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2-12-11 09:52: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内涵

篇1

作者:左嘉琳 鲁薇 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团体,来学校为师生普及高雅艺术,使学生们近距离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感受经典、学会欣赏、懂得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受到师生热烈的欢迎,在校园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坚持长期开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现代社会脱节,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学生们希望学校能更经常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高校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倡导红色校园文化,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红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者团学干部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续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访三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通过主题班会、我的团日我做主、广播台、QQ群、微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个高校都应当组建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招收有一定艺术素养背景的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组建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和话剧社等艺术团体,并给艺术团提供相应的场地、教师等资源,使其成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力军,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本校从200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0届。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一次盛会。参与人数和获奖人数都是全年学生活动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学生社团80个,学生中不乏会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同学,且有几位达到八级、十级水平。学生参与各个协会的兴趣也很大。可以说,全院师生对文艺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普及高雅艺术,让艺术的气息充满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参与高雅艺术,构建真正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艺术。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校园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与繁荣,更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篇2

摘要:

“敬”是孔子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态度,孔子所称道的“敬”适用于所有人之间,是为人处世成功的妙道,更是个人修养的必要因素,敬与中庸之道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敬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孔子;敬;态度;修养

《说文?苟部》:“敬,肃也。”《玉篇?苟部》:“敬,恭也。”恭、敬词义相近,恭注重于外表,敬则关乎内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敬是一种无形的物质,一种态度,孔子强调的敬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表现在子女孝,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父母,更应是精神层面的虔敬的态度,即使父母去世,在祭祀的时候仍然应抱着犹如父母未逝时伺候的恭敬的方式展开祭祀的礼仪活动。《中庸》第十九章中孔子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此外当子游问孝时,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把敬甚至作为区别动物和人的一条标准。《礼记》的祭义篇中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孔子本身具有高度的孝的美德,他用他的敬爱父母的感情教育他的学生——孝的礼仪是必须的。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在国家机构中,臣之于君,依然需要敬的态度,犹如子女对待父母。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对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孝经》也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孝经?士章》)天子与臣民的相互关系中,敬的态度可以成为一种衡量的尺度,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君主以臣民是否尊敬他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则可以使国家稳定繁荣,对国家的发展十分有利。在全社会中传播一种敬的态度,就像孟子说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达成如张载所说的万物一体,把一切人当作自己的兄弟,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关爱,那么社会的和谐、和睦会使每个人都内心充满温馨,个人内心舒适感增强。

孔子活动的春秋时代,“敬”的文化内涵从先前的恭敬有所扩大,不仅是下对上应具有的或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还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解释为庄重认真,包括普通的臣民,也包括君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敬事,即是做事认真,也即认真做事。孔子又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认真办事的举止行为被孔子与他最推举的仁联系起来,给予了“敬”以高度的肯定,樊迟问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秉持恭敬认真积极谨慎之心做事,是取得他人信任、令他人放心的必要条件,是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行的必要因素。只要能认真庄重做事,就会不犯错误,就能得到别人的友爱,孔子弟子司马牛不无担忧地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子夏安慰司马牛的理由与愿望是希望司马牛能成为孔子称颂的君子,孔子教育子张的话是认真严肃做每一件事,即使蛮貊之地也能施行个人的主张,做事达到“敬”,人就能在为人处世方面比较成功,有更多的朋友与发展的机会。

孔子认为“敬”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子路问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修己以敬”,即是敬修,或曰修敬,要使自身达到孔子所说的“敬”,有了“敬”的因素,就迈出了个人的修养的第一步。宋代的程颐认识到“敬”的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程氏遗书》卷十八)程颐认为,只是一个“敬”最重要,个人修养与学习知识分开而论。《大学》之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要达到善,我们一定要学会“敬”。朱熹所定义的“敬”是这样的:“敬是戒慎恐惧之义”(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九);“身心收敛”,“不敢放纵”,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卷十二)。敬即保持庄重,剔除放浪不羁的妄想和妄为,达到的是一种自觉状态。孔子对颜渊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达到这种修养的功夫,其实贯穿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敬”。《中庸》倡导“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即是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此慎独,即是修养,完完全全的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修养自己。这修养功夫,亦只是一个“敬”。《大学》认为,治理国家经由八个步骤,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简称为“八条目”,个人修养高了,才能使治理国家伟业得以顺利实施。

孔子所说的“敬”有利于达成儒家所谓的善,缔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稳重、谦逊的性格,“敬”合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礼教,《礼记?内则》说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身终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敬”的态度是让我们按照上级的,长辈的意愿进行活动,不同意上级或长辈也不能当面强烈地指出,最多在上级或长辈愉悦时稍稍说明自己的观点意图,但千万不要企图说服和改变。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敬重已在其位的人,尊重他们的决定,维护他们的统治,有利于封建统治。敬,教会我们庄重认真;敬,教会我们约束冲动、邪念;敬,教会我们保守、不走极端,于是敬教会我们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顾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中庸》)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谓之庸,中华民族“敬”人,敬事,取向中庸的行事风格,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注重小我的修养,注重小我的社会,服从国家的统治,从一而终的文化。

我们尊敬君主、祖先,自然的伟大力量,古代我们敬畏不可知的自然,我们首先想到从祖先的经验中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尊敬,我们保存并传递发扬古代的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孔子的“敬”有利于人际的交往,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意义,但“敬”的思想控制我们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和进取心,我们不敢打破传统,不仅是舆论的力量,还有我们自身对“敬”文化的接受,20世纪的鲁迅是伟大的,他打开宥于传统桎梏的铁屋,他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传承下来各个部分,喊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愤怒的声音。我们的视野在扩大,我们的文化受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多元化,“敬”的文化涵义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但请辩证思考我们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2]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

篇3

中图分类号:G88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38-02

拳击(Boxing)是西方人类文明的产物。拳击起源于埃及,流传于古希腊,毁于古罗马,发展于英国,成就于美国,遍布于全世界。拳击已成为世界的运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对拳击的技术与训练研究得多,对拳击文化、拳击教育研究的很少。在拳击教学与训练中只是注重传授拳击技艺,忽视拳击文化的传承;拳击界人士研究拳击科学训练较系统,而研究人的价值理性不足。拳击若只是研究提高专项的体能、技能、成绩和奖金等物化层面,使其拳击的工具理性偏重,形成功利欲望的膨胀,不了解拳击文化内涵的真谛,就会削弱价值理性的基础地位,使拳击的主体迷失,许多拳击运动员把满足物欲视为目的,而将人作为手段。这种目的与手段的错位,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极大的阻碍。目前,竞技体育已经深入到了文化层面,国家篮球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教授,在北体大研究生导师培训班讲课时,不止一次的提出了“篮球文化”的问题。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在研究竞技教育过程中,提出了变“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变“技能传习为文化传承”。可见竞技体育的文化,将是21世纪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从西方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探讨拳击文化的内涵。为拳击人士提供参考。

