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04:49: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倒叙切入,创设情境
1.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掌声》。
2.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给你的掌声吗?是啊,这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可是,课文的主人公小英却在她给同学的信中说――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你从信中读出了什么?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认识小英。
二、走近小英,感受变化
1.自读课文,了解小英。
2.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英是个怎样的同学?
3.出示句子,体会小英的变化。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1)指名读句子,读准“落”。
(2)比较:这两段话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小英?有什么不一样?抓住“默默”、“忧郁”等关键词理解。
你们看,忧郁和开朗,自卑和自信都出现在小英身上,你有疑问吗?是呀,是什么让小英由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了自信呢?让我们走进那天的演讲课。
三、品读赏析,感悟掌声
1.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在自己感触深的句子下面画线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1)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体会?忧郁、自卑的小英是怎样战胜了自己走上了讲台的呢?要想了解小英的内心必须关注小英的动作和神态,请圈出描写小英动作和神态的词语。
把圈出来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理解。
小英的每一个动作、神态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心理,你能了解小英的心情吗?
(2)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她会想什么呢?
是啊,偏偏遇上不了解自己情况的老师,让她走上讲台暴露她最不愿意暴露的缺陷。小英感到担心、紧张、害怕。从这一段当中我们同样看出小英是一个什么样的同学?
(3)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犹豫”是什么意思?此时她会想什么呢?
对,小英内心充满了矛盾。我们通过品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到了小英矛盾、害怕、为难的心情。
小英一开始是不敢走上讲台,现在终于走上了讲台。对于我们来说,走上讲台可能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可是对于小英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当小英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
(4)她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此时的小英与上台时有什么不同?同学们送给小英的仅仅是掌声吗?是呀,这里的掌声是尊重、鼓励,让小英有了演讲的自信,这里的掌声是赞赏、肯定,使小英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3.指导朗读。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啊!只有通过朗读才可以充分表达感情,老师请一位同学将第2、3、4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4.同学们,就是这两次掌声,让小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了自信。老师从一个材料上看到小英同学后来的学习一直都很好。上中学的时候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得了奖。她后来还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所以,后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是呀!演讲课上的那两次掌声,送给小英的是尊重、鼓励、赞美,是同学之间的关爱。有了同学们的尊重、鼓励、赞美、关爱,小英才有了生活和学习的勇气,才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原来,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掌声中竟然包含着美好的感情,产生了这样重要的作用。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掌声呢?
5.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可以从别人的掌声中吸取前进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那别人是不是也需要呢?所以对大家来说――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指名读。
掌声像明亮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掌声似柔和的春风,轻拂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将这段话永远地铭记在心里。
四、片段练习,升华情感
1.(播放《爱的奉献》)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别人的掌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肯定、赞赏,我们要用心珍惜,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要献给别人掌声,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既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整体感知,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紧扣“变化”,体验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打乱课文原有的顺序,主要把第1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进行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学生经过品读后发现以前的英子忧郁、自卑。然后以“后来,英子的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地引入到第4自然段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由忧郁到开朗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三板块:聚焦“掌声”,感悟内涵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看文中描写了几次掌声,再要求学生划出掌声响起前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由动作神态想象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理,引导他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体会英子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腿脚残疾,内心有千般委屈、万般无奈;接着让他们“移情想象”:当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如果你是班上的一员,你想通过掌声对她说些什么?当英子演讲结束后,教室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的英子在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悟这两次掌声背后同学们所要表达的情: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与信任,第二次掌声是对她精彩演讲的肯定和赞扬,从而体会到同学们对英子的那份浓浓的爱,体会英子从掌声中找到的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03-02
一、学情分析
根据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成年初期的危机是解决亲密与孤独之间的矛盾,即发展对他人做出充满情感、道德和性的承诺的能力。”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除了要面对学业发展的任务以外,寻求和享受亲密感,拥有甜蜜的爱情成为他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发展任务之一。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性的压抑得到松弛,懂得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以适应对方。这对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恋爱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业,因此恋爱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引导。
二、教学对象
大学一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内化正确的爱情观,掌握表达、拒绝和发展爱的一些原则。
(2)能力目标:学会表达、拒绝和发展爱,懂得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渴望爱情,也能等待爱情,学生爱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爱的责任感也得到增强。
四、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讲授法等。
五、教学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会表达爱、学会拒绝爱、学会发展爱。
(2)教学重点:爱的能力的培养,即如何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主要依据:爱情需要学习,爱一个人需要具备爱的能力。在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恋爱问题绝不仅仅是认知问题,能力问题才是重点。很多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不懂得表达、不知道爱要怎么说出口;不懂得沟通,有误会也不懂得澄清;不懂得拒绝,在爱与不爱间犹豫不决、藕断丝连,造成很多的麻烦;还有的学生不懂得放手,在失恋后作出过激的行为,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伤害,甚至成为仇人……这些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爱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说这部分章节内容的讲授一定要突出教学的技能目标,也就是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3)教学难点:大学生爱情观的教育。主要依据:爱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类现象,不仅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更涉及生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等很多方面,不同人受成长环境或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已经持有不同的爱情观,具有不同的爱情动机或者对于恋爱观念上常见的一些误区,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把握爱的真谛,摆正爱情的位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认真组织思考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
