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2 10:31: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

篇1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 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研究 

8 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信息检索模型——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9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1 应用几何画板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研究 

12 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原理、设计与应用 

13 基于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4 WebCL的基本理论与系统实现 

15 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

16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17 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8 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20 Internet创新学习环境研究

 

21 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 

22 学习对象理论与网络课程开发 

23 上海市综合高中的发展研究 

2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 

25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26 临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7 四川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察分析 

28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29 信息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0 普通高中职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1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轨迹透析(1985—2000) 

3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 

33 企业e-Learning与学习型组织创建

34 信息化社区教育研究 

35 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6 校本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研究 

37 信息技术在高等工科院校《数控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8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39 我国纪录片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40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整合的“五步教学法”及其应用研究

 

41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模式研究 

4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43 基于多媒体教室的CPSL教学环境的研究 

44 教育技术学之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45 从信息科学角度对网络课程信息的研究与组织设计

46 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与分析 

47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48 基于网络的班级课堂协作学习研究及其过程设计 

49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问题研究 

50 多媒体课件中不同色彩文字材料对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51 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 

52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 

53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4 概念图工具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五年级个案研究 

55 参照SIF规范的EMIS升级模式研究及其简化实现

 

56 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究 

57 中小学音乐教育主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58 基于WebSphere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59 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库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60 基于Web的远程答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61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62 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63 导生角色研究 

64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任务驱动的流媒体答疑教学模式研究 

65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66 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7 甘肃省城市中学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68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 

69 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70 网络学习日记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71 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实践研究——《学习论》中的探索 

72 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 

73 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GBS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与实践 

74 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 

75 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设计

76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 

77 中小学英语教师ICT技能体系研究 

78 网络课程中电子学习档案设计与制作的研究 

79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0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81 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82 多媒体教材制作系统设计与开发 

83 远程多媒体信息实时播放系统开发研究 

84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85 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

 

86 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87 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88 甘肃省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9 卫星宽带远程环境下甘肃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 

90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学平台的搭建

 

91 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92 考试分析系统和标准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   

93 中医痛风临床诊治智能CAI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94 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 

95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师范院校职前培训模式探索及资源整合

 

96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研究 

97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2

(1)个别授导。个别授导模式是通过计算机实现教师教学的一种典型方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授课,即单独教学。其基本流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教育背景,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因人而异,使交互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操练与练习。操练与练习的过程中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应当注意,练习与操作存在概念上的区别: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因此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而操作是设计联想和记忆,多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

(3)教学游戏。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游戏与计算机密不可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游戏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模拟程序,但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学,有乐趣玩,在其中加入了竞争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因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企业家,在游戏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从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目的。

(4)情境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该教学模式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模拟实际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直观、生动的想象,从而唤醒记忆中关于知识、经验的积累,使学习者在回顾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吸收、掌握、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并且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情境学习模式的主要方法有认知学习、抛锚式学习等。

(5)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本质上是将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据库系统和情报检索技术,根据需要从学科数据库中检索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历史、地理等大数据量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检索服务功能,通过收集合理的信息,经过严密地推导,得到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正确解答。

(6)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Learning或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CSCL)是一种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个别化CAI中,教学过程往往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CSCL则重点强调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突破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互帮互助等合作性教学的展开。

(7)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是对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系统的综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人际交互技术的发展。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不同的信息资源、学习情境、教学工具综合在一个系统当中。这样,该系统就融专家系统、数据库、辅助练习于一体,使教师能够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到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下将从3个方面,结合上述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1基于“微课”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微课”是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环节的要求,利用视频拍摄技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微课”拍摄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在视频设计中,应该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选择、练习布置,同时还应包括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通过将它们以一定形式进行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由于“微课”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后时间,并且包含大量练习,因此可以实现“个别授导”和“操作与练习”的目的。教师在采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既要充分考虑课件的趣味性,又不能忽略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首先,要严格控制微课时间。通常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文章会较长,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通过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小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其次,要注意结合多媒体。“微课”制作切忌简单播放已有的PPT文档,要做到声、像结合,最好能插入互动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学习。最后,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由于“微课”教学是课后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课件和习题,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2基于“情境教学”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在“情境教学法”中,教师通过创造或引用一些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教材,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深刻。“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凝练,“情境教学法”才能影响学生。由于“情境教学”需要学生熟悉环境、了解环境、融入环境,因此可以实现“教学游戏”“情境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下次课程的情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熟悉下次课程的教学情境,从而对课程做到预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导入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学习这部分专业英语知识,同时明白如何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最后,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可以适当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达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2.3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校园网的发展,信息管理成为校园网上的焦点。网络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一条数字化桥梁,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高效、更准确、更及时地建立联系。在校园网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尽快回应学生的动态学习需求,达到高效管理、教学的目标。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因此可以实现“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和“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2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学生学习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时,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将学生的网络答题成绩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指导。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面向社会艺术市场需求,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培养艺术人才的中高等艺术院校随之蓬勃发展。广大艺术院校以其突出的职业培养能力吸引着众多怀揣艺术明星梦想同时拥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莘莘学子。由于艺术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在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教学而轻视公共文化课教学的现象,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课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这不仅割裂了艺术与人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文化素质发展严重滞后;还让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定位产生模糊感,造成了艺术院校语文课承载任务的缺失。因此增强语文课程的魅力,探索艺术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在艺术院校中围绕与专业的有机结合谈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

第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

笔者首先要探讨的,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定位,这个“有机结合”怎么界定。我认为艺术院校公共文化课教学中将语文课定位为“人文艺术” 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一种“人文艺术”的观念, 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有所皈依,同时也能有效体现艺术院校专业性、职业倾向的特点。正确的“有机结合”,是在需要的时候,有效地渗透;不是专业与文化不分彼此,而是在继承语文传统课程教学标准的基础上,融进艺术专业特点, 在教学设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现过程中体现鲜明的艺术学院文化课堂的特色。进一步阐释,即围绕舞台表演,重视学生个性的彰显与发挥,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人文品性及审美趣味,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但不陈旧、迂腐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在艺术、人生舞台上创造性地运用相关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对学生所艺术专业有相当的热爱与研究。

