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范文

时间:2022-05-10 15:46: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程思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思政

篇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理论(以下简称“融通理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融通问题”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从必然性看来,要从目标这一维度去考查融通问题的必然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发挥课堂作用,切实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而育人的主要路径在于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育,各专业课要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寻找、挖掘德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成长。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因此,加强思政教育,落实“课程思政”,实现二者相互融通、相互合作,不仅树人,更要立德,从而真正为社会、为地方培养高品质、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和地方发展。从可行性看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对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课程类别上看,思政课与专业课属于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课程,但是二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以实现德育目标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统筹兼顾,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因此,专业课、通识课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的教育,要解决二者育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要统筹育人目标也要兼顾二者的差别。不是思政课教师讲专业课,也不是专业课教师讲思政课,而是转变传统的“各守一方”的思维方式,思政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未来需要,在专业课知识讲授中积极鼓励学生主体性思考,启发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理解工匠精神、劳动意义等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二、“融通问题”的实践路径探究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3]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教学改革发展中,要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立足培养高觉悟、高修养、高能力的人才目标。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看,坚持“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说到底是实践的思维问题,非单纯地讲授专业知识,也非单纯地讲思政元素,要转换思维框架,构建新教育理念。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类专业为例,如讲授经济法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经济活动中系列法律规范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优良的法律品格,可融入忠于法律、捍卫正义、诚实守信、善良仁爱等元素进行德育价值引导,围绕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个人美德,进行爱国情怀的夯实、人文素养的熏陶、价值观念的思考、心灵情操的滋养。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立足学生成长成才,把专业理论从情感价值观层面进行升华引导。在思政课教学案例讨论讲解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如在思政课教学对象为医学生时,可根据医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未来职业发展等,在医院领域选取经典案例,如医学界榜样事迹、社会新闻等,加强学生的使命教育,培养崇德尚技的态度、笃实创新的“三观”。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我国医学行业取得的重大发展成果等,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情操等德育要素,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因而,融通问题的路径之一是灵活使用思政元素,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目的、内容、方法、逻辑上加强课程设计编写,实现二者内容的融通。其次,从教学目的看来,坚持灌输与引领交互,创新教育教学设计。从古至今,教育的发展最根本的立足点就是要实现育人的目标,以优秀文化、传统美德、革命故事、崇高的精神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育德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因此“思政元素”没有固定范畴。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大德”和“私德”、家国情怀、个人修养、道德品行等元素都是思政元素,深入“现实的学生”这一角度中去,从其成长发展过程培养其思维力、认同力、研究力,增强学习体验,传播专业知识,提升思想品性,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困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将梳理凝练的“思政元素”单独列出并增加具体教学实施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如表1)。思政课教师可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兼顾学生专业,增加“专业元素”或“专业案例”栏目(如表2),真正为专业发展服务,提升育人实效。无论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德育设计时,还应坚持哲学方法论,打破常规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更不能牵强附会、舍本逐末,要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实现“三全育人”。最后,从教育主客体层面看,引导教育主客体交融,构建师生协同机制。“融通问题”逻辑关键是设计者与执行者,即教师,二者融通的关键、实施的效果直接受教师的思政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影响。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2018年在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会上及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两次强调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所以,要按总书记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激发教师的潜能,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学生充分参与,积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效果。在笔者本学期讲授概论课程中,在学完第一章思想的时候,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想给你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有哪些启示”。很多小组学生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谈到学习、考试不打无把握之仗,做事要实事求是,生活中要独立自主,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被资本主义思想所侵蚀等,通过讨论,学生主动体悟真正的学思结合。此外,通过创新作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运用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构建师生协同机制,定期通过问、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自觉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三、结语

“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消弭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离”[4]解决了“融通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实践意义。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兼顾德育,思政课教学中兼顾学生专业,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改变传统育人“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在推动二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一定意义上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此外,二者协同育人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了积极影响,还对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国内高度普及。当前,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很多新的特征。诸如新媒体营销、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等模式的产生,使得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子商务行业也具有了更强的挑战性与风险性,上述新的变化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学生有必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同步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因此在高职电商实践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简单总结来说,这些意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他们普遍具有知识掌握不健全、能力结构薄弱、思想政治意识弱化、自我意识较强等特征。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电商实践课程来讲,普遍存在有关注技能养成轻视思想培养的特征。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将会让学生在该专业课程学习中弱化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让他们在进入社会正式工作后,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差、价值观念错误等情况。而通过在电商实践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让任课教师、学生以及辅导员联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教师充分挖掘专业技能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方面来接受相关的专业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电商实践的接受程度变得更高,整体学习质量变得更优,可以更好地完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电商实践课程教育。

(二)课程思政建设能在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在高职院校中,针对电商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该专业中各课程、各细节进行融合,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机会,由此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教育目标。针对高职院校电商专业来讲,教师通过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融合,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达到价值引领和技能传输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并在今后工作中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一名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一)依靠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进行大胆创新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为了能够在学校电商实践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本校针对电商专业学生,采取了“一平台+三模块”的人才培养策略。“一平台”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中可从事不同的职业岗位(一般三大块: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所需的共同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习得。在这个平台里面大一学生统一学习电商基础知识。这个电商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两门专业课,让学生理性地认识电子商务专业,大一下学期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两门专业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先于《专业认知》开设,第一阶段集中上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技巧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然后第二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走访(或通过VR技术实现)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电子商务企业。也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分工以及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最后让学生撰写一份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市场调查报告作为期末测试成绩。同时这也为学生大二选择主攻专业实践方向做准备。“三模块”是本校在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电子商务行业三大核心板块,即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三大块。再以这三大模块为线索,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包。在该模式下,为了让思政建设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组建了以专业技能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会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为“一平台+三模块”的电商实践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组织保障。以立德树人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作为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策略的各细节进行优化,将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融合,基于当前电商专业的实际特点,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例如:在《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分析中国电子商务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重点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革,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祖国的逐渐发展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让学生将今后工作和祖国建设进行串联,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对《电子商务概论》的学习,学生也在思想层面上具备了良好的爱国情怀,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二)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升华

