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转正总结范文

时间:2022-09-23 16:31: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记者转正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记者转正总结

篇1

本刊全文刊发倡议书,引导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产业发展建立在新领域、新空间、新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形成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共识。

全国建材行业的同志们:

当前我国建材工业已经进入“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关键时期,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迈向更加宏伟的目标,是我们这一代建材人不懈的追求。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坚决遏制行业产能过剩、遏制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推进行业各个领域里的节能减排,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为推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我们参加首届中国建材业年度经济论坛的全体与会代表,共同发出如下倡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也将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而制定。全行业要落实全会的精神,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建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去认识建材行业面临的形势;要以发展的理念,去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发展方式的转变去推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的调整和升级向纵深转折。做到进一步凝聚共识,坚决遏制新增、新建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水泥和玻璃“两个二代”创新研发为契机,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延伸产业链,努力推进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为促进结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拉动绿色消费、引导绿色发展,全行业要认真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全力推进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全行业要找准定位,把节能减排作为行业工作的基本责任和行业发展进步的衡量标尺,作为企业生存与立足的依据,作为有无竞争力和评价企业的先决条件。在把建材行业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原材料工业的同时,使建材工业成为一个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置城乡垃圾、净化美化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的产业。

三、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针对经济效益下滑等实际问题,全行业要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要聚集行业力量,突破瓶颈问题的解决。加快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全力推进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要率先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全行业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积极行动,形成共谋行业发展、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扭转经济效益下滑,全力推动建材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快“走出去”步伐,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为行业先进技术装备和高效产能“走出去”带来了机遇和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和国外的市场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建材工业的技术、装备、科技等优势,毫不犹豫地“走出去”,并作为调整结构、改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支撑。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五、全行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全力推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全行业共同行动,全力推进。我们呼吁,全行业本着共同发展的目标、本着共同的利益,把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携手前进。尤其是大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更多地肩负起引领行业遏制新增产能、遏制经济效益下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社会责任。全力推动建材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

9月14日11时,记者来到偃师市山化镇王窑村。群山环抱的山村南临伊洛河,北依邙山,隔河与嵩山相望。在张运来儿子家,记者找到80岁的张运来。老人带记者来到树北1公里外的山坡上。远看老人承包的荒山,呈倒马蹄状,上下绿色植被分为四层,底层是原生态的酸枣树和毛构树,往上三层均是郁郁葱葱的各科树木。

老人前面走,脚下是山水冲后露出石块的狭窄山路,一会儿老人把记者甩出20多米。老人说自己当过兵,1958年入党,爱打少林拳。1992年退休至今不论冬夏,每天早晨5点准时孙山上打拳,6点吃过早饭就和老伴一起在山干活。

“俺承包的山形状像盘旋而上的一条龙,后来我就把荒山起名叫盘龙寨。”老人说。北面的山门外是一片山地,种有玉米、花生、红薯。张运来的老伴齐巧转正在地里干活。从山门拾阶而上,向上走过两道盘旋而上的铁门走进枣林。张运来说:“重阳节快到了,村里和镇敬老院的老人重阳节都到山上,来了让他们尝尝咱的大枣。这都是俺俩在酸枣树上嫁接成的,吃着可甜。”

山顶有座古庙和6间砖瓦房,房南有一蓄水池,池西是一大片柏树。齐巧转说:“20年前,村里要把荒山包出去,但没人愿包。我征求村干部意见后决定在山上植树造林,这样才把老头也拉来了。最开始,我和老伴修路开荒、植树打井,最后通上电。”

“山上缺水,风一刮能把山上的土刮走。2006年我们栽下100多棵杜仲和刺槐,天一直干旱,每天我俩从山下两个蓄水池里挑几十担水上山浇树。两池水被担干,种的树苗还没成活,我俩伤心了很长时间。后来老伴说酸枣树生命力旺盛,让在酸枣树上嫁接大枣。我先请来技术员,后因请人成本高,老伴找出上初中时的植物课本,开始琢磨自己学嫁接。”张运来说。

齐巧转说:“哪有好品种的嫁接枣芽,老头就背着干粮到山东、河北、陕西求人,每次花几百块路费,像宝贝一样请回来一些枣芽。每年农历二月,老头在前面把酸枣树锯掉,我后边把根部树皮剥开,把枣芽去,再捆绑好防止漏风进水。通过两三年摸索,成活率达90%以上。一棵嫁接好的枣树缺水时一天要浇两遍水,根部发芽要赶紧掰掉。嫁接好的枣树到一人高,要用木棍分三次支撑,要不一刮风就把树苗刮断了。这在课本上没有,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她像小孩般咯咯笑:“真想不到,初中植物课上的嫁接知识,到老年时派上了用场。后来每年都要嫁接1700多棵枣树。”

说起嫁接成功的大枣品种她如数家珍:“山上有宝葫芦枣、酥枣、珍珠枣、梨枣、冬枣、长锤枣、药枣,小雪枣、岭枣、龙须枣这些枣俺一点儿都不卖,全让观光的来品尝,让村上和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吃。”

要给子孙留下一座绿山

为解决山上植树缺水,1998年老两口在山顶修建了一个7立方米的蓄水池,供山顶种植的银杏、香樟和石榴浇水。以后他们花半年多时间,在半山腰挖了一个蓄水2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把雨水存下来浇树。

记者在山坡上看到好几处流水口上罩着过德树叶杂草的铁网。张运来说:“从山顶到山坡下,现在每层地下都铺有管道,天一干旱用水泵抽水就能浇树,这比从山下挑水浇树省劲多了。”

提起创业艰辛,背有点驼的齐巧转说:“俺吃的是自己种的庄稼蔬菜,住的是座花果山。每当我看到这满山的绿树和果实,干活浑身都是用不完的劲,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这里是俺老两口的精神家园,有俺后半生奋斗成果。要是在家生气,一到山上啥气部消了。”

齐巧转在枣林里捏起一颗宝葫芦大枣满怀深情地说:“树不会说话呀,我看到哪棵树树叶黄了枯了就心疼得不得了,立马提水去浇。俺把这座山当成自己的生命,活着就操心着这座山。”下午4时,夫妇俩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菜地。在香樟树前,齐巧转说:“这树药用价值可高,治拉肚浑身疼。我还种有何首乌、杜仲,都是药材。”

篇3

“我不搬,谁说要拆?”11月15日,一位头发花白的文姓村民对本刊记者说,他的房子仍在对外招租。在他的周围,挖掘机在运作,尘土飞扬。

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村庄”正在消失,它位处深圳市福田区,占地面积约23.2公顷。周围是崭新华丽的商业区,商业住宅售价已超过2万元/平方米。

由于拆迁补偿创下了深圳城中村补偿标准的新高,岗厦拆迁所造成的“富豪”话题引起了热议。与此同时,岗厦拆迁中对“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方式,也是这次拆迁中的另一引人关注点。

“历史遗留违法建筑”,事关今年六七月间曾引发大范围热议的“小产权房转正”话题。而不管是在深圳,还是在全国,“岗厦模式”能否成为中国城市急剧发展过程中寻求“小产权房”困局出路的一个样本?

拉锯式拆迁

政府、参与改造的开发商、岗厦股份有限公司,无一例外都对岗厦正在进行的拆迁保持了低调谨慎的态度。

根据深圳市规划局的统计,岗厦河园片区总户数478户,其中本地215户,外籍(含港澳台地区)263户。拆迁前居住总人口6.8万人,常住和暂住的比例为1:34。这里的570栋楼房曾是外来低收入人口在深圳的栖身之地。

1998年,深圳市政府就决定对岗厦河园片区进行全面改造。2002年,深圳市政府将改造任务交由福田区政府组织实施。但直至2006年7月,深圳福田区政府、岗厦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地集团才最终签订了框架性协议,正式推动岗厦河园片区整体改造。

在11年中,政府、开发商、村股份公司和村民,经历过多轮博弈。2007年,城中村的集体物业率先与开发商签订拆迁协议,但私人物业的拆赔标准迟迟定不下来,据悉,福田区政府为此在近几年时间内先后出动过上百个行政干部与村集体和村民进行谈判。

最终,根据金地大百汇房地产开发公司(金地集团参与此次改造的项目公司)公布的拆迁赔偿方案,共有两个标准、三种模式、六种选择。两个标准,一种是按面积划分:480平方米以内按1:1补住宅,超过480平方米按1:0.88补公寓;另一种标准按层数划分:首层按1:0.9补集中商业物业,二层以上按1:0.9补住宅或公寓。三种模式,即一是选全部实物补偿,二是选全部货币补偿,三是可选实物和货币补偿相结合。

按照方案,如果选择货币补偿,住宅公寓按每平方米1.28万元计算,集中商业则按每平方米2.38万元计算。

大部分村民接受了赔偿标准,但仍有小部分人拒绝接受,“主要是一些持有香港身份证的原住民。”福田区委宣传部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说,这使得岗厦眼下的拆迁工作进入了最后的胶着期。

在部分人看来,开发商给出的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赔偿标准。据媒体转述福田区旧城改造办公室和金地大百汇公司人士的说法,拆迁后岗厦将诞生许多富翁,“岗厦原住民中的亿万家族或有20多个,而个人资产过亿的或接近10个。”

一位文姓村民言,他拥有7层楼房,过去每月租金收入为5万元,“怎么说呢,赔偿标准还行,但你跟稳定的租金收入比,还有周围的房价比,也不见得就有他们说的那么好。”他说。

违法建筑问题日益模糊

在拆赔方案中,“480平方米”是赔偿比例划分的一个临界点,也是一个敏感的数字。

按照拆迁程序,赔偿之前要经过房屋确权环节,“这个赔偿标准的给出就意味着对48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面积给予合法的确权。”广东鼎为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茂荣对记者说。从拆赔标准看,已接近1:1。

“480平方米”的划分源起于1980年代初,特区内进行第一轮的统征农村土地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亦即农村集体用地转国有土地的过程,特区建立初期,国家并无资金支持,深圳不但缺乏一次性赎买农村集体土地的资金,甚至连城市建设都要依靠贷款和外来力量进行。

顾及原住民利益,也鉴于当时国家对农民住房的政策是一户一块宅基地,因此特区初期给予原住民的建房标准是:宅基地100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80平方米,建筑不得超过3层(即240平方米),且户均人数少的只能建2层。但在后来,这一标准被原住民屡次擅自扩大。

2006年,深圳市颁布《深圳市原村民非商品住宅建设暂行办法》中规定,原村民居住用地的住宅建筑面积变成了不得超过480平方米。

“48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只是相当于政府的默认,没有办法去细究为什么定在480平方米而不是240平方米,这仅是对既成事实的一个默认。”深圳市社科院城市运营中心主任高海燕对记者说。

但事实上,经过历史上屡次大规模的抢建、扩建潮,深圳城中村居民的建筑大多早已超过480平方米。在岗厦,大部分的居民住宅皆在7层以上,普遍为8至10层。

而根据1999年深圳人大出台的《关于坚决查处违法建筑的决定》,“擅自改建、加建的建筑”、“农村经济组织的非农业用地或村民自用宅基地违反城市规划或超过市政府规定标准的建筑”都属于违法建筑。

岗厦河园片区的违法建筑面积到底有多少?这是一个各方都避讳的数据。深圳市查违办给本刊记者的回复是:“我市违法建筑信息普查工作按照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于今年9月1日开展,目前正在进行中;而此前我市并未开展违法建筑的专项普查工作,因此,我办目前尚无岗厦村违法建筑的具体数据。”

金地大百汇公司总经理胡卫明则向记者表示:“岗厦没有违法建筑,因为2003年之后并没有扩建现象。对于违法建筑,我们不会给予赔偿。”

但根据公开信息,至2009年1月16日,岗厦河园片区共计438栋私房完成补偿签约,签约率达91.25%。

据悉,对于岗厦河园片区的改造是以2003年时测绘的结果为标准进行补偿。在2003-2005年,深圳再一次进行城市化土地统征,除了宅基地和10%的预留集体用地,所有土地都已收归国有。胡所指的,大概是没有占用国有土地的建筑。

而据村民透露,在1998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村里的抢建和扩建行为一直在大肆进行,村里一度成为一个大工地。

按照违法建筑的确权流程,需要交纳罚款和补交地价款,通过规划、消防等一系列手续,但从目前岗厦的处理方式来看,通过拆迁补偿,上述程序已被一笔勾销。“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这部分的合法性。”深圳金源律师事务所律师金焰对记者说。

个案还是试点?

