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17:49: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英语课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人教作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新视角,包括两方面的意义:用全人类的教育代替民族利己主义教育,教育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是对人进行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心智得以和谐发展、人格得以健全[2-3]。目前,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广泛传播至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它在实践层面的重要性近年来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专家的关注,其蕴含的理念能够契合《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要求:“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关于全人教育的理念,学者已经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由教育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深度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最终成为易于成就的人。20世纪初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体发展,在于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体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隆•米勒对人的整体发展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把这种理论最终定义为“全人”教育。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着力于重视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实现培养诚信、公平、正义、平和、同情、爱等美德[4]。20世纪末前后,“全人”教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逐步传播开来。全人教育理念在我国诸子百家思想中早有体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无不渗透着全人教育智慧。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全人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研究不断深入。《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的作者谭敏和范怡红指出:“全人教育思想是一场关于教育目的的革命,旨在纠正我国近现代教育的政治化、机械化、世俗化与功利化现象。”袁广林提出,全人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单面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冯建军在《论全人教育》中提出:“全人教育是由自然教育、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四个维度构成的金字塔结构,四个维度是逐步递进的。”吴立保提出:“全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而且还是一场教育改革行动与教育实践。”国内学者对全人教育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5-7],但具体到对于全人教育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全人教育模式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大学英语课堂的实际,试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索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以期为推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进程助力。
2全人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2.1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是前提
目前,我国关于全人教育观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讨论不多。一方面,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必需,还要与课堂以外的其他学习形态关联;同时,学科内容不仅是课程的唯一组成,还应该在界限分明的学科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最终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更远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热爱学习,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英语知识、技能的欠缺,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从而实现真正的“我要学”,不是在强压之下的被动学习。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提升素质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沟通、交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实践能力。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老师引导下的同学间互教互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引导同学们集思广益,通过相互沟通情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初步的社交能力。因此,要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关系,逐渐改变“一言堂”的角色,由“讲授者”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帮助者”。要以一颗平等、友善、信任、宽容、尊重的心对待学生的情感、想法、观念和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通过英语角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以“探究”“合作”“释疑”等教学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善于搭建学生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个人素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比较中外不同文化氛围的知识差异,积累民族文化,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做到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只有熟悉、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更熟练地使用英语,培养较强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会做人和生活,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承担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如果坚持不懈在课堂贯彻这种理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会有长足进步[8]。
2.2细研深挖教材是基础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课程至少伴随两年的时光,毫无疑问是一门有重要影响的课程。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深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特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多,但大多存在更新周期长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缺乏时效性,内容陈旧枯燥,不能与时代紧密关联,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脱节,学生面对这种死板的内容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除了及时更换、调整教材之外,还应该结合社会最新的内容,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外延,会发现课文中蕴涵着不少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好素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许多文章就具有这些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内涵,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实现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如College-TheLaddertoSuccess?DancewithLove、LessIsMore、BeatYourFear、TheWaytoSuccess、WhenWorkIsaPleasure、SecretstoBeauty、PassionGuidesLifeChoices等文章,如果把这些文章巧妙解构、合理运用,可以变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等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成功、选择、交友、恋爱、择业压力。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与学生的文化知识紧密相关,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比如,可以结合外国总统的就职演讲、国情咨文等,以及互联网上最新的一些消息。在教学中,杜绝把不同类型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孤立地去学习某一门课程,造成学科之间相互孤立,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和思维方式的僵化。要善于优化使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逐步增强大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审美情趣,善于培养美好情操,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只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跨越学科之间的各种鸿沟,才能开拓学生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的视野,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在教学中细研深挖教材,摒弃本本主义、唯教材论,大胆开拓,真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3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是关键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唱主角的应该是学生。不能仅仅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交流工具,老师在课堂上僵硬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漠视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需求的缺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找不到感觉,只能靠玩手机打发时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体性地位的体现,需要英语教师长期的引导和熏陶。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难以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甚至不能静下心来阅读英语作品,体味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精神,为此,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作为弥补。由于学生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紧凑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要依赖老师的讲解,被动参与知识的接受,没有时间也不可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成为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被动执行者。在“全人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目标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9-10]。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思想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目标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着重于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贯彻终生,这一点极其重要而又极难实现,唯其难,所以要坚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穿插在课堂里面,比如授课前可以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presentation;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感兴趣话题发表看法,展开即兴演讲。也可以在课中设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合作、交互式体验,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还可以利用课文主题设计访谈节目,让学生当主持人,采访“名企业家”,探讨他们成功的秘籍,以这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悟[11]。