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07 12:15: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1

关键词:化妆品;广告语;文化差异;措辞;句法;词法

一、引言

化妆品市场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为许多著名化妆品品牌提供了巨大商机,如兰蔻,资生堂,倩碧等。人们购买化妆品的原因并不总是基于个人需要,也因为品牌背后的隐含意义:象征了优越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化妆品公司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他们购买自己的化妆品,如利用化妆品广告宣传。然而,化妆品广告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语言。本论文从语言学方面比较中西方化妆品广告语,期望找出其反映的文化差异以及导致语言差异的原因。当然,本文也希望为广告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文广告语

(一)语音方面:多使用双关。

双关语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因此,成功撰写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双关语广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语言字面的含义,用作双关语的词通常与产品的某种特点或品牌名称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例如:

1.趁早下“斑”,请勿 “痘”留。(某化妆品广告语)。

这个句子与办公室的流行用语“趁早下班,请勿逗留!“有着相同的发音。广告商使用“斑”和“痘”,完全表达了产品能有效祛斑、祛痘的作用。中文中,“斑”和“班”的发音相同,“痘”和“逗”的发音相同。然而,他们的意思却完全不同。这里广告商在广告中运用相同的发音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也表述了产品的效果,这就被称为双关语。

2.金斯顿曾在她的作品中说:“只有中文里有双关语”。(金斯顿,1982)在中国的文化中,双关语非常受欢迎,因为中文里,很多字听起来相似。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的国家,因此,中国人不喜欢用文字直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真正意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双关语是处理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交流方法。

(二)句法方面:多使用排比句。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例如:

1.“拥有健康,当然亮泽。”(潘婷洗发水)

2.“明星风采,纯纯关怀。”(美加净)

3.“清凉舒爽,全家共享。”(六神沐浴露)

“拥有”和“当然”,“明星”和“纯纯”,“清凉”和“全家”是平声。“健康”和“亮泽”,“风采”和“关怀”,“舒爽”和“共享”是仄声。这样的设计能够很好的吸引消费者,因为它可以给他们带来美好和温暖的感觉。

(三)词汇方面:多使用平和的词语。

兰蔻空间,一个宁静和谐的享受空间。(Lanc?me .cn)“宁静”和“和谐”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情绪或周围的自然氛围。中国社会提倡和谐,这个广告中,很明显广告商非常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在这里用“宁静”和“和谐”给消费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能够亲近自然。

三、英语广告语

(一)语音方面:多使用重复。

重复是最主要的修辞方式之一,基本上,使用重复的单词和短语意在强调、明了、扩大或深化情感效应。在一些化妆品广告中,广告语撰写人经常使用该方法重复强调某些信息。例如:

(1)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ou from OLAY total effects! (olay.com)

(2) Real women have real curves. (dove.us)

(3) 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 (maybelline.com)

(4) A new fragrance. A new look.(dior.com)

广告商通过重复使用“happy” 、“real”、 “maybe”、 “new”等词,意在指出化妆品的优点,以唤起消费者的兴趣。

(二)句法方面:多用简单句式,少用复杂句式。

使用简单句式比使用复合句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读者不愿意花太多时间阅读复杂的句子,另一个原因是这样既能够减少广告的成本,又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

(1) A sea of modern beauty! (h2oplus.com/ )

(2) Because you’re worth it. (lorealparisusa.com)

如果广告商希望建立一个基本概念或主题,并希望它能深入人心很久,广告语中更推荐使用简单句。通常这样的广告语只需容易记住的几句话。以上的两个例子,每个都只有一句话,每句都在10个词以内,而且每个词都很简单。从英文化妆品广告语中不难看出西方人的性格特点。西方人十分开放、简单,并且西方国家的历史也没有中国历史长。例如,美国重视个人价值,认为自己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相信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认为应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还经常令人吃惊的坦白自己的政治观点,无比珍惜受到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 (hungarianamerica.com/fulbright/fhb1.html)

(三)词汇方面 :多使用形容词。

(1) Get luminous looks for holidays,

Wrap yourself in rubies,

Wrap yourself in our holiday gift,

Find your best face.

