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

时间:2022-07-01 17:36: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

一、克服心理恐惧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职中生对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认为学习电脑会很难,电脑不是轻易能碰得的(怕弄坏)。还有些同学因为专业是并不是计算机专业,(我们学校设有工科、服务、教育、农业、医学、建筑、工艺美术七个大类15个专业。)他们学计算机基础很是排斥,但我们需要打这样的基础,适应专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时间稍微长些,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和计算机基础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在化学课上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看了老师做实验,结果没有问题了;同样说电脑可以放VCD、DVD,听音乐、全球通信,他们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我们在计算机基础的“系统组成”的教学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又如在简单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电脑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这种媒体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上我们就这样针对每个专业的特色特点,有的放矢的做课件,进行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5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Lijuan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Zhejiang 3114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s a compulsory public course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and the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deal, that is guided with the practicality, openness and occupation oriented, and "student-centered,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 to the project as a carrier, driven by task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tudying and doing",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 practic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management,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resource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o on, so as to have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dea; reform practice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A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 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 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

⑴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⑵ 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 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⑶ 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 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

⑴ 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

⑵ 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⑶ 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

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

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 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 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

⑴ 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

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⑶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c[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 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 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篇3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高职新生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加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参照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与企业实际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1]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专业服务。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在新的发展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许多新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加剧,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然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还存在脱节现象,与实际应用也存在脱节现象。

2.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如何实现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3.随着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职业高中将计算机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如何兼顾生源差异并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属于培养通识能力的技能类课程。

(2)计算机已深入融合到各行业,行业的差别对员工的计算机能力需求也各不相同,课程必须充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3)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其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已经面临更新,因此,在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变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后续计算机学习能力。

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从行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行业对员工通识能力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2.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1)面向企业,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适应企业需求,以应用为目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该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工作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处理事务的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2]

(2)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将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在Office办公平台下,通过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到最后解决问题的项目案例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办公软件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3.精选和提炼实际应用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

(1)以应用为核心,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由传统的以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以应用为核心,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突出项目驱动。在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项目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通过若干个项目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突出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针对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编排相关的课程内容,将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操作性强的项目来实现课程内容。[3]主要以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为核心内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体现“面向应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为基本应用、综合应用和高级应用,考虑到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提高部分,如“商店销售数据统计分析”的项目案例在内容上还分成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驰骋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教学过程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将知识点融入到综合项目案例中,例如,在论文及公司产品说明书等长文档综合排版项目案例中,就融合了页面设置、文件属性、应用样式、应用多级编号、插入目录、插入分页符和分节符、设置页眉和页脚、插入域等知识点。

4.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在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核心培养目标,以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主线,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创设情境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突出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使用实际项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项目案例的选择是关键,它要求教师要准确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案例,保证项目案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诱发学生完成目标的欲望。

(2)引导学生分析,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在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后,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运用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尝试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可以通过巡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必要时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3)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重点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交给学生讨论解决,对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在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设置工资表中的“个人所得税”项目计算公式时,如何解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后公式可以不改动的问题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4)评价总结,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相矛盾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案例源于企业,最终要应用于企业。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并且将课后作业纳入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

除了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外,教师的导航工作更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对于完成职业活动所需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能力体系。另外,我们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其中学习过程的考核又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而期末考核实行参加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国家办公应用职业资格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三、结 语

通过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开发为依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瞿凡.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29-131.

[2] 聂哲,周晓宏,刘艳丽.以应用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4):76-78.

[3] 王晶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0,(7):20-21.

The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s

Based on Vocational Working Process

篇4

关键词:SPOC;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20-02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该课程形式与MOOC相比限制了课程注册的规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1]而SP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能够为在线学习的学生提供现实课堂环境,促进其协作交流,并有效地解决知识的系统性,进而深化学生在线自学与课堂互动学习,优化教师网络支持与现实课堂的教学。[2]

一、基于SPOC的课程设计

本研究以高职新生入学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将课程内容按照SPOC的课程模式进行规划分解[3],以碎片化的微视频为基本资源,以SPOC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专业侧重。针对本校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各自特色,应侧重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点。例如:英语教育、语文教育等师范专业应侧重PPT动画制作的知识点;数理系会计专业应侧重Excel中的公式、函数、图标的应用;计算机类专业应侧重计算C组成原理、网络等方面的知识点。