六、教学预测
本次课程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情境模拟、教师讲授等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发展和培养爱的能力,使学生能较好地规划和经营自己的爱情。
七、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引发学生对自己爱情观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突破教学难点。教师以活动“爱情123”导入,请学生从PPT展示的形容词中选取三个词汇代表三种你最期待你的另一半所拥有的特性,并按照期待程度排序。通过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爱情的美妙,帮助学生澄清自己对爱情的认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并思考自己对于爱情期待的合理性和成熟性。
教师总结活动“爱情123”,提炼学生分享,并从中归纳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需要努力的方面,即:爱情是尊重和理解;爱情是责任和奉献;要端正恋爱动机,把握爱情真谛;要摆正爱情的位置。
(2)运用体验式活动教学,注重大学生爱的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重点
①教授学生学会表达爱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爱的表达”活动。全班学生以女生和男生分组,每组10人左右,分别讨论各自期待的爱的表达方式,即“当别人对你表达爱意时,你最希望别人怎样向你表达?”,各组记录下组员的期待,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几组请女生代表和男生代表分别陈述。教师结合各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学会在表达爱时考虑对方的需求和特性。继而教师以PPT展示搜集到的表达爱情不同方式的图片,并以讲授方式小结表达爱的基本原则。
教授学生学会拒绝爱
开展情境模拟,进行“请求与拒绝”练习,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坐好,其中一人要真诚向对方表达爱意,请求对方成为其恋人,另一方要予以拒绝。要求有目光交流,时间3分钟。完成后互换角色,还可请一组学生上台示范。双方完成情境模拟后教师请学生二人小组彼此分享在模拟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对方在向自己表达爱意或者拒绝自己时有什么感觉?自己有什么建议给对方?即如果怎样讲自己听了可能会感觉更舒服。通过情境模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懂得面对爱情要自信,不仅需要表白时的大胆,也需要拒绝时的果断。教师强调性讲授小结大学生拒绝爱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教授学生学会发展爱
教师用PPT展示爱的启示和美文,帮助学生懂得恋爱中尊重与理解、包容与白省、沟通与欣赏;最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朗诵诗歌:舒婷的《致橡树》,请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好好地感受诗人对于爱情的理解。通过诗人理想的爱情的展示,使学生在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更加理解爱情的真谛,懂得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更需要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3)课程总结,并布置成长性作业,延伸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前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并布置成长性作业。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运用头脑风暴法回答“我们该怎样去爱?”,并将答案写在一张A4纸上,写完后分享、讨论怎样经营爱情才能使爱情持久保鲜。
八、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到课学生人数、活动参与热情等来测量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利用开放式问卷,通过前后测的方式调查大学生的恋爱困惑,了解学生的改变;“我们该怎样去爱?”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吸收情况;当然学生从教学中真正获益如何还需纵向跟踪参考学生实际解决各类恋爱问题的能力。
爱情很美好,但并不虚幻,莫里哀说“恋爱是一所学校,教我们重新做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期待将更加合理和成熟,对自己的恋爱动机和恋爱观念将有一个新的审视,将更敢于面对自己的恋爱困惑,也将更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人才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未来我国要从一个创新大国成为一个创新强国必须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综合人才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思想,逐步关注学生成长,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校掌握学生成长规律、为促进评价方式改革、为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途径和依据。正如研究者所言,“各地各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1]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收集和记录学生成长记录缺乏有效手段。当前,信息技术已经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深度融合[2],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收集和记录学生成长记录的效率。使用信息化平台可以记录学生日常表现和课业成绩,形成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二、建设内容
学生成长平台是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教育局等多方参与,提供针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日常交流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记录和考核,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提供全面的跟踪分析记录。学生成长平台并不是对成长记录的简单记录,而是包括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两部分内容,综合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个角度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因此,对建设内容可以进行以下分解: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记录学生的基础信息、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学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成长整体记录档案、考试成绩记录档案、班主任评价记录档案、家长评价记录档案、任课老师评价记录档案、个人素养记录档案、道德品质记录档案、学习态度与能力记录档案、公民素养记录档案、交流与合作记录档案、运动与健康记录档案、审美与表现记录档案、综合实践能力记录档案、特长与获奖情况记录档案、毕业鉴定记录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含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定义、流程、类型和相关制度的信息,各类评价标准等。主要包括:评价指标定义、评价分数设置、评价流程设置、评价类型设置、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审定、结果呈现、结果使用、规章制度、荣誉等级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三、技术实现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3]在本系统建设时参考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架构模型,结合智慧教育平台用户特点,按层次化思路,系统设计时使用分层架构进行设计。从直接面向用户交互至系统底层,分别定义为:服务渠道层,应用系统层、应用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和运行环境层。服务渠道层:本系统需要分别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主管部门提供功能和服务,为了整合众多的服务渠道,为了体现一体化服务,本系统设计了统一服务渠道的整合功能。所有的渠道服务都通过服务总线以标准服务的形式对外提供,同时,对于未来渠道的扩展提供了基础。应用系统层:应用系统是实现各种业务和管理功能的独立运行模块,主要包含的功能模块有学生基本信息、身体状况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家校评价、学生成绩管理、出勤情况管理等。应用支撑层:为上层的应用系统提供各种运行平台和公共服务组件,是架构于底层的操作系统与上层应用系统之间的支撑软件平台,主要包括数据交换平台、企业服务总线、基础支撑管理和开发平台等组件。信息资源层:信息整合是依据信息化发展趋势,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共享化、协调化。[4]信息资源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支持部分,涵盖所有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些数据未来为对接其他系统或者进行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利用提供支持。运行环境层:运行环境层属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是系统运行的基本支撑。它们主要包括主机基础设施、存储备份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系统软件设施以及呼叫中心设备。系统软件平台由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等构成。
四、总结
