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4:45: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今天,我在上了《普罗米修斯》这一课。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本文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回顾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成功之处:
一、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精神
如抓住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这句重点句,让学生品读“死死地锁”。师:死死地锁是什么意思?被死死地锁住了,他不能做哪些事?感悟“风吹雨淋”的痛苦。师: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风吹雨淋”的痛苦吗?冬天——,夏天——通过这些重点词语的品味,学生对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严厉惩罚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有了深刻的体会。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教学“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时,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想象说话:自从有了火,人们还会有哪些幸福?最后再写话练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机智
我努力用自己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一起朗读。比如:“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在承受着这样的痛苦。同学们,让我们用朗读来体现他所承受的痛苦吧!”“痛苦是多么的漫长,痛苦是多么的残酷,但是咱们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一直坚守着那句诺言,读——”等等。
不足之处:
一、对于重点词句的体会,扶的较多,生怕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
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自己体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能力应该具备的,要相信学生。
自从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整合”这一内容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如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资源整合”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资源整合”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病情分析】《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
师:在漫长的苦难中,普罗米修斯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出示补充材料)
执行刑罚的火神敬佩普罗米修斯,可是又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所以只好劝普罗米修斯归还火种,然后认错。可是普罗米修斯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愿意忍受各种痛苦,但是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改编自《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师:看到此,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普罗米修斯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从学生的表情和发言来看,并没有达到教师所预期的那种效果,学生的感情没有和文本产生预期的共鸣。)
【诊断分析】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注重整合的形式和结果,但是往往忽略了资源整合的实质和过程。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我们只顾将自己找到的文本资源(即结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的感受,导致学生无法与文本的语言产生共鸣。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的感受出发,注重资源整合的实质和过程。
【诊断处方】
师:在悬崖上,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是怎样的痛苦呀!(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片段)同学们平时生活中身体有没有遭受过伤害?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呢?
生1:有一次我的手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我疼得眼泪直流。
生2:上次我不小心被开水烫了,疼了好几天呢!
师:看!同学们的这些痛苦与普罗米修斯相比,那算得了什么?那面对这些痛苦,普罗米修斯是如何对待的呢?
生1:普罗米修斯咬牙坚持着。
生2:普罗米修斯一心只想着火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就忍受着剧烈的痛苦。
(出示补充材料)
师:看到此,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普罗米修斯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学生此时表述的丰富、深刻显而易见。)
病症二:人为的“雪灾”——解读自主学习
固然,在语文课上我们要为富有诗意的答案“雪化了,变成了春天”击掌叫好。但是,由于我们的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片面、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而我们教师能为此答案夸耀其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吗?
【病情分析】《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中,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同学们,这其中你最喜欢谁?请你找到和你一样爱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探究,看看他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全班同学喜欢蔺相如的约占七成,喜欢廉颇的约占两成,喜欢秦王的约占一成,而赵王则没有同学喜欢。)
(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生1:我们比较喜欢蔺相如,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不畏,机智勇敢,心胸宽广,顾大局,识大体。
师:(非常高兴)答得非常好,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1:我从……(找出文中有关语句)
生2:我们比较喜欢廉颇,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勇敢善战,知错就改,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从文中这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3:我们小组比较喜欢秦王,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他那种朝着一个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一愣,随即又立刻笑了起来)你们答得很有个性,很有创新意识,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吧!
【诊断分析】“雪化了,变成了春天!”对于这个教学理念的提出,我们有多少教师激动地鸣掌欢呼:“教学自主性的春天来了!”可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一场“人为雪灾”也悄悄地降临了。案例中生3的认识,他把文中表现出来的秦王以强凌弱、不择手段、奸诈看作是秦王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这是学生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答案就是新颖,就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事实也是如此)。而我们的教师也错误地解读了“自主”,我们是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全盘肯定,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筛选,对于一些肤浅、误解、曲解的答案及时进行纠正,不然我们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多少以强凌弱、不择手段的秦王呀!
【诊断处方】
生3:我比较喜欢秦王,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要和氏璧和吞并其他国家),不择手段,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他那种朝着一个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吗?
生:实现目标是应该付出努力,可是影响到他人利益或者伤害别人是不对的。
病症三:“乱花渐欲迷人眼”——解读“广度延伸”
特级教师窦桂梅倡导主题教学,提倡教学要有“广度、深度、温度”,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窝蜂地涌现了“深度、广度”的延伸挖掘,可是却发现我们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劳而无功。
【病情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那感人的父子之情一定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同学,你能否找出最震撼你心灵的语句和大家进行交流?
生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的声音:“爸爸。是你吗?”(但是笔者发现这名学生朗读流利但感情欠缺,可见对文本的感悟还没有到位。)
师:是呀!父爱是多么的伟大!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看几位伟大的父亲吧!(教师出示“拓展材料”,学生自由朗读,耗时大约4分钟。)
拓展材料1:朱自清《背影》片段
拓展材料2:《父亲——我永远的家》片段
拓展材料3:《路灯下的身影》片段
师:读了这些片段,你想对天下的父亲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耗时大约2分钟。)
师:是呀!父爱是多么的伟大,而我们赞颂父爱的语言又是多么的贫瘠,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我们伟大的父爱吧!
