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5:04: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网络学习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网络学习论文

篇1

(2)共享性。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信息宝库,学习者可在同一时间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查找所需资料,将所需的资料进行筛选、重组、加工与整合,最后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3)知识表现生动化。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动画与视频并存的多样化媒体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4)自主性。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中学习的主要手段,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并通过网络与其外界进行互动学习。

(5)交互性。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交互的有利平台,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2计算机网络的自主-互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多种多样,计算机网络的自主-互助学习策略基本能适合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实际,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2.1计算机教学软件上的研发相对滞后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其教学软件的研发,推动教育发展的前提就是研发便捷和丰富教学软件。目前,我国在计算机教学软件研发上处于落后位置,其具体表现在教学软件的单一性、软件推陈出新速度缓慢、部分软件功能不够完善等,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快速发展。因此,国家必须重视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积极鼓励和支持教育软件的研发。

2.2学习者自治能力较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学生的自我探索、发现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比较弱,不能对自身进行约束,大部分的学生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将书本上的所学知识理解透彻就足够了,不会主动地去学习网络上的知识,也没有根据自身所需制订学习计划;同时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平时上网的时候经常浏览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网页,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的学生比比皆是。

2.3不能充分利用网上学术资源

互联网中的资源极其丰富,并且每时每刻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递增,学习者若想从海量信息中迅速、精确地找到其所需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种现象导致了许多学习者在网上盲目地寻求资源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更有甚者,部分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计算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式,从而导致学习者对网上学术资源信息的获取以及使用、加工和处理都比较困难。结果导致部分学习者盲目地在网上乱转,既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又不能完成制定的学习目标。

2.4教师过多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

长期接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若是学生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了较多的干涉,就容易导致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不能主动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展计划。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的时候,教师不应该草率否决学生的问题而扼杀学生的想法,而是应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反驳同学与老师的错误。

3计算机网络中自主-互助学习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3.1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教师和家长都值得考虑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学生应该给予计算机网络中自主-互助学习足够的重视,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积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制定适合于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并且为此目标努力地去寻求自己所需的知识,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克服学习困难。其次,可以构建教师监测系统,能够直观地使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学生错误的学习策略,使其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

3.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学术资源

教师一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网络学习的重要性的意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掌握获取网络资源与信息的便捷手段,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利用搜索到的资料。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包括确保学生正确使用搜索引擎、论坛的交流、使用邮箱的联系等。若是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应给予积极的引导与帮助,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更好地实现计算机网络中自主-互助学习。

3.3避免教师过多地干涉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

教师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切实地融入计算机网络中自主-互助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中自主-互助学习的热情。

篇2

一般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首先,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硬件组成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介绍TCP/IP协议、OSI七层模型、各种网络的功能;最后,介绍一下网络的应用与网络安全的防范等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师已经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但实际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上网,至于如何管理和维护一个网络仍无从下手。

因此,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笔者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自身为中心,教师以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项目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一个具体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根据网络课程特点,我们结合实际综合布线系统项目建设流程来确立综合布线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使各个知识模块涵盖学生应掌握的工程知识,再通过项目教学法来体现这些知识模块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参观样板工程和对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5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切实地掌握从设计到测试验收所必须的技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强化。

1.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操作教学环节。

采用四级教学法:

(1)准备。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选择劳动工具与材料,并唤起学生兴趣。

(2)示范。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提示劳动安全。

(3)仿做。学生按工作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旁作解释,巡视并纠正大的错误,同时给予帮助,表扬能正确掌握要领的学生,鼓励后进学生。

(4)应用。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能较快较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表扬鼓励进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工作质量等方式评定出成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职业(岗位)专业技能,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守时、准时及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行为规范的训练,与人合作、协调、交往的能力,独立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模拟工程现场教学环境。

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建立真实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工作要求、工作规程、标准规章与工程现场相一致,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训仪器应与工程一线使用设备、工具、机具相一致。计算机网络模拟工程现场教学环境引进了非常先进的FLUCK测试设备(DTS1200)、光纤熔接机、各种机柜配线架、LIU、交换机、室外光纤、6类、5类UTP、大对数电缆、各种常用工具机具及模块、水晶头、管线桥架。训练项目要真正体现与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安装、调试、测试验收相统一。实训过程中,首先由教师给出一个典型建筑底图,由学生设计综合布线系统,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或者Visio软件绘制出综合布线各类设计文件,包括设计总说明、主要材料设备清单、总平面图、各楼层弱电平面工程图及管线预埋;根据施工、管线图纸,运用工具对楼层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安装,某一条水平链路管线敷设,某一个工作区安装,运用FLUCK测试设备测试某一条安装好的线路,做好验收文件记录。训练项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体现专业领域的先进性,让毕业生能适应目前就业要求。

三、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第三,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3.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4.项目总结必不可少,并要进行项目拓展和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应该极力推荐的,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篇3

我于2007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信息技术系计算机教育研究小组(UPCERG)访问学习,该小组的教师既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又从事计算机教育研究。访问期间,除了参加研究小组的科研项目之外,我还旁听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及“计算机教育研究”等几门课程。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及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交流,特别是与同济大学软件

学院部分交换生之间的交流,我对该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有了直观感受,在此介绍给大家,或许值得国内相关教师借鉴[1]。

1教学环境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坐落于乌普萨拉市内,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北部74公里处。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国际研究型大学,创立于1477年,是北欧最古老的大学。8位“诺贝尔奖”得主使学校闻名于世,是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之一。学校现有7个学院,150个系,每年开设约50种初级学位(学士)课程,45种硕士学位课程及2000多门专业课程,学生约有4万名,一半是全日制学生,其中

有2500名研究生(在瑞典特指博士研究生)。乌普萨拉大学拥有约6000名员工,约4000人是教师/研究人员。

乌普萨拉大学每学年分为两学期:秋期与春期。每学期又分为两个阶段(period),每阶段大约两个半月,一般本科生或硕士生在每阶段可选择两门课程,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学习期限从2年~5年不等。

