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07:02: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摇篮曲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曲》教案
教学内容:学唱舒伯特摇篮曲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2、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摇篮曲》,正确掌握装饰音在歌曲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了解摇篮曲体裁的音乐风格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受母爱
1、欣赏古诗《游子吟》
学生有感情地轻声朗诵了《游子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歌曲、品味母爱
1、学习四拍子
2、聆听歌曲《摇篮曲》,打四拍子,学生感受
3、介绍: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被称为“歌曲之王”,
4、哼唱旋律
(1)静听、闭眼睛感受
(2)用lu轻轻哼唱
(3)认识并学习装饰音。
装饰音(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
附点音符(突出了“摇”的感觉)。
(4)再次哼唱旋律lu并结合四拍子。
5、学唱第一、二、三段。
6、摇篮曲简介——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7、欣赏摇篮曲,体会摇篮曲体裁的音乐特点。
东北民歌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8、总结摇篮曲的特点:
主题——母爱;
速度——中速稍慢;力度——弱;节奏——富有摇篮的晃动感;旋律——轻柔、甜美、舒缓
9、带着摇篮曲的特点有感情地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体会母爱、感恩母爱。
师:每一句摇篮曲都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美好的祝愿,回想过往,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如果现在给你一次机会对妈妈说一些感谢的话你要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回家说给自己的妈妈听。
课后反思:
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听音乐。”教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音乐是懂得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通过有效的聆听、细听从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还要反复倾听、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歌曲是通过词曲结合创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情感蕴含在独特的音乐语言之中。对于歌唱教学作品的分析,笔者尝试从分解元素、找寻规律;把握要系、歌曲表现;挖掘内涵、体悟情感角度出发从进行解读、构思,使学生领略艺术的魅力,最终获得对歌曲真正地理解。
1、分解元素,找寻规律
歌曲教学中最灵魂的元素――音乐特性。“教学中尽可能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独特的音乐语言(要素),以此来发展学生对表现要素的理解力和更明晰的感知”。这话语充分的说明挖掘音乐作品的灵魂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灵魂元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音色、结构、调式、和声、曲式等。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做一个有心、用心之人,善于在歌曲作品中有效的挖掘歌曲的灵魂元素,发现之间的规律以此来进行有效教学。
例如歌曲中的特色性的衬词,二年级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有一句衬词:勃隆|砰砰 砰勃隆|砰砰 砰勃隆|砰砰 砰勃隆|砰砰 砰|;三年级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一课,把歌曲中模仿笛声的衬词:哩哩嘟 的|哩哩嘟 的嘟|哩嘟哩的|笔者要求学生象念绕口令一样快速而有节奏地说,还让孩子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念得又快又好,然后配上旋律演唱。又如歌曲中的典型旋律,笔者总是尝试“先个体再整体”、“以点带面”的方法。学生会觉得拿到一首歌曲学会唱有点难度,但是他们会认为唱一句很简单,唱一个小节更简单,没有心理压力,这样学唱整首歌曲就有了好的开始。还可以为歌曲寻找伴奏节奏,四年级第八册第五课歌曲《白桦林好地方》旋律平淡、音高节奏变化少,唱谱时感觉沉闷没气氛。所以笔者根据歌曲的特点设计动感强的节奏x XX x x|x XX x x|为歌曲伴奏,在这样一遍遍的伴奏合作声中学生学唱的兴趣越来越强。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唱能力与趣味性,还丰富了学习内容。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准确、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由浅至深、由易而难的教学直达音乐本体,从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把握要素,表现歌曲
在解读歌曲作品时,除了对音乐要素做出准确的分析,还要区分把握不同的歌曲要素,更好地表现歌曲。歌曲的表现能力包含了歌唱的感受能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对作品的艺术处理能力。这些要求都隐含在课程标准、教材的各个单元及具体的歌唱作品中,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了解如何把握作品的歌唱表现要求如何把握,教师要考虑:音准怎么解决?咬字的要求是什么?逻辑的重音如何安排?演唱中的连段唱法的处理?气息达到怎样的要求?歌曲的中的各种记号如何安排?歌曲怎样处理?演唱中的声音怎样塑造?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歌曲具体分析处理。
如:在教学《嘀哩嘀哩》这首歌时,笔者采取启发学生想象小鸟在枝头窜来窜去的情景,并且运用动画投影演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更好的演唱出歌曲中的活泼感和跳跃感。
由于歌曲创作的时期与背景的不同,表现的风格也是各有不同的。在解读的过程中要加以琢磨,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各种“风味”。只有准确的把握歌曲的要求,才能充分的感受歌唱所带来的魅力!
3、挖掘内涵,体悟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教师只有充分地让他们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体悟情感。《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寻找适合的体验方式,因为体验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体验只有在音乐实践中得以实现,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个审美体验的实践机会。至于不同的作品选择何种体验方式,前提就是教师对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反复体会、品味音乐语言所传递的意境、形象、情感,之后学生表演才能转化为读者内心真挚的感情,才能引发共鸣。
如《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表现亲情题材的歌曲。笔者通过师生对生活互问互答的方式启发学生对母亲的爱。生活中“妈妈的辛苦”和“对我的关心”,学生都看在眼里,只需要加以提示和引导,就能激发出学生的亲近感,从而在演唱歌曲时把这种情感自然的表现出来。
所以,只有在知晓音乐要素和表现要求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加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才能更好的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含义,才能更细致品味音乐语言引用的精妙之处,体会其背后所传递的细腻情感。
二、学生――披文入境
音乐是多元的,教材中的歌曲也是多种多样,有各个地方的名歌、山歌、小调、儿歌和一些优秀的外国歌曲等。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特色,如果离开具体的地方特色,断章取义讲解一些内涵、节奏、基调,往往会影响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因此,应将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来分析。笔者尝试从还原体验、风格对比、抓准基调三方面由表及里地深入作品,更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读出作品的真实性与独特性,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感受音乐。
1、还原体验,突显特色
音乐与文化是相连紧密的,音乐之所以多种多样、多彩多姿,主要是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不同的文化特色造就了丰富的作品。在音乐教材中很多都是少数民族的歌曲,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意的是这些歌曲的节奏特点、歌曲的风格,很少在节拍上注意地方特色。如《乃呦乃》是一首二四拍子的歌曲,教师通常的处理会告知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第一拍强,第二拍弱。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孩子们,你们演唱,我来做一名土家族的舞蹈演员进行表演。”然后师生进行合作,教师三步一踢,踢腿的动作正好落在长音上。学生唱着唱着重音发生了变化,随着老师的舞蹈,他们将重音放在了第二拍上,结果发现这样的歌唱韵律和土家族的舞蹈动律浑然一体。一般的解读在表面上,而这位教师把文本的解读放到了地方文化背景中,给予学生的音乐内涵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在平时作品分析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着眼于音乐的内涵、背景、风格等,将文本放在地方文化特色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掘文本所蕴含独特价值及意义,享受异样的教学效果!
