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18:08: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绘画语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很多的现代高校在教学中只是实行传统的写实主义模式,它具有单调性、人性化不强烈等特征,传统的造型比较单一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得教育模式趋于格式化和简单化,而且高校对于西方传统造型观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模仿和追求的状况,没有进行很好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逐渐地研究属于自身独特的教育新路子。
2.现代绘画教育中潜藏的危害
现代高校对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很高,希望培养出一大批对社会和国家有作为、有用的高素质的、实战性的人才,从而为社会所服务,因此主要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间接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举个例子:学生在素描写作的时候,注重的是在不一样的光线下对抽象事物的具体形态、动作、体征、比例、明暗和虚实程度等各个方面的描写,而不是发挥个人的优势进行创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不利于教育的实施;另外,高校都在加大对学生的招收量,而后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比如说人数的增加,教学秩序相对的松弛,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那些所谓的高级院校逐渐地走向下坡路,这些因素都从侧面影响了现代绘画教育的发展。对于这些发展的诸多问题,高校需要勇于面对,敢于挑战,从而不断创新与探索新知,逐渐地改善我们高校的教育体系与整体的理念。
二、把传统造型观念和现代绘画教育结合起来
传统造型艺术因其独特、深厚的魅力而成为了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方式,那么只有将传统造型观念与现代绘画教育相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打破传统、单一艺术观念的旧局面,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风格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现代绘画教育风格无论从形态、形式上以及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都与传统的造型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不可以分裂开来。现代绘画的技术指导多来源于对传统的写实主义、主体主义、构成主义,还有一些整体化主义的吸收与传承,这其中有中国的传统造型观念也有西方的绘画风格。中国的传统造型观念主要表达的是以意境来描绘实物,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用来为人们欣赏与参考。中国传统造型观念注重用美的形象来抽象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一种心情的美感,也就是说用绘画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并不是真正的为了与客观事物的具体描述,而重在用描绘的事物来表意,实际的物体只是作为一种媒介来为艺术而服务。而西方的传统造型观念就比较多样化、开放性、抽象化,给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可以融入我们高校的教学之中,汲取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传统造型元素为现代绘画教育增光添彩,以此来取得实质性的飞跃。艺术表现在简单的层面,与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绘画教育要求有着不同。但是同样有着许多丰富的美学思想(绘画设计的巧妙、绘画所表达的意境优美)值得我们去学习并且运用。那么作为民族的艺术文化,我们想要站在艺术的巅峰,就需要高瞻远瞩,敢于吸收,敢于继承旧的传统模式,彼此交错相容在一起。高校教育的发展中,素描、色彩等课程一直采用的是以写实主义为主,单一的写实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固定化,没有很好的开发学生的优势,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而对于传统造型观念中以意传神的这种优秀的理念,确实值得我们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延用并且积极地宣扬。还有西方的造型观念由过去的具体向抽象化转变,由模仿具体的表象到深层次的探究其内在的美转变,逐渐地向视觉化的教育模式摸索前行。相对于西方绘画教育而言,中国现代高校绘画教育仍然很薄弱,语言的匮乏、形象的简单、写实主义等形式依然是主导,很显然并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慢慢地把其它的有利于绘画教育的方法都提到教育的日程上,达到高校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要对他们实行简单的教的模式,那样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影响学生绘画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装饰绘画常常被看成是设计艺术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而传统绘画中则多采用真实感觉和实际感受获得形式的表达。实际上,在具体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对形式的感知是与其他艺术创造过程具有内在的相同性和关联性,采用装饰意味进行绘画的语言表现亦是现代绘画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近代的西方,装饰绘画给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曾带来了一次表现形式的大幅度提升,平面性的绘画对传统语言的扩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给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平面形式语言的基本训练来进行装饰绘画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纵观西方绘画历史的发展,从塞尚开始,将物体的存在状态及空间因素给予了平面化的认识;凡·高具有个人符号的笔触不但是激情的表现,也是将事物改变空间关系的认知结果;高更以非常主观化、象征性的平面油画风格,成为西方学习东方的艺术典范。此外,在蒙特里安、莫里迪阿尼、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绘画的平面语言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米罗、克利等艺术家以极端化的平面手法:色块、线、点的构成组合为纯粹的装饰性语言,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这些不但表明了艺术家对作品形式的着意探索,也是他们对作品内涵意义的扩展——试图在绘画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主观能动的创造意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也提倡“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这说明了形式传达意味的关系。