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4-21 21:43: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品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品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0-01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乏味,不愿学习。原因何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自我封闭,兴趣消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方法。

1.导入要生动有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趣味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以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经调查表明,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知识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如在讲授国家的出现过程时,先让学生思考:"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生产力的发展。"接着问学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私有制,后来又产生了哪两大对立阶级?"回答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然后问学生:"两者的关怎样?"学生答是"根本对立的。"最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结果怎样?"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知识——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种方法既符合认知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语言要有动感和色彩

许多学生不重视思品课,主要是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语言的生硬与平铺直叙,用充满色彩动感的语言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上课时,教师要运用恰当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运用情态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思想品德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思品课的说服力、感召力很大程度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及色彩动感语言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运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洽的肢体语言、情态语言,把知识的情与景用显见的情态、肢体、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直观又形象,会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倍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用具有启发性的漫画引起学生的惊奇,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教学中引用漫画是达到幽默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合理发泄情绪"的漫画,在学习第七课"我们身边的规则"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交通秩序井然"和"交通秩序混乱不堪"两幅漫画,让学生看后讨论,并对此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也使学生由惊奇到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5.用现实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尽管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深刻领会和理解挫折,仅仅通过事例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学生曾经有过的经验。因此,我在出示了挫折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去达到对挫折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挫折内容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中考政治的改革,使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政治课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政治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做好教与学的心理准备

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的心理准备状况,即如何对待教与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许多学生仅把政治课看作“敲门砖”而非科学,更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教材的枯燥等,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改变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唤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做学生的益友,创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师生关系氛围。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充分发挥政治课既教书又育人的功能,教师就应从感性上和思想上贴近学生,对学生倾注爱心,对事业满怀激情,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威信感染学生;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从敢于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吸取知识。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双方心理上的互长,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其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特殊的群体,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大的人生课题、重大的社会动向,都是他们渴望探索但又颇感困惑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政治课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若能因势利导,以此为切入点,帮助他们寻求到答案,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可见,政治教师完全有可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

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除了要讲求科学性,还应以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否则政治课就会成为乏味的说教课。教师既应是学生的益友,更应是他们的良师。能否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植入学生脑中,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

首先,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适当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实际、丰富。政治课教学中常会遇到书本与现实不合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冲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抵触。教学中的事例应做得“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真不宜假,宜精不宜杂”。“小”即朴实,不要唱高调;“近”即要贴近学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真”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欺骗学生;“精”即要典型,可以是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恰当的事例,既可令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情感共鸣,又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记忆知识,灵活地思考运用知识,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

其次,努力形成机智、幽默但又不失科学的教学风格。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他们的特点,生动灵活地开展教学,巧妙地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初一教材“克服心理障碍”时,也可用歌词“篱笆墙的影子咋那么长”,从而在幽默中感悟到走出心理阴影并非难事;初三学生不易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形象地将二者比喻为“脚和鞋”的关系。浅显生动但又不失科学的比喻,会让学生去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自觉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也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思品课程知识的信息量

我们通常把学习思品课程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思品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教学。思品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政治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思品课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

篇4

信息化教学设计定义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这种教学形态,一方面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另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

一般说来,教育目的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使个体获得奉献社会的本领;二是开发个体的天资潜质;三是促进个体履行公民的责任;四是传递传统文化。

在知识/信息时代,这些目标的每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超越了我们的习惯性的应答。一系列崭新的、打上了时代烙印的教育需求随之产生,使教育目的发生了重构.

1、奉献社会:在这个高度复杂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的世界,我们都需要学习生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2、开发个人的天资潜质:作为人们思考/传播/交流的“放大器”、“储存库”和“感官的延伸”,这些工具正成为我们每个人天资潜质开发的“强力工具”。

3、履行公民责任: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获取信息的通道。这种情形迫使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媒介“食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努力地、仔细地从丰富的日常媒介“菜单”中作出选择。

4、实现传统的延续:现在每个国家、每个人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我们所接受的文化传统中建构和保持文化认同,在学会认同的同时,学会理解、包容和容忍他人的文化传统与认同。

此外,掌握流畅的设计过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研究方法都很重要。对于“实时”学习来说,在线信息数据库、与专家联系的快捷电子邮件、在线课程等等,都是一些很有帮助作用的支持工具。

教学设计要探讨的目标

“信息化教室”学习环境在哪些教学点和学习点上能够和《思想品德》课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又会引起课堂教学的哪些变化,会引起学生学习方式以至于学习思维方式的哪些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在哪些具体方面会对目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哪些方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效果呈现出来,又会在哪些方面可能和目前的政治教学难以合拍,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和政治教学的学科特征是不符合的,可能会对政治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又可能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规避。

