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8 05:34: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主持技巧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专业性技术对于播音主持工作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专业性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播音主持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播音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巧妙地通过情感的传递起到对观众的感染效果,要想从根本上打动观众,就应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1)有效控制自身个人情感,在主持的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原则性。为防止播音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过多融入个人情绪,将不当言论添加于主持的内容当中,对听众形成一定的误导,就应对主持人的情感控制具有一定的要求。播音主持人在进行主持的过程中,应秉承“专业性为主”的原则,确保所播报的内容忠于实际,不偏不倚,方可从根本避免情感失衡等现象的发生。(2)应注重生活积累,丰富情感素材。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应对生活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具备丰富的情感,这便要求播音主持人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在生活中不断进行各类情感素材的积累,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储备,为播音主持工作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3)准备把握情感度,坚持客观公正性。要使所播报的内容具有客观公正性,便要求播音主持人准确把握主持过程中情感的度,对所播报内容的来源及背景进行深入地了解,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同时在主持的过程中,既要出现一定的真情实感,也应避免过于浮夸等现象的出现,将情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二)随机应变地调节气氛
播音主持在进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这便要求播音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可随时针对各类突发状况进行气氛的调节。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人,不仅应在节目中带动起良好的氛围,通过适当的意识激发来引发听众的共鸣,使观众可在最短时间内受到气氛的感染,并融入其中。其次,除了对所播报的节目进行预先的精心设计之外,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便及时地对现场的氛围进行把握,当出现硬件问题或现场人员调配方面的突发状况时,播音主持人就应发挥出其良好的应变技巧,利用巧妙的语音进行氛围调节,最大限度地降低气氛的尴尬。
(三)紧密地把握串联节目的节奏
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根据所播报内容主题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主持技巧进行表达,根据一个节目多样性的组合特点,主持人可运用不同的主持技巧与方式,在确保不脱离主题的前提条件下将分散的小节目与整体节目相互整合。节目开始时,主持人可首先通过简短的引言来引出节目,在引出的过程中需密切注意与后面节目衔接的顺畅性,并于节目播报完毕后,将所播报的节目进行一个系统的整合。在所主持的节目互动性较强的情况下,主持人还应尽可能地使听众产生共鸣,以最大限度达成共识。
(四)将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互结合
对于一名播音主持人而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其进行播音主持的基础,因为主持人在进行播报的时候,应对语音的升降韵调进行准确地把握,同时保证口齿清晰、发音准确,普通话发音标准应与播音所要求的特定水准相符,除此之外,音质与感染力也是衡量主持人普通话功底的重要标准。要实现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仅仅依靠着主持人的语言天赋,在实际生活中也应不断加强普通话锻炼,在播音主持的理论基础上融入扎实的语言播报能力。灵活性较强是播音主持工作中的一大特性,这便要求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在突发状况的影响下,也应尽力保持语调的平和与发音的平衡,在实践中训练出扎实的专业技巧。
如今,我们已进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无疑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转型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是摆在每个主持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探讨微博新时代现状、发展趋势及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上海台李志毅撰写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转型发展研究》和山东台王英、刘何雁撰写的《网络春晚,基于新媒体对春晚的反叛与合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文通过PEST分析法对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广播的生存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比全球不同地区广播的创新趋势得出结论:由于互联网的普遍存在,地方广播应以品牌性内容为特色,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新媒体发展既潜移默化又革命性地影响着媒体生态环境。
后文通过对十年“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的梳理,尤其是对网络春晚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美好特征的具体分析,指出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春晚是对央视春晚的补偿和反叛,但是当新媒体不足以支撑和构成门面的时候,网络春晚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了合流和融合的趋势,即网络春晚越来越像央视春晚,央视春晚也越来越多借鉴网络春晚。
二、探讨“微时代”主持人的责任与主持工作特点的研究。河南台刘颖在《新媒体时代主播的责任》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遇到新媒体,给话筒前工作的人带来了什么?文章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还引导着我们对社会的认知,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加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论文从公信力召唤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为受众传播正能量,更好地保持媒体的公信力;从正确的引导舆论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大力弘扬“真善美”,充分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主播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道德文化责任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论述,颇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又如上海台卜凡撰写的《“微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特点及主播的工作技巧》和陕西台罗宁撰写的《广播媒体微博实践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变化发展,应采取的策略,颇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前文通过节目多样化增强节目灵活性;增加记者现场报道,主播把控直播连线;微博成为平台,主播应该使用微博等几方面内容的论述,提出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思路,为主播应对新形式、新情况总结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并指出新闻主播不仅是微博的使用者,更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尝试者、先行者。论文对当今主播的实际工作及其运作开拓,无不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后文作者在结合微博传播特质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微博平台进行各项任务的拓展。论文着重阐述了微博对广播的五大价值,即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完成采访报道,实现有效互动,借助微博实现自我宣传,延伸广告客户影响力。如何巧妙运用广播媒体运营微博的三大法宝,即内容为王、形成特色、人情互动,充分使用传统媒体的想象空间,在前进中摸索、借鉴和创新,正确应对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广播媒体在新的环境中有所建树。
三、主持人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进行应对的研究。如甘肃台李争艳撰写的《主持人如何应对微博、微信、新媒体的挑战》和陕西台马涛、王笑涵撰写的《置身“微时代”,掷声做营销——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前文在阐述新媒体为传统广播发展带来契机和对传统广播影响的同时,着重论述了新媒体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素质能力的挑战。论文结合作者的主持实践,提出主持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总结出了自身的经验体会:主持人应正确把握节目导向,做好节目的“把关人”,主持语言应与时俱进,应借助新媒体提高影响力。后文着重论述了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作者从维护陕西广播微博的经验出发,认为广播媒体微博账号的维护,应该贴合广播这种声音媒体的特点,认真使用好以下三大利器,即谁说的——着力放大名人效应;说什么——着力受众想知道的信息;怎么说——着力研究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造品牌广播是广播媒体营销策略的根本。
通过新媒体时代节目成功个案的透视,提出创新创优节目的新构想、新思考。新媒体时代的节目要出奇出新,要打造品牌,必须紧扣新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方能使节目如虎添翼。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论文有陕西台刘昕、刘临安的《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上海台王爽的《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以东广新闻台〈今天我播报〉节目为例》,太原台张一帆、周小刚的《法制频道主持人的综合传播策略研究——在民意的传播中完成普法教育》,北京顺义台直守诚的《广播陪伴节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些论文共同点就是出现一个“新”字,选题新、视角新、观念新,紧紧抓住新节目的新亮点,提出新思考,给人以新意与启迪,为创办新媒体时代品牌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其中,《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从广播秒杀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大胆尝试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优优秒客族》获得成功的奥秘,透过时下网络购物常用的“秒杀”方式,将广播的“热线答题”和网络的“秒杀”两个元素提炼整合,创造性提出“广播秒杀”,从而使“广播秒杀”成了广播节目的全新形式,达到了1+1>2的传播效果。论文不只是停留在分析节目层面上,还进而提出了广播与网络联姻的几点冷思考,提出了广播与新媒体未来深度融合的新设想,从而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更好融合探索出一条更为宽广的新路子,意义不寻常。