重视思想引导。基于电商实践课程“一平台+三模块”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分析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合理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和思政资源,致力于强化学生在电商实践课程学习中所接受到的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且在电商实践课程中彰显思政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合理使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先进教学技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篇3

二、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教育和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生活无处不蕴含着教育,而教育也难以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然而,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脱离于生活的现象却相当普遍。在当前的中职思政课堂中,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经常与实际生活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目前的教育太注重于书本中理论知识的传授,甚至出现了以书本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缺乏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学的内容无法紧贴当前的形势变化,和生活之间出现严重的脱离,学生们学习只是为应对考试,而未能发挥出思政教育之核心作用。二是教育目标脱离生活实际。中职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进入社会正式就业,这是最主要去向;二是继续升学。对此,中职思政课教育目标最直接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最终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而传统的中职思政教学仍较侧重知识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忽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求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当前中职思政课实践在某些方面与教育目标有所偏离,与中职生实际生活需求有所脱节。根据以上这两个原因,实施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策略十分有必要。

三、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更多的生活常识。就教材编写而言,教材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由生活常识组成,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必然会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与理论性,而理论来源于实践,抽象的或理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都蕴含着生活的因素。为了让思政课教学变得更为“生活化”,应当加入一些更加生活化、更有必要的相关教学内容,这能丰富现有的知识内容,还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与理解知识,引导其在生活当中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有关不良行为部分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列举学生中存在的旷课、夜不归宿、吸烟、酗酒、打架等事例,然后对这些生活事例进行仔细剖析,使学生领悟到“小时偷摘瓠、长大偷牵牛”的事物恶性发展的危害性,增强防微杜渐意识,做到遵纪守法、谨小慎微,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近年来,中职思政课教材已经加入了一部分生活化的知识,但是还不够多,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更多的生活性内容。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策略。实施思政课程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与课程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引发出一系列的相应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受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主旨或目标应该是思政教材确定的、符合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的,而引入的教学情境和事物最好是学生亲身体验或者耳熟能详的,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情境的逐步推进,让学生在自身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向着预定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前进。例如,教师在讲解《职业道德与法律》一课有关个人礼仪中的形体姿态时,先请几位学生现场表演坐、立、行、走,并让其他学生评价,挑出其中的毛病,进而探讨人的形体姿态问题,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自己的修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而生活化教学怎样从无限广阔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恰当、合理的生活情景或事物,教师又怎样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生活实际与学习领域的统一,这是对我们思政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一个挑战和考验。

(三)教学作业“生活化”策略。学以致用是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但是现状却往往是学而不用。中职生们早已经习惯于把学习目的简单地归结到回答问题和应付考试上。为培养其学以致用之方法与能力,教师可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其应用知识来培养能力。生活化作业依据资料获取方式可划分为直接运用与资料收集等两类。前者是指思政教师直接给学生社会现象相关资料,要求其自行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分析。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们加以回答,以引导学生们运用已学知识来分析社会现象。后者是指中职生们走入现实社会开展问卷调查和亲身实践等,从而直接获取相关资料,并通过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等形式提交给教师。例如,教师在讲授完《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一课后,可以向学生布置问候短信创作作业,要求学生遵循交往礼仪,以父母长辈、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等为问候对象,创作5条语言生动、文字精炼、富有创意、每条字数不超过50个字的问候短信。短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办理事情的常用联系方式。这项作业利用学生写短信这种使用频繁、体验深刻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营造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统一。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策略。一直以来,中职思政教学评价的内容以理论为主,主要形式为考试,评价主体一般都是教师。生活化教学评价所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形式多样化且贴近学生生活,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习、生活之中的全体参与者。评价目的并不只是为升学、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更是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了解与发展自我。就评价的内容而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者的认知情况,也应当高度关注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政素质;不仅要注重于静态结果,也应当注重于动态过程;不仅要注重于课堂教学,也应当关注课外的实践。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把结果与过程相互结合起来作出总体性评价,应当考察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以及在此过程之中所取得的进步、态度与价值观提升上。为此,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实际,对学生们的日常实际行为表现进行考察,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等均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之中。例如,为了使教学评价生活化,让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教学评价,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并设定一个主题,由学生进行自由评价,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进行点评,在这多重的评价中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对课程掌握的程度。

篇4

医药商品学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重要职业技能课之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如何在高职医药商品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隐性教育,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医药商品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实施途径,以期提高医药商品学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1基于课程特点,挖掘德育内涵

