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

时间:2022-07-02 23:42: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韩寒与方舟子事件

篇1

在《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写到勇敢的孩子说出真话后,戛然而止,留给后人无穷的想象。现代读者大多会关心“说真话的孩子”是否会受到群臣的责难,因为警惕公权力侵犯个体的利益正是现代政治的热门议题。也有好事者写了续篇,讲述童话之后的童话:“说真话的孩子”受到民众的悉心呵护,并在民意的期待中一如既往地“说真话”。日积月累,当反秩序的行为成了一种新的秩序,“说真话的孩子”也就成了这个领域的“新皇”。某一天,“新皇”走在大街上,又一个“说真话的孩子”及时出场,并且喊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可是他什么东西也没写呀!”虽然麦田并没有喊出这句话,但并不影响他扮演后童话时代中“说真话的孩子”的角色。

2012年1月15日,麦田在博客中发表《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质疑韩寒的文章是由其父韩仁均和好友路金波,韩寒的形象是2人包装出来的。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韩寒是“皇帝新装”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如今,在后童话时代语境中,麦田――又一个“勇敢的孩子”站了出来,指出韩寒是个没穿衣服的“皇帝”。麦田在博文里说,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时,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杯中窥人》,出题评委李其纲是韩仁均的同学,韩寒出名其实是“拼爹”的结果。麦田还说,《三重门》之后,路金波是韩寒的背后推手,让韩寒不断骂人,从“骂教育”到“骂文化”,再到“骂社会”,把韩寒包装成为一个批判性的公共知识分子。麦田对韩寒博客做了统计,指出韩寒博客2008年“突然转型”,从骂陈凯歌、陆天明、余秋雨等文化名人转而批评社会时政话题。他甚至列出图表,指韩寒在紧张的专业赛车期间,仍然了许多批判性的博客文章。从而质疑这些文章是由他人,韩寒背后有一个团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昔日“说真话的孩子”,如今却被当成虚伪的“皇帝”遭到另一个“孩子”的解构。韩寒怒了,被麦田激怒了,他认为这是“有罪推定”。“因为我没有办法证明我的文章是不是我写的”,他在1月16日的博文中说,“我是一个特别看重职业操守的人,这已经触犯我作为写字人可以容忍的底线……我不说清楚对不起我自己,也对不起我的读者”。于是他采取了一个他认为“幼稚的方法来说事”――悬赏2000万请人来证明他的文章是由他人捉刀的。就在这一天,韩仁均、路金波也在网上回应了麦田。同时,诸多网友卷入论战,事件呈扩大化趋势。

2012年1月18日,麦田致歉后退场,“事了拂衣去”。但事情并未告一段落,而是迎来了一个新的。因为方舟子登场了――这也是一个“说真话的孩子”,而且是专业的。

2012年1月18日至今,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论战事件“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谜》、《“天才”韩寒创作之谜》、《“天才”韩寒作品分析》等文章,并转发和评论若干他人文章,明确指出韩寒作品“”、“水军”、“包装”。对此,韩寒自行整理了1997―2000年间的手稿、通信、素材本等资料合计约1000页,“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韩寒认为,这些资料足以证明包括《求医》、《书店》、《杯中窥人》、《三重门》等均为自己独立创作,但这些并没有止住论战的脚步,越来越多的网友卷入论战。随着事态的发展超过预期,韩寒决定方舟子,告其侵害名誉权和作品署名权。韩寒好友路金波明确说:“鉴于方舟子在质疑过程中,多次使用明显歪曲的事实,多次进行误导的推理,得出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的结论,并大肆传播。造成对韩寒名誉权和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韩寒向上海主管法院提讼,要求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方舟子论战韩寒事件,其中是非曲直,各有各说。网络调查中,支持方舟子的网友数量与力挺韩寒的网友数量不分上下。事件至此,似乎离落幕尚远,最终的较量胜负难料,但事件本身从一场学术对话演变成一起民事诉讼案件、一场大众积极参与的公共讨论,却是在意料之中。