在没有升学压力的诸多艺术高等院校,文化老师不是教学生某个技巧、某类知识,为他们将来就业、谋生做准备;而是教学生怎样认识自我、点石成金――学生感受不到,文化课就什么也不是,感受到了就一定改变他们的一生。其实让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之余体味文化课、文化老师对他们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人生进取的帮助,很多时候这已足够。

第二,为什么语文教学要与专业结合。

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艺术演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于调动自己的艺术积累,深入到形形的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中,与观众进行心灵对话,使观众得到艺术欣赏与审美的愉悦。艺术专业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矛盾, 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是可以齐头并进的。

从文化老师自身方面来说,我们得改革,要与专业相结合。艺术院校的文化课难上是不争的事实,基本是这三方面的原因:

1、学生不重视。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到艺术院校读书就是为学艺术,专业学好了不愁没有精彩的舞台。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针对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重新认识。专业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在本专业领域的相应技术岗位上较好地覆行工作职责;而语文课则承载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重任。上语文课要把这一观点传达给学生:文化与专业相辅相成,就像一种鸟的两只翅膀,任何一方发展不均衡,都无法自由地翱翔于艺术的天地;甚至有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别的行业,但人文素质的提升却是人生永远的“专业课”。

2、学生不喜欢。很多文化课学习的内容无用且陈旧,甚至不少学生还反复学过;更有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成绩偏低且天性与人文艺术绝缘,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喜欢语文课呢?所以艺术院校语文课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 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艺术院校的语文课就是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学生很辛苦。相对来说,艺术学校的专业课比其它专业学院的专业课,消耗学生的体力、精力更大。学生上完专业课、早晚自习往往很疲劳,如果还要接着上文化课,不可避免的造成精神难以集中,疲劳厌学等情况的产生。但只要文化教师谈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专业方面相关的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他们马上又会精神奕奕。所以说学院需要懂专业的文化老师,学生佩服能够讲专业的文化老师;结合专业谈文化,结合艺术教语文,在艺术院校文化教学中实在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第三,语文教学怎样与艺术专业相结合。

坦率地讲,这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个优秀语文老师凭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个艺术学院,每个艺术专业各有特色,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爱好也都不尽相同――正因为“众口难调”所以对厨师的要求就更高。要做到文化与专业有效渗透,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准确抓住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文化老师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艺术专业的发展,紧跟时代文化的脚步,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品位和精神追求,深入艺术专业课堂去听课。语文老师能津津有味地听学生的专业课,才有可能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听你的文化课――我们提倡师生平等,这也是一种“平等”,是人文艺术的真正融合。而且我们要做到要全方位、多渠道的融合,包括看学生的演出、和他们一起观摩、培养自己的业余艺术爱好等等。平时与专业老师的接触时,也要虚心地请教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要人为地割裂人文与艺术的联系,听听专业教师的精辟感言,那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与学生交流专业的“谈资”。语文老师应力争做到可以与专业老师“纸上谈兵”,能够“手低眼高”。在此基础上编写具有艺术学院校特色的语文自编教材,避免教材内容陈旧或不适应学生专业实际的情况。若能如此,那么在备课中,在教学实践中,与专业结合的灵感自然就有了,上课才能“闲庭信步”于人文艺术的大舞台上。

2、跳出定式思维,尝试“互补型双师组合”。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指:在课堂上,由语文教师和艺术表演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教学任务的组合。比如面对广义的艺术表演(戏曲、舞蹈、音乐)学习,专业教师长于感性表演,却难有细腻到位的理论分析;文化老师长于鉴赏品评,却不能在学生面前感性展现。所以我将专业表演教师请入语文课堂,互取所长,针对具体“唱读”、“念白”等教学任务,通过研讨、现场交流、示范等方式,共同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并不是所有语文课教学都能采用此模式,但对于广义的戏剧表演类文本的语文教学都是可以借鉴并尝试的,这也将是文化课堂与专业结合的一大亮点。

3、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如视频、影音、道具等)增强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兴趣。只是要把握分寸,不要本末倒置,关键在教学内容的新颖。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打通语文与专业的隔阂。如学生有大量的舞台人物表演,让学生写下人物性格分析体会;各种文艺演出之前,让学生为自己的节目撰写串场词甚至开场结束语;各种艺术观摩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观后感等等。

4、力争将考核方式与专业相结合。语文课的人文性及工具性是其众所周知的双重属性,一张试卷显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因此要考核时要多形式、多角度,与专业结合寻找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彰显的最佳途径。目前这样的考核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仅以本人的尝试为例。面对低年级中职班的艺术学生,语文考核 “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而面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考核项目、难度相应增加。比如“琴、棋、书、画”四项考核――名字只是一种包装,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艺术感觉。“琴”考核的是学生音乐的感悟能力:学生听一段音乐,写下自己的感受、乐评(当然可以把它改成“舞”,就是看一段舞蹈视频)。“棋”考核的主要是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对于局面的整体把握、掌控能力。“书”是要学生写诗歌,现代诗。“画”取的是“划“与”话“的谐音,考查的是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操作方式就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指定产品的两分钟广告,包括广告语的设计学生轮流演说他的广告创意,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广告画面,之后全班集体打分。这样的种种方式虽然有很多不足,但都力争从量化变为质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现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平台。

篇4

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艺术设计的设计需要、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带来变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一、全面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

1.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人世,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已在逐渐形成。旧有的教育体制、教学管理及许多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都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了,社会需要新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既是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也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并且势在必行。艺术设计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他与文理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性。

教育从某种角度上看,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种载体是开放式的,即文化本身具有流动性(或叫可传播性)和可塑性,它规定了文化发展的多方位和多角度,也使文化不断地由量变而导致部分质变。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能违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特点,而艺术设计教育最能体现出人的个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支持允许的个人奋斗、自我设计和人才发现日益显出其意义的今天,设计主体的价值和地位愈为社会所尊重。

