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教案范文

时间:2022-11-14 11:07: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赵州桥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赵州桥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㈡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㈢德语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㈡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刀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 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 理解生字。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新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 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 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让学生读。

5. 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周桥的什么?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周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 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周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⑴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周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⑵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⑶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又……】

⑷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⑴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⑵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⑶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⑷投影忠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⑸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1)赵州桥在()省()县。赵州桥也叫()桥,它是()朝石匠()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既()又()。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预习提纲: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几种龙的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4、(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

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⑷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版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的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⑴朗读全文。

⑵背诵2、3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⑷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作业布置

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㈡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八、板书设计

19赵州桥

历史悠久

赵州桥 坚固 雄伟 → 智慧才干 历史遗产

美 观

看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赵州桥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2.三年级下册语文19课 七颗钻石

3.七颗钻石课文句子赏析

篇2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77-1

一、以历史教材为主,呈现各种不同的故事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其课文的内容知识往往过于简单和抽象,让学生对每个事件都仅知一点,缺乏深入了解和探究,对历史发展的各种关系感到十分凌乱和复杂,无法构建属于自己的骨架图。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动力和兴趣,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其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本文提出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将历史事件一一呈现,为学生描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之前,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与赵州桥相似的事情,最后再讲述关于赵州桥的事。如:学生们都知道的汶川八级大地震,却有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工程完好,仅有部分受损,那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可以将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都江堰,设计成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用途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对当地农业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居然还能完好,继续为人民服务,两千多年来的经久不衰,这是一个永恒的奇迹。但是,除了都江堰奇迹,其实在我们教材上也存在这另一个奇迹——赵州桥。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是首创世界第一的空腹式石拱桥的设计师。赵州桥经历了多次水灾和地震,最高时可达8级地震,却依然屹立不倒。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赵州桥被命名为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国家赠送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牌为内容的永久性纪念碑牌,这是赵州桥荣获的第十二块铜牌。这时学生对赵州桥必然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趁热打铁,顺势将关于赵州桥的结构和脉络进行梳理,把重点和难点一并道出,让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自己的骨架图,提高历史素养。

二、采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做笔记,死记硬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如此被动,怎能学好历史呢?这只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厌倦感,忽视历史的重要性,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历史,自发地研究历史,探讨历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历史,主动地研究和探索历史的真实性,提高对野史的辨别能力。如:在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时,教师可以先给出疑问:3+4+5=1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将3+4+5=1与文中的内容相对应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脉络,教师可以给出关键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将答案的探究进行到底。如: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建立方式)、隋的统一(条件、经过、影响)、隋的疆域、隋的富庶(注意思考与大运河的开凿关系)等等,对于贯通南北的动脉部分,则可以给出关键词如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的开凿及概况、大运河通航的影响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中内容,找到3+4+5=1其实是代表三心+四段+五大水系=一条大运河。其中,三心即为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段即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即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然后,需要立足于新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对大运河进行总体的客观的思考,如:大运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如: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以及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给出与大运河相关的阅读材料,设计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采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能力和素养。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仍需要不断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让每一个学生人人成人,人人成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广大教师仍需要孜孜不倦地继续坚持育人的道路,创新和改革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7-01

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由于小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直观的、形象的思维为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远程教育资源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让我们在教学中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教育的优越性。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积极作用

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语文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远程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远程教育运用到语文教学和研究活动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曾经这样说过。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计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的出现,对诱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现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课前先设计出课件,一开始首先向学生展示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小壁虎,并产生一种想了解小壁虎的兴趣,然后诱导学生进行质疑,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学生顷刻间活跃了起来。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情绪处于亢奋状态,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随着疑问一个个被解开,最终教学目的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达到了。

1.2发挥"动画"模拟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多种现代化媒体的视听功能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送,使抽象的概念成为具体的事物,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掌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产生假设与推断,引起想象与联想,发展发散与聚合等思维能力。

