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场范文

时间:2023-02-16 07:53: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自由市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我们村的自由市场很突然地就出现在一片空地上。有人拿蛇皮布把那里大大地围了一片,这个市场就出现了。这块市场的出现是否合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是有人在管理的,谁要进去摆摊一天需要交4块钱,但钱是交给谁的,我又不知道了。总之,这是一个充满疑问的市场。

首先在自由市场里练摊的是个卖水果的胖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居然在那么简陋的地方卖起了木瓜。据说这个瓜进价达到了60元一箱(12枚)。我猜在北方,了解这个瓜的人很少,摊主肯定要赔。果然,一个星期以后,胖子苦着脸把快要烂了的瓜按10块钱三个的价格处理给了我。只有我知道这个时候木瓜最好吃,于是就满脸诡异地笑着把瓜拿走了,还好像是帮了他的忙(要不然瓜就砸他手里了呀)。让我奇怪的是,胖子凭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他都说不清木瓜是什么,练西瓜不是挺保险的吗?

可能冒风险是商人的本性吧。几天后,又一箱崭新的木瓜出现在他的摊上。这回他说,进价已经达到了120块钱一箱,因为电视台的节目说了,木瓜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这就和抗非典沾边了,所以他对这箱木瓜充满信心。我没搭理他,我知道他被传媒给坑了。

很快,卖菜的开始出现了,其中有几个人我还认识,去年就在我们小区门口卖粘玉米。今年除了玉米,还有豆角油菜什么的。他们的卖点很好,说这是自家种的蔬菜,完全使用农家肥,没有任何大棚里施加化肥可能出现的污染,数量有限,先来先得。这个理由很充分,那些水灵的菜看上去也比超市里的精神,所以他们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但疑问很快也就来了――这几个人家里好象是有聚宝盆,那自家的菜每天都卖,一个多月了,仍然源源不绝,源源不绝也就罢了,还花样翻新,品种丰富。这就叫人怀疑了。这个疑点在慢慢扩大,因为渐渐地,市场里每个人都开始说这菜是自家种的,把我们村说得像是一个蔬菜种植基地。别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吗?我们村的地里种的全是树苗,那些小松树是准备在年底卖到大饭店里当圣诞树的,我就从来没见过一畦菜地。

终于,老逛市场的王大爷告诉我,这些菜和其他的菜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从县城里批发来的。他还向我揭开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在这个市场里练摊儿的人,一个本村的都没有。敢情,卖菜的也会来这套,包装。

疑问归疑问,买卖仍然热闹地进行,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讨价还价上了,要知道,暴宰我们这些城里“波波族”,是摊主们的一大乐趣。毕竟方圆五公里之内,只有这一个自由市场啊。但这个价格垄断很快就被一位老汉打破了。在一个天高云淡的清晨,这位老汉直接把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到了市场里,上面装满了小葱,声明只要3块钱一捆。那是怎样的一捆啊?我买的那捆自己留了三分之一,送给我妈三分之一,送给我弟弟三分之一。北京城里这三户人家,一个星期基本就没吃别的,小葱豆腐、小葱爆羊肉、小葱饺子、小葱馅饼……这才基本消耗殆尽。可这一切,只要3块钱,真不知道老汉利润何在?

价格的坚冰一旦打破,就立刻呈崩溃之势。所有摊点都开始大降价。新来的卖花人不幸赶上了这个大崩溃的局面,他本来雄心勃勃呢,结果,卖给我家的4盆茉莉花(每盆有4株),只要了9块钱。要知道这样一盆花,在花卉市场里至少要卖到20块钱。信不信由你,这一段我认识的人,只要见过面的,家里都有我送的茉莉。

接着发生的事情就更让人看不懂了,卖鸡鸭的、卖活鱼的纷纷进占市场不说,连百货、服装摊都出现了,难道我们小区的人,有在这里买衣服的习惯?然后,就像城里所有超市做的一样,这里出现了饮食业(露天早点摊),还有文化业(一个专卖盗版的书摊),这回可真是全了。别看这市场不大,要能一个小时逛完还真不容易。

篇2

有着劳动力的中学和大学毕业生们自然也不例外。他们离开了学府之门,以商品的身份投入了自由市场,看货色,讲行情,讨价还价,“自由”得连我们的一些先生们也想如法泡制。

美国的学生毕业后会干些什么?又如何“自由”地选择他们的职业呢?

