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20 03:1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课程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课程总结

篇1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教师课程总结

当然,虽然已经有近__年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方面也走了不少弯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在学院领导的关心下,在经验丰富教师帮助下,下个学期争取更大的进步!

大学教师课程总结范文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期,本人担任__级__个班的《__》和《__》、__级__个班的《__》的教学工作,班级人数众多,多达__多人,其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工作量大。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面对这里的学生,多次对教学进度作调整。虚心向有经验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

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___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___好课堂教学,___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财务会计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3、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二、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努力方向:

篇2

近年来,自主学习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的英语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学生在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开展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控。而合作学习是指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共同_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我们将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运用在读写课程的教学中。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班级在课堂反映与教学效果上都取得了较其他班级更好的表现,对此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一、对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优势的总结

1.学习时间上确保课内与课后学习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有效地使课后学习成为课内学习的延展。在课堂上,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统一开展自主学习,课后组成学习小组,制定课后学习计划,包括自由安排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及统一固定的小组学习时间,彼此督促,有效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内容在相同基础上具有差异性拓展。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里,学习者在使用教师提供的本单元的学习材料开展学习的基础上,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更多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是统一相同的,但同学们课后查找到的资料是各异的。这往往是由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喜好决定的。因而,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大家的学习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基于相同的学习材料上的差异性拓展。

3.学习效果实现知识点的强化与互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里,学习小组通过互相指导,小组讨论等活动,彼此陈述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强化了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到了新的观点,促进对本单元问题的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单纯的自主学习模式往往重复着个人的的机械记忆和理解,少有与他人的交流,具有局限性。

4.教师的角色从积极介入向逐渐“隐身”转变。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里,教师的角色也进一步发生着转变。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自主学习模式里教师是学习的策划者,指导者和评判者,而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里教师角色要进一步由主导者向参与者做转变。在自主―合作学习开展初期仍由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确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可以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逐步“放手”、“隐身”,实现角色从主导者到辅助者、参与者的转变。

二、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1.部分同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且大班教学,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存在差异,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开展。不少同学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的自觉性不强,面对突然放权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一时很难接受,无所适从。

2.在学习小组的活动中,部分组员有依赖思想。教师布置了一项小组任务,要求所有组员通力完成,可部分同学没有能够很好的参与其中,不愿意与他人开展合作。还有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小组活动中形成了“小权威”,主导了小组活动,集体的讨论成了他的“一言堂”,大家只能听到一个声音,这也是不利于合作学习开展的。

3.教师角色的变化令部分老师产生了教学任务变轻了的错误认识,而事实上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是对教师提出了比以任何时候都要更高要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课业的指导和评价以外,教师要更加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自主与合作看似一对反义词,但它们在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而合作学习是检验自主学习效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锦芬,吴卫平.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模糊综合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84-8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陈秀玲,陈效新.浅析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师介入[J].教育与职业,2011(9):102-103.

篇3

我系学习实践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调研阶段、分析检查阶段、整改落实阶段,每个阶段分为两个环节,依次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环节。可以说,我系的学习实践活动思路清晰,主题鲜明,富有特色,初显成效。

1.积极动员,做到“四个到位”。我系党总支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2009年系党政工作计划中重点工作开展,做好充分准备,体现出“四个到位”:一是及时传达学习,做到思想到位;二是成立领导机构,做到责任到位;三是精心组织策划,做到设计到位;四是精心组织活动,切实讲究实效。

2.认真调研,“三位一体”推进工作。在学习调研阶段,我系坚持学习调研讨论有机结合,用学习指导调研讨论,在调研过程中学习,在调研基础上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习,三位一体推进工作的落实。在工作中,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把年度重点工作和近期发展目标有机地纳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调研阶段管理工程系完成了2篇调研报告,分别刊登在学院《工作研究》上。

3.找准问题,认真剖析。分析检查阶段,管理系在前阶段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来自各种渠道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系认真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傅院长到会参加。同时,以党支部为单位认真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找差距,明确方向,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4.逐步整改,狠抓落实。在整改落实阶段,我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紧扣主题,认真制订了有特色的整改落实方案,提出了8个方面整改措施,并且都规定了整改落实项目的分管领导和责任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解决的时限。

二、主要特色

管理工程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特色是:

1.领导带头,重在实践。学习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系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表现在:一是带头参加学习活动。二是带头开展调研活动。三是带头参加解放思想讨论。四是带头认真撰写各种材料。五是带头落实整改方案,深入课堂一线解决突出问题。

