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03 16:0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保健方法论文

篇1

环渤海湾苹果主产区为农业部确定的我国苹果两大优势产区之一,其气候及主要土壤类型适于生产优质苹果,但也适宜各种病害发生发展。山东省烟台市是环渤海湾苹果主产区中的主产地之一,苹果种植面积17.3万余hm2,年产量近400万t,其中红富士苹果种植面积占苹果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苹果轮纹病[Botrvosphaeda dothidea(MOUg.)Ces.&DeNot]为环渤海湾苹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随着易感病品种红富士的广泛种植,该病在各地苹果园普遍发生,严重发病园果实发病率在40%以上,且苹果枝干轮纹病发生日趋严重。据调查,苹果枝干轮纹病在山东省发生最为严重,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达87.20。

当前,防治苹果轮纹病仍以化学药剂为主,由于果农缺乏对苹果轮纹病流行规律的深入了解,任意增加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不仅造成农药浪费,还会导致果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对多菌灵、戊唑醇等杀菌剂已产生了低水平抗药性。国内外学者关于苹果轮纹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苹果轮纹病流行监测方法鲜见报道。为此,2009年我们在山东省烟台市比较了雨水收集法和玻片黏着法对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的监测效果,可为监测苹果轮纹病孢子田间释放动态,针对性地防治病害,抗病育苗等研究工作提供科学方法与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园概况

供试品种为13年生高感苹果轮纹病的红富士苹果,试验地设在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苹果园,该园具有10余年的种植苹果历史,果实和枝干苹果轮纹病发生严重。监测树常年均未喷施任何杀菌剂。

1.2 孢子田间释放监测方法

(1)雨水收集法在苹果园内选择3~5年生、苹果轮纹病病瘤较多的枝条,枝条的倾斜角度约45°,枝条段长30cm。在枝条段的上方和下方各绑扎布条,下方布条处挂1个细口瓶,上方布条下绑1个石块,下方布条头放入细口瓶内(图版3)。在监测果园内共选择10个枝条段,挂10个细口瓶,瓶内放人少量硫酸铜,防止收集到的孢子萌发。每次降雨后,收集10个细口瓶内所有雨水,并用5~10 mL的清水冲洗细口瓶2~3次,测量收集到的雨水和冲洗液体的总体积。将收集的液体摇动、混匀后,用血球计数板测量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的浓度,并计算孢子数。

孢子数(个)=总水量(mL)×孢子浓度(个/mL)。

(2)玻片黏着法 将玻片涂有凡士林的一面贴近苹果枝干轮纹病病斑和病瘤(图版3),做好编号与标记,定点监测,每隔10天左右更换1次玻片。镜检玻片时,在100倍的显微视野下记录2行内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数。

1.3 监测时间

从苹果花序分离期直到10月底或11月初监测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田间释放动态,评价2种监测方法的优势。

2 结果与分析

雨水收集法和玻片黏着法2种方法均能从5月中旬至8月下旬收集到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采用雨水收集法,从5月14日开始监测到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5月中下旬出现孢子释放小高峰,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孢子释放高峰期。7月21日收集的孢子数最多,为127916个;8月21日次之,为80514个;7月12、14日收集的孢子数均在4万个以上;6月20日和7月9日收集的孢子数均在2万个以上;7月26日和8月27日孢子数均大于1万个(表1)。该收集方法监测到的孢子数明显多于玻片收集的孢子数,这是由于所选择的枝条段含有大量苹果轮纹病病斑和病瘤,体现了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释放动态的整体水平。

采用玻片黏着法,同样是在5月14日开始监测到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5月中下旬出现孢子释放小高峰。7月23、30日收集的孢子数最多,分别为1060、1030个;其次为8月21日和7月14日,收集的孢子数分别为678、485个(表1)。孢子释放高峰期同雨水收集法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孢子数远远低于雨水收集法。这与玻片黏着法的特点有关,该方法主要将玻片贴近单个苹果轮纹病病斑,导致了菌源数量较少,但该种方法可从微观上体现单个病斑或病瘤的孢子释放特点,还可研究与评价单个分生孢子器释放孢子的能力。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评价了雨水收集法和玻片黏着法收集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的效果。这2种方法分别可在宏观和微观角度上研究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的田间释放规律,从而为深入开展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群体特性和个体特性等方面研究提供技术与方法。孢子释放与否同降水关系密切,只有在降水后才能监测到孢子,且释放出的孢子随着雨水流动进行传播与侵染。因2009年后期元降水;雨水收集法和玻片黏着法分别在8月27日和9月11日后均未能收集到病原菌孢子。陈功友曾提到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的分生孢子器自2月开始开口释放孢子,在5-6月为释放高峰期。本试验监测的烟台地区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孢子释放始期、高峰期与陈功友报道的有所不同,这可能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有差异等因素有关。

苹果轮纹病可严重为害苹果果实和枝条,从而导致大量烂果,削弱树势,严重时死枝,尤其是可引起花、芽、枝死亡,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苹果轮纹病主要侵染来源为枝干,确定该病病原菌孢子的监测方法,可有针对性地开展苹果枝干轮纹病病斑孢子释放动态的研究,对于确定防治关键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课题将充分利用新作文杂志社广泛联系各个层次的作者,联系一线老师及一线中小学、高校作文教育教学专家的作者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为课题提供精到实用的学术信息支持;将发挥杂志发表推广的媒体优势,为课题研究的新鲜思想观点、新鲜经验做法提供第一时间推广传播支持;将依托新作文杂志社隶属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平台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性出版计划,动态出版生成课题研究专著等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验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作文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件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

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篇3

参考文献:

[1]刘敏.北京市公务员和科技人员亚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华,高宏杰,等.中医养生数据库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须系统构建“治未病”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养生保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9):4-7.

[5]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6]袁尚华.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编辑:向宇雁)

附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石静霞.WTO服务贸易法专论(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吴益民主编.国际服务贸易法学(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药谷景区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苑庆磊.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宋焕芝,于晓南.中西方芍药花语及其景观应用_宋焕芝[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医养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邸朝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资讯,2010,(23):210.

[2]伍婷.简论文化中的情绪养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淳.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03).

