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08:22: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乡村项目考察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现场考察前的准备:
在接到投标邀请书并购买投标文件后,招标单位会组织现场考察和标前会议,参加现场考察前,要准备好照相机和笔记本,并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2.1 熟悉图纸
现场考察前,耍尽快查阅招标文件(含图纸),了解标段工程概况,路线走向,了解施工自然条件。根据图纸和清单,掌握工程特点和重点。同时有必要购买一份当地的交通地图,并大体掌握标段所在位置。
2.2 考察重点
根据所掌握的工程特点,要突出考察时的重点,土石方主要看填高和挖深,土石分界,特殊路基及处理方法,有无变更可能,借土场及交通,等;桥梁工程主要看结构型式,墩柱高度,场地条件,水电条件,道路条件,桩基土石划分等。主材、地材、油料等材料单价。
一般来说,中标后桥梁工程涉及变更的项目很少,而路基土石方则较多,如土石比,增运距,特殊路基处理,借、弃方等。所以考察的重点是路基工程看变更的可能性,桥梁工程主要看材料和运输条件,为合理报价打基础。
2.3 考察内容
考察内容主要分:施工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材料价格。在考察前要罗列出来。
2.3.1 施工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标段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地层岩性)、气象(主要看雨季分布和降雨量)、交通等。
2.3.2 社会环境
包括路线所经城镇、乡村,治安情况,人文情况,社情,征地拆迁情况等。
3、现场考察:
招标单位组织现场考察时,一般统一时间统一安排车辆。且时间很短。因此投标单位最好自备越野车,在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结束后还可以自行考察。现场考察分统一考察、-自行考察、考察报告。
3.1 统一考察
参加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时,在出发前最好问清考察路线,并对照招标文件和地图,进一步熟悉大置。在考察路途中,要记录下所经过的路线,特别是在拐弯和路过乡镇时。现场考察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3.1.1 看
来参加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的,都是同行也是竞争对手,所以,在考察中不该问的最好不问。因此,自己看就显得很重要。
要根据之前掌握的信息和重点,有针对性的看现场地形地貌情况、施工环境、水电资源、地材、交通条件等。特别是要看涉及今后工程变更的特殊路基情况等。
3.1.2 听
前面说过,一起看现场的都是竞争对手,所以自己尽量少说为佳,而是侧重听别人的问题和介绍者的回答。听也是一门艺术,边听边比较,这样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了解和掌握对自己考察有用的资料。
3.1.3 问
遇到确实听不到也看不到的问题或疑惑,可以通过问的办法解决,前面提过,涉及单位利益的问题最好不要问。
3.1.4 记
不管是自己看,还是听或者问,都要把所能记的如实记录下来,待回去后整理和完善。为写考察报告打基础、做准备。一个有经验的考察者,必须把所见所闻、行车路线、考察重点等――记录下来。
3.1.5 拍
在现场考察时,因时间关系往往比较仓促,所以要把所见的情况进行录像或拍照,这样能更好更准确的掌握现场情况,供参考。
3.2 自行考察
在参加完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后,要抽1-3天时间,自行考察,收集完整资料,供施工组织设计和投标报价参考。
3.2.1 现场再调查
根据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情况,如需进一步了解现场情况时,可根据所记录的路线,重看一次现场,或根据图纸和现场定桩情况,再增加几个考察点,以便更深入了解整个标段情况。
3.2.2 交通运输条件
要详细考察道路运输条件,进场道路数量,道路等级,路面宽度,修建年份,有无维修保养,里程,收费情况等,为投标报价提供可靠运费信息。
3.2.3 材料价格
钢筋,水泥、油料一般到市县市场了解,戋者直接电话咨询当地水泥厂(如果有)。地才价格在当地咨询。石方量较大的,要特别了解炸药价格和供应、运输方式。
3.2.4 料源及材料运输方式
主要考察地材料源,包括材料规格、产也、产量、储存量、质量、价格,运输方式和道路条件等。
要有意识的留下一些厂家联系电话,以备后用,要把所需的大部分材料进行考察或咨询到位,这是投标报价的关键。
3.3 考察报告
现场考察结束后,要形成书面的现场考察报告,包括上述提到的考察内容,意见或建议。同时,还需附上综合道路条件、材料出场价、材料上涨幅度等材料到场单价,即材料预算报价。
现场考察报告要详细、真实,是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预算的基础,是领导决策的依据。
4、投标报价与案倒:
投标报价时要重视现场考察报告和所附的材料单价,最好能让现场考察者参与投标报价,报价时要会“钻空子”,即清单量少且实际发生的量大或有变更可能的工程细目,在不影响总价的前提下,报价一定要偏高。
本人参与了四川某高速公路的整个投标过程,中标后又参与施工管理,工作中能深深体会到现场考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场考察前,根据招标文件及图纸,掌握的基本信息是:挖方176万方,填方171万方,大桥8座,中桥4座,互通区1处,涵洞43道。挖淤84523方,除个别段落较深外基本上是下挖40-60cm;图纸中挖方分土、软石、次坚石三种,填方分填土、石,而清单中的挖方只分土、石,填方分填土、填软石(土石混填)、填次坚石(23268方)。多雨水天气。交通方便。
现场考察时,因交通不便利,只看了两个点,一处是互通区,位于稻田上,一看就知道淤泥较厚,挖淤量很大,和图纸及清单出入较大。另一处是一座大桥,旱桥,从旁边的岩层能判断次坚石不少。
一、建言献策谋局势,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做表率。
组织全乡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视察评议等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参政议政提供可靠的依据,努力做到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全力推动乡党委决策意图和工作部署落地落实。
