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11:2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土美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62-01
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特殊美术媒材的概念虽然是从解决美术媒材的准备方面着手引出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逐渐发现,特殊美术媒材的选取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不仅使学生主动地仔细地观察生活,发现家乡的魅力,生活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家乡自豪感,更使学生对美术课甚至美术创作在认识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改变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原本的不健康状态。
首先,任何一节美术课都要经过精心的准备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考虑到美术媒材的问题,这决定着这节课是否可以成功,一方面好的媒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针对于农村学生最需要注意的方面,美术媒材准备的难易程度。特殊美术媒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一般美术媒材难以准备的问题:由于物质条件受限一般的美术媒材,如彩卡纸,油画棒,可塑橡皮等等难以准备齐全,特殊美术媒材选取学生生活周边的物质材料,如树叶,红泥,谷粒,家禽羽毛等等,以替代一般美术媒材。不过需要注意的特殊美术媒材中有些媒材在搜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尽量避开这些特殊美术媒材,在准备《黄河沙土画》时原定用故黄河边的沙土,考虑到沙土的在搜集时存在危险性,经过多方打听发现黄河周围的土地的含沙量也非常高,故请学生去那寻找,叮嘱学生绝对不要去河边搜集沙土,这样我们既避开了潜在危险又顺利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巧妙使用乡土特色美术媒材,凸显美术课堂乡土韵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美术课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美术创作的激情。一般的美术课进入教学阶段时常是按部就班,学生习以为常,学习兴趣难以得到启发,进而对美术课甚至美术这一学科产生了厌倦感,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使得农村的美术教学状况进入了死胡同。特殊美术媒材的引入为不仅仅在课前引入阶段起到启发的作用,在之后的教学中也是不可小觑的。特殊美术媒材来源于生活,除了促进学生学会认真细心的观察生活以外,在搜集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趣事,如果将这些有趣的过程应用到美术课堂中去,必然产生不俗的效果。例如在《树叶粘贴画》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在搜集树叶时还特意了解树的种类和特征,上课时请学生将这些课外知识点拿到课堂上叙述,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及该生的自豪感,另一方面这种自我表现后产生的自豪也刺激了其他学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下次教学准备时,学生搜集美术媒材会更为认真用心,继而对美术课产生了一种期待心理,如此一来在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就由之前的教师独自灌输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不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美术媒材是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可见美术媒材是服务于美术创作的,那么特殊美术媒材固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如何将特殊美术媒材与美术创作结合在一起就成了我们在选择美术媒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特殊美术媒材的关键就在“特殊”,在决定了教学内容后,就可以根据创作种类选择美术媒材,这时选择的特殊美术媒材要将其特殊点放大,并将这种特殊点与美术创作完美结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课程标准中的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做了明确的阐述,特殊美术媒材也确实为达到这种理念要求的农村美术课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比较经济的美术媒材,解决了农村美术教学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当然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认真面对,希望可以逐个突破。
一是形式构成体系的建立。从1907年“立体主义”的产生到抽象艺术的出现,是形式构成体系创建的关键前提。20世纪20年代,形式构成体系创建于德国魏玛包豪斯学校,康定斯基、克利、费宁格、伊滕等大师受聘此学校,因为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创立了形式构成体系,于此开启了现代设计艺术的体系化发展模式。由形式构成体系带来的审美观念,成为那个时代谈论艺术的核心话题。设计艺术通过对现代艺术的认识转进,从而获得巨大的动力源。现代文明中的现代艺术成为一个吸引世界目光的神奇领域。对于形式讨论的主要意义在于,绘画从此摆脱了造型与技巧的单向性传承方式和客观描绘束缚,而转进为思维方式的展现。也就是说形式观念成为现代艺术的首要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认知其文化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审美。
二是实验方式的建立。绘画艺术的传承方式、尤其是写实艺术的造型基础与表现技巧,是绘画艺术赖以传承的核心基础,无论是西方写实主义、还是中国卷轴画传统,均体现为审美标准的前置设定,造型方法和表现技巧的讲究在代代传承中形成象牙塔式的层级审美方式。在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对学院派象牙塔式的层级审美方式的瓦解和摧毁是革命性的,他致使传统的单向性传承方式转变为多向、放射性的现展方式,多元并举方式带来的艺术发展,彻底解放了艺术创造的自由活力,画种壁垒被打破,艺术家在纵心所欲和不择手段的实验探索中兼容了所有技术手段。可以说实验方法成为现代艺术的孵化器,正如罗伯特•休斯在他的《新的冲击》一书中所言:“整个欧洲都像一个实验室,现代艺术不断从那里产生出来”。在这里,准确认知实验方式的全部含义,其意义在于其间隐含着的创造原理与突破观念束缚。[5]在艺术创作领域,对实验方式的探讨大多散见于艺术家对艺术的谈论,“实验”一词出现频次之多、人们关注“实验”的努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立足于画种自身规则下的‘实验’讨论,是难于获得实际意义的。问题在于单纯画种不能孕育出实验方式,而是“实验”孵化出了现代艺术。从这个意义讲,“实验”是打破画种界别,实现跨界的综合技术方法,包括材料技术和学科交叉的认识观念。我们有理由认为,实验方式的认识更多缘于对原始艺术、民间美术、儿童绘画,艺术涂鸦、包括疯人艺术的再认识,在那些非文化身份的艺术表现中产生出的手法和形态中,更容易理解实验的含义。实验是不择手段、是纵心所欲、是自由创造、是以意图传达为目的的艺术手段。
三是语言传达方式的建立。艺术必须传达意图,他通过视觉传达方式实现语言表述。现代艺术放射状的表现形态、那些平面、立体和空间、以及装置、行为、综合材料、观念艺术等均在语言方式上拓展了人类视知觉的辨识可能性。语言方式的探索意义还在于不同区域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换,即所谓国际语境所代表的语言方式。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为包容性,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希望。现代审美观念可以赋予民族文化以现代性发展活力,民族美术也会赋予现代审美以中国文化精神。那么,民族美术就需要纳入现代审美中加以重新认识,正如毕加索坦言:“艺术不是创造而是发现”。也就是说凭空的创造是不存在的,现代审美发现也是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当代艺术家戴维•史密斯也说道:“在没有任何文化传统的艺术中,什么也不会有”。在现代语言方式中,视觉意图的传达不单单是语言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属性上的文化身份表述。也就是说,文化立场与文化身份的现代性表述,需要立足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价值认知。民间美术赖于民俗文化传承而传承,民俗文化生态孕育出的各种美术形式,决定了其民族文化的根本属性。[6]从民俗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城市民俗与乡土民俗做一个区分,由于环境的不同,城市民俗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明显优越于乡土民俗。尽管在城市民俗中并不鲜见与乡土民俗类同内容,但他的市民文化和市场需求更多体现为工艺美术形态,对物质材料和工艺水平的追求代表了城市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乡土民俗中,由于农耕生活水平的低下和长期稳定,那些出自于劳动者之手的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以代代传承方式稳定延续下来的,他们没有文化身份也无艺人身份,甚至普遍是不识字的庄户人。这类同于原始艺术与儿童美术。这种非文化身份的艺术则是缘于民俗文化的氛围影响,蒙昧意识中的冲动和创造力往往是巨大的。在那些原始艺术、儿童美术、涂鸦艺术和疯人绘画中,意识冲动与情绪宣泄是纯粹的,他们没有名利思想,也无私心杂念的困扰,单纯状态下的刻绘涂写更多缘于他们内心的原始冲动。这在乡土美术中同样体现出这种原发性和原创性,不同区域的乡土美术赖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体系,它反映的是大一统的民俗文化属性。本文来自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二、现代审美与乡土美术
乡土美术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作活动的产物,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蕴含着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的思考,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的共同结晶;它结合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具有典型的人文学科特征。