黄源深先生指出,外语系学生易患“思辨缺席症”,这与我国教育工作中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素质、能力培养有很大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全人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最终实现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也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点不一致,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和讨论,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体素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平台,用好它、挖掘它,会使英语课堂灵动有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在《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中指出,“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还有待建设和完善;大学需建构和谐语言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坚持科学的大学改革观的核心。”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是存在问题的,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视其是否通过某些考试等作为最终评价手段。对于老师的主要评价标准也是看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级别(所谓二类、三类、C刊等)。这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不利于让老师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至于形成唯分数论英雄的局面。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把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作出调整,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这才是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标之所在。而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备课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精心实施,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事先设计一个以“朗读背诵”“自由读写”“口语交际”“课堂活动”“课堂表现”“作业测验”“个人特点”为主的表格,依照这个表格对学生评价,取代传统的以“出勤”“交作业”“参与活动”三大板块为主的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做法,更新评价机制与模式。随着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的加重,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价机制要尽快加以调整和改革。要本着教学为第一要务的原则,调整教师的工作重心:教师平时进行科研、是必要的,搭建“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则更重要,如何把“教学成绩和科研论文”合理地结合起来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为他们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减负”更是一门重大课题,需要学校主动作为,切实为教师考虑,推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近些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尤其是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新的高校课堂模式、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氛围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在许多高校都逐渐开展起来了。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第二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向学生提供比传统课堂教学丰富得多的学习手段和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取向和兴趣爱好去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而教师则可以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但在很多高校,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够显著。这里,笔者将探讨英语第二课堂的几种活动形式。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如下:
1.安排常规活动:
1.1英语角
英语角活动是由专人负责的常设项目,可在校园内固定地点,定期进行。英语角能提升全校的英语学习氛围;它所创造的良好语言环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交流愿望,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角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进行:
1)自由交谈。邀请外籍教师和英语教师参加,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自由交流也可以提前公布一些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有所准备。讨论题目的选定应具有代表性或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和关心的话题。
2)访谈外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不同的访谈任务。例如:了解某种风俗习惯,风景名胜,校园生活等。学生根据任务设计不同的问题,与外教进行交流。访谈结束后.各小组可以就访谈结果进行相互交流。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提问,如何与人沟通,而且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1.2英语情景棋拟室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搬进教室进行模拟,并定期开放。比如,商店购物银行交易、餐厅就餐、机场登机等等。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会大大提高,英语操练的效果也会十分显著当然,这种活动同时需要多个教师指导组织并配合。同时,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必要道具才能进行。
1.3影视欣赏英语影视教学的优势是多面的。首先,它能提供丰富的文化、社会背景,造就一种亲临其境的课堂氛围。其次,它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再者,通过影视的形象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并激发其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因此,学校应定期向学生开放多媒体教室,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价值、有利于练习口语的外语录像、电影等,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环境,加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师生之间观后感的交流,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1.4英语专题讲座有计划地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外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控能力,增强语感、启发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某一知识领域的精华,看到成功的希望,找到通向成功的方向。
2创办各类英语机构:
2.1英语协会
英语协会是由学生组织的社团,定期开展英语活动。外语协会可下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分支机构,供学生选择参与。如:英文演讲小组、英文剧社,英文合唱团,英语朗读小组,英语阅读小组,英语智囊团等。
2.2校园英语调频台
校园英语调频台是英语课堂之外覆盖面最大的辅助设施。它可以在学生的闲暇时间,如早晨、午休、晚间广播,让学生时刻处于英语的氛围中;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环境中逐渐培养他们的语感。培养语感在语言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多听、多说、多模仿自然就能形成一种语言使用上的感觉。校园英语调频台,可以招募一些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担当主持人,分级分段播报各类英语节目。例如:转播经典英语广播节目、访谈外籍教师、介绍英美国家风俗习惯等,以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调频台的负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采、编、播,在制作精彩节目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节目播出后,应对学生的收听情况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反馈,以便不断提高节目的质量。
2.3学院英文网站
1)利用学院教学网络平台创办校园英文报刊,开辟各类英语学习专栏,招募英语水平较高、有专长的学生负责相应的栏目,让他们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踊跃投稿,由相关教师担任责任编辑进行审阅、定稿,上传到网上,定期出版。2)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安排教师在网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探讨英语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交流学习经验。)3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学习软件、教师教案、在线测试等教学工具供学生自主学习、操练使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英文原版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听力资料等有价值的视听学习资料。4)设立校园网上英语聊天室。聊天室的英语输出,形式上是文字性的,但实质结构是口语性的,甚至比口语还要简洁,还要有个性。这实际上是学生锻炼口语输出和新兴的网络语言输出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聊天室内,除监督和提醒学生用英语沟通外,也会主动提供一些话题组织大家讨论。由于大家都用网名,所以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而遭人嘲笑,都能大胆地发表见解。所以这里的聊天不再是一种语言活动,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活动。在聊天室里,最关心语言形式的是教师,当他发现一个学生频繁发生某种严重错误时,应用巧妙的方式进行提醒,而不是打断他的谈话。
3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
二、课文解析过程中的多维互动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机械化割裂了知识与人性发展的联系,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丧失整体性和有机性的具体表现。从教学活动的客观要素分析,知识、教材、学生、教师、教学氛围等因素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因而,还不能自然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无论是知识、教材成分的挖掘、学生主体潜能的调控,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最终都需要灵活的、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法必然成为课程教材文本与学生素质发展的活力的纽带,它的功能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研究、策略选择和适切性程度,这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投入、技术与艺术的阐释、教师独特的风格与创造,将举足轻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互动集以上因素于一体。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建立的同时,融入适当的竞争、激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的心理。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可采用促进发展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引入、小组竞赛、个体与个体的竞争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开展学习,互相帮助,相互沟通,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生生互动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如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人与全班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与全班之间的互动。笔者的学生经常进行以教促学的生生互动,如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研讨会、小组讨论、同桌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互批作业等。