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20 07:42: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冲压模具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30-02

一、设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必要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

训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包括模具结构的设计、模具零部件图的绘制、成形零部件的加工、模具的装配、试模及实际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从图纸绘制到零件加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由于受教学体系和实验手段限制,目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大多只能进行冲压模具拆装和模具冲裁综合性实验两个基本型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认识,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欠佳,缺乏自主创新实验,对于细节知识很难理解,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行模具创新设计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有必要开发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模具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原则

(一)项目设计突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冲压模具技术不仅在模具设计、技术研究和加工制造中大量使用CAD、CAM等技术软件,而且在包括CAE分析软件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在内的应用和开发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教师必须克服机械式的验证实验模式,除基础实验外,应结合新技术开发一些更具特色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实训。

(二)项目设计源于科研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过适应化处理,可以开发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在减少经费开支的条件下,增强自主创新实验力度,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另外,可以将科研课题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把实验当做一种开发过程来完成,使学生对模具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模式,由学生作为项目的实施者,指导教师只是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亲自设计模具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优化参数,并进行加工、装配、实验;教师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督促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实用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三、“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任务内容

从“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实训项目内容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查阅项目文献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熟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成形工艺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情况。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培养知识总结能力。

(二)成形工艺分析。基于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成形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具体成形方法和成形步骤,确定总体设计方案,采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成形工艺获取最好的产品。学生通过工艺分析掌握模具材料、成形工艺、模具设计等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三)模具设计分析。基于成形工艺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模具装配图和全套零件图,让学生掌握CAXA、Pre/E、AutoCAD、UG、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零件图的绘制标准、装配图表达、模具结构表达,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创新能力。

(四)模具参数优化。根据设计的模具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成形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并提取相关的模拟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对相应的模具参数进行优化。学生通过模具参数优化熟悉有限元的相关知识、有限元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五)模具制造。根据优化后的设计图纸,分析加工工艺,编制零件加工工艺卡片,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各种机械设备,对各个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将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调试。学生通过加工实践,掌握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加工的知识、机床的操作方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六)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将调试好的模具安装到相应的成形设备上,完成不同参数的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对成形产品进行质量和强度分析等,并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成形工艺、成形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和熟悉产品的质量和强度评价分析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篇2

图1 情境在模具生产使用过程中的作用

2、课程设计

2、1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和思路是: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

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作者简介:赵华(1981-),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成形工艺;电话:13992613461,E-mail:.

业能力;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按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模式来建构,教学实施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2设计思路

(1)以“能力点”和“知识点”构建课程体系,以完成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设计与制造设计三个主要学习情境的模具装配图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整个课程划分为6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为引导性认识环节,后三个情境又划分成若干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五、六个学习情境为冲压变形使用的扩展领域。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基本知识点贯穿始终,使学生学会使用CAD等绘图软件设计模具。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3、内容选取

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强,思辨能力弱以及自信心不足,但课程培养目标又需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特点,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选用了以下设计思路。

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了六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为认知模具,此为引导性知识,理论够用就行。用9课时让学生认识模具结构,熟悉模具工作原理,学会选择压力机。第二、三、四个学习情境分别为冲裁、弯曲模、拉深模设计与制造,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与关键,以3个日常生活用品的冲压模设计为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占用47课时。最后两个学习情境是其他成形模设计和级进模认知,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扩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需要分配8课时。

二、教学实施

以下将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来总结:

1、教学组织

采用“教学做合一” 教学模式,老师讲授一个案例,给学生类似的学习任务,老师讲解完后,学生能把任务完成。

学生5~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项目组的组织教学模式开展学习。以第二个学习情境中的任务二“典型零件落料冲孔模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后,了解该做什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接着学生对本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讨论,在教师引导下选取最优方案,确定做什么;下一步进入实施阶段,每个学生按照本组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用CAD等绘图软件完成模具装配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和其他组别同学的检查与评价,最后各组学生根据检查评价结果,对本次设计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有目的的学习。学生除了知识与技能的互补与提高之外,还能提升社会与方法能力。通过设计方案的比较与选择,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成本意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职业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整个课程采用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不同,辅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模具认知的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冲压模和压力机,并很好地理解两者的关系。在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设计教学环节,准备与总结阶段采用讲授法,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计划阶段采用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决策阶段运用讨论式,通过方案的比较、辩论,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施阶段让学生扮演设计员角色,体验设计的全过程,掌握设计的方法与技能。检查时采用头脑风暴法,师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设计软件、真实现场、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3、教学资源

3.1 教学资料

教学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有压力机、模具模型、真实模具、多媒体、设计软件以及教材、授课计划、设计任务书等,这些资源的结合有效地满足了教学需求。

3.2实验、实训、实习条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九个、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内计算机中心一个、校外实习基地5个。可满足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的需要以及教师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科研工作需要。

篇3

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脱节,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知识与能力不相配,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十分必要。从2011年9月起,笔者所在学校在10级高技和中技模具制造专业班级中分别挑选一个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模具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比较,高技班取得的教学效果比中技班好,因为高技班的学生知识面更广、理解能力更强、自觉性更高,而中技班挑选优秀的学生组班开展“一体化”教学,则效果会更好。

一、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社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我们决定将模具制造专业(高技班)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模具专业技术模块、模具专业实训模块。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训约为1:1。

