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15:15: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工作方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集团企业一般都是从事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集团信息化水平因行业技术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环境、效益等因素而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处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行业竞争压力大的,经济效益较好的集团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信息化建设水平也较高。如国内石油化工、电力、航空、烟草行业的集团企业。
总体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跨国企业,甚至与上述集团企业相比差距也较大,基本上处于将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于单一功能或管理领域的初级阶段,离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和应用于集团企业外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根据笔者在大型集团企业的实践体会,总体来说集团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集团成员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差距较大。国内新组建的集团普遍存在成员企业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集团总部和大多数成员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
(2)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复杂程度较高。除一些主体业务领域突出的集团企业可以围绕如ERP这样制造业通用软件或行业专业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外,很多集团企业往往是跨多个行业领域,这导致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思路各不相同,极其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3)集团企业较少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集团企业还未形成定期制订或修订中长期信息化规划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定期考虑信息系统能否支持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而不是缺什么就建什么,缺乏总体规划。
(4)集团企业缺少即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各级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集团企业信息化复合型骨干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使得各级信息化决策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是管理问题,往往从技术和成本角度选择高校和纯软件公司进行自行系统开发,增加了项目的风险。
(5)集团企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的落后约束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又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手段和防范措施,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无法满足应用系统发展的需要。
2、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
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其核心内容是要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总体的、全局协调一致的信息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效地规避风险,集团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要定期在集团经营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运用信息化规划手段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发展阶段、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信息化规划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制订信息化规划,集团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为目标,消除集团内部应用系统间信息孤岛,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化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已成为当前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信息化建设以及开发应用标志着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用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推动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要以“服务于集团发展、服务于基层应用、服务于集中管理”为目标,抓应用促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持集团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的要求。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在制订信息化规划时首先应注意遵循国家、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然后紧紧围绕最新的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于集团和行业实际情况,以超前的思路、开拓的精神和务实的规划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那些信息化基础较薄弱的新建集团企业,笔者建议其集团信息化规划指导原则应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信息和资源共享为目标,分步实施,重点先行,基层应用和总部平台建设并举”。这些指导原则应贯穿于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今后集团信息化规划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企业各级组织按照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流程去实现企业发展规划目标的一项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行业中应用的规律来制订信息化规划。根据在集团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一些经验体会,笔者认为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1)坚持围绕集团战略确定目标的原则。信息化规划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经营战略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信息系统的需求出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需求,必须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2)坚持关注核心业务制定建设重点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从经营管理的变革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变革出发,这有利于充分利用集团企业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避免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集团企业领导的决策。企业应关心与自身核心竞争有关的核心业务的发展,优先发展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
(3)坚持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实效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各个核心应用系统建设时应选择具有各业务领域经验的成熟软件厂商为主以降低项目风险。在规划集团统一平台建设时应重点考虑各应用系统间信息双向的授权互动共享和高效的协同运作。在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目标的同时,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4)坚持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团企业制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必须强调以集团为主导,通过统筹规划,经费扶持等有力措施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理顺各种关系,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5)坚持需求牵引和效益驱动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应切忌盲目冒进。除了重视集团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外,突出核心基层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原动力,是信息之源。规划应调动集团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种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坚持先进性与经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具有前瞻性,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与此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达到同样实施效果和满足未来三五年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经济可行的技术和方案,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风险。信息化建设采用新技术时也应考虑可实施性,切忌忽视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盲目上大项目,搞面子工程。
4、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架构
某集团公司作为上海着名的国有大型粮油企业集团,在上海的粮油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信息化建设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应对其他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围绕集团国资发展战略,该集团提出了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四大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广域网网络和数据仓库平台,初步建立实现各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集团信息化应用平台,为集团领导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近期将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以此为基础形成数据集成模式的集团信息化总体架构;将来为配合集团集中控制的应用系统建设,将利用外高桥码头项目。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开展集团内外各系统间应用集成,形成应用集成模式的总体架构。