乌普萨拉大学环境优美,每幢建筑物内部都充满人文气息,宽敞的走廊上安放着各种桌椅,教室旁有休息间,地下室有咖啡馆。学生三三两两地一边吃东西一边讨论问题,营造出浓厚的大学学术气息,渗透出大学特有的文化韵味。乌普萨拉大学拥有非常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已经实现了“校园一号通”,当你注册为学校的学生、教师或其他职员时,将会获得一个学校的账号,供你在网络上登录学校的网站,享受学校提供的服务,特别是图书服务、电子期刊查询等[2]。无论学生注册、选择课程、挑选教师、提交作业、考试登记等,均在网上完成。学校的计算机房全天开放给学生使用,学生使用门卡即可进入实验室,调试程序、完成课程作业或打印资料,随时方便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2 “计算机网络”教学

2.1课程介绍

“计算机网络”课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计算机网络Ⅰ、计算机网络Ⅱ和计算机网络Ⅲ,分在三个阶段教学,具体可参考网站it.uu.se/edu/aboutcourses。计算机网络I是网络基础知识,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与应用,类似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但教学内容要比国内更广泛一些,部分内容更深入一些。教学使用的教材是James Kurose和Keith 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四版。计算机网络Ⅱ是高级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涉及网络高层协议(如WWW、SMTP、IPV6、VAT等),网络性能分析,Qos管理,高效协议实现等。学生学习后要具有阅读计算机网络领域专业文献的能力,能够分析网络性能和构建网络的换代方案。这门课程没有指定教材,教师在课程网站中列出学生应该阅读的文献和教学课件。计算机网络Ⅲ是无线和移动网络(Wireless and mobile),是一门高级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或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开设,必须有计算机网络Ⅰ和计算机网络Ⅱ做基础。教材为Jochen Schiller和Addison-Wesley编著的《Mobile Communications 第二版(2003)》,但教师只用其中30%~50%的内容,再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献。

2.2教学形式

该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讲授、研讨课(Seminar)、项目与演示、论文讲解与挑错等。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采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这里以计算机网络Ⅲ为例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2007年秋期课程开始于10月27日,结束于12月17日,该课程主要内容为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

该课程的讲授课时只有20课时,老师课堂上的讲授较少,除了基本知识之外,老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即重在加强方法的传授。在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随时举手示意,打断老师的讲授,老师会及时停下与学生交流,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性非常强。上课前,老师会指定学生提前阅读要讲授的部分及一些反映该领域最新进展的研究文章,因此学生上课前的阅读量非常大。课堂讲解时,学生要随时与教师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请教不懂的内容。

研讨课上,教师一般会选择比较前沿的问题作主题,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延迟和中断的容错网络(Delay- and 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s)、无线移动网络应用等,教师先根据主题讲解1~2次课,然后提供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学生也可以自主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归纳整理。举行研讨会时,选择同一主题的学生在教师或助教的主持下自主发言,每人至少发言10分钟,5分钟讨论,介绍该主题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和讨论情况评分。

项目课(projects)要求学生收集与学习相关的文献,然后实施该项目,每个项目的完成时间不超过4周。项目一般也是比较前沿与实用的问题,如Mobility in a Distributed Wireless and Sensor Testbed、Real-time sensor data on Google Map……学生4~8人一组,小组成员自己确定项目范围,然后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指导教师(由教师或者博士生担任)同意后再实施。完成后,项目组要演示与讲解该项目,时间为30分钟,每个成员均要介绍自己完成的部分,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演示情况评分。

论文课上,不选择项目的学生可以选择写论文,论文题目由教师给出,题目深度一般要比教学内容深得多;或者学生自拟题目,经教师同意后再撰写。学生要自己收集与评述文献,然后再开始写作。一般2~4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该论文,完成时间也不超过4周。期末时,学生要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其他同学讲解论文时,每个组必须作为反对者,为其他组(至少一组)的论文“挑错”,提出该论文建设性的反对意见,以帮助其他组的同学改进论文。这就意味着除了阅读自己小组的文献之外,还必须阅读其他小组论文的相关文献。

2.3实验教学

该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我国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差异较大。他们实验的项目不多,但每个实验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实验报告的第一页必须申明自己亲自做了实验,或者参与了小组实验,完成了自己相应部分的工作,然后签字。

这里以计算机网络I为例来介绍。这门课程包含三个实验,一个是网络嗅探(Genie Snoop)实验,一个是路由实验,还有一个是滑动窗口编程实验。网络嗅探实验是在Linux环境下完成的,学校提供了实验环境的光盘镜像文件供下载,镜像光盘里已经配置好了实验所需的环境。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也可以通过镜像光盘在自己电脑上完成。实验通过网络工具软件ETHEREAL完成,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各层的协议,如应用层、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提供的服务;掌握网络工具软件和网络命令的用法。实验内容包括用ETHEREAL抓取不同层协议的数据包,然后画出这些数据包的格式;解释不同层中地址解析的方法;综合分析WEB数据包传送的全过程。实验的要求非常具体,每一个大问题都包含若干个小问题,学生只有认真做了实验,理解了网络原理,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个实验完整的实验报告有30多页。网络路由实验也类似,主要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IP寻址、网络路由等。实验也同样是在Linux光盘中的一个虚拟环境中进行的。滑动窗口实验要求学生用Java编写一个能在模拟器中正常运行的实现滑动窗口协议的程序和一个实现停止等待协议的程序,并分析不同协议的效率。通过编程实验,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可靠的运输层协议。