同为广播节目研究,《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一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播客节目产生背景、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广播播客”节目的出现是形势所趋,该类型的节目打破了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专业化播报模式,听众由被动收听的角色变身为主动播报角色,可亲自报道所见所闻、所想所悟。这种以广播播客方式运作的节目类型增强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一种前景看好的广播节目新类型。
新时代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新解析、新构建
关于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研究,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是老话题是因为它伴随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兴起到发展,始终是业界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热门话题;说是新话题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主持人的功能作用不断嬗变,加之受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必然对主持人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评论文中,有不少是关于主持人基本素质论述的,老话题也充满新意,从一个新高度、新角度与重新审视、梳理、阐述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同样给人启发。
天津台刘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如何让节目“声入人心”——浅析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江苏台朱玉华、丁宏的《“全能型主持人”生成之道》具有一定代表性。前文以“素质”为灵魂,以“声入人心”为坐标,提出观点与思考。论文从主持人的政治素养、人格魅力、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主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修养和实践的集中表现。”文中指出“政治素质是前提,是一切工作的保证”,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要不辱使命,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职责,强调人格魅力和语言修养的重要性,要使主持的节目做到“声入人心”。后文两位作者将“全能型主持人”的概念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坐标上,置于时代与传媒发展的制高点上,置于个体与媒体的交叉点上,梳理了中国节目主持人发展轨迹,论证了“全能型主持人”产生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全能型”的内涵、外延等,并从个体、媒体两方面阐明了塑造“全能型”主持人的条件、路径。作者在文中还就节目主持人“全能型”涵盖的内容提出看法,即语言表达能力、节目驾驶能力、采访写作能力、策划编辑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
参评论文中还有针对微博新时代特点对主持人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新要求、新构想、新对策研究的。
如浙江传媒学院王一婷撰写的《微博舆论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和甘肃台张彦撰写的《多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素养提升的关键》。王一婷结合微博时代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该着力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指出了微博舆情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缺少的几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与态度的缺失、信息策略方法的缺失、信息伦理道德的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主持人要培养高效熟练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主持人要学习、培养和提高个人合理创造性表达、使用信息的能力;三、主持人应着力培养高度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社会责任。在微博新时代,着力培养主持人的信息素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因为它可以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理清头绪、辨别真伪、积极合理引导信息舆论方向,可以起到引导舆论健康发展,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这几点行之有效的培养对策,颇有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按照常规的思考,对于主持者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重要手段,这是既成事实,但有声语言却并非与受众沟通的唯一方式,因为主持者的体势、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连,可以达到与受众者更好的沟通的效果。因此,非言语讯息即体态语言的运用,对主持者来说是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必要的,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遵照业界的说法,体态语是通过各种无声的体态语言将主持者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向外表达的手段,它传达着比语言交流丰富得多的内涵,作为主持工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语言手段,能更充分地传情达意。
那么,适用的体态语言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在主持工作中运用呢?
一、体势
达芬.奇曾说过,精神应该通过姿势和四肢的运动来表现。而对于人体来说,我们的肢体动作有很多种,适当地运用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例如喜、怒、哀、乐。而当作为主持工作者把体势作为一种体态语言交流的手段时,他们的一攀一动,都会体现他们内心的态度,传达特定的内涵。比如身体后倾,表示心不在焉、不感兴趣;侧转身去,表示不屑一顾、漫不经心;拍案而去,表示怒不可遏。
不同的体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应该注意:
首先,主持者要保持体势的放松,但不随意,在与重要人物交谈时,也要控制拘束、紧张的情绪。在与人谈话时,尽量保持身体的前倾,以表示对对方的热情和尊重,提高对方交谈或沟通的兴趣。第二,主持者在对方进入、离开谈话场所时,要站起身来,以表示礼让。第三,体势的运用要符合主持者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主持风格,切忌做作,开朗乐观的主持者可以使用幅度大的动作,并且数量上也可稍频繁,文静的主持者则可采用一些象征性的体势,力求简而精,点到为止。
二、眼神
人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眼神。通常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等等,都是说眼睛是人身的焦点,可以透露出人的内在信息。有关专家在研究用眼睛加强沟通方面,把注视分为以下几种:谈正事的注视,社交的注视,亲密的注视,轻轻的一警。
相对于主持者而言,眼神也是体态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数情况下,应该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语气、语调配合使用。运用眼睛来加强沟通,是人人都会遇到,人人都会做的事,但对主持者来说,这种沟通就超出了日常生活的范围,而带来了职业意义。演员们用眼睛做戏是一种很高的技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主持不是演戏,不必用眼睛“做作”,但其眼神要求真切、自然。有些主持者的眼光,过于热情、亲密;或过于冷漠呆滞;或眼大无祥,目光分散;或东张西望,不专注等等,大大影响了主持效果,这都与他们缺乏管用眼睛传递讯息的技巧有关。
除了体势、眼神,还有其它的体态动作可以运用发挥,例如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运用体态语言这种技巧的获得,一是观察,二是实践。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人们都在使用身体动作,都有体态语言的存在。在大街小巷,超市、车站,人们可能表现出殷切、快乐、焦虑、急躁、愤怒以及其他一些莫名的情绪,各种集会,宴会也是观察体态语言的理想场所。主持者在生活中应做个有心人。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22-03
《面对面》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电视新闻专访节目,自2003年1月播出至今已经有七年多的历史,它一贯秉承的“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对话记录历史,以人物解读新闻”[1]。根据央视栏目组对《面对面》节目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节目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首先,节目的形态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其核心以“访”和“谈”为主;其次,它的影响力诉求要求通过人物的访谈和对话去挖掘深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它的传播诉求。
一、《面对面》话题引导的重要性
央视一套王牌栏目《面对面》开播已有七年多的时间,伴随着《面对面》节目所进行的探索、尝试与改进,学界对其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面对面》中主持人的采访艺术和采访技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根据笔者在CNKI学术期刊网以关键词“《面对面》”进行的检索,截至本文撰写之日共有469条相关的结果,可见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相当热化。而在这些庞大的学术成果中,以《面对面》的主持艺术和主持技巧为切入点的也有不少成果。
(一)《面对面》话题引导研究分析
用人物来引导新闻是《面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胡明川在《CCTV〈面对面〉节目议程设置偏向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2003―2007年间所播出的节目内容分析了主持人所采访嘉宾的特征,研究指出偏明星化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2]。明星化是《面对面》一个鲜明的特点,它保证了节目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和受众影响力,更为节目本身赢得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但这并非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在很大的程度上将会产生诸如消费主义倾向等问题。兰州大学闫伟的硕士学位论文《〈面对面〉栏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解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面对面》的这种明星式的话题引导艺术容易带来消费主义的引导误区,从而偏离节目的宗旨[3]。 张芊芊的《〈面对面〉栏目的镜前访谈特色》一文分析了该节目在访谈中所体现出的一对一的访谈、面对面交流、平等对话、话题引导等具体的特色,是当前学术界对《面对面》采访特点和采访艺术进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之一[4]。
