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4:45: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今天,我在上了《普罗米修斯》这一课。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本文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回顾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成功之处:
一、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精神
如抓住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这句重点句,让学生品读“死死地锁”。师:死死地锁是什么意思?被死死地锁住了,他不能做哪些事?感悟“风吹雨淋”的痛苦。师: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风吹雨淋”的痛苦吗?冬天——,夏天——通过这些重点词语的品味,学生对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严厉惩罚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有了深刻的体会。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教学“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时,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想象说话:自从有了火,人们还会有哪些幸福?最后再写话练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机智
我努力用自己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一起朗读。比如:“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在承受着这样的痛苦。同学们,让我们用朗读来体现他所承受的痛苦吧!”“痛苦是多么的漫长,痛苦是多么的残酷,但是咱们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一直坚守着那句诺言,读——”等等。
不足之处:
一、对于重点词句的体会,扶的较多,生怕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
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自己体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能力应该具备的,要相信学生。
自从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整合”这一内容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如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资源整合”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资源整合”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病情分析】《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
师:在漫长的苦难中,普罗米修斯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出示补充材料)
执行刑罚的火神敬佩普罗米修斯,可是又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所以只好劝普罗米修斯归还火种,然后认错。可是普罗米修斯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愿意忍受各种痛苦,但是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改编自《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师:看到此,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普罗米修斯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从学生的表情和发言来看,并没有达到教师所预期的那种效果,学生的感情没有和文本产生预期的共鸣。)
【诊断分析】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注重整合的形式和结果,但是往往忽略了资源整合的实质和过程。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我们只顾将自己找到的文本资源(即结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的感受,导致学生无法与文本的语言产生共鸣。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的感受出发,注重资源整合的实质和过程。
【诊断处方】
师:在悬崖上,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是怎样的痛苦呀!(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片段)同学们平时生活中身体有没有遭受过伤害?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呢?
生1:有一次我的手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我疼得眼泪直流。
生2:上次我不小心被开水烫了,疼了好几天呢!
师:看!同学们的这些痛苦与普罗米修斯相比,那算得了什么?那面对这些痛苦,普罗米修斯是如何对待的呢?
生1:普罗米修斯咬牙坚持着。
生2:普罗米修斯一心只想着火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就忍受着剧烈的痛苦。
(出示补充材料)
师:看到此,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普罗米修斯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学生此时表述的丰富、深刻显而易见。)
病症二:人为的“雪灾”——解读自主学习
固然,在语文课上我们要为富有诗意的答案“雪化了,变成了春天”击掌叫好。但是,由于我们的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片面、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而我们教师能为此答案夸耀其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吗?
【病情分析】《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中,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同学们,这其中你最喜欢谁?请你找到和你一样爱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探究,看看他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全班同学喜欢蔺相如的约占七成,喜欢廉颇的约占两成,喜欢秦王的约占一成,而赵王则没有同学喜欢。)
(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生1:我们比较喜欢蔺相如,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不畏,机智勇敢,心胸宽广,顾大局,识大体。
师:(非常高兴)答得非常好,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1:我从……(找出文中有关语句)
生2:我们比较喜欢廉颇,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勇敢善战,知错就改,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从文中这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3:我们小组比较喜欢秦王,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他那种朝着一个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一愣,随即又立刻笑了起来)你们答得很有个性,很有创新意识,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吧!
【诊断分析】“雪化了,变成了春天!”对于这个教学理念的提出,我们有多少教师激动地鸣掌欢呼:“教学自主性的春天来了!”可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一场“人为雪灾”也悄悄地降临了。案例中生3的认识,他把文中表现出来的秦王以强凌弱、不择手段、奸诈看作是秦王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这是学生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答案就是新颖,就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事实也是如此)。而我们的教师也错误地解读了“自主”,我们是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全盘肯定,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筛选,对于一些肤浅、误解、曲解的答案及时进行纠正,不然我们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多少以强凌弱、不择手段的秦王呀!