2.设计创新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谓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从“新颖”的层次来讲,分为原创和再创。即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也包括对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由此可知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是一种原创;二是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是再创造。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素质,是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3.设计创新教育的内容

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设计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定位和教育宗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是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展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包豪斯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让学生探索个人的设计道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观念、方法或是某种风格传授给学生,包豪斯确立了三大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运用事物共同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法则进行创造,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设计学院还参照包豪斯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强调设计的创造性这一点从专业确立之初就被视为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才得以蓬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2.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往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偏向单一人才类型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除纯理论性的艺术设计专业外,设计理论课程、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占的比重很少。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新体系建设构想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因而,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1.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学科课程呈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状态;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1)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

我们知道,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在教学中的先行性与普遍性,及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如: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影响力,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深化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强调观察认识分析能力决定表现的能力,掌握视觉表现的策略与方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与技法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获得对各种各能表达方式的了解,并具备足够信心与创新力,并能用科技产品媒体与技法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作业有:涂鸦、碎片、写实、抽象、装置、文字、图像、拼贴、表现、秩序、版式……

(2)整合专业结构,突显专业方向

强化专业特点,化整为零,让学生可以相对完整的时间段里去体验实务,深入的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将知识连贯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重视实习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加强实习基地的广泛性、多样性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设计手段,熟悉传统手法与新型的材料工艺,观察设计家的表述手段,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亲力亲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2.“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教育的性质而言,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有突显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因此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放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开放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上课平台。

其次,开拓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不保守、不僵化,除专业角度外,也可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方面去学习分析。锻炼学生的阐述能力,辩析能力,掌握的东西更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以探讨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奇妙关系。

(2)引导式教育模式

采用引导式的教育模式,就是避免填鸭式教学。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讲,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而设计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是创意。因为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技法,程序只是一种手段,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瞬间迸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创意是不可教的,不可教,又要教,这就是设计教学的难度所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向个性创意的方向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的方向,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3)讨论点评的教学模式

在每项课题即将完成时,通过完成的每项作业来测试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理解和诠释,使他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通过讨论点评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以便因材施教。

(4)论文总结式模式

主要针对一些高年级专业课,和艺术考察的作业期较长的课程,有必要通过论文的方式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知识量,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新发现、新手段。进行文字总结论文式模式的两大优势:一是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二是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把握。

3.重视商业实践

进入企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住宅室内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时,以模拟命题的方法与实际创造相结合。创作意为有创造性的作为,它能检验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通过完成每项作业来测试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会使你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领域。

观察比较每个学生所选用的方法与创意通过大量的模拟课题,激发学生在平面造型设计创意方面的个性色彩,帮助他们寻找一种途径,把他们引向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领域,过实践,强调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

4.教学设施建设,教师资源的培养,与信息交流平台的扩建是新教学体系的必要条件

(1)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

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现代性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为其匹配先进的教学条件,与广阔的信息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最基本服务。教学设施的配套服务跟不上,就严重影响了设计专业教学的进度与质量。

(2)构建艺术师资平台

在艺术设计中的师资结构中,一定要有广告人或专业室内指导设计师的介入,由企业设计师担任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这是本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还要引进相关的专家教授,把学科的构架搭建起来形成由艺术设计师、广告人、设计理论家共建的平台。另外对年青教师的大力扶持与培养,提高教育整体素质为设计教育的发展出力。

(3)要丰富各种图书、资料、多媒体课件及各种设计的专业软件的购置与建设

应该承认,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整个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自觉研究与大力推广还需经过艰苦的努力,还需要在理论、结构、教师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然而,教育是指向未来的,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挑战自我的教育模式之路将越走越宽。

四、结语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所在,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为主要目标,通过开放式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在课题辅导中引入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严雪怕.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4]马春东.营造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团[J].装饰,2002,(1).

[5]常跃中.艺术设计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Nl.文艺报,2005一11一12.

篇5

[作者简介]王英丽(1970- ),女,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吉林 四平 136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7-02

截至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公共课和必修课,但是,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其当作人文素质基础课程而列入教学计划中。尤其是艺术专业,针对学生文学基本素质较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普遍情况,多数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被动”选修课程甚至是“隐性”公共课程开设。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商榷,但也实属无奈之举。作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时偏少、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学理念陈旧等。对此,我们认为只有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背景,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主动必修课程,既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本文选取了国外正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是一种影响很大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被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师作指导、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积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知识是由学生来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都作为教学情境而存在,为教学服务。在这一理论的观照下,我国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逐步改进。

一、教材文本的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语文的相关教材更是层出不穷,配合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很多教材要么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以此突出人文教育;要么偏重于应用文书写作以及口头交际能力,以此强调应用性质的人才教育。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如何选择应当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适合教学的教材不是教师在使用中觉得得心应手就是好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需要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角度出发。教材如同带领学生入门的一盏探照灯,教材的适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学习。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一般都采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以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目的”,一直被视作学界中的通用教材,其中选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在编排体例上,教材根据作品内容或特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学素质相对较低,这样的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要求的教材不利于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大学语文的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不分专业和学科背景,笼而统之地将之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材,则失之偏颇。

围绕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建构教学体系,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把握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分专业、分门类的需求。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经受了音乐、舞蹈、绘画的培训,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对这类学生的大学语文素质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等同于普通文理科的学生。“与其分析《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的详明,不如让他们感受《战国策》的雄辩夸饰之风;与其分析《氓》女主人公的反抗形象,不如让他们体会《关雎》‘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缠绵情怀和美好的心灵之光。”

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兼顾文学和艺术,使大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文学与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思内容相通,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相通,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情境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2009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之一《大学语文》,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材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尝试。该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文学与艺术兼顾的二元法则,在研究教材结构、遴选课文、分析课文等方面更加注意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努力使教材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动机。各所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应该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积极探究,选取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