从以上学界研究的基本动态来看,虽然部分专家和学者对节目嘉宾的选择和话题引导的方式存在部分争议,但节目本身所体现出的较高的采访技巧和话题引导能力的确有着鲜明的特点,并成为辅佐该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关注《面对面》所体现出的一些积极的采访技巧和话题引导艺术,从而总结出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面对面》中话题引导的意义
主持人是整个电视访谈节目的主导者,但绝非主角。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要的构成群体有电视节目主持人、访谈嘉宾、场外观众这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电视节目主持人起到的是串联话题内容,引导话题方向,培养现场气氛的角色,同时还肩负着将电视节目的信息传递给电视机前受众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来说,他的话题引导艺术是最为关键的。罗琳、张黎湘在分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时曾经指出,“谈话节目主持人应该学会处理四种关系,即主与宾、听与说、真与秀和内与外的关系”[5]。在《面对面》这档栏目中,主持人所扮演的这些角色以及主持人所需要理清的四种关系就体现得更为明确。
《面对面》是央视一套第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它虽然以典型的社会事件为关注的焦点,但展现给电视观众的却并非只有电视节目以及话题本身,相比于电视话题而言,更关键的是选取怎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能够带给观众怎样的观看体验。电视新闻人物首先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他既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又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同时也是社会上某一个群体的精英代言人,对于人物的专访,既要关注人物本身的社会意义,又不能忽略对其人格魅力,成长经历的挖掘。同时,作为社会上某一个领域的典型人物,他不一定是非常具有表达能力的人,或者说,即便是该人物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只有45分钟的节目中,该角色将通过电视栏目呈献给观众以怎样的话题和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话题引导艺术也就不可或缺了。
诚如张斌所说,“《面对面》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央视的名牌栏目,除了有非常时期非常事件给予的机遇之外,一批富有吸引力的采访对象、一位极具个性特色的主持人以及与‘人’共同面对事件面对观众都密切相关,而这些,对于中国目前面临困境的电视访谈节目无疑是有巨大借鉴意义的。”[6]
二、主持人提问的技巧及策略
《面对面》是一对一的提问的艺术,是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将热点问题和嘉宾观点进行串联的艺术。在《面对面》中,主持人的提问都是以开放性的提问为主,让嘉宾有足够大的可以发挥的空间。
(一)诱导式提问策略
诱导式提问属于开放式提问的一种类型,主持人设定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疑问,由嘉宾根据主持人的提问自由发挥。为了确保话题所具有的代表性,主持人的开放式提问经常带有倾向性或者诱导性,比如,主持人会从某些反面的观点提出当前社会上一些带有争议的命题,然后引导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2010年8月29日,《面对面・守住根本》节目直接对话陈锡文,以当前面临的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价格走向、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采访中,主持人从粮食安全问题、建筑工地占用耕地问题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探讨,在访谈过程中,主持人一直围绕“资本下乡是否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制约?”“地里种粮食好还是‘种房子’好?”“粮食不够靠进口可以吗?”这些问题进行了引导,让陈锡文以粮食安全专家的身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同时穿插了解说员的详细背景资料。实际上,在这个访谈中,主持人所进行的引导都是采用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断地从陈锡文的谈话中提问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观众所关心的,社会所关心的。
(二)所提问题的多重属性
《面对面》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故事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实现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因此很多时候,主持人的提问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在现场节目中以主持人的身份提问嘉宾,可以被理解为主持人对电视观众的提问,也可以被理解为电视观众对嘉宾的提问。在这个提问中,主持人顺利地实现了社会热点在访谈中的移植,以热点话题串联起电视观众和现场嘉宾。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扮演的是配角,谈话嘉宾扮演的是主角的地位,但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主持人却是整个话题的引导者,如果说嘉宾的谈话比例占了整个节目的80%,那么主持人的20%正是将这些大部分的嘉宾讲述串联起来的核心。
例如,在《面对面・守住根本》这期节目中,主持人的核心问题有以下几个:“谁来养活中国:能否依赖进口?”“自然灾害频发:今年粮价会否大涨?”“18亿亩耕地红线推高房价?”
(三)所提问题的典型代表性
问题的提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主持人剖出了本期话题的背景,将严峻的形式摆在面前,然后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进来向陈锡文进行求证,实际上,主持人的这个问题体现的是当前社会上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的误区所在,然后通过嘉宾的详细论证,这个结论,得出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观点。问题的提问具有很大的争议性,问题的争议性是谈话节目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方法,也是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度的方式,比如在提问时,主持人围绕农民的耕地是用来建房子还是造工厂来提问,实际上就是针对当前农村许多耕地被占用的现象进行的探讨。
问题提问不回避焦点性的社会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有许多诸如贫富分化、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城市压力、耕地减少用来造工厂等问题都是非常严峻而且接待解决的,在提问时,主持人并不刻意回避这些问题,甚至向这些问题不断靠拢,通过释疑答惑的方式来教育社会大众。同时,主持人提问时往往带有很大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有多种来源,反映的是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和心声,这也体现出当前中国电视媒体的话语权在不断的下放,不再是用一种观点,一个声音去引导舆论,而是通过不同观点,多元的声音的表达和辩论,由专家和观点去解读,去引导,最终形成社会的主流声音。
三、主持人话题引导方式分析
记者是社会的眼睛,主持人是社会问题的观察者和解读者,这个解读是靠与嘉宾的合作来完成的。在《面对面》中,主持人对社会话题的点评和解读有着它鲜明的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持人在话题表现中的角色
《面对面》的筹办者王志有着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对社会焦点性话题的关注具有较敏锐的嗅觉,这成为他能够开拓《面对面》主持新格局的必要前提。通过《面对面》的话题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主持人需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敏锐的把握,能够熟悉社会热点,不回避社会热点,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电视节目能够反映社会的热点,顺应社会的发展方向,肩负起传播主流信息,探讨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主持人需要根据话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嘉宾人物,根据我们对近年来《面对面》嘉宾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嘉宾拥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在电视节目现场独立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这些意见又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面对面》对于社会性热点话题的解读主要通过与嘉宾的合作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所起到的角色是提出话题,引导话题和总结话题的作用,而话题的具体解读与阐释则由谈话的嘉宾给出,这就使主持人在节目采访过程中保持了客观、中立、理性、公正的视角,主持人引导话题的方向而不决定话题的论证方式,嘉宾给出解读,而不使解读偏离节目主题。
(二)主持人话题引导的表现方式
《面对面》通过背景资料展示的方式,来为主持人的点评和提问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和案例支撑,使说观点更有说服力,使话题更有集中性,使主持人的点评更丰富、充实,摆脱了单纯的“画面+配音”的单调的表现方式,为谈话增加了话题感染力。
(三)话题内容的平民化色彩
主持人对话题以及嘉宾观点的点评带有典型的平民化色彩,这表现在主持人的观点、分析、总结都是站在普通的社会大众的视角上进行,赋予节目更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体现出节目所肩负的强大的社会责任意识。
电视节目要反映现实,但不能完全再现现实,特别是对于像《面对面》这样的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而言,将社会现实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象提出来,进行高度的凝练、深化,然后邀请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就是电视媒体扮演“社会镜鉴”的最直接的体现。正如张安安所指出的那样,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符号化传播的格局,在大众传播中融入了许多人际传播的特性,使大众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人际性的回归’,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势互补”[7]。正是《面对面》主持人所持有的那种特殊的人文关怀,那种浓郁的人情味,以及充满理性的点评才使节目成为主流话语的引导者,成为当前社会主流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才为节目赢得了地位、权威和尊严。
四、主持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对主持人有着极高的要求,主持人对于题材的选取能力,话题的引导能力,对嘉宾进行提问的技巧等因素都成为影响节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指出,《面对面》是一场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交流的艺术,它建立在主持人对社会焦点话题把握的基础上,并且需要有对现场嘉宾的话题引导能力,具备以点带面的问题提问技巧,拥有代表电视观众利益的平民化视角,通过客观、公正、中立的观点总结来促成采访的成功,从而完成电视新闻节目反映社会焦点话题,引导社会主流舆论,教育社会大众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中,主持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面对面官网,省略/program/mianduimian/shouye/index.shtml.