2.立足现实,科学发展。管理工程系围绕主题,积极行动但不轻举妄动,立足现实,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逐步、有序、科学推进各项工作。例如以开放办学的理念,搭建各种平台,推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和推动就业工作。本学期,在老师的辛勤工作下,我系学生捷报频传,erp沙盘模拟大赛再创佳绩,就业率全校第一,学生联系平台,家长、学校平台纷纷搭建好并正常运行,这些工作的进展为系学风的提高铺设了很好的基础。我系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全体教师大气、争气、正气,展现了知识分子良好的个体道德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主要收获

在学校党委领导和系全体党员、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系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1.形成了发展共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系党员干部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形成了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基本共识:一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增强推进管理工程系科学发展的使命意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实施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三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确保顺利通过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又未雨绸缪,启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为今后发展早作打算。四是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既抓好日常教学,又兼顾社会服务,不断扩大我系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师生服务社会能力。

2.明确了主要措施。通过组织校外、校内调研,召开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查找到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班子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为我系谋划新的发展、实现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梳理发现的问题,经过研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科学发展、解决突出问题的主要举措。

4.列出了重点工作。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八个方面

5.推进了社会服务。学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系学习实践活动开展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系学习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困绕系发展的部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计划内既定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落实,高端人才引进困难重重,需要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整改落实工作,推进系新一轮的科学发展。主要措施是以下方面: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系将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新起点,继续加强班子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转化为谋划系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系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系发展的实际能力,切实把全系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2.继续实施整改落实方案,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篇4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很多,但大部分进入企业后的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定位为“码农”,往往因跟不上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快速更新而倍感压力,简单的认为软件行业是“青春饭”行业,进而选择辞职转业;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不愿聘用毕业生。实际上,企业真正缺少的是能够快速理解软件架构及编码核心思维并能根据新技术、新潮流创新求变的人员,这类专业人才必然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离散结构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一般由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教师负责教学,其作用有别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公共数学课程。然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往往意识不到离散数学与软件科学之间的关系,误将其看作公共数学课,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更谈不上将课程内容与软件科学领域实践相结合[1]。针对这种情况,部分软件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大幅压缩理论课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把一些经典的应用案例及解决模式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大量练习套用所学模式解决常见技术问题。但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该理念易于使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倾向于技术培训与强化训练,偏离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客观认识离散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实施该课程教学的综合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思路与举措

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多位名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下面介绍笔者以思维与应用有机结合为核心理念(“思维———应用”)进行教学综合改革的思路与具体举措。

1 研究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的高等院校离散数学类教材,一般包含四个部分:集合论、数理逻辑、代数系统和图论,也有部分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教材把二元关系从集合论中剥离开来,单独作为一部分。国内教材的特点是数学性强,结构明确,侧重概念、定理、推理与证明,但实例较少[2-4]。而国外经典离散数学教材,以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一书为例[5-6],结构为:逻辑、集合、函数基础、算法整数矩阵基础、数学推理、计数、高级计数技术、关系、图、树、布尔代数、计算模型。其特点是:一方面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诠释高度数学抽象,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入门;另一方面侧重于实际问题的引入,实例多而精彩,但体系庞大不易把握。因此,国内外教材各有其优越性。为此,教研组选择了邵学才、叶秀明等编写的《离散数学》作为理论课教材[7]。该教材知识点清晰,概念的引入,定理的描述推导相对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并且把该教材集合论基础理论部分、函数部分定为学生自学内容,删节了代数系统的环和域的理论部分;实例部分则由教研组综合比较国外系列教材,共同研究具体实践案例。

2 精选教学案例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保证学生对离散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又要培养学生使用离散数学思维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意识,这就对教学案例的选取有较高要求。鉴于文献[8]的研究,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部分精选案例。

(1)集合论、二元关系

此部分内容中集合论的知识较容易理解(自学),但涉及到“关系”知识点时,由于新的概念、定义较多,学生往往接受困难。针对该知识点,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把握关系的实质,选用的实例多用来说明关系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以常见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 为例,使学生意识到关系的本质就是一些n 元组的集合,而且关系的运算本质可转化为矩阵运算(注意:矩阵运算是先期线性代数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因此举实例时,可以先介绍矩阵运算在加密解密、信息压缩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兴趣,而后介绍相关矩阵运算的计算机编码实现技术。进一步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判断关系传递性的Warshall 算法设置为课外实验题。

(2)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逻辑命题及系统推理。离散数学课程介绍了数理逻辑的基本内容,但是其众多数学符号、定义、定理往往使学生陷入枯燥繁复的数学知识学习中[9]。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应用”意识,在此部分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布尔检索、专家系统原理等实例。逻辑联结词是数理逻辑中的基本知识点,就其本身概念来说,属于易于掌握的知识点,合适的实例能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布尔检索技术目前广泛用于网络资源、Web 页面搜索中,大多数学生都使用过baidu、google 等搜索引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设计了布尔检索实例:先引入布尔检索概念中,联结词AND 用于匹配包含两个检索项的记录,联结词OR 用于匹配两个检索项之一或者两项均匹配的记录,而联结词NOT 用于排除某个特定的检索项。进而设置了如下问题供讨论:

问题:用布尔逻辑搜索北京市或上海市非985 大学主页。答案:((Beijing OR Shanghai)AND UNIVERSITIES) NOT 985(需要注意,AND 运算级别高于OR )。该实例教学将布尔检索中的这些概念紧密地与数理逻辑中的合取、析取、否定联结词知识点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数理逻辑思维重新认识信息精确化定位检索的实践。

(3)图论

图论是离散数学的重点, 并且是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础,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科学的联系较明显,易于调动学生联系其与软件工程的意识。但是,图论内容抽象、难度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难以过渡到用相关算法在计算机上编程模拟实际问题。我们选用的理论课教材实例也多为趣味性问题,如旅行售货员问题、代价最低网络通路等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设置了一些课外实验课题供学生选做。

二研究改进教学方式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相比,基础理论课时更少,再加上课程具有逻辑性强、抽象且难度大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重点介绍笔者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式的主要举措。

1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性质多,传统的板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而多媒体课件的醒目、美观、可塑性能扬长避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们综合采用各位名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10-12]。除了做到常规的要求(标题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等)外,在概念的引入、讲解中,重视图文并茂,适量演示学生易接受的应用实例及实践技术。

其次学院与深度合作企业建设了“高校智能移动学习云平台”以下简称“移动云平台”。教研组实时向云服务器加载精选的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扩展的教学视频资源,如:慕课MOC 资源等),更新实践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弥补课堂教学时效有限性。实践证明,“移动云平台”的搭建及运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间的交互,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注重研讨式教学

离散数学中基本概念、性质、定理较多,而且连贯性不明显,单纯地讲解,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热情。而通过设置少量的研讨课题,开展课堂研讨式教学,并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单位,所有学生都能直接参与到所设置问题的讨论中,回答问题或提出质疑,相互交流意见,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师生参与讨论,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

三配套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一般是粗放式“1+1”模式。随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尝试了配套的精细化“1+1”考核模式,细化了平时成绩,强化了对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详见表1。

其中,能力测试主要对学生进行随堂考试,对有一定综合性的理论知识或思考题进行解答;课外实验设计成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原理分析正确,程序逻辑清晰,代码符合规范,实验报告完整等。下面重点阐述我们在课外实验设计教学环节上所作的一些改革。

目前离散数学不提供上机实验课时,如果仅仅让实例停留于上课时的讲解演示,无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动手能力[13-14]。因此,我们编写了课外实验设计指导讲义(根据知识点分布,我们目前共设置了12 个课外实验题目),并在“移动云平台”加载了对应的电子版,供学生自由选做其中3 个(注意:每个知识点仅选一题),并在期末考核中占20%。以下仅列出部分实验设计题库简表:

其中,图论部分实验设计对于计算机专业低年级本科生来说偏难。但是考虑到图论是后续课程数据结构的基础,数据结构课程将涉及到这些算法与编程实现,所以将其选编入课外实验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作。上述课外实验设计题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以期形成与时俱进的实践题库。

2011 级5 个教学班的大部分同学至少选作两道题,均提交了源代码、实验报告的电子文档。小部分同学提交了较多课外实验报告,文档、代码水平较高,这部分同学的综合成绩普遍处于优秀级。另外,对于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也有潜在效果,教研组老师所指导的30 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效率高,质量较好。体现了课外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作用。

总之,借鉴国内名家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配套的考核模式等方面对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之离散结构的教学综合改革举措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举措的稳步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加强了学生从思维到实际应用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适应软件产业对人才需求趋势,培养“思维———实践”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具体实践,是教育部湖南省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的有机组成。

参考文献

[1][11]韩春燕,朱志良,姜慧研,刘益先. 软件工程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1(11):68-70.

[2]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3]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7]邵学才,叶秀明.离散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Kenneth H. Rosen.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英文版5 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Kenneth H. Rosen.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4th Edition) [M].McGraw-Hillcompanies, Inc, USA,2002.

[8] 师雪霖,尤枫,颜可庆.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0):113-115.

[9]何锋.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命题符号化难点讨论[J].计算机教育,2007(9):38-40.