医药商品学旨在让学生熟悉医药商品的分类方法、品种规格、包装条件、养护措施和使用常识等,能对其正确分类与管理;熟悉市售主要商品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名称、用途、制剂、用法、药物评价及商品信息等,能正确评价、宣传与解释商品,起到促进生产与指导消费的积极作用,其前承药理、药事管理,后续药学服务,涉及医药商品监管、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各领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交叉应用型学科。与其他专业课相比,该课程特色鲜明,其德育内涵主要基于医药商品的两点特性:其一,特殊性。医药商品关系到人类健康,是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安全及合理使用对人民至关重要,药学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关爱生命的同情心,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用药咨询、指导及宣教工作,做好人民健康的守卫者和呵护者。其二,发展性。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及庞大的用药需求带动了各类医药商品的发展,表现为品种多、更新快、竞争大;同时,国内药品研制创新方兴未艾,一大批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有力改善了国计民生。学生通过观摩学习医药商品,比较其包装、制造工艺、药理作用、价格等,可感受到科技进步,领悟制剂“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思路及营销策略,提高创新及爱国意识,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

2深挖教学内容,发现思政元素

深入挖掘医药商品学典型案例、热点问题及药品市场前沿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等元素,将其融入教学内容。结合岗位实际,将医药商品学教学内容划分为五大模块(见表1),并对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关注时事动态和行业进展,及时更新内容,引领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为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良好榜样。

3科学组织教学,践行思政育人

篇5

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更需要将思政元素纳入医学专业课程,以助于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现实挑战

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深层价值引领,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备职业特征的精神、操守、能力和自觉,赋予个体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是形成自身行为自律规范的基石。医学生职业精神是实践行为的内在指引者,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存在诸多困境与挑战。1.1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价值重塑。职业精神是认知的反映和体现,是能力的自觉表达,也是现实必要性、合理性的统一,是学理依据和具体范畴的综合。所以,医学生职业精神本质上是一个观念价值体系,是医学生价值观念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浓缩,是医学生对医学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价值指导的践行准则。在社会功利化和公平性诉求的当下,医学生职业精神需要自我规范标准和价值重塑。医学生职业精神是一种非外在强制的规范,是自愿接受的内容,因为它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价值体系、思维观念和职业情感,而不是外在的权利强制。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是为了控制自身的活动,称为自控或内控,将各种要求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此外职业精神作为价值尺度,可以判断职业活动是否合理[1]。1.2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鲜活表达。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理论根基和内涵建设,对于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例如,医学职业精神是如何养成的,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公益性医学职业精神的典型性体现在何处,以及实现方式的具体路径探索、方法载体、过程规律如何展开?医学职业精神要如何处理好公平与公益、显性与隐性、他律与自律的关系?这些本质内涵,无处释疑,无从解答。基于医学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需要阐述医学职业精神在医学课程中的表现,但目前这种润物无声的形式极少。通过沉浸式和体验感来诠释医学职业素养,至今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鲜活表达。1.3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培育承载。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涉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作风、职业目标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通常受到社会、医疗、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重要载体的作用。虽然第一课堂在知识传授中占据最有利的优势,但仍存在案例陈旧、形式单一等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课程建设重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机械性的职业精神植入较多,人文式的潜移默化较少,针对医学生特点的授课不足。在课堂形式上,教学相长的互动式不多,循规蹈矩的说教式为主,提高积极性的举措不足;在评价方式上,量化的测试居多,开放式的讨论不足。

2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原因

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各类需要表征在:师资力量的不足、师资水平的聚焦,医学教育的定式、医学学制的贯通,以及课程设置的选定、教学方式的单一等方面。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原因主要与医学师资职业精神的内化、课程设置的显性表达与隐性嵌入的割裂、医学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布局有显著相关性。2.1师资力量缺乏内生动力。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生动力需要准确把握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医学史观、政治认同、公民健康的大格局内化为医学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道义。教师在塑造医学生职业精神时缺乏教学目标、教学动力不足,针对性不强。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参与专业授课时,更多在于知识垒砌和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参与专业授课时,又很少谈及职业精神的理念。总体而言,存在精准施教的师资短板。2.2课程设置的显性表达与隐性嵌入的割裂。目前医学课程设置中职业精神的养成,所使用的观点和提出的目标笼统模糊,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缺失,使育人在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精神养成方面流于表面。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割裂,使职业精神教育成为专业课的附属。在具体设置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在情感上缺乏同理心体验就无法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医学选修课普遍未开设医学哲学、叙事医学、医学人类学等课程,其内核是将医学与职业精神结合的机械化。2.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缺乏有效贯通。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模式不是技术教育的“教-练”模式,亦不是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而是人格养成的“化-育”模式,其价值养成不全是物理过程,而是生物过程(职业神圣与信仰的萌生、发育)。医学学制的分段化,本科、长学制、研究生、规培生的差异性,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造成全过程的职业精神养成缺乏标准化和统一性。医学院校在“大教育”工作格局中缺乏维度联动,在“大思政”管理中的缺失多措并举,在“一体化“建设中缺乏有机衔接。

3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路径优化

秉持“全面、立体、创新”的医学教育理念,要着重强调从“他者”意识中审视,要培养医学情怀,共情体验、实践经验,常常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影响更深远。3.1通过精准实践教育优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有着自身的特征,譬如优先意识:职业精神培育先于知识、技能教育;潜水意识:伦理与人文不是孤立的道德说教,而是无声地伴生、融会于专业教育与成长过程中;知易行难:职业精神播种容易发育难,苏醒容易清醒难,知识宣导容易,行为坚守难。实践教学、实训内化的教育明显偏少,尤其是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实习单位基本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教育。除了要考虑教学计划内的传统医学专业课程的教授,还要考虑来自校内外更广、更多元层次的影响。3.2通过序贯制建设内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需要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贯通,开创全域育人工作新格局: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有关举措、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注重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充分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纵横、上下、左右、前后”的多维度协同效果。“纵”在于贯通医学长学制教育,“横”在于整合资源;“上”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整合式教学改革”,“下”通过具体实施推动激励计划的开展;“左右”保证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医教研管各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品格培养平台、素质拓展与能力发展平台、成长服务与事务管理平台。需要序贯制打通分段模式,使医学生职业精神一以贯之,使养成路径通畅。3.3通过沉浸式隐性渗透课程思政优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定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内涵都是立德树人,但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传播渠道;而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其依靠课程的价值内涵,在专业知识传播中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4]。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和“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向贯通”局面,有利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大医精神的养成,有助于明确医学发展的价值标尺。医学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课程育人”的强烈化表达,是对当前教育中面临的紧迫问题的积极回应[5]。要积极探索医学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使医学专业课程真正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过程中,让医学课程思政活了起来、扎下根来、长出花来。