[2]胡明川.CCTV《面对面》节目议程设置偏向的实证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4).
[3]闫伟.《面对面》栏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解析[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4]张芊芊.《面对面》栏目的镜前访谈特色[J].电视研究,2003,(7).
从系统分析师考试大纲可以看到,系统分析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考查的知识面很广。但分析历年考题可以发现,虽然考试知识面广但考试内容并不是很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积累,经常通过网络、讲座、学术会议等途径及时了解一些流行技术热点和业界最新动态。
2、多做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如果说平时积累的各个知识点是一粒粒宝贵的珍珠的话,那么项目经历则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根红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果没有参加过完整的实际项目,就难以从根本上理解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就难以真正领会软件工程的思想精髓。同时,在做项目时还要勤于思考,无论是作为主持者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程序员,都应该去潜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如果你是设计师的话你又会怎样设计?经常做这样的换位思考,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这对下午一的考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3、注意提高个人文档编写能力
一些软件工程师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只喜欢钻研具体的技术点而不注重提高文档编写能力。他们的一个通病是做得多、写得少,在某一个具体的技术领域上往往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写出的文档质量实在难以恭维。作为一个合格的系统分析师文档编写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也是下午二考试的考点。
文档编写能力不仅对于应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实际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平时多做这方面的训练,多思考、多动笔,努力提高自己文档编写能力。
4、掌握评卷专家心理,注意论文写作技巧
在下午二的考试中,应注意把握评卷专家的心理状况。根据希赛IT教育研发中心的著名软考专家张友生所说的,评卷专家不可能把你的论文一字一句地精读,要让他短时间内了解你的论文内容并认可你的能力,必须把握好主次关系,论文的组织一定要条理清晰。一般说来,项目概述部分评卷专家会较认真看,为让评卷专家对你所做的项目产生兴趣,这里可适当吹捧。在论文陈述部分应当按主次关系分条进行陈述,首先最好开门见山指出你所采取的措施,然后指出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何优点,克服了以前做法的哪些缺点等等。在分条陈述时最好一个问题一个自然段(自然段千万不要过长),在每个自然段首先要有一个主题句,主题句简明扼要地描述本段的中心思想。
在论文撰写中,切忌大谈空洞的理论知识或不懂装懂,以专家的姿态高谈阔论。应当将重点放在汇报你自己在项目中所做的与论题相关的工作,让评卷专家相信你确实做过这方面的项目而且达到了相应水平。
在下午二考试时间的分配上,建议首先花3——5分钟根据个人特长选定题目,然后花10—15分钟左右整理一下所掌握的素材,列出提纲,即你打算谈几个方面,每个方面你是怎么做的,收效如何等等,简明扼要地写在草稿纸上。
5、参考书,不能不读
要想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不但需要多做项目,而且有关软考辅导专家张友生老师的书是不可不读的。
我读过的书有系统分析师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与范文、计算机数学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另外,如果为了职称的话,只需要通过考试者,建议参加张博士的辅导,听说通过率可以达到80%,很多考试试题都是他们模拟试题上的原题。
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是连接观众和嘉e的桥梁和纽带,是与观众和嘉宾交流互动的枢纽。从电视谈话节目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嘉宾的故事,更重要的也是在看主持人的控场能力和自身的魅力。一个好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不仅仅是“主人”,更能够为节目增加活力和色彩。
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电视谈话类节目多以主持人和嘉宾聊天的形式为主,节目风格轻松、真实、自然。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谈话类节目的魅力主要来自现场的、不可预测的谈话内容,这就需要主持人具有很强的驾驭整个谈话过程、把控话题走向的能力。
好的节目主持人是节目品牌的象征,那么这个主持人所具有的个性也就自然而然地使这个节目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
比方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几年如一日“衬衫加马夹”的经典形象已经表明了这个节目轻松和随意的特点,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不加矫饰的侃谈,都让观众觉得非常亲切,也使得这个节目深深烙上了窦文涛的标签。正是由于窦文涛和他所选择的嘉宾个个出言无忌,见闻广博而又性情各异,使《锵锵三人行》具备了“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的鲜明个性。
二、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谈话类的电视节目在录制中,会有很多不可预知和不可把控的问题出现。比如嘉宾的情绪突然大起大落、无法控制,嘉宾的话语滔滔不绝,无法打断等。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在现场想办法解决,而且要做到既不伤害嘉宾,又能照顾现场观众的情绪。要想达到这个的目标,主持人就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技巧和把控话题走向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真倾听的能力
对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认真倾听。而且在倾听的同时,还要思考话语的衔接、贯穿,在一个话题应该结束时,自然的承上启下,开始下一个阶段的谈话;在嘉宾一时口误时,给予提示、铺垫;当嘉宾的谈话已经偏离主题或出现不当言语时,主持人要及时地予以制止,引导,并且还要巧妙的把话题拉回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不觉得生硬,让嘉宾不觉得尴尬。
《艺术人生》的节目主持人朱军在和嘉宾聊天时经常是侧面对着观众,正面朝着嘉宾,上半身向嘉宾倾斜,显示出极强的倾听欲望,从而调动起嘉宾的诉说愿望,牵引出更加精彩的故事。
2.语言的亲和力
要想拉近和嘉宾还有观众之间的距离,语言的亲和力非常重要,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应该朴实无华,而且富有亲和力,这样才能引导嘉宾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和真实的想法,带动嘉宾和观众亲密无间的交流、对话。
电视谈话类节目要求主持人必须根据嘉宾的身份、个性、生活状况等背景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寻找到合适的对话方式和内容,在双方之间引起思想的共鸣,为话题的进一步深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富有亲和力的通俗、即兴、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拉近主持人和嘉宾的距离,使嘉宾尽快的进入角色。
李静主持的《非常静距离》,总会让人感觉这是她在和好朋友们聊天,非常的具有亲和力。他们坐在沙发上,抱着抱枕,真实的流露出喜怒哀乐,让观众看到的是一场真正的“谈话”,而不是“答记者问”。
3.适度尖锐的交流
真正的对话必须要有语言的交锋。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才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果谈话的双方都保持一种声音,这其中就不存在任何的对立和商议,也就失去了谈话的基本意义。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引起争论,从而牵引出一些新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唤起观众“听”的欲望,还能吸引观众“看”的兴趣。相反一边倒的结论式的话题只能带来肤浅的表态,不能让我们的谈话达到。
例如《金星秀》,主持人金星“毒舌+金句”的模式给了观众新鲜的体验,在与嘉宾的访谈中,她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挖掘出明星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把控话题走向的技巧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要想把节目内容引向深入,挖掘嘉宾内心深处的东西,赢得观众的积极参与,除了嘉宾的表达外,还需要主持人运用一些语言表达技巧来把控整体话题的走向。
1.话题导入技巧
如果在节目中碰到了嘉宾比较敏感的话题,主持人应该先说说自己这方面的经验或者故事。这时,嘉宾很可能会引起共鸣,从而很自然的说出自己的故事。
艺术本身是需要煽情的,因为人们都需要真情的流露。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现场的观众感动是节目的成功。但主持人也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总盯着嘉宾的伤心事。如果煽情过头,表演痕迹过重,反而会引起嘉宾和观众的反感。
2.对嘉宾跑题的回归引导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会邀请到各个行业、性格迥异的嘉宾。在现场,我们很难把握嘉宾会说什么样的话。有的嘉宾可能思维不够清晰,导致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常常跑题、偏题,这时主持人就要通过过渡语句把嘉宾引导回来,不能顺着嘉宾的思维走,离话题越来越远。
虽然主持人可以适当合理的打断嘉宾的谈话,但这样的打断要在不伤害嘉宾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会让嘉宾自然而然地进入另一个话题并不觉得尴尬。
3.适度幽默
