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21:3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硬件知识大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硬件;系统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underlying hardware of the system. It analyzes the relevant technology of the computer hardware system.
【Key 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Hardware; System
1 计算机硬件简介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这些物理设备按系统结构的要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计算机软件的运行提供物质基础。简言之,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从外观上看,微机由主机箱和外部设备组成。主机箱内部主要包括:CPU、内存、主板、硬盘驱动器、光驱、各种扩展卡、连接线、电源等;外部设备包括鼠标、键盘、显示器、音箱等,这些设备通过接口和连接线与主机相连[1]。
2 计算机硬件技术
计算机硬件技术,是以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为核心,逐步掌握各个硬件模块的原理与功能,从而能够利用硬件技术进行系统开发。
3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范畴
计算机硬件技术主要面向计算机软方向专业开设,因此是一门综合性的硬件技术课程,其范畴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述、电路元器件、计算机数制、常用逻辑部件、硬件结构及原理、指令与汇编语言、接口与外部系统、单片机系统[2]。
其中,对每个知识点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以计算机组成为例,如下图所示:
图1 计算机硬件组成
图中涵盖了计算机五大硬件模块: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器,箭头表明了各种信息流向。图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各个硬件模块的功能,从而根据箭头分析各种信息在硬件设备中如何传递。
4 硬件技术的核心
硬件技术的核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组成原理
计算机硬件组成原理为掌握硬件技术的基础。
(2)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核心部件,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微处理器技术,重点是对指令和指令系统的理解。
同一厂商会在一个处理器产品的基础上不断研发下一代新的兼容产品,而新一代处理器与前一代要实现指令兼容,即新一代指令系统包含前一代处理器的全部指令,同时可能增加新指令。而不同厂商之间也可能生产指令兼容的处理器产品。如何提高处理器性能,也是各个厂商争先研究的对象,一般采取的技术包括:流水线、超标量、超线程、Cache、扩展指令集、多核心等。
(3)总线
总线就是严格定义的信号线集合,用于实现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信息传输的通道[3]。总线具备公共性、标准型和可扩展性等特征。通过总线可实现点对点连接或者多点连接。只能实现点对点连接的通道在概念上不是总线,习惯上也称为总线。
在计算机中,总线一般分三种: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
DB:传输数据内容,与内存、I/O之间双向传输;
AB:传输的存储位置,如存储器地址、端口地址等,与I/O接口或之间单向传输;
CB:传输各种控制信号,如存储器读/写、端口读/写等,与I/O接口之间单向传输。
(4)接口
接口是用于完成计算机主机系统与外设之间的信息交换[4-5]。接口由接口硬件(接口电路、连接器、连接电缆等)和接口软件(程序)组成。如下图所示:
图2 接口电路的构成
接口功能主要包括:数据传送、数据缓冲、信号变换、中断、差错控制、高层通信协议、即插即用、电源管理、动态配置等。接口构成都是通过数据变换机制来完成。对接口的操作是程序对接口的访问(读/写)的方式,不同接口电路支持不同的操作方式,常用方(下转第324页)(上接第128页)式包括查询、中断和DMA控制方式。
5 计算机硬件技术总结
熟悉计算机硬件技术,目的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仅要熟悉各个硬件模块的功能,还需了解相关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新标准,利用硬件性能测试方法,能解决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桂秋,宋维堂.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8.
[2]王福瑞.单片微机测控系统设计大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57-61.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96-02
0 引言
无锡市人民医院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原市一院、原市儿童医院、原市五院三家医院全建制整合组建而成的公立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的发展思路是“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规范管理、科学发展”,将技术创新作为医院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打造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1]。基于医院的发展思路已确定,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价值也从满足读者的知识需要随之动态转变成为医院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有助于确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提高图书馆在文献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图书馆紧紧把握核心内涵,实现服务于医院技术创新及社会的最终价值。
1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
1.1 国内外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认识 国外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0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图书馆工作核心价值宣言》中把图书馆核心价值概括为:图书馆员的专业性,读者可公平取用信息,维护知识自由,保存资源,服务民众,负有社会责任,保障读者的隐私、民主、多元性、教育及终身学习等。
国内图书馆界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始于本世纪初。2006年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新年峰会”将“图书馆核心价值再认识”列为第一分主题。此后,图书馆界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文章,综合各家之说,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是:服务读者和社会,收集、保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公民对信息知识的自由、平等获取,传递、“活化”文献信息和知识转移,以社会效益为最大价值取向,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