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依靠课程结构合理化来体现。因而,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民间美术教育,充实了学校现代美术教育的内容。
乡土美术教育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
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就个人而言,全面发展意味着一个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他的人格的健全和完善”。①通俗地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的高度统一,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思想,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教育理想。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日趋丰富的现代或未来社会,人们有更多自由时间和选择的机会来从事科学、艺术、社交等非物质活动,人们必需具备健全的大脑、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而美术教育则能实现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价值。
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美术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构成的;或曰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它们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乡土美术带有典型的原发性特征,它传承了原始艺术,同时作为团体艺术而成为其他阶层艺术的基础和渊源。因此,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民间美术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同时,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教育共同构筑了美育思想体系,也符合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
乡土美术教育补偿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失衡
经济信息时代,现代美术教育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如电子计算机、幻灯机、录像机、多媒体、因特网等等,增加了电脑绘画、计算机制图以及各种各样的电脑设计软件等教学内容,传统美术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向现代化教学迈进。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手段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方法,充实了美术教学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引发的人情淡薄、人性沉沦的负面影响带来的冰冷的、唯美的审美哲学思想却不同程度地滋生。学生整日面对冰冷的机械设备、模式化的绘图软件、单调的数据符号,精神需求难免失去平衡。
美国作家约翰·莱思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说:“我们的社会高科技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的确如此,精神需求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补偿和对理想的追求。
乡土美术历来注重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通过乡土美术课程教学,例如制作陶艺、编织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体念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在工艺制作中倾注情感容量和个性,感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崇高境界,调节并补偿了现代生活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
乡土美术教育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有着积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变,是在国际国内教育变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随着艺术价值观的变化,也必然导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20世纪100年来,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结合西方的美术教育特别是法国和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辉煌也带来局限,特别是后现代艺术滥觞以来,当代艺术从‘视觉革命’到‘观念革命’‘惊世骇俗’的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的美术教育方式和体制。”②世界教育趋势的转变,必然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注重教育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对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各民族国家文化资源的源本化开发和利用。人类是各民族在不同地域衍生成的各种社会组合体,进而人类的文化也表现出特殊知识系统的多重性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为文化的优化与知识的创新创造了极大可能,从而体现了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的特征。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也包括了文化方面的竞争,我们应当适应时代教育特点和结合实践要求,既要弘扬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也要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
总之,乡土美术教育,是完成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的,也为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25-02
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西方出现了渴望远离工业城市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回归大自然。中国的艺术家们在短暂的追慕西方现代艺术的余晖后,认识到割裂民族传统、逃避社会现实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读者,只有找到本土艺术的根基,才能培植出民族艺术的参天大树。于是,他们在艺术领域展开了回归深广厚重的民族文化土壤的寻根之旅。再次踏上生我养我的这块乡土,我们定能探寻到它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
提起乡土美术,我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民间美术,它们都含有指代那些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意思,因为它们既有概念上的差异,又有着内容上的相同或联系。
“民间美术”是由“民间”与“美术”两个概念组成,作为“美术”的限定词的“民间”指由平民、常民或劳动人民自行组织、创造和拥有、享用、管理的东西,它界定了这种美术形态的创造环境、创造主体及接受对象:民间美术是生长和发展于传统下层民间社会的,其创造主体是包括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
“乡土美术”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人们对该地方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尽管民间美术与乡土美术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差异,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乡土美术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属于民间美术,因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大多根植于农村社会,创造这些作品的是以乡村民众为主的劳动群众,同时,民间美术又包含着各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正是不同地域的乡土美术构成了民间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
二、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1.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设计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本土特色文化中非常多的元素、理念和信息可以为设计所用,为诸如建筑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各个方面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因为大量的乡土美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审美需要而创造的,相反,是人们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这种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结合正是设计的最高理念。乡土美术造物思想中的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对材料的选择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适应自然,与环境相协调,这种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的态度――尊重自然,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是我们倡导的“绿色设计”的宗旨。
