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16:50: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消费者行为学结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项目训练教学法;教学效果;创新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20-02
随着“应用型本科学院”目标在学院的确立,各项教学改革都在不断推行与实践。其中项目训练教学法在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展,日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与重要性。本文着重论述项目训练教学法在消费者行为学教学应用中的经验与体会,以使之得到更大的发展与完善。
1 项目训练教学法在消费者行为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地位与特点
1.1.1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地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学是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愈加多样的营销环境及形势而产生的,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因此,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运用了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计算机、经济数学、运筹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同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有关论著迅速增加[1]。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商业院校普遍开设了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消费者行为学已是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在欧美国家,消费者行为学一直是商学院学生与其他相关专业(如广告、传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其组合的基本出发点。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能够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及发展趋势,就能够有效地制定营销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体战略,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另外,消费者行为学也是非营利性组织需要研究的一门学科,便于为消费者更好地履行服务的职能[2]。
1.1.2消费者行为学的特点与难点。
(1)消费者行为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也具有知识点涵盖多的特点,要求讲授的教师具有的知识面要广,并且能够将各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各自分立,做到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有一定的难度。
(2)要求教师的讲授方法要多样。
不能仅有传统板书,还要配合多媒体技术加以辅助讲授,将案例法、项目训练法、启发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演示法等方法融合到教学实践当中,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针对这种普遍的现象,教师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比较厌烦,哪些知识比较薄弱,并且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3]。这样,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积极组织授课,用组织课堂授课内容和讲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及领悟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项目训练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1项目训练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训练教学法是将与实训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试验、工作实例或训练任务等各种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将项目的实践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之中,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实训项目,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教师成为辅助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特色教学方式。
(1)实践性。能够将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当前的消费环境特点,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与识别消费者的各种行为和心理特征。
(2)协同性。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有效组织每个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完成小组的任
务。
(3)主动性。学生是训练的主体,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1.2.2必要性与重要性。
项目训练教学法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院的办学宗旨与特色——“应用型本科学院”——相适应,力争做到学生在实践中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内容理解、深化,这是个行为能力或习惯养成的过程,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学到,即“在做中学”,在小组的活动形式下,使小组中每个同学的优势与能力得以共享与扩展,提倡团队精神与协作,从而产生“1+1>2”的群体协同效应,也要将能力培养与素质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同时具备较强全面性的应用能力和扎实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为将来在就业中快速适应工作要求、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施项目训练教学法的方案与措施
2.1 基本方案
2.1.1分组。
对所讲授课程的班级(每个班级有30人左右),按照10人一组来分组。同时让每组成员推选出项目小组组长,负责小组项目的组织管理。
2.1.2安排项目训练题目。
教师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目标和进度来安排题目,其中,教学目标是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和考核训练结果的依据。
2.1.3项目训练成果展示。
学生们可以以各种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也可以根据项目训练课题的题目用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展示成果,这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状况。
2.1.4训练结果分析评价。
分为教师评定学生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
2.2 实施措施
2.2.1项目训练教学法秉承的原则。
在安排项目训练题目,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根据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进行实施:
(1)Specific目标要明确。根据教师安排实训内容进行搜集资料、组织活动。
(2)Measurable目标可量化。以数据作为活动的目标,便于量化比较。
(3)Attainable目标具有可达性。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大,由组员自行制订,由组长予以确认。
(4)Relevant目标与组织要结合。要结合所安排的训练内容和小组计划,与小组宗旨相结合,为提高小组整体水平的目标服务。
(5)Timetable即目标要有时限。根据教师要求的时限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因为项目训练课程的安排按照教学进度是每两次课安排一次实训,所以,在两次课课后安排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时限一般为2周。
2.2.2项目训练教学法实施的时机。
每2次理论课之后安排一次与理论紧密联系的实训内容,分析涵盖的知识点,及时对前述理论进行消化理解,提升学生对消费者行为学理论的认识和实践感受。
2.2.3训练成果展示方法。
(1)学生们以小组的成果形式,选派组内一名或2名成员到讲台,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成果,另外还可以用手绘图片、powerpoint报告、flash动画、广告片等形式。
(2)也可以根据训练题目用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展示成果。
2.2.4训练结果分析评价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成果做分析,指出优点与不足,最后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以营建一个竞争与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下一步的项目训练活动打下基础。
(2)小组各自总结每次实训的不足与经验,每次项目训练成果展示课结束后,每小组都要进行小组总结,总结不足与经验,学习其他组的长处,研讨小组下一步训练方式,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 实践成果与创新发展设想
3.1 实践成果
项目训练教学法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训练学生具备分析消费者行为能力、制定企业营销策略的基础。具体成果如下:
(1)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执行小组任务时要进行实地调查,内部要有分工、协作,各组之间开展竞赛,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管理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2)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和分析企业营销实战,对《消费者行为学》教学的内容体系理解得更加深刻。
(3)增强了文献检索能力,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资料进行搜寻、总结,这样就相应地培养了他们查阅文献和写论文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做学术研究、做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4)使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成果展示时,也锻炼了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5)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通过利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展示项目成果,如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利用,使各个小组的训练成果图文并茂、富有感染力及影响力,也提高学生的注意、形成良好的感知、促成理解和学习、达到良好的记忆。
总之,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过实施项目训练教学法,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创建了全体同学爱学习、爱探索、爱创新的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团结协作意识,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增强了实战经验。另外,通过这种训练加强了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管理。
3.2 创新设想
3.2.1训练法训练内容多元化。
使项目训练法成为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教育目标可归纳为认知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情意能力三大领域,教育的功能是要保持三大领域的和谐统一[4]。因此,为了达到获得能力的目标,在不脱离消费者行为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设定更多切合实际的训练题目,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3.2.2训练法的实施方法多样化。
除了安排学生自己组建小组进行训练,还可以在相关企业建立专业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基地的训练更加丰富充实,训练范围更加广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
3.2.3训练法成果评价标准实用化。
以训练的具体成效为判断标准,同时将相关企业也作为评判的参考,把企业意见反馈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定期和企业中专业人士沟通,听取评价意见,了解企业对学生业务能力的评价,了解企业变化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5]。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者行为学[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40.
