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项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1-18 23:06: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运维项目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运维项目总结

篇1

风电场运行与维护服务项目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吉姆普尔区域,距离卡拉奇市约110km,距卡西姆港约120km。本项目总装机容量为99MW,安装66台单机1.5MW的风电机组,并新建一座132KV升压站及监控中心。2016年1月27日正式开始风电场的建设工作,2017年8月16日,项目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并转入正式运行维护期。

二、项目生产安全

1.项目部在遵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细则进行管理的同时,针对风电场运行与维护服务出台了《风电场管理制度》、《风电场运行管理制度及各岗位职责》,针对具体工作内容出台了《132kv升压站安全操作规程》、《132kv升压站两票三制规定》,项目部及时对项目部成员进行了制度、规程的宣贯。同时,项目部与项目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与主要管理人员,班组长与其组员都签订了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项目部每周一召开生产例会,重点关注风电场安全生产问题。项目部领导每月临到带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现场潜在风险隐患得到及时整改。运行人员对站内运行设备每天进行三次巡检,站外风机区域每月一次巡检;检修人员对站内运行设备每天进行一次巡检,站外风机每月两次巡检。安全员与班组负责人保持每月各一次对现场员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每次检修作业提前做好风险告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对工作区域进行旁站监督,安全防护用品穿戴、工作流程遵守、工作范围锁定、现场环境清理等情况保持良好并逐步加强。

3.项目部视频监控系统(站内、营区周边和风机区域)保持工作正常,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如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相应负责人。项目部定期收集并更新附近医院、警察等信息,每半年组织所有成员一次大型疏散、火灾、救援等应急演练,依照现场情况,有需要时联系外界专家团队来现场进行专项培训工作。

三、项目安保情况及应对措施

风电场运行与维护服务项目部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且运行良好。

(一)人员情况

项目现场常驻中国员工19名,巴基斯坦工程师及管理人员20人,巴方各类服务人员21人,雇佣了当地46名村名用于风场设备的日常巡查和看护。

(二)安保力量

项目现有军警30人,警察39人,保安20人,情报人员3人。各类安保人员共计92人。自从2019年2月底巴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升级后,我们项目部主动调整了现场保安人员,将原来项目现场的保安更换成了曾经在军队服役10年以上的退役军人,并且更新升级了保安的武器装备。

(三)营地安保措施

1、距离风场营地1.5公里处的公路上设有一处检查站,每天有4名军警值班,负责检查所有途径车辆。

2、营地四周设有7座警卫塔,由警察负责值班守卫,每天三班。四个大门口均设有警卫室,由军队、警察和保安联合守卫。

3、项目部规定进出营地车辆和人员均进行检查,来访客人经通报相关负责人,得到确认和许可后方可入内。要求外来车辆、司机和随行安保人员一律在大门外等候,不得进入营地院内。

4、对项目部雇佣的当地员工都进行了信息登记备案和背景调查,进出营地时都进行搜身检查和登记。升压站综合楼是中方员工主要办公和生活场所,设有有专门保安值班,人员进出登记。规定若无特殊情况,每日21:00后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综合楼。

(四)风场安保措施

风电场设有15座瞭望塔,用于看护风场66台风机设备、箱变及集电线路。为了最大程度的为当地居民国提供就业机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我们雇佣了46名当地居民用于瞭望塔值班。另外,安排保安每天都进行风场巡逻,警察不定期检查巡逻,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五)人员外出安保措施

1、由于巴基斯坦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经过与军方多次专题会讨论,现在对项目部中方人员的出行加强了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只允许每周一、周三因公外出,每周六外出采购。以上出行计划必须在前一天上午10点之前报项目驻地军警,驻地军警会根据外出路线安排安保人员及武器配备,并将出行详细计划报军队总部。

2、每次中方人员出行,至少安排6名军警和警察随行。

3、由于项目营地距离卡拉奇市区110公里左右,且项目部在卡拉奇没有设立办事处,人员外出都是早出晚归,下午5:30前必须开始返回营地。

篇2

0 引言

在以往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科教育中,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久而久之使人们产生了偏见,认为学计算机就是学编程。然而实际上,计算机这一学科所涵盖的远不仅仅是编程。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崛起,IT运维这一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吸纳越来越可观。而企业对于运维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和对于编程人员是有明显区别的。这就要求高校针对运维行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设计。由于Linux操作系统在互联网行业成为了应用最为普遍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所以Linux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运维素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传统的Linux教学分析

目前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Linux课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为学习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辅助和实践课程,学生在学习了操作系统原理后通过接触Linux的一些源代码来加强对原理和算法的认识;另一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但其教学内容会将着重点放在GNU开发工具链的使用、API的调用或者内核模块的解读等等。目前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培养编程能力和开发素质为着眼点的,对于培养一个运维工程师可谓根本没有涉及。而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Linux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但始终没有改变教师讲理论为主,学生课后练习为辅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只是从教学形式上有所改变,依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1]。而IT运维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这就要求在基于运维的Linux教学改革中,着重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运维素质。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Linux教学是着重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笔者针对运维行业的特点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之有针对性的培养运维工程师。关于Linux运维,目前业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就笔者接触一些运维工程师和亲自参与企业实践得到的一些直接和间接经验来看,运维工程师在入行时应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1)Linux下的常用命令的使用;(2)Linux下的系统管理,包括存储管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等;(3)部署和维护各种Linux服务器,包括Web服务、FTP服务、DHCP服务、Mail服务等;(4)对Linux下各种网络服务、应用系统、监控系统等进行自动化Shell脚本开发;(5)数据库如MySQL或Oracle的维护;(6)系统性能的优化等等。据此,笔者在以运维为就业方向的班级开设的Linux课程中,删减的GNU工具链、内核源码分析等的内容,加重了Shell编程在课程学时的比重,并增加了系统管理、服务器配置等与运维行业相关的内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虽然近年来不断对计算机学科教育进行改革,提出了基于项目、任务驱动或者单元驱动的教学法,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但学生仅掌握独立项目的模块化实施方案,欠缺对运维过程中出现突发问题灵活处理的能力[2]。另外由于教学用的实验环境和实际生产环境的差异,导致学生认为教学针对性不强,从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当真正就业后面对实际生产环境又不知所错。为此,笔者针对Linux运维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贴近生产实践的运维融合到Linux课程教学中去,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IT运维方向的职业素质,为其有针对性的就业夯实基础。

3.1 教学环境设计

在教学环境上,采用电子教室。但不同于传统Linux课程教学采用的Windows加VMWare虚拟机的方案,而是采用全Linux解决方案,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和使用Linux。在解决视频广播及远程桌面的问题上,不同于传统的电子教室采用的凌波多媒体教室软件的方案,笔者为教师端及学生端的电脑都安装的Ubuntu14.04,在教师端安装了vncserver,以共享教师机的桌面,而在学生端安装vncviewer用于远程桌面连接。这种直接让学生接触Linux真实机器的方法,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Linux的操作体验,另一方面,杜绝部分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玩电脑游戏等行为。

3.2 实验环境设计

在Linux教学中的很多实验对当前系统环境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如配置网络、添加或者删除Raid、安装服务等等。很多不当操作会破坏系统的正常环境,而学生其实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试错与改正中提高能力的。因此,怎么样快速恢复受损的实验环境是个问题。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了一款非常优秀的虚拟机软件VirtualBox,利用它的系统快照功能实现这个目的。

首先,给学生机器在VirtualBox下安装一个虚拟的CentOS6.5作为教学系统(这是由于CentOS这一发行版在目前的互联网行业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并配置好该系统的基本软件和网络连接,以此作为初始的实验环境,并对该初始系统进行系统快照。

然后,当学生做实验时,启动虚拟机,并利用宿主机的putty软件或者命令行ssh客户端远程连接虚拟机,在虚拟机里面做各种实验。如果实验失败或者需要重新做实验时候,只要恢复一下系统快照就可以返回初始的实验环境。

3.3 基于场景的四步教学法

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运维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教学脱离生产场景。尽管教了学生很多命令、很多参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或者不应该那样,但学生往往会发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用”的疑惑。由于脱离生产场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体会不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场景化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模拟生产场景,将贴近生产实践的环境、项目、任务经过适量简化突出重点后重现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法秉承“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对于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在这一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通过以下四个步骤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1)场景重现。对于Linux运维的每个知识板块,笔者结合自己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通过阅读、考察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努力为教学过程重现生产场景。例如,在讲授Web服务时,传统方式仅仅是通过测试一个静态Web页面,讲解一下Web服务的搭建过程及配置文件的主要参数等。笔者在实施场景化教学法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分发一个实际可用的在线教学网站源码让学生们在各自的实验平台上安装测试,并通过一些专门的工具模拟负载让学生们观察Web站点在运行过程中性能的变化。这样一来,由于接触到了真实的生产场景,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相关的配置参数的作用的体会则更加深刻。

(2)项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将Linux运维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通过若干个项目来组织,学生通过可扩展的项目案例来逐步学习知识和技能。所有的项目都是一个实际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项目从而具备了完成一种任务的能力。

(3)角色模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模拟项目中的某个角色,使学生们协同完成项目任务。当项目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将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角色互换,使其体会不同角色在小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及所需掌握的工作技能。例如,在讲解用户权限管理的知识板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工作组用户协同工作的项目,每个学生小组有三个成员,分别是管理员Tom和普通成员Alice和Jim。该项目任务要求通过某种方式设置一个共享文件夹,该文件夹作为小组协同工作的目录;该目录内每个人都可以新建文件,也可以查看和修改别人的文件,但是除了管理员Tom外其他人不能删除别人的文件而只能删除自己的文件;只有管理员Tom可以删除任何人的文件。学生们通过分别扮演管理员和普通成员,加强了对于用户权限管理的认识。

(4)自我总结:当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某项技能,此时应该及时回顾、归纳和总结,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知识和技能条理化。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发现,写技术博客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总结的方式。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将每个知识板块写成技术博客在互联网上,并要求学生们分组互评,评选优秀的博客文章。一些对于Linux运维很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写技术博客上投入了的较大了精力,参阅了很多课外资料,文章写得比较严谨而全面,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比较高的浏览量,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之,通过场景重现、项目设计、角色模拟和自我总结这样四个步骤,有效的沟通了教学和生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架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T运维这一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Linux操作系统在当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IT运维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传统的高校Linux课程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编程能力方面,不利于运维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建立。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套以运维为导向的Linux课程教学方案,以更加有利于向社会培养及输送人才。

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贴近实际生产场景设计教学环境与实验环境,以及基于场景的四步教学法,本文提出了一套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Linux课程教学方案。相比传统的Linux课程教学,这一教学方案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IT运维工程师。

篇3

一、警钟长鸣 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落实“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生产”的经营管理理念,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会议及文件精神,2018年,在荆州开发区支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四次全面系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在检查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改督办问题的工作流程,严加落实。特别是在三月份两会期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建设运维中心在支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抓关键、保重点,结合安播保障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成立了支公司到经营部的各级应急小组,制定了详细的一岗双责、应急预案、安全生产责任书、劳保工具及车辆使用情况等五大项28分项的安全生产管理实施细则。重要播出时段,支公司领导多次实地到各经营部进行巡查和督导,有力的保障了重要时段无任何播出事故的发生。

二、凝心聚力 加强学习素质提升

随着FTTH网络改造的不断推进和各种新业务开展的迫切需要。2018年,在支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重视下,举办了两场包含片区经理和各施工队技术骨干40多人次参与的大型的现场会,通过观摩、对比、交流、总结经验,让参会人员普遍增长了见识,学得了经验,解惑了工作中很多存在的技术难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精益求精  狠抓项目建设管理

