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时间:2022-12-22 22:50: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

篇1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承担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承认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加强个性化教育,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潜能开发、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环境,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人才成才的育人平台,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禁锢人们的观念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大学生个性教育概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精神层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和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性的。它涵括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德、无为、逍遥;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举贤、节俭;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治国等多家学派。从西汉董仲舒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逐步确立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体系。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上述各家学说,特别是儒家学说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和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消极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2.大学生个性教育。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根据社会对人才的潜质特征要求和自我价值倾向,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计划和运行方案,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等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优化个性,完善人格,完善独具个性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系统。

通过个性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根据个性特质,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成长信念,优化气质、情绪、认知、兴趣、能力和性格等,使人格更完善;二是通过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使知识更全面;三是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通过人格整合和个性优化,实现能力更突出;四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身心更健康,特别是实现心理健康。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涵盖面广,其中,思想观念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最深刻。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念、传统思维方式和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部分消极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深入推进。

1.传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在此过程中,“官本位”思想、森严的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学习好了就能当官发财成为社会共识,读书成了个人改变阶层、提高身份和改善经济条件的有效途径。其中,“学而优则仕”、“鲤鱼跳龙门”等就是这种思想观念最直接、最形象的体现。由于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把培养尖子生、名人、官员作为衡量教育水平的唯一尺度,选官拔才成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受此影响,直到今天,整个社会还在要求学生围绕考试升学这个指挥棒,坚持“以考为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没有了兴趣爱好,不是为了求真,探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围绕各种考试,死记硬背,成了“考试机器”,严重埋没和扼杀了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2.传统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

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侧重于从整体、运动和联系的层面思考,但过于笼统抽象,不注重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忽视对事物局部细节的周密细致分析。换句话说,就是过于注形象思维,缺乏理性思维,忽视演绎推导,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依靠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行识别、理解和判断。特别是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经过多次变化,但主要还是以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社会科学内容为主,除了唐代设置明算外,很少涉及自然科学。这种重社会科学、轻自然科学的考试和选拔导向,使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楚渔先生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中提出:“我们中国人思维重视直觉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详细的分析。”

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对知识只注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论的过程推导,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属性,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3.传统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

纵观中国传统教育,其中有很多科学的、对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和理念,如“因材施教”等,但同时,传统教育理念中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和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静态教育理念。比如: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主动表达自己的学习意愿和学习体会,降低了主动思考、创新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现象,逐步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考试高手、实践低能儿”。二是结论式教育理念。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是“重结论、轻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以独立的知识结论建立整个教学体系,主要传授单元知识的基本原理结论。即便有所逻辑分析,也是局限于知识结论的范围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记忆取代逻辑推理,教师“授之以鱼”,而忽视了“授之以渔”。三是直线式教育理念。我国传统教育界一直坚持直线性的教学,即重视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纵向联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知识体系之间的互相交叉和渗透,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直线式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克服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影响的措施

1.牢固树立“人人成长,个个成才”的学生培养理念。

树立科学的学生培养理念,是提高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要树立“人人成长,个个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把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作为重要目标,而不是只注重根据考试成绩培养所谓的“尖子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坚持个性化培养理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挖掘、放大,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切忌责备求全。

要注重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克服传统的“唯成绩”论,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成才的唯一标准。要准确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关注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把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点滴进步看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直接指导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教师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因此,高校要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保证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人格。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根据个性特征,注重自我培养、自觉成长。

要发挥成长、成才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以名家、名人作为典型,更要宣传身边的榜样,不仅要宣传先进典型在某一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更要宣传身边榜样在某一方面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全体学生切身体会到成长、成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稍加努力就可实现的,从而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努力奋发的求学精神,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教育过程中,与课堂教学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可以根据个性特征和兴趣,有选择地自觉参与。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并在活动中不断发展特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触类旁通,促进学习和成长。与此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过于谦虚内敛,要大胆尝试,敢于质疑,充分张扬个性,增强自信,不断塑造和完善人格。

3.改革教育模式,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选择个性化学习方法等是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科学设置个性化课程体系。要从学科专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所学知识适应今后职业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明确个性化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纵向和课程之间的横线联系,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指导学生选择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才能的路径,着力完善知识结构,把高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主观内在的能力素养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让各类型的人才成长都能得到保障,发展个人特长,成为具有时代担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掌控学习进程”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机制。教师要探索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发展过程、社会价值、研究的最前沿动态等作简单介绍,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多采用问题式教学,引领学生思考,以班级讨论、大组讨论或沙龙等形式,引导开展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点评式指导,启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是指导学生选择个性化学习方法。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其受益终生。大学期间,课堂之外的时间非常充裕,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要使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加强知识结论的推导,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沈超.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2).

[3]武秋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我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6).

[4]张岂之.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问题,1999(6).

[5]郭兴举.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8(5).

[6]刘家和.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一些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基金项目:

1.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教育机制下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徐州高校》项目编号2012JSSPITP2296

2.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特性差异的“问题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DJZY201213YB005

篇2

导言

随着当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进行阅读的媒介、态度以及阅读品味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子书的出现、快餐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的高负荷运转带来是巨大压力,使得现如今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耐着性子慢慢看书。

阅读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大学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是反映一个学校学风的标杆,因此,促进大学生课外阅读将对加强校园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今,90后大学生已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拼命追名逐利的社会大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校内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呢?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不会因此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呢?90后大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阅读的动因是什么?阅读的内容又分别是什么呢?

