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2-10-29 07:5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就业工作经验总结

篇1

“四步走”工作法以陕西省属高校为代表,针对工科学生就业意识及能力培养,需要从转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开始,通过搭建实践锻炼平台,深入探索适合工科学生的就业教育及指导。

第一,“四步走”工作法的构成。一是摸清家底。通过各种方式,明确就业学生数量,准确掌握学生求职意向,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做到就业问题心中有数。二是营造氛围。利用各种媒体或实物平台,在学生周围营造求职季的氛围,带动学生求职积极性的潜意识,培养主动就业的态度和思想预期。三是有的放矢。针对求职学生面临的问题,有重点、立目标、给平台、送帮扶,明确就业工作对象,多方面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四是传经送宝。总结经验规律,提炼就业工作技巧,以朋辈帮扶的方式,充实学生就业思想,授之以渔,实现就业经验“低吸高补”,高阶“嫁接”。

第二,“四步走”工作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思想认知层面,着力面向大三学生群体,提前进入就业准备期,唤起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学生就业自觉性及自主性;在学生情感态度层面,着力增强学生就业积极性,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和技术支持;在学生行为转变方面,着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主动走进职场,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与反馈,实现顺利就业。

第三,“四步走”工作法实施举措。“四步走”工作法主要通过“摸清家底”——“营造氛围”——“有的放矢”——“传经送宝”等四个系列班会体现与支撑,主要利用问卷调查、现场启发、案例探讨、朋辈教育等方式组织。具体为:①“摸清家底”之就业意识唤起主题班会,班会面向大三各班级召开,通过对学生毕业去向调研,摸清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基本意向;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各专业就业优势和不足,动员学生提前做好准备;选拔就业意识强烈的学生,组建学院学生就业团队,提供学生就业能力锻炼平台,预热学院就业氛围。②“营造氛围”之就业形势宣介主题班会。班会面向大四各班级举行,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考研和就业的形势,讲解每个专业升学率和就业率等数据,培养学生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讲解个人简历的制作,介绍学院、学校就业信息平台,教授招聘信息搜集方法,培养学生基本就业技能;建立学生就业专用群,讲解信息推送方法。③“有的放矢”之就业能力提升主题班会。在充分掌握学生就业意向的基础上,面对少数就业困难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就业能力培训班会,建立专门的QQ群,形成强大的就业氛围;邀请企业HR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现场模拟招聘锻炼求职实战能力;针对学业、心理等问题导致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向企业推荐学生,重点解决有代表性的学生就业。④“传经送宝”之就业经验分享主题班会。在充分总结一轮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面向低年级学生召开就业经验总结班会,分析近几年就业的形势和实际就业情况,以企业的角度分析所需人才的条件,为低年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准备提供参考、指明方向。

第四,“四步走”工作法实现的需求。一是争取工作上的领导支持和组织保证。要通过工作汇报、工作交流、座谈会等形式调研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研究现状与愿景;搭建实现工作法的团队,整合多方面资源,让工作法在实际运用中,生根发芽。二是掌握有关学生就业的全面数据,数据真实可靠。数据要来源于学校对学生调研后的分析,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工作法的探讨要“嫁接”在原有的就业新体系中,争取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同时利用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掌握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期待。三是工作法实施教师工作经验要丰富。工作法生命力的体现在于执行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对就业工作理解的程度,将教师工作经验融入方法论中。

篇2

[作者简介]周丹(1976- ),女,山东荣城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8-0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有着其他本科大学、职业培训等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特性。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是最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典型专业,更应受到重视,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职业特色,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一、室内设计专业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专业是从建筑专业分流出来的,是空间、色彩、造型、照明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典型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受建筑行业的影响,是在建好的建筑物基础上进行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就业范围很广,能延伸到其他设计学科,涉及职业有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工人、技工等,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严格。在美国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聘的先决条件是经过3年教育,毕业后应具备3年或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而4年本科毕业的学生需有2年或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可见非常重视人员的实践能力。我国当代文化形态的转变同样对高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创新、合作的意识,有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与现行的社会经济相脱节,教学体制不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规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是影响高职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现行高职3年制室内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合理安排课程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承担一些实践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求。

二、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

1.确定培养目标。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室(舱)内设计专业学制3年,主要培养具备美术设计基础、设计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平面设计与制作、装饰工程监理与舱室内设计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更好就业,培养毕业生的方向应该是在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室内设计创作专业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独立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各种实践工作,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同时让学生养成随时了解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动态的习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进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安排好专业课程科目和课程顺序。新生入校后,大一要安排上素描基础课、色彩基础课,上素描基础课的同时插入速写基础课,学习色彩基础的同时插入构成基础课,还要加入制图基础课,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科学学习,业余时间入厂进行实习,以了解室内设计专业、舱室设计专业人士工作的环境、工作方法和状态,感受将来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掌握的技能,带着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主动性,再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给予学生最实际、最先进的教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完成理论教学课程基础上,重点安排实践教学科目。首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鼓励在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组织在校学生独立开展各类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师课题研究等;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活动,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在校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好每一次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周或两周,安排有资历经验的师傅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相关专业的培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美工证、平面设计师证、CAD证书等),参加社会化的设计比赛,在培训和准备考证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了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装饰美工证、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焊接技术证等。再次,建立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培养在校期间就能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开发和建设学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室内设计专业的相关科目多,涉及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家具制作、沙盘制作等多专业的融合与提升,如按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并设置实验,有限的课时安排必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无法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培养方式。在设计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学院自身行业应用背景优势,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或者自建。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建立设计专业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设计展示厅、舱室设计模拟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设计专业专用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邀请装潢公司有名望的设计师现场授课,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支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教学信息与市场同步。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开展对外短期技术培训,为各单位职工进行软件技术培训,向社会招收培训对象,增加创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考取相关专业的双师资格,我院每年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到名校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还要增加外聘教师的数目和提高外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任课教师严格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对实践教学细化分工,把实习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在实习课前研究制定细致的实习计划书,清晰地指出实习目的,实习实施的具体过程,并在每个实践科目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对学生考核结果、实习过程进行详细总结,以督促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4.确立新型定向培养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我院与招聘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定向培养模式,设计专业依托船舶,有自己的特色,毕业生就业单位范围除了装潢公司、平面设计室、建筑公司、工业设计单位外,还能到船舶类行业的舱室设计等多个部门上岗。因此要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在专业领导的指导下,使学院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接收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前提,以企业的现任岗位任职标准为纲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毕业生接收协议,在加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深入合作,确定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2007年我院第一次与大连STX船厂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让在校学生在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韩语,考试合格后派往韩国进行实习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国直接安排到厂里设计管理岗,薪水比正常招收的毕业生高一倍,工作环境也不同,这种定向培训协议一直持续5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我院还与葫芦岛住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飞天公司等多个装潢公司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直接到公司进行实践,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后场,毕业后学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选择工作单位、顺利就业。