1.2 对医院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认识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医院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图书馆人克服信心危机、提高图书馆人的自信心,有助于树立职业信念。医院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国内论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文章不少,经检索,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图书馆李燕琼[2]从树立服务第一的办馆宗旨、重视个性化服务、重视资源的宣传整合、积极开展读者培训四个方面阐述了作为医院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读者服务工作开展的价值及意义。但目前尚无对医院图书馆核心价值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表述。
医院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医技护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科研基金项目,医院行政管理。资源整合后的医院定位为立足无锡、面向苏南、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医院;医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加大科技创新、培训和应用的力度,力求在医学技术供给上有新突破。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医院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为医院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2 医院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
为医院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始终的主线,是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实现医院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员应该具有求新、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积极精神,依据医院发展思路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医院发展要求。
2.1.1 进修医学理论知识:医院图书馆员大多是图书情报专业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医学知识很粗浅,而医学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我们不但要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临床专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修养,才能通过文献检索,掌握国内外各专业发展新动态、新进展,能根据用户要求及时确定检索策略,制定出科学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2.1.2 熟练使用常用的中外文数据库:目前中文有三大全文数据库,分别是万方医学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维普资讯,这些数据库提供了论文检索、期刊导航、作者空间、机构空间、基金信息等,其中基金信息对审报课题选题很有帮助。万方数据库把中华医学会期刊做成专题,很有优势。数据库刊源、主办单位和发行系统等近十种途径浏览刊物,尤其是利用数据库刊源浏览,可以很方便地查出被CA、SA、SCI等著名的检索系统所收录的刊物,方便用户投稿,如果深入的全文搜索,可减少漏检,更利于引文统计。外文数据库有PubMed、Google学术搜索;还有康健、医知网全文传递数据库等。
2.1.3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检索具有快、新、广、准等特点,代表了文献检索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检索无论是脱机检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或是光盘检索均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因此,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性能与安装,熟悉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熟练编制检索策略,科学安排文献检索提问的逻辑与检索方法、步骤,选定数据库及检索系统,优化检索过程,提高检全率与检准率。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9-002
一、系统概述
1.系统概述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处理与地理信息有关的人口数据的一门新技术,具有对图形和数据进行存储、更新、编辑,对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一起进行分析和模拟等功能,能按索引数据项进行地图及其上面信息的查询,对同一地图进行分层显示,将各类统计信息逐层叠加在同一地图的不同层(如行政区划、河流、公路、建筑物等)上,并能将分析结果以地图、表格、图形或统计报告等形式输出。
在对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中,人与真实世界的交互,通过地图的数字化,以及跨平台集成方法,让人能够很容易了解人口的密集度,掌握人口的信息。
系统开发环境:Visual Basic 6.0 可视化软件开发环境、Microsoft WindowsXP 操作系统。
数据制作环境:Photoshop等图形设计软件、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icrosoft Access桌面数据库软件。
系统应用平台:Visual Basic 6.0;MapInfo 7.0。
2.数字中的地图
数字地图凭借计算机高效、准确的处理功能来表示传统在纸质地图上用图形、符号、颜色、注记等表示的空间信息,进而产生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新的产品模式,表现为存贮介质、显示设备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差别。
数字地图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三维信息和时态信息的引入,还使地图与影像、不同比例尺地图、不同类型地图的纵向连接与集成,以及城市、省、国家及世界范围的地图横向“无缝”连接成为可能。对许多数字地图应用(如导航、监控、指挥等系统)来说,动态化、实时化成为应用最重要的指标。
所谓地图数字化就是将地图转换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文件,这种数据文件符合一定的数据格式,有特别的比例尺和精度,包括各空间要素在某一坐标系统中的位置和属性,它们可以通过接收其格式的软件系统来管理、提取、分析和编辑制图。地图数字化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3.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与地球表面及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信息系统。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支持下,观看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统合评价、管理、定量分析和决策服务而建立的一类计算机应用系统。
从学术和技术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结合计算机、系统工程、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属跨学科的技术系统。按其内容可分为:专题信息系统(Thematic Information),如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等;区域信息系统(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如加拿大国家信息系统、我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事实上,许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区域性专题信息系统,如北京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计算机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地理空间数据、系统维护和使用人员。