2、风格对比,感悟差异
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注意歌曲作品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在分析作品过程中一定要了解音乐文化的渊源及地区的差异,更加要明白这些明显的差异性对歌曲风格造成的影响。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六年级的《茉莉花》,可以说这首歌曲在全国流行甚广,在全国各地都有传唱,但在风格色彩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江苏名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柔美的风格,生动刻画一个文雅贤淑少女被美丽芬芳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可以从旋律的感受着手。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起伏自然,把人们热爱茉莉花的喜悦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可以从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哎呀”作为教学切入点。河北民歌《茉莉花》旋律起伏较大,色彩明亮,曲调更具叙述性质,从唱腔中课以感受。陕西民歌《茉莉花》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委婉,富有西北地区民歌的色彩和特点。还有其他地方的内容题材都大致相近,但是旋律、风格却是各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民歌在文化传承中的变异性。《茉莉花》这首歌曲在各个地方的变化说明地方特色造就了地方音乐。教材中《摇篮曲》也是如此,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东北《摇篮曲》、沪剧的《摇篮曲》;器乐形式的摇篮曲;现代摇篮曲: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等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各个地方的音乐、文化特色,这样有助于开拓更广阔的解读视角,使学生在掌握音乐学科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多种音乐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更高层次综合性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感悟别样的、精彩纷呈的音乐。
3、抓准基调,特色呈现
善于挖掘歌曲的文化特色,找准歌曲中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的进行有效的分析即教学中的“切入点”,这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金钥匙。而音乐歌曲作品的切入点往往是隐秘地藏在音乐作品之中,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分析,用心去体验。分析音乐教材作品,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歌曲教学中有歌曲戏歌,《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等,作品传递出浓浓的京韵京味。但这类歌曲的教学有点棘手,抓不住一个很好的点。对于这类歌曲教师可以抓住京剧神韵中“精”“气”“神”作为切入点。首先是“精”为首,通过板式的体验,解读“做”功以采“精”;其二“气”为重,通过富有韵味的念白的体味,解读“念”白而显“气”;再是“神”为魂,让学生模仿各种的唱腔。在这样的解读过程挖掘了文本中最有特色的作为教学切入点,在与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去不断的发现、体会、品味京剧的唱念做打,最后对其他的板式、念白、模唱有着更深的理解。
找准歌曲基调、抓住本文的特色进行有效的分析,既尊重了歌曲作品的文化内涵,又能丰富作品。相信在教学中一定会得心应手,使教学更加的有效!
三、教师――以文取道
通过以上两个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相信平时对教师的歌唱教学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歌唱教学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找到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对文本进行梳理、归纳,然后进行个性化的建构。它是促进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个性的演绎的有效途径。
1、线形建构,环环相扣
线形建构顾名思义,即一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建构、设想下去,但是教师必须明白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思路清晰,教学步骤明确。有一些歌唱春天的歌曲就可以尝试“春”为主线以体验春天――歌唱春天――演奏春天――赞美春天为主线,来引导学生进入到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注意力能够较长久地保持,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像《编花篮》一课的教学可以抓住河南歌曲的特点进行主线建构。如一位教师首先从方言导入引出歌曲,用方言范唱抓住眼球,方言学唱提高兴趣,整体演唱轻松完成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设计。效果非常好。教师一开始就用温州方言作为师生问号的导语,起初学生们非常惊奇,继而个个面露笑意,然后以方言向教师回礼。使用家乡方言问好,出奇制胜,顿时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然后引入到河南歌曲上。再让学唱最有特色的一句时抓住方言、倚音、休止、甩腔等特点进行教学,学生都非常乐于接受。最后顺理成章到歌曲整体学唱,学生学的轻松而且积极性高!
这样的教学线形构建教师必须明白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在怎么的情况之下运用怎样的方法加以轻松解决,教师思路必须相当清晰。尤其是一些技能技巧的学习最好能达到“悄无声息”的解决!
2、板块建构,均衡重点
板块构建就是将一节课或一首歌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逐层深入。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课程布局完美、内容厚实;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教材中很多的歌曲如《大鹿》《布谷》富有童趣非常受学生欢迎。笔者认为这些歌曲可以在学唱歌曲环节进行板块建构。
如《大鹿》是一首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儿童歌曲,歌词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幽默风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所以对于本节课学唱板块笔者将学生分成小兔、大鹿两个角色。演唱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也非常乐意接受。情感处理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与学生对唱的过程中巧妙的加以解决。又如《我是小音乐家》,笔者让学生从提琴、弹吉他、吹法国号乐器中选择一种乐器,代表的是不同音乐家,不同“音乐家”分别拉提琴、弹吉他、吹法国号,同时演唱歌曲,学生马上找到了“音乐家”自得其乐的感觉,愉悦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等诸多因素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板块,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3、体验建构,身临其境
在音乐活动《采果子舞》中,我首先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轻松欢乐的气氛,并用图谱帮助孩子理解歌曲内容,很快幼儿都记住了歌词。但是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孩子们的积极性都不高,唱着唱着都不愿意再学下去了,开始在下面交头接耳,或者跑来跑去上厕所,再也耐不下性子坐在那里学唱歌曲了。见此状况,我便顺势进行下一环节:学跳集体舞。在讨论编、学动作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还是比较集中的,可是在后来跟音乐跳舞的时候,却乱成一锅粥,我心里十分焦急,孩子却越来越兴奋,完全不听音乐,自己愉快地随意跳起来,就这样原本设计的好好的一节音乐活动,却再也没有办法顺利开展下去,只得草草收尾。
二、原因分析:
在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总结了这次音乐活动失败的原因,也思考了很多日常音乐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次音乐活动选材有些不当,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歌唱能力,音域范围、节奏特点等等,而是能跟秋天收获的主题搭上边,便拿来使用。反思到之前也有很多的音乐活动安排没有遵循孩子的声带发展,没有注意对孩子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技巧等方面的有效引导,没有循序渐进的、系统性的安排,使孩子们得到的音乐教育零零散散。这也导致音乐教学活动不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得不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形式单一,以“唱歌活动”为主,这就使得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其实,音乐活动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音乐游戏以及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而我在本次活动中选择的学习形式显然是不利于幼儿接受的。另外,音乐感觉都是熏陶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没有注意让幼儿多多接触不同种类的音乐,仅仅是在音乐活动中才让孩子以“学习”的形式来接触音乐,这样会使音乐很难再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孩子对音乐的感觉也很难培养。
三、教育方法:
(一)了解幼儿,因材施教
音乐活动既要结合生活实际与主题需要,又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一步一步地让他们踏上音乐的阶梯。在之后的音乐活动中,我尝试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孩子们的兴趣都非常高,活动开展的也非常顺利,充满趣味,比如充满童趣的歌曲《三只猴子》,无论歌曲内容还是旋律都非常易于孩子接受,使其在游戏中爱上音乐。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上音乐,就要将音乐生活化、简单化,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乐趣。在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音乐,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从身边寻找音乐的存在。只要将孩子们喜欢、熟悉的东西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就会变得生动、简单了。