从社会行业需求出发,组织调查研究,根据当今社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类型、能力要求,研究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的途径,细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找出现行的不足,重点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我国应用型高职室内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照方案指导教学,必将推进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祥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9).

篇3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招生以及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进程,另外一个方面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人认为关键在于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状

(一)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在高校教育过程当中引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徳、智、体、美、劳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本质上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帮助下,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对未来工作的规划与认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形势之一。

(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与市场形势的发展不相协调

尽管高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果,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就业指导专职工作队伍的素质较低,专职的工作人员数量仍然较少,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许多学校基本沿用的是学校就业办和各个学院毕业生辅导员共同合作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第二,就业指导专职的工作人员经常会受到其他琐碎的工作所干扰,在很大程度上面影响了他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分析与调查,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更是无从谈起。第三,就业指导的工作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所担任,由于这些应届毕业生资历尚欠,对就业指导的工作模式和就业市场的认识都比较浅显,因而在对其他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缺乏针对性。第四,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并没有对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的从业人员缺乏科学系统性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面阻碍了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改革的进程。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帮助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脑海当中建立一个比较清晰和具体的职业自我发展概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道路上科学的做出一个初步的规划。在过去的就业指导工作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协助选择,就业安置”的层面上,新时代的背景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该要将工作重心要体现个性化的特征,让就业指导工作更具备针对性。

(一)个性化就业评价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个性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教育者应该要结合每一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其量身打造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比如说可以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前让大学生们做一份自我个性测试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自己,包括自我的需求,求职的动机,自己的职业兴趣与爱好,理想与抱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内容,这也是为今后帮助大学生们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的基本方式,为今后求职明确方向。

(二)个性化就业教育

(1)个性化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程是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第一,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或者是不同专业来进行划分,结合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的选择都应该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或者是所处的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要尽可能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上做到推陈出新。在一般意义的就业指导课程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具体的针对某一个专题内容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设置公共选修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情况和兴趣爱好选修。与此同时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要尽可能多的引用多媒体辅助设备,选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比如说将案例分析、课堂小组讨论等等内容穿插到授课过程中。

(2)个性化专题讲座

本人认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必须要在时间、参与人员或者是讲述形式等方面内容进行改革和突破。在时间的把握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在事前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或者也可以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选取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在参与人员的把握上,可以邀企业代表或者是校外的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在专题讲座上鼓励学生向专家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在形式的把握上面,不必拘泥于面对面的直接讲述,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讲解,比如说远程视频,录像,电视广播等等都是具有可行性的方式。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如何体现个性化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首先分析了当前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方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及其利弊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哪种好?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大致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重点综合性大学及不少的财经大学,该类大学以理论研究型为主,国际贸易实务类等应用性课程基本不沾边。它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即出国留学、考研、政府官员”;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为例:

必修课程:38 学分

“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高等数学(B)一”、“高等数学(B)二”、“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原理(Ⅰ)”、“经济学原理(Ⅱ)”、“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程:19 学分。“国际经济学”、“西方财政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专题”、“专业英语”、“国际金融”。

选修课程:51学分。

(1)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

(2)分类选修课程:24学分

其中:基础知识技能类:至少4学分;“世界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组织行为学。

国别地区经济类:至少4学分;“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盟经济”、“韩国经济”、“俄罗斯经济”。

国际经营管理类:至少4学分;“营销学”、“国际投资学”、“企业并购”、“国际银行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保险学原理”。

经济理论类:至少4学分;“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

(3)任意选修课程:11学分(可以跨院系、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

上述这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全然是一个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构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很高,考研率高,是高水平论文的主产区。但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端:

(1)该类学校在中国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众多,大多云集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很少去企业第一线。这样的结果导致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只能在高校、科研院所里高谈阔论,而不能在企业的第一线去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创造价值。这也就是当今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对外贸易业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2)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知识,无法在高校的讲台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度、灵活地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等。在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中往往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以致造成时有进出口企业受损的现象。

(3)按理说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领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咨询机构。然而,据了解在当前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诉讼中,这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老师面对企业的咨询和求助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价格,在各个环节的构成成本和费用是十分繁杂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不会计算的,这也就谈不上去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了。

模式二,以高职及专升本院校为代表的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操作型”。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上岗操作,但工作中对一些事情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因此,业界较欢迎模式三,这就是以过去外经贸部所属院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及众多采用该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为代表,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既能上手操作又有较高的工作悟性。

但是目前所有该类高校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1)学生实习、实践难。目前这些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要么让学生自找实习放任自流;要么随意找个企业、公司参观“旅游”,至于是否对口已无暇顾及。

(2)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脱节。纵观这些院校的实习、实践教学时间大都放在大四,即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就是毕业找工作的时间,由于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一段提前的实际工作实习经验,使得企业不愿录用这些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学生,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3)缺乏既有学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该问题已是全国所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面临的大问题。这类教师是“应用型”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针对上述三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很好的改革探索。

2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培养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

2.1.1 理论教学环节由“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综合教育”组成

① 综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综合教育必修(45学分) 包括:A.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B. 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 。

综合教育选修(分)包括:通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体育专项、“名师导航”。

②学科教育课程结构。

A.必修课程:“高等数学C”、“会计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B ”、“经济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线性代数B”、“管理学原理”。

B.选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学专题”、“高等数学T”、“英语口语(外教)”、“运筹学”。