按照分公司规范项目管理流程,今年建设运维中心本着提前准备,严格要求,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全年成功申报批复项目96个。

在项目建设施工中,按照新的项目施工管理要求,建设运维中心积极和四家施工企业进行了前期的准备沟通,并对施工单位的保险、资质、施工力量等条件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备档,在施工过程中,积极跟踪每个项目工程进度,及时合理调配各种项目器材,并在分管领导李总的带领下,多次到施工现场检查安全和施工工艺,解决项目施工时遇到的各种难题和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已开工项目96个,覆盖用户48521户。工程施工共架设钢绞线170多公里,铺设附挂光缆320公里,新建野外机房9座,安装交接箱67座,发展数字电视用户   户,发展宽带用户    户,发展OTT智宝盒   户,对支公司的发展创收工作作出了有力的支撑。

篇4

此项目中,宝信软件要为A公司建立现场运维服务站,有效地实现搬迁过程中A公司原有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和通信、机电设备的平稳过渡,并解决搬迁后各类系统上线所带来的问题,为A公司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同时,宝信软件还要将A公司纳入其IT服务管理体系,基于ITIL框架为其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和配置管理的集中控制的统一平台,改善其管理方式,完善其运维流程。

A公司项目为整体外包项目,宝信软件在项目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现场人员的设置以及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的完整性。

构建四线服务体系

宝信软件在运维项目正式开始的前半年便在A公司成立了宝信软件A公司服务中心,具体开展日常运维和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并结合宝信软件四级技术支持体系建立了A公司服务中心体系架构(如图1)。

Call Center

Call Center作为宝信软件服务对外的统一窗口,向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实现客户服务受理、处理、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在A公司现场设立客户服务组的做法更加贴近客户,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一线服务

现场服务工程师采用“N+M”的服务模式,由N名工程师7×24小时和M名工程师5×9小时组成一线技术服务团队。他们具备现场生产工艺流程、物流、信息流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掌握应用系统、系统软/硬件、通信、机电等现场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维护技术,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手册进行日常点检和维护工作,能够处理常见故障,编制并实施日常维护方案和对系统重大故障进行初步判断。

二线支持

由各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组成的二线支持团队,是一线服务的技术支撑,通过现场或远程的方式提供7×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并承担所维护系统的调优、完善、预防维护以及对模型与工艺方的公关等工作。

三线技术支持

它由宝信各领域技术专家组成,作为二线支持的支撑,负责运维服务整体方案的策划、技术规范的审核和重大故障的技术支持。

四线支持

在体系建设方面,四线支持是指宝信软件通过购买原厂商的服务,获取原厂商级别的技术支持。

渐进式建设服务平台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基于ITIL的理论基础和IT服务管理体系,考虑到A公司处于设备搬迁、系统上线的运行初期,宝信软件首先将A公司的事件管理流程和问题管理流程纳入宝信软件管理体系中。事件管理流程主要是通过服务台管理异常的突发事件,尽快恢复客户正常的IT业务应用。问题管理流程主要是为了发现和确认IT服务不足的根本原因。在A公司运行初期,事件和问题管理流程帮助A公司更加高效地解决并管理频繁发生的各类故障。同时,因为A公司维护系统的分类非常复杂,在进行配置管理的时候,宝信软件先针对A公司维护系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区分,分批进行配置库数据的导入,并不断审核、完善。最后,结合配置库,A公司的服务管理开始实施变更管理流程和管理流程。

服务平台的建立更好地支持了A公司3000人次现场用户的服务请求,并对大约2000项IT资产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事件管理、问题控制、变化管理、配置管理等功能,规范了服务流程管理和运作。

链接: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解决方案构成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解决方案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根据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分为需求分析、运维方案设计与构筑、运维实施、运维总结/改善四个阶段。首先,在需求分析阶段,宝信软件对客户系统现状进行调研,结合客户对于系统运维服务的需求,分析生成运维需求分析报告。第二阶段以客户系统现状为基础,以客户的需求为设计目标,结合宝信软件的运维方法论与运维经验,为客户设计并构筑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方案。第三阶段宝信软件以前一阶段的设计为指导,以各类服务平台为支撑,有效组织和开展运维实施工作。最后宝信软件通过对运维实施的总结、分析,提出各类改进建议,促进运维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为客户提供高服务品质。

链接:转制的队伍与专业化运维

宝信软件是宝钢股份控股的上市软件企业,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凭借服务宝钢20余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宝信软件致力于IT服务,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自动化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城市智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和路桥隧、轨道交通的综合监控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运行维护等。其产品与服务涉及冶金、交通、装备制造(含造船)、采掘、金融、煤化工、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

宝信软件的运维服务团队由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宝钢自动化部转制而来。在运营至今的7年里,其服务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了IT服务管理、集中运维平台、流程管理以及远程运维监控。接受其服务的对象已从宝钢厂区、上海本地、江浙两省,逐步辐射到全国范围。

通过ITIL培训,借鉴企业IT运维实施经验,宝信软件运维服务逐步实现规范化,运用四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和全层次的运维服务。

篇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投入了近万亿元的巨资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通过近20年来的持续建设,特别是“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大型项目的阶段化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政府内部公文流转、行政审批、费税征缴、信息公开、信息统计与分析等大量政府核心业务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息服务需求日趋迫切。到目前为止,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已进入应用维护阶段,持续可靠提供应用服务的风险已经凸显。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投入主要用于解决从无到有的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建设,忽视了系统建设完成以后的运行维护。电子政务工作沿用建设方式的管理思路与目前发展阶段已不相适应,粗放型的外包管理与政府业务风险防范要求不相适应。这将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构成严峻挑战。

结合对多家国家部委和省市级政府单位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咨询实践经验,就我国电子政务运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一、中国电子政务运维现状

⒈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由建设向运维转型的时期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体上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进入21世纪后的加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2002年17号文件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工作,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已进入应用维护阶段,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由建设向运维转型的时期。

以2007年对北京市电子政务的调研为例,北京市基本完成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主要应用系统的开发。截至目前,有线网和无线网覆盖全市各区(县)、街(乡)、社区和大部分村;统一建立了169个网站群,实现60%的行政许可事项在线办理;共建设完成应用系统590余个,其中重要系统170余个,覆盖80%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业务。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新增项目逐年减少,每年仅有10余个,升级改造项目40余个。伴随新增项目的减少,信息化资产增速也明显放缓(2004年同比增长50%,2005年同比增长90%,2006年同比增长19%)。

⒉关键电子政务系统实行集中运维

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的国家重点“金字”工程普遍实行了全国和省级的数据和应用集中,数据和应用的集中带来了风险的集中。集中管理之后,运维工作逐渐从分布式的技术支持转向集中式、专业化的技术支持。

以海关的H2000系统为例,H2000通关业务管理系统是全国海关的大集中系统,在2002年海关H2000系统在全国范围上线前,海关的通关业务实时数据主要分布在各关,全国海关信息中心主要负责通关后的数据汇总和部分联网数据的传输工作。随着H2000系统的上线,全国海关通关系统从分布式运维转变为集中式运维,所有实时数据都汇总到全国海关信息中心,海关信息中心必须要确保应用、系统、网络各个层面的资产能够正常运转,才能保障通关业务的畅通无阻,否则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旦该系统出现问题,其影响将波及全国范围。

⒊运维覆盖终端设备、网络、系统及业务应用

目前,运维工作涵盖了终端设备、网络、系统及应用的运维。据笔者的调研,主机、数据库、存储备份、网络设备等多数都是由原生产商负责,且多以国外厂商为主。应用系统软件、网络运维多数采用“谁建设,谁运维”的方式。应用服务与安全服务所占比例较小。引入咨询服务,建立规范化的运维管理体系的单位依旧是少数。

二、电子政务运维面临的挑战

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重要程度日益显现,但大量政府单位在运行维护方面依旧面临诸多挑战,笔者将其研究总结如下:

⒈对运维工作的定位不准

根据调研发现,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依旧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很多领导对运维工作重视程度依旧不够。同时运维的概念模糊,依旧存在建设与运维的边界划分不清晰,运维与升级改造的关系不明确等。

⒉运维管理“摸着石头过河”依旧盛行

调研还发现,很多政府单位在运维工作中,普遍采用经验法则,“摸着石头过河”,日常工作中常处于“救火”状态,非常被动地处理各种故障;对运维外包商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针对运维中面临的日益凸显的风险,各政府单位急需建立运维管理体系,使运维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⒊普遍存在运维管理规范和运维资金预算制度的缺失

2006年国家印发的《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未来电子政务行动计划要建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规划了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方向。但各省(市)结合本地特点,出台具有全省(市)指导意义的运维管理规范的实践依旧不多。北京市2007年出台了《北京市电子政务(甲方)运维管理规范》,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此外,运维费预算制度目前依旧缺失,电子政务运维资金的保障是很多政府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内外的最佳实践

⒈国外最佳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部分政府便开始探寻电子政务运维中的最佳实践,逐渐形成了成体系的一系列方法论。下面重点介绍IT运维(服务)管理全球最佳实践ITIL和国际标准ISO20000。

⑴ITIL

IT运维(服务)管理全球最佳实践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基础设施库),是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政府为提升政府IT运维管理水平和解决“IT服务质量不佳”总结各政府单位和先进企业IT运维管理的最佳实践而形成的。ITIL为政府单位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组织的IT部门和最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定义以及所要求的不同服务水平,参考ITIL来规划和制定其IT基础架构及服务管理,从而确保IT运维管理能为组织的业务运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ITIL是管理科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是一种基于流程的方法。它把英国各个行业在IT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归纳起来变成规范,旨在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它的开发并不是基于理论,而是根据“最佳实践”,即“被用户广泛认可的、有效的做事方式”。ITIL从复杂的IT管理活动中梳理出各组织所共有的最佳实践(如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水平管理、可用性管理等),然后将这些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定义各个流程的目标、范围、职能和责任、成本和效益、规划和实施过程、主要活动、主要角色、关键成功因素、绩效评价指标以及其他流程的相互关系等。ITIL描述了创建相关规范所需考虑的事项、计划和措施。

英国政府是ITIL的制订者(推出了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并成为后来ISO20000的蓝本),也是应用ITIL最广泛、最富有成效的政府。就世界范围来看,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以及其他的欧洲国家,对ITIL应用得比较早,也比较普遍。在这些国家,ITIL不仅作为政府机构自己进行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管理的实践标准,还在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合同谈判时,被作为评价服务提供商资格和服务能力的强制准入标准。2004年7月,澳大利亚采用ITIL作为国家ICT(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服务管理标准AS8018,是继英国以后第二个采用ITIL作为标准的国家。2005年8月,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税务局(State Revenue Office of Victoria)获得了BS15000/AS8018的认证证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ITIL认证的政府机构。

在美国,ITIL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在2000年以后才被广泛关注和认可,并得到了快速的推广。2005年8月,美国州政府CIO协会(NASCIO: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了针对本国政府机构IT治理和管理的指导框架――《成功之道:IT管理框架》(IT Management Frameworks: A Foundation for Success),将ITIL作为IT运行维护管理领域的唯一推荐标准。