(2) Your lips will be smooth, replenished and indulged with sublime and reshaping color. (Lanc?me)

形容词“luminous”, “best”, “smooth”, “replenished”, “indulged” and “sublime”都是用来形容良好肤质的词。好的肤质是所有人(尤其是女性)渴望拥有的。这里广告商使用这些形容词很容易就表达出了产品的效果。

四、总结

本文回答了东西方国家化妆品广告语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答案是肯定的:东西方国家化妆品广告语之间存在差异。作者不仅从语言中找到了这些差异,还从文化背景方面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结论是东西方文化中的审美观、个性特征、家庭观念、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发展都有所不同。最后,作者建议广告商在撰写化妆品广告语时应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撰写者应考虑目标客户所在地的风俗和文化特征,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M. Social influenc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using highly attractive models [D].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蔡基刚. 英汉写作修辞对比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篇2

1.2文化差异影响东西方数学教学与学习为深入了解东亚数学教育理论、其特点及潜在的文化价值,他对东西方数学教育作全面比较.他发现东亚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文化,东西方数学教育特征各不相同[6]:(1)东亚重视学习内容,西方重视学习过程(2)东亚认为理解和记忆同等重要,西方认为记忆是机械学习,提倡有意义学习(3)东亚提倡努力学习,西方提倡快乐学习(4)东亚各国认为考试等外部动机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而西方认为只有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才利于学生学习(5)东亚重视社会导向,提倡大班化教学,而西方重视个人导向,提倡个性化学习(6)东亚教师是知识丰富的学者,而西方教师重视教学方法运用.教学上,东亚普遍教师主导课堂,强调概念和技能教学,课堂容量大,教师按照一定程序教学[7].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保证了有意义教学的实施.他认为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可以实现互补,不能简单认为东亚数学教学就是机械的.学习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考试竞争压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学生相信个人努力的信念,永不满足的学习欲望,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得东亚学生数学学习普遍比较刻苦[8].学生认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并不轻松,不认可“享受学习过程”[9],把学习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他将西方提倡的“愉快学习”与东亚提倡的“刻苦学习”进行比较,认为东西方教育者对于学习本身的理解不同.两种文化对促进在学习中产生快乐的理解、快乐的时机、快乐和满足的层次不同.西方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应该是愉快学习,而东方教育学者认为学习应该与艰苦劳动相伴,只有艰苦劳动有结果才有真正快乐和满足[6].西方愉快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东方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要考虑到文化价值差异.他后来提出“延后快乐”的主张,强调“愉快学习”应建立于刻苦学习获得成果后,而不是单纯上课开心.东西方数学教学和学习都受潜在文化影响,文化差异是数学教育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为东西方数学教育相互借鉴学习提供了参考依据.任何教学和学习模式差异都以文化和长期建立的显性或隐性教育范式为基础.接受外来模式要看其潜在价值是否与本民族文化兼容,应该借鉴其优点和长处,还要保留自己的优势.东亚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不能“全盘西化”,西方也不能照抄东方模式.

1.3文化差异影响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改革对香港的数学教学改革,2005年他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香港数学教学内容远比其他国家深,课堂教学比较连贯且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到数学结果,与其他国家学生相比学习更加投入.因此虽然华人数学教育饱受批评但学生成绩优异,改革要继承优点并克服不足,而不是盲目追赶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改革要符合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使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2012年他在比较德国和香港数学课程时发现,文化背景以复杂和间接的方式影响课程实施.他后来指出,美国部分州觉得新加坡数学教育很好,便直接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但是结果并不好,他曾经说过“我和很多美国学者讲他们这样是没用的,因为你可以进口新加坡教科书,但你不可以进口新加坡文化”,新加坡教科书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根植于新加坡文化.他指出西方数学教育理念的确有先进之处,但必须谨慎引入,并批评以前的教改没有分析自身传统文化优势.他在比较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数学教科书时指出,东方教科书按照知识逻辑传授内容,西方重视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境.东方教科书内容选择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内容选择在于发展学生个性.数学教科书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同.他提出数学教科书改革中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数学教师教育,他尤其注重专家教师培养.他提出儒学影响下的专家教师应具有很深的数学、教学、学生知识,很强的教学能力、鲜明的个性、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具有勤奋工作和充满责任心等优良品质.专家教师能胜任教育研究、教师培养、学者、考试专家、学生和教师表率多种角色.他指出东亚尤其是中国,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利用观察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等方法直接有效,这说明专家教师的定义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他还指出专家教师培养放在一个体系中,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技巧、技能,受教师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影响,是个长期过程.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数学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政策制定者们尤其需要选择适合国情的数学教育改革模式.梁贯成提出用文化差异观点看待数学教育改革,为改革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任何数学教育改革要考虑到它们存在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立足本国实际,甄别吸收他国数学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制定适合国情改革政策,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2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的意义