教学设计要探讨的重点

1、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2、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包括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学科和跨年级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3、以“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5、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流程设计及阐释(以《社会合作需要》为例)

信息化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表现类型如下:

1.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如:《逃命的野牛》与《合作的蚂蚁》。所得结论: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表现类型:图片。

2.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如:《1901-1975诺贝尔奖统计》的数据。所得结论: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表现类型:数据文本

3.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如:知识结构图。所得结论:政府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

4.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如:《灭狼护鹿》、《王斌余》的故事。所得结论:需要在社会合作中确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则。

5.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如:图片《内坑中学第26届校运会》。所得结论,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6.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如:案例《瞎子和跛子》的故事。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

2、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

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与展示了大量素材,有本地的对比数据,还有大量的图片,这样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师生的双边互动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

评价/反思:信息化学习特别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使学习者学会从反思中学习。其评价活动是与学习过程共始终的,亦即学习者一开始进入具体的学习活动,评价也就开始了,它与传统的评价不同,不是在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之后进行评价。信息化学习也重视结果的评价,但要求学习者说明结果产生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一般是以作品的形式出现(比如电子文稿、电子演示稿、调研报告、图形/表、模型等等)。在最终评价时,学习者展示和说明他的学习结果,教师/学习者按照预先提出的量规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量等方式。既要评价个人的学习绩效,更要评价小组的学习绩效。这种评价不但能使学习者“知其然”,更能使学习者“知其所以然”,训练和培养学习者的反思性学习/思维能力;不但能注重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更能使学习者注重协作学习,发展学习者的独立精神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编译.高科技时代的教育改革

2、徐洁.关于赛博文化挑战教育的几点认识和对策

3、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篇5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当前广大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现代教学思想。当前,目标教学相当流行,许多教师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法运用得好,可以对教与学起到定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但许多教师在操作中存在形式化。其一,教学目标导向片面,只重视知识性目标,忽视引导学生对能力及觉悟性目标的认定。目标条文的出示大多在上课伊始一次性完成,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必要讲解,致使学生莫名其妙,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和定向作用。其二,目标出示之后被搁置一旁,忽视以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以目标为标准评价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过程。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情感至关重要。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析教材,以情激学

政思想课的教学有两难:一是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受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利用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信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学生。学生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地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材中有许多情感素材可以挖掘。如教材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科学家的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精神等,无不牵动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又如,在思想政治教材中,祖国的悠久历史、辽阔的国土、美丽的大自然,同样会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手段,使教材、老师之情融汇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二、教师真情相呼,以情明理

2.1 语音含蓄,讲活知识。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使学生的情绪随老师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指出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随之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听后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学生高声朗读。

2.2 借助教具,展示自己的情感,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中,我注意选用教具,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具体的教具展示出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讲解《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节时,制作了先进人物的投影片,让学生在先进人物的感染下,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懂得爱国是每个公民神圣的职责,懂得青少年应该全面发展,为担当起社会责任而作好准备,懂得从现在做起,出色完成学业,从小养成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尽责的良好品质。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借助生动实例,展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举例可体现教师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情感,对这一现象的褒贬,就会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如教授《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我把改革开放前后农民在生活用品、消费水平、居住条件、生活环境质量和农民的家庭生活变化列举出来并作比较,再请学生列举自己家中近几年的变化,并展开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篇6

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当前教学的最主要发展趋势,思想品德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方式,将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效的信息教学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上提供更完备的基础和条件,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教学价值,从根本上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和思想品德素养。

一、信息化技术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非常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教学改变的过程中也不同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就目前阶段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上仅仅停留在计算机的视频演示上,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预先编排好的,将计算机作为一个视频播放器,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没有达到运用信息化技术应当发挥的效用,甚至还是去了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效沟通,甚至很多学生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产生了和课堂无关的心理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和教学功能。

2.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普遍比较大,所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课堂内容传授效率的同时,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但是这加剧了学生思维的紧绷性,使得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一段时间内学生会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信息的来源提供的资料在质量上也良莠不齐,非常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无法认真地集中地锁定到学习内容中来,这对于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的课件制作不完善,很多教师不注重思想品德教学课件的开发,只是将已经制作好的课件直接拿来使用,很多情况下课件内容和课堂内容不完全匹配,这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应用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相对较晚,能够直接用于教学的高质量教学资源比较短缺;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主观原因,很多教师因为年龄比较大,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有限,无法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课件创新。