一、90后大学生的课外安排

在大学里,以“教”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的模式。学习的自主安排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的自主安排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大学里,属于大学生们的自由支配时间有很多。而对于课余时间如何利用这一问题,据调查统计:有近一半的人每天睡觉时间为7—8小时,花在完成老师布置内容上的时间一般为2—4时,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为2-3时甚至更少,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在紧跟老师,而自主能力很差。由数据,仅有14%的人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辅导班,为自己的将来投资,大多数人很少把时间花在考试上。大部分人在课余时间会看一些书,集中在看小说和各类杂志。还有很少的人花时间做些兼职,不过一周一般很少超过7时,大部分人认为学业太忙,做不了。当然,作为大学生,与亲友交往花去了很多时间,以致时间没能很好的利用。据调查,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有多于2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笔者调查了解到,面对这么多的课外时间,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主要是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体育休闲和参加社团活动等,在课外时间喜欢读书看报的90后大学生所2如何占的比例较少。因为有超过1,3的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目的是调节放松,占了37.4%;锻炼自己的能力的为25.3%,还有17.2%是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其余的选择其他目的。

关于对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的问题上,笔者建议不盲从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跟着别人,只能导致自己的规划完不成,别人的东西也学不到。还有就是少上网,他们认为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导致规划在心里被一遍一遍地更改,最后甚至面目全非。

二、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如何利用这些课外时间?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如何?阅读的主要内容如何?以及如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等等,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新课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以下特点: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呈消遣性

在大学里,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正确的阅读心态的人却不到一成。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把其当成是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亦或是为了应付学业应付老师而临时抱佛脚的一种应付心态。这种错误的阅读心态之间导致了课外阅读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阅读目的的不明确。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无计划性、结构不合理

据多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对象是小说等书籍以及具有娱乐性的文章;却很少浏览文史社科类等书籍,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其阅读结构极不合理,且缺乏计划性。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虽然也有些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不足,但是却无力改变。从此可看出,大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此,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观。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大多是为了放松、消遣。因此,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阅读小说类等图书上,就算是偶尔阅读中外名著类图书,也是看过就抛之脑后,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仅仅只能称之为“看书”,而不能称为阅读,这也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阅读具有放松心理,放松心理能够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缓解学生的疲劳感。但是阅读目的不明确容易荒废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制力稍差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因此,我们要及时端正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课外阅读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深刻影响力。

(四)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减少

近年来,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不断减少。调查显示,课外阅读时间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外阅读兴趣不高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于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学生往往只选择言情小说类而忽视了其他类别的书籍。且相当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周末大多数学生选择出门游玩或呆在寝室上网睡觉,只有绝少数愿意进行课外阅读。

(五)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阅读习惯变化

在当今网络时代,进行课外阅读的载体不断多样化,这使大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和手机成为了阅读的重要载体,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发挥的作用愈加显得薄弱。互联网所蕴藏的知识量是极其丰富的,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熟。

三、对90后阅读现状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看,90后大学生的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平均少于1小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据调查,即使有更多地课外时间,他们也表示不太愿意把这些时间花费在课外阅读方面,大多数的大学生课外时间花费在上网或者其他消造活动方面。大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进行课外阅读;在大学,也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提供。只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一定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大量的书籍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从各位大师前辈身上学到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

笔者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方面

1.阅读从态度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要改变同学们的阅读态度,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同学们的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且在活动中应该互动、比如让同学们上台讲故事等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改变阅读态度,增强阅读的兴趣。

2.引导大学生提高阅读效果,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是大学生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导大学生们把所读的书读好,提高阅读效果,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益和质量。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此我们小组推荐几种方法:①选读法。此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同学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在同学去借阅相关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②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要求同学们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三边”(边读,边想,边批注)、一养成(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这种方法要求同学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摘录批注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阅读法,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诠释,写评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我们应该根据个人不同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二)学校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督促大学生多读书。从教学管理角度讲,应结合选修课,在尊重学生兴趣,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建议以“提交读书计划——教师推荐书目——学生阅读——提交读书笔记——教师评阅——取得学分“的模式,督促大学生读书,提高读书效果。

2.举行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像言情,武侠,动漫级消遣类快餐读物,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实质帮助。通过举行专题读书活动,正面引导学生选择文化含量跟高的书籍阅读,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3

一、大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激或是冷漠的爱国行为。大学生的爱国行为主要为一般的和特殊的爱国行为,大学生们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活力,在特殊的情境气氛的鼓动下,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2005年4月,北京、上海等地由大学生和部分群众自发发起了涉日游行示威活动,本着一颗爱国心,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加入了游行队伍,由于参与此次非法的游行示威活动的人数众多,造成了公共交通秩序混乱,扰乱了社会正常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一般的爱国行为的漠视,会有“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或场合可以表现爱国情操”的思想,或是出现空喊爱国口号,而在实际行动中缺乏爱国热情的行为。

2.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在课堂学习方面,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热情,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较为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上课不记笔记、看小说、玩手机、睡觉。一部分大学生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的态度是能拖则拖,东拼西凑,不能按时上交,更逞论作业质量。

自主学习方面,首先,缺乏学习目标,浪费课余时间,许多大学生在奋力考上大学后,就失去了继续努力的目标,将大学当成了松懈懒惰的场所,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其次,缺乏学习计划,未能合理平衡各种学习的关系,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多数要参加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教师资格证等考试,而能妥善处理两者关系,达到齐头并进效果的并不多。最后,阅读习惯不良,表现在对阅读书目、阅读类型没有具体想法,随心所欲地选择图书,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读书时喜欢不加思考的从头读到尾,但效果是读过就忘,收获不大。

3.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不仅要培养其按照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行事,也包括培养其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现在,大学生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例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据2007年的一份统计调查显示,大学基础课逃课率达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接近20%,公共课到课率达到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考试作弊”现象更是在期末时段屡屡上演,再如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一部分大学生不顾法纪,浏览各种不健康信息,或在网上传播谣言,互相攻击谩骂等,表现出恶劣的行为习惯。

4.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更是琐碎繁多,虽不至于出现破坏性的重大影响,但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实则不利。一份2007年的调查报告,将大学生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归纳为4类。第一类是不守公德的行为,包括不尊敬老师,不爱护环境,践踏草坪,在墙上、课桌上随意涂画,随手乱扔垃圾,浪费粮食等行为。第二类是不守校规的行为,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第三类是影响他人的行为,包括上自习时影响同学,听讲座时随意走动,听报告时高声讨论,熄灯后卧谈影响室友休息等。第四类是男女交往不检点的行为,包括在食堂男女相互喂饭,同时与多个异性恋爱,男女未婚同居等。

二、大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

经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会产生许多行为习惯问题,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归纳其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经济腾飞、逐渐繁荣富强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在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中,任何思想都被认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并存,奋斗精神与享乐主义同在。大学生在当前情况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由选择,使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选择,依据不同,奉行的理念不同,个人行为也会大不相同。而且科技在迅猛发展,互联网广泛普及,大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各类良好的或不良的讯息,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各类良荞不齐的社会思潮充斥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浸染而出现了各种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开展的“读百本好书”活动,是一项拓展大学生成功素质的重要的实践性举措。目的在于训练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以厚积而待薄发,为学子们将来迈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要求重在落实,重在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且都能有所得、有所获。作为大学生知识拓展的有效手段,“读百本好书”活动包含着四个方面的要求:阅读书目的选择、阅读数量的把握、阅读方法的运用和阅读效果的评价。这四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同的书籍要求有不同的读法,而不同的读法会对阅读的速度、数量产生影响,并且书目选择和阅读方法的不同会带来阅读效果上的差异。书目的选择、数量的把握、方法的运用及效果的评价是读书活动中的四个重要问题,是体现读书质量、实现读书目的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阅读的书目、数量、方法、效果评价进行科学的指导并提出合理的要求。本文试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阅读书目的选择