法庭辩论与公共讨论

众所周知,童话时代有着明确的道德判断。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昏庸,群臣愚蠢,而“讲真话的孩子”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后童话时代,法律成为替代道德和界定是非的工具或武器。

无论是麦田,还是方舟子,都主张韩寒的文章另有捉刀人,这是在质疑韩寒作为一个“公共人物”程序上的合法性。既然在程序上都是非法的,那么实质本身是否合法都无关紧要。换句话说,如果连这些文章都不是韩寒写的,那么文章里写得再好,也是枉然。这对韩寒来说,“感觉是躺在地窖里中枪”。无故中枪后,当然要反击,韩寒的应对是拿出1000页誊稿,来证明这些作品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并于2012年2月3日向上海市普陀区法院递交材料,诉方舟子、刘明泽侵害“名誉权”和“作品署名权”。显然,双方的证据都缺乏足够的力度。麦田和方舟子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从法理上来说,这不是直接证据。韩寒所提供的手稿,虽属于直接证据的范畴,但只能证明这些手稿是他写的,而无法证实这些文章是他独创的。

当然,从这个案件来看,属于谁主张谁举证的范畴。韩寒犯不着“开腹验凉粉”。但韩寒作为公众人物,他在法律上必须比一般人向公众舆论让渡更多权利,在案件中承当更多的举证责任。这是保证公众事务的辩论广泛公开、富有活力的需要。包括方舟子在内的任何人都有权对韩寒进行质疑和批评,哪怕存在个别细节的失实,从而有损韩寒本人的名誉,“因为真理传播需要这种生存空间”(美国大法官布伦南),但这并不意味着方舟子对韩寒的言论没有界限,带有主观恶意的诽谤并不受法律保护。

按照韩寒现有的诉讼思路,这是一场注定令法院为难的官司。法学教授乔新生认为,尽管双方都试图通过法院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法院无法对一个人的思想做出司法裁判。如果法院贸然对韩寒的创作能力做出判断,将会超越法律的权限。如果法院要求方舟子停止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又会损害宪法所赋予的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即便最后法院“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判韩寒赢,也无法终止一部分人不接受判决结果,继续相信韩寒是“人造”的。他们甚至可以继续发表质疑的言论,但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这都是公众的权利。韩寒无权干涉哪怕是已经公认的荒谬言论,法律只会提供其言论保障。反过来,如果法庭判决方舟子没有侵权,也并不意味着韩寒的作品有他人。法院只能判断方舟子的言行有没有构成法律上的侵权。

由此看来,这场官司无论方舟子还是韩寒,获得完胜的机会都是零。那么韩寒为什么还要去进行一场难以获胜的官司?在后童话时代,法律对道德的褫夺,致使道德隐退,并非完全消逝。当韩寒发现法律失效的情况下,便开始寻求潜在的道德自证。

韩寒回应麦田的质疑时,曾经打出2000万的“悬赏广告”。这一“悬赏广告”的性质,与其说是一份合同、一个契约,不如说是一种自证清白的手段。这种自证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就像日常生活中,情人之间经常用“我若负你,不得好死”来表忠贞一样。所以,“悬赏广告”才会出现在博客这种非司法场域中。同样,韩寒宣布要方舟子,也可视为一种“证明”手段。不论其最终结果如何,这一姿态本身旨在告诉公众:我是站得住脚的,我愿意接受司法过程的检验。由此可知,韩寒并非真的想“法办”方舟子。事实亦如此,2012年2月13日韩寒又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书。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宏大背景下,人们往往喜欢用经由普法而进入日常语言的法律术语来规整和表述公共事件,而忽视了法庭辩论与公共讨论之间的差异。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郑戈认为,“韩寒受到质疑的名誉,主要不是作为一位作家的文学声名,而是作为一位‘青年偶像’的符号性资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法律能捍卫韩寒的文学声誉(作品署名权),但无法维护韩寒作为一个“青年偶像”的形象(名誉权),因为这属于公共领域的范畴。在公共领域,法律规范之外还存在着道德判断。“青年偶像”这个符号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杯中窥人》、《三重门》、《长安乱》等文学作品,“应试教育挑战者”、“体制批评者”、“直言不讳者”和“赛车手”等各种形象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当韩寒这个名字具有了这种符号意义之后,他便因其公共影响力而成为一个“公共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到公共利益。作为青年偶像,韩寒的形象无论多么完美,哪怕完美得令人不忍怀疑,甚至不能容忍丝毫怀疑,都不能在合法性上自证。所以,对他那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之路”进行分析和质疑,完全符合公共利益。通俗点说,即韩寒的“成功之路”会不会对大众产生误导。毕竟,这与大众的利益,尤其是身处叛逆期的青少年成长休戚相关。