【诊断处方】
生3:我比较喜欢秦王,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要和氏璧和吞并其他国家),不择手段,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他那种朝着一个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吗?
生:实现目标是应该付出努力,可是影响到他人利益或者伤害别人是不对的。
病症三:“乱花渐欲迷人眼”——解读“广度延伸”
特级教师窦桂梅倡导主题教学,提倡教学要有“广度、深度、温度”,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窝蜂地涌现了“深度、广度”的延伸挖掘,可是却发现我们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劳而无功。
【病情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那感人的父子之情一定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同学,你能否找出最震撼你心灵的语句和大家进行交流?
生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的声音:“爸爸。是你吗?”(但是笔者发现这名学生朗读流利但感情欠缺,可见对文本的感悟还没有到位。)
师:是呀!父爱是多么的伟大!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看几位伟大的父亲吧!(教师出示“拓展材料”,学生自由朗读,耗时大约4分钟。)
拓展材料1:朱自清《背影》片段
拓展材料2:《父亲——我永远的家》片段
拓展材料3:《路灯下的身影》片段
师:读了这些片段,你想对天下的父亲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耗时大约2分钟。)
师:是呀!父爱是多么的伟大,而我们赞颂父爱的语言又是多么的贫瘠,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我们伟大的父爱吧!
(投影出示刚才生1朗读的片段,学生的齐读较第一次有了进步,但是总感觉孩子们的朗读还是没有到位。)
【诊断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文本内涵的开发,注重对文本的深度和教学深度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淡化了对第一文本内涵的挖掘,没有能够抓住其重点词句好好推敲,没有能够组织学生品读交流,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从文字和感情里走一个来回。虽然他及时拓展了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父爱的伟大”的感悟。但是通过比较,以及通过学生对第一文本的两次朗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虽然经历了文本的拓展,但是对第一文本却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内心震撼,学生与文本之间并没有产生亲密的接触,心灵的碰撞。在此,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拓展是否“越位”了?这样的拓展是否“本末颠倒”了?
【诊断处方】
……
师:这句话哪些地方特别能打动你?
生1:“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些数字让我深深地感到了父亲寻找儿子的执著。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83-1
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处理一直是众多教师研究的主题,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思考的“学什么和怎样学”的一种假设路径,预设相当于一种计划;生成就是课堂教学现场直播的过程,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知道预设的过程,所以在直播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充满了变数,也赋予了课堂生成的及时性和随机性,生成其实就是执行计划中发生的变化。预设和生成是影响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充分的预设是诞生精彩生成的前提,反思生成也会为有效预设提供参考,因此,把握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找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再加上师生之间默契的情感交流等,必定会将课堂教学演绎得异常精彩。但是很多的教师在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时还纠结于教学时间的把握,即教学任务有没有能够完全完成,纠结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即上完一节课后教学目标是否与课前预设有出入,我觉得如果还在纠结这些问题的老师势必滞后于新课改的步伐了,下面我就如何把握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点说说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
一、预设要有弹性
前一阵子,听过几节教研组的语文研讨课,这些老师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从紧凑的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前预设上做足了文章,在其他老师都在满满地称赞时,我却陷入了深思,我在思考,如果教师课前的预设没有这样精细,没有很深地被一些所谓的经验干扰,或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捕捉学生的需要,在捕捉学生需要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思维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的活跃和开放,那样就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会悄然生成。教学活动离不开课前的预设,但是课前预设过分详细有悖于新课程理念,有点儿吃力不讨好,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形式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捕捉住学生的一些又价值、有创造的疑问和想法等,并及时地调整计划。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过分精细的预设如同桎梏一样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在一味地服从,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又谈何精彩生成。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提倡有弹性的预设,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尽可能多的情况,这样的预设是精心的而不精细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这样操作: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精心钻研教材,努力通透教材,要理清文本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要求,也要挖掘出教材中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的素材,教师首先自身要将教材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好一股源源不断的水,到时候面对学生的精彩生成也能灵活应对。其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因素等,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如果教师对教育对象了解和研究不够,教学时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更不能保证确有成效,教学的对象是形形的人,教师只有在教学时目中有人,课才能够教到学生的心中,因此,教师课前要弄清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才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灵活引领生成