5、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数据平台是基础,网络平台是载体、应用平台是核心,标准化和安全体系是保障。该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是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并根据集团和各公司的经营模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规划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坚持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投入促进效益增长,以效益增长加大信息化投入的良性循环。
5.1网络平台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集团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网络基础设施是所有应用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未来该集团将基本形成以集团中心机房、仓储中心机房和外高桥储备码头中心机房为通信中心,以集团广域网为主干,与粮油信息专用网、子公司局域网互联的数据通信平台。
5.2应用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该集团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力度,分别进行集团层面的应用系统与四大业务基层应用系统建设,并由此构建整个集团应用平台。这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集团现代化管理的保证。
基层单位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集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数据信息之源。因此该集团围绕四大核心业务重点进行粮油加工企业的系统建设、粮油储备企业的粮油储备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粮油仓储物流企业的外高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粮油贸易和零售业务的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系统建设。
集团层面应用系统在继续完善满足对外宣传和信息要求的对外信息门户、满足信息共享和内部交流需要的对内信息门户、基于,技术的分析监控系统等的同时,该集团在集团总部层面还将重点着手对人力资源系统、报表数据采集系统、业务协同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
5.3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建设
数据平台与网络资源是集团信息化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与网络建设和应用工程建设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该集团的数据仓库系统是集团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维护、分析的核心。未来随着集团报表数据采集系统、外高桥码头系统和系统实施完成,将进行数据平台(数据仓库)的二期建设,争取将数据仓库的经营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二级企业,报表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企业。
5.4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和效益最大化的一项重要条件是建立统一的信息保障体系。集团企业必须建立和形成符合自身管理要求的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要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管理开发利用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些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是集团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授权共享、取得最大效益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1)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基础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具有知识密集、资料密集、工作量大等特点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它是各个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交换和集成的保证。该集团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基础标准中核心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着手,将外高桥码头项目乃至集团内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分类标准,为数据集成打下数据基础。
第二步:制订统一的平台和数据接换标准,建立各应用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为应用集成打下技术基础。
第三步:制订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的规范,优化基础设施配置规范和软件开发的质量水平,实现信息化过程的标准化。
(2)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障基础网络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
2、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1、健全领导和工作机构,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对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效运行,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局人秘股指定一位同志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资料收集、整理和网上填报等日常工作。同时,明确信息公开工作保密责任,明确由分管领导把关,一切对外公开的信息在公开之前,必须经过领导小组审核,信息不对外公开。
2、搭建信息公开平台, 分类公开广播电视政务信息。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在政府门户网站上集中县广电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主动将广电局产生的各种应当公开的信息向社会公开。
二、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信息科)负责政务信息查询推进工作。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工作方案获取下列信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该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全市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及执行进展和完成情况;
(三)全市农业自然灾害等安全生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报、发生及处理情况;
(四)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五)本部门服务承诺事项及其办理情况;
(六)本部门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拔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七)群众关注和普遍需要了解依法可公开的信息;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其他政务信息。
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查询政府信息;
(一)通过各级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查询或者浏览政务信息;
(二)登陆网站进行网络咨询。
(三)通过政务信息专线电话“96128”,进行电话查询;
(四)通过各级政府部门进行、信函查询;
(五)本部门行政办公区政府信息公告栏等设施;
(六)其他查询方式。
五、本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委托执法单位设立服务电话,指定熟悉本部门工作业务的信息联络员,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负责解答“96128”话务员转接的涉及本部门工作职能的公众查询事项。对于一时不能解答的问题,各行政部门信息联系员应该认真记录,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解答;在法定工作日内,部门信息联络员因事外出时,本单位服务电话转移至个人移动电话上。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由市政府办公室或指定的行政单位负责,在10个工作日内协调有关行政部门进行解答。
六、在政务信息数据库中查询不到的信息,公众可以分别在网站上提出询问,由政务信息管理人员将其转到本部门进行解答。
七、本部门认真接待并解答群众来访和信函查询的问题,同时认真办理部门的文件,并按照“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的要求,认真办理和解答公众查询事项。
八、本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整理的要求,在××市农业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公开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事项及办理程序等政务信息,并适时更新。
九、本部门按照限时办结制要求和网络查询的相关规定,及时回复公众通过网络提交的查询,并将答复信息添加到查询信息库。
十、对于依法申请公开的信息,本部门将按照依法申请公开的程序办理。
十一、本部门按照省工业信息化委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更新、交换机制,将网络询问答复和通过电话回答的带普遍性、可以公开的信息及时添加到云南省政务信息查询数据库。
十二、本部门将尽力确保网络连接的畅通和热线电话在法定工作时间的及时响应,热线回答用语规范。能回答或者解答的及时给予回复或者解答;不能及时恢复或者解答的,告知查询人其他查询的方式、程序等信息。
十三、本部门对应依法公开的政务信息,在查询人履行有关手续后当场提供;不能当场提供的在5个工作日内提供。
一、“智慧马渚、美丽乡村”信息化乡镇建设主要内容
(一)基础光网络建设
1、光网络建设总体目标:2012年-2013年,对马渚范围内家庭和商务楼宇、专业市场、企事业单位实施光纤接入改造,对新建楼宇和小区实施全光网络接入,使镇区域所在地单位用户具备千兆接入能力、家庭用户具备百兆接入能力;农村区域实施光纤改造,实现接入能力20M用户50%,2M及8M以上用户分别达到98%和85%。共享城域网出口总带宽能力达到150G以上。
2、由电信局全额投资,2012年至2013年底前完成马渚三个社区,18个行政村的光纤到户项目改造,光网络设备、线路投资总计1200万元人民币。以自然村为单位,根据光配服务区的整体规划,逐村进行光纤入户改造,在改造中结合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2012年底,实现100%镇区用户、50%农村用户的FTTH(光纤入户)覆盖,2013年底,实现100%农村用户FTTH覆盖。
(二)无线城市覆盖
实施落实马渚全镇内无线宽带网络建设项目,3G基站、WIFI网络覆盖等无线项目投资约300万元。无线项目重点建设区域如下:
1、实现全镇3G无缝覆盖,推进CDMA1X、EVDO、wifi网络建设,实现马渚镇全镇区域室内外100%、室内98%无线宽带(3G+wifi)覆盖;
2、重点区域:2012年着重对镇政府及重要办公大楼、社区办公场所、酒店、学校、农家乐、各商务楼宇进行wifi网络的全覆盖。
(三)光网络与信息化应用,切实推进“智慧马渚、美丽乡村”建设
1、在已建成的公安治安监控网基础上,继续推动对马渚全镇的治安、公共交通、特种车辆等领域的智能安全监控,保障社会安全治安,提升“平安马渚”监控的技术防范能力。
2、推广“数字城管”建设,充分利用光网建设成果,新建并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将视频和数字传输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项目中,提升城管整体水平。
3、推广智能环境监控,保障市民健康。根据环保部门需求,制订智能环境监控规范,充分利用基础网络、无线网络及传感技术,开展对马渚境内各区域环境的智能采样、监视、预警。
4、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能力。并针对马渚基础产业特点,研发提供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的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帮助企业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5、打造有特色的“云计算”服务基地,为马渚本地及周边有网络开发及存储需求的企业提供“IDC”等服务。