2.4考核形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形式多样,要求严格,一般分为笔试、学期论文、项目等。和我们国内的课程考核类似,一般一门课程的成绩都由几部分构成,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计算机网络I由笔试成绩、作业、实验成绩、研讨课成绩几部分构成;计算机网络Ⅱ的成绩由作业、项目、论文三部分构成,无笔试;而计算机网络Ⅲ则由研讨课成绩、论文成绩、作业三部分构成。笔试考试比较特别,时间特别长,为5个小时,题目形式基本上都是问答题、论述题,一般有10个题目左右,没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标准化试题。有的课程还允许学生将试卷带回家完成,24小时内交卷,但不允许和其他同学讨论。在课程的教学网站中,教师会提供历年的考题,供学生下载参考。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是知识应用方面的,直接考察纯知识性的题目很少,所以考试无需学生死记硬背,但学生必须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才能取得好成绩。

3对我们的启示

3.1丰富的教学方式

该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总体上看,教师讲解的方式比国内用得少,即使是讲授课,形式也与国内差别较大,因为这里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成分大得多。教学方式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团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管是研讨课、项目课还是论文课,学生都是几个人一组,互相配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课程最后都有一个成果展示时间,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这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反观我国的教学,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知识讲解得非常细,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在上课时试着采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后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从小就是这样被动学习的,现在其他教师也是这样教学的,少数人没办法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只有多数教师改变了,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积极参与的学生

学生学习时的积极参与状态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有的问没明白的问题;有的评论别人的问题或师生的解答;有的与老师讨论问题。尽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很多任务都是分小组完成的,但并不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一是因为学校有严格的规定,如前面提到的实验报告的申明签字;二是教师也大力鼓励学生为课程作贡献(提问、参与讨论都是对课程的贡献),为小组任务作贡献,所以同学们都以多作贡献为荣,老师也会根据学生对课程贡献的多少评分;另外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文献、研讨课、项目课等,都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由于每个阶段只有两个多月,集中学习两门课程,所以学生必须保持经常性的学习,而不是期末突击,这样才能学好该课程。与此对应的是,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是被动地学习,平时应付,期末突击。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借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师生互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3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

非常新的。首先,教师会选择最新出版的优秀教材,保证教学主要参考材料的内容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提供很多最新的科研论文,供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该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要求学生自主搜索一些新技术、研究新进展的文献;最后,学生在实习或者做毕业论文时,老师所出题目均是与产业实际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在乌普萨拉大学,9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产业界,学生做的论文题目大多是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内容。在我国,很多教师教学时过分依赖教材,知识陈旧,对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不是很积极。我认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给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最新技术、科研成果及该领域还存在的问题等,激励学生今后的发展。

3.4深入的学习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课程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类似我们写学习体会。在计算机网络Ⅰ、计算机网络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建立了一套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学习反思系统,它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模板,便于学生知道如何反思和反思什么,学生在学习时或学习后,必须完成一次或多次的针对课程某部分的在线课程学习反思。反思后,存在问题就整改,

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因此,学习反思的真谛就在于学生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更高学习层次迈进。而在我国,类似的反思系统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多的学习反思机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也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设计类似的系统,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反思,更好地学习。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综上所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他们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高,也能在课后主动地反思,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我们的师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如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学生更内敛一些,所以多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积极思考、积极学习。所以,我们不应照搬其他教学模式,而应该在充分了解我国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寻找适应东方文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充分反思,创造更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网络人才。

篇4

第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理念。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实现网络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用教育信息化手法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条件。

(一)硬件方面的条件

(1)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仅仅具备职业教育局域网的功能,同时必须能够连通Internet,保证计算机网络畅通无阻。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学新闻、新课程改革、教学考试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学论坛、教学论文、教学计划、教学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规划、课外活动等栏目。可以发挥计算机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且还有透明度、参与面与交流面都较大的优势,有利于积极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提供服务的基础,并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有益探索已经实行多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益。

(2)保障基本硬件。这里的硬件包括办公室配备的台式计算机,安装上基本常用的办公软件,配备专职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畅通。

(二)软件方面的条件

(1)关于职教教师的素质

第一是要转变职业教育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的启动,出现了新理念、新课堂、新课题。教育教学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教学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服务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教育教学研究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育教学研究要研究学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必须有针对性,追求实效性。学校可以利用业余学习时间组织举办计算机网络教学培训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网络教学的相关培训。

其次是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每上位教师都会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会在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寻找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在这一点上,我们衡水职教中心已经向全体教师明确提出了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规定与要求,并开展网络教研,以整体提升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提高教学研究活动的水平、质量以及效益。

再次就是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勉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人,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一天不学习就有可能落在后头,每天都有许许多多多的新知识需要掌握,每刻都有许许多多的新见解需要明了,因而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在业务方面,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尽管我们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但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价值内涵是一样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如此复杂,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

最后,对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合理分工,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来制定合理的分工合作计划,进而使计算机网络教学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顺利开展。

(2)关于教学氛围的营造

如果一个学校要具有浓郁的教科研学术氛围,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以鼓励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同时对不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这样才会促使老师们增强教学科研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要采用新老教师结对子的方式,巧借新教师的活力和老教师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如此就会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第三,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流程。

一是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按学习小组划分为不同的特长或兴趣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二是要收集资源,根据各自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收集工作,收集的范围不限定,可以是原创的论文、教案、课件,也可以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优秀教学资源,这项工作应该有专人负责,整个过程要有详细的资源收集记录。 三是关于教学资源的整理。我们要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形成各学习小组的资源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资源库进行整理。四是资源的上传,要根据教研计划,对资源库内的资源进行上传,形成校园资源库,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优化,体现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开放、交互动态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五是总结交流,我们要定期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总结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对出现的问题要积极探求解决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对出现问题进行及时反馈。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71-02