梁贯成教授提出用文化差异的观点进行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并实施了10多年相关研究.其理论和研究计划有深度、新颖、可持续性,影响到对东西方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等差异的认识,促进了东西方数学教育交流,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数学教育发展需要.(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传统教育思想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各国文化、宗教价值观、社会历史背景、未来发展目标,都决定着数学教育各自特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促使改革政策制定者重视这种差异,正确认识这些传统但有效的数学教育体系.(2)各国要提高数学教育质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别人长处,如美国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而亚洲很多国家正在模仿美国数学教材的形式,形成很多研究课题.但是这些学习与借鉴并没有显示出哪种方法更适合本国.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学和学习,及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特征,对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育体系优点进行深入研究.(3)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信仰和价值观、历史、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数学课程和评价体系.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教师信念和价值观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学生信念如何影响数学学习.利于发展全球教育合作.(4)20世纪末,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欧美历来把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东亚学生在TIMSS中的优异成绩引起他们极大兴趣,为此加大对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投入,以深入理解东亚数学学习,重塑本国数学教育.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适应了政治发展需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对数学教学、学习、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数学教学和学习各层面.对传统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进行反思,用新眼光看待日常数学教学实践,更好理解各自传统.还可共享数学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实现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共同目标.

篇3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文化对语言产生直接影响,而语言是文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想要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要对对之对应的文化进行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贸易双方存在很大差异,如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等。近些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正因如此,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明确中西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提升翻译精准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翻译策略。

一、商务英语及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的兴起将国际商业贸易作为前提和根本,商务英语翻译主要用于国际商务贸易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因此,要求商务英语的用词必须精炼,语言必须准确,用语必须礼貌,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此外,还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文化素养。

1、商务英语的特征

商务英语具有明显的特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英语的重要分支,不仅依托于文化,还能够有效反映文化。首先,在商务英语中,很多词汇均与西方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这便是商务英语的重要特征:能够体现丰富文化底蕴。同样,正是因为商务英语的这一重要特征,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要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进行尊重,熟练运用商务英语。其次,商务英语具有直接实用的特征。商人的时间便是其财富,正因如此,在运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求语言必须要直接和精炼,不能够讲废话,也不能多做铺垫,必须要运用最为实用和最为直接的翻译英语,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贸易双方诉求进行更加有效和直接的反映,为各自权益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商务英语还要注意表达礼貌,在双方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礼貌的语言,目的在于促进双方合作以及沟通。最后,商务英语还具有专业准确的特征,在通过商务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多数词汇均是专业性的词汇,要求商务英语人员必须要准确用词,并且保证用词没有任何歧义。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运用什么语言,都必须要保证人们能够理解。尤其是在国际商业活动过程中,国家不同,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均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词汇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解读,所以,必须要运用专业性强的商务英语词汇,保证词汇没有歧义。此外,本着方便和简洁的目的,在商务英语中,所使用的大量词汇均为缩略形式,如拼缀词、首字母缩略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商务文书符合标准并且简洁。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修辞手法以及句式结构复杂。首先,在商业广告以及商标里,商家会使用温馨和简单的语言,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比如同音异义、押韵、双关、拟人、类比以及反讽等,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增加了美感,更提升了语言表现力。其次,在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本着客观、准确表达这一个目的,往往会运用复杂的句式结构以及长句,尤其是在法律文件以及合同翻译之中。在商务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本着主题突出和逻辑严密的目的,通常会运用从句、长句、被动语态,为了对“头重脚轻”的情况进行避免,商务文书里面也会频繁运用倒装等句式。为了使责任明确,对权利进行解释,同时,避免产生逻辑漏洞,对从业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