6、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广“农村中国”乡镇信息化平台应用。使农村政务、商务、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7、镇级IPTV。在iTV公告平台基础上定制封闭的、视频+图文方式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建成后具体可实现的应用包括:镇专属点播视频、专属图文信息和公告等;可轻松将会议精神、紧急公告、动态信息和文化建设阵地延伸至职工家庭及广大镇人民群众。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改变当前社会因缺少娱乐文化活动而产生的各种不健康活动,都有很大帮助促成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智慧马渚、美丽乡村”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为贯彻好市委市政府《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文件精神,落实“智慧”“智慧乡镇”信息化战略,推动“智慧马渚”“美丽乡村”的建设。让全镇广大群众了解把握智慧城市建设重大意义。通过开展宣传周、专题会议、主题论坛等形式,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通过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促进智慧产业发展、从而加快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公共管理水平等一系列事关我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的长远发展的惠民、利民的工程。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3年10月):
根据“智慧马渚、美丽乡村”信息化乡镇建设主要内容,结合城镇建设及村庄整治等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及进度。对全镇进行光网改造和无线网络覆盖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镇范围内家庭和商务楼宇、专业市场、企事业单位的光纤入户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第三阶段――完善验收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及要求组织专家对工程进行验收,按照相关标准对全镇光网、无线网络和信号基站进行测试验收。对于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智慧马渚”工程符合设计要求,惠及全镇人民。
三、相关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人口信息系统标准要求,坚持以全面推进我县人口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事业发展为前提,通过建立人口信息数据库,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的综合治理、综合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宜细不宜粗的原则。信息采集的前提需要准确无误,所以,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细致的工作态度,开展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严禁凭借个人印象填写采集表,要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
2.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工作中要坚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对情况清楚的户信息,可采取先填写,后入户核对的方法;对情况不清楚的可直接入户采集;对户在人不在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安户籍信息资料和人口计生部门育龄妇女台账信息有效填写。
3.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本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各有关部门信息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如户口登记、人口出生、婴儿卡介苗名单、婚姻登记等信息资源都可以有效利用。
二、工作范围、内容和程序
(一)信息采集
1.采集对象。采集对象为法库县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常住人口和在外省、市或国外暂住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包括我县的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等集体户口人员;手持证人员;因婚嫁原因男、女一方为外省、市户籍人员;在我县居民区居住的现役军人及家属;在我县常住或有常住趋势的外省、市户籍人员。
2.采集方法。以县、乡(镇)、村(社区)行政区划为单位,对所辖区域内人口进行入户调查,并以户为单位填写《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表》(以下简称“数据采集表”)。
3.采集内容。详见数据采集表。填写要求见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工作手册。
(二)信息录入
1.信息审核。区域内信息采集结束后或信息采集到一定阶段时,各乡(镇)要组织人员对数据采集表进行质量审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数据采集表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2.信息录入。数据采集表的信息录入由乡(镇)负责,信息录入按户籍人口进行。夫妻不在同一户籍地的,信息录入由女方户籍地负责。信息录入完成后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进行审查,然后由乡(镇)负责将信息上传至省人口计生委。
3.信息交换。数据采集时,采集对象的常住地与户籍地不在同一乡(镇)但在我县的,由县人口计生局负责数据采集表的交换;采集对象的常住地与户籍地不同在我县的,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数据采集表的交换。数据采集表进行交换时要填写交接清单。
(三)系统维护
1.数据采集表的保管。为防止数据采集表丢失,原始的数据采集表要以村(社区)、中心户为单位进行装订,装订后再进行录入。录入结束后,数据采集表要由乡(镇)妥善保管。装订后的数据采集表不得随意拆分,也不随人员的迁移、流动而拆分。
2.计算机安全与维护。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将统一确定一个计算机维护地点,负责乡(镇)的计算机维护。各乡(镇)不得到非指定地点修理计算机。
3.信息变更。村民(居)委员会主要负责辖区内育龄妇女怀孕、生育、避孕、节育等信息变更及流动人口信息变动,填写信息变更单,每月上报乡(镇)。乡(镇)计生办主要负责人口迁移、注销、机械变动等信息变更,信息变更依据来源于同级公安部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主要负责收集同级民政部门婚姻变动人员信息,由乡(镇)进行信息变更。
4.安全保障。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数据采集表的个人信息向外界公开;各乡(镇)要由专人、专机负责《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注意计算机的安全与维护,防止资料的丢失及泄密;要指定专人负责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确保信息资源共享数据的安全性。
5.系统服务。各乡(镇)要依据《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办理《生育登记单》、生育指标审批、《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对无信息数据的应先建立再办理。
三、实施步骤
我县应用《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分四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20*年1至2月)
各乡(镇)要按照工作分工及经费使用情况提前做好经费的预算并列入财政预算,做好辖区内总人口及居住状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做好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对应用《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安排部署。
应用《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不是单纯的计划生育的信息管理,而是全员人口的全面的系统的信息管理。因此,应与公安、卫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城建等部门的工作与活动结合起来。
(二)业务培训阶段(20*年3至4月)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各乡(镇)信息调查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数据采集表填写及调查要求。
信息调查员的配备原则上每200户配备1-2人,信息调查时两个人组成一组。信息调查人员要选择年龄适宜、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有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人员。同时,为保证今后信息变更及时、准确,信息调查员确定后不要轻易变换。
(三)信息采集阶段(20*年3至5月)
1.摸清底数。填写村(社区)管辖范围内行政区划分布情况调查表、辖区内总人口摸底调查情况统计表。各乡(镇)将摸底调查数据汇总后上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2.宣传动员。《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任务量之大可与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当前,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于有关调查心存疑虑,调查过程中不配合现象将会发生。因此,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3.入户调查。依据行政区划内逐户调查的原则,做到村(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对数据采集表设定的项目逐项填写,做到不漏项。
4.项目核查。调查结束后要按照代码手册填写代码,审核项目的逻辑关系,并组织人员对调查内容进行质量抽查。
(四)信息录入阶段(20*年4至6月)
各乡(镇)要组织人员对数据采集表进行录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将对调查及录入质量进行检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对调查和录入情况进行质量抽查。
四、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为做好此项工作,县政府决定成立法库县应用《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盖艳风担任,副组长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李富华担任,成员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常连山、县财政局副局长陈宝良、县民政局副局长杨爱萍、县公安局副局长任青山、县卫生局副局长曲威及各乡(镇)政府分管副乡(镇)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采集录入的日常工作。
县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本县内相关部门,做到信息资源共享;落实应用《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所需硬件设施配备及信息采集所需经费;组织人员完成本区内数据采集表的填写、信息的录入和后期系统的维护工作。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做好全县被调查对象的宣传动员和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做好信息采集和录入的指导工作;负责协调相关部门,整合人口信息资源,确保《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县财政局:负责应用《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所需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及信息采集所需经费的落实。
