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03 07:3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药师个人总结

篇1

个人自1993年1月被聘任为主管中药师以来,牢牢围绕计划生养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养法》、《计划生养技术治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有关医药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为宗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进步业务技术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自任职以来,始终坚持工作质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工作中,严格按照《药品治理法》的规定,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把关,严防假、冒、伪、劣药品进进临床。同时,做好毒、麻、剧等特殊药品的治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舞避现象的发生;积极协助领导指定和完善单位药品治理制度、先后指定了《药品质量治理制度》、《药品保管制度》、《药品发放工作制度》等治理制度,使单位的药品治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违规操纵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学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进步了自己的业务技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医药法规为准则,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果断纠正和杜尽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本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达到了主管药师的水平。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任务指标,认真做好缺药登记、效期登记,认真对待处方的审核、化价、调配、发放工作,严格遵守处方调配制度,认真按照“三查七对”处方审查制度,严格操纵,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配伍禁忌、剂量、规格等方面的差错,能及时与医生联系,正确调配,认真复核,近五年来,发放药品32300张处方,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为群众提供了快捷、正确、优良的药学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宣传计划生养、避孕节育和生殖保键知识,协助医生做好计划生养技术指导、咨询以及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中,严格执行“***品”、“医疗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治理办法以及特殊治理的有关发规。熟练把握药品的微机化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财务治理的正确性,做到微机化价,操纵熟练、迅速,尽可能减少病人化价等候时间,对发放到病人手中的药品,能主动向病人讲解有关用药的常识与留意事项,尤其对孕产妇用药留意事项作耐心解答,使病人在服药时良好地遵守医嘱。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项活动,加强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和把握药学界的学术新动向,熟练把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纵技能,利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公道用药。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进,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师职能的转变,积极参加临床药学药物咨询和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工作,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把握药品的新动向,及时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并与有关临床医护职员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促进公道用药,同时开展新药咨询和药物监测工作,建立不论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使临床用药更科学、更公道,以适应计划生养工作的需要;在学术方面,能够虚心向老同道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个人知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先后自学了《药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医学专著及文献,做读书笔记近30万字。每年还订阅一定数目的医学刊物如《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等,及时了解和把握药学新进展、新动向,积极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近几年来,利用中医药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65例,取得了满足医疗效果。能力钻研、刻苦学习不断进步药品新知识水平,留意加强医药信息沟通。任职以来,先后有近十篇论文在省、市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其中3篇分别在《中华新医学》、《宜春学院学报》、《中华临床新医学》上发表;199x年9月参加了xx省中医学院药剂专业学习,通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取得了大专专业证书,从而使工作和理论有了系统性的进步。 任职以来,积极培养指导下级职员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自1996年以来,长期担任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及乡镇计生服务站职员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先后在县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上担负《药学》、《药理学》授课任务,为全县计生系统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业务技术职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篇2

中药包含中成药与中草药,中成药应贮存在干燥、阴凉、避光的位置,做到及时清理、在有效期内使用,温度、湿度要适中,温度过高会使中药有效成份丧失,湿度过大,会造成药品吸潮而降低药效;中草药应贮存于清洁、干燥的药屉内,防止发霉、变色、虫蛀,更不能堆放于地上,使药物污染而变质从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定期更新中药信息

药师应定期在医院信息平台上更新中药信息,让医师动态了解中药情况;同时,碰到问题应互相反馈,互动信息,以免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及误会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3积极参与临床查房

为了做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药师应经常下临床参与医疗查房,了解患者病情与需求,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中药学方面知识,提供药学咨询,开展中药学健康教育指导;同时通过医疗查房,可以现场解决重症患者的用药问题,指导医师或患者正确地选择中药剂型,如中药除了传统汤、丸、散、膏等剂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颗粒剂、片在剂、口服液、洗剂、擦剂、注射剂等新剂型,中药的品种也日益增多。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应为医师提供专业化的药剂服务,即根据患者病情和各剂型特点选择能发挥最大疗效的品种和剂型,与医师共同拟定患者的中药治疗计划,只有这样,中药的药学服务才能体现。

4不断加强个人业务知识学习

药师①要掌握各类中药的成分、性质、作用与用法;②要了解中药的加工过程;③要掌握中药之间,中药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④要要熟悉各医师的用药特点,应掌握处方脚注的含义和特殊处理的方法,在医师未注明炮制规格时,也应按医师的处方意图准确给药[1];⑤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与监测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5重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流行、暴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医务人员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注意手卫生,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可以预防病原菌在自身的定植和感染[2]。中药师在为患者配药与煎药时,应注意手卫生,操作环境要保持清洁,操作台面要定期消毒,煎药机要及时清理,严把质量关。

6重视中药(饮片)炮制后特点,针对病情灵活选用

对某种药功效与应用,临床医师比药师有经验,但对各种炮制品的作用特点,药师却胜一筹。如白术是常用的益气健脾药,生用时益气生血,经用土或麸炒后,甘温之性健脾燥湿作用明显增强。半夏有毒,生品多作外用,经明矾水制后(清半夏),增强了它的燥湿化痰作用;经生姜、明矾水制后(姜半夏),其降逆止呕作用大增;经甘草、石灰水制后(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药;与其它药物混合发酵后所得的半夏曲主要用于痰多食积之证。临床上常用的当归更有全当归、当归尾、当归身、当归头、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之不同,中药师要应用炮制理论,协助医师依据临床所需加以选用,提高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7帮助患者选购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影响中药(饮片)质量,除采收和贮藏外,中药来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品种、产地不同,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有人测定,新疆产甘草含甘草次酸7.2%、甘草甜素11.1%,同一地区所产光果甘草含甘草次酸3.4%、甘草甜素4.02%,另一品种粗毛甘草含甘草次酸仅0.72%[3]。长白山的野生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总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故历史上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即某一地区生产的某种药材,质量高、疗效好,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山西的黄芪等都是享有盛名的道地药材。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汤剂)疗效,应选择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8指导患者正确的煎服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疗效的取得,除了辨证用药准确、选择优良的中药饮片外,还有患者自己能提高疗效的正确煎服法这一关。临床药师应从容器的选择、用水浸泡、火力大小、服药时间方法、饮食禁忌等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以最大效果发挥中药的作用。