[2]吴振阳等译.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十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2.1第一次实验。08级营销5班全班共60人,有45人于2010年2月—6月在上海参加顶岗实习,其中31人在上海易初莲花超市工作,14人在上海世博园实习。这批学生在学校集中学习3个学期,在第四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结束后,在第五学期回校继续学习,第六学期为毕业实习。采用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08级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分别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基础英语等8门。专业基础模块:管理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法、基础会计、高等数学。专业必修模块:营销与策划、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现代推销学、公共关系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涉外商务谈判、网络营销、零售学。实践模块:市场营销管理实训、广告与策划系统实训、就业指导与训练、军训理论与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及论文。选修模块:音乐欣赏、摄影、演讲与口才等7门课程。3年共安排学时:287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422学时,占总学时49.44%,实践/实训教学1454学时,占总学时50.56%。
2.2第二次实验。09营销班5班全班39人,在上海迪亚天天超市参加顶岗实习人数为22人。09级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等8门。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修模块:营销与策划、市场调研、商务与谈判、消费者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现代质量管理实务、现代推销学、公共关系学、企业定价、网络营销、财政与金融、零售学。实践模块:专业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与训练、毕业实习及论文等4门。选修模块:心理健康/演讲与口才/网页设计与制作等12门课程。总学时:286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214学时,占总学时42.4%,实践/实训教学1652学时,占总学时57.6%。
3、结果分析
3.108级顶岗实习反馈。在08级参加顶岗实习的45人中,有39人认为: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占86.6%;42人认为理论知识、技能知识需要加强,占93.3%;28人认为实习回来后学校开设课程应侧重基础类、实训类,占62.2%;41人认为顶岗实习很有必要,占91.1%。根据08级的课程设置和实习情况,09级的课程设置把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基本都安排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在第五个学期安排了现代质量管理实务、商务与谈判、企业定价、财政与金融、网络营销、零售学这些基础类、实训类课程。
3.209级顶岗实习反馈。09级5班22人于2011年2月—7月在上海迪亚天天超市顶岗实习。有18人认为: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占81.8%;20人认为技能知识、实践知识需要加强,占90.3%;18人认为实习回来后学校开设课程应侧重总结类、实训类,占81.8%;19人认为顶岗实习很有必要,占86.3%。综合08、09级两批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我们将11级课程设置调整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6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101- 03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于2000年开设,是面向营销管理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2001年在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设置市场营销方向,2008年获省级特色专业立项资助。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农业高等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既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又掌握农村市场与农村社会以及农村各类企业的经营特点,并且适应在农村中为城市工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村企业打开国内国际市场的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产品营销、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村营销研究基地。
1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与举措
1.1 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人才培养的指针。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保证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主要涉及课程增减、课程性质调整、课程开课学期调整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项内容,具体包括:
(1) 课程增减:增设专业主干课“零售学”,增设专业选修课“创业学”、“顾客关系管理”、“竞争情报”、“管理沟通”;删减专业选修课“营销策划”、“渠道管理”、“贸易经济学”。
(2) 课程性质调整:“消费者行为学”由专业主干课调整为专业基础课;“财经应用文”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国际市场营销”由专业必选调整为专业选修;“品牌营销”由专业选修调整为专业必选。
(3) 课程开课学期调整:“市场营销学”由第三学期提前至第二学期;“消费者行为学”由第五学期提前至第三学期;“非营利组织营销”由第七学期提前至第五学期,“财务管理”由原来的第六学期提前至第四学期,“商务谈判”由第五学期提前至第四学期,“品牌营销”由第六学期提前至第五学期;“公共关系”由第四学期推迟至第七学期,“农产品国际贸易”由第五学期推迟至第七学期,“企业经营管理”由第四学期推迟至第六学期,“金融学”由第五学期推迟至第六学期。
(4) 实践教学改革:新增“市场营销模拟实习”项目(执行学期为第六学期,为期2周,共计2学分);新增“营销策划”模拟实习教学项目,执行学期为第七学期,为期2周,共计2学分);取消“市场营销学”、“ 推销理论与技巧”的课程论文项目;“农产品营销”、“现代推销学”、“广告学”、“零售学”安排专门的实训学时,其讲授课时和实训课时分别为:“农产品营销”为30学时+20学时,“推销理论与技巧”、“广告学”、“零售学”为40学时+10学时。
1.2 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提升课程建设和改革水平。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管理信息系统等3门课程获湖南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立项,消费者行为学获学校网络课程立项。逐步把其他主要课程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建设完善的精品课程体系。
(2) 以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营销沙盘模拟+营销综合模拟的实验模拟教学方案,增加了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和营销策划教学实习环节,耗资150多万元专门建设营销实验室。通过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的教学设施。并逐步为市场调查、广告学、商务谈判等课程提供类似的教学配套软件及专用教室。
(3) 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组织了“企业家进课堂”活动,聘请具有丰富营销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参与课堂教学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较好地利用了社会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教师积极采用企业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如“品牌营销”课程联合“广告学”课程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为企业进行营销诊断和策划,并且在课堂上把各组的营销策划实例作为讨论的素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力,获得了相关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
1.3 积极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1) 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经过充分论证,市场营销专业于2010年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了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和营销策划教学实习两个实践教学项目。经过改革,教学项目实现了形式多样化,其中课程论文和教学实习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调查以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为目的,赋予学生的自由度相对较大;综合实习是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的实践,市场营销专门联系了一系列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定位较为契合的企业作为实习合作单位,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
(2) 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固定化。经过长期实习合作的考察和磨合,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与一部分实习单位成功签约,双方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如唐人神集团、燕京啤酒湖南有限公司、都市花乡花艺连锁机构等成为本专业的固定实习基地,长期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较好的实习岗位,并且成为了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单位。
(3) 实践教学时间实现科学化。为了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市场营销专业通过研讨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定于第六学期开展的综合实习调整到第七学期,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全覆盖,从第三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
1.4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1) 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以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倡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作用。鼓励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市场营销专业承担的15门专业课程均组建了课程教学组,每门课程由2~5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2)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市场营销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组织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编写教学案例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研讨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技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讨、启发式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营销问题进行调研提高学生自主思维、团队协作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注重教学手段创新。在教学手段方面,市场营销专业通过示范性的多媒体教学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讨以及鼓励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多媒体课件比赛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在教学手段应用方面的能力,教研室承担的大多数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相当大的贡献。
(4) 注重教改成果形成。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成果的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积极引导教师梳理教学改革的过程,形成教学改革的理论成果。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共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等7项,立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5) 注重科学研究深化。省级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已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团队成员公开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在农产品营销、中小企业管理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5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市场营销专业坚持培养与补充并举、稳定与引进并重的方针,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与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趋入合理、规范,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省级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共引进人才2人,稳定人才2人;有1人晋升教授职称,3人晋升副教授职称;3人获得博士学位,9人获得硕士学位。
2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