县民政局:负责向人口计生部门提供有关婚姻变动人员的信息。
县公安局:负责向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现有户籍人口的基本信息资料;负责提供登记常住人口、户口迁移变动、机械变动、销户、办理流动人口居住情况等信息。
县卫生局:负责向人口计生部门提供办理《出生医学证明》人员的信息。
五、相关要求
(一)要切实履职尽责。各乡(镇)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做到“亲自跑、亲自谈、亲自研究问题”,随时了解本单位应用《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进度,随时解决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我县人口和计生工作要紧紧依靠《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工作,各乡(镇)要建立一个长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的信息资源,随时为各级领导决策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围绕“创新教育、精致学校、高效课堂、幸福师生”工作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推进“三通二平台”工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加大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前,实现农村教学点光纤“校校通”。
2.加强学校信息中心管理,开展学校信息中心星级创建活动。
3.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
4.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50%的教师接受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5.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新建优质教学资源500G,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6.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实施同步课堂,同步教研,促进教育均衡。
7.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多媒体课堂使用率达60%以上,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技术支撑。
8.加强校园网安全管理,确保系统信息安全。
三、工作任务
1.提高数字化办公水平。加强县教育信息网和学校门户网站、学科专题网站建设,做到网站设计科学合理,内容及时更新。进一步扩大办公平台的使用范围,实现公文管理、资料交换网络化,节约办公成本。推行电子备课,从2013年春学期起,全县中小学逐步使用电子备课平台,从纸质备课向电子备课转变,提高工作效率。
2.加快数字化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省市级资源平台,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不断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提高现有教育资源应用效益。进一步整合资源制作力量,通过开展优秀课件、优秀电子教案、优秀课堂教学实录评比等活动,开发一批新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县内名师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搭建教育名师大课堂视频平台,宣传、推广名师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全县教师教学水平。要依托名校,建设网络学校和网络课堂,推进网络教研,让优质教学资源在全县全面快速共享。充分应用现有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县城学校、中心小学每学期要与村级学校至少进行两次以上交流。做好省级优质资源的征订、推广和使用,要按小学每生12元/年、初(高)中每生16元/年的省定标准,订齐订足资源,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全覆盖,达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
3.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初级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中级培训,特别要加强学校领导、教学研究人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使他们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实践新的教学方式;要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深度融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发展教师、学生,力争在3年时间内,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4.提高平台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建设并运行好两个平台。一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做好省级平台优质教育资源的推介宣传,为课堂教学直接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大资源建设力度,不断丰富资源库内容,每年每位教师要上传课件、教案不少于100件,不断提高我县优质教育资源在省优质资源库中的占有比例。二是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生成长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教育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图书管理平台、计算机房使用管理平台、实验操作管理平台)等,要强化教育基础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做好动态管理和监控,促进系统应用、管理和监控,确保图书流通率、计算机房使用率和实验操作率,发挥教育装备在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十二五”末“五年翻两番,总量超百亿”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是2010的4倍),2011年,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企业发展壮大和两化融合等奋斗目标为:1、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2%。2、狠抓重点企业培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45个,新增亿元以上企业6个,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个。3、加强企业技改升级。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实施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15个,开发通过鉴定的市级以上新产品15个以上,其中省级以上7个。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新增新兴产业企业10家以上,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增长50%。5、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县经济开发区新建2个特色园区,重点建设1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即在培育和壮大原有6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同时,另外增加4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培育重点,加大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培育销售超5亿元以上园区2个,超10亿元园区1个。6、大力实施两化融合。申报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省级3家、市级2家,实施重点两化整合项目3个。
二、2013年经济和信息化重点工作
(一)、加速产业集聚提升
1、加速产业集聚。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产业基地化的要求,加快构建“4+4”产业体系,一是确保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子电器四大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四大优势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9.6亿元,其中,酿酒食品产业92.6亿元,纺织服装产业13亿元,机械加工产业17.8亿元,电子电器产业16亿元,分别增长50%、50%、60%和80%。二是加大新兴产业培植力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倍增发展,其它新兴产业破题开篇,形成特色。通过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扩张、集聚式发展、爆发性增长,全年确保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个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年内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
2、建强特色产业基地(园)。坚持以特色园区建设引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园)建设。坚持“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凸显产业特色,增强园区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重点支持双沟酿酒产业园、青阳机械零部件产业园、开发区有机食品产业园及纺织产业园发展,培育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力争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促进同类型行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业,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供服务支撑。
3、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排查今后三年落后产能状况,做好分批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基础工作。抓紧研究制定落后产能淘汰的具体时间表和推进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动员企业及早行动,加快设备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
1、培育重点企业。加大对全县50强企业,特别是纳税前50名和销售50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倾斜扶持政策,推进靠大、靠外、靠强,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综合运用政策支持、行政推动等多种举措,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申报省以上专项资金,县级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向省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较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2、加大政策扶持。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支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与省与市对口部门协调联系,争取其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帮助,及时兑现县里已出台的各项激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开展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力争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各级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投资和经营成本。
