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9-21 12:59: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产性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产性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ZHU Biao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interviews vocational college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from what is productive training, why build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training bas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of construc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ow to build four aspects.

Key words productive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interview

1 什么是生产性实训

教育部于2007年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高俊文(2011)等在根据对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的跟踪调查,认定为生产性实训为:把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搬到校内实训室,做到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并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过程与实际工作操作过程完全一致。钟鸿春(2012)认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的本质是:生产环境与实训环境等同、生产目标与教学目标统一、技能操作与理论运用衔接、生产产品与教学产品一致、教学成本与教学效率双优等。

2 为什么要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熟悉专业技能,熟悉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尽快地适应社会,并以其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岗位需求为主要目的(孔金、卜锡滨,2012)。高俊文(2011)等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当具有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等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朱程、李增芳,2012;刘威,2011)。刘艳红(2013)结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分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创新的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胡建波(2010)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载体。高俊文(2011)对100所全国示范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训教室合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生产和经营合一,获得经营收入;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内容合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陈增红(2011)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基础,是课程改革与企业需求挂钩的平台,是培养“双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3 我国经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林小兰(2011)通过研究发现财经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学院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不够;学院对于校内顶岗实习工作重视不够;两种薪酬制度共存,不利于企业化管理;管理团队主要为兼职人员且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环境、硬件设施与社会超市相差较大;实训指导达不到要求;多数教师没有超市实际工作经验等问题。朱智(2011)指出高职经管类专业应该从“选择合适企业”“以专业群为单元”“拓展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宋洋(2012)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地点工作场所化、实训场所教学化的观点。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探索了校企的人力资源(老师,主管),物力资源(课程,岗位)和文化资源(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工学三维融合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物流实习基地轮训实践(陈端海,2012)。高职院校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校、企、政三方联动,建立校企共建长效机制;校企共同制订符合企业生产经营规律的生产性实训计划;采用轮岗制,保证技能训练的全面性;建立教师工作站,打造生产性实训师资团队;引入企业评价标准,设计生产性实训考核方案(张梅,2012)。

裘腰军、茅瀛怀(2011)也开展了真实业务做实训,部门融合育人才的探索实践,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实训项目课程体系。林英法(2011)探索了基于记账公司平台的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江建敏(2012)针对会计类专业顶岗实训困难的问题,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两种模式四维一体的校内实训体系来实现会计类专业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并提出了博弈性的会计职业岗位仿真实训的设想。

张兴强(2010)研究了生产性实训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刘永强(2010)认为生产性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融入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构建多平台技能训练平台。陆云帆(2011)等对高职教育中生产性实训和课程群的分析,指出生产性实训与课程群之间的联动关系能提高生产性实训的效果,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开发好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至关重要。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是提高学生与社会接轨能力的需要,是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发展的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必须符合高职教育和企业生产规律。顾爱春(2013,2012)基于对高职学生成本会计的学情分析,研究了成本会计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了解并体验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兴趣,尽早建立成本意识。以品种法为例,研究了学做一体的成本会计生产性实训教学设计。张耘(2012)等将实训过程分为:筹备、技术培训、实训实施、实训收尾四个阶段。黄盛兰(2012)认为亟需规范的生产性实训课程管理,通过“训练”目标的达成、管理平台的搭建、恰当的组织模式、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如何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生产实训性教学模式,形成了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生产、育人机制,改善了办学条件,推进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了学院社会服务功能。

马强(2010)以浙江省高职院校园区建设经验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与现状,提出了基于大学科技园的形式建设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想,讨论了园区在集成高职院校“科研、生产、实训、顶岗、就业、创业”需求的作用,着重在校企合作、多元化投资、企业孵化与培育及自主创业的机制方面,分析了园区模式的可行性。朱智(2011)将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概况为五种:引企入校型、校企合资型、学校独立型、校企合作型和政府、行业部门资助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学校自建型、企业建设型和校企共建型三种模式,在100所全国示范院校中,采取学校自建模式的比例最高,校企共建模式的比例次之,企业建设模式的比例最低(高俊文、邹心遥,2011;王加林,2011)。包玉花、宋建伟(2012)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成功探索实践以订单培养型、校内企业型为主的企业主导模式;来料加工型、技术服务型为特征的学校主导模式;股份合作型、企业资助型等为代表的学校企业双主导模式等三种生产性实训模式。他们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引入合适的行业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宋洋(2012)总结归纳了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种模式:企业主导模式(订单培养型、企业赞助型)、学校主导模式(筑巢引凤型、来料加工型、技术推广型、创业孵化型)及共建合作模式(主要为平等合作、形成互补及任务驱动三种类型)。王新甲(2012)依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时主要应坚持开放建设、特色发展、精细化管理三大策略。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校企共建原则、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高俊文、邹心遥,2011)。路荣平(2011)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立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包玉花、宋建伟(2012)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产学研结合、职业性等原则。姜维芳、田彩云(2012)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与筹资方式多样化原则、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定位原则、实训设备及工艺的真实性与先进性原则、运作方式的工学结合原则、校企合作的效益性原则等。

5 简要评述

从理论上讲,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国际化战略的选择,需要国内高职院校更具国际视野。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进行具体学习和借鉴,可以使国内高职院校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少走弯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国内由于高职院校示范和骨干建设,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课程(或实训项目)开发模式。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改和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ZJG1202903、YB2013-10)

参考文献

[1] 马强,付艳茹.国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03.

[2] 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61-62.

[3] 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S].2007.

[4] 路荣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特征与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5):73-75.

[5] 高俊文,邹心遥.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跟踪研究[J].高教论坛,2011(4):45-47.

[6] 包玉花,宋建伟.高职生产性实习实训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2012(5):26.

[7] 姜维芳,田彩云.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浅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0-11.

