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晋级报告范文

时间:2022-10-28 18:50: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晋级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务晋级报告

篇1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超脱型。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体现了董事会的授权,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益。

(2)专家型。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这种设置。这种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篇2

一、财务报告及其种类的发展过程

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今天的财务报告,乃是财务报告经历了很多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从报告和报告的种类看也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1.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早期的基本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种。上世纪60年代中期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

2.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从覆盖面看,原先的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的变化。后来,由于出现控股企业,控股企业除编制本身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覆盖整个控股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对具有不同机遇和风险的地区和业务分部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都能向投资人补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

(2)从时间间隔看,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年报告一次,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后来,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来信息的报告将越来越快,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现在实际上已开始在网上实时信息。

(3)从内容上看,第四报表较好弥补了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长期以来,西方会计界对编制收益表都声称坚持“满计损益观”而不是建立在当期经营业绩基础上,但实际上对可赚得却未实现的收入,往往绕过收益表,而把它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种做法,实际上压低了企业当期所确认的全部损益,违反了满计损益的原则。第四财务报表即全面收益表,所报告的企业财务业绩包括了所有已确认的损益。这种业绩报告,才真正体现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收益表。

二、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

现行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不注意未来、只重视货币性信息而忽视非货币性信息、只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不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等弊端,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财务报的相关性。而财务报告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决策有用性,即为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财务报告无法为这些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财务报表存在的合理性就必然受到质疑。

1.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口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虽然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见,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我们应该着

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2.应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卜的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已日益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与企业现行巾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也减少。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投资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就使人力资产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这也是现行财务报告受到越来越多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3.应当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由于公司股票的账面价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多数股票市价高于账面价值,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厂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可以说,公司这种利润增加是建立在原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之上。这种利润增加究竟是对公司原股东有利还是不利,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并没有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因利息费用减少而增加的利润,而将原股东权益稀释的核算排除在外。将这种信息对外披露,必然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行为加以肯定,从而容易作出有损自身经济利益的决策。因此,财务报告在这方面也有必要加以改进。

篇3

一、财务会计目标及其演进

查特菲尔德(chatfield,1974)在其《会计思想史》(A History of Accounting Thought)中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在社会发展的早期,会计主要是为所有者(同时也是生产者)自身服务的。随着以合伙制为特点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萌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管理者的出现,使财产所有权与公司经营权逐渐分离。这时会计成为一种外在监督的有效手段,产生了会计目标理论上所说的“受托责任观”(Accountability),即会计要为所有者(处于企业外部)监督企业经营者(处于企业内部)是否忠实履行其经营职责提供信息服务。“受托责任观”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居于主流地位。直至18世纪早期,股份公司在英国出现,包括股东的有限责任和股票的可转让性等得以诞生。股票的可转让性又导致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进人20世纪以后,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在市场中变得模糊,投资者(所有者)不仅关注所持股公司的经营业绩,更关注整个资本市场的风险与报酬。当公司业绩不佳时,投资者更多选择“用脚投票”,卖出所持公司的股票,买进认为更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关注逐渐弱化,而将重点集中于资本市场中不同决策上,会计目标逐渐从早期的“受托责任观”转变为“决策有用观”(Decision Usefulnss)。

二、决策有用性与计量观的选择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l)中,正式确立了财务报告的目标采用决策有用观。继SFACI之后,FASB于1980年了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2)。在该公告中,FASB认为要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必须具有两个基本质量特征:相关性(Relevant)和可靠性(Reliable),两者构成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实质上只有当信息能改变投资者的信念与行为时,才是有用的信息,这种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称为财务报告有用性的信息观(Informationperspective)。信息观的基本思想:即有效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有能力寻找和吸纳所有相关的信息,会计师没有必要去帮助信息使用者;不要改变计量属性,只需通过充分披露补充信息就可以提高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并非如人们设想的那样有效率,投资者也存着许多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施勒(shiller,1981)发现,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变动性比总预期股利的变动性大,认为这是市场无效的一个证据。丹尼尔、赫舒拉发和撒勃拉曼亚(Daniel,Hirshleifer&Subrahmanyam,1998)的惯性模型也发现股市存在过度波动现象。迪龙、谢雷弗、萨默斯和沃德曼(Delong,Shleifer,Summers&Waldman,1990),也证实了股市确实存在由于投资者的非理导致的过度波动。欧和彭曼(Ou&Penman,1989)给出的证据表明,按照有效市场理论,价格可以迅速消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投资者根据价格做出的投资决策只能保证获得平均报酬,但获得超额报酬的事实表明市场没有完全消化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表明市场是无效的。既然市场可能是缺乏效率的,那么作为投资者应该依据哪些信息来确定所投资的公司价值,奥尔森(Ohlson,J.A,1990)、弗尔森和奥尔森(Feltham&Ohlson,1995)的研究表明,在决定公司价值时会计信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要减少投资者从其他信息源来估计公司价值的需要,会计人员应尽可能多和可靠的按市场价值(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计量企业某时点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并记录无形资产,而计量观恰恰强调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FairValue)融入财务报告中,从而认可其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FundamentalValue)时应承担的责任。因此,作者的理论(净盈余理论)很自然地支持采用计量观(Measurement Perspective)。证券市场的无效率、历史成本基础的净收益只能解释股价变动的2%~5%(Lev,1989)、奥尔森的净盈余理论以及当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法律责任等,共同导致了会计人员有责任将原来表外的信息纳入表内(如金融工具、无形资产等),采用计量观,更好的体现会计作为公司价值评估的功能。