中西方均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并且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历史长河中,中西方均形成了十分璀璨和光辉的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均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文化差异。很多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语言意义扭曲和误解。所以,翻译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思维表达最为根本的途径就是语言,通过语言可以进行思维活动,通过语言也可以表达思维成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螺旋式是汉语思维表达固有的模式,在交流的时候,中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喜欢在最后阐述最为重要的内容。而西方思维恰恰相反,他们最典型的模式为直线式,在表达事情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将事情重要性根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序。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明确这一点,则会将商务活动效益降低。其次,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方面,西方国家社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还是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中,已经融入到人们的风俗习惯、处事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之中。英语中很多短语和词汇均来自于宗教书籍中,比如,很多俗语和格言均出自于《圣经》之中。同样,汉语文化中很多格言和谚语均来自于佛教。此外,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颜色象征认知差异、数字象征认知差异以及动物象征认知差异等方面。基于此,翻译人员要对双方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保证翻译具有准确性。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对策

1、通过对成语的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内外商事经贸往来日趋频繁,现实中的经济贸易活动实践对涉外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涉外经济贸易活动中,语言沟通的顺畅与否往往对经贸合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决定着经贸活动的成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把涉外商贸英语翻译工作做好。在涉外经贸英语翻译活动中,应当注意到商务英语不仅要求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一定的经贸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文化之间的差异加深认识,力求避免文化冲突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与分歧,发挥翻译工作的优势,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语言方面最具特色的即是各种成语的使用。在商务英语领域,成语这一语言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促成商务合作的时候可以用到“投桃报李(giveapluminreturnforapeach)”;在原材料成本增加造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可能用到“水涨船高(arisingtideliftsallboats)”等。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并将自己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

2、发挥音译法的优势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将一种语言逐字逐句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应当对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并力求通过语言文字的转化来促使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实现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上的平衡。音译法是英语翻译中的常用技巧之一,运用音译法可以将英语的发音加以保留,避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因发音不同而形成理解分歧。特别是在对产品商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对音译法加以灵活运用,则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Bens(奔驰),汽车商标,汉语译做奔驰,寓意高性能的汽车奔驰在道路上;Crest(佳洁士),牙膏产品,使人形成“干净整洁”的意象;Lego(乐高),拼插积木品牌,让人联想到小朋友快乐地拼插积木,越搭越高的场景,这些都是灵活运用音译法的典型范例。

3、合理使用商务格式语句

在涉外商务贸易往来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商务活动实践,往往形成了一些常用的格式化语句,这些语句使用固定的形式,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特定事项得到更为得体且明确的表达。尤其是在商贸往来信函之中,如果加以灵活运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Wouldyoupleasereplytothise-mailifyouplantoattend?(若您有意加盟,请赐回信。)”;“UnfortunatelyWehavetosaythat,sincereceivingyouenquiriesonthesubject,ourviewhasnotchanged.(非常遗憾,但我们必须告知您,自收悉您的询问以来,我们的看法都不能转变。)”;“WewouldappreciateitverymuchifyouwouldsendmeyourreplybynextMonday.(若可以在下周一之前收到您的回复,我们将感激不尽。)等等。

4、适当添加注释

有些语言现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此种情况,则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译往往难以令人充分理解,这就需要适当添加注释来使语意更为明确和清晰。例如:“costanarmandaleg(花费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极为昂贵)”;“toomanyironsinthefire(火炉上放了太多的熨斗——要办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等。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既可以充分保留原文的意思,又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困难。

四、结语

综上,商务英语翻译并非单纯交换各种语言,更是对内容、信息、词义等的交换。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忠实语义,实现功能上可被接受和对等,文化对等等诸多目标。由于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文化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翻译准确性产生了限制。但是,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契合点,要求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找到该契合点,并且对其进行准确了解和运用,从本质上提升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作者:王彦悦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8:60-62.

[2]程晓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43-44,46.

[3]许小祥,邵亚奇.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时词序及句子结构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4,21:246-247.

[4]王晓冬,罗黎.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中美商务谈判策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8-51.