[2]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彭昊.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篇4

自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以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应用科学及研究领域,对各个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人力资本价值形成及人力资本泛性构架下引发的思考三个方面来探讨人力资本范畴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理论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于1935年在其出版的《人力资本观》一书中正式提出“人力资本”这个概念。他从个人教育费用和个人收益相比较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而此理论真正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年会上以主席的身份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轰动了西方经济学界。以此为标志,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1964年,贝克尔发表了《人力资本》,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其哲学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起点,也就是逻辑的起点;思维形式中概念由简单到复杂上升的过程,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方法论,任何客观经济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样任何经济范畴的出现都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和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范畴时,所应用的方法论值得我们惜鉴。

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强调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它必须的载体。资本不是作为单纯的物质性存在,即作为进行新的生产手段而积象起来的物化劳动本身并不是资本,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对人力资本来讲,它应该是体现了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新的资本形态。马克思说:“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人力资本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范畴,它的出现是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相对应的,是一种在以人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中的新的资本形式。它是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载体)的统一。它首先表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了以人为主导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更高的资本形式,这是它本质的规定性;人力资本的外在形式为劳动力,以劳动力为载休。两个方面统一,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人力资本范畴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

人力资本价值形成分为内在价值形成和外生价值形成。

1.人力资本内在价值形成第一天赋人能。人类赖以存在的化学和物理机能是人力资本最原始的价值存在。第二自然造化:人类在与自然和对手的竞争中,逐渐地感觉和适应自然,并完善了自身的机理,产生了悟性,从而具有了思想、认识、语言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第三自我教育感化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对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教化,价值生成在潜移默化间完成。

2.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本外生价值投资包括成长及教化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学校教育投资、职业培训投资、信息和迁移投资等,投资的渠道一般有政府投资、个人投资、企业投资、社会团体及慈善投资等。

(1)成长及教化投资。成长投资主要包括生育、抚育(生活、教育、医疗保健等)、关爱、言传身教、监护及误工等。教化投资主要包括在人的一生中文化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形成过程中的投资,这个方面的投资主要是隐性的。这一项价值形成是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基本内容,或者可以认为,是人力资本内生价值和外生价值发生链接的基础。

(2)医疗与保健投资。人的身心健康程度是形成、保持、恢复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保证。一般的医疗保健形式是个人主要支付,政府、企业补充支付口。

(3)学校教育投资口通过学校正规教育途径,发挥教育“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的积极作用,在人力资本外生价值形成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除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外,家庭在学校教育上的投资是非常惊人的。据估算,2008年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约为15000亿元。

(4)职业培训投资。在职培训的内容、形式包罗万象从上岗培训、专业证书培训,到科研训练、模拟仿真试验,一直到高级专业培训等。在职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本外生价值形成的主要投资内容之一,是人力资本实现真正专业化的重要环节。

(5)信息和迁移投资。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劳动者擂要获取信息和迁移以得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或提高人力资本价值,这是最完全的个人投资行为。

三、人力资本泛性构架下引发的思考

人力资本的价值属性是一个自然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本质内涵。从人力资本的价值构成看,自然人的人力资本属性是广义的、泛性的。在不考虑市场交易条件下,可以得出所有的自然人都属人力资本范畴的结论。如果简单考虑一下市场交易条件,我们仍可以说,所有的自然人都具有人力资本属性,进入市场参加文易的部分可认为是人力资本范畴,不进入市场参加文易的部分可认为是不在而不是不属于人力资本范畴。在人力资本泛性构架下,考虑人力资本载体是否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是区别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主要特征。在未进入市场以前,只能说每一个自然人都具有人力资本属性,还不是人力资本,这时,我们称其为人力资源。只有进入市场,把人力资本价值作为资本进行交易,自然人的人力资本属性和价值才能表现出来,这时,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X23OW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193页.

篇5

一、概述

所谓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是指高校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的绩效进行测评,目的在于发现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从教人员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整体水平。在“科教兴国,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引下,能否建立一条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能否调动英语教师工作积极性。

文献表明,国外高校普遍以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以评促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服务水平。国外高校教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学术与创造性研究、服务性工作等几个方面。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师评价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2年台湾学者李聪明编著的《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不过在该书中仍然没有实际的方法论述。20世纪80年代,苏渭昌、张笛梅在编著的《教育评价技术》中,提到了教师评价方面的内容。20世纪年90代以后,教师评价逐渐成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热点,有关教师评价的文献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系统地研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评价体系的文章或论著还很少,而研究高校英语教师绩效评价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高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承担者——英语教师应具备有别于一般教师的特殊性。高校英语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素质的培养,进而关系到英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研究在考虑高等院校英语教师的特殊性的基础上,科学选取评价要素,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多样性、独立性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建构起提一套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考评高校英语教师工作绩效,帮助英语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激励与约束并重,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进而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绩效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过程中,确立科学绩效评价观是至关重要的。评价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绩效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资源“增值”。现有教育评价理论将评价模式分为“奖惩性教学绩效评价”和“发展性教学绩效评价”。“奖惩性教学绩效评价”主张高度集权,从严治校,依据教师评价的结果对教师做出奖励或惩罚的决定,从而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发展性教学绩效评价”主张适度分权,民主治校,教师参与,通过实施教师评价,实现教师和学校、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另外,绩效评价过程是对英语教师及其教学工作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可以集中从教师本身素质、教学工作表现和教学结果三个方面做出。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学绩效常常具有后效性,基于此考虑,评价过程应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因此,本研究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既包括教师的本身素质和教学结果,同时还包括英语教师教学的工作表现,以及业务持续发展能力,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将多种绩效都纳入评价的范畴,同时注重定性和定量评价,力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原则,结合“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思想,笔者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建立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图1中目标层为“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二级指标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其中“德”包含思想政治、教师师德和学生美誉度三个指标;“能”包含学历与学位、职称情况和自学创新能力三个指标;“勤”包括教学表现、教案完整性和完成工作量三个指标;“绩”包括四、六级通过率、英语竞赛获奖和科研论文及项目情况三个指标。在该指标体系中既包含“奖惩性评价指标”,也包含了“发展性评价指标”。比如思想政治、教师师德、教学表现、教案完整性、完成工作量等可以看作奖惩性评价指标,而学生美誉度、学历与学位、职称情况、自学与创新能力、四、六级通过率、英语竞赛获奖和科研论文及项目情况可以看作发展性评价指标。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评价指标:其中奖惩性评价指标多由保健因素构成,而发展性指标多由激励因素构成。

四、结论与展望

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不仅关系到对教师个人工作的考核与鉴定,同时它关系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与教学水平的提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本文给出了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原则,并进一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包含了奖惩性评价,也兼顾了发展性评价,既考虑了保健因素,也强调了激励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该指标体系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如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如何科学确定不同评价指标权重的相对大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采用诸如AHP等系统分析的方法得以解决,这也是该系列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下一步工作的焦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职业特色;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93-01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关于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的科研论文近60余篇。