⑵ISO20000

ISO20000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05年12月共同,成为第一个IT运维(服务)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系。它源自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BSI)在国际IT服务管理论坛(it SMF)年会上正式了以ITIL为基础的IT服务管理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BS15000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IT服务管理的国家标准。它提出了一系列相对独立又彼此相互关联的服务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流程。

2002年BS15000被提交给ISO,申请成为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2005年5月,ISO通过快速通道的方式批准通过了ISO20000的标准决议,并于2005年12月15日正式ISO/IEC20000。

ISO/IEC 20000适用于提供IT服务的各类型组织,不限于其所在行业和规模大小。目前全球有近200家组织通过了认证,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该认证的政府机构。通过ISO/IEC 20000认证,表明组织已经建立IT运维管理体系,能够系统化地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

⒉国内最佳实践

部分国内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政府单位在运维工作中通过借鉴ITIL和ISO20000,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IT运维管理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下为部分典型政府单位的实践案例。

⑴财政部

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负责制订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是财政部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负责和执行单位,肩负着“金财工程”的建设、推广、运维的使命。近年来,随着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从预算管理、国库支付、非税收入、工资统发、财政经济景气预测与分析等财政核心业务,到抗震救灾等应急资金的拨付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财政信息化应用范围覆盖了部内各司局、各地专员办、各省市财政厅(局)、中央预算单位、执收单位、银行等,用户数量大、分布地域广、情况复杂、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确保财政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已关系到财政业务的顺利开展。运行和维护好财政信息系统,保证各个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应用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到网络和用户之所及,管理和服务之所及,是财政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财政信息化效益的重要体现。财政部迫切需要在借鉴业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满足财政信息化发展要求的IT服务管理体系。

财政部非常重视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在“金财工程”规划和立项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十二金工程”中唯一一个在建设之初便系统考虑运维管理的工程。在IT运维管理体系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非常重视从管理体系入手规范运维管理。运维管理体系从IT运维的中长期目标入手,包括运维模式、运维制度规范体系(含制度、流程、绩效、资金预算等)、技术支撑体系等内容,构建了“目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技术支撑”闭环一体的管理体系。

在体系建立过程中,财政部还引入第三方外部专家咨询,并创新性地采用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的运维模式,从而降低了项目的风险。外部专家作为独立第三方,负责梳理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需求,从管理、流程、制度、组织与人员、技术选型等方面规划IT运维管理体系。在实施阶段,实施厂商在规划的基础上,具体结合产品实施IT运维管理体系。外部专家顾问将全程参与后期运维管理体系实施的全过程,为集成实施提供管理服务和考核服务,设定实施里程碑和基线;定期对项目计划和阶段目标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顺利如期完成,降低实施风险。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有助于降低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风险,最大效益地发挥IT运维管理体系的作用,开创适合财政业务需求的创新型IT运维管理之路。

⑵商务部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以下简称“商务中心”)是隶属于商务部并实行完全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商务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技术支撑等职责。商务中心负责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金关工程主干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的建设、运营、维护,负责中国国际电子商务权威、稳定、安全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的运营,承担商务部全国网络、系统、容灾、安全、应用系统维护、应用软件测试等IT服务工作;同时,还向社会提供IT服务管理的咨询、培训与建设服务。

为了适应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支撑手段提出的要求,确保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商务中心于2004年开始引入IT服务管理(ITSM)理念和IT运维(服务)管理国际最佳实践(ITIL),开展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商务部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以下特点:高标准,严要求,以IT运维(服务)管理国际标准ISO20000为指导,实现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IT运维管理创新模式。

通过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务中心在IT运行维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集中统一的运维管理模式,建立了人员共享(A、B角)、资源互备(主中心、同城、异地三地互为容灾备份的中心)、管理复用(符合ISO20000国际标准且持续优化)的IT运维管理体系。

⑶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市信息办)是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有对全市各委办局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职能。随着北京市电子政务大规模建设的完成,信息化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以“深化应用、惠及全民”的运行维护阶段,各委办局迫切希望北京市信息办从全市的角度出台运维管理规范,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委办局的运维管理工作。

北京市2007年出台的《北京市电子政务(甲方)运维管理规范》,是国内根据自身特色出台的第1个真正意义上的运维管理规范。该规范从各委办局作为甲方运维管理单位的角度,规范了运维组织与职责,运维执行各阶段委办局单位作为甲方关注的关键控制点(“运维规划与准备阶段”的运维规划、运维费预算、招标管理;“运维实施阶段”的服务台管理、重大故障管理、重大和紧急变更管理、合同执行管理、人员管理、资产管理;“运维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阶段”的绩效评估的组织、绩效评估形式和内容、评估报告和结果应用、绩效跟踪和改进),以及全市通用的管理表单和模板(如运维现状分析报告、运维年度规划报告、运维外包合同模板等)。

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北京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始于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高级法院为中心覆盖全市三级22个法院、55个派出人民法庭、3个异地节点之间的百兆带宽综合信息共享与交换系统,实现了与最高法院专网、市电子政务网、市政法委、市公安局、检察院等网络接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信息系统的规模庞大,涉及到的应用项目繁多,各业务应用模块之间关联程度非常紧密,这给信息化运维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而上述这种“集群联动”系统运行又大大提高了运行维护的复杂度。全市审判工作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信息系统不间断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信息系统能否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对全市法院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要求的提高,系统构建的复杂度越来越大,系统应用与审判业务之间的密切性越来越大,系统的故障和潜在隐患也越来越多,这给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技术处在提升自身运维管理水平的情况下,果断引入专业化的运维外包机构承担日常运维工作,并建立了涵盖运维外包商在内的运维管理体系。

在这种运维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技术处首先根据各个系统提炼运维目标和业务目标。运维目标主要针对系统运维人员,业务目标主要针对业务应用人员。运维目标的对象是后端支撑的各个系统,包括网络基础环境和应用系统软件;业务目标的对象是具体的各项审判业务。在此基础上,技术处构建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流程和制定服务配套制度并持续改进服务体系。例如在构建服务体系过程中,根据运维要求,与运维外包公司一起构建了组织体系,后者包括运维管理委员会、服务台和服务组。运维管理委员会承担运维决策职能,由技术处和各个运维外包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组成,为运维外包提供战略决策。服务台和服务组承担运维执行层职能,由各个运维外包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构成。此外,还将相关的设备厂商、系统软件提供商一起纳入服务体系中。

在运维工作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还特别注重提高信息化运维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法院信息化运维特点,结合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聘请外部专家,组织了全体运维工作人员进行基于ITIL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的培训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

四、中国电子政务运维发展趋势和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随着电子政务运维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国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必然从粗放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走向“建设与维护并重,技术与管理并重”。下面结合研究和实践经验,就电子政务运维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进行总结。

⒈首先需要转变理念

“运维工作体现不出业绩,领导很难重视”,一位负责运维工作的处长无奈地如是说。有此类烦恼的运维人员不在少数。笔者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已从大规模网络、平台、业务系统的建设转向以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益为主要特征的“运行维护”阶段。运行维护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建设的重要性,甚至重要性更高,沿用建设时期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与现阶段的管理需求已不相适应。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的效益,“用好”电子政务非常关键,而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是“用好”电子政务的重要保障。

从IT生命周期来看,建设和运维呈现了3个“二八现象”(参见图1)。

首先,从时间周期看,在整个信息化的生命周期中,以应用为特点的运维阶段占了80%的时间。其次,从电子政务效益看,只有“用好”,效益才能体现,信息化工作真正体现价值和效益,离不开运维阶段,如何用好,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第三,从资金投入看,过去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07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投资额为657.34亿元,同比增长19.6%。但这些资金中的80%都投入到了电子政务的建设,而运维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且没有配套的制度保障,运维费预算口径和标准在全国依旧处于摸索阶段。相比电子政务成熟的国家,运维与建设资金的投入比正好与中国相反,运维资金一般占到了75%以上。

因此,运维阶段的科学管理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如果管理不好,不仅关系到电子政务效益的发挥,而且电子政务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将会非常巨大。但如何规范运维工作,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一位信息中心主任苦恼地感叹到,“投入了几百万元,买了监控、流程管理软件,聘请了国际咨询公司以提供咨询和软件的实施。其结果是:刚实施时,大家觉得好奇而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来软件基本上就没人再用了”。这类现象在很多政府部门都曾碰到过。笔者研究认为,在正确定位电子政务运维工作重要性的同时,需要转变理念,需要从单纯的技术思维转向管理思维来考虑运维工作;仅仅靠购买监控、流程软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综合人、流程、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建立综合运维管理体系。“认识到是管理问题,你就成功了一半”,一位省级单位信息中心主任实施IT运维管理体系后深有感触地说。

正确认识运维管理,还需要从“单纯的运行维护工作”转变为“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的服务视角上来,需要从运维管理上升到服务管理(具体转变如图2所示)。

⒉建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

《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未来电子政务行动计划要建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规划了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方向。但如何确保运维工作安全、稳定、快捷,是很多政府部门信息化领导所关心的。要提升运维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需要系统地建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基于对大量电子政务实践的研究,笔者提出IT运维管理体系的4层架构模型。IT运维管理体系4层架构模型涵盖管理目标、组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4个层面的内容(参见图3)。

①管理目标层。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面向业务,以业务需求和目标为出发点,制定IT运维管理的愿景、目标(长期和短期目标)和策略。在目标层面,确保IT与业务的融合。

②组织模式层。基于IT运维管理目标,建立科学的IT运维管理机制。结合组织的实际,将IT服务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确定和规范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设置,形成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机制,合理配置IT运维管理资源,实现对客户的端到端服务。

③制度规范层。依据管理模式,从管理角度制定用来规范IT运维和服务工作的准则,建立IT运维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运维费用,实现精细化管理。

④技术支撑层。技术支撑体系是IT运维管理的实现手段,制度规范体系的具体落实有赖于技术支撑体系的技术支持。需要建立面向业务客户的IT服务请求响应窗口和面向技术支持人员的体系运行管理窗口;建立负责IT运维管理流程运行的流程管理平台和负责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监控的集中监控管理平台;根据不同类型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技术管理子系统,建立知识库、配置库、报表及日常操作等共享支持子系统和为业务管理提供服务的业务运维管理子系统。

⒊打开“建设转运维”的黑箱

关于建设转运维管理,现在存在很多挑战和矛盾。首先,建设和运维之间本身有一个模糊地带,对这个地带我们必须要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以前,这个模糊地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黑箱,大家只是去摸索地做。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黑箱打开,需要在立项、需求分析、设计、测试、上线等环节加以管控(参见图4)。

运维工作始于设计,在立项的时候就要考虑运维的主体、要求等。接着是需求分析阶段,在此阶段,既要考虑功

能层面的需求,也要考虑非功能层面的需求,如可用性指标、内控指标等;对于运维的特殊要求,都必须在需求分析阶段考虑清楚。在上线阶段,管控更重要,从测试到上线的过程要有规范化的步骤和文档,要做到“通过文档能够再现”的程度,确保真正能够对系统进行运维。上线稳定运行之后,开发人员仍然需要扮演二线支持的角色,解决应用系统疑难的问题。真正上线之后,运维工作必须由运维部门来负责,不能让开发人员随便改变生产环境。现在,很多政府单位采用“谁建设谁运维”的方式,在建设转运维过程做得不是太好,存在系统性的风险。