③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如图1所示)。

2.1.2 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

一年级:基础实践 :A.办公自动化操作训练;B.社会调查。

二年级:专业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

三年级:社会实践:进出口企业专业实习。

四年级:岗位就业、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用人单位实习。

2.2 专业教学改革

2.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该校国贸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国贸系建系的16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6次修订或改革。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紧跟国家外贸发展的需要来修订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春季,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了最近的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本次改革围绕国贸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一、二、三年级的短学期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阶梯性、连续性、职业化为抓手,即:一年级除安排一定的“名师导航”专业讲座外,还要进行外贸工作需要的办公软件、办公设备的学习;在二年级安排“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实训”,全程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需要的业务技能;三年级安排到外贸企业实践,为四年级的就业打好基础。按照这一思路对国贸系的全部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

该系认为:这项改革对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的阶段目标非常明确,措施有力,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2.2.2 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改革

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不仅要有良好四、六级通用英语,还要有熟练的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品进出口的谈判、报价、签合同等能力,这些光从课堂教学是难以学到的。因此,该系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推出了“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产品展示、谈判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及商务英语的表达能力。

2.2.3 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有两大类课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二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研究“生意经”的,也即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经验总结。因此有大量的贸易纠纷和司法审判案例,故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一大特色。在每一小节内容讲完之后都会拿出一个典型的业务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使用的理解。

2.2.4 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该国贸系的一些课程就对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进行了改革,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将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试占50%;二是平时成绩占35%(考勤10%,每旷课一次扣2分;平时作业15%;课堂主动回答问题10%,每回答一个问题2分);三是实验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成绩10%。

自实施这种考核方式以来,学生旷课的现象少了,课堂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的现象多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5 教材改革

为了提高国贸学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应用类课程的质量,该国贸系认为有些课程的教材自己编写更加合适。2007年编写出版了《现代货物进出口贸易与单证实务》,教材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了社会读者、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并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

2.3 学生培养效果

该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应用型人才;二是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目标的专门人才。

2.3.1 升学与就业状况

建系16年来共毕业了13届大约1500多人。其中有130余名学生先后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留学,一些学生被如美国的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而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国际物流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政府机构等,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部门领导,一些同学去了如“德国汉诺威国际展览集团公司”等著名国际大公司,并已成为部门领导。据2012届毕业生就业统计,该系学生的就业率为96.96% 。

2.3.2 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篇5

高职院校中广泛运用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徒制,这主要是借鉴外国的一种比较先进、新颖的教学培养方法。关于学徒制是否能真正有效地适用于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所有的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要根据实际国情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1]。

一、学徒制的主要含义和内容

(一)含义

学徒制指的是在相关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在实际中展开真实的拓展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和学习,自己将所学知识结合实情运用到工作中去,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工作技巧的目的。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以后便可直接进企业上线工作。因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性不高,实际应用性高,就业中讲求的就是操作经验,因此这种学徒制是高职技术专业人才教学培养的有效管理模式。

(二)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实现学生的“学”与“术”双向发展和综合运用,学生同时也具有了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文化、技术和知识同步传承手段。在这种学徒制中,学徒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相当于是将学习场所搬到了公司,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从学习层面来说,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形成自我认知和成长,完善了学习过程、升华了学习结果;从就业层面来说,一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进行高校招生时,企业会直接参加面试,对于考察合格的学生会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作为企业预备人才,学徒同时享有佣工待遇,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和保障[2]。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徒制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学徒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交替、相互联系,实现人才培养中工学交替并且以企业为主。学徒制第一学年,还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巩固专业基础。学期末,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短期的实习培训,一般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到场指导,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主要岗位和日常工作,为今后学生就业快速适应公司环境打下一个基础。第二学年,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学校全部的理论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空缺和岗位需求,自主选择岗位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技能培训。接下来第三学年,是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和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好要进入的岗位。此时学生正式转变为学徒身份,在技术师傅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岗位实训。

(二)实施原则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基于现代创新教育基础,根据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制定、实施的。在实施学徒制的过程中,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规范引导、讲求实用,在专业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课程改革,培养活动要以企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和人才定位为主要参考方向,从专业的社会化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专业课程教育的开发要时刻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做好产业和岗位的连接,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学和实践[3]。实施学徒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的学习安排,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要将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到企业技能培训中去,构建实用型、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关于课程设置上要符合专业要求,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教育课和实践设计课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综合要求。实施学徒制,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操作过程中,都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充足和均等。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跨界教育模式,学校安排的授课教师和企业提供的专业师傅就成了“双导师”。企业专业人员在操作技术上熟练,在工作经验上丰富,带徒效率高、质量优。

三、学徒制实施的特点和难点

(一)特点

现代企业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进步,企业大多采用流水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机电设备不断数字化、现代化,对于专业安装、操控、维护和管理设备的人才需要量也不断增加。针对这一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应用其中,效果明显。学徒制的主要教育特点是将企业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组织性学习,学徒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习”“训”交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始终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可以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又可以接触最真实的工作模式,能够根据所学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二)难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行学徒制的时间不长,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一方面,国家对于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支持力度不够,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敢加大这种教学实践力度,而企业在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学徒制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本身学徒的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即便是定岗上线也无法给企业创造收益,而企业还要排出专业师傅带领、指导,还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支付给学生工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这些方面来说,国家对于学徒制的激励体制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高职专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缺乏。高职学校的教师长期待在课堂上,一线操作经验不足,难以深入课本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工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教师整体水平要和行业服务要求对等,才能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才能为学生的上岗操作提供基础。企业环境对学徒的影响。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都比较大,学徒不了解工作内容、操作生疏,企业工作节奏快、环境嘈杂,这期间的学习操作和安全比较难以保障。加上初入社会,企业对于学徒的认同感普遍不高,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这些,学校和企业要对学徒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教师和带工师傅也要做好沟通,为学生实地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学徒制,需要不断跟进学生的学分管理,促进课程考核。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要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日常管理,实习持续周期要与课堂学习时间相适应。同时,在学习时要注意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了解,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做好学习笔记、分享心得。学徒制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教育途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创新,要用严谨、专注的态度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学生,通力合作,培养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二)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中,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学生在入学初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在后期的实习中更好地践行企业实习标准,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将具体的实践任务搬上课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实际经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徒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安全可靠的实习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要积极引入企业案例进行知识剖析,或者模拟一些列企业生产工序,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只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实践意识,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对专业实战经验保有积极性。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大量机械化数字设备的使用提高了企业生产力,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学徒制的推行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也顺应了教育改革新趋势。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度坤.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探索[J].职教论坛,2014,(18):68-7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65-01