1.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学生体质健康与教学调查问卷表》,经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研究要求。本研究随机选择了我校校作为调查对象,向学生随机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50份,回收率93.7%。

1.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获得的各项数据用百分数对统计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

1.4专家访谈法 走访专家征得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选项教学现状调查

2.1.1选课动机情况。

学生参加体育选项课学习的动机呈明显多样化趋势,其中强身健体,提高运动能力是学生参加选项课学习的主要动机,说明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但有19.8%的学生是把考试达标作为选课的动机,说明有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就向体育教师提出一个课题,即如何去善待学生,积极引导,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青年学生的狂热性、阵发性热情转为持久的积极因素。

2.1.2对体育选项课的态度。

男生对体育课的态度选项中"很喜欢"和"喜欢"的人共占74.5%。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喜欢"和"很喜欢"的占16.6%;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中,有30.1%女生。可见,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倾向不尽如人意。

2.1.3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频率上。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有67.4%的学生是经常或有时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多于女生;有32.6%的学生是很少或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多于男生。且强度多数不够。

2.1.4学生课外活动形式。

调查显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个人锻炼48.3%以及和同学一起锻炼30.1%,参加体育协会或学校系里组织的活动相对较小占15.6%,表明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应当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2.1.5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个别辅导、和小组练习的形式比较喜欢,为今后更好的组织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2体育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高职高专除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职业特性,它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突出对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在借鉴高校外,应结合体质健康、实用专业体育发展自己的特色模式。

2.3课程资源整合不明显

2.3.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学校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但目前我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职业特色。实用性专业体育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3.2体育课和健康教育、体质测试没有有机融合,《学校卫生土作条例》并在第于一三条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文件的分析,并没有体现这一理念,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并且体育课程的任务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安排不符合选项课的分组分曾次教学

2.3.3网络体育教学的平台大部分没有搭建起来,难以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与"学"。教学资源利用率低,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和学习,而且也不利于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2.3.4忽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论的作用。轻体育素养的培养, 缺乏对人文体育、保健体育、运动欣赏、体育时事,以至于只知运动之术,而不晓运动之道、动之有道,从而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动"。故而使得许多学生难以在课后指导自我锻炼。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学生较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为锻炼身体的方法、身体健康的知识、体育欣赏和体育保健的方法,这些教学内容在目前体育理论课中开展甚少。

2.4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体育成绩评定基本上局限于运动技能的评定,评价内容单一。忽视健身知识的传授和健身方法的掌握。调查显示有50.4%的高职学生认为评价合理,而认为不合理的占38.6%,值得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体质测试和体育考核没有有机融合,造成有达标不及格的部分同学不想上体育课的现象;忽略了对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竞赛活动等潜在课程、活动课程的评价。

2.5课程设置年限太短。

我校的体育课一般开设年限较短。体育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尚未养成运动习惯。

2.6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人才观念, 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没有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教师本身的保健知识也严重匾乏,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把它落到实处,说明教师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高。部分教师忽视自身体育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再教育,从而造成了体育教学中不重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局面,形成了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的僵化模式。

3结论与对策

3.1完善分组选项课模式,探索、创新并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教学模式体系。

3.2结合体质测试,加强体育教学研究,推进职业运动处方教学授课内容。

把体质测试研究成果定期纳入体育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针对学生体质档案,同时结合各职业特点进行选项教学,在教学中要增加《健身学》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处方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更符合教育理念、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

3.3体育教师对测试的结果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要明确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与自己的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苗建军.体育教学改革几个认识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4):29.

篇7

上述要求,不论是从专业建设、培养体系还是科学科研的水平都尚待提高。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学校在尝试进行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但从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水平来看,此类教育尚不成熟。而在发达国家,同类工作起步较早,一些国家已经有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相关职业教育。早在1976年,美国开设老年学课程的学校就达1275所,其中27%是大学。1980年,美国社区学院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开设一门或数门老年学课程。一些发达国家涉老服务人员已占总人口的1%以上,这些人员一般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如日本,目前有324所大学设置了介护福祉专业,只有考取了介护员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从事涉老产业工作。因此,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的相关调整,既是建设和谐老龄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社会整体幸福感的需要,更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笔者认为,职业技术院校需要着重搞好涉老专业建设、完善涉老职业培训机制、加强涉老课题的科学研究。

二、加强老年学类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1.坚持实用性的专业建设理念与思路

老龄化社会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懂得现代老年养护技术、有较强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技术院校需要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产业发展的需要,适时建立一系列老年学类的职业技术专业,诸如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体育运动与保健、老年营养与保健、老年休闲旅游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校政结合、校企结合”的理念。在专业建设时应该坚持的整体思路为:职业技术院校和相关老年学院系要主动与各级老年学学会、养老服务协会等组织,以及民政局、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加强联合,建立与多个涉老行业组织和机构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2.制定可操作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整体思路为老年学专业提供了宏观的方法论,但是老年学类的专业是一个专业群,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具体专业。各专业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总体上说来,在培养目标上都应该达成培养具有敬老爱老美德、专业思想坚定、专业理念先进、专业技能扎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各具体=号业方向的特色应该鲜明,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确定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可操作的专业目标。比如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就应该培养具有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现代化的服务意识与创业精神,不怕吃苦、乐于奉献,能在各级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部门从事社会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应该面向基层民政部门、社区、养老机构和老年社团组织第一线,培养具有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创业精神,不怕吃苦、乐于奉献,能从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业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老年运动与保健方向的培养目标则应该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运动、养生、康复及管理、社工、护理、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胜任社区、大型企业、疗养院、体育健身俱乐部(会所)、高档养老机构、体育与健康产品企业、体育与卫生行政部门等涉及老年运动健身、养生保健领域的研究、指导、推广、组织等工作的全面发展、创业发展、创新发展的一号多能型人才。

3.制定立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黾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环节。与专业体系相适应,应该建设一整套课程体系,应该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老年社会学、老年政策与法规、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教育学、老年生理等多方面的通用知识。还要结合各自具体专业建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则要掌握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老年康复训练、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涉老产业经营与管理、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的知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则要掌握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老年中医养生、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兴趣活动设计、老年政策与法规、老年康复训练、老年营养与膳食等学科的知识。老年运动与保健专业则应该掌握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老年中医养生、中国传统民族体育养生法、老年兴趣活动设计、老年康复评定、老年康复训练、老年营养与膳食等课程知识。