三、计量观的应用

尽管从理论上讲,计量观是一种优于信息观的更好选择,但人们对计量观也有担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靠性问题。计量观追求更高的相关性,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可靠性,而可靠性是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核心之一。财务报告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就是因为其具有可靠性的特征。另一方面,要更好的评估公司的价值,公允价值的大量引入是必然选择,而这可能会引起公司业绩大幅波动。事实上会计中早已存在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我国如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长期债券的溢折价摊销、融资租赁、企业合并等,在国外还有如退休金及退休后福利(OPEB)、储备会计(RRA)、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Instrumehts)、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等,并且,还有扩大运用的趋势。国际上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也非常推崇,认为这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有力工具。FASB、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最近几年的准则和公告中都大量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从1990年至2002年,FASB所颁布的4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有30份涉及到公允价值,占70%;在截至2001年,有效的35份IAS/IFRS中,有2l份涉及公允价值,占60%(谢诗芬,2004)。我国于2006的准则中,有35项、约占90%的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和,或现值计量,许多准则都对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量和披露做了规范(谢诗芬,2006)。为了实现更为全面的价值导向的公允价值计量,FASB、IASB以及加拿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都正进行着相关的研究。在2004年IASB和FASB的联合会议上,两个委员会决定在其各自的日程中添加一项联合项目来开发一个普通概念框架,并且IASB考虑与FASB联合成立业绩报告国际工作组。受IASB委托,加拿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目前也正在研究一个计量项目,所有这些努力都为以后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基础。2006年FASB正式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s),表明了在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上的先进性和开创性。可以说,公允

价值如果得到合理运用,必然全面取代历史成本会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面向2l世纪的计量属性(黄世忠,1997)。

四、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

篇4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目标就是相关会计信息在质量上要得到有效保障,可以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所以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要得到保障,这样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判断依据。

(一)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内容陈旧,纰漏信息范围狭窄

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基础之一就是决策有用性,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通过对相关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进行准确分析,从而使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有一个准确的财务信息依据。现阶段各企业施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制以硬性资产披露为主,缺乏一些对风险信息的有效披露,无法适应现阶段各企业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需求,所以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制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各企业发展需要。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传统的定期披露方式,具有相对滞后性

企业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出具必须严格按照企业会计期间进行,现阶段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在披露过程中有严格时间限制,大多数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都在审定结束4个月后向外界公布,而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以年度中期2个月后向外公布。这种传统模式的财务会计报告在时效性上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信息由于时间过长已经失真,使信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信息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对其决策方向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手段,不能满足非货币性信息的披露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只有通过货币计量才能准确反映出各项经济情况,由于企业中部分经济情况无法通过货币计量手段进行统计,所以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在计量手段上过于单一。随着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部分劳动者提供的智力劳动在企业中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部分生产领域中智力劳动已成为取决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定过程中,要将人力资源以及各种软资产有效划入其中。

二、对我国企业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改进几点建议

(一)扩大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范围,可采用非货币计量的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完善,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在信息披露上的局限性问题日益突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过于注重对实物资产的信息披露。串通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由于信息上的局限性,已无法适应当前企业发展需要,所以应有效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内容建设。首先,应加强人力资源信息披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通过对人员教育水平、技能水平以及创新能力水平的信息统计,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数据依据。其次,应加强知识资本信息披露。21世纪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知识,现在评价一个企业优劣不在于其规模大小与资产规模,而是在于以知识竞争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竞争,在新的财务会计报告体制建设过程中,确立知识资本信息的重要地位,使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应加强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各类信息披露。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制定过程中缺少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使部分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过程中只能依靠自身判断,使投资活动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制定过程中应加强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各类信息披露,是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对收益、风险有一个准确了解,为企业投资决策判断提供准确依据。

(二)增加实时财务报告,对于重要信息进行实时披露

财务会计报告的实用性收到其时效性影响,所以在新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应注重对财务会计报告时效性的有效保障。新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应有效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企业更重经营活动信息与投资活动信息通过网络汇总,以最快速度落实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财务会计报告时效性得到保障,可以全面提高会计报告的实用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根据实时信息做出相关反应与决策,从而使财务会计报告内有价值信息可以得到有效使用。同时也可以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可靠性,财务会计人员根据企业近期变化对报告内信息数据进行准确修改,使财务会计报告在使用时可以保障其可靠性。

(三)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增加专项报告

加强环境保护情况信息专项报告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企业在环境专项报告建设过程中,应以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为主要信息进行披露,将企业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与绿色生产模式建立等信息进行披露。同时,全面披露企业在环境保护设备中的成本投入,以及企业对环境保护投入的相关费用明细等,通过环境保护情况信息专项报告施行,可以使各企业与社会加强对企业自身的关注力度,不仅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想象的发生,还优化了企业总体产业结构。此外,还应加强企业职工情况专项报告建设与企业社会活动情况专项报告建设,这可以使投资者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篇5

(一)财务报告理论上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1、关于计量。财务报表是以传统会计的三个特征为支柱的。那就是:记录按复式簿记系统;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因此,人们把传统的财务会计分别称为复式簿记会计、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在财务会计的上述三个特征中,对会计信息特别是盈利信息最有影响作用的,是确认和计量。传统财务报表受到的冲击最早也是针对计量。所以,报表的使用者莫不关注计量。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外,先后创造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算)净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如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所说:"当前,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各种项目,是用不同属性来计量的。这要由项目的性质和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来定。"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财务报告中的计量可以看到下列变化:由早期以历史成本为主(甚至占完全统治地位)到几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再到当前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这种种变化明显地说明,计量属性的采用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不同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及其应用的不同前景。

