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范文

时间:2022-11-16 22:4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1.新课改首先应是国家行为

一项全国性的课程改革工作,不能只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改革,让新课改变为一种公众行为、社会行为,一定要有配套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要将一切不适应新课改,事实证明已经过时的政策、制度进行解构、修正、调整、完善。

新课改只有上升为国家行为之后,政府各级部门才会用制度的形式将新课改列为自己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才会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校长们从危房改造,解决拖欠工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如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开展新课改,才会让教师们没有后顾之忧,轻装上阵搞课改。

新课改是为了促进教育发展,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在不少地方,当地领导年初下达考试指标,大考后奖罚兑奖,把考上几个清华、北大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作来抓。这种单一的分数指标,使学校和教师们既要轰轰烈烈搞课改,又要扎扎实实应对考试,这样,新课改只能是一种形式。拿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教法,有时也只能在教研教改上闪亮登场一下,仅此而已。

2.考核指挥棒让课改原地转圈

考试得到的是分数,它是师生快乐、愁苦、希望和恐惧的源泉。评价和考试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决定着千千万万师生的命运。在考试面前,只有分数才会最直接地无条件地得到肯定。考试指挥棒最有效,对于基础教育的实际影响力要大大超过课程标准。“考什么,教什么”是学校的无奈,教师别无选择。一些家长也看到了、认识到了传统教育中的不少弊端,但在分数面前,在分数决定进入什么学校面前,他们也只能让分数说话,服从分数。这样,学校和家庭就会结成统一战线,形成合力,让学生在读、记、考中漫行。教材、课程和教学方法改了,而考试方法没有改,考试题还在用老教材的内容。甚至出现了一些新教材已删掉的内容还在考。如果现在的评价体系不变,或是不能在考试题上鼓励和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那么课改就会是“穿新鞋、走老路”。而课改的最后成功与否,就是看每一位教师是否自觉地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否则课改只能原地转圈,最多也只能是拉长点圆圈的半径而已。

教育的基础是生命,我们的教育却在摧残生命。

教育是成长,我们的教育却扼杀成长。

如果只用分数决定人的价值或生命,没有从根本上对生命本身、对人本身的尊重和肯定,人就不能真正成长起来,人的道德、智慧、审美、批判性和创造性等也都无从谈起。

3.地区教育差别制约新课改的实施

由于市场、区位和政策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资源不合理的流动、积聚和配置,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相对差别和绝对差别明显拉大,还有继续加速扩大的倾向。我们只有正视教育差别,才有可能去缩小这个差别。

城乡差异。农村教育一直处于弱势。资源配置、发展目标、过程控制、理论指导上均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能正确看待农村教育问题,总想回避它,然而最能体现中国国情的教育实际往往是人们缺乏深切了解与痛楚体验的偏僻乡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教育制度优先发展城市,造成城乡教育机会的认可与分配政策上的许多不平等,这些都是在社会制度与教育制度上激化城乡教育失衡。

区域差异。随着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呈现非均衡形态,差异呈扩大趋势,校际差异越来越大,造成不同地域中的义务教育成效受到抑制。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质量层次较高,学校往往能享有更多的资源,就读于其中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学校质量、层次较低,学校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其学生所能享有的资源和教育质量明显是次等的。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学校等级意识和学生的等级意识,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淡化了社会的公正价值,一些学业成绩一般的学生不仅没有愉快地接受教育的体验,教师们面对这些具体环境,新课改的实施只能打折扣。

中国教育报记者刘中华在农村基层采访,了解到农村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家长忙,无力辅导学生;环境差,学生知识面窄;教师苦,披星戴月效果差。记者认为:农村小学生难适应新课程。这种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4.批判性对待新课标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定律的。课改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反馈、分析、总结和矫正的过程。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破坏与颠覆,也不是与传统教育根本对立。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改革与发展,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扬弃,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再深入。