古今书籍浩如烟海,大学生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外书来读,的确是个难点,是个最费思量的问题。目前社会上推出的“好书”书单各种各样,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书单所列书籍虽然确有价值,但大多是人文类的,有些又专业性太强,并非适合所有人,且有些书籍很难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在大学阶段,我们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该怎样进行指导和要求呢?首先,阅读书目的选择必须以塑造成功素质为目标。国内曾有人对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做过调查,一种是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对象为安徽省5所本专科院校的26个系、37个专业的学生[1];一种是用大学生在图书馆借阅书籍的类型及数量作为大学生阅读情况的客观指标,调查对象为赣南师范学院的学生[2]。两项调查均表明,文学类作品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在所有课外读物中高居榜首,比例达40%,而专业辅导类、科技类读物则少人问津,两类加起来所占比例不足10%。虽然大学生们偏爱于娱乐性和消遣性的文学作品,对满足大学生课外业余活动和闲暇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自身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对所学专业与文学关联不大的学生来说,毕竟缺少实用性。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读书“不加选择,那就是浪费时间”。中国现代学者夏尊在他的《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一文中,将阅读的范围分为三个,一是关于职务的,二是参考的,三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其关于职务的和参考的解释,对学生而言是指功课和与功课相关的参考书。先生在谈到读书时曾言:“理想中的学者,既能精深,又能博大……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两位学者都一致强调了专业类书籍在读书中的核心地位。今天,我们以塑造成功素质为目标而读书,不妨将课外书籍分为以下几类:专业素质类,包括专业书籍及与专业相关的书籍;非专业素质类,指与专业关联不大甚至无关联但能提高观念、品格、能力等成功素质修养的书籍;娱乐消遣类,指那些与专业毫无关联,纯粹拿来怡情、休闲的书籍。这里,专业素质类应是我们课外书籍阅读的首选,当然,并不是说要将其它两类排斥在外,但绝不能本末倒置。这三类,在大学生阅读书目单上的比例,可以考虑为631,在此基础上可视情况进行调整。其次,书目的选择还应考虑大学生的年级、知识基础、个性修养、爱好兴趣等因素。在对安徽5所本专科院校学生的调查中还发现,低年级大学生与高年级大学生、专科生与本科生,甚至女生与男生,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爱好和习惯。例如,低年级大学生比较喜欢娱乐性、消遣性的课外读物,而高年级大学生则比较喜欢知识性、专业性的课外读物;专科生课外阅读的数量不仅低于本科生,且偏好于消遣性读物。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比方说,对低年级或专科生,课外阅读的书目中,专业类书籍的比例可适当放低,深浅难度上的标准可适当降一降。最后,在书目方面有几点需要说明:(1)书目的选择上应采取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方式,有的书必读,有的学生可自选。其中专业素质类书籍由专业老师负责推荐,而非专业素质类书籍要有素导、专业老师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国学大师先生就曾应清华大学学生之请,为初学者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今天,大学的专业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而且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除课本之外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是数不胜数,而非专业素质类书籍则有如恒河沙数,由谁去挑选呢?这项工作只有相关研究机构、专业老师、素导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2)我们选择书目不要将眼光仅仅盯在纸质书籍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知识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像电子书籍以至影视作品等等都应是我们选择的对象。

二、关于阅读数量的把握

我们说读百本好书,并不是刻意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读满一百本。书籍的字数有多寡之分,阅读的速度有快慢之别,再加上大学生的学制有长有短等等因素,对大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也就不宜作过于硬性的规定,但这并不等于说完全不作要求。一般情况下,一本约两厘米厚薄的书字数在三十万上下,如一部分上中下三册的《红楼梦》,每册就是三十多万字。按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即使是带研究性的精读而不是一般性的泛览,对一本三十万字的书,每天用约两个小时的课外时间,相信一周左右是可以读完的。因此,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中,要求大学生每学期(含寒假或暑假)读10本书是可行的,这应是最低标准。这样,到大学毕业,专科生认真读完60本课外好书,本科生读完80本,那将对大学生的学业、对大学生成功素质的塑造,其作用不可估量。

三、关于阅读方法的运用

读书是一门艺术,读书方法直接影响着读书的效率与效果。清代文人袁枚曾把读书比作“吃饭”,说:“善吃者长精神”。因此,读书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古往今来,中外很多成功者曾在读书方面有过经验之谈,给我们总结出了许多极有学习、借鉴价值的读书方法,如背记式、复述式、评注式、重复式、博览式、计划式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参考。读书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应寻求到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否则,有耕耘却收获甚微;或者,只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书橱”,这都是读书的悲哀。在读书方法上有两点要重视:(1)要善于把握精读与泛览,特别须注意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与专业、与塑造成功素质无关的消遣性书籍上。(2)要勤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采用心得体会式,或是摘录式、评注式,都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写读书笔记可以说是读书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四、关于阅读效果的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读书活动落实情况的量化检查,是对学生在知识拓展方面所获素质学分的考核手段。评价过程涉及三个方面:

(一)评价的组织机构。因为即使是大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对读书活动加强领导并设立组织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在组织机构上,可以将每个班级确定为一个读书活动组,素导、班导为顾问,设组长一名,由班级素导助理或者学习委员担任;每组又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8人左右,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指定安排,设小组长一名。机构的领导成员不仅要负责对读书活动的宣传、指导,积极筹划与组织诸如读书比赛、经验交流、学术研讨等等班级活动的开展,同时要负责对学生在读书活动中的表现和读书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二)评价的量化。这里的量化也就是将“读百本好书”活动与素质学分挂钩。考虑到知识拓展在整个非专业素质拓展中的重要性,读书活动在非专业素质学分的权重分布中应该有所偏重,总学分不应低于5分,按专科5学期,本科7学期平均分布,并将每学期分值划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三)评价的方式。评价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检查读书笔记。要求每位同学在读完一本书后写出读书笔记,形式不限,评论、体会均可,然后由素导依据每位同学所写笔记的数量与质量按等级进行评分。(2)组织考试。采用笔试方式,根据教师推荐的全班学生以至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生在学期内全都必须阅读的书目(共须书目),由素质导师、班级导师根据书籍内容给学生设计题目,每个学期末安排一次笔试,根据笔试成绩按等级评分。(3)考查平时表现。平时表现是指学生平时对待“读百本好书”活动的态度,以及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有关读书活动的情况。考查由素导、班导、组长和小组长共同负责,同时,考查平时表现与检查读书笔记或者与组织考试结合起来,可按46或55的比例分配素质学分。