3、建立帮扶制度。通过建立领导联系点、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重点企业分工负责、联合协调会办等工作机制,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能源供应、市场开拓等具体问题,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
4、做强本土企业。对于本土企业发展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给予帮助支持,协调解决本土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融通、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以及“退二进三”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力度
1、做好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及全局性的问题,把握运行态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各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动态监控,着力做好12户重点企业预测预警和分析工作。加强与各县区对比分析,建立与兄弟县区信息交流制度。
2、加强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协调解决重点物资运输问题,确保电煤运输供应,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努力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运营情况的跟踪,重点是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推动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的调研,申报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争取政策扶持。利用省经信委搭建的产品万里行平台和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契机,组织我县名特优新生产企业参加,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大新增长点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指导相关企业制定客观、适度的增量项目(产品)年度产出目标,建立健全达产达效工作责任制,确保年度增量计划的全面完成。建立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产品)的定期监测和跟踪制度,及时了解把握序时进度,分析运行情况。
4、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大技术中心投入,确保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开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抓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保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资源,共同推动食品加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纺织服装加工等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助推器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联合,建立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后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提升企业技术进步水平
1、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抓好15个省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实施挂钩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大争取政策扶持力度。
2、搭建银企合作融资平台。积极帮助重点企业扩大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采用多种方式予以信贷支持,确保商业银行用于工业信贷比重稳步提高。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梳理项目,向银行推荐质量好的金融部门认可的项目,开展项目对接,保证全县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和银企合作洽谈的成功率。同时,加强对签约项目资金落实和实施情况的跟踪考核,确保签约项目的资金到位率。
3、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名牌产品、“三名”商标申报步伐,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加强品牌保护。落实政策扶持,对已认定的名牌产品和“三名”商标产品,协调有关部门在融资贷款、信贷担保、电力供应、交通运输、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国家级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省出口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加大财政资金奖励额度。总结推广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活动。引导企业贯彻ISO9000、14000质量管理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促进活动。
(五)、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1、加大政策支持。认真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做到“储备一批、筛选一批、服务一批”。一是做好项目的调查储备,抓紧建立2011年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库。二是坚持优中选优。选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作用明显、填补我县新兴产业空白、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重点项目,作为国家、省扶持资金的优先申报对象。三是帮助企业掌握政策包装项目。指导企业学习掌握政策,做好项目包装,完备各项手续和材料,争取2011年省级资金不少于上年度。
2、加快创新转型。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专利新产品的扶持,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和技术创新步伐。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酿酒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培育示范平台。扎实做好中小企业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培育和发展,帮助我县更多企业进入省中小企业扶持发展的大盘子,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
3、推进信息化进程。继续落实“中小企业百千万电子商务应用促进计划”,组织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应用电子商务行列,加强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和信息维护管理工作,强化服务基层,不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搭建共享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对中小企业网络服务水平。
4、强化运行监测。抓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全县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报表统计、重点监测企业月报及运行分析。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关注中小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时反映企业的困难和矛盾,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对策建议。
5、促进集聚发展。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选择1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区找准定位,努力形成“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特色。探索成立乡镇工业集中区开发有限公司,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推进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工业集中区的承载集聚功能,积极申报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称号。做好产业集群的扶持引导,放大其龙头效应、支撑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中小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6、培育示范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引导其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定位职能,合理收取费用,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创业辅导,多层次、大范围开展创业投资洽谈、创业辅导培训活动。加强与社会化创业辅导机构的合作,逐步培养和扩大创业培训师资力量。组织有能力、够水平、业绩好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申报省级重点示范机构称号,利用政策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全县社会化服务机构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
(六)、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1、大力实施“865”工程。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和培育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木材加工、玻璃建材、治金新材料、包装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8个重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企业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产业联盟在线、节能减排监控、安全生产监测、人才培养交流6大领域信息化应用,主要抓好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等5大关键环节,加快利用信息化提升全市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县分管领导牵头、经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机构,统筹推进全市“两化融合”重点工作,认真做好产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人才培养、载体建设、资金保障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月报涉及信息化内容,按月统计示范试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3、强化学习培训。争取省经信委和省软件行业协会支持,开展企业管理人员“两化融合”和软件知识培训。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市内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观摩活动,
4、推进社会信息化。继续开展政府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政府和部门门户网站安全高效运转。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积极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定期召开信息化联席会议,推进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全社会信息进程。
(七)、落实节能降耗和能源保障措施