2.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
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3.乡土美术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乡土美术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生活中的美术,是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的生动体现。以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如今天这样丰富,但精神生活并不贫乏。乡土美术中的生产生活设施、日常用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我们在美术展馆看到的东西,被我们供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样说来,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与艺术更容易融合。我们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
4.乡土美术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马洒的洞经音乐本身就是戏剧形象,这些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乡村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乡土特色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的教学中来,不仅对于乡土特色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学美术教学中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才让乡土特色美术没有走向绝迹,反而能够不断地发扬与传承。中学美术教学中因为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为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文化血液,使得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了解人与美术之间的关系、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乡土特色美术大大丰富了中学美术的课内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特色美术资源,能够帮助学校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例如,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将写生课、创作课、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美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剪纸、泥塑等手工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乡土特色美术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教材。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乡土特色美术教学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美。乡土特色美术实际上就是普通百姓朴素生活的一种体现。现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大部分便是很久以前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日常用品,这样便可以看出,艺术其实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特色美术为初中美术增添了更多的审美素材,促进了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将中学美术教学嫁接在乡土美术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打破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因为乡土美术从生活中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动人;还原到生活中去, 虽然经过加工,但却又让人感觉真实。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完全可以将生活引入美术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周边很多村寨都有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这一带的居民以家纺生产为主。鉴于这些特点将原先比较枯燥的图案知识融入到家纺用品中来,例如《美丽的图案》,首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家纺生产过程让学生观看,让其体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家纺设计。然后浏览一些家纺作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并说说其中图形排列的规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图案的基本知识。将这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了解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用地方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
2.筛选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也是相当繁杂。这就要求作为施教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筛选、开发、利用各种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和他们生活更为贴近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乡土文化之一的布依文化,位于贵定县西部约20公里处,在此发现了大量的布依族的民风民俗,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乡土文化之二的苗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这两种乡土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是综合中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和中学生“玩”性未减的特点,选择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能让学生在玩耍中既了解到南通当地的乡土文化,又能从中学习美术知识。贵定的乡土文化资源比较充足,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取舍,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 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 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 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 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 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 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乡土特色美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学美术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也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取舍地将乡土教材进行发掘和发扬,是每个美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乡土美术的一种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广大的美术教师要把开发乡土教材作为己任,希望把更多的乡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樊春芳.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乡土教材发掘的思考[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10) .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44-01
乡土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见证着历史,是当地人创造历史的物证。经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乡土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讲述者,他讲述着世代人们曾经怎样生活,它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他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所在。而它在文化与艺术上的深刻内涵更是一种无法被同化或取代的教育资源,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乡土美术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发
国内外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善于从民间美术或异域美术中汲取氧分,从而激发创作灵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要善于发现与创新,而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艺术表现语言及表现手法都能给初中美术教育以借鉴――和谐饱满夸张的构图形式;突破传统和形体的束缚,大胆的变形;色彩上使用强烈的对比或惊人的纯度;多时空与多视角的结合后却高度的统一;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近乎疯狂的表达;由于创作时自由轻松的心态产生的丰富联想――这些都将为我们打开思路的阀门,迎接新的突破。