每次上课都应该根据授课学生的特长、课文的内容、教学计划等因素对各种课堂互动活动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因为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开展生生互动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提高听说能力、巩固学过的语言知识的机会,还在于使课上和课下形成互动,促进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同时生生互动活动还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能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爱好、性格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就阅读课文内容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引导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讨论、解决,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培养学生整体性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合理把握整篇文章的构思、布局,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及合作学习能力。小组之间可以通过互相提问,比赛抢答、互相点评的方式互动,因为小组内聚力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其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还需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状况,及时排除情感障碍,并引导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指的是几个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课堂上组织其他的学生进行生生互动活动。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的部分是每单元的课后阅读,由两人一组的四个学生小组分别负责,利用两节课时间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备课充分。在组织课堂时,活动内容应与本单元的课文话题及语言点有关,但对课堂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教师则不做过细的要求,以免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每组学生通过自行协商确定具体上课内容和形式,对任务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相应的部分。在采用以教促学的互动形式时,教师要挑选、语言应用能力相对较强、英语语言知识比较扎实,而且勇于接受挑战的学生进行示范。经过几轮这样的学生示范之后,总结经验和教训,组织课堂教学则应变成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其他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越多,说明学生组织的越成功。这样做既不给学生增加过大的压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通过合作,他们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特长,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准备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如与阅读材料背景相关的视频、图文并茂的演示课件,音频资料及网上教学资源等。教材和多媒体之间优势互补,不仅帮助学生积累背景图式和进行语篇分析,还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更多、更有效地沟通,使大学英语课堂得以延伸。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讲解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素质不高,文化知识和交际文化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影响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科学地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而如何正确理解交际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交际技能训练,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语用学中,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给当时的语言研究,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法知识,与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使用没有任何关系。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因为太狭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评,为了扩展能力这个概念,D.H.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2)实际是否可行(feasibnity)——产生能被人脑解码的句子的能力l(3)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4)语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话语被完成的事实。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句子在语法上是合格的,而且还要知道句子是得体的。也就是说,在交际时,交际者应考虑针对此时此地对谁讲,该讲什么,怎么讲,其基点或出发点是交际者,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Hymes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具备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就是学会表达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加纳莱(Canale)和斯韦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具备了可行性,对英语课程教学也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LittleWood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一书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际教学途径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视角。尤其是它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内容不仅是语言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包括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教学途径还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学习视角。它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习者怎样运用外语的结构还远远不够。我们务必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的策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习者成功的社会交际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用语言学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交际能力训练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1.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老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或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都会感到紧张。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学习,或者不想提高英语表达水平,而是对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参与到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顾虑。由此看来,目前,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也实现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开展起来也有诸多障碍。首先,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再加上课堂练习的内容均由老师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所以,教师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很多学生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可能对教师的安排活动不理解,不感兴趣,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犯错、出丑,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课堂模式单调、刻板。学生课堂上的交际能力训练通常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复述和模仿,难度较低,并且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布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和表达,而这一要求对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又比较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最后,课堂可供学生练习的时问少很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因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即使老师设计好了场景,让学生临场表演或回答,结果很多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达自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上论述了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如此诸多障碍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交际能力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既能做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同时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并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调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活动的环节主要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和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及时进行评估和小结等等。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每个环节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并且教师的组织活动策略和方法也将给整个课堂的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个环节,恰当地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个学生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氛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并策划好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由学生自行、自发地分成自然小组,也可以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力和性格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同时要安排选出小组长,面可以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掌握好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注意其任务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是否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打击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挫伤成就感,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另外,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时效性和实用性,布置的任务尽量要涉及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展开讨论,共享和互补信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同组成员或者其他组的成员分享观点或证实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克服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心理,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会产生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近几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大学入校新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针对课本的词汇、句子以及语法进行讲解的语言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抽象、枯燥,甚至引起学生的厌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缺乏互动式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虽然不能期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所有知识,毕竟语言学习依赖更多的是自学,但是教师应该在面授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出利于英语思维的学习气氛,创造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具体,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用英语思维学习语言的意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机会,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英语语言环境? 英文电影的引入能为这个疑问提供一个解决之径。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将丰富的英文电影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 如何为学生创造最佳英语学习环境,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影视片段教学的可行性