篇5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对计算机文化有一定程序性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提取、分析和,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主线,首先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最后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或者小组讨论得出总结,和教师共同对案例进行总结,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三种不同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区别。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时可采用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会疑惑: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呈现理论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案例呈现——“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分析计算机分成哪些部分?主要的计算机硬件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何不同?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归纳出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所有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实践——实例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每个章节呈现案例时,展示利用相应软件制作的综合作品,教师对操作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作品中所使用的操作技术有哪些。学生进行案例实践过程中也可分组,由小组长(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指导全组同学进行操作,教师对组长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案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最后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有些是纯理论的,有些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教学。如“网络信息安全”这章节内容,在案例呈现中可播放目前由于网络应用中出现的网银信息被盗、电脑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或手机上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网络信息不安全问题,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讨论,如出现的原因、如何避免,最后归纳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的领域以及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注重优秀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 体育选修课 户外体验式培训

Key Words: Universitysports elective courseoutdoors experience training

一、引言

传统的基础教育采用封闭式的,单一的课堂教学,这种应试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对社会认识的盲目以及心理的脆弱,虽然能培养和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提高知识水平,但对素质的培养却作用不大。户外体验式活动是在自然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持有一定教育目标而进行的自然体验活动的总称。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拓展大学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题组组织7所大学的大学生开展了把“户外体验式活动”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研究、探讨户外体验式活动训练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一种完整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大学体育选项课的理论依据

2.1 户外体验式培训与体育教学的特点相近

户外体验式培训是一种在户外进行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可以说户外体验式培训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和延伸。

2.2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

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熔炼团队”。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户外体验式培训对于实现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的,而且户外体验式培训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2.3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培训过程和与体育教学的过程基本相同

户外体验式培训是学习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共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一次户外体验式培训一般会包括四个环节:“团队热身、个人项目、集体项目、回顾总结”。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反馈调控与与评价等环节组成。而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团队热身也相当于体育实践课的准备部分,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相当于基本部分,回顾总结相当于结束部分。可见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培训过程及基本环节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环节是基本相同的。

三、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大学体育选项课的课程设计

3.1教学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设计

3.1.1、教学内容、目的、时数的确定应符合《纲要》的要求。

3.1.2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能充分反映户外运动各项目所共有的技术、技能,充分体现三基本的原则。

3.1.3、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应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习惯。

3.1.4、课程设置应符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实际,便于普及。

3.2构建教学体系的目的设计

3.2.1、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方针。

3.2.2、通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实现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纲要》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要求。

3.2.3、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荒原等条件,把课堂设到郊外。

3.2.4、体现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3.2.5、使学生掌握参与户外运动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具备参与并指导户外运动的能力。

3.3户外运动课教学大纲设计

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搭配。通过对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的信息,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从原有的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16学时、教学考核2学时的课程安排逐步变化成理论课10学时、实践课22学时、教学考核4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及能力的培养。

四、大学体育选修课引入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教学方式

开展怎样的活动必须按照预定的目标做出选择,可根据活动的场所、设施、用具、指导老师、预算等综合考虑制订活动内容。

4.1户外运动教学准备

4.1.1、课程安排为一学期。课前在校内媒体介绍户外运动教学内容及管理办法。

4.1.2、学生以选项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报名参加学习,适当交纳所需费用。

4.1.3、统一组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实践课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理论课合班进行教学。

4.2 教学方式及相关内容

4.2.1、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训练作为课程的延伸,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进行。

4.2.2、理论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讲授户外运动概论、定向运动、生存的技能技巧、户外医学、饮食卫生、危险因素、自救求救的基本知识;实践课则注重学生户外技术、技能及生存技术、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术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及应变能力;综合训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放在理论、实践课后进行。

4.2.3、实践课、综合训练,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分组(5~ 8人1组,男女生搭配),学生自选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进行练习,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4.2.4、身体素质练习贯穿于实践课的全过程。一般安排在 课程结束前进行,练习时间一般为20~30 min。 适当调整训练计划和要求。

4.2.5、综合训练应选择复杂多变的山区,采用基地式、穿越式、混合式和特殊式4种不同的方式。没有条件的可选择公 园、城市周边农村进行训练。

4.2.6、综合训练时各小组自行安排食品计划。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有条件时让学生识别采集一些可食植物。我们不赞成教学生捕获动物的方法,除了捕鱼。教学中应注重培养 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大学体育选修课引入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策划

露营是伴随在野外住宿的户外体验活动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从制订活动计划到活动结束后的评价,都应该具有科学性的整体策划。