要使“读百本好书”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除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如大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专业教师、素导、图书馆三者的协同,读书活动与其它成功素质拓展活动的统一,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篇5

一、引言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所谓经典名著就是那种人人称道却没有人读的书。”每每提到经典名著无人不赞同它是各个时期各大家的思想精粹与智慧精华,是提升个人文化涵养的必由之路,然而又有多少大学生会真正静下心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名著,将阅读经典名著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不禁使人反思现代社会中各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否正与经典名著渐行渐远,是否正渐渐淡忘那些名家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与智慧的财富。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德国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歌德曾如是说道。事实上,经典名著的阅读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素质修养与文化内涵,更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前进与衰退不仅可以由文学名著如实反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典名著的盛衰与发展,至此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江苏省内各大理工院校在校大W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呢?其又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着力探寻以上两个问题。

二、经典名著阅读的必要性

高尔基曾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典名著的阅读将对大学生自身乃至全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阅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书是良药――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曾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益友――我国爱国作家臧克家曾道:“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是营养品――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面包――前苏联作家、诗人高尔基曾言:“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源泉――高尔基言:“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还是顾问――瑞士德语作家凯勒曾道:“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由此可见,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特别是经典名著,他们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高度浓缩人生道理、名人所思所想、社会现实等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名著,对大学生形成自我人格意志、情感情操、想象力和创造力、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阅读经典名著通过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微小影响,宏观来看使一代代人以史为鉴,不断进步,从而对整个现代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且看古训,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曾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书是灯塔――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曾道:“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大海中的灯塔。”书是阶梯――高尔基曾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精华――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言:“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由此可见,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是过去社会的缩影,亦是现代社会的反映,更是未来社会的预测,特别是书中的经典之名著更会对全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一个好的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将形成好的阅读风气,一个好的阅读风气将有助于形成好的社会,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见一斑。

三、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鉴于阅读经典名著对大学生个人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笔者对江苏省内理工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环境、阅读目的、阅读倾向、阅读结构、阅读态度、阅读数量、阅读质量、阅读渠道、阅读类型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深刻探究了经典名著阅读对现代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剖析为研究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而针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阅读情况的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共有十五道问题,其中封闭型问题共十四道,开放型问题一道。

首先,先对各个高等院校大学生的阅读目的进行剖析。意料之中的是,有28%的大学生阅读仅是为了学习之用,为了精通专业、通过考试阅读的必然是一些教辅用书、参考资料,事实上这类强迫阅读不仅内容局限,而且形式死板,在出于必要甚至无奈的情况下的阅读直接导致阅读效果较差,多少违背了阅读的本意。可喜的是仍有27%的大学生阅读是出于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目的,正所谓技多不压身,这样的阅读是我们应当认可并鼓励的。亦有21%的大学生阅读是为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正如波罗果夫所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一本好书,尤其是经典名著将提升个人的内在涵养,增添个人气质,提高文化修养;而“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的话完美地诠释了阅读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功效。我们能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黄金屋,而是无数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新世界,与书中主人公人生的新体验将会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门,通往自我提升的新境界。

其次,调查将视线聚焦到阅读本身,关注大学生阅读的结构、类型、时间、数量与质量。正如英国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浩瀚书海中,面临的选择千千万,读什么样的书成了阅读者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据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了自然社科,以此更好地了解其所在的自然与社会世界,亦有28%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文学艺术,这表明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被人文世界所吸引,而仅有18%的大学生更喜爱看休闲娱乐方面的书,为自己苦闷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几乎同样比例的大学生多为阅读生活励志,从身边小事中重获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调查所显示的有关经典阅读的数据不免令人生忧,近半数的大学生每周经典阅读时间连一个小时都不到,仅有9%的大学生一周的经典阅读时间能达到6个小时以上。不仅时间令人担忧,阅读数量和质量也差强人意。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一年经典阅读量在5本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阅读量在每年15本以上的只有寥寥4%。并且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3%的坦言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不高,仅有14%的大学生表明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质量还可以。阅读时间少、阅读数量小、阅读质量低,大学生如此阅读现状怎能不令人担忧?

再者,调查扩展到了阅读外部环境上,从阅读渠道和阅读环境两方面着手。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是在图书馆中借阅图书,对于生活费有限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节约了钱财,而且节约了资源。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中的大学生,随着网络与信息的不断发展,有29%的人选择直接在网上浏览或下载书籍阅读,这种随时随地的阅读很便捷,但是阅读的书籍类型不免打一个问号。与此同时,仍有18%的大学生更偏爱购买书籍阅读,购买的书籍不但可以自由地在书上做一些笔记,而且对于有藏书癖的大学生而言即使节衣缩食也定要买书。据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是在图书馆进行的阅读,那里良好的氛围及随时可以选阅自己感兴趣书籍的便利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首选。当然,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在教室或宿舍阅读,比例分别为18%和11%。对于图书馆这个主要的阅读阵地,该调查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即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63%的学生表示基本能满足,但也有17%的称并不能满足,还有待改善。

最后,该调查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问题和态度进一步探究。近40%的大学生在读书困惑的调查中表示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有28%的大学生觉得读完了以后没有什么际用处,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在影响每天阅读的因素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推脱是因为学业繁忙而没有足够时间阅读,近乎同等比例的大学生声称找不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亦有18%的人表示不阅读是因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处,还有22%的人坦言是因为不喜欢才不阅读的。然而想做喜欢的事总会挤出时间和精力,而为不做不喜欢的事总能找出理由和借口,学习繁忙并不是借口,茫茫书海找不到适合阅读的书籍算得上是可笑的理由。阅读经典名著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将一点点逐步改善你的性格修养,功利性地想要立竿见影地看到现实效果是不现实的。可喜的是,大学生对待阅读经典名著的态度还是端正的,半数大学生认为应当多读经典名著,多读经典名著将对大学生学习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道路都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坦言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应当挤出时间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名著。