一、前言

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被“就业难”和“技工荒”所困扰,一方而是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而是企业所需的技工无处可求,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而的,但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而的,但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相适应,培养人才效益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半封闭转向开放,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而各白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学,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得到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办学的经验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一般来说,学生是以在企业学徒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学徒期结束并接受行业组织的考核合格者,领取各州均予以承认的毕业证书。“双元制”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实行三重负责制。由于训练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密切结合,所以学生能够及时估计到职业机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由于训练与直接的生产过程密切结合,所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员条件,节省办学成本。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二)澳大利亚TAFF模式

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全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简称TAFE学院。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其教学普遍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教学组织方式极为灵活,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上,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应该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知道什么,同时对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也予以承认。TAFE学院很多技能培训课程是在工作现场完成的,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有时还要到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并与企业联系密切。为使开设的专业与所学内容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定期召集座谈会,随时听取各类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三)美国的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注重的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者的责任和义务,提倡的是创新的学习和能力素4质的培养。社区学院在学科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上强调以实际应用为主,实践课占全部学时的40%-60%。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实习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企业可从实习生中物色雇员人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直接录用。有些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合作教育计划,学生到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的工商企业等机构工作,使学习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并学到新的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利用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不延长学习年限。

三、国外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学校为主,社会各界加以支持

尽管各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各异,但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发展,各国政府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工学结合的干预。除了通过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外,政府还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政府与行业的介入,使工学结合走向整合,产生“学校、企业、社会”整合模式。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工学结合教育。由于工学结合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高、能力强,有不错的经济收入,相应的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很尊重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认为接受此类教育是低人一等,国外有些大学本科生在毕业后还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中各方权益、义务界定分明

国外校企双方在开展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都承担明确的义务,同时也享有必要的权益。不仅规定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而且还专门写明学生在合作教育中的义务和权益。学校承担的义务主要有:积极开设公司急需的专业和课程,选派有一定技能、工作态度较好的学生到公司完成工作学期,设立效率高的合作教育执行机构;而享有的权益有:公司为学校提供专业开办费和所需物质,以合作教育为契机,扩大学校声望以及学生就业率。学生承担的义务则包括与公司很好合作,认真工作,按时提交“工作学期”报告;享有的权益除获得工作经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外,还可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场地,挑选就业单位,并可得到相应的工作报酬。

篇7

一、引言

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以下三种:其一是天伦之乐;其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其三是聚天下贤才以教之。圣人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的。可见,孔子、孟子都认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教书育人。教师,是快乐而且高尚的职业,然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好老师,对于每一位青年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青年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高校老师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符合现代教育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教师只有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内化为一种正直的作风、高尚的品格、优秀的品质,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发挥出极大的热情,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意义、更加精彩,如何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大的价值,是一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了解学生,深深的理解学生,并且理性的感知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课堂的需求,是做好一名老师的根本,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学生管理工作的若干实践经验总结

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若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须懂得尊重他人。这条做人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协调和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个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关系的老师,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一个不能得到学生尊重与关心的老师,是一个不成功的老师。如何建立与学生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是每一个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一个尊重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老师,同样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关心。然而,客观地讲,如果一个老师、没有作到自己的本分,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关心和爱护学生,没有关注学生的成长,没有用真诚的心去爱和尊重学生,就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支持,就不是一位好老师。

2.重视班集体建设,培养班集体凝聚力。学生进入大学,班集体就是学生的基本组织,也是学生的大家庭。一个学生是否能度过有意义的四年大学生活,是否能拥有一个精彩的、值得回忆的大学生活,与这个学生是否有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有密切的关系。而一个班集体,是由班干部组织和管理的,因此选好一个班集体的班干部是管理好、组织好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如何组建一支品德高尚,公平、公正,且有奉献精神的领导班子,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问题。另外积极思考并与学生沟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是培养班级凝聚力,增进学生间、师生间友谊的良好途径。

3.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有用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对国情的认识和社会经验较学生而言要丰富得多。因此,在大学生一入学就应该为学生灌输以下几点意识。首先是危机意识,大学生一入学就应该意识到,如果在大学期间,不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等到毕业时专业不过硬,综合素质不够强,就很难找到自己创造价值的位置;第二是职业规划与人生的定位问题。很多人在人的一生中后悔,叹息运气不好,就是由于对自己的职业没有科学的规划,对自己的生活定位不明确。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共同体,而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正所谓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个体如何在共同体中找到位置,个体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共同体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个学生时时刻刻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透,那么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就很容易走弯路,或者碰壁;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老师如果能够尽早地培养学生形成以上三方面的意识形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会克勤克俭,积极向上,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近年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灵魂,研究性学习就在高中课改的探索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一、勤学、探索,练就教师的基本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千人一面”。即使贯穿一些问题的讨论,也基本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出来,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应注重转变3个观念:①知识观。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知识的分类,比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等,要体现知识的多元特性;②课程观。超越单一的认知性的课程观,确立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教学中我体会到,课程不仅仅是知识是经济、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③多元的教学观。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关系活动基础之上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还在于获得意义,进一步体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观念沟通的交流活动。

我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就是意味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引导方法、建立规范、跟踪过程、把握价值、帮助进程、倾听体悟。那么“问题”是教师的指导贯穿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始终的基本要素,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及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发挥学生“主体”,做好“导”师

1.抓源头——课题的申报与论证

“选题”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选题是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项工作,是课题研究在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任环节。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根据选题的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进行选题,召开班级规模的开题论证会,也就是学生就本组所选课题进行简要的说明: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②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③根据已有的知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改进措施,最后通过审定,该课题作为每个组所立项的研究课题。

