篇都是文字,涉及的表格也多以统计分析为主,较少涉及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也缺失目前流行的数理工具的使用和分析。传统教材的这些缺点使财政学学科的科学性未能凸显,直接导致学生从心理上轻视财政学这门课程,加之教材更新较慢,使得财政领域的新问题不能反映在教材中,也使得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兴趣不高。
三、财政学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策略
(一)结合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积极性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模拟真实的事件或情境,使学生进入相关的情境中,通过真实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同时通过案例使学生深化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和应用性。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教学的好处,一方面财政学尽管理论性较强,但在现实中课程的案例十分丰富,通过案例学习法,能够实现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案例教学法更为有效,能够较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案例的分析中强化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极大地提升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小组协作,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协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结合问题驱动,改革教学环节
问题驱动教学方式是指设立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驱动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革新,问题导向驱动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高校中那些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教学方式更为合适。在问题驱动教学法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财政学理论知识,达到优化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包括: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当前发生的社会财政、经济热点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财政学理论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当前,线下教学仍然是我国大学教学的主流方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日趋多元,其学习注意力也日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于“财政学”课程来说,尽管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较为依赖教师的课堂知识传授,但在信息时代,高校之间的资源壁垒渐渐被打破,中国大学慕课、B站等都有大量的各个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有必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手段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将更多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和时间的支配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学习更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课堂上,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随堂测验、资料分享等活动,在课堂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强课后沟通交流,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
(四)借助线上教学工具,优化学生考核体系和方式,实现过程管理
考核结果无疑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课程的考核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财政学教学中,大部分课程以期末考核为主,但期末考核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真实的学习效果。因此财政学的考核有必要体现对学习的过程管理,注重平时的考核,如在学期中增加课堂分组的讨论或课堂展示等,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这一点,传统的课堂可能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但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工具可以有效辅助实现,这些线上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下空闲时间,实现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以及平时的考核和打卡,到学期末教师根据学习通上平时的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许多同学片面地认为财政学只具有理论性的特点,使得许多人对该课程望而却步。实际上,理论始终来源于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抽象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结合。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应建立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适当进行仿真模拟教学,帮助学生接触实际业务,使其具备业务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训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高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教学反思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教学相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余,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接触教学问题,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升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技能。第一,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应充分认识到财政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课程的重要性之前,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坚信这一点。针对财政学这一课程,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尤其是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阐明课程没有高低贵贱、有用无用之分。强调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科的学习对坚实学生的财经素养基础、发展学生的专业基础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财政学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众多,这也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作为高校教授选修课的教师,只能尽力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第三,随着越来越多新的课堂教学工具出现,教师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利用新的教学技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第四,教师应注重对外的交流和学习,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同时教师也应注重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在与实务部门的交流和合作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郭露露.提升《财政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220-221.
[2]陈汉芳,梅建明.案例研究方法在税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40-43.
[3]徐璐.探究性教学在公共财政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