“岗厦的拆迁显示的是一个单案突破的情况,但其对以后其他城中村的旧改可能也会引发相同的效仿结果。”高海燕评价说。

“这是对违法建筑一种事实上的怂恿,对于当初没有违规扩建的人来说,就等于是吃亏了。”金焰则认为。

在岗厦拆迁之前,虽然深圳市分别于1999年和今年的5月都分别由市人大出台过关于违法建筑的处理决定,但实际上关于违法建筑的普查和处理工作一直没有真正执行。因此,如今岗厦违法建筑的确权以及赔偿标准便无疑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参考案例。

类似的违法建筑在深圳到底有多少,在普查工作没有完成前,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但从其他的一些数据中,可以窥见端倪。

根据福田区旧城区重建局2005年7月的《福田区渔农村改造阶段性工作总结》显示,深圳特区内共有行政村91个,村内房屋4.23万栋,建筑面积2138.86万平方米。以4.23万栋房屋、每栋480平方米的法定宅基地建筑面积计算,则合法的最大建筑面积为2030.4万平方米,这就意味着,特区内的违章建筑至少有108.46万平方米。

而根据深圳市查违办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5日,全市共受理违法建筑申报71407宗,约占申报总量的18%。其中:宝安区40681宗,龙岗区18579宗,坪山新区6155宗,光明新区4680宗,特区内各区共约2500宗。

如此存量巨大的违法建筑,若参考岗厦模式,将是对城中村改造一个巨大的挑战。岗厦之拆迁的不同点仅在于,其位处城市中心区,土地的商业价值其他城中村无法比拟。

“实际上,岗厦拆迁中对于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上,政府采用了回避的方式。”金焰说。旧城改造存在着三难:确权与否、赔偿金额、原住民的改造积极性。由开发商提供赔偿标准,事实上回避了政府部门如何进行确权的棘手问题。

而为了照顾开发商的利益,旧城改造的土地进行了协议开发的模式,而非公开拍卖的方式。“开发商看似支付了较高的赔偿金额,但和拿这块地去拍卖的价格相比,其获利远远超过支出。”金焰认为。

对于村民而言,拆迁虽然获得了看起来相对高额的赔偿,但失去的却是一个“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即是每月获得的固定的可观租金,或者将房屋直接出售。

这也是深圳在今年所引爆的关于“小产权房转正”争议的其中问题之一,对违法建筑的确权问题,不仅仅包括城中村中大量用于出租的房屋,还包括大量在集体土地和宅基地上建起来的用于出售的违法建筑,这些建筑要么违反土地使用性质,要么违反城市规划。

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定义中,广义的小产权房已从改革之初延续至今。“小产权房”可能在土地取得、规划许可、建设手续、房屋销售手续、产权证办理等商品住宅建设销售的一个或几个甚至全部环节存在非法问题,并最终无法确定产权。

据记者了解,在岗厦拆迁中,有部分建筑涉及的即是早期合作建房的部分,甚至直至今年,岗厦仍有部分房屋对外进行私自销售,瞄准的无不是因为拆迁所将可能获得的确权以及赔偿款。

今年5月,深圳人大再次出台《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决定》,被普遍解读为是为“小产权房”转正,也即确权。但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组在赴深圳调研之后表示,《处理决定》针对的是违法建筑,而非狭义上的小产权房。深圳人大官员也表示:对违法建筑进行确权只是其中的一个处理方式,同时还包括拆除、没收、暂时使用等处理方式。

“在深圳老百姓的眼里,所谓的小产权房就是指的违法建筑。”张茂荣说。建9层10层是违法,建二三十层同样是违法,不管怎么定义,政府所面临的,同样是如何处理这些既成事实的违法建筑的问题。

现实利益问寻找妥协点

深圳的违法建筑之规模与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恐怕难有及其者。

短短30年的时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大型城市,历史与现实交杂冲突,也更显其土地和住房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困难性。

深圳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五次违法建筑的抢建潮,分别为1980年、1989年、1991-1992年、1999-2002年、2004-2005年,其主要原因都与特区内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统征和土地升值有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大的一次抢建潮发生在1999年深圳人大关于违法建筑处理的决定通过前后,政府试图对违法建筑的确权工作,反而催化了原住民的抢建潮。

“可能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深圳的原住民这样以这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并获取自己的利益增长的。违多少面积算违?以前违和后来违的有什么区别?怎么甄别?都是抱着法不责众的态度,一说要确权,马上就抢建。”高海燕说。

在与城市管理者的赛跑当中,原住民可谓“屡战屡胜”,而这背后的主要根源还在于快速城市化中城市政府无力支付土地统征费用、城中村改造的补偿。而城中村和小产权房又在事实上弥补了城市基础住房等公共服务提供的缺失,解决了大量外来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

在深圳市一份《关于我市违法建筑问题的调研报告》中,也提到了政府以往的一些过失:“我们在没有支付征地补偿款,并办理相关手续,村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宣布集体土地归国家所有,造成土地所有权的虚置。”

与此同时,多种利益群体参与抢建,“政府查到了问题的根源,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职工干部抢建为主”,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总规划师郁万钧回忆说,虽然也有农民参与抢建,但是当时深圳能被称为城市的地方很小,在农村里抢建对城市影响不大,“只是在城市中抢建和建设现代城市有冲突”。

根据报告文学《深圳传奇》的记载,当时参与抢建的大小干部有1200多名。一名局级干部因此被调离特区,还有一名副局长被调往他地。

就在今年6月,原龙岗区坂田街道执法队副队长兼查违办公室主任卢斐斐,就因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钱财共32万元,替辖区内的违章建筑保驾护航而被诉至法庭。

开发商是参与抢建运动的另一主力,在现时深圳诸多进行私自交易的小产权房中,便有大量的开发商与村集体合作开发的“统建楼”。

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的负债,乃至后来的“有法不依”,最终导致违法建筑“积重难返”的局面,强拆显然势必造成不和谐的局面,全部承认又显然无力支付如此巨额的补偿。

篇4

特别会议虽然是在应急的情况下而召开的,通常是所遇问题突然、会议准备的时间又很短,但对会议的安排也仍然要尽可能做得完备、充分,不要仓促开会。

当主宇航局经理吩咐秘书人员就特定的问题临时召集一个会议时,如果经理就会议的背景、目标、问题和参加会议的人员做出明确的部署时,秘书人员可按照经理的要求一一进行办理。

但是,如果秘书人员被告知就某一或某些事情召集会议时,而并没有获得对此会议有关要素的授意,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人员可征得上司的同意有分寸地就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向主管经理进行探明,并迅速作出准备。这六个需探明的问题是:

(一)为什么开会

这个会议是为什么开的?是为了说明什么情况,还是为解决问题而获得结论呢?是为了交换情报,还是为了出谋划策?明确会议目的是使一些为突况而召开的会议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议题是什么

会议的议题是什么,并获得最简洁,最明确的表述,这是确定会议进行的方式和出席会议人员的基础。

(三)谁参加会议

会议由谁主持?要有哪些人参加?其中关键的、尤其不可缺少的人是哪些?有因故不能到会的是否可找人?

(四)什么时间开会

会议什么时间开始?预计什么时间结束?

(五)在什么地方开会

会场安排在哪里?对会场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是否需要安装特别的视听设备?

会议怎么开

会议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是否要求与会者在前来参加会议时携带什么特别的资料?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大型会议接待方案(一)会议接待方案的含义

会议接待方案是指安排与会者的迎送和吃、住、行、游、乐等接待活动及具体事务的文案,属于会议专题策划方案,可以包含在会议总体方案中,也可以单独拟写,作为会议总体方案的附件。

(二)会议接待方案的基本内容

1.接待对象和接待缘由。会议的接待对象的种类众多,包括上级领导、政府官员、协办支持单位、特邀嘉宾、会议成员(正式和列席)、参展单位、客商、普通观众以及媒体记者等等,有以政府代表团名义来访的,也有联合组团参加的,还有的是以个人身份参会、参展、参观。每一种接待方案一定要写清楚具体的对象。同时还要简要说明为何接待,即接待的缘由、目的和意义。

2.接待方针。接待方针即会议接待工作的总原则和指导思想。接待方针应当根据会议目标和会议领导机构对接待工作的要求以及参加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

3.接待规格。包括迎接、宴请、看望、陪同、送别参加对象时,主办方出面的人员的身份,以及主办方安排的食宿标准等。

4.接待内容。包括接站、食宿安排、欢迎仪式、宴请、看望、翻译服务、文艺招待、参观游览、联欢娱乐、票务、返离送别等方面。

5.接待日程。写明各项接待活动的日程安排。

6.接待责任。写明各项接待工作的责任部门及人员的具体职责。如大型会议活动可设置报到组、观光组、票务组等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与会者的接站、报到、签到、观光旅游、返离时的票务联系等工作。

7.接待经费。写明与会者的食宿和交通的费用安排,有时也包含安排参观、游览、观看文艺演出等的支出,涉外会议活动还包括一定数量的礼品费。对外公布的接待方案一般不写这一部分的内容。

如何做好会议记录一、会议记录的概念及作用

会议记录是把会议的基本情况和会上的报告、议论的问题、发言、决议等内容当场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

会议记录的作用十分重要。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原始凭据作用

会议记录反映和记述了会议的全过程,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过什么会议,由谁主持,有哪些成员出席了会议,会上传达了何种文件或有关会议精神,作出了什么重要决议等,均一一记录在案。这为分析、研究有关会议的议题,或总结、上报情况,起了原始凭据作用。

(二)撰文基础作用

很多重要会议之后,要撰写一系列文件,诸如决定、决议、会议纪要和简报等,都要以会议记录和大会文件提供的情况为基础。尤其是会议纪要,它完全是以记录为基础,通过整理加工而成的。因此,会议记录在撰写文件时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三)存档备查作用