二、教学理论方法的改革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的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者广泛。把这门课程当作一门不重要的公共课,采用填鸭式、讲授法来实行“满堂灌”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该课程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点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殊途同归。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应该慎重选择和对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作为教学理论革新的重要尝试。通过这一理论的贯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主动地接受审美能力的教育,在老师以“美”为标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具有艺术美感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身教。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和补充。各种教学手段都是学生感知语文世界的途径和手段,借此来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文美、道德美、境界美。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不同特点,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式分类教学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这个特点出发,增加学生参与和课堂讨论的分量,采用更为灵活的授课形式。例如对待绘画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授不同篇目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体会《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时,不仅仅要通过讲解让学生去感受断肠人艰辛与执著的情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词中出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元素的画面感,通过多媒体直观画面来再现情景,鼓励学生采用绘画、歌唱、诗歌再创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原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除了参与式分类教学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诵读体验法进行教学。诵读法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来达到对作品理解、领会和审美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这种诵读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能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吟诵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之美与意境之妙。这不是老套教学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回归。因为诵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诵读体验的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一种通过声音来反复品味情味和韵致的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为主、潜移默化、自我建构”这种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诵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从容自如的声音,悦耳动听的语调,生动传神的语气,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高尚感人的情操和深邃含蓄的思想内涵,会激励着每个学生对美的不懈追求。在生动的语言美感愉悦中,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视能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共生出具有深邃博大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方面,绝大多数院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封闭式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建构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这类课程的考核以实现美育为教学目的,现代的标准化考试并不适合这门课程的考核。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必然要改进传统的考试方式,探讨科学合理的创新性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只要是能使考试题目充分体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同时将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专业学习相关联,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实现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考核中不宜出现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是否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提高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能力。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机制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在具体实施细节和方式上还有待开掘。但是任何考试评价方式都不应该脱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艺术专业的背景依托。

先生在《文学和一般艺术关系怎样》一中认定“文学有统制其他艺术的能力”,可作“一般艺术的总代表”。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逐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多地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予以关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尊重艺术专业特点,针对学生艺术专业特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饶峻妮.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03(5).

篇6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从实验室条件、实验教学情况、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大学、赤峰学院这五所学校2010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3份,对问卷认真作答后再收回,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1.07%,有效问卷率91.0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验室条件

 我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如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

表一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一览表

 内蒙古

师范大学 内蒙古

民族大学 包头

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

摄影实验室 摄影棚 有 有 有 有 有

 暗房 有 有 有 有 有

 照相机 23 20 15 13 21

演播室 摄象机 20 12 9 10 13

 非线编 40 24 24 30 20

计算机房 计算机台) 54 69 30 50 50

微格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常规媒体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二)实验教学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决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73.2%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合理。82.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课,本人的实践技能有所提高。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有16.5%的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8.2%。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对实验课的讲授、指导满意的学生占45.4%。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被动操作、充当助手的占47.9%,无动于衷、于己无关的学生占16%,常缺课、不参与实验的学生8.2%。

 (三)实习情况

 1、课间实习

 关于课间实习,81.4%的学生偶尔进行课间实习,18.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间实习,64.9%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帮助。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

 2、毕业实习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为6周到10周。实习地点为中小学、中职、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内容为讲授信息技术课、制作教学资源、硬件设备维护。

 (四)毕业论文写作

 70.6%的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能提高专业综能力,41.8%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是应付任务。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28.9%的学生认为忙于找工作没时间认真写,21.1%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负责不够,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

 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增加部分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这五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大多数学生(53.9 %)对本系实验室的实验环境表示满意。访谈中,学生反映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部分学院部分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有待于增加。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对实验项目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但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8.2%。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建议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这是做好实验的前提。第三,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跟着实验教师的操作或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摆脱学生被动的操作,建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独立的、自主的完成实验过程,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

    1、加强课间实习基地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间实习非常薄弱,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十分重要。院内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光学投影实验室、音像技术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中小学、电教馆、电视台及计算机公司等也是很好的实习基地,与他们建立合作办学的方式,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基地不健全的难题,学生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内容。经常联系学校附近甚至联系各地市县的学校作为定点实习场所,通过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积极为中小学实践基地服务。

 2、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的地点主要是中小学、中职等学校,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资源开发和计算机硬件维护等工作。实习时间为6到10周。通过访谈有学生认为“因为实习安排过于松散,没有事情干。对实习生的监督不够严格。”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包括对学生实习考勤的管理,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作品的考核。

 毕业论文

    1、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

篇7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论文四种研究方法分布Hannafin在分析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时指出,"三种主要力量影响了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即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传统、创新推广研究特性以及学术界对研究的态度".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行为科学研究传统,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为新兴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我们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主体.只是在近一些年,其他研究方法开始逐步增多,这说明心理学研究传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稍有减弱,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完全移植和照搬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善,其他研究方法逐渐被教育技术学研究主体所接受."最近,发现和证明知识的不同范式的概念,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讨论焦点."在我们的分析中,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主流,这一点似乎与美国实证主义研究传统相背.这也许是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形式具有特殊性,它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同时,这一结论也印证了Barbara B. Seels和Rita C.Richey的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变化的观点,"从学术的角度看,这些变化的范式包括了向接受定性研究方法的转移,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的转移.教学技术也感受到了许多相同的影响".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4-9755-03

Analyzing the Developing Actuality of the Domestic Online Education From the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AO Tian-me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hai 200063, China)

Abstract: Online education has the history of nearly 10 years in China, since our Ministry of Education authorized 67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China Central TV University to develop online qualific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1997 , online education reached a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on the progress of online education, there are lots of confusion and obstacle. In China, how i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nline education? What about the trends and the problem alo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This thesis deeply explained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domestic online education by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found the problem on the progress of development, and we hope that it will give our educator some inspiration.