一是充分尊重人大考察调研成果。考察调研是人大重要的职责之一,调研结果对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部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党委历来充分尊重乡人大的考察调研成果,全面支持乡人大的考察调研工作,从而促进全乡各项工作的科学开展。去年以来,乡党委组织乡人大主席团和部分驻村工作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根据我乡实际研究撰写考察报告,为乡党委、政府就全乡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工作提供依据。二是积极鼓励人大代表建言献策。乡党委在日常工作中凡有重要决策部署和事项时,都要组织召开人大代表建言会,听取和征求意见建议。近年来共收集意见、建议及选民反映问题35项、158条,上报县人大提案3件。在乡重点项目规划开发初期,乡党委就邀请乡人大主席团现场规划观摩,通过人大代表的建言献策,形成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开发方案。
三是党政人大携手谋划产业布局。乡党委政府组织班子成员、乡人大主席团,沿村分析现有产业发展雏形,结合村庄区位资源优势,将全乡划分为三大区域完善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定位,以及全年的工作任务在年初的乡人代会上一致通过,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分解,制作成图版上墙,接受人大代表日常监督。
二、凝心聚力树新风,人大代表社会建设当先锋。
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乡党委要求全乡人大代表带头做“斗士”,在实现康保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中勇于担当作为争当先锋。
一是凝聚民智民心,激活各方力量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
人大代表都是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特别是深入到各自的选区遍访选民,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位基层群众,切实凝聚团结全乡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乡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是倾听群众呼声,关注民生实事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要求乡村人大代表坚持“群众所盼,我们就干”的工作导向,多到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把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及时反馈上来,多为群众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特别是要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多做沟通协调、化解矛盾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全面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前行。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培树典型重拳惩处全面扭转社会风气。
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激励代表发挥作用。乡人大在全乡推出“学先进、做表率、争当优秀代表”活动,全乡涌现出一大批热爱人大工作,积极履行职责,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大代表。一名代表就是一面旗帜。在先进典型的影响和带动下,广大代表立足各自的岗位实际,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升了人大代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三、监督问效履职责,人大代表建议督办做保障。
监督工作是人大的“重头戏”,真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围绕县乡党委确定的重点工作,选定议题开展联动监督,推动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48-02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Huaimiao Village in Guojia Town of Qin'an County
ZHANG Xiao-hong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Tianshui Gansu 7410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ural conditions,economic base,customs,culture and other rural areas culture of of Huaimiao Village,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2014A-136) of Tianshui reg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projects on the Huaimiao Village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 which established by Gansu Province Education Department,aimed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promote village style and features.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plan;conception;Qin′an Gansu;Guojia Town;Huaimiao Village
1 天水市秦安县郭嘉镇槐庙村现状
1.1 气候适宜,自然条件良好,有利于发展经济林产业
郭嘉镇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川道区以果品业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发展较快,浅山区推广地膜粮食种植,山区村突出花椒产业和冬暖棚建设等农业特色项目。槐庙村位于郭嘉镇的东南部,地势起伏不大,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现有耕地面积156.3 hm2,其中苹果种植63.3 hm2,桃种植40.0 hm2,花椒种植33.3 hm2,其他农作物种植19.7 hm2。经济林产业已发展为槐庙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果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 村民居住较为集中,有利于村容整治