会议记录既有原始凭据作用,也有存档备查作用。很多事情和问题,时过境迁,容易忘却。有了会议记录等于有储备资料的活电脑。如过去一些重要议决事项或事情研究处理结果,只要一查当时的会议记录就一目了然。

二、会议记录的写法

会议记录的格式共分三部分:

(一)标题

会议记录的标题一般分两种:一是完全式公文标题,如《鬃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棉花种植面积办公会议记录》;二是省略性的公文标题,如《鬃学院第五次行政办公会议记录》。

(二)正文

正文由两部分组成:

1.会议的组织情况。它包括:

(1)会议名称。写清召集会议的单位或机构名称,要写全称。

(2)开会时间。写明会议起止时间,注意年、月、日的准确。

(3)会议地点。

(4)出席人。指按照规定必须参加的人数。规模小、人数少的会,应将出席人的名字全部列上;规模大、人数多的会,只写会议对象和范围,如全委会便写委员、候补委员多少人,扩大会扩大到哪一级。工作例会只写缺席者和名字,注明其他人均到。

(5)列席人。不属于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被邀请参加会议的人员。

(6)主持人或会议主席。可写主持人姓名、职务。

(7)记录人。

以上七项均在会议开始前写好。

2.会议内容:

会议内容是记录的主体部分。

记录的内容包括:会议议题、领导的报告、会议的发言、讨论情况、形成的决议,及主持会议的总结情况。

3.会议记录的方法有三种:

(1)详细记录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重要会议,特别是会议审议或讨论的重大的关键性问题,或者是对审议的问题有重大原则分歧时,一定要将其发言具体完整地记录下来,尽量记录原话。记录时,应抓住:①主持人或报告人的发言。如果发言有书面稿子,只需记个题目,用括号注明。如是即兴发言,必须详细记下原话。②讨论发言。发言人的姓名、职务及谈话的内容。③主持人总结性发言,包括决议事项都得记清楚。④会议通过的情况,赞成、反对、弃权的票数要写清楚。

(2)摘要记录法

此种记录适用于一般性会议。其方法有两种:①记讨论情况的,将发言的要点和有争议的问题摘录下来,并写上发言人的名字;②不反映讨论情况,不记发言人,直接摘出议程、议题及决议事项。实则只需记下会议所报告的事情、讨论的问题、通过的决议。

(三)结尾

会议记录的结尾包括散会说明和核稿签名两项。前者另起一行,写上散会二字;后者是记录整理后,由主持人审核签名,记录人同时签名。

三、记录写作要注意的事项

(一)记录前要作好思想、物质方面的准备

作好思想准备,是指会前要了解会议的性质、任务,参加对象和主要议程,估计会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只有情况明,记录才能抓住会议重点,把握会议的大方向,掌握其主要精神,发现不同意见的分歧点。

作好物质准备是指及时准备好纸、笔、墨水等,尽管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不注意,也会影响会议的记录。

(二)记录中要快要准

要忠实地记录会议情况,快和准是记录的基本功。 如何做到快?一要耳聪、脑灵、手快。平日养成边听、边记、边思的良好习惯;二要掌握一些速记的手段,诸如简称、简化符号的运用,以及长句的压缩和意表众多意义的合体字符,者要加快记录速度的有效手段。

要想做到准,首先,必须符合原意,不管是会议情况,还是发言,决议等,不能用记录人的语言加工概括,更不能随便增删改调,要忠于原话原意。有时,连发言人的措辞、语气、手势都要显示出来。其次,做到完整、清楚。对发言者,除记录他们的原话外,发言的中心、线索,分几层意思,都要记得一清二楚。

(三)记录后要仔细整理

记录有原始记录,整理记录和印发记录之分。会议进行中的记录,多为原始记录,这种记录不可能达到准确无误的完美程度,这就需要整理加工。这种整理不象其它文字材料的整理,能加材料、换观点。它只要检查文字上的错漏,或记录中因时间紧张,空掉或错记、短缺的原话将其补正。

记录整理要趁热打铁,一般在会议的后半段,或者会议结束,就必须着手整理,趁着记忆犹新,及时完善整理工作,使记录更为完善。

例文:办公会议记录一(详细记录法)

党支部会议记录

地点:***会议室

主持者:*** (职务)

记录者:*** (职务)

出席者:支部全体党员(详见点名簿)

列席:***(职务)、***(职务)

缺席者:***(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无故等) 会议主题:

1、讨论支部工作报告;

2、讨论通过预备党员***、***转正。

发言内容和决定事项:

***(主持人、书记):今天,我们召开支部全体党员大会,有**人出席,超过应到会人员半数,会议有效。今天我们还邀请***、***等几位同志参加,大家向他们表示热烈欢迎。今天会议是讨论通过去年支部的工作报告和讨论***、***同志的转正。下面让我来向大会做支部工作报告。

(书记做支部工作报告)

请与会同志酝酿,充分发表意见。

***(***):

[详细记录每位同志的发言]

***(主持人):刚才,同志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会认真加以考虑,不断改进工作。接下来研究预备党员转正。

***(***):

[详细记录每位同志的发言]

***(主持人):

[总结性发言,包括决议事项,务必要记详细]

散会

主持人:(签名)

记录人:(签名)

例文二:办公会议记录二(摘要记录法)

鬃学院第?/SPAN次办公会议记录

时间:?/SPAN年?/SPAN月?/SPAN日

地点:第一会议室

出席人:李?/SPAN(院长)、王鬃(副院长)、陈鬃(中文系主任)

缺席人:王鬃、朱鬃(到省开会)

列席人:(略)

主持人:李鬃(院长)

记录人:魏鬃

会议内容:

(一)报告

主持人传达省人民政府《关于压缩行政经费的通知》(略)

(二)讨论

我院如何按照《通知》精神,抓好行政费用的合理开支,切实做到既勤俭节约,又不致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开展。

(三)决议

1、

2、

主持人(签名)

记录人(签名)

1、记录会议的组织情况

组织情况包括:

(1)会议名称及时间地点

(2)缺席和列席人员

(3)主持人及记录人的姓名

(4)如果有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可以以备注形式记录下来

2、记录会议的内容

会议内容包括:

(1)发言人的姓名及发言的内容,包括讨论的内容、提出的建议、通过的决议等,必要时还要记下表决情况。

(2)关于会议的相关动态也是必不可少的哟,如发言中的笑声、掌声、临时中断以及会场等重要情况。

(3)会议记录完了要另起一行写散会。重要的会议记录,要有主持人和记录人在正文右下方签字(ps:这是会议记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哟)。

3、采用速记

当会议的参与人员较多,议题和发言较多,详细记载比较困难时,速记是一个常用高效的方法。速记方法为:概括每位发言人的中心大意,切忌句句记录。速记时重点为以下内容:

(1)会议中心议题以及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有关活动。

(2)会议讨论、争论的焦点及其各方的主要见解。

(3)权威人士或代表人物的言论。

(4)会议开始时的定调性言论和结束前的总结性言论。

(5)会议已议决的或议而未决的事项。

篇5

我那屋一共十几个人,但换得勤,先后接触了可能50人,我开始还特别热情地跟人聊天,聊着聊着就清楚了,我之前想不清楚的盲区,一路就读着全中国最好的学校,然后22岁就发财,24岁还出名了,我没有见过更多层次的人。崔健就批评过我就是公子哥,说你看你就写风花雪月。这次正好把那补上了。聊了两个礼拜,那些曾经神秘的角落我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了,因为我发现人都是一样的。

记者:听说你还拜了把兄弟,等他2014年出来带他环游世界?高晓松:是,但这些事儿现在我更不想说,没事儿就说“兄弟我在里边的时候如何如何”没有什么意思。就好像你聊“兄弟在美国的时候”大家都是海归就没有问题,但是有不是的,人家就觉得你讨厌。如果都是刑满释放人员,我就可以聊“兄弟我在里面的时候”。

记者:相信你现在很重视家庭,但这么多工作如何平衡呢?高晓松:我确实重色轻友,闺女也是长得很美。现在朋友都排在家庭后面了。

记者:听说你当年在美国的过山车上求婚,还下着雨,特别浪漫,是蓄谋已久还是临时起意?高晓松:在北京人很少想结婚这事儿,有大量的夜生活,每天晚上莺歌燕舞,大家共同出去混。但人在美国你就会特别想有一个家庭,因为那是一个特别平静简单的社会。

记者:你有个浪子形象,“七年之痒”你如何面对诱惑?高晓松:我正好生活在一个腌臜的时代,这里没什么东西诱惑我,没什么东西超过我的老婆孩子家人,因为外面的人……我看着他们我就觉得,看着就神经病、疯子,整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女的打了鸡血找男的,然后男的打鸡血找钱。

陈红回忆“馒头血案”

陈红在制片行业已十年。自2002年《和你在一起》到2012年的《搜索》,从现实回到现实,对陈红而言,十年自然不是一个休止符。现在,人们都习惯叫她红姐。这代表着一个女人的独立姿态,且已经被业内认同与肯定。《南都娱乐周刊》记者独家专访了陈红。

记者:刚开始做制片人和合作伙伴有信任感吗?

陈红:第一部是《和你在一起》,特别感谢黄建新导演,他是我们的监制。在制片行业,可以说领进门的是凯歌导演,第一个师傅是黄建新,他帮我搭建整个组,遇到事情遇到问题我都会去问他。但那时候,你其实提不出问题,你对这个行业不懂,你无法提出问题,比如制片主任会问,预算你们看了没有,80万……我真的不知道这80万是真的,还是有很大的水分,我只能说这个我还没来得及看,明天再来吧,那我就会连夜去问凯歌,或者会去问黄建新,之后我就会说,经过反复考虑,我觉得这场景70万差不多,你要诈他,用诈的这种方式,有时候诈诈会成功,有时候人家发现你是诈他的时候,他就告诉你,导演七天以后就要拍了,70万拿不下来,除非一星期以后拍不了,他用这样的方法来,其实我完全明白,但我没有办法……

记者:你这个制片人相对于其他制片人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陈红*:优势是因为我的合作对象是我的丈夫,劣势呢,原来我就觉得我是一个女人,镇不住这个组,比如说像《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和你一起干事的人会说,她不就是一个明星,挂一个名义,因为他老公是导演,是导演给她挂一个制片人的身份,她懂什么呀,你看我一蒙一个准,你看吧,第二天真是一蒙一个准。我觉得似乎优势大于劣势。

记者:《无极》也算是导演最有争议的一部片,你看到网上的评论,像骂凯歌的,或者是调侃,你是用怎样的心态去帮他度过那段时间?陈红:导演那天也是从巴黎飞柏林,打开机舱,就有人问他这个问题,他那时候其实还没有看到这些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他都完全不了解这件事情,人家就问他,说有一个人剪了个……他一听恶搞,那个惊愕,他没看嘛,最本能的反应,加上导演这个人比较简单,而且又属于比较冲动型,当时可能就……他说你应该鼓励我保持真性情。他说我也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网民的特性是什么,也没人给我普及过啊。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上网啊,了解网络,慢慢对网络就有一个了解。哦,原来网络世界是这样的,再回头看他那个……确实,这个东西要有娱乐精神,对吧?我觉得他现在更具有娱乐精神,他拍电影不像以前像搞科研一样,研究出1+1为什么等于2,我觉得生活的状态决定他对于生活的态度。