二、乡土美术适应初中美术教育的情感需求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美术教育大量的运用了高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因特网,幻灯片,录像机,计算机等,自然使得传统的美术教育也随之向现代化教学迈进,不予置否,这确实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但现代科技带来的人情淡薄,人性沉沦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学生每天面对冰冷的机械设备,精神需求难免失去平衡。
美国作者约翰・莱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说过:“我们的社会高科技越来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由此看来,情感上的需要确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而乡土美术在人文领域的注重是显而易见的,它具有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归属感,极大程度的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通过乡土美术课程教学,如泥塑,陶艺,编制等等,使学生充分体验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感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乐趣,调节了现代生活引发的情感需求失衡。
三、乡土美术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的六条明确指出:“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5-20%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现行的中学新课程里美术教学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而手工类的课程安排占了很大一部分。另外,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充分强调了个体发展,例如: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站在美术教育前线的我们需要实际面对的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对能力,潜力,天赋的充分开拓和利用称作人的自我实现。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一直在强调个性,而事实上正是因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个性倾向越突出,它创造价值就越高。简单的说,一个个性倾向明显的天才式的艺术思想的特点,无非就是其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能够异于其他。从学生个人美术能力的前全方位发展方面考虑,乡土美术教学的开展油气深刻的意义。乡土美术内容广泛,类型丰富,其工具,材料,题材,艺术含义包罗万象。认识乡土美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其创作规律,了解其创造美的手法,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养成健康的审美习惯,对于学生的美术思想健全,健康,多维化的发展有不可逆的作用。
陆郎集镇是南京市南郊一个十分偏远的乡村小镇,我生长于此,并于陆郎中学从教十几年。这里的教学设施一直很简陋,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但课程资源还是比较贫乏。我所教的是美术课程,虽然教学设备简陋,课程资源贫乏,但这里的乡土美术资源却十分丰富。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全面了解乡土美术资源状况,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拓宽美术教材,使学生树立热爱故土、建设家园的美好信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美术教学提供广阔的课程资源。
1.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景色为美术教学提供宝贵的资源。
陆郎集镇地处南京市南郊,是江苏与安徽的交界地段,这里三面环山,自然景色十分优美。连绵的群山、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水库是赏景、写生的理想之地,如登白头山远望滚滚而去的长江,在云台山顶欣赏一望无际的竹海,或爬上蒋北山浏览广阔而延绵的翡翠茶林。特别是秋天,山峦叠嶂、层林尽染,徜徉于色彩的海洋,你一定会流连忘返。
2.林立的生态园、参差的山庄别墅、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丰富了乡土美术资源。
陆郎集镇独特的地理条件吸引了许多有眼光的投资商。近几年,投资商在这里兴建了许多以娱乐、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农艺生态园和山庄别墅,其中规模较大、体现传统风格的有“雁南飞休闲中心”、“南京六顺农艺生态园”。古朴灵巧的传统建筑造型,精湛繁复的木刻、壁画,楼、台、亭、榭、廊、舫、石径、假山、植被等独具匠心的装饰,折射出中国古代美术高超的艺术品位、审美情趣,以及非凡的创造力。
与传统建筑相映成趣的是“南山湖”别墅区和江宁开发区接待中心,这里以西式建筑为主,巧妙的布局、玲珑的造型、活泼的色彩,在群山茂林中隐现,与明澈的湖水相映,置身其中,仿佛走进西方的童话世界。
3.周边环境有力补充了乡土美术资源。
离陆郎集镇不远的地方有两处非常著名的风景区:南唐二陵和牛首山,既是文明古迹又是风景宜人的好地方。
南唐二陵是南唐先主李c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Z及其妻钟氏的顺陵,钦陵有前、中、后3室,皆砖石仿木结构,并绘制彩画。彩画有朱红、赤黄、赭、石青、石绿等颜色,用工笔描绘缠枝牡丹、宝相花、海石榴花及柿蒂纹、仰覆莲纹等花卉纹饰。顺陵是五代南唐中主李Z的陵墓,陵墓规制略简。二陵还出土了许多陶俑、瓷器、玉哀册等珍贵文物,这些陶俑造型准确,神态自然,小巧精致,虽经千年的沧桑,也能彰显五代时期匠人的高超技艺。
牛首山故有“春牛首、秋栖霞”之称。在清乾隆年间,“牛首烟岚”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春天的景色非常的秀美,吸引许多游客来这里踏青。
二、我校目前对乡土美术资源的认识及开发乡土美术资源的意义。
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我校教育观念也很传统:教师仅仅把提高学生文化分数作为最高目标,学生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凭借文化成绩考上一所好学校,将来有一个好工作。美术不在考试科目内,学校、学生、家长都不重视,更不可能开发和利用所谓“乡土美术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弥补国家课程设计难以兼顾地方特点的缺憾,使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生发出对乡土的热爱和责任感,学会用亲近、审美的眼光重新认识乡土文化,欣赏和关注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建设家园的信心。
三、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拓宽美术教材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始终将自己所掌握的工艺设计知识及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融汇到平时的美术教学中,使学生在中学美术学习阶段从民间美术和乡土教材中学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艺术知识。
1.以欣赏的眼光开发乡土美术资源。
家乡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恩情、亲情和友情,有我们的回忆和眷恋。我经常带着画具和照相机去野外写生、摄影,把在野外拍的一些图片素材和写生作品进行加工整理,利用多媒体以幻灯、录像、图片投影的形式让同学们赏析、品味。通过欣赏,同学们都很诧异曾经熟悉的地方竟如此美丽,曾经并不起眼的景观在这些摄影、绘画作品中竟如此令人神往,此时我因势就作品的构思、色调、绘画的技巧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在探讨、交流的氛围里,学生得到审美的熏陶,艺术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2.运用表现的形式开发乡土美术资源。
单调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技法常常使学生感到厌倦,因而走出教室,放飞心灵,去自然中写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美术课时间我让学生带上画具外出写生,无论是素描还是具象、意象绘画,只要同学们喜欢,尽情表现。通过外出写生,学生不仅生发了表现欲望和信心,提高了审美意识和绘画技能,而且更加热爱家园、热爱绘画,大大提高了美术素养。
3.运用生态游的方式开发乡土美术资源。
而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除了需要体现以上一般教材编写的共性要求外,还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将地方区域内的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美术现象导入课堂,具体可以通过灵活设置综合课程,加强地方美术文化与学科内、学科间和与社会的交融汇合;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鼓励学生以个体形式或小组合作形式去探寻、参与各类民间美术的活动;大胆尝试各种地方美术中的材料、工具,继承并创新各种制作方法,通过个体的欣赏和小组相互交流评述等方法,汲取地方美术的精华与营养,体验美术活动的丰富乐趣,并增长视觉、触觉和审美的经验,获取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动力;并由此获得对基本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灵活运用各种地方美术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在地方美术的学习与延续中,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由天性和创新能力,要注意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美术实践能力,以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完善人格。