篇2

    1基地规模偏小且数量少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涉外经贸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商务翻译、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而一般外贸企业或进出口公司规模都较小,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及资金使用都比较有限,无法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基地建设;同时,尚不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企业热情不高。这些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都普遍较小,且数量偏少。

    2实训周期长导致受益学生面偏窄除了基地规模小、数量少外,外贸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训要求。在一般外贸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流程基本都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而且通常需要1至2个月。如此计算,如果每批安排5位学生进入基地实训,即使寒暑假包括在内,每学年也只能满足30位学生的实训要求,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3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矛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兼有教学实训功能和产品生产功能,然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的生产计划是随着市场波动变化的,不同的属性导致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矛盾。

    4欠缺有效的实训组织模式导致管理松散“引企入校”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有些基地将企业引入学校后,对实训项目开发、实训组织与管理等缺乏规划与创新;同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重生产轻实训,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训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72-04

高职院校在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应着力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引进生产性项目,与企业开展合作,以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一、校企组合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包含企业引进、课程开发、人员设置、绩效考核等一整套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一方面要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服务于自身的教育主张,保持教育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按企业生产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内部管理。

通过校企组合的方式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首先需要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生产过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其次,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选择好适合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寻求双方利益的趋同点,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目标是企业的生产目标,实践教学过程是企业的生产过程,其结果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产品和服务,而整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能力提升完善的过程。

二、建设校企组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原则

第一,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相统一。依据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调整核心课程内容,使这些核心课程的内容同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具体做法上,可采取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开发与建设、开发教材乃至实施教学等方面听取企业意见,与企业合作,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第二,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相统一。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紧密合作,把企业的设计任务或生产任务直接引入课堂,让学生结合企业任务真题真做,把工作任务和教学任务融为一体,实现从学生作业到企业产品直至商品的转化,使生产性实训教学占实践教学总时数的比例不断提高。

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要良性运作,发挥功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支撑生产性实训的硬件和软件是保障。在硬件方面,要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行业生产线模式,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机构,为成批量、准确地执行生产性实训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条件。在软件方面,要按照人才培养的梯队要求,建立真实项目库,开发由易到难的工学结合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

项目的来源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与合作企业协商,将行业和企业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单个企业解决起来成本较高的问题,作为研发项目委托给学校,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并以经费奖励方式给予资助。二是邀请合作的同行企业将部分生产项目任务交给学校,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所完成的产品主要供企业备选,即“真题辅做”。三是直接以学校名义参与社会投标,将竞标所得项目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重点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开发上,所完成的产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考核鉴定,即“真题实做”。

三、校企组合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构建

多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师资建设、硬件投入、责权利分配和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校企组合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于校企组合的人才培养

基于校企组合的人才培养是一种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实训的生产效率比企业流水线熟练工人的生产效率低,企业一般不愿意将过多的生产项目放到学校,这导致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常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无法常规化。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办法,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着手,建立水平和能力相同的工作组,实行小组项目管理方式,课程设置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据,由企业讲解具体项目要求,按照企业生产任务要求,专业教师组成专门教学团队,学生分成相应的工作小组参与到项目中,对企业的任务进行区分和细化,在生产任务的指引下,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进行相应的生产。这种小组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真实项目驱动,按照企业项目真题实做,打破能力区分、年级区分,按照项目要求组织生产。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为例,一方面,定期从深圳动画企业分批承接生产周期比较宽松、制作技术要求一般的阶段性动画项目,带领学生进行真项目真做的实训;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和学生或与企业联合,或自行组织团队开展动画项目的研发,用实际工作带动专业教学,提高专业技术,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实战中磨练,在应用中提高。每个项目组都建立导师负责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和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同时,确定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学分计算办法和考核评审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二)基于校企组合的课程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更可为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创造很好的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上,应强化能力本位,以典型任务为导向,突出前沿性、操作性、实用性。在生产性任务开始之前,学校要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企业侧重于生产任务的进度和规格,学校负责培养目标中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制定的培养目标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校企双方还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企业按照公司要求和生产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进度,将企业的生产标准提升为课程的考核标准。在课程内容和所使用教材的编写上,主要侧重于最新的实用知识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管理规范、实训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任务验证标准,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总之,生产性实训的课程建设,强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匹配,强调最终产品或者服务的产出,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来完成工作任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与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合作,将生产性实训的过程和内容进行总结、深化,编制了一系列实训教材,形成了一些经验。首先,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子行业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好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信息类教材开发准备工作。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度融合,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互兼互聘,将电子新技术引入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做到三点:第一,突出内容的先进性,将代表最新电子技术发展方向的新知识融入到教材中;第二,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如在《电视技术》系列教材中,增加了I2C总线控制技术,大屏幕电视机中的各种画质改善技术、画中画技术、平板显示技术,以及LCD、PDP等市场流行电视的故障特点及维修方法等内容;第三,突出内容的可操作性,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特点,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校企组合的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在于对企业真实生产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核心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要实现教学和考核主体多元,以学生为本,课堂目标与生产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任务和企业生产任务相结合,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对实训教学成效的评价应建立动态的过程评价体系,企业侧重于从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教师参考企业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评价,督导则从课堂组织的完成情况以及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则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对教师作出评价。

如电信学院的实训课程“IC版图设计”,课程教学完全按照企业IC版图设计任务的完成过程和流程来设计,同时学校版图设计的学习平台与企业版图设计的技术平台是同步的,因此学生在实训室的学习过程,就是版图设计员在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同时企业的工程师,直接参与学校实训教学。

(四)基于校企组合的师资建设

对于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引进的教师,采取“分类管理,利益统筹,项目驱动,身份趋同”的建设模式,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合理待遇,创造具有归属感的校园文化,给予其能够得到社会和学校承认的评价。注重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积极安排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将下企业挂职锻炼作为教师再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企业评语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把考取高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开阔教师视野,增强其动手能力。

如艺术设计学院首饰珠宝专业基于实训教学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有计划地推行教师轮岗制度,每年都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或出境学习,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考评员、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与认证,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加市、省、国家以及国际级的设计大赛和作品展览。二是采用聘请企业专家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等,充实、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与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关系,聘请企业培训师组成“团队式”讲师团到学校为学生授课。三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