篇4

 

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以形象化”的过程,是后人记录前人流传下的关于人、神、半神的故事。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历史的演进时序不同,所以造成东西方国家在神化传说方面,尽管有不少共同点,但更多的是相异点,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世界观和思想伦理观点。

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大禹治水”是中国帝尧时期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帝尧时期,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但其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 “疏顺导滞”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传说。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免费论文。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把这两部传说相比较而谈,似乎相去甚远,因为两部神话既非同一国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感受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世界观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这二者从根本上体现的是世界观、宇宙观上的差异。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使我们的先帝将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铸造了一个治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二、伦理道德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东方疏导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异,而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从古希腊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艺复兴发展到极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的外儒内法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诺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三、文化背景不同

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洪水之灾,大禹不仅总结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而且“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史记·河渠书》)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而在西方,广为人知的是《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故事:诺亚受上帝启示,在上帝惩罚世人罪恶,要用洪水淹没世界、毁灭人类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对带到船上,躲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四、文化核心不同

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免费论文。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因此,上帝不用做整体思考,仅执一端就可以让人类重新繁衍,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中国文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底蕴,中国美学的阴柔之美成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处,有美丽的珊瑚,飘曳的海草,也有悠闲的海鱼,同波涛汹涌的海面相比,构成了一幅娴静多彩的图画。这就是东方文化的境界。免费论文。

综上所述,“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作为东西方神话传说的典范,对它们进行比较非常有意义,中国和希腊神话因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而两国神话有相似之处。而又因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它们在世界观、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色。东西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差异也是精彩纷呈的。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借鉴、彼此“扬弃”,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映,从而描绘出更为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当今世界,任何民族与国家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拒绝国外的先进文化。单一的固守某一方面的文化,是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所以,我们应当有机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人类长久与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南京:学林出版社,1997.

[2]黑格尔美学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篇5

国际贸易就是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于人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而需求受文化背景制约,人们总是依照本民族的文化习惯、文化标准和风俗来审视和评价外来文化,在国际贸易这种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中,任何细节都无时不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说在国际贸易中,适应特定文化环境的企业就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能很好把握文化环境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其国际贸易活动就难以展开,可见能否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是国际贸易成败的关键。在现代东西方国际贸易中影响国家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西文化反映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东方文化注重“和为贵”,以“和”体现其最核心的宗旨。而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全局的观念比较淡薄,个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人在道义上没有东方人的背负,他们只知道为生存而奋斗;为利益而争斗;为欲望而决斗。获取个人利益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南,也是其事业成功的支柱。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行为模式中常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份客气和礼貌,如对任何服务都要说声“谢谢”,作完报告也要说声“谢谢”,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连打个喷嚏也要说声“对不起”。

二、东西文化反映在思维逻辑上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一般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者街年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胜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东方人信仰理想主义,重视主观看法。西方人则信奉现实主义,重视客观事实,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新晨

篇6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 , 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篇7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篇8

    一、构建文化教育素材库

    索材生成分课前预设和课堂中生成两种,下面列举几种素材生成的方法:

    1.开发教材的文化教育价值

    初中英语的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话题来编排各个单元的。一般来讲,一个中心话题,一个单元。每个话题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学生往往按中国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去套,结果语用不得体。教师要有一定的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知晓度。这样在学生即将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处理。让学生能跨越这些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阐释课文的内容,教师还要猜测课文内容引申的意义。由点联系到面,介绍英语的文化背景,尽量完整的把每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展示给学生。

    2、收集有文化教育价值的好文章,好故事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本。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我们平常所用的一些练习)来拓展教材,延仲教材意义。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钊对不同素材认真备课,按照不同要求进行有机的文化渗透,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文化补充拓展,使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

    3、从教师的视角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蕴藏的人情习俗教育价值

    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人情习俗。

    教师在平常多留意日常生活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展示课文内容的同时,适时适量的穿插相应的文化习俗。通过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训练的同时也能慢慢了解一此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培养世界意识。

    4、挖掘节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的文化教育价值

    课堂是一个模拟的舞台,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中表演出来,将来才能带着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走向社会,投人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教师要懂得把文化带进课堂,尽可能多的介绍西方文化。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以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这个模拟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参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们教师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充分利用这此材料,深挖其人情习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东西方人情习俗的理解。