Key words: online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网络教育自从引入中国,一直以来就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网络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产物,为教育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然而对于网络教育,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网络教育为实现大众教育、终身教育、个别化教育提供了条件;然而有的人却认为网络教育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网络教育中师生缺乏情感交流等。那么网络教育的发展到底如何?现阶段,人们关注网络教育的哪些方面应用与发展?以及网络教育现阶段的研究状况等等。该文希望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中发掘网络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1) 研究方法

该文试图通过教育技术专业期刊来分析研究国内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该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内容分析法。

2) 分析对象的确定

为了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国内网络教育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该研究的分析对象分别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等七本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期刊。

3) 研究步骤

该文通过对教育技术专业期刊进行内容分析,主要从论文数量统计、作者情况统计以及主要研究领域的分析统计等来了解网络教育的发展状况,并突出网络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2 论文总量及年份分析

2.1 论文总量

该文研究内容的抽样方式采用“来源抽样”。[2]笔者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平台,采用专业检索方式,检索字段为:题名=‘网络教育’and来源=‘***’,检索以上七种专业期刊的所有题名中含有网络教育的文章,各期刊文章数量见表1。

2.2 从年份论文数量分布来分析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从1994年开始收录的,而且考虑到2009年的部分论文还没有收录,94年收录的时候网络教育基本上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该文统计了从1995年到2008年各来源期刊的已收录文章,统计结果如表2。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教育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的趋势的。在图表中,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1997年间,在教育技术专业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网络教育的文章几乎没有,也表明在这一时期网络教育还没有在国内真正地发展起来。直到1997年,教育部批准67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网络教育才慢慢地被教育技术界所关注。在这七本专业杂志中,最早的介绍网络教育的文章是1998年由赵继红发表在现代远距离教育中的《网络教育:电大教育的新纪元》。从此以后,有关网络教育的论文才不断地在教育技术专业杂志中出现。

从1997年开始直到2003年间,是网络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国家不仅批准了网络教育试点,而且也出台了很多政策。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各个教育技术专业杂志都开始刊登网络教育方面的文章,在初始阶段大部分的关于网络教育方面的文章都是刊登在中国远距离教育和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上,但是从2001年以后,各个教育技术专业杂志开始关注网络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技术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上,关于网络教育的文章越来越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也说明了从1997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内教育技术专业人士更多地越来越开始关注和研究网络教育。2003年网络教育发展到顶峰时期,从那以后,网络教育的发展进入反思期,网络教育的论文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在网络教育引入国内时,人们对它抱有很大的希望,然而在实际发展中人们发现网络教育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它存在很多无法避免的弊端。网络教育的发展暂时处在一个平缓的发展时期。而从搜集到的文章标题,可以看出2008年的文章,大多是开始反思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其发展趋势,试图找到网络教育的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

篇9

引言

教育技术概念由“教育”和“技术”两个术语组成,它基本揭示了该事物的特质:把科学技术作为促进人类教育的手段,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它也大致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特质: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教育的关系,探讨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率的规律、原理和方法[1]。显然,教育技术学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条件本身,而是科技条件如何通过教育现象的特点折射出来。因此,教育技术学主要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这一专业的特点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以系统论的思想合理地整合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或其他工作中。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的特色,才能培养具备构建系统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育技术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实践性,学生除了应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应用技能。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课教师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2]。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一)拟订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

笔者认为要能真正地实现增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对于学制为四年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特别需要课程设置能够和教学进度保持统一,课程设置与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保持统一。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教育系统和影视传媒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在确定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时,必须依据教学计划、相关课程内容及实验项目情况、实验条件和学生知识结构来设计。并且经过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讨论来确定,从而使得实验项目设置合理、规范。这既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又可防止相关课程的交叉,避免造成时间、资源和学生、教师的精力浪费。

(二)规范和加强实验课和实践课

1、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完善、补充和提高,又是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实验条件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教学成为许多院系的薄弱环节[3]。

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拟定出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课程大纲必须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后才能列入教学计划。对由于设备原因无法开设的实验项目,应设置一些替代实验或演示实验。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师必须课前认真撰写实验教案,作好预备实验。实验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最后,任课教师还应该及时、认真的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各环节的逐项落实,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2、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可分为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

专业实习: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选择在网络、计算机中心、电视台等从事软件制作、网页开发、电视专题片制作等。通过专业实习,不仅仅会使学生的电视节目拍摄制作和影像拍摄制作能力、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还会增长同学们的社会知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应付突变事件的能力。

教育实习:一般在第七学期选择中小学师范学校进行大约4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奠定基础。

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十周时间的协作和设计。毕业设计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性与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不能忽略其实用性。一个实用性、可预见性强的论文题目会得到学生格外的关注,也是吸引他们的关键。所以论文题目的设定应该考虑一下实用性及与学生联系的紧密性。

许多学生抱怨在学校期间科学研究的机会很少或者说没有,这是目前高校的一个普遍情况。似乎提到科学研究,非得是很难的课题。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用小问题来做大事情。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

3、重视学生课余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有实验课、专业见习活动和实习活动等实践环节。由于受实验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们能够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十分有限。许多院校在解决学生实习、锻炼问题方面往往忽视了本身便利的条件。每个大专院校各种电教设备、设施比较齐全,校内电教设施就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认真的组织本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电教服务活动,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将会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例如,有计划的组织同学们参加校内文艺活动、公益活动的摄像报道、摄影报道和各种电教活动服务,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参与电教设施管理、维护,不但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科学管理管理理念。

4、假期开展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和技术活动

要求学生在暑期,以居住地现状为基础实施调研,并撰写出调研论文。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在暑期社会活动中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宣传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当地学校进行信息技术课师资的培训,并与当地教师合作,开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和实践活动。另外,还应积极到当地电视台进行学习,配合工作人员制作电视节目和电视专题片。

5、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

开展技能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教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阅成绩、交流经验、展示专业优势的有效途径。