2.资源设计。本课程中的资源搜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直接引用MOOC平台与学习网站上的优质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网易云课堂、大学生自学网等[4];二,不符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由教师自己制作符合教学目标的微视频作为资源的补充与完善。

3.基础测评。基于SPOC的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开课前对学习者的网络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风格作大致的了解。可以采取知识前测、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网络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展个别化的辅导,提高他们的网络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尽快适应这种混合式的教学形式。

(二)课堂环节

课堂学习环节的任务包括汇报交流、同伴互评、课堂测试、作品评优等部分,课中学习环节是一个“对话”的环节,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又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5]。

(三)课后环节

课后学习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对本次教学任务进行反思总结与布置下一个教学任务。反思总结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布置下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之上进行,这样学生既能强化之前所学内容,又能自主学习新的知识点。然而,本环节最为关键的要素在于教师及时的答疑指导与有效的监督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多花课余时间上线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二、基于SPOC的课程教学实践

本次教学实践对象为本校2016级的102名专科生,分别来自英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和动漫设计三个专业。

(一)课堂学习

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专科非专业学生开设时间为一学年,因此,本学期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与word2010的应用。从知识点来看,本学期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部分。

1.理论学习。在前两章的理论学习中,教师主要对学生课后自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中相应的重难点进行讲授。例如,数制与运算和信息编码这两个知识点所需的数学逻辑推理性较强,学生在线上观看教师所提供的微视频存在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讲解和讨论。调查发现,在开课的前两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随着教师开始布置线上任务,学生课后访问教学平台的次数不断增加,访问量也趋于稳定,课堂中的氛围也在慢慢变好。

2.实践学习。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指法训练、PC机硬件配置、常见硬件故障诊断与BIOS设置、Windows7基本操作和Word2010实训。课堂实践教学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按照教师的操作示范进行练习,基本能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主要包含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讨论答疑、作业提交与在线测试四个环节。因此,SPOC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通知、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大纲、微视频、课件等)、在线交流、作业提交、在线测试、花名册与站点统计等功能。根据开课前两个月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访问量最高的是课程资源,比例不断升高;其次是作业提交与在线测试,而在线交流的比重较少。在线交流的数据量集中体现在QQ小组群中,说明学生习惯线下手机交流,这样不需要与教师制定讨论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讨论,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答疑。

三、结果分析

根据期末数据统计得知,大部分学生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按照教师要求采用SPOC模式登录平台进行学习,并逐步改变传统课堂“坐着听”的学习方式,课堂表现欲望增强,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开展交流讨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学期教学试验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1.专业差异性。本次教学试验共选取三个专业,开课前测结果表明动漫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最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其次,语文教育专业相对较弱。但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期末问卷调查和平台登陆、视频点播、在线交流以及作业提交的总体数据分析来看,动漫专业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相对较差,期末不及格人数最多。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整个学期学习参与度最高,师生互动情况较好,学习活动完成率较高。这表明,师范生入学时基础知识整体相对薄弱,但教学过程中与教师配合程度更高,因此,对于本次SPOC教学试验的开展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非师范生配合程度不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对非师范生学习观念转变的引导,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改革中来。

2.交流方式。SPOC教学平台提供论坛与在线交流两种方式,然而,从数据统计的情况来看,学生更倾向于各小组内部的QQ流。这种情况归其原因在于学生已经养成了手机不离身的习惯,相对于登录SPOC网络平台而言,手机更方便随时随地交流,并且与教师的交流也更加方便,无需限定时间。并且,QQ支持视频文件的传输,学生能更自由地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智能手机与教育的结合也符合目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3.教学任务繁重。SPOC课程教学改革在本校是第一次开展,所以100%的学生都是第一次参与SPOC学习。因此,前半学期学生和教师在本课程的课后所花时间比重更大,学生需要摸索和适应网络学习的过程,而教师除了设计教学资源与任务以外,还要随时监督学生的进度,并对少数基础薄弱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在后期的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反映该教学模式耗费的时间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一开始不太适应,但到了中后期适应后就相对容易。相信,等大家都适应了这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在以后的课程中会更轻松。

四、结束语

将SPOC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突破。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该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都会有所不同,希望本次课程改革能够为本校其他课程的SPOC教学应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1).