1、现存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极其欢迎课堂上采用视频教学方法。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有观看英文电影的习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增大词汇量,加强听力理解。繁杂的课程计划,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无疑都成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电影作为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效果并未完全开发出来。英文影视教学能否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得到有效利用,是否具有可行性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很多人眼中,电影只能作为娱乐手段而非教学途径。很多教师对影视教学提出质疑,对英语电影欣赏课的教研工作也不够重视,只是将欣赏电影作为简单的消遣和娱乐。电影蕴含了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如果能将其转化为有效学习工具,以此设计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做到“物尽其用”,就能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2、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 “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1] 学生对英语的惧怕和厌恶也使教师无形中产生更大的压力,在英语课堂上无法做到张弛有度,课堂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电影作为外语课堂的辅助工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成为宝贵的语言教学工具。播放英文电影有助于摆脱单调的书本知识,对于已经厌烦题海战术的学生而言,取而代之的是书本上无法给予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素材。如果能将电影和课本有机结合,就能使教学更加真实化。
3、创造语境
美国外语教学协会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表示,一个能完美运用外语的学习者必定知道“如何选择适当时机对哪些人说哪些话” (knowing how, when, and why to say what to whom)。如果要依据这个目标来学习英语,就必须深处“真实语境”之中才比较容易体会语言的深刻意境和细微差异,而最能为从未走出国门的学生提供各种真实英语学习环境的就非原版英语影视莫属了。真实的语言材料应该是英语国家观众在日常生活中观赏的电影和电视剧集等。原版影视提供了书本上无法给予的现实的语言环境。生动的画面,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和丰富的语言将一个个故事如画卷般展开。取自于真实生活的语境,而非做作的伪造的场景,大量风格迥异的地道语言应有尽有。英语电影帮助学生熟悉英语话语的节奏,逐渐建立流畅语感,熟悉外国人说话和思维方式,渗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之中。
二、影视片段选择方法
1、分段式放映
对于是整体式放映还是分段式放映,意见难以统一。笔者认为整体放映电影固然较为理想,不会影响学生观看兴趣,更加有利于沉浸式英语学习,但是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除非是单独的电影欣赏课,英语课堂仍然应该围绕课文展开。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每周两节课时非常有限,无法满足放映整体电影的要求。而一般故事都接近两个小时,不论信息量,语言知识点和长度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难以消化,直接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另外,许多热门的经典电影学生早已看过,如果恰逢看过的电影,他们会很不耐烦,甚至觉得老师是在浪费时间。因此,我们需要将电影分割、切散,有助于他们消化和接受。但是,片段选取需要有目的性,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堂计划,设计纯粹的听力练习,语法练习或是文化背景讲解等。
2、以课本内容出发
选择影视片段不能毫无目的,选材是上好课的第一步。一般来说最好契合每篇文章的教程主题,适当补充与其相关的资料,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话题或是活动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其次,要选择思想健康、内容积极向上的影片。“电影是道德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影片反映的主题必须是积极的、高尚的”。[2]另外,在语言方面,应尽可能规范,不要选择含有大量生词、习惯用语或俚语等的影视片段,最好是教学大纲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否则会让学生面对铺天盖地的新词无所适从,不得已将注意力仍然集中于单词学习而非增强语感上。当然,对白丰富、发音清晰、语速适中的影视片段最为理想。因为往往模糊的发音,过快的语速和生僻的口音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的电影只会使学生灰心沮丧,甚至更加坚信要懂得所谓真正的英语“难于上青天”。再者,选择的影视情节不能与现实脱节太大,和生活相关,又为学生熟悉的社会场景,很容易就能产生共鸣。例如美国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总共二百多集,其中内容几乎涵盖英美等国的所有风土文化,里面很多对白风趣、幽默,都很适合课堂上的学习。
三、如何在英语课堂运用影视片段
在英文影视欣赏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能不加选择地把电影从头到尾呈现给学生, 而应辅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影视片段教学之前,应为学生介绍故事的来龙去脉,相关词汇和文化内容。对选取的影视片段的充分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观赏时加深理解,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提高学习兴致。将影视片段穿插在课文讲解中,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尽量轻松、愉快学习的同时也能牢记学到的表达方式和知识点。笔者下面主要介绍以下自己课堂上常用的几种方式:
1、词汇练习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课文有很多涉及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场景等,而影视中很多场景与它们不谋而合。笔者借用这些场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语境中学习生词。第四册《名气之尾》这篇文章中,谈到人们追名逐利的原因之一是希望得到追星族的追捧。《老友记》第二季中joey成名后,女粉丝疯狂的追星行为让人啼笑皆非。学生在笑声中牢记了at best, worshipping, lure等词,并能串词成句。第四册人物传记《卓别林》这篇课文中,他的形象家喻户晓。学生先从课文中学到对他外貌的描写,接着在观看由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传记电影《卓别林》中,有一段情节是讲述他当初转型时在更衣室内如何选择服装的,他最终选的几件道具:
cane, mustache, huge pants and tail coats 和文章中的叙述不谋而合,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学生还风趣的说,这次他终于分清了mustache和 beard的区别,获益匪浅。
2)重复观看
一部电影片段至少要放两遍。电影中的人物对白有时非常简单、明了。但是片段刚播出时,我们还不熟悉演员的发音和讲话速度。一旦掌握了他们讲话的节奏,很快就能进入状态。通常笔者喜欢第一遍不带字幕播放,纵使没有中文字幕,无法百分之百看懂也无所谓,听懂多少,就算多少。用电影来学习英语,不要强求自己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听懂,这样反而会阻碍了学习的兴趣。笔者经常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直觉,听到什么,就记什么,写下听到的“关键字”,“理解”加上“想象”,先大致拼凑出故事架构和片段主题。尽管从电影中听到的是模棱两可的结果,但是结合演员精湛的演技、配乐、场景,注意某个句子所用的具体的语境,注意揣测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和心理,竭尽所能的去猜测,提高对未知信息推测的能力,这也正是学语言的规律。
仍然以《卓别林》这课为例,原课文中有一段讲他的母亲被诊断为精神失常,电影中的有一情节是少年卓别林将自己的母亲送到精神病院,笔者放这段情节时并没有显示任何字幕,并设计了一道问题:“why did chaplin send his mother to the asylum?” 学生不明asylum这个词。但是结合课文中“she was temporarily declared mad”,都顺利的猜出了这段情节。不用字幕,可以培养做摘要的能力,也能锻炼口语水平。第二次可以附加英文字幕,对于自己怎么也听不出来的部分,看过之后印象深刻。
3)主题练习
针对每篇课文出现的不同主题,选取包含类似主题的影视片段,设计相关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课是关于跨国婚姻的利弊。这样的话题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夫妻双方因为国籍、习惯、观念、风俗、语言的差异而争吵、烦恼。所以,笔者选了三段影视片段,《猜猜谁来晚餐》中的异族通婚的夫妻,《麻雀变凤凰》中的灰姑娘与王子,《老友记》中的monica和 richard这对忘年恋。三部片段中分别探讨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结婚面对的挫折。看完电影片段,笔者要求学生尝试用书上的单词和表达来描述电影片段中的情节,组织学生对影片涉及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大家学习情绪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教师也可以针对课文当中出现的重要语法点,选取包含所授语法点的影视片段,指导学生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会话中。比如虚拟语气的应用,大家在平时对话练习中基本不用,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它出现的频率很高,仅在《老友记》第四季第二十三集中,它就出现了至少三次。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影视片段进行听写练习,角色扮演,配音练习、翻译纠错和文化比较等,调节课堂气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尽量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理解和欣赏电影情节,心理和情绪能较顺利融入到学习任务中。[3]
四、结语
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下了决心,可是仍然无法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无法与外国人有效地交流。于是不断地懊恼,抱怨自己的语法基础过于薄弱,词汇量太小,句型没有掌握好。大学生缺乏的并不是词汇量,也不是语法,而是机会和勇气,以及真实的语言环境。只要不时地为他们创造新颖、富有创意、贴近生活的语言场景,他们很乐意去练习。把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具有其他语言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英语水平,选取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英文影视片段,鼓励学生多多利用这类形态的语言学习资源,训练自我独立学习的能力,就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影视欣赏课程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学生改变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鼓励有心增进自己英语听说读写程度的学生自行制定计划,按步执行,加强个人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建构主义
随着现代化的日益推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挑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能力和意义构建的建构主义给大学英语口语课堂诸多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图式扩充);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信息的刺激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图式变化)。在此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主动性如何发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对象;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促成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积极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口语情况的调查和听课总结,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别,认为学生上课还是主要靠听教师讲解来获得口语能力,于是课上还是教师作为主角,没有给学生安排足够的口语训练时间。而口语教学本身很强的实践性注定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失败。口语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实践才能提高。有些课堂即便有口语训练这个环节,但往往形式单一,话题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师生互动方式主要靠提问。缺乏合理的口语评价机制,大部分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发言做简单的对错评判,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出错的原因以及进行及时的引导。