1拳击与西方文化

1.1拳击文化体现了西方科学思想拳击的文化来源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它以古希腊的迅速兴起为标志。拳击随着西方体育在古希腊人的科学思想带动下步入文化领域。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而它的内涵是科学精神,追求其客观性和创新性。古希腊人的不断追求,使得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逐渐强化了人们那种“对抗自然,改造自然”功能性的身体能力。同时,它也包括了以提高生理功能为目标的体育运动。这种意识在古希腊文明发展中的不断积累和激化,使西方体育的思想进程与科学进步在文化层面上的延伸。从而确定了西方体育的物理性质。奥林匹克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发展原则,将人体机能带入了高速而剧烈的运动状态,使其对肢体运动和发展采取严密的科学约束。通过调节某些物理指标控制训练过程,这就使竞技运动无不体现出物理性质和超越极限的科学态度。因此,拳击运动在西方科学进步的层面上就必然崇尚科学与实践。拳击运动特点也正是西方人追求那种机能极限的爆发和运动极限化的挑战,在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笼罩下,形成了激烈对抗的竞争场面。西方拳击的实质就是追求个人能力的最大挑战,它是超越生命的展示模式。

拳击规则制定的严谨性,规范着拳击技术科学的发展,拳击技术无不体现出符合人体结构、运动力学规律,技术动作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率的动作方法,充分体现了科学规律。

1.2拳击文化受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自由竞争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社会的兴起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直接满足需要,即使存在交换,也只是剩余物品的交换。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颠倒了。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以致商品交换形式成为社会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与过去相比,商品生产不再是在某个特殊的领域展开,而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活动采取怎样的个人表现形式,也不管这种活动的产品具有怎样的特征,活动和这种活动的产品都是交换价值……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3页)。

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赞誉冒险、创新的企业精神。鼓吹个人主义,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天赋权利。声言个人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鼓励个人奋斗,吹捧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成功的个人。

由于受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自由竞争的影响,拳击运动更强调个人进取和利益,体现出追求冒险、激进等,所以西方人把拳击称为“勇敢者运动”和“男人的象征”。致使这项运动本身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通过极限、竞技技能的发挥和比较,追求商业化、职业化、观赏化,并最大可能创造商业价值,从而通过这项运动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在比赛中有的人甚至击倒对方,置死伤而不惜。

拳击商业化是必然的,但过度的商业化必须加以制约。只有这样,拳击文化才能真正搭附在高速运转的商业化巨轮上健康、持久、良性地向前发展。

1.3拳击是一部种族斗争史

1.3.1拳击的潜台词就是美国的历史:种族阿里解释这项运动的起源是:“我们就像圈里的两个奴隶,主人找来两个像我们这样的大黑个农奴,让我们打斗,为了他们的赌注。‘我的农奴可以搞定你的。’这就是我从两个黑击中看到的东西"。

美国现代重量级拳击史就是一部种族斗争史。我们不可能忘记,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拳击冠军约翰・沙利文拒绝跨越肤色,和黑人挑战者比赛。后来的冠军杰米・杰弗利斯标榜:“如果没有白人比赛,我就退休。”杰米违背了自己的誓言,重新出山和黑王杰克・约翰逊比赛时,强调了自己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白人比黑人强。”全美国白人包括他们掌握的媒体都支持杰弗利斯,著名作家杰克・伦敦专门撰写了《杰弗利斯肯定将赢》的鼓吹文章,因为“白人背后有着3000年的辉煌传统――所有的伟大事件、发明和战斗。”1910年7月4日,约翰逊在美国国庆日干净利落地干掉了杰弗利斯。白人公众被激怒了,从密苏里到东部沿海都发生暴乱,乔治亚发生枪战,休斯顿发生抢劫,曼哈顿上万名愤怒的白人集结起来沿着第道进发,威胁要打倒他们第一个看到的黑人。美国历史上,直到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身亡后才爆发比这规模更大的种族运动。

从20世纪初,美国黑人开始借助自身的良好条件,以反抗黑暗压破唤起求生的欲望,黑人把拳击作为寻求自由和摆脱白人压迫的平台,因此,拳击曾经是黑人与白人斗争的重要主题之一。世界第一位黑王杰克・约翰逊在击倒白王的那一刻,轰动了所有的白人和黑人,引起了种族风波,加深了种族的仇恨。然而,黑击的崛起推动了世界拳击的进步和发展。

1.3.2拳击的人文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思潮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欧洲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在哲学和思想观念上由以上帝即“神”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国家与公民意识的出现,以及拳击活动自身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趋势,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中,“以人文本”强调了个人利益的绝对化。这一思想影响着拳击突出个人利益和追求功利的最大化,而不惜使拳击残酷、野蛮,甚至变成没有人性的搏斗。然而,人们却忘记了拳击是一门“艺术”,拳击不应该是野蛮的对抗和没有人性的搏斗,它是具有欣赏价值的拳击艺术。拳击是一个文化传承的教育过程,拳击又是人格修炼的载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拳击”是力量的象征;“拳”握紧拳头象征着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握拳的过程视为一个人的包容心,作为拳击人要能容天下事;“击”勇于向困难和挫折攻击。因此,拳击展现了男人的宽阔胸怀和勇往直前百折不屈的精神。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1) 拳击文化的内涵是以西方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科学与实践,体现了客观性与创新性和规律性;

2) 受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自由竞争的影响,拳击运动更强调个人进取和利益,体现出追求冒险、激进;

3) 由于西方的科学化、商品经济与自由竞争和种族斗争融为一体,体现了技术规范化、形式的规律化、能力的极限化、利益的最大化、搏斗的激烈化。

2.2建议拳击已成为世界的运动,在吸收西方的文化同时,要将拳击注入东方文化,使其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篇4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0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日益重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迅速增长,业已成为我国消费领域的热点之一。但相比现实生活中快速发展的文化消费,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不仅数量较少,而且难见有影响的成果。虽然文化消费概念被频频提起,但真正对其内涵进行阐释的还不多,也不充分,尤其是与物质消费、消费文化、文化生产等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厘清,基于此,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作一点补充,以利于对文化消费的深层理解。

一、文化、消费与文化消费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视野、学术立场和知识背景决定了对于文化的理解必然是复杂多样的。故迄今为止,对“文化”一词做出不同解释的有上百种之多。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将“文化”复杂化和神秘化,实际上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总结各种“文化”定义,可以发现,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概念仅针对于精神方面而言的,包含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类服务及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消费就仅限于狭义的文化概念。

相对于文化来讲,消费的概念要简单一些。《辞海》中这样定义:消费是“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人们生存和恢复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人们劳动力的恢复,又是保证生产过程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生产决定消费,它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并引起人们新的消费需要;而消费又反过来影响生产,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在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属于生产本身的生产消费。”[1]显然,这里的“消费”已经成为对一种经济行为的描述,主要是被作为经济学范畴使用的。

文化消费则是一个交叉概念,跨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文化消费,顾名思义,即是对文化的消费,表明了消费的客体是文化。对文化消费这一概念的理解,虽侧重点不同,但可归纳为: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消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的行为,换句话说,文化消费就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

文化消费具有多种内容和形式。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书法、绘画、雕塑、影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以及文物、出版读物、音像、体育、健身等等。文化消费的形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物质形态和劳务形态。前者如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及娱乐设施等;后者如杂技表演、音乐演奏、综合文艺晚会等。