宁静眼中唯有巩俐

上世纪90年代出道的宁静,早早被圈中一霸的姜文封为女演员中的定时炸弹;面对脾气更拧的冯小宁,她也敢单挑掐架;而在电影还不多的二十年前,她连特别好的戏都敢推,理由是不拍重复的……从1990到2012,从电影到电视,这种直愣愣裸的霸气犹在。媒体喜欢宁静,因为她敢于放炮,只是乍听来麻辣痛快,被称为“戏霸”。有记者就此采访了宁静。

记者:聊聊戏霸吧。宁静:我确实一直都是戏霸,我不得不为我自己的角色去坚持一些东西,我很希望有一个导演很牛,他能够说服我,我可以从他身上吸收到我没有的东西。我到了什么剧组,人都很怕我,一去都特别严肃,过几天发现,其实静姐也挺好的,但真的碰到事情的时候,我又特别不好了。我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我希望大家都认真。到现在为止,年年评戏霸,我都榜上有名,而且都靠前五名。(记者:好像今年排第六了。)已经第六了,你知道这为什么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淡定多了,我以前真的是很火爆,我不会拐弯,其实我不是一个很善于攻心的人,我不会拐弯,我才会直接表达。

宁静可谓生逢其时,在自己最好的时间里接连遇到何平、姜文、冯小宁几位重要的伯乐,有她真心佩服的,也有她欣赏之余敬而远之的,但在彼此的交会中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她比谁都清楚,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正是这个,“我有那么多作品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可争的了”。所以如今女人四十的她足够淡定,经典作品有了,奖项也拿过了,这两者固然是多多益善,但走过中国电影那个纯真年代,很多东西都是浮云了。

记者:你提到90年代基本上是你和巩俐,所有的大片都是你们俩在拍,你怎么看那个时候?宁静:除了她应该是,她比我有名,90年代除了她所有的大片,就我一个人在拍,真的,应该没有第三个人站起来说,还有她吧。我觉得还是挺好的,我现在没有什么遗憾。很多记者说,你为什么拍那么多电视剧,不拍电影呢?我心想电影现在这么烂,有什么好拍的,因为我们是拍不错的电影过来的,就不想去拍一些特别不着调的电影,那什么玩意儿!我为了拍电影去拍电影,这太悲惨了,又不是没有拍过好电影。而且说句狠一点的话,几乎所有的电影,都能让大家记住我,那干吗去糟踏它呢?太不容易了。

凌潇肃

新娘终获男方认可

凌潇肃和唐一菲结婚了,却继续保持着婚前的低调遮掩的状态,即使不得已接受采访也很少谈及家庭和“另一半”,然而私下的生活中却不乏恩爱场面。某天晚上,北京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阵雨,子夜时分《南都娱乐周刊》记者在一家餐厅附近意外撞见了唐一菲的凌志吉普车,汽车停好后唐一菲和凌潇肃牵手走进餐

篇6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

现将这几个月试用期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 试用期期间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是在传媒部门学习工作的。传媒部门的业务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虽然和我的专业知识有联系,可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下,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熟悉了公司和部门的整个操作流程。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专业和非专业上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能尽早独挡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学着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业务方面的工作

1. 子夜时段项目

在子夜时段准备初期,内容由房产信息变为婚恋信息,在整个婚恋信息的产业链中,首先将夜间时段的切入点确定为婚介行业,我是主要负责线上的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到南京婚介行业的分布情况,并汇总了各大婚介公司的相关资料,同时对婚介行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详细调研,了解到国家对婚介行业的要求,对销售组调研具有一定帮助。除了针对婚介公司调研之外,还对婚介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进行了调研,如婚纱影楼、婚庆礼仪、蜜月游等,形成了一些汇总资料。

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从一个容易入手且是热点的项目入手,因此对栏目的内容和形式有了较大的调整。最后敲定栏目内容为职介单位实用性强的用工岗位信息。

随着时间在一点点流逝,九月份,子夜时段栏目的内容和形式已经确定,到现在与电视台合同的签订已经完成,与智联招聘以及制作公司的深入工作也正在顺利进行,宣传工作也在进一步跟进。在南京的生活频道,《职业早安排》栏目将于16号开播,同时其他频道也要把百姓关注的热点信息搬上银幕,把《都市夜航》打造成一个综合的品牌栏目。按照国盾公司的总体规划进行运作。为收集信息和建立平台打造坚实的基础。

2. 华泰项目

根据传媒确定的调研目标,前期我主要负责针对华泰现状和证券行业的调研工作。

3. 印章媒体项目

随着“商务领航——政企e通”项目的全面启动,针对政企e通的宣传方面,我参与了政企e通的媒体沟通会,与南京平面媒体经济方面的记者建立初步关系,与李桂荣一起关于督促快报记者在快报上发表关于政企e通的宣传稿。现代快报已发表完成。

经过这几个月,我现在已经熟悉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从整体上能够把握公司的运作流程。虽然还不能够独立处理公司或部门的一些具体项目业务,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所以鉴于这些不足之处,我在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还有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不断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管理主要工作:

我作为销售组的一名成员,同时承担了部门内部的内勤工作。

1.流程制定:配合张清、季海强完成市场调研流程、电话拜访流程、登门拜访流程的制定。

2.年度计划:参与传媒年度计划制定。从为年度计划制定框架开始,具体分为这几块:背景描述、传媒XX年目标、现状分析、实施策略、实施步骤、实施计划、财务分析、所需的资源与支持。明确各项目的运作目的,对年度计划进行修改。从国盾公司的规划和传媒的规划出发,明确传媒在国盾公司的定位。XX年各项目的实施目标。

3.部门会议会议纪要:前期完成了每次会议纪要的编写。每次的会议纪要,确定会议纪要的流程,可以提高会议开展的效率,明确会议议题,能让自己投入到会议的开展中去。在整理会议纪要的时候,能提高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内容等也有较深的认识。

4.日报汇总:前期完成了每天日报的汇总工作。每天的日报汇总,在看其他同事的日报的时候,可以更明确地了解日报该怎么写。同时整理发现的问题和学习的内容。

5.预算制定:前期完成每月办公用品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制定。

6.每日出勤表:完成了每天的出勤表的制定。

7.值日检查:完成每天的值日检查。

二、 对国盾规划和传媒规划的理解

对国盾规划理解:

从公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来讲,江苏国盾是一家以电子政务为切入点的信息运营商。从事电子政务建设以获取法人与自然人相关信息;通过信息运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逐步进入相关行业中介、物流、销售、生产等领域。从政府角度而言,电子政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二是政府上网工程,政务信息在网络上,三是政府对外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所以,战略目标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创新,开拓进取。

公司的目标是在二十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其营业指标达到世界五百强之一。公司的愿景是: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让人们以最小的代价满足最大的需求。公共信息平台可以节约很多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为企业或者个人谋取更多利益,满足最大的需求。我们所要建立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公司进行信息收集和运营、以供人们进行信息使用和汇总的平台。建成公共信息平台本身不是战略目的,是为了达到愿景的一个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满足人们需求从而取得商业价值。

公司的价值观是要求每一个员工把工作当事业,拥有主人翁的心态,有明确的目标感和使命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等等。我认为一个有团队精神的团队才是真正成功的关键,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一起解决。自己的努力是必须的,但只有团结一致,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对传媒规划理解:

国盾传媒要做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公司,她不同于现存的广告公司、制作公司、公关公司或者是媒体。我们是要把上述的公司整合起来,整合出一流的传媒公司。所以整合就是传媒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那我们拿什么去整合上述的公司呢?国盾传媒不生产产品,只有靠创意和概念。我们生产创意,然后通过创意去整合媒体、广告公司、制作公司等等,最终获取利润,实现创意的价值。由此可见,策划好的创意,再对好的创意进行完美的包装,是国盾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业务的关键点。传媒的主要业务流程就是策划出好的创意,拿下政府和媒体资源,然后找合作方去实现,我们在中间起到调节作用。

虽然这个项目刚开始,但整体框架和目标定位已经很明确,并且有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我对其的理解为在将来初步运营过程中先做传统媒体,积累运作经验,同时积累运作资金,再发展成新媒体并进行专业化运作,直至创新若干新的商业模式,为国盾公司的总战略方针服务。

三、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几个多月来,我在公司部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及关爱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综合看来,我觉得自己还有以下的不足之处:

1.思想上个人主义较强,随意性较大;

2.有时候办事不够干练;

3.工作主动性发挥的还是不够,对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不够;

4.业务知识方面特别是与客户接触沟通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所掌握的沟通技巧还不够扎实等等。

篇7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

现将这几个月试用期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用期期间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是在传媒部门学习工作的。传媒部门的业务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虽然和我的专业知识有联系,可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下,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熟悉了公司和部门的整个操作流程。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专业和非专业上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能尽早独挡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学着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业务方面的工作

1.子夜时段项目

在子夜时段准备初期,内容由房产信息变为婚恋信息,在整个婚恋信息的产业链中,首先将夜间时段的切入点确定为婚介行业,我是主要负责线上的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到南京婚介行业的分布情况,并汇总了各大婚介公司的相关资料,同时对婚介行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详细调研,了解到国家对婚介行业的要求,对销售组调研具有一定帮助。除了针对婚介公司调研之外,还对婚介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进行了调研,如婚纱影楼、婚庆礼仪、蜜月游等,形成了一些汇总资料。

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从一个容易入手且是热点的项目入手,因此对栏目的内容和形式有了较大的调整。最后敲定栏目内容为职介单位实用性强的用工岗位信息。

随着时间在一点点流逝,九月份,子夜时段栏目的内容和形式已经确定,到现在与电视台合同的签订已经完成,与智联招聘以及制作公司的深入工作也正在顺利进行,宣传工作也在进一步跟进。在南京的生活频道,《职业早安排》栏目将于16号开播,同时其他频道也要把百姓关注的热点信息搬上银幕,把《都市夜航》打造成一个综合的品牌栏目。按照国盾公司的总体规划进行运作。为收集信息和建立平台打造坚实的基础。

2.华泰项目

根据传媒确定的调研目标,前期我主要负责针对华泰现状和证券行业的调研工作。

3.印章媒体项目

随着“商务领航——政企e通”项目的全面启动,针对政企e通的宣传方面,我参与了在ca的政企e通的媒体沟通会,与南京平面媒体经济方面的记者建立初步关系,与李桂荣一起关于督促快报记者在快报上发表关于政企e通的宣传稿。现代快报已发表完成。

经过这几个月,我现在已经熟悉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从整体上能够把握公司的运作流程。虽然还不能够独立处理公司或部门的一些具体项目业务,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所以鉴于这些不足之处,我在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还有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不断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管理主要工作:

我作为销售组的一名成员,同时承担了部门内部的内勤工作。

1.流程制定:配合张清、季海强完成市场调研流程、电话拜访流程、登门拜访流程的制定。

2.年度计划:参与传媒年度计划制定。从为年度计划制定框架开始,具体分为这几块:背景描述、传媒08年目标、现状分析、实施策略、实施步骤、实施计划、财务分析、所需的资源与支持。明确各项目的运作目的,对年度计划进行修改。从国盾公司的规划和传媒的规划出发,明确传媒在国盾公司的定位。08年各项目的实施目标。