2.抓计划——制定课题的申报

凡是立项的课题都要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为研究的实施而定的,研究方案分配分四部分:①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指导老师;②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简要背景说明),课题 目的与意义;③研究方法,活动所需条件;研究步骤,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评价阶段,从时间安排、活动内容、阶段性成果承担者及预期成果形式。通过制定方案,使学生明确“怎样做”的问题,它包括了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网络查询法”等。

3.抓落实——积极开展研究活动,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学生根据研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掌握观察,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方式,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有条理、有逻辑整理归纳信息。第二步,设计问卷,围绕想调查的内容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清楚明了,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方便被调查者填写,尽量采用选择题。

例:高二年级关于就业的调查问卷

①您认为就业压力集中的年龄是:

A.15-20岁 B.20-25岁 C.25-30岁

②如果是你,你的就业压力是:

A.过分注重文凭 B.性别歧视 C.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③就业时您会考虑:

A.择业的地城 B.职位的高低 C.单位的经济效益

④你的就业观念是:

A.生存 B.择业员 C.创业

⑤如果让你安排职业生活规划那是:

A.长远发展观念 B.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⑥你就业的渠道是:

A.参加招聘会 B.到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⑦你认为自己创业的特点是:

A.经济实力 B.科学规划 C.勤奋努力

⑧请你写出就业和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第三步,发放、收回试卷,选择乐意接受调查的对象,用礼貌和真诚感动被调查者,指导填写,保证每份问卷的质量。第四步,整理分析数据,这一步重要的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比较、归纳、推断,一方面考察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考察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根据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资料,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更具有理论水平的提升。

4.抓检查——对研究的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一般是在课题研究运动到一半的时候进行,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前半程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有哪些成绩和问题,通过看资料对后半程研究提出指导性建议。

5.抓结果——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程研究的最终产物就是研究成果,研究课题是否完成其水平高低,全看成果。其一,结题报告是研究成果中最集中的代表。其二,课题研究产生的“论文”和“经验总结”,它们是对研究报告的印证和充实。其三,研究课题的幻灯,是对课题的全部展示,用于学生组与组之间交流使用,学生从创新体验,对知识的理解都展现出来,有很好的保留价值。

6.抓评价——树立正确评价观

评价过程是:①自评: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根据自评提纲进行评价,如:哪些训练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中能否全身心投入,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完成怎样?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自己有哪些变化?②小组评:各组在组长带领下对照评价等级,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并分别打出A、B、C、D等级;③指导教师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在课题研究指导下,权衡课题的份量,各个环节的完成的质量及小组每个同学的表现情况,打出等级;④学校课题组评。课题参考自评、小组评、指导教师的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全面评估课题的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篇9

一、研究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从上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下,从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人才数量的急速增加和企业用人之间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也就带来了僧多粥少的就业严峻局面。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大学四年学费高昂,学习材料费用也较其他专业有高出许多,加之作为艺术生绝大多数同学生活费用较高。导致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工资待遇之后,会产生强烈失落感,难以认同自己的价值,出现在择业时过度挑剔和就业后的跳槽频繁现象。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从学校初涉社会首先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内容结合运用产生价值,但是现在毕业生就业的严重不稳定性使企业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中会有明显的需求量下降情况。如何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心理及就业观念,从而提升就业能力是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当今社会需要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局限于专业素质提高,而忽视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挑战。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造成就业困境,非专业素质往往是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短板”。本课题将从影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非专业知识素质四个方面,展开艺术类大学生从业能力分析,提出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建议。

二、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一)思想品德素质方面

我国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需要脱节,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育和养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道德认知思想。对于这一群体的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满足其现阶段发展的要求。

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相对宽松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得当代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日常的查课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类课程到课率不佳,而且学生上课专注度非常不理想,这一情况的出现当然与课程本人的枯燥性和授课老师本人的授课风格有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服装艺术类大学生本人具有的反叛性、标新立异性与这样正襟威严的课程内容有强烈抵触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今后工作的好坏跟自己的专业技能有直接关系,与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内容没有关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则沦为空洞的说教,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新特征改变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授方式便难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当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和培育缺失的表现和症结所在。

(二)心理素质方面

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成长的心理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外在的乖张任性也恰恰说明他们成长环境的舒适顺意,就是这样一批没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学生要面对告别十多年象牙塔生涯,进入一个全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择业、就业心理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只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已经远远不够,必须结合当代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特征进行切合实可行的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

其次,现在的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单纯,也没有经历过社会生活的磨炼,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就业心态浮躁的情绪。从笔者工作经验总结来看,这一心态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与周围同学在公司规模、待遇等方面相互攀比。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更多考虑用人单位能给自己提供哪些好的条件,而很少考虑初出茅庐的自己能给公司创造什么价值。学生在物质和生活待遇方便的要求超出企业对一个新人的培养预算。

(三)能力素质方面

服装艺术类专业本身属于偏重技能性、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热情投入。但是社会适应能力弱这块“短板”暴露了高校在服装艺术类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不均衡。优秀专业能力的顺利实现一定需要社会常识了解、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诸多能力素质的辅助。另外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都是对服装有热情。有部分学生或因为高考志愿不理想,或由于本人不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哪怕经过四年的专业洗礼也出现专业知识掌握不牢、技能水平偏低的问题。

(四)非专业素质方面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重专业轻通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往往过于专注专业的学习,对通识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向单一,大大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在选择学生时,专业技能是考虑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非专业素质。比如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成功组织过学生活动等,甚至某些岗位还要考察学生的办公软件使用熟练程度。面试时这些综合素质方面的考察往往容易令学生措手不及,从而错失就业良机。

三、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法探析

对于提升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紧跟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设置教学培养计划

高校在对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培养策略方面,适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于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做出。目前,我国已经在通过专业调整,将艺术类专业更加细分。以笔者所在的服装学院为例,近两年根据市场需求新设了服饰品设计与营销专业,并对原来已有专业的教学模块进行了重新设定。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就业问题的有效改善,甚至有些专业和模块学习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早早被用人单位预定。

(二)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借力校友助力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