1、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建立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完善能源消耗预测预警机制,加大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地区的用能调控力度,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以能效达标为重点,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加强能效电厂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强化考核验收,确保项目达产达效。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淘汰和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
二、环境监管信息公开职责分工
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局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
人事科(纪检监察):负责监督、考核局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
信息中心:负责依程序将各科室(单位)提供的环境监管信息在局网站及有关媒体公开。
环保科技、环境评价、污染防治、自然生态、环保法制、总量减排、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监测、辐射管理、投诉受理等环境监管科室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将其制作和获取的环境监管信息依程序至市环保局网站。
其他科室所涉及的环境信息按政务公开的相关要求执行。各区县市环保局(分局)参照执行。
三、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内容
根据省环保厅及市政府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信息外的各类信息都应公开。具体内容按照环保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目录》(第一批)以及《省环境保护厅信息公开指南》等规定执行。在此基础上,还应定期公开各类信息汇总情况,重点公开以下六个方面的信息:
1、环境监测结果公开。包括定期公开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以及经有效性审核和比对校验确认的重点企业在线监测结果等,每月进行汇总分析。
2、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结果公开。及时准确公开企业环境信用状况,并与企业上市核查、信贷等直接挂钩,促进企业增强环境守法意识。每年进行汇总评价并公开。
3、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情况公开。包括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起因、真实状况及处理处置情况等。事故处置过程中及时公开,每月进行汇总公开。
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情况公开。包括环评报告、项目内容、环境影响、环评批复及竣工验收等内容。每月对已批复、已验收,以及不予受理的环评审批情况进行汇总公开。
5、环境热点问题处理信息公开。包括环境、投诉以及网络、媒体涉常环保舆情的受理、调查、处理处置以及办理结果等。投诉处理情况及时公开,每月对受理、处置情况进行汇总公开。
6、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情况公开。包括排污费征收的项目、依据、标准和程序,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实际征收数额以及减免缓等信息。每季度对未按时缴纳排污费的企业进行汇总公开。
四、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时限
一般情况下,自环境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每月汇总类信息于次月10日前予以公开;年度或季度汇总类信息在终了后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自动监控等能即时的信息1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程序
以网络公开作为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信息中心在局门户网站设立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各科室(单位)将环境监管信息报分管业务领导审核签字后,报分管政务公开(保密工作)的领导审核签字,然后上传至局域网或信息中心邮箱,由信息中心在市环保局门户网站上公开。同时,可根据不同环境监管信息的特点,采取在政府网站、报刊上刊登,在广播、电视上播放等各种方便公众知悉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环境监管信息。
六、公众依申请公开事项
1、申请受理
公众通过互联网提出的公开申请由信息中心受理后,转交办公室统一办理,采取其他方式提出的公开申请,直接由办公室受理并办理。
2、依申请公开事项的处理
办公室受理公众依申请公开事项后,根据内部职责分工,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交办,局属各单位在收到《信息公开申请表》后,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下列答复:
(1)属于已公开范围的,告知申请人可以获得该环境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2)属于公开范围未公开的,依相关规定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公开,并告知申请人获得该环境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3)属于免予公开范围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的理由;
(4)不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工作范围的,告知申请人该信息的所属机关及联系方式;
(5)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告知申请人;
(6)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答复文本根据答复内容,交办公室初审,按程序报相关局领导审批后,由办公室统一回复申请人。
七、监督方式及程序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建立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网络平台和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互通,全面掌握全市个人住房的基础信息及动态变化情况,并逐步实现相关信息共享。
(二)主要任务
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由市、县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组成,市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由市上负责建设,县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由各县区负责建设。主要任务是:
1.按照国家和省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有关要求及数据标准,建立完善市、县个人住房信息系统;
2.做好房地产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房屋登记问题,确保个人住房信息数据完整性;
3.市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与省级系统联网,县级系统与市级系统联网,实现省、市、县三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互通。逐步实现建设、房管、户籍、税务、金融管理机构的信息共享;
4.市上指导、检查和督促各县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
三、阶段任务
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要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1.明确组织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市县区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市、县区建设(房管)部门设立房产信息管理科、股、室或中心,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开展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工作。
2.制定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指导系统建设工作;
3.确定系统建设主要内容;
4.选定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研发单位,细化系统建设具体内容;
5.编制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确保省、市、县三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互通;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1.年5月底前,完成市、县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
2.年6月底前,实现省、市、县三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面联网;
3.各县区要做好房地产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并妥善解决历史遗留房屋登记问题。
第三个阶段:完成验收阶段。
对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市建设(房管)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房产管理科(或中心)会同相关科室、单位具体负责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工作。各县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县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各县区建设(房管)部门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工作。
(二)落实建设资金
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陇政发〔〕21号)文件明确规定,市、县区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市、县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市、县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分别由市、县财政负责筹措;据初步测算,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平台软、硬件基本建设资金市、县区各需200万元。
系统建成后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纳入部门预算统筹考虑。武都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强化协调配合
1.开展政府网站定级备案。根据去年重点单位调查摸底情况,全市尚有200余个各类信息系统未开展等级保护工作,其中包括大量政府网站(指党政机关门户网站),鉴于政府网站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发,需及时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全市党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开展门户网站定级备案工作,并于5月底前向公安网警部门提交《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简称定级报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备案表》(简称备案表)(模板见附件),定级报告、备案表完成后请单位盖章后一式二份送至市公安局网警大队。
2.开展其他信息系统定级备案。除网站外,各单位其他信息系统也可一并开展定级备案工作,提交时间可适当放宽。
二是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工作。
1.有政府网站且定二级以上的单位,必须在12月底前开展网站等级保护安全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及时落实整改建设,切实保障网站安全运行。
2.各单位其他已定二级以上信息系统争取明年完成等级保护安全测评,若今年有条件的也可一并开展。