2.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校英语口语课堂人数一般为50人左右,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上课时,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站起来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而被提问站起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低头颔首,往往以“My English is poor”为借口不愿意多说,勉强说了两句后还会请求老师:“May I speak in Chinese?”而小组活动时,面对别的同学流利的英语,一些学生深感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会以简单的“Yes,I agree with you”来附和别人的观点。如果学生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不及时得到纠正,就会慢慢演变为对英语口语的恐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学生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
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基本上都有6-8年的英语学习经验。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打下了坚实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基础,但能够基本听懂英美国家人士说话的人却并不多,而能够用英语流利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中学时代几乎没有听过英语,主要靠阅读方式来吸取英语知识。听力基础的薄弱也严重影响了很多学生口语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缺乏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书面语等同于口语,站起来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结构,结果说出来的句子结构又长又复杂,选用的单词也非常书面语化。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口语单词以及句型方面的知识,比如,表达“好”的时候,很多学生倾向于使用“great”,而不会使用如“fantastic,excellent,thrilling”等同义词来替换。学生之间互动大部分是对话式的,讨论内容多限于自我介绍、打招呼等简单的日常用语,难以提高学生真正的口语表达能力。 "
4.学生对文化认识方面的问题
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能快速及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各种信息。比如男生一般比较喜欢看NBA,所以对篮球运动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较多。而女生更倾向于看美剧和电影,对影视明星更感兴趣。这些兴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激励作用。但因为学生兴趣单一或者缺乏引导,往往知识面比较窄,比如,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几乎毫无了解,提及Byron,Russell等现代文学上的知名人物很多学生竟然表示闻所未闻。同时学生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缺乏系统的认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最终的表达方式,学生对文化方面知识的不足将会阻碍学生口语以及英语能力的长足发展。
5.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口语课堂上,由于受书面语影响深刻,很多学生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害怕出错。很多学生的口语即便语法上没有错误也非常不地道,有浓浓的中国腔,也就是我们说的Chinglish,比如很多学生谈到天气基本上都用weather而不会用it,从而说出“the weather is raining”的句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口语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认识不清,简单地认为只要将汉语一字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英语了。另外,学生对一主题的发言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印象,没有逻辑性,泛泛而谈,缺乏理性深入的认识。
6.学习材料方面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很多高校非专业英语的英语教材偏于陈旧,有的教材甚至已经超过十年没有更换。比如有的话题还是“Would you go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口语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其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是时时刻刻在更新的。而教材作为口语教学的基础,更应该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社会现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口语课堂问题的解决
区别传统的结构主义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学观,建构主义从更科学的角度摆正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一些应用该理论进行的教学实践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证明建构主义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观念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1.摆正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
首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里面教师作为中心的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课堂好比建房子,教师只是指挥者,真正要动手建造实践的是学生。口语课堂更是如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练习实践的空间。课前,教师应当合理组织课堂的结构,搜寻合适的话题,安排恰当的口语活动;课上,教师应当当好指挥者,合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进行较好的课堂导入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羞怯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需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既要委婉地指出其语法或内容方面的错误,同时要不吝于表扬学生,谨防打击其自信心。同时课堂活动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演讲、辩论、读书交流会或者小测验等。课下,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上的困难,排除其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对其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
2.学生要做好课堂的主人、知识能力的探索者和构建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传授的,而是靠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一些学习材料和资源进行意义构建而实现的。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聆听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奠定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比如,每节课结束都提前说好下节课的主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搜寻相关材料,积极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做好课前准备,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来演示讲解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最终意义的构建是离不开其他人帮助的,除了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式学习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积极交流探讨会话,共同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当时时跟进组内活动进程,对其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认识到意义构建的过程性,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随着现代化的日益推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挑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能力和意义构建的建构主义给大学英语口语课堂诸多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图式扩充);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信息的刺激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图式变化)。在此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主动性如何发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中有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更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2)协作: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个体对教学材料的搜集整理,学习假设的提出验证,还是学习成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伙伴间的沟通探讨才有助于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加强个体对学习最终的意义的构建。(4)意义构建: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意义的构建就是指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对象;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促成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积极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口语情况的调查和听课总结,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别,认为学生上课还是主要靠听教师讲解来获得口语能力,于是课上还是教师作为主角,没有给学生安排足够的口语训练时间。而口语教学本身很强的实践性注定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失败。口语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实践才能提高。有些课堂即便有口语训练这个环节,但往往形式单一,话题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师生互动方式主要靠提问。缺乏合理的口语评价机制,大部分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发言做简单的对错评判,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出错的原因以及进行及时的引导。
2.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校英语口语课堂人数一般为50人左右,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上课时,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站起来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而被提问站起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低头颔首,往往以“My English is poor”为借口不愿意多说,勉强说了两句后还会请求老师:“May I speak in Chinese?”而小组活动时,面对别的同学流利的英语,一些学生深感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会以简单的“Yes,I agree with you”来附和别人的观点。如果学生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不及时得到纠正,就会慢慢演变为对英语口语的恐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学生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