通过建设学生成长平台,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类表现,同时,可以规范和量化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随着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记录学生成长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当前还存在记录手段比较单一、记录内容比较简单、成长数据挖掘不够等问题,因此,相关参与者需要在数据采集手段、平台架构模式和数据分析方法上积极投入研究、规划和建设工作,共同完善学生成长平台功能,发掘学生成长数据价值,为我国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48-01
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仅以自己的经验,甚至主观臆断来推测、揣摩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反复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学设计往往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究其实质,是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缺乏必要、有效的研究。
在教学设计中,许多年轻教师不会问自己“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武断地认为“学生一定是这样想的”。也有不少教师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觉得“很烦”,为了解决这样的烦恼,教师习惯于把教学问题切细、再切细,问题空间小了,学生就“只能这样想”了。因此,要解决“一听就懂,一做还是不会”的数学教学老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一、弄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要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利用一张圆形纸片,折一折,创造一个角。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简单对折一次就马上举手,认为自己“已经创造了两个角”。遗憾的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过程中只呈现了“对折两次,产生一个角”这种正确的结果。课后反思时,我才注意到了这一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时,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中的角的概念”缺乏思考和了解。实际上,在建立角的数学概念前,学生心目中的角就是那个“尖尖的、戳人很疼”的东西,知道了这些,教师才能敏锐地意识到角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中,“两条直直的边”是数学概念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差异所在。那么,在设计上述活动的同时,应该能够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将之转化为教学资源。
其次,还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分析教材所提供的两种估算方法,还需要思考:(1)面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一问题,学生会主动选择估算解决吗?如果多数学生选择用竖式精算,那么怎样组织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2)学生会选择“104×49≈100×50”这一新的估算方法吗?如果多数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教师又该怎样引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上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能出现,因为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有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彰显“以生为本”的思想,也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引导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弄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要分析“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常误认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一位学生”,或者认为“只有一个层次的学生”。显然这是错误的,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误区。首先,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几十位有着独特思维方式和思维起点的学生。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他们面对相同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或正确,或错误,或全面,或片面。但这种差异就是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其次,几十位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可以分层把握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分层把握学生可能呈现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结果,并将之转化为生成性材料。
近年来,随着教育生态的改善,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已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情绪化突出,人际关系不和谐,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能力,使大学生走出误区
首先,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构建较晚,许多学校虽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但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存在将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淆等认知不全面、不客观的现象。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致使高校轻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质性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是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其次,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的教育环境正趋于复杂,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成立,是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的重要手段。
二、健全心理教育机构,完善心理教育体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建立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中心,完善人员配置,设立专业的实施和保障机构,负责资料收集、文档编辑、网络建设宣传等工作;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橱窗、校刊等媒介普及心理教育知识;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常驻本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通过心理健康热线、信箱、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手段,与大学生深入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提高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1]。
三、培养师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应分为专职和兼职。专职工作的知识性、专业化、技术性很强,需严格把关,选拔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具备专业化水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师,为专职队伍提供基本保证。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应选择综合素质良好、有担当、甘于奉献、热爱心理学和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教师,使其与专职师资团队一起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组织心理学学术讨论,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研究[2],制定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并以定期培训的方式使教师关注和把握大学生的心态,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
四、心理教育机构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首先要保证教育办公经费的投入,包括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教育网站建设与推广、学校期刊等印刷品的资金投入,并充分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出活跃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其次,要保证外聘专家和师资团队的经费与学术交流经费、专题经费的投入。最后,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资金投入[3]。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健全的硬件设施等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正常开展的保证。
五、认真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做好监督
学校通过约束机制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提高工作成效,是实现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4]。检查、指导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并在监督与反馈中提高教师团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生命力[5]。
六、结语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开发潜能,加强其社会适应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应对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卢杰,李秀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校园心理,2011,9(5):343-344.