5.1活动计划

基于上一次的活动记录和总结,制订本次活动的方针、内容,大型活动最迟应在三个月前决定活动的场所。其次,指定组织体系图,确定指导体制和明确任务分工。

5.2现场调查

野外休闲娱乐进行的场所一般都是非日常性的自然环境,因此活动实施前,必须对开展活动的场地进行仔细的考察并根据场地特点制订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排除不安全隐患及提高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区域内适合开展野外休闲娱乐活动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设施条件、交通、物品的采购等也要和现地的工作人员直接交流沟通得到确认。从安全面考虑,应在现地调查时对所制订的活动计划进行预习,例如计划徒步的路线亲身走过,掌握所需时间。隐藏危险因素的场所,区域内气候特征和最近的急救医院或避难场所等。

5.3行前会

在行前会中,组织者应将活动目标、活动计划、具体内容等向参加者介绍讲解,并强调个人携带物品及分组情况,决定各参加者的任务分配。同时,如果参加者大多是初次参加时,还应在行前会上简要讲解帐篷的搭建和撤收、野外做饭、地图和指北针的使用等野外活动基础知识。特别提醒的事还有出发前的健康管理,自我健康管理及急救措施等方法和技术要在出发前简单掌握,对于健康状态临时欠佳的参加者要与医师商量,最终决定是否参加。

5.4现场指导

活动进行中,每天活动结束后开队长会议,准确把握每名参加者的状态,是否有身心的不适或不满情绪,指导老师应谦虚听取参加者反映的各种问题,寻求良好的解决方法。队员的健康状况、小分队中的人际关系、对于活动的评价等都是每日队长例会必要的内容。听取以上报告后,指导老师再次确认次日的活动计划和准备情况,做出可行的指导方针。

5.6评价

活动结束后3至4周内,举行总结会。总结整理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极其原因;还需改善之处极其对策。并从个人和小组及全体参加者的不同侧面分析总结。将活动的整体评价加上活动的照片、参加者的日记摘要、作文等综合整理,制作出活动总结书,才是一次活动圆满结束的最后句号。指导老师的总结会也必须及时召开,讨论计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综合各种记录制作报告书,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参考。

六、结论

户外体验式活动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使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同大自然的接触中,加深对自身和自然的了解,去学习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创造、创新、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等方面的能力。户外体验式活动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它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打破了体育课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格局,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等体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体育教育开设野外生存训练课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期

【2】许方龙、宾洲,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5期

【3】张惠红、陈作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年6期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重构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从中学开始。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实施主要是渗透在各门学科课程当中,如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其在高等院校的全面实施则以清华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提出“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要将“研究型教学过程化”,并已形成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总体来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基本得到认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已在各种学科课程中得到应用。但是,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则进展缓慢。大学教育中如何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因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研究性学习本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方式,但当前大学却较少采用,更多的是继续着知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设置研究性课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大学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都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普遍开设研究性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一些学校开设的一般性研究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另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性研究课程(学生按规定就某国、某地区、某一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完成学分并获得学位),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教育课程才能进入专业研究阶段。韩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浦项工业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三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参加课题研究。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实践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提出、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课程实施要求则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制定的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的一般原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如下:

1.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赋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让学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研究的过程重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问题提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相像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和发现课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并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研究阶段是学生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的过程。本阶段中学生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教师在此阶段要进行及时的思维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总结交流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记录、阶段总结、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成果等进行汇集和总结,并以书面总结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转贴于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从学生的动机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外部需求下的接受式的学习,它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研究课题的强烈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学习动机,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与此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配套教学改革

篇8

互联网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利用催生了全新的教育方式,即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化,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对于分层教学实施也有显著的价值[1]。总的来讲,网络教育教学方式的具体利用满足了当前阶段不同基础学生对学习的具体需要,实现了教育实践中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分析可知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SPOC在教学实践中的利用满足了相应的要求,帮助实现了大学英语的针对性教学加强。

1SPOC概述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实现SPOC的专业化利用,首先需要明确SPOC是什么。就概念解读来看所谓的SPOC具体指的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因为此课程的英文是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所以在一般活动中都使用其简称SPOC,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人是阿曼德·福克斯教授[2]。就此课程的具体分析来看,概念中的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来讲的,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简言之,SPOC并不是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普遍性课程,而是达到条件的学生才能够开展的限制性课程内容。

2大学英语教学中SPOC应用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知之所以要强调SPOC的应用,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必要。首先是教学实效显著提升的必要[3]。结合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知,大学英语是一门必修公共课程,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即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英语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如果不做区分便开展统一性教学,那么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才能满足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教学设计无法实现针对性,所以相应的教学实效会大受影响。采用SPOC进行不同条件的设置,通过统一考试实现学生水平的测试,并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级别,然后进行针对性授课,这样,相关教学设计会更符合学生的情况。因为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加强,所以最终的教学实际效果会获得非常显著的提升。其次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学资源的应用针对性和有效性会明显提高。结合目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规避资源浪费是当前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4]。总结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具备了4级英语的水平,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英语六级的水准。但是有的学生直到大二英语课程结束,水平依然比较差。面对不同水准的学生,实施相同的教育课程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基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确定针对性的课程,比如通过了4级,要备考6级的学生,可以采用SPOC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利用会更加合理,师资配备也会更加的突出,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提升是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总之,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管是从教学资源的应用角度进行考虑,还是从教学实效性做分析,应用SPOC都具有必要性。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SPOC的应用