二、教师在论文编写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先进技术的人才,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英语、计算机编程和解释软件使用等能力。①查阅文献的指导。论文题目选定之后,学生需要了解相关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在查阅科技文献过程中,教师对相关方向的现状及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讲解和指导。②计算机应用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学习使用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软件的工作量。将这部分内容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计算机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编程,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计算机能力弱的学生,则重点学习现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广泛应用的办公软件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比如运用Grapher、Surfer、Excel等的电子表格计算视电阻率等一些简单的处理。③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绘图技术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资料解释和绘制成果图示是论文的核心内容。指导教师要对这部分进行重点指导。指导学生写出明确的解释依据、解释思路、解释结果,并绘制出规范、符合要求并美观的图件。规范的插图和附图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绘图软件,能够熟练地掌握绘图技巧,做出能为毕业论文提供有效证据和支撑的图件。④论文写作的指导。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将资料解释部分作为论文的重点部分。不仅要有解释思路、解释依据,解释理论和解释结果的讨论,还要有规范的写作格式、规范用语、规范地引用图件,以明确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
2.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对“启发式”教学理论与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也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教学思想,如熊梅1998年出版《启发式教学研究》,周兴国的《“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辛儒的《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等。这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需形成更多成熟实用的教育理论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块教学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总结而提出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达到在高等院校本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提出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素质教育是现今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应落实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之中,也就是在各门本科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学生素质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因此,本科素质教育也应该由多个教学模块构成。
二、模块教学理论构建的创新性
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创新性表现如下。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寓于本科课程教学之中。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十分丰富,有专业理论素质、实践技能素质、科学研究素质、口头表述素质、礼仪素质和文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培养方法也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面对学生最多的时间是教学。本科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62学分的学习,以1学分18课时计,本科学生在四年中面对教师的学习就有1116节课(或课时)。如此可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结合各个学科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特点,划分教学模块,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2.模块教学理论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科技档案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和表述教学等教学模块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采取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针对科技档案科研素质教学内容,采用了“培养学生问题式选题思维”“;专业论文撰写范式学习”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申报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科研团队,各个团队先合作提出论文选题、构建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初稿。在3个主要环节中,各个团队相互讨论、点评和修改不同团队的论文题目、大纲结构和论文内容,教师最后进行总体点评。这样,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之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3.模块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模块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拓展了新的思路与空间。主要方法有二:一是撰写高水平的教材。如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讲稿实际上扮演了教材的角色,大部分学科理论知识都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依据教师的讲稿,结合科技档案管理最新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方法,将讲稿撰写成高水平的《科技档案管理学》教材。二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与模式。采用或撰写新教材后,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教材即笔记的理念;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使同学从过去“记教材”的学习模式转化到“学习—理解—掌握”教材的有效方式;第三,学习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弃笔记,学生的笔记主要记录的是更新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所不同的是学生的笔记量减少了80%,从而为“启发式”教学活动拓展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三、模块教学理论在《科技档案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问题
1.模块教学的划分与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在科技档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划分为理论、实践、科研和表述教学等模块,在各个教学模块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在理论教学模块中,采用学科体系展示法、宏观到微观层次学习法、概念分解组合法、主题词扩散记忆法、预习与复习法等;在实践教学模块中,采用管理流程演示法、计算机模拟管理法、实验室模拟管理法、实习基地管理实证法等;在表述教学模块中,采用主持复习与讲课法、角色互换课堂讲授法、专题讨论法、模拟辩论法和主题演讲法等;在科研教学模块中,采用学科体系框架选题法、问题式思维培养法、学术规范性训练法和团队科研法等教学方法。由于学科不同,课程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则要根据各个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划分与设定,以进行针对性教学。
2.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问题。科技档案管理学采用的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彻底改变以往注入式的学习模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有二:一是思维方式的参与,也就是角色换位思考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转换角色,思考“如果我是教师,我怎样进行课程教学”的问题。思考方式由宏观到微观,具体而言,由整个课程的教学思考到各个章节的教学安排。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思考引导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展示图,以作为该课程学习的纲要与指南。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如全班同学按顺序担任复习主持人,在每次上课之前,抽查复习学习过的教学内容。每次上课安排两位同学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每人讲授10分钟。同时,由同学轮流担任讲课主持人,主持讲课并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评、指正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各个学科可根据其课程特点进行设定。
幽默不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机趣自然的结晶,往往与快捷、奇巧相连。
临场发挥是种技巧,更是一种心智。它需要我们有冷静的头脑,保持从容镇定,不慌不忙。在各种晚会、文艺演出中,许多主持人、演员临场应变,妙语惊人,给晚会欢乐气氛推波助澜,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喜爱。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地(市)级以上各类电视频道上的一种崭新的报道形式,它以其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独特的个性魅力而备受青睐。访谈节目,顾名思义,有访有谈。但是在以往的访谈节目中,有的主持人不管访谈对象说些什么,一概只照准备好的题目问下去,严格讲这不能叫访谈。主持人需要对访谈对象的回答做出反应,交流思想,在语言的碰撞中激发灵感。而且,由于访谈节目是现在进行时态的,更能够激发主持人和访谈对象的创造性思维,更能够考验主持人的文化素质、知识储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因而更具有魅力。