[关键词]阅读教学 原著 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6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名著中的片段。这些片段不仅文字精准贴切,而且含意深刻、意境优美。在教学时,教师常常将原著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对比中诵读品味、欣赏辨析、积累练笔,感受作者的言语风格,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一、聚焦原文比照,提升教材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心理,名著在入选教材之前,都必须经过教材编写者的删减与调整。这也就使得入选教材的课文与原著在言语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学生整体把握教材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及时补充原著文本,使学生面对全新的言语个性、陌生化的表达技法,与教材文本形成鲜明的对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苏教版四年级的《三顾茅庐》一文就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出示原著中的语句。在对比中,学生发现,虽然景物相同,但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出示原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原著语言精练、句式整饬的特点,并想象感受山林的幽静,这为对诸葛亮的认知体验奠定了基础。
在对比感受中,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独到的表达效果,深深体验到名著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补充原著论述,注入情感催化元素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聚集地。出色的文学作品应该将作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将语言文字变成为情感元素的符号。教学中,一旦学生对教材文本与原著进行情感体验,就会促使他们情感力量的迸发,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学生被羚羊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当学生正沉浸在课文营造的浓郁氛围之中时,教师出示并诵读原著《斑羚飞渡》中的抒情和议论的文字。这样与教材文本凸显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形成了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
这一教学环节与原文链接,让学生有机会聆听到蕴藏在作者内心的声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探寻文本的内在情韵。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释放,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净化,思维认知逐步提升。
三、想象补充,创设练笔比析平台
名著在入选教材时,编者对其言语习惯等进行了必要的删减,甚至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也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就给阅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思考余地。因此,在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完善文本体系构建。然后,教师出示原文内容,让学生将想象补充的文本与原文进行对比赏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言表达的特色,促进他们言语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描写普罗米修斯被钉在高加索之后“从不屈服”这一内容,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主人公为了光明誓不低头的高贵品质呢?原著《希腊神话》曾写到希腊众神一一前来规劝、利诱、威逼,但被普罗米修斯逐一拒绝。借助于此,教师要求学生以普罗米修斯的身份拒绝众神的劝说,随文练笔,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随文练笔完成之后,教师及时出示原著中的语言,引导学生将原文与自己的语言进行比照,从而明确自己言语表达的方向。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将视野局限在教材之中,而应该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原著中,让学生品味、感知、揣摩原著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圈定主线,拓展原著引入范畴
有人曾经说过,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阅读之旅,但他们都应该朝着更高层次的追求迈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更广阔的阅读视阈、更高的阅读追求、更广的阅读天地,从而提供合适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和原著,实现学生思维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迈进的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发现人物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意。于是,学生意识到林冲在课文中最为典型的语言就是“不敢,不敢”。教师就紧扣这两个“不敢”,将“妻受高衙内戏弄”“误入白虎堂”等情节引入课堂之中,以便学生从不同的事件中关注人物性格。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多种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文学习是学生、读者、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文本中来解决问题,同时便于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呢?以下是笔者对营造课堂有效情境,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几点尝试。
一、角色体验,融入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意义地建构起文本的内涵。教师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所创设的境界,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吸收。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丑小鸭》一文中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它没有朋友,只好继续流浪。”与这段文字相配的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小鸟讥笑、猎狗追赶丑小鸭的样子,并饱含深情地说:“孩子们,丑小鸭在家里受尽了欺负,在外面同样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你们有很多朋友,可丑小鸭一个朋友也没有。想一想,当小鸟讥笑丑小鸭时,会说些说什么呢?”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可怜的丑小鸭,带着对丑小鸭的无限同情,模仿小鸟讥笑鸭子的语气说话。“小鸟”说:“你这只丑陋的鸭子,到处乱跑什么!”“小鸟”说:“哈哈!我还从没见过你这么丑的鸭子!”“小鸟”说:“你这只丑鸭子,我不会和你做朋友的,快滚开!”“小鸟”说:“看了你,我都吃不下饭了,天下还有你这么丑的鸭子!”……我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扮演小鸟,让“讥笑”说话,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话匣子,还让学生们在入情入境中体会到课文的内涵,感受到丑小鸭的孤独。
整节课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针对某些课文,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参与角色扮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
二、对话插图,再现文本