三、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涉老职业培训体系

可以预见,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及其老年产业的发展,涉老学历教育需求上升的同时,社会对林林总总的涉老在职培训的需求将日趋旺盛。一方面是因为在信息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没有任何一种职业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劳永逸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社会对老年学人才的定位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一般知识、技能,还要掌握老年行为学、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部分的从业者在从事此项工作之前,不一定有较好的教育准备,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补偿教育,要求职业技术院校要提供多方面的培训服务,为此,需要建立好三个体系:

1.建立和完善涉老培训的层次体系涉老工作人员的种类是多样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必须建立立体的层次体系,服务于多种类型的要求。当前,应该建设好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技能培训。面对较早进入社会,基础知识并不牢靠的群体,比如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受众,对他们的培训侧重技能技术的掌握;二是中等职业培训。这类培训的受众为知识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职业技能,这类培i~ilN既要重视技术也要重视知识体系;三是涉老产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涉老产业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是老年学的原理性知识、涉老工作人员专业发展的规律、涉老产业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这类培i#II~U不应该是技术型的培训,而是层次较高的综合型培训。

2.建立和完善涉老培训的模块体系培训模块是针对涉老产业、行业、机构设计的成型的培训目标与内容的整合。比如针对养老公益事业设计的模块,其目标应该是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促使其更加符合标准与规范。为此,需要开设的课程应该包括人际沟通、营养与饮食保健、老年运动保健、老年健康照护、老年心理护理、养老需求评估、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老年常见疾病康复等内容。针对福利协会设计的模块,其目标应该是针对老年福利协会下属养老机构管理人才缺乏而设置,所开课程应该包括老年社会工作、护理人际沟通、老年运动保健、养老机构管理实务、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老年政策与法规、社会管理学、老年活动策划等内容。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涉外养老将成为一种新兴事物,为此还可以设计涉外养老模块,主要是针对有外国人的家庭,有外国人消费的行业组织、机构设计的,所开课程除了养老照护课程之外,还应该新增英语口语、专业英语、老年心理护理、护理多元文化、涉外岗前培训、世界文化及风俗等。当然类似模块还很多,职业培训单位可以随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完善和创新。’

3.建立和完善涉老培训的师资队伍体系完备的师资队伍体系应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职业技术院校优秀的教师。这一部分培训师资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尽快打造,并针对培训群体尽快形成自己的培训方法,特别是要分析校内学生教学与社会人群教学在方法上的差异;二是来自各高校和研究部门的相关研究人员。这一部分研究人员的优势是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从思维和方法上启发受众,并为带着问题来参加培训的受众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指导;三是来自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型专家。“让实践者走上前台”是目前培训的特色,一线实践型专家的最大优势是实践经验丰富,所掌握的案例丰富,他们能够加强培训的情境性和现实感。这三类培训师资各具优势,职业技术院校应该认真分析区域内的资源,尽快建立起培训师资资源库。

四、加强并促进涉老职业教育研究

篇8

同时我们也感到,管理会计研究始终面临着来自外界环境和其他学科的挑战,为了能够给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提供较好的建议,我们以相关文献为依据,从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来分析管理会计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建议。

一、管理会计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

管理会计研究起源于西方传统的制造性企业,其研究的历史也是伴随着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发展起来的。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管理会计的教科书还是以制造性活动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关注于制造性环境中的问题是因为这样的研究主题能够带来改进生产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机会。但是,随着制造性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利润来自于非制造性环节时(例如产品的设计阶段、售后服务阶段等等),而且这些非制造性生产环节逐渐成为北美经济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带来了更多的管理会计研究机会和研究主题。随着研究的背景逐渐向制造前与制造后活动(如财务、娱乐、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务行业(如财务、娱乐、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领域扩展,人们对于非制造环境的关注使得诸如对标准成本研究的兴趣降低,而增强了对促进销售的价值链管理环节的研究兴趣,因此又带来了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科学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而价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又有了ABC与ABM的研究。随着近年来企业战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又意识到许多管理工具具有战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记分卡不仅是业绩计量的工具,更是战略实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这便带来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风潮。当管理会计逐渐突破单一组织和一国的边界,集团与跨国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时,对于价值链管理(包括供应链、专利与特许使用权安排、外部采购、有效的客户反应系统以及竞争者分析等等)、转移定价等主题的研究便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背景对于研究的主题或者说研究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背景和企业背景不同,或者经济发展的阶段存有差异,研究背景也会存在差异,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主题选择的差异。

(二)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与研究问题的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正确地运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吴水澎)。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经验研究(潘飞等,2007),这与最初管理会计的功能密切相关,即帮助制造性企业核算成本与管理成本,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务实性才使得基于企业的案例/实地研究一直以来成为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起源,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实际上是从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开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还没有深入到企业实地进行研究,而那时西方的经验研究已经开始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几年,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几乎成为了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飞等,2007)。再看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目前经验研究还不占主流,即使是经验研究,大多也属于实地/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比重相当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框架或者理论模型,而国内多数案例研究还局限于讲述一个“故事”,这与国外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尽管案例研究具有许多优点,比如检验实践中的理论应用,为理论假设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以及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业中都应该适用,即使是指在某一类企业中适用,也不能只通过一家企业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检验理论,就应该采用大样本的研究,而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所需的内部数据,问卷调查便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问卷调查有两个很重要的技术: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技术。这两个方面做到科学严谨对调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国内现有的问卷调查与国外成熟的问卷调查还存在极大的差距,成功的问卷设计一定是基于理论基础,再结合前人的研究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计量一般从原材料的供应、竞争者的动态、市场需求、制造技术、政府监督和干预以及原材料的价格共六个方面进行评分(GulandChia,1994),再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来证明其计量的合理性。但是从我国现有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研究并不是验证某种理论,而只是说明一种现象,或者某种管理会计实践的程度和状况,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问题就直接设计什么问题,而对于研究问题的计量还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2005《会计研究》:《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与持续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采用统计检验方法使用得到的数据。但在国内样本中,这样的问卷调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问卷调查,问题设计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一个研究的差距就是实验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实验方法最早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之中。大约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开始把实验研究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实验法常常用于预算、激励机制和转移定价等问题。总的说来,实验研究相比经验研究有更多的困难,它除了需要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它要求大量的实验参与者,以及实验经费和计算机联网的实验室环境。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许多在现实环境中无法得到的数据,从而在理论的检验上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比较独特的视角,能够捕捉到更为主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理论基础上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结合更加地紧密。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基础方面,西方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经济学(如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叉学科,其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学成为其主要理论之一。