2.调整语文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2.1远程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语文课堂教学难点。对农村小学而言,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小学频道",是具有针对性的栏目,它包括: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等。课程资源中每一课都有教案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内容。这些资源有着丰富、高质以及适用的特征,这对于缺乏教学资源的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作为农村的孩子,对于"大海"、"海岛"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对这篇课文的描写景物难于理解。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海岛的明艳绚丽中,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接着利用媒体录像放映,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从而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的真正含义。油然而生出对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2.2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还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资料,仿佛有了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对于"'人字形线路'、'两端向中部凿进'和'中部凿井法'"的理解,凭讲解、想象,再加上画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利用远教资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样不仅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释疑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创新思维,以及他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再如教学《赵州桥》第一课时,全班同学都知道赵州桥的外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学生又不能亲临现场去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运用远程教育学科教学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从视频节目单上查到赵州桥的外观图片,学生对赵州桥的近景,全貌有了真切的感受,大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2.3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利用学生的班队会计划地播放"专题教育"里一些科普之窗、人物星空,历史大观等节目。"科普之窗"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发展,体会到科学的力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诱发了孩子们的幻想和创新。"人物星空"中伟大人物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戚戚相关,只有建设好祖国个人才有美好的未来。

总之,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缩短了地区教育的差距。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篇4

问题二:“拼桌子”现象。案例:公开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班级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有时两两相拼,有时三三桌子相拼,经过教师的安排依次坐好,后来听得多了,才知道由于要进行合作学习。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的效率,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少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就其课堂形式来看,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能达到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问题都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没有保证,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思维没有碰撞出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这种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

问题三:刻意“孤立”文本——用教材教就不要求品味教材吗?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课本。反思:上面的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这一教学理念却成为某些老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只限于书本,它既来自于课本,又来自于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某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教师甚至离开文本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有的课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教材。

问题四: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其实华而不实。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泛泛而问。由于问题的结果已经很明确,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想出来的”?

提问只面向少数学优生,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反思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质量,面向多数,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面向尖子。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的学习无益。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了准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要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它的特点,就必须从吃透大纲、钻透教材,领悟课文精髓方面花大力气,下足功夫。在过去,我们备课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查找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及习题检测等。对它们进行剪裁,去粗取精、修枝剪叶、取长补短,变成自己有用的东西。还有许多语文教学网站,比如 “无忧无虑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小草教学资源网”等,这些网站上,同时链接着许多教学资源,供我们备课时参考。利用网上资源备课,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内容全面,对于备课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实行电子备课,教师之间的教案资料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能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由此备好的教案,集思广益,教学效果会远远超过传统的备案方法。将它保存为电子文档,也为今后备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精彩度。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的媒介就是语言,而对它的学习就是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就能创设生动、科学、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春》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利用电教设备在大屏幕上展示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指出哪幅图是春天的,让同学们描绘自己心目中春天的美丽景色,并回忆历代诗人有关春天的诗句,当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以后,我在春天的背景图下播放朗读课件。那美妙的乐曲和配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们有如漫步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眼前白云缭绕、万紫千红、草长莺飞,耳边小鸟啁啾、从而达到了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合作,共同探究疑难问题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言语和交际能力。由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一言堂”、“堂灌”弃之门外,而代之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构造精巧的特点,就必须分析石拱桥的特征。但是我们身处偏远山区的学生,仅仅见过乡村路上的小石桥,那多数是由一块或几块石头搭在沟沿上,至于像赵州桥、卢沟桥那样规模较大的石桥他们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于是我巧妙借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相关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将石拱桥的特点融入到具体的图画中,学生们一边听着生动具体的解说,一边欣赏形式多样的拱桥,强烈的视听感受使他们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都有了自己形象而深刻的理解,撞击出情感的火花。许多同学都激情满怀,由衷地赞叹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篇6

教学对策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适合教学特点,贴近教学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学对策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注意激发学生直接的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视作文是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农村生活,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可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这样学生作文就会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会叙述完整,而且多处也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描写,有情可抒,他们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会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去体会,多观察,用心去写,就会化难为易。

二、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弦,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的氛围。

在设计导语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原则。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7

教学对策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适合教学特点,贴近教学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学对策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教学对策选择的途径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注意激发学生直接的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视作文是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农村生活,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可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这样学生作文就会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会叙述完整,而且多处也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描写,有情可抒,他们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会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去体会,多观察,用心去写,就会化难为易。

二、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弦,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的氛围。

在设计导语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原则。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教学中尝试用趣题引入,找一些比较有趣的事例引入新知识,这样既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又可为学生创造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例如,我在上向量的概念这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一只老鼠以每秒5米的速度向西南方向逃窜, 一只猫以每秒12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追,问猫能捉住老鼠吗?学生马上就能回答,追不上,因为方向不同。现实生活中有好多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由此得出向量的概念就水到渠成。通过趣题的提出,无疑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二、使用“活动教学法”,轻松学数学