一、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将高等教育第5级分为5Al、5A2和5B三种类型,分别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1]。之所以这样区分,一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出现了重心下移、注重实践和应用的趋势,出现了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价值取向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针对课程的安排要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考虑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学分大小,还要针对每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实验大纲的设计,以这些纲领性的文件来指导课程的教学,计算机网络是当今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线和无线通信非常普及,多种通信终端的智能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送消息、缴费、转账和学习等等,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否能进行网络的分析、设计及维护;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一般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的,所以有很多课程是这门课的后续课,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后续课的教学质量,所以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极其重要。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要服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的学校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教学的思路、方法和侧重点也不一样,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也不一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网络建设与管理服务,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能够参与相关考试的竞争。本文以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阐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主要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计算机网络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明确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要求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案中有充分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自编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在教材中明确重难点内容,除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外,针对重难点内容使用大量实例来解释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较好地掌握重难点内容。

2.课堂讲授时,在正常的教学之外,根据教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来讲解重点的理论与技术,加深学生对重点理论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通过实践教学来解决课堂理论教学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利用H3C网络实验室、锐捷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和网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正常的实验教学外还开设了业余的开放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讨论分析,利用实验理解网络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4.布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书籍或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技术和应用资料,通过分析来学习网络相关理论和技术,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所学的重要内容。

5.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的互动和便捷,通过平台进行网上答疑,设计针对重难点内容的专题案例,针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理论知识教学采用讲授法。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而且又能够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经过计算机网络课题组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并经过充分研讨认为,讲授法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但是也要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听课状态的变化,如果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说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时就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课堂提问,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在备课阶段就应当对问题进行精心准备,因为提问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或者以理论为主或者以实践应用为主,课堂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提问什么样的学生,提出多少问题……这些都是课堂讲授法教学过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讲授法教学必须精心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提问上,而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重难点内容的定位,课堂内容的时间分配,课前和课后的活动设计等诸多方面,总之,讲授法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但讲授法教学必须同步于教学的发展,不能过于教条僵化。

2.成熟技术采用导学法。导学法教学[2]是在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它包括“提出问题―自学―答疑―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几个教学环节。它要求以技术点作为基本的问题单元点,因为对于技术的学习和理解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更关键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不仅仅学习某个技术的理论,还要学习它的应用、它的相关联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等,所以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对这项技术的熟练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布置学生课后自学,对于自学效果的检验可采用学生课堂讲解或书面作业的形式,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述和总结。

3.新技术采用研究法。研究法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由教师给出针对性的研究性课题,指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思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讨论和逻辑思考等学习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如何在传授传统基础理论的同时,向学生讲授网络新技术?研究法教学对学生学习网络新技术是非常有效的,教师选取的课题一定要新颖,内容具有针对性,能够体现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课题成果以论文的方式提交,论文的结构、逻辑性要体现本科生论文的水平,要有自己的创新点,这里的创新点指的是对新技术的理解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复制别人的内容,定期组织召开论文交流会,对于好的论文推荐到有关期刊发表,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4.总结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3]是在教学中设计案例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内容进行学习、分析和提问,对实际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学习的过程。计算机网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必然依托功能完备的网络实验室,虽然我院有H3C实验室、锐捷实验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但是教学班级多且功能并不完备,这就制约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全面系统学习。所以在教学中选择校园网作为案例。从建网的需求、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交换设备的选择做一个全面的分析讲解,将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网络实际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参考华三网络工程师培训电子教材、锐捷实验室建设资料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网络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针对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过程,引进Flas制作手段,使得教学过程丰富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仅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上,还体现在利用网络远程管理功能向学生演示校园网服务器和交换设备的具体配置上,通过查看校园网的配置使学生真正理解网络基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

2.教学辅助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管理。我院的学生基础不扎实,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课后不能主动复习,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课题组教师开发了教学辅助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学生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评判,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在系统平台上练习教师的习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习题库并定期更新,讲授完某一内容后,学生必须按照要求完成教学平台上的习题,习题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通过教学平台实现了师生的课后互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时消化,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

五、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H3C网络实验室、锐捷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和校园网的实际环境,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教学设计,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利用书本上、网络上或者自编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再到实验室进行验证,全程老师进行指导,并结合理论强化学生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的相关技术。

2.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课之前让学生预习,针对实验的内容方案自主进行分析,查阅资料熟悉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结束后要在实验报告中写出每一次实验的目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利用我院校园网的实际应用平台,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包括服务器软硬件系统、交换路由设备和综合布线)工作中,经常性地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和校园网,使学生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4.结合网页技能训练的要求,以任务驱动形式(建立部署Web网站)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一台服务器上建立web站点的多个虚拟目录和ftp账号,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设计的网页上传到web站点自己的虚拟目录中,可以在校园网的任何终端访问自己的网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总结

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出了应用型教学思路,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计算机网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使学习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教学、导学法教学、研究法教学、案例法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辅助管理系统教学;在实践教学上采用实验模拟和参与网络维护等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表明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光耀,张晓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3):4-5.

[2]谢盛飚.物理教学中的“导学”教学法[J].新教育,2010,(03):39.

篇6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行业在选用网络相关技术人才时考核学生掌握的网络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程度及网络规划、建设、管理、运维能力,这就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明确目标。

1.“计算机网络”考试改革提出的背景

适应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带来的新形势,为维护网络社会稳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公安院校需要为网络警察实战部门培养后备军。互联网是网络警察执法的工作阵地,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扎实地掌握网络协议、工程、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日后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信息监控、攻击防御、侦查取证等执法工作。加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课程改革和实战训练是实现网络保卫执法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1.1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安全保卫执法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开设。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既为学生继续学习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犯罪侦查等专业课提供支撑,又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信息监控、攻击防御、侦查取证提供支撑[1]。

1.2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讲授互联网体系结构、网络建设及网络应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掌握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及运维,精通协议通信处理过程及相关网络设备组件特性,灵活利用TCP/IP参考模型知识指导解决网络安全保卫、计算机犯罪侦查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即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解网络工作原理和网络工程项目实践并重。然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繁杂、互联网协议工作原理深奥难懂、实践能力培养对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依赖性强。为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基于“教学练战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2.考试改革的目的

2.1原有考试存在的弊端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已经不适应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原因分析如下:

2.1.1将考试时间安排在期末,即所有教学内容已经完成,考试目的只是检测“教”与“学”的最终效果,虽然阅卷过程中教师可以统计分析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但因为课程已经结束,无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不能良性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调整。

2.1.2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形式[2][3],测试内容偏重理论及理论的运用,导致学生忽视平时积累、考前集中突击背诵,无法实现“养成素质、掌握知识、精通能力”的培养目标。

2.1.3纸质试卷无法检验“练”和“战”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借助PacketTracer仿真软件,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及硬件路由器、交换机等工具积累网络规划设计、运维管理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无法通过一张纸质试卷检测和评定。

2.2考试改革的目的

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网络原理解决网络组建、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考试改革的出发点符合公安院校应用型人才要“精于实战”的培养目标。

3.考试改革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为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与反馈作用,“计算机网络”课程考试改革设置课堂作业、实验实训、期中测试、课程论文、上机测试五个考核环节,占比权重分别为10%、10%、20%、10%、40%。具体分析如下:

3.1课堂作业考评

课堂作业考评重点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随堂布置作业,题目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通过重点讲解,结合案例深入剖析,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将理论部分扎实掌握。

3.2实验实训考评

实验实训考评重点检测学生对软硬件实验平台的熟悉程度,考核学生网络规划、设计、组建、故障诊断与维护网络的能力。通常“计算机”网络课一学期有四个实验实训项目,教师指导完成其中的两个验证性实验。另外一个设计型实验和一个综合型实验列入考试改革考评、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设定的网络情境,进行组网方案设计和故障诊断排除,考评侧重于方案设计、团队组织分工、网络性能评价等指标。

3.3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安排在期中教学检查周随堂进行,考核前半学期的教学重点,主要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程度。期中测试以笔试闭卷或开卷形式进行,题目难度应适中或稍微增加难度。增加该环节,可以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习主动性,坚持预习、学习、复习不间断。

3.4课程论文

增加课程论文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学习掌握现有网络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跟踪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的发展,探讨前沿技术及应用在公安信息化、网络安全保卫执法领域应用的现状与趋势。

3.5上机测试

基于仿真的上机测试是安排在学期末进行的综合考试,在整个考评环节中占比最大,为40%,重点考核案例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上机测试设计三个大的题目,分别考评学生网络工程、协议分析、网络原理及应用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3.5.1网络工程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设定的情境,进行局域网组网方案设计、规划IP地址;在CiscoPacketTracer仿真平台上进行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设备选型,按照规划的网络进行网络设备联网和调试;分析网络连接状态,完成故障诊断;最终在实现网络连接、设备互联互通。测试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

3.5.2协议分析题是对于特定环境下的网络捕包文件进行分析,使用Wireshark软件对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协议数据单元进行还原,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测试学生根据捕获数据流重现通信主机IP地址、使用账号密码、使用的软件名称、传输数据内容等网络行为的能力。

3.5.3网络原理及应用题目属于综合性题目,从网络应用协议的工作原理、解释网络服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应用现象出发,内容覆盖了教学大纲中的多个知识点,这部分题目实际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4.考试改革实践

我校2006年建立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室,实践教学增加了交换网络、路由网络、服务器搭建、协议分析等实验。2010年在教学中引入CiscoPacketTracer仿真工具辅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近年来,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改革过程中,为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不断调整完善考试改革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最终形成课堂作业、实验实训、期中测试、课程论文、上机测试五个考核环节。根据连续两年实施考试改革的实践效果,对480名学生进行听课状态、作业质量、实践能力、考试分数,以及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储备能力方面进行跟踪评估,可以肯定该考试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网络知识和技能解决后续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结语

本文提出考试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阶段全过程考核,可以检验课程“教”“学”“练”“战”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淑华.网络仿真工具在警务实训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警察技术,2012(4).

篇7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行业在选用网络相关技术人才时考核学生掌握的网络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程度及网络规划、建设、管理、运维能力,这就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明确目标。

1. “计算机网络”考试改革提出的背景

适应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带来的新形势,为维护网络社会稳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公安院校需要为网络警察实战部门培养后备军。互联网是网络警察执法的工作阵地,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扎实地掌握网络协议、工程、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日后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信息监控、攻击防御、侦查取证等执法工作。加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课程改革和实战训练是实现网络保卫执法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1.1 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安全保卫执法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开设。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既为学生继续学习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犯罪侦查等专业课提供支撑,又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信息监控、攻击防御、侦查取证提供支撑 [1]。

1.2 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讲授互联网体系结构、网络建设及网络应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掌握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及运维,精通协议通信处理过程及相关网络设备组件特性,灵活利用TCP/IP参考模型知识指导解决网络安全保卫、计算机犯罪侦查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即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解网络工作原理和网络工程项目实践并重。

然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繁杂、互联网协议工作原理深奥难懂、实践能力培养对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依赖性强。为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基于“教学练战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如下图所示。

2.考试改革的目的

2.1原有考试存在的弊端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已经不适应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原因分析如下:

2.1.1将考试时间安排在期末,即所有教学内容已经完成,考试目的只是检测“教”与“学”的最终效果,虽然阅卷过程中教师可以统计分析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但因为课程已经结束,无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不能良性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调整。

2.1.2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形式[2][3],测试内容偏重理论及理论的运用,导致学生忽视平时积累、考前集中突击背诵,无法实现“养成素质、掌握知识、精通能力”的培养目标。

2.1.3纸质试卷无法检验“练”和“战”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借助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及硬件路由器、交换机等工具积累网络规划设计、运维管理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无法通过一张纸质试卷检测和评定。

2.2考试改革的目的

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网络原理解决网络组建、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考试改革的出发点符合公安院校应用型人才要“精于实战”的培养目标。

3.考试改革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为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与反馈作用,“计算机网络”课程考试改革设置课堂作业、实验实训、期中测试、课程论文、上机测试五个考核环节,占比权重分别为10%、10%、20%、10%、40%。具体分析如下:

3.1课堂作业考评

课堂作业考评重点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随堂布置作业,题目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通过重点讲解,结合案例深入剖析,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将理论部分扎实掌握。

3.2实验实训考评

实验实训考评重点检测学生对软硬件实验平台的熟悉程度,考核学生网络规划、设计、组建、故障诊断与维护网络的能力。通常“计算机”网络课一学期有四个实验实训项目,教师指导完成其中的两个验证性实验。另外一个设计型实验和一个综合型实验列入考试改革考评、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设定的网络情境,进行组网方案设计和故障诊断排除,考评侧重于方案设计、团队组织分工、网络性能评价等指标。

3.3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安排在期中教学检查周随堂进行,考核前半学期的教学重点,主要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程度。期中测试以笔试闭卷或开卷形式进行,题目难度应适中或稍微增加难度。增加该环节,可以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习主动性,坚持预习、学习、复习不间断。

3.4课程论文

增加课程论文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学习掌握现有网络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跟踪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的发展,探讨前沿技术及应用在公安信息化、网络安全保卫执法领域应用的现状与趋势。

3.5上机测试

基于仿真的上机测试是安排在学期末进行的综合考试,在整个考评环节中占比最大,为40%,重点考核案例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上机测试设计三个大的题目,分别考评学生网络工程、协议分析、网络原理及应用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3.5.1网络工程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设定的情境,进行局域网组网方案设计、规划IP地址;在Cisco Packet Tracer仿真平台上进行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设备选型,按照规划的网络进行网络设备联网和调试;分析网络连接状态,完成故障诊断;最终在实现网络连接、设备互联互通。测试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

3.5.2协议分析题是对于特定环境下的网络捕包文件进行分析,使用Wireshark软件对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协议数据单元进行还原,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测试学生根据捕获数据流重现通信主机IP地址、使用账号密码、使用的软件名称、传输数据内容等网络行为的能力。

3.5.3网络原理及应用题目属于综合性题目,从网络应用协议的工作原理、解释网络服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应用现象出发,内容覆盖了教学大纲中的多个知识点,这部分题目实际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4.考试改革实践

我校2006年建立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室,实践教学增加了交换网络、路由网络、服务器搭建、协议分析等实验。2010年在教学中引入Cisco Packet Tracer仿真工具辅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近年来,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改革过程中,为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不断调整完善考试改革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最终形成课堂作业、实验实训、期中测试、课程论文、上机测试五个考核环节。根据连续两年实施考试改革的实践效果,对480名学生进行听课状态、作业质量、实践能力、考试分数,以及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储备能力方面进行跟踪评估,可以肯定该考试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网络知识和技能解决后续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结语

本文提出考试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阶段全过程考核,可以检验课程“教”“学”“练”“战”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健词:计算机网络开放学习调查实践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它为人们进行交流提供了虚拟空间,为人们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小学教师的培育和提高提供了新型学习环境。然而由于小学教师长期依赖书本资料、培训学习、互听课、听专家讲座等传统的在职学习渠道,与当今知识爆炸时代相背离。为此,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把小学教师在职学习与提高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促进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学习资源,丰富信息资源,无时空限止地沟通交流,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调查选择了赣州市宁都县的几所小学的86名教师,发放问卷86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1份,并选择了江西教育学院赣南分院07高专英语1班的52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学习实践活动。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计算机网络学习调查与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开放式学习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1.大多数教师不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学习。对于这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都集中于“几乎不了解”(占36.8%)和“完全不了解”(占45.8%),这说明计算机网络虽然发展迅速,普天盖地,但教师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2.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认可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完全依赖书本资料学习的占34%,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于老年教师。偶尔借助计算机网络来查找资料和相关学习内容的占57.9%。经常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学习的占8.1%。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不强,还不能及时从传统的学习渠道上转变过来,跟不上信息技术时展形势,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学习条件不够成熟。因此,要大力推进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建设,特别是乡村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学习系统环境,增强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提高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尽快将教师转入计算机网络学习轨道上来。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的开放式学习情感调查与分析

1.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学习应满足教师的情感需要。为了了解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态度,从调查来看,认为“很好的学习方式”占48.6%,认为“不必要”的占22.7%,持观望态度的占28.7%。这表明,占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们对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只有少部分沉迷于传统的学习手段,担心计算机网络学习不能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甚至惧于计算机网络学习,一部分对计算机网络没有产生浓厚兴趣,怀疑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

2.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在计算机网络学习资源的查找中,教师通过搜索,找出适合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利用,从计算机网络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哪些网站中具有满足自身需求的资源和便捷的开放式学习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中寻找到促进相互学习的同伴。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开放式学习技能的调查与分析

1.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调查发现没有人能确认:计算机网络到底有哪些学习资源?使用哪些手段可以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但他们认识到学习技能的高低严重影响了教师学习的效果,充分认可学习技能“非常重要”。

2.大多数教师缺乏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的培养。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职前在校学习阶段中,占42.4%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占69.7%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占88.4%没有接受过internet网上网技能学习,虽然internet网上网容易上手,但他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时,大多数只会停留在利用搜索功能查找一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QQ、邮箱发送信息与同伴交流,对于许多深层次的资源、与同伴在线和不在线交流的技能缺乏,很难顾及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系统化设计与搭建,只能对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简单功能加以利用,这些影响着计算机网络学习内容的获得和学习效果。[1]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学习实践活动

(一)参加实践活动的对象

江西教育学院赣南分院07高专英语1班的52名在校学生,他们毕业后的择业目标是成为小学教师。所以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和技能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就业后的终身学习,关系到能否顺利融入到计算机网络环境学习中。

(二)实践活动研究的目标

本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系统地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理论,探索并研究教师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形成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模式。