结合上述的具体分析可知在目前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极地引入SPOC,其不仅可以满足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个体化需求,而且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平台,这对于最终的教学实效提升有突出的现实意义[5]。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SPOC的具体应用,总结其应用方法和策略,这对于指导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第一是SPOC模块设计。结合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要很好地利用SPOC,首先需要完善SPOC模块设计。结合当前的教学需要,SPOC模块设计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具体有6项:1)学习目标模块的设计,这是SPOC应用中必须要强调的内容,因为只有明确的目标,相关的限制条件设计或者是教学内容设计才会更具针对性,这样,后续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会更加突出[6]。2)导入模块设计。在大学生英语教学实践中,基于目标实现进行教学内容导入是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导入,导入什么样的内容都是老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在导入模块设计的时候以在线网络平台为基础,采用互动性的方式结合课前学习内容进行导入,这样,大学生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会有效好转。3)问题引进模块设计。结合大学生英语教学实践,为了让大学生实现自主思考与分析,需要利用问题对大学生的思考方向以及探索内容等进行引导。在实践中强调问题引进模块的设计,实现问题引进的合理性、科学性,加强问题在学生学习实践中的作用发挥,这样,学生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4)自主分析模块设计。这部分内容主要强调学生的段落分析。让学生在英语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段落阅读,然后实现自主分析与理解,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培养与提升。5)巩固夯实模块的设计,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夯实所学基础。在设计实践中,重视内容的强调,并结合所学进行夯实内容设计,这样,夯实模块的实际价值表现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SPOC模块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实现SPOC的有效应用,需要在SPOC模块设计的基础上强快模块的有效落实,这样,SPOC教学实效才会获得明显的提升。结合目前的大学生英语教学实践,要真正地落实SPOC模块设计内容,需要强调如下方面:1)明确SPOC模块设计的具体内容,并对每一个模块的相应内容做全面性分析,掌握其特点和应用效果,这样,在教学实践中,SPOC模块的应用可以实现针对性[7]。2)对SPOC模块的应用做组合分析,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相互关系入手强调应用过程中的模块协调,通过模块协调的加强,各模块的相互配合效果表现会更加突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整体效果发挥会更加显著。3)明确各模块在英语教学环节中的位置,并做针对性应用,这样,设计模块和英语教学实践有了更加显著的契合效果,最终的模块应用效果会更加的突出。第三是SPOC模块的应用总结与评价。在SPOC模块应用基础上对其进行总结与评价,这对于SPOC模块的应用实效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就应用总结和评价来看,主要的内容如下:1)总结SPOC模块应用的现实效果。在教学效果总结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以过去的教学资料为对比分析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教学资料可以发现应用SPOC模块前后学生的具体状态以及教学资源的消耗情况,这对于更加真实地判断SPOC模块应用有积极意义[8]。2)评价SPOC模块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优势评价能够使优势得以继续,缺陷评价则可以进一步地了解缺陷发生的原因等,这对于缺陷的改进与提升有突出的现实价值。简言之,强调SPOC模块的应用总结与评价,更加全面地了解SPOC模块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表现出来的不足,这对于后续的SPOC模块应用优化有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第四是SPOC模块的优化与改进。在SPOC模块应用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模块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结合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即分别从老师、学生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做深入性剖析,这样,问题的发生原因会更加的明确。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改进与优化,这样,整体教学会获得显著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优化和改进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如下内容:1)问题的优化与改进必须要符合现代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因为只有满足了教学的实际需要,问题的优化和改进才会更具教学实效性。2)在问题优化和改进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全面。在教育实践中,因为各方面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情况下要对SPOC的应用进行优化和改进,就必须要强调全面,这样,SPOC的改进和优化效果会更加的突出,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也会更加的突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现阶段大学教育实践中的必修公共课程,在大学考核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生基础语言能力训练与提升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强调大学英语教学有突出的现实价值。结合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会发现因为学生的个体需要不同,因此在实践中为了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个体需要,同时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利用,需要强调教育实践中的分层教学。在互联网应用大背景下积极地应用SPOC,这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开放性平台,而且可以应用SPOC实现对学生需求的满足,这样,大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效果会明显加强,最终的教育实践效果会获得显著提升。简言之,分析研究SPOC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利用,为英语教学实践提供资料,这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推进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婷婷.“互联网+”背景下SPOC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校园英语,2020(35):26-27.