9进行广泛宣传,转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

中药来源于天然,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姜、大枣、山药及大小茴香、肉桂便是中药,且相对西药来说,药性和缓的中药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加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比较困难,于是便产生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概念,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也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中药的"毒"有了认识。如对作用峻烈的砒霜、生马钱子、生川乌等,在功效中表明"有毒";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用药禁忌,如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4],都是前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经验总结,做为临床药师应对患者进行广泛的宣传,促使人们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以安全合理地运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的自然属性,所具有成分的复杂性,是其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寿妙.中医院如何开展中药药学服务[J].中国药业,2010,19(22):78.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09-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基于这一需求,对中药专业《方剂学》进行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全社会对本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关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因此中医药教育也要顺应就业需求,考虑学以致用[1]。因此,应调整和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向就业实际工作的合理转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基本理论也不能荒废。因此,通用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兼顾。

2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在不降低《方剂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从就业出口来看,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中药学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临床监察)和新药推介(针对临床医生的讲师和医药代表)等工作。这些工作对《方剂学》知识的第一需求并不是获得临床处方的能力,因此若完全按照中医类学科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大纲和模式授课,将不能完全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专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也应该有所改进。

虽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不在临床一线,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离不开临床,所以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而药学各专业课程设置都没有中医临床课,因此《方剂学》在使得中药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临床用药知识方面就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设置反而比中医专业少。

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适当调整中药学院的《方剂学》教学方法、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使中药专业学

生在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兼顾与本专业特点有关的《方剂学》相关知识,又能拓展与就业有关的实用的知识面,在应用能力上有提升,即保证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学时里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实力,又不缺少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方剂学》课程应有的作用。

3 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方剂学》核心知识与中药学院学生的特殊需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核心知识、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专业需求。

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使中药学院的学生通过《方剂学》有限的学时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为了既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兼顾就业市场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又保证学生能系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4.1 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我们认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各专业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专业《方剂学》学时设置不同,学生将来要进入的行业也不同,因此对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讲授,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又有差别。为保证研究结论准确和严谨,有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再次确认《方剂学》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首先,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炼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纵向方面,研究建国以来各版《方剂学》教材,了解《方剂学》内容的变化情况;横向方面,研究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针对各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大纲,了解各学校各专业都重视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其次,进一步访问教学管理部门对《方剂学》课程设置的建议,访问资深的《方剂学》教师以了解前贤和同仁在《方剂学》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及发现的问题。再次,总结作者个人多年的经验。其对方剂学的知识体系和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以上方法确定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

4.2 学生所需知识的特点以及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1)调查研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及《方剂学》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并调查中药学各专业在校学生对《方剂学》学习的需求和教改建议。(2)了解中药学院各专业的就业出口,调查已毕业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对已学《方剂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及所需补充的相关知识。(3)调查用人单位对中药学各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并分析确认其中哪些是《方剂学》教学能够给予学生的。

4.3 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最佳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将各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与中药学院各专业学生对《方剂学》的特殊需求有机地结合,得到适当调整《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方案,制定了适合中药专业的教学大纲。

5 本研究的结论

5.1 《方剂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比较建国以来历版《方剂学》教材,发现各版教材的章节设置基本一致。比较我国比较知名的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基本内容一致但是细节有差异。

结合总结个人《方剂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相同的,中药专业也不例外[2-3]。当然,中药专业《方剂学》的课时较少,而且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中医专业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确实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说来,《方剂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总论中包括方剂学发展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和用法,各论是经典方剂讲解。

5.2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总论教学的特点

药学生出口不论是药师,药品推介还是医药研发企业等,都是通过药与临床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专业和行业都必须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缺一不可,因此总论中方剂的组成变化,也就是组方配伍理论和法度,是方剂学教学重点,是必保的核心知识。

考虑到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从剂型与成药关系密切角度考虑,总论中除治法和组成变化外,还应该重视剂型的讲解,应把剂型讲解提到一个高度。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程通常在三年级开设,在此前的两年中,中药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在学习与中药相关的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等,因此中药专业学生对单味药的理解和记忆比较深刻。然而临床等应用领域中,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以方剂的形式实现的,所以《方剂学》总论的教学中还应该强调中药和方剂的联系与区别,以理法方药方剂配伍思路为重点,讲解其用药知识,这对于中药专业毕业生将来开发新成药或者作为药品推介师向临床医师讲解宣传自己的产品都是很有好处的。

5.3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各论中的选方原则

考虑到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相对较少,各论中所能选择的经典方剂的数目相对就少,必须采用少而精的选方原则,主要是注重方剂对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为纲,以纲为目,纲举目张”。

5.3.1 体现法度的方剂 依据“方从法出,依法统方”的理念,选方和授课时注重以方表法,重点是能表达配伍法度的方剂尤其是一方多法的方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并不强调对每一张方剂面面俱到。如麻黄汤,麻黄配杏仁,表达了宣降相因的理肺法度,对肺系疾病的处方和肺系新药配方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5.3.2 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药方 药学专业培养目的不是临床医师,通过方剂学学习侧重的不是培养其处方能力,而是实际应用能力,中成药的使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正方和附方的选择中尽量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中成药剂型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的方剂,这一特点特别适合于药店的药师。

5.3.3 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适合于制药企业的药师) 近年来,新药研发人员将一些经典方剂剂型加以改革,成功开出新的中成药,这些成药成功的走向市场,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制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就是一个剂型改革的成功案例;又如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传统名方,今人在此基础上去生姜加香附、丹皮、栀子增强方剂疏肝解郁的作用,又可治疗肝郁化热,成功的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舒肝颗粒疗效稳定,使用安全,价格便宜,已纳入非处方中成药目录。这是一个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的能力,应多选对古方剂型改革获配伍调整取得明显成功的案例,并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

5.3.4 《方剂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模拟药店药师、药品推介师和住院药师的工作场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方剂学知识撰写求职报告病进行模拟求职答辩等,通过以上环节的讲解和点评,使方剂学理论知识实用化。实践环节可以再教学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璞.中医药通才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51-52.