3.等级保护安全测评须由获得相关资质且在当地备案的专业测评机构开展。目前,拟由市政府采购中心会同市等保办从已在备案的测评机构中通过法定方式选定若干家,确定后于5月底下发具体名单,各单位可直接从中选择开展测评工作。
三是开展等级保护安全培训(时间:半年一次)
要依托等保小组定期邀请专业测评公司技术人员开展信息安全知识培训,进一步普及等保知识,提高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各级责任人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
四是实行等保例会和通报制度(时间:每季一次)。
市等保小组成员单位要定期召开等保工作会议,分析总结当前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特别是对上述工作开展进度情况定期在全市范围予以通报。
二、系统定级建议
根据信息系统定级标准结合其他县市经验做法,对信息系统的分类定级作如下建议,供各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参考,定级标准可查阅《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GB/T2240-2008)。
1.政府部委局办门户网站、镇(管理区)以上政府门户网站原则上定为二级;
2.党政机关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原则上定为二级,特别重要的定为三级以上;
3.医院、水电气、金融系统以及其他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原则上定为二级,特别重要的定为三级以上。
三、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落实工作。“等保”是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等保”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和部署,切实做好我市“等保”工作。
1、在实际使用中继续对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推广应用,建成数据终端;
2、建立局机关及各土地管理所内部网站,实现局所信息的网上与交流;
3、继续完善局机关办公楼局域网络建设和维护;
4、与政府网连接,适时更新信息,确保网络安全。
二、主要工作安排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局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网络涉及面广、资源多的优势,提高我们的知名度,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推行高效低耗办公模式,要做好四项工作: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纳入重要日程
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越来越向着技术型、信息化管理转变,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利用好这一优势更是会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推进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对信息的开发利用不及时,对自身相关技能的提高不热衷,直接影响了政务公开的进程,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设备利用率
目前,我局领导计算机配备率为100%,科室计算机配备率为100%。所有计算机均可二十四小时上网浏览信息。但从目前计算机使用的情况看,部分干部计算机技能仍然有待提高,对现有设备的使用率低,广大干部职工对网络资源的应用不充分,上网技能匮乏,尤其是国土资源管理网上政务公开方面以及日常业务在电脑上的应用较差。今年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应不间断的开展计算机技能自学活动,从工作实际出发,查缺补漏,对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查阅,逐渐积累、全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同时,局机关将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在全员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重点软件和上网技能的操作水平,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办公模式打好基础。
3、完善我局信息员队伍,健全其组织机构
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是桎梏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目前,信息资源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各股站办的工作动态不能及时掌握,对外部有益信息的了解也不够详尽。因此,必须充实信息员队伍,在成立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由各股站办的信息员网络,更好的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每个股站办都要配备一名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信息员,局内设立一名信息办主任,兼任总信息员。信息员应履行以下职责:1、负责各股站办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2、负责相关信息的传递、反馈和上级有关业务的传达工作;3、负责适时性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4、负责本股站办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5、协助局信息员做好相应工作。信息员应遵守以下制度:1、要建立各自的电子信箱,每天上午8:30分按时查看、传送邮件,并保证每天浏览市局和省厅及国土资源部网站。2、每周一下午4:00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向局信息员报送一次信息,每月信息上报量不得少于四条。信息的报送要求文档一律为a4word文档,照片一律为4寸彩色(gif;fpg)格式。如报送电子邮件有困难,可用软盘报送。3、信息的报送必须经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同意。
4、严格执行遵守信息化建设要求,保证及时上网接收和信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社区自治,居民受益”方针,依照“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步实施”原则,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建设,推进乡村基础共享数据库整合建设,推进乡村服务热线整合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有效融合,推进全社会信息化发展,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促进社区增强自治意识、拓宽社区居民参政议政渠道,促进社会服务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与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有效整合的全区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以人口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社区为终端、以镇、办为纽带、以区为中心、以政务网为支撑。实现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基础信息的共享、协同办公和政务服务;依托社区网络,建设社区远程教育平台;以乡村为单元,整合现有公共服务热线,建设统一的热线呼叫系统;依托幼稚的电子支付系统,构建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个贷信用系统,为居民提供足不出户的消费新理念;按需整合乡村监控系统,构建平安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网站,拓宽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全面建成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网络资源的互通互联,以满足居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动身点和落脚点。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更新,及时传送给居民,实现服务信息多样化、管理顺序动态化、信息传送时效化。
(二)统筹规划。
调动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整合政府及相关部门现有的信息及网络资源。共同推进,防止重复建设,节省本钱,统一应用较成熟的软件,实行集中管理、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基础信息资源,服务政府、服务居民、服务社会。
(三)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立足于实际需求,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突出应用,探索利息低、效果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做到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任务
围绕“以人为本,-年期间。面向需求,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主要目标,实施社区信息化的125工程”即以建设一个数字化乡村为目标,实施“二个整合、五个推进”实施乡村基础数据库整合应用,乡村安防系统整合,推进各项服务前置社区,推进社区服务热线大协同,推进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构筑居民信用消费新模式,推进社区文化大繁荣,推进远程教育多样化,共同构建一个面向居民、覆盖城乡、统分结合、功能完善、服务便利、管理规范、运行平安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一)推进乡村基础信息数据资源整合。
利用协同办公系统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模块,现有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力争在年底达到日更新人口数据;利用数字化城管平台和协同办公系统的有效整合,月度同步更新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协同办公平台,每月直报统计数据,同步更新宏观经济数据库,实现“一次采集,多方使用”或“多方采集、信息共享”乡村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向纵深挖掘数据应用价值,推进乡村基础数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针对人口基础信息使用率高、更新快的特点,重点关联比对人口基础信息,比对后信息作为个人信用等延伸服务系统的基础信息加以利用。
(二)推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社区前置。
优化现有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流程,利用协同办公系统和网上审批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有效整合。推进社区服务站前置审批和许可项,通过热线呼叫中心和短信平台随时告知居民所申请服务的进展情况,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大厅享受“一站式”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依托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的绩效考核模块,监督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通报前置服务的绩效考核情况,重点解决社区居民办事难的问题,同时还在网站提供了交流互动栏目,居民可以对政府公布的重点决策信息进行讨论和建议。
社区居民根据个人情况在社区服务中心登记志愿者信息和求助信息,社区内部开展志愿者服务。由门户网站站群系统在互联网上建立志愿者服务网站,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定期更新志愿者信息和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者服务和奉献公益爱心的双向渠道。
(三)推进社区信息化网站创新型建设。
积极开展个性化网站筹划,利用社区信息化网站。突出以人为本,按需使用的主题,通过门户网站站群系统,各个社区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定制社区子网站,邀请社区居民作为信息监督员;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建立家庭博客,为社区内的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个人博客,宣扬正确的家庭观、价值观、人生观,为需要帮助的人在线解答疑难,逐渐形成社区人帮人、人助人、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推进服务热线整合。