[2]尹宁洁,郭红美,安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校园英语,2020(40):81-82.

[3]谷峰.“互联网+”背景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SPOC《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81-85.

[4]王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MOOC+SPOC”混合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应用——以艺术欣赏专业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2):77-78.

[5]林丽,渠帅.“互联网+教育”新型态下SPOC的应用体系探讨[J].学理论,2019(1):145-147.

[6]刘卓.试论“互联网+”背景下的军事院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J].速读(下旬),2019(11):18.

篇9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活动等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调整, 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也经历了不断深入的发展与变化。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狭义工具论”

一直以来,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教会学生怎么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运用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而形成了“狭义工具”学说。

(2)教材内容陈旧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且同时有所增加。但目前课程教材内容却显得很陈旧,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知识结构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3)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基础理论、程序设计、办公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各个模块相较于学生之前的学习具有完全不同的知识点。教师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格外的复杂,且事倍功半。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发现如何定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Communication of the ACM》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她认为计算思维不仅仅只是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而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是一种人机共存的思维,强调机器实现和问题求解的具体操作过程。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狭义工具论”的问题突出,将计算机作为学习和研究中的一个使用工具,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淡化了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中重要思想与方法的认识。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方法论,提高计算思维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的相关概念、思想、方法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把技能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变为思维。

3 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比枯燥的、以简单罗列抽象理论知识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用源自于社会、生活、经济等领域的典型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案例与知识点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传统的任务教学中,教师只对学生完成的任务作评价,对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需要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则基本不作要求。而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则以项目为主线,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整个教学过程是项目、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教学项目案例的选取要以计算思维为依托,要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做到将计算思维和专业应用融洽结合。

我们认为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型应该从“项目”的确定、“项目”的分解、“项目”解决及“项目”总结四个方面构建。如图1所示。

首先由教师依据项目设定情境、给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它的教学模式是在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也获得了搜索、存储、分析和递推信息的能力,同时养成了创新思考的习惯。

项目驱动教学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师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和总结,并且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如何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和方式去解决专业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 总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仅仅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现状,要从根本上进行观念转变,重视学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分析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践表明,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注重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注重将计算思维渗透到课程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 -1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大学生逃课现象在许多高校已非常普遍,高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而教学的重点是课堂上的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减少大学生的逃课行为是完善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逃课分为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我们通常所说的逃课主要是指显性逃课,指学生在未请假或者是请假未准的情况下故意逃课的行为。

1现状与特点

1.1年级越高逃课现象越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一、二年级的逃课现象明显低于三、四年级。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二年级学生刚从高中过来,高中的学习习惯在大学期间会维持一段时间,逃课现象相对不那么严重。然而,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的高低,都决定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方式的改变。此外,三、四年级的学生中,很多人选择考研、考证、兼职等方式来增强自己以后就业竞争力,面对课程冲突时往往选择逃课,此外,学生群体效应也是高年级逃课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1.2隐性逃课现象严重

隐性逃课主要是指学生按时来到课堂,思想却没有集中在老师所教内容上,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毕业班的隐性逃课率分别达到了89.4%,大学生平均逃课率达到了43.6%, 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1.3课程的重要性与逃课现象呈显著性相关

专业课逃课行为较少,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能按时出勤。但在公共课与选修课上,逃课现象就比较严重了,几乎大多数大学生都曾有过逃课行为。

2对策与建议

2.1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可通过培养专业兴趣和课程兴趣,选修课真正做到选修,增强所设课程的实用性。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删减一些脱离实际、内容陈旧的课程,增设一些比较前沿的专业课程,以及一些比较注重实践的课程等。此外通过转变以点名为主的监督方式,以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为主,减少学生隐性逃课的可能性。

2.2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与提升个人魅力的方式来减少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在学生的课堂中,课堂内容的重要性与新颖性往往会对他们选择是否逃课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丰富教学内容,让最前沿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走进大学课堂,而不是将以往的讲义一用再用,要注意及时更新。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式、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除了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博览群书,养成开朗性格,善于与学生交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增加与学生间的交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赢得学生的敬仰。

2.3学校应完善课程设置

合理的设置学生的课程安排,避免课程与其他课外活动相冲突,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程度、范围与目标,合理完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课程安排。此外,定期的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自己所学课程安排的建议,总结分析后得出最有效的课程安排,减少大学生为避免课程之间的冲突而选择的逃课行为。此外,增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在未来工作中能够用得上,学生们才会认真听课,从而有效减少大学生的逃课现象。

3总结

通过参考各种文献的观点,同时也基于自身的体验,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来源于目标明确且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同大学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适应不良的落差,由最初的逃课行为并未造成不良效果,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逐渐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对逃课行为的强化,这也是高年级与低年级在逃课现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原因之一。为了有效遏制高校的逃课现象,学校在对于大学生的教学管理方面,必须从新生抓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毛宗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52-153.