篇4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宝藏之一,因其毒副作用较少而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中药饮片质量的优劣对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中药饮片库是医院管理中药饮片的职能科室,对于确保中药饮片质量、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药库在工作特性上具有医院药学的专业性、药政法规的职能型和药品流通的商业性,必须加强对于药品质量的控制[1]。中药库工作人员应对如何提高中药饮片库质量管理水平,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

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指的是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集团[2]。自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始创以来,品管圈活动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推行。近年来我国部分医院也陆续开展此项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上海、浙江、海南、江苏、江西等省市分别在医疗机构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并举办品管圈项目成果会或医疗质量管理研讨会,调动了医院主动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推动了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医院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升了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精神面貌[3]。

2012年11月本院药学部中药饮片库工作人员自发组成品管圈小组,开展主题为“提高养护效率,减少饮片损耗”的品管圈活动。第一期活动为期六个月,现特将活动情况加以总结讨论。

1 资料

以2012年11月-2013年5月中药饮片库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中药饮片质量检查记录》及《中药饮片养护记录》为研究资料,统计分析活动前后库存饮片养护情况的有形成果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荣誉感等无形成果。

2 方法

2.1 培训 活动前期,先就品管圈活动的目的、基本步骤及活动方法等内容,组织药师们学习相关资料、收听讲座等,进行了短期全员培训。

2.2 组圈 中药饮片库药师自由组圈,通过民主投票选出圈长1名,聘请辅导员2名,成员6名。通过头脑风暴,最终选定圈名及圈徽。随后按照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及检讨改进等十个步骤,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汇总圈员反映的重点问题,确定首期活动主题为“提高养护效率,减少饮片损耗”。

2.3 现状分析 成员运用特性要因图法(图1)对目前中药库养护工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人员、设备、中药饮片性质等三方面找出主要原因。

2.4 对策拟定及实施 针对现状,品管圈成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出可行对策,并付诸实施。

2.4.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有部分成员,特别是新近参加工作的两名成员,因工作时间较短或者由其他岗位调换而来,对仓库保管养护工作不太熟悉。因此不仅要求资深药师在工作中现场传授经验,而且中药饮片库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所有成员必须参加,系统学习中药养护知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水平。

2.4.2 改善现有贮存环境 中药的储存及养护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必须根据中药的品种、存量、季节及设备等条件,因地制宜地结合传统与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药贮藏与养护,确保药品质量[4]。通过对中药饮片库房现状反复考察分析,找出当前可以快速、自主改进之处。将中药库原有分区重新规划,不同区域配以显著标识,无法设置标牌的绘图或者列表挂牌提示,便于快速查找。确定需要重点养护的饮片,逐一进行标识。

2.4.3 重新整理中药重点养护品种目录 对现有常用中药饮片品种重新进行筛查整理,剔除近年来已停用品种,添加新增品种及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易出问题的品种,整理制定出一份全新的《中药饮片重点养护品种目录》,分为常见易虫蛀、易霉变、易泛油、易失去气味、易升华及软化融化、易风化和潮解、易变色、易粘连、易焦化自燃的中药饮片等九大类,然后再对各类细化管理。

2.4.4 进一步完善饮片管理环节 西药、中成药的贮藏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及国家规定即可,而中药饮片受环境、季节影响较大,特别是梅雨季节,控制不好温湿度则易发霉、生虫、变色、走油等变质现象发生,因此更应注意养护[5]。成员们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增加对在库饮片的外观性状、质量等的养护和检查,发现问题或隐患及时采取干燥、冷藏、熏蒸等养护处理措施,确保储存质量。加强对饮片养护效果的考核力度,分片分区,定位定人,分工明确。及时、准确地进行出入库登记,掌握库存饮片最新动态,利用数据查询系统对出入库和退库报损情况进行查询核对。

2.4.5 相互督促 在活动中圈员们经常注意收集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加强、改进和监督品管圈活动实施的力度和方式[6]。对于工作中的疏忽或失误,成员之间互相提醒,共同改善工作方法,变换沟通的方式方法,多使用激励性语汇提高工作士气,摒弃恶性、刺激性语言,创造和谐氛围,充分调动积极性,使工作环境更为轻松。

3 成果评价

3.1 有形成果 中药库饮片质量检查存在问题品种由活动前的2.85%降低为1.07%,退换货品种由活动前的平均2.33种/月降低为1.42种/月,达到预期目的。

3.2 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对积极性、责任心、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荣誉感等项目进行自评,每个项目1~5分,总分35分,求出平均值,最终计算出活动成长值(活动后平均值-活动前平均值),并以正负向来体现无形成果,结果表明:药师在品管手法认识、沟通与协调能力、面对问题勇气、荣誉感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见表1。

4 讨论

4.1 中药库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中药库房是医院中药剂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直接关系到中药饮片的质量,进而关系到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7]。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中药饮片库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真正做到人人有责、全员管理。通过对中药饮片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库房、药品的巡查,一般饮片定期做好养护,重点品种重点养护,养护质量得以提高。中药饮片库饮片摆放整齐有序、标识清楚,饮片变质现象减少、损耗降低。

4.2 工作现场和谐度增强 通过召开圈会、共同学习等活动,加强上下级药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药师之间的协作关系,培养药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现场气氛得以改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资深药师通过参加活动,转换传统思维模式,吸收先进理念。年轻药师在活动期间,与同事们合作机会增多,彼此沟通了解增加,人际关系得以改善,增强工作和谐度。

4.3 药师独立工作能力提升 品管圈活动强调员工自觉参与管理,从而拥有更多自、知情权和管理权。品管圈成员全部是基层工作人员,对中药饮片库库房条件、工作流程较为了解,活动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提高了药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年轻药师的意见被重视、采纳,工作表现获得上级药师赞赏后,自信心大增,增加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员工充分调动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在设定的时间节点内切实的解决了问题[8]。小组成员通过学习逐渐掌握各种品管手法,并有机会亲自实践,品管知识不断充实,对于今后持续开展品管圈活动大有裨益。