2.1 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1) 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的特色导向初步凸显。适时修订了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和突出农产品营销等“农字号”营销特色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色地位;牢固树立实践教学育人意识,深入推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全面改革;为适应农业农村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要求,逐步增加双语教学课程。自从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每年接近100%,就业形势良好。
(2)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主要围绕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学历教师,改善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与学科专业结构相适应。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构建营销教师专职兼职新团队。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3) 教学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完善和健全现有的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调查与预测实验室、商品学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群。进一步规范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拓宽渠道。大力推进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规范管理,密切开展校企合作。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真正接触到高水平营销企业和企业家,掌握实用的营销技能,以提高教学效果。
(4) 教研教改科研进一步深入,涉农特色营销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专业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效果的办学方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利、互动的良性协调机制。涉农企业研究所的建立,为学术研究,尤其农产品营销、农村市场营销等“农字号”专题学术研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分量的涉农特色营销领域研究成果。
(5) 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健全,特色专业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市场营销管理系在特色专业建设期间成功地承办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与比赛,在省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提高了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湖南农业大学营销管理系先后承办了2008年湖南省市场学年会、全国营销管理软件暨沙盘模拟大赛湖南赛区比赛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先后获全国营销管理软件暨沙盘模拟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全国高校营销大赛三等奖。
2.2 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要真正建设好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切切实实办出特色,人才培养理念是根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平台搭建是保障,特色凝炼是目的。为此,我们根据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与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树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我们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科学化、合理化,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人”的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搭建学科专业发展平台,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物”的保障。有了上述3方面的保障,专业得以建设和发展,特色得以凝炼与深化。
3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的设想
3.1 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课程建设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突出和强调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匹配,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环节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因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得也不够,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而实践教学与课程建设的衔接仍然不够紧密。
(2) 教学和科研成果数量不多、档次尚低,科研团队急需形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科研立项,公开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论文,但总体来说,目前科研课题的档次偏低,缺少国家级的科研课题,教学改革课题更加缺少,重点课题、重大项目十分缺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不多、等级不高。科研团队分散,形成一两个重要的、有突出影响的科研团队十分困难。
3.2 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设想与措施
(1) 以课程建设为纽带,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努力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课程建设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与根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施,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同时,进一步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在行业与地域上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突出涉农的特色,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 努力打造市场营销科研团队,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档次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与课程建设的灵魂与核心,高档次的科研成果进入课堂就意味着理论教学与课程建设基本上是与时代接轨、与先进接轨。因此,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拟以课题招标等方式,引导科研团队的成立并健康、稳定发展。
(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1+2+1”等相对灵活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直接关系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相对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不断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使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二、体育教育对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其真实目的是为人的生存训练,它揭示了人在绝境中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力。训练的手段是利用一些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让参与者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些具有体能挑战和心理挑战极限的活动和项目,达到训练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内容包括单纯体能、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拓展训练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在我国已经得到许多大中小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和大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存在共性,但其持续性、可重复性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更具意义。
(一)自信心的训练一个人的不自信,往往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多;相对于不自信,自信则是经常体验到成功后得到他人的表扬,受人尊敬。仔细分析自信心的形成过程,自信心通常是通过关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和帮助来实现的。教师要读懂这种心理,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其亮点,适时通过表扬、肯定和行动支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心情和教师的关爱、肯定,同时也能得到同学的肯定与支持,从而建立起挑战困难,超越自己的信心。体育教学活动是体验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所有的动作全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生从不会到会,再到应用自如,此间要经过太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挑战,有的学生很容易便可完成,有的学生则完成得非常艰难,教师要用热情去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同时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与肯定。当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时,教师说“谁来做个示范,谁来小结一下”,学生争着说“我来”,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就已经确立。
(二)责任感的训练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要把责任变成一种习惯,有限的德育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实质效果,训练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学校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滞后的,在学生没有体验到后果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以前,谈感悟责任往往是空洞乏力的,只有当责任变成需要后,人们才知道责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是要教会遵守规则。规则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行的基本法则,伴随法则而生的是强有力的罚则,人们在罚则的高压之下,出于趋利避害的人性选择,往往会选择“按规则办事”。教师是规则的执行者,教师要严格执法,规则才有权威性。其次是培养学生按规则办事的习惯,习惯形成了,责任感基本上也形成了。
(三)耐受力的训练做过市场销售的人多有体会,刚步入销售行业,在推销产品过程中,经历的拒绝让不少新手有挫败感。外部竞争饱受的委屈与企业内部优存劣汰的用人机制,让不少耐受力差的新手从此在销售行业中消失。参加过体育比赛的人能体会到,在大赛来临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段时间怎么也不能入睡,只要闭上眼睛,比赛的期望与幻想就会呈现在眼前,越想获得好结果最终结果反而越不好。体育运动对人的意志力和抗挫能力具有训练价值,此类项目有耐力跑、跨越障碍、极限挑战、智力体力对抗及运动竞赛等,通过体育教学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容地应对竞争与挑战打下基础。
市场营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对于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公司,如果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以科学、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肯定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市场营销人员已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全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但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大专教育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系统性学科,但高职类院校其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能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特点等要求,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模式。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来看,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广州市有些高职院校采用合班教学的方式,这既不利于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展开,还大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良”共存的教学结果。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通过对部分高职学校的走访和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交流,得出广州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课程体系与高职培养的人才定位不相符。有些高职学校仍过多的采用理论式教学,因而培养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实战能力不足,这与我们在教学中实践环节太少有直接关系。多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借鉴普通本科类大学的课程体系而建立的,而从学生的就业岗位情况来分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进行市场营销调查、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等工作。这说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够用为适,尽量增加营销实践学时,由老师带领学生真实地从事营销相关活动,使学生在参加营销工作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完成相应的营销工作任务。