显然,麦田和方舟子的质疑韩寒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正是法庭辩论与公共讨论的不同之处。

偶像的崩塌与自我救赎 “上帝死了!”如果仅仅从无神论的角度来理解尼采这句“疯话”,显然不得要领,这分明是后童话时代的伦理叙事:启蒙之后,偶像步入黄昏。

作为一个“说真话的孩子”的韩寒,最大贡献在于敢说“真话”。吊诡的是,如今却遭遇到了另外的“说真话的孩子”的“真话”。用韩寒的话来说,这是“一场灾难”。然而,这场灾难还远未结束,2012年2月6日,方舟子被孙海峰指责剽窃他人的作品,“打假斗士”被别人“打假”。很快,方舟子便从“说真话的孩子”的角色跳转到“皇帝”。在后童话时代,“真话”成了一个符号,在喊与被喊中,“皇帝”和“孩子”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有些模糊,而谈论偶像变成一件荒唐的事情――偶像的标准,谁能说得准呢? “那个获誉无数的公民韩寒,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被社会和大众特别是被知识界精英幻化出的一个精神偶像”,有网友这么说。但在“皇帝新装”的围困中,更多的人是希望有一个孩子出现,希望这个孩子喊出他想喊却不敢喊的声音,韩寒不失时机地出现了,所谓“公知韩寒”、“公民韩寒”,身上聚焦着大众期待的目光。问题在于,韩寒是否承担得起这份期待?以韩寒的知识储备和理性思辨,是否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内为大众提供一份份正确的答卷?韩寒骂教育、骂文坛、骂社会,其愤世嫉俗的行为,的确引发了转型社会反叛大众的共鸣,但韩寒并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仅仅是站在预设的道德制高点上,以形象去引领大众,而非以专业和思辨去征服大众,这种道德预设恰恰是对道德的僭越,于是,在一种相似的道德语境中,韩寒“关公战秦琼”似地遇到了方舟子。

当然,韩寒有破而不立的权利,但韩寒的尴尬却不能反证方舟子的无辜。现在的方舟子就是几年前的韩寒,他们的成名之路有很多相似性。如果说韩寒是前一任“说真话的孩子”,那么方舟子则是后一任“说真话的孩子”。韩寒是前一任“皇帝”,方舟子就是后一任“皇帝”。韩寒的叛逆附和了大众的质疑精神,方舟子的固执激发了大众解构的冲动。这一刻,庄周为蝶,蝶为庄周。当社会中只有一两个“方舟子”,大家应该将其视为英雄。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方舟子”,以“莫须有”的方式,以“我觉得”、“很有可能”的口吻解构他人或自身被解构时,民众就应该对其保持警惕。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些或许有着言论自由的考量,却未必都符合道德。个人行为的正直与否,不能只看是否合法,任何法律,只要看上去有损于道德,便会产生宪法问题。再者,“永劫复返”本身就是“一场灾难”,并不能完成救赎。