当然,按着“美国式生活”的理论,这些中学生们的前途是“远大”的,因为任何人的前途都是“远大”的。根据法律,谁都可以作总统。根据自由竞争所提供的伟大的“可能性”,谁都有“可能”作个卡尼基第二,莫根第二,福特第二,后起之秀的新“大王”,别树一帜的亿万富翁。

事实当然不会是这样如意。亿万家当的豪富一共也才有几个,代代相传,互通姻好,形成了世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贵族。自由竞争是竞争不来的。他们自己也很少相信这个可能性。中学生也好,大学生也好,他们投入了毕业生的自由市场后,他们的学位就是他们的商标,他们要自己作售货员,待价而沽。

他们有“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至少选择职业的方式是自由的。譬如说,他们可以就在学校里等候雇主来找他们,不过像这样的“礼贤下士”的情况毕竟是占极少数的。他们可以主动地向雇主写信申请,这样的门路也不是很多。再有就是看雇主们在找上登的“征人广告 ”——如果愿意花钱,自己也不妨登广告——和找职业介绍所了。

找职业的门路不外这些,问题是他们并不是什么可居的奇货,能供他们挑选的机会也实在没有多少。作为一个卖主去找买主实在也不是容易的。货色越搁越陈,人越饿越瘦,一般说碰到什么是什么,有什么等头呢?有工作有薪水已经不错了。

再说,毕业生的市场上有旺季有淡季,1949年我所在的学校冶金系只有两个毕业生,他们毕业前后写了不少申请就业的信给大大小小的公司,他们所得到的回答只是“对不起……以后有机会我们当再通知你”。他们闲居了一年,等到1950年侵朝战争发生后,美国“繁荣’了起来,他们从前发出的信才得到肯定的答复。

就是幸运地已经找到职业了,每星期拿到薪水,但是淡季一来, 他们朝不保夕,说不定哪一天就被停雇。1954年我在一个设计公司工作,那里全是些大中学校的毕业生们。公司有四个设计室,顶盛的时代达到一百多人,不景气的时候只剩下不到十个人。每到星期五,一个个人都把三角板,绘图笔包了起来等待“斧子”(注:我们把老板叫做“斧子”。)来到,看先砍谁。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告诉我:“我有一家子人,不像你单身汉那样。”另一个四十多岁的设计员告诉我他在两年半内换了二十个工作。这个“设计公司”有人叫它作“旅馆”,一个个新的面孔来到,还没有搞清楚他们谁是谁,就已经不见了,过了些天又是新的一批。这里充分体现着自由市场的无拘无束,老板只要说一声,第二天你就不必再来了。你可以自由地在街上游荡,你可以自由地到别的公司去碰钉子。

这里是生活线上的争扎,是尖锐的人的劳动力的自由竞争。这里没有客气,大家不必谁让,每个人想尽办法抓住饭碗,对别人最多只是表示一下无可奈何的同情和惋惜。

一年年的毕业生们,再加上市场上已经过剩的劳动力,他们排排成长是的队伍,在各个城市里,在人们遗忘了的角落里。他们早上六点钟起来跑到报馆门前等着刚刚出版的报纸,充满着希望在一个个仔细地读着报上的“征人广告”,但是当他们赶快按着地址跑去接洽时,就往往会被告诉说:“位置已经补缺了,”……

他们拥挤在一个个职案介绍所里,这些介绍所处在高耸的大楼里,陈设得都很高贵,他们拿着长长的表格和说明,一项项地填写。条件是苛该的,介绍所要索取很高的代价,不是自白给介绍职业的,工作找到后,要按月从被介绍者的工资中抽取可观的“手续费”和“利润”;但是他们填写了,往往如石沉大海不见影子。就是真的找到了,没有多久他们也许又被解雇了。然而介绍所的手续费也许还没有扣清呢。

我们不要忘掉在成千上万的大中毕业生中还有着不同的肤色呢。不论是南方或北方,黑人是最后被雇用的,最先被解雇的。提到肤色,我们不妨引用一只歌子:

“请你听我唱着一支歌,我的兄弟,

你会知道这支歌是真的。

要是你的皮肤是黑的,

为着生活,你去找工作去,

他们会这样告诉你:

白皮肤的,我们会用你 ,

褐皮肤的,等在这里,

黑皮肤的,滚出去,滚出去!