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一般说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有自娱型的文化消费、专业型的文化消费;有基于生存需要的文化消费、基于发展的文化消费。此外,有消遣娱乐型文化消费、享受型文化消费、社交型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和智力型文化消费等。这其中消遣娱乐型文化消费属较低层次,享受型、社交型、发展型和智力型文化消费属较高层次[2]。

二、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

文化消费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消费,如洛威尔所指出的:“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原因是,确切地说部分是,它们满足的需要来自幻想而非肠胃,……精神的需要与物质需要不同,当所需的商品满足需要的时候,商品并不总要用完。满足物质需要的商品的变化程度,的确取决于它们被使用时消费或消耗的程度。房屋比汽车的使用寿命长得多,而汽车又比(比如)食品的寿命长。但在所有情况下,使用的数量都和商品的损耗有一定联系。文化产品的变化则取决于它们满足‘来自幻想’的需要的能力与它的物质形式之间的密切程度。这类产品,比如绘画或雕塑,很久才会损坏,它们的使用性与消耗没有直接关系。”[3]尽管他的这种表述有些晦涩,但也说明了文化消费的特殊性及与物质消费有不同之处。

具体来说,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不同之处表现在:(1)二者的目的不同。物质消费主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文化消费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与人的心灵诉求和文化交流息息相关。(2)二者的消费特征不同。一般物质的消费具有明显的器质型消费特点,消费的过程必然导致使用价值的有形耗费和无形耗费,而文化消费却不是价值的纯粹耗损,它主要消费的不是其外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性的构成因素,而是它内涵的精神因素和深层意义。这也使两者消费效果的持久性出现差异,物质消费,随着物质损耗殆尽,对人的作用效果也就终止。文化消费,消费过程终止,但它对人的作用效果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甚至对人的一生都在发生作用,它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3)二者的消费作用、效果不同。物质产品属性决定了消费作用效果的同一性,不同的人消费同一物质产品,其作用效果是基本相同的。例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但是,不同的人消费同一文化产品,其感觉效果会发生差异。如观看《红楼梦》,“经学者看见《易》,道学者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4]可谓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的社会阅历、文化水平、地位、心境、爱好和兴趣等的差异造成的。(4)二者对消费能力的要求不同。消费能力,是指消费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消费、如何使用消费对象的知识和才能。在物质消费活动中,一般说只要拥有物质实体,就能消费。但是文化消费不同,它要求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即必须具备与文化消费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和理解力。一个想要得到艺术享受的人,他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说明文化消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文化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能够消费深奥的文化产品,而文化消费能力弱的消费者,只能消费浅显的文化产品。

三、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

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是两个不同指向、不同涵义却在某种程度上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文化消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文化产品或其服务的消费。一方面指对文化文本的消费,如生活中读什么书、看什么报、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另一方面还包括对产品文化内涵的消费,比如说我们消费一件产品时,可能更多地是考虑它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的意义。消费文化是物质消费文化和精神消费文化的总和,它是受消费者消费心理、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习惯偏好等影响和约束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追求的一种情调和氛围。尹世杰认为,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消费方面创造性的表现,是人们各种合理消费实践活动的升华和结晶。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5]王宁认为,“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这种消费符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需求的自然性、功能性消费行为,它是一种符号体系,表达、体现或隐含了某种意义、价值或规范。这种在消费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和物品符号体系,就是我们讲的消费文化。”[6]肖浩辉则指出,“从广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指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消费文化就是消费在人们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味、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7]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关系的理解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但总体可归纳出三种观点:一种是“包容说”,即消费文化包括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只是消费文化的重要论题之一;另一种是“区别说”,即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相对独立,消费文化是消费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消费是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第三种是“交叉说”,即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虽相对独立了,但又存在互相交叉的内容。

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简单地从概念上分析,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以文化为形式,以消费为目的的文化,是文化在人类消费活动中存在的特定方式,不同层面的文化都渗透在消费之中而形成消费文化。而文化消费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特征、而非单纯或主要为满足物质需求的消费。相比较而言,文化消费是具体的,而消费文化则是笼统的、更多是观念上的并具有消费哲学的意味。

四、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

关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最为著名的是马克思的具有辩证色彩的“同一性”论,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8]也就是说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生产与消费互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就是说消费使得生产得以完成,成其为生产,同样,生产出消费,是在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一定方式的时候,在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的时候――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成其为消费[8]。

文化消费相对应的是文化生产,文化生产又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样,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同样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的延伸。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所论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9]这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实质是指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精神文化生产。而且,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每一方以对方为媒介,互为依存:“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中介。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8]这充分说明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同样具有相互作用的同一性,即文化生产直接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直接是文化生产,两者密不可分。

五、文化消费与物质生产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活动,传统上人们理解的文化消费更偏重于文化学意义,即关注的是具体的文化内涵,如读了一本什么书,看了一场什么戏或者是听了什么歌,而往往忽略这种消费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学意义,即读书、看戏或者听歌,不仅仅是对文化内容或各种文化文本的消耗,更要注意到读书首先要买书,看戏听歌首先要买票,实现文化内化的前提必须以一定数量的金钱支付为前提,而这种经济意义上的消费才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文化消费的本质内涵。

正是基于人们关注视角的不同,使一些人产生文化消费与物质生产无关的观念误区。即可能会认为文化消费和与之对应的文化生产是少数人如艺术家、作家等人的事,与社会生产尤其是物质生产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实质上,文化消费与物质生产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

首先,物质生产生产出文化消费得以实现的载体,是文化消费的前提之一。文化消费虽然是以无形的文化或文化内容作为对象,但其载体往往是物质的,如书中的内容是无形的,书籍本身却是物质的,无形的内容必须以有形的物质作为载体才能得以实现;又如书法绘画艺术,人们欣赏的是其构图与用笔及其表现的内涵思想,但其载体也是一定的笔墨纸砚等用来书写的工具。

其次,文化消费带动了相关物质类生产。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类产品及服务的消费,它不仅直接促进了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更带动了相关物质生产,包括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住用行等都会受到影响。如在旅游消费中,则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旅馆业、饮食业及交通运输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看戏消费中,也不仅仅是单一形式的消费,而有许多配套消费,最为显著的是饮食业和一些时令物品等等。同时,这也充分说明文化消费绝不是单纯的纯文化文本的消费,不是仅停留在精神享受上的心理满足感,它的背后是以消耗大量的物质为实现前提的,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行为。甚至可以说文化消费带动或促进了一些物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尤其在市场经济日益盛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背后所蕴涵的经济机遇,常常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战略之一。

收稿日期:2011-06-2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文化消费研究”(10XJL0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秦开凤(1979-),女,山西长治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经济史研究。

参考文献:

[1]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449.

[2] 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

[3] 特里・洛威尔.文化生产[M]//载陆扬,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22.

[4]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M]//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19.

[5] 尹世杰.加强对消费文化的研究[N].光明日报,1995-04-30.

[6]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44.