4.人口分类系统
人口统计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按职能不同的分类。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了满足城市人口空间分析而设计的,是具有面向非计算机用户的实用信息系统。它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具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功能,可进行常规人口统计、人口时间序列预测、人口地理空间分析、空间查询与人口动态空间预测、人口地理分布与流动模型建立,是人口地理分析与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
在本系统中,是利用Visual Basic 的编程语言的可嵌入式特点,再加上MapInfo的本身有查询、图形、数据库等功能,充分实现了与真实世界的交流。
所谓人口分类在本文中,就是将人口信息通过使用计算机将人口信息结合地理信息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
系统功能:地理信息与人口信息查询显示;电子地图的缩小、放大、漫游、鹰眼;按地区查询相关的人口信息;显示各个年龄段的人口信息。
二、系统设计
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型应用系统,应对各种不同平台博采众长,利用其他平台能够调用MapInfo环境下的数据、图形等。在Windows环境下,可以通过MapBasic之外的其他编程语言控制MapInfo,例如,可以将MapInfo的地图窗口集成到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中。另外,C、Visual Basic或Delphi等,可以集成MapInfo窗口到非MapBasic应用程序中。特别是在原有成熟的应用系统中,增加地理信息管理功能,这种方法是简捷有效的。
生成一个集成地图的应用程序,不仅可以采用一种非MapBasic语言,还可以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常用的是C和Visual Basic两种语言。在这里选用的是Visual Basic语言。
1.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地图数据
背景数字地图数据包括几何图形数据和索引数据。几何图形数据以矢量化数据存在,地图的显示需要从大量索引中检索出相关的几何图形数据。
由于MapInfo可以同时含有图形表与信息表的文件,所以当在建立数据时,可以在MapInfo中同时生成数据库文件。
数据库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据的插入、修改和检索均要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
根据数据库的要求,按照MapInfo的格式,进行将数据库的分层与结构设计,设计出数据库的E-R图。
4.系统查询设计
系统对信息的查询,是针对地图来显示记录位置以及信息的。可以查到记录在地图上位置,并直观的显示出来。
5.系统物理结构设计
在地图数据库技术中,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都要落实到对文件的存取,因此文件组织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文件是由记录组成的,结构组织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文件的使用方式。文件有逻辑文件和物理文件之分。逻辑文件指的是用户眼中的文件,只涉及各个记录的内容而不考虑他们在存贮器上是如何存贮的。物理文件则涉及到记录在存贮器上的物理组织方法。
三、系统实现
1.系统中应用程序间的访问
VB与MapInfo都支持OLE Automation方式。OLE Automation方式,实际是一种编程接口,通过它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在另一个应用程序中实现的对象,提供编程对象给其他应用程序的称“服务器”,访问这些对象的应用程序称“客户机”。这里利用OLE Automation方式,在VB应用程序中将MapInfo作为一个对象来使用,编程调用MapInfo对象,实现对人口信息的集成。
VB与MapInfo的接口:在VB应用程序里实现对另一个应用程序(MapInfo)的访问,利用前面所提到的OLE Automation技术,把MapInfo作为服务器,VB应用程序作为客户机,可以无缝地实现集成MapInfo对象于VB应用程序中。
2.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3.2.1界面
3.2.2预览图形显示模块
3.2.3选择图形模块
3.2.4数据查询模块的实现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和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制图者将成为“信息结构设计师”。
由于现在人口流动频繁,人口管理不便,所以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开发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69-03大专生的招生门槛很低,生源短缺,招入的大专生的素质比较差。与本科生相比,素质差距是很大的,从高考分数线就看到这一点。虽然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其中一个大的差别是他们的应试能力。
一、大专学生的学习问题
1.抽象思维能力
从计算机教学过程发现,大专学生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差的问题。从两门课的上课效果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中,学生特别热衷于计算机硬件的拆装,网络线的制作,用水晶头和5类线,通过网络钳来制作网络线,学生会不厌其烦的尝试两到三次的失败,来完成这一个网线的制作任务。在《MS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应用》这门课中,老师一再强调尽量用SQL语言来管理操作数据库,少用SQLServer自带的数据库管理工具。但是学生还是热衷于使用工具来完成数据库操作。所以,在数据库考试的时候,其中操作题要求学生用SQL的DML语言来创建数据库表,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试图使用工具方式来描述表的创建过程,“数据库对象管理->webshop数据库->表->创建新表……”,甚至还画出创建表的工具界面。
从以上两门课的教学分析,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特别是软件专业的学习,往往是把现实的具体事务转变成抽象模型来研究。因此,对大专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大专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造成逻辑推理困难,所以大多数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里都没有《离散数学》这门课。例如,有一个很简单的JavaScript考试试题变了一个花样,就考倒很多大专学生。这是一个判断题,题目很简单:“在外部JavaScript文件中,程序必须要包含标记”的说法是错误的。很多学生答“False(错)”。为什么?如果问题仅仅是引号里面的内容,学生就答对了,但是引号之后又否定了引号里面的说法,所以,否定之否定,正确答案是“True(对)”。由于缺乏逻辑思维,学生的脑筋转不过来。
3.学习方法
大专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不做读书笔记。知识是靠积累和总结,把一本几百页的课本变成十几页的读书笔记,这才真正学到东西,把刚开始学的厚书读薄,浓缩成读书笔记,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是上课不主动提问,不做课前预习,老师上课提问时,几乎都是回答“不懂”,造成互动性差,影响上课效果。课前做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把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在课堂上看看老师是如何解释的,如果没有听懂,还可以提问,所以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学习方法,造成听课兴趣不大,甚至旷课。