(五)基于校企组合的硬件投入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企业的设备优势、项目优势与学校的人才优势、潜在的员工(学生)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资源。

如媒体与传播学院印刷技术实训室拥有总值1800万元的设备,其中政府投入的只有600万元;在媒体与传播学院总共4300万元的设备中,有1700万元的设备来自于企业捐赠。印刷技术专业自1995年以来就与全球最大的印刷技术与设备制造商德国海德堡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海德堡印刷生产实训中心。

(六)基于校企组合的责权利分配

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会产生经济收益,它是生产性实训的源头活水,校、企、学生三方面都可获益。在实际运行中,应根据项目状况,厘清责任,使得权益明晰,并指向趋同。按照市场机制,学校与企业建立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的合作关系,通过股份制构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产权和制度架构。实训基地按技术、资金、劳动等投入合理分配利润,兼顾各方利益,以驱动各方积极性。对于在生产性实训环节中,因学生的创新而使得工艺提高、技术改进、新设计方案被采用等,学校应按照参加市级大赛的奖励规定给予奖励,其标准由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也可按照相应的学籍管理条例,给予免修学分或者换取相关证书的奖励。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学生的一般性劳动付出,应按照勤工俭学的标准,由企业给予支付工资。在工作开始之前跟学生签订相应的合同或者协议,一方面对学生的生产责任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保护学生的权益。

为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趋同点,学校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如应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与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就按照上述思路建立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了校企合作与企业长期利益的结合点,贯彻合作双方整体人力资源改善和管理创新、文化提升的战略思想,确定了符合双方发展战略并相互认同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还联合组建了“药店管理学院”,学校承担了海王星辰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员工的培训任务,如分店经理、执业药师、采购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等。

(七)基于校企组合的评价考核

生产性实训评价考核模式的特点是多方参与、全面评估,包含长期和短期两个层次,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维度。短期评价主要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长期评价涉及社会和学生对学校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成效的评价。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相应的政策指导和规范还不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与制度保障,校企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风险,与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衔接还不顺畅等,这些都有待于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2):164-165.

[2]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3]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54-56.

[4]程云燕.构建“服务与教学”双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教育与职业,2009(20):33-34.

[5]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152-153.

[6]贺星岳.产学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5-46.

[7]张辉,吴万敏.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37-38.

Exploration on New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Productivity Training Base Development

YANG Run-hui

篇4

为了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可以在校内或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开发教学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把实训基地建设成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开展教学产品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承担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使接受培训教育的学员,能够缩短就业上岗的试用期。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1.“校企合作开发教学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是高职院校为了高职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的工作,在走出校园后,不需要企业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基地的建设既需要具备“生产性”,又要求具备“实训性”的特点,联合学校周边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作为学校的教学产品,将教学的知识点渗透到教学产品中,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实际的体验实际生产过程,将职业教育更好的与企业接轨。

2.“校企合作开发教学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和企业合作,将实训基地建设到工厂,将企业实际的生产场地作为实训基地,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

方式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把学校的实训车间改造成生产车间,将工厂的管理制度引进实训基地,我校引进了“6s”管理制度,并将制度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合学校的环境。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更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我校建立了和大连海尔企业的联系,在学校成立了14级海尔班,将学生派到海尔企业实习一年,学生毕业后,企业会留下优秀的毕业生,继续为企业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会有目的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也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加强了校企合作。学校还通过和周边企业建立联系,将企业的产品拿到学校实训基地生产,不但将企业的新设备引进到了学校,而且也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

3.“校企合作开发教学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要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条件需求出发,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上积极寻求突破,要建设具有特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教学产品开发能力的特色实训基地。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3.1节省了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本

人力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正因如此,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现阶段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意义重大。“校企合作开发教学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节约企业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的成本,学生可以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在学校完成相关培训,不需要进入企业后再接受培训。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体验实际的生产环境,完成专业知识及相关企业文化培训,以及企业员工素质培训。学校将企业产品拿到实训基地生产,将企业产品作为教学产品,让相关企业的学生参与该企业产品的生产,并对相关学生进行相关企业文化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企业,不需要耗费企业的资源,节约了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本。

3.2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能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使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结构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学校的发展前景。通过分析研究论证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关建设项目,控制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建设规模。

3.3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发展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发展落后,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方面。很多院校缺乏资金购买昂贵的设备,学校教学设备简陋,很多都是企业淘汰的设备,跟不上发展。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还需要二次进行培训才能上岗。基于教学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和学校将资金投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力量,学校围绕各专业的职业能力发展要素,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相关的配套建设,为学生就业创造实习条件。不但学校的实训设备得以更新,而且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使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更适合高职学生教育,摆脱了过去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学校的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生产环境和相关技术服务,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难题。

篇5

关键词 数控 生产性实训 校企合作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27

NC Training Base Productive Training Operating Mode

PAN Dong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300)

Abstract: This paper on productive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background, productive training investigation was described;NC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ive training, productive training of management, implemented are explained in detail; for numerical control training base productive training mode,As well as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training for teache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chnical service achievements are analyzed;Finally achieved on productive training describes the effect and problem of; article on the current depth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 guiding role.