[7] 肖浩辉.加强消费文化研究,提高消费文明[J].消费经济,1994,(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10.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8.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connotation

QIN Kai-feng

篇5

医院的服务是以“定制服务”为特点的,不同医生对于病人的服务是难以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的,每个病人有自己的不同点,每个医生由于经历、学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对于疾病的理解往往不同,与病人交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医院就需要一种统一的东西来规范大家的行为模式,精神高于技术,或者说医院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第一位的

医院要建立指导员工行为规范的文化氛围。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来说明文化的重要性: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的座右铭是“绝对隔夜送到”,由于这个理念的指导,一位员工在大街上取邮箱时打不开,他没有将邮箱置于大街上不管,而是将邮箱拆下来。运回公司打开,以保证邮件的准时送到。这就是文化指导工作的事例。

医院文化同样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医生护士的工作是定制服务,在工作中具有很大的自。这样,许多规章制度就无法限定具体的工作,那么,文化的导向就更为重要。我们应该开始重视文化建设,以便形成自己的理念系统和行为准则。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些患者从市级省级大医院回来后向我们诉说,还是我们医院好,从主任到下面的医生护士,对病人都真诚备至,态度热情,相反在上级大医院,从进院到出院,自己都仿佛是被冷落在一边的。不是说在大医院人文建设跟不上,而是摊子越大,杂乱琐事就越多,是他们的居高自傲也好、忙得不可开交无暇应对也罢,确实给人冰冷心寒的感觉。

我们区医院在近几年间的发展也大大加快了,病人数量也逐年增加,规模逐渐扩大,各种各样以前没出现过的事件也渐渐浮现,让我们防不胜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思想松懈下来就容易顾此失彼。

我们主任常常说:我们不同于上级医院,在上面的医院,即使治不好病那也是你应该的;而在我们这级医院,屁大点事病人就会投诉,整得你鸡犬不宁。

所以医院文化建设在我们这级医院就更加应该重视起来。

我们的院训是:爱院、团结、优质、奉献、进取。

爱院就是维护医院声誉,以院为家,珍惜爱护医院财物,医院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平台,有好的医院形象、好的设备、好的环境,我们的工作才会更舒心、效率才会更高。

篇6

中国是礼仪之邦,使用贺卡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贺卡起源于中国古代西汉,初期叫“名帖”,之后西汉称之“谒”,东汉后叫“名刺”。贺卡最初是由书写者本人交给对方,随着时代的进步,宋代出现了贺卡的商业性寄递。西方最流行的圣诞贺卡产生较晚,第一批圣诞卡于1843年出自英国画家约翰•C•霍斯利之手。近代意义上的贺卡发端于圣诞卡的印制,随后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节日贺卡。现代以来,随着全球邮政事业不断发展,邮政寄递网络不断延伸,贺卡的使用量不断增长,特别是中国邮政近几年来通过产品的创新和营销理念、营销体系建设的升级,从不断满足人们对贺卡的个性化需求出发,积极拓展贺卡功能,使贺卡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市场占用率分析,邮政贺卡在贺卡消费中始终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而且成为亿万民众在春节、元旦等重要节日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礼品。现代通信日益发达,虽受到短信、E-mail、电子贺卡的冲击,邮政贺卡并没有在市场竞争中销声匿迹,而是在不断发展壮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邮政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贺卡不仅是一项邮政业务,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消费行为,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深化、提升贺卡的文化内涵,按照文化传播的规律打造被社会广泛认可且具有邮政特色的贺卡文化,影响渗透大众的消费心理,最终引导贺卡的消费,对促进邮政贺卡作为邮政长效业务市场份额的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邮政贺卡文化的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邮政企业如何以战略眼光,通过宏观、微观层面整合企业内外各类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对邮政贺卡品牌进行整体塑造,实现承载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创新,促进贺卡文化价值的提升和社会认知、认可程度的不断提高,使贺卡的生产、消费形成良性互动并产生雪球效应,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国内贺卡文化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专家学者对贺卡文化进行研究,如我国著名文物研究及收藏专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曾撰文大谈贺卡历史,从文物历史及收藏研究的角度对中国贺卡进行了“还原”。他认为贺卡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的“礼”,是表达礼节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其他研究者从贺卡的市场营销、邮政贺卡设计与制作、邮政贺卡与国外邮政贺卡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邮政贺卡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著述并不多见。正因如此,站在战略高度、从文化传播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着力打造一种社会认可,百姓认同,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建设协调一致,有邮政特色的贺卡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3制约邮政贺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3.1文化媒体的多样性及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根据文化传播理念,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社会运动过程,例如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此外,通商、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当代由于交通通讯技术手段发达,文化传播的媒介增多,不再单纯依赖于人的迁移和流动,现代人足不出户,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电讯等手段同样也可以进行文化消费,接受文化传播。文化媒体的多样性及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对邮政贺卡开发及购买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休闲娱乐类消费增长速度远远快于陶冶情操类消费,七成以上居民认为社会文化娱乐消费风气对其选择文娱消费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增强。通过分析,文化媒体的多样性及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对邮政贺卡开发及购买消费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消费者嗜好、社会风尚等因素影响较大。有的消费者在生活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邮寄贺卡的习惯,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非常迅速,部分优秀文化传统观念日渐淡薄,传统“礼仪”文化对人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快餐式”文化消费的理念对年轻人影响较大。同时,贺卡消费具有一定的“双向”及“群体”消费的特征,容易受到朋友、家人、社交圈子内消费风尚的影响。二是在表情达意方面,贺卡并非单一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单纯祝贺类、拜年类贺卡消费。三是邮政贺卡在贺卡消费领域具有非垄断性。除邮政贺卡外,社会上专业公司制作的不带邮资的贺卡也占据了部分市场。

3.2文化消费产品的购买力及需求不匹配一是文化消费购买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较为突出。贺卡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消费时不像公园、博物馆、部分文艺演出一样可以免费,而是需要消费者“买单”。贺卡消费占个人收入及消费总量的比例较小,从城市市场分析,有不少于20%的人群没有选择邮政贺卡作为精神文化产品。而在中国广大农村和乡镇,人们的贺卡消费意识普遍较差,保守估计50%的人群不曾购买使用过贺卡。改革开放几十年间,中国经济连续翻几番,但贺卡消费市场并没有如此快速增长。部分人群绝对有购买实力,只是没有把消费能力转化成现实的购买力,导致文化消费购买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较为突出。二是部分消费群体受购买能力的影响较大。部分未成年人由于自身没有收入来源,制约了贺卡消费。通过调查发现,受价格因素影响,每年圣诞、元旦期间很多学生特别是三年级以上小学、初生学生常常会购买一些不带邮资的贺卡送给老师和同学,每个学生的使用量都在几十张甚至上百张,但贺卡采购渠道并不来自于邮政,这部分消费群体的购买能力不足制约了贺卡消费。三是贺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公共政策的影响。从贺卡消费的资金来源分析,有公费消费,也有私人消费。政府部门、机关单位购买贺卡的资金相对较充裕,但也存在相应的公共政策风险。如某些级别的政府机关为建设节约型机关禁止公费购买贺卡,对贺卡制作单位造成不容小视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机关单位中贺卡公费消费有时与私人消费之间相互混淆,且贺卡消费存在的一定弹性,公费购买的贺卡部分也会用于私人之间的通信联络。如果公费消费受到影响,私人消费往往不能弥补空缺。