我们应该教什么?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

现在推行的新课程相对前面使用的课程(给一名字:旧课程),从学科内容上进行增减,从学科结构上进行了整合。广大教师虽手握新教材,并能读到基础教育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但新课程中到底删去了什么,为什么要删去这些内容,不能知其所以圆。尤其是新增加部分,为什么选人的是这些内容,而不是其他内容。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从大量的文化遗产和国内外的先进科学知识中,摘取什么样的知识小花交给孩子们,是对孩子们未来最有影响的,教师们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新课程,去“照本宣科”。

我们对事物的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事物总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的新课程同样不能远离这一规律。我们要用反思、批判的眼光来对待新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道德品质评价、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都会与时俱进。在我们告别“旧课程”实施新课程中,只有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实践创新,才会让新课程走进教师的心田,落实在教学工作中。

5.教师素质决定新课改的成败

新课改是以新课程为载体,一般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予以实施的。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在新课改中担负着重要的、最直接的责任。教师的师德品质和专业素质直接导致新课改的实施。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03-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推动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标志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深水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基本价值取向,既贯穿于课改纲要的基本精神,又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但在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这十多年,诸多新生的问题也进入人们的视野,笔者认为其中,农村教育最为凸显。

在这里可以引用一个经典的教育方针表达式:“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德、智、技、群、体、美六育并重,全面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多功能人才。”这个经典的方针重点上强调了教育个性化的素质和学生学习的多功能性。而新课改也是要打破从前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手脚的恶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还需要尽量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主动”中增知,在“活动”中创新,在“合作”中发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难题,自己去发现公式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

但中国拥有大量的农村教育份额,我们不能够忽略这沉默的大部分,农村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学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村的教育还能平稳地走新课改的一套教育方法吗?新课改是否还会加剧城乡教育差距呢?

有媒体报道,2003年3月4日到12日,据教育部课程评估组对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实验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调查的结果显示:课程改革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例如,按照从省会、市县、乡镇到农村的顺序排列,对课程改革“完全适应”的教师的百分比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这一调查结果让一些专家学者着实为农村教育改革问题捏了一把汗,有的学者也提出“新课改农村包围城市是个伪命题”的观点。

当下在农村地区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普遍出现了一下问题:

一、经济能力有限,学校家长吃不消

新课改后,增加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业水平测试,或将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对硬件条件有限,计算机、音、美等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农村学校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于农村家庭中的学生家长来说,能够送孩子进校完成学业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不仅仅是经济上不愿接受过多负担,在心理上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学好基本科目,能够在考试场上拿到好名次。至于基本科目以外的测试,家长并不抱多大关注与支持。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吃不消

一些地方农村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教师不明课改的精髓,也不具备推行课改的素养和能力。他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探究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习惯于旧有教学模式的农村教师来说却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教师生拉硬扯地讲人文性、合作精神、自主探究,就容易出现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现象。

三、家庭条件有限,学生机会变少

面对新课改新形式,除了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外,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更是一大难题。农村学生家里基本没有电脑,更没有经济能力去学绘画、跳舞,许多成才的机会就与他们无缘。例如近几年吃香的自主招生、保送生等,农村所占份额基本为空白。因为农村学生在证书方面太缺乏,无论是奥数等知识性竞赛,还是各种小发明、建模、美术、音乐等素质比赛,他们都难以在其中获得成绩。这样,就输在了新课改教育中的起跑线上。

这样看来农村教育在新课改中想要跟上脚步,取得成就也就很难。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其问题的所在,辩证看待以求更好的发展。

篇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历经多年的教育教学探索,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物理实验的描述,完全不像原来的教学大纲那样单一,过去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甚至随堂实验、学生小实验等,在新课标中都以“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术语提出要求,没有界定哪些是演示的,哪些是学生做的。这样,就要求每节课的教学要因地制宜并且教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更加合理化。事实上,新课程标准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大增加,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要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实验要求,真正地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打破原来实验教学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学好知识、提高技能,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教师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仅仅是要求学生按照已有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按部就班的把实验重复而已,这样“听实验、背实验”的教学,不仅达不到实验本身的目的,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造就大量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学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创新是能力的灵魂,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些目的,只要适当改变实验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物理实验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实验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从这几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勇于质疑、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大胆提问猜想。学生立即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如:“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等。通过猜想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实验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同学们的猜想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对于可以验证的问题可以动手操作。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00-01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做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和感悟:

一、“老教师” 与“新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一个教师如果能做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那他就是一个“老教师”。做不到这些,只能算是一个“新教师”。而新课程改革则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攻坚战,它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建立全新的教学观,要重新“洗牌”.否则,那些所谓的“老经验”就会成为我们开拓进取的绊脚石。可见,教师前面的这个“老”字,不是我们锐意改革的资本,而是我们实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沉重“包袱”。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中的“老教师”是那些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的人;而裹足不前,墨守成规的人则是“新教师”,甚至不能胜任“教师”这个称号,会被时代的要求所淘汰!

二、“小教材” 与“大教参”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尽可能的体现地域特色,但是,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从课程资源以及时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是“小教材”。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三、“教书” 与“育人”

如果说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育人工作,甚至是将育人当作教书的铺垫,那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以育人为中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才是我们教书的目的。由此可见,过去育人是为了让学生更听话、更温顺,以便老师显示“教书”的本领,而现在,则需要我们逆向思考。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即注重养成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书要服从、服务于育人。育人是我们教学实践的“内容”,而教书则是教学实践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育人的要求决定着教书的方式,育人的新要求决定着教书的方方面面要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教书”反作用于“育人”,当“教书”适合于“育人”时,可以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四、关注育人的 “重点、难点”

过去我们评价一个老师书教得好不好,课讲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看这个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是否成功,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而新课程标准则对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不做硬性规定。这就意味着新课程标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寻找它们与教材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这些热点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握和突破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是表象,而育人的重点、难点才是本质的东西,后者才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倍加重视的问题。

篇5

“优秀教师的一个标志就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计划和目标。如果实际情况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发展,他们就会反思自己可以采取哪种不同的方式,并由此调整自己的计划。”这是我偶然在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托德?维特克尔的书中《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所读到的关于优秀教师的评注,很受启发。的确,何为优秀教师,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课堂效果就是最好的评分标准。掌控大局,运筹错于帷幄之中,用严谨的教学计划,多样的教学手段应对丰富的课堂内容,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做到的。如何掌控课堂,必将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终身研究课题。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仅此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1.新课改,新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应该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的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老传统,旧课堂

新课改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主张自主创新,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干扰及教师个人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不足: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材处理欠妥。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

3.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4.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3.广学习,多总结,提升课堂掌控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富于创新的教学新理念、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把握时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博学多览,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都必不可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是掌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捷径。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掌控高中英语课堂,教师需要耐心,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用意,常常东拉西扯讲不到正题,这时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想象,思考,整理,切忌急躁。

3.2 掌控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要学会赏识,让课堂充满温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客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应具备其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乐学是一种情绪,一种行动,是一种精神势能。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是种幸福,是种享受,从而做到乐学且善学。

3.3 掌控高中英语课堂需要师生合作,共同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效果的提升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囚徒”,而应是积极的学习者,尽力营建宽松,融洽,彼此信赖与接受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 “自由表达”与 “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

3.4 掌控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了解新鲜事物,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高中学生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在很多情形下,如果授课老师不能主动积极地去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还是固守成规地照本宣科,其课堂效果别说有效,甚至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厌学,最终放弃整个英语学习。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激活课堂,将语言融入生活,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以自信、轻松、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才可能随时生成。

Please remember: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KH*2/3D〗

参考文献

篇6

[案例1](对数定义的引入):

请同学们快速的完成填空:

(1)2+1=( )

(2)2+( )=3

(3)2+2+2+2=2×4=( )

(4)2×( )=8,

(5)23=( )