Keywords: NC; productive trai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model

1 生产性实训的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①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实训,是促进产教结合、落实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政策,对于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及推动校企合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

随着工业水平的日益发展,企业数控化率的不断提升,对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数控技术应用人才是紧缺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学校投入资金,购买数控设备;另一方面,还得投入一定的耗材,进行数控加工实训,提升学生的数控加工技能水平。目前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维修专业等机械大类专业均会开设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数控加工实训开出率达到100%,数控设备利用率及高。

伴随着数控实训量的增大,耗材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降低耗材成本,一些院校在数控实训期间用蜡模代替原材料,但是蜡模加工需要的切削力很小,切削参数对加工的影响较小,实习完后,学生无法掌握数控设备加工特性。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实训环节的真实性,都采用YL12作为加工原料,硬铝较腊模相比,对刀具切削用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大大提升实习效果,掌握不同切削参数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但是用硬铝作为原材料,浪费较大,制作的零件应用性能差,而且硬铝的加工相对难度低,与企业钢件、铸铁件的加工有显著的差距。如何使学生通过数控加工实训更好地掌握数控加工技能,真正做到校企零距离,同时又能节约原材料成本,引企入校进行生产性实训,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2生产性实训现状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产性实训的运行现状,团队通过互联网调查,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省内二十余家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1)数控实训基地规模都较大。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中,共有6所国家示范(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9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这些示范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面积都在5000平方米以上,关中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控实训及机加实训设备总产值超1000万;示范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充足,实训基地建设规范,配置合理,能有效满足本校各类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需求。在陕北、陕南部分欠发达区域,少分部高职院校存在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数控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不规范等现象。

(2)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调研结果显示,各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严重不足,师生比偏低,实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验、实践教学水平欠缺。有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及中职升格而来,这些院校专业教师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数量少,教师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双师型”培养有待进一步的加强。陕西省示范高职院校,以及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情况较好,按照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配备,梯队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各高职院校普遍反映,目前实训基地教师的培训项目多,但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调研反馈各学校一致认为下企业锻炼是提升实验、实训教师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3)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在与同行进行调研交流中,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样,规模相对较小。主要的校企合作形式有: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或者校内进行实践教学,或集中一段时间在企业进行集中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形式之一,前两年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我院主要采取校企合作工作站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在专业核心知识学习阶段,到校企合作工作站进站学习,边进行理论学习,边进行实践技能培养,同时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

(4)生产性实训开展少、规模小。调研结果显示,所有的高职院校在数控加工实训,或者机械加工实训过程中,正在进行或者曾经试点进行过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探索。同行们一致认为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使得数控加工实训教学的效果更好,实训内容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降低数控实训教学的教学成本;实训教学的课题来自企业实际产品,实训材料、设备、工装与企业应用基本一致,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是生产性实训开展也有很多的问题,学校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生产,学校配备的刀夹量具等工装往往跟不上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性实训的产品形状就不能太复杂;同时很多企业不愿意增加中间环节的运输成本,以及企业人员往返于企业、学校之间的协调等中间环节成本;企业使用设备还得缴纳一定的机床折旧费、水电费等,这些原因就造成了生产性实训开展较少,规模也较小。

3生产性实训开展情况

(1)依托国防职教集团成立“校中厂”、“厂中校”。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联合60余家国防企事业单位,成立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国防职教集团进行校企合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托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各个专业积极与国防职教集团下的单位洽谈、协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数控技术专业也积极与企业开展各项合作,分别于西安华元机械厂、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校中厂”,企业带产品进学校搞生产,技术人员参与,同时老师带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加工生产,从实际中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学校以零利润形式支持企业进学校,旨在培养高水平的数控技术人才。数控技术专业还与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厂中校”――西安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数控专业学生在二年级时,进入企业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实训内容以企业产品为载体,学校派老师参与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企业安排能工巧匠进行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三维造型、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产品零件的三坐标检测、数控设备的维护维修等整个生产过程的学习,不仅学习理论、实践知识,更要了解企业运行过程,管理模式,真正做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零距离培养的目标。

(2)生产性实训的管理。数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管理以数控实训中心为主,企业指导参与为辅。首先,分院与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次,以数控实训中心牵头,进行生产性实训各环节的制度文件制定,包括: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任务书,企业产品――挤脱接点座工艺设计说明书,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计划,生产性实训考勤、考核办法,评价及反馈环节设计;然后数控实训中心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性实训实施;最后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总结整改。

(3)生产性实训的实施。数控加工实训的执行是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期教学进程安排为原则,按照实训班级依次从第一周到第十九周在数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分为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三个工种,实训时间一般为两周。实施过程为:安全教育,数控实训管理制度学习,机床操作规范学习,分组,机床基本操作与对刀,生产性实训产品工艺规程熟悉,产品程序学习,工艺参数的选取分析,程序的传输,产品加工,产品检验,评价,各环节考核及综合成绩评定。整个实施过程中,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4 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1)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我院数控实训基地在执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主要以“学校主导,企业指导,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以校企零距离为目标”的运行模式进行。数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运行模式见图1。

图1 生产性实训运行模式

(2)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教育要求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生产性实训,为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技术能手,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选派理论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以及到“厂中校”进行企业顶岗实践,获得一线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对提升理论教师实践水平,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课程建设。依托生产性实训的开展,数控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结合企业实际,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项目设计。在数控车削编程加工,以企业产品为基础,开发了阶梯轴编程加工项目,螺纹轴编程与加工项目,支撑套编程与加工项目,典型配合件编程与加工项目。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课程设计时,以挤脱接点座为设计载体,开发了平面加工项目,钻孔加工项目,攻螺纹项目,镗铣加工项目,方孔线切割加工项目,典型零件工装设计分析项目。在UG软件应用课程建设中,以生产性实训产品为载体,设计开发了典型零件的CAD/CAM设计,并将自动编程结果在自动加工中应用,不仅验证造型编程的正确性,同时加强了工艺参数合理性的选择验证。生产性实训对建设符合企业实际产品的课程开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服务。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学校教师从企业方获得了利益,同时又将成果回馈企业。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长处,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专业教师团队,先后为合作企业解决了产品造型,自动编程的难题多次;为企业解决工艺问题,提供工装改造方案多次,这些技术方面的优势,也促进了生产性实训进一步开展的可能性和延续性。

5 效果及反思

生产性实训的实施,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不再是纸上谈兵。同时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项目开发,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利用学校资源及技术优势服务社会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企业参与度不高,生产任务较单一;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生产性实训实施过程中,教师与技术人员的沟通渠道还需加强管理;具体实施过程中暴露的运行、管理问题较多。因此生产性实训运行模式的完善还需要继续研究,只有校企深度合作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

篇6

关键词 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中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某些问题仍是客观存在,作者以中职汽修专业为切入点,就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析,以供参考。