2、对关联性课程的近似内容处理不得当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其中有一些课程会出现近似内容,各系部之间的教师之间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沟通,其结果便是有些内容多门课都讲,重复严重,对这些内容学生会毫无兴趣。如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房地产市场营销、工业品市场营销这些课程重复性的内容很多,组织行为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内容很近似。因此各科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规划好各科的教学大纲,避免重复内容教授。
3、营销专业教材选用不合理
我国有一些高职院校仍选用普通本科类营销专业的教材,而非针对本学院学生的实际能力去选择合适的教材。本科的教材并不适合拿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做教材。有的虽说高职类教材,但没有以高职的学生为中心来因材编写,只是把本科教材进行简化,拼凑而成,总来来说教材的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校方应当严把教材审定关,成立由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和系主任组成的教材审定小组,从教材内容、新颖程度、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全面评价选用教材,避免为了得回扣而去选教材。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参与编写教材,去编写真正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
4、市场营销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在营销市场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好坏,没有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氛围。有些高职学院宽松一点,也仅仅局限于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一般占总分的30%左右,而所谓平时成绩则主要指的是作业成绩和课堂提问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上则稍显不足。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实操、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营销策划设计等实践性考核方式的比重。
5、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营销课程是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教师进行营销教学活动时仍旧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不管是讲解理论还是分析案例,都是老师一个人参与,学生只需要听和理解,无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组织、分析和讨论中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会更佳。例如在2011年广州松田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推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总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问题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其问题具体表现为:营销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安排不得当,教学过程中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脱节,理论课时过多及实践环节不足,培养出来的众多学生难以满足各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行业针对性不强、工作上手慢等。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学校、系部和老师应坚持以培养实战型营销人才为导向,从改革营销教学的模式、加强营销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着手改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来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一、树立基于市场需求和个性化培养的的教育理念
(一)以市场需求为重点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根据市场的需要,研究实战中优秀营销人员的能力构成,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提高为宗旨,在基本的教学环节,计划实施通过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教学,把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当社会或者说市场对营销人才提出这种要求时,作为人才培养的生产车间的大学,为增强产品的社会适应性,必须做出这种理论上的适应性选择,否则就会被淘汰或排斥。
(二)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才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育中,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个人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或教学内容等措施,进行个性化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实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满足一些学生非大众化的学习要求,一方面是对通识课程的需求(这个后面会有具体论述);另一方面是对专业理论更深层次的需求。因为当我们在偏重于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时,由于技能和技巧比重的增加,往往会忽略专业理论的提升,使之流于庸俗化。笔者认为当我们讲述某一个案例时,无论这个案例如何典型或精彩,其实我们讲述的都是过去时,案例存在的时空条件早已发生了变化。如果不在理论上进行提升或整理,学生在日后的实践中照搬照抄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三)设置交叉学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其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及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社会中,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往往是具有整体性或者说全面性(广博性)知识,并有能力综合运用系统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所以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加广博的知识。这样才符合这个时代对创造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正如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的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而Facebook的引擎发明人马克・朱克伯却是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样。我们必须让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具备更多的适应其未来发展的基础。
二、建立“一体两翼”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
所谓“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是,“一体”即以专业理论的学习为主体,其目的是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市场营销人才。“两翼”即:一是建立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平台;二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实践课时,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质是对传统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三层楼”式的,所谓“三层楼”是指一个系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个层次组成的,人们常常形象地把它们叫做“三层楼”。很显然,新的课程体系并非是对原有体系的否定,而是增加了更多的实践的内容,同时也调整了各个部分的比例。传统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是不容否认的,它的设定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但很显然其建立的基础是培养社会精英,当大学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并客观地存在着非专业化就业的倾向时,则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在“一体两翼”的体系中,“一体”是主体、是中心,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是不容偏离的;“两翼”是支撑,是围绕核心展开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三、按照课程体系的要求设计科学的课程内容
(一)科学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程
根据“一体”的主体性要求,以专业理论的学习为主体,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体现了对传统课程体系的继承,并突出了专业特性。学科基础课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宏微观)、政治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市场营销学概论、服务营销、新产品开发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分销管理、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心理学、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等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
(二)根据“两翼”的支撑性要求设计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术领域、了解不同的文化,在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进步的基础上开拓大学生的眼界。对于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可以开设历史与文化类,包括中国儒学、世界宗教、古希腊文明、古典诗词导读、佛教与中国文化等;艺术与审美类,包括戏剧鉴赏、美术名作鉴赏、摄影技术与艺术、音乐鉴赏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包括数学文化、物理与人类文明、基因的奥秘、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等;社会经济与管理类,包括跨文化国际管理、领导艺术、生活中的经济学、逻辑和批判思维等;创新创业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意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实战演练、专利与发明创造等;以及其他,如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社交礼仪(现代礼仪)、人际交往心理学、家庭与法等。
公共基础课既要强调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又要重视加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应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体育、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大学语文等课程。
(三)根据“两翼”的支撑性要求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主要是设计以课堂、企业和社会为载体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
这就产生了一个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具体应用的问题。例如我们完全可以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述并让学生理解目标市场设定、产品定位定价、分销渠道确定以及促销策略的选择,但当把这些问题放进具体的情境之中时,学生的运用则是另一个问题。可能很好理解了定义和概念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成为实践的赢家。因此需要建立以课堂、企业和社会为载体的多元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营销、品牌管理、分销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课程的课内实践构成。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即时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是已有案例的再现,让学生清楚营销的现实存在是怎样的,并清楚营销理论产生的依据。
一、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基本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市场营销的学科性质、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市场营销的分类、特点,并能够合理运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低年级的入门导入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初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态度上养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并产生对市场营销领域和学科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目前进行的12级市场营销专业共4个班,每班人数平均52人,共209人。该课程32节课,16周,每周1次课,两节课。16节理论16节实训。目前我们有两名老师承担着该课程。每一次上课两位老师共同参与,分主讲和辅助,若是讲座课,每次留出15分钟的时间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训课程一般6-8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一名,老师进行实训指导,主要要求每组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实训指导书》设计实训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是将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如何传达给目标顾客。做成一个PPT和WORD文档,进行小组讲解,学生和老师提出问题,该小组成员现场解答,以此为据进行打分,方案设计的分数也就是组长这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而组员的成绩由组长给出。这样就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了起来。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市场营销专业认识教育。国内外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状况;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历史与专业定位;市场营销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及学分安排(培养手段与培养方式);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介绍。