教育技术系可以组织与本专业基本理论、技术特点联系密切的摄影竞赛和DV节目制作、教学课件制作竞赛、动漫制作竞赛及网页制作大赛,利用竞赛活动推动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充分展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媒体制作方面的技能、特长和优势。

二、思考与总结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一)目前实验课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1、实验设备数量少且陈旧。

2、实验课缺少任课教师的参与,常常使实验课无目标。

因此,今后实验课教学要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设备及时更新和增加,硬件上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二是实验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负责;三是理论课教师也要参与到实验课中。

(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类型单一,缺乏实践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和讲座性课程。

2、专业基础课数量少,涉及面窄,技术类课程数量多,缺乏深度,方法论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数量少,缺乏广度。

3、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课程较多,以计算机媒体为核心的课程数量和类型较为薄弱,反映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最新发展的课程较少。

4、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类课程不仅内容窄、模式单一、时间短且多数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和当前形式,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掌握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及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知识,并具备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多种媒体形态制作能力,信息采集、处理、编辑能力,构建系统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能顺应时展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道路既艰巨又漫长,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现行的实践教学规章,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93~198

篇10

关键词:

网络交流平台教育技术学交流

1构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需求分析

1.1专业建设的需要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基于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掌握两方面能力: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有过硬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走向社会后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个平台中,会有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的各个模块,帮助同学们找准自己的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仍集中体现在以下业务范畴:各级各类学校、电教中心、培训机构、广播电视、相关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从分析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就业市场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简而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设计教学系统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和评价教学媒体以及设计和开发媒体资源等能力。而该平台所开设的多个模块都可以帮助同学们加强能力,让其拥有提前步入社会的能力。

2构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目的、原则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交流平台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以网络环境为特定背景,开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动。而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构建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研讨主题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

2.1构建原则

该平台应保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主题、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动力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越发便利地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照以下原则。

2.1.1页面设计简洁

在设计界面的过程中,要在不妨碍其完整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做到简练、实用,使学习者越发便捷、直观地得到想要的资料。而如果在网络平台中出现太多无关的信息,则会使学习者无法简明扼要地获得所需资料。

2.1.2交互性

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应重点设计和实现两种交互方法: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学习者与学者之间可进行在线的实时互动交流,也可以进行非在线的交流互动,保证在同时或未同时在线情况下都能够进行真实有效的互动。

2.1.3开放性原则

网络交流平台应体现开放性的原则,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样式等方面实现合理的学习与交流,提高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率。同时,也为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提供平台,在这里,也会进行学术交流、主题研讨等,使得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2.1.4模块合理原则

在本网络交流平台中,是通过各个模块向学习者提供内容信息来实现平台的合理运行,所以模块里的资源必须是专业的、合理的。只有保证资源的真实无误、精确有效,才能将网络交流平台合理的使用。设置合理的功能模块,完善各个模块的内容信息,才能建成一个高层次、重前沿、资源共享度高、交流合作性强的一个新型网络交流平台。

2.1.5安全稳定原则

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应安全平稳。若是平台的运行出现问题,那么即便界面再精练、功能设置再有效、学习资源再丰富,都无法达到本平台的目的,那么这个平台就会失去价值。因此,系统和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平台平稳运行问题应重点关注。

2.2研究目的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及原因,可了解到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促进本专业的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知识建构、专业发展等方面做一点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1)有利于在校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锻炼专业技能。(2)促使在校大学生了解并熟知社会的创新以及创业的前沿信息,使其能更好地跟踪市场动态,为以后的就业、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3)为部分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遇及考研最新动向等信息,缔造更优质的社会实习环境。(4)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能够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好的认识教育技术学专业。

3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设计阶段

平台对于交互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将各类多媒体组件有机集成起来,实现多方面的交互,可以提高使用者获取资源、参与交流的兴趣。那么,如何将交互性实施到最大化呢?即探究网络交流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3.1设计模块

对于网络交流平台,本研究将其分为模块,依次为专业介绍、动态导航、知识解析、实践教程、学术论文、专家风采、基础教育资源以及主题论坛。各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3.1.1专业介绍

由于一部分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少,因此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学科性质与发展过程显得格为重要,引导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也是开设这个模块的目的之一。这个模块包括“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两个子分支,旨在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动态导航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考研与就业的相关信息尤为重要,所以这个模块划分了三个分支———“前沿资讯”“考研指导”“就业导航”。“前沿资讯”,在这个模块里会实时更新资讯,包括各国举办的与教育技术学有关的论坛、讲座、国内外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信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实践成果以及社会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等前沿资讯,使其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考研指导”,这一模块的目的是让已经准备考研的学生能够准确找到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近五年的考研学校排名、考研的国家线、各高校的考研初试、复试的科目、考试科目所包含的专业书籍以及相关推荐等,为考研的同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就业导航”,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该模块中会详细讲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所能够从事的行业,并且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也会及时更新一些就业信息,以供毕业生选择。

3.1.3知识解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由理论方面、技术方面、教学实践方面三个部分构成。该模块主要是探讨知识结构中的理论方面,根据大学课程的修习类型来分,将课程的总体结构分为: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则“知识解析”模块也按这三方面来划分。总结各本书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并对一些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使学生能够透彻地学好各门课程,充分地利用该模块提高专业学习资源的获取效率。

3.1.4实践教程

“实践教程”这个模块则是探讨知识结构中的技术与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是针对软件类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划分为五个分支:精通office、网络编程、摄影天地、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学习不同于理论,它需要的是学习者不断的操作和练习。因此,整合知识资源,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程体系结构,存在其必要意义。

3.1.5名师答疑

高校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仍有对高校可使用的学习资源、需培养的专业能力不够详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知向谁求助等问题。特此开设“名师答疑”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会介绍各位专家、学者以及高校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笔隐形的财富,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

3.1.6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模块包括教育技术学论文、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百家观点、英文文献、资源收藏、论文下载七个子分支。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涉猎广泛,但专业知识在网络上的整合度不够,使得学习者在查找论文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这个模块主要是解决此问题,便于学习者的使用和下载。