4.4 培养发现更多人才 在熟悉医院品管圈活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圈长学习了现代教育培训理念,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科学地指导圈员们进行实践。通过组织圈会、引领圈员开展活动,圈长个人领导能力得以提升。活动过程中,年长药师将一些多年积累的个人实践经验加以讲授,以免今后失传。年轻圈员们不仅有机会接触全新的品管知识及先进管理模式,还有机会展示专业以外的技能,为其提供了今后全面发展、体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使得中药库现存管理问题初步解决,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不合理损耗降低,中药饮片养护质量得以提高。药师初步养成自觉学习、自我完善的习惯,工作积极性、责任心、荣誉感相应提高,为中药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自80年代开始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9]。品管圈活动是一项可持续开展的活动,活动体现的“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全面提升管理质量的管理意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精神。品管圈活动能够创造愉悦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挖掘工作人员的管理潜能,实现全员参与及质量持续改进[10]。品管圈活动适合在药剂科人员中开展,能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其参与管理的意识和管理制度执行力[11]。中药饮片库品管圈成员拟将此项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进一步加强中药库质量管理,完善各环节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各级药师的作用,提供质优价廉的中药饮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胡淑凤,胡淑春,王新玲.药库药品管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41-142.

[2]林荣瑞.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57.

[3]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

[4]梁明辉.浅析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常见因素[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47.

[5]马春琳.谈中药饮片的变质现象及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147-148.

[6]高元芝.品管圈活动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8):100-102.

[7]任鑫,纪哲峰,孔令忠.浅谈医院中药库房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763-764.

[8]邵立新,俞珍,钱萍.品管圈活动在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100-101.

[9]魏影,孙希军.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84-85.

篇5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篇6

关键词:中药房; 规范化管理

优良药房工作规范(Good Pharmacy Practice,GPP)是衡量药师为病人或消费者服务的标准,即药师在药品供应、促进健康、提高病人自我保健和改善处方质量等活动中贯彻“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的标准(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优良药房工作规范》,2003)。目前我国的GPP是由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的一个行业自律性规范,并不包括医院药房。2004年以来,我院开展了全面规范化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综合性医院中药房实施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

1 人员管理

1.1 职业素质现代药学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改善服务,从传统的窗口服务型转向药学知识服务型。通过规范服务程序、服务用语和服务行为,使药师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特殊消费者的病人,有权享受应有的药学服务,牢固树立一切行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准则,并以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工作人员体会病人及家属的就诊心情,从而更主动地体贴、关心病人。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重培养工作人员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处理纠纷能力,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1.2 业务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是实现药学服务的基础。科室主要通过继续教育、函授、自考、执业药师考试等方式来更新专业知识;鼓励工作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并直接与职称晋升、资金挂钩;建立科室业务考试题库,将药学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通过考核的形式加以巩固。经过几年的实践,科室人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调动起来了,业务素质普遍提高。

1.3 整体观念中药房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思想上要有整体观念,工作上要做到密切配合,个人的荣辱应该与医院、科室的发展紧密相连。科室注重员工个人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强调各班组集体的力量,搞好团队协作,促进整体发展,以提高科室的凝聚力。

2 工作管理

2.1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三条明确规定:药学部门应建立、健全与药事工作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是优质工作的保障。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是制订和实施规章制度与SOP的宗旨。我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医院、科室的实际工作,科室员工一同参与制订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SOP,从药品出入库制度到投诉处理程序,具体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每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据可查,减少了差借事故的发生。中药配方工作繁琐,等候时间较长,但是配方人员仍然必须遵守中药处方调配制度,配方时一定按处方上的药味顺序一一称取,等分药物;如需特殊处理的饮片,一定按规定处理后,明确交代中药的用法、用量及有关注意事项;对于病人的疑问,用药咨询、合理用药问题,要认真解答,让病人满意。这些都是SOP的具体要求,并且作为科室规范化检查项目,考核情况与资金挂钩。

2.2 建立科学的服务模式门诊药房实行柜台式发药,使药师以更亲切的姿态面向病人,使患者及家属有一种平等及被尊重的感觉彼此的信任度提高了;当面交待用药注意事项,不仅提高了配方效率,更使病患者对药房感到放心。

2.3 实行目标管理在药房实施目标管理,把设定目标和岗位责任制联系在一起。各部门因工作性质不同,建立处方量、差错率、帐物相符率等工作指标,并与上年同期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全面考核岗位工作情况,有助于提高管理效能。

3 药品管理

篇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58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药品的不良反应问题的重要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也成为国际国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反应停事件”,药品不良反应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1954年美国最早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我国于1989年成立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998年正式加入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组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制化

《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质量、疗效和反应”。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4年3月4日,联合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已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可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水平: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药效学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各类药物的正确选用以及对某些药品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配伍变化的正确判断和处理,是医护人员用药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使临床医师及时掌握和了解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出现的不良反应信息情况,可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避免和减少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是临床医师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实施者。她们每天接触大量不同剂型的药物,用药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各种变化,听取患者的主诉可以早期发现所发生的不良反应。通过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而且对患者的用药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完善各项制度、职责,明确工作任务

明确责任,及时收集、整理、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资料:首先建立健全了病历档案记录制度,规定各临床科室医师在给患者用药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按医院规定时间上报主管科室。其次,主管药品不良反应科室定期向各临床科室发放专用表格,其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药品使用种类、数量,病史、发生的症状,采取措施,评价等。每季度对全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进行汇总、评价,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其中如发生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天内报告,死亡病例及时报告。

及时监督、检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药师履行职责,定期对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在病例中记载情况,填写报告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将检查结果上报主管领导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机构,与各科室年底评先、评优挂钩,以促进全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定期出版、公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资料:主管科室不仅要及时整理、汇总、评价全院各科室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而且要将总结报告以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等方面的信息以《药讯》或其他形式定期向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通报,使医护员更加准确、合理的使用药品。

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中药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中药的应用以及与化学药联合应用不断增多。很多患者甚至有些医务工作者错误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使用在增加,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呈上升趋势。近来报道较多的“龙胆泻肝丸”的肾毒性、“复方青黛丸”的肝毒性已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绝不可掉以轻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的日益深入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其安全性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做好化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使医务人员更加合理使用中药,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随着我国药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学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临床药师下病房、参与查房、参加病历讨论等工作也在不断深入。实践证明,临床药师在纠正不合理用药、抢救危重患者时帮助临床医师准确选择药物、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认可。