4.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读大专都抱着来混个文凭的态度。由于入学前对专业不了解,觉得选错了专业,但是学校又不让轻易改专业,所以就凑合着读。由于很多学生根本对所学的专业就不感兴趣,特别是软件专业,学习的难度很大的,大多数学生几乎无法动手编程,只想混个及格过关就行,所以出现一个班里,三分之一学生想学,三分之一彷徨,三分之一不学怪象。但是教师为了追求及格率,不得不降低考试难度和质量来满足学校的利益。
二、教学改革
1.专业分班
由于大专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又对所学的专业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许多学生厌学,逃学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分层教学”方法。“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先把学生按照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原有的基础分层,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要进行备课和授课……”但是,通过“学生分层”“教学分层”的方法缺点之一是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和教学时间。如何针对大专生素质差别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首先,造成这一问题的是传统的招生制度都是按专业招生并分班(而不是按专业兴趣和学生素质分班),虽然在招生工作中进行大量的专业宣传,但是很多学生还是对将来所学的专业不了解,入学学习一段时间后跟不上,最后靠混来完成学业。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建议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不要分专业。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当学生学习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后,学生对未来的学习方向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C语言成绩好的学生会比较有自信地选择软件专业,这时候选专业学习更能让学生自己做未来的职业规划,由于这是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学习态度会更主动积极。所以,我们认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专业分班的分水岭最为合适。
2.课件及教学方式
通过对大专生的素质分析,根据大专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尽量少用文字,多用图示。也就是多用形象的方式来描述知识。当今最流行的微课程就是我们今后学习和教学的最好方式。
・就业指导・从软件专业大专生素质谈教学改革及职业定位课堂上,教师多提问,少埋头讲课。由于大专生本来对学习的自信心就不强,学习过程都是很被动,消极。教师要在课堂上采取主动,例如多提问题来进行互动,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软件专业学生,把一个问题的提出,并转化成软件的方法解决来锻炼学生的“软件思维”能力。虽然很多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原因,不愿回答问题,但是,教师应以鼓励的方式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比如说,指定了一个学生来回答问题,但学生说“不会”,这时,并不要急着马上换下一位学生来回答,而是鼓励这名学生,先到讲台上来,然后与他互动,一起来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给学生一个面子,而不是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3.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应用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突出以实践案例教学为主的技能培养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交互性、增大教学信息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除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外,多用可视化工具来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笔者在软件教学方面一直是反对使用工具,但是,由于大专生的特点,适当的使用工具来辅助教学还是有好处的。所以,在高级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院校的软件专业都喜欢选择微软的.NET平台,因为,MS Visual Studio 2005/2008开发工具可以通过各种控件来减少编程,软件大专生比较容易上手。而象JavaScript的学习就相对难度大些,因为没有类似的专业编程工具来辅助,大多是以程序编辑器,如EditPLus, NotePad++来手工编程。
4.学生团队教学法
由于大专生学习的被动性,个人自学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分成学习小组,在小组中相互促进,成长。
三、职业定位
由于大专生的特点,学校的培养定向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不是培养科学家,研究员。所以学校的职业定位要实用,接近社会需求,不要追求“高大全”。
职业定位不准确,造成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果是大量学生无法找到对口岗位工作。多数院校表面上的高就业率,而掩饰了专业对口率的数据。一个现实例子是软件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一个购物商城的果汁店里做收银员,在百货店里卖衣服。这个问题说明我们软件专业的大专生有没有10%的毕业生进入软件行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文献对毕业后的计算机专业大专生调查结果发现职业目标和职业倾向有偏差。 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职业目标主要是软件开发与测试(I 型),系统维护与数据处理(C 型),软件销售与网络营销(E 型)”。而调查发现计算机类大专生的主要职业倾向是客户服务(S型),系统维护与数据处理(C 型),软件销售与网络营销(E 型)。而极少有学生的职业倾向与软件开发与测试(I 型)。
所以,这里对大专院校的软件专业的做了一个职业培养定位,如图1。大专生就是培养基层的技术员,或称之为技师(Technician)。把职业定位太高,课程也会定得高,不符合大专生的素质要求。从图1看,涂上灰色的职位是比较符合大专生的岗位,而其中操作系统级的程序员是针对本科或研究生的职位, 该学生必须要学习《离散数学》,《微机原理》,《操作系统原理》,《Linux内核编程》等课程才能胜任这个职位,所以在大专院校就业宣传上,不要夸大职业范围。
图1软件工程师岗位
四、结论
从软件专业大专生素质分析看到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一些大专院校为了利益,盲目扩张,为了竞争生源,夸大就业宣传,而忘记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由于没有按照大专生的特点规划专业课程,规范教学方法,造成学生无心学习,教师付出的劳动没有成就感,最后,生产出了大批不合格的毕业生。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在此,我们认为,学校要根据我们学生的素质,切合实际定位大专人才的培养方向,明确大专生的职业定位,才能实实在在为社会输出合格的大专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万清.高职计算机专业“分层教学”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2013(9).