3.3其他文化传播手段对贺卡消费的影响一是现代通信手段对贺卡节日消费的影响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春节国人利用短信形式拜年,短信发送数量达到77亿条。试想,如果将短信发送数量换成贺卡数量,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一组数据。另外,目前利用电子贺卡或以电话、QQ聊天等形式互相祝福取代贺卡寄递的数据无法统计清楚,但可以想象其数量肯定是惊人的。二是中国电信等企业推出的话费充值贺卡对部分邮政贺卡品种的影响不容小视。中国电信等企业看到年底邮政贺卡的火爆,推出了一种既能书写又含话费充值的贺卡,参与到贺卡市场的角逐当中。从目前看似乎尚未形成对邮政贺卡的冲击,同时中国电信的话费充值贺卡需要邮政渠道邮寄,但其定价机制将对部分贺卡品种(5.5元/枚的贺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4从宏观、微观层面强化邮政贺卡文化传播的对策

4.1强化贺卡的宣传功能,拓展邮政贺卡“社会内涵”一是要与和谐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因此,要有意识地使邮政贺卡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风尚相结合,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拓展邮政贺卡的“社会内涵”。二是抓住社会热点,扩大社会影响力。从邮政贺卡的发展看,许多地方开发了诸如爱心捐赠、抗震救灾、诚信纳税、道德模范评选、关爱残疾人、关爱失学女童、慰问退伍军人、关注消防安全等各种形式的公益型贺卡。按照文化传播的规律,公益型文化更易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吸引大众眼球,因此要利用各种契机,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推广复制,扩大邮政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强化邮政贺卡文化的公益内涵。三是积极为社会新农村建设服务。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有半数以上人口在农村和广大的乡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邮政贺卡通过与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相结合,将形成一个无比巨大的待开发市场。要将邮政贺卡进军广大农村市场作为努力方向,研究农村的特点和规律,在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贺卡业务的长足发展。

4.2强化贺卡服务经济建设功能,拓展邮政贺卡“商务内涵”一要充分发挥邮政贺卡的广告宣传功能。从邮政贺卡最初名称“企业金卡”的定位来分析,邮政贺卡的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产品营销服务,并辟有广告宣传专用位置。因此,要充分利用邮政企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依托中国邮政全程全网的优势,充分发挥贺卡的广告宣传功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二要加强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要充分发掘整理数据库资源,加强专业分析研究,深化全程全网协作,把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目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拥有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约1.2亿条企业名址数据,全国1.3亿条基础地址数据,全国200多个行业1000多万条企事业单位名址数据以及全国1亿多条个人名址等数据。可以说,任何一家社会贺卡制作公司、广告商都没有中国邮政这一优势,这就是邮政贺卡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庞大的网络资源为邮政贺卡的发行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企业定制邮政贺卡的重要因素之一。三要大力加强服务中小企业工作。应当看到,许多邮政企业对企业贺卡开发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处于市场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的开发力度更显不足。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集中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曾有媒体报道,目前借助邮政定制型贺卡进行品牌营销的企业已超过8万家,年使用量超过3.9亿枚,已成为邮政贺卡的“消费大户”,但这一比例与上亿家中小企业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

4.3强化贺卡文化功能,拓展邮政贺卡“文化内涵”

4.3.1积极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服务销售贺卡的过程就是把文化带给消费者的过程,文化是人类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越来越受到推崇。因此在贺卡的主题构思、制作、发行与销售过程中,都必须牢记贺卡的这一重要功能。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与寄托,对富含民族理想、信念、气质、民俗元素的东西加以关注,使之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4.3.2积极为民族及地方特色文化服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积淀浓厚,不同省份、不同地市都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为邮政贺卡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造源泉。

4.3.3为不同的文化需求人群服务不同的职业、年龄、文化理念等因素导致人们对贺卡的使用习惯、目的、喜好不同,因此,必须在强化贺卡文化功能的同时,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把握规律,扩大影响。

4.3.4加强青少年使用贺卡意识的培养,占领未来市场在日本,贺卡年邮寄量超过4亿枚。在美国,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通过互寄贺卡来联系感情,布什总统也凭借年寄圣诞卡200万枚创下世界纪录。从历史上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远远高于同时代的国人,贺卡普及程度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折射。要达到发达国家贺卡的普及率,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使用贺卡意识的培养。要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相结合,与向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校园为阵地,以社会为载体,强化下一代使用邮政贺卡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做好积极准备。

4.3.5加强应对其它文化传播方式影响的能力,变挑战为机遇据媒体调查,在2000名受访者中,“发送纸质贺卡”者占64%,“网络上发送电子贺卡”者占32%;在被问到“收到哪种贺卡会感到高兴”时,回答贺年片的占75%,回答电子贺卡的只占3%.因此,尽管电子贺卡对传统邮政贺卡会有一定冲击,但是手写贺卡的文化韵味、情感寄托功能是电子贺卡不能完全取代的。特别是通过与电子通信技术相结合,可以变挑战为机遇,如通过网站整合电子技术与邮政实物投递网,可以实现网上DIY设计制作贺卡,或通过邮政贺卡网点选择人们心仪的贺卡品种,由邮政部门帮助印制,并实现点对点投递,不失为一种新的贺卡发展模式。对中国电信发展话费充值贺卡问题,中国邮政应加强对合作可行性及合作前景的研究,借助双方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做大市场容量。

5结语

5.1成立专门机构对邮政贺卡及其文化传播规律进行深入研究邮政贺卡是邮政函件的重要业务品种,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多样化的产品形式。邮政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邮政贺卡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产品形式创新、客户市场细分、消费心理研究、贺卡文化导入与炼化、贺卡与电子商务结合等各个层面,并尝试一些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做长贺卡产业链,从而加深对贺卡开发与消费规律的认识,促进贺卡业务的长足发展。

篇7

企业品牌不只体现在施工品质与进度履约上。如同凤凰网的理念是做一个“有风骨、敢担当、真性情、有温度”的媒体一样,品牌也代表着一种气质,是有文化内涵和积淀的,业主一听到,心中自觉涌现信赖;市场一听到,好感油然而生。笔者认为,要使企业品牌更加响亮,在品牌的文化打造方面还应更加着力。

一方面,要打造责任企业品牌。虽然国家的基础设施都由我们施工企业修建,但与快消类企业不同,施工企业的品牌在普通公众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当工程中曝出相关负面新闻时,品牌的另类“知名度”就会骤然爆起,并在扩散中夹杂着偏见和流言。这种现实要求我们不仅要让业主不能割舍,更要让公众信赖。我们平时就要做好功课,积极向社会公众传递正面信息,构建正面、积极、公益的品牌形象。而承担社会责任,融入公众生活,成为大家心中的良心企业、责任企业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另外,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提出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打造管理思想品牌。,管理思想关乎企业能否基业长青,品牌能否历久弥新。当年张瑞敏砸冰箱追求品质管理的事迹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甚至长年成为管理学教案。自那之后,在公众心中海尔品牌就一直与“高质量、高品质”紧紧相连,这一事迹正说明管理思想对企业品牌打造和传播的意义。