一、教材编写的途径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开发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去进行乡土美术教学实践,最关键的就是教材的导向性的确定与规范。因为任何成功的美术教学要落到实处,都需要一本好的具有导向性的教材才可能实现,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完成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与设计呢?其实,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明白,长久以来教材的设计都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策划,现在突然由我们自己策划编写这部乡土美术教材,虽然拥有了一定的自,但同时也多了几份责任。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必须贯彻的几点:
1.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理解乡土美术文化的博大与宽泛;
2.关注部分特有的乡土美术文化现象及美术作品,在了解与沟通中得到升华;
3.通过梳理各地的民间和乡土艺术,培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提倡环保,加强环境教育,理解美术与环境的关系,使热爱和关怀大自然成为时尚与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5.促进地方美术文化中的社会课程资源的新发展,让交往,互爱、理解和尊重在本教材的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张扬;
6.紧跟时代的脉络,挖掘乡土中的现代科技信息资源,了解与应用,与社会同步发展;
7.实现乡土教育的本土化与有机化,从身边的一切出发,使家庭、学校、社区及各种公共的、自由的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均能成为本教材的学习内容,并左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启迪智慧、学会生存。
我们认为,其导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介入:
1.关注乡土生活。乡土美术教材来源于我们的亲身感受与美术实践,它是以我们的生存空间为出发点,因此才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也应该因地制宜,以自己的寻绎、探访、实践所得才更符合教材编写的最直接的经验。
2.注重时展。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时代性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主题,因为好的美术教材除了符合教学目标外,更应顺应社会变迁,才不至于让乡土美术教学感觉陈腐,除了传承乡土美术文化中旧的传统,更要注重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以便为其注入新生命,思考现在、创造未来。
3.追求完美统一。我们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的过程中,虽不一定能面面俱到,但应该注意其知识和结构的完整,要体现学科知识和地方美术文化的有机联系。
4.注重传承研究。乡土美术的学习承载体应该可以说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最主要的学习受益者。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侧重点也应该是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地方美术文化,产生对家乡美术文化的认同,从而真正达到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目的。
二、教材编写的方法
艺术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乡土美术是属于地方区域内的薪火相传的草根文化。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首先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度。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要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协同起来,让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兴趣需求和爱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依据各地乡土美术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并扩展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
经调查研究,探寻进入乡土美术教材的内容,寻找材料进入实验课堂,通过课堂实践,形成初步的编写方案。在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整体设计上去思考。乡土美术教材编写时注意“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丰富师生经历,有利于开拓师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师生个性,有利于师生自主选择。尽量使师生在以后能适应学习的教材,体现乡土教育的价值。
2.从课程角度进行梳理。在乡土美术教材设计与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明确地认为,乡土教材是美术课程的有益的补充,所以,在乡土美术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美术课程及美术课标,使本教材的三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内容的呈现方式、内容的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课程的实施(大约需要多少课时,教学的具体形式和手段等)、评价的设想和做法均落到实处。这一方法的运用,确保了以后教材使用中不在存在隐患,让乡土美术教材真正成为教师喜欢、学生热爱的新教材、好教材。
在学校美术教育中适当引入乡土美术教材,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这对于学校美术教育和乡土美术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
1.乡土美术因依附于学校美术教育这棵大树,能够免遭断层与消亡的命运,并能借助学校教育的延续性而不断向前发展;
2.学校美术教育也因为有了乡土美术教材的加入而增添新的活力,不仅教学内容得到拓宽,还有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直观教材与史料;
3.乡土美术中蕴藏的传统艺术观念、丰富的人文思想又能给中学美术教学与设计提供启示与借鉴;
4.有效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也给各地城乡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课程观.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3\]侯令.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的乡土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乡土美术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美术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从而引进我们的美术教学课堂。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美术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资源交相辉映,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一、乡土文化和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统称。“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学校驻地诸城,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山水隽永,民风淳朴,是齐鲁文化名城,这里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俗语散布乡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乡土美术文化的教育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美术教育。
2.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挖掘乡土美术文化,多渠道开发美术学习内容。
三、乡土文化的美术教育目标
1.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积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当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编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转贴于
四、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乡土文化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美术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南北各省的剪纸都普遍接纳地方戏曲的故事形象或直接模拟皮影人物,这些戏曲又往往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大纲要求教学重视创设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美术学习渠道,增加美术学习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领会、加强落实,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深入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配合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调查研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深入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铺路架桥。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的内涵
乡土文化素材是学校德育活动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补充。乡土文化的精髓加强了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由于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农村社会的变革速度相对缓慢,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同时,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