2、关于确认。早期财务报表的确认仅研究收入的决定和费用的分配。在股份企业出现以前,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和费用。那时确认的唯一标准是看有无现金流入(收入)和流出(费用)。后来,由于出现委托和关系,为了正确反映和评估在某一期间的受托责任,就产生并广泛运用了权责发生制。然而权责发生制仍然是针对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来说的。它提出了确认收入和确认费用的新标准。这个新标准不再是看有无现金收付,而是看权利与责任是否发生。为了实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应计、递延、分配和摊销等四个特殊的会计程序。权责发生制使财务会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较前复杂,当然所获得的收益数据也较前更为相关与可靠。人们主要关注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另一解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左右,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认可为第一报表。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共同关心的主要信息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样决定的呢?从收益表的构成可以看到: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决定收益。这就是流行于当年的收入/费用观。然而收益也还可以由净资产(不包括业主权益的变动)的期末与期初的余额对比来求得。后一决定收益的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观,因为这可不依赖收入与费用而单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直接进行确认。若根据资产/负债观,权责发生制就不能构成全部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基础。于是fasb发展了会计确认的理论。在1984年12月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中第一次提出确认的完整定义,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并根据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报表要素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的定义,而把确认的过程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三种类型。fasb第5号概念公告关于会计确认的见解如同它强调现值技术的运用和大力提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样,为把各种创新经济业务(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确认而尚未实现的有关收入项目等)在表内予以确认、计量或者在表外进行披露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见,财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这一发展,不是凭空而来。它们同样是竞争技术与全球化等环境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3、关于报告。早期的财务报表,是直接根据日常记录所编成的。报表的内容就是表内的项目。项目只不过是会计科目的重新分类、汇总和排列。后来由于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表内陈述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会计上的术语而不易为广大投资人所理解。为了提高报表的易懂性和可使用性,于是增加了表外附注和附表,这一部分的出现,同证券监管机构(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的报表提出补充的披露要求也是分不开的。虽然表内和表外的区分,人们已习见为常,但多数人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不同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fasb于1978年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当前实务中的财务报表应当称为财务报告;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需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其他财务报告则可以请企业以外的会计师或专家审阅,有的甚至可以既不审计,也不审阅。在讲到财务报表和附注的关系时,fasb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则反复强调:在财务报表表内表述是确认;用附注(包括表内旁注,表外底注)、其他附表、其他报告手段进行表述,不是确认,而是披露。这样,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形式和是否量化表述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二)财务报告及其种类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今天的财务报告,乃是财务报告经历了60多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再从报告和报告的种类看也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第一,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

早期的基本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到1987年被现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财务会计准则公告》95),成为第三财务报表。1997年,美国又发表"报告财务业绩"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企业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在此以前,英国已在asb(《会计准则公报》的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中提出"全部已实现利得和损失表"作为第四报表)。

第二,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从覆盖面看,原先的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的变化。后来,由于出现控股企业,控股企业除编制本身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覆盖整个控股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对具有不同机遇和风险的地区和业务分部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都能向投资人补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

2、从时间间隔看,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年报告一次,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后来,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来信息的报告将越来越快,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现在实际上已开始在网上实时信息。

3、从内容上看,第四报表较好弥补了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长期以来,西方会计界对编制收益表都声称坚持"满计损益观"而不是建立在当期经营业绩基础上,但实际上对可赚得却未实现的收入,往往绕过收益表,而把它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种做法,实际上压低了企业当期所确认的全部损益,违反了满计损益的原则。第四财务报表即全面收益表,所报告的企业财务业绩包括了所有已确认的损益(不论是否实现)。这种业绩报告,才真正体现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收益表。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

尽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改进,并根据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了若干创新。但迄今为止,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是很不满意的。有人则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担忧,早在1975年,英国assc(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发表的"公司报告"和1991年英国icaew(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icac(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就先后相当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缺点。1994年美国aicpa(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报告用户"中也指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概括各家的看法,特别是针对新经济的要求,财务报告有待改进的方面主要是:

第一,由于环境的加速变化,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面向未来经营发展的关键性信息。但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在确认方面有苛刻的要求,对于计量,也主要限于货币量度。这样就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这些信息大部分属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广义无形资产,如一家企业的员工、客户、知识基础和该企业的声誉。

第二,由于交易、事项、情况要得到会计的确认,从而在财务报表内表述,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每一项符合确认要求的报表要素,在它们的定义中都明确规定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这样,整个财务报表的信息--这是财务报告中的核心信息,必然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

第三,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告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人)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落,反映的也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现在,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利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

三、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

当前人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关于这一点,fasb在2001年关于"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披露洞察"这一研究报告中进行了描述。该报告分析了可能正在改变企业环境的关键作用力量。从经济因素上具有全球化、所有权分散、竞争、着眼于财富的创造、企业资产构成的变化等特点。与此同时,今天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也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主要是:

1、应当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需要在财务报表之内对确认和计量方面有所创新,使之可确认更多的有用信息;

2、应当提供不一定用货币量度,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为此要改进和扩大信息披露;

3、整个财务报告在维持有用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更多地披露预测信息,特别是关系一个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信息;

4、成本信息固然是可关与相关的,但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变化的信息、可能更为有用。

面对竞争、高新技术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适应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提出的新需求。笔者认为在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续和发展的问题。要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总的来说,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应是一种扬弃;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没有改变之前,构成财务报告核心的应还是财务报表,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即它们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等四项标准。并将它列为财务报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做法,在损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

2、对财务报告中可采用的计量属性不以货币量度为限,并进行广义解释。这一点,其实并未动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以货币为计量基础的假设。因为货币仍然是财务报告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表的基本量度。只是,应当同意,甚至应当鼓励同时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总有可以量化的属性。问题仅在于量化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现代企业具有如此复杂的经济活动,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前进。