现在很多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往往都是文章重点要讲的内容的情景再现,其中蕴含着编者的教学意图――或是借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或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话插图,从而把文本的教学价值发挥到一定高度。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在学生学习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盗取了火种之后,而自己受到了宙斯残酷的惩罚这部分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插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很快就说出插图上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正在接受惩罚。这时,大多数教师会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课文的内容上。其实,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边对照这幅插图,边看文中哪些词句深深地刺痛了读者的心?最后,教师换个角度看问题,引领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被绑到高加索上的最高峰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从他的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看着图,你能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还会遭受哪些苦难?经过与插图的对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幅图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更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普罗米修斯顽强不屈的精神。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编者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插图作为文本对话的切入点,不要轻易放弃这一有利的教学资源,充分凸显插图的教学价值,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三、填补空白,拓展文本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是留有空白,而这些空白正好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想象。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时都忽略了这些留白,对这些留白视而不见,让本来可以拓展学生进行想象的内容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做一个最好的你》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此处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这里是一个很好地让学生补白的地方,蕴含一定的道理。当我们不能取得像人们所期待的成就时,那我们该如何呢?难道就放弃自己吗?不,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所以在教学时,笔者抓住这一留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的学生这样表达:如果不能成为大海,那就当一条清澈的小溪。还有的学生说:如果不能成为一艘巨轮,那就当一叶小舟。还有的学生这样说:如果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那就当一片枝头报春的绿叶,等等。这样,教师找准文本教学拓展的切入点――借助补白,就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同时也为学生理解文本增加了新的元素。
四、巧妙设疑,探究文本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文本的情境。同时,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还须注重提问的质量、把握提问的时机、讲究提问的策略,特别是难易要适度。
例如,在教学季羡林曾在德国留学时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文章时,其中文中最后有一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我插入了一些德国人残害犹太人的图片和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向死难的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的图片。前后对比,反差巨大,学生还在诧异我播放图片的用意时,我马上话锋一转,说:“同学们,为什么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这篇文章最后不用‘高尚’这个词汇去夸赞德国?而用‘奇特’。”此刻,有的学生表情凝重,陷入沉思中。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理解了这个词语“奇特”,理解了季老用这个词的良苦用心!真不愧为国学大师。更对二战时期德国给世界人民造成的灾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可见,对文本的解读要让学生意识到句子不是一句一句理解的,而要体会句子背后的含义。这背后蕴含着我备课时的细致,体现了要把文本读厚、读透的理念,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自然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这种深入浅出的引入也让学生对二战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
五、个性解读,反思文本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根植于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要鼓励。笔者认为,教师要创设个性化阅读的平台,支持阅读的多元理解,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别、去表达,引导学生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我不必因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而随大流,重要的是我该怎么想,该怎么看。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哈尔威船长随船沉入大海的行为是既惨烈又悲壮,他的船在人在、船毁人亡的职业操守下不禁让人敬仰。但在随后的阅读感想中,我班的汪尚尚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好父亲。”学生的这种理解我确实感到意外,但细思又何尝没有道理?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存在,面对灾难,面对可以逃生的可能,哈尔威船长选择了死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可是他年幼的孩子可能还需要父爱,他的老母可能还倚在门前盼儿归……而这一切都因他“成为英雄”而成为生者的永伤。既然船长知道挽救别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要舍弃自己的生命?“永垂青史的名”和“一己世界的暖”孰轻孰重?生命是可贵的,生命高于一切。在不失大“义”的情况下,船长为何不考虑一下生命一旦放弃便不可复得之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确“不是一个好父亲”。所以,对于学生这样的理解,我没有否定,而是给予尊重和理解。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有效利用现成的学生错误资源,让课堂更精彩。
一、错误的概念界定
何为错误呢?在哲学领域中将错误定义为主体与客体规律不相一致的认识或者实践。对于错误,《辞海》上的解释是“过错,不正确”,因此我们看出,错误是相对于“正确”这个概念而言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错误主要指善于捕捉课中错误,善于课后反思错误,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二、如何抓住并利用课堂“错误”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面对这么宝贵的财富,我们应一改以往对待错误像“敌人”一样的态度,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面对课堂上的错误,可以从善用错误资源,突破学习难点;利用错误,寻找学习情趣;捕捉错误,深化教学目标;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延迟评价,引领探究这五个方面来把握教育契机。