[2]沈景凤.SPOC背景下设计方法学教学改革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

篇5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得热门话题。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差,“三差”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由于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已经熟练掌握,而有的却因为地域因素或家庭贫困等客观原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容易感动枯燥乏味。再者,很多新创办的高职院校在师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不愿学,把精力浪费在上网聊天、玩游戏上,甚至旷课;而基础差得同学有觉得学习很吃力,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从而产生厌烦情绪,放弃学习。所以,老师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二、优化教学环境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操作性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决定了传统的黑板教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容易把一些问题抽象化,使教师授课变得枯燥死板。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师,保证上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结合具有强大功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边讲解边演示,采用逼真的动画,真实的声音、精美的图片和精炼的文字,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进行现场教学。把师生“教”与“学”距离缩小,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延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课内实训项目与课外实训项目相结合

计算机机房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安装电子极域教室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学生在自己本机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演示,这对学生的操作学生有很大帮助;并且通过该软件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加强实验课堂的管理力度;教学素材共享和收发作业更加便捷,使学生能更好地投身于学生。

三、理论教学实践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科学、先进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积极实行“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进行实践性教学。教材上的内容要比大纲的内容多,教师应把握好大纲,突出重点,有的放失进行教学。理论课要精讲,尤其基本理论知识,点到为止,只强调重点,其他让学生自学。多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是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设计的实训项目必须在保证内容的实用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学式的可操作性和实训项目完成手段的多样性原则,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实训项目,这就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实训项目,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相互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学会了使用网络,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和设备,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考核与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学有所得,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现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把计算机技能鉴定考试纳入正常的教学中,与毕业证书挂钩,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双证融通,突出了计算机的实践性教学。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2、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生源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考试种类,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纳入到实践性教学范围中。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考试,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求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

(三)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或知识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级教学理念符合高职的教学思想,实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达到大致相同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教学过程中你追我赶,共同进步,最后达到教学总体的预期目标。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得教学原则。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加强了基础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分级教学使教学地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s Reform and Practice

Sun Xiaojuan

(Liaoning Forestry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Shenyang11000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Liaoning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based courses,for example,to analyze the program status,proble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put forward a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

Keywords:Curriculum;Reform;Practice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各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迫使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入口对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为模块化教学,共分五个模块:(1)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功能运用。(2)Word文稿编辑。(3)Excel电子表格制作与处理。(4)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5)Internet应用。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案例教学,教师为主体,期末考评,上机考试占80%,平时占20%,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不论什么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忽略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院对各专业方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

三、项目化教学方案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而提出的,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Internet进行专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够运用Word软件进行常用文档的编辑与制作。能够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能够运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够运用outlook软件进行邮件的收发与管理。依据能力目标设计了一个贯穿课程的项目: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材料制作。该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1)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宣传手册的制作。(2)东软集团新产品说明文档的编辑与排版。(3)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会议邀请涵的制作。(4)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产品报表的制作。(5)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费用报表的制作与处理。(6)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演示文稿的制作。(7)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电子邮件的收发与管理。为了给学生一个自我拓展训练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设计了若干个并行的课下项目:(1)培训班宣传海报的制作。(2)毕业论文的排版。(3)工资表的制作。(4)培训班演示文稿的制作。(5)利用outlook软件对电子邮件进行收发。

四、项目情境

东软集团为了在与NEC、IBM等IT公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总经理决定让策划部主管(老师)策划"东软集团新产品推介会"。策划主管把任务分配给策划人员(学生),策划人员根据主管的意见,讨论与分析,准备在推介会召开之前完成东软集团新产品推介会的相关资料。

五、项目的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策划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做的各项任务,将学生(策划人员)分成若干小组,一般3-4人一组,每组组员通过共同分析、讨论任务,分别对项目进行实施。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转变为策划部主管,而学生的身份则转变为策划人员。课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收集素材并在课余时间进行需求分析,根据教师下发的项目制作方案书、项目制作方案分析书、项目制作技术分析书,尝试解决任务,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安以下七步完成。