篇2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对于如何判断侵权有如下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该司法解释其实与国外通常做法一样,将言论分为两类:事实与意见。事实,是指事情的实际情况,事实陈述是对存在的事情的叙述。意见,是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相较于前者,更为主观。但实务中如何区分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方舟子说,“韩寒在1997年写了《三重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略)”,这是关于事实的陈述,但随后他评论说:“这段文字写得很烂”,那后者就是一个意见表达。

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意见?影响个人名誉的主要是传播了虚假事实,因为这样会造成多数人的错误认知,而使其受到偏见。但如果是根据事实发表意见,则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因为司法只能判断事实真假而不能判断意见对错。司法必须区分事实和价值判断,前者是否存在可以得到证实,而后者则不然,不能说负面的价值判断就是诽谤。

事实的真假,是用证据去证明的。在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过程中,方应该举出证据,这些证据包括韩寒写的书、接受的访谈,以及相关人的证言。就像国学考据一样,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本身也是证据调查的方法之一。

在分析的过程中,作出判断和推断,应该属于意见表达的自由。对意见表达的特别保护源于言论自由理念。其限制条件,只在于评论者不能侮辱他人的人格,也不能捏造事实进行诽谤式的评论。

篇3

当然偷拍仍是我们的重要手段,所以最后免不了要借用最近很红的雷蒙德·卡佛那句——别耍花招。对你们、对我们,都是箴言。总归在这里,阳光一定能打在你我脸上。

补遗

回首2012年,还有许多没有列入十大“拍案惊奇”的娱乐事件同样受到关注,这些或喜或忧的新闻点缀着喧嚣热闹的娱乐圈,它们在精彩的2012年中占有一席之地。

李宗瑞女星案

台湾某金控公司的小开李宗瑞,2011年被一对娱乐圈姐妹花控诉遭他,警方经过一年多的侦查,发现竟有大量名模艺人都曾遭其并拍下影片,受害人近60人,很多还是大牌女艺人。李宗瑞此后被通缉归案,这宗案件也成为2012年台湾娱乐圈最大新闻,在台湾引起全民关注。

高圆圆赵又廷恋情曝光

陈凯歌2012年电影《搜索》成就了片中两大主角高圆圆和赵又廷,两人从戏里演到戏外,暗度陈仓成为情侣:高圆圆在四月初赴南京探班赵又廷,在宾馆密会120小时,日夜缱绻足不出户,被风行工作室记者逮个正着。新闻一出观者哗然,高圆圆和赵又廷随后默认恋情,并见过各自父母,姐弟恋从此走到台前。

李云迪王力宏“被基情”

2012年春晚中,李云迪和王力宏同台激情联弹,这段“亲密关系”每每有风吹草动,都会成为网友八卦话题。因为结伴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两兄弟迅速成为12月被热议的人物,两人的“断背疑云”被推到风口浪尖,更有网友调侃:你们俩在一起,一定要幸福!2013年伊始,两人就齐齐否认断背情,声称都喜欢女生。

甄子丹赵文卓骂战

2012年3月,甄子丹和赵文卓拍摄电影《特殊身份》的时候爆发了矛盾,《特殊身份》开拍不久剧组发声明称与赵文卓解除合约关系,赵文卓对记者“喊冤”的同时,把矛头对准影片主角星甄子丹是戏霸,随后引起了一系列骂战风波,剧组发声明支持甄子丹,而赵文卓也召开会反击,双方互相指责一时成为娱乐焦点。

韩寒方舟子论战 小三言论惹争议

2012年开春,网友麦田发文章质疑韩寒文章很可能由路金波。不久方舟子接棒质疑,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方舟子连发七文,考据质疑,韩寒则晒手稿、爆往事,力证清白。另外,韩寒接受本刊专访称“我和我太太的感情非常坚固,但也许和其他姑娘也早已如同亲人。我甚至希望她们之间能够友好互助和平共处。”这段“小三”言论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并引起争议。

萧亚轩柯震东姐弟热恋

33岁的台湾女歌手萧亚轩从2012年初与比自己小12岁的新生代演员柯震东传出恋情,接连被拍到亲密外出、吃饭等照片。7月12日,萧亚轩被拍到与柯震东外出吃饭,席间调情撒娇,亲密无间,两人恋爱呼之欲出。这对相差12岁的“姐弟恋”也被粉丝看好,网友纷纷送上祝福。