美学家王弼也曾说过“得意而忘象”,所谓“记忆象者,乃得意者也”。“象”可以是具体的、切近显露的,而“意”则是更深远的、隐幽的。艺术形式是否具有广泛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艺术形式的本身,而要看它所包含的意味是否有感知的内涵。绘画中点、线、面、色彩等的排列与组合,如果能与人的深层心理美感结构相通融,与人的美感经验相吻合,就可以产生形式上的意味,使人获得新的美的感觉。东方是平面性形式语言的发源地,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语言朴素、单纯,从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意味:它们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真实,又通过笔画形式把自然的具体事物高度概括,形成了一种线的艺术表现。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出现了几何纹、曲线纹、水波纹、网纹、葫芦纹、涡纹、花瓣纹和蛙纹,这些纹样是一种将形象适应于感官的再创造,符合实践感受而又对它们进行了形式意味的概括,再如太极图形以一根相反互动的“S”线,将整圆分为阴、阳互缺又互补的两个相对的空间,一虚一实,相生相合,由此发展出来的许多以互相对应对照的装饰艺术形式,如双鸟、双鱼、双蝶、双龙等,都反映了装饰纹样自然又自由的生动意义。
1 引言
语言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有话直言,言无不尽,出于共同的知识背景人们会自动遵守经济原则,导致“惜语如金”的结果,或为了获得特定的交际效果比如委婉、回避、幽默等,而是采用间接策略,话里有话。如果对这些语言现象视而不见,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而影响人际关系。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后人对此理论的发展为分析语言的艺术和人们有效的言语沟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 研究综述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于1957年发表的《意义》一文中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发,把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 “非自然意义”。在言语交际中,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在此基础上,1975年格莱斯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意理论及人类会话活动的一条指导原则——合作原则, 对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英国学者Leech 从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的角度回答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他提出人们出于“礼貌原则”人文历史论文, 常常不愿坦率明言或者常常故意声东击西,解决了“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话语现象(索振羽 2007:87)。随后Levinson(1987)的会话含义三原则——信息、数量和方式原则对会话含义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徐盛桓的《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1993)等多篇文章中探讨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内部机制,给出推导会话含义的一般规则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沈家煊把列文森《语用学》一书的各章先后译成汉语, 内容涉及指示现象、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设和会话结构(高航 2004)。冉永平(2007: 56)尝试运用非单调逻辑的推理形式来分析话语中的含意,弥补Grice含义推导的不足,为会话含义的语用推导提供不同的视角。熊学亮(2007)综合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构建出会话含意的推理模式,使对会话含义的理解变得具体形象化。
国内研究者还探讨分析了二语听力中对会话含义的理解状况。尚晓明(1996)以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为基础,指出“含意否定”、“语用移情”和荷恩等级概念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杨连瑞,张德玉(2004)撰文会话含义理论有助于对语境中话语意图的正确理解。倪秀英(2008)的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对于理解言外之意的题目,正确率很低,学生的会话蕴涵推理能力普遍较弱。
3会话含义理论及应用
3.1合作原则
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目的性的,或沟通信息、咨询意见或要求索取等等。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提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 说与听者双方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两者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何兆熊,2000:154)。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概括而言:数量准则即所给信息不多也不少;质量准则即说真不说假;关联准则即说话要切题;方式准则即表达简洁忌晦涩。Grice认为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下四个准则中的一个或多个准则,就会产生特殊会话含义,听话人根据这些原则, 结合语境,经过语用推理,得出多于字面意义的会话含义,即“言下之意”。 在合作的基础上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真实交际中或出于礼貌或委婉等因素有太多“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等违反准则的现象,事实上这些都是说话人基于“愿意合作”的前提下违反准则而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熊学亮在?语用推理?一书中根据会话含意理论的合作原则,构建出会话含意的推理模式(2007:25):(A)话语+语境→含义 ;(B)违背准则→特殊含义。
如下是一个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片1:
A: 谁把草莓全吃完了?一个不剩!