随时解决临床用药问题

篇8

1 老百姓对不良反应的误区

1.1 中药也有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抗病毒颗粒是西药,鱼腥草注射液和板蓝根则是中药针剂或传统中药。人们习惯性认为:中草药是无毒无害的纯天然药品,但新闻背景中报道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恰恰是由中药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任何药品,包括中药,其不良反应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根本无法避免,而只能考虑如何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有关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观念是错误的。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由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约占药品不良反应10%~15%或更高,并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一些常用中成药,如壮骨关节丸、感冒通片等,均可引起肝肾损害、出血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中药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中药书籍中对其所存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也有所记载,中药取材也不仅限于人们常见的草药,还包括动物、矿物等,尤其是来源后者的中药材,若误服滥用则很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1.2 常用药并不等于保险药 板蓝根是中成药,也是防治感冒的常用药,这类药品也有不良反应?越是常用药,因其使用面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大。以板蓝根为例,其服法、用量必须严格遵照包装上的药品说明,滥用也可能出现副作用。有患者因连续服用了板蓝根冲剂,出现头昏、胸闷等症状。人在健康状态下过多服用板蓝根,会伤及脾胃;极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也可能因服药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鱼腥草注射液是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临床上使用也较普遍。该注射液中含许多大分子物质,若经静脉输入后,未除尽的半抗原有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才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使用该注射液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如果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问题不得使用。此外还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控制给药剂量、浓度、滴注速度、给药途径。注射后观察病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1.3 有不良反应不等于无安全性 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大打折扣。因为,不良反应是所有药品都可能出现的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只是个概率问题,即它总会出现,无非是出现多少的问题。只是这种药品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依然是安全的。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基本无法预测,因为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赋形剂的影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还有胖瘦程度、营养状况、血型、遗传因素、病理生理状况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都会使每个人反应的情况不一样,对药物产生的敏感性不一样,而产生不尽相同的不良反应。但其实,如果药品本身不是假劣药品,再排除以下情况:误服误用,超量服用,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方法不当(如一些中药煎煮时间不足),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等等,正确服用药物,还是能够保障用药安全的。

1.4 假劣药品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误区 许多人认为,只有使用了假药、劣药,或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事实上, 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出现不良反应。据介绍,由于受到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上市前难以完全掌握,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会有很大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

1.5 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的误区 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描述不良反应的部分要详细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叙述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生产企业,才会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1.6 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误区 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其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能导致死亡。因此,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1.7 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不少。使用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还需要质量好的药材、科学的炮制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如果不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或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或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不少人用人参滋补身体而引发不良反应。

1.8 新药比老药的不良反应少的误区 总的来说,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一种药品成为新药。但是,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新药上市时间短,有时难以发现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因此,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更要警惕。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与日俱增,但目前,作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最基础部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却存在着报告主体上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等诸多不足,导致迟报、漏报的状况时有发生。

针对这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站在医疗前沿的广大临床医师以及药师,应负起更大责任,成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尖兵;同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的误区

医师顾虑重重。临床上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医生的观点是:患者出现的症状有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但如果上报,不仅过程麻烦,而且调查起来也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究竟是用药不当,还是后续输液的方式不当很难说清;不仅如此,药物使用过程涉及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护理人员,如果因为报告而引发纠纷,处理起来会很麻烦。尤其是已经处理完了,患者的症状好转、无大碍时,就不再自找麻烦去报告了。经调查示:我国临床医生在处理不良反应上报时,态度十分消极。

曾有人调查,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一些情况。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500名临床医生中,46%的医生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选择“等一等,看看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就不上报”,11%的医生选择“不会上报”。不上报的理由中,占较高比例的是:医生、药企和患者本身的责任划分不清晰(23%);上报机制不完善,报了也没用(23%);医患关系紧张,上报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1%)。可见,临床医生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过程中顾虑重重,是影响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在处理疑似与用药相关的病例时,肯定会考虑究竟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是患者的原发疾病发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医师缺乏药理、药物代谢、药品配伍等专业知识,判断较为困难。之后医师还会进一步考虑,这些结果是否与自己对病程发展的判断失误有关,尤其是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医生的顾虑会更多。因此,他们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大多会选择“冷处理”,不会选择及时上报。

3 药师难为无米炊

发现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是目前国内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医院药师所获得的一手不良反应资料非常少,质量又差,使医院药师不良反应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医院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临床医师主动上报给药剂科;门诊用药咨询时,以及为患者提供药物服务咨询时发现;药剂科在处理退药时发现;医院药师深入临床,了解用药情况时发现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上报渠道中,最主要的本来应该是临床医师的主动上报,但是由于临床医师的顾虑,这条通道却成为获得不良反应报告最不可靠的途径。相比之下,药师直接在用药咨询、处理退药及下临床参与用药指导时,直接与用药终端接触所获得的不良反应报告更加可靠。但遗憾的是,这些报告由于药师队伍人力及工作精力的限制,数量很少,而且相对于医师的报告显得更为被动和滞后。

即使药师能够从医师手中得到一些不良反应报告,但是由于报表质量较差,很可能会出现报表不具研究意义的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但是,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曾经对基层不良反应报表质量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比较规范的4级和3级报表仅占61.3%,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的2级以下报表占38.7%之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记录比较简单,突出表现在药品不良反应过程及处理情况两方面。药品不良反应过程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用药后多长时间出现反应,对不同的表现要有详细的描述,如“皮疹”,要对皮疹的形态、部位、面积等内容详细记录。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报表中,有的仅仅记录了“皮疹”。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不良反应用药记录不详细或未记录,二是不良反应好转或治愈时间未记录。尤其后者,直接影响对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价。

篇9

[中图分类号] R95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b)-123-02

中药房对医院特别是中医医院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科室,它不仅是一个医院对患者服务的窗口,且更能体现一个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县及县级以下医院的中药房在管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几家基层医院,对中药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并提出合理建议。