如何将当地区域内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有效地传承给智能信息时代下的少年儿童?如何增强小学生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热爱?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乡土美术资源作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关教育策略的制定直接指导着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定位、目标设置、重点难点分析、授课形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探索小学阶段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必须从原点出发:从认知乡土美术的具体内容入手;清晰乡土美术资源对小学美术课程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关注小学生视觉认知的养成教学,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美誉度。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中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1] 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中,选用亲切、直观、感性的乡土美术资源,为小学生导入观察与体验的视觉认知教育,这不仅能彰显美术课程的学科背景,更能体现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本地区乡土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为小学生搭建一个认知本土历史文化的情境平台,更能增强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提升其对整个中华视觉文化的感知。这些都构成了乡土美术进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感。
我认为,可以班图拉的观察学习作为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选择这一理论的原因在于: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的设置不能是单一的造型技法讲述,而是通过具体有形的视觉对象,为小学生导入情境化的视觉认知平台。美术课程选择小学生生活中有所见、有所知的乡土美术资源,将小学生有限的关注力聚焦在教师设置的探索、观察的视觉情境里,让被动讲授的材料与感性的视觉认知、交互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来源于在谈到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与记忆过程时,班图拉的建构论观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明确指出:“注意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吸收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相反,它涉及对环境自我指导的探索和从正在发生的示范事件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觉。”[2] 乡土美术,源于当地最生动的日常生活。乡土美术与当地民俗、民风、物质创造、手工劳作是密切联系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本人认为以下五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1.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2.民间手工艺;3.由少数民族的习俗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4.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5.福建省与其他地区乡土美术的差异比较。以福建省为例,乡土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内容如图1所示。
这五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基础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是本文探讨乡土美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学应用的核心。这五大部分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每一部分中的每一小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探讨学习的焦点。如第一部分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这一类中的剪纸、版画、地方戏剧中的舞台布置和第二部分的民间手工艺、第四部分中的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五大部分的核心就是建立在福建省传统的人文风俗之上,以此为中心就可以营造学习福建省人文的好氛围。美术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而真正成为视觉表达的优秀载体,比如剪纸,可以激发小学童动手探索的兴趣。在多种剪纸技法的引领下,小朋友认知二维图案的能力与完形认知的能力得到了有机的互动与体验。美术课堂不再会陷入单纯的技法体验,来自生活的直接体验,消除了小学童抽象的价值判断力,让其身临其境的观察、行为实施没有了阻隔。这时的美术课堂是接受美育、德育、智育的三重教育。如果美术课堂可以成为视觉传达的媒介,那么先生在民国六年(1917年)前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可以得到全面的贯彻,“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就会在21世纪的中国实现。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与教师主动吸收教学理论、转化教学思维模式,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授课模式密切相关。在观察学习的视觉情境中,教与学的角色转化、教师掌控教学行为的主动性、教师设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测评,这些都会随着教师对视觉认知与观察学习理念深入体会的前提下,才能得以执行。
要在小学阶段将福建省乡土美术资源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寻找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当下选择互联网作为整合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方式,其优点有:①网络成为当下生活相对便利的、密集型的交流途径。基于互联网平台,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形式的展示早已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动地选择互联网,作为资源搜索对象和展示对象,这对于学生的探索认知学习而言,是非常感性与直观的。②利用互联网作为资源对象,模糊了教学主客体对象的界限。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角色,可以在这个平台灵活转化,个体探索、认知、分析的能力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怎样利用互联网共享福建省乡土美术的资源?图2给出了简洁、明了的阐述。
在整个运作图中,教师、学生、社会人士都成为当地乡土美术资源利用的主动者。这种关系说明使用互联网可以将社区作为共享资源的社会背景。课堂授课的行为也可以关联到社会中的专业人士。从人员构成来看,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课程建设,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基于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探索能量就不言自明了。课堂授课行为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并且还以为课程建设注入开放、互动的生机。课程资源一旦在所处社区上公布,这将会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的平台中,教师主动性的体现,如乡土美术资源收集、整合得是否充分,授课内容结构调整的是否严谨、周密,课程评估模式是否有效等具体内容,都可以公开地供人批评、发表建议。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重组,是教学策略实施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开放的乡土美术课程建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施教者引导、启发、整合的功能代替了传统硬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②受教者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深入教学问题,学生间探究性协作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逐渐打开;③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教育中的协作者;④合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应打破传统100分制的呆板的评分制度,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入手,全方面考查学生的素质和掌握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引入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多方位的评估形式。
教师的审美教学在学生协作式的探索认知的前提下,学生有了一个情境化的视觉体验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教师讲授乡土美术的某个品种、造型演变过程、名作欣赏,都可归纳为对小学生最初的文化启蒙。小学生在生活感知的经验主导下,在教师有层次的教学进度安排下,小学生的视觉造型认知训练也同时展开。在感性经验的导入下,教师强化了视觉造型的方法,通过手绘、手工等具体操作教学环节的强化,小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积极性转化为具象的体验,视觉认知的强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拓展。