四、应对措施及启示

英国著名演说家布鲁厄姆勋爵曾言:“教育能使一个民族易于领导,但难于驱策;易于统治,但难于奴役。”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本次调查结果发现,近6成的大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对个人素质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有3成人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带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觉得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该调查结果反映出,仍有四成人还没有意识到阅读经典名著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潜在影响,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学生对待阅读经典名著的态度,对经典名著阅读对社会影响的看法,要想改变这令人担忧的现状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以下就上述问题提出三点应对措施。

其一,随着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数量与质量的不断下滑,各大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强制或半强制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大学历来被称为自由翱翔的天堂,然而面对如此令人忧虑的经典名著阅读状况学校理应及时应对,改变现状。首先,应锻炼出一支具有浓厚阅读兴趣的师资力量,在这些教师的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必将受到感染,间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各类讲座,定期举行读书活动等形式,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可以对各年级各专业热爱阅读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全校表彰,使他们起到带头作用,形成全校将经典名著阅读进行到底的良好风气。

其二,鉴于70%的大学生都在图书馆进行阅读,而只有20%的人表示图书馆能够满足其需求,笔者认为应着重完善图书馆的馆藏和环境,使之更有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一方面,图书馆应丰富馆藏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不但包含普通大学生借阅的哲学类、语言类、文学类、经济类、军事类、物理类、化学类等,还应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范围,适当增添一些较为偏冷的图书门类,如宗教类、心理类、考古类、冶金类、养殖类等,使大学生得以扩大兴趣范围,根据自己的兴趣择书而阅。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调查期间笔者发现虽然图书馆普遍环境整洁、安静舒适,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会小声交头接耳及电话铃声不断等现象,对此图书馆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设派图书馆协管员提醒说话同学保持安静,贴设标语提醒同学进入图书馆先将手机静音等。

其三,对于大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找不到合适的书,不知道读什么书,也不知道怎么读,甚至读完后没什么收获等,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找到原因及解决方案。第一,大学生应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置自己的名著筛选标准,在对各类经典名著筛选后阅读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籍。第二,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行读书交流会或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了解值得阅读的经典名著书目及切实有效的各类阅读方法。

五、结语

培根曾有一句名言:“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历久弥新,其中的思想精粹对大学生自身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然而笔者对江苏省内各大理工院校的大学生经典名著现状的调查数据却发人深省,这老生常谈的回归经典名著问题已足以引起大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极大重视。经典名著阅读不仅是大学生的培养液,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崔波.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J].天中学刊,2009(24).

[2]张硕.对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状况的认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95).

篇6

下午第二节课,学校教导处对本学期以来各班开展的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一年级:1.2班的开心故事会,学生“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很有特色;1.3班的课外识字集锦,童谣集,绘画集很有个性;1.4班的小小手抄报,识字集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亲子阅读计划”特别有创意。

二年级:2.1班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方面小试牛刀;2.2班的读书名言集锦,阅读手抄报,图文日记也很是惹眼,尤其是“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这个阅读主题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2.3班的开心阅读,“我会写、还会画”名人名言集锦,主题手抄报,学生小日记等展示看着也很过瘾,特别是他们的“好词佳句”阅读笔记如同一颗幼芽,让人真实地感知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一定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2.4班:开心讲故事,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是:二年级孩子办的手抄报还有家长的鼎力相助,每份手抄报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办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手抄报”,这个点子好,招数新!

三年级:四个班级的步调相对一致,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签,阅读笔记,阅读手抄报,课外阅读评价表,书法作品集锦,学生作品集也同样内容丰富,尤其是他们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表,分为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三个梯度,有评价指标,有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项目,表册学生填写的也很认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四年级:四个班级的展示也是大同小异,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走进《爱的教育》专题集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让孩子们阅读进行的异常扎实,包含着老师的辛勤指导,折射着孩子阅读成长的智慧光环。

五年级:亲子阅读计划,优秀阅读笔记,学生作品集,阅读专题手抄报,其中“学生读书成长册”构成了他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也是整个级段各个班级的一大看点和精彩亮点。5.1班的“梦里花香、童诗飞扬”手抄报让人过目不忘;5.2班的“趣味语文”手抄报也让人一睹为快;5.3班的“循环日记”记载着班级的新人新事,透视着老师的教育思想;5.4班的学生读书成长册不仅遗传了传统阅读笔记的基因,还在形式上增添了图文并茂创新因子,记录着学生阅读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我的阅读计划,我的读书名言,好词佳句采撷,图书漂流花园,阅读亲子对对碰,我的阅读感悟,家长的鼓励等栏目。当然他们也有配套的评价机制,他们这种工作上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六年级:亲子阅读计划,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每个单元的专题手抄报,名字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诗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是6.1班和6.2班的“我的读书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有指导思想、阅读目标、读书口号、实施方法、进度计划、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6.3班的读方法推介、个性化书签展示;6.4班的“好书推荐卡”让人眼前一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推荐指数、推荐人、推荐理由、故事梗概。六年级整个级段的手抄报,诗集,作品集质量上乘、形神俱佳。学生个人阅读笔记记录总量高达一万字以上。这些成果是老师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整个级段老师们团结协作、计划性强、扎实有效、按部就班、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篇7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41-02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和广泛信息来源的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现代大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根据各种需求为读者提供纷繁复杂的图书资料,以及快捷、翔实、广泛的电子信息;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顺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大学生也充分认识到拓宽知识面、培养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普遍追求,而图书馆是自学成才的最佳场所。在上述背景下,图书馆与广大读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全面、系统的分析,从高校图书馆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及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两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总计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6份。调查对象覆盖全校本科各年级学生,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男生218份,女生178份。问卷设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课外阅读目的、阅读现状、阅读方式、阅读兴趣等多个方面,采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开放性问题相结合。

二、调查结果与研究分析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扩大知识面是大学生最主要的课外阅读目的,63%的学生对该项有所选择,而主动学习新知识只占40%,作为课外阅读,其学习功能不再是首要阅读目的。大学生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博览群书,以开阔自身视野,增长见识,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休闲娱乐是阅读的一大重要功能,是社会在职群体工作之余的主要阅读目的。但对在校大学生来讲,以此为阅读目的或阅读动机相当较少,居第三,比例为49%。