音乐活动的组织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在小班时我们主要帮助孩子建立节奏、音乐的相关概念以及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觉。所以在选择音乐活动时,可多一些节奏性的练习,感受音高的音乐游戏等等帮助孩子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也为今后的音乐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中班是进行歌唱教学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孩子在对旋律感知、再认能力已逐步提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一般在乐器或成人的带领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基本唱准旋律适宜的歌曲。当然歌曲的选择非常重要,虽然孩子们的音域较以前有了扩展,但是表现在具体的歌曲上仍有很大的差异。大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旋律感发展,特别是音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歌曲的选择上,范围比较广泛。这个阶段的孩子,控制能力和节奏感都有所发展,动作也基本能够和音乐一致,所以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律动、舞蹈让幼儿体验音乐。
(二) 提高音乐素养,合理安排活动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选择余地很大,我们应该努力让孩子们通过三年系统地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愿意运用音乐,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技能和方法;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音乐媒介等等。
音乐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在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我尝试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真选材,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好详细教案,将音乐活动各个环节准备充分,并在脑海中模拟整个过程,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的乐器、图谱、伴奏带以及音乐的背景及内容等,开展音乐活动所需的前期经验准备也都提前做好铺垫。通过认真的探索尝试,现在音乐活动的开展基本上已经可以轻松驾驭,而且现在对于我和孩子来说,音乐活动都是一个轻松愉快的享受的过程,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的过程。而我也意识到我们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能思考、分析,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三)利用多种渠道,创新活动形式
我们仅仅在正规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充分利用孩子的一日生活,通过听、看、唱、演等多种渠道让幼儿体验音乐的丰富有趣。
听。要想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觉,平时在听觉方面的熏陶非常重要。我经常在孩子们运动完休息的时候,播放抒情的音乐让他们心情平静下来;在睡觉之前,让孩子们听各种各样的摇篮曲,体验不同摇篮曲带来的不同感受......抓住一切机会,让孩子们聆听一些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音乐,现在孩子对音乐的情绪情感等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欣赏已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面对学生音乐基础差,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现状,如何提高中学生音乐欣赏的效率,是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音乐欣赏,是人们听觉的一项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启迪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呢?这就要靠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认真细致的进行课程设计,运用教材教具,充分发挥学生的耳、眼、口等感官,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大家来感受音乐(倾听世界万物之声;用聪慧灵敏的耳朵辨别声源音色的区别;用富有乐感的演唱模仿各种声音等),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增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力,从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的内涵,使他们在心灵中萌发出灿烂的音乐火花,达到对音乐学习的憧憬和向往。
一 多媒体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巧妙结合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广泛系统的欣赏接触音乐作品,就可以很快地增长对音乐的鉴赏力,同时也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音乐欣赏教学最好制作幻灯片课件,恰当而得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化设备进行教学,也可以将以形象思维的唱游寓于音乐欣赏教学中,会收到好的效果。他们虽然不像学龄儿童那样天真稚嫩的心态,但也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年龄特点,因而,在给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上欣赏课时,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少儿学生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纸、游戏、情景表演。
我的教学设计是学生通过忆童谣、说童谣、读童谣、唱童谣、创童谣、演童谣六个板块融合各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童谣特点,从而喜爱童谣。与此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编和改编童谣,通过“说”“唱”“演”等多种形式表现童谣。
二、兴趣勾起读童谣的欲望
课一开始,通过动画视频展示学生儿时耳熟能详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白又白》《比尾巴》,让学生忆起童谣,通过诵读课前收集的童谣引发学生诵读童谣的兴趣。
三、阅读构建活力课堂
阅读课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扩充教学内容的新观念。在教学中,我以《拍手歌》为载体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在兴趣朗读中了解童谣创作的来源、童谣类型、童谣特点、童谣的意义,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感悟升华。
1.说童谣
师:多美好的童年啊!孩子们,在你们美好的童年里都读过哪些童谣呢?咱们一起说说。(相机引出童谣的类别:动物谣、植物谣、自然谣、物品谣、谜语谣、品德谣等)
师小结:童谣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童谣创作的来源。
2.读童谣
师:下面老师向大家推介一首童谣: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天天/都要/带手绢。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换衬衫。你拍四,我拍四,消灭/苍蝇/和蚊子。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随地吐。你拍六,我拍六,瓜皮/果核/不乱丢。你拍七,我拍七,吃饭/细嚼/别着急。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你拍九,我拍九,吃饭/以前/要洗手。你拍十,我拍十,脏/的东西/不要吃。
(1)该怎么读才能读好?(相机引出读童谣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好节奏。)(2)该怎么读更有趣?(拍手读、动作读。相机引出每首童谣说明的道理。)(3)还可以读出美感(随着节拍器读,相机引出童谣的特点:短小、押韵)
师小结:是的,孩子们,小小的童谣里头蕴藏的可是大大的学问!它虽短小,但它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从诵读童谣中认识了花、草、树木、天地万物,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所以说,(课件出示:童谣是我们一生中最早受到熏陶的启蒙文学。)这也是童谣之所以广为传唱的意义。
四、创作点燃思维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学会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童谣、唱童谣加深学生对童谣的领悟,因势利导,运用童谣形式创编童谣,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出示童谣①:《盆和瓶》车上有个盆,盆里有个瓶,乒乒乒,乓乓乓,不知是瓶碰盆,还是盆碰瓶。(绕口令);童谣②:《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朱晋杰(问答歌);童谣③:睡吧,布娃娃;睡吧,小宝贝;你会看见花园里,有朵红玫瑰,有朵红玫瑰。(摇篮曲)
师:请大家根据童谣的诵读法自己练习读,用自己的办法把童谣读得更好。
(2)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童谣,童谣②绕口令、童谣③问答、童谣④演唱。
师:第四首童谣比较特别,还可以演唱。师引唱,引发学生唱数鸭子、小星星、找朋友、丢手绢等。
(3)小结:孩子们,从刚才诵读的这些童谣里,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课件出示: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朗朗上口。)
(4)创童谣
师:根据童谣的特点,按照 , , 的形式,小组合作,创编一小节童谣。
五、课外延伸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作为最高境界