4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守正创新

医学在形式上是一门专业,强调自治、自律、技术胜任力;同时,医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培养的既要是“横向型”的通才,又要是“纵向型”的专才。医学生专业精神的产生不是以医生职业的出现为背景的,而是以医学的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专业为前提的;而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也不完全以医学的专业化为基础,而是在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达成的道德契约以及构建的价值稳态和固化形成的行为方式。4.1职业能力精进中全人教育的属性。医学发展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叉。医学生其养成须学得真学问、真本领,悟得真担当、真使命。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开篇“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隆米勒总结了“全人”的六个基本要素: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其中精神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医学生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显示出医学职业能力的精进实践理念与医学职业精神的全人教育思想的统一。全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医学专才成为完整意义的“全人”,能洞察学科间相互联系的人,为文理兼通、视野开阔、具有职业素养的“完人”。并以期增加学习趣味和情感认同,提升职业素养。4.2医学课程思政中价值导向的嵌入。医学“课程思政”中的课程,不是简单理解为一课堂的教学,也包含实验教学、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课堂之外任课教师所从事的与教学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医学专业课充分发掘专业课中的价值元素,深入扩展思政教育的载体,深挖医学专业课程的职业精神作用。将课堂思政课、情境思政课、朋辈思政课、舞台思政课融会贯通,擦亮学生医学初心底色[6]。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提升职业精神养成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医学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两张皮”、无法有效形成育人合力的现象,打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两个精神世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形成每门课程、每个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的思政大格局,更好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4.3后疫情时代中的自律自觉实践。2020年肺炎疫情中的感人故事激励、鼓舞着无数医学生投身于医学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凝聚社会共识,医学实践中应更加强调医疗体系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在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外,养成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加快推进均质化、精英化和复合型培养进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操作并重,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更要探索如何在临床操作实践中加强教育。同时需要医学生自身的自律与自觉,解析医学课程思政的空间坐标,即历史地平线的变化逻辑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逻辑,抽象概括课程思政嵌入价值导向的理论问题新域。

〔参考文献〕

[1]李锋清.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5):647-649.

[2]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0-05-02].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4]杨春燕,尹梅,徐文轩,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课程设计[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3):381-384.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而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壮大思政教师队伍,将思政元素很好地渗透进高校日常教学。医学作为致力于人类健康的行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尤为重要。《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道德的著作,对医师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业务素养等都有明确的记载[1]。《内经选读》(以下简称《内经》)课程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觉悟,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同时可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1需要引入思政教育解决的常见问题

综合学校教师思政培训导向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目前我校本科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入思政教育来解决的学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择业问题。部分毕业生就业时眼高手低,一心只想进入大城市有较大医院工作,甚至个别毕业生宁愿在家待业或者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历练,导致大城市医院就业供过于求,基层却极度缺乏医疗服务人员;定向班级的学生虽然在就读前签署了服务基层的合同,但是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毕业后不愿回到原基层单位服务,并由此衍生焦虑情绪和不平衡心理,既疑心自己作为定向班学生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担心基层生活水平、医疗技术会与大城市有较大差距。第二,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忘记了医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服务社会,平时学习不努力,为考试而学,出现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现象。第三,心理问题。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能很好控制情绪或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影响身心健康及人际交往,个别学生甚至以自虐或自杀行为来博取关注。第四,文化自信问题。中医药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将中医理论学好学精的内动力。