校友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宝贵资源,高校领导应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成功的校友不仅可以直接为服装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可靠的就业建议。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校友有着极高的信任度。因此,可以考虑设立开放性专业教学模式,邀请相关专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才或优秀校友与学生交流专业问题甚至进行模块性课程合作。以此弥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缺乏实操性的问题。事实上,类似的课程安排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于专业课程的知识教授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通识教育,增强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名全方位的、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服装艺术专业人才一定不仅仅是专业成绩的优异,多学科知识交叉吸收掌握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服装人才。对于极为注重实践能力的服装艺术专业来说,仅仅懂得自己领域的专业技能远远不够,技艺再精湛也只能是一名技工。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丰富提升服装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甚至可以开阔思路,在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更高的成就和造诣。

(四)鼓励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重点提出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号召。随后,各地方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也陆续出台。相对来说,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明显加之所学知识的技能型和专业性较强,三五人组成的小团队就能开展风生水起的创业之路。在校创业的学生通常都是跟同专业及跨专业同学一起合作,这样团队协作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就业相比,创业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完备的能力和素质,那创业之路就会非常艰难。这就对学校师资队伍在创业方面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也是各高校目前必须正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13-02

大学班主任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是协调班集体教学的中枢,在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从事的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能受益匪浅。我做一个班主任的最大感触是――苦并快乐着。我所在的学院是农林院校的资源环境类学院,教师除教学以外,还要承担诸多的科研任务。鉴于此,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相关工作进行初步筛理,提炼出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以进一步促进班主任工作效果的提升。

一、重视入学教育的开展

班主任与学生的首次接触对大学生至关重要。在此期间,班主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院的安排,适时开展细致的入学教育,包括:大学生和大学生活的认知和规划、自我定位和心态调整、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

从接受班主任工作的那一刻,应着手加深对自己班中学生情况的了解。在新生入学或军训期间,多走访宿舍或利用军训间隙和学生沟通,使之感到教师和学校的关心和重视。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就业观,感知社会的进步,学习上向高标准看齐,明白社会对自己的需求。学习和生活目标的定位应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努力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此外,应倡导学生加强自身特长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严谨的生活作息规律,不断培养班级团队协作精神,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也为和谐班风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在这一阶段,沟通最重要。沟通的结果决定入学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面谈、电子邮件、QQ、微信、电话或者短信等方式进行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探明学生自身的真正所需,日后的工作才具有针对性。班主任以此为基础,才能采取合理的方法,发挥好的效果。简而言之,对学生的了解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说,班主任应当对班里每个人的档案、履历、家庭、性格、爱好特长及中学期间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学习成绩等做到心中有数。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阶段应着重对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学生予以特别注意,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采取措施与其进行深入交流,逐步培养其形成外向型性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工作中应紧扣培养核心

班主任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教育归根结底应当是人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首先是人格的培养。人格的培养可以说是班主任的“最大工作”,也是核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应紧扣这个核心。但是人格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应起什么作用,如何发挥这一作用,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抓学风,促考风,着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期末考试时,着重利用课间或班会时间,严肃考风考纪问题,每学期开学后,针对有不及格现象的学生逐一耐心谈话,寻求问题所在,与学生共同找到解决办法。平时注意精简会议,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班集体开会时,其发言要言之有物,逻辑清晰。

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鼓励自由发言。通过民主投票竞选班委成员,逐步培养学生的选举意识和能力,激发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挑战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竞争、踏实和民主的作风。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开展集体活动。这无疑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与精简会议不同,应加强集体活动,积极培养集体意识,活动,培养班级荣誉感,增强奋斗意识。开展争创优秀班集体团支部、学习交流班会、冬至包饺子、班级间篮球赛、地质公园参观、师生共看爱国纪录片、“校园樱花”师生合影、手工艺展、青年环保志愿者、校院两级运动会等活动。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样的学习型活动,促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寝室学习互帮互助活动等。从细节之处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人格魅力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例如,捡起散落教室地面的碎纸屑、遵守交通规则、在公交车上让座、爱护集体等。针对毕业后想直接就业的学生,班主任应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工作能力,促升综合素质。对于班内有理想和社会抱负的学生,应当积极给予鼓励,可以送一些名人传记书籍,并在扉页写上对他们的希望和鼓励,这对学生日后的人生有莫大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专业思想的引导

资源与环境专业是由土壤农化分析专业转化而来的,就业形势并不非常乐观。以其中某一班级为例,28名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对班主任而言,应抓住一切机会着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挤出时间为新生做2~3场有关专业介绍以及土壤环境形势和发展热点的学术报告,请其他教师给新生做植物营养专业介绍,从不同角度让新生了解资环专业的发展前景,使他们从对专业的茫然逐步认识专业和热爱专业。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开诚布公地向学生介绍当前就业形势,使学生对此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反而会让他们正确对待。也应利用各种公开或私下场合,给学生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用具体事例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专业。

四、谨慎选拔和组建班委

班主任的很多工作需要班委的配合才能进行。可以说,班级工作是否能搞好,与班委有紧密关系。班委是一个班的核心。在班委的选拔阶段,可在充分获知学生基本情况和意愿的前提下,临时先指定几名作为班内负责联系人。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班主任可认真观察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处事方式,及时获取其他教师的评价和相关学生的反馈,着重看其能否胜任未来学生干部的工作,避免纸上谈兵、不切实务,杜绝夸夸其谈。此外,还可特别委派一些工作让其去做,以进一步验证其能力,判断其是否真正具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在试用一段时间后,通过个人报名―演说竞选―民主选举,组建班委,报送学校备案。

在班委的任用阶段,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这些通过民主选举选定的学生干部,要大胆使用,悉心培养。在日后的评先推优中,对优秀的学生干部,全力向学院、学校推荐。平时多和其交心,不断提升、改善相关工作。依靠这一方式,才能让班委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使班集体生机勃勃,奋发向上。需要说明的是,对任职期间办事拖拉、不团结同学、服务冷漠、学习松懈甚至出现不及格者,班主任应及时视情节轻重,予以沟通教育,如仍不能胜任,应予以免职。