(6)3( )=7

前五个小题学生都快速报出正确答案,第六个却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下:在小学我们学过数的加法,知道2+1=3,若知道a+1=3,便通过a=3 1 计算出来,我们称这种运算为减法,用符号“-”表示,它与加法互为逆运算,结果称为差;类似的我们学过乘法,如2×4=8,若2a=8,通过a=8÷2计算出来,我们称这种运算为除法,用符号“÷”表示,它与乘法互为逆运算,结果称为商。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幂的运算知道23=8,若2a=8,则a=?,求a的过程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过程――对数运算。学了它我们便可以解决第六小题。

通过让学生经历上述运算过程,让他们感觉到将要学习的“对数”其实就和自己所熟悉的加减乘除一样,是一种数的运算,有其相应的含义、符号表示和名称,从而减轻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心理负担,并且能尽快理解并记忆对数的定义。

接下来,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理解指数式与对数式的本质联系,能熟练的进行指数式与

对数式的互化,同时和学生一起感受数学这门学科形式化背后的真实内容,体会数学符号语言形式简单却内涵丰富的特点,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数学。

“数学教育的功能应该给学生一颗好奇的心,激发他们胸中的求知欲;给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丰富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给他们一个睿智的头脑,让他们学会理性的思维;给他们一套研究的模式,成为他们探索世界奥秘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给他们一双数学的眼睛,一对数学的翅膀,让他们看的更远,飞得更高。”[1]这应该是数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提醒我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认识数学的同时,更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利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也可用来思考和解决非数学问题。

[案例2](三角函数线画法的引入)

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角的弧度制,知道角α弧度数的绝对值|α|=lr,其中l是以角α作为圆心角时所对弧的长,r是圆的半径。特别地,当r =1时,|α|=l,此时的圆称为单位圆,这样就可以用单位圆中弧(几何范围)的长度表示所对圆心角弧度数的绝对值(代数范围),由此联想(问题)能否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呢?先研究正弦值sinα=yr,联想角的弧度数与弧长的转化,类比当r =1时,sinα=y,可见要想用几何图形表示正弦值,只要能用几何图形表示出一个实数即可,至此,有向线段的引入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寻找三角函数值的几何表示,通过尝试、推理,再尝试,再推理逐步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数学的思考的能力,利用类比、化归的思想方法,引入容易解决的辅助问题,化繁为简,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事实上,这一思维过程是与数学学科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从中也使学生体会数学家是如何从无到有研究数学,推动数学发展的。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实践新课改的所思所想,学无止境,掌握数学教学的规律,深刻领会新课改的内涵,改善教学行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将是我努力学习的目标。

篇7

课程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语文课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不仅让我――一位战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倍感亲切、惊喜,而且本身亦受益匪浅。新课改,让我感受到语文与时代在同步前进,语文与社会在共同发展,语文与人的素质在同步飞跃与提高。

一、新课改的课堂很精彩

课堂精彩在于学生体验的生成与灵性的彰显。新课改让教师找准了师生的定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教师引领学生做快乐的学习主人,引领学生乐于倾听、乐于表述与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好习惯。新课改的课堂看不到“一人言”的专制场面,看到的是平等、和协、轻松、自在的交流与探讨;新课改的课堂看不到学生背着沉重的分析枷锁,感受到的是快乐、积极、主动、有效地阅读与思考;新课改的课堂再也看不到,孩子们为了一个问题而冥思苦想,教师辛苦的千方百计的启发,代替的是孩子们的书声朗朗与真情涌动。那是一种智慧与智慧的交流,那是一种情感与情感的碰撞,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热爱。

二、新课改的教材很精彩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充满了生活气息,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孩子们生活特点的文章。它本身就突破了原有教材的局限性,贯通课程内外。不仅使语文课内外联系起来,更与其他学生联系起来。开放的教科书,也给予孩子们不同的思考和思维权力与空间。问题与思考方向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新课程的教材,那斑斓的色彩、充满生命力的插图,那令人回味无穷的文章、名句、词汇,也令我们教者深受熏陶、感染。