(二)阅读现状

1.阅读时间

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周课外阅读所花费的时间以0-4小时和4-8小时的居多,分别占到47.1%和39.7%,而每周花费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的比例仅为13.2%。可以看出,随着阅读时间的递增,所选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这样的分布也是合理的。但是,这也反映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大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并不那么多。

2.阅读计划

在针对大学生有无阅读计划的统计中,59.5%同学选择了无阅读计划,随意阅读。可见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大部分同学没有阅读的计划,这也是大学生花在课外阅读时间上比较少的一个原因。

3.阅读方面的月支出

而在阅读方面的花费问题,调查显示,花费为10元以下和10-20元的比例分别为38.36%和43.65%,也就是说花费不超过20元的比例就占了82%。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本来就没有阅读的计划;另一方面,电子阅读以其经济、快捷、方便等优势已经越来越流行,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开销比较少。

(三)阅读方式

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情况调查显示,图书馆借阅排第一,比例为62.97%,其后依次是电子图书、自行购买、同学间借阅、书店租借。网络阅读的兴起,对传统纸本阅读有很大的冲击,所以大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位居第二位也是必然趋势。据调查我校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达87%,上网率99%,这为网络阅读发展提供了便利。但网络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难以精读。图书馆工作者有义务引导学生读者从事健康、深层次的网络阅读,同时发挥纸本阅读的传统优势。让大学生在网络阅读和纸本阅读间相互搭配,相互补充。

(四)阅读兴趣

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中,娱乐消遣类的书籍排第一,比例为57.67%。其中有67.4%的女生做出此项选择,而在男生中仅为52.4%,此项兴趣差异较大;排名第二的是文学类书籍,比例为46.6%,其中做此项选择的女生占44%,男生占48%,在这方面兴趣差异不大;而兴趣差异第二大的项要属应用技术类书籍,男、女生所选比例分别为23.2%和9.8%,兴趣差异更为明显;同时在专业和科普书籍类方面,男生所选比例普遍比女生高10%左右,这也是兴趣差异所在。

三、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可采取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图书馆可以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指导工作。在引导大学生读好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可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认为,图书馆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的阅读:

(一)了解阅读现状,有目的地扩大藏书量和增加书的种类。

本次调查显示,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读物的重要保障i但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不能满足读者需求而导致个人阅读较少的大学生达17.7%,有约21.4%的学生反映图书馆的藏书量不够,而且种类不多。对此图书馆可通过借阅流通数据、问卷调查、读者荐购、读者留言等渠道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搜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据此开展订购工作。从而扩大藏书量,增加图书种类,及时更新书籍,推荐好书、新书,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要。使大学生能更多地接触新作品,接受新理念,与时代同步发展。

(二)调动阅读积极性,指导大学生读好书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的选择上选择较为随意、单一,系统性、计划性较差,易受任课老师影响。而对于文献检索,多数本科生的意识都极为薄弱。针对这些现象,可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调动阅读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根据大学教学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校报、校广播、校园网等大众传播媒体,介绍相关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社会热点现象,全方位地对大学生阅读提供直接指引。二是开办关于图书查阅、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技能的讲座,加强引导。同时,学校也应开设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学文献检索等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减少大学生因找不到目标书籍而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培育、建立课余文化中心。综上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致力于推动大学校园课余阅读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自主增加课外阅读量,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合理培养阅读能力

篇8

儒家文化奠基人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恢复周礼。经过后世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尽管每个时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一贯的维护封建统治与引人向善的宗旨是不变的。儒家的理想人格包括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统一,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

(二)儒家文化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尚周礼。但是孔子所说的周礼,不是完全因袭周礼,而是对周礼进行“损益”,即补充和发展。孟子在发展和改革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在人性问题上,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2.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维护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关于人性,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即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对应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中民之性可以教化为善,斗筲之性则是天生的恶。3.宋明时期在两宋以至明代经过改良,用以调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儒家思想被称作“理学”或“道学”。二程把封建道德说成是人的本性,但同时又要对人在实际中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加以理论的说明,他们提出“人性二元论”说法,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之道。朱熹也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提出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肯定仁义礼智的本心,扫除欲望对本心的危害。4.当代新儒家广义的新儒家是以来关于儒家变革的所有思想,狭义的新儒家是指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当代新儒家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个人的修养的提高、个人幸福的谋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中出现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知识体系不完备。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主要由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科学知识,二是学生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实践形成的知识。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第二,心理不健全。在大学阶段,人的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随着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发生,轻则焦虑、紧张,重则自闭自弃甚至放弃生命。第三,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纪律等。第四,理想信念缺失。当代大学生正逐步明确理想信念,但是面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他们更注重实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似乎很遥远。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实行市场经济使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以利益为核心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功利化,重视金钱,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2.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而就业需求则增长较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环境下,人们的就业情况和获得财富的程度不再局限于受教育程度。“新读书无用论”伴随着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高考不公平性的凸显、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怀疑读书所带来的收益。3.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所接触到的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闭门造车,我们更加积极地探求多种价值观,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他国家也更注重对中国的文化输入和价值渗透,比如说美剧、韩剧在中国热播,国外品牌在中国畅销等都在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4.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知识丰富、自我意识强、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新鲜事物,然而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使当代大学生人格呈现出情绪不稳定、惧怕挫折、缺乏合作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特点。

三、儒家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构建中的作用

(一)完善知识体系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可以教化的是居于中间的可以学而知之的人。格物“,格”意为到达“,物”意为事,格物即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要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即穷究世间万物之理法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做人处事之道,都要吸收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二)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儒家倡导的内心修养过程是正心诚意,正心是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是心意真诚而不自欺。人心受到恐惧、忧患、忿激的情绪影响会不得其正,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遇到来自家庭、学业以及其他压力时,要以内心的修养来排解不良情绪,“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具有理想的健全人格的人,其内心必定是心胸开阔,气定神闲的。

(三)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性善论,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朱熹以“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说明人的都的修养的实现。每个人都是生而向善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气质之性,”所以要修养内心,以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

(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儒家学说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服从封建统治,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传统礼法,在价值选择上,孔子以符合周礼为标准,董仲舒服务于大一统的集权思想,宋明理学和心学也都奉行封建道德。当代大学生学历高,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应提高审美鉴别能力,改变单纯物质化的审美标准,注重人格素质的完善。

