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内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01 05:16: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内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内科论文

篇1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篇2

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的平均年龄为(47.9±13.5)岁,患者多为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将这8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病因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呼吸内科的护理要求并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除了基础护理以外,还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1)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追踪和监察,工作的重点为呼吸频率和深度,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比如咳痰、咳血等症状做好详细的监察和记录;(2)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及时清理患者的呼吸道;(3)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和过敏药史,合理用药;(4)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保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院方的治疗;(5)环境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对于环境的要求相比之下要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具体应该在日常中定期为患者清理病房,对病房进行全面的消毒,保证房间的通风换气以及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

效果分为四个等级:(1)痊愈:病情得到遏制,患者开始恢复;(2)好转:患者在接受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减轻;(3)未好转: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的变化,且有加重的迹象;(4)死亡。

1.4统计学方法运用

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根据我院的研究治疗,8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护理之后,有40例患者痊愈,25例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13例患者的病情无好转迹象,2例患者死亡。

2.讨论

随着医学水平的整体发展和模式的转变,最大程度的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改善患者护理干预的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受疾病及自身身体情况的影响,普遍存在反应能力和活动能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水平,以外事故的发生几率较之常人或其他疾病的患者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1心理护理组呼吸

内科重症患者,往往是年龄较大的老者,我院的研究中有很多这样的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生活自理情况就受到了影响,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躁、偏激等负面情绪。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沟通,这对于患者的恢复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相对的来看,心理护理的效果不及机械护理。但是,我认为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该在其中加入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给予患者信心和良好的治疗氛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环境护理

前文已经提到了,呼吸道疾病相比于其他疾病来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环境护理就是要保证患者有一个良好的治疗和恢复的环境。

篇3

1.2中医内科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疗法,护士系统向患者宣讲睡眠卫生的基本常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让患者做一些睡前运动,例如,太极、散步等,帮助改善睡眠质量,鼓励患者有规律的作息,科学制定作息时间表,逐步形成按时休息的良好生活习惯。观察组患者行中医内科护理干预法,具体如下:

1.2.1针灸护理针灸护理有助于提高老年失眠患者大脑皮质平衡的恢复进度,实施针灸的具体穴位包含:内关穴、三阴交穴及神门穴等。耳穴贴压能起到镇静安神的效果,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产生调节或抑制的作用;采用朱砂外敷涌泉穴的方法,促使心肾相交,达到水火相济,帮助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1.2.2按摩护理临床研究证明,过度疲劳无助于睡眠,老年人由于体能下降,新陈代谢相对迟缓,通过实施按摩护理干预,可加快血液循环速度,维持阴阳平衡,防范失眠。针对肝郁化火的老年患者而言,护士每日要对患者的天庭、印堂、耳廓背沟及太阳穴进行按摩,30-50次/d,运用自己的手心对患者足心的涌泉穴进行按摩,100次/d。针对痰热内扰的失眠患者,护士要对其中脘、足三里及合谷展开按摩,80-100次/d。

1.2.3饮食干预著名中医论著《素问》中曾报道患者如若肠胃不适,则会无法安寝。因此,护士要特别关注患者的饮食状况,特别是睡前忌咖啡、浓茶与烈酒,远离香烟,可用热牛奶代替。患者平素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切不可选用油腻、辛辣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平日少吃多餐,晚餐摄入量不能过多,多吃玉米、水果及海带等食物,也可把10-24粒酸枣仁炒熟,研成粉末在睡前冲服。

1.2.4心理干预观察组20例患者中,平均病程为(15.5±2.7)个月,治疗时间较为长久,因身体及病症的关系,患者亟需医护人员的关怀与照料。老年失眠病人,其心理相对脆弱敏感,当家属出于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无法在旁陪伴时,会加剧患者焦虑、抑郁及烦闷的心理症状,对今后的生活及病症治疗产生不良心理影响。为此,护士要对患者开展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仔细倾听患者对疾病的诉说,密切关注日常患者情绪的变化,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重塑自信乐观的心态,对于患者在护理中遇到的难题及时给予细致的解答,使其以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减少患者的寂寞感,最终使老年失眠患者消除各种心理症状。

1.3护理效果判定标准实施护理干预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运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其中,<4分为失眠消退;4-6分为疑似失眠;>6分为失眠;患者失眠程度与评分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失眠出现率=(≥4分的例数)/本组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经t经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中,<4分者8例(40.0%),4-6分者3例(15.0%),>6分者9例(45.0%),失眠出现率为75.0%;观察组患者中,<4分者14例(70.0%),4-6分者4例(20.0%),>6分者2例(10.0%),失眠出现率为30.0%。观察组的失眠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篇4