2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内经选读》课程教学相结合

《黄帝内经》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其中关于思想道德、精神意志等自我修养方面的内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1],其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够成为教学内容中的一大亮点。2.1养生篇章中可以导入的思政教育。《内经》中的著名养生篇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涉及到上古圣贤养生法则的记载:“虚邪则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段文字是讲上古懂养生之道的人力行践行养生之道,外避贼邪,内养精神,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标。其中的“恬淡虚无”意为思想安闲清净,心无杂念,进一步可以拓展为控制欲望和嗜好,脚踏实地的生活。结合思政教育,我们在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作为大学生不能没有理想信念,应该在年轻时为理想去努力,但同时也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让自身能力和理想相符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条原文强调致病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而内因占主导。所以养生应内心平和,精气神气守持于内,才能不受疾病侵害。在讲解时,以学生常见人际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及结果为例,引导学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积极地调整情绪和心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积极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让生活愉悦,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拥抱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条原文是讲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既不知保持精气的盈满,也不善于调摄精神,所以导致早衰。“法于阴阳”是指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是《内经》倡导的一种基本养生法则。在深入分析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会导致哪些疾病。比如滥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爆发;不爱护公共卫生造成细菌、病毒蔓延,疾病流行;激素滥用引起性早熟。告诫学生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导致恶果,顺应自然规律方能与自然和谐共赢,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并以此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同时讲解时可导入及时关注心理健康与调整不良思想的重要性,告诫学生出现偏激心理或者发现自身心理偏差时应尽早调整,寻求疏导,把不健康的心理扼杀在萌芽阶段,避免报复、仇富、嫉妒等不平衡心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今时之人不然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讲解时应指导学生养生防病,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防止疾病传变恶化,同时可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抛弃安逸心理,规划好大学生涯,为将来就业、择业、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准备,以此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内在的学习动力。2.2阴阳理论部分可引入思政教育。《内经》“阴阳”理论部分中可以引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也不少,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到“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其本意是指要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去调养五脏,五脏系统通过生克制化关系相互影响,五脏关系“平衡协调”才有利于整个身体的运转,就像人际关系这张看不见的网络一样,人际关系最注重的就是“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利于个人、家庭、集体、甚至社会的正常运转及发展。结合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好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的关系,将来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以及患者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事业,也有利于个人成长。《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其气乃绝。”这条原文强调阴阳关系中阳气占主导,而阴阳协调才是最好的养生和治病法则,阴气平和、阳气致密,人体健康无病,若阴阳失调,则疾病丛生。结合思政教育,指出“能力与道德”对人的整体发展也与“阴阳关系”对健康的影响一样,缺一不可,平衡才是最好的,能力道德相当方可稳定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贡献社会。故一个人要想大有作为,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空有能力而道德低下的人不但很难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成为社会毒瘤;道德高尚而水平一般就很难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会有空有抱负却无法实现之感。所以道德与能力于一个人的整体发展来说,平衡是最重要的,而且道德占主导作用,这也是为何古今名医中无不是医德高尚之人的原因所在。2.3病证篇章可导入的思政教育。在讲解《内经》理论相关病证篇章时可结合思政教育强化医德医风,引导学生作为医者面对患者应有仁爱之心,不嫌贫爱富,尽力帮助患者解除痛苦,要有奉献精神,乐于到患者需要的地方去服务、去实现人生价值。《素问•举痛论》中“九气致病”的内容涉及情志所伤,损伤脏气,故可引入情绪掌控方面的反面例子。如“喜则气缓”,原意为大喜过度可引起心气涣散或者气陷,可以引入“范进中举”之例。大喜导致失心疯发作,由此告诫学生情志过极,伤及脏腑,故生活中应学会调整自身情绪,坦然面对身边的事和物。“怒则气上,甚则呕血及飧泄”,是指大怒可使得肝气上逆,气逆血升,出现呕血,或者肝气横逆犯脾,运化失常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可举“诸葛亮三气周瑜,吐血而亡”为例,引导学生不要因他人言行刺激而生气大怒,损伤身体,同时也要学会更好地沟通和处理问题,尽量不要去激怒别人,胸怀宽广、懂得沟通的人更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体魄,也更容易成功。“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可损伤人体的肾气,因肾气下陷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阳痿遗精等,而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就属于“小恐”,适度的紧张情绪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若长期处于紧张情绪中就会耗损肾气,故常见一些因压力过大未及时调整而引发失眠、脱发、遗精的患者。由此引导学生当发现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应进行适当调节。中医学认为“思”胜“恐”,很多事情是因为无知才会被紧张、恐惧情绪折磨,如果通过思考分析,清楚找到解除办法,可从根本上缓解紧张情绪。“悲则气消”是指悲伤太过可以引起气阴两虚,可以举红楼梦中黛玉为例,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通过原文分析加举例让学生们明白“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种情绪过度都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应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出现不良情绪及时排解,寻求积极的处理方式。

3小结与展望

综上,我们可以在《内经》教学中引入正确择业观、端正学习态度、注重身心健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服务社会、医德医风、树立文化自信等思政教育元素。这将提升《内经》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益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笔者在授课班级的教学中加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后发现,在讲授相同知识点时比之前未加入思政教育元素时更能引发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课堂更加活跃,同学们课后结合自身及生活中的现象来找老师探讨提问的频率也明显提高。这样使得原本枯燥的纯理论学习更贴近生活,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更多的反思自我,思考规划人生。医学教育任重道远,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将相关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引导我们的学生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篇7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变革过去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困境。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是一种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立足学科特色、专业理论及方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有助于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塑造的现状。此外,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比单纯通过思政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度发挥专业课课堂的主渠道功能,让德育教育回归专业课课堂,是践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于2014年率先在上海市开展试点工作,在2016年习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迅速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1-2],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高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第二,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3-4],两者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但二者又有不同侧重,课程思政虽强调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但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更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专业课当中,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第三,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教学设计及实现途径的研究。如李国娟、于颖等探讨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5-6];柳逸青等则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7];张天航、马艳艳等针对某类专业或具体某门课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对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何落实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蓝本。

二、安全工程专业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安全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建筑、采矿、交通运输等诸多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安全行业是艰苦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合格的安全科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要道德高尚,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具备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淡泊无私、甘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安全学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具有显著的德育内涵和更高的德育要求。目前,关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尚且较少[10-11],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举措,充分挖掘安全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特点,寻找有效的融合手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有个性、重独立的“95后”“00后”青年在大学阶段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政治素质,明确专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堂打造成不仅是教授安全科学技术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播正能量、培养高尚品质和情怀的道场。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与方法