一、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中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职院校基础建设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条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为问题体现在:一,建设模式问题。以目前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际来看,主要以校企联合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还处于较浅的层次,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建设模式表现出了一定的单一性。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参与性不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匮乏。部分企业虽参与到了中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当中,但是企业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单纯的将中职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致使学生实训只停留在汽修的简单操作层面,实训基地建设意义不复存在;二,学生实训学习管理问题。在汽修专业学生参与校外生产性实训活动过程中,缺少系统的管理规范,学校与企业对接工作做的不到位,致使学生实训中身心和行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上相互推诿,对学生疏于管理,严重影响了生产实训的实效,失却了实训基地建设原本的教育意义。

二、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只有客观、理性的发现和分析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注重落实到实处,才能保证事件始终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亦是如此。作者结合上文对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多元化的建设模式

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学校、企业、政府三者都参与进来,只有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才能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有效的开展。因此,构建学校、企业、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是优化中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可以构建政府建设模式。这种政府主导开展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所处地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产业群相对集中的中职院校。当地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引导相关中职院校及企业参与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来,给予他们适度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其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构建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模式。我们无义否认企业对利益追求的本质,所以企业在出资建设中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同时应享有教育产品的使用权,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创造双赢的局面。这种模式下的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企业与学校同作为活动的主体,都承担着学生教育的责任,因此企业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中职实训基地参与意识,切实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添一份力。学校则需要努力与企业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学生实训管理,在完成学生培养目标的同时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籍此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促进彼此的发展。

(二)强化学生实训学习管理

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实训学习管理是发挥实训基地教育功能的关键,理应视作建设的重点。为有效解决中职汽修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学生实训学习方面的问题,中职院校应对学生的实训全程实施管理。中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训学习活动之前,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及思想辅导,培育他们良好的思想品格,引导他们始终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帮助他们做好实训准备;中职院校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实训管理,规范学生的实践行为,注重对学生权益的保护,督导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训学习活动中;中职院校在学生实训学习完成后,需要对学生试训中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引导他们正确的分析和认识自身的足与不足,以此为依据指导他们下阶段的学习行为。除此之外,强化学生实训学习管理还应体现在企业和学生层面,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管理提高学生实训学习实效,真正实现中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勇,段保才.以企业校区为主体,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

[2]朱其训.国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篇7

作者简介:林红梅(1967-),女,辽宁大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系副教授,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教学。

课题项目:2011年广东省高教学会项目立项课题“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研究与实践”(编号:11GJB125122),主持人:林红梅;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研究与实践”(编号:11B100),主持人:林红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86-04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在评估过程中要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实践教学经费要有保障以及行业、企业要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室使用率和实训设备投入、运行模式、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完善[1]。各地高职院校在探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取得了可喜成效,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导致责权利不清,运作不畅,特别是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等方面失调,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及利益相关体参与的积极性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涌现了许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相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典范,并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该模式之所以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一方面取决于选择合作的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规模和用人需求与递补,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生产性活动来完成学生在工作过程的实训,另一方面由于德国本地人口偏少确保了学生的就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用人需求相适配。加拿大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点培养技术能力、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适当综合化。美国社区学院以“开放性”为主要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开放性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对象、目标、管理以及形式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着重技能的培训,重点提高整体素质,强调学生真实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英国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为中心的训练模式,其整个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靠证书与考试制度来开展。澳大利亚TAFE是一种以国家资格证书为基础的、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该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在TAFE的实践教学中,政府和行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特点是将院校按工厂模式办、将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实训的场所在校内。该模式依赖于全真化的工作过程,需要持续性的运营资金的支撑,而运营资金的来源在于与企业的充分合作。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作用和理论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校内实训中心,管理35个实训室、125个实训分室,设备总值4.7亿元;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组建了教学企业与社会服务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企业运作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有7242万篇论文(1994-2012年),其中有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论文有107篇。丁金昌、童卫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和黄斌《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S1期)等文章阐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特征;傅永强、吴文山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6期)和吴弋旻、张雪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10期)等文章对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熊建武在(《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6期)提出“区域共享型”为主导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叶马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提出开放式园区建设模式,林红梅(《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11期)提出企业化运作,石华(《职教论坛》2010年26期)提出校企股份组合建设新模式,周海英、严中华(《物流技术》2011年13期)提出教学企业建设模式。由于国内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刚刚起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建设与运行上受到观念滞后、机制障碍、效率低下的制约,对如何建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模式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二、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运作管理体系

本文基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建设国家骨干校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院系二级管理的背景下,通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作为个案,探讨成立校内实体公司,采用企业模式管理,增强自身造血的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是探索出一个“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管理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宏观与微观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

(一)微观领域研究

微观领域研究主要是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改革、“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基地的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就是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教学组织方式改革就是探索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教学组织与顶岗实践相结合,从而推进“教学做”一体化[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生产实践及技术研发,并从实训基地中聘请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教学方法得当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基地的制度建设方面,将出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办法,内容包括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财务报销制度、实践教学计划、基地激励考核及奖励办法、基地教师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对校企合作中表现好的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

(二)宏观领域研究

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及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学实训和经营管理双轨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首先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实现依法纳税,并以有限公司运作模式建立公司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等;其次,明确利益相关方权利与义务,实施经营与教学双重目标,即实体公司可持续发展和学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健全企业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减少在真实市场运作中所面临着的许多不确定的经营风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将直接关系到校企双方、师生的核心利益,也关系到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因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各经营部门涉及到经营成本、设备购置、员工(企业兼职教师、学院专任教师和实训学生)薪酬补贴等运营成本,实践教学场所涉及到财政投入、实训耗材、实训指导老师课时等办学费用,因此,构建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首先要制定生产性实训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学院政策,对生产性实训使用的经费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生产性实训经费预算,控制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本;其次要明确相关方利益分配关系,比如,学校专任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等人员的身份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属性,还具有双重劳资关系,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涉及到相关方利益分配问题。