2011至2014年我院共接收了6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共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患者16岁,最大患者80岁,将这些患者分组为三个组,各有20例。其一般性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1.2护理方法

第一组患者采取环境护理的方式,医护人员要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对患者病房区域中的床单、器械等易污染接触面进行除菌、消毒,定时对病室进行通风、杀菌处理,确保病室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保持清新的环境,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要降低噪音污染,确保病室的安静,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环境。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气囊,如果氧气过低会还会导致急性重症哮喘患者的死亡,因此要及时对气囊进行放气和通气,频率为2h/次,将气囊压力保持在2.45kpa,根据患者的状况适当的调节氧气流量,将蒸馏水添加至湿化瓶,确保给氧量的准确性。第二组患者使用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对其心理需求给予满足,疏导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释放压力,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鼓励患者,为其建立治疗信心,双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第三组患者采取机械护理法,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鼻咽部位及口腔分泌物进行清洁,防止分泌物误流入气道中引发窒息的危险,对于呼气末正压较高的患者要采取密闭的方式吸痰,吸痰动作要轻巧、准确,避免出现刺激性呛咳现象,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呼吸道湿化护理,雾化或吸入气体的温度应处于35~37°的范围,2h/次,使病房的温度保持在22—24℃的适宜范围。

2结果

三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第一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最不理想,第二组患者的病情改善尚可,第三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最优秀。说明不同护理方式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影响。采取机械护理的效果最好,然后是心理护理,再来是环境护理。

篇5

2012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心内科危重室的240例患者入选本研究。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0例。观察组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45~70岁,平均(54.4±2.4)岁,其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4例,病毒性心脏病患者26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例,心动过速或过缓者21例,以及其他心脏疾病患者11例。心功能Ⅱ、Ⅲ、Ⅳ级,分别35例、47例、38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6.4~2.4)%。对照组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46~70岁,平均(54.6±2.3)岁,其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2例,病毒性心脏病患者28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心动过速或过缓者18例,以及其他心脏疾病患者12例。心功能Ⅱ、Ⅲ、Ⅳ级,分别36例、45例、39例。LVEF(35.6±2.1)%。组间资料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标准

1.2.1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无明显限制。(2)患者心脏疾病诊断符合纽约心脏协会修订标准,患者心功能介于Ⅱ~Ⅳ级,LVEF不超过40%。(3)患者意识清楚,心脏均可自动复跳。(4)取得患者本人的书面知情同意,符合伦理委员会基本要求。

1.2.2排除标准(1)心功能级别和LVEF不符合纳入要求者。(2)患者意识不清楚,发生休克者以及需要除颤恢复心脏复跳患者。(3)非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1.3护理结果评定

1.3.1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分别为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共43个条目,分别占12个、8个、9个、14个,共172分,根据得分分为三个水平,高等(116~172分)、中等(58~115分)、低等(0~57分)。同质性信度为0.83,效度(CVI)为0.89。

1.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以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进行,该量表分为两部分共14项指标,采用1~4分评分。1分完全可以做到,2分有些困难,3分需要帮助,4分无法做到。单项1分正常,2~4分者功能下降或有功能依赖性。此量表得分范围1~56分。每项得分总和≤20分者生活可以自理,>20分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同质性信度为0.84,CVI为0.93。

1.3.3观察并记录护理后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用LVEF进行评估)、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统计,患者资料的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观察指标的计量资料t检测(x珚±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以及入选标准选取研究对象,进行严格审核。严格操控指标检测过程,确保指标准确性。完成数据收集后合理应用统计方法,杜绝编造数据。

2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ESCA评分和ADL评分情况对比观察组护理后ESCA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122.8±13.7)分和(45.7±6.6)分,优于对照组的(105.4±12.5)分和(39.6±4.6)分,且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

2.2患者相关症状恢复情况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LVEF为(47.311.2)%,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

3护理

3.1对照组按照心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老年患者按照老年人护理常规以及具体疾病护理程序护理。