第一、二者角色定位不同
主持人的定位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文化修养等各方面因素与节目要求相结合而设定的。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定位是阳光、活泼、善良、真诚,在这个基本定位下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张扬个性发挥优势。一个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要有太大的变化,不能够今天是稳重大方成熟老道的老师形象,明天又变成活泼热闹俏皮伶俐的大孩子形象。这会造成孩子们对主持形象的质疑和不信任,从而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当然,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相对于一般访谈节目来说还是具有多角色定位的特点,多角色定位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的变化设定的。
1.“姐姐型”
这种类型的始作俑者是中央电视台的鞠萍姐姐,我在浙江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中也主要是以“王婷姐姐”的形象出现,这种类型是目前我国少儿节目中最常见也是最传统、最宽泛的定位形式。“姐姐型”亲切、甜美适合年龄从学龄前一直延伸到小学。同学们既把主持人当作带领自己游戏的孩子王,又把她当成可以依赖和听从的师长。所以“姐姐型”主持人要尽量把自己塑造得完美一些,孩子们因为喜欢主持人而喜欢看其主持的节目,主持人才能更好地在节目中体现编导的意图。
2.“朋友型”
小学高年级、初中甚至延续至高中是青少年处于半成熟到成熟的阶段,他们介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之间,适合“朋友型”的角色定位。“朋友型”主持人可以让孩子们在思想上与成年人平等对话,拉近彼此心灵上的距离,帮助他们走向独立和成熟。
3.“卡通型”
“卡通型”主持人适合幼儿园及以下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持久,“卡通型”通常都是色彩明快、造型可爱的夸张形象,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喜爱。对于低幼的儿童来说,“卡通型”主持人满足了他们喜欢小动物、喜欢新奇形象的天性,他们会把“卡通型”形象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因而“卡通型”主持人更容易被小朋友们接受。
而相对应的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则其是谈话的实际引导者与控制者。好的主持人应该是“看不见”的,但又是不可缺的。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时刻明白:他是代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在提问。是公众赋予他访谈的权利,所以与访谈对象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既不能盛气凌人也不能趋炎附势。相互间的平等与尊重是访谈顺利进行的前提。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虽然是这个节目的灵魂,而是扮演着引导嘉宾去倾诉的配角。理想的主持人与谈话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主持人更了解听众的心理,访谈对象更精通专业知识。在访谈节目进程中,主持人和访谈对象优势并存,协作互补,才能构成一整优秀的访谈节目。
第二、二者语言运行方式不同
少儿的思维大多是形象具体的,少儿接收知识、培养能力是以记忆和模仿为主,可塑性较强。因此,少儿访谈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平易近人,尤其是话语,要自然口语化,让少儿感受到亲切,体验到关爱,自然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少儿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有独特的语言运行方式,喜欢用一些叠声词汇、拟人化的语言、“嗯”、“啊”等助词,所以,我们在主持少儿访谈节目的时候要多掌握这类语言。例如,“小蝌蚪在水里面游啊游,它在干什么呢?原来啊,它在找妈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会调动少儿的积极性。但是也要避免过于嗲声嗲气,男主持人尤其应该注意,既要把握语言特色又要避免过于幼稚。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董浩就做得很好,语言风趣、幽默,又能结合少儿特点来组织运用语言。并且在少儿的情绪发展中,快乐是最基本的肯定情绪。快乐与成就感直接联系。快乐中包含着对力量、魄力和信心的体验。同时,痛苦、悲伤、惧怕、愤怒等情绪,也会随着少儿情绪的发展而发展。针对少儿的多种情绪主持人应在镜头前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少儿快乐,让少儿体会这种美好的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受到教育。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以“情”为先导,与少儿进行面对面、直接的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是缩短与少儿心理距离的最佳途径。第二个方面是声音的个性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个好的主持人和播音员,要具有设想能力、摹拟能力、吐字表达能力和语音应变能力.要创造出较好的“语境”,像歌手那样,具有特色个性发话声音,这样才容易给观众亲切感,使人产生认同感和美感。令人过耳难忘。
而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则应该直接甚至犀利。这就要求主持人一要具有足够的逻辑归纳能力,主持人能熟谙电视业务,掌握采、写、编、播、评等各种技巧,能够独立、熟练的组织、串连节目;二要有透彻的洞察分析能力,插话、补叙要提纲挈领。三要有亲和的沟通交流和随机应变能力。不管是领导、名人,还是平民百姓中的英模人物,都要做到主持人与嘉宾平等对话,平易交流,“谈”出内容,“谈”出水平;四要有自然的情感传递能力,以深入浅出、通俗具象的叙述方式,富有感染的表达出要说的话,才能引起访谈主体的共鸣。
第三、二者面对的受众的需求不同。
少儿访谈节目是从少儿需求出发、专门为满足少儿需求而制作的电视访谈节目。满足少儿需求,是少儿节目制作的最高原则,也是与一般访谈节目最本质的区别。少儿需求原则有两个意义:第一,少儿需求原则强调从少儿的需求而不是从成人的需求出发制作节目。如果不了解、不考虑、不尊重少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只根据成人需求来构造少儿节目,那么所产生的节目只能是成人化的少儿节目,而非少儿节目。这实质上是将少儿非主体化,使之服从于成人的需求。第二,少儿需求原则还意味着少儿节目是专门为少儿制作的节目。它与适合少儿观看的或少儿感兴趣的成人节目相区别。比如很多少儿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侦探片、《动物世界》等,这些节目客观上也能满足少儿身心发展需要,但这些节目不是为少儿专门制作的,更不是从少儿需求出发来制作的,所以不是少儿节目。这就要求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从少儿需求出发,考虑少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来主持相关访谈节目,防止少儿访谈节目成人化的出现。
而一般访谈节目的受众主体主要是成年人。他们关注这类节目主要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绝大多数的观众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而访谈类节目恰恰是这种信息量比较集中的节目;并且在访谈类节目中,通过被访嘉宾和主持人之间的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达,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从而突显出节目的主题性、引导性和思辨性。对于收看的观众来说,既是收看的过程,同时也是观众通过节目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自我的过程,充分满足成年人的需求。另外,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成人的访谈节目更趋向于新鲜,刺激,猎奇。这是少儿节目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第四、二者所要求的素质不同
毫无疑问,少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除了要具备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同少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所想、所需的特殊本领。也就是说:了解少儿观众的心理特点,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对于一个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作为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亲和力和耐力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还要善于观察。
在一般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尤为重要,其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协调气氛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而且控制着全程节奏,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这种角色和任务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个性气质、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少儿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不同于一般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所面对的对象是少儿,是白纸一般的充满对大千世界好奇感的特殊群体。所以,随着电视时代的发展,对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参考文献:
[1]卫宁周磊:浅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J]中国电视2005(6)
[2]雪汉青: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特质和技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1)
[3]侯美卉:浅析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节目特色及创新思考[J]理论界2008(11)
[4]姜娉:一个少儿节目主持人的感悟[J]声屏世界2008(10)
我们组有一个特点:领导多,除了我之外,其余的大多是领导。让我这个“平头百姓”去“领导”一大帮领导,感觉好有压力。说到这里,我真的很感谢他们那么配合我的工作,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教研组活动,还有那些老教师们,他们身上那种认真负责、甘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好好学习。一学期下来,大家形成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默契。我觉得我们不仅是朋友,同事,更像是一家人。