三、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

本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经营管理机制是通过二级学院与实体公司互通、系教学主任与实体公司经理互通、带实习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互通、实训学生与一线员工互通实现的,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采用以大学生作为经营管理主体,以企业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把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成真正的生产性教学场所。通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真实公司运作相对接,将学校教学与酒店、旅行社、培训楼、超市、文印店等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校内酒店、旅行社、培训楼、超市、文印店和电话调查实训场所进行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学时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通过实习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的对接,学生与一线员工的对接,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服务标准,按照企业职业岗位和工作流程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将使学生得以在一个同企业完全一样的环境中学习,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依法纳税、成本控制、团队合作的意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相协调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

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中,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3]。这极大地促进了校内实体公司的发展。在目前政府投入有限的前提下,校内实体公司就不能只是纯消耗性的实训基地,必须开展真实的生产性或商贸活动,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真实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而维持实体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即校内实体公司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学校增加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获得了有用人才,学生顺利就业;其经济价值是开展生产或商贸活动获得了经济利润[4]。由于校内实体公司属性是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糅合,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法律问题,特别是可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制方面存在许多盲区。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公司法》、《破产法》、《物权法》等法律适用上有待于创新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如图3所示。

由于我院校内实体公司教学设备和土地使用权均为国有资产,因此校内实体公司应该由学校授权管理,采用收支两条线,在财务处建立独立账户,也就是实体公司收入和支出要在学院财务处建立的独立账户中体现出来。按照我院财务管理文件,实体公司创收应包括递交学院管理费、实体公司发展基金、师生奖酬金3个部分。在校内实体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公司管理人员多是二级学院的专任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实训学生,他们的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专任教师是二级学院的一员,兼职教师是合作企业的职工,实训学生要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他们一方面与所在学校和企业人事关系保持不变,另一方面又与基地建立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需要接受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考评。在校内实体公司激励政策方面,实体公司管理团队应该以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方式有计划的安排到实体公司工作,享受学院给予到校外企业去实习的教师一样的待遇,即合格者学院按满工作量核算其工资,同时享受校内实体企业给予的适当奖励。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时外,要享受校内实体公司规定的补贴。

总结

经营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实训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为了实现实训和经营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必须要在经营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学校教学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协调,实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探索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历程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1(05):118-121.

篇8

一、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在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冲击下和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下,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兴起了,但是当时并未取得多大的成绩。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及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与重视,在新世纪,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逐步走向了成熟化。

自从2003年起教育部就开启了对高职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工作,国内各高职院校就按照评估要求,将学校的生产发展和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作为了培养高技能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标准。许多高校借评估这个契机,以评估指标为依据,努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时间里投入了约4000万元,建成了2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的有2个。省级的有5个,初步形成了一个贴近企业实际生产、企业管理以及经营多元化的校内外结合实训基地。

从2006年12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至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比例大大增加,同时教学设施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并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广大用人单位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现有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小、设施条件差

据相关报告显示,对于高职院校校内必备基本实训设施的规模、条件和要求,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就造成各院校的实训设施条件因经济条件限制造成的总体差距。这主要是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坚定,从而在规模上、设施配套上都存在不足的局面。此外,部分院校缺乏规范、科学和系统的专业建设规划,造成专业建设的盲目性,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2、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到位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建设都存在诸多不足的现象。由于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盲目扩招,从生源上增加了学校的在校人数量,但是从配套的实训设施上却没有量上的增加,反而是加大了实训设施的实训压力,从而导致实训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一些学校由于资金不足,实训设备不够完善,更新和改造不及时,设备不齐全,仿真效果差,缺乏职业情景的营造。对于一些新增专业,更是缺乏相应的实训大纲和实训设施。

3、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率低,生产效益不明显

自2006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几乎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开始着手于建设或改进自己的实训室,但是从实践来看,实训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尤其是生产性实训室的使用更是挂羊头卖狗肉,不仅利用率低,也没有体现其生产的效益性。

4、实训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标准有待提高

(1)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力度。学校教务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对实训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检查、督导不到位,管理执行力不足,主要凭借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经验维系。

(2)实训质量考核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方法简单,内容单一。目前,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一般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评价标准片面主观,评价尺度差异性较大。同时,学生也无法参与其中,不能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般情况下,对实训课程的考核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技能,主要对操作流程及其质量的考核,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对一些突发件事的灵活能力的训练和评价。

5、实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实训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传统型教师比例较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行业和一线专业人员的兼职教师比例更低。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水平较高,但行业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弱;部分教师虽然有行业从业经历,但由于长期局限于学校,使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实际。

三、完善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规模和条件

实训条件是实训教学效果的保证和依托,实训设施的建设管理是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它对实训教学水平有着重大影响。

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室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效益性,扩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规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行业需求及时更新和改造现有实训设备,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还要在质量上紧跟行业发展前沿。

2、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仿真性的建设和管理

高职院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营造贴合行业实际的仿真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与工作情境实现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度。尽量使之成为能够承担起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外经营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以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同时还需定期对实训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清洁保养,做好实训室的管理工作。

3、最大化利用实训基地

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实训教学设施,要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资源,对其实行开放式管理,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生产性经营,尤其是一些旅游类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操作能力,也可以回收一些成本。

4、加快建立与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相配套的考评制度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考核是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教学的直接手段。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都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估具有诊断、预测、反馈、矫正和总结功能,对实训基地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做出事实评判,可以为今后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事实上,我国已有部分地区、院校在评估与创建的基础上,对与实训基地相关的考评标准进行了探索,如浙江省出台的《浙江省高职高专校内实训基地验收标准(试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出台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

5、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要在高职院校建立名副其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要有一支具有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通过定期选派教师赴行业挂职锻炼;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引进有行业从业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等方式。

综上所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非常重要,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所以,高职院校在注重院校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校附带的教学条件,改善学生实训的条件,逐步完善校内教学管理,增强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黄瑞兴,韩亚兰.承包制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以顺德梁琚职业学院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1.5.