3.2观察组

3.2.1CCM模式参与者相互间协同护理方式

3.2.1.1护患间协同护理CCM的开展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起点,护理工作人员通过良好沟通等方式得到患者充分信任和认可,以便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护理信息的传递和接纳。护理人员需树立并保持良好个人形象,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举止,注意与患者言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和态度,并给予患者自然贴心的问候和关心,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和温暖。避免以单纯完成护理任务为目的的机械模式。护理工作人员将心内科疾病注意事项向患者做一定讲解,针对群体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统一介绍和处理。同时,掌握个人情况,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教育宣传和护理指导。

3.2.1.2医患间协同护理患者对医生依从性更高,内心容易产生较强信赖感,一般超过对护士的信赖程度。因此,定期查房时,医生协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教育宣传等护理工作,将心内科疾病发病特点以及预后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解答患者心中难题和疑惑,提升患者认知度和依从性。

3.2.1.3家属以及患者之间协同护理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教育以及卧床期间或者大小便方式指导的同时,告知家属协助方式。并告知家属给予患者关怀和鼓励,提升患者信心,通过交流给予患者积极心理暗示,陪同患者共同战胜疾病。鼓励患者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可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不断完善自我护理能力,改变不良习惯,相互间起到协同作用。

3.2.2CCM中护理教育内容以循环进行讲解和指导为教育方式,内容分为以下方面:(1)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家庭背景以及文化程度,对患者情绪变化进行评估。对于性格内向者,多以语言交流,促进其主动交流欲望,多表达自身想法;对于易怒、情绪波动较大者,应通过教育指导,告知其对心脏疾病的不良影响,以及稳定情绪的重要性。(2)自救知识宣传:心脏疾病发病急,病情较重,节约救治时间可减少心肌功能的损伤。应针对患者病变类型继续自救知识普及,如频发室上速患者,应指导通过压迫眼球等方法激发对迷走神经的刺激作用,从而终止发作;心绞痛患者,告知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药物,以便自行含化再等待医护人员干预;心力衰竭患者,告知其发作时采取端坐,从而缓解症状。(3)行为干预:告知患者保证足够睡眠,正确饮食,降低心理压力,维持良好室内环境。养成规律大小便习惯,避免大便时过度用力。适当有氧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致心脏负担增加。

篇6

选取我院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接收并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均为3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在21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3.58)岁;其中,糖尿病13例,高血压11例,脑梗死7例,其他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在22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3.12)岁;其中,糖尿病14例,高血压10例,脑梗死9例,其他6例;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的审核和批准,且均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如病情监测、医院制度的讲解以及基本的生活指导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树立人性化护理的理念,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病房环境:医院应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医护人员人性化护理的意识及理念;在此基础上,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一个整齐、安静及明亮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内温度、湿度适宜,在各个床头张贴疾病的类型、治疗的原则等;并在病区范围内设置健康宣教栏以及便民区。(2)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疏导: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内科患者多是迁延不愈的疾病,加之,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内科患者的平均年龄偏大,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悲观等情绪。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并鼓励患者重新树立起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护理的依从性。(3)做好对患者的用药护理:内科疾病多需长期坚持服用,护理人员应及时提醒患者服药的时间,服药后,还应密切记录用药后患者有无出现不适;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讲解服药的重要性,避免患者漏服。此外,医院还应定期开展专家座谈会以及医患之间的交流会,积极采纳患者提出的合理性建议。

1.3效果评定

采用本院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具体包括:服务的态度、操作的技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住院环境等,实行百分制:比较满意:≥85分,满意:60~84分之间,不满意:<60分;满意度=(比较满意+满意)/组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时P<0.05。

2结果

两组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中,研究组比较满意23例(58.97%)、满意14例(35.90%)、不满意2例(5.13%),满意度为94.87%;对照组比较满意17例(43.59%)、满意13例(33.33%)、不满意9例(23.08%),满意度为76.92%;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篇7

2建立健全护理设备的管理制度,发挥出护理医疗设备的功能

建立健全护理医疗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养制度,需要紧扣细节、完善内容、重视执行;制度的完善必须做到“有规可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对于违反使用、维修和保养制度的护理人员、行为,必须从严处置。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与保养的制度,可以着重考虑如下思路。

篇8

医院整体工作水平的关键就是工作质量,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医院的整体竞争力,相对来讲,护理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即为护理质量,这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护理领域开始展开对质量控制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成为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本文针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心内科所收治的患者给予了基于护理质量控制系的护理方案,并将其与护理质量控制系统未实施前,2015年1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部分心内科患者进行对比,总结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建立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对心内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探究,详细了解目前我院对护理干预知识和能力情况,并构建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与此同时,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心内科入住患者,与未实施护理心内科质量控制系下的护理干预开展详情对比,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控制系的建立前护理干预的情况,本实验还选取前几年不同时间段、年龄、性别及不同病情心内科住院患作为研究前基本统计资料。