北师大教材的主题单元编排特点既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更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更精彩之处是让我们“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我们重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与形式。

主题式的学习,让我们语文教师眼前一亮。每一个主题,都有其独特新的教育目标。新颖的题材,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彰显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智慧与心灵的学习程序,这些才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介入,更让语文展示出了它前所未有的魅力,中华文化的精髓由此伸展。

三、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很精彩

教师力求准确定位,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学习主体的地位确立、自主学习、自主读书的落实,独特体验的生成与交流等,都是学生爱学语文、真学语文及个性地学语文体现。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学习《落花生》时,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要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机会去争取,竞争是我们所面临的一种社会形式。所以,苹果、桃子、石榴这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新课改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很精彩

课改突破了以往的语文学习界线。不仅对语文的基本功有一定的要求和训练,还提供了大量的书目让孩子们去阅读、积累,提供了一定数目的经典诗词文章,让孩子们去诵读。新奇的内容,特别的体验,让孩子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搜集整理资料也成了对语文学习的又一特别要求。无论是课前的查阅,还是课后的搜集,都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了许多课内无法完成的知识。而这种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则更让孩子和老师感到兴奋。许多的课文都有着一定的背景,如五年级的名著单元,若单一的看节选,可能会失去一部分意义,所以课前和课后的查阅、整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才能对文章有更精准的了解,才能更深刻的文章表现的内涵。

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诗文诵读等内容的充实使语文充满了生命力。不仅让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更大层次上提高了学习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充实了以往语文学习的缺憾。新课改中的语文课更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更有活力。

五、新课改的评价更精彩

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的多维的赏识、激励性评价和学生赏识、建议性评价成了课堂一个亮点。课堂上,学生站起来了,老师走下去了;学生活跃起来了,老师忙起来了;学生说得多了,老师说得少了;学生学得快乐了,老师教得轻松了。每一句尊重而温馨的评语,都温暖着师生的心灵。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比老师的评价更客观、更真实,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自评能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改正不足,发扬优点。

六、和新课改一起成长的孩子们最精彩

课改中,孩子们自主的追求,积极的态度,专注的神情,激烈的争辩,温馨的合作,奇异的思维,超凡的想像,精彩的作品,丰富的语言,奇特的创意,不停的探索,成功的喜悦……每一样都成是我们课改中亮丽的风景线。那是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爱与追求。

在课程改革中,老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积极、思变求变、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为把新课程理念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可谓良苦用心。这也一样精彩。

篇8

在迈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数学教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变化:

1.科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面向每一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3.数学教学将本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4.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5.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二、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

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促进)

篇9

作为最后一批进入高中新课改的四川,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新课改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对各任课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笔者所在的长赤中学是一所距离南江县城区40多公里的乡镇高完中,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和招生政策,中考全县前三百名的学生都到了县城中学或者巴中、绵阳、成都等地,我们的生源较差,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而且,高中思想政治课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我们渴望改变这种状况。新的课程改革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了勃勃生机。自2010年9月起,四川高中实施新课改已经两年多了,虽然学校和教师都在各个方面作了尝试,但仍然存在以下困境:

1.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尤其是在高一,因为没分文理科,许多学生认为将来要选理科,所以上文科课时漫不经心。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预习复习做作业,要考试时单纯死记硬背搞突击,而高中思想政治课需要靠理解和分析,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长期以来的"拿来主义"使学生变懒,不愿自己动手去探究,只等老师"喂到嘴里"。同时农村孩子普遍交往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加上大部分农村学生父母离家打工,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明显的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不到位,使他们不敢主动与老师或同学沟通交流自己的学习困难,有问题不敢大胆的说出来,使问题堆积得越来越多,逐渐失去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2.学生学习条件方面差导致知识面狭窄。广大农村学生普遍知识面比较狭窄,而政治学科又是一个需要广泛涉及新闻时政的学科,必须广泛关注社会新闻,许多学生因为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获取相关时政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全面参与,而我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住校的,学校既没网给他们上,又没电视给他们看,所以很多的讨论、合作学习、综合探究都是学生沉默,老师发言。