五、做好协调,服务学生

班主任应是一个协调者,本质是服务学生。做好服务工作,班主任的自身修养才能得到提升,并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每年奖助学金的评选及评先推优期间,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误会和隔阂,因此,教师应多次召开班会,务必在征得大家同意后,按照校院要求完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的发放工作,要求学生填写相应的材料。遇事时,班主任也应和每个班委及相关学生进行充分的商量沟通,不能以班主任的权威进行压制。此外,班主任应听取班委对班级工作的建议,如果班委的建议更好,也应积极采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服务学生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新生报到时,留心有困难的学生,对个别学生预垫生活用品费用;当班集体经费不足时,有实力的教师应慷慨资助;借给学生一些专业书、英语口语材料等,定期督促学生学习;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活动场地,提供相机等器材支持班级活动,积极帮助学生协调“第二学位”等事宜;积极联系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企业和项目,帮助他们就业,也可介绍一些没有继续深造打算的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面试,并在应聘书的撰写、着装技巧、面谈重点等方面给予指导;积极给家庭困难学生介绍勤工俭学机会,如帮助相关教师分析整理数据、做家教等。

六、树立标兵,积极引导,号召大家学习

对班级内的优秀或进步突出的学生,积极引导,及时表扬,让他们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这是因为身边的榜样往往会让他们印象更为深刻,以点促面,通过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不断前进,促进班级全面提升,形成友爱团结、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此外,班委应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以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和学生意愿等作为综合指标,以此产生的班干部才是全体学生的优秀代表,是班级的核心。同时,应利用机会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帮助其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学习相关资料和文件,引导其养成认真细致、任劳任怨、遇事民主协商、耐心沟通的工作作风,鼓励他们通过行动和人格魅力组织班级活动。

总而言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有时也会发生一定的调整。因此,结合相关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分享一些心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以期对其他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有所启迪。只有如此,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篇11

一、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最早由武汉理工大学开设。至今,全国本科层面已有近百所高校开办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根据市场需要,汽车服务业工程的培养目标已经从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汽车销售与维修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转向了培养专业通、外语精、能适应汽车后市场各种岗位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等因素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进行准确细致的定位,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加快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人才是独立学院办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始建于2006年,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经过5年的发展,本专业拥有了稳定的生源、完善的教学和实验设施、稳定的师资和优秀的就业率。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许多都是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我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提出以下见解,希望为我国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二、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独立学院教师待遇相对企业不高,且工作地点离市区较远,同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独立学院都存在着汽车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因而生师比较高,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实践时间少。理论教学成了教师的主要工作,对学生创新活动指导不够。教学工作成为衡量教师绩效的唯一指标,这种模式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汽车人才。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秩序需加强。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差别也大。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讲得慢,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还有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应付作业和考试。上课时总体出勤率和教学效率不高,给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3.理论与实验环节脱节。

独立学院多仿照本部院校采用先理论再实验的教学模式,且实验学时不多。不少学生,到了实验课时,忘了理论课的内容,不能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比如汽车构造课,在理论课上学生不了解汽车各部件是怎样连接的,所以对工作原理理解不透彻,到了实验课,大部分时间用来了解部件名称、工具使用方法、零件安装方法,不能很好地复习其工作原理,因而部分学生学完了汽车构造还是不完全理解汽车是怎样运转的。应合理安排实验课时的顺序、学时和内容,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验学习的资源,解决理论与实验脱节的问题。

4.就业率高但留职率低。

独立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走上就业岗位,少数会考取研究生或出国进修。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就业率高,但也存在着学生盲目就业,工作后转行较多,留职率低等情况。所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较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科研能力差,较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但对职业的要求较高,既要待遇好又要工作环境好。这样的要求和能力的矛盾使得毕业生很难在大型汽车集团企业找到合适的定位。在学校就业率的压力下,许多学生便选择了的4S店或汽车保险行业。但工作一年左右,发现工作辛苦、工资没涨、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便选择了离职,离职后待业一段时间就改行了。这样的结果使得发展前景较好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处于尴尬的处境。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明确学生的定位,给予就业指导,扩宽就业渠道,增加校企合作,等等。

三、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建议

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就师资、教学、实验和就业指导提出几点建议。

1.稳定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

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师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退休返聘教师为辅,合作的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作为补充。其中较稳定的是与学校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这部分教师,建立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是稳定师资、提高办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培养中青年教师应依托返聘教师和本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如规定新教师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听课任务;派遣新教师作为助教,完成辅助教学、阅卷等工作;定期开展教师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等等。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给新教师提供参与创新的机会,如教研室课题申报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新教师参加,鼓励教师读取硕士、博士学位,等等。同时,独立院校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缺少科研时间也是导致独立学院科研薄弱的原因之一。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是衡量教师工资的唯一标准,使教师对科研缺乏积极性。应将科研纳入到教师工资考核标准中,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如把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辅导竞赛等加入到绩效考核中,与奖金挂钩。

发挥优势,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和汽车企业离职技术人员。通常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企业离职技术人员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应互相取长补短。如安排两类教师共同完成同一门课教学和实验工作,以便于互相交流学习。同时,组织教师走出校园,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如有些学校安排新教师入职培训时到合作企业实习一个月,学生进厂实习时老师轮流带队,等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要改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适当设定课程难度。教师讲课应深入浅出,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在课件中增加图片和视频,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2)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可采用抽查点名,固定座位,课上测验,把出勤考核作为成绩考核指标之一等方式强制提高出勤率,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改革考试形式。可以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选用多种考核方式。如,汽车贸易等选修课用写论文作报告的方式考核,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汽车理论等必修课采用“一张纸”形式的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中带一张A4大小的手写版的知识点总结,把大量知识点枯燥的背诵引向理解和运用,同时也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复习。(4)鼓励学生参加竞赛。设置奖励的竞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竞赛可以是省市级的科技竞赛,也可以组织校内竞赛或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等等。(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明确的理想,缺乏为理想奋斗的毅力,因此厌学。应加强德育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专业兴趣。可通过在学生中树立模范,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来激发学生上进的斗志。