[2]刘广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7(1):133-134.
[3]郭丽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9-1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概述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教材围绕生长素的发现,简要介绍了几位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几个经典实验。教科书要求教师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学内容,并适当总结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探究、指导、分析等让学生体会这些科学实验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和设计实验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教师:大家学过这样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会红杏出墙?还学过“朵朵葵花向太阳”,为什么向日葵总是跟着太阳转?学生:植物的生长总是朝着光照,这是植物的向光性。教师:植物的向光性有什么意义?学生:这种现象可使植物更好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教师:要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和植物体内的一种激素――生长素有关。
总结: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观察到过这些现象,但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引导探索
1.植物激素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42页第一段。学生阅读思考概念中的重点词: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显著调节、微量。
2.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正如牛顿没有忽略苹果落地的本质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达尔文也对植物向光性的本质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拉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对生长素研究的序幕。达尔这个实验时已有71岁高龄,那时的达尔文已是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但仍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着,让我们追寻着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来探讨。我们要解决问题应该靠科学实验。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设计对照,设置单一变量,控制好无关变量。对于创造性的实践而言,选材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实验的成败。
多媒体展示达尔文所用的实验材料
教师:达尔文用什么做实验材料?学生:达尔文用金丝雀耩草的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这是一种禾本科植物,它的生长速度快,便于观察实验结果。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并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教师:第一组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第一组的实验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长的快。具有向光性。教师: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可能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教师: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学生:第一、三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教师: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学生: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教师:达尔文的实验中,胚芽鞘弯曲的部位是尖端吗?学生:尖端只有1mm-2mm,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部。教师: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学生: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时会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教师:达尔文推测,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信号,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这时达尔文已经71岁了,两年后就去世了,所以达尔文没能亲自对自己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但他对胚芽鞘向光性实验的推测,对年轻的科学家们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温特等学者都是依据这一假说进行科学探究的,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达尔文假说的正确性。
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43页,提出问题
教师: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学生: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教师:这能不能得出结论:说明达尔文的推测是正确的?学生:不能,胚芽鞘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还有可能是琼脂块本身的作用。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一可能排除掉?学生: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教师: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学生: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教师:现在能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因此被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玉米油等材料中分离出这种物质,经鉴定确定是吲哚乙酸。从1880年达尔文提出假设到1934年郭葛提取、鉴定出生长素,历时54载经过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完成,可见科学史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过程,我相信这个过程会在你们这里发扬光大。
三、归纳总结
教师让学生分析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
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作用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四、开拓升华
从2012年秋季开始,冀教版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材开始推行新版本,通过与以前老版本的比较,新版本的编排更加合理,完全体现了生物学最近十年的教学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植物与动物的分类讲解更具有条理性,使学生对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新版本的内容难度加大,其中动物章节部分知识点涉及到大学生物系学生才学习的《普通动物学》的内容,这无疑给任课教师与刚接触生物学知识的七年级学生增加了难度。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动物章节内容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不产生畏难情绪,本人以“腔肠动物”章节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本节内容教科书以探究实验“水螅的观察”导入课文,但是水螅对广大学生甚至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十分陌生的动物,其体型微小,且在实验室培养困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生物实验室几乎不存在的情况下,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本人通过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下载了“显微镜下水螅运动及捕食”的视频。由于显微镜将水螅的身体尺寸放大了接近200倍,水螅的身体结构特别是口和触手的形状十分清晰,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相对于教科书给出的模式图,该视频无疑更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对本节“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螅的身体结构及运动捕食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如,水螅的捕食主要是通过触手上面的刺细胞产生的毒素麻痹被捕食对象,再通过口将食物送入消化腔,食物在消化腔中进行消化。水螅的繁殖主要是出芽生殖,而出芽生殖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手绘出芽生殖的过程简图或者以PPT动画的形式展示,学生便能一目了然,铭记在心。