在设计中,我还融入了外国童谣,如,日本的《七只小乌鸦》,乌鸦妈妈啊为什么叫?因为她在山里,有七个可爱的小宝宝。“卡瓦伊依卡瓦伊依”乌鸦妈妈这么叫,“卡瓦伊依卡瓦伊依”地叫着呢。到山里鸟窝去看一看吧,它们都是眼睛圆圆的好宝宝。英国的《名苑猎凶》,小女孩宝碧普,弄丢一群羊羔。不知要去哪里找。不要管啦,就回来啦。后面带着绵羊尾巴。让学生了解童谣存在于任何国家。诵读童谣改编的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美梦甜,文明和谐建家园。自由平等心舒畅,公正法治保平安。爱国敬业见行动,诚信友善不空谈。二十四字是核心,时时刻刻记心间。让学生在这节阅读课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的最后,推荐两部童谣读物《最爱中华童谣》《百岁童谣》,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谈论气候的变化:天暖和了,幼儿穿的衣服少了;风不那么冷了,可以在外面多玩一会了;冰化了,不能够溜冰了。春天来了。请幼儿说说天再热一些,地上会长出什么,树上会长出什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形式:户外集体活动
四月:健康宝宝
健康,是幼儿的幸福,是家长的盼望。
活动内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方面入手,围绕贴近幼儿的吃、穿、行情绪,情感等方面,开展多样的活动,让生动的活动感染孩子,让好玩的游戏锻炼孩子,让多通道操作提高孩子促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幼儿自主健康意识。
五月:母亲节
活动内容:“宝贝·妈咪”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我为妈 妈唱首歌;我给妈 妈画幅画;我给妈 妈讲个故事;我帮妈 妈做件事;我给妈 妈跳个舞;亲亲、抱抱我的好妈 妈;我和妈 妈玩游戏……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尽情释放了自己对妈 妈的爱,初步懂得了在受妈 妈关爱的同时,也学会关心妈 妈,使“母子情深”的美好情感更好的得到了体现,进一步增进了宝贝与妈咪的亲子关系。
六月:夏天真热
主题内容:观察夏季的各种自然现象,体验夏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季节。感知夏天明显的气候特征,乐意参加各种使身体凉快的活动。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幼儿在着装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都会留许多的汗,冷饮也变成孩子们钟爱的食品,在家里要开空调、电风扇等等,这些都是引起孩子们注意的问题。
小班世界卫生日教案 2主题名称:
第一主题:来来来,来上幼儿园(第二—四周)
第二主题:家(第五—六周)
第三主题:我自己(第七—八周)
第四主题:彩色的世界(第九—十周)
主题一:来来来,来上幼儿园(第2——第4周)
主题目标:
本主题是以幼儿自己所在的幼儿园的环境、人物为核心加以组织的。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幼儿园的老师、保育员、工作人员并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往。
主要活动安排:
语言:幼儿园像我家(幼儿园照片、师生活动照片等)
点名时间(录音机、空白磁带)
小乌龟上幼儿园(图片、故事录音)
社会:幼儿园真大(整体课程)
看谁说得对(大全)
看大班哥哥姐姐上课(单元)
音乐:碰碰碰(头饰、录音机、磁带)
苹果(艺术)(图片、实物、磁带等)
生活模仿动作(艺术)
音乐游戏:猫捉老鼠(艺术)
小朋友散步(艺术)
科学:我的东西住这里(整体)
可爱的小鸡或可爱的小兔
请你摸一摸(科学)
数学:送片片回家
将相同颜色的东西放在一起
玩具回家
健康:小手真干净(健康)
香喷喷的白米饭(健康)
保健老师好(健康)
教授新操及律动
美术:欣赏儿童画(提供本园幼儿的优秀画)
宝宝上幼儿园(绘画)
好吃的饼干
环境创设:
1、幼儿园大环境中各种设施的安全性。
2、班级中应为幼儿创设美观,富有童趣的墙饰,激发幼儿爱幼儿园的情感。
3、班级物品的摆放应高度适中,便于幼儿取放。
家长工作:
1、允许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同伴一起玩。
2、请家长告诉孩子所玩玩具的名称并能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中。
3、建议家长让幼儿把物品放在规定的地方并要求孩子物归原处。
主题二:可爱的家(第5—6周)
主题目标:
本主题以幼儿自己的家为核心加以组织,主要从认识家庭成员、家庭内部的环境设施和家中的活动等着手。可采用讨论、调查、制作、观察等活动形式开展,引导幼儿体会给予的关爱,激发幼儿热爱父母、长辈的情感。
主要活动安排
语言: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语言)
小鸭找家(整体或拉大锯)
社会:我来做妈妈(整体)
我帮玩具找到家(社会)
音乐:摇篮曲(舒伯特的钢琴曲)
大公鸡(艺术)
音乐游戏:小花狗(艺术)
小老鼠上灯台
科学:各种各样的鞋子
狗的一家(大全)
数学:认识形状标记
按标记分类
健康:上下楼梯(健康)
我该怎么办?(整合)
游戏:找朋友、熊猫滚球、吹泡泡、摸什么跑回来、找小动物、长高了变矮了、红绿灯、抱球跑、老猫睡觉醒不了
美术:美丽的草地、开饭了(绘画)、绕毛线
环境创设:
1、为幼儿在活动室中展出家庭成员的照片和生活资料,如父母的服饰用品等;家庭所在的社区。
2、展示幼儿家庭的美术作品,激发幼儿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家长工作:
1、请家长经常用幼儿的名字呼唤孩子,并帮助幼儿记住父母、家人的名字。
2、经常带幼儿在社区散步、玩耍、熟悉居住的环境。
3、帮助幼儿准备好成人的服饰用品、家庭照片等带入园。
主题三:我自己(第7——第8周)
主题目标:
本主题是以认识我自己为核心加以组织。主要包括对幼儿五官、爱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采用讨论、探索、操作、游戏等活动形式。
主要活动安排:
语言:我爱看动画片(电视)
嘴巴歌(多媒体课件)
社会:衣服和身体(整合)
小手做一做(单元)
我哭我笑(整体)(任选一个)
音乐:合龙放开
这是小兵(艺术)
头发膝盖肩膀脚(任选一个)
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
科学:漂亮的五官(课件)
灵巧的手(脚)
手指变魔术(任选一个)
数学:认识1和许多
填空格(科学)
健康:看看我们的身体
漱口
游戏:贴五官、采蘑菇、光脚走、头上传球、过山洞、平衡木等
美术:画绵羊(一)
(二)糖葫芦
环境创设:
1、为幼儿提供小镜子、各种不同气味的物品、响声筒等,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了解自己。
2、可请保健老师来为幼儿作保护五官的教育。
家长工作:
1、请家长注意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性别的服饰。
2、请家长为幼儿介绍一些五官的知识以及保护五官的方法。
3、请家长选择一些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幼儿一起看、讲。
主题四:彩色的世界(第9——第10周)
主题目标:
本主题是以感知彩色的世界为核心加以组织。让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索者。发现哪里有颜色?试试哪里颜色精灵怎样在画上跳舞?想象彩虹国的世界有什么?展开幼儿视觉与感觉的色彩之旅。
主要活动安排:
语言:绿色的世界(各色太阳镜、明胶片、糖纸)
我的颜色小书(整合)
社会:参观
音乐:我喜欢的动画片歌曲(欣赏)
小小萤火虫(磁带、录音机等)
音乐游戏:两只老虎
科学:会变的颜色
教室花园(整合)
数学:填空格(科学)
小小送信员
健康:好玩的七彩伞(整合)
进入梦乡(健康)
游戏:玩哑铃、玩圈、揪尾巴等
美术:彩色的木梳
快乐新家(一)、(二)
环境创设:
1、活动室中布置各种色彩丰富的画或装饰的艺术作品,让幼儿感知生活中色彩美而丰富。
2、将幼儿收集的各种色彩丰富的毛线、布头、纸制品等布置在活动室是自然角中。
家长工作:
1、帮助幼儿收集各种毛线、布头等物,适当告诉幼儿物品的名称或用途。
2、和幼儿一起去野外观察大自然的景色,去商场等公共场所观察物品的色彩,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
小班世界卫生日教案 3主题:夏天真快乐(4周)(第14周—第17周)(5月24日—6月20日)
一、活动目标:
1、体验夏季生活的乐趣,喜欢夏季的生活与活动。
2、感知夏季的主要特征:天气热、多雨,认识一些夏季常见的瓜果。
3、积极参与探索性的活动,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
二、环境与资源:
1、在班级开辟夏令纳凉物品实物或图片展,在意识引导幼儿了解物品的多样性、相似性,开阔幼儿的眼界,并利用这些实物或图片开展分类、排序、对应、计数等教学活动。
2、加强保育护理,提醒幼儿多喝开水,午睡前为幼儿擦身、洒花露水,让幼儿体会到在炎炎夏日里,老师的带来了凉爽、舒适。
三、指导要点:
夏季对儿童而言是个特殊的季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夏季是属于儿童的。夏季,他们摆脱了衣物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夏季。他们和大自然最为亲近,可以裸着身体在风中、雨中、水中、阳光中、月光中玩耍,他们可以做更多的自己喜欢的活动和游戏,如戏水、玩土、玩沙、玩小虫;夏季他们还有更多的美味、各种各样的瓜果和冷饮——夏季真是一个快乐的季节!
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引导儿童成长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夏季生活、活动丰富多彩,充满情趣,较易为年幼儿童感知与体验——这正是本主题的立意所在。
主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发现、感知夏季和体验夏季的生活的乐趣。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要有助于幼儿获得快乐的体验。教师应该了解的是,幼儿的快乐只有来自活动过程而不仅仅是活动的外在形式(有与认识对象、教师、同伴的积极而充分的互动;来自幼儿自主、自由的探索;来自活动情景的感染等),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
任何主题教育的目标,都不是仅靠几个计划性的教育活动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渗透,本主题教育亦是如此。教育要有主题教育目标的意识,机智地发现、捕捉计划之外的教育资源,生成教育活动,例如:下雨了。教师可以开发出“看雨”、“听鱼”、“戏鱼”和“问雨”等短小、有趣的活动、游戏,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四、 区域游戏设置:
益智区:1、提供夏季蔬菜、水果等实物供幼儿以物计数。
2、提供水果卡片,玩水果接龙游戏。
美工区:提供油泥,并用团圆、压、搓等形式制作夏季的水果。
科学区:1、提供玩水材料,让幼儿自由感知水的特性。
2、提供大小不同的容器:盆、勺、碗、杯、桶以及能吸水的毛巾、海绵等,玩运水游戏。
阅读区:布置一些关于夏季的书,幼儿互相欣赏并交流。
娃娃家:提供“娃娃”夏季服饰,引导幼儿给娃娃换夏季服装。
五、告家长书
各位家长: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是幼儿艺术教育教学理论中的一种,是专门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和美术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是以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美术学科的有关内容为基础的,学习幼儿园美术教学法,能使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明了幼儿在美术方面的一般水平和发展需求。但是只有好的教学内容而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要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美术,就要学习美术教学法。