1.基本素质模块

该素质模块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语言表达、公文写作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

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

2.模具专业技术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AutoCAD、Pro/E、模具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夹具、安装、调试、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知识,能胜任计算机绘图员、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艺员、模具调试工、机床夹具设计员等工作。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

3.模具专业技能实训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各种设备、加工方法、工艺等相关知识,并完成一套冲压模和一套注塑模的完整加工,能胜任模具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模具调试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冲压机操作工、注塑机操作工、检测仪器操作工、产品质量管理员等职位。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车实训、数铣实训、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模具拆装和测绘实训等,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

模具专业实训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紧密相连,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冲压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相对应,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学习和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相对应。

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和实训内容相对应。通过两套模具的完整加工,将计算机制图(AutoCAD)、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Pro/E)、线切割编程、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门课程都有了相对应的项目(模具中的零件),而所有的项目又有了一个总体的目标(一套完整的模具)。例如计算机制图的教学可以用模具上的导柱、导套等零件的绘制作为项目,线切割编程的教学就可以用型芯、型腔的加工作为项目。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的性强,理论和实训就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三、教学效果的总结

1.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反复对照、理解,从而缩短了认知过程,加深了记忆,能更易理解、更快接受专业知识,能更迅速掌握技能。

2.学生的实操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最后制造出一副完整的模具,学生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对操作充满了热情,操作技能也在不断提高。

3.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增加

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学生也能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4.教学过程可融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篇4

1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职业技术培训中坚力量的中职、高职、高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模具专业,教学用书纷纷出版,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然而,数量众多的模具专业教材,大部分是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编写,鲜有适应中职教育而编写的模具专业用书,各中职学校不得不采用仅有的大学教材来进行课程教学。中职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应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整合,明确、细化技能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课程项目化

2.1确立培养方向

    要设置出适合中职教育特色要求的冲压模课程,必须明确设置标准。当前中职学生毕业后往往应聘到生产一线岗位。所以,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课程进行项目化,在“制造”与“设计”这两个方面,重点应突出“制造”这个方面,在制造的过程中了解、熟悉设计原理,再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求,实现以专业技能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并在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分析或解决冲压加工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2.2确立项目内容

    项目内容的选取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反映社会技术要求,要易于被学生接受、了解和运用,要在强化技能实训的同时,穿插理论指引;不是理论指引实践,而是通过技能实践,了解与消化理论,再利用了解的理论促进技能水平升级,形成以技能实践溶解理论、以理论强化技能水平的良性循环。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这一门课程涉及到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多种模具的设讨一制作,初步接触时,一个学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问和精力才有可能在脑海里把这一系统工程初步建立起来。因此,在确定冲压模这门课程的项目内容时,应选定其中某一种类型的模具相关知识进行内容组织,整合为项目形式,对课程实行项月化教学。当项目完成,学生容易在大脑中建立起清晰的模具制造工程模型,之后就可以此为突破口,扩展教授其它类型的模具知识,形成以点带面的冲压模知识教授方法体系。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各类型冲压模的结构特征和所需要运用的知识内容,选取冲裁模作为冲模知识学习的突破门。冲裁模是冲压模中用得最多的一类模具,其结构组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学生通过冲裁模的学习,拥有了坚实的模具制造知识基础,那么,在后续的弯、拉深等冲模的学习上,将会呈现事半功信的效果。

2.3分项目制定

    根据冲裁模的结构特点,本着由浅人深的原则,可选取单工序的落料模作为具体项月实施裁体,把完成整副冲裁模具的制造过程,分解成多个项目内容依据模具结构零件的功能特点和加工过程,联系各知识要点,可把整个项目分化成以下七个分项目:①冲裁模基础知识:进行模具拆卸实践,一了解模具结构,对冲模和冲压加工生产形成初步认识;②冲床与冲压加工基础知识;了解冲床结构,分析冲压原理;③模架零件制造:对模座板、导向零件等进行加工,强调技术要求,学会车、铣、磨等机床加工手段,强化机床操作技能,了解模架设计要求和选用方法;④凸模和凹模制造:学会用数铣、线切割、电火花等技术手段加工凸、凹模,了解凸、凹模零件的设计要求,学会凸、凹模尺寸的确定方法;⑤垫板与固定板制造:加工上、下垫板与凸、凹模固定板,对上、下垫板以及凸、凹模固定板进行加工,强化加工技能,了解凸、凹模固定板设计的要点;⑥卸料装置部件制造:对卸料零件进行加工,了解卸料装置的结构组成和设计要求;⑦冲裁模装配与调试:对已经加工完成的模具零件进行组合装配,掌握装配模具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完成整副模具的最后组装,把模具装在冲床上进行试加工。

2.4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参与指导的方式实行,老师选定两个结构不同的冲裁件,并预先为其中一个零件设计出完整的模具结构,作为学生进行加工的对象。每一个项目中,学生亲自对零件加工,老师则对其加工过程进行必要指引,从工艺、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要求;当加工完成后,教师对其加工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以待改进。此时,由于学生刚完成零件的加工,精神状态高度集中,且加工过程中亲力亲为,对零件的各部位结构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充分地调动起来,老师对所加工零件的功能、设计原理、设计要点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每个分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把“为什么会是这样”引人到项目过程中每个技能和知识点里,激发学生思维多多思考,培养学生不断进行探索。

2.5项目的检查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