3、要充分发挥披露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

4、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余相关企业的信息。

5、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

6、对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该单独予以披露并进行核算。

7、若存在着多个企业分部,应尽量按照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编制或提供分部报告。

8、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9、鼓励企业披露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和关于企业增值的会计信息,并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采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叙述性披露、在现有财务报表中添加某些项目或单独披露如社会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

10、要尽量注意"效益>成本"这个普遍的约束条件,在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在保护商业秘密和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要尽量避免会计信息披露过载现象。要根据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兼顾财务会计的固有特征,并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篇6

(二)政府财务报告的作用政府财务报告的作用主要有:可供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实体当年的运作结果;可供政府信息使用者评估并及时监督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供政府信息使用者评估政府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和履行到期职责的能力;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应的信息,以便政府及时掌握经济运转的整体情况,为做出相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报告体系不完整 西方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既包括政府组成单位的财务报告,也有基于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而我国目前关于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还没有完全形成,与政府财务状况相关的信息载体都表现为零散的碎片,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等。

(二)未能充分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报告中负债反映不完整,许多已经发生、但需要在以后期间支付的现实义务并没有被确认为负债,并且不区分期限长短和流动性强弱,不利于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或有负债是现阶段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但在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中没有得到反映。就显性指标而言,中国的赤字水平和负债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相对较低的。但是就隐性指标而言,政府负债和债务担保总额的一些数据并未如实反映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可见,我国目前政府财务报告中对政府负债信息的披露不完整、不真实,掩盖了政府真实的负债状况,误导信息使用者,甚至造成政府相关决策失误。

(三)报表项目列示不科学根据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包括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企业中,资产负债表均不设计收支类项目。但在目前报表结构下收支类项目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在收支表中反映,造成了毫无意义的重复列示。

(四)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内容狭窄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没有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全部财政收支情况的完整情况,报表附注和相关说明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融入更多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五)资产反映不真实 政府行政单位购入材料直接到为支出,大量未消耗的部分没有通过存货来反映,没有作为资产来确认,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容易造成资产流失。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长期按账面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虚增资产。

三、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我国在财务报告改革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比较滞后,主要是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探索不够重视,由此造成理论基础薄弱,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理论研究的滞后将会制约会计报告改革实践的发展,支持不足最终会影响改革的效率和效果。由于我国目前制定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受到理论层面研究成果的限制,照搬西方国家的模版又存在很大风险,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努力深化会计报告改革相关理论研究,以理论来指导改革实践。

篇7

21世纪以后,一种以网络、知识、信息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对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结果存在很多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以规范信息模式,适应这种新的经济环境。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1.现行财务报告的重心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现行财务报告以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为重心,只重视企业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而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会计信息用户不仅需要企业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而且更加需要企业财务能力尤其是财务核心能力的信息。而现行财务报表体系是以财务资源信息报告为基础,以财务状况信息报告为重心,只是间接地披露企业财务能力而已。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均是可变的。因此,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少预测性和前瞻性。

2.财务报告无法反映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非财务因素。财务报告所列示的信息是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成果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现行财务报告只能使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形成这种状况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表外的非财务因素缺乏必要了解。比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声誉、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由于这些因素都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表列示。

3.财务会计报表没有完全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财务会计中一条重要原则。有不少实践对提高信息质量功不可没,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财务会计固有的确认标准,财务报表经常把重点放在法律形式上,而不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上。用法律形式来确认、计量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与损失不能完全反映经济事实。

二、财务报告的改进

1.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信息技术革命为财务报告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来传输财务报告信息,通过图象表述、文字表述、语言表述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财务报告模式,由一种单一的非黑即白的模式转变为一种在线的交互式的彩色报告模式。

交互式是信息提供者与需求者在信息使用上的互动与沟通。知识经济时代应提供各种财务报告,反映多样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使用者需要。于是,一种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应运而生。这一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①数据库。报告单位要维护一个可用来保护其愿意披露最原始的水平信息的数据库,它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以生成不同的财务报告。②会计程序模块化。报告单位的会计系统由三类模块组成:财务报告要素、非财务信息项目、会计和表达方法。模块化便于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一种交易或财务报表要素按不同方法加以处理。③报告生成器。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财务报告,报告单位在因特网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报告生成器。④信息沟通机制。系统设置一个反馈渠道,以便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系统为报告单位提供建议;还可设置一个记忆单元,记录日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它们的使用者,这一信息可以帮助法规及准则制定者改进现行的法规和准则。

2.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丰富。为了使财务报告反映投资大众的广泛要求,使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机遇和风险,以及企业发展的前景,财务报告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鉴于使用信息的用户对相关性的要求,企业财务报告应补充披露以下信息。

(1)预测信息。预测性信息是指企业根据现有的财务状况、已取得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信息,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可确定和不可确定的因素,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而得到的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预期的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对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的信息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信息对决策更加重要。预测性信息是历史和未来之间的联系的纽带,它帮助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未来现金净流入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2)非财务信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也有重大影响。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都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经营过程和发展前景。

(3)对财务与非财务的分析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做出科学的、细致的分析,使信息使用者不会因为专业知识的限制而对有些信息难以理解或做出错误的判断。

(4)企业环境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包括:一是环境本身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因环境而引起社会原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三、改进我国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1.借鉴国际先进做法,改进我国的财务报告。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改革速度也很缓慢,这与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另一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做法。

2.财务报告目标应转向相关集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财务报告目标应转向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集团,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信息需求。