1.2方法

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1.2.1成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成员共同组成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成立4个护理质控小组,每组均有1名组长,组长由业务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师或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分别负责基础护理与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护理文书质量及护理教学培训工作管理,专科疾病与健康教育管理,病区管理及急救药品、物品管理;质控小组成员根据护士的工作性质和个人能力进行分配。1.2.2质量控制内容。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等级医院质量评审标准》及我院护理部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作为我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内容[2]。每项质量检查标准的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质量控制内容共有4个组8个项目,包括基础护理工作与危重患者的护理,护理文书质量及护理教学培训工作,专科疾病护理与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工作及急救药品、物品管理。1.2.3培训质控人员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质控标准内容,掌握质控方法、质量检查标准,明确工作职责。对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控制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做到持续改进解决问题,同时发挥护士自我控制的责任心,形成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1.2.4质量控制方法。①护士长必须监控质量控制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细节,保障工作做到位;②科室质控组长质控:选择一名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的护理人员担任质量控制小组的组长,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工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③科室质控成员质控: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即为基础护理人员的本职工作,因此领导者应对护理人员提出严格人性化的要求,监督护理人员完成分内工作,提升整体质量控制工作的水平。1.2.5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分析。科室应组织质量控制小组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对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及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将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知护理人员,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改善工作条件,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的安全系数[3]。

1.3评估标准

实验结束后,将实施前后的实验结果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对比,主要评估指标有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1.4数据处理实验结果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如果P<0.05,则表明实验结果差异明显,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系后的护理质量,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明显优于未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系前,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多种因素均会对心内科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环境因素、质量管理方法、患者因素、管理因素等,要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就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着手,针对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并在护理服务中进行实践,检查实际效果,最后进行经验总结,使得护理质量管理进入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查效果、总结经验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提高其工作效率。由本研究可知,在心内科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杨育霞 单位:山西晋城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篇9

(1)知识目标———掌握肝硬化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使护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基于此,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诱因、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休息饮食护理及腹水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护理细节等;教学难点是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抢救配合。

1.2教师备课,明确教学主线

教师备课是教学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策划和准备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的相应课题;另一方面,还需就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准备中,主要包括2个方面任务,即临床案例的选择与编译及确定授课流程。课程组教师深入病房,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医院典型临床资料,适当加入干扰因素进行一定修饰,作为授课案例,并设计与本案例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中讨论之用。整个授课流程围绕教学主线开展:温习疾病相关知识、引入案例、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与评价总结

2.1温习疾病相关知识

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主题,并发放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等,要求学生于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判断。以课堂小结或教师提问的形式对肝硬化相关理论知识,如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的诱因及特征、一般护理及抢救配合注意事项、健康保健指导等进行简要温习回顾。

2.2引入案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采编的临床案例制作成PPT引入课堂。教学初始仅提供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为病情的演变及深入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在讲授“肝硬化及并发症”时,案例选择如下。病史:患者,男,55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近1年来常感乏力,进食较油腻食物后易出现腹泻,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近1个月来腹部鼓胀不适并日渐加重,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而入院。查体:体温(T)36.8℃,脉搏(P)90次/分,呼吸(R)18次/分,血压(BP)10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面色灰暗,巩膜轻度黄染,肝掌征(+),上胸及颈部各见1颗蜘蛛痣。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质软,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及剑突下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辅查:血常规:白细胞(WBC)3.6×109L-1,红细胞(RBC)3.5×1012L-1,血红蛋白(Hbg)95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1;肝功能:A/G为0.8/1。