    二、初中英语课堂中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策略

    1,备课设计巧妙,做到“四维”融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依据,而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在备课阶段设定的。在备课阶段,我们绝大多数英语老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备课)的时候,往往只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方法这三个维度去进行设计,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候,我们应该将与所学材料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并巧妙地融人我们备课的教案之中。要充分体现英汉语言文化之问的明显差异,力争集悬念、新意于一体,做到“四维”融合。

    2、创设文化氛围,做好又寸比分析

    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结合各单元的语言功能项目,在课堂内通过放录像、显示具有文化标志的图片或实物,创设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进行英汉文化的对比分析是培养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汉英两种不同文化中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的语用对比分析,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结合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1  "Good morning”的“介绍、问候”等语言功能项目,我告诉学生如何跟英语国家人士互致问候,向学生介绍英美等西方国家人士见面的礼节: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时要说I'm glad to meet you.以识你很高兴。)分手时,他们会说It's nice meeting you.或Nice tome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

    3,重视第二课堂,用好互联网络

篇9

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该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窗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镜子;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学习语言就必须学习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了,电影一上映就备受国人关注,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差异等因素,·部英文对白的动画片要想赢得中国观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这部影片却轻巧地跨过了这条鸿沟,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认同。

这是因为好莱坞梦工厂的这部片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够得到本土观众的认可。如果这部片子体现的是纯西方的思想内涵,那么它在中国的票房收入肯定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异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向世界大门的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语热,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在英语走近我们生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英语学习是在特定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完成的。这个环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这两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固有的特点。

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从本质上说,教授中国人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有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3.1通过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特色词汇的导人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

此外,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2开展课堂活动创造听说的文化语境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非教而会之,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去用英语交际来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如组织学生进行pair-work(结对练习)、s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剧)等课堂活动,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营造较为轻松愉快的“输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3利用多媒体等各种辅助手段多方位体验西方文化

近年来,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的蓬勃出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的输人,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篇10

一、 高职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专业英语教育都缺乏自己的特色,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即使通过了AB级,甚至四级考试,步入社会后在英语应用方面仍然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不能脱口而出地道的英文,说出的英语往往是Chinglish, 即Chinese English,而对外籍人士的英语,理解也容易出现偏差。这样的学生,远不能满足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词汇结构和语义结构体系反应了该语言使用者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应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流和生产实践。

二、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何自然、陈新仁,2004:168)。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虽然使用了符合语法、语义的句子,但由于说话不合时宜,或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或者没能获取说话人通过话语希望传递的交际意义或隐含信息等,从而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导致交际行为中断或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Thomas(1983)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它是由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既可表现为说话人认为听话人能充分理解自己而表达不当,致使听话人误解话语含义,又可表现为听话人做出错误的语用推理,导致误解说话人要表达的用意(何自然、陈新仁,2004:169)。

社交语用失误是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何自然,1997:207)。语用失误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人们可以宽容语言形式不好的话语,继续交流。但语用失误必然导致Thomas(1983)指出的结果:违反语用规则的人会被认为是“举止不好”,“不真诚、存心欺骗或居心不良”,从而交际失败。

三、将跨文化交际引入高职英语课堂,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减少学生社交语用失误,就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了解英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更得体地与人交流,不至于失礼于人,甚至闹出笑话。比如诸多学者曾用过这样的例子: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你吃了吗?”,如果按字面意义将其翻译为:“Have you had a meal?”西方人是很难认同这句话的真实意图的。因而可以直接翻译成“Hello”或者“How are you”更为得体。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学习语言,仅仅学习语法和句式是远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的,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电脑等手段,通过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观看电影,听英文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方文化,比如在讲解词汇的时候,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再如讲解语法的时候,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能力,只有充分了解了文化,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从而让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骆晓玲. 试论跨文化交际与工科大学英语教学.论文天下,2009

[4] 徐萍,徐臣蕊.浅议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论文天下.2009

篇11

在跨国商务交流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由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心理特点会影响受众对广告的理解及广告翻译的效果。因此,在商务广告翻译中,必须了解本国与异国的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译人语中消失。