3.部门会议会议纪要:前期完成了每次会议纪要的编写。每次的会议纪要,确定会议纪要的流程,可以提高会议开展的效率,明确会议议题,能让自己投入到会议的开展中去。在整理会议纪要的时候,能提高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内容等也有较深的认识。

4.日报汇总:前期完成了每天日报的汇总工作。每天的日报汇总,在看其他同事的日报的时候,可以更明确地了解日报该怎么写。同时整理发现的问题和学习的内容。

5.预算制定:前期完成每月办公用品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制定。

6.每日出勤表:完成了每天的出勤表的制定。

7.值日检查:完成每天的值日检查。

二、对国盾规划和传媒规划的理解

对国盾规划理解:

从公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来讲,江苏国盾是一家以电子政务为切入点的信息运营商。从事电子政务建设以获取法人与自然人相关信息;通过信息运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逐步进入相关行业中介、物流、销售、生产等领域。从政府角度而言,电子政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二是政府上网工程,政务信息在网络上,三是政府对外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所以,战略目标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创新,开拓进取。

公司的目标是在二十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其营业指标达到世界五百强之一。公司的愿景是: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让人们以最小的代价满足最大的需求。公共信息平台可以节约很多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为企业或者个人谋取更多利益,满足最大的需求。我们所要建立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公司进行信息收集和运营、以供人们进行信息使用和汇总的平台。建成公共信息平台本身不是战略目的,是为了达到愿景的一个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满足人们需求从而取得商业价值。

公司的价值观是要求每一个员工把工作当事业,拥有主人翁的心态,有明确的目标感和使命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等等。我认为一个有团队精神的团队才是真正成功的关键,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一起解决。自己的努力是必须的,但只有团结一致,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对传媒规划理解:

国盾传媒要做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公司,她不同于现存的广告公司、制作公司、公关公司或者是媒体。我们是要把上述的公司整合起来,整合出一流的传媒公司。所以整合就是传媒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那我们拿什么去整合上述的公司呢?国盾传媒不生产产品,只有靠创意和概念。我们生产创意,然后通过创意去整合媒体、广告公司、制作公司等等,最终获取利润,实现创意的价值。由此可见,策划好的创意,再对好的创意进行完美的包装,是国盾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业务的关键点。传媒的主要业务流程就是策划出好的创意,拿下政府和媒体资源,然后找合作方去实现,我们在中间起到调节作用。

虽然这个项目刚开始,但整体框架和目标定位已经很明确,并且有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我对其的理解为在将来初步运营过程中先做传统媒体,积累运作经验,同时积累运作资金,再发展成新媒体并进行专业化运作,直至创新若干新的商业模式,为国盾公司的总战略方针服务。

三、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几个多月来,我在公司部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及关爱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综合看来,我觉得自己还有以下的不足之处:

1.思想上个人主义较强,随意性较大;

2.有时候办事不够干练;

3.工作主动性发挥的还是不够,对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不够;

4.业务知识方面特别是与客户接触沟通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所掌握的沟通技巧还不够扎实等等。

四、转正后:

篇8

1、提高管理工作能力方面。作为一名部长助理,我首先应担当好部门副手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协助部长全面开展好各项工作。由于我在管理方面工作能力的欠缺,2007年我在这方面的提高也最快。我注重贯彻落实好领导指示要求,坚决不折不扣传达好上级有关精神;我注重带头执行或敦促执行好部门工作制度,推进各项管理规章落到实处,使得各项工作运转正常高效;我注重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同事们的工作思路和精神凝成一块,为报社采编工作的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007年报社采编部门工作多次获得领导表扬,特别是省领导和外省人才中心考察团到本单位指导工作,我们所做的部门服务和基础性工作还得到好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起到的只是一个角色的作用,但我认为管理工作最大的效应应该是团队的效应,管理工作能力怎么样,领导素质如何,其重要衡量标准是看这个团队的作用发挥情况。虽然我的管理工作做得仍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可以说,2007年我在沟通、协调、组织、执行方面,是做了许多工作,尽了最大努力,也是获得较大提高的。

2、积累综合工作经验方面。中心的综合工作一直纳入编辑部职能范畴,这其中基础性、具体性的工作又以我个人直接承担得最多,2007年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采编部门工作人员,我深感在与其他采编人员完成相当数量的采编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这个任务的繁重,但作为部门骨干,又不得不带头把这个工作差使挑起来,否则就会出现工作缺位或给工作大局造成被动。因此,除了正常上班时间忙版面外,综合工作一般就只能占用晚上和放假休息时间来做了。概括起来,2007年执笔代拟的材料和办文约有数十个,主要包括关于加快人才信息报发展的调研报告,第二届服务月工作总结、厅领导讲话、新闻会主持词等材料代拟和资料收集,人才信息报2007年发展思路与工作打算、2008年采编改扩版方案,中国湖南人才市场年度述职报告,迎接山东、内蒙等人才中心来湘考察材料,向、杨士秋、人事部、省政府等工作汇报材料(系列),构建我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作准备,关于暂缓开展人才派遣业务的思考等等。经过近几年来综合工作的努力,我在这个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自己的综合工作能力也获得了较好的锻炼,使我今后更有信心去独立承担一些大的选题,并自主完成制作这些选题。

篇9

刚工作最大感受就是穷

买菜像大妈一样锱铢必较

四川女孩孙倩倩今年六月从北京联合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私企工作,月收入4000元。“像突然进入了剥削人的旧社会!”对于从学生转型为上班族,孙倩倩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吃饭,想省钱在家做饭,没锅没碗没葱没蒜,什么都要买,或者就只能在外吃,不得已开支又增加了。”

云南男生唐洪春目前还没有正式到新单位报到,暂时借住在学校宿舍,并在网络公司找了一份临时工作,一天175元。“学校食堂里一份八块钱的五花肉盖饭能吃饱,现在公司附近的盖饭怎么也要十五六块,肉还比学校的少,”唐洪春说,“毕业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穷!”

大学期间唐洪春曾入伍两年,自己存下的部队津贴和退伍费约有十万,从此没有再向家里要过钱。前段时间唐洪春的手机坏了,自己买了一部新手机,手头拮据的他每顿饭只吃一个馒头一份菜,直到前天发了薪水才改善了伙食,“毕业后开销太大了,主要是吃饭太贵,必须数着钱过日子,”唐洪春说,“看到朋友在微信里发红烧肉的照片都受不了了。”

偶尔进一次商场,同为今年毕业的重庆女孩曾宁宁也开始“锱铢必较”,对着21元1.5升的食用油和12元0.9升的食用油拿出了手机,计算比较哪一瓶比较划算。“其实很明白差别不大,但就是忍不住会斤斤计较。”曾宁宁告诉记者,现在去商场逛完一圈,到了收银台又会把购物车里的东西放回去几件,“以前用爸妈的钱可不是这样的,在学校买零食都不眨眼,”曾宁宁说,“现在买菜都会在包装好的蔬菜中挑出最便宜的一份。”虽然大家以前都调侃只有大妈们最爱挑便宜菜,但现在也不得不身体力行向“老前辈”学习,在超市里和大妈们一同挑选便宜菜,能节省开支比别的都重要。

学爷爷奶奶用废水冲马桶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也成为毕业生的心头痛。江苏男生陈友艺与大学同学合租一个多月,已花掉400元电费,这对于收入不多的他来说,也不是小数。为了控制支出,他每周只充100元电费,物业经常不可置信地问我“只充100吗?”我看着屏幕上显示的其他居民电卡里大都还有四位数余额,突然就感到自己很穷。“有一天晚上用光了电,但小区物业规定只能在周末买电,不得不在黑暗里度过了两天。”陈友艺说,“在学校的时候,20元的电能用一学期呢,真想不通为什么那个时候还会嫌贵。”

为了杜绝不必要的用电用水,陈友艺坦承自己已经有点“神经质”,“时不时就跑到厨房和洗手间检查水龙头有没有关紧,反复开了关、关了开,盯着水表看转动有多快。”陈友艺笑着说,学校宿舍的水免费使用,而现在每滴水都是钱,陈友艺告诉记者,他三天前刚去买了一个水桶用来装洗菜水、洗碗水,“以前觉得爷爷奶奶拿废水冲马桶很好笑,现在自己也开始这样做了。”陈友艺说。曾宁宁也说,不是特别热的时候就不开空调,“洗衣服也尽量手洗,洗衣机太耗水耗电了。”

交房租时感觉活不下去了

吃穿、水电还有办法省,最让毕业生头疼的还是房租。目前北京租房多实行“押一付三”,对于刚工作还没收入的毕业生来说是笔巨款。今年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的南昌男孩汤丰宇与朋友在北五环合租了一套房子,“交房租的时候还没发工资呢,三千多块就没了,”汤丰宇说,“不好意思向父母要,只能东拼西凑,分三次才把房租交齐,期间房东还一直威胁说再拖延就收回房子。”

孙倩倩与两位室友合租了一套三居室,每月月租2000元,“以前根本没有房租这一块开支,现在突然每个月都要交这么多钱。”为了减轻房租压力,孙倩倩正在考虑再找一位室友合租。陈友艺也同样对“突如其来”的房租感到吃不消,“刚找到工作的时候觉得一个月收入三四千也挺够用的,到了交房租的时候才感觉活不下去。”陈友艺说。他的房东要求“押一付三”,并且第二次付房租的时候要提前一个月交钱,“刚住进两个月,又要考虑着交接下来三个月的房租了,不吃不喝也拿不出5000多。”陈友艺说。

学校宿舍一两千就能住一年,毕业后突然出现的房租作为开支大头,给刚工作的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不少毕业生父母选择在房租上资助孩子。李先生的女儿刚在北京读完大学,开始了“北漂”的生活,李先生和妻子赞助了孩子的第一笔房租,并计划在一年的时间内随时准备资助孩子,“就一个孩子,不资助她我们资助谁呢?孩子需要资助的时候,不找我们又找谁呢?”李先生说。

北京孩子不用租房压力小

比起在北京工作的外地毕业生,北京本地的同龄人大部分不需要租房,压力小了许多。北京女孩李悦蓉今年毕业后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吃住都在家里,每天的消费也不过是午饭和上下班的交通费,“跟毕业前比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李悦蓉说。

在采访中北京晨报记者发现,虽然北京本地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房租、日常饮食的支出,但不少北京家长不再给孩子生活费、零花钱,“家里不再给生活费,自己平时攒下的零花钱用光后,如果工资不多的话会感到压力。”今年毕业的贾同学说。

个案故事

女生说:上月工资只剩300元

为了省房租,曾宁宁选择在离单位较远的南四环租房,每天乘公交地铁上班,“一个来回是四块八,听说北京地铁要涨价了,以后每个月的交通费也得涨不少,”曾宁宁说,“有时加班太晚没有地铁,只能自己掏腰包打车回家,太奢侈了。”