1 中药饮片采购的管理

1.1 存在的问题

在基层医院中药饮片采购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中药饮片采购大都是药剂科科长或中药房主任直接采购,有些药剂科科长是西药出身,根本不懂中药,并且容易滋生商业贿赂。药事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参与采购。药品质检室基本上都没成立,这样中药饮片质量无法保证,直接影响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1.2 建议

中药饮片的采购应由药事管理委员会集体采购,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不应该由临床科室主任组成,因为临床科室主任都是西医或中医出身,他们不懂中药。药事管理委员会应由主管中药师以上职称的人组成,这样才能对中药饮片的质量起到把关作用。基层医院应建立健全药品质检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规定,药品质检室负责人应由大专以上学历,主管中药师以上职称的人担任,药品质检室应能进行常用饮片的性状、理化、显微鉴定。这样才能确保中药饮片质量。

2 中药饮片储藏的管理

2.1 存在的问题

在县级基层中医院大都设有二级库,但由于医院房屋紧张,大多二级库都是在楼外临时搭建的一些棚厦中,这样的二级库通风不好,特别是到了雨季,容易造成饮片吸湿霉变。

2.2 建议

医院对二级库建设应留有南北面的窗户,这样才能有效通风。对二级库应有日常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检查,保证库房干燥、清洁通风。注意外界温度、湿度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室内湿度和温度,药材入库前应详细检查有无虫蛀、发霉等情况。剧毒药材与贵重药材要严格分开,专人管理,容易吸湿霉变的药材应特别注意通风干燥,必要时可翻晒或烘烤。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容易虫蛀的饮片,应贮藏于容器中,放置干燥通风处。保管贮藏要坚持“发陈出新”和“先进现出”的原则。

3 加强中药房的中药饮片管理

3.1 存在的问题

中药房从二级库领取饮片装到药斗中供临床使用,但由于季节不同,患者量不同,在患者相对少的季节,如夏季,药斗中饮片卖的慢,而天气又潮湿,很容易造成斗内饮片吸湿霉变,所以夏季是中药房饮片管理的重中之重。

3.2 建议

在每天配方前对斗内药物要通通检查一次,主要检查哪些药物需要增补,夏季主要检查斗内饮片是否有受潮、发汗、泛油、霉变长毛等,如有应马上单独处理。八九月份要注意虫蛀。除了日常检查,每个季度盘点药物时,要及时筛出饮片中残留泥沙、碎药、擦刷去斗格的灰尘污垢。由于药斗内储藏饮片数量有限,所以每天在配方前需要补充饮片,装斗时不但要防止装错,还要注意推陈出新,新药在底,旧药在上,避免积压,不能装得太满,防止两个相邻药斗中的饮片在抽斗时串斗。果实、种仁类饮片装7~8成斗,易生虫霉变的饮片宜少装。注意斗格底的药物有无霉变、虫蛀、混淆等。如有应先整理好才能加新药。

4 对调剂过程的管理

4.1 存在的问题

调剂过程是中药局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医院由于调剂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按照等量递减法称重,而是称取几副药总量,再大约平均分成几副,这样容易造成有的包大有的包小。果实、种子类饮片没有捣碎,直接称取配方。矿物类、质坚硬的饮片没有单包先煎,造成药物有效成分不能充分煎煮出来。有的医院没有配备复核人员,药师称好药直接投给患者,没有复核,很容易导致调配差错,医疗纠纷经常发生。

4.2 建议

中药调剂过程是中药局管理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按照调剂工作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称量按等量递减法称重,需先煎、后下、捣碎、烊化的药物一定要单包特殊处理,向患者交待清楚用法。中药复核人员应该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人员或资深中药师担任,并且复核人员应尽职尽责,不能马虎、草率。调配完毕应调配人员和复核人员双签字,以示负责。

5 结语

基层医院中药房还存在调剂人员职称普遍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需要医院加大培养力度,定期考试、考核,对经常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应调离调剂岗位。以上是笔者对基层医院中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的一些个人看法,不足之处请各位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姜云鹤.药房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8,5(2):179-180.

[2]杜守贤.浅谈医院药房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8):22-23.

[3]徐敏,卢竞.浅谈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40-41.

[4]陈华,叶柳贤.医院中药房的科学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3(17):253.

篇10

1.1.1开展服药指导:口服用药时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患者只有正确合理的口服药物,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及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机体的损害。我院药房工作者要对本药房所有的口服药物有一个全面了解,特别是要认真阅读其药品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理化性质、生物代谢、药物不良反应等,并参考《新编药物学》和《临床用药须知》等相关文献分类整理出药物的服用方法。平时许多药师都较为笼统地回答患者饭前或饭后服,这样有可能使药物得不到合理服用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疗效。

1.1.2开展用药咨询:我院开展用药咨询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需要,是医院规范化建设的需要,是临床医务工作人员的需要。我院门诊药房实行开放式柜台式服务,药师在调配药品时,当面给予患者主动的用药指导,交待用药注意事项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保证用药的正确性。科室开设药学咨询服务台,由初级、中级职称及高年资药师轮流值班,在时间上给予保障;同时添置了合理用药软件,技术上给予支持;咨询药师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用药咨询需求,平均每天回答咨询10多人次,同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提高。另外,还开展了电话咨询业务,随时为患者和医师进行药物咨询服务。

1.1.3开展合理用药宣传和健康教育:我院药师协助卫生药监部门,举办药学周活动,采取向患者发放用药知识传单,开展有奖问答等方式,使患者加深了对合理用药的理解。同时,药学部门还与糖尿病教育中心合作,定期参与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讲,告知内分泌患者用药方法及禁忌等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指导。

1.2临床药学服务

1.2.1为职能科室提供准确的院内用药指标信息:我院药师每季度编写《药学简报》,对本季度本院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等药物的各项使用指标汇总上报医务科,并进行处方点评,点评各项结果同时在《药学简报》中反馈临床。

1.2.2有效的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学信息:药学信息不仅仅包括药品名称、药品分类、适应证、常规的用法用量,更重要的是一些新药药品的临床新用途、是否有效、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作为药师,不仅应为临床提供最新、最快的医院药品信息,还应将从各方面获得的ADR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各科室。