一、商务广告翻译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原因

(一)褒贬标准不同。

我们常常会发现,表达同样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从而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留下不同的感受。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的印象中,“龙”却是一种可怕的怪物。相反,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有“as wise as an owl”一说。但在中国,猫头鹰只是一种喻意不太吉祥的鸟。

再如,我国的“白象”牌电池,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虽不错,但从文化信息来看,"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是指相当昂贵却无用的东西。如果将“白象”译为“Brown lion",就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原意。

因此,在翻译与动植物名称相关的商标,如:金鸡、时,务必谨慎,以避免因词义褒贬的变化造成译成的英语商标不受欢迎而影响商品的销售。

(二)思维切入不同。

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人们的思维切人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命名上。

汉语中的“绿茶”翻译成英语是"green tea",而“红茶”翻译成英语就由红变黑,成了“black tea"。这是因为汉语是就茶叶冲泡后茶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茶叶就有了红、绿之分;而在英语中直接按茶叶本身的颜色命名,便有了绿、黑之分。

(三)传统习俗不同。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就没有这种含义。

二、商务广告翻译中文化信息调整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语言反映文化。因此,在商务广告翻译中,译者不仅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还要做到文化信息对等。为此,译者必须在翻译中对译文作一些符合译人语文化特性的调整。 (一)调整价值观。

汉语广告和英语广告一样,往往借助于其主流价值观来迎合受众,实现打动人心、推销产品的目的。近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传统的价值观仍占重要的地位,追求大同理想,强调群体意识仍是中国价值观的主流。像这样的广告语“我们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您满意,共同为人类医疗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但在西方国家,如美国,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身份、作用以及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选择。因此,英语广告中极少出现上述的字样。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力”,在广告中常以“省优”、“部优”、“国优”等作为产品质量承诺的依据。据统计我国有30%以上的广告利用获奖来宣传商品。但在西方,对权力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与我们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看法,不认为政府就是权威。在英语广告中也使用权威,但它更注重事实的权威。

(二)调整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人大多倾向于螺旋式的思维方式,这使广告编排有着明显的先铺垫,后点题的特征。如:“象牙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初放曙光的史前文化。几千年来,雍容华贵的象牙雕是帝王贵戚、钟鸣鼎食之豪相收藏的对象。如今,人类虽已进人太空时代,以料实工精为其艺术特征的象牙雕更值得人们青睐!愿美好的艺术匠心、精湛的牙雕技艺使您满堂生辉。”

这则广告首先浓墨重彩地介绍了象牙雕来作铺垫,最后才点明了广告的要点,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曲线型的思维方式。

然而,英语广告受西方人直线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内容编排上往往是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如:"Give him a diamond,the gift he’ 11 nevet forget Men’s dia-mond rings and men’ s diamond wedding binds in bold and masculine designs Priced from$2,00.”

短短的几行就点明了购买动机、款式、特点、价格等与商品直接相关的信息。因此,受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英译汉语广告时,可采用保留、替代、删减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处理,否则西方的受众会觉得广告的有用信息不多,从而导致广告的吸引力不强。

(三)调整诉求点。

我们知道在西方,人们尤其是女性,很忌讳被问到年龄,而在我国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这一忌讳的。这样的差异在广告翻译中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很多汉语广告中,特别是在许多食品广告中,为了突出其受众的广泛性,常常强调“老少皆宜”,许多时候它被译为“suitable fot both the old and young"。然而,此翻译忽视了“老”在西方文化中的忌讳性,因此“老”这一诉求点反而成了败笔,所以,“老”在翻译中应调整为“grown一ups"。如:"efficacious for grownups and children"(Leephick花旗参茶)。

篇12

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策略和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陈述、教学管理、倾听与提问、教学评价、表情姿势等外显的行为。从现象上看,这种行为多是有意后行为。“教学行为是一种文化行为,即教学行为是以背景和教学实践为基础的行为,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需要教师以其文化意识自觉对之进行关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师内在的文化价值因素影响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判断,也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发展方向。

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分属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文化不仅影响了不同文化背景教师的思维方式,而且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由于受文化的影响,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有着不同的倾向。为了说明文化差异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文章着重分析造成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教学行为差异的文化价值因素。