本文还列举了其他海水中常见的腔肠动物,如珊瑚虫、海葵、海蜇等,其中珊瑚礁的成因以及海洋动物与珊瑚礁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以教材给出的内容不易掌握,我推荐土豆网中的教学视频“探索―海中之城”来进行课堂展示。本人通过对比10个班级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反映(5个班级进行了该视频的演示,另外5个班级仅仅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差异十分明显。在进行了教学视频展示的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珊瑚礁的成因及珊瑚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理解透彻,并能进行适当的拓展;而未展示视频的5个班级教学效果不理想,仅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对珊瑚礁的成因作出解释,对珊瑚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完全不明白。
显而易见,本章节内容还是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视频展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灵活掌握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具有交互性的,计算机设计中可以使用各种媒体信息进行编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使用的软件包括Photoshop IIIustrator InDesign等,利用各种计算机设计软件,可以进行海报设计、游戏界面设计、电脑插画设计、图书设计以及文字设计、网页设计等等。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过程中,计算机可以将图片在电脑中产生各种视觉效果,并生成各种图像效果,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对于图像进行各种效果的处理。并且不同的设计软件相互配合可以创作出各种设计效果如科幻电影中的电波效果、纸玩偶一样的个性空间、具有漫画感的神秘人物,合成火焰的梦幻效果以及各种字体效果等,这种设计技术的相互交互,使得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设计感。
但是,听障大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会有普通学生相同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学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各种软件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各种设计软件的技术学习,忽视或不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艺术的创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熟练只是教师进行教授的一个部分,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有属于自己的创意思想和想法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核心。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之前,需要学生了解设计的主题源于思想,这个非常重要,也是比较难传授的。由于沟通的一些障碍,让所有学生明白在设计之初,思考的重要性是教师最费心力,但依然需要去做的工作。依据听障学生的特点,他们对于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的事物往往会有比较高的注意度,对于学生自身参与的宣讲比较引起注意,因此,在指导听障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发挥他们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项目,利用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使他们明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之前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来达到授课之初的目的。
2 学会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借鉴”
在听障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督促学生学会借鉴各种相关的设计材料,学会模仿。听障大学生对于视觉冲击较大的图片关注度比较高,同时,听障大学生很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相邻同学的影响,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仿照同学进行设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总的学习进度,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听障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借鉴是好的,分析他们在仿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理清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模仿与自我思考之间矛盾的观点和事实,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进行模仿图片的分析,了解模仿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并洞察出画面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创意,明确他们的思路。由此,学生借鉴各种设计材料的前提是要了解各种不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功能是如何满足设计的。比如在Photoshop绘画中,线条的很好运用在许多设计图片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条线条的使用都是有强弱、光滑度等等不同的差别变化,如何仿照借鉴来创造自己的素材库,把能够适合自己运用的线条进行完美使用,就要求学生借鉴仿照的图片,将有用的线条进行拷贝,然后在Photoshop中创建图层和创建区域,填充不同的颜色,取出自己需要的线条部分,并将图片进行分割,保存各种有价值的要素,成为自己的素材库,在插画、书籍、宣传册、网页等设计需要各种线条时进行使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图片是设计师的一种能力表现,因此在对于听障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在仿照借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图片。图片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一张图片的使用,以及图片颜色、大小等等的不同,在设计过程中都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图片,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图片的制作,同时也是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养成就需要教师在针对听障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养成观察各种设计图片的能力,留心每一张设计图片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有选择性的识别各种风格图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企业之间的商务谈判变得越来越频繁。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沟通行为,商务谈判能起到信息传递、相互影响以及策略控制的作用,因此,作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谈判能力的培养对于营销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成长也就越来越重要。同时,商务谈判不但是一项专业技能,也是一门行为艺术,更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实用性科学。它融多学科于一体,包括营销、贸易、心理、文化、法律等,因此,可以说《商务谈判》课程具有丰富的资源,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能起到独特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基于学生职业成长”的课程教学模式,仅以此分享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基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大二学生,根据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我校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90%以上均从事汽车及零部件销售、汽车维修接待、汽车保险理赔等汽车销售及相关服务工作。在职业特点上,这些工作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接和客户打交道,以语言为主的沟通是最主要的工作形式,比如,新车销售时处理客户的价格异议、质量异议、新车保险的推荐;维修接待时对维修项目和价格的解释、促进客户的其他消费;车险理赔时与己方投保车主和对方车主及保险公司的交涉等等,无一不借助语言,当然无一不需要技巧和策略。此外,随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今后作为部门或企业领导从事管理工作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因此,参与较正式的、真正意义上谈判的可能性也很大,为此我设计了该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谈判知识并形成一定的实际谈判能力,如,了解商务谈判的含义、特征、形式、谈判原则及流程、影响谈判的因素等基础知识和商务谈判中的风险、约束、禁忌;掌握商务谈判各阶段的作用、应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常用方法、技巧和策略。