1.2.3深入临床,参与临床用药:我院药师定期深入临床,对临床一些不合理处方书写、不合理用药,与医师进行深入沟通;同时定期参与临床医师查房、参加会诊,并提出用药意见。

1.2.4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药物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掌握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对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显得极为重要。我院药师深入临床,对患者向医护人员反映的自觉不适或异常症状,查房巡视时早期发现;接受药物咨询;对要求退还药品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如实的记录,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定期在《药学简报》中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为临床更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2.5开展药学研究与药学情报资料收集:我院药师定期对药物处方、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药注射剂使用等进行分析,为临床选择与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1.2.6开展抗菌药物监测网上报工作:我院药师定期对门诊处方、住院手术病历及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DDD值等进行上报,为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提供可靠地基层数据。

2药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从药学服务的定义上分析,药学服务的主体是“患者”,而不是“药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药物治疗,但更重要的是人性的用药指导等更深层次的服务范围。但纵观我国目前有关药学服务的报道,药学服务开展多年后仍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临床药学起步晚,临床药师培训机制不完善、不专业,人才匮乏: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近50年的发展才全面发展了Pharm.D.专业教育。而我国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具备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因此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医药市场的发展,药品管理的逐步规范,一些像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医院的合理用药才等到了重视,临床药学才开始发展起来。

2.2大部分药师没有理解“服务”二字的真正含义,服务质量和内容没有转变:药学服务是一项长久的医疗服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患者的需求转变而转变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

2.3药师对患者用药指导和长期缺乏用药常识指导服务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医院注重的是临床科室,强调的是经济效益,将药学科室视为辅科室,极少将临床药学上升到提高医疗质量的高度来认识。药师参与临床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建立强大的医、药、患三者关系。

2.4硬件条件参差不齐:药学服务对检测仪器和设备都有一定的要求,如静脉配液中心(PIVA)、血药浓度监测(TDM)、医院信息系统(HIS)、各类疾病简易检查设备,资料收集、整理的办公设备等都需要很大投入。

2.5相关的法规不够健全:与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对药品管理的力度不够、缺乏开展有关药学服务项目的指南、对私立药店药学服务有待规范、药店提供药学服务在法规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药学服务的补偿机制不健全,有关药学服务的规定内容过于狭窄。

3实践工作的体会

3.1注意与医、护、患者的沟通:药师深入临床,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参与的意识,学会并加强与医师、护师共事与合作,以药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医师、护师互补,体现药师是开展与实现合理用药工作的参与者、实践者。

3.2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药师应当加强以药物与药物治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补充必要的医学背景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建立涵盖相关药物的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及药物不良反应指标的知识结构,关心药物、药物相关的或可能引起的生理效应。

篇11

随机抽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上报制度实施以来,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0例。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分级标准: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规范分级标准》,对报告来源、报告类型、报告各填写项目是否缺失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填写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共抽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5~82岁。

涉及的药品主要有抗菌药、中药注射剂、心血管系统用药,分别为31、52、17例。按给药途径计算,静脉用药89例(总例数的89%)。

报告均为一般不良反应,对患者原患疾病并无明显影响,但累及多种器官,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最多(48例),心血管系统12例,皮肤系统39例。累及两种器官3例,其他还涉及眼、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在药品过敏史栏中,家族过敏史不详52人,既往过敏史不详23人,只有2人表示表示有家族过敏史。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大多为用药2小时内,其中口服后发生2例,输液中发生43例;输液后05小时内49例,涂抹后6例。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在填写的报表中,质量缺陷主要表现在:患者的体重,出生年、月、日项有少量报告漏写3例;患者联系方式大部分未填写13例;有23例药品生产厂家、批号;16例个人过敏史填写为不详;负责上报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县局药师需要在医院填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填写,内容经询问医生、护士、药库、查询患者病历才能使报告的质量分级标准达到3级或4级。在怀疑药品和并用药品的填写项中,有73例报告只写有怀疑药品项,无合并用药的资料。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结果的描述过于简单,尤其是在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情况下,89例有关静脉用药的报告中近80例没有关于护士执行时的药物输液时间、输液速度、输液浓度、输液间隔、配置液体等的相关描述;关于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变化、相关体征、辅助检查等,也较少在报告中看到。

讨论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填写质量3级报告81%,4级报告仅19%。负责上报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临床药师需要一定程度的补充填写,才能使报告的质量分级标准达到4级以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整体提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

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书写质量:临床药师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医院应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提高医药护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减少漏报、迟报、上报质量较差等现象,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专业知识的宣传工作,整体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临床药师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患者的认知程度以及与医护人员的对话能力,从源头上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定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总结、归纳,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整体情况,这样可使临床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学习和归纳,为医院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使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上报的质量。

例如,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主要由静滴引起,以中成药和抗菌药的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在用中成药和抗菌药时应慎重选药,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变化等。

又如,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中药制剂单独使用,减慢滴速不停药,停药不处理,停药并处理,停药好转后再输液等。

临床医生,对药物过敏或具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理方式,减少再次使用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危险。

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处理的结果和患者的预后效果,逐步建立对不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及时判断和正确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能力。

的危险因素减至最小,而且完全能被患者接受。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与药物剂量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用药前,需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在开始治疗后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还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清钾、血肌酐、血糖、血酯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b)-101-03

Analyzing the reason of PIVAS infusion configuration error and proposed preventive measures

LIANG Runxiang, HUANG Siyan, CHEN Wanling, YANG Xiaomin

(Configuration Center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5102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For the reason of configuration error, we propose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drug configuration errors, reduce drug waste and to ensure patient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drugs. Methods: PIVAS configuration errors in 86 cas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error configuration. Results: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error rate dropped from an average of 10 cases per month to an average of seven cases per month. Conclusion: By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measures, the error rate was reduced.