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基本上都有6-8年的英语学习经验。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打下了坚实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基础,但能够基本听懂英美国家人士说话的人却并不多,而能够用英语流利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中学时代几乎没有听过英语,主要靠阅读方式来吸取英语知识。听力基础的薄弱也严重影响了很多学生口语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缺乏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书面语等同于口语,站起来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结构,结果说出来的句子结构又长又复杂,选用的单词也非常书面语化。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口语单词以及句型方面的知识,比如,表达“好”的时候,很多学生倾向于使用“great”,而不会使用如“fantastic,excellent,thrilling”等同义词来替换。学生之间互动大部分是对话式的,讨论内容多限于自我介绍、打招呼等简单的日常用语,难以提高学生真正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生对文化认识方面的问题
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能快速及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各种信息。比如男生一般比较喜欢看NBA,所以对篮球运动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较多。而女生更倾向于看美剧和电影,对影视明星更感兴趣。这些兴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激励作用。但因为学生兴趣单一或者缺乏引导,往往知识面比较窄,比如,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几乎毫无了解,提及Byron,Russell等现代文学上的知名人物很多学生竟然表示闻所未闻。同时学生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缺乏系统的认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最终的表达方式,学生对文化方面知识的不足将会阻碍学生口语以及英语能力的长足发展。 转贴于
5.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口语课堂上,由于受书面语影响深刻,很多学生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害怕出错。很多学生的口语即便语法上没有错误也非常不地道,有浓浓的中国腔,也就是我们说的Chinglish,比如很多学生谈到天气基本上都用weather而不会用it,从而说出“the weather is raining”的句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口语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认识不清,简单地认为只要将汉语一字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英语了。另外,学生对一主题的发言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印象,没有逻辑性,泛泛而谈,缺乏理性深入的认识。
6.学习材料方面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很多高校非专业英语的英语教材偏于陈旧,有的教材甚至已经超过十年没有更换。比如有的话题还是“Would you go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口语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其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是时时刻刻在更新的。而教材作为口语教学的基础,更应该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社会现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口语课堂问题的解决
区别传统的结构主义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学观,建构主义从更科学的角度摆正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一些应用该理论进行的教学实践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证明建构主义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观念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1.摆正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
首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里面教师作为中心的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课堂好比建房子,教师只是指挥者,真正要动手建造实践的是学生。口语课堂更是如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练习实践的空间。课前,教师应当合理组织课堂的结构,搜寻合适的话题,安排恰当的口语活动;课上,教师应当当好指挥者,合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进行较好的课堂导入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羞怯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需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既要委婉地指出其语法或内容方面的错误,同时要不吝于表扬学生,谨防打击其自信心。同时课堂活动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演讲、辩论、读书交流会或者小测验等。课下,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上的困难,排除其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对其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
2.学生要做好课堂的主人、知识能力的探索者和构建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传授的,而是靠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一些学习材料和资源进行意义构建而实现的。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聆听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奠定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比如,每节课结束都提前说好下节课的主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搜寻相关材料,积极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做好课前准备,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来演示讲解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最终意义的构建是离不开其他人帮助的,除了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式学习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积极交流探讨会话,共同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当时时跟进组内活动进程,对其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认识到意义构建的过程性,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I.引言
问与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几点认识。
II.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不合理
调查表明一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yes”或"no"或是单个字。比如“Doyoulikeit”。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问收不到效果
2.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3.提问机会不平等
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人回答问题。为了答案的正确性或活跃气氛,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忽视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两极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III.解决方法
1.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思考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启迪学生思维。要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LongandSato将教师提问分成两类: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和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是那种提问者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提问者拿本书问“Isthisabook?”或者Teacher:?CanyouspeakJapanese?Student:?Yes,Ican.Teacher:?Canyoutype?Student:?Yes,Ican.)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是那些提问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问题。(例如Howdoyouspendyourfreetime?或者Supposeyouwin$50,000.Whatareyougoingtodowithit?)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是在寻求答案。如果我们比较两种问题就会发现两种之间的区别。对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的回答相对来说多为短句,只是“Yes,itis”或“No,itisn’t”。而对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的回答多为长句。如“Ienjoyreading/listeningtomusic/dancing/etc.inmyfreetime.”。当学生面对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时,他们要思考,并组织语言句子结构,做出相对复杂的答案,就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增加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的数量。
2.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time)。Rowe发现,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会叫学生回答。而给予学生回答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一个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等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时间用第二外语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3-5秒组织答案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
3.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均匀分布提问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总是倾向于让固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机会更多。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的对象应面向整个教室的全体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让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成正比,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IV.教学实施
1.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
以往纯粹以考试成绩如期末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仅仅局限于终结性的评估。缺乏全面性,难以有效、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应取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制定新的评估机制,从学习者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表现、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成绩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了调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课堂活动中提问的积极性,将学生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善于思考、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拟提高学期末总评成绩;对因基础差而回避提问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引导、鼓励他们多问答;对惰性强、不思考、惯于依赖他人,帮助、教育无效的学生,平时成绩为零2.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建立相对稳定的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组后,建立各小组以及个体学习档案。内容包括各小组共同信息和组员个人信息,如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教师评定等级等。教师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应轮流回答问题,得到的成绩应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分数。而课上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分数应作为学生的个人分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真正“动”起来了。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