3.教育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改变,使得高中教育还是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走,许多老师认为课改只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社会的偏见。社会上普遍认为学文科是死,学理科才是生。学生、学校也对理科较为重视,导致许多人认为政治课是"豆芽课",学了没什么用,因此在上政治课时不认真,甚至在做理化作业。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教师应如何应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呢?从我任教的2013届和2015届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学习、多花心思认真备课,积极主动地研究教材,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作为教育者,所从事工作的综合性、专业性、知识性都很强,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不仅要有扎实精深的理论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掌握课程标准、探索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解决我们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提高我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有效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教学方法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选取事例要注重生活性与时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创设一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比如在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经济、什么是政治,我选取了今年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图片,通过PPT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并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简单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印象也很难深。比如我在讲到高一经济生活《国家财政》时,我播放了一段网络视频《纳税人的钱哪儿去了》,视频以调侃的方式介绍了国家财政的组成、国家预算、财政收入途径、支出的范围等,学生们在笑声中了解财政的相关知识,愉快的进入本框题的学习。

3.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长期以来,传统中学政治课堂都是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体验、了解积累,然后再回到课堂,回到书本,让学生去交流,整理、总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学有所用,学生才能更好的主动的去学习思想政治这门功课。

篇10

我所处的紫冲中学是一所年代悠久的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备,教室窗户都是“老古董”。幸运的是,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管理到位,所以尝试各种新的教学都能得到校领导的支持。根据调查学情,乡镇小孩读幼儿园几乎没有学到什么,难以为就读一年级打下基础。刚开始就连简单的字母本是3周的教学计划,学了2个月都难以掌握。再者他们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小孩在家无法按时按量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因此,新课改在乡镇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老师努力了,可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然,由于自己当过瑜伽教练、钢琴老师,以及自身有拉丁、摩登、民族舞和绘画方面的才艺,我也会最大限度地为了教学效果而尽可能地发挥作用。

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教育的点点滴滴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新课堂将更加高效化、人性化,我也正向这样的课堂一步步迈进:

一、翻转课堂,轻松学习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注重兴趣的激发。于是,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我的舞蹈、钢琴和绘画技能,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就小学一年级来说,语文的教学任务以识字为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动手制作了许多“生字宝宝”卡片,写满彩色粉笔字画的磁性小黑板和各种动植物磁铁卡片和卡通动物头像,在教完生字后,我会弹奏10分钟左右的钢琴曲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静心理解并记忆生字的意义、读音、笔顺和组词造句。再以15分钟的多种课堂小游戏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第二天上新课之前,我会请学生到讲台上模仿老师来复习前一天学过的生字,下面的学生也同时配合,加深自己对生字的巩固。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又快又好地掌握,在教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我画了一张夜空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面向夜空,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图片拿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贴上,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课后我又画上五彩缤纷的音符,教孩子们一起唱歌《小小的船》。唱熟了之后,又带动大家一起跳起肚皮舞风格和健身操风格的舞蹈。大家有的手舞足蹈,开心极了。再后来,我边弹琴、边唱歌,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

二、交流课堂,师生互动

懂得倾听学生的声音,每个人都希望有人理解自己。但多数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传统教育下的课堂,我们倾向于灌输给学生容量大的语文知识,在一个以“考试分数论教师教学水平”的时代,只管自己教,而忽略了学生是否愿意学、乐意学和轻松学。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教师对话多、分析内容多;学生活动少、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而现在,我们需要从长者智者的身份中转换出来,做一个交流者和倾听者。多去聆听、注视孩子内心的声音和想法,给他们一个友好的微笑,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希望。

篇11

1、课程改革是在现有的基础教育之上进行的,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清楚新课程的要求,但在操作中无论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处理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到老路上去,仍然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