⒋科学进行运维费预算

“有钱了,不一定能管理好;但没有钱,一定管理不好”。目前大部分单位都面临运维费用预算方面的难题,普遍面临费用无法单独列支或经费不足的情况,且存在制度上的缺失。

运维费用是IT服务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资金保障。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信息化工作将逐渐由建设转向以应用为主的运行维护阶段。为保障应用系统的有效运行和IT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科学进行运维费用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运维费用管理需要清晰定义运维目标、运维费用的构成要素,规范运维费用预算的口径和标准,使其与信息化建设费用、日常办公经费相区分。否则,对要花多少钱、钱花在什么地方,就无法实现标准化和科学化。

除了大项之外,还要细分,要弄清楚每一项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若没有精细化管理,对每项工作怎么开展,开展的时间、周期等等,就很难分析,整个成本就会是模糊的。运维费用通常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比例系数法,另一种是工作量法。第一种方式的好处是容易计算,只要将资产乘以系数;其劣势是太过粗放。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硬件的维护,但是对应用系统的维护费用却很难计算。第二种方式的好处是比较精细化,但要求管理成熟度较高。

除负责具体运维工作的政府单位需要清楚自己运维中的经费支出情况外,作为运维费的拨付单位(如财政局),也需要携手信息化管理部门(如信息办)制定运维预算的制度和标准,以弥补制度方面的缺失。

⒌管控运维外包

随着运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聘请专业的运维公司提供运维外包服务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2007年,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就北京市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市场的调查显示,59%的政府部门都采用了运维外包的方式。“通过IT运维外包有助于我们聚焦于本身的核心业务,专注于履行政府的行政职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但如何有效管理外包商,对运维外包商提供的服务进行量化考核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难题”,某市委和市政府信息中心主任对IT运维外包管理非常困惑。

笔者研究认为,运维外包管理将涵盖运维外包决策、外包商选择、运维外包合同签订、运维外包过程中的控制和运维外包评价等环节。以运维外包决策为例,需要梳理运维业务需求、明确服务级别、确定运维外包模式、风险管理等。运维外包模式的选择,可从业务重要性、安全性、管理成熟度、外包市场成熟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⒍将国际最佳实践与政府部门的实际相结合

据笔者初步统计,ITIL在中国应用的成功率在50%之下,失败的原因除对ITIL定位为技术项目外,还主要包括ITIL没能很好地和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笔者研究认为,ITIL、ISO20000和组织的实践三者之间存在如图5所示的关系。

政府部门可以借鉴ISO20000和ITIL,并结合组织的实际来建立IT运维管理体系。但运维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成功因素:将IT运维管理体系项目作为管理项目,培训先行,要将ITIL变成一种文化,全员参与;在实施过程中要重管理、重效果;要结合现有管理成熟度,推广过程中要考虑与现行管理制度的兼容性,做到“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艺术性”相结合。以某政府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项目为例,考虑到该单位需要在一个过程中转变流程管理的理念和服务的文化,项目开始并没有引入绩效考核制度,直到该单位已适应流程管理,并在工作中主动应用运维管理体系时,才逐渐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了管理体系的平滑过渡。

⒎不同类型的政府部门应在运维管理工作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从横向来看,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政府部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具体负责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信息中心,另一类为在一定区域内对相关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具有宏观指导和管理职能的信息办。不同性质的政府部门在运维管理工作中应发挥不同的作用。信息中心作为具体承担运维工作的单位,应建立涵盖运维需求、运维服务级别、组织结构和人员职责分工、管理流程、管理制度、运维费预算、绩效评估、技术工具的运维管理体系。信息办作为对各委办局单位信息化工作具有指导和管理职能的机构,可以结合各委办局单位的情况,从全省(市)的角度出台运维管理规范,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委办局的运维管理工作。

从纵向来看,与电子政务运维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分为3个层面:第1个层面,部委单位,这个层面开展运维工作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可以考虑制定供全国参考的管理规范;第2个层面,省厅政府单位,需要具体建立科学的IT运维管理体系;第3个层面,地、市单位(其信息化人数不多),需要借鉴科学的运维管理思想,结合当地需要,建立基础的运维流程(如事件管理流程),积累知识库,并制定供全体人员参考的信息化手册等。

参考文献:

1.孟秀转,孙强.电子政务综合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8)

2.中国推出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综合绩效评估体系[EB/OL].(2008-11-11)[2008-11-23].

4.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 ITGov:信息化全面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刘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J].当代通信,2005(9)

篇6

根据利丰的经验,采用此模式的前提,是有个性化需求的大型客户,或有较多比较小但具有相同需求的客户。按照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即人、财、物资源,以及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和大营销五大专业)体系设计,“五大”专业是物资集约化的主要服务对象(相当于我们的大客户)其需求特点,计划特性,物料品类也都有其鲜明特征,完全符合上述前提。

二、应用的条件

从各具体专业来看,“大规划”和“大运行”对物资的需求相对较小,而“大建设”的物资需求量巨大,“大检修”和“大营销”的物资需求也很大,同时还在不断增加中。另外,“大建设”、“大检修”和“大营销”专业分别有其鲜明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这三个专业应是我们“度身定制”供应链的着力点。

从物料需求特性来看,电网物资主要可分为基建、运维和办公用品这三大类。目前国网公司提出的“基建物资到现场、运维物资到班组、办公用品到办公桌”的目标,为我们“度身定制”供应链指明了方向。

三、初步构想

(一)“大建设”物资供应链

基建工程项目建设是典型的“项目制”管理,有很强的计划性、阶段性,而物资管理是按专业化设置的,两者之间的对接是做好项目物资供应的前提。因此,“大建设”物资供应链的核心,就是将物资管理与工程建设进行有效对接,其需求计划和物资采购,严格按物资专业化管理要求,由物资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采购完成后的物资供应工作,则以满足供应为目标,按照工程建设管理流程和里程碑计划要求,细化内容,突出服务,保障供应。

因此,针对大型基建工程项目,物资部门可将基建部门视作一个大客户,按“项目制”要求,成立专门体系负责提供“项目制”一条龙的物资采购供应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项目决策与可研阶段:主要开展收集项目信息、跟踪项目进展等工作。

2、初步设计阶段:本阶段重点是“抓策划”,主要开展物资供应管理策划,明确项目经理、组建物资供应项目部、参与初步设计审查会、开展现场踏勘、编制《物资供应保障方案》等工作。

3、招标采购阶段:主要组织需求计划申报、参与招标采购和签订合同等相关工作,以配合物资专业部门完成计划申报和招标采购任务。

4、土建阶段:本阶段重点是“抓生产”,主要开展现场物资代表派驻、与各参建单位建立沟通机制,制定物资供应计划,建立物资供应“三张表”,监控生产进度、开展催交催运,组织土建预埋件供应等工作。

5、安装调试阶段:本阶段重点是“抓服务”,主要开展物资到货协调,运输管控,配合移交验收,组织现场服务等工作。

6、竣工验收与总结评价阶段:主要开展组织供应商做好投运阶段物资保障,受理剩余物资,组织备品备件移交,物资结算,开展供应商履约评价,编制工作总结等工作。

(二)“大检修”物资供应链

运维检修工作是典型的“生产制”管理,因此,“大检修”物资供应链的核心,是根据电网运维检修业务计划性较差,但时效性、突发性很强的特点,将物资管理与运维检修进行有效对接,运用综合采购供应策略,做到物资保障的可靠、及时,确保电网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针对运维检修工作,物资部门可将生产部门视作一个大客户,围绕安全生产要求,成立专门体系负责提供“生产制”一条龙的物资采购供应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年度供应计划:主要依据往年大修用料历史数据,结合年度大修计划,编制年度运维物资实物储备计划,并及时补充协议库存和物资超市的物料品类、数量。

2、月度供应计划:组织需求计划申报、开展平衡利库协调,参与招标采购和协议库存分配等相关工作,配合物资专业部门完成招标采购和协议库存分配任务。

3、物资保障服务:主要开展物资催交催运,收货验收,拣选备货、组织现场服务等工作,还包括完成应急调拨和应急采购任务。

4、管理提升服务:提出储备定额调整意见,提出补库申请,开展物资结算,开展供应商履约评价,编制工作总结等工作。

(三)“大营销”物资供应链

“大营销”专业的物资需求,量最大也最典型的是计量表计的需求。计量表计的需求量巨大且规格型号单一,在采购上十分适用集中规模批次招标模式,但在供应上,要求检定、配送一体化作业,因此,目前各地均建有计量中心,依托立体仓库和第三方配送公司,实现入库验收、检定抽检、出库配送的流水线作业,电表的供应完全融入“大营销”的业务流程,成为了“大营销”价值链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在计量表计配送工作中,物资部门的服务内容主要是高效完成电表和配送服务的采购,做好供应商(承运商)关系的管理。

另外,配网工程所需物资,通用性强,计划性弱,尽管目前大多按项目管理,但从浙江、江苏等省公司的先进经验来看,若参照运维物资实行周转储备管理,将能有效解决计划准确性和供应及时性之间的矛盾。

篇7

全面支撑市场2/3G用户开放4G工作,完成开放前的网络能力核查准备、开放过程中的网络负荷分析调整,按照市场部预测开放用户数完成核心网扩容规模核算报批和电路域、分组域两次紧急扩容。

二、开展面向市场支撑分析和推动工作

根据集团公司安排开展运维面向市场支撑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运维面向市场支撑推动工作,印发了《关于开展运维面向市场支撑推动工作提升4G网络使用效率的通知》。此外,确定了iphone5系列终端破解情况统计表、4G终端无法使用4G网络原因统计表等统计模板,由信息化部配合完成了自动化定制报表的开发。

四、网络规划

按照部门网络规划总体安排,完成移动核心网本地化规划指导意见细化以及分公司资源现状核查和网络规划需求收集,完成规划表业务量、指标表统计及现状库、储备库、规划项目库表格填写、投资核算、规划汇报材料编制以及规划上报。

在配合市场部4G开通工作中,为满足市场需求,紧急调整2015年规划4G扩容规模并同集团网研院积极沟通,第一时间获得了同意并协调完成了项目入库。此外,协调厂家通过临时LICENCE方式解决了HSS 4G占有率超限预警问题。

五、移动核心网网络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按照集团公司通知,认真与盟市分公司确认并积极与集团公司专业主管沟通,完成移动核心网网络隐患排查和报送,并制定整治计划组织区网管中心和各盟市分公司进行整治,按总部要求完成了整治情况总结和上报。

六、运维资格认证

按照部门运维资格认证总体工作安排,完成移动核心网考试试卷的编制和监考、评分、成绩登记等工作,顺利配合完成运维资格认证总体工作。

七、项目清理工作

按照公司要求,完成2014年备品备件购置项目入账、转资和关闭。

篇8

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实力显著增强,企业数量和产能快速攀升,风电机组在2007 年之前供不应求的情况彻底改变,市场竞争加剧,加之技术进步以及规模经济效益,平均市场价格从2007 年最高的每千瓦6700 元降至2011 年的每千瓦3700 元左右,降幅达43%,这在降低风电度电成本、提高风电同其他电源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风电设备低价竞争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而现行的风电机组采购招标评价体系无意中助长了这一势头。

一、风电机组采购招标中现行的评价体系

风电机组的市场竞争,集中体现在其招投标角逐中。而招标人发出的招标文件,则规定了投标的“游戏规则”。其中的评标原则和评标办法被视为投标人竞标的风向标。当前,风电机组招评标所涉及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一是入围指标。也称否决性指标,主要由安全性指标、环境气候适应性指标、电网强制性指标及重要的资质性指标构成。投标人对该类指标任何一项的不响应,即可导致其不能入围。比如,招标人根据项目条件要求风电机组的安全等级达到IEC Ⅱ A 级,此类指标即为入围指标。