[2]杜鹃.高职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0)(总第526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MING Yun
(Wuhan Medie Colleg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model of education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explores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for course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ho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planning, practice teaching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 in the third lev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 presents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standardized and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course relying on the parent universities in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年历史。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已有386所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需要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三本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的美国,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 专业,1990 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 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 专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学院,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 MIS 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又称IS 专业),给出了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列为管理学门类,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进行介于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和管理之间的专业,进行人才定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个新专业于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此专业综合了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信息素养层、信息管理层、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层。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定位也应不同。
三本民办高校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认识,并利用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2)信息知识。它不仅体现着三类民办高校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4)信息道德。这需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信息管理层是在信息素养形成基础上的提升,它主要包括三大板块知识,分别为信息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最主要特征是将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能力层则是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实践技术开发的能力。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理论是基础,而信息技术能力则属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在不断地变革,这要求学生能不断适应这种变革,掌握最新的开发工具。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
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包括管理与计算机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整合多学科内容,又要注重课程实践。此专业课建设的原则有:
(1)整合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要避免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多门相近课程的重复部分去掉,再进行整合;二是将不同类课程整合成综合化课程。
(2)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应该提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有很多。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有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单独设课,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注重课程设计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图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层次图
3.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四大块:基础课程(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管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信息系统理论与课程实践。这四大块的主修课程分别为:
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一般大学本科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管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计算机课程,主要有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IS(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另外,还需要加入一些实践课程,如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具体实践环节可以从课程设计开始,如专业生产实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等。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应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目前,很多教师在认为本专业的实践,主要内容是系统设计与开发。严格来说,实践环节还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软件编程和运行维护等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应该从企业运作角度出发,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控制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利用等一系列能力。经营能力,包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顺畅和谐地流动。其中后三种能力主要靠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积累和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其中,技术能力属于专业实践环节的核心,不仅需要安排上机,还应从毕业论文或设计来抓。