活动教学法,是一种在活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旨在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采用抽象的符号形式学习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职高生好奇、好动,不少学生对学习数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表现出上课消极不想听,不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凭兴趣学习。因此,职高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讲得丰富有趣,更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形式多样。如“你做小老师”、“数学小故事”、“一题多解”、“小组交流合作”等有趣的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满足职高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另一方面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情舒畅、活跃欢乐中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电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职高数学属于中等数学的范畴,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对所学者的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都较高。而相当部分的职高生初中数学欠账太多,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头雾水。因此,职高数学教师应将所教内容化难为易,让学生感到职高数学容易学。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具体、形象地表示出来。多媒体电脑以其特有的声像同步、模拟实验演示过程等特点,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加强教学的趣味性。

如:空间几何体中的一些定义、定理比较抽象、难懂,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圆柱、圆锥、球等旋转体时,学生较难理解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引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用三维动画模拟它的旋转、形成过程,通过让几何体上下、左右、各个角度旋转这种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学生很快在大脑中显现出图形在空间变化的过程,就容易理解其概念。再如:在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中,传统的画法,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自变量的值,计算函数值,列对应值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点,再用光滑的曲线依次将点连接起来,最终得到函数图象。这样只能展示给学生静止、孤立的点和线。引入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以后,直观形象地展示a>1和0

在我使用多媒体电脑近10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的合理运用, 能将抽象的数学最大限度地直观化、具体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使学生的眼、耳、手等器官综合参与,使学生乐于参与,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四、以数学特有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图形具有对称美、形态美;数学思维具有清晰、构思巧妙等独特的美。数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全方位的展示数学的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享受数学的美。如:在讲解函数的奇偶性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美,象蝴蝶、赵州桥。以赵州桥为例引出数学中函数图像的对称美并结合图像得出奇偶函数的定义。通过这个认识过程,学生马上感觉到数学的美来自于生活,而且体现了数与形有机结合的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使学生领略到数学有的美的风采,激发学生学习的无穷乐趣和欲望。

篇9

板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抽取关键词,按照某种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构建成一个有机关联的板书整体的规划形式。它虽然是一种传统的传授方式,却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精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板书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增强记忆效果,而且还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那么,该如何精心地进行板书设计,从而助力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呢?

一、合理布局,美感天成

普通教室的黑板大约为4.5平方米的面积,而某些部位还会被投影所遮蔽,实际可使用的板面是有限的。板书经验尚缺的教师,常常因课前没有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板书则随心所欲,或信手写上几个词语,或把主要内容和盘托出。这样的板书教学,使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荡然无存,更容易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因而,在谋篇布局方面,板书设计要有章法可依,均匀布局,疏密有致;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具有一种形象而鲜明的视觉效果。

二、精缩内容,浑然一体

人们常会将板书称之为“微型教案”,这突显了其精缩的特点。譬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一套如右下方所示的板书:

这是一套复合多边形的板书,它能够很好地做到与讲解的高度契合,而且贵乎“少而精”。板书更要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处,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因而板书的设计要能够集中反映教材的精华。用准确、简约的词语将事物的本质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抓住要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同时,板书内容还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逻辑结构,不应该有常识性的偏差。在选择板书内容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认知特征,以便起到循循善诱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套中人》一课时,只板书“套子、讽刺、夸张”等几个词语,我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从中很难看出事物、情理间的某种关联。诚然,解决问题的教学需要,重视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这些方法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深入体验的感悟过程。否则,学生对这些抽象的词语很难形成感性的认识,更谈不上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

三、灵活机动,富于创新

实际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灵动而不可预测的。这样,就容易发生一种事先设计好的板书难于自然成型,即所谓“水到而渠不成”的情况。这就给“设计者”以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尽可能周全地设想出不难实现的板书之外,能够主动地留有“空隙”,留给学生“填补空白”的探究机会,就容易使之产生发现和创造的快慰。果其如此,既可以使教师的板书设计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又可以更高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获得一种“静待花开”的教学效果。

篇10

一、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的内涵

新课程中关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具体而言,包括字要读准音,写得规范准确,词句要能够理解准确,并学会正确使用,学会理解自然段,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第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学生的听说习惯、阅读写作习惯及观察思考习惯;第三,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包括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朗读的方法等。