篇3

自由市场现场淘宝观摩会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搞自由市场活动。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带到学校,放在自己班的店铺里卖,卖钱归自己。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社会沟通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到了下午,老师叫唐欢等人搬了些桌子下去,我和奚玲玉、景钰纯把一大堆将要卖的物品带下去。全部布置好后,活动开始了。我负责卖掉一些玩具,吸引来了一群接着一群的小男孩们。他们在这大声赞叹,挤来挤去,七嘴八舌地说:“这个多少钱?”“那个是什么?”“我要买这个!”……一开始,我便盈利了很多钱,“现在的孩子都爱玩,嘻嘻。”我笑着对记帐员张炜杰说。在一旁数钱的陈星宇好不快活,一下子龇起牙傻笑,一下子……可张炜杰呢,惨咯,他在不停地挥笔,一刻也不停息。“姐姐,这个东西多少钱?”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1块5。”我说。她想都没想就把手中的钱递给了我,拿起玩具就跑掉了。我把钱给陈星宇,他可得意开心了,看到我一会递钱,一会递钱,“怎么又有了?包太重啦!”他调皮地笑着说,做了个鬼脸,露出了两个小酒窝。我朝他一笑,又转了回去。此时,张炜杰都写到第三张纸了,他拿起单子,深吸一口气,说:“生意真棒!”“喂,我告诉你,刚刚一个小男孩买果冻,我告诉他一元钱三个,他却拿了三个果冻给了三元钱。”景钰纯捅了捅我说。“我想他把意思理解错了。”我说。“是啊,怎么办?”看她急样,我说:“你还给他就是。”“他早走了,我上哪找他呀?”“算了呗,反正我们不亏本就行了。”她一点也不高兴,到处告诉这个店员那个店长,真是个嘴闲不住的家伙,喋喋不休。接着,我在货架上放了一个大水晶球,刚放上,店铺就被围地水泄不通,他们都是问水晶球的价钱,我不假思索地说:“20!”他们听了这个数一个个转身离去,满脸失望。整个下午我的耳边都在响着“这个水晶球多少钱?”看,又有人被水晶球吸引过来了,我怕她问这个水晶球多少钱,因为我已经听烦了,我叫张炜杰替我说价,自己捂起耳朵,只见她拿起一个1元钱的手环说:“这个多少钱?”张炜杰没在意,他正看单子,听了她问价,又想起我叫他办的事,便低着头说:“20!”……哄堂大笑,我生气地问他:“你有病吗?这个手环20?你不把别人吓趴下了!?”他望望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光盘多少钱?”一位男同学问。“3块。”我说。他掏出钱给我,拿起光盘转身离开。我又把钱交给陈星宇,他手舞足蹈,开心的不得了。

我向远处看了看,校园里人头残动,人山人海。在买东西的小朋友几乎每人都捧着些玩具跑来跑去。

不知不觉中,活动结束了。我们收拾了摊子,回去了。今天可真高兴!

篇4

但是,这种市场自由化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的见解,只有逻辑思维的定论,却得不到相应论据的支持。当然,现实存在的状况是英国贫困和收入不均的程度要高于法国或德国。但单单挑出这一点,不过是选择性地运用例证来支持某种预设的结论。如果市场自由化水平与社会结果之间真存在着某种强烈的关联,那么,我们应该会看到这种模式在整个欧盟内部被一再复制――而不只是在精挑细选出的少数国家。

这是一种清晰可辨的模式吗?并非如此。在欧盟内部,贫困和收入不均程度最低,以及长期失业率最低的国家,都是丹麦。该国拥有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以及一些限制性最弱的劳工法律。而社会结果最差的那些国家(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却都有着限制性很强的产品与劳工法律。看来,自由化对于社会公正的威胁程度,并不比法规对社会公正的保障程度更高。

那么,如何解释社会结果的这些差异呢?你也许会想,答案一定在于政府支出上的差异。在北欧等奉行平等主义的国家里,社会支出水平自然较高。但它最多也只是和法国一样高,而法国的社会不公却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样,在人们心目中铁石心肠的英国,其社会支出与奉行平等主义的荷兰处于同一水平。与通常的观点相反,统治英国的并不是一个无情的极简派政府。

当我们进行实地调查,我们会发现:平等主义在北欧国家与荷兰成效最为明显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在整个欧盟地区,教育与社会结果之间的关联十分明显。接受过中等教育、但成绩较差的那些人,最容易遭受贫困。此外,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就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事实证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欧洲人就业率为80%,而那些未能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就业率仅为50%。

北欧的教育体系为何如此特殊?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平等性:北欧15岁青少年的识字率与计算能力都高于南欧地区的同龄人。但是,学生在校时间的长短也同样重要。在丹麦、芬兰和瑞典25岁至34岁的人群中,90%的人都已完成了中高等教育――40%的人则将继续攻读高等教育资格证书。在葡萄牙,相应数字分别为43%和19%,而希腊的数字则为57%和2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