一、教学行为中“问”与“答”的差异

课堂教学中,美国教师多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美国教师每节课都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提问,学生往往踊跃向教师发问,教师几乎是有问必答,学生处于主动状态。与此相反,中国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以提问来组织教学。学生回答问题是来自教师的要求,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倾向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美国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是重平等,崇尚自由和民主。这种价值观念是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人生而平等”这句话的体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师生关系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可以直呼教师的名字(这在中国文化中是绝不允许的)。在教育方面,西方文化崇尚“求真”精神的培养。美国文化的价值取向,认知价值超过了道德伦理价值。

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重传统、重权威。人们最高的价值理想是古代圣人的人格,在行为方面,道德伦理压倒一切。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的传统强调“师道尊严”,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教师就是知识道德的化身,具有绝对权威。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仍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当代的中国教师,中国教师虽然也接触到西方文化,但是在行为上更多的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教学方式上往往是习惯于“一言堂”或“注入式”,教师提问学生,而不习惯于学生的反问,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

二、教学行为中“动”与“静”的差异

美国教师注重运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是美国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可更换座位,自由地参与自己喜欢的小组,可以七嘴八舌地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中国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安静地听课,中国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换座位和讲小话被视为不懂规矩,在大多数中国教师眼里,顺从、老实、听话是好学生的标准。

一“动”一“静”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教师学生观的影响。英语文明源于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三面临海,海岸线长,岛屿多。航海贸易是古希腊人的主要生存方式,形成的是海洋文化。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奥德赛》正是这种海洋文化的充分展现。它是一部描写航海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英雄史诗,描述了古希腊人心目中的英雄奥德赛在海上漂流十年,面对大海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历尽艰难,征服大海,才回到家乡的故事。这种人与自然斗争,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求变、求动的精神在人们心里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英语民族重视外向的行为和行动,喜好动、冒险和竞争。“动”和“做事”是英语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动”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教师的学生观。因此,美国教师通常更喜欢好“动”的学生和活跃的课堂。

中国文化是属于“静”的文明。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首先,从中国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我们可以找到形成中国文化的部分原因。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东北部是大兴安岭,西北部是沙漠戈壁,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中,中国文化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其次,农业生活方式对中国文化崇尚稳定的特点也有重大的影响。中国领土辽阔有良好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中华民族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无需向外扩张就可以在土地上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人们接受了“稳定”的观念,习惯于它,一旦稳定受到影响,人们就感觉到无所适从。中国传统文化“静”的价值取向也影响了教师的学生观,中国教师更习惯于听话的学生和安静有序的课堂。

三、教学行为中“好”与“坏”的差异

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曾经在中国和美国接受过不同教育的人来说,中国教师和美国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的差异给他的感受是最为深刻的,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对他们的成长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张五常是全球华人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然而,他在中国上小学和中学时,都不被认为是一个好学生,甚至被学校开除。后来,他到美国却成了最受欢迎的学生,最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同样一个张五常,在中国被认为是差生,而到美国却成了优秀生,正是美国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了他的人生。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差异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1)中国教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学生面前总是要建立知识权威的形象,因此,当张五常提出“不该问的问题”时,中国教师就认为他是有意捣乱。在中国,老师可以任意提问学生,而绝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老师,这是一种教师专制行为,这种专制行为是受中国“师道尊严”保守观念影响的结果。而美国教师对张五常提问的赞扬行为则体现出了平等、民主的文化价值观。(2)中美教师对张五常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反映出两种教育质量观的差异。中国文化的教育质量观是重结果、看成绩;美国文化的教育质量观是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们确定所谓的“差生”“后进生”,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作业和考试成绩。用作业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不公平的。实际上,人的才能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的擅长抽象思维,有的擅长动手操作……正好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多少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而被认为是“差生”?这些被打入另册的学生不是对这种不公正表示不满反抗,就是对自己的一生丧失了自信。这是衡量标准的错,不是学生的错,衡量标准是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通过比较,我们更容易看出我们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对中国教师而言,应该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西方文化。中国教师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去深入地研究、比较英汉两种文化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有效成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