[2] 叶娅兰,陈学春.高职高专校内旅行社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模式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3] 陆云帆,将方纯.高职教育改革中生产性实训与课程群建设联动关系构建研究.教育与职业,2011.5.

篇9

当前,职业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工具性”、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适应型教育转变,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成功与否,唯一评判的标准就是看所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人才的内涵不断变化,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索职业核心能力在教育阶段的培养已经成为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彰显高职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重点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构成以及生产性校企合作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朝着实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标成长,同时,为高职院校其它专业提高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1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1.1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如图1所示),又称“关键能力”

或“核心技能”,它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相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并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不论人们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的一种通用的职业能力(如图2所示)[1]。

图1职业核心能力位置示意图

图2职业核心能力组成结构图

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点是可转移性,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转移价值的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划分为可转移的技能和使这种转移成为可能的技能或使能技能,可转移的技能是指可应用于不同的情境里的知识和技能,使能技能是指促使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从学习的角度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更高层次的技能。

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依据职业核心能力的活动指向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几种能力。

1.2职业核心能力特点与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在其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如图3所示。

图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职业的特点:

1)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申报成功的一个目录外新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交叉学科,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RFID技术、GIS、GPS、物联网技术等)来进行物流的仓储、运输、跟踪管理。是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依靠员工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2) 在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应用中,信息流是从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到供应链的终点(客户)的,从事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岗的位职员,不仅需要过硬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处理、管理技能,还需要一定的管理素质,这就要有靠员工的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岗位有很多,就业人员岗位变动较频繁,工作流动快,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各项职业能力的基础。

由此可见,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2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关系,学生在生产性实习的过程中,将上岗实习与专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2.1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

生产性实训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的生产中,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这是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2.2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基本模式要有两种模式[2]:一是“校外实训基地内置式”,即学校提供场地和一定的资金,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相应的管理培训人员,以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生产和培训同步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外置式”,即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模式都能有效地使企业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挑选到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而学院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高职教育特色。

2.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形式

1)“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模式[3]。

近几年,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积极利用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与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类型的合作。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生产性实训。采用“1+0.5”模式,如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开展的“天骄班”、“希赛班”校内生产性实训1年,校外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是我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新尝试的一种新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的专业,需要对最新的知识及时的跟踪,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我院为了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并与企业联系成立相应的公司,投入资金购置专用设备,主要开展对物流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并让参与共建的公司进行生产实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效果分析与发展对策

3.1效果分析

近年来,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通过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案例,把实训课程放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与企业生产性合作中,将核心技能的提升整合到生产实训包中,主要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生产情境实训、生产问题研究、产品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来提升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中,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是一种提升学生核心技能中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通过不同职业角色的定位或比较分析,让学生接受“现实角色”的人格特征,对不种角色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了解和学会评价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位置,在与湖南实泰物流有限公司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入仓库进行仓储系统管理,不同学生定位不同岗位,从一般的仓储信息采集到仓储信息处理员,进而到信息处理部门的主管,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在不同岗位进行岗位转换能力,效果明显。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问题研究法可以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中的发现问题,解决算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图4所示)。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学习者要全身投入于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核心技能中交流合作技能、创新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等。

图4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在产性实训中,尝试生产产品项目“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我院开办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课程新颖,构建了专业的“专业+公司+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与湖南一力股份公司开展项目研究,其生产性的系统软件由学院教师科研团队研发,部分学生参与,这样对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起到非常好的基础。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情境实训法来提升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营造企业化的教学场景,引用真实的企业案例,我们与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星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采取了这些企业真实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材料,再到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既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2发展对策

对于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也避免企业将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同时校方应有更高的主动权,这种生产性实训模式要以学校为主,“引企入校”走“专业+公司+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路,创建“校企同行、产学融通”的模式是最好的发展对策。“引企人校”是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必须按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需要来建设,按照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创办“公司”,发挥校方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融入企业化管理,情境实训,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4],如图5所示。

图5生产性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1) 学生是生产性实训“教学做一体化”的主体。

培养学生是我们的共同目的,在生产实训中探索

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训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生产性实训,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的实践性很强,为此,在生产实训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仿真实训跟生产性实训的不同,他们将生产性实训获得的经验知识与其他同学共享,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热情,积极性很高。

2) 生产性实训教学情境职业化。

“引企入校”后,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室,采用企业管理模式,设置生产部、技术部等部门,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按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参考学生实习日志、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顶岗实习作出评价。

3)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生产化。

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学校即工厂,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 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先进的生产型设备, 只有这样多方合一,才能有效的改变以往的“参观式”生产性实训,才能真正的把生产性实训落到实处。

4)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

对接市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开发出实际的产品或从事实际的营运性业务,使工学结合市场化、经济化、校内化,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结语

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和可持发展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的基础;对学校来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生产性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可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 职业概论[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254-255.

[2] 石令明. 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EB/OL]. [2010-04-15]. /content.aspx?id= 115483494680.

[3] 丁金昌.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R]. 北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8.

[4] 马广. “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8(32):60-61.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ductive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I Zhi-qiang, DENG Zi-yun, JIAN Xiang-hui

篇10

一、前言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较早采用的一种校内生产实训模式就是组建模拟公司,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李中华,2007),它是“指以人为创造经济活动的模拟仿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学习组织形式”(赵前斌,2008)。例如校内旅游实习公司作为模拟公司的一种类型,由于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随时性、方便性、显效性、连续性等优势,这几年开始受到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重视。按照实务流程布局的校内旅游实习公司以学生为主运作与管理,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到实训公司获取一个职位,在课余实践中进行设备操作和旅游咨询、接待、操作、组团等技能训练,主要从事经营性活动(刘雨涛,2006)。

二、研究概述

旅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搭建专业教育和行业之间的桥梁(刘琼英,2011),它既包括由学校主导建设的各种旅游专业实训室(中心、基地),也包括与企业在校内联合挂牌的酒店、旅行社、会展公司,主要包括旅行社、小型酒店、青年旅馆、酒吧、餐厅、客房、小型展馆、会议中心等,以学生实训为主,集生产、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中小规模实习训练场所。校企合作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突破口(苏英等,2010),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建设为主。