近些年,以权变理论为代表的社会学以及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体现出来。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不存在广泛适用于所有环境所有组织的会计系统(Otley,1980)。应该明确会计系统的具体特征与某种确定的环境相联系,并且是恰当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组织行为学与会计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会计学,它通过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检验会计信息、过程和人的(包括组织的)行为的交互作用,它与会计学的其他分支相区别之处就在于它关注行为科学,其发展受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组织理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产生的重要经济后果就是对组织中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经济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行为研究的透彻程度。而心理学的研究体现在诸如个人对于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结果的公平性)以及对于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度等等,而这些因素对于组织的业绩都有相应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统如果不尊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规律,决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

总之,这些理论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过结合它们所研究的背景、主题以及研究方法来论证其研究价值。而实际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总是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会计论文的标准

为证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们选择了两本各自代表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杂志。据统计,国内的《会计研究》是权威期刊中发表管理会计研究比例最高的杂志(潘飞等,2007),而且也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会计专业期刊,其他权威期刊发表管理会计论文的比例相对过低(我国还没有管理会计研究的专业期刊)。因此我们选择《会计研究》作为国内管理会计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样本。国外的选择了专门的管理会计期刊:《管理会计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该杂志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望,而且发表的论文都是管理会计的论文,因此可以较好地代表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水平和发展的方向。我们选定这两本杂志,并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国内与国外的异同之处。样本的时间从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为了从众多论文中挑选出管理会计的论文,首先要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根据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类,我们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几个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统又包括激励机制、预算、业绩评价、转移定价与综合控制系统。在选择管理会计的论文时,我们基于管理会计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一基本原则,挑选出符合上述内容的论文,对于财务会计也会涉及的问题(如薪酬机制),要看其应用的理论与视角是否属于管理会计。如果研究涉及的是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职能(现在也包括披露),我们不视其为管理会计的论文。

统计显示,1996年-2006年在《会计研究》上,总共发表了174篇管理会计的论文,JMAR总共发表了88篇管理会计论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外管理会计研究的差异进行分析。

(二)研究主题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题的分布。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将管理会计研究样本分为七个领域。这一分类主要是参考了Shields(1997)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分类,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在我国主要指环境管理会计;在国外主要指行为管理会计。但是考虑到我国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我们将战略管理会计单独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参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们将研究背景划分为三类:尽管大多数的管理会计研究适合于制造性的行业环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广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的研究属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这类背景一般比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论文表明研究结论是针对企业或某个行业的,或针对某个企业或者行业进行分析的,我们则将其划分为企业背景。这些企业主要包括制造性企业,还有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机构以及垄断性企业。最后一类是医院、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等非盈利组织。可以看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在国内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国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确影响着研究主题的分布,以企业界为背景的研究主题非常广阔,而非盈利组织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则更为关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组织背景的比例几乎是会计研究的两倍。实际上,非盈利组织也可以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上向企业界学习,例如可以在医院建立病患费用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并且,会计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较低,而JMAR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是针对所有组织的(45篇),这将是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学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点是,管理控制系统不管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点,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统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发现,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在国内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与JMAR极为不同。

(三)理论基础

西方对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应用比例明显超越我国;而我国只有在战略管理理论上占有优势,而在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方面尤为欠缺,大多数采用行为学的国内论文只是从规范的角度进行论述,实际上在国外的研究中,行为学研究大多是与问卷调查或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出有关行为学或心理学的变量并建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尽管也是应用了同一的理论,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价值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根据《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的研究(潘飞等,2007),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有38.89%没有理论基础,是国外17.98%的两倍还多,与本文的数据结果基本一致。这使我们感到与世界学术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术方法的应用。因此,对于国内的管理会计学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首先要在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不仅依靠经济学,还要奠定更广泛的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的视野。而在国内“其他”类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基础,规范性和介绍性的研究过多;而JMAR“其他”类中的研究则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并且多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并且,JMAR对于综合理论的应用比例也高于《会计研究》。这反映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与狭隘,也指明了未来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们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内档案研究多数采用经济学理论,这与JMAR的结果一致。而国内的问卷调查研究多数却没有理论基础,而国外的问卷调查研究均有理论基础,这一差异印证了我们前述的分析。国内的实地/案例研究应用的基本上是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而国外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并且在各种研究方法上对经济学的应用比较均匀(除综合研究外)。另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国外对于综合理论的应用水平显著高于我国。因此,国内外理论应用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不仅影响研究的深度,也影响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方法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当前对于研究方法的争论,根源在于哲学中的认识论,即何谓真理知识和如何获得的争论(李连军,2006)。现代哲学按照他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来源或规则而被划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梯利,1995)。理性主义认为:原因与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维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确定其结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经验。经验主义却坚守科学唯一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只有通过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因此,根据方法论的不同,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经验研究方法(广义经验研究,包括经验实证)。经验研究是寻求对客观现象解释和预测的某些具体研究方法的总称,包括档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等(张朝宓,熊焰韧,2006)。经验研究区别于规范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关注实务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实务应该如何进行;不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并且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

(2)非经验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指除了经验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规范研究、最优化等等。其中,规范研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围绕经济政策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提出政策建议和制定行为标准,也是我国一直以来会计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国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几乎无例外地基于理论和生产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导基础之上的,是连接理论与实证的桥梁。我们把非经验研究分为分析性研究与其他(包括规范研究等)。

因此,我们将研究方法划分为经验研究与非经验研究。而经验研究又可以划分为:问卷调查、档案研究、实地/案例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综合方法。统计结果证明了我们前述的分析,在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中,非经验研究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国外管理会计却是以经验研究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研究方法,还没有出现在会计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却相当的高。当然,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在从事实验法的研究,但是这一方法对绝大多数研究者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国外与国内在研究方法上的发展阶段的确存在差距,国外已经以不再以案例研究为主,相反国内还处在案例/实地研究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国内管理会计的发展极为必要,也使我们更加期待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议

(一)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研究之所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还缺少优质的企业。优质的企业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业绩,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对企业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也影响了研究的范围和水平。例如在国外,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已经相当普遍,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样本,而在国内,目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实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统计技术和研究结论的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实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应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培育更多的优质企业,为未来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间。

(二)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很少,学术界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着手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动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发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基本还处在相互分离的状态,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发生了障碍。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够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而且也能够加强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因此,应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使其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师交流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场所。