二是定性指标。定性反映设备、服务质量或投标人业绩、商誉等指标。比如投标人“质量保证体系”、“售后服务能力”等均属此类指标。实际操作中,一般由评标组专家根据个人判断打分。

三是量化指标。能够根据规定的方法进行量化计算的指标,评分分值由计算结果自动生成,基本不受评标成员人为因素的影响。此类指标当前被采用的通常只有两个:单位千瓦设备价,度电投资(或度电设备价)。

二、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决定风电项目盈利能力的关键要素指标有五项,分别为电价、发电量、项目建设总投资、财务成本和运维成本。除电价由政府决定外,其余四项均与风电机组的选择有关。

一是发电量。取决于项目所在地的风能状况和风电机组的性能和质量,描述机组性能和质量的主要指标是功率曲线和可利用率,这两项指标在招评标过程中有严格的评价要求。

二是项目建设总投资。风电机组采购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50% 以上,其他配套的塔架、地基和输变电设施等的投资也基本随风电机组选型而定。评标阶段,对应于每种备选机型均可估算整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

三是财务成本。风电项目的负债率一般较高(通常为80%),且负债率和长期贷款利率在同一时期的不同风电项目间大致相同,因此,项目建设总投资实际上是财务成本的决定因素。

四是运维成本。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风电场(国内绝大多数风电场均属此列),风电机组的运维费用占项目运维费用的90% 以上。可见,风电机组质量是该项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说,风电机组故障频率高或发生大部件的机械损坏,则会导致较高的运维成本,反之则低。

可见,对于采用度电投资比选风电机组的招标,影响项目盈利能力的上述四项关键要素(发电量、项目投资、财务成本和运维成本)中,有三项已纳入计量和评价体系,而整个寿命周期(20 年)内的运维费用却没有被计入。而这项指标正是衡量风电机组质量优劣的关键性经济指标。笔者认为,对风电机组运维费的忽视或非量化处理,是导致市场竞争向“重价格、轻质量”,“重前期投入、轻全生命周期成本”方向演化的直接原因。

实践中,有项目开发企业也曾在招标实践中增加了运维费的报价项和评分项,甚至为了保证所报数据的可信度,还设计了“招标人有权按照投标人所报的运维费额度,将未来风电机组的运行维护工作委托投标人实施,投标人必须承诺接受该项委托”的规定。然而,由于全行业质量信息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甄别依据,导致设备厂商所报费率失真,甚至出现对于市场质量认可度高的机型,厂商所报运维费率反而较高的尴尬局面。

三、思考和建议

行业内需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引导风电机组市场走出价格上的恶性竞争,避免“劣币驱除良币”局面的发生,必须建立起对风电机组的运行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量化评价体系。而反映风电机组质量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即为寿命期内逐年的运维费用数据(可用单位千瓦的运维费反映),业内各个利益相关方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科学评估机组运维费用,进而将该项指标纳入采购招标评价体系中。

因运维费用直接与设备故障率相关联,所以首先由风电机组制造方对风电机组中各部件故障率的研究,以产品维护手册要求为基准,确定不同环境条件下该机型的运维费用曲线,风电机组制造商在向市场推出该机型时,提供担保,推出“产品+质保+寿命期维护检修承包”的一揽子报价和解决方案。其次,为使运维费用曲线最大程度地接近实际,必须完善风电场运行数据的统计体系,加强行业质量信息透明度建设。在行业组织及有关机构的风电场运行信息平台上,除风电机组的可利用率、故障发生频次等指标外,还应增加风电机组的运维费用数据。在此基础上,行业专家可通过对实际运维费数据的分析研究,总结出风电机组老化的演变规律和运维费用支出的年度趋势,为市场甄别和专业质量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再次,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风电机组各部件全寿命周期内的损坏风险进行研究,借助工业工程、可靠性工程、仿真测试等工具及技术方法,对不同设计型式的风电机组在其寿命期内不同年度的运维费率进行评估和测算,出具质量评估报告,帮助厂商改进质量,也为用户优选机型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在比较完备的实践数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要适时引入金融保险机制。设备厂家或业主凭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质量评估报告,为风电机组寿命期内,每一年度的运维费投保。

某一年度运维费实际发生额超过上限的风险,将由保险公司承担。风电机运维费投保的机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风电项目的运营风险,提高项目的收益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很多基层供电公司的变电站分由三个运维班进行管理,站多片散,加之35kV变电站大多较为偏远、运维成本较高,传统模式下的35kV检修操作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电网的发展。35kV变电站现有设备和人员组织情况已经与当前检修运行管理不相适应。为了改变现状,笔者以为有必要进行35kV变电站运行维护、常规检修的一体化模式探索。

1 现有模式的弊端

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现有的35kV检修操作管理模式已突显出不适应现代电网发展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现有模式下工作效率低下。随着电网的不断升级改造,运维班所辖220kV、110kV变电站改造扩建工作较多,再加上35kV变电站的运行操作维护会导致运行人员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原有农网管理的35kV变电站大多设备老旧、型号不一,初期建设标准较低,交由主网管理后一次、二次设备都面临大量改造工作。35kV变电站会有大量检修、改造工作。

现有模式下人力、物力资源浪费。35kV变电站一般地处城市周边、路途较远,到达工作现场的运输成本很高。在现有模式下,一次停电检修工作时运行单位、检修单位要分别赶到工作现场,对于人员、车辆来说都是资源的重复浪费。

运行人员巡视后,把巡视结果反馈给检修班组安排缺陷处理,这样不但延误了缺陷的处理时间,而且造成了工作任务的重复,检修费用相应增大。

运行和检修人员只对各自工作负责,长期会形成对设备、管理的认识“误区”,对人员的培训及适应不同设备、不同工种的能力有很大限制,不利于员工综合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 运维管理模式的改进方法

35kV变电站设备相对单一,操作简单,具备开展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条件。所谓运维一体化,就是改变传统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由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C、D类检修)业务和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通过实行运维一体化模式可以极大缩短停送电操作时间,提高检修工作效率。35kV变电站的运维一体化结合设备状态检修、全寿命管理力求达到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的生产业务管理模式。在运维一体化模式下,一次工作只需要一批人一部车就可以完成,对于运输成本来讲至少节省了50%左右,对于人力资源也是极大的节省。

3 实施策略

根据运维一体化的工作特点以及实际情况,35kV变电站运维一体化采取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策略。35kV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间原有工作流程、职责范围、人员配置等的变更。在此过程中,对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一定的风险。通过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有助于规避工作流程不规范、权责不明晰、人员配置不当等风险。同时,35kV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时间跨度,需要分步实施,有利于提高实施效率和成功率。

4 实施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逐步推进。实施运维一体化要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在业务整合和人员重组的过程中调整幅度应能保障队伍的稳定和现有生产业务的有序开展。

坚持培训先行,素质提升。运维一体化建设有赖于多技能人才、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培训工作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于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为运维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

坚持合理引导,激励保障。运维一体化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人员劳动强度加大,安全责任加大。必须鼓励和激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到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激励政策上,应对现有的岗位薪金制度进行重新分配,按照人员掌握和从事的专业数目设置岗位薪金梯度,促进多技能业务的融合。

坚持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生产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以集约、整合生产业务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5 实施方式

5.1 实施工区、班组运维职能融合的工区一体化

将变电运行、维护性检修业务统一纳入变电运维中心,在管理层面实施运维一体化。班组一体化:在变电运维站内将运行和维护职能归属同一班组。通过员工技能培训,培养既熟悉变电运行业务又掌握某方面的C、D类检修的技能人才,经考试合格后可独立承担运行和维护职责。

5.2 实施运维人员技能和业务的融合

实施运维一体化对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对原有的业务流程和职责都将有很大的调整,因此,各单位应根据设备装备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分阶段稳妥推进。

(1)实现设备D类检修的运维一体化。调整部分一次检修人员到变电运维中心,并入变电运维操作站,配合开展设备的D类检修和运行操作。通过检修人员的培训和带动促进运行人员熟练掌握设备维护技能。在此阶段,要求实现运行与设备不停电维护、消缺工作(含D类检修)的运维合一,由同一运维组人员承担设备巡视、操作和维护、缺陷处理任务,自行落实设备维护、消缺过程的危险点分析和风险控制措施,自行完成设备维护、消缺的质量控制和修试、验收记录资料的全过程管理。因此,关键工作是明确设备维护、消缺工作的项目,培训运维人员熟练掌握巡视操作和有关维护、消缺项目的业务技能,及时编制有关维护、消缺项目的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及现场作业控制卡,并建立适应此阶段运维合一的现场安全、设备等管理制度。

(2)实现单一间隔设备的运维一体化。在设备D类检修运维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运行、维护的专业融合,从较低电压向较高电压等级逐步开展单一间隔设备的维护检修、例行试验、二次系统设备(继电保护和站端综合自动化)检验等C、D类检修工作,通过运行与各专业的相互渗透和作业协作,逐步实现变电设备单一间隔的运维一体化。在此阶段,要求实现操作与检修工作的运维合一,由同一运维组人员承担巡视操作和维护检修职责,自行完成“设备停役―检修―复役”的检修全过程工作。因此,关键工作是培训运维人员熟练掌握运行操作和有关检修试验业务技能,成为运行、检修的全能型人才,并建立适应此阶段运维合一的现场安全、设备等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全部变电设备的运维一体化。在实施前两个阶段运维一体化的基础上,变电运行、维护已有较好的专业融合,大部分运维人员都已掌握运行、维护的双专业技能。通过对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人员的换岗交叉业务培训,最终实现变电设备的运行巡检、操作、维护检修(C、D类)的运维一体化。实现设备运维业务的完全融合应注意综合分析运维人员对运维业务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运维工作强度和作业风险的、高低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运维合一的检修试验项目和专业化检修试验项目。原则上,应把检修技术难度高、专业协调复杂、规模大、工作量大、作业风险高等类型的项目纳入专业化检修项目,由专业队伍承担。

篇10

关键词: IT运维管理;运维流程;服务管理;项目管理

Key words: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processes;service management;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32-02

0 引言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及其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可靠已经成为医院能否顺利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其运维管理的复杂和风险也成为医院管理层和IT管理部门的困惑。据专业机构调查发现,超过80%的医院信息部门负责人迫于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巨大压力。如何建立合理的运维管理模式,缓解信息管理部门埋头干活、疲于应付的状态[1]。借助IT技术辅助信息部门的自身管理,建设IT运维管理软件成为医院CIO的总管家,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文章的探索能给国内三甲医院的IT管理部门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1 正确定位医院IT运维管理

所谓医院IT运维管理,是指医院IT管理部门采用相关的制度规范、台帐文档、技术手段、服务流程等方法,对运行环境、业务系统和技术人员进行的综合管理。

医院IT运维管理内容繁多复杂,主要涉及信息管理部门内部的业务系统和技术人员的日常管理,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八项:

①核心设备监控管理(对网络、存储、服务器等核心设备,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群件等应用支持软件或公共服务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②数据存储和容灾管理(备份、恢复和容灾机制);③核心业务监控管理(监控HIS、LIS、PACS、电子病历系统等医院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情况);④目录/内容/变更管理(定制内容和公共信息的、软硬件变更管理);⑤IT资源资产管理;⑥信息安全管理(三级等保认证);⑦日常工作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服务流程、合理工作安排,同时建立工作台帐和问题解决方案的知识库);⑧项目实施管理(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以上均为2011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所规范的信息管理工作重要内容。