3.加强落实和完善《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是国家财政部新近推出,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加强落实和完善《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财务报告体系改革起着重要作用。

篇8

一、现行财务报告内容的缺陷

现行财务报告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已不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甚至还会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长期以来,财务报告体系一直备受会计界、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指责,许多中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使现行财务报告更加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各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不断尝试着改进传统的财务报告。现行财务报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含量不够完备,对风险因素的揭示不足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是在历史成本、实现原则、可靠性原则等基础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总结,虽然这种总结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它不能充分地反映企业未来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然而决策活动强调的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和规划,其包含了预期的经济行为。因此,使财务报告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交易风险等。例如,一方面是经营风险中现行财务报表中筹资收入和费用的披露方式,无法预测企业未来的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无法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视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传统的财务报告以确认、计量为前提,偏重于有形资产的反映,不能充分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和无形资产信息等,从而导致投资者不能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和规划。因此,应该增加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充分揭示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从而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无法满足对未来价值趋势预测的需要

现行财务报告主要是在过去的交易事项上,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强调可靠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因此,财务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而这些信息缺少对决策有用的、反映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

信息使用者都需要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更多的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状况和预测性的信息,来实现决策有用性。尽管过去信息是未来预测的基础,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熟悉过去来推断未来,但其前提条件是“未来是过去的延伸”,这在工业经济时代尚可,因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规模和面临的竞争风险没有较大的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的发展也较缓慢,用过去的信息来推断未来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现在,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必须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的未来可能与过去相差较大甚至具有本质的区别,在此情况下,仅仅依赖于“过去的延伸”来把握未来,其准确性可想而知。

(三)以有形资产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不足

现行的财务报告倾向于揭示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完整性明显不足,这主要取决于工业经济时代对有形资产的依赖。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一个专利、一个技术、一个配方都可能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或获得丰厚的回报。

现行财务报告把披露的重点放在了有形资产上,而对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许多软性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过于狭窄,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因不满足于现行的会计确认、计量标准而被拒之财务报表之外。据统计,目前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30项,而会计系统中确认的无形资产不足其一半,只有专利权、商标权、特许使用权、著作权、外购商誉等少数几个项目得到了不完全的反映,自创的非专利技术、自创商誉、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等项目尽管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却无法予以揭示。在无形资产从属于有形资产的条件下,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简化对整个信息质量尚不构成太大的影响,但当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等同或超过有形资产时,这必然导致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要。

(四)信息的内容过于倚重于财务信息

现行财务报告的主体是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这对信息使用者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内容有时可能更重要。数据是一定程序的结果,改变运行的程序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据。简单的两个数字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只有在同一操作程序下生成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会计估计方法的多样性使得同样的经济现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信息使用者要想正确的使用信息,必须了解信息背后的内容即非财务信息,而这部分内容的披露略显不足。

非财务信息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弥补财务报告数据信息的不足。例如企业背景、企业文化、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员工数量与素质、新产品开发与服务、企业关联方的信息、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部门计划、管理人员信息等非财务信息都将成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二、财务报告内容的改进

(一)加强预测性信息的披露

决策的未来性使得信息使用者不仅关注历史性信息,而且更对未来信息感兴趣。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提高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而其他相关的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则加强了预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理解性。在增加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尽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过去的信息对未来作出预测,但预测的准确度可能较差,这不仅受制于他们自身的经验、技术等能力因素,也与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有关。而企业管理者在掌握信息和了解未来发展前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其提供预测性信息,不仅能够吸引投资,节约整个社会的信息成本,也有利于纠正外部信息使用者预测中的偏差,避免对企业股价造成的不利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预测软件开始陆续出现,使得预测成本降低、时间缩短,这更有利于披露企业的预测性信息。在披露预测性信息的同时,必须在现实的真实条件和合理逻辑的基础上,遵循谨慎性原则,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增加预测性信息、披露其变化。

(二)增加对知识资本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本在企业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应该把这些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纳入财务报告体系中。知识资本信息主要由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等智力资本信息构成。企业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商誉、品牌价值等。人力资源的价值不能在传统的会计报告中充分披露,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总额,更不能反映劳动者的经济贡献。但是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中,不管投资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金额多大,都不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以资产来核算,而是作为当期费用来处理。这样不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应尽快研究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地将人力资源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加以披露,这对未来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

人力资源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分别列报的形式,分别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中反映人力资源的收益、成本及费用等相关信息,同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人力资源的结构、文化程度、业务能力等相关信息。二是采用单独编制“人力资源会计报表”的形式,可以详细地反映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状况,确立人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

(三)增加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受到社会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是单一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要谋求与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共同利益的增加。有些企业以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或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的利润增加,远远不足以补偿其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企业利润实现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也就是将有关企业污染环境、土地利用、资源消耗等状况,治理环境的信息和对社会的贡献等信息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而且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其赢得更多的投资者。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在量化信息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如货币金额、次数、指标等;在定性描述方面,应当力求具体、准确,有相关部门的鉴定或社会评价作为支持。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投入是特定社会责任项目的实际举措,投入项目包括治理污染设置的改进、职工安全保护措施的改进、安置再就业人员、参与公益捐赠活动等方面,产出是特定社会责任项目的实际举措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产出项目包括“三废”的降低、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伤事故的减少、产品安全性能的提高等,对于这些项目要尽可能定量的来表达,或者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四)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