V.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向学生提问,54.2%的学生因害怕发言犯错误丢面子,担心会受到教师的责备或遭到同学的讥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为了保全面子,他们往往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说:“当老师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我尽量把头埋在课桌底下,不让老师看见。当老师点到我名字时,我真希望钻到地洞里去。”就我们了解,学生极其渴望回答和提出问题,以展现自我。因此老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否定他的答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找出学生回答的不足。
2.学生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建立了评估机制,有的学生仍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语言基础薄弱,勉勉强强可以用英语表达,甚至无法用英语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问答,英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提问时,表述不清,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受挫。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主体,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欣慰的是90.2%的学生渴望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亟待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大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竭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如小组讨论、对话、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情景对话等,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发言和提问,克服他们害羞以及害怕说错而被笑话的心理障碍。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提问 提问类型
1.引言
提问是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处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活动中。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及时地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实际应用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类型是英语教学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中的几篇文章节选为实例,对几类课堂提问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各自的特点、功能和价值。
2.国外外语对课堂提问的分类
geoff thompson在“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1997)一文中将课堂提问分为形式、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1)就形式而言课堂提问分为wh-和yes/no两种类型;(2)就内容而言又将wh-和yes/no型问题均等分为外在事实和个人事实及观点表述等几种。外在事实是指那些与学生并不相关的信息;相反,个人事实是指与学生本身情况相关的信息,表述个人观点属于学生的个人范畴;(3)就目的而言可以分为展示性和交际性两种。展示性提问和交际性提问的区别在于教师是否对问题的答案已知或未知。
赵晓红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将课堂提问分为限答式提问和非限答式提问。她认为:“课堂提问可以根据其内容简单地分为语言知识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
3.依据不同的问题类型有效地进行提问
综述所见,提问分类方法方法不同,有的是侧重问题本身的形式,有的侧重提问的目的,有的侧重答案的内容。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侧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即依据内容将问题分为课内知识理解和课外背景知识型问题。
3.1课内知识理解型问题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用来了解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师生互动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3.1.1细节性问题
所谓细节性问题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答案往往都是唯一的,并且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这也是复习旧知识和讲授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以unit 5 “returning to college”的教学为例。当老师教授6个自然段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why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ake philosophy again?
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现成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容易被学生找到。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和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信心。
3.1.2归纳性问题
所谓归纳性问题是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但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解答的问题。这类问题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在课文中一般没有直接的答案,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发表见解。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强化英语交际能力,也可起到更好地理解篇章大意的作用。
以unit 7“agony from ecstasy”为例。老师可以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提出与有关的问题:
why do some people turn to drugs even they know it’s a one-way ticket?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后,老师可以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加上说明的图片来向学生介绍吸毒的危害。
3.1.3评论性问题
所
谓评论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问题的答案同样无法再课文中找到,而且更加不确定。虽然可以根据作者的意图,但主要还是要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这类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unit 4“not now,dr.miracle”的课文后,老师可围绕课文的主题思想,设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对该作者的见解惊醒评述:
what is your idea about the author’s opinion on cloning of humans?
3.2课外背景知识型问题
这所提到的课外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但在课堂可以适当提问的知识。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背景知识进行相关的提问,是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扩展,课文里没有答案。课文背景知识的提问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抓住上课的机会进行练习。
例如,unit 8“return from the cage”这篇文章之前,老师可以就课文中出现的“bethlehem”“the west bank”进行提问,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而且会尽量地用所知道的英语进行回答,随后老师用多媒体介绍这些地方,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4.结语
提问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技巧之一被认为是教师组织课堂互动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个组织教学的工具,还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教师在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努力想办法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如何运用不同的提问类型来不断地给课堂注入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怀建,黄建滨.提问与阅读课教学[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6-69.
[2]张耀华.课堂提问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317-320.
I. 引言
问与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几点认识。
II.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问题设计不合理
调查表明一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yes”或"no"或是单个字。比如“Do you like it”。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问收不到效果
2. 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3. 提问机会不平等
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人回答问题。为了答案的正确性或活跃气氛,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忽视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两极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III. 解决方法
1. 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思考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启迪学生思维。要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Long and Sato 将教师提问分成两类:display questions(展示问题) 和 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那种提问者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提问者拿本书问“Is this a book?” 或者Teacher:?Can you speak Japanese? Student:?Yes, I can. Teacher:?Can you type? Student:?Yes, I can. )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那些提问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问题。(例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或者Suppose you win $50,000.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it? )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在寻求答案。如果我们比较两种问题就会发现两种之间的区别。对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的回答相对来说多为短句,只是“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 而对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的回答多为长句。如“ I enjoy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dancing/etc. in my free time.”。当学生面对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时,他们要思考,并组织语言句子结构,做出相对复杂的答案,就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增加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的数量。
2.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Rowe 发现,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会叫学生回答。而给予学生回答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一个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等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时间用第二外语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3-5 秒组织答案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