从研究意义上看,由于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因而学者们对旅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给予积极关注,认识到它是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载体。校内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刘雨涛,2006)。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能最大限度的给予工作场景的逼真性,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它被认为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刘琼英,2011),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的有效途径(俞彤,2009)。

从研究方法上看,大部分学者均能结合实际,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如俞彤(2009)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河源万绿湖旅行社合作开办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为例,探索了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饶雪梅(2010)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详细介绍了该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青年旅馆和颂雅园餐厅的建设与运作;罗清德(2010)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酒店专业为例,分析了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教学特点及运作模式;刘琼英(2011)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提出了旅游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融学生培养、企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于一体的观点。

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旅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大多从内涵界定、功能设计、运行管理模式、参与力量、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俞彤(2009)界定了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内涵:“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 饶雪梅(2010)指出基地建设要具有真实岗位,能反映企业一线服务新技术,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新技术推广、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或运行一般有几种模式:学校统筹管理;企业或个人承包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政府投资(蔡永东,2010;傅永强等,2010),但不论何种模式的采用,各学校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运行管理都认识到要发挥两个主体(学校、企业)的能动作用,强调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有几种力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首先是来自企业的重要支持,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对于由企业来参与建设的生产性实习基地,应注意引入共建企业的文化熏陶学生;其次,专兼职教学团队在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是实现教学与生产岗位无缝对接的重要力量,赵莉(2010)认为“内部培养、生产实践、同行交流、企业引进”是一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的方式。因此,配备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生产性实习基地的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地负责人的选取也很关键,俞彤(2009)提出了考察基地负责人的三个条件。当然,学生在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这能提高学生能动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覃兆祥,2010)。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还能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推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考核方式的改革上,生产性实训基地要结合完成工作任务的效果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评定,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还能优化课程设计,通过“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式教学与分岗实战训练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张颖等,2010)。

三、研究不足

(一)研究文献不多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研究文献不多,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上以篇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题词“旅游”,搜索时间自2003年始至2011年止,采用“精确”匹配,总共只找到3篇文献,扩展搜索范围后,如将主题词变更为“酒店管理”、“会展”等后相关研究文献也只有不到10篇。

(二)研究方法单一

从为数不多的几篇关于旅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来看,学者们较多的是采用案例实证法,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比较研究,如对国内外院校之间、国内院校之间旅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横向比较研究没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前后的纵向对比研究也缺乏;缺乏定量研究,现有文献几乎都未通过问卷调查,使用数学统计和模型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比如说构建数学模型对旅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等。

(三)研究深度不够

现有文献研究主要还是从较为宏观层面展开论述,主要还是对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进行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与归纳为主,有关内在机制与规律探寻,实践指导等方面展开研究不够;与此,学者们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度研究不够,如教学团队构建与管理、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等。

四、研究趋势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体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载体。今后,从研究趋势上看,对合作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将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由于高职院校从认识到旅游专业可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到探索基地建设与运行的时间都比较短,因此有关合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成本分担、利益分享、平台使用、软件共享、师资互动等,及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具体课程设计、学生实训、职业素养培养等诸多问题等都将不断涌现出来,解决具体问题将是今后的研究趋势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建设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自身特点的个案研究也将是今后的研究趋势;研究方法上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定量研究等方法将会成为研究者主要使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EB/OL],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1-03-13.

[2]李中华. “商务模拟公司综合实训模式”溯源[J]. 管理,2007,5:104-105.

[3]赵前斌. 模拟公司教学要做好九个一[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3):13-14.

[4]刘雨涛.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改革探讨[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8):55-57.

篇11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95-02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符合生产一线、服务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此,在培养人才方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与一般研究型高等教育不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学中做,做中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重要环节的配合,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基本上是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通过典型的工作项目流程分解,让学生分块模拟演练,虽然能够完成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局限,与真实工作场景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所培养的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有很大偏离,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观点,《2007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给出的定义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联合,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围绕职业能力需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全真实训场所的统称。学校引进现代生产作业流程,通过组织生产性实训教学,既要以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要实现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实践教学性和生产服务性两个鲜明的特点,这一点与高校的三大功能――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是一致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一般实训实验室最大的区别在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使学生在校内感知企业和职业的真实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与工作环境接触,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者对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综合概括起来,这些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行业部门或校友资助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建设模式(又分为校企合资共建和企业独资共建两种)和学校独立建设模式,其优缺点比较参见表1。

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以模拟实验室居多,相对于理工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而言,由于实训要求低,且很多综合高职院校都是重点建设理工类专业,因而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的投入较少,导致经管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对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建设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双师型”教师队伍配备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到企业顶岗或从事过一线工作,对实训岗位了解不透彻。对实训设备使用不了解,无法设计出高水平的实训方案,致使实训基地的使用率不高,生产性不明显。此外,虽然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内容是基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但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在实训模拟中仅仅是将企业生产活动中那些最典型或最有代表性的规定动作进行演练,在真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在实训期间灵活运用自选动作才能完成。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一)积极引入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从表1的比较中可见,虽然政府、行业部门或校友资助建设模式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资金来源问题,学校独立建设模式的主动权由学校牢牢把握,但是缺少企业参与管理,实训基地容易与社会前沿脱节,闭门造车,对课程和专业改革及专业建设不利。因此,从学校走内涵建设的科学发展角度看,学校还需积极引入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学校可与企业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将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的使用权出租给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企业可通过按协议履行课程教学和岗前培训,为人力资源提供强劲补充,通过投入产出,实现经济增长;专业教师可通过与企业协商共同制定实训任务书与组织管理,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结构和“双师”素质;学生可通过全程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与管理。在营销、策划、宣传和推广等方面获得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最终达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赢”的效果。

(二)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最主要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活动,主要是通过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是专业能力项目和能力标准,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岗位职责及企业核心能力要求,与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