2、部分教师有走极端的倾向,不考虑内容的需要,片面追求学生的活动,认为在教学中活动了,就是搞课改,对重点的知识内容不强化,不反馈,一堂课下来,问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却无可作答。

3、部分教师仍然在教教材,被教科书左右,而不是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陷在教材的字里行间而不能自拔。

4、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讨论时教师多数是等待、是观望,不能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缺乏良好的教学导向和教学机智。

就新课改的感悟,我对参与新教材教学的三位老师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的过程

1、张一心老师:58岁,教龄38年,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学高级,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问:您从教三十多年,您觉得教材变革有什么优点?答: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问:请举个例子。答:现在上语文课时,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介绍等都是让学生课前去收集资料,课上由学生汇报介绍,这样比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效果要显著。比如有一个综合活动“桥”,学生分小组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连我自己看了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桥。同学们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共享,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也更高了。问:那你觉得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足的方面?答:考试与教学脱节。学生平时学得挺积极的,但复习时,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们不得不又回到以前的老方法,感觉有点前功尽弃。问:学生在课改前后,成绩有没有明显的改变?答:没有一个科学的比较标准,从学生的实际语文应用水平来看,我觉得变化不大。

2、许燕老师:女,34岁,教龄14年,年轻的数学教学骨干,参加了省、市各级的新教材培训。

问:数学在这次课改中改变最大的是什么?答:新课改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在总体上降低了难度,目的是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得到发展。问:那么新教材内容有变化吗?答: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很实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问:在使用过程中感觉怎样?答:我觉得有些知识和概念的处理上有点模糊,老师在处理上比较困难。问:难度降低了,好玩了,我们学校的学生是不是觉得容易了?答:不是的。新的教材对生活阅历丰富的学生更有利。我们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新教材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也许对于好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更适合。问:教学与考试脱节吗?答:应该说考试要比日常的教学难多了。

3、张秀华老师:女,40岁,教龄20年,政治教研组组长。

问:政治课一直以来比较枯燥,新的教材在这方面有何改进?答:新的政治教材叫思想品德,原本的大道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故事、讨论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以往政治课在学生心中枯燥严肃的形象。问:政治课的学习还需要死记硬背吗?答:不需要。新的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考试都是开卷的。问:新教材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没有困难?答:有。让学生既讨论,又分析,时间不太好把握。

三、研究的初步结论

1、新课程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新教材构建了新的编写体系,按照学习领域和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2、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发生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初一数学讲到”棋盘上的学问”、”24点游戏”等内容时,引导学生自己找资料进行研究,不少学生还写出了小论文。地理课引导学生自制地球仪、绘制学校平面图、设计旅游方案等。“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鉴别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评选最好的广告词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鉴赏性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相同内容的一节课,教无定法。

3、新课程引发了新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文科教学中,学生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讲座合作等办法的调动下,学语文,用语文。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得到赏识和鼓励,锻炼了从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4、新课程推进了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在访谈中我发现,教材中大的改动使教师有些不适应,特别是教材与我们现在的学生的实际素质有一定差距。此外现行的评价制度与课改不配套,从而使新教材的优势不能切实地显现出来。我觉得要想使课改落到实处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篇12

我们应该清楚,学生应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素养、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对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构建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二、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新教材的编排正体现了这些,它突破了以往教材偏重知识与技能,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多元并进,努力贴近学生成长需求。在内容上,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相对集中的学科目标,更重视学科整合,与开放的社会生活接轨。

三、 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 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五、 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六、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建立一种充满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重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变过去以

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实现教师主导型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转变。

七、 新课改取得真正的实效,源于教师的敬业和技艺

上好一堂课不容易,上一堂好课且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乐学语文更不容易。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教师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更新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扎实教学基本功,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更高超的课堂教学机智。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相关的资料,认真备课,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样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八、 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实现教师主导型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转变的前提

教师要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自我建构过程。

九、 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是初中语文课改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有情有趣、积极健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要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思考和想像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