2.市场营销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能力渗透;市场营销专业的深造通道;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式导引。
3.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创新型、应用型教学模式开发设计;体验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具体包括:①双向交流教学法。避免教师知识传授过程中“一言堂”,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有对话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本着自由活泼、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②自学精讲教学法。把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精讲有机结合,以老师精讲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对于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加强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作好自学笔记,提供自学参考书目,批阅自学心得体会,检查自学效果等。③营销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把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④模拟营销教学法。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在课堂上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营销表演活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以达到掌握营销的本领、技能和方法策略的目的。⑤多媒体教学法。把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如电视录相、幻灯片、电影、多媒体动画等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领略到真正的市场营销运作过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形式的呆板性和课程的繁琐枯燥问题,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不仅给学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和讲授中难以学到的东西,而且也方便了教学,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的水准。⑥社会实践教学法。把校内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现场教学的一种方法。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机会从事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本领。
四、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措施
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师资的匹配不够科学合理,对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不便。缺乏有实践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96―02
1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环节运作模式的现状
调查显示,湖北大学以市场为导向,校办企业和基地有机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致力于体育娱乐、俱乐部健身指导及产业经营方向的建设;武汉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训练3个环节相结合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及经营方面的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本校的办校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户外运动管理等新型项目的拓展;长江大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与实践和师范能力的培养,在本地与“极限体育”合作,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与拓展指导培训,特别是与江浙一带及发达城市的大众健身企业合作,使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践训练与实践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安排时间除湖北大学外均在第7学期,持续时间为1―3月不等,主要实习基地在各地体育机关和健身俱乐部导等方向。湖北大学把时间学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采用穿插式实践教学,主干课程(如休闲运动管理、体育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该课程所修学期,可以是学期中,也可以是学期后的假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感悟体育并且规范调研报告的写作,这样穿插式实践更利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湖北大学将论文撰写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利于学生完成论文同时参加研究生考试。总体而言,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组织方式体现了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模式,组织形式主要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时间模式。
在毕业论文组织方面,无论是在论文撰写还是论文答辩,各高校都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一定的篇幅为基本要求进行的。长江大学学校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必须有校企合作项目论文,且数量不低于学生总人数的5%。
2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进行时存在的不足
湖北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实践时间偏短等多方面原因都制约着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运作。
2.1 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涉及面广,课程设置的较多,分散在各个课程学习时间相应会减少,各门课程的实践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例如,三峡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对学生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必修课,如产业经济学、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等,但是每门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课,极少部分课有两节;长江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如体育经纪人、消费者行为学等总学时只有20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让学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仅仅限于对专业知识极小部分的学习。
2.2 教学实践时间偏短
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过程,时间不够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时间不够同样会造成学生实践内容难以完成,或者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对学生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实践时间不够,实践环境刚刚熟悉或者实习内容来不及巩固,教学实践就结束了。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年的第一学期,共两个月,该校有大部分老师及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不能有效掌握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时间就更充裕,该校在大二和大四的时候都安排了有实习阶段,并充分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2.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
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样化特征不明显,不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锻炼环境,仍有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还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针对性。长江大学建立的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也不稳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地点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停的变换。
3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规范的社会体育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及规章制度
指导教师在思想上要客观地、公正地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考评分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本校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一为基地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两方面共同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两者的综合评价使实践成绩更加客观。
构成形式性教学实践评价系统。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在每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中,指出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做出学生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定,形成对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一种形式性评价,体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表现的差异性,对学生自我发展有指导作用。这也能对学校积累丰富翔实的的考评资料,积累制度资源做出贡献。
制定相对统一的评定标准。本校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考核进行评定,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该实践环节过程中的平时表现进行评定。在每一个实践环节过程中,指导教师都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组织指导能力、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评价,综合后作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成绩。
通过实践基地对实践过程进行管理,建立规范的教学实践基地检查验收制度以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奖惩制度。制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管理规定》,写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及职责。并将院系实习工作指导小组职责、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进行细化,责任到人。
3.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多向联系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对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分配上应采取分组配备,基本上一个实习小组指定一到两名本校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将基本理论以生动的表述传授给学生。在主题调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理性分析市场形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感悟市场的能力。在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训练、指导别人进行训练的方法,如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不同学习对象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教学指导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等实践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内陪外引”“双师教学”是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师资建设的一个趋势,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困扰,汲取其可借鉴的部分,以市场发展趋势为理论依据制定合适社会体育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包含的社会层面,积极将专业建设与体育产业、健身休闲、保健康复挂钩,与社会各阶层社会体育的发展相适应,走出一条适应中国体育发展的特色化道路。
3.3 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延长教学实践时间