[Key words] PIVAS; Configuration error; Reason; Preventive measures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PIVAS)实行把以往分散在各病区配置的静脉药物集中在符合标准的洁净环境下进行配置。国外有调查发现[1],通过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集中,可以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可以解决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药物浪费、降低用药成本[2],确保药物相溶性和稳定性,将给药错误降至最低。对PIVAS护士发生的86例输液配置错误作了原因分析,探讨了护士预防配置错误的有效措施,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1资料与方法

归纳统计自2009年1~8月PIVAS发生的86例输液配置错误的情况,对所出现的配置错误进行分类并分析,查找出护士错误配置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 结果

通过统计,发生输液错误配置的情况见表1。

3讨论

3.1 配置错误原因分析

3.1.1 客观原因

首先,药师失误造成的配置错误。虽然配置错误是因为药师的失误导致而不是由于护士自身的原因直接造成的,但如果护士在配置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配置前、配置中、配置后的查对工作未做好,就会将错就错,误将错误输液进行配置。分析药师出现差错的原因:一是因为调剂时说闲话,注意力不集中,印象式排药,另外年轻的药师较多,经验不足,而且现在药品种类繁多,新药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药品商品名繁多,如果对药品的规格、商品名和通用名不能熟悉掌握,就容易导致调剂错误;二是因为个人的行为过程过于主观,惯性思维误区就很难发现自己在某个环节上的错误;三是因为药品未按规定摆放,如将包装相似的药品、商品名和通用名相似的药品或“一药多规”的药品混放,调剂时未认真核对而发生差错。就上述错误的原因,药师的失误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审方药师未能发现医嘱错误;二是贴错输液标签;三是排药错误。其次,注意力高度集中。由于配药较集中,连续操作时间过长,因此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易导致大脑过度疲乏而出现配置错误[3]。

再次,配置间工作繁忙、重复、琐碎,加上机器噪音干扰较大。

3.1.2 主观原因

3.1.2.1 对药品不熟悉。由于人员配备不足,PIVAS只有7个固定的护士,其余护士是全医院各科室轮派护士到配置中心支援。来支援的护士当中,各科室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固定的护士轮派来配置中心,人员的流动性大,更新频率快,而且有部分护士是新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护士,对药品不熟悉;另外,临床上每个科室用药都有其特点及局限性,而PIVAS中的药品种类繁多、品种多样、规格齐全,基本上集中了全医院可以静脉滴注的药物。因此,那些“一品,一药多样”的药物,对于各科室的护士来说不一定全部熟悉,有些药品她们科室只用其中的一种规格,而不知道相同药物还有另一种规格或剂型,甚至有些药物是她们没接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把药品混淆,把不同的药物误以为相同。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药物类型见表2。

3.1.2.2 盲目追求速度。为追求速度,有部分护士习惯把多袋液体同时摆放在一起,不同药物的安瓿都放在工作台上,从而导致误将药品加到另一袋输液中,或误用其他药物的注射器,使加药后的输液浑浊或颜色改变。

3.1.2.3 药物数量的表示方法有差异。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和临床病房所使用的药物数量(剂量)的表示方法不同。PIVAS是以药品支数为单位,在病房是以mg(g)或ml为单位。因此,有些护士可能不习惯,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导致加药的剂量错误。例如氨茶碱的规格是0.5 g,医嘱标签上的数量是0.5,表示加半支氨茶碱,但有些护士就误将0.5支当成0.5 g,从而加了一支氨茶碱。

3.1.2.4 麻痹大意。配置药物时注意力不集中,谈话聊天,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或操作不熟练,工作疏忽大意以至最终所配置的药品或输液的药物浓度与医嘱标签不符。

3.2 预防措施

3.2.1 做好药品标识

针对药师出现差错的原因,药师已重新整理药盒的标签,并将“一品”等易混淆的药品进行标识。并从今年9月开始,药师在排药后增加校对一环,以减少差错的出现。

3.2.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配置时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不准聊天。遇到有新规格或新的药品时,在配置输液前要及时告知来配置中心支援的护士。配置后的成品输液与空安瓿应及时放入相应的药篮。

3.2.3 做好系统培训

通过表1的数据计算得出,未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的错误率平均为70.9%,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的错误率平均为29.1%,显示经过培训的护士错误率明显低于未经培训的。因此,对新护士进行培训是必要的。对新护士在来PIVAS的前一天要进行系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归纳了的配置错误类型和易混淆的药品总结(表2)告知她们,让她们从感性到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等她们加到某些药物时,能引起注意;并且在配置药物时,要坐在配置中心固定护士的身旁,进行一对一全操作流程的带教。 自2009年9月开始,我院PIVAS的护士每月定期开展了业务学习,学习当月的新药说明书等,使护士药物知识更新与临床同步。

3.2.4做好医护沟通

配置中心的药师、护士在工作中要沟通配合[4],在配药过程中护士如遇有疑问或特殊药品用法、剂量与以往不同,要及时向药师询问,确认无误后方可配置。另外我们自2009年9月开始,每星期组织配置中心的药师和护士开会讨论学习,大家可以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公开讨论,并及时解决。

4 讨论

近年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各医院纷纷建立了PIVAS,目前PIVAS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由于PIVAS是把以往分散在各病区配置的静脉药物集中起来,在特定的无菌环境下进行配置,所以PIVAS一旦发生差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和影响某个患者的用药,甚至可能出现群体性的错误。因此,防止配置差错的发生是必要的。为了杜绝配置错误,归纳了出现配置错误的情况,分析了导致配置错误的原因,其中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药品的种类繁多,新药不断推陈出新,对药品不熟悉,盲目追求速度,药物数量的表示方法有差异等;并且制订了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将容易混淆的药品加以标识,加强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加强在运作过程中药师和护士的沟通等;同时,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认识出现药品差错的危害性,提高遵守岗位职责的自觉性,落实做好查对工作,消除依赖思想,层层把关,人人负责。自2009年9月实施了相应的措施,有效降低了配置错误率,配置错误率由平均每月10例下降至平均每月7例。减少错误的发生需要药学部、护理部、临床科室共同努力。只有总结出工作中做得不足或不够的地方,才能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避免错误再次或重复出现,才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卫民,袁克检.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03.

[2]Vogel DP, Eck TA, Witte KW. Calculation of product waste in IV Admixture program [J].AJHP, 1986,(43):952-9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