统一以区长电话为窗口,推进现有各部门服务热线的整合。不在单独设立行政服务热线电话,区长电话负责协调解决居民反应的各类问题,同时行使监督职能,监督各热线电话的运行情况,定期在门户网站上通报各单位绩效考核情况;技术上整合各平台语音和协同办公接口,达到语音和系统的无缝连接;体制上保管现有各单位语音坐席,逐步整合职能相近的坐席减少行政本钱,不在单独建立各部门的热线电话,只根据工作量增加热线坐席人员。
应向整合后的热线平台提供语音接口和数据接口,社会公共服务电话原则上保管其原单位坐席和热线号码。接收热线平台转办的任务,同时由区长电话监督社会公共热线服务情况自接收业务和转办业务的办结情况,定期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布。
(五)整合乡村安防系统。
与各街道办事处、小区的监控系统无缝对接,整合数字化城管和公安部门的监控平台。建立乡村综合安防平台,社区实施5A化社区平安管理,即BA-设备智能自动化系统;CA-通讯自动化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FA-防火自动化系统;SA-平安捍卫自动化系统。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检点监控区域的视频摄像,企业可以通过安防平台,建立与110报警中心的联系,无人值守的情况下,有突发事件时,系统自动通知110报警中心,各部门根据管辖区域进行划分,各司其职,应急联动;实时对各大型聚集场所、治安复杂区域和重点路段、金融单位、重点污染源、事故高发地段等要害部位的社会面治安状况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乡村死角、小区死角、边缘路段实施动态影像实时监控;对多点远程的视频、音频进行监控及管理,全面提升政府机关掌握和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最大限度保证社区居民的生活平安、出行平安,共同构建平安社区。
(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整合集网络运营商、通信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社会福利彩票、公交IC卡、医保IC卡、水、电、煤制气、供暖等社会服务缴费窗口于一体,依托幼稚、平安、高效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可在社区服务站集中缴费,或通过社区网络进行网上缴费,也可以由社区居民或企业在社区网站上建立网上购物,社区服务站统一建立社区网购物流中心,推进社区电子商务发展;也可与商业银行合作发展社区IC卡通系统,社区IC卡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部分:金融应用和非金融应用。金融应用中,IC卡作为存折或钱包使用,可以储蓄、取款、支付,如各种物业收费及代收费,都可通过IC卡进行网上收取,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免去了业主的麻烦,也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效率。非金融应用主要是指IC卡的身份认证功能,包括电子钥匙、停车车位、进门身份识别、社区娱乐场所会员卡等。由于是数字化管理,IC卡系统的平安可靠性很强,既“坚持原则”又“文质彬彬”
收集整理个人消费的信用信息,委托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企业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消费的信用评估,推进个贷信用平台消费,进一步拉动内需,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推进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建设。
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分布式远程流媒体教学平台,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初期由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提供视频资料,逐步发展成为由第三方教学机构或社区投入低成本的硬件设施,依托社区网络、政务网络,开展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流媒体教学,也可由教学单位投入教学资料和在线辅导教师人力资源,与社区合作实施定向有偿教学,同时在社区居住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教学平台实施点对点,点对多的远程家教服务,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网络教学。
五、保证措施
(一)完善机构。
涉及多个部门,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服务管理体系。需明晰责权和服务,成立以信息化工作的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社区建设的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信息办,负责研究和制定社区信息化发展纲要,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日常工作,组织社区信息化建设,验收社区信息化项目,并监督社区信息化平台运行绩效。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日常工作仍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监管等工作。
社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优化流程、数据与技术、推广应用、社会服务组、电子商务与信用、志愿者服务、治安等小组。综合组负责每月召开各成员单位例会,根据社区信息化平台各成员单位的职能职责。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各项问题;负责政府部门效能监督从项目开始实施起,每月组织各组各成员单位召开例会听取阶段性工作汇报,并及时督促各单位项目进度及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各项问题。推广应用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与推广应用。优化流程组负责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服务顺序的优化工作。技术组负责社区信息化规划、技术方案制定、人口基础数据库采集、管理、监督、网络、系统平安开发、维护和平安保证工作。社会服务组负责平台运营中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管理;电子商务与信用组承担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工作和社区信用体系构建运行;志愿者服务组负责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把从事和关心社区志愿者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组织起来,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积极为社区的单位、成员、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协助和服务,做好后期的相关服务工作。
(二)分级投入、社会参与
作为试点单位,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继续的投入。区级财政的压力较大,争取国家、省、市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专项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区级落实配套资金,保证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发展。
开展各类增值服务、网购、物流等社区有偿服务,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平台运行。逐步实现社区信息化平台的自收自支,自给自足。
(三)整合资源、按需发展
要充分利用政务网的硬件设施和相关部门的网络、信息资源,推进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根据区信息办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要求,结合外地情况,从实际需求动身,逐步建设,不时完善。
(四)完善制度、绩效考核
随着社区信息化平台功能不时拓展,完善的制度是保证社区信息化平台稳步运行的有力保证。要逐步完善、更新相关的制度建设;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信息化平台现有功能建的绩效考核;要组织对社区信息化平台新建项目工程验收;区政府将建立专项资金对先进社区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实施方法
(一)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1.社区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的无缝对接;
2.政务热线和社会公共服务热线的整合平台建设工作;
3.社区信息化网站群建设;
4.社区安防系统建设。
(二)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初步建立信息准确、及时更新的乡村基础信息数据库;1.人口基础数据库日更新、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月更新、法人基础数据库月更新、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月更新、税源经济数据库月更新。
2.设立社区前置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料理窗口;
引入互联网支付平台,3.选取1-2个试点社区。引导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平台增值服务建设;
4.选取1-2个试点社区完成远程党员教育平台分布式外地化建设。
(三)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与商业银行合作发展社区IC卡业务;1.选取1-2个试点社区。
2.完成个贷信用平台建设;
3.选取年试点社区运行良好的社区信息化项目进行推广。
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区信息办: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审批工作;社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审批工作;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社区信息化试点专项扶持项目;社区信息化的相关培训工作。
区发展改革委:社区信息化项目的审批和验收工作;协助编制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协助相关产业政策的编制工作。
区政府办公室、政府法制局、行政服务中心及其他区委、区直各部门、各镇办等相关单位:社区信息化平台服务顺序的优化工作。
区发展改革委、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安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各镇办等相关单位:人口基础信息征集和数据库数据入库;负责应急指挥模块建设和协调工作。
区信息办、失密局、公安局、网通公司等相关单位: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技术开发和信息数据的平安保证工作。
把从事和关心社区志愿者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组织起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民政局、商务局、团区委、妇联:平台运营中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承担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积极为社区的单位、成员、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协助和服务。
服务大厅窗口规划建设、培训、运行、管理工作。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民政局、信息办、各镇办等相关单位:协助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工作。
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参与社区信息化人才培训的工作及相关职称认定工作。
区妇联、团区委: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协调、管理工作。
区卫生局:社区卫生、医保IC卡的协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