幼师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但应如何将这些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融会贯通于一节美术课,并且能够真正上好一节幼儿园美术课呢?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我们教授美术教法课的实质和最终目的。
因此我在教授这门课程时,组织幼师班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模拟试讲。
一、试讲的准备过程——见习阶段
1.教师的讲课必须多举实例。例如:我在讲教学原则中的“兴趣性原则”时,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兴趣性,这样能够真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并保持愉快学习的心情。但如何将这一原则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去呢?教师不妨举如下实例:当教幼儿画各种线条时,不妨教他们画“给小动物添画笼子”“在草地上筑篱笆”“我为大海添画波浪”等。教幼儿画圆时,不妨教他们画“皮球”“棒棒糖”“吹泡跑”“车轮子”“太阳公公”“糖葫芦”。教幼儿画三角形时,不妨教他们画“三角巾”“小红旗”“热带鱼”“小帆船”等等。还有教材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师要采取有趣的游戏形式,将教材处理成“活”的东西,寓美术活动于游戏之中,使美术教学活动以娱乐或玩耍的方式进行,因此在给学生讲教学方法中的游戏练习法时,我给学生举了以下例子,小班绘画课顺着一个方向画圆圈,就拟定了一个亲切而有趣的题目——“熊猫吹泡泡”,出示图片提问:“图片上画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它在干什么?”“哦!原来是可爱的大熊猫它在吹泡泡。”看它还得意洋洋地对小朋友们说: “你看我吹的多好呀,你们会吹吗?现在,我们大家也学大熊猫,用彩笔吹泡泡儿,跟它比赛,看谁吹得又多又圆又好看,好吗?”然后让幼儿边念儿歌边画圈儿:“小泡泡,圆又圆,一个又一个,又多又好看。”最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真正可以吹泡泡的玩具让画完的幼儿或画的认真、画得好的孩子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课堂上有的孩子在吹泡泡、有的在追泡泡、孩子们笑着跳着。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使幼儿毫无思想负担,在自然、轻松而愉快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会了用彩色笔,画最初最基本的图形——圆形。再有讲教学方法中的情境激励法时,我给学生举了下面的例子:中班装饰画——“宝宝要睡觉”。我先放一段宝宝的哭声,引出宝宝要睡觉这个题目,然后在一张三角形纸的中间先画上一个逗人喜爱的娃娃,再将左右两个角向里折叠成小被包娃娃样,然后在“被面”上用点、线、圆、花、草点缀出美丽的花纹,完成后即可抱着娃娃做游戏,边唱安静的摇篮曲,边哄宝宝睡觉。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幼儿感到亲切而有趣,兴致勃勃地参与作画活动,并力图将画儿画好,以满足他们感情上的需要和好奇的心理。
通过这些教学实例幼师专业的学生们才真正领会到了书本上的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才能逐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2.教师在讲课中多给学生一些锻炼尝试的机会。正所谓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促进学生的练。例如:讲幼儿园美术课的类型时就要及时的按照绘画、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这几部分内容,讲到哪里要求学生动手做到哪里,然后将学生制作的这些作品作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并作为平时成绩加入到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以此提高幼师学生自己的专业技能技巧。还有在讲教学方法中的“观察分析法”时,学生们知道了观察法就是引导幼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观察分析法”的类型,有一般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两种。观察事物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等等,这时教师最好当堂给学生演示几个观察的实物、图片或模型等,请学生上前面来做试讲片段。教师通过学生的试讲,了解她是否观察了对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是否观察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征;是否配合了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讲完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纠正不足之处。这样循序渐进的点滴积累使日后学生在准备完整的一节美术课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处处陌生了。
3.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有许多知识性、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如《毛毛学画画》《幼儿简笔画园地》等,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来执教的。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收集、下载这方面的信息并利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在课中穿插这些内容,学生既感到有趣,又能获得课本以外的新营养,新知识。还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优秀幼师的优质课、公开课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见习观察这些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了哪些教学任务,运用哪些教学手段,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写出分析结果、提交书面体会,并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二、试讲的具体过程——实习阶段
1.发给每一个学生一份全国通用的《幼儿园美术教学计划》让学生从中选择一节课作为试讲的内容。
2.学生从教学计划中选出试讲的内容确定讲课的题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地听几节美术课,如:“折纸课”“粘贴课”“绘画课”“泥工课”等。
3.给学生两周的时间写教案,并把课上所用的教具准备完毕。一个好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教师要多给学生做一些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课的结构,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教案的条文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在教学试讲中不要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教案,因为教学的本身是运动的、发展的,课上各种各样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试讲中善于发挥应变能力,发挥创造性,不要被教案所束缚。还有课上需要的磁带、挂图、实物等教具,教师也要热心帮忙准备,以鼓励带动学生把课讲得更加完整。
4.利用六周的时间进行课堂模拟试讲。每一位学生试讲时,请十名同学做幼儿园小朋友与她配合。班上的其他同学此时必须拿出笔记本认真听课并做听课记录。当这名学生试讲完后,请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分析这节课的优缺点,以及自己对这节课的不同设想。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目的要求是否明确;(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运用的合理恰当;(3)教师的教态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4)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破;(5)课堂组织是否严密及课的主要优缺点。
三、试讲的改进过程——提高阶段
从全班的第一轮试讲中,我体会到不管是讲得好一点的学生还是讲得不太好的学生,她们的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课堂发挥的不太好,可是课题选的新颖别致,教具也做的颇具独到之处。而有的同学课上的教态自然,声音亲切适中。可是一堂课的结构连贯的不自然,时间分配的也不够合理。针对这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两名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一组。让她们互相取长补短,再准备一节课。同时告诉她们这一次试讲要请学校领导、教务科、就业科、幼教教研室的老师们来听课。因为有这么多的领导老师来听课,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因此准备起来也比上次更努力、更认真。
通过这两次试讲,“学习—讲课—评课—交流”,充分调动了幼师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师学生讲课基本技能的提高,并使幼师学生在课堂模拟试讲的实践锻炼中得到了较大的收获,为幼师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道.孩子越玩越聪明.九州出版社.2007.
[2] 朱复融.儿童智力结构整合法则.重庆出版社.
[3]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09(5).
生成性课程以互动沟通的教学情境为实践依托,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元素,促使各元素交融、相互作用,推动其长效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生成性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它与传统被动、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背道而驰,以学生思维发展、智慧提升等作为课堂组织线索,是动态化、创新化教育课堂的真实写照。国内外对生成性课程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其内涵的研究也大同小异,即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基于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活动或游戏,实现与幼儿的长效对话,并灵活调整预设内容,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生成性。预设的幼儿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中的变化即为生成,这便是生成性课程。