2.3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

情景演变的创设以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为线索,力求在课堂上尽量创造一个真实的临床氛围,让护生亲临其境。此环节需将护生分成5~8人1组,教师引导组内成员就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协商、讨论,通过分析辨别当前拟解决的护理问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正确总结出目前主要的医疗诊断、护理诊断,进而完善护理抢救计划的制订,最终将小组商讨的结果填写于《病情演变表(学生用表)》中。病情演变示例如下:情景1:患者入院当晚晚餐后约2h出现腹痛,突然呕吐暗红色液体,约300mL,解黑色稀大便1次,伴头昏、心慌。查体:T37.5℃,P110次/分,R24次/分,BP80/55mmHg,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肠鸣音活跃。急查血常规:WBC7.8×109L-1,中性粒细胞(N)70%,Hbg76g/L,Plt125×109L-1。患者恐惧不安,家属倍感焦虑。情景2:经医护人员予止血抢救后,患者头昏心慌感好转,面色渐转红润,四肢皮温逐渐升高,P95次/分,BP98/60mmHg。情景3:患者入院后3周内病情基本稳定,睡眠、精神、饮食、二便尚可。情景4:患者入院第4周因进食红烧鳝鱼后出现烦躁不安、淡漠少言、昼睡夜醒,次日渐出现意识不清。查体:一般情况差,呼之不应,呼气中有鱼腥臭味,面色黝黑,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脑电图示:脑电波节律变慢。情景5:患者众多家属赶至病房探望患者,情绪异常焦虑。情景6:经医护人员抢救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一般情况逐渐恢复。情景7: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前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

2.4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教师在情景模拟中起指导分析及总结的作用。《病情演变表(教师用表)》增设“得分”与“评价”两列评估护生的护理行为。评判时对护生在相应进程的每一步骤给予一定分数,以此定量评估护生的护理处置能力。同时,每小组委派代表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处理意见做演示,之后进行组间比较、讨论、评价,教师认真倾听,适时根据其展示情况对护生的处理措施、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予以总结评价,并告知相应结果,以加深护生对该疾病护理程序的印象。此外,课程组还配套设计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于教学完成后发放学生,以不记名形式就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意识、评估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交流技巧)、是否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应用等问题予以调查,综合评判授课效果,并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访谈,收集其对病情演变情景教学的感受与建议。

篇10

(1)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变化;

(2)使患者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活动时间,病情危重的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下床适量运动;

(3)给予合理的饮食营养搭配,严重发热或病情非常危重的患者可以食用半流质食物;

(4)保持病房环境良好,每天要进行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15~30min,病房的空气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定期进行消毒;

(5)呼吸困难患者给予辅助呼吸,护士在辅助呼吸操作时操作一定要规范;

(6)呼吸衰竭患者如出现谵妄、烦躁或兴奋等情绪时应谨慎使用镇静剂类药物;

(7)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呼吸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解预防呼吸内科疾病的各种手段,适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8)心理护理,主动和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主观诉求并尽量去解决,随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及时进行排忧解难。

1.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安全文化护理方法,将安全文化融合到呼吸内科病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

(1)明确服务标准,感悟工作责任。加强护理人员岗前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意识,新护士在入院工作前要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了解护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提高积极护理的意识形态,护理部管理人员应签署相关的护理责任书,合理组织,公平评判,持续改进,实现所制定的护理目标。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如《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质量标准》《护理应急预案》等,使护士的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同时针对科室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定期组织学习,并进行情景模拟,不断提升安全防范意识,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及沟通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以医学理论为指导,逐渐强化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在护理工作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应变能力,同时拥有高度的护理责任感,只有这样在面对护理问题时才能沉着、有效的进行处理。组织新护士分批的进行规范培训,定期进行素质考核,可以指定奖罚制度,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护士的个人绩效,大大增强了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

(2)洞察一切护理风险,倡导预防为主,风险最小的理念。护理风险就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老年患者的反应较迟钝,因此有时无法通过患者自身的叙述来了解的患者的病症状况,这就要求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应参与危重患者、老年患者、新患者的查房,识别每位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风险并进行评估,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能力,熟悉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疾病的发作规律,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情况,并根据异常及时的进行判断及给予相应的处理。主要安全文化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登记每一位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对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夜间一定要有家属进行陪护,使用护栏;患者在外出活动或其他需求需要下床一定要专人进行陪护和搀扶,有防滑措施及警示标识;长期卧床的患者及处于强迫的患者应该使用气垫床并建立翻身卡,可以协助翻身并进行定时翻身;对于压疮高危患者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出现皮肤破损情况要先进行评估再进行处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用药宣传,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对咳痰、乏力及咯血的患者及时准备吸痰用物: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严格遵守交接班原则,仔细进行病房巡视,全面观察病情,并将安全防范体现在护理文书上。

(3)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科内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随机对病房进行护理检查,了解病房的护理工作进展,发现护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和纠正。每周对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并检查整改效果。每月开展讨论会,对于护理工作中所凸显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解决,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不同护理方式,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8.33%,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62%;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19.05%,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7.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11