3.1.7基础教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案大全、课件大全、试题大全、素材大全以及其他大全五个学习模块。学习者可以利用模块已有的资源来满足其学习的需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资源是紧随着科技的脚步在变化的,这就要求及时更新专业资源,而且能保证随时下载模块中的自己所需的知识。

3.1.8主题论坛

这一模块主要为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以精选的研讨主题为中心的交流互动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模块留言、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组织各地专家和学者围绕教育技术学的热点话题,在论坛中进行在线讨论交流,可以获得较好的远程即时互动交流效果,也可以通过非实时交流解决学习者的学习困惑。在该平台中,学习者可将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等出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并可以为其答疑。

3.2平台设计框架

通过对组成教育技术学专业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各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分层次”“模块化”的平台设计框架,通过该框架图使得各个模块清晰可见。构建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所需资源的进一步细化,可以使资源、信息等越发清晰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学习者通过对各个模块的访问,能较迅捷地找到所需资源,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的基石。

4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具有实时互动、节省时间等优势,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好的交流效果。该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构建,可以为各地教育技术界的朋友提供交流的机会,增进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业界人士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期为本专业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该网络交流平台仍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还存在平台整合度不够,后续交流不够深入、学习资源尚不充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孙佳政 赵艳 于松萍 张奇 李爽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

[2]杨文.教育技术学之专业学习环境[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3.

篇1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43―03

1983年以来,以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主的几所师范院校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此后的20多年里,全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设置跟上时展的步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必不可少。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校2001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分层培养,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的必要性

1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点的内在需要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等等。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办不好教育技术。要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1]。所以教育技术学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很明显, 这就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理科的东西之外, 还要获取美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通识教育的受惠者。但通识不是杂乱,不是什么都只知皮毛而又什么都不精,(这通常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大的感受) [2]。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有“平面设计”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如压缩图像、转换格式等简单的技术操作,如果有广告公司要求做个宣传画,很多学生就因美学或其他知识的限制不能完成任务。

2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外在需求

徐福荫教授在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曾经讲过,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懂硬技术又懂软技术,既有信息素养又有媒体素养。正如李龙教授总结的那样,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包括:(1)各级师范院校中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2)各级学校和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3)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4)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6)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影视节目的制作[3]。从上述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似乎就业渠道很多,而且似乎无所不能,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要在短短的4年时间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科教育不可能做到全而精,但是能做到全而某方面精,真正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4]。因此,各办学单位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要求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还不得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层培养。

二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三大特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5]。

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上的厚重感;第二,有“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如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教育》,也开设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第三,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第四,与专业结合部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难以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应用方向各不相同,课程几乎成了应用软件培训班的培训内容。

三 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方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以培养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素质与应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整体思路,设计了以下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对我校2001级本科生进行分层培养和分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为主,重点放在学生的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培养上。在考核方式上主要采取笔试和学年论文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三层次是方向课程,包含网络教育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教育三个方向,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志向自由选择一个方向课程。如果有学生学有余力可以辅修第二个方向课程。方向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支持―注重应用―实践反思”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如学生的“多媒体才艺周”活动等。在考核方式上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即老师提出设计或制作的任务和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一个大的作品,而且作品的主题都和该领域的生活和工作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教育技术等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动机和知识结构自由选择一个方向。如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技术。并围绕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应有明显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如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面向企业的学生则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学生毕业前的实习与实践也很重要,应该为师范生安排到中小学调研或实习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同时也要为非师范生安排进入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为零)[6]。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也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应用、求创新”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色[7]。

通过对我校近三届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我们的分层培养成效是显著的。在对200人毕业生的随机调查中,有近80%的表示对分方向培养满意,过得去的占到15%,有5%的表示不满意。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

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计算机类课程的选择,对该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家要重视和明确“应用”是纲,紧紧抓住“应用”这个主要矛盾,确实可以达到“纲举目张”效果。但“应用”绝非就是会用计算机和会操作应用软件,要结合专业做一些软硬件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8]。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要大胆删除一些陈旧的课程(如光学投影媒体与教学),优化基础课程,让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专业应用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应用课程,使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的各项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技能等等。

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分层培养人才体系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4.

[2] 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 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3-64.

[3]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7):6-7.

[4] 邹霞.对我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4,(1):48.

[5] 任剑峰,杨晓宏.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 112-113.

篇1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131―05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在2001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通过了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近年来在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也是需要重点建设和致力发展的。坚持教育技术学的应用实践性,坚持人才培养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在学科发展规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针对在国家重点学科发展过程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体系建设的各个主要环节,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同时也参与到学科规划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在建设过程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归纳分析以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特征和意义获得解释性结论。

一 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体系

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即如华南师大徐福荫教授等[1]所述:为了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盐城工学院沈爱华[2]则进一步指出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体系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层面的基本能力:

(1) 基础实践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包括:以媒体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为核心的实验技能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以适应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技术技能要求。

(2) 专业实践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也应当具备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能力及其引申出来的项目设计能力。也就是华南师大秦炜炜、徐福荫等[3]描述的:适应包括远程教育、企业培训在内的教学设计的应用实践能力。

(3) 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理论发展与创新以及前沿应用的实践研究的有生力量。

上述三个层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体现在全部实践教学环节中。为提高学生的三层次实践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由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将验证性实验、基础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合理配置并有机结合。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并可辅以创新训练的专门活动,如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学科研究方法、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等。

二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新体系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在多年的发展中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逐步建立起在学科平台之上的“一体化、三层次、共享式”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新体系。

(1) 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必须采取一体化顶层设计,从社会人才规格需求调研入手,对北师大教育技术学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各种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活动统筹规划,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设计,从宏观视角一体化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系结构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环境。改变过去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规划和运作方式,有效地弥补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结构性缺失和实验条件资源的不足。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实验中心领导在充分沟通认真研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做了充分论证和详细规划,设计出一整套如图1所示的从本科实践教学活动与本科科研基金项目交叉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