[2] 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01):77-79.

[3] 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心理学探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0,9(004):114-116.

篇11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大学英语课堂正需要打破传统格局,建立一种新型的高效、便捷、轻松的教育和学习模式,而微课程的出现和发展为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效率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对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探索了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的新途径。

一、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已进行了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在词汇和语法上有了相当程度上的积累,对于基本的英语语法和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当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如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依然延续高中围绕英语词汇和语法进行的英语教学模式来展开,将很难满足当今知识技术日益革新的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不同,大学英语课程需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这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术能力,以及教材的选择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此时,微课的出现以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创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提供了条件。

二、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1.微课程的定义

关于微课程的涵义,国内外专家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说法。美国戴维•彭罗斯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它与相关讨论与课后练习联系起来,会取得与传统长时间授课模式相同的教学效果。总结国内外观点,微课程的定义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录制时长大约5~10分钟的有关教学重难点、考点、疑点等的简短视频,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种微视频的反复使用,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们个性化的需求,而且对教师们相互交流教学资源也大有裨益。

2.微课程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教学模式,微课程与日益更新的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实现了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的共享,具有短小精悍,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制作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首先,微课程的时间较短,时长约为5~10分钟,下载保存方便,可以使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方便学生在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其次,微课程教学主题明确,内容精细。微课通常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而展开的,内容精炼,针对性强,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三,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不限时间、地点反复地使用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不足,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此外,微课程还有制作简单、生动有趣,以及方便教师交流等特点,这就使得微课教学迅速地风靡全世界。

3.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中体现出的优势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知识多且繁杂,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注意力很难集中。微课程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而且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更有针对性。微课视频的内容都是教师根据整体的教学大纲进行整理、归纳剔除了冗长多余的内容后浓缩的精华,具备很强的代表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第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大大提升。借助微课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就视频中的难点和问题与教师进行线上的交流与互动,方便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纠正口语上的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第三,解除了传统英语课堂对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传统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微课教学模式使学习的地点不再受到限制,教师在完成微课视频的制作后将视频上传到网络,而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或手机学习到英语知识。

三、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1.微课教学视频的收集与制作

在制作微视频前,教师首先要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围绕教学主题来设计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在确定主题后,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素材来完善教学方案,收集的素材可以包括图片、视频和影视资料等,然后将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尽可能更多地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剔除冗长多余的内容,制作出少于20分钟的视频。教师在制作ppt时要注意设计简单明了,编排有序,片头要呈现出微课主要信息,前几十秒的时间做情景导入,最好伴有几个启发式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制作视频时,需将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视频做到内容精炼,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微课视频的时长虽然短少,但不能因此而降低视频的教学质量。

2.课前视频的

教师在编辑视频时尽量使用比较常见的视频格式,避免学生视频无法接收的情况,也便于学生下载观看。同时,还要添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重点批注和讲解,以及视频相关的课后作业等,布置的课后作业要围绕着微课视频的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熟练地运用微课程所学的内容,同时又要带有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微课程开始之前,要指导学生按照微课程的教学任务进行课前预习,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课堂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微课程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图片、影像、声音、文本等多种方式来刺激学生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感官,将原本枯燥无趣的书本知识转变为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潜能,迅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教师可利用微课教学资源,进行“看图说话”或“看图配音”等情景活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学生在情景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在视频之外补充板书、flash、word文档等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从旁辅助指导。教师可以针对微课平台上学生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找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课后总结与互动交流

在微课教学结束后,学生可以就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在微课程平台上与教师进行在线咨询,不但可以更扎实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而教师则要注意观察学生微课任务的完成情况,以观测学生在大学英语微课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当然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学生微课程视频学习情况一览表,并不定期地对学生学习视频的情况进行摸底考察,这样可以有效地督促某些自律性差的学生,并将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建立有针对性的微课教学学习情况数据库,及时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辅助指导,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合理调整。教师也可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邀请学生也参与到微课程的设计当中,在线对微课程的设计发表观点和意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听课效果反馈和学生意见进行总结反思,修改微课程的设计方案,使微课程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使用微课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学习兴趣,并推动个性化学习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先进性,虽然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随着对微课程教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必将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更上新台阶。

作者:马文佳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季.基于微课程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5(12):49-53.

[2]闫易乾.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改探索,2015(8):68.

[3]欧阳志群.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5(15):85-88.

篇12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