随着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引起对控制风险的需要,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品种也越来越多。衍生金融工具暗藏着潜在的、巨大的风险,当这种风险变成现实时,将会引发企业的崩溃。巴林银行、中石油案件都充分显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而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要求无法对这种风险做出恰当的反映。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虽然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的,但是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用的难度极大,仅仅通过报表中所披露的数字难以充分反映其蕴藏的风险,需要在报表附注中做出较详细的披露。例如应该对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使用的目的、采用的核算方法、与其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确认情况、潜在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评估、应对风险的措施等都作出详细的披露,这样才可能充分评估暗藏的风险,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五)完善分部信息的披露

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的发展,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时,需要跨越多个行业,然而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又需要跨越世界多个地区。由于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其获利能力、风险和机会等也相差很大,现在的上市公司大多属于多元化、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合并财务报告成为其披露信息的主要形式,但信息的聚合可能会掩盖其内在的经营风险,这些信息并不能在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或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充分反映,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既要了解整个企业集团总括的信息,又要了解不同分部的经营状况。整体信息固然重要,但分部信息也不可忽视。行业分部信息揭示了一个企业的产业结构,说明了一个企业面临的行业发展机遇和风险,给投资者提供了横向可比的信息;地区分部信息揭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些差异包括政治、社会、法律、经济、技术、人文等多方面,给投资者提供了纵向可比的信息。因此,财务分部报告显得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确认和分析企业从事的多种业务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傅荣,梁爽.财务呈报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一、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缺陷

1.现行财务报告主要提供反映企业历史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历史而非未来,这个缺陷是由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财务会计从数据处理开始,数据来自企业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而财务报告是对这些历史数据的报告,这就使得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必然是后顾有余,前瞻不足。从FASB的会计要素定义,如对最重要的要素一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可以看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记录的汇总表,从而现行财务报告模式被称为是一种向后看(肠okingha汰)或回顾型模式。

2.现行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足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类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源于科技、制度、管理等的不断创新,而持续创新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经营活动的风险加剧。这无疑加大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而目前的定期(年度、中期,季度)财务报告体系显然已不能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了,他们要求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实时”而不是“过时”的会计信息,这也使得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在与其他“信息源”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

3.现行对务报告包含的信息不完整。尽管完整性这个概念是随环境的改变而动态演变的,但不可否认这是现行财务报告在知识经济下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以交易为基础而非以价值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模式,必然会拒绝确认某些虽然与交易无联系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使得投资者无法认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从而使得诸如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项目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未能得到真实而公允地反映,由此造成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巨大背离,更严重的将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也长期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得以反映。

4.财务报告过于格式化。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我们应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同时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这种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固定的填列方法,使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反映,例如目前会计要素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如企业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绿色资产等,由于缺乏合适的会计规范,这些价值就无法确认,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也就被“省略”掉了。

5.财务报告与使用者需求的矛盾。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告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人)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落,反映的也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现在,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利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

二、完善现行财务报告的有效措施

1.改变财务报告形式,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由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断增多,为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应改变现行报告的通用格式形式。由于企业的类型不一样,所选择的会计科目不一样,财务报告项目有区别,现行报告的通用格式包括的内容多,对有些企业是没有用的信息,也要列示。为此,应对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报告格式,对相同类型的企业在固定格式基础上增加灵活披露的地方。

2.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

首先,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为此,财务会计报告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而且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而且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信息。同时要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的披露。

其次,增加对企业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企业披露全面收益有利于更全面更真实的反应企业的收益状况,有利于投资人和信贷人的决策;同时可以有效的遏制企业操纵利润。所以全面业绩报告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选择以下处理方法:(1)扩充利润表,包括影响财务业绩的所有项目;(2)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作为传统利润表的补充;(3)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共同报告全面收益的各项组成部分。

3.编制实时报告,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持下,我们一方面要缩短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间隔,必要时可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等;另一方面,实行定期报告与实时报告并存的形式,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使定期报告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而实时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不再有技术上的问题。依据信息技术支持,可将审计报告存储于网上,用户随时可联机上网,进入企业报告子系统选取自己所需信息,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和时效性。

4.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

从单一会计报告体系向多元会计报告体系转变在保证会计报告可靠性的基础上,向注重会计报告的相关性转变;在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基础上,向报告企业现在及未来的经营活动转变;我们应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因为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已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就是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价值趋势的预测信息。实行主题型财务报告就是将所要报告的会计信息,根据其内容性质划分为一些主题,分主题进行报告,主题之和则反映了一个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全部内容。对每一个主题可以给定一个固定的标题,每个标题下可进一步细分小标题,依次往下分,从而在信息使用者面前呈现出一览表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作进一步的选择。主题型财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使他们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主题型财务报告的格式不固定,内容可以增删,将一些非货币性信息,一些新的经济业务和新情况都可以纳入到财务报告中,因此能够反映有关企业更为完整的财务信息。

5.紧跟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发展新的报告模式

目前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主要有:多栏式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计量基础、信息特征、质量特征、主体、体系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交互式按需实时报告模式。

篇10

一、价值法下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结构及缺陷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的是在价值法指导下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General purpose reportingmodel)。在这种模式下,报告单位通过收集、加工、整理、计算、汇总等一系列财务会计程序产生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

(一)通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窄”型

按现行会计规范的要求,会计信息提供采用的是标准化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即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等形式,反映报告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这种财务会计报表模式的标准化,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供给结构是“窄”型的,在会计信息提供方式上存在单一性。

(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宽”型

多元化信息需求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等特征。不同用户以及同一用户的不同用途下,对信息的结构要求存在差别。差异化的信息需求下报告主体的信息提供应当科学充分,既要包括报告单位的内部信息,又要包括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中既要有财务信息,又要有非财务信息;外部信息中既要有其他微观主体信息,又要有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的信息以及国际市场信息。而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只能提供财务会计的最终结果,无法使信息使用者接触原始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或参与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从而难以满足使用者多目标的需要和适应用户决策“宽”型信息结构的需求。