(2) 基础、专业和科研与创新三层次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专业教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与实践体系中的实践领域、实践环节和技能点要相互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能力综合培养就是要以知识领域与实践领域为范畴,选择合适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知识单元和实践环节。

在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北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媒体技术、资源开发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领域的课程都配有充足的实验学时,课堂面授课程与实验课程始终相伴开展。该类课程的修习过程中基础实践能力得到集中培养,从而奠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实践能力。

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基础理论课程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同学院中部分学科带头人的科研项目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条件参与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如: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移动学习研究等实践活动,参与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指导思想的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的教学应用实践,从而使这种较高层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落实。

在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在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本科生参与学术团队的科研工作已经形成风气,实习中理论方向明确,实践活动落实。科研阅历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显著提升,为下一个阶段――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积蓄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3) 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联合共享

北师大教育技术教学实验室在学院2004年成立时基础相对薄弱,设备相对陈旧,其中许多设备还是十几年前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的。近三、四年来在学院领导和实验中心的努力下,获得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共计395万元,全部用于教学实验室设备购买和实验环境建设。但这距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考虑到近年来,“211”和“985”工程项目建设和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非常大,对此,学院从全局考虑统筹安排,将实验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综合利用,取长补短。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资源共享和学研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道路。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学习与科研经验积累相结合,尤其是每年申请校级科研基金、北京市创新基金等项目收获颇丰;而科研实验室也由于有为数众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队伍力量大大加强,就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4]所描绘的:由导师、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构成的从游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良性结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了现有教学实践资源,相得益彰。

三 实验中心是实践体系的基础建筑

教育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境,实验中心的硬件环境是近年来学院着力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实验中心下属8个教学实验室,分别隶属“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媒体与传播技术”两部。每学年承担教育技术学24门课程的450多学时的教学实验课程,共计4.5万人的学生实验课,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达到83.3%。自2005年以来,学校方面对教学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支持。教育技术学院实验中心经认真规划,逐年落实经费实施。

(1)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实验室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类的实验室近几年来重点建设了远程教育实验室和教育软件实验室。远程教育实验室为学生创建完整的、多种类型的、真实的远程教育系统实验环境。专门添置了:视频录播系统多点控制器、卫星接收设备、视频会议系统和终端web服务器等高端设备,使学生熟悉和接触最具发展潜力的远程教学系统的系统架构。教育软件实验室也配置了路由器、两层及三层交换机、工作站等共计40台以及用于数据存储的磁盘阵列。不仅满足教育信息工程方向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还解决了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与网络教育应用、教育软件开发技术、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计算机网络编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游戏与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的需要。为今后毕业生走向教育领域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媒体与传播技术”的实验室建设

“教育视频制作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已经按照专业级要求购置了数字高清摄录机、编辑录像机、非线性编辑机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开设电视设备连接、室内外摄像、灯光照明、字幕特技编辑、配音配乐等小型实验以及节目制作、课件制作等综合性实验,学生们在完成上述实验之后,将独立制作一个15分钟左右的教学片供理论研究使用。“电声实验室”也按照专业级要求购置了混音控制台、数字音频工作站、MIDI接口、音频接口、软件效果插件360环绕声制作系统、非线性高标清编辑软件系统等,开设基本电声技术指标测试、采访机录音、音频编辑工作站及编辑软件的使用、分轨拾音后期合成制作等实验,学生还将完成综合实验:音频节目制作、音频混合制作等。此外在“摄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也购置了多台单反数码相机,解决了高档次摄影设备的实际操作问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在媒体技术和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 科研实验室是实践体系的高层建筑

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实验环境的改善使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环节得到加强。但是必须看到,实验中心条件的改变还远未达到理想要求,正如河北师大王润兰等[5]指出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活动范围内。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承担了大量与国家教育科学发展相关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真正接触学科发展和科研的前沿。在参与这些学术团队的活动中学生学以致用,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参与人数最多且最典型的几个研究团队及其突出的科研活动如下:

(1)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211工程”支持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不仅促进了学校一线教学改革实践、改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更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并在此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支撑平台软件和优质学习资源。

(2)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探索的最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工具,以教育领域中的知识为研究对象,构建知识科学基本理论体系。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本理论体系”、“面向教育领域的知识抽取和演化研究”、“协作学习的在线交互文本分析及协作过程建模研究”以及“移动学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

(3)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有:面向终身教育的知识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研发以及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典型示范与产业化运行等。

(4) 远程教育研究所在远程教育基本理论、数字环境与数字资源、在线学习与认知发展、远程教育经济与管理、企业E-Learning、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我国远程教育领域从业人员能力结构需求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上述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在“211”及“985”项目支持下条件极其优厚,而最重要的是其更接近学科发展的前沿实践,几年来我教育技术学院已经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到这些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中,专业实践和科研与创新实践等高层次的能力发生了实质性的提升,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人才选拔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五 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成果

在上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的条件下,几年来学生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通过不断的创新教育和实践练习,我院学生获得学校资助的本科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成果显著。近年来获准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项,见表1:

上述项目的经费都在2000元以上,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不仅要在教学实验室进行长时间艰苦复杂的实验活动,而且大多是项目都是具有科研背景的,学生在科研实验室和社会上进行紧密联系实际的研究工作,实践能力大大加强。

此外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获得了大量的奖项,最突出的就是我院2005级本科生许洋同学的论文《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其它国内和北师大级别的奖项也非常丰富,见表2: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还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以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核心期刊杂志论文、国际会议论文以及本学科领域的CSSCI论文将近50篇,这些论文几乎全部是实证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六 结论

教育技术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体系建设需要从人才规格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全面审视,需要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实践的全局来统一规划,需要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学习与科研经验积累等各个层面综合设计。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提升教育技术人才的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做了一种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够产生有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徐福荫等.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86 (10):39-47.

[2] 沈爱华.论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3(1):151-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