步骤一:策划部主管提出需求

步骤二:需求分析、解决(制定计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需求,制定满足要求的解决方案。通过需求分析,将看起来非常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来解决策划部主管的需求(制定计划),这种化繁为简思考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步骤三:任务实施过程。按照步骤二的解决方法实施任务。实施过程中若学生间解决不了任务则教师要给出解决方案,学生模仿解决。

步骤四:任务拓展。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

步骤五: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全部做好后按组进行作品的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点评。

步骤六:总结。回顾本节课,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

步骤七:布置课下的并行任务及下次课的任务。

六、项目化教学的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操作性较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则由过程考评、期末考评组成。具体比例如下。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70%+结果评价30%

过程考评评价:70%学习时数、学习态度、合作能力、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设计成绩。

期末考评评价:30%考核办公软件应用(高级操作员级)

七、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新型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仅仅是个开始,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以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岭.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120-122

篇7

0 引言

如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基本需求。在高职院校,本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通过我们多年对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入校前都接触过计算机,但绝大多数学生使用计算机仅局限于QQ聊天和玩游戏,除此之外,比如文件和文件夹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非常欠缺。计算机基础课程正是为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而开设的计算机素质课程。

1 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存在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很大。一些学生在高中时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那么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实际上这部分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大多局限于对网络的初步应用,如浏览、聊天、游戏等,其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还未达到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而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部分学生居多,在我们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调查中发现,有78%的学生没有家用电脑,只是在网吧或中学机房偶尔接触过电脑。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今后一段时间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基础仍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1.2 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但教学课时不足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为课程的主导方向,课程内容一般都围绕着“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常用软件”、“简单数据库开发”、“网页制作”、“微机软硬件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常用工具软件”等模块。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实践性很强,而且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压缩基础课程学时的状况。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院校或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取舍。但取舍的依据一般应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基础课程对专业的贡献度。

1.3 课程标准不明确,教师教学随意性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属于公共基础课,开课的班级、学生人数多,自然授课教师人数也就多,但课程标准不明确,导致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达不到专业的需求。

1.4 教学模式不当,导致课程难度不大,但学生掌握不佳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众多、实践性很强,虽然课程难度不是太大,但往往由于课程教学课时不足,更甚者由于教学模式不当或上机实践训练不足等因素,导致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教学环节中。

2 教学改革举措

2.1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在全院各班推行以下两种模式:

①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即“4节连上”模式。

由于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强,知识点多,传统的授课方式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往往隔了几天,不能做到及时练习,及时巩固,不利于对多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践连续授课的方式,如1-2节多媒体,3-4节进行上机练习,学生在听完老师讲课后可及时上机实践。这样的授课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计算机的应用操作能力。

对合堂班级(人数多)均采用“4节连上”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反映非常良好。

②采用“机房讲授与上机一体化”的授课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即在机房进行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进行“广播教学”授课,学生在听完老师讲解和演示的同时,就可以马上上机实践,然后在课堂上即讲即练即上交批改。讲授与练习同时进行,边讲边练,印象更深刻,学习效率更高。这样的授课方式彻底解决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更加体现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的特点。这种授课方式主要用于单班(人数较少),与“4节连上“模式不同的是,在问卷调查中,师生对这种授课模式的反映褒贬不一。课堂驾驭能力强的老师和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喜爱这种边学边练的授课模式。

2.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院公共基础课,课程考核很长时间内主要采用期末校内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上机实操考试,课程成绩按平时成绩(30%,由任课教师评定)+期末考试(70%,上机考试成绩)组成。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认证的意识,我院目前已经取消了该课的校内考核,采取“以证代考”。考虑到我院学生的特点,我们选用了陕西省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试,在学生获取国家职业技能认证的同时,将其成绩置换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