槐庙村全村共有410户,总人口1 892人,其中350户分布在207省道两侧,其余在河北面集中地段,部分宅基地布局很不合理。为了便于开展村容整治工程,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创业增收,开展建设美丽家园。
1.3 宝贵的文化遗迹建筑、便利的交通、淳朴的民风,有利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村庄内有3处宗教圣地,即伍圣宫、祖神庙、娘娘庙,其中娘娘庙建于村庄的堡子内,与周围堡子城墙相互映衬,充分体现槐庙村历史文化与人文变迁,是开展槐庙村乡村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207省道从南向北贯穿全村,交通便利;槐庙村村民待人热情大方、好客、村民之间真诚友爱,保持着西北地区淳朴乡风,为发展乡村农旅游提供了条件。
1.4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槐庙村现有有气调库8处,占地面积5.03 hm2,可用于存储苹果、梨、桃等水果;现有有果品厂1处,对村内生产水果进行果品深加工,占地面积0.12 hm2。可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扩大规模,将槐庙村建设成为区域林果产品仓储、交流、加工的中心,不仅一定程度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了槐庙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对秦安县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1.5 槐庙村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实现秦安县“一心两翼”产业发展战略
秦安县2011―2030年产业规划中(图1),确定了“一心两翼”产业发展战略,槐庙村处于秦安县城市产业规划西翼林果业发展的中心位置,将槐庙村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必将带动西翼林果产业的发展,实现“一心两翼”产业发展战略。
2 天水市秦安县郭嘉镇槐庙村美丽乡村规划构想
2.1 槐庙村美丽乡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槐庙村美丽乡村规划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槐庙村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经济林种植、乡村旅游、小商品服务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依托科学规划、整治村容村貌、发扬民俗民风为目标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四大体系建设。建设中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占用农田地,一户两宅等不良现象[1]。
2.2 槐庙村美丽乡村规划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点出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以合理、节约有效用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注重当前农民增收与保证长远发展相结合,国家投资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的建设原则。
2.3 规划定位
以美丽乡村为契机,依有利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地域特色和农业产业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将槐庙村打造为“都市人的后花园、农事体验游乐园”型的美丽乡村。
2.4 功能分区规划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在尊重原有村落布局形态、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槐庙村进行重新整治,形成5个功能分区。公共活动区:主要指2处村民文化广场,作为村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区:扩建的小学和新建的一所幼儿园;产业区:沿着207省道两侧规划的果产业区,包括气调中心、果产品生产区;桃花观光园区:指村庄河坝两旁新建以桃花观光为主的休闲农家娱乐场所。结合槐庙村的特点与原则,综合考虑规划区与周边环境关系,对规划区进行空间整合与合理布局,将本次的规划结构定位为“两心、三轴、三区、多节点”。两心:2个公共活动中心;三轴:2条景观轴和1条商业服务轴;三区:居住区、景观区、生产仓储区;多节点:分布在居住区内的活动节点(图2)。
3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3.1 居住用地
规划保留了规划区内的全部一类居住用地(部分因道路拓宽需置换的除外),拆除部分建筑质量太差的建筑物或是影响布局的辅助用房。以建设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产业配套的新村庄为目标,大力改善村容村貌[2]。
3.2 公共服务用地
槐庙村规划区公共服务用地主要包括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村庄公共场地2个部分(图3)。为形成层次分明、内容齐全、功能完善的新农村配套服务体系,构建类别齐全、规模适当的村庄中心,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改与规划。
教育用地规划在原小学基地上扩建,使小学面积达0.87 hm2,建设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缩小与城镇小学之间的教学差距,全面提升槐庙村的文化层次,为培养槐庙村后继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创造条件。规划建设一所幼儿园,占地面积0.31 hm2,改变原村庄学前教育为零的现状,从启蒙教育抓起实现全村人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槐庙村同样面临农村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需要,农村劳动力飞速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巢老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农村老人养老及晚年生活问题较为突出,在村庄规划中新建一处占地面积为0.15 hm2的敬老院,为村内老人提供一个养老和安度晚年的生活环境,同时形成村民尊敬老人,全方位为老人服务的良好农村道德风尚。
为增加槐庙村经济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解决留守儿童数量增大以及劳动力就地解决问题,新建2处以桃花观赏、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园,并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向外界展示槐庙村民风民俗、人文素质,建设美丽家园。