与之相对的是,很多年轻教师为了充分落实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没有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使用信息技术,甚至完全用信息技术取代了自身的教育功能,这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一种媒介将需要教学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对策

对于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信息教学技术,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课件的双重性。信息化课件辅助教学只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思想品德教学课件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课件能够应用在教学方面,这不仅考验了课件制作者的水平,还考验了教师对课件的选择能力以及对预定课件内容之外的延伸和联系课本知识的能力。其次要突出课件的使用便捷性,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作为一门文科,文字内容相对较多,传统教学进行教学内容演示困难较大,但通过课件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和教学资源,这就要求了教学课件在操作和内容理解上一定要简单易懂,否则就失去了使用课件的意义。最后是要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们在经历了多媒体仅为演示方式到教学方式的阶段后,逐步开始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方面延伸,逐步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难点方面以及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方面,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所帮助,更为将来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和完整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将思想品德知识、学习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素养三个方面以教学为媒介进行准确的衔接,从而实现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其次,信息化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信息爆炸”同样给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者要在课程教学计划中熟悉基本教学内容,对党和国家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品德动向有更深的了解,避免在教学中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同时在教学课件的选择和制作上要做到简明易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体现出国内和国际方面的政治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心政治事务。最后要提高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课程软件的使用能力,很多年纪较大的思想品德老师无法适应信息化教学手段,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仅仅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视频或幻灯片放映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加强对信息化软件的应用能力,应能充分利用软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功能,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既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由于网络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除加强管理外,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不仅要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最大程度的丰富,以信息网络中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实现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积极做好从方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思想品德教学信息化革新。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到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才能全面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篇7

教育实践表明,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推动学习者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并谋求学习上的更好成长与发展。学习目标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学习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具体又有哪些优化策略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现在将个人的认识与看法总结、归纳如下。

一、缺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的体现

案例:某位教师这样设计“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到侵害的社会现象;知道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

2.过程目标

通过材料阅读、观看视频、小组合作形式等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我们不难看出,该学习目标仅仅包含“知识目标”与“过程目标”两个部分,却并没有涉及学生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应当形成的正确价值观。

3.优化策略

传统教育模式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目标通常体现为“两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但是,随着教育观念的日渐更新,新课改将原有的“两维目标”发展成为“三维目标”,即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有必要且必须体现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学习目标。

遵循这一先进理念,笔者认为“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节内容的三维学习目标可制定为如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到侵害的社会现象;知道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材料阅读、观看视频、小组合作形式等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自我保护的良好意识;勇于巧妙地同侵害自身的不法现象作斗争;能运用相关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目标要素。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的发展,更要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茁壮发展。

二、缺乏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案例:某位教师这样设计“礼貌显魅力”这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1.了解礼貌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2.理解讲礼貌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3.知道如何树立礼貌的态度

该案例中的学习目标所使用的都是较为笼统、较为抽象的语言,如,“了解礼貌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中的“了解”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何谓“了解”?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称之为“了解”呢;又如,“理解讲礼貌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中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讲礼貌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二是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运用不同的礼貌交际用语。很显然,该案例中缺乏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学习目标中出现的“模糊不清”这一尴尬状况,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明确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目标:即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均要充分体现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能做到什么,这将有利于增强学习目标的实际可操作性。

明确学生学习活动的程度目标:即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均要充分体现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礼貌显魅力”这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想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可以尝试进行如下优化与改善:

1.知道讲礼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是同他人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的前提

2.知道讲礼貌对于社会交际的重要作用,并能将所学到的有关礼貌的知识灵活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

3.形成讲礼貌的良好态度,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礼貌用语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显著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效率及质量,更有利于学生自身道德价值观的更好发展,切实存在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

效果。

塞・罗杰斯曾说:“心中认定一个目标,无论他人如何责骂,自己只管前进。”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完善的课程学习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最大限度的实施与落实,这既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率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其行为修养的客观需要。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33-03

[作者简介]衣仁翠(1969―),女,山东烟台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

“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的一门课。因为其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则很可能扭曲了大多数学生思想品德的本质,很可能使某些平时品质不是很好的学生,凭记忆和集中突击而取得良好的成绩,部分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考得不够理想。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我校社科部采用平时成绩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的方法决定学生本课程的最后成绩。这种方法规避了一考定终身的缺点,但还存在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的问题。开卷考试占40%,试题基本是主观题,透过学生对某些事件的看法,毕竟言为心之声,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客观社会事件的一些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0%的日常表现是我这些年来试图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一些尝试。