(三)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目前依然处于领先,尤其是他们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对综合理论的应用能力。对国内管理会计学界而言,“走出去”之前应该先“引进来”,通过加大与国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学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了解和掌握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的实务相结合,才能使国际学术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过邀请海外学者讲授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举办国际管理会计研讨会以及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等等。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国际认可,加之有中国经济特色的研究内容更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青睐。

(四)扩大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

篇9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篇10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进行分析,并重建了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体育教学方法分类标准将趋于多样化,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科学的分类,应重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的如何运用和具体怎样运用的问题。

一、前言

教学方法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方法论基础。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验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分析与讨论

1、体育教学方法分类

1.1根据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将教学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大的通用性。

1.2根据体育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将完成某一类教学任务常用的方法,相对地分为一类,例如传授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任务等。

1.3根据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分类:将信息传递方式相同的方法,相对的分为一类,例如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传递等。

2、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分析

2.1体育活动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有相关知识的传授外,具有本质特点的是室外运动技术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室外广阔的空间中,学生受外界干扰的因素很多,学生还要承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应与其他学科的室内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区别。一是把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分割开,如果要研究学法,也应在教法的基础上进行。其二,运动技能教学各阶段的教学方法不明确。如各项目单元教学可分为三个基础阶段,即运动技术初步学习阶段,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阶段,运动技能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2.2在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中,目前主要有几种:第一种是体育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授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前者包含有讲解法、示范法、纠正错误动作法等等,后者主要有观察法、听讲法、练习法等。这种分类方法实质上是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作为划分教学方法类型的依据。这种方法分类清晰,有利于对常用教学方法的理解。但这种分类只注意到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把外部形式作为教学方法的基础,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内在含义。第二种根据体育教学任务分类,每一类体育教学任务都有一类教学方法与之对应,动作技能教学常用的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纠正错误动作法、练习法、反馈法等等;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学方法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比赛法、游戏法、评价法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劝告法、表扬批评法、榜样法、实践法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以各种教学方法追求的目标为依据,这样的体系保证了每一项体育教学任务都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实现,但教学方法分类过程中分类基础不够分明。第三种是根据体育教学方法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传递师生双方的信息来分类。信息的发出与接收有不同的途径,因而也存在不同信息传递途径的体育教学方法:视觉信息类方法主要通过视觉感知教学信息,信源有人体和食物等;触觉信息类方法主要通过触觉感知教学,信源有人体和实物等。

3、对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思考

3.1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教学策略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和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是因为制约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受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这种因素的不同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教学方法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不能死抱着自认为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一用到底,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选择教学法应注意它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综合性。

3.2体育教学方法是一个大概念,是面对所有学生来说的。在具体运用某一个教学方法时,却是一个具体概念,是面对具体学生的,所以我们在运用教学方法之前,必须考虑它是哪个年级、哪个年龄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因为同一教法面对不同学生时,就会有不同评价,用错了对象,好的教法也会变成不好 。

3.3体育教师应对各种体育教学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谈不上选择的,想要了解体育教学方法不只是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方法,还必须了解体育知识传授的方法。只有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各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选择有渗透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各种体育教学方法都会有长处和短处,都也会有独特的性能,同时也没有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是万能的。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分析与思考,是为了指导广大体育教师更清楚的认识某一种教学方法,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和适用范围,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在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建议把学习和掌握体育教学方法当作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一样来对待。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和方式由其自身的独特作用,同时又必须相互配合,使之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丽.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研究[J].山西体育学院 2004,(21)1:53—55

篇11

在网络2.0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自媒体”、“众包”等情报信息以及内容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出现,造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的政府机构、公益团体、企业组织都在思索和尝试新型的沟通互动、协作创新、知识管理的模式和办法。其中,IBM推行的在线脑力大激荡(Jam)的技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参考价值。IBM号称世界绿色巨人,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其在知识管理、合作创新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具有前沿性,其所开展的名为“Jam”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直接催生了包括“智慧地球”在内的众多重大成果。国内对“智慧地球”给予极大的关注,却鲜有研究和介绍其背后的“Jam”。深入摸查国内外的零碎信息材料,还原Jam的真面目,研究其内涵、深层特点以及技术方法,才能够切实掌握其中的奥妙,剖解其中可吸收借鉴的经验做法。

1 在线头脑大激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尽管IBM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知识型企业之一,但要对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进行研究,不是因为IBM在IT行业或世界产业当中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而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和意义。

1.1 IBM公司Jam活动引领了集智创新潮流

IBM公司是世界级IT企业,有蓝色巨人之称。它从2001年开始,探索推行一个名为“Jam”(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创新活动,成功地革新了企业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和流程,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这种创意活动开创了在线收集创意点子的全新方式。相较于一般企业花同样时间的思考效率,IBM采用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方法是千倍、甚至万倍的力量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行业实务人士对“Jam”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其在中国大力推行的“智慧地球”概念及商业模式就是“Jam”的产物。可惜,至今为止,国内大陆的人们多关注“智慧地球”这一“后果”,鲜有人研究“Jam”这一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前因”。这一方面会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IBM的商业布局及重要举措缺乏足够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吃了“智慧地球”之“鱼”,而没有掌握到“Jam”这一“渔”具。

1.2 网络2.0下众包成为知识创意新模式

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后,互动、透明、协作、共享成为关键词。开源软件、维基百科及脸谱等交往社区为代表的众包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成广泛的影响,逐渐被各种信息、知识、创意行业和组织所采用。众包模式说明,众人之力可以善加利用,完成以前只有少数专业人士能做的事。众包解放所有人隐伏的潜力,也使得工作的组织方式、人才的运用方式、研究的执行方式,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急剧变动。以通过大量参与者协作创新、合作创意的办法发现及确定新的知识、技术、机会、方案的做法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成功经验。

1.3产出“创新”的机制需要创新

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原始积累并开始进入了以信息化、知识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一方面,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培育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组织到个人,都意识到创新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纷纷从各个层面和角度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希望能突破固有思维、掌握内在规律、站立发展前沿。“创新”比黄金还贵,产出产品不如产出知识,尤其是产出真正具有知识含量的“创新”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全社会要把注重点放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先进有创意的创新产出机制上来。