B:好像C很滋润吗!(B, C窃笑……)
B并没有回答谁吃完了草莓,是违反了关联准则,听者应该究其原因,得出C吃了草莓,生活中B和C是兄弟,B觉得直接告状有那么点不够意思,又觉得不说不快或不答也不对,所以选择了这种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即维护了自己“不是小人”的面子人文历史论文,又小小的“挑衅”了兄弟C。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听者一定能感受到这种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语言幽默感,至少弱化了矛盾。试想如果硬生生的直言,会有这种交际效果吗?说不定还会有言语冲突。
3.2 Levinson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Grice的四准则主要研究特殊会话含义,并且其特殊含义的推导也常凭感觉经验而来,没有给出具体的推理模式,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修正和补充。Levinson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信息、数量和方式原则是在Grice会话含义基础上发展而来,被称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不再以遵循或是违反准则来推理特殊会话含义,而是以常规关系为支柱,以研究一般会话含义为核心,并且建构出会话含意的具体推导机制。这使新格赖斯语用推理机制可以在生活上得到普及运用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概括而言,根据⑴数量原则—说话人陈述信息上要不弱于你所知道的程度,听话人则以弱否强,即“说弱不听强”;⑵信息原则—说话人只提供不多于交际目的所需的最少的语言信息,听话人则扩充理解,即“说少含义多”;⑶方式原则—说话人不要无故使用冗长的、隐晦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听话人则根据表达方式的异常推导特殊含义,即“标记意深长”。
应用量原则进行推导,有关的句子应该含有可以比较其信息强度的词。Levinson利用荷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荷恩等级关系”。如下列各组词的“荷氏关系”:<certain that p, probable that p, possiblethat p> <none, not all><love, like> <all, most, many, some,few> <always, often, sometimes> <must, should, may> <cold,cool>……
在荷恩等级关系中,强项蕴涵弱项,弱项否定强项。句子里有能够进入“荷氏关系”的词,就可以根据它们的信息强度进行推导。如生活场景片段2,妈妈到校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
妈妈:这孩子最近表现怎么样?
老师:还可以吧,……
根据数量原则及荷恩等级关系,<表现不好,还可以,好,很好>,妈妈可以做出“说弱不听强”的推断,这孩子可能不是自己想象或期望的很优秀。相信这个场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老师的委婉表达避免了尴尬局面,家长听了这句话也做好了思想准备讨论孩子的问题。
Levinson还表明三原则的运用中人文历史论文,数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并且如果并存两种(或多种)意义相同的表达式,无标记的用信息原则推导其会话含意,有标记的用方式原则推导出无法应用恰当的信息原则推导出来的会话含义。如2009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听力对话理解:W: I need to talk to someone who knows Baltimore well. I’mtold you lived there.
M: Oh, but I was really young atthe time.
Q: What does the manmean?
男士的应答应与女士提出的告知巴尔的摩的情况相关,但是他既没有回答是否告知,也没有对巴尔的摩进行介绍,而是说“我那时很小”,听者根据“说少含义多”的推理方式和话题关联性,扩充说话人的信息内容,推理出言外之意“现在对那里不熟悉”。事实上此处也就是把他的话与话题联系起来,补充完整成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I was really young at the time,soI can provide little useful information”。
4 结语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义现象处处可见,所谓“听锣听声,听话听音”,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语用学知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共建交际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艺术化、生动化。
参考文献:
[1]高航、严辰松.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倪秀英.听力训练中培养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 2008 (4).
[4]冉永平.语用学纵横[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尚晓明.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与外语教学[J]. 外语学刊, 1996 (3).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熊学亮.语用使用中的推理[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8]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 外国语, 1993 (1).
2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及非对等性分析
由于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差异,不同民族对待同一种动物的感彩有可能相似,有可能完全不同。当不同民族使用同一动物名称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寓意时,则表现出了对等性。相反,如果一个民族用一些动物词汇来表达特定含义,而另一个民族没有这样的表达,或者选择的是不同的动物词汇,则呈现出非对等性。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可能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有可能用完全不同的动物。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例子来分析对比。
猫(cat)在英语中常被用来象征尖酸刻薄、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女人,还用来喻指泼辣或心地恶毒的女人。“oldcat”是指“脾气坏的老太婆”。而在汉语中,猫却没有这样的含义,它通常给中国人温顺、神秘的感觉。英语中用“likeacatonhotbricks”来形容“如坐针毡”、“局促不安”,而汉语中用“狗急跳墙”、“热锅上的蚂蚁”来表示这种情况。英语文化里中西方国家的人对狐狸(fox)都有狡猾的印象,中文用“老狐狸”来形容一个人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英语中也有“oldfox”来表达相同意思。此外还用“asslyasafox”去形容某人奸诈狡猾。而“playthefox”指的是耍滑头。英语中的fox还有褒美之意,喻指“开朗活泼的漂亮女人”,这与汉语却有不同。中国人认为狐狸善于魅人,因此汉语中用“狐媚”喻指“用谄媚、阴柔的手段迷惑人”。也将“以人的女人”称为“狐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