一、“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的公共课教学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大班化的教学方式,少则一百多人,多则几百人,使学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与老师产生强大的距离感。我们都明白“基础”课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一种技术教育;是观念价值教育而不是方法教育。而观念价值教育比技术教育更复杂,需要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效果。“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育的效果如何,这哪里是单单的一张考试卷能够下定论的,而大班上课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后只能强化了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这是“基础”课考评直观性不可回避的现状和事实。

因为人毕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就某些学生的主观愿望来说,其会将人性的某些瑕疵隐蔽或伪装起来的,在一定的情形下才能暴露出来。“基础”的考查是知与行的考查,知的考查通过一张试卷就能将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水平考查出来,却很难考查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能力。行的考查则需要时间、充分的接触和观察,时间、环境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于品行的坚守需要信念,否则在特定的情景下,人的品行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显而易见,大班化教育不具备考查一个学生道德水平和能力的条件。

二、小班化教学对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能够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包括学生的心理、个好、特长和能力,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学生。小班化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普遍化,它为师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创造了广阔又灵活的空间,能够让学生享受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加接受教育,展现自我的机会,师生之间更容易形成充分的以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使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和盲目性。

小班化教育教学为每个学生思想品质的展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对每个学生思想品质的把握会更确定一些,对学生表现出来正确的思想品质加以表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正确的思想品质加以引导和纠正。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品质、对知错就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做到随堂记录,并在“基础”课考评中给予适当的考虑。因为小班化教学涉及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去评价学生,也必然提高了教师评价的客观真实性,使“基础”课评价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学生的思想品质是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特工,他们毕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真情实感和对学生的充分关照,一定会唤起学生真实思想品德的展现,减少了“基础”课评价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和小班化教学相比,大班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关照,因为大班化教学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不要说和学生充分接触,就是考勤教师都力不从心;不要说了解学生,就是能完全认识学生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只有以考试和作业作为考评的依据了。因此,我认为“基础”课大班化教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都很难解决或弱化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之间的矛盾,只有小班化教学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和基础。

三、小班化教学对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方法

(一)详细做好学生的日常考勤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可能是隐蔽的,无法作客观的确认,但学生的行为确是客观的,不管我们是否能确认这是否是学生真实意思的表达。考量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必须通过其行为,而无端地揣摩其动机也只是徒劳无益的。即使要揣摩其动机也只能通过其行为,尽管这种方法可能不准确,却是必须使用的方法。根据这样一个事实,我会把学生日常的诸多表现记录在案。每个学生平时每次上课是否准时、是否迟到、是否请假、是否旷课,甚至把学生比较突出的言行都记录下来,如是谁主动捡拾垃圾,是谁主动打扫教室里的卫生,是谁主动擦黑板,是谁主动帮助他人等。这些日常琐碎的记录只有小班化教学的教师才能够做到。因为小班化教学,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每一个学生,并尽快做好各种日常记录,尽量使考评更客观。

(二)提前到教室

准时到教室是每个教师的工作准则,作为“基础”课教师,我认为提前到教室既可以将教学工作准备充分也可以很好地观察学生,做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长期以来我都有学生这样的记录,而这样的记录经过调查实践确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在品质。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在一个没人打扫卫生的教室上课,每天当我提前来到这个教室时,不久,一位学生也会来并且打扫教室的卫生。我默默地将这位学生的名字记录在案,在最后的考评中此生得了优,又联系该生班主任,得知这确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

(三)连续记录学生的座次

大学上课一般是流动教室,学生坐在什么位置一般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而学生对位置前后左右的选择是有一定意义的,其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其他的心理目的。上课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态度,也是学生对待教师劳动的态度。如果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一般情况下,一直喜欢坐在后面几排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和一直坐在前排的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对此,我也有一个习惯性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除了有个别因故变动位置,其他长期坐前排和长期坐后排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基本上和他们的座次成正比。把这样的记录作为考评参考,我想应该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一个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喜欢听教师讲课的学生,一定能够汲取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和追求。相反,长期坐在后排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学习态度消极,不太尊重教师的劳动,喜欢做小动作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完全不听教师的授课,教师传授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念很难到达此类学生的思想中,达不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何以提高?