曾宁宁在一家专业性很强的报社工作。心思细腻的她记下了毕业第一个月的开销:税后收入2400元,水电费和在家吃的早饭晚饭共计276.12元,午饭每天13元到15元,周末外出就餐两次,每次50元左右,房租800元,加上杂物、人情消费,上个月只剩下了不到300元。“根本没想到有这么多地方需要开支,”曾宁宁说,“吃饭花费太大了,在学校时可以每天三顿不到十块,现在十块钱都吃不了一顿午饭。”

除了吃饭,工作方面的开支也让毕业生感到不小的压力。“由于报社专业性很强,很多东西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不得不经常复印学习资料。学校复印一毛钱一张、打印两毛钱一张,现在翻了四五倍。”曾宁宁说。工作中需要经常采访外地的专家学者,“话费噌噌噌往上涨!”而她在大学期间每个月话费不过50元,“一次电话采访就要半个多小时,有时还要一个多小时,看着屏幕上不断增加的通话时间实在心疼。”

男生说:要谈不起恋爱了

“要谈不起恋爱了。”在网络公司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滕罗对记者说。毕业前滕罗就找到了一份加奖金可以年收入过十万的工作,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但上个月还没有转正,拿着5000月薪,房租、水电煤气费、网费、话费等,一个月就要花掉2000多,“没钱给女朋友买礼物了。”作为男生,滕罗并不介意穿自己两三年前的旧衣服,“不敢买新的,几百块一套。”手头再紧,滕罗还是努力和女朋友享受着浪漫:约会时挑便宜的早场电影看,逛街多看少买,偶尔奢侈一把为女朋友买一件新衣服,“然后就不得不省吃俭用一星期。”滕罗说。

恋爱经费不能太省,滕罗选择在个人生活上节俭,“女朋友不在北京时候,我都在公司待到7点之后才走,因为7点有免费的加班餐吃,虽然只是勉强能吃饱,但是能省下不少钱啊。”滕罗说。

对于刚毕业后拮据的生活,滕罗有着年轻人的傲气,“每个月攒不下个一两千,都不好意思和家里人开口说自己能成一番事业。”滕罗说。对于存钱这件事,月收入3000多元的陈友艺却很无奈,“房租水电每个月要2000多,真的很难有什么积蓄,一毕业就成了月光族。”但陈友艺认为,自己能做到“月光”而不是“月负”,已经挺满足了。

省钱高招

网购 自带午餐

虽然有的毕业生得到了家长的资助,但突然增多的消费和不高的收入,仍旧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他们想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法。“毕业后才发现网购简直太好用了!”孙倩倩说,以前在校时,还常常到实体店买东西。但现在离开了学校,需要买的东西太多,实体店太贵,网络成为包括孙倩倩在内不少年轻人钟爱的购物渠道,“四十块钱买的锅也很好用。”孙倩倩说。女生们也渐渐将网络作为增添衣服的主要途径,“前几天在网上买到了一条17元的短裤呢,”曾宁宁说,“但还是不敢穿到单位去。”

曾宁宁与三位室友各出800元成立了“公共账户”以购买拖把、洗衣粉、锅碗等公共用品,也用以支付水电、燃气费用,每一笔公共花销都记在笔记本上,清晰透明的财务对理性消费有不小的帮助。但由于刚搬出学校第一个月需要购置的物品太多,这笔“公共账户”一个月下来仅余不到500元。

汤丰宇每天中午在公司附近吃饭,“消费太高,二十块以下男生根本吃不饱。”汤丰宇说。为了在午饭上节省,汤丰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好午饭带到公司吃,“虽然也要买菜买米,但相对而言划算很多,能省就省。”在大学附近租房的滕罗只要有空都会回学校食堂吃饭,“一顿饭不过十块钱,虽然毕业后没有校园卡、吃饭还要交几块钱的手续费,但卫生便宜还能吃饱。”滕罗说。

“节流”习惯已经在毕业生中渐渐养成,而“开源”似乎还没有兴起。接受采访的几位毕业生中没有一位做着兼职。“没有时间,工作日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回到家都晚上了,只想立刻洗澡睡觉,”陈友艺说,“周末也别提了,能躺在床上看一天电影才是最享受的。”

家长态度

是否资助选择不一

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刚毕业最重要的是工作状态而非收入多少,房租压力太大会影响孩子的工作状态,“第一年工作,我们只希望女儿可以找到工作的状态、站稳脚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热情是很重要的,经济压力太大了反而工作不好,造成恶性循环,”李先生说,“能自理就很不错了,等到收入高了再讲究更好的生活品质吧。”

山西的吴女士也同样选择了资助刚在北京工作的孩子,除了房租,吴女士每月还给孩子卡上打1500元,“跟她大学时每个月生活费一样多,”吴女士说,“孩子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没人照顾,已经很辛苦了,不想让她再在经济上吃紧。”对于这样长期、稳定的资助,吴女士想得很开,“就当是继续交学费了,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学再学习一两年。”

相比之下,陈友艺的母亲洪女士对儿子的要求就严得多。陈友艺刚毕业的时候收到了母亲8000元的资助,并被告知以后不再接济,“不会再给儿子钱了,除非有紧急的用钱情况,男孩子就应该多经受磨炼,让他尽早养活自己。”洪女士说。

对于父母的资助,曾宁宁感到无奈又不安,“一开始自己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不得已让妈妈资助了五千元。”曾宁宁说,“以后会想办法还的。”

过来人说

90后孩子起步更艰难

1988年从大学毕业的李女士现任教于北京某高校,“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也会突然有经济压力,”李女士说,“不过因为自食其力了,也能控制开销,所以总体感觉不是穷而是充满希望。”李女士告诉记者,当年的单位是有义务为员工解决住宿问题的,所以并不存在房租的开销,吃饭也在单位食堂,开销主要在吃穿上。“那时毕业生工作、收入都很稳定,而且迟早都会分配到房子,虽然钱不多,但心里还是很踏实的。”李女士说。

对于二十多年后,现在应届毕业生背负的经济压力,李女士认为相比自己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消费需求,工作也不及自己毕业的年代稳定,压力也会比70后要大得多。“虽然我们大学毕业时的收入也低,但还是比社会平均收入高不少的。”第一年试用期时李女士月薪80元,第二年转正后每个月有100元收入,与自己身为科级干部的父亲一样多。“二十几年前大学生还是社会精英,现在大学教育已经普及很多了。”李女士说。

专家支招

学会理财量入为出

近日,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调查数据偏向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层大众职位,报告显示今年北京应届毕业生起薪水平为3109元,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这个收入水平,在京生活并不容易。

从无忧无虑的校园踏入社会,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青年问题专家刘卫兵认为,应届毕业生感到压力大、不适应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从靠父母到靠自己的转型。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毕业生起薪低,但住房成本较高,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习惯了花钱没计划、大手大脚,突然要自己挣钱自己花,必然会感到压力,但必须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适应过程才能独立,“脱离父母的呵护,这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刘卫兵说。

篇10

徐守礼 (大众日报经济采编中心主任)

现在常说这样一句话,报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怎样才能让记者尽快成才?作为部门主任,那就得悉心用功,搭建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着力培养自己的“名编”、“名记”。

培养人才不是空话,具体到工作中要有“抓手”。这个“抓手”一是抓稿子、抓业务,一是抓事儿、抓管理。

先说抓稿子抓业务。经济新闻是各家报纸竞争的重点之一。党报的经济新闻如何定位和创新,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2001年我们提出将抓事件性报道作为经济报道与工作性报道脱钩的突破口,围绕“人”来做文章。这个观点在党报中提出是比较早的。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们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并倡导记者编辑在新闻实践中探讨、研究、总结,共同推动经济报道的创新。

我们要求编辑记者要强化新闻意识,关注焦点人物、重大事件、热点问题。部里的每一位编辑记者在做好日常报道的前提下,都要有阶段性课题,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在所跑的领域,找出一个行业重点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这个课题记者自己找,有时我们几个主任也给他们出题目。每当记者带回一个好题目,我们都会凑在一起谈想法、出思路、想角度,从如何采访到怎样写标题、穿插背景,进行交流。有时为了写一个导语,叙述式的、描述式的、倒叙式的,能写个遍。目的只有一个,不能让好线索浪费了,不能把好稿子写瞎了,要让记者的劳动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常言说,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个部门的编辑记者都是年龄不一、素质不一、性格不一、业务发展阶段不一。作为部门主任,谁有什么业务专长,有什么潜能,适合做什么报道,心里得有数,。比如,在我们部门里,吴宝书的新闻敏感性强,周学泽看问题比较深透,姜言明写稿子“分寸感”掌握得好,如此等等。不少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有的记者善于掌控重大题材,有的善于小处着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知道这些才能尊重他们的风格,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写出风格不同却都不错的稿件。像“创业时代・再就业故事”系列报道,当时这个选题是和摄影部一起搞的,我们决定派记者王菁华去采访,就是考虑到菁华这个女记者朴实无华,性格温和,思考细腻,容易接近采访对象,发掘出感人的故事。后来这组报道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再说抓事儿、抓管理。现在的记者编辑学历高、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这是长处。但是同时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强,平时又各跑各的口,队伍管理比以前要难。加之各人素质不同,想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也不一样,所以,要让这十七八口人其乐融融地相处、各尽所长地工作也是要动点脑筋的。比如记者都希望自己的稿子编得精彩一些,发得及时一些,在版面上处理得突出一些。但有时处理得并非那么理想,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意见和矛盾。我们部的几位主任都做过记者,理解这种心情,就要及时做好解释工作,疏通记者的情绪,并不断地改进我们的工作。

对于部门的每一个员工,我们的管理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改造别人,要帮助别人,采取尊重加限制的办法,用人所长,也要容人所短,给大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维护报社利益、部门利益是前提,遵守各级规章制度是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同志并不危害别人利益的缺点和不足,要宽容地看,只要不会乱了部门的阵脚,翻不了船,就不可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未得身心半日闲,大家都不容易啊!至于那些损人利己、确实危害部门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不能留情面,因为容忍一两个人的错误,就是对其他十几个人的不负责任。长期下去,部门的风气就坏了。

在经济采编部门工作了这么多年,最感欣慰的时候是部门的同志出了好作品,最觉不舍的时候是曾经朝夕相处的好记者好同事业务日臻成熟,又调到别的部门工作去了。好在是一个单位,报社是一盘棋嘛。现在自己很少写稿了,但看到记者抓到好的新闻线索时的兴奋,看到记者得奖时的喜悦,似乎比当年自己写稿子时还要强烈。现在我们的这支队伍得到了一点认可,得了几个奖,有了一点“说头”,这应归功于集团领导的关心和兄弟部门的支持,归功于每一位曾在这个部门奉献过的同志。党报经济新闻的探索之路还很长,与兄弟媒体的经济报道相比,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有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努力,我们还是有信心再出好稿,多出好稿的。

创新才能出好稿

刘加增(经济采编中心常务副主任)

大众日报经济采编中心这两年得奖数量不少,层次也比较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感到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办报观念和报道思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策略上实现了三个转变。

首先是报道格局的转变,即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主体。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把经济报道与工作性报道脱钩,但十分艰难,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想透问题的实质,在整个经济报道格局没有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主体的情况下,一切改进措施只能是局部的修复,难有根本性的改观。