(三)价值法下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缺陷

现行价值法下企业以标准化形式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生评价失真。二是形成决策误导。三是引发控制失灵。四是导致市场低效。

二、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

(一)事项法下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及其要求

事项法又称“使用者需要法”,是以事项法为基础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要求建立以经济事项为中心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类经济事项的各种属性特征。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将与经济事项有关的信息,包括所发生的会计事项,事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员和资源等方面,输入到信息数据库中,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提取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输入到自己的决策模型中,将事项信息转化为决策信息。

(二)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目标

事项法下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相分离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目标,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事项法下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能够克服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也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非财务信息的要求,并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更及时全面的决策。

(三)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系统

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以改善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将规则固化在财务会计数据中的不足。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和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对比。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通过设置数据库和方法库两个基本库,以数据库记载财务会计交易的基本事项,以方法库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财务会计信息时,财务会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选择相应的确认和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构造多元财务报告体系。理想财务会计模式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选择的信息,允许他们任意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并在提高会计信息数量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

(一)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及其特征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是向决策者适时地提供已按需编制好的或可按需加工的财务信息,旨在通过提供按需求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满足不同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交互式按需报告是相对于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将财务会计数据的加工、提炼及生成过程完全交给信息使用者。主要任务并不是按照统一的财务会计准则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而是提供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信息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适当途径,并借助网络的强大处理能力,实时加工、归纳、提炼、汇总和分析数据,从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构成要素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一是数据库。数据库用于保存报告单位愿意披露的原始信息,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二是模块化的财务会计程序。以模块的形式体现信息使用者可以实现的各种财务会计选择。三是报告生成器,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用于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可通过报告生成器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四是学习机制。系统设置的反馈渠道,便于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报告系统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学习机制中还可设置记忆单元,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上述项目的使用者,用于帮助改进和完善现行会计法规和准则。

(三)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与交互式

按需报告模式的比较和现行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相比,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从而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但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本身也有不足,如难以发挥通用财务报告的规模效益,不利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横向分析比较等。

(四)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在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实施的可行性。然而,由于使用者在信息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而且某些财务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此,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是全盘抛弃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而是通过设计一种机制,使之能够同时满足共同的和不同的、稳定的和变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笔者提出以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作为基础建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设想,这一组合模式既可以借助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保持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满足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又可以通过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满足使用者多样的变化的信息需要。

(五)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建立

由于财务会计上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内在的灵活性,为交互式按需报告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采用建立在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基础上的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具可行性。以通用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建立的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形式表示。中间的方框代表按现行财务会计法规、准则制定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而其它各方框代表用以扩充通用报告的交互式按需报告的选择维度。其中包括财务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方法的选择、列示项目和形式的选择、货币、语言、媒介的选择和访问、追踪的选择等方面。其实质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实现对标准化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以顾客为中心的按需选择和调整。

四、未来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联合按需报告模式

(一)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实施条件

数据库和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财务会计信息的按需报告提供了可能。随着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的开发及其在网络财务报告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不同信息数据库系统与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必将有助于实现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数据的交换和运用,推进不同组织间信息传递的畅通,并实现通用财务报告条件下的联合按需报告。

(二)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特征

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特征体现了通用财务报告条件下交互式按需报告的联合特征。报告单位制作以XBRL为基础的通用财务报告,报告单位、信息媒体和信息使用者把报告单位提供的信息和其它信息相结合,得出各自对报告单位业绩的评价,并在网络环境下共享这些信息。

篇11

关键词 财务报告 发展趋势 改进

一、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针对企业财务环境发展变化以及外部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将向着更为多方面的方向发展。

其一,可以增加财务业绩报表。在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业绩报告。它将集中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从而更全面,系统地反映以前被忽略的项目,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公允价值将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即成为第四张报表的计量基础。来容纳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便于投资者充分了解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

其二,适时增加社会责任报告。现行企业的经营目标已转化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将更多的将企业本身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将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可以适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用来反映职工培训、健康安全条件、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公益性捐赠等信息。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即增加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以及治理污染的资料,绿化情况等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

其三,企业财务报告除反映前述信息外,还应披露和反映以下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理念。这些包括,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与评价、当地管理部门如工商、环保、技术监督部门的评价。

财务报告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某次革命就可以彻底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进,逐步改良而逐渐完善的。科学发展具有继承性,而且可靠性始终是人们在决策中衡量信息质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财务报告应从实际出发,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进行适时的调整、改进。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具体改进措施

1.丰富、完善财务报告的格式

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是由于知识经济的广泛兴起、网络的普及,这都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表现为会计数据由纸质的载体进而升级为磁介质和光介质。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变化升级,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分类与再分类的重复环节;即利用同一基础信息可实现信息的多维组合,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会计数据处理工具从手工,算盘而演变成为计算机,并可以进行过程运算,这种处理方式消除了存在于地域,空间等障碍因素。并可以对报表数据进行更为深度加工,使之为企业决策做出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支持。使报告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布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财务数据。而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甄选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2.编制实时财务报告、重视披露预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而及时性大幅提升。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也不断缩短,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因素的日益突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周期也随之缩短。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能够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体系。使其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不同期间产生的财务信息可以迅速转化为报表资料,并可以及时的以电子形式更快捷、完整、真实、系统地通过网络平台传达给报表需用者。

3.扩展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注重揭示非财务非货币信息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与企业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并且非财务信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市场份额、国内占有率、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应用、行业发展及竞争趋势分析、这些信息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前景以及行业的景气程度。企业的经营者利用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做出科学,系统地分析,并加以运用到企业实际的运作当中去。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透明,使可理解性更强。