篇8

P键词:文化内涵;校园环境;德育文化;专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26-02

学校内涵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支撑一所学校未来能走得更长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营造适合职校生学习和成长的文化氛围是目前职业学校在完成了基本建设后应该关注的重点。校园文化由校园环境、德育文化和专业文化共同作用而成。

学校生产并传承着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知识、思想、技能。学校的天空应如圣殿皇宫般神圣美好,她笼罩人的心灵,洗礼人的灵魂。好的校园文化是教育的沃土,自觉促成学生健康成长。职业学校应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且平时基本文化课程少,重在技能训练与养成,所以更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渗透功能,让其无形中去滋养学生的身心。本文将从校园环境、德育文化、专业文化入手,阐述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建设静、净、雅、美的校园环境

静、净、雅、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衣。

静:静思,校园的氛围里有静的元素。面对浮躁的社会现状,面对不爱读书的职校生,在校园里,营造静的氛围非常必要,安静的阅览室,安静的图书馆,安静的教室,安静的校园食堂,安静的寝室,静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修养,在静中,学生可以静下来思考,静下来阅读,静下来上课,老师可以静心教学,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归根结底,人类的智慧来自于静,静是人的本性回归。在喧嚣的世界里,校园里还可以找到一处静地,让心安静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净: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是对校园环境最基本的要求。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是要能从小事、从身边事、从简单事做起。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学生首要的应该懂得打扫庭院,保持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干净整洁。关于校园干净整洁的环境建设,可以学习上海市群益职业学校的做法:“老生养成,老生带新生。”开学的第一天,老生帮助新生准备好一切。每一间宿舍,每一个洗手间,具体到每一双鞋,每一条毛巾怎么摆放,都做好了示范,他们的口号是“做细、做透、做到极致”。他们的寝室文化是干净、整齐、有序。校园不留死角,每一处都应是净土。育人的工作,首先从育人的环境开始着手,没有实实在在的、经得起推敲的育人环境,无论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多么先进,培养目标是多么科学,都是经不起考验的。

雅:校园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场所的地方,她是精神的家园,是知识的殿堂,是铸造灵魂的地方,校园除了静和净,还应该有其高雅之处,展现书香校园的优雅之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因为她的教书育人功能,自然更彰显校园的书香文化,折射出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美:校园的美,来自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屋一舍,静之美,和谐之美,优雅之美,整体上感觉美丽的校园,给人愉悦的心情,走在校园里,动静和谐,校园的文化,应该处处是育人,时时是育人。

二、弘扬爱、诚、善、勤的德育文化

爱、诚、善、勤的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德育是关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文化素养,人文关怀与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中职学校,每学期都开设了至少一门的德育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德育的全部教育任务。在师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是德育的延伸,营造春风化雨的师德文化,开启启迪心智的社团文化,美善相谐的体艺文化,明德修身的公寓文化,饮水思源的感恩文化。在德育教育强化的今天,将爱、诚、善、勤的品德作为学校德育具体到行为教育中来。德育渗透在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每一堂课里。

爱:爱心的培养。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创设人文关怀的传统,领导要关爱教师,老师关爱学生,学生相互关爱。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最有效的教育是感动,是触及灵魂。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在校园里,自觉播下爱的种子,自会有爱的成长。

诚:诚信教育。诚信做人,是每一个人立足的基本点。人无信而不立。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一个社会没有诚信会令人恐慌,我们已经深有感触,食品你不再放心,医生你不敢轻信,律师你不敢相信,当前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改良社会风气,是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荀子・修身》:“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实是做人之根本,道德之基础。

善:保持善良之心。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人才会越来越美。教育中渗透善良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善良的种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勤:勤奋是至高的美德。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学校大力弘扬勤奋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勤奋备课,勤奋教研,以认真勤奋的态度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学生勤奋学习,勤奋锻炼,勤奋打扫校园,树立人生理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校风,张扬勤奋是美德的正气。

三、打造精、深、厚、浓的专业文化

精、深、厚、浓的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筋骨。

专业文化可界定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于专业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专业文化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所折射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能够引导和管理专业建设的管理体系。②专业文化的核心是专业的价值理念,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应当是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③专业文化的载体既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等理论载体,还包括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等实践载体。其四,专业文化体现在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及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具有的精神风貌。综上所述,专业文化是由专业价值理念及其理论载体和实践载体以及专业内部全体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等组成的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

职业学校的教育要体现职业的特点,学校的专业是直接与职业对接的,因此打造专业文化的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我校专业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要将专业文化的专业性较明显地凸显出来,专业文化要具备精、深、厚、浓的特点。

精: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精湛。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岗位的教育,输送到岗位的职业能手,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准。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齐全的设备,让学生反复实践操作、训练,只有过硬的技术,职教的学生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深:深是对学生理论的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技术之外,对自己专业的理论也要掌握到一定的深度,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查阅相关书籍,有能力解决问题。

厚、浓:专业文化的建设,不是有了实训场地就是专业文化的载体了,基于职业学校的特点,专业文化要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浓厚的专业文化方能凸显出职业特色,更好地彰显专业的特点,只有浓厚的文化范围才能深入人心,感化心灵。而这种氛围要养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为了营造厚浓的专业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设齐备的实训设备和场地。学校确保开足实训课时,保证学生的实训时间,建设实训基地文化,形成“能力本位、实践主线”的育人文化,突出职教特色定期进行实训成果展示,或者开展竞赛活动,校园有专门的宣传栏,定期展示学生的专业成果。实训基地文化是职业院校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就业导向。

2.融企业文化入校园。企业都有自己自发生成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和群体认同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无论什么学校,文化一定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优美静谧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灵愉悦成长的保障,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基础,浓厚的专业文化是学生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条件。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打造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因此,职业学校的发展终究要回归到文化的建设上来,一代合格的职业人,不仅仅是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用思想引领自己的人生。

篇9

关键词 校本文化 内涵

校本文化展现着学校的个性与魅力,在学校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校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校本文化作为学校“软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校师生员工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格调,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使得对校本文化的研究成为一种热潮。但是对于“校本文化”的内涵界定,学术界有多种说法,目前较为典型的提法有:(1)尤建国认为,校本文化是一种学校的特色文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学校群体文化提出的具有学校个性化的文化,它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力求创造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培养心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文化(2)易剑美、李新毅认为,校本文化是由学校共同体成员共同构筑校、家、社一体化互动式立体育人网络,在构筑过程中产生资源潜在、队伍优质、管理优质、环境优质、教育创新、学生优质这六种效能,从而形成能使学校具备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特质。(3)祝国华、陈明宏认为,校本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4)李焦明认为,校本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文化,是由校本理念文化、校本机制文化、校本形象文化(校友文化)、校本课程文化等部分组成;狭义的校本文化,是指校本理念文化,即一个学校的宗旨、精神、原则、目标、价值观等一系列理念性内容的综合。