(四)记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社会实践是加深学生对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解,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尤其重要,通过对社会实体性的接触和观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社会实践教育相对课堂教育显得松散,使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学生在看似形散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出现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教师在对学生作正面的教育外,也可以将此作详细的记录,作为教师考评的参考是不无道理的。

(五)重视学生平时的作业

平时的作业是教师根据阶段性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教育成果的一个观察,它表明这个阶段里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长。有些学生认为平时的作业无关紧要,只要期末考试考好就可以了,这是大学某些科目留给学生的基本印象和惯例。“基础”课是素质课,平时的一言一行皆在教师的考评参照范围内,何况作业。所以,学生平时的作业我都有留底,并将每个学生思想中错误的观念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在每次作业中,尽量使每次作业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细心通过作业观察学生思想是否有一定进步,并将详细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考评的参考。

(六)关注学生的各种评价

让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到期末考评中是我们桂林师专一贯的作法。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中,可以对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反思,对他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思考并学习。通过这样的一次评价活动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是否是客观的,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我们还会找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尽量通过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行最后的考评,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隐蔽性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考评直观性之间的矛盾。

以上是我在我校“基础”课考评大背景下自己对学生平时考核的一些方法,尽管它不是学生全部思想品质的表现,但它毕竟是客观的,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思想品质。这只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对解决“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的一些浅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期待探索更有价值的方法,使学生的考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最真实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韦冬雪,彭俊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的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标准体系论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03-02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说法,提出和谐的本质是多元化的动态平衡,而思想品德课的和谐指的是在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确保师生之间的多元对话,在保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基础上确保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

一、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急于给学生灌输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会使人感到疲劳,教师应该想办法先促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然后再进行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要想构建和谐的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在教学《历史的足迹》这一课的时候,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了让学生能够用更加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祖国的历史、感受祖国的文明和沧桑、认识到中国百年近代史的教训,教师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首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各种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军事等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从最早种植水稻和粟、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最早记录哈雷彗星等内容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很多“世界之最”,由此产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学习。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百年沧桑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o学生观看一些反映中国历史的影片,让学生从这些资料中找到线索,思索中国由强变弱的具体原因,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祖国,并意识到长大后要报效祖国。

二、角色模拟,加强情感体验

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不仅要完成一定的知识目标,更要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得到情感共鸣,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而角色模拟就是一个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好方法。角色模拟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交友的智慧》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模拟的方法来加强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将一些经典的案例拿出来让学生分析,让他们尝试讨论所谓的江湖义气和真正的友谊之间有什么具体区别。例如,可以给学生假设这样一个情境:某学生过去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个朋友后,这个朋友不断地向他灌输钱越多越好的观念,渐渐地该学生受到了朋友的影响,和他一起来到市场,并合伙偷了一个农民的钱包,最后这对所谓的好朋友一起进了公安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角色扮演,将这个故事演绎出来,除了按照材料的内容来演绎,并领悟自己得到了什么启示以外,还可以融入自己的创意,假设自己是这名学生,如果遇到了这样一个“损友”,具体该如何做。这样的活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能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角色模拟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群体效应,让他们进行知识互补,学生在积极的角色模拟活动中可以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不仅能学到各种知识,更能培养精神和锻炼意志。

三、自主探究,凸显主体意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相似的内容,这些内容理论性不强,但是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比较适合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认知。

《在社区中生活》是实用性很强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让住在相同或相近小区的学生彼此配合,组成小组,深入社区进行调查了解,画出自己所在社区的简易地图,并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社区中的各种功能,与同学合作调查社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主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启发,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小区是如何提供送报、送信、购物、清洁、菜场、教育等服务的,哪些服务项目属于政治功能,哪些是经济功能,哪些是文化功能,小区有哪些方便或不便的地方。作为小区的主人,让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探究,商量完善小区功能的具体方法。

和谐的课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这里的实际包括社会热点,也包括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内容。教师要将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主导,调控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身更要发挥主导作用,让课堂变得更加和谐,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注重课堂生成。如果发现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放慢教学进度,用更为生动的实例来辅助教学,如果发现学生能轻松掌握教学,那么就可以适当加快教学的节奏。

在教学《走进父母》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具体道德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说起,说说在自己的心目中父母是怎样的形象,想一想周围有没有子女对父母不理解的例子。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有很多成长故事,他们都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如果还让学生无休止地讨论下去,必然会对下一步的学习计划造成影响,此时教师可以控制教学的节奏,让学生进行思维扩展,着重思考一下父母的艰辛,并说说自己要如何做才能够报达父母的恩情。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古今孝子的故事来获得启发,说说自己要如何从小事做起孝顺父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