(投影出示刚才生1朗读的片段,学生的齐读较第一次有了进步,但是总感觉孩子们的朗读还是没有到位。)
【诊断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文本内涵的开发,注重对文本的深度和教学深度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淡化了对第一文本内涵的挖掘,没有能够抓住其重点词句好好推敲,没有能够组织学生品读交流,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从文字和感情里走一个来回。虽然他及时拓展了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父爱的伟大”的感悟。但是通过比较,以及通过学生对第一文本的两次朗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虽然经历了文本的拓展,但是对第一文本却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内心震撼,学生与文本之间并没有产生亲密的接触,心灵的碰撞。在此,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拓展是否“越位”了?这样的拓展是否“本末颠倒”了?
【诊断处方】
……
师:这句话哪些地方特别能打动你?
生1:“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些数字让我深深地感到了父亲寻找儿子的执著。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83-1
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处理一直是众多教师研究的主题,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思考的“学什么和怎样学”的一种假设路径,预设相当于一种计划;生成就是课堂教学现场直播的过程,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知道预设的过程,所以在直播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充满了变数,也赋予了课堂生成的及时性和随机性,生成其实就是执行计划中发生的变化。预设和生成是影响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充分的预设是诞生精彩生成的前提,反思生成也会为有效预设提供参考,因此,把握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找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再加上师生之间默契的情感交流等,必定会将课堂教学演绎得异常精彩。但是很多的教师在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时还纠结于教学时间的把握,即教学任务有没有能够完全完成,纠结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即上完一节课后教学目标是否与课前预设有出入,我觉得如果还在纠结这些问题的老师势必滞后于新课改的步伐了,下面我就如何把握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点说说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
一、预设要有弹性
前一阵子,听过几节教研组的语文研讨课,这些老师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从紧凑的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前预设上做足了文章,在其他老师都在满满地称赞时,我却陷入了深思,我在思考,如果教师课前的预设没有这样精细,没有很深地被一些所谓的经验干扰,或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捕捉学生的需要,在捕捉学生需要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思维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的活跃和开放,那样就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会悄然生成。教学活动离不开课前的预设,但是课前预设过分详细有悖于新课程理念,有点儿吃力不讨好,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形式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捕捉住学生的一些又价值、有创造的疑问和想法等,并及时地调整计划。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过分精细的预设如同桎梏一样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在一味地服从,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又谈何精彩生成。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提倡有弹性的预设,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尽可能多的情况,这样的预设是精心的而不精细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这样操作: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精心钻研教材,努力通透教材,要理清文本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要求,也要挖掘出教材中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的素材,教师首先自身要将教材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好一股源源不断的水,到时候面对学生的精彩生成也能灵活应对。其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因素等,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如果教师对教育对象了解和研究不够,教学时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更不能保证确有成效,教学的对象是形形的人,教师只有在教学时目中有人,课才能够教到学生的心中,因此,教师课前要弄清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才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灵活引领生成
[关键词]阅读教学 原著 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6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名著中的片段。这些片段不仅文字精准贴切,而且含意深刻、意境优美。在教学时,教师常常将原著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对比中诵读品味、欣赏辨析、积累练笔,感受作者的言语风格,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一、聚焦原文比照,提升教材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心理,名著在入选教材之前,都必须经过教材编写者的删减与调整。这也就使得入选教材的课文与原著在言语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学生整体把握教材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及时补充原著文本,使学生面对全新的言语个性、陌生化的表达技法,与教材文本形成鲜明的对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苏教版四年级的《三顾茅庐》一文就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出示原著中的语句。在对比中,学生发现,虽然景物相同,但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出示原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原著语言精练、句式整饬的特点,并想象感受山林的幽静,这为对诸葛亮的认知体验奠定了基础。
在对比感受中,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独到的表达效果,深深体验到名著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补充原著论述,注入情感催化元素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聚集地。出色的文学作品应该将作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将语言文字变成为情感元素的符号。教学中,一旦学生对教材文本与原著进行情感体验,就会促使他们情感力量的迸发,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学生被羚羊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当学生正沉浸在课文营造的浓郁氛围之中时,教师出示并诵读原著《斑羚飞渡》中的抒情和议论的文字。这样与教材文本凸显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形成了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
这一教学环节与原文链接,让学生有机会聆听到蕴藏在作者内心的声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探寻文本的内在情韵。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释放,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净化,思维认知逐步提升。
三、想象补充,创设练笔比析平台
名著在入选教材时,编者对其言语习惯等进行了必要的删减,甚至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也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就给阅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思考余地。因此,在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完善文本体系构建。然后,教师出示原文内容,让学生将想象补充的文本与原文进行对比赏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言表达的特色,促进他们言语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描写普罗米修斯被钉在高加索之后“从不屈服”这一内容,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主人公为了光明誓不低头的高贵品质呢?原著《希腊神话》曾写到希腊众神一一前来规劝、利诱、威逼,但被普罗米修斯逐一拒绝。借助于此,教师要求学生以普罗米修斯的身份拒绝众神的劝说,随文练笔,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随文练笔完成之后,教师及时出示原著中的语言,引导学生将原文与自己的语言进行比照,从而明确自己言语表达的方向。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将视野局限在教材之中,而应该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原著中,让学生品味、感知、揣摩原著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圈定主线,拓展原著引入范畴
有人曾经说过,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阅读之旅,但他们都应该朝着更高层次的追求迈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更广阔的阅读视阈、更高的阅读追求、更广的阅读天地,从而提供合适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和原著,实现学生思维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迈进的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发现人物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意。于是,学生意识到林冲在课文中最为典型的语言就是“不敢,不敢”。教师就紧扣这两个“不敢”,将“妻受高衙内戏弄”“误入白虎堂”等情节引入课堂之中,以便学生从不同的事件中关注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