经济报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利益报道”,必须从人们的切身利益的角度观照报道题材,从人们切身利益的角度切入报道。具体到新闻采写上,我们在部门倡导写事件性新闻,写问题研究性新闻,我们这两年的获奖作品,像《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县均园区七八个,办得咋样》等作品就是这样的作品。

其次是报道视野的转变,即从传统经济转向大经济、新经济。我以为,判断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好坏,只看它关注什么领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决定做什么选题的时候,一张新闻纸的水平高下其实就已经决定了。经济报道固守传统领域,报道层面拓展不开,缘于对经济新闻的狭隘认识。经济活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新闻触角应该伸展得足够远。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前沿经济,关注近几年兴起的边缘经济,如体育经济、旅游经济等。甚至一些社会问题、文化问题,都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去透视,这也是经济报道。报道面的拓宽,激发了记者对很多新经济问题的关注,做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报道。

第三,报道方式的转变,从目中无人到胸中有读者。我们在业务会上经常提醒记者,在写稿前要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是经济报道,我为什么、为谁写作?是为自己、为分数、为奖金,还是为读者?经济报道的枯燥、空洞、不好看,说到底是因为记者眼中无读者。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多做经济生活类的报道。美国新闻界有一个流行观点:一切报道都能成为经济报道,一切经济报道都是消费报道。美国的经济报道特别注重“消费性”,似乎一切新闻都能变成颇具消费性的财经新闻。如一场干旱过后,它会报道农产品价格上涨及由此引起的进口、股市等方面变化的信息;一项政策的出台或一次内阁人动,它会立即显示股市、就业方面的信息。

强调经济新闻的“消费性”,就是强调经济新闻要从生活的、消费的、关涉人们切身利益的角度去写、去报道,因为经济新闻的实质就是“利益报道”。想一下,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关心什么?是工厂的生产情况还是商店里的价格变动?是一个电子企业一年生产了多少彩电,出口了多少,创了多少外汇,还是彩电行业的价格大战能否使我早就看好的某一款彩电的价格下跌? 作为一个消费者、一个读者他关心的肯定是这个。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是那么圆满,而经济新闻的创新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从事经济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共同破解的一个紧迫课题。现在值得高兴的是,我们部门的记者编辑的创新意识已经在脑子中扎下了根,这就有了更多的希望。

做有价值的经济报道

飞(经济采编中心副主任)

在过去的3年里,经济中心有三件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入选省精品工程奖。作品得到新闻奖,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今后怎么才能做出更好的新闻。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报道产生的过程大多已经淡忘,印象比较深的是为推动经济报道转型做出的努力。

我一直认为,好新闻作品是养出来的,是围绕做好报道所付出的努力的结果,是日常工作精益求精的结果。我不认为好新闻都是“妙手偶得”,那样的偶然肯定会有,但太不可靠,对经济报道更是如此。好新闻是有名额限制、好中选好的,但日常抓新闻却没有名额限制,所以,好新闻的背后往往是一大批好的新闻报道。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与得新闻奖相比,更重要的是发现新闻、做精新闻的能力。

报纸的天职是对舆论的引导,这种引导力来自于报道的客观性和和权威性,只有这样的报道,才是有价值的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经济报道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其一,经济报道的事件性特点不明显,经济领域一个重要事件的发生,可能会酝酿很长时间,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其二,经济事件波及的范围更广,市场是无远弗届的,不能只是局限于一县、一市、一地,有时候甚至没有清晰的当事人;而且专业分工很细,隔行如隔山,要充分发掘新闻事实里面的价值,需要专业素养。其三,经济报道需要客观,经济即民生,在枯燥数字和严谨的政策条文的背后,是人民群众的福祉,不能有半点儿马虎。

有价值的经济报道就要“胸中有全局、笔下有民情”,抓住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重点突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从经济中心来说,做好报道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鼓励编辑、记者敢于创新,加强调查、研究、学习,敢于冒尖。在日常工作中,尊重记者为做好业务付出的努力,鼓励记者发扬个性,帮助记者成才。在报道的策划、组织上,重视对宏观问题的研究,抓住大的主题;同时加强对现实的调查,寻找合适的切入口;每一个策划重视操作过程,大多列出操作要点,选择适合的记者来完成。中心的负责人都注重对记者的业务引导,对重要的线索组织力量深入挖掘,一时拿不准的鼓励记者先进行调查,再寻找适合的报道角度,在写作上要求扎实、精致。只要是涉及到记者业务,我们都事无巨细,再三斟酌,到目前守礼主任还经常动手给记者改稿。这样的业务氛围,对记者成才是有积极影响的。

学做学习型记者和专家型记者

张思凯(经济新闻采编中心记者,作品《县均园区七八个,办得咋样》获第1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报社领导多次讲,要成为学习型记者和专家型记者,部门领导也多次提出并督促我们采写问题研究性稿件,并给了我们记者很好的工作环境。在这种氛围下,我觉得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多研究问题、多分析问题、多发现问题,而这一切都与扎实的采访作风分不开。其实,扎实的采访和尽可能多的独家报道,也是树立大报记者形象、彰显大众报人光彩的重要一着。

好新闻的获得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说其偶然性,是因为好的新闻线索不是天天都有,有时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在不经意间觅得,这就靠对新闻素材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说其必然性,是因为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新闻价值判断,于是就会从不同的角度、集纳不同的素材进行报道,也就造成了同样的事件别的人可以获奖、引起反响,而自己的稿件却平淡无奇。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点,在于记者的采访作风和新闻素材的积淀。作为党报记者来说,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好的记者应该善于从会议上发现新闻、发现事件性新闻,对会议的材料触类旁通,跟踪会议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好新闻。记得有一次到兖矿开一个矿业集团的科技大会,当时中央和省里的领导都去了,中央和省里的媒体记者也去了十五六人。和往常开会一样,与会记者每人发一个材料袋,里面各位领导的讲话和企业的简介都有,好多记者在开会不到半个小时后就拿材料离场。但我坚持在两排空荡荡的记者席上独自听会,后来在一领导的脱稿讲话里,敏锐地捕捉到兖矿向大庆油田有偿转让技术的消息,并根据他的这一句话进行会后的深入采访,当日写出了《兖矿跨行卖技术》这一对煤炭、黄金等资源性企业依靠科技转轨的新闻稿,成为独家新闻,受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濮洪九会长的赞许,要求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兖矿的做法。同年的《龙口煤矿要炼油》、《二百名临时工全部转正》等稿件都是独家发现,也是靠会议和材料以外的扎实采访得来的。

我感到幸运的不只是获奖

王爽(经济新闻采编中心记者,作品《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获第 1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身为经济新闻采编中心的一员,我深觉十分幸运。回首4年来,我在这个大家庭中所获得的,并不仅仅是“成长”这么简单。

破茧化蝶,对于一个新闻新兵来说,是总要经历的过程。记得刚做记者时,部门几位主任为了让我更快地上路,常常不厌其烦地给我修改稿件,并向我一一讲解,这让我在很短时间里就摸清了门道,渐渐展露风采。直至现在,徐守礼主任为了尽量把稿件做好,还常常和记者一起加班,这种孜孜不倦、严谨求实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

如果说经济新闻采编中心获奖多,有什么窍门的话,我个人认为除了记者的心血和努力外,还和几位主任始终贯彻的“三件法宝”分不开。

一是对于新闻线索的发现。在日常新闻工作中,几位主任对于新闻线索的梳理十分重视。特别是每周的例会上,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新闻线索,碰撞出许多火花。不但让记者日后成稿时觉得成竹在胸,而且往往会因此发现“璞玉”。

二是对于好稿的推举。对于好的稿件,几位主任总能慧眼识珠。比如由我采写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飞主任在审稿时,把文中一位企业负责人的原话定为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这篇稿子当日就安排发在了经济版的头条,给予了突出处理。

篇11

2、实施精品战略,力推节目创优。一是推进资源整合,提升节目品质。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撤办《体育__》栏目,把体育新闻报道整合进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中,提高传播实效;开办大型少儿综艺栏目《彩虹桥》,改版《生活资讯》、《房产报道》栏目,整合成全新栏目《乐活在__》、《侨乡房地产》。二是着力节目创优,打造新闻精品。在20__年度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我局参评电视新闻评奖11件,获奖10件,为历史最多;广播新闻节目有9件作品获奖。非新闻类作品取得明显进步,电视播音主持作品有4件获泉州电视文艺作品奖,并有1件获省播音主持作品二等奖。参评泉州电视文艺及少儿节目奖6件,获奖5件;其中有2件作品获文艺一等奖,1件获省电视文艺三等奖。今年电台首次参与了全国对台__广播节目创优评析会,选送的两件作品均获得三等奖,这是电台近年来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同时,积极向上通联,荣获“20__年度全省供稿工作十强县级台”称号。

3、推进“走、转、改”,提升采编效果。陆续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身边人、感动事”、“生活服务台”等新闻专栏,将深入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宣传报道中。组织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先后邀请福建卫视新闻主编等从新闻写作、摄影技艺、节目策划等为采编人员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业务培训专题讲座。选派多名记者赴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跟班学习,不断地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通联稿件质量。

1、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围绕六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中侨文化传媒公司运营发展,即文化创意产业园、电视栏目/电影策划制作、移动互联网终端、自有媒体建设、知名卫视媒体、全国性品牌活动策划。拓展活动策划方向业务,今年成功举办了20__年全国沙滩排球发巡回赛(__站)比赛、第二届童谣大赛、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第二届人居文化节。截至到10月份,中桥传媒总收入为995.4万元(其中电视收入8__.7万元、广播广告收入182.7万元)。

2、电影产业创收能力继续优化。截止到十一月底,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8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放映社区公益电影392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创收方面稳步提升,__电影公司截止到11月底,创收__0多万元,预计全年创收__0万元;全市4家民营影院总收入达3300多万元。

3、传媒大厦建设稳步推进。__传媒大厦是20__年__市重点项目,是我市广部门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局已完成立项、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1、开展全员技能培训。特定全年培训规划,多次邀请各级电视台

、专业院校专家到我局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__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干部学堂培训(__期)以及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参加上级培训256人次,本单位举行培训班42次,参加培训735人次)。2、参与片区改建。在紫帽片区改造建设中,我局主要负责紫帽镇塘头村第六村民小组的安征迁工作,涉及被征迁户82户,房屋102宗。在动迁中,局领导坚持一线靠前指挥,通过“增”动迁力量,先后抽调25名干部职工充实动迁队伍;“强”业务技能,在内部开设“业务讲堂”,提高动迁干部的业务熟悉水平;“细”站队分析,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落实好“一户一策”;“勤”入户解读,坚持“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入户为群众解读方案,算经济账,对群众用心,与群众交心。在提前批签约时段,完成了71.57%的签约率(累计签约房屋73幢,协议90份),高于紫帽片区总体61055%的签约率。

3、丰富机关单位文化。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电梯、墙壁、电子显示屏等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栏和公益广告栏,积极营造机关文化氛围;开展广播电视业务论文证文比赛活动,提升广播电视一线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参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成果展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修订完善考勤管理规定、效能问责实施细则等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机关管理有序,运转正常,塑造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型、节约型机关形像。