(三)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

1.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实践的必要性

着重研究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人们学习思想、观念、方法等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技能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查,学生上过网,绝大部分上网的主要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等娱乐活动,偶尔查一点资料,下载信息,很少用于学习,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习、协同学习的作用。要培养人们的终身学习能力,激发人们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兴趣和提高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实践内容过程

(1)资源搜索功能的应用

给出内容关键字句,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键字句查找出相关的内容,并让他们说说反馈所找到的具体内容。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找出这些词语的意义、反义词、近义词等。让学生自由找出网上的一些自认为较好的小学课程的课件,并让他们说说课件的优点之处。

(2)资源下载功能的应用

指定一些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寻找并下载,让他们说说这些资料采用何种方式下载,继而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下载工具,提高下载资源的效率。

(3)在线学习交流功能的应用

网上寻找在线学习的网站(免费的或要注册缴费的),说说交流学习情况,如交流中遇到哪些具体问题,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提供积极的参考。

3.计算机网络学习实践体会

(1)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上网,了解并掌握了如何快速查找信息资料,如何快速下载文件,如何上传文件,如何远程登陆,以及如何在线交流等上网技能。

(2)计算机网络学习兴趣

学生都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好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可学可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选择学习形式和内容自由,无时空限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兴趣。

(3)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环境

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环境都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四)实践活动成果

学生经过计算机网络学习实践使用,实践使用了很多功能,从而掌握了上网的基本技能,感受到计算机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认可计算机网络学习功能,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我们很多帮助,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所要依靠的重要部分,能激发学生上网寻找学习和应用资料,进行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兴趣,用于解决问题。走上教师职业后,能有效地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学习,为终身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实践活动的现场进行了拍摄,将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学生训练的过程、计算机网络环境设施等进行了及时、客观、全面地进行拍照,记录了活动的情景,拍摄了活动场景图片和录像资料。

(五)实践活动引发的启示

提高小学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培养起浓厚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兴趣。加强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计算机网络学习中所需的技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时,能充分享用到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学习资源,与同伴一起自由、无时空限止地交流学习,高效地促进和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计算机网络建设要加大力度,广泛深入乡村,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配置计算机设备,并上网,供本校教师上网学习的需要,有条件的教师家庭应配置计算机设备,方便教师随时进行计算机网络学习。每个学校要培养一名或多名教师懂得计算机网络管理,或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这样可以保障学校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转使用,并能为教师在计算机网络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网站建设中,逐步分化出一些专门供小学教师学习和交流的网站,这样的网站要优化计算机网络资源,更新资源速度要快,不断地拓展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3]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技术发展,社会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已变得非常迫切。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授一门课程时应该要知道学生有哪些知识点不容易掌握,以及为什么不容易掌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对于应用型学科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重点是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统一。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比较适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分类教学方法:广度优先与深度优先教学法[1]。

1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1)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这两个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而近年来,计算机与通信已成为两个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时必然会涉及到计算机与通信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2)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由于应用广泛,以致网络技术发展得十分迅速,网络知识更新快,不断地出现新的技术和新的术语。对于这样的一个领域来说,要学好它,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处理网络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掌握网络中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而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应该要具有不断跟踪和学习的能力。

3)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知识点的组织主要遵循分层结构模型,但又不拘泥于分层结构模型。一般以Internet技术与高速网络技术为主线,同时加入网络发展的最新技术和成果。

2教学方法的讨论

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对不同的知识点分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新的信息、概念与术语很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教师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讲全讲透。对于这样的知识点,适宜采用广度优先的组织方法,以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组织教学。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按照分层的思想来组织知识点,每一层都有其基本的技术特点和网络协议。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去讲解基本理论,学生会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接受。这种情况下,适宜采用深度优先的组织方法,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组织教学。

2.1对于广度优先内容的教学安排

2.1.1计算机网络概论部分

第1章是计算机网络概论部分。这一章从内容上来说,新的知识、概念与术语很多,每部分的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适合采用广度优先的组织方法。对于这样的章节,教师都希望一次课就把它讲完,在短时间内,教给学生很多知识,但这样的教学效果一般都不太好,很难在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第1章的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方面,教师尽量少讲一些,主要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或论文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以组织讨论或学生报告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读书笔记或论文作为作业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真正发挥网络的功能,通过互联网来学习网络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地检索有关网络与互联网的最新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检索文献,提交一份论文。挑出比较好的论文在课堂上公布与点评,让大家

相互学习。这样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目的,学会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

2.1.2其他章节中的新技术部分

在其他章节中,除了基本技术与理论以外,还会有很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教师很难将每一部分都讲全讲好。这些部分也适宜采用广度优先的组织方法。将教材中没有整理出来的或者是整理出来了但分析得不太透的内容罗列出来,如表1所示,让学生从中挑选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将研究成果以专题报告的方式提交。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与继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通过分析学生的专题报告,发现不同类型的同学所喜好的题目类型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喜欢挑战计算机技术的同学,他们对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技术细节更感兴趣,如第1、3、4、8、17等题目。而对于平时喜欢在网上闲逛、聊天、玩游戏的同学,则更倾向于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如第15、22、32等题目。学生平时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相关问题,却又不知该怎么解决。通过完成作业,使得同学们知道对于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已经有哪些人在研究,都采取了什么方法,目前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反映,完成这样的作业,使他们切实地感觉到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发现,以后再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可以利用网络来寻求帮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网络新技术和新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对于深度优先内容的教学安排

尽管计算机网络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和其他学科一样,网络技术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它也有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轨迹,这正体现出了学科的体系。面对快速发展的技术,我们只能从网络最基本的原理出发,总结提炼,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理解网络的基本设计思想。学生只有能够接受处理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于网络基本技术的学习,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一味地强调对概念的理解,从概念到定义,学生最终也很难真正理解和学会这些内容。这样的知识点适宜采用深度优先的组织方法。

2.2.1概念与实例的结合

对于深度优先内容的教学,笔者设计了大量生动的图例和实例说明,以避免枯燥的陈述。并对每章具有很好代表性的例题和习题做了精选,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将概念与实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理解知识。