3. 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均匀分布提问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总是倾向于让固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机会更多。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的对象应面向整个教室的全体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让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成正比,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IV. 教学实施
1.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
1.理论认知的缺失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课堂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关系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往往去指责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策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从一个更大的环境影响中、相关关联中去寻求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课堂是其实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无法克服教学中出现的效果不理想的“怪圈”。也正是对于生态课堂理论认识上的不清楚,给生态外语教学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较大的思想障碍。
2.教学方法定位不准
回顾英语教学的历程,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运用了诸如听说法、任务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关教学方法的探讨更多的是脱离了教与学的具体环境与条件,并且在教学现实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大量出现使得教师往往陷入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难题,这主要是与我们对每一种方法的定位把握不准,对方法进化理念的理解不深直接相关。还有就是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上,总是运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寻找一劳永逸的确定方法。这些都给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体系带来了制约。
3.进化机制的缺乏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遵循的还是一般的单向的过程机制。也就是把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根据教学大纲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而课程内容的落实又仅仅是作为权威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客观上抑制了课堂中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本身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使原本活生生的课堂失去了活力。而这正是缺乏使课堂达到协同进化的有效机制保障的结果。高效进化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无法很好解决课堂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可预见性的内容,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根据生态外语教学对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内在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面临的生态课堂构建难题,要做到把英语教学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真正构建起英语教学的生态课堂,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构建大学英语的生态课堂,首要的就是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在审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时,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地剖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观念。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强调师生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注课堂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并把正确处理因素之间关系作为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始终坚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课堂教学,等等。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注重生态课堂环境创设
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与自然、物质、社会与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生态课堂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犹如生态环境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也是生态外语教学情境性特征的现实表现。所以,在构建生态课堂时,要特别注重课堂环境创设。当前,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就是要营造师生、生生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与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的虚拟应用环境,以及真正为了语言理解、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
3.整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生态课堂构建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典型的“后方法时代”的方法论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提倡多元化,强调方法的动态演化、方法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生态课堂的方法构建上,要把握生态原则,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效果为关键,统摄教学中其它因素,从总体上整合包含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在方法体系的整合中,注意把握每种方法的“生态位”,确立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自身价值,并在不断丰富整合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创新。
一、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
中小学校园德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中小学生的精神食粮。关注学生的精神食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就他们的人生理想。立德树人是我们学校对德育工作实施的基本理念,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全面落实无痕教育是我们行动的目标。
1.立德树人是我们学校对德育工作实施的基本理念
怎么立德?靠什么立德?我们认为要靠正确的价值观立德。怎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去,我们靠口头说教,靠榜样的力量,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枯燥的说教与落后的理念,使传统的德育工作遭遇了瓶颈。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新生代的信息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变革—从纸质阅读向触屏阅读转变,从接受文字信息向图片、视频信息转变。因此,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必须开始接受新的方式,运用新的方式。影视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产生一种新的产物—微电影,在青少年中流行。我们学校因势利导,通过自主开发和利用全国校园影视优秀微电影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受学生欢迎。
2.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首先,由教科室牵头对课程进行设计,我们选择了部分爱国主义电影和优秀校园微电影作品:爱国主义电影有《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优秀校园微电影作品,如关爱类有《电话里的妈妈们》《我们都是农民工的孩子》等,理想类有《路》《想当总理的女孩》等。其次,由德育处牵头,班主任负责实施,播放渠道是每周的班会课。最后,落实可持续发展策略:①建立一支创作队伍。我们成立校园电视台,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制作团队。②制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目前学校在德育教育和特色教育中,把德育影视制作经费纳入预算,拿出专项资金。③拿来主义。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从经典的爱国主义影片中选择;二是从每年的全国校园电视优秀作品中挑选。
3.全面落实无痕教育是我们行动的目标
通过班会课上看微电影、交流、写观后感,悄无声息地进行道德教育,这就是无痕的道德教育。俗话说得好:一部好的电影影响一代人。今天,如果我们将德育题材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教育微电影,其受欢迎的程度就大不一样。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从说教式、训导式走向无痕德育—影视教育融合,办学生喜欢的德育课程是我们的行动目标。
二、影视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深度融合
微时代,微视频的流行和慕课的兴起,加快了微课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的课改步伐,学生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当下,由先教后学变革为先学后教。先学学什么?有哪些资源可以选择?微课可否成为学生的选择内容,那就要看微课是否被学生认可喜欢了。那么,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学生欢迎的微课?笔者听过某知名教授关于这方面的报告,也看过全国标杆—广东佛山的海量微课,感觉更像一场运动。学科老师做的微课,真的不好看,甚至很难吸引眼球。问题出在哪里?依我看,根本就是那些拍微课的人连一点影视制作的常识都不懂,甚至把PPT转成视频,以为就是好的微课了。拍摄微课,这是很专业的事情,制作人要既懂教学又懂影视技术,是复合型人才。学校不缺教学专才,但缺全才和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抓业务培训,打造校园影视制作队伍。笔者所在学校就有这样的星星之火,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形成燎原之势。什么才是好的微课?个人认为特别简单,好的微课一定要好看。如果不好看,内容再好,在线上也没有人看。至于知识的讲授,是老师的专长,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好看的微课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从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剪辑,主要在影视作品中选择3~5分钟的片段,作为国家课程的一两个知识点课程资源,广泛应用于语文、英语、品德、科学等课程;二是从自主开发、制作中获得,主要是制作德育微电影和学科微课程资源;三是从互联网资源中获取,主要分享互联网上免费的传递正能量的微电影和微课程资源。
三、影视教育与媒体素养(校本)的深度融合
媒体素养作为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之一,可分为基础、核心及关键三个要素。其中,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基础要素;把握各种媒体的特性,正确解读各种信息并恰当运用,培养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其核心要素;有着追求当代社会新鲜信息的强烈愿望是关键要素。
学校的媒体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解读各种信息的习惯,提高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学习及社会服务。学校将从媒体技术素养、媒体道德素养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
1.媒体技术素养
媒体技术素养就是培养学生摄、录、编、播的能力。沙河小学在媒体技术素养培养方面,具体做法有三种:①办传媒学院:开设主持、英语配音、美术、摄影、摄像、编剧、导演、剪辑、定格动漫系列课程。②建设环境:学校建设了200平米左右的演播厅一个、60平米左右的新媒体体验馆一个(设定格动漫体验区、影视剪辑体验区、英语电影配音体验区、影评交流体验区)③装备保障:学校目前有苹果影视工作站两套,摄像机两套,脚架两套,灯光、音响已经列入2016年预算。
2.媒体道德素养
媒体道德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思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