(一)善用错误资源,突破学习难点。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同学发表了一个有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同学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二)利用错误,寻找学习情趣。探究是语文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语文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捕捉错误,深化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意见,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即时增补教学环节,“放大”错误,拓宽、深化了教学目标,使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
当学生出现不同的做法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精彩辩论,就会在中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一举数得,抓住了精彩。
(四)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学生的错误来源于学习活动的本身,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特殊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学生有错误,教师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引导点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例如那是一节语文课,我在讲授《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当学生讨论分析出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宙斯是个残暴、凶狠毒辣的神时,我原本想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可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平时爱奇思妙想的李鑫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宙斯是一个遵守天规的好神!”天啊,当时我和下面听课的人一片茫然,教室里的学生也一阵惊愕。顿时,我的脸涨得通红,一股无名的怒火从心底喷薄而出,可是理智使我压抑住了心中的怒火,便强做微笑地对学生说能具体说说吗?这位学生便胸有成足地说:“因为普罗米修斯暗中盗取了天火,触犯了天规,理因受到惩罚,宙斯只不过是依法行事罢了!”听了他的发言,许多学生表示赞同,觉得言之有理。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好机会,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受到了碰撞,即将要开放出美丽的花朵。于是,又故意道:“是啊,李鑫同学的发言似乎言之有理。那宙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研读课文,准备参加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投入到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文中去了。
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归类,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使得原先在学生头脑里简单的知识积累重构,最后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在短短2~3周的复习时间内,面对整册教材涵盖的知识点,可谓千头万绪,加之语文测试的开放性,很多教师往往束手无策,要么面面俱到再讲一遍教材,要么一头扎进复习资料大搞“题海战”,累了老师,苦了孩子,广种薄收。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有以下几条策略途径:
一、知识梳理温故知新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复习阶段,通过教师的有序组织,学生不仅可以温习部分已经遗忘的知识,还可以在教师的点拨下拓宽思路,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再作延伸,形成学习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宏观把握、调控整册教材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分割成线,引领学生“厚书读薄”,提高复习效率。
(1)理清知识点。“词语盘点”无疑是语文学习的基石,这部分内容词汇量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教师可以尝试创新听写方法,如根据词义理解听写,借助“录音”记忆听写,寻找规律归纳听写,借助课文推理听写等方法,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旧知识新复习。 “日积月累”的考查更多是在具体运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内容上作细致的归类,如有关人的精神品质的成语,有关战争、军事的成语,有关田园风光的诗句,有关气象、农事的谚语,有关真诚待人的名言等,让学生建立起积累运用的“资源库”,随时提取相关知识。除此以外,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系统整理多音字、背诵段落、古诗词等知识点,还可以自主结合生字表整理形近字比较,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让复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2)分析易错点。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记录下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主要来自于听写词语和古诗词的积累。复习强化阶段,单靠死记硬背学生印象是不够深刻的,教师需要利用字音、字形等特点,结合实际加以区分引导,让学生烙下深刻的印象。如“庭、蜒”,学生很容易将右边部分混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放大右边部分,首先是区分字音的不同,再作形象化解释,朝廷里有很多士兵为国家效力,所以里面是“士”,而“蜿蜒”是延伸不尽的意思,因此右下部分是“止”的变体,想着意思写就不会出错了。“拔、拨”是出错频率很高的两个字,可引导学生比较:“拔河、拔萝卜”都需要朋友来帮忙,把他们的汗滴都累出来了,因此右边是“友”多了一点。而拨打电话时经常发现号码有误,因此有点是“发”。类似这样的比较区别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结合自己平常爱犯的错误,提醒同学注意,既加深了自我反思,又强化巩固了知识,一举两得。基于反思的记忆才能夯实基础,强化运用,不断提升。此外,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里分次安排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语言形式的特点,大胆仿造、创新,积累语言。
(3)抓准训练点。教师要重视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解读,发掘课文中蕴含的训练因素,以复习课文段落的阅读为载体,将基础知识、写作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使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阅读为核心,融“双基”于一体,提高复习效率。如复习《普罗米修斯》一课,在引导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坚持正义、不屈不挠、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时,重点抓住“坚定”“虽然……有可能……但是”句式以及描写普罗米修斯语言的标点符号去品味,人物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这样的复习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将方法转化为技能的必要途径是习作训练。教师在复习阶段可以以模拟考试的作文题目为依托,分类归纳出叙事、写景、写人、想象类作文的写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习作讲评时,可以采用互动探究式,引导学生讨论写作素材,表达方法;可以采用教师“即兴下水”的方法给学生以示范,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还可以对学生现有习作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朗读学生佳作,大面积地呈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词句,“送”给其他学生,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透过语言现象去领悟“写作的秘密”。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同类作文的“入格过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二、测试训练蓄势待发