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为小学生视觉认知“一方水土”的乡土情境,搭建了一个开放、协作、探索的认知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工具,为课堂教学建构有效的交流环境,这不仅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潜能,而且更让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入校园、社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福建省丰富的乡土视觉资源、文化景观(如福建省中部、东部的闽越文化,西部、北部的客家文化,闽南三角洲的海上文化,等等),只有转化为小学生感知社会、认知乡土情境的视觉契入点,教师启蒙、引领、强化小学生体验审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得以展开。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壮大,政府部门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在乡土美术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如互联网、计算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运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优势,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建立生动的视觉平台。在视觉上为学生树立一个认知福建省乡土文化的契入点,在心理上引导他们在传统与当下文化之间,在造型技法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在美育和德育方面为他们开辟一条敞亮的文化之路,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艺术情操与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文明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350108)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艺术元素,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教学,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民族价值观,弘扬本土文化,这不论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本文艺术文化的延续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一、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乡土美术是现代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且有效的改进了教学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改革中,美术教学工作必须要关注于学生身边的乡土化、生活化艺术元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领略艺术的所在,去感受艺术的美与力量,以此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帮助他们树立民族价值观,保证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延续。所以,在现代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将乡土美术带进校园,因为这是实现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乡土美术本身就是现代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美术教学工作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文精神到自然学科均有囊括,而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表现。乡土美术不是某一个体的创作产物,而是多代人经过生活与艺术创作实践而逐渐累积形成的,它是本土人文精神与社会意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对这些人文精神与社会意识的了解,将为艺术创作提供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帮助艺术创作塑造内在灵魂,增强艺术创作的感染力。而在现代美术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创作技巧与表现形式的同时,更要代领他们去领略其背后的深厚人文精神,这样才能让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创造与欣赏艺术。而对于人文精神与社会意识的了解,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始,所以乡土美术本身就是现代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二、乡土美术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对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为乡土美术教学的应用与实践提供良好平台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与视野都集中在课本内容上,而且通常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就在座位上边听边记,这样的教学形式很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艺术的美与力量所在,这一是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因为老师没有办法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的感受,二是由于教学理念的限制,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审美与实践空间,降低了学生对艺术的主观体验与感受。
要将乡土美术带入校园中,老师必须要调整教学方式,一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艺术感受空间,二是要注重学生对乡土艺术的主观体验与感受。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美术教学的环境限制,因为很多的教学题材就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老师完全有能力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的美术教学,例如将美术课堂开设到当地的名胜古迹中,或是将当地的地方艺术创作形式带入校园课堂,让学生完全身临其境的进行艺术感受与审美。让学生更加近距离的去了解本土美术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乡土艺术传承与延续下去,尽可能的让他们在感受完乡土艺术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主观体验,解除传统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与感受限制。
(二)引导学生从建筑或自然风景中去感受乡土艺术
从学生的特性特征来说,相比于封闭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更加希望开放式、自由式的教学空间,所以有很多的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都希望可以进行实地的美术参观。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学生的这点要求一直都难以实现,但是在乡土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任务安排,组织学生到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艺术作坊、艺术家的工作室或当地风景区等地,现场观摩和欣赏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观。
(三)指导学生进行本土艺术操作
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术实践空间,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本土艺术操作,例如制作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果条件允许,学校甚至可以直接邀请本土手工艺人来学校进行现场创作教学,并向学生详细讲解手工艺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从本质上加深学生对本土艺术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些艺术品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由本来无生命的材料变成了有了灵气和艺术感的艺术品的,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艺术品的人文背景认识,这不论是对于学生的美术素质能力发展来说,还是对于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延续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四)让学生策划、布置乡土美术展览
在完成一个教学阶段后,特别是对本地乡土文化的学习和创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策划布置美术作品展览。美术展览要尽量做到严谨和正式。从整个画展的总体策划、到场地的选择、再到到作品的装裱、如何布置大的背景、设计制作展板以及邀请函的设计和制作等等。教师可让先让学生去当地的美术馆、展览馆进行参观咨询和采访,也可通过网络查询所需内容。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脑、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