2.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相关隐性职业素养得到训练和提升,如,团队合作精神、合作共赢意识、责任感、服务意识、风险意识、自信等。
3.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相关职业核心能力得到加强,如,沟通能力、信息查找和应用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
以上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既着眼于商务谈判这门专业技能本身,更着眼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既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理论知识和谈判能力,同时所养成的隐性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也非常有帮助。
二、基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设计。我选用的教材是由王雪琳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谈判》一书,同时参考了孙绍年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张翠英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谈判理论与实训》,朱春燕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谈判案例》等书籍,最后把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如下结构所示:
■
从上图可见,课程的主要内容整合成4大块,即商务谈判基础、商务谈判流程及各阶段主要任务、商务谈判技巧和策略、商务谈判礼仪,每个模块下面又有具体的知识点。
四个模块中商务谈判流程及任务是重心,商务谈判的技巧和策略、商务谈判礼仪均服务于商务谈判流程及任务,即商务谈判的技巧策略和商务谈判礼仪是为了顺利完成谈判过程,实现谈判目标,可以说是商务谈判各阶段顺利进行的工具。“商务谈判流程及任务”这个模块像一根线,将谈判技巧策略和礼仪这两个模块串起来,即在不同阶段为了实现谈判任务要使用怎样的策略?有怎样的礼仪?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
■
三、基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把上述主要内容分成两大块来讲授,先讲授商务谈判基础知识部分,再讲授商务谈判流程及各阶段任务,在讲授谈判流程及任务的过程中把谈判技巧和礼仪贯穿其中,并依托具体的虚拟任务来进行讲解和练习。教学过程基本上围绕“一条线、一个任务”来展开,一条线即谈判流程,一个任务即完成虚拟的谈判任务。教学过程组织如下:
■
从上图可见,整个课程的“教和学”实际上就围绕该谈判任务来展开,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虚拟的工作过程。这样组织教学的好处是能够将不成体系的离散、跳跃及不连续的知识集成于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中,成为有用的知识链。而且通过模拟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更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亲自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工作过程性知识,而不仅仅是技能;这些工作过程性知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的纽带,是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脱节的关键,是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学生作为职业人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成长。学生获得的过程性知识能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并获得新的岗位职业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虚拟任务中B公司的信息我是这样处理的:对于不同的谈判小组,会给出不同的具体信息,比如B公司所在地、规模及实力、主要业务、以往与本厂的业务关系等都不相同,这些信息牵扯到气候、远近、不同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背景下谈判的准备工作、所制定的谈判方案、所采取的谈判策略都会不一样,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实践经验。
四、基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我也在考虑教学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2和3需要学生的深度参与才行,因此,任务引领下的项目化、分组教学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才能完成模拟谈判,也只有在模拟谈判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谈判技巧和策略的运用、沟通能力的提升,也才能实现合作意识、自信、责任意识等的培养和训练。分组时根据班级人数多少来分,保证每组人数不多于5人,每个小组要完成以下四个任务:完成该谈判的准备工作、完成该谈判的开局任务、完成该谈判的磋商任务、完成该谈判的终结任务。
在学生分组时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分组前明确告诉他们小组的平时成绩将作为个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就避免了熟人凑组的局限,客观上也提高了各组的竞争力,为后续的小组协作学习和模拟谈判做好了准备。另外,每一次的小组发言或其他形式的展示都采取评分制,由各小组相互评分,再结合教师的评分来计算各组的平均得分。因为有了竞争所以各组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分数,有的小组还因为老是安排他们先发言而觉得不公平,特意要求发言时不要排在前面,理由是排在后面可以借鉴前面各组的优点。非常认真、可爱的想法确实说明了学生对学习重视了,学生的成就感被激发出来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采取一些比较特别的方式,比如,有时会设置观察组,观察组的任务就是点评其他各组的表现,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情景:A组学生作为谈判的一方分别和B、C、D、E小组过招,而另外一些小组分别扮演实力比他们强的、实力比他们弱的、有良好合作关系者、初次合作者等特定的情况,当然A小组是不知道对方的背景的。在过招时一个小组开场就说:“上次我们合作得很愉快,希望这次谈判成功。”但A组一直咄咄逼人,完全不像是对有愉快合作关系的伙伴该有的态度,后来A组的强势使谈判没法进行下去而终止。这时观察组就指出了:“A组同学没有注意听对手的讲话,没有注意到双方有愉快合作关系这个前提,A组应该在对手提及有过合作这个前提下迅速改变自己的谈判风格,使谈判气氛进一步融洽,推动谈判的进行。”观察组的这个点评很有道理。我觉得这种尝试很有意义,作为观察组的学生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集中,随时观察和记录模拟谈判双方的表现,同时作出思考和判断。而模拟的双方也在听、说、问、答技巧和心理素质上得到了锻炼。
此外,因为教学中能紧密联系专业课,比如,让学生自己查找离岸价、到岸价、信用证等的含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吸收。
五、基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商务谈判》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在课程的考核上主要采取书面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两者按5∶5的比例来综合评分。书面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信息加工能力,比如,让学生就某个谈判背景拟定谈判议题,制定谈判议程。平时成绩有上课发言情况、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和我一对多的面试考等。我在组织面试考时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情景,学生进来在我对面坐下后我故意一言不发,双方僵持了大约1分钟,直到有个学生开口说:“老师早上好!”气氛瞬间变化。后来面试考时我让学生就刚才的情景谈谈看法,有的学生说要主动、有的说要灵活、有的说要镇定,也有学生说开局气氛很重要。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从中有思考、有收益就够了。