以证代考把取证过程融入教学当中,解决了很多原本存在的难题,比如,把通过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挂钩,极大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同时也激励了学生求学的兴趣,学习目标明确,切实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 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教学改革至此,我们在全校范围进行了随即问卷调查,通过对1000名学生调查结果分析,89%的同学表示对本门课程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82%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标是用好、管好电脑,让电脑成为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好帮手;48%的同学在上大学之前对于计算机只是上网、打游戏、聊天,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以后的就业有所帮助;91%的同学表示对于我们学校服务器或者网站上面的学习资源都会去看;9%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不是通过国家计算机相关的考试;76%的学生希望本门课程的讲授时间缩短到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下,增加上机实验的上课教师辅导时间;88%的同学认为本门课程现在所学的内容适中,适应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对于多媒体授课,有37%的同学认为很好,54%认为一般,9%认为不习惯;58%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的计算机水平可以达到解决专业问题;对于现在的教学模式75%认为很好,14%认为一般,11%不习惯;对于教师采用的多种教学方式,学生最喜欢的是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技巧和经验讲授内容的方式。

4 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始终突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来,与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董凤服,刘金萍,张旭辉.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2]李小遐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谢启祥编著.Excel2007电子表格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篇8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大。有的学生进校前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的学生则没接触过计算机知识,甚至不会开关机。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所云,教学效果较差。即使有些学校采用PPT课件在投影仪上演示和讲授,但仍有不足之处,学习过程多以教师为主,授课速度快,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包含Windows、office和网络知识等,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化,然而教学的学时数则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

4.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水平。很多学校仍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评价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无纸化考试,但因考试系统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要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研究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1.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次。入学前文化层次为高中或者初中的学生分在初级班,文化层次为中专的学生因之前已经学习过基础的内容,因此划分为中级班或高级班。2.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初级班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Word、Excel 、PowerPoint、网络基础等相关知识;中、高级班的教学内容除包含上述知识外,还需从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其一。3.根据课堂教学分层次:①分层备课;②分层授课;③分层练习;④分层辅导。4.根据评价分层次。教师评价一个学生,不只是看一次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给出综合的评价。

分层教学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层教学注重个性化的教育,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其次,要解决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我们还要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做必要的改革与尝试,下面我们来分别阐述下:

1.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现场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是在机房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向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随时动手实践。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教学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师生的教与学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2.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做到: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辅助教学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给出结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的提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我们用一个案例“学生成绩统计表”引出Excel的概念及功能。通过“名次”列的显示,引出“排序”的概念;通过“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经过教师的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环境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3.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高职的教学特色。《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要把这门课程学好,我们选用教材就应以照顾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为原则,做到: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学生取得证书的要求;满足学生专升本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考取国家有关技能证书所需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如:国家职业技能“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级、高级操作员级”、“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等。

4.考试方式的改革,实现无纸化考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考试评价的局限性;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传统的卷面考试信度较低。而无纸化考试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纸化考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题,命题与评卷都是程序化,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减少了无关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使考试成绩准确可靠。

总之,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篇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时,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教改中,目前虽然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仍然限制着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1.1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被忽视

目前各职业学校理论上把实践性教学提到了日程上,但实质并没落到实处,“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管理思想仍占主导。学校在对教学质量考评时,仍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由此导致教师队伍中普遍重视课堂轻视实践。

1.2 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性教学被削弱

由于地方政府在教育投资上仍然主要倾向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得到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明显不足,使得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时数减少等问题,尤其是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被迫裁减,甚至“以讲代练”。由于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实践训练,导致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

1.3 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各职业学校已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人才机制上也有相应改革,但仍旧存在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从何而来?特别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老师来说,我们培养的是技能型、实用型的劳动者,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把最新的知识、最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适应社会需求。

1.4 教材滞后――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由于经费等问题,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材滞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教材滞后尤为严重。当今,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行业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职业学校所用教材已落后于行业的实际需要。

2 对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实训基地是职教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故一些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必须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培养;而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则应该转变理念,寻找适合培养学生技能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产学合作,拓宽实训渠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2 妥善处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最合适的比例。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中都超过50%。目前我国的职教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在1:1,部分学校甚至为2:1。英国著名教育改革家斯宾塞认为:给学生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计算机是练会的不是听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只有靠多实践多上机多操作。