在期末复习中,模拟考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小考看大考”的观念,让学生把每一次模拟考试都当做期末考试对待。为了增强学生的进取心、责任心,教师可以将班上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设定为“学习对手”,征求学生意见制定学习竞赛规则,如每次考试赢的同学积分,累积到一定分值就可以领取奖状、奖品,输的同学可以有适当的惩戒,如抄写错题,朗读试卷等。这样,学生会争取“自我解放”而格外用心地对待考试,出错率大大降低。每次考试以后,教师讲评试卷一定要有所侧重,重点关注新的难点,讲清讲透,拓展延伸,教给学生同类题目的作答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课堂调控收放自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复习课的引入应力求新颖性、有趣味性,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兴趣是一种精细而又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者着,给它提供滋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兴趣的“潮湿的土壤”,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意趣、情趣、志趣且富有实效的兴趣世界,让学生时刻拥有盎然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质疑探究、趣味活动、幽默诙谐等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教学过程是由一连串的教学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其教育的理念、智慧,决定课堂效率和质量。杨再隋教授言:“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化、合理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追求的品位。
一、解读教材,为有效课堂夯实基石
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一节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弄清楚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新课改实施前后都一直遵循的原则,与此同时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新课改首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合作与探究,相应的这一思想也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但这种教学设计切忌流于形式,要想真正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简单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就能达到的。在设计教学时,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而是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细节,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时间把握充分,但实际上重点却不突出,主次也不分明,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不得要领、云里雾里,效果适得其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理清教学的思路,选择最简单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有了这样的设计,教师走进课堂,才能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才会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才会操纵自如,效果显著;这样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深深的魅力。这一有效教学的实现来源于重读过去的课堂教学反思和教材的认真梳理。
例如,在教学《鸟语》一课中的“从忙碌终日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顽强、勇敢的精神……”一句时,我让学生进行句式的训练:“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 ;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接着让学生自主练习,从――――那里,我――――。”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并把真实的感受表达了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为有效课堂添砖加瓦
有效的课堂,必定是思维涌动,身心投入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认真研究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外,还要注意提问的设置。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出发,设计精当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保持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体现教学目标。体现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课堂伊始,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呢?让学生默读感悟,先从整体上认识普罗米修斯。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理解。如,圈出描写普罗米修斯的动作、语言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他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读读体会,学生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问题的设置应富有启发性。适当的难度,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的。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容易,则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达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反之,如果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就可能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具体一些,难易要适中。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课文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分别描绘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三种状态。教师多媒体及时呈现画面,便于学生想象和感悟。学生通过图文结合,自己学会品词析句了。接着,教师提供一组形态各异的白荷花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学生的发言思路清晰、语言具体生动,还用上了课文中的词句,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训练和提升。
第三,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例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
②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吗?