(五)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儒家提倡“入世”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地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心怀天下的理想信念,达则兼济天下,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浩然正气,在实践中追求自我修养提升,完善自身的人格,最后达到治国而后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篇9

职业院校是高等学校中的特殊学校, 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使其毕业后能直接承担工作任务。职业院校中开设的相应课程不仅仅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需求,还必须能够充分地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大幅度提升。课外阅读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一席之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让学生直接接受书中的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我们选取了本地两所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调差对象,对职业院校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展开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以下信息:

(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积极因素

1.读书源于兴趣,类别丰富

很多的同学看重自己认为比较有用、值得阅读的书籍,同时大多数同学意识到了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上升,在努力提高自己文学素养。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觉得应该多读文学类书籍,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生的文化素养。其中也不乏像娱乐消遣这类质量相对较低的读物。但是不可否认这都反映了职业院校学生课外阅读类别是比较丰富的。

2.学生具备一定自控能力

本次调查中,不少学生表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时常有意地将时间分配向阅读方面倾斜,而适当减少了各种娱乐消遣及打游戏的时间。表明在课外阅读方面,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形成,并表现出了个性化和多样化,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种类也繁多,学生注重从多方面去发展提高自己,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入手,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更多不足之处

1、阅读的时间少

每周都读书的学生只占到18.9%,有39.2%的学生每周读几次,25.5%的学生表示一个月读一次或两次,其余学生表示很少读书。在每次的阅读时间方面,有11.5%的学生会阅读3小时以上,阅读1-3小时的学生占52.7%,其余学生每次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多读一些课外书刊杂志。只有多阅读才能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才能提高自我。

2.流行粗浅读物兴趣倍增

在课外所阅读的书籍中,娱乐消遣类占了23.5%,这也暴露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质量太低,深度不够。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读物质量普遍存在问题,甚至无聊至极。而学生却对此仍认识不够,实在令人担忧。

3.购书仍占主流,网络异军突起

大多数同学更青睐在书店、网店买属于自己的书籍,并一直珍藏,可见大家的惜书、爱书意识还是很强的,同时,也有很多同学选择去图书馆阅览书籍,查找并阅读一些重要的文献、个人难支付的巨著,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此外,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如网上购书、网上阅读、在线交流等,随着宅女宅男的日渐增多,网络为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但我们还是应更有效提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毕竟那里有更全面的素材、资源,同时,在运用网络新手段时要学会辨别真伪、优劣,抵制不良阅读倾向。

针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本身

1.阅读从兴趣开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要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同学们的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2.选择性读书

有的同学认为“大学时代要博览群书”,因而见书就读。这其实是不合适的。“博览群书”的概念由于时代的不同,“群书”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今天,人们常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信息量的增长速度,一个人能力再强、阅读速度再快,也是不可能把世界上的书读完。因此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比如说选择图书的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从读书的效果出发,必须学会有选择地读书。选书,目的是区别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书应当泛读,哪些书只要读部分章节,哪些书要放在案头随时备查,哪些书暂时可以不用读。

3.增强自控能力,增加阅读时间

调查中发现,职业院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明知在课余时间里一味娱乐、无所事事是浪费光阴,虚度年华,可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坐不下来,看不进书。即便制订好了学习计划,或因不能自我监督实施,或因不能持之以恒,结果半途而废,流于形式。凡此种种,反映了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是不强的。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切实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效增加阅读时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学校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督促学生多读书。

随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学时减少了,学生自主时间多了,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从教学管理角度讲,应结合选修课,在尊重学生兴趣,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建议以“提交读书计划――教师推荐书目――学生阅读――提交读书笔记――教师评阅――取得学分”的模式,督促大学生读书,提高读书效果。

2.举行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

职业学院学生的读书种类呈多样性,应该是好事。但是学生读书种类并不理想,言情,武侠,动漫级消遣类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类读物大多属于快餐读物,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实质帮助,通过举行专题读书活动,正面引导学生选择文化含量跟高的书籍阅读,无疑是帮助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3.加强图书馆建设,拓宽图书来源,提供读书方便。

图书馆是学生进行正规阅读的不二选择,调查发现同学们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还是很高的,加强图书馆建设至关重要。一些学校图书不足,拓宽图书来源是当务之急。在不增加财力投入的情况下,拓宽图书来源确实有困难。但这种设想绝非死胡同。可以考虑以学生社团,读书会等形式,学生携带自己的藏书入会成为会员,成立临时小型图书馆。学校为其提供藏书场地和管理上的支持,不仅是对学校图书馆的补充,拓宽图书来源,也便于营造读书氛围,为学生提供方便。

结束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真正反映人类智慧的东西大部分还是反映在各类书籍之中。在目前网络秩序还不十分规范的情况下,网络还远远不能取代书籍。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如何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综合问题,既要让学生有书读,又要做好导读工作,同时,还要深化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利于他们有时间读书,乐意读书,读好书。

参考文献:

[1]杨凡、姜杰敏.当前我国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德育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篇1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中国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重教学、轻科研,特别是专科院校,更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谈不上主动有效的科学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普遍存在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仍没能充分发挥,个别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大包大揽,代替学生完成整个过程。

(二)制度有待完善,实施缺乏力度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推出了导师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等措施,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投入产出比,在搭建学生科研平台方面的人力、设备等投入还不够。科研训练缺乏施展空间,实验室条件不够完善,有些实验不能顺利进行,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许多普通高校都实行了导师制,但因为导师人数过少,基本上是一个行政班(40人左右)配备一名导师,致使指导方式主要为集体指导,师生个别交流少,欠缺互动,科研指导有流于形式之嫌。因为导师的选聘是由学院根据个人自荐或推荐来确定名单,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对导师只有被动接受,以致部分学生会因研究兴趣不同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三)缺乏激励机制,学生科研热情不高目前的激励机制重视获奖成果,对于完成了整套训练计划但没有获奖的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激励措施,致使部分学生参加科研的功利性太强,一旦遇到困难就失去完成项目的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投入的时间多、精力多,即使没有获奖,也引导着学生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报告等一系列科研环节,其发挥的作用也应受到重视和鼓励,从而稳定人才培养队伍。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导师制,引导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制是15世纪初期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中国的导师制长期以来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浙江大学于2000年初开始在本科生阶段推行导师制。重庆科技学院则于2008年制订出《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导师制办法》,并开始实施于2008级。该办法所指的导师是指本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专兼职辅导员职责不同,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学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担任学生专业、学业、就业上的学习顾问,侧重于学术指导和引导。同时,也负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导师的工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原则上应参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专业实习的辅导、指导工作”。鉴于之前导师制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实行双向选择,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方式,从学生大二开始,由学院公布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名单,并公示个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拟指导学生人数、条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公示的教师名单中选择,向导师提出申请,最后由导师确定并报学院。所以选择大二才开始确定导师,是因为大一的学生接触专业知识较少,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大二确定导师后,导师要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几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例如,指导学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定期给学生指定参考书或专业领域内较新颖的国内外文献,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交流读书心得,了解学术动态、进展等。大三阶段,导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某个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大四阶段,导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扩大视野,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为考研或就业做充分准备。