在上述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尝试中,我体会到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文字加工能力、查找信息的能力也都明显提高了。
当然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尝试性的探索,与同仁们共勉。
参考文献:
[1][美]罗宾・沃克.商务沟通技巧[M].陈晶,顾天天,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陈向军.商务谈判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燕.商务谈判技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王雪琳.商务谈判[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5]孙绍年.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张翠英,赖月云,方志坚.商务谈判理论与实训[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共同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媒体设计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恰当设计传统的教具学具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为该节课教学目标服务进而绽放课堂生命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究竟怎样,如何提高教师媒体设计力呢?对此,我们对区域进行了现状调研。
一、区域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能力现状调研
调研发现,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认为恰当设计媒体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这项能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设计、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常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计的理念不够清晰。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媒体时因专业性不够导致“未用”或“滥用”媒体,使用媒体与组织学生学习方式不够清晰。
2.对教具、学具作用认识不足,使用意识较差,喜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媒体)而厌旧(传统的教具、学具),对教具学具利用不够恰当。制作学具耗时,不易保管,导致学具被忽视。
3.教师因为年龄、信息技术水平、工作精力等因素影响,缺少主创性,很多时候只能使用成品课件,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个别教师还习惯传统媒介教学过程,对现代化教学媒介不太熟悉,不够了解,不太接受多种多媒体教学,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实际使用的功能非常局限。大部分教学设计中,媒体的运用仅限于演示课题、例题、习题或者提供一个情境。
5.随着使用频率增加,个别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容易老化,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教师正常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师设计愿望减少。
怎样做到能够根据当前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设计出有效的数学认知环境,“把隐藏的数学关系显性化”“让学生在比较高的层次进行数学思考与学习,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数学本质的机会”做到让学生通过媒体的使用能真正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大挑战。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的策略
(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课题研究组搜集了一些理论书籍,挑选了婺源县“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具、学具的设计和使用”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仙居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和讨论。课题组明确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合适的媒体,对学生数学学习有如下作用:
1.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夸美纽斯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跟前。”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课堂上,不仅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节省教学时间,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真正把学习推到主体地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以,通过教具、学具进行直观、动态和形象化的操作与演示,会使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思考。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活动的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数学课标也强调基本的活动经验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现科教育,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所以,要精心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
3.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教师精心追问,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在此过程中用了哪些思考方法,获得感悟。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静心、踏实地对学习过程进行回忆与思考的反思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大家还形成以下共识:
一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延续至今,也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二是现代教育思想统率媒体设计使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我们在设计和运用媒体时,现代教育思想更重要,既要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精心设计并使用好媒体,更重要的是目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使教学媒体手段能为学生更加生动学习、多样化学习提供帮助!
(二)观摩案例深度思考,体会媒体设计智慧
我们组织教师观摩典型课堂案例,体会教者设计及使用媒体时的智慧。每次观摩,先将听课教师分成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具、学具使用设计两个组,交代听课思考问题和交流任务。我们观摩了一些全国、重庆市赛课,《三角形边的关系》《角的度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度单位的认识》等,教师感受到了媒体设计富于智慧,能使数学课堂彰显生命力。
设计智慧一:取材自然,科学。如吴冬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切物成形导入新课这一片段: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你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的面是不平的,现在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面。
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个平面和一条边。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切了两刀相交而成的。
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电脑出示:棱)
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又多了一个平面,两条棱,还多了一个角。