2.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心志,又要有求新、创新的开拓精神;既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示范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学校应结合实际有计划的派出教学骨干到企事业单位学习锻炼,参与实践,提高教师实践综合技能,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可外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任教,并参与实训指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充实实践知识,真正做到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4 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表现为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多少,主要表现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上,因此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在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要注意几个方面:(1)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实践作业限制条件不宜过多过细;(4)改革考核机制。建立多重标准的评价机制,在考核办法上,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核。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才理解得深”。加强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技能性实用型人才的关键。但“学以致用”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它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并不断探索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

篇10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36-03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核心能力的主要专业课程,是本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突破传统,重组教学内容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产品销售、网络组建、网络维护等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初中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现有课程大多介绍网络理论并覆盖网络技术等内容,各知识模块相对独立。对于网络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并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决于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1]。因此,为实现“教师所教即为行业所需,学生所学即为行业所用”,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借助思科、H3C网络技术学院资源,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一线专业人员共同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选取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在介绍网络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最新的网络知识,注重各知识模块的衔接,将传统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章节重组为5个项目:网络认知、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和网络防护。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每个项目都设有一半学时的实验环节,并尽量利用Packet Tracer工具软件加以展现与强化,如表1所示。

二、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往的教学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机房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师生交流,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拓展提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请实践专家回忆并陈述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找出各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2]。对不同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

所谓课内课外结合,就是从“课内教学”转向“课内外结合教学”,利用学校校园网,让学生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参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建立课程网站,提供大量的技能认证教程、课件和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所谓校内校外结合,就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参加企业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工学结合,就是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景,力争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每个项目中的学习任务都是以具体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教学活动中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做的效果如何”等环节进行能力训练,整个过程既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考取思科、H3C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打下基础,使之具备企业认可的专业能力。

三、着眼全面,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决定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3]。本课程原有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和实验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岗位培养的理念、思想、原则、方法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从整体上做到理论知识讲透,实验要求具体、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各个训练任务都有其对应的训练目的、内容和指标,使学生学习有目标、实践有依据,通过自已的探究完成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注重课堂讲授。理论性知识或概念在生活实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影子,在教学中举一些内容贴切、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使用动画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图片,增强直观教学。

加强实物教学。实训室里摆放各种传输介质、网络设备供学生观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新鲜感,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亲眼见到具体的网络设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善用虚拟教学。针对平行班授课大多使用同一机房的现状,充分利用虚拟软件进行训练。特别是对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器的学习,学生的每次操作不会对机器原有配置造成影响,可以重复多次练习。

用好仿真教学。为克服实训受地点、条件的限制,使用思科公司的网络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进行仿真训练,使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形成一个小型网络实验室,及时复习强化实训内容。从最初搭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到计算机网络基本命令、网络设备选择、网络线缆连接、网络协议工作方式,再到网络服务器的构建,结合思科Packet Tracer软件,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组织大型课程作业。通过分析学校机房的组网需求,提出组建方案,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将与认证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填补空白,丰富教学资源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通过思科、H3C网络技术学院等网络教学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但没有定期的整理、补充,缺乏系统性、前沿性。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要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4]。因此,本课程不断开发和补充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编写一套内容先进、体现本课程建设成果与特色的教材、学习指导书和实验指导书,建设完整、科学的习题库、案例库、试题库、技能测试题库。

五、把握节奏,完善教学评价

原有课程考核方式为“理论+操作”,只在期末进行,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改革后,加强了形成性考核,由教师把握节奏,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定。平时考核:每节课都要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出勤、听课、完成作业和习题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践考核:每个任务学习后进行实践考试,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组网规划和动手组网,教师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模拟认证考核:每个项目学习后进行模拟认证考试,主要针对技能认证内容,此项考核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了自测方法,并明确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和以后学习的方向;理论考核:整门课程要进行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全面,给出正确的评价。

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学习品格,有效地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邹羚,等.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3-35.

[2]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6):1.

[3][4]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Dong-en, SHA Ji-dong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s Program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un Min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 College,Shenyang110122,China)

Abstract:A computer-based cours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re mostly traditional teaching abuses,teaching about the use of the project will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and to make the project a computer-bas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specific applications,while teach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ject demonstration and research issues.