其实 “校本”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为欧美等国教育界所关注与探索,其英文是“school-based”,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而“文化”一词在英语为“Culture”,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祟拜”。《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深层次的东西。西方不少学者如克罗伯、帕森斯、怀特、卡西尔等人就把文化定位在精神、观念的层次上,以表明文化的内在性、深刻性。在我们看来,文化的内在性和深刻性在于它反映了人的价值本性。与作为人的话动的背景和基础的自然世界不同,文化世界是人类进行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是人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显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校本文化是在学校自身资源和空间范围内及学校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与互融性、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发展性的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所形成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学校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及其学校生活样式。它具备以下特点:(1)具有独特性与互融性的双重特性。学校在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具有各自独特风格与精神面貌的文化内容。校本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学校间办学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业余生活等各方面。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同其他学校完全相同的。当然,校本文化的独特性并不排斥文化的互融性,相反,正是因为文化具有独特性,才为其互相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共存于同一区域的校本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交流、传播、互融。交流是校本文化的重要属性,不同的校本文化只有在交流中进行互融,才能得到共同发展。(2)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发展性。某种文化类型一旦形成,就沉淀为一个社会及其成员的稳定的深层心理结构,规范着他们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和判断方式等各个方面。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就整个历史长河而言,文化又是动态发展的。校本文化是社会主体行动、思维方式的整体构成,当社会主体行动、思维方式整体上改变时,校本文化也必然随之改变。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发展性的结合,使校本文化从来都也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而是一个历史的连续过程。校本文化亦不同于校园文化,“校园”更多地是指空间维度内的地域性概念,它仅仅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只是校本文化的子文化系统。而“校本文化”突出强调了“自身的办学实践中”,其不但有空间上的确定,更突出强调的文化的独特性、历史的延续性。

依据文化学理论,文化一般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物质要素,行为要素和心理要素。该三个要素分别表达文化的物质实体,行为方式和精神观念这三个层面。校本文化无论其多么独特,都是文化的一种,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校本文化也具有物质、行为、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

1.校本文化物质层面,具体而言,其包括学校整体环境、学校建筑特征、学校格局装备、教师和学生的服饰仪表形象等。它是校本文化结构的最表层的部分,是人们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从直观上把握校本文化的依据。

2.校本文化的行为层面,具体表现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培训研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行为倾向和习惯特点。

3.校本文化的精神层面,它包括办学理念、道德观念、群体精神等意识形态,如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这种意识形态反映了学校在办学、育人活动中形成的共同认识和追求,是校本文化最核心的结构层次,是校本文化的源泉,是校本文化结构中最稳定的因素。

总体来说,三个层面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物质层面是校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行为文化是校本文化的动态体现;精神文化是是校本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形成其他层面的思想基础和导向动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校本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基金帐号:125000-408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尤建国.论校本文化建设.教育与职业.2005(35).

[2] 易剑美,李新毅.校本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5).

[3] 祝国华,陈明宏.谈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等校本文化元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现代教育科学.2009(02).

篇10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新晨

3.5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和持续发展。

3.6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篇11

医院文化是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医院全体职工所共同遵循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总称,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一种价值观,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实上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和结果。就文化本质而言,医院文化同样具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等基本属性,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文化内涵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的三个特征。

1医院文化具有根本性

文化代表着基本的价值观念,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在医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只有那些具有服膺万众的医院文化的医院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凸显出医院文化具有根本性。

随着WTO的加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医疗市场的竞争正面临着全面的开放式的高强度竞争,而医院间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

优秀的医院文化是比设备、资产更重要的医院财富,是医院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医院文化决定了医院与病人、医院与社会、医院与环境、医院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调。医院文化的根本性表达在医院内部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上,而这基本价值观的确立应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模仿性。正如老子所言“万物生于有,又生于无”。因为,只有独特的医院文化才是最不容易被克隆,最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的。

2医院文化具有层次性

作为医院无形资产的医院文化必须通过有形载体来表达和实现。杨曾宪等国内大多数学者根据文化的不同性质,将医院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医院文化具有层次性。医院文化建设应在三个不同、依次递进又相互重叠的层次上展开。

2.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医院文化中最为表浅的第一个层次,物质文化是医院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是医院文化的表象,如医院的院徽、院容院貌、院歌等能在外部直接表达的医院特征,是医院外在形象。

医院环境和建筑是医院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较好地体现出医院文化特征。如协和医院的琉璃瓦建筑结构所透出的那份凝重与协和医院一向稳重严谨的风格十分吻合,体现出了协和医院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绵长。良好的医院表象文化可以起到展示医院个性、熏陶和培育职工精神文化的作用。

2.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制度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制度文化是医院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外化。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活动的流程程序、各种操作规范、医院管理和运作制度等均是医院制度文化。医院员工的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制度文化来表述,通过制度文化来培养,医院运作的高效、有序与成功的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

2.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第三个层次,也是医院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两个有形文化的升华。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形成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核心价值观以员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是医院主导思想。在多元化日趋明显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凝炼医院精神,培育共同价值观对医院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培育员工的服务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医院精神文化是不能直接触摸到的,但可以在每时每刻、在每件事、每个角落中和每个职工身上感受和体验到。转医院文化的层次性对实施医院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医院文化的层次性决定了医院文化建设的阶段性。表象文化作为一个低层次文化较容易达到,但是制度文化是需要长期和艰苦的坚持和不断地完善来实现的,而高层的医院精神文化则是长期传统的传承和经久的文化积淀的结果。通常来讲,医院文化需要分阶段实施,根据哲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作用和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事实上是不能绝然分开的,是互为交叉、互为重叠和相互支撑和影响的。因此,医院文化建设中必须统筹兼顾,既分步实施,又主题明确,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使精神文化最终成为医院的灵魂。

3医院文化具有整体性

医院文化是通过医院员工这个载体来发挥作用的,而绝大多数的医疗服务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团队活动。因此,医院文化具有整体性。医院文化的整体性是由三个方面所决定的。

医院文化的整体性由文化的载体特征所决定。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有形的特定载体来传承和实施,医院文化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融合在医疗活动和医院管理的每个细节中,医院经营管理要受到医院文化的指导和制约,医院文化也必须服从和服务医院的经营管理,否则,皮之不存,毛之所存焉?

医院文化的整体性由文化的导向作用所决定。文化代表着基本的价值观,医院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在医院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为医院发展铺垫思想基础。文化对人们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文化的训导和教化,使医院员工形成和固化医院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引导全体员工达成清楚和明了的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形成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增强医院内部凝聚力和使员工认知共同的行为规范。

医院文化的整体性由文化的流行特征所决定。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心理活动的本能。文化的流行特征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表象文化和制度文化更趋流行性。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只有医院文化与环境、社会和主流文化实现了融合,医院文化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所以,医院文化建设中必须整体考量社会、环境和文化多元性等要素。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创建成熟的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医院文化已是医院成长进步、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中,必须认真考虑医院文化的根本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以医院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来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经久不衰的医院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二),1987,824.