本文从总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

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对这一理念的认同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前提。为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及推动作用,以支部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创新专业教师理论学习形式,扩展学习内容,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立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在梳理本专业职业素养及价值引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思政教育目标,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标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照各项毕业要求观测点,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设计或修订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并贯穿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授课、课下拓展及全过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授课手段,不断优化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积累思政素材,建立安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素材库;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经常性地开展经验交流、“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实现持续改进,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二)梳理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等学科的综合,是交叉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中涉及到伦理价值、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内容较多。立足这一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不能仅仅“就安全科学理论谈理论”“就安全技术谈技术”,而是要放在国家整体发展大局中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明确肩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入当代工程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思维和工程伦理意识,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安全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求精求细不求多,不追求在所有授课章节中全部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在授课重点章节上下足功夫,结合时事热点、工程实际案例、模范人物生平事迹等对专业知识点进行二次开发,顺其自然而非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非“说教”地开展德育教育,在育人细无声中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引领的目的。例如,在入学教育中,为新生作主题为“从事安全工作,需要贵族精神———责任、荣誉、纪律、勇气”的专业介绍,在提高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培育职业使命感;在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绪论一章中讲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并融入科学家故事,力求让学生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崇尚真知、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感悟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在专业核心课“安全科学基础”讲述风险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风险管理与核心价值目标实现的联系,引导学生提高对于推进国家、社会及每个公民风险管控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通过系统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环境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客观、科学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而非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通过对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不断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混合教学方式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催生“教”与“学”的变革,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同样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总体理念下,探索应用混合教学方法,如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课下”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云班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及时补充参考书籍、扩展材料、视频等课程教学素材,系统有效地开展线上预习、复习、讨论和答疑;“课上”则采用开放性问题导入、主题演讲及讨论、红蓝军对抗、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以嵌入和渗透的方式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辩证思维、职业精神等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同时还能避免“说教”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

(四)建立双维度下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主要针对专业知识。为了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由单一的知识维度向多维度评价延伸,立足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出的仅就某个阶段、某门课程或某项活动的思想教育效果进行简单、直接的评价并不合理,因此开展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切忌操之过急和过度追求量化。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同、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业课程维度的评价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评价内容包括随堂测试、学生课堂展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线上拓展学习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总体评价原则为“多元性”“及时性”和“过程性”,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旨在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8

新工科建设战略对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应用型、国际化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素养和过硬的实用技能外,还要求学生能使用外语进行专业技术领域的交流,而对于某些特殊专业(如航海专业等)的学生,甚至要求其具备熟练运用外语完成工作的能力。根据国内各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该培养任务主要由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以下简称“ESP”)课程承担。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ESP课程也应当承担起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

一、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ESP课程的动力不足

目前,ESP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1]这是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当前由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考试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且很多学生认为就业单位通常对专业英语能力没有要求,未来也不会用到专业英语,便将学习英语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了四、六级考试的备考上,对专业英语缺乏学习动力,对ESP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

(二)ESP课程教材不实用

由于部分工程技术行业的话语权长期由西方国家掌握,权威的行业规章和技术规范大都是用英文写作的,为了让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国内大多数ESP课程教材改编自英语本族语者的文章,本身不含思政元素,ESP课程任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时需要“转变理念,重构内容”[2],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和适当补充,备课难度较大。此外,部分ESP课程教材还存在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三)ESP课程师资配备难度大

教授ESP课程的教师应既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又掌握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某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的ESP课程则更适合聘请具有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授课,以便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后,再传授给学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更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然而,目前ESP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由大学英语教师或专业课教师兼任,很难同时满足英语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要求。而只熟悉自身专业领域的任课教师在系统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和挖掘融合思政元素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认知的限制,导致ESP课程思政改革较为困难。

二、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ESP课程地位日益凸显,逐渐成为高校为社会育人育才的重要阵地之一。而在ESP课程中开展思政改革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一)ESP课程中思政教改的开展对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在专业技术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中,国家科技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从业者的外语能力息息相关。专业外语教育所承担的最终使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助力学生以语言为媒介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消除对西方科技的盲目崇拜,建立民族自信。同样重要的是,高素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引领中国的先进科技工程技术成果走向世界,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制定中国标准,形成中国品牌,促进中国在国际科学研究和技能交流中国家话语权和科技软实力的提升。因此,ESP课程应当一方面提高学生以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从而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ESP课程中思政教改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课程思政改革使得课堂内容更为丰富,课堂形式更加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受了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后,学习目的将不再局限于个人成长,而是着眼于行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而学生将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更为高远的目标,获得更为持久的内驱动力,且更为积极主动地寻求增长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

三、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ESP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既涉及专业知识,又涉及语言知识,且具备“工科+文科”的特色,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上也有着自身特有的优势。首先,ESP课程内容往往与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为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后,再将其传授给学生,引入多样的专业背景知识、行业历史故事、行业新闻事件等使得课程内容更富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认识到专业英语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将爱国、诚信、敬业等正确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其次,ESP课程通常会涉及西方发达国家在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或发展等内容,教师授课时可在相关环节引入中国在本领域的发展进步表现和最新成果,甚至将中外工程技术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所学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实业兴国的历史责任感。再次,ESP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个分支,也具备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特点,是中西文化思想和多元价值观念碰撞表现明显的学科之一。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这些文化碰撞的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以“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ESP课程思政教改的具体开展方式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凸显课程思政地位

对ESP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在教学目标上凸显课程思政的地位,在设置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当建立在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之上,目前大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承担起专业相关的工作,[3]而这不仅对学生提出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上的要求,还对学生提出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使得ESP课程不仅成为学生增长专业知识和提升语言能力的渠道,更成为培养有德行有担当的“社会人”的有效途径。“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空中交通陆空通话用语规则的具体知识,其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英文惯用法。为培养合格的飞行员,课程能力目标着重强调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组织通话电文并冷静应对非常规的情形。“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半人造语言,用于航空器驾驶员与空中交通管制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相关人员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任务不仅是教授学生通话规范、术语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作为民航人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思政目标的设置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及职业生涯发展发挥出引领作用。