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的市场需求人才的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时间作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没有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将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以考虑把实习时间分散到各个学年,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阶段性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有效地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实践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延长每个教学实践环节的时间,力求学生能把各个实践内容掌握熟练,达到保证教学实践时间的连续性。
3.4 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构建教学实践模式
在教学实践方面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从教学实践环节上培养真正的社会体育人才。教学实践一方面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我的专业价值。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鼓励是有必要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奖励等,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谋取最好的实践机会,物色更好的实践基地。学校在实践前、中、后都有义务有责任管理、保护好学生。所以,教学实践规程以及与实践基地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的签订是很有必要的,以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论-文-网LunWenNet-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1.2确立“3+1”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以“3年‘食品大工程’专业基础教育以及1年个性化发展教育”相融合的“3+1”培养模式为载体,前3年以贯通的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群为扎实基础,以课内不同柔性课程模块和课外不同特色工作室的学习与实践为纽带。后一年以校内外不同实践环节加强综合训练,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都能以一型目标培养为主,兼顾到其他一型或两型的发展。2.3确立紧扣“大食品工程”概念的课程体系为顺应食品工业“营养、安全、方便、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应紧扣“大食品工程”概念,通过新增食品生物资源、农产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烹饪学、食品功能学等课程,形成农业生物链、食品加工链、流通安全链和体内营养链构成的知识培养体系。并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的现状,将“食品加工、食品质量检测与管理”二类专业主干课程的学分结构比例调整至1∶1。
1.4确立多元化的柔性选修课模块新增“食用香精基础”、“风味化学”、“食品调香技术”、“生物资源”、“食品生物技术”等组成的食品风味与生物食品选修模块课程,以增强学生运用香料香精知识和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食品的能力;新增“现代仪器分析”、“应用光谱解析”、“绿色化学”等组成的食品安全分析选修模块课程,以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综合能力;新增“网络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会展与新闻传媒”等组成的食品营销选修模块课程,以拓展学生推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以及销售与食品相关的原料及材料产品的知识和能力。
1.5创建师生联合工作室,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和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分别建立了“校企联合工作室”、“产品研发工作室”与“创新创业工作室”,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大学期间根据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找到适宜的学习和实践空间。校企联合工作室:在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在食品企业内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工作室。用于直接对接其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求,以行业需求带动教学、以产业实践促进教学。将一二年级学生的企业认识实习,三四年级学生部分顶岗实习,学生毕业设计正式纳入企业的议事日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度,提升了学习的内动力和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品研发工作室:依托学校学科与科研建设平台建立产品研发工作室,以学科建设丰富教学,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生可在二年级就进入此工作室参与教师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严格训练,并结合产品研发性的科研课题内容作为毕业论文开题。这样不仅推动了教师主动将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案并固化到教材中,也为今后学生报考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创新创业工作室: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为主线,以企业冠名创意产品大赛为载体,定期聘请国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与先进应用技术的讲座与交流。通过专任教师任班导师制、与学生辅导员定期研讨会制、团队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会制等保障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科学构建多元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1“3层次、6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建立由“体验认知、动手验证、探索创新”3层次与“基础实验、企业社会调研、专业综合实验、企业生产见习、课余研究和毕业设计”6模块组成的知行合一、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坚持实施“3个有机结合”:即将学生课堂专业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训练和课外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校实验室实验技能训练与企业、研发中心实际操作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校工程实训与企业生产真实环境下的实习锻炼有机结合。该体系不仅注重理性的认知、理解、探索和创造,还关注感性的体验、领会、交流和激发,以实现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大学生4年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4年不断线的目标。多元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能力。第一层次的体验认知阶段,是以基础实验、企业认识实习、社区与市场社会调研实践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并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知识的单元训练,通过对特定食品产品、技术与市场的调研,夯实专业基础,启迪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第二层次的动手验证阶段,是以学校专业综合实验、学校或企业生产见习为载体,通过各类食品的综合实验设计、分析实验和对企业装备、技术、管理等专题论述的生产实践、实习答辩等,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钻研、验证专业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第三层次的探索创新阶段,是以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活动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学科技能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企业冠名的产品研发竞赛)等训练,通过工程设计与研究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升学生乐于探索创新的专业综合能力。
2.2“产品模拟工作坊”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产品模拟工作坊的任务是基于与行业协会和食品企业的合作,针对当前业界对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共性需求,针对目前现代食品生产线难以接待学生顶岗实习的难题,在学校模拟企业实际场景,建立小型生产线,进行新型产品技术的培训和注册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为保障产品模拟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顺畅运行,专门制定了专业任课教师与企业一线专家共同参与管理的常态化制度,以企业实际产品工艺流程为前提,以企业实际工艺参数为内容,强化学生在工作坊中模拟企业现场环境进行综合训练、课程实习等关键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还通过将原课程内的分散实验整合优化为连续的综合实验,如将原有“食品工艺学”多门课程内的独立实验整合集中为3次,每次2周,保证了工作坊训练时间的连贯性。学生在工作坊内既能检验所学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又能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时工作室不仅是学校培训学生的场所,也是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真正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3创新实践多元化培养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创作和科学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探索。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将校内教学活动与校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衔接,拉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达到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感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54-05
课程结构与设置,涉及学生在商学院中学习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学院的教育质量水平,并直接影响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工商世界对商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以及商学院学生对学院的满意程度等。众所周知,工商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商学院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工商世界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将传统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比如人类学等,应用于工商管理教育的具体实践,是高等商科教育的一个最新发展趋势。目前,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人类学已经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实践之中,而且发展态势非常迅猛,值得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界关注。本文拟以简介工商人类学为起点,通过回顾和总结汕头大学商学院工商人类学单门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和实践过程,来探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的几个问题。
一、工商人类学简介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科,它是一个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人类学。狭义主要是指对人类体质和体形发展规律的研究,通常称为体质人类学。广义人类学研究范围广泛,可以说囊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人类社会生活,即由人类创造并由社会继承下来的技术、经济、社会结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交易行为等等。广义人类学又可细分为文化人类学或者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城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管理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等等[1]。
工商人类学就是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商管理具体实践中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2]。人类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说起来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了,比如,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便开始了对坐落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雇员人际关系与劳动效益的研究。参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埃尔佟·马犹(Elton Mayo)和黎尤德·沃耐尔(W. Llyod Warner)依据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应用参与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影响工商管理研究长达数十年的结论,即雇员的劳动效益会随着管理层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该项研究成果被誉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石,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当时被称作工业人类学)的诞生[3]。