2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内涵及特点

2.1 在线头脑大激荡及其内涵

Jam(在线头脑大激荡)是IBM公司受爵士论坛(Rock Jam)和布鲁斯论坛(Blues Jam)(音乐专家的顶级聚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强调即兴创作)的启发,自2001年起推行的一种由大批人并行参与的72小时在线会议(World Jam)。World Jam首次验证了IBM通过内部网联系员工并采集想法的能力,开创了新型在线讨论方式。由于该次尝试非常成功,IBM意识到这一计划还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自2001年在内部举办第一个在线头脑大激荡以来,截止至2010年2月5日,IBM已经举办了超过30个不同主题、类型的在线头脑大激荡,其中20个是为其他机构提供合作服务,既有来自联合国、欧盟、法国、美国、瑞典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公共部门,也有诺基亚等私营机构。另外10几个IBM自己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则针对各种不同的主题,有Manager Jam、Consultant Jam、On Demand Jam等,还有非常有名的针对IBM新价值观讨论的Value Jam,以及由IBM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以创新为主题的Innovation Jam。

Jam是全球第一个使用Internet进行大规模系列在线讨论的方案,可以支持成百上千的甚至数百万人同时进行沟通,一般称为“创新头脑风暴”或“创新即兴大讨论”。Jam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创新活动。Jam透过网络举行集中式脑力大激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通过大量参与者合作创意,在很短的时间内集合成千上万人的智慧,并运用内容挖掘分析工具,搜集、识别、消化大量主张。其次是全新的群策群力的扁平化机制。Jam就像一个大规模并行的会议,通过多对多的对话创建多对一的信息收集。扁平化的放权机制达到了吸纳和集中控制信息流动的效果。再次是全球化协作式管理工具。Jam具备清晰的业务用途、明确的目标和可预期的结果,是适应全球化时代特点和需求的协作式管理工具,可以成为跨区域组织的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第四是知识管理的新型模式。Jam的参与者尤其是思想、知识、点子贡献者实际上参与建立了一个关于最佳实践和点子的收集库。

2.2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特点

在线头脑大激荡与传统的在线社区、最佳实践分享项目等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规模。Jam的价值在于其可以在大规模的沟通中识别出重要的知识。并非只是管理团队里的少部分代表,而是任何人都可参与讨论。二是横向平等性。从结构上看,Jam是水平平等的。无指挥系统,无人管理,甚至权威专家在民主讨论面前都要退居次席。人人有权发言。三是明确目的性。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进行Jam(脑力大激荡)。Jam的发起旨在分享各自的经验做法、思想火花,以解决与组织相关的特定紧迫问题。四是即时性。Jam是实时发起的并有时间限制的事件。由于时间紧迫,会在参与者中间发生真实的,且经常是偶然发现的“知识意外事件”。五是可追溯性。尽管Jam有即时性,但是任何记录都不会丢失。因为一切讨论都是在线进行,所有的相关记录都是即时可查询的和可分析的。

3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方法和技术

Jam方法在本质上类似于在上世纪50年代里被人归纳出来的那种集体想象或头脑风暴方法,其核心任务是让所有人的智能结合在一起。然而诞生于网络2.0时代,具有开放创新观念支撑的Jam在具体操作上已经面目全非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特别是它所覆盖的“集体智慧”大大超越了一组必须处于同一地点的专家,而是全球各处数以万计的人群。看似“无为而治”,实际上难度很大。既需要管理方法和技巧,还需要技术和工具。

3.1 程式:“流水线”创新

Jam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流水线”式创新,其摸索设置了一套成熟的流程。以2006年创新Jam(InnovationJam)为例,Jam的程式包括:

一是组织筹备。通过全球高端调查的方式,听取世界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研讨的主题和方向,事先张贴在Jam专门网站上,作为参与者讨论的基础。明确将议题限定在四方通达、金融与商业、医疗保健、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地球这四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的讨论方向作了具体说明,并为每个版块设置若干“联合负责人”,随时控制无关的研讨,引导大量的参与者集中在研讨的主题方向上。

二是开展第一阶段研讨。为了避免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头脑风暴成为混乱的大塞车,Jam设计者分两个阶段安排了两个时间窗口开放讨论。第一阶段开放的是第一个72小时时间窗口,参与者点入特设的网页,输入代号和密码,看到四大讨论区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主题进入,就可针对议题发表意见。网站则随时更新热门讨论的话题。

三是对研讨内容作初步整合。第一阶段的活动结束,IBM借助专门开发的文本挖掘分析系统,对第一阶段收集到3.7万个想法和评论进行自动化处理,交给专门的项目小组会挑选出讨论数最多的创新方案,过滤掉已经被商业化或离现有技术太远的想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一个独立的核心小组,对这些初选的点子分别提出技术、商业等方面的四到五个疑难问题。放到网上,讨论如何进一步将好创意执行出来。

四是第二阶段研讨。第二阶段(第二个时间窗口)主要是通过头脑风暴将这些理念化为具体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这一阶段参与者和前一阶段“大杂烩式”的参与者已经有了很明显的不同,参与期间的主要分为两大类: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这个阶段的研讨,不再安排相关的负责人。另外,尽管这个阶段Jam依然是只要有帐号,就可随时随地发帖研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但是会谈室才是最为有气氛的地点,“网上创意”与“室内创意”共同促进。

五是消化利用研讨成果。最后IBM50名高管和专家细化消化第二阶段产生的设想,将其变为公司将投入资金的10个项目,它们是:3D互联网、大型绿色创新、无分支银行、数字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智慧医疗支付系统、集约化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智能电网、实时翻译系统和简化的商业引擎。这些被发现、提取和整合出来的“金点子”,会被投放到IBM的创意工场,进一步进行商业化开发和利用

3.2 主要支撑技术

Jam运用包括 Web2.0 及云端运算等强大“网络社群”技术,透过动态资源共享、虚拟化和高可用性的新一代运算平台,后端连接巨大的系统资源,以互动和服务的方式将运算、智能型的商业应用和管理资源提供给参与者,更快速、有系统地汇整讨论,协同创造出更多价值与智能。其中,网络社群及内容分析技术是主要技术手段。

一是网络社群技术。IBM整合利用了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网络社群技术,服务于Jam研讨活动,这些技术都属于“协同技术”,对合作创意、集体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关键词是如何被使用的;而主题云是展现Jam大讨论中紧密相关的对话,其以很有逻辑的方式来突出显示讨论的重点,以使新参与者能尽快加入讨论。这样可使参与者即时快速了解讨论的进展程度及出现的新讨论主题,参与者就会愿意再次上论坛来进行对话。

二是内容分析技术。由于是大规模并行在线研讨活动,如何对零散的、海量的观点内容进行识别、筛选、分类、整合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IBM利用的是内容挖掘和文本分析工具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其中,IBM日本实验室开发的内容分析软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为了适应全球范围内员工、客户等讨论参与者中少数参与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思维习惯,IBM还专门开发了同步断点技术、不同转接工具(如思维工具)。