(二)教学内容内化课程思政元素

通常,ESP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寻找合适的思政点,并将其自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而运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或震撼力,方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教育目的。在“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讲解特定的知识点时自然引入相关案例,并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切身体会到掌握好英语陆空通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升和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职业责任感。除了将电影《中国机长》等正面案例引入课堂,任课教师也可适时分析一些空难事故,以起到警示作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例如,世界航空史上最惨烈的空难之一——特内里费空难,就是由飞行员和管制员未按照通话规范执行引起的:机长未得到管制员的明确起飞指令便开始起飞操作,而管制员使用了不规范的通话用语“OK...Standbyfortake-off”表示制止,而不是符合规范的“Negative”,因此未能让机组人员及时领会管制意图,错过了纠正错误的良机,最终造成两机相撞、583人罹难的巨大灾难。课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事故报告中灾难发生前机上的通话记录,找出其中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出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对民航人的重大意义,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案例中获得深刻体悟。

(三)教学方法注重融合课程思政设计

考虑课程思政设计,选用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还能使课程思政改革更加深入和系统化,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积极意义。在“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中,运用任务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有助于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1.任务教学法课前,任课教师给出一个情景模拟练习作为本课任务,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师设置的情景,两人一组分饰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自行设计和编写对话,并进行模拟通话。任务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课堂知识重点,通过练习和实践充分掌握课程知识。与此同时,模拟通话任务还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使用英语的信心。在未来的飞行生涯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只有经过充分训练,学生才能具有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模拟通话任务使得学生逐渐敢于在工作环境中使用外语,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飞行工作中更加自信,为其职业长远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2.翻转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上的时间和硬件条件有限,任课教师应当积极尝试通过课上的启迪讲解,带动学生课下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例如,在讲解陆空通话的标准术语(如acknowledge、disregard、cancel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国际民航组织最终选中这些单词并写入标准,而没有选择其他类似的单词,国际民航组织在挑选陆空通话专用词汇的时候采用了何种取舍标准。同时,教师也可以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未来职业角色角度出发,课下查找资料,课上进行简单的汇报演示。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既能够深入地体会行业规范的意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能增强职业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行业规则的敬畏心。

(四)师资培养兼顾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ESP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从个人角度而言,任课教师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外语学科的视角回应新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4]摒弃对新领域专业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可以尝试建立跨学科的备课团队,将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甚至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力量联合起来,博采众长,让他们共同完成课程设计。英语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其各自专业领域具备优势,思政课教师擅长挖掘和整合思政元素,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擅长行业案例分析、职业规划设计等,可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增设相关环节,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富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无线电陆空通话”课程为例,备课团队成员可包括英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如具备国际航线驾驶经验的航空器驾驶员、空中交通管制员等)。此外,学校也可派出ESP课程任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或接受短期培训,以培养“双师型”教师。

五、结语

新工科战略的提出使得ESP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ESP课程中开展思政教改非常有必要,同时其又有着独特的优势。在ESP课程思政改革开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思政目标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思政目标的制定要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不仅要在寻找思政点和融入思政点上下功夫,还要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师资建设上下功夫,将课程思政系统地引入ESP课程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洪宁,付大安,林秋菊.新工科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2):39-41.

[2]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5):21-29.

篇9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初中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一、初中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中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篇10

一、前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现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通常会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知识“死板”不灵活,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弱。就生源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在国家采取措施降低文化课程录取分数提高艺术专业录取率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无法进入艺术类专业,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扩大招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资源不足,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质量迅速下降,给原本存在不足的专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就有待引起重视的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更加困难,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力度。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调研

(一)调研内容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祖国文化、所学专业、社会责任的了解程度,透析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意识,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提出解决方法,根据开设课程的特点,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调研反馈

从调查中发现:(1)60%的学生对中国作品的兴致表现为一般,但从年级对比来看,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或者社会实践的介入,大三学生对中国作品的关注度达50%以上,相比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其更多地去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案例。(2)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有52%的学生选择为一般,但从年级来看,随着阅历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的兴趣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太明显。(3)作为中国人,中华传统文化早已耳濡目染,因此,75%的学生对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是在年级分布还是了解程度上,都呈平行发展趋势,且只基于表面,当细化到具体文化元素或特征时,有70%的学生对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理解。(4)各年级学生的爱国情怀较深厚,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歌曲或者纪念日也耳熟能详,特别是91%的学生表示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但在深入问到具体有关爱国主义情境中的代表性元素或特征时,各年级学生的理解程度仍不够全面,能说出5种以上元素的学生大一占比27.5%、大二占比37.7%、大三占比31.6%,可能来自受教育的程度或者是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5)62.4%的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专业特长,很好地定位自己,但是在沟通表达方面较弱,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出负增长趋势,善于沟通的学生大一占比44.7%、大二占比43.9%、大三占比42.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封闭自己,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反而更愿意选择闷头苦干。(6)大部分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愿意去开拓其他知识领域,他们基本都带着理性的头脑去思考,都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对自己专业领域精细度即精益求精的态度(占比18%)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占比22.4%)的把握程度仍远远不够。(7)有31.7%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27%的学生是为了好找工作,12.9%的学生取决于父母,仅有8%的学生是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利己思维的存在,对于理想信念的宣传不到位。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随着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与社会实践接触的增多,高年级学生确实比低年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但只有30.9%的学生能够领悟专业的内涵以及社会价值。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但仍有学习没有兴趣(20.6%)、受挫抗压能力较差(11.9%)等问题存在。进入大学就应该尽早规划今后的道路,从调查中发现有9%的学生还没有进行规划,特别是大三年级的学生占比5%,说明理想信念的教育没有全面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没有期待。(8)目前,集中理论授课(76.8%)和理论作业的布置(75.5%)为主要的授课和课后反馈形式,其次是小组讨论(47.9%)和实践教学(46.3%),课程设计占比64.1%,但是团队合作和社会参与的形式比较少,认知与实践无法有效地衔接起来,无法激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有些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