通常来说,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实践教学具有强有力的整合知识的作用,可以将信息资源根据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融汇。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组建信息系统开发兴趣小组,每个小组2~3人,按照特长来分工。实践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竞赛以及毕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中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这门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本民办高校在开办此专业时,应建设专门的机房,除了软硬件设施以及网络设施应尽可能齐全外,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创造一个好的实践课程支撑平台。同时,三本民办高校每年应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教学效果,根据反馈对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图2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图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在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都要合理搭配。在知识结构方面,教师要有一部分偏向于管理方面的,另一部分偏向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目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缺乏管理知识以及如何把计算机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例如: 讲授《数据库系统》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到底对管理工作起到哪些作用,针对不同的环境如何发生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等。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年龄结构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这是由于专业发展速度快,变化快,知识更新也很快,很容易被淘汰。因此,要求教师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是年青教师。因此可以选择管理方向的教师最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偏向于计算机操作应用的教师或者是实验室指导员等,本科学历就可以,辅助学生在编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动手能力强就行。
6 总结
本文立足于三类民办高校的特点,阐述了三类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介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及现状,然后分别研究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本文突出阐述了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将对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蔡淑琴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广泛地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专门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系统工程是一种设计、规划、建立一个最优化系统的科学方法,是一种为了有效地运用系统而采取的各种组织管理技术的总称。运筹学为系统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信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无疑与运筹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探讨运筹学与信息管理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运筹学与信息管理的合作与交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运筹学的发展
Operation Research原来的意思是操作、作业、运用、作战等的研究,译作运筹学,来源于《史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语中“运筹”二字,既显示其军事的起源,也表明它在我国已早有萌芽。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它使用许多数学工具(包括概率统计、数理分析、线性代数等)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它对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期发挥最大效益。作为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在经济建设和管理中的前景是非常辉煌的。运筹学的思想方法在我国古代就有过不少的记载。如田忌赛马、沈括运军粮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早期不仅有过朴素的运筹思想,同时也在生产实践中实际运用了运筹方法。但运筹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当时主要是用来解决复杂的战略和战术问题。二战之后,从事这项工作的许多专家转到了经济部门、民用企业、大学或研究所,继续从事决策的数量方法的研究,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步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战后的运筹学主要在一下两方面得到了发展,其一为运筹学的方法论,形成了运筹的许多分支,如数学规划(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储论、维修更新理论、搜索论、可靠性和质量管理等。1947年由Geroge Dantgigtichu 的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法是运筹学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进展之一。其二是由于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微机迅猛地发展和广泛地应用,使得运筹学的方法论能成功地即时地解决大量经济管理中的决策问题。世界上不少国家已成立了致力于该领域及相关活动的专门学会,美国于1952年成立了运筹学会,并出版期刊《运筹学》,世界其他国家也先后创办了运筹学会与期刊,1957 年成立了国际运筹学协会。作为管理五大职能之一的决策过程,往往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进行。为了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可以通过管理者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其定性分析的能力。而其定量分析能力的提高则需要学习管理运筹学的思想与方法,管理者掌握了管理运筹学,并了解了管理运筹学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将对提高其决策的能力水平有极大的帮助。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一是运筹学的应用所涉及的方面;二是以企业实际使用的频率来看运筹学的应用情况。
二、运筹学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系
运筹学的专家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促进运筹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机会。从狭义上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运行系统,而运筹学主要面对运行系统,所以这种发展存在着可能性。管理信息系统的专家们认为,运筹学将成为推动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并使其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与运筹学的结合将大大有助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化的过程:
第一,面向企业的战术执行层,如生产调度、供应与销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第二,以信息为运作对象,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使用。第三,是企业功能系统的一个映射,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工作规程和操作人员组成的一个系统。
上述三点包含了管理、信息、系统三个要素,说明管理信息系统有三个理论支柱,即: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系统理论。
三、策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有两个信息服务部门:一个是新兴的、思想意识先进、具有开拓精神的一群人组成。我们称之为局中人1,另一个则是具有悠久历史、基础较好、有较好的固定投资的部门,我们称为局中人2。这两个部门都想开拓市场,为本地区100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他们可以分别采用电话联系、登门拜访、网上联系这三个策略,而这三个策略又不能同时采用。且这1000家企事业单位只能接受一个局中人的信息服务,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我们把策略1代表电话联系,策略2代表登门拜访,策略3代表网上联系,则支付矩阵是:
在这里矩阵中的数字表示局中人的支付数目。比如局中人1采用第1种策略,局中人2采用第1种策略,矩阵的值a11=0,则表示局中人1和局中人2取得的信息服务用户相同。局中人1采用第1种策略,局中人2采用第2种策略,矩阵的值a12=-500表示局中人2比局中人1多拥有500个信息服务用户。以此类推。如果有n个信息服务部门,则是非合作n人对策,模型要复杂得多,在此不赘述。对策论的引入,是要提醒各信息服务部门抓住机遇,选好策略,抢占市场,否则就没有立足之地。
四、排队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某图书馆有读者5000,日来馆借书在100-300人次之间。该馆图书实行开架借阅。设置100个代书板,每人限拿一个代书板借书。则库内最多人数限为100名读者。每人平均在库内逗留时间为10分钟。则该馆日容纳读者量为100×60÷10×8=4800。就是说该图书馆基本上能满足全校读者同日到馆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人流最多的时候,也能满足接待任务。在这里100个代书板相当于100个排队系统。每个10分钟的逗留时间相当于服务时间的分布,也就是服务速度。这表明每10分钟该馆平均可接待读者100名。而每日读者来馆的人数只有100-300名。可见该馆读者稀少。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因此该馆应广开门路,吸引更多的读者。而该馆的还书口只有1人,设平均每分钟接待1名读者,则该馆日接待还书读者量为1×60×8=480。虽然该馆日还书接待能力只有借书接待能力的1/10,且读者的到馆时间也经常很集中,但从用户到馆的速度(A=10060×8-30060×8)和服务的速度(S=1)来看,S>A,服务设施可有1-AS的空闲时间。所以暂时还不需要增加还书设备和人力。
总之,运筹学是运用科学的数量方法,研究对有限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筹划和运用,寻找管理及决策最优化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运筹学也不断的发展完善成为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将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运筹学将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定性分析结果,有助作出全局优化决策。
参考文献
[1]车济炎,林德宏.新知识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TP30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67-04
Backup and Recovery Strategy of Oracle Database
WEI De-qiang
(Ningbo Municipal Bureau of National Land And Resource,Zhenhai Branch, Ningbo 315200, China)
Abstract: As a widely used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oftware(RDBMS), Oracle database provides powerful backup and recovery technology to secure the system safety and integrit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on solution of data backup and recovery on Oracle database, and then an appropriate strategy of backup and recovery will be covered, which helps database administrators to compare with each other solution and make right decision.
Key words: Oracle; e4backup; recovery; RMAN; data pump
Oracle 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和灵活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它的安全、可靠、高效,以及对各种高端硬件平台、网络和存储技术的支持,使其成为业界主流数据库系统之一。
Oracle数据库在正常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的稳定,为用户提供日常服务,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硬件故障、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的错误、操作员的失误等都可能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重则使数据库中的数据部分或全部丢失,甚至导致系统瘫痪。这就要求数据库管理员必须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延长数据库平均故障的发生时间,并当数据库中的数据遭到破坏时能够尽快从数据备份中恢复数据,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保障企业的效益。Oracle为用户提供了完善的备份与恢复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将在介绍Oracle备份与恢复技术基础上,阐述Oracle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的策略。
1 Oralce数据库的备份方案
Oracle数据库提供了两类备份,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导入/导出)。物理备份是将实际组成数据库的操作系统文件从一处拷贝到另一处的备份过程,它只涉及到组成数据库的文件,而不考虑其逻辑内容。而逻辑备份是利用SQL语言从数据库中抽取数据连同逻辑结构写入二进制文件中的过程,逻辑备份是物理备份的补充。
物理备份又根据数据库的工作模式分为非归档模式(nonarchive log)和归档模式(archive log)。非归档模式又被称为脱机备份或冷备份,而相应的归档模式被称为联机备份或热备份。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这三种备份方案各有特点,采用何种备份方案,既要根据应用系统的规模、用户多少、数据量的大小等具体情况,还要考虑实现技术的复杂性、数据库管理员的技术熟练度等多种因素。
1.1 脱机备份(非归档模式)
数据库脱机备份,即在数据库已经正常关闭的情况下进行备份,数据库处于Offline状态。其特点是简单、可行、可靠。脱机备份要备份所有的数据文件(.DBF文件)、所有控制文件(.CTL文件)、所有联机日志文件(REDO*.*文件)、以及初始化参数文件INIT.ORA(可选)。当数据库处于打开状态时,执行数据库文件系统备份是无效的。
由于在进行数据库备份期间数据库是关闭的,导致应用系统无法使用,尤其在数据库比较大、文件的读、写速度较慢,系统要求工作在7×24模式下采用此方案不合适。但对于小型的应用,单位没有专职的数据库管理员,应用系统不要求7×24不间断工作,采用此方式备份则切实可行。
1.2 联机备份(归档模式)
联机备份是指在数据库打开运行的情况下进行备份,一般需要通过使用Alter命令改变表空间的状态来开始进行备份,备份完成后,恢复原来的状态。联机备份方式可以用在数据库不能中断,需要全天运行的条件下。联机备份要求数据库必须在归档方式下操作,由于联机备份需要消耗较多的系统资源,如大量的存储空间,因此联机备份应安排在数据库不使用或使用率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为宜。
联机备份方法可以使用SQL*Plus 程序和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OEM)中的备份向导两种方式进行联机备份。使用SQL*Plus语句的备份过程如下:
1)查看数据库是否已经启动归档日志:
archive log list;
如果归档日志模式没有启动,则打开数据库的归档日志模式,先使用shutdown immediate 命令关闭数据库,然后使用如下命令启动数据库:
startup mount;
2)修改数据库的归档日志模式: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3)完成联机备份。
一旦数据库运行在archivelog状态下,就可以做备份了。sqlplus上执行的联机备份命令包括对三部分文件的备份:
第一步,数据文件的备份。
① 设置表空间为备份状态:
alter tablespace example begin backup;
② 备份表空间的数据文件:
用操作系统的复制拷贝数据文件。
③ 回复表空间为正常状态:
alter tablespace example end backup
第二步,归档日志文件备份:
alter system switch logfile;--强迫日志切换,以便所有的日志都被归档
archive log list;--获取当前的日志顺序号
从最早的概要日志序列到当前日志序列的联机redo日志都应该拷贝出来。
第三步,控制文件的备份: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获得控制文件的备份
然后到%oracle_base%admin%oracle_sid%udump目录中寻找最新的跟踪文件,其中有重建控制文件的全部命令。
1.3 逻辑备份
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备份与恢复又称导出/导入,通过导出可以将数据移出数据库,这些数据的读取与其物理位置无关,“导出”文件为二进制系统文件。与物理备份相比,虽然逻辑备份不够全面,但是逻辑备份可基于整个数据库、用户模式或表模式将数据导出,较为灵活。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可以采取该种方式作为辅助备份。此外,采用逻辑方式导出导入数据的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不同数据库版本之间进行数据库迁移,这对于物理备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备份形式。
1.3.1 使用EXPORT导出操作
