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4-21 21:43: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思品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品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0-01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乏味,不愿学习。原因何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自我封闭,兴趣消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方法。

1.导入要生动有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趣味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以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经调查表明,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知识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如在讲授国家的出现过程时,先让学生思考:"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生产力的发展。"接着问学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私有制,后来又产生了哪两大对立阶级?"回答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然后问学生:"两者的关怎样?"学生答是"根本对立的。"最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结果怎样?"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知识——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种方法既符合认知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语言要有动感和色彩

许多学生不重视思品课,主要是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语言的生硬与平铺直叙,用充满色彩动感的语言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上课时,教师要运用恰当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运用情态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思想品德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思品课的说服力、感召力很大程度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及色彩动感语言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运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洽的肢体语言、情态语言,把知识的情与景用显见的情态、肢体、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直观又形象,会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倍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用具有启发性的漫画引起学生的惊奇,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教学中引用漫画是达到幽默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合理发泄情绪"的漫画,在学习第七课"我们身边的规则"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交通秩序井然"和"交通秩序混乱不堪"两幅漫画,让学生看后讨论,并对此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也使学生由惊奇到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5.用现实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尽管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深刻领会和理解挫折,仅仅通过事例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学生曾经有过的经验。因此,我在出示了挫折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去达到对挫折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挫折内容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中考政治的改革,使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政治课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政治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做好教与学的心理准备

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的心理准备状况,即如何对待教与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许多学生仅把政治课看作“敲门砖”而非科学,更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教材的枯燥等,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改变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唤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做学生的益友,创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师生关系氛围。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充分发挥政治课既教书又育人的功能,教师就应从感性上和思想上贴近学生,对学生倾注爱心,对事业满怀激情,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威信感染学生;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从敢于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吸取知识。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双方心理上的互长,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其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特殊的群体,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大的人生课题、重大的社会动向,都是他们渴望探索但又颇感困惑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政治课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若能因势利导,以此为切入点,帮助他们寻求到答案,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可见,政治教师完全有可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

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除了要讲求科学性,还应以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否则政治课就会成为乏味的说教课。教师既应是学生的益友,更应是他们的良师。能否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植入学生脑中,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

首先,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适当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实际、丰富。政治课教学中常会遇到书本与现实不合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冲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抵触。教学中的事例应做得“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真不宜假,宜精不宜杂”。“小”即朴实,不要唱高调;“近”即要贴近学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真”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欺骗学生;“精”即要典型,可以是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恰当的事例,既可令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情感共鸣,又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记忆知识,灵活地思考运用知识,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

其次,努力形成机智、幽默但又不失科学的教学风格。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他们的特点,生动灵活地开展教学,巧妙地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初一教材“克服心理障碍”时,也可用歌词“篱笆墙的影子咋那么长”,从而在幽默中感悟到走出心理阴影并非难事;初三学生不易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形象地将二者比喻为“脚和鞋”的关系。浅显生动但又不失科学的比喻,会让学生去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自觉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也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思品课程知识的信息量

我们通常把学习思品课程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思品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教学。思品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政治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思品课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

篇4

信息化教学设计定义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这种教学形态,一方面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另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

一般说来,教育目的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使个体获得奉献社会的本领;二是开发个体的天资潜质;三是促进个体履行公民的责任;四是传递传统文化。

在知识/信息时代,这些目标的每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超越了我们的习惯性的应答。一系列崭新的、打上了时代烙印的教育需求随之产生,使教育目的发生了重构.

1、奉献社会:在这个高度复杂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的世界,我们都需要学习生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2、开发个人的天资潜质:作为人们思考/传播/交流的“放大器”、“储存库”和“感官的延伸”,这些工具正成为我们每个人天资潜质开发的“强力工具”。

3、履行公民责任: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获取信息的通道。这种情形迫使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媒介“食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努力地、仔细地从丰富的日常媒介“菜单”中作出选择。

4、实现传统的延续:现在每个国家、每个人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我们所接受的文化传统中建构和保持文化认同,在学会认同的同时,学会理解、包容和容忍他人的文化传统与认同。

此外,掌握流畅的设计过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研究方法都很重要。对于“实时”学习来说,在线信息数据库、与专家联系的快捷电子邮件、在线课程等等,都是一些很有帮助作用的支持工具。

教学设计要探讨的目标

“信息化教室”学习环境在哪些教学点和学习点上能够和《思想品德》课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又会引起课堂教学的哪些变化,会引起学生学习方式以至于学习思维方式的哪些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在哪些具体方面会对目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哪些方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效果呈现出来,又会在哪些方面可能和目前的政治教学难以合拍,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和政治教学的学科特征是不符合的,可能会对政治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又可能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规避。

教学设计要探讨的重点

1、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2、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包括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学科和跨年级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3、以“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5、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流程设计及阐释(以《社会合作需要》为例)

信息化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表现类型如下:

1.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如:《逃命的野牛》与《合作的蚂蚁》。所得结论: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表现类型:图片。

2.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如:《1901-1975诺贝尔奖统计》的数据。所得结论: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表现类型:数据文本

3.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如:知识结构图。所得结论:政府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

4.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如:《灭狼护鹿》、《王斌余》的故事。所得结论:需要在社会合作中确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则。

5.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如:图片《内坑中学第26届校运会》。所得结论,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6.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如:案例《瞎子和跛子》的故事。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

2、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

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与展示了大量素材,有本地的对比数据,还有大量的图片,这样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师生的双边互动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

评价/反思:信息化学习特别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使学习者学会从反思中学习。其评价活动是与学习过程共始终的,亦即学习者一开始进入具体的学习活动,评价也就开始了,它与传统的评价不同,不是在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之后进行评价。信息化学习也重视结果的评价,但要求学习者说明结果产生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一般是以作品的形式出现(比如电子文稿、电子演示稿、调研报告、图形/表、模型等等)。在最终评价时,学习者展示和说明他的学习结果,教师/学习者按照预先提出的量规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量等方式。既要评价个人的学习绩效,更要评价小组的学习绩效。这种评价不但能使学习者“知其然”,更能使学习者“知其所以然”,训练和培养学习者的反思性学习/思维能力;不但能注重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更能使学习者注重协作学习,发展学习者的独立精神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编译.高科技时代的教育改革

2、徐洁.关于赛博文化挑战教育的几点认识和对策

3、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