此后,人类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从工商管理到妇幼保健,从军事行动到国际援助,从幼儿教育到通俗文化等无所不及。1941年应用人类学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1946年勃雷·贾德纳(Burleigh Gardner)和黎尤德·沃耐尔等脱离了大学环境组建了社会研究合作公司,开创了工商人类学管理咨询业务的先河。社会研究合作公司的业务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功地为数百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至今依然是美国非常活跃的工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之一[3~4]。
时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吸收力度有限,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类学家日益增多,他们当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业的人类学家。而受雇于工商企业自然就要恪守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类学界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学会最终同意职业性研究,从而使得工商人类学有了法理依据,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生涯。与此同时,“文化”这样一个人类学最常用的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商企业家们,也突然变得对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促使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5]。
1987年,美国成立了学习研究研究所,旨在研究学习的自然过程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虽然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研究机构,但其主要研究方法则是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及互动分析。后来,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以提高工人的学习能力为手段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商人类学家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高层所认可,成为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许多跨国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出于公司赢利的需要,开始正式雇佣人类学家为公司的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研究。比如著名的电信设备公司摩托罗拉,著名的电器制造商通用公司,著名的金融跨国财团花旗银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等都正式雇佣了人类学家,有的甚至雇佣了一个人类学家团队,为企业内部的长期正式从业职员,为公司的战略发展而从事人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3~5]。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为学术目的而开始参与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杰瑞·撒尔特曼(Jerry Asltman)和格兰特·马克侩肯(Grant McCracken)教授,西北大学的约翰·雪利(John Sherry) 教授等。此外,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教授也开始采用人类学方法从事工商管理研究,比如儒特格斯大学商学院教授卡洛·考夫曼—斯卡伯若 (Carol Kaufman-Scarborough)博士等[1]。澳大利亚沃隆贡大学商学院的凯西·陆德肯(Kathy Rudlkin)博士与赫曼特·迪欧(Hemant Deo)博士应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在2005—2006年对当地数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说人类学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方法,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应该大力推广[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人类学系正式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并开始培养工商人类学硕士或博士,比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奥尔根州立大学,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布尔德分校更于最近开设了工商管理学与人类学双硕士学位,很受欢迎。而人类学对商学院教学大纲的影响力,根据安· 峤丹(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益增大,特别是在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与管理,商业竞争情报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其教学实践中,已经大量引入人类学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2]。
2003年,峤丹博士发表了其重要著作《工商人类学》,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正式确立,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开始在一些商学院系开设。2010年,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发表了由罗博特·田等撰写的教科书《工商人类学概论》,为工商人类学的本科教学奠定了基础。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适宜应用于以下特定方向: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产品设计与开发,商业竞争情报,跨国经营管理等。某些学者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公司都将不得不设立首席人类学家这样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同公司的其他高级主管一道,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特别是要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尽心竭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1~6]。
二、课程设计思路与教学方案
人类学在中国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学科,而工商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前景广阔。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周大鸣教授,以其特有的学术敏感和对中国应用人类学发展的责任感,已经开始组织有关人员从事工商人类学基本教科书的写作[1],但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完整的中文工商人类学教学用书。汕头大学商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际工商管理教育认证权威机构AACSB的注册会员,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欧洲EMPAS认证的中国商学院之一。汕大商学院以“功在商道,心达寰宇”为院训,致力于工商管理教学国际化的战略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商学院课程和教材,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工商人类学作为专业选修课,推荐给本科高年级学生。
教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工商管理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未来工商世界领军人才。虽然商学院的具体教学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落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宗旨。虽然从学科划分上讲,工商管理属于管理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由于工商管理涉及到较为复杂且瞬息万变的人与事,在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我们似乎很难归纳出一套共通无误的经营管理模式。再者,工商管理人员在其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企业内外部经营决策问题,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异,很难形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规则。因此,我们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又具有很强的人文学科属性[7~8]。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如何将人文学科知识有机的融汇到工商管理教育之中,曾经是商学院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发展的热门讨论话题。美国商学院教授普遍认为,管理人员要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和较宽广的知识面,要懂得文学、历史、伦理和艺术。学员在商学院学习人文学科知识,不仅可以多掌握一些事实,更主要的是可以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找到解决工商管理实践问题的各种途径。比如波士顿管理学院,就十分强调管理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他们认为平衡的教育,对培养管理者的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9]。工商人类学,作为跨人文和管理的新兴边缘学科,可以从多种角度帮助商学院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非常适合作为商学院学生提高人文科学知识,又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单门选修课。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王伟廉教授指出,单门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单门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第二,确定教学活动与教材,第三,制定教学大纲。王伟廉教授还进一步指出,明确单门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是课程设计和编制的核心内容[10]。在工商人类学的课程设计和编制上,我们设定的预期学习效果为:(1)认识并理解工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更新发展,并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具体实践中;(2)发现和认识能够通过人类学原理和方法而给予解决的工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可供操作的管理建议;(3)能够进行具体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辨别并应用相关的人类学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4)发现并研究影响公司结构和具体业务操作的文化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供操作的公司文化建设和发展方案;(5)认识在国际工商交往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并在具体工作中善于利用或回避这些文化差异。
根据汕大商学院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安排,我们明确规范了工商人类学单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工商人类学简介,工商人类学发展史,工商人类学方法论,文化要素与工商实践,人类学、文化变迁与创新,民族志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市场、市场营销与人类学,人类学与消费者行为,人类学与产品设计,人类学、竞争情报与知识资产管理,全球化、国际贸易与人类学,人类学与企业家研究,工商管理教育与工商人类学发展前景等方面。此外,我们还明确规定必须结合课程的进展,进行案例学习和分析(见表1)。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参与和讨论,学生对章节学习体会的阐述,案例分析,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撰写学期论文。由于工商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关这个学科的成熟教材还比较少,因此在教材选用上,目前还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工商人类学概论》(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在参照美国和欧洲一些大学工商人类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汕大商学院的教学特点,我们编制了教学大纲并提出开设工商人类学这门新课程的报告,经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和学校教务处批准,于2011年秋季学期正式开课。
三、教学活动与过程