师:你认为的这个角在哪里?(指出: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________(电脑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我们看这个环节,取的材料是土豆,材料好找,辅之以课件演示切的方法,省去了教师繁琐的操作交代,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利于学生自己快速进行操作。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面前,在做中学,概念的建立是深刻、有效的。操作活动还让学生体验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相交而成的。
设计智慧二:大胆创新,凸显本质,扫清障碍。以前,教师讲《三角形边的关系》时,用的教具大都是几根定长的小棒,小棒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在研究两边之和等于或略小于第三边时,会产生认知的争议。而孙老师使用的学具是画在透明胶片上的有厘米刻度的定长的一条线段。画的线段细,可以较好地控制因粗度造成的争议,能更好地抓住认知本质。细究之,从学具的误差控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孙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再如,“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传统教材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是先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对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花时多,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太小,在量角器上难以完整反映,量角器上一度的分割线去掉了大部分,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而强震球在《角的度量》中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课进行了创新设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
设计智慧三: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突破难点。《三角形边的关系》中,在学生讨论被剪成的线段的长度是3cm、5cm、8cm时,这样的三条线段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的学具已经很难说明了,这时,课件的出现,两条短边慢慢下移,下移,看似围成了,教师追问:是不是围成了?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时,放大镜的出现,使学生看到,两条短边还没有真正连接到一起,老师引导:有时眼睛也会欺骗人的,要用数据说话,短边继续下移的话,就会和8cm这条边重合在一起。加之教师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两条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设计智慧四:开放的媒体材料引起学生开放的学习。丰富多样的探究材料,能够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便于展现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差异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良好资源。如孙贵合老师在《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直接给一条16厘米长线段的胶片,让孩子剪3条正厘米长的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多大气的设计啊!有能围成的,也有不能围成的。能围成的三角形中有等边的,有等腰的,有一般的。
(三)实践操作掌握技能,提高教师操作能力
根据教师媒体设计存在的困惑,课题组安排了同伴引领互帮互学培训。一是专门针对数学教师用软件调用放大的米尺、画长方形、画圆等几何图形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二是专门教授老师如何下载有用的教学PPT资源,删掉、修改部分内容为自己所用的方法。三是专门培训教师使用七巧板、魔方、华容道、九连环等传统材料的方法。这些培训让老教师能很自然地融入了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实践反思,提高教师设计和反思能力
学习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以致用,课题组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践运用有关方法。课题研究教师每月集体交流一次,交流自己这一月中设计使用媒体教学效果好印象深的一节课例。这种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媒体和反思能力。
如有老师交流《厘米的认识》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量1厘米宽的双面胶、橡皮、透明胶、1厘米宽的小盒,活动体验好,而且电子白板中的直尺,更加清楚明白。《认识圆》一课中,老师认为多媒体动画演示4种轮胎的自行车运行表演,生动有趣的行驶动画一播放,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无不在仔细观察,动脑筋想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去。从演示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理解车轮做成圆形的理由,学生由看、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得到精彩的解答。
通过交流活动,老师们梳理出了教学中有效设计使用媒体的注意事项:(1)突出目标,凸显数学本质。教师要科学准确操作教具,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练。在使用教具中,必须让学生有自己发挥主体思考的余地,引导小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识。(2)注意契机。因为过早展现学具会分散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打乱教学计划,降低教学效果,得不偿失。如果过晚展示,又会让理论和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知识特点,灵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的各自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在精心设计媒体资源时,还需精心设计问题,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必将彰显更好的课堂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2006.
社交网站为何会在青少年群体中风靡?读者韩女士说,目前的中小学生群体是网络一代,是在互联网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一直在吸收和接受网络新鲜事物。“社交类网站形式新颖,有游戏、信息、照片、视频、音乐甚至3D动画等,改变了单一的文字信息模式,很符合习惯‘读图’的中小学生的胃口。”
“孩子们在网站上互动做游戏,发表观点,正反映了他们希望被关注的心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普遍希望展现自我,被人关注、认可。而一些社交网站恰恰提供了这种环境,使他们获得充分的话语权。“由于大多数参与者都是同学,网络环境显得比较真实,也可以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
还有一些读者认为,中小学生假期泡社交网站,实际上也折射出他们生活的单调枯燥。读者吴路说,孩子不喜欢独处,而现在的居住环境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邻里之间经常串门,小孩子从来不缺玩伴,而社交网站正好给这些“笼中之鸟”创造了一个交往的环境。
不要轻易扣上沉迷“帽子”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不会沉迷于社交网站,从而引发另一种网瘾?心理专家指出,其实不必一逢网络事物必谈沉迷,也别轻易给孩子“扣帽子”。国家心理咨询师、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者何日辉说,诊断是否患有“虚拟社交依赖症”,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至少要表现出由于沉迷网络社交游戏而导致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表现出来的症状已经影响到个体的社会交往功能;第三,前面两点的表现和行为至少要有三个月。
市教科院家庭教育专家乐善耀说,这是一个网络化时代,孩子们无法彻底与网络隔绝,对待社交网站仅用“堵”并不合适,关键是合理安排使用电脑时间。现在不少儿童社交网站引入“防沉迷”设置,家长也可以此为灵感,和孩子商议制订“上网契约”。一些儿童社交网站也有规定:晚上24点至早上6点关闭服务器;设定每个孩子的连续上网时限为45分钟,定时提醒运动一下;孩子们每天连续在线两个小时,就不能获得“摩尔豆”(一种虚拟的奖励),游戏速度也会变慢等。
乐善耀建议,家长可每周规定一定的上网时间,超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孩子要受到相应处罚,以此建立起“上网需节制”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顾骏认为,如果家长将孩子的假期生活安排得丰富些,不只是弹钢琴、学画画等,还可以让他们参加夏令营、社区活动,安排周末郊游等,这样,压缩了孩子在网上消磨的时间,他们对于社交网站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
不妨当作亲子沟通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