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5:16: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护理内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的平均年龄为(47.9±13.5)岁,患者多为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将这8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病因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呼吸内科的护理要求并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除了基础护理以外,还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1)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追踪和监察,工作的重点为呼吸频率和深度,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比如咳痰、咳血等症状做好详细的监察和记录;(2)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及时清理患者的呼吸道;(3)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和过敏药史,合理用药;(4)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保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院方的治疗;(5)环境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对于环境的要求相比之下要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具体应该在日常中定期为患者清理病房,对病房进行全面的消毒,保证房间的通风换气以及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
效果分为四个等级:(1)痊愈:病情得到遏制,患者开始恢复;(2)好转:患者在接受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减轻;(3)未好转: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的变化,且有加重的迹象;(4)死亡。
1.4统计学方法运用
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根据我院的研究治疗,8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护理之后,有40例患者痊愈,25例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13例患者的病情无好转迹象,2例患者死亡。
2.讨论
随着医学水平的整体发展和模式的转变,最大程度的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改善患者护理干预的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受疾病及自身身体情况的影响,普遍存在反应能力和活动能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水平,以外事故的发生几率较之常人或其他疾病的患者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1心理护理组呼吸
内科重症患者,往往是年龄较大的老者,我院的研究中有很多这样的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生活自理情况就受到了影响,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躁、偏激等负面情绪。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沟通,这对于患者的恢复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相对的来看,心理护理的效果不及机械护理。但是,我认为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该在其中加入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给予患者信心和良好的治疗氛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环境护理
前文已经提到了,呼吸道疾病相比于其他疾病来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环境护理就是要保证患者有一个良好的治疗和恢复的环境。
1.2中医内科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疗法,护士系统向患者宣讲睡眠卫生的基本常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让患者做一些睡前运动,例如,太极、散步等,帮助改善睡眠质量,鼓励患者有规律的作息,科学制定作息时间表,逐步形成按时休息的良好生活习惯。观察组患者行中医内科护理干预法,具体如下:
1.2.1针灸护理针灸护理有助于提高老年失眠患者大脑皮质平衡的恢复进度,实施针灸的具体穴位包含:内关穴、三阴交穴及神门穴等。耳穴贴压能起到镇静安神的效果,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产生调节或抑制的作用;采用朱砂外敷涌泉穴的方法,促使心肾相交,达到水火相济,帮助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1.2.2按摩护理临床研究证明,过度疲劳无助于睡眠,老年人由于体能下降,新陈代谢相对迟缓,通过实施按摩护理干预,可加快血液循环速度,维持阴阳平衡,防范失眠。针对肝郁化火的老年患者而言,护士每日要对患者的天庭、印堂、耳廓背沟及太阳穴进行按摩,30-50次/d,运用自己的手心对患者足心的涌泉穴进行按摩,100次/d。针对痰热内扰的失眠患者,护士要对其中脘、足三里及合谷展开按摩,80-100次/d。
1.2.3饮食干预著名中医论著《素问》中曾报道患者如若肠胃不适,则会无法安寝。因此,护士要特别关注患者的饮食状况,特别是睡前忌咖啡、浓茶与烈酒,远离香烟,可用热牛奶代替。患者平素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切不可选用油腻、辛辣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平日少吃多餐,晚餐摄入量不能过多,多吃玉米、水果及海带等食物,也可把10-24粒酸枣仁炒熟,研成粉末在睡前冲服。
1.2.4心理干预观察组20例患者中,平均病程为(15.5±2.7)个月,治疗时间较为长久,因身体及病症的关系,患者亟需医护人员的关怀与照料。老年失眠病人,其心理相对脆弱敏感,当家属出于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无法在旁陪伴时,会加剧患者焦虑、抑郁及烦闷的心理症状,对今后的生活及病症治疗产生不良心理影响。为此,护士要对患者开展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仔细倾听患者对疾病的诉说,密切关注日常患者情绪的变化,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重塑自信乐观的心态,对于患者在护理中遇到的难题及时给予细致的解答,使其以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减少患者的寂寞感,最终使老年失眠患者消除各种心理症状。
1.3护理效果判定标准实施护理干预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运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其中,<4分为失眠消退;4-6分为疑似失眠;>6分为失眠;患者失眠程度与评分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失眠出现率=(≥4分的例数)/本组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经t经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中,<4分者8例(40.0%),4-6分者3例(15.0%),>6分者9例(45.0%),失眠出现率为75.0%;观察组患者中,<4分者14例(70.0%),4-6分者4例(20.0%),>6分者2例(10.0%),失眠出现率为30.0%。观察组的失眠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011至2014年我院共接收了6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共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患者16岁,最大患者80岁,将这些患者分组为三个组,各有20例。其一般性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1.2护理方法
第一组患者采取环境护理的方式,医护人员要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对患者病房区域中的床单、器械等易污染接触面进行除菌、消毒,定时对病室进行通风、杀菌处理,确保病室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保持清新的环境,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要降低噪音污染,确保病室的安静,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环境。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气囊,如果氧气过低会还会导致急性重症哮喘患者的死亡,因此要及时对气囊进行放气和通气,频率为2h/次,将气囊压力保持在2.45kpa,根据患者的状况适当的调节氧气流量,将蒸馏水添加至湿化瓶,确保给氧量的准确性。第二组患者使用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对其心理需求给予满足,疏导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释放压力,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鼓励患者,为其建立治疗信心,双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第三组患者采取机械护理法,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鼻咽部位及口腔分泌物进行清洁,防止分泌物误流入气道中引发窒息的危险,对于呼气末正压较高的患者要采取密闭的方式吸痰,吸痰动作要轻巧、准确,避免出现刺激性呛咳现象,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呼吸道湿化护理,雾化或吸入气体的温度应处于35~37°的范围,2h/次,使病房的温度保持在22—24℃的适宜范围。
2结果
三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第一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最不理想,第二组患者的病情改善尚可,第三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最优秀。说明不同护理方式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影响。采取机械护理的效果最好,然后是心理护理,再来是环境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