(三)调研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研分析主要采用SPSS26.0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为了检验所得数据的质量、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采用α信度系数法。信度系数0到1之间,0.9以上表示信度良好;0.8到0.9之间说明能够接受;介于0.7和0.8之间说明有项目需要修订;信度如果在0.7以下说明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有待加强,有项目需要抛弃。该问卷总体α信度为0.837,每一项的信度均高于0.7,说明整体的信度良好,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为了验证问卷调查的结果能够进行因子分析,故运用SPSS26.0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以说明因子间具有相关性。KMO值越接近1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而数据显示,KMO为0.878大于0.7,巴特利特球信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说明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适合后续的因子检验。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融,由于各种思潮的涌入,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优秀案例缺乏关注,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案例中。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定的传统文化认识,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深挖其内涵,不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将其传承和弘扬。2.虽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责任感淡薄,不关注国家现状,不了解社会热点,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他们基本是独生子女,一方面被父母保护得较好,自身受挫力较差,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磨炼,依赖性较强,往往听从父母安排,所学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只要毕业拿个文凭好找工作,没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善于表达,有较强的利己思维,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3.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适应性和技术应用性的统一,可是往往课堂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社会真实项目的引入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单薄的理论讲解和理论作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

四、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效果的对策

(一)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德育情况不够普及,对于国家层面、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内容未有太多涉及,虽然学校有开设思政课程,但是针对面比较狭隘,授课内容专一化,因此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教学中。将思政工作贯穿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目前,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调查发现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订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所教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社会实际案例,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充分体现。例如,在设计课程中,可将抗击疫情的场景融入其中,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关资料搜集中,认识到我国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精神。只有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避免出现生拉硬扯的现象,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思政内容体现在专业课教学中,能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效能,进而达到育人功效。例如,在家具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国明代家具所颂扬的简洁质朴、结构优美乃至现代新中式的设计一直沿用至今等方面的内容,在保证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又在不经意间促进学生以人为本、工匠精神的道德素养的形成。

(三)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思政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遵循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思政元素融合方式,有目的地进行专业课教学。以设计类课程为例,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革命内涵,将其自然引入专业知识教学中,让学生交换想法,各抒己见,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彼此的交流互动,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红色经典的认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宣传和发扬。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准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顺利成长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五、以“手绘设计实训”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一)专业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爱学习、爱专业、爱学校的“三爱”情怀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其具体做法与思路是:以建设校园文化为主旨,将校园手绘明信片的设计融入项目式教学中。在校园里进行调研。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深入调查,记录下美好的校园风光。体验集体生活、感受教师的谆谆教导,感受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借助专业特长,对校园视觉特征和元素开发进行补抓,在认识校园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了解视觉的特点,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照片资料的搜集,分组对学校的风景、人物、美食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表达,使学生发现专业的价值。通过对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去深化设计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小组成员对样品的反馈,发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验证创作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以校园明信片的外延作进一步思考,推广学校的特色文化,使学生感受劳动生产过程,懂得天道酬勤,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价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手绘设计实训”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难点。专业负责人从专业技能的层面对企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企业需要的技能,从需求方的角度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另外,课程负责人组织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确定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入。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活动、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如在本门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校园明信片设计方案”为中心,将校园调研、设计元素提炼、可行性验证、草图绘制、后期效果处理等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分发,将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课程思政的内容应用在本门课程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推广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手绘设计实训”由校园明信片方案设计、草图绘制、后期效果处理、明信片打印出图四个项目构成。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项目工作任务案例设计为核心,辅以相关专业知识,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让学生在设计制作校园明信片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设计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

六、结论

思政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意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情况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以思政元素在学校专业课中的有效融入为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改革措施,要将思政教育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11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12

1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分析

1.1中药鉴定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与优势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以及中药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中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能从事中药生产、应用、管理和研究等多种岗位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工作性质特殊,非常重视并要求学生具有诚实守信、传承创新、勇于探索和敬业奉献的品质。因此,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素质目标是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天然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来看,中药鉴定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同时,能够充分挖掘“育德”内涵,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教学内容[3]。从课程特点来看,学时较长,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从植物基源、产地、采集、炮制加工,到传统的中药鉴定(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以及现代多种中药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知识[4]。课时量大、学习跨时长,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在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有优势;内容涉及面广则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将德育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去。

1.2学期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

为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学习态度端正,且已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的能力;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多为出生于90年代、00年代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文化水平高、知识获取速度快、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传统政治说教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甚至极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中药鉴定学专业课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专题内容,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激发学生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采取曲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留下广阔的自我思考和领悟空间,以形成情感和灵魂的共鸣。

2现状与反思

目前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课程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仍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3.1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有待完善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目前有关《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方面还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3.2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仍需创新在教学载体方面,理论学科与中药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中药鉴定学专业的专业教师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要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3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专业课教师虽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富有经验,但对怎样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事实上,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中许多概念和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