(二)生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生成型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复杂性。生成性课程更加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课堂主体性、创作性,使幼儿成为课程资源的构成者与开发者,丰富与拓展了生成性课程资源。而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呈现与评价者,课程教学中的所有动态信息,即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有赖于教师、幼儿、环境等共同作用,这些资源有显性也有隐性、有预设也有非预设的,故较为复杂多变。2.情境性。生成性课程具有情境性特征,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无论是在知识传播、情感表达以及思维发展上,都渗透着平等、自由的气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这种情境资源兼有具体和虚拟的特征,是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3.隐化性。生成性课程是伴随着幼儿教学过程自觉或不自觉出现的,故具有隐化性。
二、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的开发探讨
(一)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
学前音乐教育在开发生成性课程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发展性原则。即音乐生成性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发展、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等,促使幼儿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二是个体性原则。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增强幼儿对音乐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动态音乐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三是审美性原则。这要求教师所开发的音乐生成性课程迎合幼儿审美特点、审美趣味,能促使其审美情感、审美感知的养成,并推动其审美情操、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四是整合性原则。即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能实现与其它学科知识、能力与方法的融汇贯通,让幼儿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灵活掌握多元化综合知识,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1.在学前音乐课堂互动中开发
学前音乐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巧妙互动,在教师、幼儿、文本等多边的互动与交流中,音乐生成性课程资源便生成与发展起来。互动活动是以幼儿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为前提的,这是双方互动、沟通、理解的过程,幼儿与教师在地位、权利上是平等,互动氛围应该是和谐、自由、平等、民主的。音乐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多边互动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互动时间要充裕够用。要想在互动过程中生成或显性与隐性的课程资源,教师所给予幼儿的互动时间一定要充足够用,将课堂交给幼儿,促使幼儿自由交流合作,给予其更多参与、体验与实践机会,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便能促进幼儿思维发展。(2)互动内容要深入全面。互动内容要引人入胜、趣味横生、深入全面。不能单纯为互动而互动,要以生动有价值的内容做引导。(3)互动方法要灵活多变。互动方法可以是小组竞赛、自由讨论、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以幼儿自我展示、体验、思考、探究的方式进行互动,以此激发幼儿兴趣。
2.在幼儿日常生活实践中生成
音乐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最终将服务于生活。在进行学前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要善于从幼儿提升生活经验与实践中捕捉与开发,以生活为突破口,打开幼儿通向世界、通向知识文本的思维之门,将幼儿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新知识,激励其积极进行课堂问题探究,循序渐进地生成一堂动态性音乐课程。诚然,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情感体验以及幼儿每天都在经历的日常生活活动等,都能促使良好学前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教师应从生活课程中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捕捉儿童生活、儿童游戏、儿童活动中一切音乐与儿童发展相关的音乐元素,并利用这些生成性音乐资源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其欢乐地接受知识,愉悦地体验音乐课程的美妙。其次,教师应善于运用生活中的课程内容。将捕捉来的生活课程内容投入学前音乐课堂,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合作探究方式等教学模式实现新的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利用,打造动态、创新的音乐课堂。
3.在音乐教学情境中捕捉生成
音乐教育资源的生成与教学情境的构建密切相关,教师应善于利用音乐教学情境捕捉与重构课程资源。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1)捕捉自然生成的课程信息。在学前音乐教学中,有些课程资源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如在教师正确教学策略的引导下,幼儿顺势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基于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原则,合理、巧妙地掌控幼儿整个思维过程,避免其陷入思维窘境或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生成资源的有效性。因此,应善于捕捉这类课程资源。(2)基于学生认知冲突捕捉生成性音乐课程资源。学前音乐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该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在此过程中,幼儿质疑、辩驳、争论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其在学习中出现了认知的偏差与冲突。抓住此过程稍加点拨,促使幼儿析疑、探疑、解疑,最终突破困境,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很有必要。
三、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的开发实践策略
(一)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目标
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目标是伴随着音乐课堂实践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它是可控的。在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中,要明确生成性课程目标,使其充分发挥音乐教学活动导向的功能。首先,生成性课程目标要定位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艺术的学习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循序渐进的渗透音乐艺术教育,激活幼儿对音乐艺术的整体领悟与感知,提高幼儿音乐素养,为幼儿终身音乐学习奠定基础很重要。故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应迎合音乐素质培养这一基本目标。其次,要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生成性课程目标。音乐教师应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推动师生活动等途径,并辅之多种教学方法推动该生成性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在引进《过家家》《我最喜爱的地方》《梦幻曲》资源用于生成性课程教学实践时,应善于用多媒体为幼儿创设声情并茂的音乐学习情境,寓音乐教育于美好意境与幼儿的愉悦情怀中,积极诱导幼儿进行音乐学习与感知。
(二)善用多元化音乐课程资源活跃课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应善于捕捉和生成多元化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资源,以此来活跃课堂,促使新的课程资源的生成。1.善从儿童歌曲中寻找生成性资源。善歌是儿童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歌曲中蕴含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可从学前歌谣与歌曲着手。这些歌谣与歌曲大都与儿童日常生活中美好夙愿、游戏、活动相关。如小班可引入与儿童游戏相关的《布娃娃摇篮曲》《彩色积木真漂亮》等歌曲;中班可引入与儿童美好夙愿相关的有《梦幻曲》《航天叔叔好榜样》等。2.从儿童音乐欣赏作品中取材。生成性课程实践中,对儿童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材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活体验、音乐认知与接受水平,在内容、曲式与风格选择上要做到谨小慎微,量力而行。3.对打击乐器的精妙选择。打击乐器是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中重要的资源,幼儿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要么伴随歌曲开展,要么纯粹打击。教师在生成性课堂实践中,要选择激发幼儿生成性与创作性的器乐,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02-02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试用版)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其中只有《睡吧,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另外,“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成立课题督导小组,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节奏行多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多插入相关的图片,歌曲最好经过改编,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2)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3)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4)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分组不科学