但为了能够确保被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可以允许相关部门参与到这些信息的搜集、编报中来。如: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主要由会计部门进行确认,计量;但是同时也要由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完成。以便可以随时提供人动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可以由会计部门和销售部门来共同完成;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则可以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进行披露。在未来的会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单一的会计部门逐渐延伸到人事、销售、公关等系列相关部门。

4.丰富现行财务报告的附注内容,完善表外信息

未来改进的财务报表应坚持财务信息的核心地位,同时辅之于非财务信息来说明和解释企业的各项数据指标。应当将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的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以及一些重要事项,包括已承诺的事项、或有事项、报表日后事项和其他重要事项,综合的纳入附注中进行披露。同时,对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信息”也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说明,充分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75-02

财务会计报告通常是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等的主要内容。从会计理论来说,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情况信息的一种载体,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包括数据化信息和非数据化信息。数据化信息、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据,非数据化信息如财务状况说明书、财务报表附注等。真实的会计报告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企业的则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理性投资决策;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评估和预测末来的资金流动。会计报告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这已是不争之实。会计报告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料,既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更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与单位内部管理当局评价业务状况、防范和化解风险、作出投资决策、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及时、客观、真实是对会计报告质量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要求。

中国近几年来,不断地进行会计制度改革,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报告的编制及过程控制不断完善,但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 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存在问题。由于中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还处在核算型会计软件的普及阶段,企业的管理和核算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水平不高,因此在经济业务核算过程中,不能保证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据及时地收集、分析、处理,会计业务资料处理不及时直接会导致账簿信息不能及时汇总,财务报告不能及时完成,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进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 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当前会计工作的起点依然是会计原始凭证的确认,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主观确认形成记账凭证,然后经过审核、记账记入会计账簿,最终开成财务报告。在会计人员确认业务过程中,自身业务素质、企业相关管理者结果导向型干预及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等因素都会影响经济业务的客观确认和真实反映,从而得出不真实的虚假财务报告。更有甚者,一个企业同时针对不同的报告对象,设立不同的账表,以达到多融资、少纳税的目的,严重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

3 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存在问题。由于传统会计核算过程中,每个核算单元是分散进行工作,各个环节都需要会计人员参与数据处理,最后由总账会计人员来综合计算,这种方式下人为失误是在所难免,结果造成账账不平、账表不符等情况,极大地影响会计的核算及反映的效率。

4 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不全面,执行效率低。在传统会计工作阶段,财会人员使用纸、笔、算盘等工具,对会计数据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并编制会计报表。内部控制主要作用还只是内部牵制,主要体现在账簿控制和组织控制上。在组织控制方面,一般把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划分成一些职能组;出纳组、成本组、资金组、综合组等,他们之间通过信息资料的传送和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稽核牵制,彼此形成一个内部牵制网,使会计工作正常运转。如果出现问题,则可以通过各职能组的分工来追查责任人。与组织控制相配合的账簿控制体现在;会计数据存放在手工填制的凭证、账簿、报表中,分别由不同的人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填写和编制;会计主管和各职能组的负责人通过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通过分析账、证、表二者之间的勾稽关系,观察、了解经济业务的整个处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虽然内部控制的逻辑性比较强,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忽视了将这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集成在软件功能中,单纯地依靠组织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以内部控制,当内部人员协同舞弊时,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执行效率低下。

5 信息化观念的缺失。企业管理人员及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信息化了解不够全面,整体的信息化观念比较淡薄。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是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每一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带来了会计领域的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已经面临全面的危机。在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等重要的价值特征方面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相关需求,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全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它将会计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然后将手工的会计流程高度仿真到了计算机系统中,利用计算机键盘代替算盘,利用计算机屏幕代替账簿。虽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登记账簿、试算平衡、出具报表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整个财务会计系统仍然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会计信息的收集仍然是手工纸面传递,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连接i其他部门需要查询相关的会计数据也非常困难,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了企业当中最明显的信息孤岛。因此必须提升企业的信息化认识,借助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来改进会计信息系统。

为了进一步保证会计报告及时、客观、真实,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改进会计内部控制措施及会计报告披露方式,保障会计报告满足需要,具体措施如下:

1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方法与软件的集成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子系统中设系统管理员、普通用户、其他二种不同身份使用系统,系统管理员可以维护系统的基础设置(如组织机构设置岗位和员工管理),系统管理不能进行业务处理;普通用户通过系统用户列表管理,使该员工能进入系统后进行有限操作;其他是处于某些特殊的目的的用户,只能查询有限的资源,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使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子系统下的“用户管理”功能,为了防止一个系统管理利用特权添加用户并以用户身份进行业务处理达到舞弊目的,系统设两个系统管理员双工操作,分别为SYSTEMl和SYSYTEM2,以达到内部牵制的目的。系统的权限分为功能权限和对象权限。功能权限是指用户进入系统功能后,用户所在的岗位只能使用系统主菜单中限定的功能(如出纳人员进入系统后,将不能使用系统的审核、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对象权限是亏损用户进入系统后,用户所处的岗位只能处理系统中与其岗位相关的业务类型(如人事部门只负责工资的修改,资产部门只负责设备的采购等),这样就以强制的方式使得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组织内部控制,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

2 业务与协同化处理与会计软件的集成这种集成方法体现在“业务流转”子系统中,各业务部门在发生业务的同时需要在“业务流转”子系统中进行,并不一定要在“账务管理”子系统中完成。这样,在业务发生的同时会计处理也就完成了。

友情链接