Oracle传统上逻辑备份可以通过EXPORT程序在命令行下完成备份工作或通过Oracle Management Server(OMS)中的导出工具来完成。下面介绍命令行下进行的导出操作,而OMS的导出可以根据其导出向导进行操作。
从命令行调用Export程序完成导出操作,导出的具体任务由命令的参数和参数值决定。导出命令基本格式如下:
EXP USERID=username/password PARAMETER=(value1,value2,…valueN)
其中PARAMETER可以是导出命令的一些参数名称,value表示该参数的取值。
导出有三种类型:表模式导出、用户模式导出和完全数据库导出。
1)表模式导出
表模式导出是对数据库定用户所有的一张或者几张表的结构以及数据进行导出,将这些数据和定义存储在一个导出文件中。相关命令:
exp username/password tables=employees file=test.dmp
如果需要导出多个表,并将工具的反馈信息输出到日志文件,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导出:
exp username/password tables=(employees,jobs) file=test.dmp log=test.log
2)用户模式导出
用户模式导出是对数据库中一个或者几个用户对应的模式中的对象和数据进行导出,使用用户模式的关键字为owner=,具体命令为:
exp username/password owner=username file=test.dmp
owner指定的用户其对应模式中的所有对象和数据都会被导出到test.dmp文件中。
3)完全数据导出
完全数据库导出是对整个数据库中除SYS模式以外的所有模式的对象都进行导出,这种导出形式耗费的时间较多。使用完全数据库导出模式的关键参数为FULL=Y,具体执行命令为:
exp username/password full=Y constraints=Y file=test.dmp
full参数设为Y表明进行的是完全数据库导出,constraints参数进行设置Y保证了表的约束条件也进行相关的输出。
因进行完全数据库导出需要运行很长时间,所以Oracle还提供了一种“直接”的执行方式来提高执行效率,命令为
exp username/password full=Y constraints=Y file=test.dmp direct=Y
1.3.2 使用数据泵Data Pump导出操作
Data Pump数据泵体系结构是在Oracle10g 10.1中提出,作为Export工具的替代,它可以高速实现Oracle数据库(10g版本之后)之间传输数据。Data Pump数据泵工具Expdp/impdp工作方法与Exp/imp导出/导入工具相比,数据传输方法做了很大的改进,传输速度大大提高了,而且它们的转储(dump file)文件的格式互不兼容,但是它们的使用方法很接近。这里以Data Pump来导出一个大小约为3GB的大表CASES为例来说明。
Data Pump在服务器端使用文件处理来创建和读取文件;因此,目录要作为位置使用。这里假设使用文件系统/u02/dpdata1来保存转储文件:
create directory dpdata1 as '/u02/dpdata1';
grant read, write on directory dpdata1 to ananda;
然后导出数据:
expdp ananda/abc123 tables=CASES directory=DPDATA1 dumpfile=expCASES.dmp job_name=CASES_EXPORT
其中,用户ID/口令组合、表和转储文件参数意义和原来导出相同。不同的是文件在服务器(不是客户端)上创建的。位置由目录参数值DPDATA1指定,它指向之前创建的/u02/dpdata1。这个进程还在目录参数指定的位置上创建一个日志文件(同样在服务器上)。默认地,这个进程使用一个名称为DPUMP_DIR的目录,因此可以创建它来代替DPDATA1。
新的参数job_name给此任务一个作业名。所有的Data Pump工作都通过作业来完成。Data Pump作业是服务器进程,它代表主进程处理数据。主进程(称为主控制进程)通过高级队列(AQ)来协调这项工作;它通过在运行期内创建的一个特殊的表(称为主表)来实现这个目的。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在expdp运行时检查用户ANANDA的模式,将注意到一个表CASES_EXPORT的存在(对应参数job_name)。当expdp结束时,这个表被丢弃。
Data Pump还提供随时连接到一个运行中的任务来检查其状态的功能。通过执行一条expdp命令,使用ATTACH参数来指定任务名称,去连接一个任务,然后执行STATUS命令可查看当前任务状态。除此,还可以通过DBA_DATAPUMP_JOBS视图查看所有数据泵任务的状态,通过DBA_DATAPUMP_SESSIONS视图,列出所有活跃的数据泵工作进程。
1.4 恢复管理器RMAN (Recovery Manager)备份
恢复管理器RMAN(Recovery Manager)是一个由Oracle提供的外部工具,专门用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与恢复操作。尽管它支持在线热备份,但备份方式有别于前述的传统在线热备份方式。它有两种使用界面:GUI(图形用户界面)和CLI(命令行界面)。使用RMAN可以完成Oracle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的各种任务。现在许多Oracle 备份恢复软件的内核实际上就是基于RMAN。
创建RMAN备份的具体步骤如下:
1)首选将要备份的数据库改成归档模式。
2)在OEM中给RMAN用户解锁,并检查是否得到recovery_catalog_owner权限,如无,则添加。更改原有密码为rman,表空间默认值为users。
3)用新建的RMAN用户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这里假设名为myoracle,方法如下:
打开DOS窗口,执行RMAN命令,在出现的RMAN提示符下,键入命令:
RMAN> connect catelog rman/rman@myoracle;
4)创建恢复目录:
RMAN> 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users;
5)连接目标数据库myoracle:
RMAN>connect target sys/change_on_install@myoracle;
6)在目录数据库中注册目标数据库:
RMAN>register database;
7)验证注册结果,使用RMAN账号登录到恢复目录数据库RMAN:
打开SQLPlus,用rman用户名,密码rman,主机字符串myoracle登录,然后执行以下SQL语句观察结果:
SQL>select * from db;
8)用RMAN备份数据文件
在RMAN工具下,执行以下命令
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 disk;
backup
format '%d'
(datafile 'D:\oracle\oradata\myoracle\EXAMPLE01.DBF');
release channel c1;
}
执行成功后,通过以下命令查看备份情况:
RMAN> list backup of datafile 'D:\oracle\oradata\myoracle\EXAMPLE01.DBF';
1.5 Oracle数据库的备份策略
前面介绍的几种备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相互结合。Oracle数据库备份策略主要以联机备份为主,脱机备份和逻辑备份为辅。无论采用何种策略,前提都是不影响或少影响数据库可用性的情况下,来考虑通过备份操作的效率。各备份方式的比较见表1。
一般比较可行的备份方案是:首先脱机进行全数据库备份,执行频率根据数据库大小及对数据库改动的多少而定(如每周一次),然后设置数据库运行于非归档模式下,每天数次采用RMAN备份归档日志、联机日志、控制日志、配置文件,备份次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恢复数据的完整性,应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而定。每周进行一次EXPDP逻辑备份,实现对数据,而非物理文件的备份。此方案不仅适用于大型的应用,也适用于小型的应用。采用此备份方案应注意在用机和备用机环境的一致,以利于恢复。
2 Oracle数据库的恢复
采用何种方式恢复数据库与所用的备份方案有密切关系。采用逻辑备份的数据库,可用imp命令或impdp命令来恢复,具体命令可用添加参数help=y来获得帮助。采用脱机备份的数据库可用操作系统的相关操作来完成数据文件系统的恢复,也可把整个目录复制到备用机,在备用机上启动数据库。由于采用的是脱机备份,在上次备份后所发生的数据库改动将不能恢复。采用联机备份的数据库可用恢复命令RECOVER来进行恢复,采用RMAN备份的数据库则继续在RMAN工具下执行包含restore 参数的命令来恢复数据库。上述具体命令参数可参阅有关帮助文档。
采用脱机备份加日志文件、控制文件的备份方式,在恢复中,先把脱机备份的数据库全部拷贝到备用机,然后根据日志文件、控制文件进行重做日志,若日志文件、控制文件备份的频率设置得当,可把数据库恢复到理想时间点甚至发生故障点。
3 结束语
提高数据库灾难后恢复的可靠性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总结和比较了几种Oracle数据库的备份方案,并提出了典型的备份策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数据库结构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实际证明,选择一种相对简单、可靠,并且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备份恢复速率和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王飞飞,孙胜耀,董杨.基于数据泵技术的资料归档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21(12):26-27.
[2] 苏国磊.利用RMAN实现Oracle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2:325-326.
[3] 余以胜.Oracle数据库备份解决方案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1):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