3.合理设置实验课,建立开放实验室。

实验课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合理设置实验课,提高学习效果。首先应在专业课开始之前增加一个学时的认识和演示实验课。如在上发动机构造课前到实验室完成零件名称认识和组装过程演示的实验,使理论课的知识不再抽象;在理论课相应部分结束时及时安排实验课,以巩固理论和加深理解。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复习理论课知识,使学生将动手与动脑,理论和实践结合。其次操作实验的小组人数不应过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加深认识。如发动机拆装实验人数不应超过5人。

目前,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建设都比较完善,有大量的实验设备,但学生的实验课项目不多,造成实验设备的闲置。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建立开放实验室,但效果不明显,学生很少主动去实验室,或不知道去实验室可以做什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学习。(1)在专业课开始前增加认识实验室的环节,介绍实验设备、功能等。(2)公开实验室开放时间,实验登记、工具借还制度,并安排实验室教师给予指导。(3)实验室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的实验申请,建立实验室意见簿或投诉制度。

4.明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不仅包括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而且包括汽车贸易、零配件生产销售、汽车保险等。可以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时分成几个方向,使学习和就业更有针对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据地域优势,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另外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设置长远的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毅力、耐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选择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增加社会经验,巩固专业知识。另外应派专人对学生的就业单位定期回访,了解学生的情况。

总之,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改革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我国的汽车后市场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 社工服务 运用方法

一、儿童社会福利机构与社工服务之间的关系

在儿童社会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在生理、心理、智力、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因此是一群需要特殊服务的儿童对象,不能仅仅的视为普通儿童一般的照料,在生理与心理上有更强烈的服务关爱诉求。这些儿童在儿童福利院、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寄养托养机构与相关救助站中广泛存在,不同情况的儿童在提供服务上要保持个性化的处理。这些孤残儿童、流浪儿童通常是没有监护人员的群体,其中是遭到父母抛弃,有的是因为家属为服刑人员,因此这些儿童群体自身的遭遇具有一定特殊性,缺乏来自正常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不能保持更为常规化的内心成长,尤其是部分儿童属于智力与生理的残疾,在成长中遭遇的更多不幸也促使该类群体心理上有更强的缺失感,是儿童群体中的边缘化群体。

随着儿童福利机构在我国不断优化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要有更为专业的人员来辅助儿童福利机构展开特殊儿童的养护工作。社工服务就是社会福利制度下所衍生的资源与服务的传递者,有效的达到反贫困、改善社会问题与公共服务优化、促使社会管理创新等作用。尤其是我国当下处于各方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都较为突出,需要有效的做好调解来维护社会的稳定。社工服务对儿童社会服务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群体展开适宜的服务工作,可以有效的引导该类儿童保护更为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减少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社工服务队伍在相关问题的调和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其专业性与社会经验来有效的规划儿童福利机构殊儿童的养护工作,同时采用合宜的执行方法与手段,从而促成养护成效的展现。在十年前我国民政部就已经开始做社工队伍的建设试点,尤其注重社工人员在社会福利机构殊儿童的养护教育,也促成了社工群体更快速的发展。

二、儿童福利机构中社工服务的切入方法

(一)完善切入制度与人才培养

要注重社工服务切入制度的完善健全,规范社工服务行为,让服务能够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从制度上来约束各部门各人员做相关工作展开配合与协调,促进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群体在与外界接触上要充分关注其接受能力与感受,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外来服务都应该接受,福利机构本身也保持了一定的谨慎态度,避免儿童受到外来刺激而变得更为敏感脆弱。社工服务的切入也需要走规范流程,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避免不规范养护操作导致负面问题。需要有社工部做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同时在各服务站设置社工协调员,从而展开多部门协调联动的效果。社工协调员也需要确保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与专业能力资格,例如特教、康复有关的职业证书,在社工的服务中能够运用专业领域能力来优化服务品质,提升服务的针对性。

(二)专业对口服务切入

社工工作要做好四个操作步骤,需求评估、对口服务、效果反馈、经验评价分析。让服务的切入提升针对有效性,保持科学操作原则。要针对不同的儿童群体做对应的诉求与现状分析,甚至可以联合跨专业性社工力量合作,做好服务对象综合情况测评,发现问题与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服务方案,同时在操作一定时间内做好效果反馈与其中经验总结,有助于后续工作顺利展开。

要注重新进儿童的观察评估,了解身心状态,建立服务档案,在观察期完成后再提供对应的养护方案,包括儿童的生活管理、教育管理、社会融入服务、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内容。生活服务上,尽可能让儿童感受到正常家庭的养护模式,让儿童所缺失的家庭亲情感得到弥补,尽可能的为儿童寻找对应的家庭养育方,调节儿童与家庭养育方的关系协调。对于孤残儿童需要提供针对,例如医疗干预、心理干预、住房与就业等服务等,让孤残儿童能够有效的回归社会。但是在具体的辅助方面,要让儿童有充分的关爱感,避免社工服务与福利机构关爱锐减带来的心理落差感,无论儿童是否回归社会,都需要提供对应的关爱照顾,避免其失落感,提升其自身的安全感。同时对于孤残儿童可以设立对应的小组服务形式,让具有相同经历与身心状态的儿童组合在一起,达到互相同情体谅,找到同类的归属感。对于小组服务可以提供对应的教育课程、手工技能培训,文娱活动等,让小组成员形成内部的兴趣、生活联合,增进儿童亲近感,避免孤立无援或者对自身状况过度的自卑感。要积极展开社会活动,让儿童能够走入社会,看到外面的世界状况。例如夏令营、合作单位表演、户外娱乐活动等,让儿童能够在社会中去与人接触,同时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避免因为自身遭遇而产生对社会的排斥厌恶感。要积极的通过活动开展来调试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结束语

处理服务的操作,相关规范性总结评估也尤为重要。社工部需要针对活动开展做每月或者每周的活动总结,对实际工作开展状况做有效汇总分析,从而知道接下来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从成功、失败工作经验中总结经验,有助于其他相关类型工作的优化调整。要积极的提出工作中面对的问题,避免工作开展的隐瞒或者夸张,要实事求是的看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优化社工工作推进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