综合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相对于其他教研组来说,它有着多学科性,在我眼中它仿佛就像是一个百花园,有热情奔放的玫瑰(音乐组),有清新淡雅的兰花(美术组),还有那透着神秘的非洲菊(科学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百花园,首先登场的是透着神秘的非洲菊(科学组)
学校气象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激发了全体学生,特别是气象兴趣小组成员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通过老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兴趣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能正确地认识各种气象符号,并能正确地运用气象术语,他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绘制气象小报,并在全校进行展示活动,(图)不仅使兴趣小组成员掌握了大量的气象科普知识,而且使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了气象与健康、气象与卫生保健、气象与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操,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自觉认真、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被誉为“东方魔方”的智力七巧板,由形状不同的七块板组成,看似简单,但拼装起来却奇妙无穷,学校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意识,成立七巧板兴趣小组,由科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技巧的培训,虽然我校组建的时间较短,但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我校的七巧板活动初见成效,孩子们在衢州市级七巧板比赛中有两名学生荣获三等奖,我们坚信“给孩子一方舞台,孩子会还你一分惊喜” 。
叶文哲老师在市科学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区小学科学实验技能操作比赛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叶梦辉获区第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其次亮相的是清新淡雅的兰花(美术组)
12月31日,在杜泽小学的希望广场上举办了书画、科技创新展示活动,此次活动是我校首届校园文化节的专场之一,一块块展板整齐的排列在希望广场的桂花树下,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纷纷围观上来,簇拥在一块儿,他们或是欣赏着高雅的中国画;或是欣赏着色彩纷呈的水粉画;或是讨论研究着科技小制作……此次活动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陶冶了同学们的艺术情操,得到了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
本学期我组建了国画兴趣小组,这是我国画班的孩子们,瞧!他们多高兴多自豪啊!每天中午他们总是早早的来到国画教室,自觉自发的开始认真的作画。他们都是一群爱画画,对画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虽然学国画的时间不长,但我相信他们是最棒的。在这次的画展中他们已经崭露头角了。
美术组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筹划,辅导学生创作,组织学生参加区少儿科幻画的比赛,由我指导的祝雯靓、王菲等四位学生分别获区三等奖。指导学生在区第二届艺术节书画比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两人,我的美术论文获区二等奖。
最后压轴的是热情奔放的玫瑰(音乐组)
音乐组老师继续加强铜管乐队、校合唱队、舞蹈队的训练,积极创建省艺术特色学校,10月29日省里考察组成员来我校考察,通过学校领导的介绍,得到了省里考察组的一致好评。
作者简介:张小兵(1978-),男,陕西宝鸡人,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46-03
Seminar发轫于18世纪德国,起源于大学的哲学和语言类教学,随后被美、英、法等国借鉴,并逐步演变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功能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欧美高等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Seminar模式不拘泥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它强调对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以及促进课程知识的有效生成等。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Seminar模式将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Seminar起源与内涵
Seminar(先生音译为“席明纳”),德语词汇,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原意为培育幼苗的“苗床”,后演化为“与教师共同研讨问题的学生班级”。Seminar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A. H. 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并由德国著名学者J. M. 格斯纳于1737年率先引入哥廷根大学。而后,德国著名教育家W. 洪堡将Seminar学习研究理念带进柏林大学,造就了一所与传统大学风格炯异的研究性大学。[2]近代德国大学的Seminar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希腊、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3]
Seminar在英文中有“研究班讨论会”、“研讨班课程”、“专家讨论会”等含义,简称作研究班、研讨会或研究组,其中“研究组”的使用在科研领域更为普遍。它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教师安排的也有学生自己组织的(此种形式的Seminar多见于国外高校)。目前,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在开展类似的学术活动,但多数是教师提议创建并有教师参加的;同时,seminar课也开始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尝试应用。
二、Seminar结构与分类
1.Seminar结构
Seminar通常由主持人介绍、主题报告宣讲、讨论与交流、教师总结与点评等四部分组成,[4]一堂典型的Seminar模式课程的基本形式和程序如下:
(1)主持人介绍(1~2分钟)。主持人一般由任课教师担任,对报告人的学习和研究背景作简要介绍,并宣布本次课的讨论主题,概要介绍主题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不作任何学术方面的界定和评价,以避免为接下来的讨论定基调和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
(2)主题报告宣讲(15~20分钟)。报告人利用多媒体对自己的专题进行论述。由于一般有1~2周的准备时间,报告人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进行较深入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发言中。该部分是对学生的学术素质以及作风、礼仪、形象、多媒体制作、现场驾驭能力等总体水平的检阅,并要求学生衣着整洁、礼貌谦虚、语言流畅。
(3)讨论与交流(15分钟)。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主题进行交流。针对报告内容,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等)均可以向报告人提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报告中或多媒体演示中的错误,或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这是Seminar模式课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学术积累和思维才智,有利于推动学术争锋和思想交流。
(4)教师总结与点评(3~5分钟)。这一阶段主要由主持人进行专题评点,简短地对讨论进行总结,对课堂中出现的有关学术问题的争论一般不作“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以避免对以后的专题讨论定基调,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进行学术思维和交流。
2.Seminar分类
就目前国内教学现状而言,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然后学生提问和讨论,对有一定难度、广度与深度的专题,教师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并提供参考资料(包括文本资料和网上查到的资料),让学生自行学习、准备,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二,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穿针引线,启发引导,使课堂成为知识探讨的舞台。这种模式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以往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生主动培养兴趣、寻找问题、探索创新。
三、Seminar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Seminar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河南理工大学自2004年向教育部申报成立全国第一个公共安全管理本科专业,并于2005年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一直是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重点。“公共安全演习设计”作为公共安全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本科必修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课程所涵盖的内容除去基础知识部分适宜教师讲授外,演习设计方法和组织实施等核心内容更适合通过专题讨论、课堂实践和仿真模拟开展教学,引入seminar模式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在给公共安全管理专业2005~2010级本科生讲授“公共安全演习设计”课程时,基于对国外高校开设演习设计课程情况的掌握,选取全部十章内容中的第二章“演习方案与演习准备”、第四章“演习设计步骤”、第五章“桌面演习”、第六章“功能演习”、第八章“演习评价”等章节,[5]采用seminar模式类型一组织教学。