Keywords:Project teaching;Implementation steps;Reflections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基础课受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好多院校的教师都认为计算机基础是一般常识性课程,开设的时间长,教学经验也很多,因此在对任课教师的选择、教材的选择随意性很大,很少严格进行筛选,对教案、教学大纲等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上也存在很多差异。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落后。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虽然也在逐步探讨知识内容的“必需、够用”,但在教学模式上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然后进行适当的上机练习。这种模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实用性差。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还是考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能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综合实践操作很少,加之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熟练技能操作,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二、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到项目的完成,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项目的重点难点。教师主要起到指导帮助、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在很多学习中具有其优越性:

(一)明确多方目标。从学生角度出发,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出发,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授课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和指导者;从学校角度出发,转变了学校办学的思路和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目标。

(二)教学周期短、效果明显。项目教学法一般来说内容相对独立,能在较短时间里、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且教学效果大多比较明显,可测评性比较好。

(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更深理解。学生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就要懂得如何去做,这样不但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思想,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一)对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描述,布置任务。首先由教师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教师应尽量客观形象的描述出任务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具备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技能给学生描绘出任务框架。

(二)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搜集资料、设计项目方案等,这一过程是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学习,学生亲身体验整个学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熟练整个操作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动作用。

(三)教师辅助指导。教师不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只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

(四)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出现质疑、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点评,并在重点实施步骤加以强调。同时可以适当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

四、项目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学生而言,项目教学由浅显的项目实例入手,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完成后所产生的成就感会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有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立。近年来,好多课程的教学都在探讨采用项目教学,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可是在采用项目教学的同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强调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不能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不能让学生对所有技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要将应用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相结合,而不是对立。

(二)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调查发现,好多学校赶潮流一样对一些课程实行项目教学法,而实际上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形式上的改变。项目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其实更高,教师要充分了解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用形象的、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项目教学需要与之相配的考核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更大程度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果采用以往的试卷笔答的的考核方式就不能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要建立与之匹配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成绩按不同比例分配的方式,将学生课堂表现、项目完成情况、软件系统考试等作为考核的依据。

总之,项目教学法更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会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对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将进行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职;实践;创新;信息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突出高职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所以目前在高职院,教学的重点倾向实践教学,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

实验教学占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按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组织的。还应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培养模式及口径不应一成不变。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除完成教学安排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创造条件,建立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环境;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设备利用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在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不断提高进行自我建设的能力上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加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峻的科学态度的同时,也注重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有能力的学生早出成果提供条件,加速学科后备力量的发展。在提高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实验室条件应有的作用,提供各层次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为辅,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1、进行校园调查,取得初步资料,确定基本方案。

2、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取得可以作为分析参考的资料。

3、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4、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和启示总结。

5、提出教学实验室改革的基本方案。

6、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7、具体实施。

实施的具体方案如下:

1、对学生加强开放程度,利用实验室资源提供对外服务。

2、利用课余时间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开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上机练习和辅导。

3、利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多媒体在适当时间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节目,和对外的计算机技术服务。

4、加强验室自身的建设,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与社会服务接轨,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和提高,达到提高实验室综合水平的目的。。

下面笔者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

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室相比教室而言氛围宽松很多,如果对实验过程不加以重视可能实验课会变成自由活动课。因此,必须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比如,实验课时间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教师应随时随机抽查各实验小组的进行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检查之前进行过的某个实验,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质量必须以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一是要规范各能力模块的教学文件,制定各模块实训项目、学时、地点、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实验方式及效果等实施性计划;二是要分模块按课程编写实验指导书,做到每项实验任务明确、过程完整、考核具体;三是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满足学生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需要;四是要采取日常督导、综合督导、专项督导、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实行督导、检查和监控,确保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到实处,产生实效。

其次是社会服务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进行得好不仅可以巩固相关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学有所用。

实验教学要以培养专业学生的最终能力为目标,针对各项能力来设计实验,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知道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而做实验。每项能力均有相关的实验与之应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而且开发的成果在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提升了实验室的影响力。