【课堂问题】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问题透视】“前后四人交流一下。”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在教师眼里,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合作学习。果真如此吗?其实教师的这个行为没有考虑到合作学习中如何进行科学分组的问题。
1.采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成功的合作小组采用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合作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根据教学需要变换“座位编排”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改变座位排列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这样,学生不再只是面对教师,更可以直接面对学习上的伙伴;又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当然,我们也应给予合作学习充足的时间,在小组表现中我们应尽可能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的学生尽情发挥。
二、分工不明确
【课堂问题】在一堂主题为“友情”的音乐课上,教师在举例、讲解之后,让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此时的教室顿时炸开了锅,煞是热闹。可你又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交头接耳并不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趁机偷懒、观望、闲聊、被动地“倾听”,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把合作讨论当作与自己无关的事。而教师则站在讲台前低头看自己的教案……
【问题透视】这种小组合作由于缺少教师事先进行组内人员任务分工的教学行为,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习效率低下,结果往往是好学生参与机会多,小组长表现多,真正发言的仍然是那一两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在科学分组的前提下,有必要对组内人员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例如可在四人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
三、时机不对
【课堂问题】在一堂音乐课上,教师讲到“身边的自然音响”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时间,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满教室闹成一片。口哨声、鸡鸣声、马嘶声,此起彼伏。5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再次讨论:除了动物的声音,还有什么属于大自然中的音响?教室中再次响起学生用力敲桌子、摇文具盒等方式模仿的雷声、风声、雨声……
【问题透视】在这节课中,全体学生似乎都高度参与,亲历实践,殊不知这一简单的音乐知识点需要教师这样大动干戈地组织全体学生多次讨论吗?不难看出这些简单认为学生“自主探索”“集体讨论”就是合作学习的观点似乎有些以偏概全。我们倡导小组讨论,更多的是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互助提供舞台,不顾学生的实际,不顾学习的内容、环境的限制,盲目滥用,只能使合作学习变成“家常便饭,食之无味”。因此教师精心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1.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需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有些操作性强,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同伴的配合与帮助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
2.开放性、探索性的内容需合作学习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个性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开拓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四、时间不足
【课堂问题】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就“摇篮曲有哪些音乐特点”这个问题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过几分钟,当学生学习讨论热情正浓时,教师因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就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下一步的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问题透视】在合作学习中,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有时学生讨论的兴致正浓,教师因各种原因要求结束讨论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教师请成绩好、反应快的小组代表起来发言。小组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只能以个人意见替代大家意见,合作学习成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因此,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保证足够的时间是尤为重要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对所探索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偃旗息鼓,终止了合作学习,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间的充裕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的效果。
五、评价不全面
【课堂问题】教师在布置了任务后,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又似乎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间巡逻一遍。合作活动结束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的评价都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
【问题透视】在一些合作学习中我们看到教师往往布置了学习任务后就做自己的事,不去对小组进行指导和对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合作结束时的评价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以小组某一成员的回答来评价整组学生的掌握情况,使评价以偏概全。
1.评价内容要全面
合作学习中,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将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并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例如某一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都很好,小组活动开展得特别顺利,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在合作结束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的评价语应多用“你们小组”而少用“你”。
2.评价形式要多样
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做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是对自己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具体体现。小组是学习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可以是对组内整体的评价,对组内成员的评价以及对其他组的评价。教师作为“中立者”更能从宏观上把握全局,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评价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93-03
一、引言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为学前适龄儿童培养教师的专业,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
声乐教学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很多实务工作者将学前声乐教学成果的好坏看作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学工作的标准。然而,受到学生质量、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还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我们有必要通过探讨声乐课堂教学形式来不断提高其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给声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
首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往往较小,正处于叛逆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缺少吃苦精神,对中职学习缺乏一个真正的、正确的认识,使得声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有时候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其次,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他们对于声乐课程缺乏相应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者,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声乐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学习效果也千差万别,有些学生跟不上课程节奏,出现畏难情绪,积极性越来越低,有的甚至直接放弃该课程的学习。