村庄公共场地:为给广大村民创造农闲或饭后走出家门健身、交流、开展农村文化,自娱自乐的空间环境,在村庄内规划建设生活广场2处,并配置健身器材,以满足村民健身需求,搭建村民沟通交流平台,为实现和谐的人居文化创造条件。
村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建造商业中心,为村庄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交易提供了场所,同时以农贸市场为中心带动村庄农产品商业化的发展。同时新建扩建超市、饭店、通讯服务设施、金融服务设施。
3.3 村庄仓储生产用地
槐庙村苹果、桃、花椒种植已具规模,成为支柱产业,村内原有多出小型气调库,随着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已不能满足村内苹果的冷藏以及苹果产业的更有效发展,在确保村民在增产的同时增收,将村内气调库整合并且扩建,面积达到8.19 hm2,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
3.4 村庄内基础设施用地
规划村路面全部进行硬化,同时为改变村内交通条件,对村庄内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巷道进行规划,并配置照明、排水渠等辅助设施。在村内建立停车场3处,占地面积为0.52 hm2,解决村内停车问题。在村内新建污水处理站2处,占地面积0.32 hm2,垃圾中转站2处,占地面积0.27 hm2,解决村内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改善环境质量[3-4]。
通过产业的整合、文化的挖掘、村庄整治、合理规划,生态保护等综合实施,使槐庙村建设特色的风情韵味,使之成为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的基地和展示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窗口。“美丽乡村”建设是以安居乐业、村民增收为特征,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为目标的新型农村。槐庙村可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通过规划使槐庙村经济发展从以农业为主逐步向以农果业为主,乡村旅游为辅的经济模式转变,建设成天水特色的美丽乡村。
4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秦安县2011―2030城市总体规划[A].甘肃秦安,2011.
(一)缘起
陕西省境内的唐代十八座帝陵,坐落于渭河以北的北山山系南沿的山腰塬地,东西绵亘300余公里,是唐文化杰出的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存至今的集中典范。虽屡遭劫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旧时的风貌。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的勘察、试掘、发掘和保护等工作,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就目前陕西省帝陵遗址的保存现状来看,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二)工作目标
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
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三)基本思路
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
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
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
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
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1.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
(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
(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2.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
(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
(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
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
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
二、对项目实践的思考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
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
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二)对唐陵田野调研后的反思
通过两年持续的调研,我们也不断呼吁对以唐陵遗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迹进行切实关注。唐陵遗址作为陕西文化遗产的代表,经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遗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只有旅游开发才能促进保护与管理。目前,只有乾陵和桥陵有较为完整的保护区,其他多数还处于开放式的状态。传统农业及其依赖的乡土社会不可挽回地凋敝着,破坏性工业蚕食着大片遗址保护区,造成陵区地貌的重大变化,不计后果地毁坏生态环境,牺牲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项目建立了一种持续对遗址的监控机制,留存每个时间段的历史影像,我们坚信,予以关注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文化艺术创作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那些“对传统的创新”等口号,任重道远。但那些具象的生活,给人以无限的温暖,永远成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且,传统应在艺术家个人切肤的记忆中才能被激活,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