另外,在条件许可时,还可实现实验室的真正完全开放。如横向与同类院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交流,在交流中优化本院的实验教学。允许社会公众自行提出实验课题进行有偿实验,以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社会功能。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自动化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势必要求在实验室的自身建设上能有高的工作效率.实验室自身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对自身建设与发展也有要求。建好、用好、管好各类计算机设备、各类微机实验(实训)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微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状况,展现了一所学校硬件设备、实验环境、实验教学、实验管理的综合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如何用有限的投资,建成功能齐全、运行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独立的动力供电系统,机房电源布线,室内照明,空调设计,空气循环系统,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等。实验室是学生密集出入的处所,必须要有遇突发事件快速疏散的应急方案。应采用双出口疏。

2、微机配置,微机硬件系统。

选择硬件系统首先要考虑所建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范围,应用特色方向,根据需求选择最佳配置,微机配置符合当时主流配置,不选淘汰型,不选豪华型,所选配置性价比要高。

3、软件系统配置与保护。

学校实验室应有多功能用途的公用实验室和单一用途的专用实验室。公用实验室承担各学科70%以上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中需要多种操作系统及各种教学软件,必须合理规划才能充分挖掘设备的潜能,方可满足教学的需求。

4、网络设置及综合布线。

现在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各系机房都是校园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从单机机房进入到网络机房后,网络应用逐步普及。老师为方便教学,将课件、教学内容放置在自己的FTP服务器上,上机时学生从FTP服务器下载,下机时将实验结果、作业等上传到FTP服务器。由于网络安全措施有缺陷,在网络病毒肆虐时,网络经常堵塞,有时还瘫痪,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我们对网络设置进行了改造,INTERNET、CERNET路由、VLAN划分由校网管中心负责,在系级实验中心设置带路由的三层交换机,实现系教学网与校园网路由分离。计算中心内的各实验室经系教学网路由,与外网连接经校网管中心路由。每一机房为独立网段,教学中互不影响,网络病毒的传播范围被有效限制,实验教学畅通无阻。所以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微机实验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经历了许多成功与教训,目的就是为了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更合理、规范,管理更科学、高效,让有限的设备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最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在高职教育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基本上成为共识。而实验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达到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实验性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实验教学是否科学合理也就成为研究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也正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个特性就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探索,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提出的建议总结如下: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构造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课堂学习,网上预习,计算机模拟操作和现场实际操作的多方位综合教学体系,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同时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验大奖赛活动、学生课余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构成的创新实验体系。

2、学生管理自动化。

探求实验室管理无人值守的模式,可采取上机卡进行管理 。按实验时间安排进行学生上机认证,记录学生到达和离开实验室的时间,统计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情况。在控制端实时观察实验情况.远程监控实验用机(实时短信、远程唤醒、远程关机),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成绩。

3、资源管理自动化。

对服务器、校园网、打印机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设置不同的权限。在服务器端采用共享、卸等方式提供常用的工具软件、课件、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软件资源。开放校园网,提供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查阅图书馆藏书目录和文献检索.查询教学信息,进行网上选课等;提供Intemet网的连接;按需要提供网络打印机。

4、设备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设备分类登记(固定资产、实验耗材、备件)。使用情况记录;搭建多操作系统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平台学习环境。利用GHOST技术在服务器端保留实验用机的镜像文件,减少装机的工作量。采用硬件保护卡实现网络对拷,提高实验室人员软件维护的效率,实时记录设备的状况。做到硬件维护的及时性,采用软(硬)件防火墙。使用正版杀毒软件,及时更新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办公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设备使用介绍。实验教学的管理包括实验课程介绍,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网上开放实验预约。可以设置公告栏,公告实验安排通知和实验成绩公布。

6、人员管理的自动化。

实验窒人事制度的改革想要实现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作为主体实验室队伍是决定性实验室的环节。但长期来实验室人员都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况。切实做好实验室人事制度的改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①注重培养实验室人员一专多能的业务素养。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处于实验教学第一线的实验人晶,其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开发的进行.。由于旧的体制造成实验室人员普遍学历不高.。首先应加快引入高水平教师投人实验教学工作。

其次按照实验教学和科研要求.定期轮流安排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参与其他院校的技术交流。学习接受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而实验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积累经验、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②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造就稳定优质实验教师队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本是相辅相承的。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评定他们的工作业绩和职称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拄。当然在认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制定必须的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赏罚分明是保障优质实验室队伍的必要手段。《计算机实验宣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的严格实施,可以使实验室工作而不乱.真正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