20__年,我局将继续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周密安排,及时策划,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突出抓好宣传造势、氛围营造、舆论引导工作,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是做强自办节目。树立新闻立台理念,做强《__新闻》、《新闻天天报》、《晚间在线》、《感动__》等自办节目,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二是推进创新创优。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打造1—2档优秀栏目,推动节目创新新创优;充分发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的优势,提升节目质量,通过打造品牌广播节目,提升侨乡之声整体影响力。

篇12

这位北方某理工高校的准硕士决定做点不一样的事:一路南下去做工人。

汽车在沙井车站熄火。赵新华下车,活动活动久坐筋骨,吸口气,提着轻便的行李箱走向这个陌生城市。满街都是年轻人,穿着款式雷同的工装,胸前别着五颜六色的工牌。街边手机店里传来嘈杂的音乐声。

接下来的一个月,赵新华对这首好像被按下“循环播放”按钮的《爱情买卖》听到厌倦,大街上、车间里、宿舍里,黏热的空气里到处充斥着“农业金属”的旋律。以至于回到学校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着Lily Allen俏皮的音乐,他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梦。

“河南人、四川人”已满

坐在本刊记者面前的赵新华清瘦,戴一副黑框眼镜,皮肤被深圳的阳光晒成古铜色。回答记者的提问前他会双手攥在一起托着下巴长时间思考,透出和年龄不太相符的老成。

下厂的最直接原因是他刚读完一本名为《韩国工人》的书。70年代的韩国,曾有大批学生深入到产业领域,体验工人的生活,从事最底层的劳动实践,并试图帮助工人解决一些问题。这批学生被称为“潜伏工人”。

赵新华觉得醍醐灌顶。成长自四川农村的他“幸运”地考入大学,而儿时的不少玩伴却都在南方生产线上打工。逢年过节偶有聚会,他会以“工厂怎么样?待遇好吗?”之类的问题关心朋友近况,却发现交流总有隔膜。

他决定去那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看看,并且用手机镜头和笔留下一些记录。于是,他来到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沙井镇。

当地的村里成立了股份合作公司,盖厂房并出租给企业是当地人的生财之道。大街上随处可见招工广告。一则招收“临时女普工8名、临时男普工2名”的广告进入了赵新华的手机摄像头。这家企业承诺“干满15天结算全部工资”,还在广告上“括号注明”:四川、河南籍已满,暂不招收。

赵新华想起在此之前路过的一个工厂。门卫说,厂里操作机床的差不多都是广西人,所以老板不想再招广西人了。

他花了3天找工作。最初是拘束,每每走到厂门口,却没有走进去的勇气。第一天他走了七八个工业区,不断会遇到一些同样找工的年轻人。有的也是初次来深圳,有的辞工了急着找下家,,也有的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趁着中午出来找后路。

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下。“这样走走停停,不断和刚认识的人说再见,拐弯又能遇到新伙伴。”

街头“锁”斗

第三天中午,赵新华目睹了一场街头斗殴,当时走到筋疲力尽的他正坐在路边,因为“找工作怎么那么难”而失落不已。

上午,在万丰工业区的一家充电器生产企业,老板发现他的身份证有些问题。到深圳的第一天,他满大街找办证小广告,花上40块钱,不消2个小时就拿到了假身份证和健康证。对这个“深圳速度”,他不禁感慨。不料,“做工质量还可以”的假身份证还是没能糊弄住阅人无数的老板。

他没争辩,自行离开。之后就看到3个年轻工人因为电动车刮蹭,先是恶语相向,很快就扭打在一起。一个青年抄起电动车的链子锁就朝另一人的头上猛抽,伤者顿时血流如注,打斗戛然而止。

围观的人很多,其中还有好几个穿着保安或巡逻制服的人,但无人上去制止。打人青年骑车面无表情地离开,被打者抱着头以仇恨和怨毒的神态目送他们。

长期在象牙塔中的赵新华许久没见过这么血腥的场面,“等反应过来想打110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想起来要打120的时候,被打者也走了,地上只留下一摊血”。

“这些青年工人心中大概都有压抑与愤懑,一有机会,就极端地宣泄出来,‘连跳事件’引起社会重视,这种血腥的打斗不也是压抑的体现吗?”赵新华后来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写道。

下午在一个玩具厂,保安问他“压下三个月工资,不包吃住,干不干?”赵新华问:“这么差的条件,有人愿意来吗?”保安答:“下午还招了两个男工呢,实在没钱吃饭了,啥活也得干。”

大街上的招聘广告大多是职业介绍中心贴出来的,需要交介绍费。一位好心的保安大哥还专门告诫赵新华,街边那些待遇诱人的广告骗人的居多。

天黑了,赵新华游荡到黄埔村的一个工业区,到门卫室问保安招不招人,保安打了个电话之后说“明天来上班吧”。

刚好旁边有一个工友来辞工,赵新华询问了一下这个厂的情况:工厂有300人左右,每天上班12小时,两班倒,每月休息2到4天,压15天工资,加班费6元/小时,不管吃,住宿要交住宿费。

玩《传奇》、看《天线宝宝》

上班第一天,赵新华被指派跟着一位工友学习。闲聊时,他得知这位吊儿郎当、无精打采的工人是河南濮阳人,“他站着上班都能打瞌睡,胡子长了也不理,填张单子都会搞得很脏”。

两人慢慢熟悉了,赵新华就问,“为什么那么困?”对方回答,晚上通宵打游戏去了。

《传奇》是受这里的男工大爱的一款网游,他们在业余时间常常流连于魔幻世界里厮杀、砍人、升级。他们也邀赵新华同去打怪,但他担心自己的身份在要求实名登录的网吧漏了馅,就推脱了。

后来,这位《传奇》爱好者做坏了5万米的电线,按赵新华的估计这5万米大概值1万多块钱,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多的工资。赵新华离厂前,企业对这个工人的处分还没下,不过按照深圳市工资条例规定,给工厂造成损失的最多赔付工资的20%。

隔壁生产线上有个嚼槟榔的湖南人,他是厂里比较“资深”的工友,已经干了3个月并提交了转正申请,干活的时候喜欢大嗓门地说脏话。

但他的声音总是被轰鸣的机器声吞没。二楼的工种必须在强烈的机器噪音下工作,工人们没有耳塞,赵新华曾在二楼帮过两天忙,呆上半个小时就被闹得心慌头疼,只能找点卫生纸把耳朵堵上。

不过有了机器声的掩护,赵新华倒是可以在无聊时大唱《咱们工人有力量》了。

工人们每天工作12小时,白班夜班两班倒。白班是早上7:30到晚上7:30,中午、晚饭各半个小时。工厂里没有食堂,工业区门口的小餐馆里每天中午都会有大量工人吃“战斗饭”,服务员推着餐车到处走,想要什么菜自取,每顿饭要花4~5元。饭后工人们会掐着时间坐在厂门口抽支烟,半小时一到就必须立刻回去。

宿合每间住8人,大小跟学生宿舍差不多,却没大学宿舍那么拥挤――每个工人的行李几乎用一只手提箱就可以装下,空间自然显得大。

晚上7点,收工的工友回到宿舍。有人洗去满身硅胶烟雾留下的怪味,打扮得光鲜亮丽出去和女友约会。有的工人每月1500块钱的工资差不多1/3是花

在服装上的。还有的会三五成群去打台球或者联机“砍人”去,剩下赵新华一个人在小本子上记下一天的所见所感。

有时候,赵新华会跟上夜班的一位瘦高的保安碰上面,看上去三四十岁的他白天会在宿舍研究码报,是个老民。曾经有段时间,有传言说中奖号码会在动画片《天线宝宝》里透露出来,他就天天疯狂追看。

想技术性地搞废机器

上工第五天,保安拿了一堆合同让赵新华签。

服务承诺书的内容大概是“我自愿、我接受、我同意,我不追究公司,我不会等等”。而“加班申请”中有“因本人家庭困难,自即日起至离职日止,愿意申请法定正常工作外的所有加班,此申请纯属个人意愿”,并承诺“决不因加班时间与报酬等问题向上级提出对xx公司的任何投诉民诉请求,望上级领导批准。”此外,工厂还要求他签了“因本人家庭困难”而申请不购买社会保险的申请。

签完字,摁上红手印,赵新华颇有“卖身”感。他要求保留一份劳动合同,保安说公司还没有盖章,“你拿着也没用”。

赵新华后来打听到,这些申请和条款在深圳的不少工厂中都存在,这是工厂规避劳动法的手段。

刚进车间的时候,工科出身的赵新华摸到机器是真的兴奋,可是没过两天,他就开始琢磨“怎么技术性地把这些机器搞废掉”。

一站就是12个小时,除了中午在厂门口抽烟时能坐一下。“如果被领导发现,就会被叼,听说三层的车间里,工人每天上厕所的次数和时间都有限制,”回到学校,赵新华对“叼”这个当地用来指代“骂人”的字眼用起来还是很溜。

虽然上工时间只有20天,他骨子里的工人认同感却与日俱增。“有一天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某地一个盛大活动,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跟我一个工人有啥关系?”

搞废机器的“灵感”来自赵新华的一个伙伴。那个大学生在其下厂报告里写了一个细节:工人用小刷子搅一搅自动化传感器,生产线就会瘫痪,等待检修人员恢复设备的过程就是工人们喘口气的时间。

但这个工厂的机器却不具备如此“优良的性能”。不仅如此,赵新华甚至还有些期待设备能一直运转正常:因为如果机器断线,就意味着要把卧式炉打开重新走线,350摄氏度的热浪会在炉盖打开的一刹那袭来,“觉得胡子好像一下子糊了一样”。如果火苗溅落,就要迅速灭火。他在车间里第一次使用了灭火器,却喷了自己一头干粉。

闲下来时,赵新华还是会琢磨生产线上有哪些环节可以进行自动化革新。这时候,“身上穿着工装,大脑却是作为工科高级技术人才进行着高速运转”。

关于劳动法的实践

“通过刻意制造在一定限度内的与厂方的矛盾,比如拒绝加班,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或者辞工讨要工资,并以这些困难和矛盾为话题与工友开展交流。”这是赵新华在进厂前琢磨出的“体验工厂生活”的一个实践内容。

然而在工作半月后决定辞工时,他却觉得泄气。辞工自然遭到了组长和经理的刁难,但让他心生凄凉的,是工人们的反应。

赵新华要辞工的消息在车间传开,工友们都劝他“不要想了”。

总结工友的观点,有“知足论”――“干活就要踏实,这个厂的条件还算不错,原来一个人要看两三条线不也是这么多工资?”有“江湖水深论”――有个工友要辞工,厂里不允许,还不让他往外拿行李,他只能进来一次穿两件衣服。还有讨要工资被打断腿的。

有支招的:如果不想干,干脆直接卷铺盖走人,别想要工资。还有打赌的:嚼槟榔的湖南人用一个月的工资赌他辞不了工更拿不到钱。

赵新华搬出劳动法,遭到工人的抢白。最终,他“一个人的战斗”以“部分胜利”告终。应拿工资1000余元,但因被记了3天“旷工”,他一共拿到工资836元,扣除在深圳花费220元,办理假证40元,交通上网等费用50元,往返车票500元,“收支基本相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