在2011年秋季学期,共有70名学生选修工商人类学,我们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为5~6名,全班共有12个学习小组。我们建议学习小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选出学习小组召集人,负责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由于教材是英语原版教材,因此我们决定用英语教学,但教师容许学生在课堂用中文回答问题,用中文进行章节学习体会阐述,用中文撰写作业和学期论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的数字学苑网上教学平台,教师在数字学苑系统上传了大量与本门课程有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教师也鼓励学生用英语写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成绩。教师在学期的第一节课里,详细并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预期和要求,并强调相互作用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王伟廉教授指出,教学中的相互作用策略(interactive strategies)主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在实践上,诸如小组设计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策略[10]。根据教学大纲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在讲授过程中针对已经教授过的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老师要求在整个学期过程中,每名学生必须参与回答至少10个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组成两人小组,从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选择一个章节,在课堂上进行大约10分钟的章节内容和学习体会阐述,然后让学生对阐述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讲评,肯定学生的成绩,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从教材中,或者从其他阅读材料中,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案例的分析,必须从工商人类学的视野进行,并按照工商人类学的原理,对案例中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活动是,学生依据所学到的知识,提出和设计并完成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个体行为)和随意性的参与观察开始(学生个体行为),然后提炼出具体的研究问题(班集体行为),并根据这些具体的研究问题,设计需要刻意观察的内容、深入访谈内容和调查问卷(学习小组集体行为),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对所设计的调查工具(问卷等)进行讨论和最终确定(班集体行为)。然后,学生再分头执行刻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学生个体行为),学习小组汇总成员的调查数据后进行初步分析(学习小组集体行为),并将调查数据交送班集体进行数据处理。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图示如下(实线为集体行为,虚线为个体行为):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及时和具体的评价。我们利用汕大提供的数字学苑平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文献资料研究综述、各种调查研究数据,都上传到指定的空间,以便与其他同学分享。此外,我们还将学生完成的作业及老师的评语,分门别类地在数字学苑课程空间展示出来,从而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地得到老师对其作业的评语,而且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比较并竞争的机制,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做好作业。比如有一个学习小组,在撰写课堂研究设计和方法论时,没有进行具体扎实的讨论和准备,匆匆忙忙地写好之后就上传到课程网页上,经老师点评及与其他小组的作业比较后,他们认识到自己提交的作业,在质量上与其他学习小组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求老师容许他们重新写作。为此,我们决定将所有学生的作业予以开放修改,换言之,我们容许学生对于已经上传的作业进行修改,直到学生们自己满意为止。此外,我们还利用数字学苑平台,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数字学苑平台上传自己的作业,信息,还可以对课程的设计和进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种开放式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所完成的章节内容和学习体会阐述,除了能完整地、准确地概括章节的内容外,还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及未来的打算,阐述该章节的具体应用价值。有一名同学,在学了工商人类学的发展和方法论之后,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型研究课题,应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青年人创业的动机和经营结果之间的关系。该同学在进行实地参与观察时,突破了老师在课堂所讲授的观察资料整理方法,创造性地将参与观察资料和访谈内容资料糅合在同一表格之内。教师对该同学的创造性精神,在课堂上给予及时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也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所传授的方式,在研究陈述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教师在阅读了同学们的文献资料研究综述和研究设计报告后,对学生们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态度,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并鼓励同学们争取写好学期论文,以便能够公开发表。在12个学习小组中,有一个学习小组用英语写作其文献研究综述和研究思路设计,他们在学期论文设计中,强调应用工商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高校餐饮服务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综合性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其学期论文研究立意比较新颖,很有学术潜在价值。教师很快将该小组研究设计和论文引言部分,提交给了国际科技协会(Intellectbas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年度学术会议主办者。三位独立评审专家对该小组同学的研究设计,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一致建议大会组织者邀请该组同学赴会作学术发言,同时还建议该小组同学对其研究论文加以修改和完善,以便在国际科技协会主编发行的同行双盲评审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对于处于本科阶段的中国学生来说,做一个研究项目在他们看来还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而这又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宣布各学习小组在本学期需要用工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完成这样一个项目时,很多同学表现出了一些忧虑,因为在他们之前所修读过的课程中从未做过类似的工作,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该项研究。但后来随着教师耐心地解释和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学生越来越理解了进行该项目的方法和意义,也越来越有信心能出色的完成项目研究。
最后,教师在教授学生工商人类学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对待学术、正确对待他人的观点和劳动成果的态度。教师鼓励并支持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针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讨论。但针对中国学生缺乏欣赏他人劳动成果的现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面对他人劳动成果或他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先不要急于否定甚至攻击他人,而首先应该看到他人劳动成果或观点合理的一面,学会肯定他人的成绩,之后再以相互学习的态度进行坦诚的交流和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交流态度的做法,得到了学校课堂质量检查人员的大力肯定和赞扬。
四、结论与建议
工商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以为工商世界培养未来领军人才为己任的商学院,必须紧跟复杂多变的工商世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工商世界对未来人才的需求[11]。工商世界对未来领军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结合和相互渗透,是当代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主导趋势。各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文理渗透已成为工商管理课程设置的一个主要方面。而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实行文理分科,致使中国大多数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文理结合的力度不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学院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构成,出现了或者重理轻文,或者重文轻理的倾向。这两种倾向无疑都是有害的,不利于中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中国商科高等教育偏科现象,我们应尽快强化文理渗透,以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12]。
目前,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人类学已经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和科研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边缘学科,即工商人类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商学院的教学内容。从汕大商学院的实践来看,工商人类学非常适合作为商学院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由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工商人类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强调实践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由于人类学强调研究文化因素对人的行为影响,因此在商学院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考的能力,而学会跨文化思考对于商学院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他们毕业以后从事国际工商业务时,跨文化思考能力更为重要。有鉴于此,汕大商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决定,在2012年的春季学期,继续向本院高年级同学开课,并要求授课老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工商人类学的教学活动和内容。我们期望在汕大商学院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努力,工商人类学能够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并向其他兄弟商学院推广。
当然,工商人类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还有待完善。具体到教学而言,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问题,由于该门课程非常新颖,目前尚无中文版教材,现在我们选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美国商学院学生的,教材中的许多案例对中国学生来说都很陌生。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课时问题,目前该课程为两个学分,每周两个教学课时,全学期共32个课时,在这样少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更不用说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第三个问题就是缺少必要的辅助阅读材料和可供学生分析的案例,当然,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中国从事工商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为数不多造成的。
显然,要推进工商人类学的教学发展,我们就必须努力克服和解决以上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必须尽快组织力量编写富有中国特色的中文版工商人类学教科书。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导周大鸣教授虽然已经着手组织科研人员在编写工商人类学教科书,但进度较慢,已经赶不上现实的需要。第二,我们建议将工商人类学的课时扩展为每周3个教学课时,全学期共48个课时。第三,我们也应当组织力量编写符合中国工商实践现实的案例,供工商人类学教学参考。此外,为了向其他兄弟商学院推广这门新课程,我们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工商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以及工商人类学教学观摩会。
总之,我们认为,由于管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国加入WTO 之后对国际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要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中国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必须抓住机遇,从教育目标、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水平。而增设工商人类学课程,无疑是加快工商管理教育改革步伐,与国际商学院接轨,并增强中国管理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简易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蓝雪华,田广.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工商人类学的崛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70-75.
[2] 蓝雪华,田广.论民族志研究方法及其在商务实践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2011,(4):65-66.
[3] Baba,M. 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 [C]//In H.James Birx (Ed.)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2006,83-117.
[4] Jordan,A.Business Anthropology[M].Prospect Heights,Il:Waveland Press,2003.
[5] Tian,R,M.Lillis,and Van Marrewijk,A.H.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M].Miami,FL: North American Business Press,2010.
[6] Tian,R.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and Unique Methodologies: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s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2010,(2):70-88.
[7] Tian,R.and A.Walle.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 Education: Practitioner Applications for a Qualitative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9,(2):59-67.
[8] 张颖丽,许正良.中外管理教育的比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2):32-34.
[9] 郑长娟,陈林兴.美国优秀商学院本科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