2 医院IT运维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功能

我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院内各类业务系统复杂繁多,全面覆盖了全院各个条线的各个环节,普通的IT设备和网络运维监控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管理需求。如何在保障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对IT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信息系统运行成本、提高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更好地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价值[2]。作者总结IT运维和科室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将关注点从核心设备的运维监控管理转移到科室综合管理和学科建设上面。

我院运维管理系统基于实际工作完整的IT运维流程,采用微软的・Net 技术与 SQL2008 数据库平台,由数据库服务器、Windows server 2003(32 位)服务器系统、基于WEB IIS服务器的B/S客户端、短信平台等组成。B/S 客户端为各种信息的录入查询、实时状态的显示提供良好的用户操作界面,短信平台主要用于业务提醒功能。本系统自去年开发投入使用后,不断修改完善,区分于市场上一般运维管理软件的重硬件轻软件,其主要特色是充分契合三级医院IT管理部门的管理流程和运作实际。具体模块如下:

①任务管理:用于批量装机或批量检修、病区搬迁、院内改造、迎检等临时性工作任务的管理;②故障管理:日常事务的接报、派工、处理、评估等管理,各种服务分别有不同优先级和量化权值,实现分级、分类等精细化的服务管理,见图1;③工作记录:用于记录个人工作日志、巡检记录、应急演练记录和值班记录等台帐;④考勤管理:科室内部考勤、请销假管理;⑤项目管理:对新项目实施从项目调研、合同签订、方案设计、实施计划、系统开发、培训测试、上线协调、第三方开发人员赋权、修改完善、变更、验收评估、应用维护等项目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标准化流程管理,并记录台帐,跟踪管理;⑥方案管理:用于记录和积累日常技术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供内部共享,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同时提高科室的整体工作技能;⑦统计管理:运维数据查询统计,提供接单派工、远程事务、现场出工等量化考核依据;⑧系统管理和参数配置:本系统用户权限分配、界面管理、打印参数等设置管理。

3 医院IT运维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效与体会

本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应用,提高了技术运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科室管理效率,带来了新气象,给医院IT部门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①将信息管理技术引入IT部门自身的管理,实现管理理念与业务流程的融合,逐步优化服务流程,促进科室日常运行管理更加契合新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成为科室综合管理的辅助工具。②方便信息部门领导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和项目管理的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及时掌握运维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也为科室技术人员的量化考核提供了KPI依据,以制度规范管理、以标准化流程驱动服务,切实提高了IT部门的工作效率[3]。③自动记录各类事务的基本要素,方便信息部门领导及时掌握院内IT资源使用现状,清晰了解故障发生的频率,方便问题汇总和服务跟踪,切实减轻管理层的压力。④系统建立了完善的IT业务知识体系,既方便运维人员交叉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科内单兵作战技能,又降低了对关键特殊技术人员的依赖性,科内岗位得以进一步合理分工并明确职责,也使得日常工作安排更加科学,提高了内部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助推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学科的长远建设。⑤系统能辅助汇总等级医院评审过程中的巡检、交接班、项目管理等运维台帐记录,为三级医院评审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⑥运用医院现有短信平台实现提醒任务,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临床满意度。

4 小结

随着IT运维管理系统应用的拓展深入,可以设想,凭借系统积累的IT运维知识库,我们可以进一步分解并量化服务流程,对不同服务级别进行色标区分,探索IT部门的服务流程路径化管理,使部门绩效考核更精确,提高服务质量和临床满意度,让医院信息系统成为医院发展的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伟琳.医院IT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1):140-142.

[2]黄朔.中国IT运维管理行业经营模式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

篇11

一、工作目标

根据网公司《设备规范化管理标准(试行)》、公司《设备主人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按照“试点应用,分层次、分阶段,突出核心”的思路,以设备为主体,开展核心业务监督,建立设备主人管理机制。通过监督设备管理各专业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与回顾,向上承接管理要求,避免设备管理责任缺失问题;向下明确执行要求,确保设备规范化管理要求落地。强化设备管理责任传递链条,实现促进设备规范化管理、提升设备运维管理水平的目标。

二、工作思路

1、必要性分析

目前,变电专业工作分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两大业务领域,分别由不同部门组织开展工作,业务相对独立。某些业务流程节点较多,不同部门分别负责同一业务流程中的不同节点,虽然可以通过制度、标准对流程节点加以规范和管理,但是一旦制度空白或者理解偏差,极易造成流程中断,导致责任链条断裂,不利于生产业务的闭环管控。并且,运行班组按照“三班倒”的模式开展工作,运行业务本身也存在持续性不够的情况,可能出现表面上各运行班组都在负责、实际上无人关注等“人人都在管,实际无人管”的现象。

输电专业工作按运维一体化开展,日常巡视和检修维护均由输电班组人员开展,工作整体性较好。但是输电专业往往以班组为整体,统筹安排班组工作,部分工作未具体到人或者工作持续性不够,缺乏对设备的持续管控。此外,输电业务区域分散、跨度大,也增加了工作管控的难度。

基于以上实际问题,目前设备管理各环节“工作是否达标、执行是否规范,整改是否及时”等问题缺少责任主体去持续跟踪、监督整改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在现行设备管理模式下,并行建立监督机制,为每类设备或某区域设备配置专人,负责所辖设备的全方位监督,实现每台设备有人跟踪、有人检查、有人维护、有人负责,提高发现问题、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效率,强化设备管理责任传递链条。

2、总体原则

(1)厘清工作主次,明确工作职责。设备主人的职责定位为“第三方”管理、检查、督促整改,监督原有业务的执行环节,不改变原有业务的执行流程。因此,设备主人不能混淆了作为原有业务流程节点的职能与“第三方”的监督职能。

(2)突出核心业务,确定工作内容。生产业务管理内容众多,流程节点复杂,在设备主人试点探索阶段,尚无成熟的经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立足于基础性工作、设备运维直接相关的核心业务,衔接网公司《设备规范化》要求,便于统一各部门认识,有效推进设备主人试点工作,快速积累工作经验。如设备台账图档等基础性管理工作,缺陷管理、检修维护计划、运维策略等核心业务管理工作。待设备主人管理机制运转顺畅后再逐步增加工作内容。

(3)兼顾生产实际,分步试点实施。广州局管辖站点众多,在设备主人管理模式探索阶段,不宜在所有站点开展。同时,考虑到不同站点之间比较、借鉴性,分别在变电、输电专业各选取两个站点(班组)开展试点。其中,变电专业,选取投产年限相对较短、设备较多且运行趋于稳定的穗东换流站代表特高压直流,投产年限长、设备较少且运行稳定的肇庆换流站代表常规超高压直流作为试点;输电专业,选取班组管理工作相对出色的输电6班(广州工作站)、输电9班(增城工作站)作为试点。

(4)弱化责任考核,提倡正面激励。设备主人管理模式属于当前运维模式之外的另一套体系,本身不是岗位职责规定的任务,在设备主人管理模式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工作流程、机制均不完善,应以激励为主,提高设备主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进行考核,以免造成设备主人“只关注自身管辖设备”,不关注其他设备,而忽略了自身岗位职责范围内业务。

(5)确保主体唯一,配置设备主人。公司方案要求变电设备配置2名设备主人,分别由运行和检修人员担任。目前管理模式下,各站设备的检修业务由检修班组长进行统筹管理,检修班组长对其负责维护站点设备运行情况均要掌握,相当于班组长即为检修主人。同时,同一设备配置多名设备主人容易造成责任缺失或者职责界定不清,因此,每类设备只配置一名设备主人,由运行人员担任,真正履行主人职责。

三、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2015年9月,公司印发《设备主人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广州局对设备主人管理工作进行试点探索。

2015年10月,广州局在认真领会公司设备主人建设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局实际开展积极讨论,印发《广州局设备主人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设备主人工作职责,选取穗东站、肇庆站、输电6班、输电9班作为试点站点(班组),开展台账图档管理、缺陷管理、检修计划管理、运维策略管理四个模块的工作监督,明确 设备主人工作运转机制等。

2015年11月,设备部组织开展工作方案宣贯培训暨设备主人试点工作动员会。各生产部门、试点站点和班组利用部门例会、站务会、班组安全学习等形式,对方案进行学习和讨论,并按方案要求配置设备主人61名、制定设备主人工作计划。变电二所还专门组织专题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了部门设备主人试点工作方法。

2015年12月,按照方案要求,各试点站点、班组正式启动设备主人管理工作。

2016年1月7日,设备部组织召开设备主人第一次月度例会,讨论试点过程中好的做法和遇到的问题,对方案中部分执行性不强的措施及时纠偏,并对下一阶段做法进行讨论和明确,进一步增强了设备主人管理的可执行性,推进设备主人管理现场落地。

2016年3月3日,组织召开设备主人第二次月度例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回顾,初步总结设备主人建设工作经验,理顺工作流程并固化已有成果。3月29日,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总结报告编写内容和要求。截止3月底,变电专业开展检查、监督工作1052项,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均通过工作联系单进行跟踪和反馈,共发出工作联系单51份,主要问题为部分厂家维护手册缺失、不具备消缺条件的常发同类的缺陷、消缺后未及时填写消缺记录。输电专业开展检查、监督工作602项,发出工作联系单27份,主要问题为设备变更后台账更新不及时、部分树障未及时清除等。

2016年4月,根据方案要求进行设备主人试点工作开展全面总结,形成总结报告。

四、工作模式

1、总体运转机制

根据设备主人管理的总体思路,设备主人开展检查、监督工作,沿用“计划+表单(记录表格)”工作模式,按照“确定工作内容-配置设备主人-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工作监督-反馈存在问题-定期分析总结”的模式,实施设备主人管理,持续提升设备管理水平。设备主人总体工作流程见附件1。

(1)确定工作内容

根据工作内容总体思路,在试点阶段,首先立足于基础性工作、设备运维直接相关的核心业务,按照“先简后繁,已有标准的先执行”的原则,确定从设备台账图档管理、缺陷管理、检修计划管理、设备维护管理四个维度开展设备主人工作。同时,以《设备规范化管理标准》为工作要求,促进设备管理水平提升,避免“两张皮”。

(2)配置设备主人

变电专业按照“一类型设备配置一主人”的原则,由站长结合设备重要程度、人员技能水平配置设备主人,建立设备主人档案,实现设备的全覆盖。同时,明确相应设备的检修责任人或联系人,负责跟进发现的问题。变电设备主人配置表见附件2。

输电专业按照区域,由站长根据输电线路外部情况、人员技能水平配置设备主人,设备主人负责责任区域内输电线路、杆塔及外部环境的管控。输电设备主人配置表见附件3。

新设备投运、设备变更、人员岗位调整等情况发生时,及时更新设备主人档案。其中,新设备投运或设备变更前一周、人员岗位调整后一周内,做好相应变化管理。

(3)制定工作计划

设备主人针对所管辖设备,围绕工作内容,收集设备主人监督工作所需的资料(如三年滚动计划、消缺计划等技术资料、手册),按照设备主人工作流程、管理节点及跟踪时间要求,每月25日梳理制定需要跟踪的工作,形成下月设备主人工作计划,格式见附件4。

(4)开展工作监督

按照设备主人工作计划,逐项开展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一是检查工作到期是否开展,二是检查已执行的工作是否符合规范,并按照附件4填写工作记录。