    2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

    2.1遵从临床实践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内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上。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临床,只具备相应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不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致理论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脱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有必要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典型病例导入新课,围绕病例,以发现患者健康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把内科护理学知识、护理人文、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等有机融合,按照护理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传授科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2打破“师传生受”、“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不仅需要听课或是简单回答一些问题,还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到病例讨论中来,在眼、耳、手、口多种感觉器官的密切配合下,积极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PBL和任务驱动教学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指导。

    2.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前发放学案,预设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案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取舍、挑选、重组,从而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有效交互,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4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临床专业课程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护理操作技能较为感兴趣。因此,他们较重视专业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可塑性强,对未来的职业无限憧憬。故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病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分析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来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3讨论

    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态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和群体保健、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依据学案,通过预习,针对预设的问题、任务,主动查询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实现了与教材的交互,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3.2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所谓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合理分析、处理临床所见的各种症状,以便有效地实施治疗的能力。针对护理专业,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护士根据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健康资料,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等,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综合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内科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很强,临床应用广泛,故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内科护理学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也是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但学生总有一天要从教室走入临床,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评判总结等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了学生求疑、实证、严谨和理性的临床思维。

    3.3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人际沟通能力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与人相处的学问在人类所有的学问中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现代护理理念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良好的护患沟通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生扮演护士、患者,体验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了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不同感受,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4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学习,并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观点,便会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材的交互、与教师的交互、与同学的交互,课前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课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下,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学习、相互讨论,分析病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从而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活跃了思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12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风湿内科就诊的患者,从中选取20例发生护理伦理问题的个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41.2±3.5)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理疾病或意识障碍,排除他因导致的护理伦理问题。且征得患者同意,将其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同时选取我院40例护理人员,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其伦理护理能力,其中护士25名,护师13名,副主任护师2名,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2.2±5.2)岁,其中中专学历21名,大专学历8名,大学及以上学历11名。

1.2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病例资料、护理内容,统计护理伦理问题的类型,并进行原因分析。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统计受调查护理人员对伦理护理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结果

通过总结分析近些年风湿内科护理伦理问题发现,其中13例是由于对患者隐私部位护理不当引起的,4例由于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引起的,3例是由于人文关怀程度不够引起的。而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显示,其中19例护理人员对基础伦理护理知识掌握不到位,占47.5%,13例护理人员面对伦理问题时做出错误选择,占32.5%,另外还存在护理人员对患者合并的感染性疾病存在恐惧心理,对患者未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未遵患者家属合理护理需求进行针对性护理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风湿内科护理的效果。

3、讨论

风湿内科作为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科室,在临床各个科室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相关研究显示,在其他各个科室普遍存在的护理伦理问题,在风湿内科也同样存在,而且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仅会对风湿内科的日常护理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就医情绪的恶化,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医疗纠纷。因此,本组探究通过选取我院风湿内科的相关护理病例,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3.1护理伦理问题的主要分类及原因分析

如上文中结果所示,13例是由于对患者隐私部位护理引起的,其中11例为男性患者,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面对女性护理人员而产生遮羞心理;而3例是由于人文关怀程度不够引起的患者均为女性,这与女性患者心思细腻也存在一定关联。而综合分析,可以将伦理护理问题分为三方面:其一是基于患者遮羞心理而存在的隐私护理问题,这是临床护理一大难点,而且由于护理人员多为女性,护理男性患者时难免会进行护理,因而引发伦理问题;其二是基于患者合并疾病的传染性而存在的恐惧心理,进而导致的消极护理问题。但是由于风湿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重点并不是对传染性疾病的护理,因而容易因自身的恐惧心理而造成消极护理,引发伦理问题;其三则是基于人性化护理而引发的人性化伦理问题。

3.2影响风湿内科护理人员伦理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

首先,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比如不明白什么是护理伦理,不知道如何辨别可能存在的护理伦理问题等等;其次,部分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护理水平与素质不高,对待伦理护理工作的积极性也不甚相同,如存在消极护理、护理恐惧心理等等;最后护理人员面对护理伦理问题时没有准确的辨别能力,比如在医师未到场的情况下,护理人员无法独立进行判断;护理人员面对两难选择时,无法有效贴合护理伦理理念进行最佳选择等。

3.3解决风湿内科伦理护理问题的积极对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