郭晶晶豪嫁霍启刚

2012年年底,霍启刚与“跳水公主”郭晶晶结束8年爱情长跑,11月8日两人在港岛区沙宣道大宅进行注册仪式,10日于广州南沙摆酒,11日则在香港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婚宴。随后许多八卦传闻也继续发酵,比如郭晶晶被夫家取消回门宴;霍启刚险遭郭晶晶菜刀袭击等。

姚晨曹郁新婚速孕

姚晨和凌潇肃离婚后,对感情问题一直低调。8月16日,曹郁别出心裁地在生日聚会上求婚。11月17日,姚晨与摄影师男友曹郁在新西兰的一座教堂中举行婚礼,只有20多位至亲好友参加,为这对新人送上祝福。而姚晨结婚后也迅速怀孕,好友刘烨和沙溢更要争着与姚晨结“娃娃亲”。

舒淇遭围攻怒删微博

篇4

2010年十大网络斗士简介

1、韩寒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作家,《独唱团》杂志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1999年3月韩寒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出版后至今销量已逾190万多册。现为上海大众333车队职业赛车手。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很多人愿意称呼他为80后的领军人物,因为他是80后名气最大的一位,也是80后出道最早的代表人物。

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twocold

2、方舟子

本名方是民,笔名方舟子,1967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曾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是《新语丝》月刊和同名网站的创办人。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评中医等。方舟子同时是许多知名平面媒体的专栏作家,并且出版过一些以科普和反学术腐败等为题材的著作。由于在评判时过于犀利,方舟子本人和他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并被怀疑部分行为有商业目的。

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fangzhouzi

3、李承鹏

李承鹏,中国著名足球记者、评论员,昵称“李大眼”。1990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参与主创《21世纪体育报》,二进《足球报》被称为中国体育媒体大转会事件之一。现就职于《足球报》,任专题部主任。李承鹏在中国球评界素以泼辣、诙谐、犀利、幽默著称。

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lichengpeng

4、于建嵘

于建嵘,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已发表和出版过《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等大量著述。

微博地址:t.sina.com.cn/lichengpeng

5、郑渊洁

郑渊洁,作家,慈善家,演讲家。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楷模奖”获得者。一个人写一本月刊25年世界纪录保持者。皮皮鲁讲堂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委员会委员。2009年以20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2009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

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zhyj

6、任志强

任志强,(1951年3月-),籍贯山东莱州,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远集团总裁,同时兼任北京市商业银行监事、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董事。持有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自1993年起改组成立了北京市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创建了“华远”品牌,在房地产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2008年4月11日晚10点半,参加博鳌论坛的潘石屹则称任志强在“最想揍的人”中,排第二。2010年5月7日下午,任志强在大连富丽华酒店出席房产论坛时,遭人扔鞋。

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renzhiqiang

7、时寒冰

时寒冰居住于上海,MBA硕士。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曾兼任新华社所属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评论主编),曾主编网刊《中国》,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发表时事评论。凤凰博报特约顾问、南京大学客座教授、上海证券报评论员。现负责中国证券网的评论。

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shihanbing

8、万峰

被成为“电波怒汉”、“大龄愤青”——电台节目主持人,万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伊甸园信箱》节目主持人以及上海广播电台《相伴到黎明》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性教育节目和特殊的主持风格深受人民喜爱。上海东方电视台《笑林大会》节目特邀评委。2009年63岁的万峰是浙江广播电台文艺台年龄最大的主持人。有人称他为“电波怒汉”,有人称他为“大龄愤青”,以强硬、尖锐的主持风格而出名。2010年5月28日应成千上万浙江卫视蓝莓心声担任浙江卫视全新真人相亲秀《为爱向前冲》担任评委及心理分析师,风格堪称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