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教师的认知已经不能停留在授课这一单一的领域了,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是一门基础性强、变化小的课程,它肩负着从识字到认知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字词,之后是运用所学并加以理解,这里的理解不单单是理解字面上的、表层的含义,更是感触社会,建立自我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最终,陪伴大家最久的语文会内化成学生行为处事的方式。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相应的关联性,逐字逐句地教,学生接受的是主体性缺失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沉闷,交流少、反馈少,师生沟通不畅,课堂机动性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如人教版教材改革前,关于《参观人民大会堂》这一课文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字词的积累、中心思想的学习、主要段落的分析等,学生缺少体会,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些一线教师认为经验丰富可以很好地控制一堂课的节奏,但是多年从教,已经有了一些职业倦怠,总是用相似的导入、分析进行一节课的设置,这种忽视学生不同时代特征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的教学观念。如果想通过课堂组织的优化来提升学生的素养,那么就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正式上课时的教与学,而且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从教师的角度看的,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短时间内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认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就缓慢且实效性差了。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需要教师从教案的设计开始,一步一步安排教学内容及环节,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要有所侧重,预习及课堂的流程都需要注意,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重视的问题,和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真正课堂教学时有侧重、有层次地跟随教师学习,而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在《赵州桥》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的导学问题,包括生字词的学习和全文内容的基本把握,生字词包括参加、雄伟、横跨、创举、冲击力、精美等,全文内容掌握包括“赵州桥坐落在?摇 ?摇,它是一座?摇 ?摇桥,又叫?摇 ?摇桥。它的设计者是?摇 ?摇,到现在已经?摇 ?摇年了,真是一座古老的桥”。

(二)调整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动性。

一些教师注重课堂秩序,要求学生必须一板一眼地跟随着教师的提问、讲授。课堂秩序很重要,这是课业顺利进行的保障,但是有时候,秩序是相对的理念,教师只要掌握节奏即可,善于引导,不强制打断学生的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调控。首先,教师需要课堂的反馈,包括学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难题,讨论中最大的争议是什么,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且反馈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掌握是全方位的,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最关键:环境控制,主要是课堂的气氛,积极很好,但是绝对不可以失控;知识控制,所讲授的知识点要从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思维控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例如,在《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读了这篇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故事。第二,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第三,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当时心情如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包括课程的导入、课程的讲解及课堂学习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教师只是在学生讲解不清楚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予以补充。课程的开展由各个小组轮流讲解,每个小组的问题细分为多个小问题,使得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有学生评价和小组评价,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各小组展示的语言、内容的清晰度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完善教学手段,注意方法得当。

首先,语音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技巧,使语言的表达更传神,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当课堂气氛难以控制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短暂的沉默,并且观察下面的学生,让学生产生愧疚的情绪,理解自己的行为已经过火了,打扰到了其他人的学习,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自己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比如,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就停顿下来,或者课堂气氛失控时暂停一下,然后,慢慢地重复一遍,有意的停顿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还是一个回想的过程,给了学生时间,紧跟教师节奏。其次,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严厉,要配合亲切的语气、平和的神态,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有一种老师对我很满意的感觉,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状态。当然,课堂的纪律也很重要,教师的言行要适当,宽严有致,与知识点一起注入学生的脑海。注意手势语的运用,手势语在教学中可以起到调控课堂节奏的作用,握拳收声,挥手朗读,举手示意提问等,需要老师自己总结。最后,教师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板书要安排得合理科学,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平均水准,讲授时的语言一定要足够精准,字迹要工整,以满足学生的模仿需求,反馈要及时,适当地使用幽默感,但要收放自如。

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灵活性及确实性的特点,原则上要遵守以下三点:基于学生水平、认识知识难度、了解学生兴趣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要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体会到自身受到了重视,学习兴趣才高,才会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硬性要求。应该说,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学生主动地学,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知识的难度不会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降低,但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学,要相信在兴趣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超出你的想象。以人教版的诗词《游子吟》为例,教师都了解这首诗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所表达的含义也较为明确,语言很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但是更重要的是诗后面蕴涵的情感:对母亲的感恩和热爱。单纯的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缺少画面感,这样教学目的就达不到,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了。教师如果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使得学生很快融入情景,对日常生活中母亲所做事情作思考,从而理解诗词内涵。通过教学方式的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自主状态里进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二、教学工作方面