(5)反馈存在问题

当设备主人在检查和督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填写设备主人工作联系单(附件5)报站长,由站长统一编号后反馈给被监督对象所在部门专责,对口部门专责2日内对工作联系单进行反馈。设备主人根据收到的反馈联系单对整改情况跟踪,直至问题处理完毕。

(6)定期分析总结

设备主人每月25日对台账图档管理、缺陷管理、检修计划、设备运维管理工作运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形成记录(附件4),记录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对于未能及时整改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并编制月度总结报告(附件6),对当月开展设备主人工作发现的问题、需协调的问题、好的经验做法等进行分析总结。

2、具体工作内容

设备主人管理工作内容包含台账图档管理、缺陷管理、检修计划管理、设备运维管理。以下按变电和输电专业,分别对具体开展内容进行说明。

(1)台账图档管理

根据台账图档管理规定,设备主人负责监督所管辖设备台账和图档资料(使用说明书、图纸)等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设备变更时监督落实台账、图档的变化管理。

Ø 变电专业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内容

分类

监督资料

(支撑材料)

工作内容

时间要求

台帐图档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台账和图档资料等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设备变更时监督落实台账、图档的变化管理

图纸资料及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厂家图纸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安装图纸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设计规范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设计变更证明文件和实际施工图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大修技改资料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科技项目资料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图档信息管理

图档清册目录

检查是否建立现有图档清册

投运后1个月内、设备变更后5日内

图档清册和实物一致性检查记录

检查纸质图档是否和清册一致

每季度20日、设备变更后5日内

图档借阅登记记录

检查现场是否有借阅登记记录

每季度20日

生产系统台账管理

一体化资产管理系统

检查生产系统台账是否完整

基建工程为验收前1个月,技改工程为验收前5日

一体化资产管理系统

检查生产系统设备台账更新

设备信息变更后5日内

变电专业,以“集中梳理”与“动态监督”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图档资料归档工作。首先开展已有图档资料“集中梳理”这一基础性工作,组织设备主人集中精力,利用试点开始一个月的时间做好开展设备主人工作必须的图档资料收集,包含电子图档、纸质图档、检修专业图档资料,建立各自图档资料库,形成设备主人专用文件夹,并梳理出缺失的文档或资料清单,通过工作联系单的形式反馈存在问题。 对于改扩建、大修技改等造成设备台账图档资料发生变化,则通过开展日常“动态监督”进行动态更新管理,确保更新及时。

Ø 输电专业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内容

分类

监督资料

(支撑材料)

工作内容

时间要求

台帐图档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台账和图档资料等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设备变更时监督落实台账、图档的变化管理

图纸资料及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厂家图纸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安装图纸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设计规范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设计变更证明文件和实际施工图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大修技改资料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科技项目资料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大通道档案信息表(“1+4”表单,附件7)

外部情况表更新是否准确、及时

每月30日

图档信息管理

图档清册目录

检查是否建立现有图档清册

投运后1个月内、设备变更后5日内

图档清册和实物一致性检查记录

检查纸质图档是否和清册一致

每季度20日、设备变更后5日内

图档借阅登记记录

检查现场是否有借阅登记记录

每季度20日

输电运维系统

运维系统杆塔信息

检查生产系统台账是否完整、更新是否及时

每周五

运维系统照片档案

运维系统中照片拍摄规范性

每周五

日常工作记录台账

直升机巡视资料

直升机巡视记录是否齐全

每季度最后一月30日

护线员报表

护线员报表检查及归档及时

每月30日

在线监测系统

平台监测照片是否拍摄保存

每月30日

输电专业,充分依托输电运维系统,基于设备基础台账,借助直升机、无人机巡视,强化输电设备本体台账核对更新。同时,运用“1+4”表单管理模式(一张大表、四份明细,见附件7),实时掌控输电线路外部环境。“一张大表”指将输电线路所有外部环境信息概况,如道路河流等交叉跨越情况、树障、外力破坏爆炸源等;“四份明细”分别是与道路交叉跨越、与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附件爆炸源、外部隐患等详细情况统计表。设备主人通过监督运维系统、“1+4”表单动态更新情况,及时掌握设备本体及现场情况。

(2)缺陷管理

根据设备缺陷管理办法及缺陷定级标准,设备主人监督所管辖设备缺陷定性是否准确、是否制定消缺计划、消缺是否及时等。

Ø 变电专业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内容

分类

监督资料

(支撑材料)

工作内容

时间要求

设备缺陷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缺陷定性是否准确、是否制定消缺计划、消缺是否及时等

缺陷定性

缺陷记录

是否符合网公司《设备缺陷定级标准》

缺陷录入后1日内

编制消缺计划

消缺计划

检查相应专业专责是否制定消缺计划

重大缺陷:1个工作日后;一般缺陷:30日内

消缺

工作票、工作方案

检查是否按计划开展消缺工作,设备缺陷未处理前,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有缺陷定期跟踪记录。

重大缺陷:4个工作日后;一般缺陷:4个月内

验收

验收记录

检修消缺后,运行人员及时进行验收,写明验收意见。对于需观察的缺陷,写明跟踪期限。

工作票终结时;需跟踪的缺陷不超过一个月

统计分析、反馈

备品备件采购计划、 设备改进建议

按月度、季度、年度定期组织进行设备缺陷统计分析,设备缺陷分析结果应作为备品备件、设备采购的依据。同时,针对重复出现的缺陷,要对设备采购、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阶段的相关技术标准提出改进。

月度、季度、年度

设备缺陷梳理表

设备缺陷梳理表(附件8)

按设备类型、功能分类梳理缺陷

每月23日前

明确设备主人在缺陷管理各流程节点的工作要求和触发条件,根据缺陷发生的概率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总结。

1)发现缺陷时,当班运行人员将缺陷记入生产信息系统。重大紧急缺陷由当班值通知对应设备主人,设备主人更新管辖设备台账,重点关注是否为重复性缺陷,负责向当值站部、值长提供历史信息,参与分析处理。重复性缺陷、风险较大的一般缺陷,设备主人负责形成专题分析材料,站内管控。

2)网内设备事故事件通报时,核对管辖设备是否存在同类缺陷隐患,按照第1)点工作要求进行管控。

3)设备主人按月梳理管辖设备缺陷情况,根据影响范围进行风险辨识,并编制《设备缺陷梳理表》(附件8),形成全站设备缺陷清单,提交至检修专业,由检修专业从是否需停电处理、备品准备情况、厂家准备情况、是否可开展消缺等4个方面反馈消缺工作计划,确保设备主人全面掌握设备缺陷处置进展情况,并敦促消缺。

Ø 输电专业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内容

分类

监督资料

(支撑材料)

工作内容

时间要求

设备缺陷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缺陷定性是否准确、是否制定消缺计划、消缺是否及时等

缺陷描述

输电运维系统缺陷记录

系统中上传的缺陷定级及描述准确性

每周五检查

缺陷核实

输电运维系统缺陷记录

班长审核缺陷的及时性

每周五检查

核查消缺计划编制

运维系统工单及月度工作计划

(1)班长是否制定消缺计划;

(2)是否存在超期未处理缺陷。

每月底

核查消缺情况

输电运维系统缺陷记录

(1)检查是否按计划开展消缺工作;

(2)超期未处理缺陷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消缺后在运维系统更新。

每月底

统计分析、反馈

统计分析报告

按月度、季度、年度定期组织进行设备缺陷统计分析,设备缺陷分析结果应作为备品备件、设备采购的依据。同时,针对重复出现的缺陷,要对设备采购、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阶段的相关技术标准提出改进。

月度、季度、年度

结合运维系统,设备主人定期对自己所负责区段的缺陷进行全过程跟踪,从缺陷来源(定期巡视、直升机巡视、护线员报表)、缺陷描述、缺陷核实、消缺计划制定、缺陷消除以及系统录入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

(3)检修计划管理

设备主人监督所管辖设备是否按照检修、预试等规程及反措要求、设备设施维护周期、修理技改等形成生产工作计划以及工作计划的闭环执行。

Ø 变电专业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内容

分类

监督资料

(支撑材料)

工作内容

时间要求

检修计划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是否按照检修、预试等规程及反措要求、设备设施维护周期、修理技改等形成工作计划以及工作计划的闭环执行

制定检修需求规划

三年滚动计划

是否依据检修规程、预试规程、维护检修手册、反措要求的周期和项目等,制定设备检修需求规划,包括修理、技改、预试、维护检修、检查性操作等内容。

每年3月

制定年度检修计划

年度检修计划

是否结合检修规划和检修策略,制定年度检修计划,包括年度设备修理计划、设备技改计划、设备维护检修计划、设备预试计划、设备检查性操作计划。

每年9月

制定月度检修计划

月度检修计划

是否将年度计划分解为月度计划、周计划,并及时上报检修申请需求。

每月10日前

检修计划实施

工作票、工作方案

对照设备部的月度停电计划和检修申请,监督是否按计划开展检修工作。

停电时

更新检修需求规划

更新后的三年滚动计划

综合考虑设备巡视维护情况、风险评估结果、反措要求和消缺等要求,实时调整、滚动修编检修计划。

检修工作结束10日内

设备主人根据三年滚动计划和设备部月初的月度停电计划,监督检修申请票是否及时上报,工作内容是否包含消缺计划所列项目、预试定检和大修技改项目等。

Ø 输电专业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内容

分类

监督资料

(支撑材料)

工作内容

时间要求

检修计划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是否按照检修、预试等规程及反措要求、设备设施维护周期、修理技改等形成工作计划以及工作计划的闭环执行

核查检修需求规划

三年滚动计划

滚动计划中所列项目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滚动计划下达后5日

核查年度检修计划

停电检修方案

检修方案中所列的预试定检、消缺计划是否正确、完备

检修开始前2周

停电检修方案

核实检修所需工器具、备品备件的数量是否充足

检修开始前2周

核实检修工作完成情况

输电运维系统

核实检修方案所列检修内容是否全部完成

检修结束后一周

输电设备主人主要通过参与检修方案审核,对检修任务进行核对和回顾,确保检修计划执行到位、检修内容全覆盖。检修负责人编制检修方案后,设备主人对方案内容及备品备件开展核实,确保检修内容无遗漏,备品数量满足要求。检修完成后,设备主人一周内需对所有检修工作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核对及反馈。

(4)设备运维管理

根据设备健康度和重要度,设备主人监督所管辖设备是否按照管控级别制定运维策略并执行到位,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时,是否针对性的调整管控级别和管控措施。

Ø 变电专业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内容

分类

监督资料

(支撑材料)

工作内容

时间要求

设备运维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是否按照管控级别制定运维策略并执行到位,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时,是否针对性的调整管控级别和管控措施

制定运维工作计划

作业指导书、定期工作表

根据运维策略编制作业指导书、制定班组日常、专业巡维计划,不缺项、不漏项,周期满足要求。

运维策略下发后1个月内

执行运维工作计划

执行后的作业指导书

按照编制的作业指导书和定期工作计划,开展日常巡视、专业巡视、动态巡视,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录入生产系统。

根据运维工作计划周期

运维策略调整管理

运维策略调整表

根据设备健康状况变化,监督设备状态评价中心提出设备管控等级调整和管控措施调整需求,反馈至设备部。

设备健康状况变化5日内

运维执行情况统计

运维策略执行情况统计表

每月第二个工作日对本部门运维策略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是否按计划完成,并上报设备部。