在课程实践中则以学生为主体,采用seminar模式类型二,即以“演习全过程”为背景,布置开展了“演习通报”、“演习启动”、“演习管理”、“演习评估”和“演习终止”等专题讨论。按专题内容将全部学生分为6组,每组8~10人,提前2周布置给学生去准备,针对该部分内容提出基本要求和思考题(见表1),并介绍有关参考书及期刊资料。各小组推选1~2名发言人,在“演习全过程”seminar课堂上,各发言人就专题内容作介绍,限时15分钟,小组成员可以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补充;发言人讲完后,同学们就报告内容提出疑问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言人就所提问题作出答复(认同或反驳),讨论十分热烈。为保持教学进度,有时不得不中止课堂讨论,进行小结,鼓励课后继续讨论。
表1 “演习全过程”seminar课堂讨论要点
序号 演习全过程 讨论要点
1 演习通报 演习概况,包括演习类型、演习范围、演习目标及主要参演者
通报方式及注意事项
2 演习启动 演习开始的一般模式,包括报警方式及报警信息传递
3 演习管理 演习场景和情节的更新及其与演习目标的关系
演习信息流与参演者行为的监控
演习的中止与恢复
4 演习评估 评估与演习目标的关系
评估的相关准备,包括评估员遴选与培训、评估标准与评估细则制订
演习评估的启动
5 演习终止 演习终止的时机
终止演习的条件
六届学生的总体反映是:“公共安全演习设计”课程采用Seminar模式能够让他们较真实地参与“演习”,掌握实际动手设计一场演习的知识,懂得演习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具备了独立设计演习的能力。通过小型课程研讨——Seminar教学模式的尝试,结合学生的反映,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视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增加Seminar课教学内容。
2.Seminar模式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中的应用
2009年上半年,采用Seminar模式首次指导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第一届(2005级)本科生毕业论文,学生论文范围包括社区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建筑物地震疏散撤离方案研究和应急管理志愿者服务等几个方面。
论文选题环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见,对不能主动选题或选题重复者,结合其掌握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情况,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本小组9名学生的论文选题情况是:7人自主选题,2人协助选题,且全部为新题研究。确定论文题目后,向学生推荐几部应急管理方面的重要著作和期刊,鼓励学生试着寻找论文的切入点,主动构思论文框架。两周后,进行第一次Seminar,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要发言,扼要介绍自己论文的基本构思和文献查阅情况。针对发言人的报告,其他同学提出不少问题和建议,开拓了发言人的思路。在汇报和互动讨论中,同学们都得到一些启发,并学着审查自己的研究思路。最后,结合各报告人的汇报和讨论情况逐一确定学生各自所开展论文研究的思路和进度安排。本小组基本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Seminar,学生汇报研究进度和论文写作情况。其中,在论文开题汇报和中期检查环节,学生大都汇报了论文的阶段性成果,在自查基础上进行互查,对共性问题作统一要求和界定,既避免重复劳动又可以有效保证论文的质量和进度。在论文定稿阶段,安排了最后一次Seminar,每位学生都较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论文,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实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并列出难以深入分析和把握的问题。参照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给出确切的修改意见,着重强调了论文格式和引注等问题,并简要说明了本科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此后,运用Seminar模式继续指导本专业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16名,取得较好效果(其中2人获校级、6人获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实践显示,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引入Seminar模式具有如下优势:能够较好掌握学生论文工作进度,保证其研究的持续性和研究方向正确;学生在论文研究中所遇到问题的交流,对本小组其他成员是经验和启示;及时发现并解决共性的问题,避免其他同学走同一弯路;学生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有较明显提高,回答问题简洁正确、要点突出;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可以让即将读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熟悉Seminar这种学习模式,对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当然,Seminar模式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中虽然具有这些优势,但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主题发言的学生准备不充分、小组讨论组织不起来、难以形成观点交锋等。这些可能与本科生的研究基础(能力)薄弱、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不全面有较大关系。但正因为如此,更应该在本科教学和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中引入Seminar模式(或其他更好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品质。
3.Seminar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作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Seminar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团队培养的重要方法。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和核心是知识创新,需要创新人才。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在课外教学中引入Seminar模式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发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前已述及,研究组开展的Seminar模式的学术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个人课题进展汇报和文献报告。其形式和功效简介如下:
第一种Seminar(个人课题进展汇报)中,报告人将实验(试验)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或遇到的挫折告诉大家,这样同组其他研究生不必做此实验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经验积累,并杜绝重复劳动和资材浪费。一般而言,与小的研究组相比,大组除了科研设施完备、研究经费充足、高水平专家富集以外,实验室的经验积累也是一个重要优势。同一研究组里的工作多数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以个人课题进展汇报为内容的Seminar,在评述研究成果和检查研究进度之余可以为本课题组新老成员提供更实用的实验经验和技巧。
第二种Seminar(文献报告)将给研究组成员提供一个快速获取文献信息的机会。课题研究中,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是有限的,人的精力同样有限,从他人精心准备的文献报告中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及研究意义是一条捷径。相对于个人课题进展汇报,文献报告短期内似乎实用性不大(但有例外,比如介绍与所从事研究方向或课题相近的文献报告等),但这对于以后的发展以及对整个大学科的理解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从中汲取养分。
Seminar的规模和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研究生较多的团队,一般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Seminar为宜;研究生较少的团队则可以考虑以系、院、甚至学校为单位开展Seminar。此外,还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开展Seminar,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一起进行研讨,这样可能收效更大。
现阶段,本科为其他专业出身的研究生比例不小,如何能够让这些研究生更好、更快地弥补研究生阶段所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除课堂教学外,课外教学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渠道。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坚持每周开展一次Seminar模式的研究生课外教学活动,目前以教师(所内教师和外请专家)作学术讲座和课题组作研究进展汇报为主。笔者所在瓦斯地质研究所“构造煤”研究团队主要开展构造煤结构及其物性特征研究,实验研究较多,适宜开展Seminar,本小组基本坚持每2周一次研究生个人课题进展汇报和(或)文献报告,视具体情况确定报告人数和报告内容。结合笔者研究生学习阶段和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经历,认为Seminar模式对培养研究生益处良多:能做到对学生的检查和督促,了解课题研究进度;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每一阶段的实验数据和讨论结果是形成论文的基础;能促进交流,让学生了解他人关于课题的研究方法、实验步骤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合作研究。Seminar是目前多数研究组采用的培养模式,研究生要适应这种模式。
四、结语
Seminar是指通过教师指导小型课程研讨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于教学和(或)研究中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直接交流的讨论会,目的在于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和创新。Seminar模式在西方国家高校已广泛使用,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实践显示,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Seminar模式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跃忠.论Seminar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J].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8-20,38.
[2]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