③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学生透过文本,关注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出了爱因斯坦的潜心科学研究、不拘小节;读出了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热情友好、童心未泯……一系列答案。通过读书、思考、交流,学生们走进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他的平凡中的伟大,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捕捉生成,为有效课堂插上双翼
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阅读是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手段。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在现代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进入网络信息社会,阅读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谁的阅读能力强,谁就能把握最新信息,因此,帮助学生从小学会有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任务。
一、课前预习
带着问题去学习,做到有备而来,也是阅读之前要做的功课。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在阅读教学之前自己提前运用看图、读文、想问题的预习方式预习阅读材料。这样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到: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二、提出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新课标要求3~4年级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事实也证明:学会质疑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学习。例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初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问题再去读课文,在文中去找答案,学生准确的在文中找到了课文中的四幅感人画面的描写,即:①勤劳、认真细致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老人摆搭石”的画面描写;②“一行人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的画面描写;③两人“面对面走搭石”时的相互招手示意,相互谦让的美好画面描写;④“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描写。通过对这四个画面描写的文段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山里人们互敬互助,尊老爱幼的美好心灵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体会到“搭石”和家乡的人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三、善于想象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朗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个性,情感朗读也需要以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因此,在指导情感朗读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特征,边读边想象,引导他们“入情入境”的读,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这篇精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接着全班讨论交流自己读出的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在交流时,要求发言的孩子绘声绘色的谈自己的体会,听的孩子要认真,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其画面,听完后还可以补充发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取长补短,发言可积极了。尽管课文的教学显得很“散”,他们按各自的兴趣去选择阅读,第一个孩子交流的内容居然是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绘的图画――鸡鸭觅食图,我并没有牵制他的发言,而是顺着他的体会先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独特的“鸡鸭觅食”图,并感谢他的发言带我们欣赏到了美景;接下来发言的同学就更积极了,无论是“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还是“院落晚餐”图的阅读教学,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相关语段的描写,共同分析、理解,边读边想象,来完成的,我知道孩子们都有了自己阅读的收获了,他们的发言就是他们阅读的所得,在他们交流发言时,作为老师我只需要认真倾听,待欣赏完文中描绘的这些图画后,再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总结全文:“这些美丽的图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在城市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色吗?(不能)对于这些美景,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色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对比)。作者对这些美景的评价是什么?(独特、迷人的)即可,无须过多的嗦,重复去讲解了。
“一言堂”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他们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因此,首先应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切才能成为可能。“自主”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拥有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权利。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 培养质疑的兴趣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
如在教学第十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有学生就问:“我觉得‘拿’挺愉快的,‘给’别人怎么会愉快呢?”其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我正好抓住这个机会,把同学分成两组,组织他们展开辩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直到意见统一为止。成功者的喜悦溢于言表,而质疑后明白道理的孩子更是欣喜万分。
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 给足质疑的时间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走过场,搞形式。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
如我在教学第四册《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通过题目,小朋友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许多问题:丹顶鹤长什么样子?它的家在哪里?为什么人们叫它丹顶鹤?……瞧,孩子的思维多么活跃。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 教给质疑的方法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学生问:“普罗米修斯是谁?”“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结果如何?”出示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后,学生质疑:“徐悲鸿是谁?”“他在哪学画?”“他励志学画的目的是什么?”