乡土美术包括民族、民间美术,它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祥和是社会与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正是不同地域的乡土美术构成了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在色彩上朴实、大方、浓烈的气息。多用于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就是广泛使用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如:蝠同福、鸡同吉等这是乡土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创造主体是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例如剪纸艺术、泥塑艺术、烙画、编织等。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如一些泥块、木料、麦秸杆、疏果、布头、豆麦贴画、毛线头等都可用来作为泥塑、木刻、蔬果雕、麦秆编等农产品创作活动的材料。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抓考试科目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在美术等艺术课程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重要原因;教材不注重基础,脱离实际,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教师只讲教材,不去结合乡土资源深入学习和研究教材,教师只为教而教,学生只为完成作业而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只有认真分析学科特点,有效整合本土资源,因地制宜,才能学有成效。
当前,素质教育已被提到相当重要的议程,美术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美育教学的基础,是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如何将乡土美术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添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城市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美术课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局限于书本的教育教学,其效果是有限的。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本地独具特色的寺庙佛像雕刻、山水风光、遗留古建筑等。结合相关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既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又感受到了家乡之美。
作为农村美术教师,因为学生的美术基础、家庭环境和所处的文化氛围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得不到长足的发展,甚至因为一些美术必须的绘画材料、手工制作材料的少缺,导致教材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无法实现。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作为基层教师应该用好这“活的环境”。因为这“活的环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加以合理的整合,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拓宽了美术课程资源的涵盖面,美术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教材外、手边素材的运用,甚至更广的领域。对于广大的农村,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经笔者对近十几所中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实施利用的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代课教师或是非专业美术教师,他们思想滞后,不去深钻教材,不去研究教法,更谈不上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只为教书而教书,根本无暇考虑美术课外的因素。
融渗透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于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从而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提高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全面认识乡土美术资源的特点,再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要求,进行有机渗透,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和知道美术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产生自觉的行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他们喜欢自己本地的乡土艺术。教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上课,更使学生充满新鲜感、亲切感,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对家乡无限的眷恋。只要我们努力去观察、挖掘、收集涉及教育教学需要的美术课程资源,在课堂中通过问题设计、讨论等方式引入教育教学,以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对本地乡土艺术的寓意、特点、作用及其继承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去体验,真正有所收获。就拿自然风光来说,可以将它们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和写生,真正了解家乡的美术现状,由于学生对家乡的这些美术课程资源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乡土美术资源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使美术教学达到有机整合。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有机渗透乡土美术资源。 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在美术教材编写中,许多内容都是分门别类展开教学的,但毕竟教材有它的局限性,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有必要有机地结合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美术遗迹,激发学生对家乡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乡之情。
家乡的自然资源洒落在我们身边,往往不被我们重视和利用。当我们将身边的自然资源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当一件件富有创意、漂亮的美术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感觉这些出自于我们身边。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以本地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蔬果雕、花瓣贴、麦豆粘贴、麦秆草叶编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乡土美术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家乡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亲情、朋友、师生、邻里等伦理关系,都从这里孕育发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有爱乡的情怀,并培养他们对乡土的责任。乡土美术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生活中的美术。从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如今天这样富有,但精神生活并不贫乏。乡土美术中的生产生活设施、日常用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我们在美术馆、博物馆才能看到的东西,被我们供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以前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样说来,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与艺术更容易融合。我们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情境”。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以亲切而富有美感的方式去认识乡土文化、欣赏乡土文化,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增强了学生的爱乡情感。
乡土美术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语文、数学、科学、史学等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乡村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摒弃了厚此薄彼的学科偏见,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土美术能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城市的学生,伴随他们长大的往往是一些工业化生产的玩具,或者也有由父母带着去博物馆参观一些艺术作品的机会,但这些是与生活相隔离的,他们缺乏与自然广泛接触的机会。而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能增加城市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同时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开发和利用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弥补了国家课程设计难以兼顾地方特点的缺点,使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最后,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它是国家对美术课程改革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开发和利用,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规程.
[2] 陈所华.《乡土美术如何走进课堂》 ,2011.5
[3] 帅亚玉.文献来自网上《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2010.5
[4] 文献来自网上 《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 整合美术课堂教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