(二)利用创新平台,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学校在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有:赛课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等。自2006年开始,学校实施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至今已完成了5届。通过这个平台,部分成绩优良的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立项、项目答辩、评审、实施、撰写研究论文、结题验收这一全套的科研训练过程,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相关部门加强训练计划过程监控,通过中期检查、年度检查、评审答辩来督促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部分学院对参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否获奖,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个人等评定时均作加分处理;凡立项成功的项目组,除学校给予的经费外,部分学院会再追加配套经费,以尽量保障训练计划的实施。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不但做到以上方面,还自设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参与学校项目申报但落选的项目组纳入院内评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计划中来。

(三)设置科研助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每所高校都对贫困生有一定的扶助政策,其中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所有的勤工助学岗位均由学校各部门提供,由学工部统筹安排。这些岗位都是在各部门协助工作人员处理一些办公室杂务等,因所学有限,薪酬也并不高,致使这些岗位对于贫困生来说如同鸡肋。另一方面,教师在做科研项目时常常需要助手协助完成,有些教师会从自己所教的学生中选择,给予一定报酬。但这往往会因为学生个人安排或者兴趣转移导致人员不稳定,甚至影响项目进行等。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去年开始设置科研助理岗位,由教师向院学生办提出用人申请,学生办再从院内符合条件的学生中选拔推荐,教师通过考查后予以确定。科研助理除了学院支付一定的劳酬外,教师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奖励。科研助理岗的招聘不仅限于贫困生,只要是有科研热情、表现优秀的学生都可加入到这个队伍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与教师结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科研助理队伍稳定,对于科研项目的顺畅开展也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篇11

第一,不遵守教学纪律。上课迟到、早退、缺旷现象严重,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玩手机,根本没有把上课当成回事。

第二,学习观念淡漠。对文化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课余活动中极少谈论学习问题,没有把学习当成是大学生生活的核心内容。

第三,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习完全是被动式的。平时极少看书,许多学生课程结束了书还是新的。至于上图书馆、阅览室借书查资料更是无从谈起。

第四,考试作弊现象十分普遍。考前不认真复习,完全寄希望于考试时作弊。每次考试结束都有很多学生因违纪受到纪律处分。

一、大学生学风考风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觉得读书已经不重要,只要能挣到钱就行。社会上也有一部分没有上过学的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人的言语和认识使得我们在校大学生对读书的认识产生了疑惑和动摇,觉得读了十几年书到最后还比不上没有上过学的人,心里产生了不平衡,觉得读书学知识已经不重要,因此在学习上不再刻苦努力,考试就作弊应付,造成学业的荒废,从而影响了整个学风考风。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

1、文化基础差,心有余而力不足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学生本来的学习基础差,造成在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学习跟不上,不管再怎么认真学就是学不懂。慢慢的学习的热情降下来,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考试过不了关,就只有靠作弊来蒙混,助长了不良考风的形成。

2、无远大理想,缺乏学习动力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为何读大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在学习过程没有动力,不思进取。还有个别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较好,读大学仅仅是为了混一张毕业证,对学习本身完全没有兴趣,上课就睡觉,或者干脆直接旷课不去。

3、意志溥弱,难抵诱惑

一些意志溥弱的学生成天沉溺于谈情说爱、上网游戏、娱乐消遣等,根本没把学习放在心上。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明白应该认真学习的道理,甚至制定了学习计划并着手实施,但在学习过程,由于抵挡不了这些诱惑而败下阵来,最终严重影响了学业。

4、心存侥幸,投机取巧

学得好不如抄得好。这种认识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看到身边同学都在通过考试作弊来取得高分或者及格,自己辛苦复习考试成绩还比不上别人几分钟的“努力”,于是心存侥幸,跟风作弊,也不再认真学习,进一步影响了整个的学风考风。

(三)学校因素

1、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社会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很多大学生感觉到大学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根本用不上,教育内容和社会实际相脱离。让学生感到学习课堂知识没有多大作用,在以后自己的就业道路上没有任何帮助,于是对学校开设的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

2、教育方式、方法僵硬,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大学教师教育方式老化,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这类老师上的课程失去了学习热情和兴趣,甚至以后直接不来上课,从而影响了整体学习的风气。

3、部分老师缺乏责任心

上课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出勤情况不闻不问,放任不管。考试过程中,部分监考老师对学生作弊行为视而不见,包庇护短,助长了学生作弊的风气,影响了考风。

二、解决大学生学风考风问题的对策

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社会和高校要齐头并进,共同努力,严肃考风,创建高校良好的学风。而高校只有形成的良好的学风,才能正其考风。

(一)社会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尊师重教,使全社会都形成重知识、重教育、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且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不断完善社会用人机制,充分显示出知识的价值,为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校良好学风考风的创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高校方面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解决学生学习原动力的问题。对新生来说,大学一年级是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为他们指明发展方向,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帮他们尽快确定远大理想和新的奋斗目标。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宿舍网络的相继开通,帮助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丰富课余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是思想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进行专业引导,启发学生的主体和内因意识,增强学生自我成才的觉悟,把争做高层次人才思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动。对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应加强对他们的爱国、爱校、积极考研、就业的教育,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2、提高教师道德水平及教学水平,建立全新的教学互动机制

教师的师德和为人处世的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做人原则。众所周知,教师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育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花些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在双向交流中,让教师不断地了解学生,改进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应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及学生评价机制,将教学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评价的体系来操作,形成教风、学风、考风互为约束的机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3、严肃校规校纪,严格管理,以形成良好的考风和学风

篇12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