篇12

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商品的标记,是产品形象的代表, 质量的象征,又是知识产权的保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 商标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通过商品贸易活动来传播各自的文化。英汉商标有不同的文化起源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对中英商标进行对比,分析其文化差异,将有助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多国经济贸易。

一、商标的文化内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商标是“刻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标志,记号(图画、图案形文字)。”商标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商品的价值,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商标都可以折射出它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蕴涵。

中国人常爱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一些植物上,使这些植物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流下了许多歌颂这类植物的不朽篇章。 “红豆”(red bean)在汉语中又称相思豆是爱情和相思的化身,王维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无锡红豆制衣集团将这种浪漫的情怀融入品牌,以“红豆”为品牌标志, 推出了系列“红豆牌”服装,深受人们的青睐。又如“杜康”商标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小糊涂仙”则使人联想起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些富有诗意的商标反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耐人寻味。

同样,许多国外商标也显示出异域的文化特征。在英语中“V”就是“victory”,象征着“胜利”和“成功”,因此,摩托罗拉公司匠心独运,以“V”为商标推出的系列移动电话十分畅销。Santanna原本是指美国加州盛产名贵葡萄酒的“桑塔纳山谷”,作为汽车商标预示这种车的性能好,能在山中快速安全地行驶。因而, “Santanna”作为汽车商标,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

商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如同一座桥梁, 把文化、企业、商品和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产品质量固然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但是,商标的文化内涵对企业商品的宣传、推销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内涵的商标很难得到消费者的喜爱。“白雪”牌冰柜让人联想起其纯洁如雪的形象,寓意企业生产的冰柜性能良好,该品牌一推上市,就备受青睐,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又如“乐凯”胶卷,“乐”与“凯”二字各有美义,“乐”为“快乐”,“凯”为“凯旋”,该商标所引发的联想正好满足了中国人图吉利的心理。它的英文商标 “Lucky”(好运的)在音和义两方面都与中文极为接近,这种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胶卷当然会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一个成功的商标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使消费者产生美好的联想,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决心。因此,商标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到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英汉商标的文化内涵对比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反映了一个民族独具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商标也不例外,同一商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含义。

1.地理环境与英汉商标文化内涵

由于地理、气候和生活环境的不同,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描述和意义。以“西风 ”为例,在汉语中“西风”常使人想起令人讨厌的、凛冽的“朔风”。这是因为中国的西北面是西伯利亚,来自西伯利亚的干燥而寒冷的气流预示冬天的到来。而雪莱笔下的《西风颂》却是对西风的歌颂,因为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从大西洋吹来的温暖和煦的西风会让人联想到春天的到来。由此可见,在英语文化中“西风 ”和汉语中的“东风”一样,是温暖的、生机盎然的风,有着积极的文化内涵。因此,我国“二汽”以“东风”作为其一款卡车商标 ,英国则以“Zephyre”(西风)为一款车的商标。

同样,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Summer(夏天)在中国人的心中是炎热难熬的酷暑,而英国的夏日却是明媚温和的季节,堪称英国的“小阳春”,Summer在英国人心中的联想意义是美好的,故由Summer组成的英文商标在很多国家特别流行,如Summerin等。

2.宗教习俗与英汉商标文化内涵

英语国家深受神学的影响,宗教意识比较浓厚,宗教文化渗入商标。如:Sunergy, Sunrider, Sunnett, Sunniwell, Suntory, Sunwoods, Suntour这些商标都有“ Sun”,这是因为以基督教为主的英语文化中,太阳是救世主耶稣的象征, 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著名的运动系列品牌 “Nike” 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 象征着胜利。“Mazda”(汽车)是拜火教中的光神,喻指前途光明,以此为商标突出的是美好的祝愿和豪迈的气魄,十分传神。

在中国神话中,“龙”是神灵之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成为华夏至尊,并在语言上给“龙”注入了褒扬、赞美之意,如生龙活虎,乘龙快婿。而在西方神话中,“龙”是一个形态险恶,令人恐怖的怪兽,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因此,汉语中以“龙”命名的商标不能直译成“dragon”. 如我国的“金龙”牌旅游车的英译名取其谐音King Long 而不是Golden Dragon.

3.社会价值观与英汉商标文化内涵

西方文化以自我为中心,侧重个性,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崇尚英雄。受到这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在英语中有很多以人名或姓氏命名的商标。如Philips(电器),Ford(汽车),Lincoln(汽车),Boeing(飞机),DuPont(医药),Napoleon(酒)。这些商标既体现了个人价值,又突出了商品的独特性,给人以亲切感和信任感。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群体观念,提倡“天人合一”,即个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个人主义受到批判。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以地名命名尤其是自然景观名、动植物名命名的商标。如“长城”干红,“中华”香烟,“水仙”洗衣机,“凤凰”自行车。这些大家所熟悉的商标蕴涵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4.思维模式与英汉商标文化内涵

受民主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一般而言性格外向,说话直截了当,长于线性逻辑。而东方人正好相反,性格内倾,重含蓄,说话委婉迂回,视谦逊为美德,长于模糊思维,偏好情感交流。比如英文商标 “Poison”(香水),该词本义为“毒药、毒物”。这一奇特的商标迎合了一些追求野性风情的西方女性的口味,反映出该品牌香水的非凡之处:女士用了这种香水后会更有魅力,令人觉得神秘而难忘,让男士们神魂颠倒。该产品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一直畅销不衰。但中国女性思想偏保守,很少追求野性刺激,一般中国女性还没有大胆到敢以身试“毒”的地步。因此,为顺应中国传统文化,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被译为“百爱神”,其寓意优雅,富有创意。

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人们的表达方式的差异。例如:英文商标 “Kiss Me”(口红),词义是“吻我”,既巧妙而风趣地说明了使用口红的动态,又暗示了使用这种口红后产生的奇异之美,在西方文化中, 这一商标名称不失幽默与浪漫色彩。但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没有直译为“吻我”,其中文译名为“骑士美”,因为中国人重含蓄。

5.文学典故与英汉商标文化内涵

在汉语文化中,有一些专有名词与历史典故和文学典籍有关,会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这类词举不胜举。如“诸葛亮”代表智谋,我们常说“他很聪明,人送绰号 “小诸葛”。形容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女孩,则可以说“她简直就是一个林黛玉”。“关羽”,勇猛、忠诚的化身,被视可以辟邪除妖的门神。

英语文化中也有许多专词源于历史典故和文学典籍,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鲜明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所罗门(Solomon)与诸葛亮相对,以智慧著称。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人物夏洛克(Shylock)是一个追求暴利、没有人性的放高利贷者,如今已被用来借指心狠手辣惟利是图的小人。

灿烂的文化为企业商标提供了丰富的源泉。“Ariel”(香水)是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Shangrila”(酒店)来源于作家詹姆士・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其义为“世外桃源”,名车商标“Bluebird”出自比利时作家Maurice Materlinck 的童话剧《Blue Bird》,在剧中其义为“未来幸福”。该商标转译成中文是“青鸟”而不是“蓝鸟”是由于李商隐的诗“蓬山适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蓬山仙境的使者,是“吉祥之鸟”,寓其福意,文化内涵与英文几近相似。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英汉商标文化内涵不尽相同。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间商贸活动愈加频繁,要在剧烈的国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我们必须清楚商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从而避免因文化因素而造成的误解。

参考文献:

[1]陈萍陈小波:跨文化商标名称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12

[2]杜学增:中英习俗文化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