每月第3个工作日

设备主人负责跟踪管辖设备的运维策略执行情况,在运维策略后,及时了解运维策略要求,一是跟进相关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执行情况,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修编要求;二是结合设备健康度变化,进行动态设备状态评价,跟进局设备状态评价中心的评价结果,必要时提醒对设备管控等级及措施进行调整,督促填写《设备运维策略调整清单》(附件9)。

Ø 输电专业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内容

分类

监督资料

(支撑材料)

工作内容

时间要求

设备运维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是否按照管控级别制定运维策略并执行到位,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时,是否针对性的调整管控级别和管控措施

制定运维工作计划

输电运维系统

(1)日常巡视计划符合周期性要求;

(2)重点区段的巡视是否符合运维要求;

(3)结合季节性特点制特巡计划;

运维策略下发后1个月内

执行运维工作计划

输电运维系统

按照编制的作业指导书和定期工作计划,开展日常巡视、专业巡视、动态巡视,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录入生产系统。

根据运维工作计划周期

运维策略调整管理

运维策略调整表

根据设备健康状况变化,提出设备管控等级调整和管控措施调整需求。

设备健康状况变化5日内

运维执行情况统计

运维策略执行情况统计表

每月第二个工作日对本部门运维策略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是否按计划完成,并上报设备部。

每月第3个工作日

设备主人在运维策略后,及时了解运维策略要求,督促班组按运维策略要求安排运维工作任务,通过月初提醒、月中跟踪、月末督促的方式,确保运维计划执行到位。

五、工作成效

通过开展设备主人工作,已初步实现每台设备有人跟踪、有人检查、有人负责的目标,从问题的发现到解决,全过程设专人跟踪,提高发现问题和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效率,做到问题的闭环管理。自实施设备主人管理以来,变电专业开展检查、监督工作1052项,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均通过工作联系单进行跟踪和反馈,共发出工作联系单51份,主要问题为部分厂家维护手册缺失、不具备消缺条件的常发同类的缺陷、消缺后未及时填写消缺记录。输电专业开展检查、监督工作602项,发出工作联系单27份,主要问题为设备变更后台账更新不及时、部分树障未及时清除等。就设备主人管理涉及的四个模块而言,在台账图档动态更新、缺陷跟踪及闭环管控、检修计划执行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此外,通过实施设备主人管理,还推动了部分设备管理等基础性、专业性工作的深度。

1、变电专业

(1)按类型为站内设备建立了设备主人管理文件夹,存放设备主人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所有资料,文档结构相对清晰,便于统一管理和查找相关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深了对变电站辅助设备的认识和关注,如穗东站为空调系统、建筑物、构筑物、图像监控系统等辅助设备配置了设备主人,梳理了详细的台账和资料,便于辅助设备出现问题时及时定位故障位置,改变了传统运维观念中只关注和掌握主设备,弥补了辅助设备的认识空白。

(3)扩展了设备主人的应用范围,将设备主人工作延伸至工器具管理等非设备运维工作中,有利于站内公用物品的保管和维护。

(4)年度检修或者重点缺陷消除时,设备主人开展工作总结及时编写专题报告,有利于提升设备主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

(5)设备主人参与工程前期各类技术规范审查,提出合理化建议。如穗东站设备主人积极介入穗东换流站扩建第一、二号主变扩建前期工程,在扩建初设内审提出建议15项,其中7项被设计院采纳;参与技术规范书审核,提出建议33项,其中19项被采纳。

2、输电专业

(1)设备主人工作与输电设备外部隐患管控结合,全面详细掌握输电线路外部隐患。设备主人通过对电力线路与铁路公路统计明细、电力线路与电力线路统计明细、电力线路附近爆炸源统计明细、隐患排查统计明细等输电线路外部信息更新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实时掌握外部隐患变动情况。

(2)通过实施设备主人管理,强化输电线路隐患通知联动机制。设备主人通过监督班组长定期对该联动档案信息进行完善及更新,确保线路在受到外力破坏、山火等外部隐患威胁后,能够第一时间与政府等当地部门做好联动,做好风险管控,防止影响范围扩大。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1、变电专业设备主人工作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支撑,目前,运行和检修专业资料分别保存,而且不同班组保存资料方式也不同,导致开展设备主人管理的信息、资料保存相当分散,信息获取和的机制欠缺,资料收集和更新完全依靠人力,工作量大而且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在生产系统尚不满足设备主人管理运转的情况下,建议在FTP、网络硬盘等公共平台保存和更新相关资料。

2、台账图档等基础性资料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建工程投产移交情况,但是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台账图档资料移交效果并不佳,台账图档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存在存量问题,直接影响了设备主人的监督工作。目前,设备主人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对台账图档的变化管理进行检查,对增量问题进行监督。建议后续新建工程,基建管理部门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按时移交完整、正确的工程图档资料。

附件1:设备主人总体工作模式

附件2:**站变电设备主人档案表

序号

设备类别

设备类型

设备主人

检修责任人或联系人

设备主人变更记录

(新设备主人)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班组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更换时间

更换原因

1

一次设备

2

二次系统

3

辅助系统

4

直流系统

备注:一次设备类型包括主变、站用变、换流变、融冰变、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二次设备类型包括变压器保护、直流保护、线路保护、开关保护、交流滤波器保护、测控装置、通信装置、远动装置、安自装置、接口屏等;辅助系统包括在线监测装置、消防、空调、水处理系统、建筑物、视频监控和脉冲围栏等;直流系统包括换流阀、阀冷系统、极控、直流控制保护等。

附件3:输电设备主人档案表

序号

线路名称

责任区段

设备主人

设备主人变更记录

(新设备主人)

姓名

班组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更换时间

更换原因

1

2

3

4

附件4:设备主人工作计划及执行记录表

管理内容

管理职责

监督资料(支撑材料)

监督对象

监督检查工作内容

规定时间

计划完成时间

设备间隔

核查时间

存在问题

联系单编号(可选项)

整改完成情况

备注

示例:台帐图档管理

监督所管辖设备台账和图档资料等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设备变更时监督落实台账、图档的变化管理

产品说明书

运行/检修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2016年

01月31日

厂家图纸

运行/检修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2016年

01月31日

安装图纸

运行/检修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2016年

01月31日

设计规范

运行/检修

检查图档资料是否齐全

设备投运前15天内

2016年

01月31日

附件5:设备主人工作联系单

站点/班组

编号:

年-月-序号,如:2015-06-002(序号为3位数)

管辖设备

上报时间

问题分类

设备主人

问题描述

对口责任人

反馈时间

反馈内容

过程跟踪

填写人

时间

填写人

时间

是否完成

附件6:设备主人制管理月度总结分析(模板)

设备主人制管理月度总结(模板*年*月)

一、设备主人变更情况

共任命设备主人**人,本月变更*人,执行中设备主人共*人,变更情况如下:

序号

管辖设备

原设备主人

变更后设备主人

变更原因

二、设备主人工作开展情况

本月设备主人共开展检查、监督工作**项,发现执行不到位*项,其中*项已完成整改,整改率*%。

管理要素

设备主人工作开展次数

发现管理异常数

已闭环处理数

备注

台账图档管理

缺陷管理

检修计划管理

设备运维管理

合计

三、未处理问题记录表

截止目前,设备主人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仍有*项在整改中,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管理要素

联系单编号

管理不到位情况

设备主人

岗位责任人

整改计划

四、工作亮点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需要协调的问题

篇12

一是查找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配合与组织协调。目前信息系统项目大部分都采用数据库加前台显现(B/S或C/S)结构的方式。很多信息系统项目都涉及到服务器、小型机、数据库、网络及中间件、应用业务等诸多方面。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如何协调好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查找问题,对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提出要求,比如用户反应某信息系统运行较慢,可能的会有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系统本身等方面原因,要快速排除故障,需要协调好相关技术人员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可能涉及到多业务部门的情况,比如车号识别ATIS系统涉及到:车辆、车务、通信、调度、信息等业务部门,快速排除故障,解决相关问题,需要运维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部门内部的纵向协调和不同业务处室之间的横向协调。

二是加强运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一线运维人员的作用,提高业务技能,调动积极性。信息系统的运维离不开一线人员的工作,特别是站段相关人员,他们直接面对生产,是相关信息系统的直接监控者和问题的第一处理者。铁路部门一直以来站段信息维护人员普遍收入相对较低,对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相对不高,站段一线运维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相对偏低。平时信息系统在运行稳定时,运维工作相对轻松,同时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给人的印象是运维工作不太重要,受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调动一线运维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适时的排查隐患、即时的故障处理与反馈很有必要。相关的业务领导部门可以每年定期举办相应的培训或相关的研讨班,大家交流自己的工作心得,共同提高。对于共性问题,比如服务器、小型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和中间件以及安上海铁道科技2013年第2期铁道集锦106全管理等,举办专题的培训班。相关信息系统的管理者要完善技术沟通的渠道,要让运维人员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建立问题处理知识库,提高运维效率。

三是重视机房环境建设,做好机房基础设施。多年的信息系统项目运行的实践表明,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故障大部分都与机房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机房环境,包括机房电源及UPS、地线、制冷、防雷设施等。良好的机房环境是服务器、小型机和路由器、交换机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个基本条件出现问题,必定影响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营,即便是再高深的软件专家也无能为力。在这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机房零地电压偏高,达不到机器需求;有的信息系统机房只有一路电源,无两路电源;UPS常时间没做过充放电;无空调等制冷设施;雷击高发区的机房相应的防雷设施不到位等。因此,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系统机房,要加强机房环境设施的建设,平时对口部门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只有基础工作做得好了,才能谈得上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行。

四是做好备份应急和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备份系统能真正发挥作用。要保持好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行,平时须对系统项目做好备份,并且要尽可能做到备用的东西处于可用的状态。比如双机cluster,要保证在用的主机一旦出现故障时,备用机器能正常接管,保持信息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在保持好机房环境的情况下,信息系统项目发生的其它硬件故障大多数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信息系统项目的不间断运行,必须要使备份能尽快顶替上去,因此平时对备份系统的检查就很重要。如果是冷备,还必须要保证备份机器上的应用软件版本与主用的一致。对于相对重要的信息系统项目,在系统运行相当一段时间以后和重要的时间节点前,可组织相应的切换演练。适时重启服务器,可解除软件可能产生的系统死锁,释放相应的系统资源,同时也检查了备用机器的接管状态。对于比较重要的、不能间断运行的信息系统项目,例如客运售票系统等,要做好相应的灾备建设。六是完善监控手段,建立科学的快速反应体系。信息系统运营项目的监控不能完全依赖人力。大多数运维人员都遇到过夜间或周末必须赶到机房处理故障的尴尬情况或是重要的节假日,不能离开市区等要求。为把故障出现时的“救火”变成平时的“防火”,相关的信息系统项目可以参考引入自动检测,例如网络设施可以通过SNMP协议检测到网络的状态,以此判断网络通断。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亦可以相关的日志检查有没有报错。如果有异常,及时给相关人员发出提示。可考虑引入短信或电话自动转发机制。一旦出现异常,自动把相关的短信内容等转发到相关负责人的手机上,增强运维系统的响应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软件检测信息系统的运行,是要牺牲相关系统的部分运行效率为代价的。同时运维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相关技术负责人的响应。对于应急故障的处理,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故障的配合检查,在追究故障原因的同时合理安排相关技术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培训,故障的处理以尽快恢复生产为第一要务。重要的信息系统机房可以考虑引入互联网接入铁路网的联入方式,加快故障的响应处理时间。借助于建立的知识库和完善的检测手段,建立科学的快速综合反应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