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喜欢当孩子王。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把知识无私的传授给学生我的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因为我所从事的是人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身感责任重大,刚刚从技校调入小学,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缩短差距,我经常阅读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同时也虚心的向老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同行们求教,不耻下问。特别是本学期的教材改为实验教材在三年级语文识字不在作为教学重点,这样一来不但要求学生识字量增大而且要求认识的字也比较多大纲要求四百个生字必须会读会写,一百六十一个***生字只要求会读就可以,另外三年级教学中还增加了作文,这样一来对学生和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都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为了上好一节可,经常把教案拿回家去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研究。对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揣摩模仿,怎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创新思维:怎样将才能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多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充分体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和同学们共同探索,发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课例。

本学期在十一月份举行了全校教师每人都要讲一节好课,也就是所谓的公开课。为了准备这次课,我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从最初的选课到准备课到最后正式讲课,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为了符合现代化教学我选讲了《赵州桥》,并且这一课也特别适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我在制做课件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赵州桥》这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特意在这样一来在教学上使用有声教材,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供的标准语言信息和丰富动人的形声,逼真的画面,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另外,在背课的过程中我不但虚心请教校内有经验的同行们,我还在教育学院请专家为我导课,总之在准备期间,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要想真正讲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觉得"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说的实在是有道理,以前可能并没有感触过这么深,但从学校搞的这次活动,使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踏入语文教学这一岗位时间虽然很短,但我坚信只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不耻下问,就一定能把工作干的更好。

三、树立良好的老师形象

在工作中我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刻以一名人民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学生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学生做出表帅。

人们常常把老师比喻成妈妈,这话一点都不假。怎么样去做才会尽善尽美呢 我觉得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一)对学生要有爱心要想让一个班级有凝聚力,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生付出你最大爱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他们遇到了困难,你就一个像朋友伸出一双温暖的手来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觉得你是爱他们的,这样你的学生才会喜欢你,才能愿意和你交朋友。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周大鹏生病了,他有好几天都没有来。于是我让班干部和几个与他平时有磨擦的同学一块到家里看望他,让他觉得老师和同学们是很关心他的集体是温暧的。生活在集体中,才会真正的充满了爱。

(二)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即使你的学生真的是在骗你,请你也要善意的相信他一次,让他觉得你是充分的相信他,让他自己觉得欺骗了你是不对的,让他自己深感内疚,让他主动的向你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比你逼着他或者打他一顿效果要好的多吗 记得有一次,我班的孔迪同学没有完成数学作业,当时老师非常生气。做为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我主动的找他对他和颜悦色地说:"孔迪,老师相信你作业真的做了,而且你妈妈也给你检查了,对吗 那么请你把妈妈给你***检查过的作业明天给我带来好吗 你先回去吧。"可是他却站在我面前迟迟也不肯离开,而且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一会我看到他在偷偷的哭,于是我拉着他的手问他:"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吗 &

quot;他哭得更历害了……。从这之后班里不写作业现象渐渐的减少了,说谎的同学也没有了。所以我觉得孩子有时候说谎也是很正常的,连我们大人还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一个孩子了,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去面对你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怎样来帮助他解决问题改正自己的错误,保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在犯类似的错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

(三)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第一节语文课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老师还告诉我们很多的做人道理,可能由于当时年纪太小有些话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但是老师说的"人字就一撇一捺,写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这句话这些年来我一直记忆犹新,我时刻把他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告诫自己。今天我面对自己的学生,我同样把当年我的老师讲给我的话讲给我的学生听,只不过在最后我加了一句:这句话是我当年上学时我的老师教导我的。所以我希望我能带给我的学生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道授业,我还要在我的言行上来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做人的道理。

老师也没有什么超出凡人的地方,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常人罢了。所以常对我的学生说:"在知识面前,我们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共同学习,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你们可以豪不留情的给我指出。"例如:张甜甜同学给我纠正"区"字的笔顺,我在读课文时偶尔也有读错的时候,让他们觉得只要认真人人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强者。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让学生真正觉得老师是和他们是在共同学习。

(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同教学上的"因材施教"是两种含义。不同点是,我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性格,了解他的思想等。这样才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二、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

“新成效”和“新境界”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教学也有成效,但这是“旧成效”,即使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学生也会学会一些知识,考试也得到分数,甚至是高分。但这只是“旧成效”,语文教学的“新成效”远不止而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不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也不止是为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和逻辑等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及其他综合素质,如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就是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新成效”。所谓“新境界”就是在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指导下,老师运用新的教法和学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最新的教学境界。

三、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