3.3三层把关机制

为了保证质量,Jam要求发言者要避免空谈,不要偏离目标,用事实说话。由于参与创新的人数是以前的百倍,甚至万倍,需要引导,才能让创新的过程不会各谈各调,最后失了焦。在看似自由的创新网络中有三层把关者,确认参与者的创新方向与深度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不会偏离。

Jam的最底层协助者是营销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他们兢兢业业地在协助参与讨论者,并随时翻译整理出最热门的讨论议题, 张贴在主要网页上。另外,在全球的上千名技术专家也将轮班上线,充当各个方向的技术顾问,保障创新的讨论时刻能够精炼和聚焦。IBM在全球分公司邀集上千名专家72小时轮班挂在网上,每个人专长不同,有人懂技术,有人懂业务,一个新留言出来,他们可以立刻反应,表明此想法已经被实现了,或许可以另寻方向讨论,或是这种应用可能牵涉到某些技术等。技术专家让创新的讨论不会失焦,最上层的主持人,则负责去整合,随时丢出新的话题,引导大家谈得更深。

此外,IBM规定,参与者事先要签署声明放弃知识产权(不是交给IBM,而是成为公共产权),成功的也没有报酬。另外,还规定,只有当一家企业参与人数达到或超过40时才有权直接于网上观看各个讨论主题的资料,否则只能获得由IBM公司按照主题,地区与产业等指标,归结出的创新应用服务报告。

4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方法借鉴

在线头脑大激荡(Jam)产生的影响及可借鉴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汇整智慧、协作创新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并可提炼梳理出若干可吸收借鉴的宝贵经验做法。

在认识论层面,首要任务是在思想观念层面改进对创新的认识。目前大部分人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老旧的观念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完全受制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和流程,把创新等同于发明。在研究阶段,产学研需四个层面联系不强,关起门来挑选研发突破口的做法比比皆是;在知识成果产出上,强调的是又快又多,往往在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出来后,就束之高阁了。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流程创新等方面更是处于全社会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动的边缘。其实,知识经济的定义已经悄然被改写了,新经济必须由供方、需方甚至第三方一起来创造。IBM的经验是,创新=发明 + 社会洞察力 + 商业思维。

在方法论和具体操作层面,关键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开展“流水线”创新。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判断,Jam是新时期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头脑风暴的有效工具,可以推动创新,促使区域、组织和企业对变化作出更快、更好的反应。借鉴IBM的做法,开展Jam需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明确目标和话题。召开Jam时首先要设定明确的目标。组织的领导及相关人员需要考虑召开Jam所带来的预期变化。此外,还要研究和选择合适的话题作为研讨对象。最好是选择一组特色各异的话题而非一些焦点话题。可以利用员工调查、经营管理策略、焦点团队和其他沟通工具来帮助确定Jam的话题。话题说明要足够吸引人,因此,要特别对话题说明做精心的制作。一旦确定了讨论话题,需要对每一个话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全面了解整个组织对该话题的认识程度。根据已选的话题数目,研究过程可以长达一个月,以便慢慢梳理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其次,选择协调员和主持人。协调员小组由有过Jam经验的人组成,他们往往是主题事务专家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成Jam达成预期目的的一群人。协调员可以作为参与者,享有引导对话的自由。进行全球性的Jam(global Jams)协调员应是遍布全球各地的。与协调员不同,主持人是较正式的讨论引导者。主持人的选择依据是其在话题领域的公认专业水平或权威程度。他们往往废寝忘食地忙于日常工作,且很难抽出固定的时间参加Jam。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位主持人可以配一名主协调员。这位主协调员有过Jam的参与经验,可作为主持人的得力助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Jam进行期间协调整个协调员小组的工作和引导主持人抽时间进行有重点的沟通。

再次,组建和培训协调员小组。Jam召开前大约提前一个月,协调员和主持人抽一天时间开会,简要梳理Jam的目标,并要针对Jam最佳实践进行培训,这是一个技能交付的过程。在此会议中,他们需要阐明各自的角色,并正式组建协调员小组。协调员和主持人小组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协作空间,远程在线持续进行Jam的准备工作。在Jam进行时,此协作空间也可用于协调员、主持人进行信息沟通。

第四,最后的筹备和正式启动。Jam开始前的一个月内,协调员小组审阅其相关话题的调查研究材料,制定Jam的工作流程,讨论其话题对话的可能走向及调整各协调员的可能行动。Jam研究小组开始对Jam结束时开展的研究进行规划。沟通小组开展吸引参与者和确保参与者不中途退出的相关活动。时间的设定要参照参与Jam的主要管理层人员的行程表。Jam进行时,准备妥当的小组执行其计划。话题协调小组通过短信息发送和时不时打电话来持续保持联系。跨话题讨论和地理传递在协作空间中进行。

第五,挖掘吸纳知识。随着Jam的全部讨论内容被保存,所有想法或点子都应该被转化为组织知识库的一部分。Jam结束后的数月内,组织将适当地使用一些内容分析工作来辅助开展知识挖掘, 持续从该Jam的成果中汲取知识。

参考文献

[1]缪其浩,党倩娜.“智慧地球”给我们的启示:从技术到产业的开放式创新值得关注[N].科学时报,2010年3月30日.

[2]李超.IBM“流水线”创新,21世纪经济报道[N].2006年9月16日.

[3]旷文琪.IBM与Google不断改变世界 秘诀在不断集体的创新[J].商业周刊(台湾版),979期.

[4]张晓峰.从随需应变到全球整合的IBM[J].国企杂志,2008(7).

[5]许.IBM:狂想与创新[J].T经理世界,2006年10月5日.

[6]Lynn Dorsett, Michael A.Fontaine and Tony O’Driscoll. Redefining Manager Interaction at IBM. KnowledgeManagement Review. Sept/Oct 2002.

[7]Spira, Jonathan,Friedman, Steven and Ebling, Susanne. (2001). ‘IBM’s WorldJam: How IBM Createda New Standard Intracompany Communication. Basex: New York.

[8]Feder, B.J.IBM Meetswith 52,600 Virtually. New York Times, 29 May 2001.

[9]Boone, Mary(2001).Opening a Dialogue with the WholeOrganis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 Sept/Oct 2001.

[10]许.IBM:狂想与创新[J].T经理世界,2006年10月5日.

[11]IBM公司网站:ibm.com/.

篇12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

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新晨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5张金忠.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讨论.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3)27~28

6翁宗奕.医学院校必须把医学伦理学列为“两课”教学的重点来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5)20~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