3.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狼和小羊》一课,一个学生提到:“狼为什么找这么多的借口,直接把小羊吃掉不就行了?”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体会到狼的阴险、狡诈。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小鹰学飞》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这里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狼和小羊》一课中,可引导学生质疑:狼不想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里的省略号又起到什么作用?由此,你产生了什么联想?
6.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
记得在教学古诗《赠汪伦》的时候,在学生初步自解诗句的意思后,我问学生:“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小朋友们真棒,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厚呢?”
几个问题之后,再也没有人举手了,我看没有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就鼓励道:“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还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学生纷纷皱眉思考起来。小组内窃窃地议论起来。
一会儿,班上的小手又举得老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生问话的底气很足,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好像与众不同。”一位胖胖的女生疑惑地问。
啊,我是多么高兴啊!这是两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我们也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千古送别名诗
7.课后设疑,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子白板SMART Notebook软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种形式地呈现教学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授《普罗米修斯》这篇神话故事时,导入环节我准备了各种神话故事的图片,利用白板里面的选择匹配模板,制作成一个神话故事,让学生上来操作。学生点击白板,呈现神话故事的图片,学生再根据图片选择相应的文字,竞猜神话故事的名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画笔、魔术笔、克隆等功能进行重难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书写、板书、选择、批注等。如,在上《詹天佑》的第四段和第五段时,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型线路设计的妙处。在这堂课上,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先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图用白板的图像匹配模板呈现,然后请学生走上讲台,根据文字画出两种不同的开凿隧道示意图,学生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用箭头表示出开凿隧道的方向。在学生画的过程中,全班孩子的目光都聚焦在白板上,师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来,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SMART Notebook交互白板软件可以将即时性资源自动保存下来,这可以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同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开展教师互助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在执教完《詹天佑》公开课后,根据电子白板上自动储存的课堂教学再生资源,利用电子白板回放教学实录的每个细节,听课教师针对我的课进行交流点评,我根据教研组的意见很好地对原有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中的细节进行反思,重新修改并优化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研讨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开展研究、探讨,共同改进和总结,给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
一个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教育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古代圣贤孔子则是很好的榜样,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贯穿中国整个教育史家,至今仍熠熠生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自身既是哲学家、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三人并称“希腊三贤”。
我们虽无能、无力为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但可有能有力修一些哲学,有一些思想,立一些教育理念,概言之,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个以教育思想武装起来的头脑,既不会盲从,也不会盲干,更不会无为,他清醒周围的现实,更清醒如何以自身的思想、力量去影响、带动大批的人去影响和改变这一现实。他是教育界的普罗米修斯,是杏坛的基督
情趣是一种色彩,一种标志,是让人迅速地识别你,也让你迅速地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色彩、符号。教师在广大群众的视觉里是严肃、认真、刻板的一类群体,是值得尊敬但不值得亲近、可爱的一类人。知识分子的优雅、博学、从客、慈悲更应该引起社会的敬佩和亲近;但有时候,敬佩并不值得亲近,“敬而远之”自有其理。
既要让大众“敬”,又要让大家“亲”,这是教师亲近社会和民众的一道必做题,这道题首先要从培植“情趣”解起。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必先让学生对你有兴趣。为师者身上必先散发出迷人的“光”和“采”,才能产生“诱”和“惑”。一个情趣盎然、充满活力和风采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举重若轻、事半功倍。可以讲,教师的情趣越高雅、越丰富,他的气场就越强大,他的魅力就越迷人。一个充满情趣,雅趣横生的教师想叫学生不亲近也难。教师在课堂上的神采飞扬固然能吸引学生,但如果在课下也能让学生见识到你最真实、丰富而精彩的一面和“多面”,学生们会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你?——想必那一定是羡慕、崇敬又神往的。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做有特色的教师,特色是生命力,也是创造力。在知识分子云集的教师队伍里,教师间的竞争是空前激烈的,在关乎评优、职称、奖励等敏感问题上,孰优孰劣,孰上孰下,伯与仲只在毫厘之间。当你抱怨自己未能脱颖而出时,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出类拨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