最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在实习期反映所学的声乐知识与技巧在实际教学中不会使用,缺乏自弹自唱的能力。
(二) 教师过分扮演了“授业者”的角色
据相关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扮演着主要的“授业者”,多数教师严格按照书本的要求教授学生知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动作反复进行发声练习,反复进行乐理体会,课程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平台,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有些学生反映:不科学的、反复的声乐练习有时候会损坏嗓子,使嗓子感到剧烈的不舒适感,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课程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还对声乐课程存在一种逃避心理。
(三) 过分强调声乐学科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学目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教学目的,而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声乐学科的重要性,将课程分为声乐课、乐理课以及键盘课等多维度的课程,将声乐技巧以及相关乐器弹奏技巧作为考核学生水平的标准。殊不知,我们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在培养音乐家或者声乐家,而是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学校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声乐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教授其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在学生以后的教学当中。无论具有多好的声乐素养,不能够将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也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发光发热。
(四) 学校关于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不科学
通过相关调查,中职院校对于学校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从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综合成绩来考核。对于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主要是教师的出勤率、教案写作以及学生评价等,对于学生的综合成绩考核则主要是学生各个声乐课程成绩。从考核内容来看,并没有真正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等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没有纳入考核标准。在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较为呆板,并不能适应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的需求。
三、完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 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各有差别。因此,“一视同仁”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不合时宜,教师应当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一概地以大班课程为主要授课方式,而是应该转以小班课程为主要授课方式的教学思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特殊的针对性训练。
以山东威海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为例,该专业的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报考专业意愿、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度、有无声乐学习经历、基础文化课程学习情况等各方面信息制作调查问卷,结合课堂中对学生性格的了解,通过调查问卷将班级学生按照声乐基础以及声乐兴趣度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分组的学生开展小班教学,在小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不同的考核方式。
比如,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要做到声音连贯、状态统一,能够演唱诸如《亲爱的的妈妈》《雪绒花》《党啊》等中高级歌曲;程度中等的学生则要求声音流畅即可,能够演唱诸如《映山红》《你是我的阳光》等初级歌曲;程度较低的学生则要求能够演唱诸如《小燕子》《一闪一闪小星星》《摇篮曲》等最基础的幼儿歌曲即可。
(二) 采用多元化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
如上文所述,在目前整个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形式之下。
首先,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幼儿园教学本身就需要以游戏为主体活动,提倡在玩耍中学习,教师如果通过声乐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声乐知识,还可以言传身教,使学生与其以后的工作联系起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最好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时,可以通过flas促使学生探索整首儿歌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手打节拍、脚跺强拍的方法加强声乐训练。在熟悉歌曲后,激发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游戏角色中掌握声乐相关知识,同时也体会自身以后教学的乐趣。
其次,引入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将学生情景模拟作为成绩考核的基础,让学生自己作为模拟幼儿园声乐课堂的教师,讲授声乐知识,设计各种声乐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主动性。
最后,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形式。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学生组成合唱队、舞蹈队、小乐队等,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各种歌唱比赛、声乐知识竞赛、声乐模拟课堂竞赛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 加强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应当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作为幼儿音乐教师的能力。
首先,学校可以创新性地借助网络,使学生通过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某中职学校通过搭建幼儿声乐网上家教招聘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通过此种方式,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力更生的机会,受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力支持。
其次,学校要积极安排现场声乐教学观摩。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看教师教学来学习如何将所学的声乐知识融入到幼儿教学当中。再者,开展讨论式教学。在声乐课堂教学的中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相互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则仅仅扮演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定期相互讨论的模式或者建立讨论组的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对自身声乐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还可以开发出更多新奇的幼儿声乐教学模式。
最后,学校应当集中时间,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幼儿音乐教学实习机会,并纳入到成绩考核当中。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反映,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推荐的幼儿园进行实习,虽然能够将平时学习的声乐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时间不集中,幼儿园在职教师很难全身心地将其幼儿音乐教学的经验传递给自己,并且自己也没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一些重要的教学活动当中,一直处于“局外人”的状态。因此,学校应当将声乐实践性课堂教学的时间集中起来,将实践场地放在幼儿园,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将学到的声乐知识真正融入到幼儿音乐教学当中。
(四) 改变声乐课堂教学测试形式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发现当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形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性、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将声乐知识学习与学生声乐教学能力融为一体。在这种新型声乐课堂教学形式下,对于声乐课堂教学的测试形式同样也需要做出改变,不能再是传统的测试模式,而是应当进行全面的、分类别的测试。
一方面,对于声乐基础知识的测试,教师不仅仅应当用试卷的形式予以呈现,还应当以学生情景模拟中对声乐知识的讲解与理解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综合各项实践活动来进行考核,不仅仅是最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期表现的评定,还包括学生参加各项其他活动的成绩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力、想象力、组织能力等。通过几方面的综合考虑来对学生声乐课堂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试,从制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监督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