以第6章网络层为例,本章的内容围绕着IP协议展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为研究互联网工作原理与实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像IP地址这样的内容,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可以结合实例给学生讲解IP地址的划分问题,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地址划分的相关概念。结合校园网中的IP地址划分问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在实践中更进一步地掌握IP地址划分技术,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篇10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计算机网络教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已经越来越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所关注。然而,当前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如忽视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教学思想陈旧以及不能根据将来学生就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学生计算机能力训练等。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破解传统教学难题的一条新的途径就是运用项目驱动教学的方法,本文即从这一角度来探讨项目驱动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具体应用情况。

1 创新计算机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教学作为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中最基本的教学课程之一,是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等职业院校整体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但是许多中专院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际开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来创新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现在,在大多数中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暴露出的相当多的问题都与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关。所以说,要破解当前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诸多难题,在具体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然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在这一趋势和潮流的推动下,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必须顺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计算机作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重要支撑技术,在教学中自然会对施教者和学习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娴熟、到位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会从根本上丰富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同时,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变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课堂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因而,从这个层面上讲,在教学方案方面创新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式、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计算机网络教学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中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中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创新。具体而言,中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着如下的突出问题:第一, 创新的理念还未真正深入教育者的内心。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信息化和网络化对于科教手段在中专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绝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领导和教师就能够在思想上很快接受并且实施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很多中专院校在创新计算机网络教学上一直不能有所突破,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相当多的中专院校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展有效的创新式教学,所以相当多的学校领导在思想深处还存在着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手段创新不现实的认识和看法;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所形成的一些惯性,很多中专院校的计算机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思想上还有一些抵触。这主要表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还仅仅停留在许多教师的口头上。一到具体实践层面,这些老师对于这种新鲜“玩意儿”还是或多或少地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有关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不能真正深入教育者的内心并为其所认可,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创新。第二,创新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一些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当前,中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体制和机制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评估体制造成的。这一体制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施。在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鼓励学校和教师进行相应教学创新的条文,但是远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老师仍然认为实现教学手段创新很难做到,而且认为如果在创新过程中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自己难免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不愿进行教学创新;二是在学校层面上,很多学校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规定得很严,设置的条条框框很多,使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感到受限制。这也就导致其在很多方面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教学创新方面不能做出大胆的尝试。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看出实现中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方面的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存在许多的制约和限制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就有必要来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实现中专院校计算机教学方面创新的具体对策。

3 创新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具体对策

在创新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具体对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入项目驱动教学的理念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指的是通过真实的或者是创设模拟的项目情境,然后,根据这些创设的项目需求来拟定具体的教学任务,并安排相应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中专院校的计算教学中具体实施项目驱动教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科学设计相关的教学项目。在项目驱动教学中,科学设计相关的教学项目是顺利进行项目驱动教学的前提条件。在设计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来设计合适教学的项目。并且在进一步的教学中,要将项目加以分解,是全体同学都参与到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具体的项目的设计,来有效的开展计算机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第二,项目驱动教学的具体实施。在具体的项目驱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更多地参与项目实际训练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多尝试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感受。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始终参与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并逐渐形成自己对于计算机产生独特领悟的过程。在项目驱动教学中,要坚决摒弃以往的只注重教师讲的“一言堂”现象,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尝试接受和领悟知识,讨论彼此对于知识的不同理解,并且通过合作实现知识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实现在计算机学习上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此外,在计算机项目驱动教学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按照学生的具体需求调整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项目驱动教学的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有效开展,会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枯燥乏味的现象,同时能够真正激发起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为其走出校门更好地工作创造条件。

篇11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局域网、网络互连与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而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连而成。因此对数字化、数字传输、模拟传输、通信媒体、多路复用、数据交换以及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体系结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应用等)掌握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改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那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上课老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作业练习: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飞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课外阅读辅导:将相关的著名计算机网络学习网站,论坛、视频下载资源等和优秀的网络课程书籍,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获得知识面。

案例讨论: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现实经典网络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或课外独立思考,编写方案等,充实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实际,增进了学习氛围。

学院网络系统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学院网络中心,向学生介绍该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等内容,现场演示设备的操作与调试,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篇12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计算机更新也快,然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却还是几年如一日不变,已经呈现出落后的现象。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作为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应整合教学结构,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延伸教学内容,实施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开展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培养适合网络行业需求的一线网络管理、服务人才,具有一定的及时性,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新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在开设此课程之前,需要对此方面专业的人才需求做一个市场调研,进而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根据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按照其性质、关系性等整合教学模块,使其合并。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理念、新技术,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味地按照教材去讲,而是对内容实施整合,结合实际情况,以生为本,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施模块分割,即实践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认知、了解其学科的规律,进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新人才。 

二、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传统教学中,受条件的限制,教师大都采取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能力,教学手段单一,一味地按照教材的顺序、传统的时间安排来进行,即:先理论后上机,或者是先讲新知识,再让学生练习等,使得理论知识呈现枯燥、无味,学生对其更是呈现厌倦心理。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讲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因此,新背景下的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本身的实践性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实施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凸现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进而深化学生的认知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局域网组建与管理”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时间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初步认知,整体感受,对局域网的概念形成一种认识,进而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网来加深对网络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组建小型局域网,通过调试验证其正确与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自主探究来总结“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运用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作用在于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考核,进而对学生有个整体的把握,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督促和激励作用。但是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方式是考试,标准、依据则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考核,单一地重视成绩,容易使学生掌握空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反而使评价成为扼杀学生积极性的间接“工具”。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态度、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容纳进来,进而全面地约束学生的行为,督促和鼓励学生大胆深入探究,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互评,进而学生自评,分析、总结自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平台,进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始应用,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设施。针对计算机的日益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掌握社会经济发展下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进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手段,丰富评价体系,综合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双顶、徐江峰,《计算机网络构建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